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在局党组主题教育第一次调研成果交流会上研讨发言(2024年)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4在局党组主题教育第一次调研成果交流会上研讨发言(2024年),供大家参考。
在局党组主题教育第一次调研成果交流会上的研讨发言
同志们:
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主题教育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结合前一阶段调研情况,开展调研成果交流,切实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规律,推动调研成果更好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县域实践的实际成效。今年,中央提出大兴调研之风,要求“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能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事在人为,关键在领导。笔者认为,要真正把调研当作“找问题、求真相、明思路、寻方法”的重要手段,必须力除“四弊”。下面,我谈几点体会,以供同志们参考。
第一,“井中葫芦”之弊
力除“井中葫芦”之弊,就是不要像掉在井中的葫芦一样,看似下去了,实际上还是飘浮在上面。没有真正沉入“底下”,潜入“水中”,看到“井底”的世界。
历史上,我们党多次提出要大兴调研之风。1958年出现了自然灾害,如何解决自然灾害带来的困扰?1961年4月,习仲勋率工作组到河北农村驻下调研基层群众的口粮问题。到达那里的时候,基层干部让他看了农户的锅灶,看了生产队的粮仓,形势“一片大好”。夜晚,习仲勋同志独自一个人去了一户人家,户主尴尬而内疚地说:“中央大干部到农家,我竟管不起一顿饭……”习仲勋从这句话里听出了门道。第二天,打开堆在露天的粮囤一看,结果发现:粮囤里,竹竿片儿撑了个拱,布罩在拱上;
布上边,摊着不足一寸厚的粮食。村里的粮囤一个比一个高大。但是,饿成浮肿病的百姓一个跟着一个。通过深入调研,习仲勋同志了解到群众的真实生活状况。所以,调研不能仅仅满足于下去,既要“身入”,还要“深入”;
不仅要“深入”,还要“心入”。基层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只有挽得了“裤头”,下得了“田头”,破得了“鞋头”,进得了“门头”,看得了“灶头”,上得了“炕头”,入得了“心头”,群众才会讲真话。不然,可能听到的全是“空话”“套话”“假话”。
第二,“蜻蜓点水”之弊
力除“蜻蜓点水”之弊,就是不要像蜻蜓点露水一样,下去大阵仗,现场看一小会,问了几个人,说了几句话,调研就结束了。这样的调研,纯属为了“调研”而“调研”。图的只是报上有影、电视有镜、网上有字,而没有实实在在的内容。为什么要这样做?其实是给上级领导看的,不是给基层解决问题的。有的干部调研,从行动的轨迹上,就不难发现这样的问题。一天调研,要跑十多个调研点,还要看现场、听汇报。算一算时间,一个调研点也就10来分钟。
最近中央提出大兴调研之风后,基层许多部门都收到一个文件,接到一份清单,约定一个时间,交出一份报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根子是没有真正把调研当作解决基层实际问题的一个方法和手段。有人说:调查研究要有“五要素”:把问题搞准是谋事之基;
把方向搞准是谋事之要;
把规律搞准是谋事之道;
把底线搞准是谋事之需。有思想,有思考,才会出思路。更需要对标找问题,类比找问题,问需找问题,创新找问题。“蜻蜓点水”式的调研,其实就是一个形式。调查研究必须要有一个好的作风,没有一个好的作风,是调不出问题的,更不会调出办法,调出思路,调出一个经验推广的。陈云同志是我们党开展调查研究的典范。晚年,他谈及怎样做好调研时说到:调查研究必须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不仅要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导向,还应注重方法和技巧,才会起到巧劲推进工作的作用。1961年6月,上海青浦小蒸公社的一户农家迎来了几位客人。他们一住就是15天,在底楼客厅与农民们交流座谈,察看养猪场、自留地,还深入食堂、集市了解情况。后来,这些调研经验形成了《母猪也应该下放给农民私养》等三个专题报告,为中央制定和调整农村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至于这些神秘客人,正是陈云率领的中共中央农村调查工作组。所以,*强总理说:“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高手在民间。”其实,不深入基层,同样还是问题,没有办法。人民群众既是社会的实践者,同样也是社会的创造者。不能与人民群众坐在一条凳子上,睡到一张床上,吃到一锅饭上,群众有办法也不会告诉你的。
第三,“现场表演”之弊
力除“现场表演”之弊,就是要真正看到现场原貌,而不是“演员”演出的现场。中央要求调研要做到“四不两直”,即:“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的确是一个好办法。但是,也不排除干部去现场却是一个“演员”演出的现场。笔者曾经亲眼见到过这样的调研。上个世纪,农民还需要交“皇粮国税”,农民负担问题一直居高不下。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国家提出“费改税”,每个省都选了几个不同类型的乡镇进行试点,有群众负担重长期上访的乡镇,有集体经济较好负担相对较轻的乡镇,也有离县城近的乡镇,还有偏远的山区乡镇。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如何合理收税问题。这是一个天大的好事。在一年秋收的季节,一天下午4点多钟,一位分管的副省长突然到了一个县偏远的山区试点乡镇,要求召开一个有不同类型代表的座谈会,听听大家对“费改税”的看法。由于农忙,群众都在地里收割庄稼,乡书记正在犯难之际,突然想到乡全体干部都在乡里,就现场作了安排。副省长听了大家的汇报非常高兴,认为试点工作做的好,为此还通报表扬了这个乡。然而,他并不知道,从地里上来的群众、从村里来的干部、从村民小组来的组长,其实都是乡干部的客串表演,一个农民兄弟也没有到场。所以,年轻干部要做好调研工作,就必须学会直接到“田头”,入“门头”,穿着一副百姓的行装同群众拉家常,才会了解到基层的真实情况。
第四,“耳听眼见”之弊
力除“耳听眼见”之弊,就是不要以为耳听到的和亲眼见到的就是真实。有时,调研必须能善听,还要能善看,更要能善思,才能拨开“层层云雾”,了解到事实。1961年5月,周恩来总理来到河北省武安县伯延公社,主要就农村公共食堂问题进行蹲点调研。由于当时生活困难,伯延公社社员食堂把玉米轴、玉米秆、棉花壳、红薯秧、榆树皮等磨成粉,掺入少量的红薯面、玉米面、糠面等蒸熟后充饥度日。周总理到达伯延时,他们专门给总理做了面条、馒头、稀饭和红薯。第二天中午,周总理突然提出,还要到社员食堂去吃饭,社队领导一下都慌了。对周总理说:“总理,食堂没有饭了,还是回公社吃吧。”周总理不说话,径直奔向灶台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揭开锅盖,才看到真相。“不要把我同人民群众隔开来”“不要使我同群众有距离”,这两句话成了周总理下基层调研对地方领导常嘱咐的话。
同志们,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所以,基层干部调研,尤其是年轻干部,既要带着问题,还要带着感情;
既要带着车子,还要带着行李;
既要带着眼睛,还要带着脑子,才能真正了解到法子。许多领导干部都知道毛主席说过的一句话: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却并不知道下句话,调查不充分,同样没有发言权。所以,调查研究虽然是干部的基本功,是谋事之基,成事之本。但是,没有好的方法,没有好的思维,没有科学的手段,没有从“身入”到“心入”,没真正去了解群众疾苦,解决基层实际问题,调研也仅仅是调了而已。
发言完毕,不当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推荐访问:在局党组主题教育第一次调研成果交流会上研讨发言 会上 党组 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