村级文化阵地建设情况汇报【六篇】
文化(汉语拼音wén huà,英文culture),是人类社会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精神活动及其产物,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教育、科学、艺术皆属广义的文化,而政治、经济与文化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实际给文化下一个准确的定义,非常困难。对文化,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村级文化阵地建设情况汇报6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村级文化阵地建设情况汇报6篇
村级文化阵地建设情况汇报篇1
镇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情况汇报
基层人社中心服务平台建设情况汇报
莱芜市乡镇、街道人力资源社会保障 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情况汇报
近年来,莱芜市坚持把加强乡镇、街道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作为做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依托,按照《关于印发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规划的通知》要求,重点在机构规范、设施完善、队伍建设、职能强化四个方面下功夫,全面加强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强化了效能提升和作用发挥,实现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重心下移和服务延伸,为城乡劳动者搭建了良好的服务平台。
(一)夯实基础,基层公共服务平台不断完善。我市近年来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乡镇(街道)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建设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的通知》等政策文件,按照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和工作“六到位”的要求,不断完善对镇(街道)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平台规范化建设,指导各区、各镇(街道)、行政村完善制度、
。
老保险办理、劳动争议调解等适合基层服务的内容下移,进一步细化了基层公共服务的内容,满足了广大群众对就业和社会保障的需求。二是健全制度,规范服务。为规范、约束工作人员的
服务行为,端正服务态度,建立完善了岗位责任制、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承诺服务制等一系列服务制度,并利用公开栏、电子屏、宣传页等,公开服务职责、服务标准、办事程序、办结时限等,促进了服务行为的规范化。具体工作中,统一制定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务所工作职责》、《工作业务流程》等一系列制度,统一印制《求职人员登记薄》、《社会保险缴费薄》、《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登记薄》等薄册,规范了基础性工作。三是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在坚持定期市场集中招聘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大中专技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等专项主题活动,为各类群体送政策、送信息、送技能、送岗位,促进了各类群体就业。扎实做好居民养老保险等工作,面向城乡居民广泛开展政策宣传,调动了居民参保的积极性。认真做好参保登记和缴费工作,确保及时享受待遇。开展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对辖区内劳动争议案件由乡镇(街道)先行进行调解,尽量将矛盾化解在基层。
(三)提升效能,推进基层公共服务平台信息化建设。按照 “数据集中、服务下延、上下联网、信息共享”的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网络统一规划要求,积极推进基层公共服务平台信息化建设,实现了市、区、乡镇(街道)、村四级网络互联,形成了以市信息中心为核心,以基层平台为基点,覆盖全市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网络。为乡镇(街道)机构统一配备了微机、传真机、打印机等基础设施,信息网络建设所需资金市、区各承担
一半。把“劳动99三版”信息管理
软件和研究开发的新型农保应用软件安装到基层乡镇(街道)、村(社区),就失业登记管理、职业介绍、就业创业培训等功能模块得到了广泛应用,服务手段、服务效率进一步提高,服务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四)提升能力,加强基层公共服务平台队伍建设。一是严把人员选聘关。在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人员选聘中,突出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选拔,真正选拔了一批业务精、能力强的工作人员充实镇(街道)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机构。近年来,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和实施“三支一扶”计划,全市先后选配23名大学生到镇(街道)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所工作,大大提高了基层人员工作能力和水平。注重保持工作人员的稳定性,镇(街道)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所负责人确需变动工作的,应事先征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意见。在村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协理员的选聘上,选择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熟悉本村情况、具备一定能力并热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人员作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协理员。二是加强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每年组织各区、各乡镇(街道)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机构工作人员举办业务知识培训班,重点加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及《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
等政策法规培训,各区、各乡镇组织开展村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协理员培训,突出操作实务和工作技能培训。近年来,先后集中
进行了《社会保险法》的培训,并邀请省厅领导和有关专家对各区、乡镇及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人员进行了培训,全面提升了基层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和整体素质,使其切实履行工作职责。
篇二:村级综合服务场所建设情况自查报告
**镇村级综合服务场所建设情况自查报告
根据市委组织部《关于做好村级综合服务场所建设项目验收工作的通知》(农办【2012】7号)文件精神,我镇于近日对村级综合服务场所建设情况进行了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镇下辖21个行政村,各村在设计、装修、改建或新建情况下,均结合自身实际,按照“科学规划、确保重点、整合资源,统一建设”的原则进行配套设施建设,目前各村已基本完成村级综合服务场所建设。
一、村级综合服务场所建设工作情况
1、加强领导,实地摸底。 村级综合服务场所是村级组织开展活动、服务群众的主阵地,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基层组织凝聚力、向心力,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物质载体。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村级综合服务场所配套建设工作,以村级综合服务活动场所建设为契机,对全镇21个行政村建设情况进行了走访摸底,并对照综合服务场所的建设标准,逐一检查登记,召开工作会议通报检查情况,要求各村在规定时限内完成整改,补缺补漏,完善配套设施。
2、整改及时,监管得力。各村高度重视此项工作,针对本村检
查情况,做好规划,落实整改,做到认识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各村的综合服务场所建设日趋完善。对于整改过程中的资金使用情况,镇纪委全程进行督查,防止建设资金浪费,同时积极发挥村民理财小组、村务公开监督员的作用,全方位加强财务监管。在我镇村级综合服务场所的建设过程中,各村均能提前谋划,做好预算,专款专用,及时公开,手续完备。
3、拓展功能,服务群众。为使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成为村干部之家、
农村党员之家和农民群众之家,充分发挥其惠民便民作用,我镇把综合服务场所的使用工作作为一项的重要工作来抓。按照村级活动场所集党员教育、村民教育、远程教育、科技教育、文化娱乐等功能定位,在发挥好开会、学习、活动等基本功能外,进一步拓展功能,发挥活动场所在服务群众、文化活动和农民培训等方面的作用,提高使用效率。同时,进一步扩大服务场所外延,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与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培训中心、农村文化服务站、农家书屋等资源整合,使村级活动场所建成了党员群众的活动平台、便民利民的服务平台、教育群众的文化平台、村民自治的管理平台,进一步提升全镇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二、存在的不足
1、场所建设参差不齐。由于历史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一部分村村财薄弱,缺乏自我发展的基础,只依靠上级补助、村民自筹,很难建设高标准的综合服务场所。即使建设之后,也不能很好的
维持综合服务场所的日常管理和维护。
2、重视建设,轻视管理。个别村干部认识不到位,看重“硬件”设施,轻视“软件”服务,往往满足于场所建了,场所有了,在管理方面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工作力度不够,措施落实不力,综合使用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3、设备缺失,利用率低。从调查情况看,小部分村综合服务场所房屋破旧、空间狭小,各设施虽然勉强齐全,但设备老化或没有,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综合利用率得不到保障,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1、完善各村综合服务场所,促进均衡发展。一方面是加大财政投
入力度,适当安排财政资金用于支持相对落后的村进行综合服务场所建设,把场所建设与推进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一方面加大社会筹集力度,鼓励村“两委”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多方位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2、 拓展教育及服务功能,方便群众生活。完善村干部轮流值班制度,接待办事群众,根据各村实际情况,开展各项便民惠民服务和各项教育培训活动,真正把综合服务场所建成一个提高明智、解决民难的服务中心。
3、拓展文化娱乐功能,繁荣乡村文化。依靠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自己的文化资源,依托综合服务场所,经常开展形式多样、
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体娱乐活动,用文化凝聚人心、陶冶情操、丰富生活、促进和谐。整合老年文化活动设施,组织中老年人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营造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浓厚氛围。
下一步,我镇将在市委的领导下,在市委农村工作小组办公室的指导下,精心组织,加强监督,及时补缺补漏,整改落实,确保全镇村级组织场所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
中共**镇委员会 **镇人民政府 2012年2月7日
篇三:为民服务中心建设情况汇报
公郎镇为民服务中心建设情况汇报
(2012年2月11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
今天,你们在百忙中莅临公郎,对我镇为民服务中心进行考核验收,充分体现了州委、州人民政府和县委、县人民政府对我镇为民服务中心建设工作的关心、重视和支持。在此,我代表镇党委、政府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 下面,我向各位领导简要汇报公郎镇为民服务中心建设工作情况。
一、基本情况
公郎镇地处南涧县境西南部,辖14个村委会。辖区国土面积290.64平方千米,2011年末,全镇总人口31684人,其中农业人口30419人,集镇内人口6880人。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多产业全面发展的新兴集镇。2011年,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
导下,在县级相关部门的帮助指导下,我们强力推进镇、村政务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全镇各单位的共同努力,镇为民服务中心于2011年6月20日正式投入运行,截止2011年7月30日,完成了14个村委会为民服务站建设并投入运行。2011年7月1日—2012年2月10日,镇为民服务中心共受理事项6113件,已办结事项6098件,其中:受理、办结了全镇14个村5572户农户的经济林木(果)权证。
二、主要做法
(一)健全机构,加强领导。公郎镇本着方便快捷、便民、公开、高效的原则,建立健全了镇为民服务体系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成立了由镇长为组长,分管副镇长、镇纪委书记为副组长,各进驻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政务服务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做好全镇为民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督促指导工作,及时研究解决为民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村委会成立由村委会主任任站长,村副主任、村文书、大学生村官、林管员、计生员、农科员、乡村医生和各村民小组长为成员的为民服务站。
(二)制定方案,明确目标。根据县政务服务体系建设有关要求,结合公郎实际,我们制定了《公郎镇为民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全镇为民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建设标准、工作规范和保障措施,镇为民服务中心严格按照“四个有”,既有一个宽敞整洁、设施完备的服务场所,有一批授权到位、流程清晰的进驻事项,有一套健全完善、权责
明确的管理制度,有一支作风过硬、业务精通的工作队伍。村级为民服务站努力围绕“十个一”标准建设,基本做到一个场所、一块牌子、一套制度、一本台帐、一部电话、一台电脑、一个公示栏、一名以上代办员、一套服务指南、一张一次性告知单等。同时,围绕2011年6月20日前建成镇为民服务中心,8月底前完成
14个村委会为民服务站建设的目标,及时研究制定了相应的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全镇为民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内容、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完成时限,确保镇村为民服务体系建设同步推进、同步运行。
(三)措施到位,保障有力。一是落实办公场所。以方便群众、服务群众为目的,按照“便民利民、整合资源”的原则,经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将为民服务心设在公郎镇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综合楼一楼,使用面积77平方米(该综合楼总投资40多万元,一楼投资约15万元);各村村级为民服务站保证有一间独立办公室作为办公场所。二是加大资金投入。根据县委、政府的安排,我镇办公地点落实后,投入2.5万余元购置了办公桌椅7套、档案资料柜2组及其他服务用品,投入1.5万元购置办公电脑3台,投入5万元进行各村为民服务站建设。共投入公郎镇为民服务体系建设资金24多万元(含综合办公楼)。
(四)健全制度,规范管理。我镇为民服务中心统一设立党建群团、社会事务、经济发展、综治维稳4个综合窗口,实行街天
集中办公,平时轮值受理的方式开展工作。一是制定了公郎镇为民服务中心和各村为民服务站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了《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一次性告知制》、《责任追究制》等各项工作制度,为政务服务体系规范运行提供制度保障。二是办理服务事项中实行“六件
二表六公开”制,规范工作人员行为,提高服务效率。三是对服务事项实行限时办结制。四是村级为民服务站采取主动服务、上门服务、流动服务等灵活多样服务方式,加强值班工作,确保群众申请办理服务事项时,能够找得到人,办得了事。
三、为民服务中心工作特点
一是整合行政资源。“为民服务中心”着眼于整合政府行政资源和社会服务资源,通过直接或代办等方式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为民服务中心成立后,先后在中心集中开展了全镇经济林(果)权证试点工作、新农保收缴、民政救助资金发放、计生独生子女奖励金发放、农村危房改造资金发放等工作,真正做到便民、务实、高效。二是办事公开透明。为民服务中心采取摆放服务指南、公布服务电话、权限职责等方式,把服务内容、标准、程序、时限、责任等事项向社会公开,全面推行服务承诺、首问首办、全程代理、限时办结、及时反馈等制度和做法,不断提升服务的质量和效能。三是服务范围广泛。对于群众的服务需求,实行“一窗式受理、一站式办结、一条龙服务”,做到简单问题直接办、复杂问题协同办、原则问题请示办、遗留问题分类办、突
出问题督查办,变群众办事跑多道门为进一道门、多次跑为一次跑。四是全镇14个村级为民服务站明确责任人及工作人员,着力搭建“村村有站点、事事有人办”的“零距离”服务平台。
四、存在的困难和下步工作计划
公郎为民服务中心建设工作已按各级各部门的要求,完成了各项建设任务,但工作中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由于财政投入有限,只能整合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综合楼,办事厅设计不合理,办公拥挤,一定程度上影响建设标准和服务质量。二是我镇为民服务工作人员均为兼职人员,进驻人员同时要承担各自单位(部门)工作、政府中心工作及窗口服务工作,无法保证全员按时坐班服务。三是部分服务环节还存在不“便民”情况,如涉及审批事项还得回原单位审批;中午吃饭休息时,群众又找着办事等等,针对存在的种种困难,我们还须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下步工作中,我们将以各位领导检查指导为契机,按照州、县党委、政府的相关要求,着力打造,将镇村二级为民服务体系建设好,确保政务服务工作真正体现便民、务实、高效。一是推进镇村两级为民服务中心(站)规范化建设,严格按照镇级“四个有”和村级“十个一”的标准进行规范化建设,不断提升和完善,进一步提高镇为民服务中心和村为民服务站的规范化水平。二是按照“统一受理、一次告知、有效衔接、及时办结、预约反馈”的要求,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三是加强窗口工作人员管理。切实按照双重管理的办法,加强窗口工作人员日常管理和监督。四
是切实做好办件统计工作。各窗口每周上报一次,对服务内容、
办理情况作认真记
村级文化阵地建设情况汇报篇2
县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情况汇报县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情况汇报
根据活化乡村文化生态,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让村民在“家门口”享受文化服务,这一湖南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脱贫攻坚的重要任务,我县扎实推进贫困地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工作,现将农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情况汇报汇报如下:
县现有23个乡镇(场),326个行政村(行政村合并前共576个),51万人。在20xx年以前村级文化设施都是以农家书屋、公共电子阅览室、村级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等独立个体存在,没有形成各项文化设施于一体的农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大部分村公共文化设施都不健全、不完备。
为更好地建设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0xx年道县委宣传部多措并举加快推进贫困地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工作,着力夯实基层基础,深入x个建设示范点采取科学规划、典型引路、强化督查、倒排工期等措施,统一形成《江华瑶族自治县贫困地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工作方案》,对相关单位和相关乡镇明确实施范围和建设要求。
全县在20xx、20xx年共完成66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其中10个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10个示范点都是参照“七个一”基本标准新建,建设资金来自中央专项资金和自筹资金。56个非示范点村级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是通过资源融合,老旧文化设施改造建成,资金来源主要村级自筹,乡财政和文化建设资金资助一部分,虽然是老旧文化设施改造,但也达到了“七个一”基本标准。
加强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管理。各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都建立健全了管理制度,结合“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文化工作者专项工作,各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文化活动都开展得丰富多彩。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成为村民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
县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
20xx年12月5日
村级文化阵地建设情况汇报篇3
XX镇村级组织建设情况汇报
近年来,XX镇党委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全县的工作大局,全面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特别是在村级组织建设中认真按照县委部署的工作要求,紧贴中心工作,推动整体工作上水平、上台阶。现将我镇村级组织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经验做法
1、以规范选举推进村“两委”和谐换届。为了实现“规范选举、和谐换届”的目标,镇党委主要采取了以下做法:一是排查摸底到位,村“两委”换届工作启动以后,镇党委多次深入村屯了解真实情况,及时掌握不稳定因素。二是宣传动员到位,村“两委”换届工作启动以来,累计拉挂横幅30多条,手抄宣传标语400多条,召开专题会议近10次,全镇党员干部全部投入到村“两委”换届工作中,深入村屯协助开展工作。三是责任分工到位,镇党委采取分片包干制度,镇挂点领导和挂村工作组责任包村,各村干部负责包片,各位党员队干负责包生产队,层层落实责任。四是督查指导到位,镇党委要求各村工作组实行“人不离村、村要见人”的工作要求,每天都呆在村里指导村“两委”换届工作,同时组织联合督查组不定期深入各村检查情况,保证了换届选举依法依规。五是档案管理到位,从公告上墙到会议记录,镇党委都要求各村必须一式双份,做得有据可查。六是政策关怀到位,针对部分年龄确实过大,无法胜任工作的老同志,镇党委与他们面对面交流,争取他们的充分支持,并对他们生活上的困难尽量帮助解决。由于措施得力,安排到位,我镇于8月26日和9月6日顺利完成了10个村级党组织和村委会换届。
2、健全工作机制,积极开展村级规范化建设。实行村干部创业承诺制度,健全工作责任机制。针对部分村干部作风不实、工作责任心不强的实际,我镇要求新一届村支书、主任要与镇党委签订目标责任书,并在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会议上公开承诺。实行联户议事制度,健全无职党员作用发挥机制。对党员和村民代表进行分类归位和设岗定责。即将党员和村民代表依其个人特长或工作需要,按“线”划分成若干个服务小组,并要求党员和村民代表“联户”进行“块”的责任区包干。同时,在“线”上或“块”里开展工作时可从事议事活动。实行联户议事制度后,使每个党员和村民代表都承担了一份工作责任,提高了工作热情,消除了以往不干工作却“空发议论”现象的发生。减轻了两委干部工作压力,使两委干部腾出更多的时间抓大事,又培养锻炼了后备干部。
3、完善考评机制建设,增强组织领导发展能力。为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村干部的考核考评机制,把村干部的功过交由群众评说,报酬交由群众评定,去留交由群众选择,我镇积极推行了村级干部“双评双考”,即:每年年终由镇党委组成考核组深入到村听取村党组织、村委会总结和两委主要负责人述职,由村民代表对村两委班子和村主要干部的德、能、勤、绩、廉和村两委班子进行综合“评议”;镇党委派出的考核组按各村年初与镇党委签定的责任书,逐项量化打分,评定格次。通过双评双考,使村级行政水平明显提高,各类矛盾明显减少,党群关系明显改善,农村精神风貌明显改观,经济发展明显加快。
4、坚持抓班子带队伍,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镇党委从加强镇党委班子自身建设抓起,健全和完善了《党委议事制度》、《政府议事制度》、《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坚持集体领导与分工负责相结合,凡重大问题的决策均严格按程序按制度办事,推进重大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制订了《XX镇干部管理制度》,继续实施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专项述职制度和村干部“百分制”绩效考评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干部职责和规范干部行为,激发干部工作热情,大力推行“农事村办”制度、干部大病慰问制度和村干部生日慰问制度,让广大干部群众感受党委、政府的关怀和人性化管理,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深入实施发展党员工作责任制,本着“素质优良、结构合理,规范适度,作风突出”的原则,严格稳妥发展新党员28名,使全镇党员队伍的数量,质量都得到了进一步提高,结构进一步改善。开展“农村党员流动活动室”的创建活动,确保流动党员离家不离党,经常受教育。
5、着力改善党员结构,不断增强党员队伍活力。我镇着眼于改善党员队伍的结构和分布,在农村发展党员工作中全面实行“群众推荐、党委预审、支部票决、全程公示”制度,着力解决农村基层党组织后备力量不足的问题,注意在生产、工作第一线发展党员,注意在青年、妇女中发展党员,注意在高知识群体和各类人才中发展党员,注意在党的力量比较薄弱的地方发展党员。坚持有领导、有计划地发展党员,防止和避免突击发展、长期不发展、发展数量大起大落等不正常现象。不断改善党员队伍的文化结构。每年新发展的党员中做到“四个倾斜”,即:年龄上向35岁以下的青年倾斜,性别上向女性倾斜,岗位上向基层一线倾斜,文化上向大专以上倾斜。
6、注重加强教育管理,提高党员素质和致富能力。一是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农村工作面广量大,纷繁复杂,我镇着力于各级组织转变工作职能和服务理念,由过去重管理轻服务向 “关心爱护”和服务党员上来。努力改善农村党员干部的工作环境。二是搭建教育平台,全面提升党员素质。各村组织充分利用好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平台,认真做好每月至少两次党员学习活动,同时做好以政策宣传、科技培训、观摩实践、专题讲座等教学方式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XX镇在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农村党员队伍结构不尽合理的现象,制约了农村基层党组织活力的发挥;二是党员发展教育管理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形式不相适应;三是农村党组织领导能力和政治水平与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客观要求不相适应;四是农村集体经济积累的现状,直接影响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三、下一步工作设想
(一)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继续以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为载体,以建设“五个好”党组织为目标,建立健全抓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责任制,上下联动,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切实抓好村组织建设,全面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整体水平。继续以党校为阵地,加大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干部的系统培训力度,增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运用市场经济规律指导农业农村工作的能力、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能力、善于做新时期农民思想工作的能力、处理复杂矛盾和问题的能力以及依法办事的能力,提高执政为民的本领。始终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后备干部的培训、培养和教育管理工作,解决“后继乏人”的问题。
(二)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把党员教育摆到重要位置,不断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努力使农村党员干部成为政策明白、技术多面、信息灵活的农村经济发展带头人。切实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要严抓“入口关”和“出口关”,党员“入口”要按照标准,严格程序,保证质量,要认真贯彻从严治党的方针,疏通好党员队伍的“出口”,严肃处理不合格党员。
(三)要进一步深入开展农村党建主题活动。在农村基层党组织中继续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推行党组织加协会工作模式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制度,使党建工作的各项目标和任务在活动中得到落实和深化。特别是在“五好”党委建设上,集中在缺项、薄弱环节上找差距,找原因,抓好改进提高。在“五好”村党支部建设上,要抓典型,依靠典型的示范、引导、激励和辐射作用,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创新发展。
(四)要进一步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为群众服务的经济能力。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发挥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重要突破口,继续把发展集体经济纳入村经济发展规划,坚持因地制宜,发挥各自优势,围绕稳定农村政策、调整经济结构,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强为农民服务的实力和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五)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作风建设。要继续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深入开展“两个务必”的教育,真正从思想上解决好“为群众”和“靠群众”的问题,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使农村基层干部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的精神,在感情上心系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脚踏实地为群众谋利益。建立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继续坚持领导干部党建联系点制度,为群众多为实事,多办好事。继续健全和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依法治村、民主管理等制度,积极探索村两委主要负责人财务审签“双签制”,切实作到按制度办事,用制度管人,促进农村工作规范化。
村级文化阵地建设情况汇报篇4
文化墙建设情况汇报
【篇一:校园文化墙建设情况汇报】
校园文化墙建设情况汇报
我校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利用假期对校园文化进行了修建,首先是在前教学楼安装了校风校训“ 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和“立一等人格、求一等学识。”在后教学楼安装了“夯实基础、注重养成、激发创造、以美育人”在西围墙创立体育墙。北围墙是文化墙,阶梯教室北墙制作成的精神文明为主的荣誉墙。新建两个彩绘为主的文化墙,前院东墙制做了以安全为主的安全宣传墙等。
通过校园文化墙的修建维修使我校的校容校貌有了根本性的变化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
苹果园中路小学
2009.08.11
苹果园中路小学暑假维修小结
根据上级指示精神,改善育人环境提高校园品位,加强校容校貌的建设我校领导班子集思广议。利用假期阶段对我校校容校貌进行了美化和整改,具体做了以下工作:
1、 制作校风校训,构制文化墙壁。
2、 对全校门窗、栏杆进行了全面油漆,并把所有防盗门、防盗窗也进行了油漆。
3、 聘请园艺师对学校所有花坛进行了彻底性的修剪。
4、 请工人清理校园内的杂草、净化场地。
5、 篮球栏下埋,所有器械进行油漆。
6、 对原损坏严重的花坛、墙壁进行拆除,新建或维修。
7、 更换校园广播。
8、 维修桌椅板凳。
9、 清理废弃标语。
10、 清洗墙壁。
11、 清理下水道,制作窨井板。
苹果园中路小学
2009.08.11
安全小结
我校在放假以前就把假期教师值班安排、值班要求进行了明文规定。从放假开始每天的值班人员代班领导落实到人,我校值周教师认真负责、按时到岗、定时巡视校园。代班领导每天都到校听取值周老师的汇报。当天的事情,当天解决。我校严格执行门卫管理制度,校内24小时有人值班。教学楼每天人走闸刀落,全楼断电。防盗门每天都有人检查是否锁好。在学校无人的情况下,外来人员一律不准进校,确保校园安全。在假期里我校一切平安,无发生任何事情。
苹果园中路小学
2009.08.11
【篇二:文化墙评比总结】
班级文化墙评比活动总结
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形成班级凝聚力,提高学生自信心、自豪感和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为了进一步加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班级文化氛围,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使孩子们在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健康的成长,让孩子们在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建设活动中放飞理想的翅膀,实现多彩的梦想,在此向各年级各班发出“创建特色班级文化墙”的倡议。各班要本着为孩子们建造一个“温馨的家园”、创造一个“开心的乐园”、营造一个“心灵的港湾”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巧妙构思,精心设计,力求做到让“四壁说话”,让“每一面墙”成为“无声的导师”,让班级的每个角落都洋溢着浓浓的文化气息,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班级文化墙评分标准
1.内容:积极向上,主题鲜明,内容充实。整个墙面不能少于三块内容。
2.版面布局:设计合理,编排得当;墙面整洁,视觉效果好。各版块内容穿插变化,生动活泼。
3.主题:主题鲜明,体现本班的精神风貌。
4.色彩搭配:色彩清新,颜色搭配合理,不要过于花哨 5.插图:插图大小和位置合理,能反映和突出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题花、尾花、花边图案简炼,色彩丰富,与板块内容应有空隙,不能过于繁杂导致喧宾夺主。
6.创意:形式新颖,有创意。
1
二、本次活动获奖班级
第一名 六二 五一 四六 三五 二一 一四
第二名 六六 五三 四五 三七 二二 二三 一七 让我们对获奖的班级给予热烈的掌声,希望其他班级再接再厉,各展风采。
2 政教处 2015年9月24日
【篇三:文化墙可行性报告】
文化墙可行性报告
改革开放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后,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物质生活得到了空前满足的情况下,人们的精神需求也开始变得旺盛起来。特别是城市的居民,伴随着教育的普及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对城市的建设,对周围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地增长。人们的文化素质在提高,而我们城市的建设尤其是环境艺术却相对滞后,很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国家绝大部分的省市自治区,在进行城市建设的同时,都非常注重环境艺术的改善,以此来提高城市品位。于是装饰美化城市的文化艺术墙、群雕、园林景观就理所当然地成了各级政府、城市设计者和建设者们给予关注的热点和选择的焦点。
作为具有百年历史的辽源市,历史传说丰富多彩,名胜古迹的遗存却凤毛麟角,人文景观更是寥若晨星,历史文化积淀能够物化的载体芳踪难觅,尽管在历届政府的努力下情况有所变化,但仍是不能尽如人意。我们辽源市过去是以煤炭资源开采为主的煤城,眼下由于煤炭资源的枯竭,“煤城”之誉已经名存实亡。现在又非常缺少能够拉动地方发展的特色经济,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应该考虑从开发旅游经济作为新的突破口和经济增长点,打旅游牌,用旅游经济带动地方经济的腾飞。应该承认,自然景观已经定型,无法改变,我们只有下力量在营造人文景观上大做文章。这个文章一定要做得巧、做得妙、做得好、做得绝,做成全国之最,神州第一,那么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会比上工业项目、投资办厂、风险小得多,收效好得多。且城市环境也将得到极大地改善,同时也可以使城市经济建设的环境变得山清水秀,美丽可人,增加外商来辽投资兴业的吸引力,促进经济的发展。深圳开发旅游业所建设的以世界名胜微缩景点为龙头的一些旅游景观,每年都给该市带来巨额的财政收入,而且也为吸引国内外资金、商贾落户深圳,促进当地的经济繁荣,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这是尽人皆知的成功范例,是最具说服力的不争的事实。而深圳的过去充其量也只不过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渔村,那时它还无法与我们辽源比肩,可现在我们辽源却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与深圳同日而语了。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传承历史,纪念先人,教育今人,激励后人,通过展示辽源人民辉煌的历史和祖国灿烂的文化,提高全市人民建设美好家园,热爱美好家园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凝聚力与爱市情怀。通过围绕龙首山建设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带,大力开发旅游经济,选择在龙首山下的东侧,建设一个辽源市的标志性建筑——“辽源文化墙”,就成了市民们的迫切要求,而且它也完全符合(2003—2005)《辽源城市近期建设规划》中“历史文化古迹保护和风景旅游规划”的总体构想。
在辽源市,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都公认比较好的,应当首推龙首山,而龙首山在解放后至今应该说也是政府投资最大、下力量最多、景观集中建设最优秀的地方,是辽源人民度假休闲参观游览的必去之处,是辽源最具魅力的景观带。正因为这样,将“文化墙”的建设定位在这里也是准确的和恰当的。在这里如果建成一个“文化墙”,既可以与风景秀丽的滨河景点,碧波荡漾的水上公园,匠心独具的万佛洞,错落有致的福寿宫,高耸巍峨的魁星楼、雄伟壮丽的辽河大桥相互辉映,锦上添花,形成引人入胜的立体景观,又可以扩大辽源市的知名度,提升辽源市的城市品位。且“文化墙”亦可以挡住龙首山东侧山下裸露的土地、岩石等不雅的地貌,同时文化墙还能发挥其阻挡山坡水土流失的作用。
“文化墙”也可称之为“艺术墙”,属城市环境艺术的范畴,可归为雕塑类。雕塑在艺术上素有无声的诗,立体的画之美誉。好的雕塑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浓缩与再现,也是该城市文明的象征,是城市品位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并影响着一个城市的空间和整体面貌,彰显出这个城市的地域风格、地方特色,所以常常被人们称为是城市的名片。如广州的“五羊雕塑”就是尽人皆知的城市标志与名片。
具有文化品位和较高艺术含量的石刻造像,彩塑与壁画,可以以其生动的造型,丰富的题材,感人的魅力及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与高雅的文化内涵,独特的艺术风格,独有的神采真韵而让人们追溯历史,缅怀过去,展望未来,陶冶情操,从而使人们在艺术的欣赏中,深切地领悟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热爱。
构思新颖,主题突出,艺术鲜明,装饰性强的石刻造像,彩塑与壁画,在城市环境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既可以歌颂伟大祖国,纪念历史人物,弘扬民族文化,又可以装点城市环境,美化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从而起到鼓舞人、教育人、陶冶人、激发人的重要功能。
我们辽源市经过百年的发展,城市建设成就显著,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具备了建设文化墙的经济实力,而且我们的辽源美术界也是人才辈出,不乏能工巧匠。即便一些我们在艺术造诣上尚有欠缺的部分,也可以通过求助于国内各知名艺术家们的援手来加以解决,所以设计与制作也不应该存在什么问题。
二、文化墙的内容及材质的选用
(一)文化墙所含的内容
可以从纪念性、主题性、装饰性三个部分加以考虑。
1、纪念性:对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人物,重大的发明等举凡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都可以有选择地纳入其内。
2、主题性:对于具有某些社会意义和象征意义,反映历史发展趋势的时代精神本质的东西,都可以有重点地加以采用。
3、装饰性:这就比较宽泛了,主要以欣赏性和趣味性为主要特点,凡是能起到美化环境,净化精神功效的诸如神化人物,花鸟虫鱼,飞禽走兽等等,都可以有取舍地收入其中。
我个人认为可以建设一堵南北走向、气势贯通、内容统一,目前国内还没有的,长500米,高5米,囊括各种书法、篆刻、图案为一体的“龙”的集大成者---“万龙壁”。同时,在东南侧(即延吉狗肉城北侧)依山势雕刻一个高18米,宽6米,远远的就能让人清晰地看到的巨型“龙”字。 “万龙壁”前可以建叶赫东城的微缩园,运用立体的雕塑群反映辽源最早叶赫国兴亡的历史。地面上饰以花草树木,形成带状公园。
“万龙壁”上的书法、篆刻、图案可以互为穿插照应,大小不一。 书法包括真、草、隶、篆等所有的书体,广集历代名人书法真迹。 篆刻有阴刻、阳刻、阴阳合刻。外形千姿百态,各具特色。
图案有具像的、抽象的,可从早期的红山文化中国龙的图案起首,历代沿革,将从各种绘画、各种器物上拓下的龙形图案,一直到今天极富装饰性的各种龙形图案,尽收其中。
建设“万龙壁”,既可以传承和弘扬我们民族有始以来以龙为图腾的悠久文化,又可以与龙首山相合,既喻中华民族的伟大神勇,又祝愿祈福辽源的腾飞与发展,象征一百多万不屈不挠、聪明而又智慧的辽源人民,不怕困难,英勇拼博,不断进取,奋力赶超的辽源精神。
这应是我们结合辽源自身情况的首选方案。
书法、篆刻、图案所要表现的“龙”,可以遍查各种典籍资料获得,同时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各种方式,利用各种手段,面向社会广泛征集。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二)材质的选用
在文化墙表现形式上,可采用浮雕(浅浮雕、高浮雕)、圆雕、线刻(阳刻、阴刻)等诸多的表现技法。
在文化墙及墙前群雕的创作上,可采用大理石、花岗岩、汉白玉、白钢、铜、铁、玻璃钢、水泥、木材等材料。 具体选用何种材料,可以根据我们的资金情况酌定。
三、建设条件及建设方案
龙首山东侧的山下,光线、噪音、物境、车流、气象、水文、地质条件都很好,据资料记载,历年来都无剧烈性的气候及地质变化。此地表层土质较松,下面是坚硬的岩石,其对于文化墙与群雕的承重,根本没有什么建筑上的问题,这一点大可放心,就是说这里条件非常具备,非常理想。
关于文化墙的外观,从其正面看是两边低中间高,为扇面形布局的结构。这样既可以打破直线设计的呆板,又可以使其富有起伏与变化的动感。为了防止雨淋破坏文化墙,墙头之上可以考虑配置些琉璃瓦,这样还能够与山上的魁星楼相协调统一起来,达到彼此呼应与和谐的效果。
该地段前新修的滨河小区大道,方便快捷,车流通畅,水、电供应充足,设施完备,可以为人们参观游览提供十分有利的条件。在建筑过程中材料的运送、堆放、加工也都非常方便,回旋的空间余地较大,不存在任何障碍。
四、实施进度
建议在考察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基础性的方案,然后运用所有的媒体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并对好的,具有独创性的意见和建议加以梳理、采纳并充实到方案之中,再经过反复修改论证,直至得到绝大多数人的认可之后,再转入实施阶段。这个过程可用一年的时间。
具体的建设,可依据方案分步分段实施,为了保证其优质、优秀、达到精品传世之目的,从设计到施工一定要选择经验丰富,技术力量较强的专业队伍。在这方面许多城市的教训是特别值得我们借鉴的,他们事情虽然办了,资金虽然花了,雕塑虽然搞了,但由于质量低劣、粗糙,所以不能吸引人,难以传世,成了
豆腐渣工程,最后被人们当成垃圾抛弃了。我们要建,就要精选内容、精心设计、精挑材质、精找人员、精雕细刻、精心施工,总之要精益求精。建设周期可设定为三年的时间。
五、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1、投资估算
因为许多材料的材质不同,造价不同,施工方法不同,差异较大,所以,只能待具体方案确定后,才可以估算投资。
2、资金筹措
关于所用资金,可以采取先期由政府支付,开工后所用的资金则可以采取招商引资,民间融资,企业赞助,热爱家乡人士自愿捐助,友好城市支援等办法加以筹措。
六、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评价
村级文化阵地建设情况汇报篇5
政府领导:
近年来,洋北镇在加强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十分注重精神文明尤其是文化阵地建设,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现在就洋北镇文化方面的主要情况作以下几个汇报:
一、洋北影剧院:是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曾经是洋北全镇群众文化及各类文艺演出的重要活动场所,可容纳观众1000余人,2000党委政府对其进行全面的整修,充分发挥其功能,除了在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举行相关活动外,各类演出团体经常到此演出,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2010影剧院由于损坏严重,失去其使用功能,至今没有修复。
二、文化活动中心:2012年,镇党委、政府投入80余万元,建成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平方米,上下两层仿古式乡镇文化站,2012年8月8日正式对外开放。以镇文化广电服务中心,村居文化设施作为最基层的文化设施呈现网络状发展,并在村居文化建设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2013年,镇党委、政府继续加大了对村居文化设施建设的力度,全镇13个村居100%建成一个社区教育学校、一个农家书屋、一个篮球场和文体活动室。
存在不足:文化活动中心被设置在计生办后院,对于活动的开展不方便,院内场地无硬化区域,小型室外活动无法举办,土地草地他多,给清理杂草带来不便。
三、全面推进精品文化馆建设,着力提升地方文化“软实力”
为更好的展示洋北镇人文历史底蕴,挖掘地区文化软实力,让更多人了解洋北的区位优势和发展潜力,在区委宣传部的支持下,我们自筹资金8万元,自行设计打造了120平米的“两河文化展览馆”。该馆全面展示了我镇的风土人情、自然风光以及地理区位,像一张名片生动诠释着洋北的基本情况。该馆自建成以来,已经先后接待了省教育厅社区教育专家组、市文化局、区委宣传部等领导的观摩走访,成效较为显著。目前该馆已经成为中小学生了解洋北文化的教育基地,是展示本土文化的舞台,传承历史文明的窗口
2011年4月镇政府再次投入12万元建设了“名人馆”这一处重要文化设施。该馆以现在的市地域为限,收录从上古春秋到当今社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籍贯在或者在生活和工作过,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和文化领域作过重要贡献、具有重大影响的知名人士326人。这里既是尊重历史传承追思本邑前哲先贤卓荦勋业的精神殿堂,又是承载时代风潮彰显当代优秀人物模范事迹的传播载体。
四、农民学校:为提高全镇干群的科学文化素质,推进科技进步,并实现资源共享,镇党委政府把社区教育包括农民学校安排在文化活动中心,便于农民技术教育、社区教育以及农民创业培训。
五、广播电视实现全覆盖:在实现调频广播村村通的基础上,去年以来,我们不断加大投入,推进有线电视快速发展,目前有线电视光纤缆线已经通到全镇10个村居122个村民小组,覆盖率达到90%,可收看到30余套的精彩电视节目,现有用户3800户并在快速发展,群众不出家门可知天下事。
六、农家书屋建设:从2013年开始,省为实现全省农家书屋全覆盖,实行省、市、区、镇四级政府分步骤共同进行农家书屋建设,现在洋北镇农家书屋10家,都放在各村村部,根据各村新村部建立的早晚和农家书屋面积的大小,藏书量也有多有少,多的如张庄、船行等村的农家书屋现有藏书3000余册,少的如罗庄、下口等村藏书量2000余册,涵盖种、养、加、文艺等各个方面,较好的满足了群众的阅读求知需求。
七、群众文化活动:
1、根据省“三送工程”工作要求,区文化馆每年每季度一次“文化下乡”来洋北镇,会送来内容健康、技艺精湛的文艺演出,我们只负责接待,解决场地、观众、电源、生活等问题;区图书馆每年一次“送书下乡”到洋北,充实镇文化活动中心的图书室,目前镇图书室藏书6000余册;区电影放映公司每年送到洋北镇的电影120场,我们负责协调好放映地点的电源和村居。
2、做好节庆文化。以主办、承办、联办、协办等多种形式同有关部门相互配合,把节日文化与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分别在元旦、春节、五一、国庆周年、七一、中秋、迎新年等重大节日期间,组织开展歌舞、说唱戏曲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
3、文化工作者和团队建设:洋北镇文化站现配备工作人员4名,其中专职站长1人,工作人员3人,站长和业务人员全部经区级以上文化主管部门培训合格后上岗,人员工资、办公经费、活动经费有保障。镇文化中心在全镇各行各业建立文艺骨干档案,不定期开展合唱、舞蹈、绘画、文艺创作、图书管理等知识,对社区居委会文化专干进行了区情、组织活动方法等内容的培训。全镇登记在册文化骨干50余人,文艺团体6个,文艺骨干和文艺队伍的建立,为社区文化建设探索出了一条新路,这支队伍将文化工作的触角延伸至社区,向居民宣传先进文化,提升社区居民文化活动水平,在社区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取得了显著效果。
我镇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镇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取得了新的成绩和较大的进步,但与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相适应,滞后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一、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近年来,市在上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地方政府全力投入下。农村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改观。
1、文化站基本上都实现了有固定场所、有办公地点、有专职人员、面积达标的要求,最基本的文化活动也可以正常开展了,但是各功能室的内部配套设施很不完善,如:办公室没有打印机;舞蹈排练厅没有地板和乐器;休闲娱乐室没有“卡拉OK”设备;健身房没有体育建设设备;美术创作室没有“笔墨纸砚”和画架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就形成了有阵地而不能开展活动的怪现象。
2、行政村的文化室基本上是一个有名无实的“空壳”,2013年区体育局采用上级赞助、地方配套的政策给全区每个行政村提供了一副篮球架和2副乒乓球台,促成了村级文化室的建成,2014年村级农家书屋的建成才使得村级文化室逐步完善,但是到目前各村的篮球架篮板基本上全部腐烂无法使用,乒乓球台有部分损坏,多数乒乓球室被办公场所挤占,“农家书屋”的书籍也有流失现象,当初的“某某村文化活动室”门牌也无踪影了。因而农村“文化室”离真正的“文化室”定义还有很多需要充实的内容和监管力度。
3、农村文化设施除了以上两点问题外,还缺少一个面积5000m2以上的公共文化活动广场。目前国家在农村提出了以建立集中居住点为重点的小城镇建设策略,这就在农村以乡镇街道为中心的人口聚集地基础上有增加了更多的人口,镇区人口密度越来越大,大面积的公共活动场所就由它出现的需要。
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艺术队伍薄弱
当前,我镇农村文化工作队伍普遍存在专业人才偏少、文化素质偏低的薄弱现象。由于用人体制等原因,造成导演类、编舞类、文艺创作类、美术绘画类等专业人才非常紧缺,公共文化服务需要的是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员,在岗专兼职人员很多是以前聘用制人员,他们知识面偏窄、思想观念陈旧,工作积极性不高,有的连相关的基本知识培训都没有过,更何况这些专业知识不是仅仅通过几天得培训就能掌握的。到目前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还有不少是1992年乡镇广播站转职的一批文化专干,至今这部分文化专干大多退休,在职的也50岁以上,文化综合素质较低,还有不少是临时工从广播站聘用到乡镇文化站。洋北镇文化站在编人员4人,2人有初级职称,中高级人员没有,最高学历是中专,只有两人,专业对口的也只有1人。政府对文化艺术人员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人员调动频繁,队伍稳定性差,在2011年全区事业人员交流活动中,竟有部分乡镇的专业人员流失到别的部门。而村级文艺工作基本上是由村干部的喜好来决定,大多数行政村的文化建设处于软弱无力的状态。
三、文化活动的形式和质量不高
乡镇文化站平时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开展情况如何,是衡量其业绩好坏的重要标准。目前乡镇文化站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形式上还处于以前的老传统,满足不了当前群众的文化需求,群众参与性不够高。因为经费紧缺,乡镇文化站器材得不到完善和更新,阵地活动难以得到巩固;加之专业人员的缺乏,文艺培训与辅导工作无法开展,其他的服务工作也时有时无。一些经济薄弱的乡镇由于文化活动经费少,文化站自行组织的文化活动少而又少,文化站自行组织的节目在质量上都有待提高。
四、没有规模文化产业。
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扩大文化消费。”但是洋北目前没有成规模文化产业,现有的如有线电视服务站、街面上的广告部和农村的红白喜事吹奏班子等,都形成不了规模和气候。
以上是洋北镇文化建设的一些基本情况,虽然取得一点成绩,但是距离省委提出的“文化大省、文化强省”。文化建设情况汇报
村级文化阵地建设情况汇报篇6
古楼乡富强村“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移民局驻古楼乡富强村帮扶工作队
2018年7月27日
根据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安化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一月一主题”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和《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会议纪要》[2018]1号文件精神,7月份为全县产业发展推进月。为使富强村产业帮扶更上一个台阶,我帮扶工作队认真对照《关于推进龙头企业参与“千企帮千村”扶贫行动的服务态度通知》和《关于开展贫困村项目覆盖“清零”行动的通知》主动联系乡党委政府,向牵头单位汇报富强村目前产业发展的情况,根据富强村产业发展的实际展开如下工作。
一、严格落实移民局“家庭副业精准扶持”项目。
“家庭副业精准扶持”项目是移民局2015年在古楼乡烈溪村整村推进的产业扶持项目,当时投资15万元对烈溪村新养的畜类、禽类和新种的中药材、小水果进行补助,此项目主要是根据群众种、养的规模进行奖补,主要目的是提高群众发展产业的动力,鼓励贫困户勤劳致富。2017年烈溪村与三青村和蒙棋村合并为富强村后,按照原方案移民局又相继投资20万元对三青片和蒙棋片实施“家庭副业精准扶持”项目,此项目共补助受益贫困户70余户170余人,最高补助4000元,最低补助200元。
二、迅速跟进村集体经济收入“光伏发电”项目。
富强村是2017年退出村,去年纳入“光伏发电”序列,年底也有了5万元的集体经济收入,但我工作队在侧面了解到“光伏发电”收停的消息,我工作队立即前往发改局和扶贫局咨询情况。扶贫局表示光伏发电已并网,正准备验收,发电产生效益后根据产生的效益分红。
三、根据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会议纪要精神,与党委政府研究“扶贫车间”项目落实。
我工作队收到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安化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一月一主题”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和《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会议纪要》[2018]1号文件后,认真学习了文件精神,并及时与政府沟通,向牵头单位汇报,牵头单位移民局表示支持村“荷馨生态种养合作社”成立扶贫车间,带动部分贫困户以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和务工的形式增加收入;另外,乡党委政府已对富强村进行了扶贫车间务工人员的摸底,准备引进外来企业在富强村建立扶贫车间,具体由政府和村委实施,富强村已报名47人其中贫困户13人。
四、与党委政府一起研究落实“产业清零”行动项目。
在产业“清零”行动中,我工作队及时向党委政府汇报,政府表示已向县产业扶贫办提出了设想、制定了规划、拿出了方案,其想法是依托坐落在古楼乡的“湖南省龙马农业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对富强村贫困户进行全覆盖式委托帮扶,希望能够得到上级的支持。如果项目得到批复,将彻底完成富强村97户300人的产业扶持目标。此项目由政府主体实施。
五、开展产业扶贫宣传。
政府与帮扶工作队以上门宣传、展板、产业扶贫基地展示牌和立碑的形式加强产业扶贫宣传工作,确保产业扶贫工作落实到实处,经得起上级的检查和验收。
下一篇:舌尖上的长沙活动方案范文四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