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交叉遗传名词解释【五篇】
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最早是由美国的 John holland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该算法是根据大自然中生物体进化规律而设计提出的。是模拟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自然选择和遗传学机理的生物进化过程的计算模型,是一种通,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交叉遗传名词解释5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交叉遗传名词解释5篇
交叉遗传名词解释篇1
遗传学: 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现象与规律的科学
遗传:指子代与亲代相似的现象。
变异:指子代与亲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同源染色体:大小及形态相同,分别来源于父本和母本的一对染色体。
非同源染色体:同一染色体群体中,形态结构不同的各对染色体之间互称为非同源染色体。
性染色体:许多物种中,还存在一对形态和结构不同的同源染色体。
常染色体:除性染色体之外的其它染色体。每一对正常的同源染色体都具有相同的基因座。
染色体组型或核型:指由体细胞中全套染色体按形态特征(包括染色体长度、着丝点位置、臂比、随体有无等)和大小顺序(染色体长度)排列构成的图形。
有丝分裂:即体细胞分裂,通过分裂产生具有同样染色体数目的子细胞,在分裂中出现纺锤体。
减数分裂:是指在真核生物性细胞形成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进行两次分裂使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过程。
单位性状:是指将生物体所表现的总体性状区分成的每一个具体性状。
相对性状:是指同一单位性状在不同个体间所表现出来的相对差异 。
显性性状:杂种F1仅表现亲本之一的性状,将F1表现出来的亲本性状;
隐性性状:未表现出来的亲本性状
基因型:是指个体或细胞的基因组合,是生物的内在遗传组成,如决定圆形种子性状的基因型为RR 和Rr,而决定皱形种子性状只能是rr;
表现型:是指生物体所表现的性状(形态),如白花和红花性状。
等位基因:指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位置相同,控制同一性状的一对基因,是同源染色体同一基因座上的基因的不同形式。
复等位基因:在同源染色体的相同基因座上,存在3个或3个以上的等位基因
显性基因:是指基因型处于杂合状态时,能够表现其表型效应的基因;
隐性基因:是指基因型处于杂合状态时,不能表现其表型效应的基因。
纯合基因型:是指同一基因座上有两个相同的等位基因,如RR或rr;纯合体是指具有纯合基因型的个体。
杂合基因型:是指同一基因座上有两个不相同的等位基因,如Rr;杂合体是指具有杂合基因型的个体。
真实遗传:子代性状永远与亲代性状相同的遗传方式。
基因互作:不同对基因间相互作用而决定新性状发育的现象。
完全显性:指F1所表现的性状与亲本之一完全一样的现象,而非表现为中间型或同时表现双亲的性状, 称之。如孟德尔所选用的7对相对性状.
不完全显性:指F1所表现的性状是双亲性状的中间型,称之。如金鱼草、紫茉莉的花色传。
共显性:指F1同时表现双亲性状的现象。
多因一效:指多对基因影响同一性状表现的现象。
一因多效:指一个基因可以影响多个性状发育的现象。
连锁:同一亲本所具有的两对性状,有联系在一起遗传的倾向的现象
连锁群:在染色体中具有不同的连锁程度并按线性顺序排列的一组基因座位。
重组率:是指杂合体产生重组型配子的频率,即重组型配子数占配子总数的百分率。
完全连锁:指在同一同源染色体上的两个非等位基因总是连系在一起而遗传的现象。
不完全连锁:指同一同源染色体上的两个非等位基因并不总是连系在一起遗传的现象。
干扰:一个单交换发生后, 在它邻近再发生第二个单交换的机会就会减少,这种现象称为。
转化:是指某些细菌通过其细胞膜摄取周围供体的DNA片段,并将此外源DNA片段通过重组参入自己的染色体组过程。
转导:是以噬菌体为媒体所进行的细菌遗传物质重组的过程。
F因子:Hayes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接合过程中供体菌株存在一个性因子,即致育因子,简称F因子。
F'因子:整合分离在通常情况下,切除时往往发生错误,分离出一个携带F因子和部分染色体基因的遗传因子,这种F因子称为F'因子。
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受一些理化因子和未知的内外环境因子的影响而发生形态、结构和数目等方面的改变。
染色体的结构变异: 染色体的某些区段发生改变,从而改变了基因的数目、位置和顺序的染色体变异类型。
染色体数目变异: 染色体的数目发生不正常改变的染色体变异类型。包含整套染色体的增减和单条或多条染色体的增减。
结构杂合体: 一对同源染色体其中一条是正常的而另一条发生了结构变异,含有这类染色体的个体或细胞称为;
结构纯合体:一对同源染色体产生了相同的结构变异则称为。
倒位:是指一条染色体的中间出现两个断裂点,断裂后中间的染色体片段经180°颠倒重接,该片段的基因线性顺序同原顺序相反的一种染色体结构变异类型。
易位: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的染色体片段转移的一种染色体结构变异类型。
整倍体:含有完整染色体组的细胞或生物。
非整倍体:含不完整染色体组的细胞或生物。
同源多倍体: 指增加的染色体组来自同一物种,一般是由二倍体的染色体直接加倍的。
非同源多倍体:指增加的染色体组来自不同物种,一般是由不同种、属间的个体杂交,其杂种再经过染色体加倍得来的。如2n=AABB=12=6Ⅱ的异源四倍体
亚倍体:染色体数少于2n的细胞或生物。
超倍体:染色体数多于2n的细胞或生物,也称多体(polysomy)。
单体:是指二倍体染色体组丢失一条同源染色体的生物个体,用2n-1表示。两对同源染色体各缺少一条为双单体,以2n-1-1表示。
缺体:是指二倍体染色体组丢失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生物个体,又称零体。用2n-2表示。一般来源于单体(2n-1)的自交。
三体:是指二倍体染色体组中多一条同源染色体的现象。用2n+1表示。两对同源染色体各多一条为双三体,即2n+1+1。在非整倍体中,三体是较普遍的一种类型。
四体:指二倍体染色体组中某一同源染色体又增加了一对染色体的个体。用2n+2表示。
基因表达:基因组中特定基因上所携带的遗传信息,通过转录、转录后加工、翻译和翻译后加工而产生其特定氨基酸序列的蛋白质产物,或通过转录和转录后加工直接产生RNA产物(如tRNA、rRNA等)而发挥特定生物功能的复杂生物过程。
基因表达调控:在机体内外环境的影响下,通过各种元件(element)来实现对基因的启动和关闭、活性的增加或减弱等进行调节控制的过程。它可以发生在基因表达的任何阶段。
顺反子:把基因具体化为DNA分子上的一段序列,它负责传递遗传信息,是决定一条多肽链的完整功能单位。
断裂基因:基因的结构是不连续的。即在两个编码序列之间有一段不编码蛋白质的非编码序列,1978年Gilbert把其中的编码序列称为外显子或外元,非编码序列称为内含子或内元,这种结构的基因称为不连续基因或断裂基因。
跳跃基因:或可动基因,可作为插入因子 和转座因子移动的DNA序列, 也可称为转座元件或转座因子。
可动基因、
转座子
转座:是在转座酶的作用下,转座因子或是直接从原来位置上被切离下来,然后插入到染色体上新的位置;或是染色体上的DNA序列转录成RNA,然后RNA反转录产生的cDNA再插入到染色体上新的位置。
重叠基因:共有一段DNA序列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因。
假基因:在基因家族中,某些成员并不产生有功能的基因产物,但在结构和DNA序列上与相应的活性基因具有相似性,这类基因称为假基因。
编码序列::编码蛋白质或RNA的DNA序列,相当于外显子序列。
非编码序列: 真核生物基因组中,基因内的内含子序列和基因之间的间插序列的统称。
外显子:在两个编码序列之间有一段不编码蛋白质的非编码序列,把其中的编码序列称为外显子
内含子:在两个编码序列之间有一段不编码蛋白质的非编码序列,把其中非编码序列称为内含子或内元(intro
操纵子:几个结构基因由一个RNA聚合酶在一个启动子上开始转录成一个多顺反子的mRNA分子,然后翻译成几种蛋白质,这样的结构称为一个操纵子。
结构基因:负责编码产生某种蛋白质多肽链或RNA分子的基因。
调节基因:负责编码阻遏物,调节结构基因的转录活性的基因。
操纵基因 :有同阻遏物结合的位点,决定三个结构基因的转录活性
基因家族:许多来源相同、结构相似、功能相关的一组基因。似于原核生物操纵子的结构 。
基因簇:也称为超基因,一个基因家族的基因成员紧密连锁,成簇状集中排列在同一条染色体的某一区域。
遗传密码:mRNA上每3个连续的核苷酸翻译成蛋白质多肽链上的1个氨基酸,这3个连续的核苷酸就称为遗传密码
组成性表达:指其表达不大受环境变动影响的一类基因表达。
适应性表达:指环境的变化容易使其表达水平变动的一类基因表达。
顺式作用:基因表达受到与基因处在同一条染色体(DNA分子)上的DNA序列的调控。
反式作用:一个基因编码的产物-蛋白质或RNA(tRNA、rRNA等)调控另一个基因的表达。
正调控:当调节因子所起的作用是协助基因表达,称之为正调控
负调控:当调节因子所起的作用是阻碍基因表达则称为负调控(
基因突变:是指生物体正常DNA序列的改变,这种改变往往导致生物体性状发生遗传的变异。
突变型: 发生突变的细胞或个体。
野生型:没有发生突变的正常细胞或个体。
显性突变: 原来隐性基因变为显性基因的过程。
隐性突变: 原来的显性基因变为隐性基因的过程。
大突变: 突变效应大,性状差异明显,宜于识别,为质量性状。
微突变: 突变效应小,性状差异不大,较难察觉,多为数量性状。
转换
颠换、
错义突变
无义突变:指碱基替代后,一个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点突变成一个终止密码子,使多肽合成提前终止,产生了缺失原有羧基端片段的缩短了的肽链。
复制型转座:指转座因子在转座期间先复制一份拷贝,而后拷贝转座到新的位置,在原来的位置上仍然保留原来的转座因子。
非复制型转座:指转座因子转座时作为一个物理的整体直接从一个位点移到另一个位点,并留在插入位置上,这种转座只需转座酶的作用。
基因组:泛指一个有生命,病毒或细胞器的全部遗传物质;在真核生物,基因组是指一套染色体(单倍体)DNA。
基因组学:是研究生物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遗传标记:可以反映遗传多态性的生物特征。
遗传多态性:— 经典遗传学中指等位基因的变异;现代遗传学中指基因组中任何座位上的相对差异。
形态标记:是指以生物体的形态性状为特征的遗传标记。这类遗传标记一般可以通过肉眼观察到,因此这类标记又称为可见标记。
分子标记、
RFLP: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不同样品DNA经限制性酶酶解所产生片段大小的差异。是最早出现的DNA标记。
PCR:一种称为聚合酶链式反应(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缩写成PCR)的体外DNA扩增(amplification)技术。
RAPD:一种以单个随机的10个核苷酸为引物的基于PCR产物的多态性.
SSR:微卫星DNA又称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n repeat,STR)和简单序列重复(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
基因标签:给基因找到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的过程。
基因定位:利用已定位的分子标记来确定基因所在的位置。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是根据分子标记与基因的连锁关系,利用分子标记对基因型进行的辅助选择。
遗传图谱::不同分子标记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或排列情况。
物理图谱:以特定DNA序列为界标直线排列在基因组DNA分子上,图上界标之间的距离以物理长度,即核苷酸对(bp)的数目来表示。
DNA指纹: 确定DNA样品所具有的特定DNA片段组成。
直系基因:又称种间同源基因,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的同源基因,它们来自物种分隔之前的同一祖先。
平行基因:又称种内同源基因,是指同一种生物的同源基因,它们常常是多基因家族的成员,其共同的祖先基因可能存在于物种形成之后,也可能出现于物种形成之前。
功能基因组学:是在结构基因组学丰富信息资源的基础上,应用先进的基因表达技术、生物功能检测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研究基因的表达、调控和功能;探讨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的新型交叉学科。
生物信息学:是多学科交叉的产物;是以计算机为工具对生物信息进行储存、检索和分析。
遗传工程:是指按照人们的需要,在离体条件下、在不同水平上对生物进行的遗传操作,它包括细胞工程、染色体工程、基因工程和在此基础上的克隆技术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基因工程:体外DNA重组,即人工将一段目的DNA插入一个载体的过程。
载体:用来运载目的基因的工具称为载体
受体细胞、
重组DNA分子:外源DNA与载体DNA相连接而形成的DNA分子。
质量性状:表现为间断的或质的变异(不连续变异) ,可以明确分组,可用文字描述。
数量性状:表现为连续的或量的变异,无法明确分组,用数字描述。
主效基因:而将控制质量性状的遗传因子称为主效基因
微效基因:将控制数量性状的遗传因子称为微效基因
加性效应:基因的效应是通过等位基因的置换而表现出来,基因座位内等位基因的效应是可以累加的 ,记为a。
显性效应:基因座位内等位基因之间的互作效应,是由于A与a的杂合造成的。
广义遗传率:遗传方差(VG)占表型方差(VP)的比例
狭义遗传率:基因加性方差占表型总方差的比值。
QTL:加倍单倍体系
QTL定位、
核遗传:染色体基因组所控制的遗传现象和遗传规律。
核外遗传:由细胞质基因所决定的遗传现象和遗传规律。
母系遗传:细胞质基因控制的性状,只能由母本传递给子代。即仅母亲的性状在后代中得到表达,这种现象称母系遗传
母体效应:也称母性影响是指子代某一性状的表现型不受本身基因型的支配,而由母体的核基因型决定,导致子代的表现型与母体基因型相关的现象。
生命周期:从合子(受精卵)到个体成熟和死亡之所经历的一系列的发育阶段。
世代交替: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包括一个有性世代和一个无性世代,二者交替发生就称为世代交替。
自花授粉:同一朵花内或同株上花朵间进行授粉受精,这些植物通常是雌雄同花或同株。
异花授粉:不同株的花朵间进行授粉受精,这些植物通常是雌雄异株。
受精:雌配子(卵细胞)与雄配子(精子)融合为1个合子的过程。
双受精:1个精核与卵细胞结合为合子,发育成胚(2n),同时另1个精核与2个极核结合形成三倍体胚乳(3n)的过程。
胚乳直感:植物在胚乳(3n)的性状上由于精核的影响而直接表现父本某些性状的现象,称之为胚乳直感或花粉直感 。
果实直感:种皮或果皮组织在发育过程中由于花粉影响而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
自交不亲和性:能产生具有正常功能且同期成熟的雌雄配子的雌雄同株植物,在自花授粉或相同基因型异花授粉时不能完成受精的现象。
无融合生殖:指不经过雌雄配子融合的受精作用而繁衍后代的生殖方式。
雄性不育性:由于雄蕊退化或变形、花药异常、孢子囊退化、小孢子退化、花粉功能性缺陷等导致的不育性。
杂种不育性:不同物种间杂交有时虽能完成受精过程形成合子,但因受精不完全而不能正常生长;或虽能长成植株,但不能受精结实获得杂种后代的现象。
细胞质雄性不育性:是指细胞质基因与细胞核基因相互作用导致的雄性不育性,
孢子体不育:是指花粉的育性受孢子体(植株)基因型控制,与花粉本身所含基因无关。
配子体不育:是指花粉育性受雄配子体(花粉)本身的基因所决定。
性别控制:性别决定决定生物体雌、雄性别的方式称为性别控制或性别决定。
伴性遗传:指决定遗传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使性状表现与性别有关的特殊遗传方式。
限性遗传:限性性状的遗传方式称为限性遗传
交叉遗传:子代与其亲代在性别和性状出现相反表现的现象,称为交叉遗传。
近交:有亲缘关系的个体间的交配或配子的结合。
杂交:同一个属内的两个种之间的交配,甚至属间、科间的两个种之间的交配。
单交:两种基因型个体之间只进行一次交配,
复交:三种或三种以上基因型个体间进行两次或两次以上的交配。
自交:自交是指来源于同一个体的雌、雄配子间的受精结合。
回交:回交是指杂种后代与其两个亲本之一的再次交配,
轮回亲本:被用来连续回交的亲本甲称为轮回亲本
非轮回亲本:未被用来连续回交的亲本乙称为非轮回亲本
近交衰退:近交可使原本是杂交繁殖的生物群体纯合性增加,基因的稳定性提高,但同时会出现近交后代生活力下降,适应能力减弱等近交衰退现象
杂种优势:指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杂种第一代,在生长势、生活力、繁殖力、抗逆性、产量和品质上比其双亲优越的现象。
孟德尔群体:指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并能繁殖后代的一个自然群体。
基因库:指一个群体中全部个体所有基因的总和。
基因频率
基因型频率:某种特定基因型占群体内全部基因型的比率 。
生物进化:生物随时间的推移,在形态生理、行为和生态等方向发生变化和多样化的过程。
物种形成:若来自同一物种(遗传结构相同)的不同群体经过遗传分化,形成了某种形式的隔离,最终产生生殖隔离,形成不同的亚种,直至形成不同的物种。
交叉遗传名词解释篇2
遗传学名词解释
1、遗传:指生物亲代与子代相似的现象,即生物在世代传递过程中可以保持物种和生物个体各种特性不变。
2、变异:生物在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在子代与子代之间表现出一定差异的现象。
3、遗传学:研究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及其规律的科学;基因是生命体的遗传与变异的物质基础;研究生物体的遗传信息的组成、结构、功能、传递和表达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
4、泛生假说:遗传物质是存在于生物器官中的“泛子/泛生粒”;遗传就是泛子在生物世代间传递和表现
5、种质(germ plasm):独立,连续,能产生后代的种质和体质。
6、体质(somatoplasm):体质是不连续的,不能产生种质。
7、融合遗传假说:双亲的遗传成分在子代中发生融合,而后表现其根据是,子女的许多特性均表现为双亲的中间类型。因此高尔顿及其学生毕尔生致力于用数学和统计学方法研究亲代与子代间性状表现的关系
8、突变学说:将不连续突变视为进化的重要现象,直接在进化观中导入了非连续性思想;
以颗粒遗传思想来探讨突变的本质,开始了进化与遗传的有机交融;视突变为可用实验方法观察到的过程,实现了对进化现象实证性研究的最初尝试。
9、纯系学说:认为由纯合的个体自花受精所产生的子代群体是一个纯系。在纯系内,个体间的表型虽因环境影响而有所差异,但其基因型则相同,因而选择是无效的;而在由若干个纯系组成的混杂群体内进行选择时,选择却是有效的。
10、基因学说:1)种质(基因)是连续的遗传物质;
2)基因是染色体上的遗传单位,呈直线排列,有很高的稳定性,能自我复制和发生变异;
3)在个体发育中,基因在一定条件下,控制着一定的代谢过程,表现相应的遗传特性和特征。
11、性状:生物体或其组成部分所表现的形态、生理或行为特征称为性状(character/trait)
12、单位性状:孟德尔把植株性状总体区分为各个单位,称为单位性状(unit character),即:生物某一方面的特征特性。
13、相对性状:不同生物个体在单位性状上存在不同的表现,这种同一单位性状的相对差异 称为相对性状
14、显性(dominate)性状:在子一代中出现来的某一亲本的性状。
15、隐性 (recessive)性状:在子一代中未出现来的某一亲本的性状。
16、孟德尔假说:1、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且每对相对性状由一对遗传因子控制
2、F1植株中至少有一个基因是决定显性性状的,另一个基因决定隐性性状
3、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每一对遗传因子的成员均等地分离到生殖细胞(卵细胞或花粉)中去,每个生殖细胞中只含有一个遗传因子
4、在形成下一代个体(合子)时,来自父和母本的生殖细胞是随机结合的
17、基因型(genotype):指生物个体基因组合,表示生物个体的遗传组成,又称遗传型;
18、表现型(phenotype):指生物个体的性状表现,简称表型。
19、纯合基因型:具有一对相同基因的基因型称为纯合基因型(homozygous genotype),如CC和cc;这类生物个体称为纯合体(homozygote)。
●显性纯合体(dominant homozygote), 如:CC.
●隐性纯合体(recessive homozygote), 如:cc.
20、杂合基因型;具有一对不同基因的基因型称为杂合基因型(heterozygous genotype),如Cc;这类生物个体称为杂合体(heterozygote
21、基因的分离定律:一对等位基因在杂合体中各自保持其独立性,在配子形成时,彼此分开,随机地进入不同的配子,在一般情况下:F1杂合体的配子分离比为1:1,F2表型分离比是3:1,F2基因型分离比为1:2:1
22、测交(test cross)法:即把被测验的个体与隐性纯合亲本杂交,根据侧交子代(Ft)的表现型和比例测知该个体的基因型。
23、独立分配定律:支配两对(或两对以上)不同性状的等位基因,在杂合状态时保持其独立性。配子形成时,各等位基因彼此独立分离,不同对的基因自由组合。
24、系谱分析法:用图解表明一个家族中某种性状(或遗传疾病)发生的情况,进而判断该性状(或遗传疾病)的遗传方式。
25、先证者(proband):家族中最先被发现的患某种遗传病或具有某种遗传特征的个体
26、反应规范:遗传学上把某一基因型的个体,在各种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所显示的表型变化范围称为反应规范。
27、外显率(penetrance):指在特定环境中,某一基因型(常指杂合子)个体显示出预期表型的频率(以百分比表示)。就是说同样的基因型在一定的环境中有的个体表达了,而有的个体可能没有表达,这样外显率就小于100%——不完全外显。外显率为100%——完全外显
28、表现度(expressivity):是指具有相同基因型的个体之间基因表达的变化程度。
29、共显性/并显性:一对等位基因的两个成员在杂合体中都表达的遗传现象。
30、镶嵌显性:由于等位基因的相互作用,双亲的性状在子代同一个体的不同部位表现的镶嵌图式。
31、隐性致死基因:在杂合时不影响个体的生活力,但在纯合时有致死效应的基因。
32、显性致死基因(dominant lethal gene):在杂合状态下即表现致死作用的致死基因
33、复等位基因:在群体中占据某同源染色体同一座位的两个以上的决定同一性状的基因
34、基因互作:基因在决定同一生物性状表现时,所表现出来的相互作用。
●基因互作的层次:
●基因内互作(intragenic interaction):等位基因间互作。一对等位基因在决定一个性状时表现出来的相互关系:完全显性、不完全显性、共显性等。
●基因间互作(intergenic interaction):非等位基因间互作。在多因一效情况下,决定一个单位性状的多对非等位基因间表现出来的相互关系。
35、互补基因:两对非等位的显性基因同时存在并影响生物的某同一性状时才使之表现该性状,其中任一基因发生突变都会导致同一突变性状出现,这类基因称为互补基因。
36、积加作用:当两种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时产生一种性状;单独存在时,表现另一种相似的性状;而两对基因均为隐性纯合时表现第三种性状。F2产生9:6:1。
37、叠加效应:不同基因对性状产生相同影响,只要两对等位基因中存在一个显性基因,表现为一种性状;双隐性个体表现另一种性状;F2产生15:1的性状分离比例。
这类作用相同的非等位基因叫做叠加基因
38、上位效应:影响同一性状的两对非等位基因中的一对基因(显性或隐性)掩盖另一对显性基因的作用时,所表现的遗传效应称为上位效应,其中的掩盖者称为上位基因,被掩盖者称为下位基因。
39、显性上位:在上位效应中,起掩盖作用的是一个显性基因,使另一个显性基因的表型被抑制,孟德尔F2表型比率被修饰为12:3:1
40、抑制基因:有些基因(如I基因)本身并不能独立地表现任何可见的表型效应,但可以完全抑制其他非等位基因的作用,这类基因称为抑制基因,孟德尔F2表型比率被修饰为13:3
41、性染色体:直接与性别决定有关的一个或一对染色体。成对的性染色体往往是异型,即形态、结构、大小和功能都有所不同。
42、常染色体:其它各对染色体,通常以A表示。常染色体的各对同源染色体一般都是同型,即形态、结构和大小基本相同。
43、性连锁:也称为伴性遗传(sex-linked inheritance),指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某些性状总是伴随性别而遗传的现象;有时特指X或Z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
44、伴性遗传归纳为两条规律:
(1)、同配性别传递显性纯合基因时,F1雌、雄个体都为显性性状。F2性状的分离呈3显:1隐;性别分离呈1:1,且隐性个体的性别与祖代隐性个体一样,即外祖父的性状通过其女儿传递给外孙;
(2)、同配性别传递纯合隐性基因时, F1表现交叉遗传,即母亲的性状传递给儿子,父亲的性状传递给女儿。 F2性状与性别比均为1:1 。
45、伴X显性遗传:决定遗传性状的显性基因在X染色体上的遗传方式。
46、伴X隐性遗传:由X染色体携带的隐性基因决定遗传性状的遗传方式
47、限性遗传:指位于Y/W染色体上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只在异配性别上表现出来的现象。
48、从性遗传或称为性影响遗传:不是指由X及Y染色体上基因所控制的性状,而是因为内分泌及其它关系使某些性状只出现于雌、雄一方;或在一方为显性,另一方为隐性的现象。
49、连锁遗传现象:杂交试验中,原来为同一亲本所具有的两个性状在F2中不符合独立分 配规律,而常有连在一起遗传的倾向,这种现象叫做连锁(linkage)遗传现象。
50、连锁遗传规律:连锁遗传的相对性状是由位于同一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控制,基 因间具有连锁关系,在形成配子时倾向于连在一起传递;交换型配子是由于非姊妹染色单体间交换形成的。
51、完全连锁:杂种个体在形成配子时没有发生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换的连锁遗传,无重组类型。
52、不完全连锁:杂种个体的连锁基因在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了交换,出现了重组类型。
53、重组:同源染色体上的不同对的等位基因之间的重新组合的现象称为重组
54、重组率:指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间有关基因的染色体片段发生重组的频率,一般利用重新组合配子数占总配子数的百分率进行估算。
55、连锁定律:指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联合在一起伴同遗传的频率大于重新组合的频率,重组体或重组子( recombinant)的产生是由于在配子形成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了局部交换。
56、连锁群:凡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群,称为一个连锁群
57、染色体图:又称连锁图或遗传图, 依据测交实验结果,测得某特定基因间的重组率,或采用其他方法确定连锁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而绘制的一种简单线性示意图。
58、图距:两个连锁基因在染色体图上相对距离的数量单位称。
59、基因定位: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和排列次序。
60、广义的基因定位有三个层次:染色体定位(单体、缺体、三体定位法);染色体臂定位(端体分析法);连锁分析(linkage analysis)
61.两点测验:通过三次测交,计算三对基因两两间交换值、估计遗传距离;每次测验两对基因间交换值;根据三个遗传距离推断三对基因间的排列次序。
62、三点测验:一次测验就考虑三对基因的差异,从而通过一次测交获得三对基因间的距离并确定其排列次序。
63、干涉:一次单交换可能影响它邻近发生另一次单交换的可能性,这种现象称干涉
64、外祖父法:对于X染色体上的基因来说,只要知道作为母亲的基因型是否为双重杂合体,即两对基因都处于杂合状态。根据双重杂合体的母亲所生儿子中有关性状的重组情况,就可以估计重组率,而母亲的X 染色体上的基因组成,可以由外祖父(母亲的父亲)的表型得知,因此,这种基因定位的方法称为外祖父法。
65、基因剂量效应:基因与其产物之间有一定的数量关系。如果某基因的数量发生了改变,该基因产物的量也随之发生相应改变,称为基因剂量效应
66、基因组:一个物种单倍体的染色体的数目及其所携带的全部基因称为该物种的基因组。
67、C值:一个物种单倍体基因组的DNA含量是相对恒定的,它通常称为该物种DNA的C值。
68、C值悖理:C值的大小并不能完全说明生物进化的程度和遗传复杂性的高低,也就是说,物种的C值和它进化复杂性之间没有严格的对应关系。
69、N值悖理:人们将生物的基因数目与生物在进化树上的位置不存在正相关的事实称为N 值悖理
70、复性动力学 :通过DNA的变性( denaturation)和复性( renaturation)反应的动力学过程分析DNA序列的性质。复性的速率取决于互补的DNA 序列之间的随机碰撞。
71、单拷贝序列:亦称非重复序列,在一个基因组中只有一个拷贝或2-3个拷贝。
72、高度重复序列:就是在基因组中存在大量拷贝的序列,一般重复次数在106 以上。通常这些序列的长度为6~ 200 bp
73、粗糙脉孢菌:也称为红色面包酶是属于子囊菌的真菌,属于低等真核生物。同时具有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过程。
74、无性繁殖:单倍体世代是多细胞的菌丝体,菌丝体上产生分生孢子。由分生孢子发芽形成新的菌丝,这是它的无性世代,一般情况下,就是这样循环地进行无性繁殖。
75、顺序四分子分析:根据一个子囊中四个按严格顺序直线排列的四分子(或其有丝分裂产物子囊孢子)表现进行的遗传分析,称为顺序四分子分析。
76.非顺序四分子分析:对无严格排列顺序的四分子(如酵母菌)进行遗传分析。
77、着丝点距离:把着丝点当作一个基因位点看待,可计算基因位点与着丝点间的交换值,估计基因与着丝点间的遗传距离,称为着丝点距离。
78、基因转变(gene conversion):一个基因转变为它的等位基因的遗传学现象。(源于基因内重组)
79、负干涉:两个邻近基因,尤其一个基因不同突变点间,双交换的频率比预期高,并发系数C>1,即一个区域的交换引起邻近区域交换的增加。
80、基因的丢失:通过丢失染色体,丢失某些基因而去除这些基因的活性的现象。
81、基因扩增:基因内某些基因的拷贝数专一性地大量增加的现象。
82、基因重排:指DNA分子核苷酸序列的重新排列。
83、细胞学标记:是指细胞学上能观察到的遗传标记,主要是指染色体上可以识别的特征,如染色钮(玉米第9染色体末端)、带纹等。
84、同工酶标记(isozyme markers):是指以同工酶带型为标记,通过电泳使同工酶带型产生多态性,如酯酶同工酶、过氧化氢酶同工酶等
85、DNA标记(DNA markers):是指以DNA片段为标记,通过DNA片段的电泳使DNA产生多态性,如RFLP等。
86、PCR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即多聚酶链式反应,是一种DNA扩增(DNA amplification)技术。它是由美国Cetus公司人类遗传实验室的Mullis K.B.等人于1983年发明的。
87、SSLP (simple sequence length polymorphism) 即简单序列长度多态性,是由于简单序列的重复次数不同,导致扩增片段长度的不同而产生的多态性。
88、微卫星(microsatellite)又称简单序列重复(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或称短串联重复(short tandem repeat,STR),是一类由几个(一般2-4个)核苷酸为重复单位组成的长达几十个核苷酸的串联重复序列。
89、转化:某些细菌通过其细胞膜摄取周围供体的染色体片段,将此外源DNA片段通过重组整合到自己染色体组的过程。
90、整合(重组):是指单链的转化DNA与受体DNA对应位点的置换
交叉遗传名词解释篇3
名词解释
假显性:指二倍体生物染色体缺失后使隐性等位基因在单剂量的情况下得以表现的现象。
染色体组:指二倍体生物的配子中所包含的形态、结构、功能彼此不同的一套染色体。
QTL:指染色体上影响数量性状表现的一些DNA区域。
复等位基因:指在染色体上占据同一位点的三个以上的基因。
相斥组遗传:指甲显性性状与乙隐性性状联系在一起遗传的杂交组合。
配子体哺育:指花粉的育性直接由花粉本身的基因性决定的雄性不育类型。
超亲遗传:指在数量性状的遗传中在F2及以后的分离世代出现超越亲本类型的新表现型的现象。
重组DNA技术:指将某些特定的基因或DNA片断,通过载体或其它手段送入受体细胞,使它们在受体细胞中增殖并表达的一种遗传学操作。
减数分裂:是在性母细胞成熟时,配子形成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因为它使体细胞数目减半,故称为减数分裂。
中心法则:遗传信息从DNA→mRNA→蛋白质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以及遗传信息从DNA→DNA的复制过程,这就是分子生物学的中心法则(central dogma)。由此可见,中心法则所阐述的是基因的两个基本属性:复制与表达。
遗传平衡定律:在随机交配的大群体中,如果没有其它因素干扰,则各代基因频率能保持不变;在任何一个大群体内,不论原始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如何,只要经过一代的随机交配就可达到平衡。
转座子:又叫可移动因子,是指一段特定的DNA序列。它可以在染色体组内移动,从一个位点切除,插入到一个新的位点。
启动子:指准确有效地起始基因转录所需的一段特异的核苷酸序列。
增强子:是真核生物基因转录中的一种顺式调控元件,通常位于启动子上游700-1000bp处,离转录起始位点较远。可以提高转录效率。
基因库:一个群体中全部个体所共有的全部基因称为基因库。
遗传漂变:在一个小群体内,每代从基因库中抽样形成下一代个体的配子时,就会产生较大的误差,由这种误差引起群体基因频率的偶然变化,叫做遗传漂移。
遗传与变异:是生物界最普遍和最基本的两个特征。遗传是指生物性状或信息世代传递的现象。变异是指生物性状在世代传递过程中出现的差异现象。
内含子:
复等位基因:指位于同一基因位点上的三个以上等位基因的总体。
密码的简并性:一个氨基酸由一个以上的三联体密码所决定的现象。
胚乳直感:又称花粉直感。在3n胚乳的性状上由于精核的影响而直接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
果实直感:种皮或果皮组织在发育过程中由于花粉影响而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
杂种优势: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是指杂合体在一种或多种性状上优于两个亲本的现象。
广义遗传力:指遗传方差在总方差中所占比值,可作为杂种后代进行选择的一个指标。
孟德尔群体(基因库):个体间互配可使孟德尔遗传因子以各种不同方式代代相传。
基因突变:染色体上某一基因位点内部发生了化学性质(结构)的变化,与原来基因形成对性关系。
接合:致育因子F因子通过菌株细胞结合,单向的从雄性供体细胞转移到雌性受体细胞并整合到受体细胞的这一过程(遗传物质从供体“雄性”转移到受体“雌性”的过程)。
性导:是指结合时由F,因子所携带的外源DNA转移到细菌染色体的过程。
转导:是指以噬菌体为媒介所进行的细菌遗传物质重组的过程。
转化:是指某些细菌(或其它生物)能通过其细胞膜摄取周围供体的染色体片段,并将此外源DNA片段通过重组整合到自己染色体组的过程。
不均一RNA:在真核生物中,转录形成的RNA中,含由大量非编码序列,大约只有25%RNA经加工成为mRNA,最后翻译为蛋白质。因为这种未经加工的前体mRNA(pre-mRNA)在分子大小上差别很大,所以通常称为不均一核RNA(heterogeneous nuclear RNA,hnRNA)。
冈崎片段:DNA的复制只能从5’向3’方向延伸,5’向3’方向延伸的链称作前导链(leading strand),它是连续合成的。而另一条先沿5’-3’方向合成一些片段,然后再由连接酶将其连起来的链,称为后随链(lagging strand),其合成是不连续的,将后随链上合成的DNA不连续单链小片段称为冈崎片段(Okazaki fragment)。
转录: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以碱基互补的方式,以U代替T,合成mRNA,在细胞核内将DNA的遗传信息转录到RNA上。
翻译:以mRNA为模板,在多种酶和核糖体的参与下,在细胞质内合成蛋白质的多肽链。
多聚核糖体:在氨基酸多肽链的延伸合成过程中,当mRNA上蛋白质合成的起始位置移出核糖体后,另一个核糖体可以识别起始位点,并与其结合,然后进行第二条多肽链的合成。此过程可以多次重复,因此一条mRNA分子可以同时结合多个核糖体,形成一串核糖体。
中断杂交:
质量性状:表型之间截然不同,具有质的差别,用文字描述的性状称质量性状。如水稻的糯与粳,豌豆的饱满与皱褶等性状。
数量性状:性状之间呈连续变异状态,界限不清楚,不易分类,用数字描述的性状。如作物的产量,奶牛的泌乳量,棉花的纤维长度等。
母性遗传:即细胞质遗传,由于细胞质基因所决定性状的遗传现象与规律,有性生殖生物细胞质遗传物质通常来自于母本;母性影响属于细胞核基因控制性状的遗传,由于后代个体的性状表现由母本基本型决定,因而在某些方面类似于母体遗传。
母性影响:由核基因的产物积累在卵细胞中的物质所引起的一种遗传现象。
转换:指DNA分子中一种嘌呤被另一种嘌呤替换,或一种嘧啶被另一种嘧啶替换的突变方式;颠换:指DNA分子中的嘌呤碱基被嘧啶碱基替换,或嘧啶碱基被嘌呤碱基替换的突变方式。
二价体:联会后的一对同源染色体称为二价体,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个体称为二倍体。
连锁遗传图:描述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排列顺序和相对距离的数轴图叫连锁遗传图,又称遗传图谱。
重叠作用:两对独立的基因对表现型产生相同的影响,它们中若有一对基因是纯合显性或杂合状态,表现一种性状(显性);都为纯合隐性时,则表现另一种性状(隐性),从而使F2呈现15:1的表现型比例。
隐性上位作用:执意对隐性基因对其他基因其上位性作用的基因互作类型。
操纵子:功能上相关的成簇的基因,加上它的调控的部分定义为操纵子。
不完全显性:是指F1表现为两个亲本的中间类型。
共显性是指双亲性状同时在F1个体上表现出来。
同义突变:由于遗传密码的简并性,当DNA分子上碱基发生替换后产生新的密码子仍然编码原来的氨基酸,从而不会导致所编码的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这种突变称为同义突变。
倒位杂合体:一对同源染色体中,一条是倒位染色体,另一条是正常染色体,这样的个体称为倒位杂合体。
交叉遗传名词解释篇4
第二章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教材2章,5-8%)
(一) 名词解释:
1.同源染色体:指形态、结构和功能相似的一对染色体,它们一条来自父本,一条来自母本。
2.染色体核型:指某个物种或个体的分裂相细胞内所含有的染色体大小、形态和数目特征的排列类型。
3.染色体带型:是指经过酸碱盐酶等处理所获得的染色体臂、着丝粒区域等有特殊条纹特征类型的染色体核型。
4.联会: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建立联系的配对过程。
5.胚乳直感:在3n胚乳的性状上由于精核的影响而直接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这种现象称为胚乳直感或花粉直感。
6.果实直感:种皮或果皮组织在发育过程中由于花粉影响而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则称为果实直感。
7.染色质:是指染色体在细胞分裂的间期所表现的形态,呈纤细的丝状结构,含有许多基因的自主复制核酸分子。
8.染色体:染色体是指染色质丝通过多级螺旋化后卷缩而成的一定的在细胞分裂期的形态结构。(染色体:指任何一种基因或遗传信息的特定线性序列的连锁结构。)
9.姐妹染色单体:是二价体中同一条染色体的两个染色单体,由一个着丝点连接在一起,它们是间期同一染色质复制所得。
10.非姐妹染色单体:是二价体的不同染色体之间的染色单体互称非姐妹染色单体,它们是间期各自复制所得。
第三章 孟德尔遗传(教材4章,12-15%)
(一) 名词解释:
1.性状: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2.单位性状与相对性状:把生物体所表现的性状总体区分为各个单位,这些分开来的性状称为单位性状。相对性状指同一单位性状的相对差异。
3.等位基因(allele) 与复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位点相同,控制着同一性状的成对基因叫等位基因。
4.复等位基因指一个群体中在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点上可能存在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等位基因的总称。
5.完全显性(complete dominance)与不完全显性(imcomplete dominance):一对相对性状差别的两个纯合亲本杂交后,F1的表现和亲本之一完全一样,这样的显性表现,称作完全显性。而F1表现为两个亲本的中间类型或共同类型称作不完全显性,包括中间、共、镶嵌三种类型。
6.镶嵌显性:是指双亲性状同时在F1个体上不同位置互为显隐性表现出来。
7.共显性(co-dominance):是指双亲性状同时在F1个体上表现出来。如人类的ABO血型和MN血型。
8.杂交、自交:杂交指通过不同遗传型间的交配而产生后代的过程。自交指同一植株上的自花授粉或同株上的异花授粉。
9.测交:是把被测验的个体与隐性纯合体间的杂交,以验证被测个体的基因型。
10.回交:是指将杂种后代与亲本之一的再次交配。
11.基因型(genotype):基因型也称遗传型,生物体遗传物质的组成,个体从亲本获得的全部基因组合,性状发育的内因。
12.表现型(phenotype):是生物体在基因型的控制下,加上环境条件的影响所表现性状的总和。
13.一因多效(pleiotropism):许多基因影响同一个性状的表现。
14.多因一效(multigenic effect):一个基因也可以影响许多性状的发育现象。
15.显性与隐性:一对相对性状差别的两个纯合亲本杂交后,F1的表现和亲本之一完全一样,即 F1表现出来的性状叫显性;未表现出来的性状叫隐性。
16.基因(间)互作:指不同位点非等位基因相互作用共同控制一个性状,如上位性和下位性或抑制等。
17.基因内互作:基因内互作指同一位点上等位基因的相互作用,为显性或不完全显性和隐性;它们可以影响性状的表现。
第四章 连锁遗传和性连锁(教材5,6,10章,15-18%)
(一) 名词解释:
1.交换值(重组率):指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间有关基因的染色体片段发生交换的频率。
基因定位: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主要是确定基因之间的距离和顺序。
3.符合系数:指理论交换值与实际交换值的比值,符合系数经常变动于0-1之间。
4.干扰(interference):一个单交换发生后,在它邻近再发生第二个单交换的机会就会减少的现象。
5.连锁遗传图(遗传图谱):将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各个基因的位置确定下来,并绘制成图的叫做连锁遗传图。
6.连锁群(linkage group):存在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群。
7.性连锁(sex linkage):指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某些性状总是伴随性别而遗传的现象,又称伴性遗传(sex-linked inheritance)。
8.性染色体(sex-chromosome):与性别决定有直接关系的染色体叫做性染色体。
9.常染色体(autosome):性染色体以外其他的染色体称为常染色体。
10.限性遗传(sex-limited inheritance):是指位于Y染色体(XY型)或W染色体(ZW型)上的基因所控制的遗传性状只限于雄性或雌性上表现的现象。
11.从性遗传(sex-influenced inheritance):常染色体上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在表现型上受个体性别的影响,只出现于雌方或雄方;或在一方为显性,另一方为隐性的现象。
12.交叉遗传:父亲的性状随着X染色体传给女儿的现象。
13.连锁遗传:指在同一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连在一起而遗传的现象。
第五章 数量遗传(教材12、14章)(10-13%)
(一) 名词解释:
1.数量性状(quantitative character)与质量性状(qualitative character):生物的性状表现连续变异的性状称为数量性状。 生物的性状表现不连续变异的称为质量性状。
2.主基因(major gene主效基因) :主基因对于性状的作用比较明显、效应较大的少数基因,容易从杂种分离世代鉴别开来。
3.微效多基因(minorgene) :基因数量多,每个基因对表型的影响较微,效应累加、无显隐性关系、对环境敏感,所以不能把它们个别的作用区别开来,称这类基因为微效基因。
4.遗传率(遗传力):指亲代传递其遗传特性的能力,是用来测量一个群体内某一性状由遗传因素引起的变异在表现型变异中所占的百分率。即:遗传方差/总方差的比值。
5.广义遗传率与狭义遗传率:广义是指杂交后代中的遗传方差占表现型方差的比值;狭义是指杂交后代中的基因加性方差占表现型方差的比值。
6.多基因假说:决定数量性状的基因数目很多,且各基因的效应相等,各等位基因的表现为不完全显性或无显性,各基因的作用是累加的。
7.表现型值:是指基因型值与非遗传随机误差的总和即性状测定值。
8.加性、显性、上位效应:加性基因座(locus)基因间(allele)的累加效应。显性效应:基因内等位基因之间的互作效应。上位性效应:非等位基因间的互作效应。
9.轮回亲本:在回交中被用于连续回交的亲本。
10.杂种优势:指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品种(或品系)杂交,F1代在生活力、繁殖力、抗病力等方面都超过双亲的平均值,甚至比两个亲本各自的水平都高的现象。
11.数量性状基因座(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与 QTL定位(QTL mapping):控制数量性状的基因在基因组中的位置称数量性状基因座。或控制数量性状表现的数量基因在连锁群中的位置。QTL定位(QTL mapping):利用分子标记进行遗传连锁分析,可以检测出QTL。
12.近亲繁殖:是指血统或亲缘关系相近的两个个体间的交配,即两个基因型或相近的个体之间的交配。
第六章 染色体变异(教材8、9章,8-10%)
(一) 名词解释:
1.染色体变异(畸变):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2.染色体结构变异:指在某些情况下染色体发生断裂,在再次接合时改变了原来的顺序、或与其它染色体的断片接合,导致染色体在断裂和接合前后结构不一致的现象。
3.假显性:(pseudo-dominant):与隐性基因相对应的同源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缺失了,个体就表现出隐性性状,(一条染色体缺失后,另一条同源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便会表现出来)这一现象称为假显性。
4.位置效应:由于交换,基因改变了在原染色体上的位置而带来的表型效应的变化现象。
5.剂量效应:即细胞内某基因出现的次数越多,表型效应就越显着的现象。
6.染色体组:在通常的二倍体的细胞或个体中,能维持配子或配子体正常功能的最低数目的一套染色体基数。或者说是指细胞内一套形态、结构、功能各不相同,但在个体发育时彼此协调一致,缺一不可的染色体基数。
7.整倍体(Euploid):指具有基本染色体组基数的完整倍数的细胞、组织和个体。
8.非整倍体:体细胞染色体数目(2n)上增加或减少一个或几个的细胞,组织和个体,称为非整倍体。
9.单倍体:具有配子(精于或卵子)染色体数目的细胞或个体。如,植物中经花药培养形成的单倍体植物。
10.二倍体:具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细胞或个体。绝大多数的动物和大多,数植物均属此类
11.一倍体:具有一个染色体组的细胞或个体,如,雄蜂。
12.同源多倍体:是由同一染色体组加倍而成的含有三个以上的染色体组的个体,增加的染色体组来自同一物种的生物体,一般是由二倍体的染色体直接加倍而成。称为同源多倍体。
13.异源多倍体异源多倍体指染色体组来自两个及两个以上的物种,一般是由不同种、属的杂种经染色体加倍而来的。
14.剂量补偿作用(dosage compensation effect):所谓剂量补偿作用是使具有两份或两份以上的基因量的个体与只具有一份基因量的个体的基因表现趋于一致的遗传效应。
15.罗伯逊易位:不对称的易位。其结果产生大染色体和小染色体二个染色体,小染色体丢失后而产生染色体数目减少。
16.缺失:染色体的某一区段丢失。
17.重复、顺接重复、反接重复:染色体多了与自己相同的某一区段。顺接重复(串联重复):指某区段按照自己在染色体上的正常顺序重复。反接重复(倒位串联重复):指某区段在重复时颠倒了自己在染色体上的正常直线顺序。
18.倒位、臂内倒位、臂间倒位::染色体某一区段的正常顺序颠倒了。臂内倒位:倒位区段发生在染色体的某一臂上。臂间倒位:倒位区段涉及染色体的两个臂,倒位区段内有着丝点。
19.交换抑制因子:由于倒位环内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单交换,而交换的产物都带有缺失或重复,不能形成有功能的配子,因而好象交换被抑制了,或相当程度地减少杂合子中的重组的现象。
20.易位:染色体的一个区段移接在非同源的另一个染色体上。
第七章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教材7章,5-7%)
(一) 名词解释:
1.原养型:如果一种细菌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也就是它能合成它所需要的各种有机化合物,如氨基酸、维生素及脂类,这种细菌称为原养型。
2.转化(transformation):指细菌细胞(或其他生物)将周围的供体DNA,摄入到体内,并整合到自己染色体组的过程。
3.转导:以噬菌体为媒介,把一个细菌的基因导入另一个细菌的过程。即细菌的一段染色体被错误地包装在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内,通过感染转移到另一受体菌中。
4.性导(sexduction):细菌细胞在接合时,携带的外源DNA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的过程。
5.接合(coniugation):指遗传物质从供体—“雄性”转移到受体—“雌性”的过程。
6.Hfr菌株:高频重组菌株,F因子通过配对交换,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
7.共转导(并发转导)(cotransduction):两个基因一起被转导的现象称。
8.普遍性转导:能够转导细菌染色体上的任何基因。
9.局限转导:由温和噬菌体(λ、)进行的转导称为特殊转导或限制性转导。以λ噬菌体的转导,可被转导的只是λ噬菌体在细菌染色体上插入位点两侧的基因。
10.原噬菌体(prophage):某些温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其DNA整合到宿主细菌染色体中。处于整合状态的噬菌体DNA称为~~。
11.溶原性细菌:含有原噬菌体的细胞,也称溶原体。
12.F-菌株与F+菌株:未携带F因子的大肠杆菌菌株,受体。F+菌株:包含一个游离状态F因子的大肠杆菌菌株。带有F因子的菌株作供体,提供遗传物质。
13.F因子与F"因子:F因子是大肠杆菌中的一种附加体,控制大肠杆菌接合过程而使其成为供体菌的一种致育因子。F"因子:整合在宿主细菌染色体上的F因子,在环出时不够准确而携带有染色体一些基因的一种致育因子。
14.烈性噬菌体与温和性噬菌体:烈性侵染宿主细胞后,进入裂解途径,破坏宿主细胞原有遗传物质,合成大量的自身遗传物质和蛋白质并组装成子噬菌体,最后使宿主裂解的一类噬菌体。温和性:侵染宿主细胞后,并不裂解宿主细胞,而是走溶原性生活周期的一类噬菌体。
15.部分二倍体:当F+和Hfr的细菌染色体进入F-后,在一个短时期内,F-细胞中对某些位点来说总有一段二倍体的DNA状态的细菌。
第八章 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教材3章,5-7%)
第十章 细胞质遗传(教材11章,5-7%)
(一) 名词解释:
1.细胞质遗传(cytoplasmic inheritance): 由细胞质内的基因所决定的遗传现象和遗传规律叫做,又称染色体外遗传、核外遗传、母体(性)遗传等。
2.细胞质基因组:所有细胞器和细胞质颗粒中遗传物质的统称。
3.母性影响(maternal effect):正反交的结果不同,子代表型受到母本基因型的影响而和母本的表型一样的现象。或由核基因的产物积累在卵细胞中所引起的一种遗传现象,其特点为下一代表现型受上一代母体基因的影响。又叫前定作用(predetermination)。
4.植物雄性不育:雄蕊发育不正常,不能形成有功能的正常花粉;而其雌蕊却是正常的,可以接受正常花粉而受精结实。
5.核不育型:是一种由核内染色体上基因所决定的雄性不育类型。
6.质-核不育不育型:由细胞质基因和核基因互做控制的不育类型。
7.自体受精:同一个体产生的雌雄配子受精结合。如:蚯蚓、草履虫等低等动物。
第十一章(教材15-16章)群体遗传和进化(10-12%)
(一) 名词解释:
1.群体遗传学(population genetics):应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研究群体中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以及影响这些频率的选择效应、突变作用,研究迁移和遗传漂变等与遗传结构的关系及进化机制。(研究一个群体内基因的传递情况,及基因频率改变的科学。)
2.基因库(gene pool):一个群体中全部个体所共有的全部基因。(指一个群体所包含的基因总数)。
3.孟德尔群体:个体间能互相交配,使孟德尔遗传因子代代相传的群体。最大孟德尔群体是一个物种。(各个体间有相互交配且留下建全后代的集合体或“在个体间有相互交配的可能性,并随世代进行基因交换的有性繁殖群体”或“具有共同的基因库并且是由有性交配的个体所组成的繁殖社会”。)?
4.基因频率:在一群体内不同基因所占比例。(某一基因在群体的所有等位基因的总数中所占的频率或一群体内某特定基因座某一等位基因占该基因座等位基因总数的比率。)
5.基因型频率(genotypic frequency):在一个群体内不同基因型所占的比例。?????
6.迁移:个体从一个群体迁入另一个群体或从一个群体迁出,然后参与交配繁殖,导致群体间的基因流动。
7.遗传漂移(genetic drift):在一个小群体内,每代从基因库抽样形成下一代个体的配子时,会产生较大的抽样误差,这种误差引起群体等位基因频率的偶然变化,称遗传漂变。???
8.物种(species):指形态相似,有一定的分布区域,彼此可以自由交配,并产生正常后代的一群个体。
9.随机交配:雌雄个体均有相同的机会结合的交配称为随机交配。
10.遗传平衡(基因平衡定律):在一个完全随机交配大群体内,如果没有其他因素(如突变、选择、遗传漂移和迁移)干扰时,则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常保持一定,各代不变。这一现象由德国医生魏伯格(Weinberg W.)和英国数学家哈德(Hardy G. H.)在1908年发现,所以称为“哈德–魏伯格定律”。
交叉遗传名词解释篇5
第二章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教材2章,5-8%)(一) 名词解释:
1.同源染色体:指形态、结构和功能相似的一对染色体,它们一条来自父本,一条来自母本。
2.染色体核型:指某个物种或个体的分裂相细胞内所含有的染色体大小、形态和数目特征的排列类型。
3.染色体带型:是指经过酸碱盐酶等处理所获得的染色体臂、着丝粒区域等有特殊条纹特征类型的染色体核型。
4.联会: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建立联系的配对过程。
5.胚乳直感:在3n胚乳的性状上由于精核的影响而直接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这种现象称为胚乳直感或花粉直感。
6.果实直感:种皮或果皮组织在发育过程中由于花粉影响而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则称为果实直感。
7.染色质:是指染色体在细胞分裂的间期所表现的形态,呈纤细的丝状结构,含有许多基因的自主复制核酸分子。
8.染色体:染色体是指染色质丝通过多级螺旋化后卷缩而成的一定的在细胞分裂期的形态结构。(染色体:指任何一种基因或遗传信息的特定线性序列的连锁结构。)
9.姐妹染色单体:是二价体中同一条染色体的两个染色单体,由一个着丝点连接在一起,它们是间期同一染色质复制所得。
10.非姐妹染色单体:是二价体的不同染色体之间的染色单体互称非姐妹染色单体,它们是间期各自复制所得。
第三章 孟德尔遗传(教材4章,12-15%)(一) 名词解释:
1.性状: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2.单位性状与相对性状:把生物体所表现的性状总体区分为各个单位,这些分开来的性状称为单位性状。相对性状指同一单位性状的相对差异。
3.等位基因(allele) 与复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位点相同,控制着同一性状的成对基因叫等位基因。
4.复等位基因指一个群体中在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点上可能存在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等位基因的总称。
5.完全显性(complete dominance)与不完全显性(imcomplete dominance):一对相对性状差别的两个纯合亲本杂交后,F1的表现和亲本之一完全一样,这样的显性表现,称作完全显性。而F1表现为两个亲本的中间类型或共同类型称作不完全显性,包括中间、共、镶嵌三种类型。
6.镶嵌显性:是指双亲性状同时在F1个体上不同位置互为显隐性表现出来。
7.共显性(co-dominance):是指双亲性状同时在F1个体上表现出来。如人类的ABO血型和MN血型。
8.杂交、自交:杂交指通过不同遗传型间的交配而产生后代的过程。自交指同一植株上的自花授粉或同株上的异花授粉。
9.测交:是把被测验的个体与隐性纯合体间的杂交,以验证被测个体的基因型。
10.回交:是指将杂种后代与亲本之一的再次交配。
11.基因型(genotype):基因型也称遗传型,生物体遗传物质的组成,个体从亲本获得的全部基因组合,性状发育的内因。
12.表现型(phenotype):是生物体在基因型的控制下,加上环境条件的影响所表现性状的总和。
13.一因多效(pleiotropism):许多基因影响同一个性状的表现。
14.多因一效(multigenic effect):一个基因也可以影响许多性状的发育现象。
15.显性与隐性:一对相对性状差别的两个纯合亲本杂交后,F1的表现和亲本之一完全一样,即 F1表现出来的性状叫显性;未表现出来的性状叫隐性。
16.基因(间)互作:指不同位点非等位基因相互作用共同控制一个性状,如上位性和下位性或抑制等。
17.基因内互作:基因内互作指同一位点上等位基因的相互作用,为显性或不完全显性和隐性;它们可以影响性状的表现。
第四章 连锁遗传和性连锁(教材5,6,10章,15-18%)(一) 名词解释:
1.交换值(重组率):指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间有关基因的染色体片段发生交换的频率。
基因定位: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主要是确定基因之间的距离和顺序。
3.符合系数:指理论交换值与实际交换值的比值,符合系数经常变动于0-1之间。
4.干扰(interference):一个单交换发生后,在它邻近再发生第二个单交换的机会就会减少的现象。
5.连锁遗传图(遗传图谱):将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各个基因的位置确定下来,并绘制成图的叫做连锁遗传图。
6.连锁群(linkage group):存在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群。
7.性连锁(sex linkage):指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某些性状总是伴随性别而遗传的现象,又称伴性遗传(sex-linked inheritance)。
8.性染色体(sex-chromosome):与性别决定有直接关系的染色体叫做性染色体。
9.常染色体(autosome):性染色体以外其他的染色体称为常染色体。
10.限性遗传(sex-limited inheritance):是指位于Y染色体(XY型)或W染色体(ZW型)上的基因所控制的遗传性状只限于雄性或雌性上表现的现象。
11.从性遗传(sex-influenced inheritance):常染色体上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在表现型上受个体性别的影响,只出现于雌方或雄方;或在一方为显性,另一方为隐性的现象。
12.交叉遗传:父亲的性状随着X染色体传给女儿的现象。
13.连锁遗传:指在同一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连在一起而遗传的现象。
第五章 数量遗传(教材12、14章)(10-13%)(一) 名词解释:
1.数量性状(quantitative character)与质量性状(qualitative character):生物的性状表现连续变异的性状称为数量性状。 生物的性状表现不连续变异的称为质量性状。
2.主基因(major gene主效基因) :主基因对于性状的作用比较明显、效应较大的少数基因,容易从杂种分离世代鉴别开来。
3.微效多基因(minorgene) :基因数量多,每个基因对表型的影响较微,效应累加、无显隐性关系、对环境敏感,所以不能把它们个别的作用区别开来,称这类基因为微效基因。
4.遗传率(遗传力):指亲代传递其遗传特性的能力,是用来测量一个群体内某一性状由遗传因素引起的变异在表现型变异中所占的百分率。即:遗传方差/总方差的比值。
5.广义遗传率与狭义遗传率:广义是指杂交后代中的遗传方差占表现型方差的比值;狭义是指杂交后代中的基因加性方差占表现型方差的比值。
6.多基因假说:决定数量性状的基因数目很多,且各基因的效应相等,各等位基因的表现为不完全显性或无显性,各基因的作用是累加的。
7.表现型值:是指基因型值与非遗传随机误差的总和即性状测定值。
8.加性、显性、上位效应:加性基因座(locus)基因间(allele)的累加效应。显性效应:基因内等位基因之间的互作效应。上位性效应:非等位基因间的互作效应。
9.轮回亲本:在回交中被用于连续回交的亲本。
10.杂种优势:指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品种(或品系)杂交,F1代在生活力、繁殖力、抗病力等方面都超过双亲的平均值,甚至比两个亲本各自的水平都高的现象。
11.数量性状基因座(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与 QTL定位(QTL mapping):控制数量性状的基因在基因组中的位置称数量性状基因座。或控制数量性状表现的数量基因在连锁群中的位置。QTL定位(QTL mapping):利用分子标记进行遗传连锁分析,可以检测出QTL。
12.近亲繁殖:是指血统或亲缘关系相近的两个个体间的交配,即两个基因型或相近的个体之间的交配。
第六章 染色体变异(教材8、9章,8-10%)(一) 名词解释:
1.染色体变异(畸变):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2.染色体结构变异:指在某些情况下染色体发生断裂,在再次接合时改变了原来的顺序、或与其它染色体的断片接合,导致染色体在断裂和接合前后结构不一致的现象。
3.假显性:(pseudo-dominant):与隐性基因相对应的同源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缺失了,个体就表现出隐性性状,(一条染色体缺失后,另一条同源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便会表现出来)这一现象称为假显性。
4.位置效应:由于交换,基因改变了在原染色体上的位置而带来的表型效应的变化现象。
5.剂量效应:即细胞内某基因出现的次数越多,表型效应就越显着的现象。
6.染色体组:在通常的二倍体的细胞或个体中,能维持配子或配子体正常功能的最低数目的一套染色体基数。或者说是指细胞内一套形态、结构、功能各不相同,但在个体发育时彼此协调一致,缺一不可的染色体基数。
7.整倍体(Euploid):指具有基本染色体组基数的完整倍数的细胞、组织和个体。
8.非整倍体:体细胞染色体数目(2n)上增加或减少一个或几个的细胞,组织和个体,称为非整倍体。
9.单倍体:具有配子(精于或卵子)染色体数目的细胞或个体。如,植物中经花药培养形成的单倍体植物。
10.二倍体:具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细胞或个体。绝大多数的动物和大多,数植物均属此类
11.一倍体:具有一个染色体组的细胞或个体,如,雄蜂。
12.同源多倍体:是由同一染色体组加倍而成的含有三个以上的染色体组的个体,增加的染色体组来自同一物种的生物体,一般是由二倍体的染色体直接加倍而成。称为同源多倍体。
13.异源多倍体异源多倍体指染色体组来自两个及两个以上的物种,一般是由不同种、属的杂种经染色体加倍而来的。
14.剂量补偿作用(dosage compensation effect):所谓剂量补偿作用是使具有两份或两份以上的基因量的个体与只具有一份基因量的个体的基因表现趋于一致的遗传效应。
15.罗伯逊易位:不对称的易位。其结果产生大染色体和小染色体二个染色体,小染色体丢失后而产生染色体数目减少。
16.缺失:染色体的某一区段丢失。
17.重复、顺接重复、反接重复:染色体多了与自己相同的某一区段。顺接重复(串联重复):指某区段按照自己在染色体上的正常顺序重复。反接重复(倒位串联重复):指某区段在重复时颠倒了自己在染色体上的正常直线顺序。
18.倒位、臂内倒位、臂间倒位::染色体某一区段的正常顺序颠倒了。臂内倒位:倒位区段发生在染色体的某一臂上。臂间倒位:倒位区段涉及染色体的两个臂,倒位区段内有着丝点。
19.交换抑制因子:由于倒位环内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单交换,而交换的产物都带有缺失或重复,不能形成有功能的配子,因而好象交换被抑制了,或相当程度地减少杂合子中的重组的现象。
20.易位:染色体的一个区段移接在非同源的另一个染色体上。
第七章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教材7章,5-7%)(一) 名词解释:
1.原养型:如果一种细菌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也就是它能合成它所需要的各种有机化合物,如氨基酸、维生素及脂类,这种细菌称为原养型。
2.转化(transformation):指细菌细胞(或其他生物)将周围的供体DNA,摄入到体内,并整合到自己染色体组的过程。
3.转导:以噬菌体为媒介,把一个细菌的基因导入另一个细菌的过程。即细菌的一段染色体被错误地包装在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内,通过感染转移到另一受体菌中。
4.性导(sexduction):细菌细胞在接合时,携带的外源DNA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的过程。
5.接合(coniugation):指遗传物质从供体—“雄性”转移到受体—“雌性”的过程。
菌株:高频重组菌株,F因子通过配对交换,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
7.共转导(并发转导)(cotransduction):两个基因一起被转导的现象称。
8.普遍性转导:能够转导细菌染色体上的任何基因。
9.局限转导:由温和噬菌体(λ、)进行的转导称为特殊转导或限制性转导。以λ噬菌体的转导,可被转导的只是λ噬菌体在细菌染色体上插入位点两侧的基因。
10.原噬菌体(prophage):某些温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其DNA整合到宿主细菌染色体中。处于整合状态的噬菌体DNA称为~~。
11.溶原性细菌:含有原噬菌体的细胞,也称溶原体。
菌株与F+菌株:未携带F因子的大肠杆菌菌株,受体。F+菌株:包含一个游离状态F因子的大肠杆菌菌株。带有F因子的菌株作供体,提供遗传物质。
因子与F"因子:F因子是大肠杆菌中的一种附加体,控制大肠杆菌接合过程而使其成为供体菌的一种致育因子。F"因子:整合在宿主细菌染色体上的F因子,在环出时不够准确而携带有染色体一些基因的一种致育因子。
14.烈性噬菌体与温和性噬菌体:烈性侵染宿主细胞后,进入裂解途径,破坏宿主细胞原有遗传物质,合成大量的自身遗传物质和蛋白质并组装成子噬菌体,最后使宿主裂解的一类噬菌体。温和性:侵染宿主细胞后,并不裂解宿主细胞,而是走溶原性生活周期的一类噬菌体。
15.部分二倍体:当F+和Hfr的细菌染色体进入F-后,在一个短时期内,F-细胞中对某些位点来说总有一段二倍体的DNA状态的细菌。
第八章 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教材3章,5-7%)第十章 细胞质遗传(教材11章,5-7%)(一) 名词解释:
1.细胞质遗传(cytoplasmic inheritance): 由细胞质内的基因所决定的遗传现象和遗传规律叫做,又称染色体外遗传、核外遗传、母体(性)遗传等。
2.细胞质基因组:所有细胞器和细胞质颗粒中遗传物质的统称。
3.母性影响(maternal effect):正反交的结果不同,子代表型受到母本基因型的影响而和母本的表型一样的现象。或由核基因的产物积累在卵细胞中所引起的一种遗传现象,其特点为下一代表现型受上一代母体基因的影响。又叫前定作用(predetermination)。
4.植物雄性不育:雄蕊发育不正常,不能形成有功能的正常花粉;而其雌蕊却是正常的,可以接受正常花粉而受精结实。
5.核不育型:是一种由核内染色体上基因所决定的雄性不育类型。
6.质-核不育不育型:由细胞质基因和核基因互做控制的不育类型。
7.自体受精:同一个体产生的雌雄配子受精结合。如:蚯蚓、草履虫等低等动物。
第十一章(教材15-16章)群体遗传和进化(10-12%)(一) 名词解释:
1.群体遗传学(population genetics):应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研究群体中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以及影响这些频率的选择效应、突变作用,研究迁移和遗传漂变等与遗传结构的关系及进化机制。(研究一个群体内基因的传递情况,及基因频率改变的科学。)
2.基因库(gene pool):一个群体中全部个体所共有的全部基因。(指一个群体所包含的基因总数)。
3.孟德尔群体:个体间能互相交配,使孟德尔遗传因子代代相传的群体。最大孟德尔群体是一个物种。(各个体间有相互交配且留下建全后代的集合体或“在个体间有相互交配的可能性,并随世代进行基因交换的有性繁殖群体”或“具有共同的基因库并且是由有性交配的个体所组成的繁殖社会”。)?
4.基因频率:在一群体内不同基因所占比例。(某一基因在群体的所有等位基因的总数中所占的频率或一群体内某特定基因座某一等位基因占该基因座等位基因总数的比率。)
5.基因型频率(genotypic frequency):在一个群体内不同基因型所占的比例。?????
6.迁移:个体从一个群体迁入另一个群体或从一个群体迁出,然后参与交配繁殖,导致群体间的基因流动。
7.遗传漂移(genetic drift):在一个小群体内,每代从基因库抽样形成下一代个体的配子时,会产生较大的抽样误差,这种误差引起群体等位基因频率的偶然变化,称遗传漂变。???
8.物种(species):指形态相似,有一定的分布区域,彼此可以自由交配,并产生正常后代的一群个体。
9.随机交配:雌雄个体均有相同的机会结合的交配称为随机交配。
10.遗传平衡(基因平衡定律):在一个完全随机交配大群体内,如果没有其他因素(如突变、选择、遗传漂移和迁移)干扰时,则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常保持一定,各代不变。这一现象由德国医生魏伯格(Weinberg W.)和英国数学家哈德(Hardy G. H.)在1908年发现,所以称为“哈德–魏伯格定律”。
下一篇:交叉遗传的概念(通用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