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关于我市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范文推荐)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关于我市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关于我市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审议稿)
为贯彻落实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助推我市乡村振兴和产业强市战略实施,市政协成立了以副主席兼秘书长XX同志为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及部分政协委员组成的专题调研组,于2021年8月至9月,采取现场考察、听取情况介绍、座谈交流、赴省内外先进地区学习考察等方式,对我市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现状
我市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扎实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依托地理、自然资源等优势,融合以朝鲜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历史、民俗、歌舞、饮食、传统建筑等人文资源,培育发展生态、冰雪、边境、红色教育等优势旅游产品品牌,使我市少数民族村寨人居环境得到逐步改善,特色民居得到合理改造,民族文化得到有效保护,特色产业得到迅速发展,民族团结进步获得新成效。目前,全市共有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4个、XX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8个、XX省少数民族特色小镇4个,现已成为当地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样板。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先进地区相比,我市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方面尚有许多不足。
(一)缺乏总体规划,部门协同不足。各县市普遍缺少县级层面的统筹抓总,没有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同谋划,村寨各自为政,有的存在急于求成、彰显成绩的思想,在缺乏通盘考虑与科学规划的情况下一些项目匆忙上马,虽然短期内取得了成绩,但能否持续发展,还有待观察。部分特色村寨居民住宅布局缺乏统一规划,户与户之间距离长短不一,村内形成许多难以利用的边角空地,土地利用率低,用地结构不合理,造成土地资源浪费。与特色村寨建设有关的扶贫开发、住建、水利、民族、文化等多个部门各有上级主管单位,工作目标不同、要求不一、验收标准也不同,协调难,没有形成建设合力。
(二)发展模式单一,特色不够鲜明。我市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大部分以朝鲜族民俗民宿民餐和红色历史为主要特点来体现,特色雷同,文化内涵流于浮表,规模小而散,“千村一面”“千寨一律”现象比较普遍。调研组在川藏等地考察时发现,当地特色民俗文化传承久远,内涵深厚。以羌寨联合村为例,传承千年的羊皮鼓舞和神秘的古羌释比,伴随着历史传说和祭拜图腾给人以神秘和震撼。其他村落即便没有这种强烈的文化特色,也会留下如洞天福地、财神山之类的神话故事,引人入胜。白城、九台等地的诸多村寨以产业著称,有的融入康养、数联网等现代元素,赋予本村特有的文化内涵。
(三)产业发展不够,建设后劲不足。近年来,各级政府拓宽筹资渠道,国家民委和省财政也专门安排了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含特色村寨项目资金),但资金分配平均,实际到位少而分散。大部分村寨将有限的资金用于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短期内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但也加大了后期维护成本,给集体经济收入少的村寨增加了负担。一些村寨受自身能力、地理、交通等条件限制,主导产业难以形成规模,村民和村集体增收困难,村寨后续建设和后期维护缺少资金来源。我省至今还未出台专门的指导和规范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规划与建设的相关文件,项目资金按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执行,不得用于美化、亮化、绿化等各类“造景”工程、形象工程。目前特色村寨建设的方法比较单一,有的村寨还没有找到适合自己保护和发展之路。
(四)人才回流困难,村民参与度差。我市农村“三化”问题非常严重,对特色村寨建设影响很大。近年来,各级政府虽想方设法吸引人才回流,但受经济条件、生活环境等因素影响,一些政策对青年人才难以形成足够的吸引力,加之诸如落户和宅基地返还互为前提等机制不理顺,回乡参与农村建设的年轻人不多,项目带头人极度匮乏;
留守人口年龄结构加速老化,对边境地区民族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冲击,民俗文化传承受到了动摇,民族青年人才吸引和培养面临挑战,建设强大稳固的现代边防体系受到阻力。一些县市在村寨建设中,未能充分考虑村民实际利益获得,村民参与村寨后续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降低。
三、对策与建议
打造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这个品牌,是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在民族地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延边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抓手。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政府主导,规划先行。深入调查,摸清家底,进一步明确需要长期保留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坚持保护、治理和建设“三位一体”,对村寨规划布局进行系统深入研究。乡村立足远景,完善总体和专项规划,实行分类指导,不搞大拆大建,不搞千村一面;
县市在保留差异化前提下通盘谋划,全域统筹考量和布局;
市级层面纳入乡村振兴总体规划,顶层设计,整体推进。尽快出台专门文件指导和规范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规划与建设,建立统筹协调与保障机制,加强监督与检查,理顺关系,化解矛盾,促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顺利进行。
(二)挖掘内涵,提升品位。文旅部门牵头,组织专家学者、文化传承人通过收集当地村民口述史、村内外文史资料等,追根溯源,厘清村寨历史渊源和人文故事,甄别、归档、分析研究和提炼,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创造出一批可视实物,使特色村寨的文化再生,让封尘已久的历史再现,传承保护与发展共同推进,赋予村寨深刻的文化内涵。以城乡差异化生活体验模式为着力点,在农家乐项目中融入民族文化元素,传承文化、宣传文化、传播正能量的同时,提升乡风文明程度,让游人在休闲娱乐的同时切身感受到民俗文化的魅力,切实带动乡村消费经济的发展。
(三)创新业态,做强产业。树立建设和经营并重的理念,把产业培育当做村寨建设的动力源。生态与科技并举,创新发展民族产业。利用现代科技发展生态高效农业、乡村旅游、休闲养老、文化创意、文明公益等新型业态,将特色村寨建设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将村美与民富相结合。充分发挥现有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辐射带动作用,以点连片,以片成面,将域内生态、文化、政策和社会各方面资源整合盘活。注重从细节入手,因村制宜,追求个性,彰显魅力,体现一村一品、一村一韵,建设一批山水人文特色的精品村,一片一片地推进,形成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片区。
(四)多方参与,合力推进。政府、村民、企业、社会组织多方参与,合力推进特色村寨建设。牢牢把握村班子这一主体开展重点培训,不断提高村干部的眼界、致富带头能力和村班子的凝聚力,理顺关系吸引更多优秀青年返乡创业,不断增强村寨后续发展力量。积极探索“政府引领、企业经营、村民参与”等多种形式的开发建设模式。根据村寨自身特点,选择相应的资本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深度合作,鼓励国有资本、引导民间资本、整合部门资金精准投入,壮大做强村寨产业经济。在项目建设中将村集体所有的林权、土地、水域等资源进行资产量化定价入股,切实将村集体、农民与产业发展有机联系到一起,真正将更多的产业发展和增值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
推荐访问:关于我市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村寨 我市 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