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生态文明思想专题研讨会上交流发言【精选推荐】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在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生态文明思想专题研讨会上交流发言【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同志们:
近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署名文章《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几个重大关系》,文章深刻阐述了新征程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这为我们进一步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我市要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快美丽城市和生态文明强市建设,不断擦亮“山清水秀生态美”金字招牌,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下面,我谈几点体会。
深刻认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考量和重大意义,不断增强推动绿色发展的政治自觉和历史担当。传承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这在“天人合一”等哲学思想和“劝君莫打三春鸟”等经典诗句中均有体现。作为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人靠自然界生活,自然物构成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汲取中华传统文化思想智慧,创造性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观,并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动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系统总结了新时代10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着眼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局,部署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为生态文明建设描绘了宏伟蓝图。习近平总书记对我省生态环境念兹在兹,多次强调“XX生态优势金不换”,要求我省筑牢祖国南方重要生态屏障。我市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我省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扎实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全省前列,2022年生态质量指数位居全省第二,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达100%,生物多样性丰富度居全省第三,野生动植物种类数量达1.8万多种,建成自然保护地223个。今后5年是美丽中国和生态强省建设的重要时期,我们要树牢生态文明建设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全市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过程各领域。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加强生态环境联防联治。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重点抓好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地等生态保护,呵护好漓江这一中华民族瑰宝,坚决扛好保护秀美山水、筑牢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重大责任。
深刻理解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着力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底色。人类发展史上曾发生过大量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事件,波斯、美索不达米亚、希腊等由于砍伐树木导致土地荒芜,丝绸之路、河西走廊一带曾因毁林开荒致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先污染后治理”、竭泽而渔的经济发展模式实不可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我市拥有较好的绿色产业发展基础,已形成10个亿级工业产业集群、6个亿级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和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累计创建省级绿色园区8个、绿色工厂67个,新能源汽车产量约占全省的1/10,林业产业总产值跃居全省第二。新征程上,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加快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大力推动制糖、机械、汽车等传统产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做优做强特色食品、木材加工、现代轻工纺织等特色产业,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
深刻把握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热切期盼,着力以绿色发展托起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仅停留在物质生活层面,更包含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盼,生态环境成为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一是“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并将“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成效显著”列入未来5年的主要目标任务。我市生态资源丰富,发展生态健康产业和生态绿色产品优势得天独厚,低碳产品认证获证企业和证书数量全省第一,地理标志农产品累计达65个、排名全省第6位,16个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创建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3家、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25家,6个县市获“中国长寿之乡”称号,全省占比最高。我们要牢记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要抢抓绿色发展新机遇,打好“绿色牌”“富硒牌”“长寿牌”,开发绿色、有机高品质农产品。积极培育绿色消费新风尚,大力培育绿色文化,构建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绿色行动体系,让人民群众在青山绿水蓝天中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