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关于“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4年度关于“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供大家参考。
关于“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0年1月,***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首次提出“四史”教育这一概念,大会后,***总*记又在多个场合重申“四史”教育的重要性。
“四史”教育的途径多种多样,形式也十分丰富。高校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是实施“四史”教育的重要途径,本文便是以此为背景开展了相应的研究。
一、“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多维价值
“四史”于大学思政课的融合具有重大意义,其在高校思想*治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治素质,有利于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能够为巩固思想*治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2]。
(一)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思想*治素质
1.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三观”
大学时期是学生进入社会之前积累知识的黄金时期。当今的大学生主要是00后,他们身处科技发达、信息爆炸的年代,接触信息的年龄较早,思想也比较活跃,对人生有自己的见解和追求。不仅追求物质上的满足,还十分重视精神上的收获。把“四史”教育与大学思想*治课程结合起来,以“四史”教育为载体,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育人的功能,进一步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培养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三观”。
2.厚植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当代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所在。将“四史”引入到高校思政课当中,让学生在读懂历史的同时,深刻理解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四史”中生动的史实可以让大学生产生深刻的共鸣,能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爱国主义情怀。通过一系列真实的历史事件,把爱国主义情感深深地植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激发他们为祖国和人民奋斗的责任感。
(二)有利于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
1.创新高校思政课程体系
把“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结合起来,既可以利用历史事实培养出社会**接班人,又可以促进高校思政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创新。思政课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感到乏味,把“四史”教育与思政课结合起来,使其成为思想*治课程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让学生在学习思政课的时候不再是单纯的理论堆砌,以真实的历史来改变学生的观点,从而获得学生的好感。“四史”教育包含着民族精神、民族英雄,其中所蕴含的历史思维和历史规律,能够为我国大学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体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丰富高校思政课程内容
“四史”中包含着许多感人同时使人奋发向上的历史故事。其中有革命先烈们为祖国、为民族的献身精神;
有在改革年代敢于担当的革命精神;
也有今天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伟大抗疫精神。“四史”本身是一种富有说服力、富有感染力的教育内容,能够进一步丰富大学思想*治课程的理论内容。把“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结合起来,就是把更新鲜的血液注入思政课当中。
(三)有利于夯实意识形态工作基础
1.发挥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作用
当前,世界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国际社会对于意识形态问题的争论也愈加激烈,新自由主义、普世主义等错误思潮持续向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进行着猛烈的冲击。在新形势下,把“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结合起来,是党在意识形态建设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的融合,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过去,找到自己奋斗的目标。将“四史”教育纳入思政课教学,同时也是高校落实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举措,能够发挥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作用。
2.坚定社会**大学“四个服务”办学方向
2016年12月,***总*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治工作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了高等教育“四个服务”的发展方向。“四史”教育是实现“四个服务”目标的一条重要途径,高校作为国家教育的战略高地,在我国的思想*治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把“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想*治课相融合,能够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党的奋斗历史,树立“四个自信”,巩固家国情怀,让学生可以以史实为基础,加强自身学习和实践的深度,把理论深刻转化为实践的自觉[3]。
二、“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存在的问题
为深入研究“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笔者采用问卷调查法,采用互联网问卷的方式,对全国各地的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此次问卷共计发放600份,其中有效问卷565份,无效问卷35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94%。另外,对部分高校的思政课程管理人员和教师进行访谈,对当前我国高校“四史”教育与思政课融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一)教学方式比较单一
“四史”的教学内容与课堂教学的结合方法相对单一,同时对现代教育技术的采用也相对较少。在问卷调查中,大学生被问及“对于‘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教学,老师是如何开展的?”的问题时,填写“根据课本讲”的学生有111位,填写“结合课程PPT讲”的学生有48位,填写“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如慕课教学”的学生有48位,另外有54位学生填写了“应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当前,高校的思政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对现代教育技术忽视的问题,在“四史”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是采用PPT进行教学,而采用慕课等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却寥寥无几。有的教师甚至是照搬课本,不进一步地对现代教学方法进行扩展和应用,这是对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
在教室里缺少互动性的沟通。在提问“老师在‘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教学互动?”时,只有27%的人说有过频繁的交流,59%的人说有互动,但是却很少,另外还有22%的学生表示从来没有过互动。沟通作为情感的桥梁,恰当的教学沟通能进一步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激发学生的课堂热情,使学生“四史”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在进行思政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通过与学生的频繁互动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四史”,通过“四史”教育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与学生进行更好的沟通。
(二)学生认识不够到位
在问卷调查中,大学生被问及“您觉得‘四史’教育有必要融入思政课吗?”的问题时,填写“一般”的学生占到了55%,填写“非常重要”的学生占到了13%,填写“重要”的学生占到了23%,填写“不重要”的学生占到了9%。通过问卷数据可以看到,大部分学生都选择了“一般”,36%的人选择了“非常重要”和“重要”,可见,在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中,大学生对“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重要性认识还需要加强。当被问及“您学习思政课的目的是什么?”的问题时,有31%的大学生认为是为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35%的学生认为只是为了“获得学分”,有28%的学生认为是为了“完成学校的规定”,选择“其他”的学生则占5%。由此可见,在对“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的融合上,很多学生的认识并不到位。其中有很大的原因是现在的大学生在经历完高考之后,在大学里都以专业课的学习为主,也因此并不重视思政课的学习。这样的现象也使得很多大学生对思政课的理解不够深入,对DS、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历史等方面的认识不够透彻,难以把握其精髓。同时,一些大学生对“四史”内容的理解还不够全面,对其的理解还停留在中学阶段,同时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也比较碎片化,还没有形成一个基本的框架,缺乏对“四史”基本理解。
(三)教育环境不够优化
首先,“四史”教育受到校园环境的影响。通过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很多学生都认为在学校里尽管存在着诸如社会**核心价值观、革命英雄简介等思想*治教育的宣传牌,但却没有发现任何能够进一步增强高校学生对“四史”内容学习的海报、横幅等。其次,当前的“四史”教育也受到了网络环境的影响。在被问及“您在网络上看到过歪曲历史的文章或言论吗?”的问题时,有80%以上的大学生说自己见过,只有16%的大学生说自己没有见过。如今的网络发展高度发达,网络的普及使得大部分人都可以在网上自由发言,很多人在未经深思熟虑的情况下就发出了一些有失偏颇的言论,对网络环境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使得很多大学生不能正确地看待“四史”。
三、“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师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
1.教师开展“四史”教育的转向不够
首先,当前“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的融合依然由高校思政课教师来完成,由于时间间隔太短,实践经验不足,导致很多大学教师尚未彻底转变。“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的融合不仅是增加了相关的历史内容,还要改变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这些变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实践。其次,年纪较大的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思路相对固定,刚开始接触到“四史”教育时,会有一些抵触情绪,觉得“四史”的增加会扰乱原本的高校思政课程教学进度。初出茅庐的青年教师,尽管对新事物很有兴趣,但自身却对思政课程教学本身不太熟练,又加上要在思想*治课程中将“四史”教育融入其中,难免会感到迷茫,这些都使“四史”教育很难充分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中[4]。
2.“四史”教育相关培训不够
教师的教学水平与“四史”教育在高校思政课程中的教学深度息息相关。
在对高校思政课程教师的访谈中,被问及“您有参加过‘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培训吗?”及“您觉得有没有必要开展‘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相关培训活动?”的问题时,大部分教师都表示自己参加过与“四史”教育相关的会议,但有关“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培训却很少甚至没有。同时,高校思政课师资队伍中的大部分教师都存在着不同的专业背景、不同的教学能力与研究水平。尽管教师通过自身的学习和教学,对“四史”的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在没有接受系统培训的情况下,仅凭经验来开展“四史”教育是远远不够的。
(二)学生主体地位重视不够
1.对“四史”教育意义宣传不够
“四史”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在“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四史”教育的重要性,最大化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此来达到最大的教学效果。在被问及“您的学校关于‘四史’教育有哪些宣传?”的问题时,有24%的学生选择了“广播、海报、口头等多种形式的宣传”这一选项,有58%的学生选择了“仅仅是辅导员及思政课教师的口头宣传”这一选项,有18%的学生选择了“没有任何宣传”这一选项。上述问卷数据表明,在“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时,高校及思政课教师并没有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四史”教育的宣传也十分单一,效果不佳,导致学生对“四史”的认识不够,了解也不深。
2.对学生的需要缺乏足够的理解
要实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认识到学生的需要[5]。学生是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兴趣,因此,对于不同的“四史”教学内容,也需要有不同的输入方式。在没有充分认识的情况下,盲目地将“四史”教育与思政课的教学结合起来,对学生而言,并不能充分引起注意,反而会降低学习热情。在对学生的需要缺乏足够理解的情况下进行备课、授课,很有可能“事倍功半”,这也使得“四史”教育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反而起到了相反的作用。
(三)环境建设要求更高
1.“四史”教育软环境错综复杂
第一,“四史”的学习环境还没有形成。由于缺乏榜样教育,大学生对“四史”教育的认识还不够深入。榜样教育法是“以典型的、榜样的方式来教育人,使其提高认识并规范自己的行为。”“四史”教育在高校思想*治课程建设中,其中的榜样可以是“英雄人物”,也可以是身边的“优秀教师”“优秀学生”,这些是广大学生可以效仿的典型。运用英雄人物教育学生,是普通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但英雄人物往往离学生生活比较“远”,不能让学生感同身受,因此,也可以挖掘英雄人物平凡的一面,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另外,高校思政课教师常常忽视了与学生交流“四史”的经验和认识,这也使学生得不到正确的指导,造成其对“四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进而影响到“四史”教育的学习氛围。
第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想的影响愈加严重。当前,世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思想领域内的斗争十分激烈,各种社会思潮层出不穷。这些错误的思想对“四史”教育在高校思想*治教育中作用的发挥产生了很大的阻力,对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造成了严峻的挑战。
2.“四史”教育硬件设施基础薄弱
首先,校园环境的营造与“四史”教育之间存在较大的落差。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四史”学习的良好校园环境,是提升“四史”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但当前很多高校普遍都更加重视理论的教授,忽略了“四史”教育的教学环境,没有在“四史”教育办学要求下,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校园文化。大部分仍是以口号、标语等传统的方法为主,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类传统的宣传方法成本较低,同时也容易操作[6]。其次,“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程的融合效果不理想,融入方式单一,相关配套设施不健全。“四史”教育的教学内容中包括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因此,建设相应的教学设施及教学基地都是提升“四史”教育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光靠教师的讲解很难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只有在相应的辅助设备的帮助下,将“四史”教育与实际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对策
(一)建强“四史”教育融入思政教师队伍
1.全面提升思政课师资素质
第一,要锤炼教师的*治素养。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治素质,正确的*治方向,坚定的*治立场,敏锐的*治判断力,才能引领当代青年实现国家富强和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任务,培养大学生的爱国爱党情怀。第二,要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教师要具备深厚的学识,既要精通理论,又要精通历史学、教育学等,教师的理论水平是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素养,才能把“四史”运用到教学中去。第三,要提升教师的道德素养。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教师是道德楷模,作为思想*治教育工作者,既要讲授、受业解惑,又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和行为来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第四,要改善教师的业务能力。教师要增强自身的教学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向学生讲述“四史”故事,运用新科技新思维,讲好中国自己的故事,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把爱国主义发扬光大。
2.健全与思政课结合的“四史”教育培训机制
从教师所掌握的知识结构上看,尽管对“四史”中的每一个部分都有相当的认识,但是,如果不进行具体、深入地学习,也无法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加强教师素质是“四史”教育的重要基础。首先,要加强高校思想*治教育的培训机制建设。可以通过多种途径的培训,使思政课教师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更加有效,帮助教师通过多种形式来充实教学能力。例如,在寒暑假,开展教学与实践活动,建立“四史”师资培训网站,请全国知名“四史”教育专家、学者作讲座,就“四史”教育有关问题进行详尽解答。在此基础上,通过激励措施,对在培训过程中成绩突出的教师进行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从而促进“四史”教育的深入开展。其次,要对“四史”教育的开展进行积极地引导。对新入职或刚刚熟悉课程的教师,除了要进行专门的培训之外,还要从思想、行为等方面进行指导,以便其尽快地适应“四史”教育的教学。同时,还应定期*织“四史”教育学习活动,开展相关交流活动,促进教师间的学习。
(二)优化“四史”教育注入高校学生群体
1.优化同龄人的群体氛围
同龄人是指年龄相似、爱好相似的人,彼此交往密切,有共同话题。同龄群体是在大学生中比较常见的一类群体,他们可能来自不同的年级、不同的班级、不同的社团、不同的寝室,他们之间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大学思想*治工作的主要基层环境因子。“四史”教育通过同龄人群体可以进一步发挥“四史”精神的作用,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把“四史”教育融入大学生同龄人群体的日常生活之中。比如,大学生会参与各种社团,可以把“四史”教育融入社团的活动中,另外也可以在一些特殊的日子里,如元宵节,可以举办“猜灯谜”活动的同时并设置“四史”主题问答活动,答对了就能得到相关的赠品。同时,还可以通过对大学生同龄人群体中模范的表彰来更好地传达“四史”精神,以此来激励和引导学生在思政课程中对四史教育的学习。同时,要注重对
同龄人群体中关键人物,如班长、团支书等的指导,成立“四史”小组,通过学生党员干部来营造出良好的“四史”教育学习氛围。寝室也是同龄人群体的关键,和谐、友善的寝室文化对思政课程中的“四史”教育可以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可以通过*织“四史”教育寝室文化竞赛,将艰苦奋斗、积极向上、协作进取的“四史”精神作为寝室文化建设的重心,*织相关主题文化竞赛,使学生在参加活动的同时接受“四史”教育,使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更接近于“四史”的真实含义。
2.调动学生对“四史”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活动中,一定不能忽略掉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对“四史”学习的积极性[7]。第一,要对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激励,使学生对“四史”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鼓励学生在困难时自己去查找材料,在问题解决后对其给予充分的肯定;
第二,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要用通俗易懂、生动的语言来调整教室的氛围,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记忆“四史”教育的相关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三,要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例如,把学生分成数个小组,制作课件,让他们当“小老师”,一起交流学习心得。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把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四史”的学习、探讨中去,由单一的“灌输”变为“双向交流”,激发学生对“四史”的浓厚兴趣,并积极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当前国家发展进程中。
(三)创建“四史”教育引入校园良好环境
1.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马克思说:“人创造了环境,同时,环境也创造了人。”校园不仅是一个传播科学知识的场所,同时也是培养大学生“三观”的重要场所,学校是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场所,因此,要把“四史”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学校人流密集的区域,可以设立“四史”教育文化走廊,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展板来学习“四史”,更好地理解“四史”。还可以*织全体师生参加“四史”教育的标语比赛,利用微信公众号,让全体师生参与到投票中来,把排名靠前的宣传标语挂在学校的显眼地方,这样既能增加“四史”的曝光率,又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四史”,激发学生学习“四史”的热情。此外,还可以根据需要定制革命英雄、伟人塑像,并配有相应的识别码,让学生通过“扫一扫”了解“四史”。校园环境在大学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充实“四史”学习氛围可以使校园文化更加丰富多彩,让学生在校园中充分领略到“四史”的文化气息,将“四史”的文化精神传播得无处不在。
2.建设高技术教育平台和场地
高校可以通过共建“四史”教育高技术教育平台和场地,将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同时通过推出“四史”教育精品课程,使“四史”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另外,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不同学校的教师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四史”的认识。其次,还可以利用新技术搭建教学场所,把AR、VR等新技术应用于“四史”的教学当中,充分地将“四史”教育纳入到思政课教学实践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四史”教育的真实情境。
“四史”教育十分重要,“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是强化“四史”教育的必要途径,是新时期加强思想*治教育工作的必然选择。但是,在如何将两者有机地融合、有效地融合这个问题上,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需要不断地探索与尝试,不同的学校在制定规范的同时,也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对于具体的成效,还有待于实践的进一步检验。
上一篇:关于2023年县民生实事人大代表票决项目进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下一篇:返回列表推荐访问:关于“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存在问题 融入 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