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师范文(精选3篇)
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健康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主要脏器无疾病,身体形态发育良好,体形均匀,人体各系统具有良好的生理功能,有较强的身体活动能力和劳动能力,这是对健康最基本的要求;二是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较强,能,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心理健康教师3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心理健康教师3篇
心理健康教师篇1
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
目前的教育基本上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人们对学生呈现出一种全方位关心的姿态,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但是对教师却依然要求简单--要保证升学率。而对教师其他方面的要求和想法表现出了相当的冷漠。至于教师到底在想什么,心理健康会不会有问题,很少有人关心过。而教师又要承受着来自社会、学校、家长、学生、考试、教学诸多方面的压力,这些都有可能导致教师心理被严重挤压扭曲。 心理健康现状分析有资料显示,目前教学一线教师中有半数以上教师存在心理问题。教师的工作压力大,心理压力更甚。据调查,有近五成教师认为“工作太累”,其中37%的教师每天工作的时间超过8小时;86.7%的教师认为自己主要的工作是备课、上课、应付检查、对付考试。心理和生理的双重压力加剧了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趋于恶化。这些数字触目惊心,令人不得不去深思:为什么广大教师如此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教师所承担的多重角色所带来的心理冲突是造成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教师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教师要扮演多重角色: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活动的管理者;学生的朋友、心理治疗者;人际关系的交往家,需要与其他教师、学生家长、学校领导打交道;同时,为人父,为人母,为人子。多方位的角色转换容易造成教师的心理矛盾和冲突,造成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 教师职业本身有其特殊性:教育对象的多样性,要求教师有多维度的心理取向;教育工作的示范性,要求教师加强自我形象的塑造;教育内容的广泛性,要求教师博大精深,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教育任务的复杂性,要求教师有较强的心理调节与适应能力。正因为教师职业自身的高要求性,无形中就增加了教师的心理负荷。 随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对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据调查,相当数量的教师患有明显的强迫症,表现出求全求美、思前顾后、谨小慎微、苛求自己等症状。原因何在?原来,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要有敢破敢立的胆略,勇于创新,能大胆地搞些创新教研课题,进行教改实验。每个创新的、寻求个性与新路子的人,就犹如瞎子摸着石头过河一般,失败是在所难免的。然而,教师面对的是每一批不同的教育对象,担负着整个家庭、社会的期望,失败之后的代价远不只是涉及教师个人前景的问题,它还包括一批教育对象的问题。因此,教师教学创新在无形中陷入了“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误区中。这种新旧认知结构的尖锐矛盾及寻求转轨时期的新出路,给教师施加了无形的压力,这也是造成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又一大因素。 正因为做一个合格、称职的教师难度大、要求高,无形之中就增加了教师的心理负重与压力,势必造成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比一般人群要严重。国内如此,国外也一样。美国全国教育协会报道:在教师中有37.5%的人常对工作效率感到极度忧虑;有30%社会适应不良,有情绪问题;有20%的教师需要心理医生特别关心;另有30%不易与人相处,无疑,这与教师这一特殊职业有关。教师不仅工作繁重、压力过大,而且承受各种压力的“自我强度”不够,心理素质欠佳。据调查,教师抗教育焦虑的能力普遍较差,遇事容易紧张、神经过敏,产生恐惧心理,不少教师时时担忧身体健康状况不佳,表现出许多躯体症状;相当数量教师强迫症状明显,常常出现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冲动行为,尤其是由于社会的偏见,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好胜心常常被现实所挫伤,所以在教师中普遍存在着消极的自我意象,扮演“红烛”角色:照亮别人,牺牲自己,没有自我,不要索取,只有无私奉献,久而久之,必然严重地损害自身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师篇2
教师心理健康
2010年,国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采用国际公认的SCL-90心理健康量表这一工具,由心理学专业人士对教师实行检测。检测表明,69%的被检测教师自卑心态严重,另外,嫉妒情绪明显、焦虑水平偏高等也是较突出的问题。
上海市小学、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一项调查显示,教师心理疾患检出率为48%,与一般群体的“常模”相比,有23.4%的小学、幼儿教师超出“常模”2个标准差。
而广州市天河区在举行的一次心理保健讲座上,用心理健康测试量表(SCL-90)对在场教师进行测试,结果显示:近半数教师的心理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调查还显示,31.51%的教师有轻度心理障碍,12.37%的教师有中度心理障碍,21%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69%的教师感到压力大,嫉妒情绪、焦虑情绪的出现频率也比较高。调查发现,教师的心理问题症状主要表现为抑郁、精神不振、焦虑、过分担心、有说不出原因的不安感、无法入睡等。
据了解,仅在近两年的时间里,发生在校园里的虐童事件就已超过11起。浙江省温岭市蓝孔雀幼儿园的虐童事件经媒体曝光后,引起了社会公众对这类事件的广泛关注。之所以在人们对这一事件的关注度已渐渐趋冷的情形下,又重提此事,是因为继媒体对虐童元凶轰炸式的谴责后,人们又开始更多地讨论虐童罪是否该入刑,原因是检察机关对虐童教师做出了暂不批捕的决定,案件退回警方重新侦查,已无罪释放。结果与之前舆论口口声声要求严惩肇事者的期许相去甚远。事件结果与舆论的期许相去甚远,而舆论转而关注的焦点与笔者的期许相去更远,因而,不由得欲申一己之言,以期获得些许尽社会责任的慰藉。
心理问题就如同感冒一样,几乎人人都会遇到。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正常人群心理障碍的比例在20%左右。然而,据国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辽宁省内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所进行的检测结果,却表明中小学教师心理障碍发生率竟高达50%!
对于教师心理存在障碍的原因,据中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调查,近五成受检测的教师认为是由于“工作太累、压力过大”,其中37%的教师每天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从调查数据来看,教师的强迫症状、人际敏感、忧郁化以及偏执倾向都比一般人群高,具体表现为一些教师有时无法控制自己的想法、与人交往不自在、容易猜疑等。
众所周知,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育人的内容又包括育德、育心。心理健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要素,也是教师整体素质提高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与保障。如果教师自身缺乏健康心理,何以能够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据加拿大学者就体罚对孩子将来身心健康产生的影响所做的全球最大规模的调查显示:被体罚的儿童成年后吸毒和酗酒的可能性是正常儿童的两倍,而且患上焦虑症、反社会行为倾向和抑郁的几率大大增加。在偶尔被打的受访者当中,有21%患上焦虑症、70%患上抑郁症、13%酗酒、17%嗜毒。另据北京市教科院披露的《师源性心理伤害的成因及对策》的调查报告显示,打骂学生、讲课死板、对工作不负责任、偏心等不被学生喜欢的行为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伤害,构成师源性心理伤害。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对学生身心造成的危害,某种意义上远远超过其教学能力低下对学生学业所产生的影响,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只会源源不断地“制造出”心理不健全的学生,教师心理健康是培养儿童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如果我们再从更高、更深、更远的角度来看,教师的心理健康,将会直接、间接地影响整个社会和民族心理的健康,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
种种迹象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到了必须引起全社会高度重视的时候了!
心理健康教师篇3
教师心理健康论文篇一:教师心理健康论文 学校教育论文教师心理健康论文 摘要:学校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最终影响到教育的成败。如果教师的心理不健康必然污染整个教育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损害。很难想象,一位患有抑郁症的教师能够培养出开朗活泼的学生。因为他自己都不知道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良好的心境,又怎么能帮助学生去获得快乐?所以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运用教学行为去影响学生,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学生。 引言: 教师心理健康就是教师必对自我持肯定的态度,能自我认知,明确认识自己的潜能、长处和缺点,并发展自我;认知系统和环境适应系统能保持正常而有效率;在自我发展上与人际和谐方面均能兼顾;在本能、自我与超越自我之间能平衡发展,且能面对问题,积极调试,而不依赖消极的心理防卫。它的标准有:对教师角色的认同;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具有教育独创性;在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均能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高于普通人的标准,这是由教师的职业特点所决定的。 1.造成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疾病或变态,不仅指个体社会生活适应良好,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亦即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理发挥成最佳状态。在篇二:福建省教师心理健康通识培训期末论文 姓名: 所在班级: 所在学校: 期末论文 要求:请分享学习之后的感悟、收获与成长。字数800字以上,不得抄袭 学习《教师心理健康教育通识培训》的体会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了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我知道了什么是心理学以及它的作用。 首先,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其次,教师是榜样。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第三,教师是管理者。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能力,才能使教学更有效率,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第四,教师要富有 爱心 ,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无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对待孩子。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发展需要。最后,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者。因此,教师必须要懂教育学、心理学,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适合本班学生的学习策略,并在上课过程中多加思考,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艺术的眼光去对待教学,争取精益求精。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一定要认真地贯穿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新的教学姿态迎接新的挑战,使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心理教育与一般文化课的不同之处在于,一般文化课是要学生理解和接受有关的概念、原理等等,这是一个由外向内的过程。而心理教育是要改变人的心理状况,这就必须首先引起人的主观心理感受和心理体验,在这样的基础上加以引导和干预,才能有利于健康心理的形成和维护。而人的心理是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产生和变化的,因此要改变和影响心理状态,必须在活动中进行,这是一个由内向外的过程。 心理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的自主构建相互作用的社会活动过程。心理教育内容包括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注意力),培养健康的情绪、高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个性(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协同教学实验提出的六个“学会”,即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学会关心、学会自我教育,既是心理教育的目标,又是心理教育的基本内容。 只有融心理健康教育于轻松自然的导入,生动有趣的故事,引人入胜的画面,紧张激烈的竞赛,积极参与的小品表演,热烈的讨论,形象的练习,及时的反馈之中,才能达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 通过几年的工作我发现:我教的学生普遍增强了自信心,学生们参与活动的热情提高了。 我很笨 , 我不行 的想法逐渐被 我最棒 , 我能行 所取代。心理健康教育还融洽了师生关系,在相互理解、尊重的基础上,实现了学生生动、活泼、健康的发展。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把学生良好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中小学这个基础教育阶段,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认为,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一个成功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很大影响,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师是智者——什么都懂;是能者——什么都会。教师的衣着举止,言谈风度等,都会使学生受到深刻的影响。人格健全的教师,能在课堂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而人格不健全的教师,只能在课堂上造成一种紧张或恐怖的气氛。通过学习,我也知道了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学习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调整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善于选择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只有这样,才能以积极健康地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篇三:如何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教育C证培训论文 论文题目:如何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学 号: 工作单位:杏坛中学 姓 名:郭雪莉95 如何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 摘 要 面对沉重的压力与负担,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本文分析了教师心理问题的表现及原因,着重从社会、学校、个人三个层面来探讨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法。 关键词:教师 心理健康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课题组2000年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有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69%的被检测教师自卑心态严重,妒忌情绪、焦虑水平也出现偏高,另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正常人群心理障碍发生率在20%左右。 教师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职业行为、人际关系和生理心理三个方面。职业行为方面主要有职业倦怠,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对学生缺少爱心和耐心,处理学生问题简单粗暴,责任感缺失;对学生的期望值降低,常常觉得学生“朽木不可雕也。”人际关系方面表现为对领导不理解、配合,经常发生冲突;和同事不能融洽相处,对学生不尊重,经常发生师生对抗。生理心理方面表现为遇到挫折容易产生强烈的心理失衡,导致情绪不稳,记忆力不好、精神不振,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等症状,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与宣泄,则可能产生更深层次的心理行为问题,如神经衰弱、抑郁症、焦虑症等。 是什么原因致使中小学教师产生心理问题的几率远大于正常人群呢?教师面临的巨大职业压力是外因。教育体制中引进的竞争机制,教师聘任、末位淘汰、按绩取酬、只重结果的评价等,导致教师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另外,随着社会的进步,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了,教师的权威性受到挑战,传统的教师角色也受到了挑战,这使教师在面对学生时,总会感受到压力。此外,教师工作实际上是一种持续紧张的脑力劳动,需要高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这易使其形成孤独和感情抑郁,进而会导致心理问题。但并非所有的教师都会出现心理问题,有的教师即使面对压力的情况下,仍然能够保持心理的健康和稳定,这主要是因为教师个体的人格和调控不良情绪的能力内因不同。研究发现,不能客观认识自我和现实、目标不切实际、理想和现实差距太大的教师,或有过于强烈的自我实现和自尊需要的教师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是其完成正常教育教学的前提,也是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全社会和学校以及教师个人都应当对改善教师心理素质作出努力和贡献。要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宏观的社会体制层面对教师工作的支持和保障外,还必须在社会、学校和个人层面采取各种措施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 一、通过制定各种政策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改善教师的福利待遇,提倡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配合教师做好教育工作,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减少并杜绝教师的消极心理,在学校内部乃至整个社区和全社会形成教师的社会支持系统,能够有效地维护和促进教师心理健康。 二、学校管理方面要在生活上为教师解决后顾之忧,注重情感投入,满足教师的参与需要和自尊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倾听教师的建议并对合理的加以采纳。积极支持和鼓励教师参加文化进修,提高其业务能力。针对教师的交往需要,适当开展一些文体活动。 三、最重要的是个人层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应当转变观念,正确看待自己,正确看待金钱,不自卑、不自傲、不可求。正确看待工作,懂得不会休息就不会工作,学会调整自己的工作节奏,建立科学、健康的工作理念。 (二)教师应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处理好教师相互间关系、与学生的关系、与家长关系、教师与自己家人的关系等。教师要学会与人交往,扩大交往面,缩短人与人的距离,体验得到别人关注、爱护和安慰,使心理的健康发展得到足够的营养。在人际交往中教师要尤其注重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尊重、爱护每一位学生。 (三)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提高心理挫折忍受力。教师的工作特点决定了教师要经常遭遇各种挫折,如学生的顶撞、教学的失败、家长的不理解等。教师要在日常工作中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意志品质,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四)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教育工作中。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开朗的性格和愉快的心境使人振奋,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也在以自己的情感意志、个性特点影响着学生。在工作中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更新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充分显示作为育人者的良好形象。 (五)教师要学会调适自己的情绪,寻找合适有效的情绪发泄方式。生活中谁都难免遇到挫折,产生烦闷、恼怒等消极情绪。当教师感觉到自己处于心理困境时,要正视和学会暴脱,要适当地调整自己的心理环境,定期训鞋情绪,清理心理垃圾。多与家人、亲友和同事沟通,把心里的症结说出来,把压力排解出去。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爱好,丰富业余生活。多参加集体活动,多跟家人或朋友一起锻炼身体或开展一些有益的娱乐活动。有空可听听音乐,练练书法或做一些催眠减压的保健等。 (六)必要时可即时求助心理医生。当教师面临心理问题时,要运用有关知识及时而有效地进行自我调节,对一些一时难以妥善解决的问题,千万不要讳疾忌医,一定要及时求助心理医生。 “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树人之本,莫尚乎律己。师者表也,学者从也。”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又深刻的。只有教师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才能有利于教书育人,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进。 参考文献: [1] 陈静.教师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第4期。 [2] 黄希庭.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 张玲.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本人承诺本文原创。 承诺人:郭雪莉 2014年6月4日
下一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范文(精选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