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简表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默写范文(精选4篇)

| 来源:网友投稿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默写4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默写4篇

【篇一】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默写

初三历史(九下)知识点默写纸

1.列举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的史实(三例)

2、被誉为“南美解放者" 的是:

3、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民族英雄、意义:

4.彼得一世改革的目的、内容、性质、意义:

5、 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时间、人物、内容、性质、意义:

6.美国南北战争的原因、性质、意义:

7.南北战争中联邦政府颁布的法律性文件有:

8、《解放黑人奴隶宣言》颁布的时间、内容、作用:

9、林肯在南北战争中的主要活动

10、一句话概括林肯的主要贡献:

11、明治维新的背景、主要措施、性质、影响:

1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的时间,特点、主要成就、影响

13、第二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成就是:

14.电的应用的意义:

15.爱迪生的国籍、主要发明:

16.内燃机的类型、作用:

17、 汽车的发明者(姓名、国籍)动力、推广:

18.飞机的动力、发明者改进者:

19、诺贝尔的的国籍、发明:

20、 现代塑料工业诞生的标志:

21、 夏尔多内的主要发明:

22.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

23、牛顿的国籍、成就、著作:

24、达尔文的国籍、著作及其提出的观点:

25. 巴尔扎克的国籍、文学成就:

26. 梵高的国籍、代表作:

27、贝多芬的国籍、代表作:

28.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时间、性质、影响:

29.一战前两大军事集团的名称、组成国:

30、一战中的主要战役是:

31、十月革命爆发的时间、地点、领导人、结果、性质、意义:

32、-战后初期战胜的协约国召开的两次会议, 会议的中心问题、签订的主要条约、形成的新的国际秩序分别是

33.巴黎和会召开的时间,地点、操纵国,中心问题、结果、影响:

34.《凡尔赛条约》的内容:

35、华盛顿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操纵国、中心问题,结果,影响:

36、《九国公约》的内容、影响:

37、 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时间,内容、作用:

38.苏联成立的时间、全称:

39、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途径、成就、特点

【篇二】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默写

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人教版)

第1课 人类的形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人类形成的历史,包括人类的出现、氏族社会的产生等相关史实。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氏族社会的产生和原始社会解体等相关重点问题的阐释和分析,使学生认识: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是人类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也是人类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尺。

[重点和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氏族社会的产生及其特点和作用。

本课的难点人类是怎样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相关多媒体、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可借用《圣经》中“亚当和夏娃”的故事(也就是“上帝造人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此基础上设置相关提问,从而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1、人类的出现:

(1)讲清人类起源发展过程中的三个基本阶段,即“猿类”、“正在形成中的人”和“完全形成的人”三个概念。“猿类”是指生活在千、百万年以前的古代猿类,它们是人类的远祖;“正在形成中的人”是指从猿到人的过渡,他们已能直立行走。使用木棍、石块等天然工具,但还没有进行真正的劳动;“完全形成的人”则是指已能够制造工具、真正进行劳动的人,他们已经从动物中完全脱离出来。

(2)关于人类进化史,教师应精心设计教法,旨在调动学生去积极思考和探究。教师要善于设问置疑,引导学生从教科书和已掌握的知识中全方位、多角度地获取有效信息,作为思考和探究的素材。组织系列式的议论和讨论,并与教师的陈述和总结相结合。2、教师简要介绍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背景,参加会议代表的广泛性,便于学生理解会议的重要作用,也为学生进一步理解“人民当家作主”的含义打下基础。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播放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资料片段或录音片段,让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3)关于人种的起源问题,教师可结合近现代史上帝国主义分子宣扬的“种族优劣论”和所谓的“白种人是最优秀的种族”等相关言论,引导学生积极探讨人种起源的原因,驳斥“种族优劣论”的邪说。考古发现,晚期智人阶段,人类已经遍布亚、非、欧、美各洲大陆,由于混血和地球各区域地理条件差别造成的巨大影响,人类经遗传而造成的肤色、毛发、鼻唇等也极不相同,终于形成黄、白、黑三大人种。但这是外貌特征的差异,各人种在体质和智力上并无优劣之分。人种的划分是人类起源后在迁徙过程中随着环境变化而逐步形成的。近现代史上,帝国主义宣扬的“种族优劣论”是为他们的侵略战争服务的。

3.“氏族社会”是本课的重点。

(1)提问:“人类社会的历史开始后,人类最初经历的是什么社会?原始人类为什么过着群居生活?”引导学生看书作答,使学生对原始人类的生活方式、社会组织有初步的了解,也为下面讨论“氏族社会的产生及其特点”等有关问题做准备。

(2)讲述氏族社会的产生时,应积极引导学生从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婚姻关系的变化(即从血族群婚到族外群婚制的转变)角度去分析氏族社会产生的原因。通过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教育。

(3)利用[活动与探究]中提出的问题制成投影片,组织讨论:

问题一:氏族社会的产生有什么作用?

问题二: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有何共同点和不同点?

打出讨论题后,引导学生做好准备,寻找答案。

①阅读理解教科书相关内容及材料;②在讨论氏族社会产生的作用时,教师可作适当的提示和引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③讨论上述问题时,要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议论,鼓励发表不同意见,再选派代表进行概括和总结,努力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引导学生讨论时,可提示学生注意两点:一是提出看法要说明理由;二是看问题要全面。

4.“原始社会的解体”是阅读教材,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时要注意通过系列问题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探究能力。例如:(1)原始社会是怎样解体的?(2)国家与氏族组织相比有哪些不同特征?(3)为什么说残暴的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三、最后教师可用本课标题“人类的形成”作全课总结。投影图示:

四、课堂练习:(使用投影)

五、推荐作业:制作与本课有关的自由阅读卡。

附:板书设计

一、人类的出现

二、氏族社会: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

三国家的产生:

教后记: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学会从课本中“以正文为纲,从多渠道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种信息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2.指导学生阅读简短的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材料解析能力。

第2课 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历史。包括埃及、巴比伦、印度等文明古国的相关历史知识。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印度种姓制度等相关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奴隶制度的实质,提高学生认识历史事件本质特征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金字塔的建造、汉谟拉比法典。

本课的难点是:一是古代文明为何产生在大河流域;二是对印度种姓制度的认识。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金字塔的建造、汉谟拉比法典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有何共同点和不同点?

二、导入新课:

1.教师可利用课文导言中狮身人面像的故事,让学生初步领略亚非地区大河流域灿烂而神奇的文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导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1.“金字塔的国度”是本课重点之一。

(1)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7至8页的内容及其相关历史资料,让学生在现有条件下获取知识的有效信息;

(2)利用多媒体手段,放映有关尼罗河风光,金字塔及狮身人面像的资料片,让学生尽可能多角度地获取课本外的知识信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3)组织系列讨论:利用课文中[动脑筋]的栏目内容,用投影仪或幻灯机打出讨论题:

问题一:为什么说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

问题二:金字塔是通过什么方式建筑的?

讨论时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发挥。最后选派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作最后总结。

问题一: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这是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话。这句话一语道出了尼罗河与埃及文明两者的关系。在非洲广阔的土地上,尼罗河由南向北、倾泻而下,注入地中海。古埃及人的活动范围,南起尼罗河第一瀑布,北至尼罗河三角洲。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不仅使河流沿岸的土地得到灌溉,而且水退后留下肥沃的黑土,便于农作物生长,这就给古埃及人的生存、繁衍提供了条件。尼罗河不仅养育了埃及人民,而且也孕育了埃及文化,马克思说:“计算尼罗河水的涨落期的需要,产生了埃及的天文学”,古埃及的科学文化知识正是在利用和改造尼罗河的生产实践中产生的。因此,尼罗河是埃及的母亲河,尼罗河河水犹如母亲甘甜的乳汁,养育了世世代代的埃及儿女。

问题二:金字塔的建筑,从古到今都给人留下了许多不解之谜。传统的说法,特别是史书(希罗多德的著作)的记载,都认为是依靠奴隶的集体劳动建成的。但是在当时生产力水平非常低的情况下,埃及人是如何用原始的工具将一人来高、两吨半重的巨石从山上凿出?又是如何将巨石从几英里甚至几十英里外运来,再吊上甚至高达一百多米的塔顶?对于这些问题,无人能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一些学者推断,古埃及人是借助畜力和滚木,把巨石运到建筑点的,他们又将场地四周天然的沙土堆成斜坡,把巨石沿着斜坡拉上金字塔。就这样,堆一层坡、砌一层石,逐渐加高就是金字塔。近年来,又有一些学者推断金字塔并非地球人所造,而是外星人所为。当然,要真正揭开金字塔的建筑之谜,还得依靠人们的不懈努力和勤奋研究。

3.“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国”:

(1)结合课本地图或教学挂图,讲清“新月沃地”的概念含义。

(2)提问:两河流域的自然条件和尼罗河流域相比,有什么共同点?由此使学生认识大河流域人类文明产生的共同规律,为后面的“古代人类文明为何产生在大河流域”问题探究奠定基础。

(3)讲述两河流域人类文明的产生,着重向学生介绍苏美尔人的城市国家和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不必补充材料,以免加重学生的负担。

(4)汉谟拉比法典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①适当介绍一下汉谟拉比法典被发现的经过(1901年,法国考古学家在伊朗的苏撒考古时发现,后被劫夺到巴黎的卢浮宫博物馆),激发学生的兴趣。

②讲清汉谟拉比制定法典的目的和法典本身的历史价值。

③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中的小字材料,然后根据法典的部分条款组织学生讨论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作陈述总结:从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看,它处处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强化奴隶主阶级的专政。在阶级社会里,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维护国家政权的工具。

4.“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是本课的难点之一,教学时教师应精心设计教法,将研究性学习方法渗透到教学中去,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理性思维能力。教学时建议教师:

(1)结合课本地图《古代印度》和插图《印度河流域古城遗址》,讲清古代印度地理范围,印度河流域的自然条件。

(2)关于印度文明的兴起,要向学生强调印度河流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发祥地。约公元前2500年,由印度原始居民达罗毗荼人建立的奴隶制国家开始在印度河流域产生。公元前二千年代中叶,属于印欧语系的一支游牧部落(即雅利安人)从中亚高原南下,他们征服了印度居民,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建立起奴隶制国家。

(3)关于种姓制度,教学时建议教师:

①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内容及其相关材料,最大限度地从课文中获取有关种姓制度的知识信息;

②将下列问题制成投影片,组织学生讨论:

问题一:种姓制度是怎样产生的?四个等级是否是造物主用不同的方式创造的?

问题二:不同等级之间的权力和义务有什么区别?种姓制度的实质是什么?对印度未来社会产生什么影响?

③请一位学生朗读[动脑筋],然后选派两位学生扮演吠舍与婆罗门,就种姓制度展开辩论。辩论时,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自由发挥。

④布置学生在课后撰写一篇有关印度种姓制度的小论文(字数在300字左右)。

5.最后,教师利用教材13页的亚非文明地图,最好制成精美的幻灯片并利用投影仪投影,对全课进行总结。

6、作业:课后练习。

教后记:

第3课 西方文明之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古代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发展的基本概况,包括古代希腊文明的渊源,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奴隶制的高度发展,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兴亡。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奴隶制得到高度发展,从而理解改革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为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奴隶制的高度发展。

本课的难点是一是对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的全面辩证地认识,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这对初中生具有一定理论思维上的难度;二是对古代罗马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把握,要求学生能从宏观上把握历史现象发展演变的过程,具有一定难度。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古代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相关多媒体、历史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二、导入新课:

可以联系旧知识,帮助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主要亚非文明古国,指出本课学习的内容是欧洲文明的源头──古代希腊和罗马文明,由此导入新课。也可以利用导言框中的“木马计”故事导入,增强趣味性。

三、讲授新课:

1、开始讲授新课时,建议先出示《古代希腊》地图,扼要介绍古代希腊的地理位置,点明亚非文明古国大多发源于大河流域,是大河文明,而古代希腊文明发源于海洋,是一种海洋文明。

3.对爱琴文明教材用小字作了简单介绍,教师可让学生阅读,不必过多展开,只要指出爱琴文明与希腊文明之间的渊源关系即可。

4.讲述希腊城邦的出现,教师应讲清二点:

(1)希腊奴隶制国家的形式是出现一系列城邦国家,城邦是以城市为主体形式的国家,这与古代亚非奴隶制国家不同。

(2)雅典是古代希腊城邦国家中的典型代表。可结合雅典的地理位置引导学生分析雅典城邦共和国的特点:境内多山,气候温润,不宜经营农业而适于种植橄榄、葡萄等经济作物;邻近海洋多天然良港,海上贸易发达,这使雅典的工商业发达,由此还可适当联系亚非文明古国发源于大河流域,因此以农业经营为主,这说明在古代地理环境对人类经济活动方式影响重大,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文明类型。

5.伯利克里时代的雅典是教学重点,教师可适当补充一些典型史料,精心设计教法,善于设问置疑,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正文、小字、插图)、讨论、交流,师生互动,积极思维,全面辩证地认识伯利克里时期雅典的繁荣。

(1)提问:“伯利克里时期雅典的繁荣表现在哪些方面?”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归纳成以下表格,投影出示:

伯利克里时代雅典的繁荣

(2)引导学生探讨:“伯利克里时代雅典繁荣的原因是什么?有何启示?”教师在学生思考讨论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原因是伯利克里当政时期进行一系列改革,(扩大公民权利、鼓励学术研究、重视教育、发展文艺);启示:改革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能起一定推动作用。

(3)让学生思考:“如何评价伯利克里时代高度发展的奴隶主民主政治?”在学生讨论交流基础上,教师归纳:第一,它为雅典的昌盛提供了政治上的条件和保障,把古代世界的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成为一种典型范例,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也产生一定影响;第二,它是奴隶主民主政治,本质上仍然是少数奴隶主对广大奴隶的专政。能够享受到民主权利的成年男性公民只占雅典人口的1/6。

6.对斯巴达城邦,教材用小字作了介绍,教师不必过多讲解,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这段小字基础上,结合“动脑筋”中的问题进行回答。由于这一问题具有开放性,教师可以让不同观点的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要求言之有理,论之有据。

7.“罗马共和国的兴亡”一目,建议先由学生阅读课文,再请学生整理罗马历史发展线索简表,最后教师归纳,出示投影:

罗马历史发展线索简表

罗马城(前8世纪)─→罗马共和国(前509年)─→称霸地中海(前2世纪)─→罗马帝国(前27年)─→帝国分裂(395年)─→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

教师讲解时,还应注意:

(1)布匿战争经过可由学生阅读、介绍;

(2)指导学生对照“意大利半岛”和“公元前2世纪末的罗马”两幅地图,看出罗马领土变化情况;

(3)罗马由共和国发展为帝国的原因是社会危机严重,奴隶主贵族要求独裁统治,以稳固政权;

(4)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西欧奴隶社会的结束,可联系中国奴隶社会结束的时间进行比较,指出中国进入封建时代比西方早近千年。

四、归纳、小结(利用多媒体课件)

五、练习:多媒体(选择题)

六、作业:罗马共和国历史上还有哪些著名的征服战争?请你编写成生动的故事在下节课在课堂上讲给大家听。

第5课 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亚洲的主要封建国家如东亚的日本、西亚的阿拉伯国家在封建时代的特点。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正是由于这场改革,日本才从野蛮落后的原始状态步入文明。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国家形成和扩张的过程中起到了一面旗帜的作用,统一的阿拉伯国家最终建立起来。

[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日本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作用以及伊斯兰教的创立和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

本课的难点一是教材对日本大化改新作了重点介绍,而为什么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可能是学生较难理解的。二是正确认识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国家建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东亚的日本、西亚的阿拉伯国家相关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二、导入新课:

出示“亚洲封建时代”的地图导入新课。首先请学生关注与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教师边引导学生看图边向学生介绍日本的自然特点:它是个岛国,国土有限,资源匮乏。

三、讲授新课:

.1、“大和统一日本”:

(1)日本各岛在1世纪前后,开始出现奴隶制国家。

(2)后来,奴隶制国家大和兴起。

(3)大和不断征服扩张,5世纪统一了日本。

2.“大化改新”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可用问题“统一后的日本,还是奴隶制国家,日本是什么时候、怎样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呢?”导入这一内容。教学时可按下列四个步骤:

(1)教师首先向学生简单介绍“大化改新”的背景:国内,各种矛盾尖锐,政局混乱;国际上,中国隋唐的制度非常先进。

“大化改新”的开始,教师可事先指导部分学生阅读导入框“宫廷政变”的小故事,自编一个历史短剧在课上表演,增强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2)学生看书了解“大化改新”的内容。

政治方面: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

经济方面: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化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3)教师总结“大化改新”的作用。

“大化改新”是一场古代日本以学习和模仿古代中国隋唐的经济和政治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它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势力,形成了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国家,使日本社会环境稳定,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为以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4)学生谈谈自己对“大化改新”的看法。进行小组讨论:日本效仿中国改革取得了成功,对此你得到什么启示?

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每一位学生都发表自己的看法,每个小组再推选代表在班级发言。开展学生讨论重在让他们学习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进行小组合作。

最后由教师小结:日本民族非常善于把其他民族的文化拿来,变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在古代日本向中国学习,在近代日本向西方学习,这些都使日本不断进步、强盛。

3.“大化改新”后,大和正式改名日本国,意为“日出之处的国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教材“动脑筋”问题:回顾中国古代史有关内容,想一想中日交往是从何时开始的。在什么朝代双方使节往来相当密切?那时交往密切的原因是什么?还可以增加一个问题:现在日本的生活中还保留了中国唐朝的哪些习俗?

4.学习“阿拉伯国家的建立”这一部分内容时,建议教师首先向学生指出:阿拉伯地区是当今世界多极化政治格局中一个重要的部分。了解和熟悉阿拉伯国家和伊斯兰教的源起和由来,对理解当代国际政治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在本目内容的学习中教师可采用下列步骤:

(1)展示课件或地图,引导学生读图,了解阿拉伯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重要城市及阿拉伯人的社会情况。

(2)请学生思考:为什么在当时的阿拉伯地区会产生伊斯兰教?(即伊斯兰教产生的背景)

六世纪末七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大部分地区尚未形成统一的国家,为了争夺水源和牧场,部落间相互仇杀。在内部矛盾丛生、商业连遭破坏、生产停滞和外部势力入侵的形势下,阿拉伯人民渴望建立统一国家。多神和偶像崇拜是民族统一和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因而伴随着国家统一的潮流,伊斯兰教便应运而生了。

(3)关于伊斯兰教创立的过程及阿拉伯统一的过程,建议教师首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整理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①创立伊斯兰教(时间、地点、教义等);②在麦加城传教失败;③带领少数信徒出走麦地那成功,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④兵临麦加城下,最终与麦加贵族达成协议。从此,麦加成为伊斯兰教的圣地。

(4)伊斯兰教的作用

伊斯兰教的传播,加速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到穆罕默德病逝时,阿拉伯半岛已基本统一,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建立起来。他的继承者们经过一系列大规模的征服和扩张,将穆罕默德创立的阿拉伯国家建成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

(5)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伊斯兰教会在阿拉伯统一国家形成中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因为:①严格的一神教反映了统一国家的政治要求。“除安拉外,别无神灵。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这种一神教的信仰,极力贬低各部落在分裂状态下传统信仰的神,目的是以一神教代替多神教,反映了阿拉伯贵族统一国家的政治要求。它为建立

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②伊斯兰教是一种宗教、行政、军事三位一体的组织,这种组织为统一国家的形成提供了组织形式。

5.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寻访了古代的“日出之国”(日本)与“新月之乡”(阿拉伯),这两个国家与地区在当今的世界政治和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练习:回顾中国古代史有关内容,想一想中日交往是从何时开始的。在什么朝代双方使节往来相当密切?那时交往密切的原因是什么?

五、活动与探究―――假如你是7世纪40年代大和国的归唐使,请对比当时大和与中国唐初的社会状况,上书天皇,力劝他进行改革。

板书设计:

一、大和统一日本”:

(1)日本各岛在1世纪前后,开始出现奴隶制国家。

(2)大和不断征服扩张,5世纪统一了日本。

二.“大化改新:

1)政治方面: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

2)经济方面: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化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三、阿拉伯国家的建立:

①创立伊斯兰教(时间、地点、教义等);

②在麦加城传教失败;

③带领少数信徒出走麦地那成功,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

第6课 中古欧洲社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欧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基督教在西欧社会的影响,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拜占廷帝国的灭亡等史实。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是人类社会的进步;中国进入封建社会比西欧早约1 000年,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在当时都显示出先进性;拜占廷帝国的灭亡说明开放宽容导致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弱。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为: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与罗马教廷的地位;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拜占廷帝国的灭亡。

本课的难点是:罗马教廷在西欧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的意义;拜占廷帝国衰弱的原因。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 中古欧洲社会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

在学习本课具体内容前,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希腊、罗马历史的主要内容, 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是西欧奴隶社会历史结束的标志。日耳曼人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了许多王国,其中最强大的是法兰克王国。后来,在法兰克王国的基础上,建立了德意志、法兰西、意大利等国。欧洲的封建制度不断发展起来。由此导入新课

3)讲授新课:

一、罗马教廷在西欧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可以先利用课本第32页的注释向学生介绍基督教的诞生以及后来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而且随着罗马帝国的分裂,基督教也发生了分化。然后请学生阅读“丕平献土”的小故事并展开讨论:结合“丕平献土”和教材导入框的小故事,谈一谈罗马教廷在西欧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在学生分组自由讨论,发表各自见解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在整个中古时期,教皇和教会不仅是西欧最大的土地所有者,还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在精神和文化领域,神权凌驾一切(如:布鲁诺最后就是被烧死在火刑柱上)。教师还可以进一步说明:正是在整个中古时期教会对西欧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影响深远重大,以至于以后西欧中出现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资产阶级革命等重大事件,无不与教会有关。

二.“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

(1)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时间和著名城市。

(2)随着城市的发展,阶级冲突日益尖锐。

(3)市民阶级的形成及意义。

本目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讲述琅城起义的故事,使学生了解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意义。(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意义:经济方面,城市的商品经济从一开始就对封建制度起着瓦解作用。政治方面,那些拥有自由和自治权利的城市,成为新的政治实体,它们与王权联合,共同对付大贵族。城市里的市民阶级不断发展壮大,成为近代资产阶级的前身。思想文化方面,伴随着市民阶级在政治、经济生活方面地位的提高,一种新的世俗生活观念逐渐形成,这为以后出现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奠定了基础。)

三、.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廷帝国,教师首先让学生看地图,对拜占廷帝国的疆域有一个空间概念。然后说明: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人还未能建立一种与古典文明媲美的新文化,融合了古希腊罗马文化和东方文化,它绚丽多彩,傲立于当时相对黑暗的欧洲世界。

四、.在学习拜占廷帝国灭亡的过程时,教师帮助学生理清以下三点:

(1)6世纪后四处征讨,财尽民穷。外患不断。

(2)13世纪上半期曾被西方军队征服。

(3)15世纪中期,被奥斯曼土耳其灭亡。

五.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拜占廷帝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它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拜占廷帝国的统治者无视西欧城市出现之后悄然兴起的文明因素,依然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更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这种封闭保守的心态持续了若干世纪之后,拜占廷帝国文明终于被历史大潮所淘汰。在1453年拜占廷帝国最终灭亡于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之中。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

六.课堂小结:西罗马帝国在公元5世纪灭亡之后,世界历史进入中古时期。在中古欧洲社会,西欧封建制度、城市的产生与基督教的发展对后世影响极大。而作为古代西方文明的继承者──拜占廷帝国的衰落则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4)练习:男生说:我国宋代的城市比欧洲同时期城市规模大的多,热闹得多,市民阶层也庞大得多,所以更为先进。

女生说:你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西欧市民阶级力量强大得多,而且从中产生了后来的资产阶级,孕育了西欧的资产阶级文化和资本主义萌芽。他们俩谁说的更有道理?

5)作业-小调查-查阅有关资料,写一篇历史小短文,描述西欧封建社会时期某一著名城市的发展简况。

附:板书设计

一、 “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

(1)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时间和著名城市。

(2)随着城市的发展,阶级冲突日益尖锐。

(3)市民阶级的形成及意义。

二、.在学习拜占廷帝国灭亡的过程:

(1)6世纪后四处征讨,财尽民穷。外患不断。

(2)13世纪上半期曾被西方军队征服。

(3)15世纪中期,被奥斯曼土耳其灭亡。

7. 世界的战争与征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波斯帝国的形成与希波战争;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与帝国的建立;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战争从未在人类生活中长时间地停留过,战争与文化紧密相联,一般来说,战争具有强烈的破坏性,会给人们带来沉重的灾难。但是它也有积极的作用:一次猛烈的战火之后,随之而来的,往往是文化的传播与渗透。从而增强学生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积极维护人类和平的愿望,并能对战争的后果做出比较客观的价值判断。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为:“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

本课的难点,如何辩证认识罗马帝国扩张的影响。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 罗马帝国的扩张相关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

请学生学阅读导入框后,提问学生现代有一项重要的体育比赛就来源于希波战争,请问是什么项目?学生回答是马拉松长跑后,请一位学生讲述其来历,以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同时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感染。同时,让学生认识,在古代世界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冲突所产生的两个方面的影响。由此导入新课。

3)讲授新课:

1、关于“希波战争”。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了解波斯帝国的形成、扩张及希波战争的结果。有条件的可用多媒体展示《公元前6~前5世纪的波斯》图,让学生通过识图,明确波斯帝国的疆界及所包括的地区,从而得出它是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

(2)对于希腊为什么能取得战争的胜利,教师可提供一些背景材料,由学生归纳其原因。最重要的是要使学生认识,希波战争在世界历史上的影响是深远的,它是东方波斯帝国与西方希腊城邦在各自发展中的一次碰撞,也是早期东西方文明的一次重要冲突,此后,世界文明发展的格局便逐渐形成东西方并立共存之势,一直延续至今。

2.关于“亚历山大大帝东征”。

(1)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马其顿国的强大、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和建立起的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2)教材没有详细叙述亚历山大的东征,有条件的可用多媒体显示《亚历山大铜像》,让学生去感悟铜像本身的象征意义,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显示《亚历山大帝国疆域》图,帮助学生识记亚历山大帝国疆域的大致范围。

(3)伊苏斯战役是亚历山大东侵的一次决定性战役,教材没有介绍,教师可作适当补充。

(4)亚历山大东侵的影响是学生要重点掌握的一个问题。然后和学生共同探讨,得出以下的认识:从帝国的疆域来看,亚历山大帝国几乎包括了当时人类的主要文明──波斯文明、埃及文明、犹太文明,甚至印度文明,这样整个亚欧大陆的交通就被打通了。因此,伴随着东侵的过程,客观上是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东方文化渗入到希腊文化的过程,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东西方文化得到交流和发展。

3.关于“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

(1)有条件的可用多媒体展示《罗马的扩张》图,让学生了解2世纪时罗马帝国最大规模时的疆域四至──北达不列颠及莱茵河与多瑙河流域,东至幼发拉底河,南括埃及、苏丹北部及整个北非的地中海沿岸,西濒大西洋,它的疆域大大超过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

(2)使学生认识,由于战争的停止和统治政策的加强,罗马帝国最初约二百年间,境内局势安定,经济繁荣。这是罗马帝国历史的“黄金时代”。

4)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小结。

5)练习:指导学生设计《希波战争、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比较表》,训练学生学会运用归类整理历史知识的方法。

6)作业:收集有关史料,写一篇小论文,评述罗马帝国的扩张及其影响。

第8课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古代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商路;阿拉伯数字的发展和传播;马可·波罗在元朝的生活与工作经历;《马可·波罗行纪》及其影响;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讲解课本中的插图和地图,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图表的基本技能;通过对“数字发明的作用”、“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等问题的探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为:阿拉伯数字的由来、马可·波罗在元朝的生活与工作经历。

本课的难点,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 马可·波罗在元朝的生活与工作经历相关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二、导入新课:教师设置问题:“元朝时,有一个外国人在中国生活了17年,并在朝廷中做了大官,由他口述的一部书还曾经风靡欧洲。这个人是谁?”以此导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1、“‘阿拉伯数字’的由来”:

(1)在学生阅读本目第一自然段的基础上,用多媒体投影《14世纪前后欧亚主要商路》图,引导学生理解:在古代,一条条陆地和海洋商路把欧、亚、非三大洲连接起来;一些商人往来其间,传播文化,成为不同文明之间交流的使者,促进了这些地区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对照《14世纪前后欧亚主要商路》图,引导学生弄清陆地和海上商路的主要路线、沿途的自然条件、重要地点(有条件的可以用多媒体演示),注意学科间知识的交叉与整合。

(3)讲述早期人类结绳、刻木记事的故事和古代印度人发明0~9十个数字的故事,让学生懂得文字、数字的发明来源于生活,科学技术的发明同样来源于生活,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并总结事物发展的规律,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意识和独立探究的精神。

(4)讲述阿拉伯人学会0~9的计数方法并对其加以改造的经过,以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人们把“0~9”这十个数字称为“阿拉伯数字”。

(5)组织学生讨论:数字的发明与运用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何重大作用?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理解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6)(可灵活处理)投影《古代阿拉伯人的药店》图片,引导学生阅读第45页小字内容,请一二位学生讲述他们所知道的关于古代阿拉伯人在数学和医学方面成就的故事。

2.关于“元朝宫廷中的意大利人”一目,建议教师:

(1)通过让学生自主阅读本目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马可·波罗来元朝的前后、经过及其在元朝的生活工作经历,认识到马可·波罗不仅把意大利的文化带到了中国,而且还向西方传播了中国和东方的文明与文化,是东西方友好交流的重要使者。

(2)引导学生回忆中国古代史内容,分析元朝时期外国商人、使者频繁来往元朝的原因(元代国家统一,幅员辽阔,社会经济空前繁荣,农业和手工业高度发展,使西方人产生了对中国和东方的向往与神秘感;元朝时期,中国对外的海陆交通都十分发达,为中外交往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元朝统治者采取了开放的政策,更促进了中外交往的发展),以此作为切入点,既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实现东西方友好往来的条件,又使学生认识到元朝的强盛是推动中外友好往来的重要因素,由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生动讲述马可·波罗一行来中国途中跋山涉水、克服重重困难的故事,培养学生不畏困难和挫折顽强坚毅的品格。

(4)组织学生讨论“《马可·波罗行纪》一书对东西方文化交流有何影响”,之后教师总结:它“向西方世界展现了迷人的中国文明”(1971年意大利驻联合国代表芬奇在欢迎我国参加马可·波罗东游700周年纪念活动代表团时所说),向西方介绍了当时中亚、西亚、东南亚、南亚、非洲东部各国的情况;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和憧憬,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友好往来。

(5)提出问题:“有人认为马可·波罗根本没有来过中国,《马可·波罗行纪》是伪造成的。对此,你怎么看?”组织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3.组织学生讨论:“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和平交往有哪些历史意义?你打算如何做国际交流的使者?”之后,教师概括总结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促进了世界各地区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加深了彼此间的联系与友谊;传播了先进的文化与生产力,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并对学生所畅谈的打算作恰当的评价与点拨,以此引导学生形成对各国各民族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国际意识、交流协作意识,并加深对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理解。

4小结:利用VCD录像

5练习:.通过要求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引导学生正确地提取、整理课文中的有效信息,培养学生独立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与方法。

6作业:动脑筋想一想,如果没有阿拉伯数字,你会用什么方法来表示1~10这十个数字。

附板书设计:

一、“‘阿拉伯数字’的由来”

1、古代阿拉伯人在数学方面成就

2、古代阿拉伯人在医学方面成就

二、元朝宫廷中的意大利人

三、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和平交往有哪些历史意义

第8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古老而神秘的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腓尼基人的字母文字。世界三大宗教──公元前6世纪产生在印度的佛教,公元1世纪,产生在巴勒斯坦一带的基督教,公元7世纪,产生在阿拉伯半岛的伊斯兰教。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1)古埃及象形文字是字母文字的基础,象形文字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有重大影响。(2)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宗教信仰,宗教情感,以及同这种信仰和情感相适应的宗教仪式和宗教组织,都是社会的、历史的产物。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为:埃及的象形文字,佛教的产生。

教学难点:基督教的产生、基督教性质的演变与传播。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 埃及的象形文字相关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用事先制作好的表格,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课将带着学生走进隋唐时期的艺术殿堂。

3)讲授新课:

一、 “古老而神秘的文字”

(1)什么是象形文字?这种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由于它是用符号把客观物体的形象描摹下来的一种文字,即所谓“画成其物”,所以我们习惯上把它称为象形文字。

(2)什么是楔形文字?苏美尔人几乎和埃及人同时发明了文字。他们用削尖的芦苇做笔,把文字刻在泥坯上,然后把泥坯烘干,成为泥板。这种刻在泥板上的文字因它的形状成尖劈形,所以被称为“楔形文字”。由于它被广泛使用,人们称它为“古代东方的拉丁语”。

(3)字母文字的演变和影响: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一直没有发展成字母文字,后来经过多次演变,外形逐渐简化,向字母文字过渡。它的24个单辅音的符号,类似字母。公元前二千年代,地中海东岸的腓尼基人在埃及文字和西亚文字的影响下,创造了22个拼音字母。古代希腊人又在腓尼基字母基础上创造了希腊字母。在希腊字母的基础上,形成后来罗马及其周围地区拉丁人的拉丁字母。拉丁字母是世界上最通用的字母。

二、关于“古老而神秘的文字”:

(1)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是字母文字的基础,象形文字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是有影响的。

(2)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对西亚各族人民、对人类文明有重大贡献。

(3)腓尼基文字对字母文字的影响:古代腓尼基人对人类文化的最大贡献,是他们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套拼音字母。希腊人则在学习腓尼基字母的基础上,创造了更为完备的希腊字母文字,后来的拉丁文就是从希腊字母发展而来的。而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又共同构成了现代欧洲各国字母文字的基础。

三.世界三大宗教:

(1)佛教的基本教义、教派和传播早期佛教的基本教义可以概括为苦、集、灭、道“四谛”,也就是四条真理。

公元最初两个世纪,佛教出现大乘、小乘两大教派,“乘”是“渡”、“运载”的意思。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小乘佛教坚信释迦牟尼的遗教,注重伦理教诲,不拜偶像,提倡自我超渡(超脱人生苦难),主要流行于印度南部、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地。大乘佛教发展和修正了释迦牟尼的说教,尊奉如来佛为最高神,同时造出许多偶像加以崇拜;它还认为人们不仅可以自我超渡,而且可以兼渡他人,“普渡众生”。大乘佛教主要流行于印度北部、中亚、中国、日本、朝鲜和韩国。

(2)基督教会的分裂

基督教产生后不久,逐渐分化为两派:以希腊语地区为中心的东派和拉丁语地区的西派。1054年,东西两派教会分裂,东部称正教,即东正教;西部称公教,即天主教。十六世纪时,西部教会在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中,产生了一些新宗派,称为新教,后又不断分化,形成派系繁多的现象。基督教对欧美许多国家的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现实政治、社会生活中也有相当的影响。

(3)因为伊斯兰教与阿拉伯半岛的统一、阿拉伯帝国的建立有联系,如果条件允许,可适当对课本的知识加以扩充,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4)小结:利用VCD录像

5)练习:让学生仔细阅读本课的文字叙述,认真观看课本上的插图及注释,对本课所介绍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6)作业:利用课余时间,在了解古代文字的基础上,尝试做一个小练习:做一个泥板,准备一个小木棍,在泥板上写一句话或几个字,去体会一下什么叫“楔形文字”?

课后小结:

有关本课的知识,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如世界三大宗教;也有一定的兴趣,如古老的东方文字是什么样的?所以,学习本课,教师们采用的方法应以启发式为主,如谈话法、阅读讲解法、阅读提问法、观察比较法等,让学生在比较中找出它们共性的地方。如果有条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用与本课相关的资料、图片,为学生补充一些知识,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加深学生对本课的理解。

第9课 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古希腊著名的《荷马史诗》、悲剧《俄底浦斯王》;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天方夜谭》;杰出的科学家阿基米德;著名建筑麦加大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鉴赏世界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的能力;指导学生结合已学知识和生活见闻,领略古代科技、文学、戏剧与建筑对世界文化发展产生的影响,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判断历史现象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为:《荷马史诗》和《天方夜谭》、阿基米德及主要贡献、麦加大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

教学难点:世界古代东西方建筑的主要特点。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 世界古代东西方建筑相关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联系第8课的内容导入新课:

“本课的主题还是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记录着古代人类生活的两种文字和三大宗教,这一课我们要了解的是杰出的科学家阿基米德及其重大发现、色彩斑斓的文学与戏剧、风格独特的著名建筑。”导入后,教师提出问题和学习要求(最好提供给学生自学提纲),安排足够的时间指导学生整体自学教材内容,学生自学不能流于形式。

3)讲授新课:

一、 “杰出的科学家”。

(1)让学生认识:古代希腊人最爱好思考和探索,科技上有着巨大的成就,阿基米德就是众多科学家中最杰出的代表,被后世的科学家们誉为“科学之神”。特别是他一生献身科学,忠于祖国,受到人们的尊敬和赞扬。

“导入框”介绍的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的生动有趣的过程蕴含着积极的教育因素,从中教师应启发学生认识:科学需要探索,探索离不开思考,善于思考是阿基米德成为一位杰出科学家的优秀品质,这种优秀品质是当代中学生应当学习、继承和发扬的。

(2)阿基米德的重大发现是杠杆定律和浮力定律。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中或多或少会对反映这两个定律的物理现象有所了解和感知,教师可以做必要的讲解。阿基米德发明的螺旋式水车,教师只要提到就可以了,不必详细介绍。

(3)“动脑筋”设计的问题,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有条件的话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认识,这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的极好时机。

(4)教材小字介绍了阿基米德遇难的事件和古代希腊另一位著名的科学家亚历士多德,可由学生自己阅读。

二. “文学与戏剧”。

(1)教材首先介绍了《荷马史诗》,但对什么是“史诗”没有解释,大多数学生可能也不理解。教师需要指出:“史诗”是指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就是著名的英雄史诗。

(2)教材引用了《荷马史诗》两部之一的《伊利亚特》中的一段诗歌,写得很优美,读来也朗朗上口。教师可要求学生怀着对古代英雄的崇敬自由或集体朗读这段诗歌。

(3)结合教材《荷马》头像和小字内容,教师要重点强调:《荷马史诗》是一部不朽文学名作,它再现了古代希腊社会的图景,是研究早期希腊社会的重要史料。

(4)对于古代希腊戏剧,教师要说明它是欧洲戏剧的故乡,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悲剧和喜剧作家,《俄底浦斯王》就是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品之一。学生只要识记索福克勒斯及代表作品就可以了。

(5)《天方夜谭》又名《一千零一夜》,不少学生可能读过其中的篇目。教材提到脍炙人口的名篇《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阿拉丁和神灯》。教师可先请学生讲一讲这两个名篇所叙述的故事,教师本人也可以讲讲其中的一个故事,与学生共同分享故事带来的思考与快乐。然后强调指出:《天方夜谭》生动描绘了阿拉伯帝国丰富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显示了阿拉伯人民高度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是阿拉伯人民留给世界人民的一份珍贵的文学遗产,至今还在世界上广为流传。

三. “著名建筑”。

教材介绍了东方著名建筑麦加大清真寺和西方著名建筑巴黎圣母院。(1)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和图片,对这两个建筑进行整体上的简要介绍,以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印象。

(2)设问:“这两个著名建筑的最突出特点和重要的相同点是什么呢?”,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和观察进行比较归纳,相互间可以展开探讨和交流。巴黎圣母院最突出的特点教材已明确归纳为“高而尖”,虽然麦加大清真寺最突出的特点教材没有做归纳,但通过探讨和交流,学生是能够归纳出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大而高”,而它们重要的相同点则都是宗教圣地。观察、归纳这两个典型建筑的特点对于学生认识世界古代东西方建筑的主要特点很有帮助。

(3)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去自由想象交相辉映的这两个东西方建筑的雄伟壮观,并领略古代麦加城和巴黎城的富丽繁华。在此基础上,教师点明建筑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被誉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建筑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及其观念的变迁。

4)小结:利用VCD录像

5)练习:据说,阿基米德有一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6)作业: “活动与探究”中中国古典建筑、罗马式建筑、哥特式建筑的比较等,因此教师应进一步训练学生学会运用比较学习的方法,来提高学习历史的效果。

本课教学时间有限,教师不可能也无必要对《荷马史诗》《天方夜谭》这两个重点内容做过多的补充和拓展,但应当向学生推荐我国已出版的这方面通俗读物,鼓励学生在课外去自主阅读学习。

第10课 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文艺复兴时期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等代表人物的主要成就,进而使学生理解文艺复兴的本质。掌握开辟新航路的过程,让学生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影响。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分析文艺复兴时期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和自然科学成就,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对重大事件和主要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全面客观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为:文艺复兴的本质和主要代表人物,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教学难点为:文艺复兴首先在意大利兴起的先决条件及其阶级实质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 新航路开辟的相关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用事先制作好的表格,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

3)讲授新课:

一、文艺复兴的背景:

①14世纪前后意大利出现手工工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

②欧洲封建教会对思想文化的摧残和对人们进行精神世界的控制。进而分析:随着新型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新兴资产阶级产生,从而掀起这场思想解放运动。也就可以讲清文艺复兴开始于意大利的原因。

二. “人文主义”概念

①在指导学生阅读的基础上讲清其含义;

②要引导学生辩证分析评价:人文主义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武器,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和进步性。但它强调个人意志,其物质基础为私有制,有一定局限性;

③在介绍文艺复兴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成就时,要注意充分体现人文主义思想内涵。

三.文艺复兴的主要代表人物: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

①注意强调他们是文艺复兴时期三个不同阶段的代表人物。但丁是文艺复兴的先驱,被恩格斯称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的一位艺术大师;而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向西欧发展时的一位英国文学巨匠。

②要求熟识课本插图和有关史料,适时进行思想教育,从而让学生进一步学习他们勤勉治学,献身艺术,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可贵精神。

③“天文学领域成就”虽然安排在课文小字部分,但同样不可忽视。应该强调天文学是在自然科学领域里率先发起反对封建教会的斗争。对哥白尼、布鲁诺等一批科学家的杰出成就及新天文学理论的创立可以简要讲述,指导学生利用课外扩展学习内容。

④自由阅读卡《欧洲最早的印刷机》,建议穿插在“文艺复兴时期天文学成就”之后指导学生阅读,使相关学习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进而引申: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大促进了欧洲的文艺复兴。⑤最后,总结出文艺复兴的历史意义: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四.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内容,主要从两个方面去分析:

①经济根源:14~15世纪,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要求扩大国外市场。

②社会根源:欧洲人狂热地追求货币和黄金,成为探索新航路的主要动力。而《马可·波罗行纪》关于东方富庶的描述,更加引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

另外补充说明:当时天文、地理知识有了进步,地圆学说流行,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客观条件。

五.新航路开辟的经过

要密切结合教学挂图或教学课件,让学生讲解或参与活动。要求掌握:各次航行时间、航海家的名字、他们各由哪个国家派遣、航行方向、到达地点。尤其是1492年哥伦布第一次向西航行抵达美洲,最为关键,极为艰苦,体现了开创精神。

由于讲述内容涉及地理知识较多,适时引导学生认识各学科知识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

六.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学生在阅读教材后基本上能回答。教师可以进一步分析:

①由于各大洲的联系加强,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如原产美洲的玉米、烟草、花生、西红柿等作物开始传入欧亚,非洲的咖啡传到欧美,需指出这一市场是以欧洲为中心的。

②欧洲的贸易中心转移。由原来地中海沿岸移到大西洋沿岸,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新航路的开辟也为欧洲开辟了殖民探索道路,葡萄牙、西班牙、英国、荷兰、法国等相继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他们大量掠夺殖民地的财富,造成了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贫穷和落后。这一内容在课后“思考与判断”题中有所隐含。

4)利用自制课件巩固所讲内容。

5)练习:比较哥伦布等人的航海与中国郑和的远航有什么不同?

6)作业:请你在地图上标出哥伦布从西班牙到美洲的航线,假如你要作一次环球航行,请选择离自己家最近的港口出发,在地图中标出航行路线,说明自己选择这条路线的理由。

附板书设计:

一、文艺复兴的背景

二、“人文主义”概念

三.文艺复兴的主要代表人物: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

四.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五.新航路开辟的经过

六.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第11课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包括革命前夕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革命的经过;《权利法案》的颁布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等基本史实。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胜利,在反复与曲折的斗争中,英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本课的难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曲折性和不彻底性。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相关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复习提问,请学生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欧洲文艺复兴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文化运动?

(2)新航路开辟的后果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文艺复兴不仅为欧洲近代资产阶级文化奠定了基础,而且也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动员和准备。而新航路的开辟,更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迅速壮大。不久,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

3)讲授新课:

一、.“君权神授”

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二是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教师可首先布置学生看书,并思考“为什么会爆发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本目重点要讲清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概念,他们分别是由哪些人组成的。

教师可先挂出《新航路开辟》的地图(或多媒体展示),指出由于新航路的开辟,欧洲主要商道和贸易中心已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处在了国际贸易航道的要冲,新兴的资产阶级借此有利条件积极推进海外贸易,并进行野蛮的殖民掠夺,迅速聚敛了大量资本并获得了广阔的海外市场。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的深入、广泛的发展,由工场主、银行家和大商人组成的资产阶级队伍日益成长壮大。一部分封建贵族受巨额利润所吸引开始转用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农、牧场或投资手工工场,称之为资产阶级化了的“新贵族”。他们有着共同的迫切要求,那就是自由发展资本主义。而此时,英国的专制王朝在詹姆士及其子查理一世统治期间,大肆鼓吹“君权神授”,巧立名目,任意征税,搜刮钱财。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请学生朗读资产阶级给国王抗议书的摘录部分,加深理解。

二、理一世命丧断头台

教师要讲清四个问题:

一是苏格兰人民起义是革命的导火线,当时,苏格兰和英格兰虽然都由查理一世统治,但苏格兰内政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与英格兰是两个国家。

二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于1640年,爆发的标志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国王在议会中的斗争。

三是要指导学生阅读《英国内战形势图》,指出哪些地区支持议会,哪些地区支持国王。还要在图中找出首都伦敦和纳西比的位置。指导学生阅读小字部分纳西比战役的经过和《克伦威尔在战场上》插图,使学生对克伦威尔在革命中的作用有些了解。

四是处死查理一世和共和国的成立,讲述时要引导学生看有关的插图,加深学生的印象。

三、《权利法案》的颁布。

教师可首先提问:“英国建立共和国后,谁掌握了国家的政权?”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指出:克伦威尔作为资产阶级的功臣,成为共和国的最高执政者,就任“护国主”。他死后,各种矛盾恶化,统治集团陷于混乱,政局动荡不安,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惶恐不安,把旧王朝的复辟看成是摆脱危机的出路,与斯图亚特王朝勾结,达成妥协。流亡法国的查理二世被迎立为英国国王,封建王朝复辟了。在讲述这个问题时,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小字部分,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复辟”、“反攻倒算”的含义,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曲折性。

教师在讲1688年政变时,应对学生指出:面对着复辟王朝的高压政策,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不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也受到损害,他们发动了宫廷政变,欢迎詹姆士二世的女婿,当时的荷兰执政威廉及其妻子玛丽作英国的国王。1688年政变使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得以在英国确立。

在讲《权利法案》的制订时,可让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权利法案》的内容,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英国议会制定《权利法案》的目的是什么?它有何作用?”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出:《权利法案》限制了王权,确定了议会的大权,这就使英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

四、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

在分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意义之前,先请同学们回顾:“为什么英国会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出这场革命的国内意义。讲述马克思在评价这场革命时指出“这是欧洲范围的革命”,因为在它的影响下,不久欧洲大陆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北美殖民地的资产阶级革命也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因此,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实际上揭开了欧洲和北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这也是人类历史上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胜利。

4)全课讲完后,教师可以把课前准备好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简表”展示出来,让学生逐项回答作为本课的总结。 (使用VCD)

5)练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

6)作业:.“《权利法案》的内容。

板书设计: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简表

第12课 美国的诞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英国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十三个殖民地,英国对殖民地经济发展的压制,来克星顿的枪声,华盛顿,《独立宣言》的发表,萨拉托加战役,1787年宪法等基本史实,进而掌握美国诞生的概况。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通过美国独立战争以弱胜强以及战争双方的力量对比,培养学生辩证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美国独立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全面客观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为:美国独立战争的起因、美国诞生的过程。

本课的难点: 美利坚民族的形成和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 美国独立战争相关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利用教材“导入框”中的内容及提出的问题导入新课。也可先把美国国旗的图片挂在黑板上(或用多媒体、投影仪打在屏幕上)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美国的国旗有何特点?学生回答后,由教师解释:13条代表美国独立前的13个殖民地;一个星代表一个州,50个星代表现在美国的50个州。当今美国是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在国际事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可是就在200多年前,它还是英国的殖民地。那么,美国是怎样诞生的呢?华盛顿又是一个怎样的历史人物呢?导入新课。

3)讲授新课:

一、“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发展”:

教师先让学生阅读教材,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然后讲述:美洲最早的居民印第安人,与从欧洲来的大批移民共同开发,北美13个殖民地的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展起来,特别是北部资本主义工商业比较发达。南部种植园经济,进行的是商品生产,种植园主既是地主、奴隶主、又是农业资本家。

教师再提出问题:“北美大陆的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怎么又形成了美利坚民族呢?”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小结:从欧洲到北美殖民地的移民主要是英国人,其次还有德、法、荷兰、瑞典等国人。他们经过长期开拓和经济的频繁交流,初步形成了统一市场,英语成为统一的语言,这样由来自欧洲移民融合成的新民族──美利坚民族就形成了。

二.“来克星顿枪声”:目

建议让学生先阅读本目课本内容及插图《波士顿倾茶事件》。教师指出:北美人民对英国把北美殖民地作为它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竭力压制北美经济的发展极为不满,反抗斗争日益高涨。波士顿倾茶事件就成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线。“英国政府面对北美人民的反抗采取了什么政策呢?”教师提出问题后指出:是严厉的高压政策,北美人民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组织起来准备武装斗争。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来克星顿枪声标志着北美独立战争的开始。

三.“《独立宣言》的发表和独立战争的胜利”

主要讲了三个问题:

①是美国独立战争的经过;

②是美国宪法的颁布及联邦政府的成立;

③是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这一目涉及的内容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会给他们的学习带来很大困难。因此,老师要帮助学生分析教材,抓住主要线索,明确美国诞生过程的重大事件和年代,如战争的爆发,建军、宣布独立、转折、胜利、英国承认独立、宪法制定及联邦政府的成立等。

教师讲到华盛顿时,可以提出问题:“华盛顿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人物”?让学生看课本插图《美国总统华盛顿》后可做适当补充介绍。

讲到《独立宣言》发表时,请学生阅读课本宣言节录部分原文,然后让学生讨论“如何评价《独立宣言》?”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历史思维的能力,在学生发言后,教师可作如下小结:《独立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北美脱离英国独立和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后来把每年的7月4日定为美国独立日;《独立宣言》的进步性,表现在它反映了殖民地人民摆脱民族压迫的要求,包含了资产阶级对于民族独立,民主自由的主张。

对于战争初期美国处于不利地位,这一问题教师可以说明,让学生对独立战争的艰苦性有一定认识,但不必花费太多时间,可事先在小黑板(或投影片)上画好一个《美国独立战争期间英美力量对比》的表格。

美国独立战争期间英美力量对比

讲到战争进程时,先要备好“美国独立战争形势图”,让学生指出战役地点“萨拉托加”的位置,然后教师启发性地分析出这次战役的意义,这次战役不仅增强了美国人民争取战争胜利的信心,也为美国人民的抗英斗争创造了有利的国际条件。从此,美国独立战争由防御进入了进攻。1781年,美法联军在约克镇又取得了重大胜利,英军被迫投降。教师向学生指明:1781年约克镇英军投降后,双方的战斗实际上已经结束。但两国间的战争状态并没有结束。直到1783年,美英代表在巴黎谈判,签订了《巴黎和约》,英国承认美国脱离英国独立。

关于1787年宪法的制定和联邦政府的成立,教师结合课文简要讲述,向学生交待清楚即可,不必过多展开,教师只要说明:美国独立后,在1787年制定了一部宪法,历史上称“1787年宪法”。根据宪法的规定成立了联邦政府。让学生阅读课后“自由阅读卡”,加深理解。

关于美国独立战争的意义,教师启发性提问,让学生分析思考独立战争的意义、影响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如下:

①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

②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③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

四、最后教师可归纳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原因,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首先,启发学生分析战争初期美英双方力量的对比,美方处于不利地位,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美国独立战争是以弱胜强的战争。然后启发引导学生对比中国的抗日战争,都是一次以弱胜强的民族战争。使学生认识到,在战争胜败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也就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教师的引导下,提高学生的识别战争性质和培养学生辩证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归纳学生回答并小结如下:①战争的正义性。②人民群众的积极参战。③法国、荷兰等国的国际支援。

4)全课讲完后,教师把课前准备好的《美国独立战争简表》展示出来,让学生逐项回答,作为本课的总结。 (使用VCD)

美国独立战争简表

5)练习:作表格如《美国独立战争期间英美力量对比》、《美国独立战争简表》,将课文有关内容加以归纳和整理,便于记忆和掌握。

6)作业:. 回答“动脑筋”的提问,分析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启发学生分析问题要全面并抓住决定性的因素。

板书设计:

爆发──来克星顿的枪声(1775年4月)

建军──大陆军,华盛顿(1775年)

宣布独立──《独立宣言》发表(1776年7月4日)

转折──萨拉托加大捷(1777年)

承认──英国承认美国独立(1781年)

成立政府──《1787年宪法》制定,联邦政府成立(1787年)

第13课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法国大革命的过程和影响;了解拿破仑帝国兴亡的基本情况。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法国大革命历史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法国大革命顺应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具有重大意义和历史作用;通过对拿破仑帝国败亡原因的分析,使学生明确战争的性质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为:《人权宣言》的颁布,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意义和拿破仑的内外政策。

本课的难点:对雅各宾派和拿破仑的评价.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 法国大革命相关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运用影像资料,让学生从资料中得到感性认识,从而自然进入新课学习。

3)讲授新课:

一、法国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应抓住“原因”(背景)、“进程”、“意义”三个环节。

1.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

教材虽已弱化,但从历史事件的完整性以及了解革命领导阶级和主力军的角度考虑,必须讲清楚。这实际上也是理解全课的关键。革命的爆发实际上是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法国等级制度》《深受压迫的法国农民》两幅图得出法国大革命是资产阶级、工匠、城市贫民、农民(领导阶级是资产阶级,主力是人民群众)与封建地主阶级(教士、贵族)间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投影:

二.法国大革命的进程。

讲“攻占巴士底狱”时,教师引导学生读教材插图,并提问“人民为什么攻占巴士底狱”?学生思考后,教师应讲清三点:一、巴士底狱是法国封建势力的象征;二、这一事件是革命开始的标志;三、人民群众是法国革命的主力军(联系法国人民的处境,指导学生理解。这是法国革命的突出特点)。讲“人权宣言”,先让学生阅读教材中《人权宣言》的引文,结合《权利法案》、《独立宣言》让学生对其进行分析评价,教师可提示从进步性、阶级性两方面思考。

讲“建立共和国,处死国王”,可由教师直接叙述,但要强调一点,法国革命开始并没有立即废除国王,而是结束君主专制和等级制度,保留了君主统治,说明法国革命是一个前进的过程。

讲“罗伯斯庇尔掌权”,教师先介绍雅各宾派的由来,再叙述罗伯斯庇尔掌权的背景。再让学生阅读教材小字内容,概括罗伯斯庇尔等人采取的措施。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评价雅各宾派的措施”,最后教师说明雅各宾派统治被推翻,这只是代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高潮过去,而不是资产阶级的失败。

三.法国革命的意义

教材用了“摧毁”、“传播”、“很大影响”三个词。前半部是强调了这次革命的国内意义,可从三个方面理解:

1、就规模而言,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

2、人民群众显示了伟大力量,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不断推动革命向前发展,使革命得以彻底进行;

3、大革命结束了法国一千多年的封建统治,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北美独立战争,指出前者结果是建立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联合专政,后者建立的是资产阶级和南部种植园奴隶主阶级的专政。教材后半部强调的是其世界意义。教师应指出:这场革命震撼了整个欧洲的封建制度,并给以沉重打击。它的彻底性更为以后各国革命树立了榜样,因而具有世界意义。列宁曾说:“它被称为大革命不是没有道理的。这次革命给本阶级、给它服务的那个阶级,给资产阶级做了很多事情,以至整个19世纪,即给予全人类以文明和文化的世纪,都是在法国革命的标志下渡过的。”

为了加强对法国大革命的理解和巩固前面所学内容以及总结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规律。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活动与探究”所提出的问题。教师提示从原因、主力军、领导阶级、进程特点、意义等方面思考。

四、拿破仑和他的帝国

教材线索较为清晰,拿破仑的主要活动可以概括为:

1.拿破仑上台。投影拿破仑画像给学生一个直观印象,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补充材料,再由教师简要介绍他的突出才干,然后提问“拿破仑为什么能掌权?”,让学生讨论后,教师指出:不能单纯归结为他个人的杰出才干,更重要的是当时法国政局动荡,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人物来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从而得出“时势造英雄”这个观点。

2.拿破仑帝国及其内外政策。这一问题教师应把握三点:

①法兰西第一帝国成立。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前提示,掌握帝国成立的时间、背景和性质,并指出帝国的性质是一个代表大资产阶级、大地主阶级利益的政权,理解这一点,关键是正确掌握帝国采取的内外政策。②内外政策。对内颁布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法典》将革命成果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对外打击反法同盟,在初期是具有正义性质的民族战争,指导学生看课本《法兰西第一帝国极盛时期的欧洲》指出拿破仑打

到哪里,实则资本主义便开始渗透到哪里。引导学生看教材“自由阅读卡”。后期变为军事侵略,所以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既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同时也损害了他国人民的利益。

五.关于拿破仑帝国的覆亡

先让学生阅读教材小字部分,了解滑铁卢战役和拿破仑的流放,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拿破仑帝国覆亡的原因,引导学生分析:是由于欧洲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战争使法国国内矛盾激化,但其根本原因是当时欧洲大陆的封建势力远远大于资产阶级势力。

分组讨论“如何评价拿破仑”,一方面激发学生兴趣,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全面评价人物的能力。最后教师归纳:

4)巩固小结:教师点明本课主题,归纳线索点拨两个子目间的关系。

5)练习: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归纳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帮助学生深入、牢固地掌握知识,学会处理复杂学习内容的方法。

6)作业:下面两人分析拿破仑事业成功的原因,谈谈你的看法。

男生:拿破仑能成功完全是“时势造英雄”与他个人的能力没关系。

女生:不对,拿破仑完全凭借自己的本事成功的,是“英雄造时势”。

板书设计:

一、

二.法国革命的意义

三、拿破仑和他的帝国

第14课 “蒸汽时代”的到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良蒸汽机,史蒂芬孙发明“旅行者号”机车的基本史实;理解工业革命最先从英国开始,后扩展到欧洲、北美的基本线索。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读图、阅读,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工业革命过程中各个环节相互促进的连带关系,培养学生比较、判断推理能力和初步使用唯物主义历史观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为:瓦特与蒸汽机;工业革命的影响。

本课的难点: 工业革命及其影响.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 瓦特与蒸汽机等相关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可以从学生们自身所穿衣服的质地、成衣工序和成衣方式说起,能激发师生共同探究学习的兴趣。收到使学生轻松、兴奋入题的效果。接着可以提问:你知道人类历史上第一台纺纱机器是什么时候、在哪个国家、由谁发明的?再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学习、解决以上问题,然后师生共同确认:人类历史上第一台纺纱机是1765年由英国织布工哈格里夫斯发明的,命名为珍妮机。

3)讲授新课:

一、瓦特与蒸汽机

教师在引导学生知道有关珍妮机的基本史实后,还要注意点拨以下两个问题:

①你了解英国吗?(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两方面谈18世纪的英国);珍妮机的问世是不是偶然发现?为什么?借此加强学生对前后所学历史知识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系统理解历史知识,并留给学生自主思维的空间。

②珍妮机问世后在英国生产领域引起怎样的广泛影响?第一个问题是引导学生承前,第二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启后。教师在学生找到答案的基础上,明确指出棉纺织业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是英国工业革命的起点,点燃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的星星之火。能不能成燎原之势?教师可根据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从工业革命发生的条件作适当补充,突破教学疑难。假如最先发明的不是珍妮纺纱机,假如珍妮机被发明在当时的中国,情况会怎样?为什么?这样就自然地将学生导入“动脑筋”问题。最后教师结论: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棉纺织业,是英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二. 工业革命的影响

教师在从第一目过渡到第二目时,可以引导学生从珍妮机发明的历史中回到现实,从身边熟悉的工厂机器谈起,比如最早的机器是棉纺机器,随后各行各业形形色色的机器诞生了,机器诞生的价值是更大限度地创造社会财富,推动时代进步,其关键是机器能转起来,是什么力量驱动机器的转动呢?学生的答案可能是多样的(如人力、风力、水力、电力等等),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答案灵活应变,巧设悬念,自然地将学生带回到二百多年前瓦特与蒸汽机的改良,帮助学生理解“蒸汽时代”。

教师在处理重点目内容时,可采用谈话法教学。从蒸汽机改良前后驱动机器的动力及其利弊开始对话,从师生对话中使学生感受瓦特改良蒸汽机的时代价值,激发学生意气风发的积极情感。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大胆揣测学生心理,也许有些同学心想:“我要是生活在二百多年前多好啊,说不准我也像瓦特先生一样有伟大的发明,将人类带入一个新时代”。教师质疑后,学生的声音可能有两种:一种是认可,一种是不一定。教师在引导的基础上确认:也不是所有的生活在二百多年前与瓦特同龄的人个个都像瓦特那样有伟大的发明,瓦特之所以有伟大发明虽然是时代的产物,但跟他个人努力分不开。指导学生阅读,完成动脑筋问题。

接下来教师可调动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想象一下当时英国工厂的生产情景:轰隆隆的机器声不分昼夜,各种各样的商品堆积如山,步履蹒跚的人力畜力车辆能不能满足机器生产运输的需要?应该怎么办?教师层层推进地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循序作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在学生知道有关轮船、火车发明的基本史实后,教师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适当点拨两个问题:

①指导学生读火车想象图,启发学生对图像和现代火车的印象形成对照,明白事物发展都有一个渐进过程。

②组织学生讨论:史蒂芬孙发明“旅行者号”机车后,铁路交通得到迅速发展。目前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无时无地不在享受火车为我们提供的便利,除此以外,铁路给人类社会还带来了哪些影响?

课文最后一节可以作为教师小结内容,教师应注意本课知识的整合,引导学生由点到面,由感知历史到理解历史的转变。解释清楚工业革命的影响。为后文教学埋下伏笔。

4)巩固小结:指导学生学会横向、纵向联系的方法,比较、对照历史,使学生能够比较灵活、系统、全面地感知、理解、运用历史知识。比如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面貌,学生较难理解,可以指导学生横向联系,结合中国近代史分析工业革命后的英国是如何将闭关自守的中国转变为英国殖民侵略对象的。

5)练习:据说,瓦特小时候看到水壶中的水烧开时,蒸汽顶开壶盖,受到启发,激起了他的探索欲望,最终促成他的伟大发明。你对这一说法怎么看?。

6)作业:以班级为单位,分成四组,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探讨一下工业革命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第15课 血腥的资本积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明白,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资本原始积累,与罪恶的奴隶贸易和残酷的殖民掠夺密切相关,西方殖民者“三角贸易”和英国在印度的殖民掠夺,都是最有力的证明。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西方殖民者进行奴隶“三角贸易”和对印度进行残酷殖民掠夺的原因,初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的因果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为: “三角贸易”和英国对印度的殖民掠夺。

本课的难点:奴隶“三角贸易”、英国对印度殖民掠夺的后果和影响。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 奴隶“三角贸易”等相关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指导学生充满感情地朗读课前提示,让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欧洲殖民者在大西洋上运送黑人奴隶的血腥史实,并以此引入本课学习。

3)讲授新课:

一、罪恶的“三角贸易”:

这是本课的第一个重点。教材从三个方面叙述说明本目。

1)是罪恶的奴隶贸易的背景,

2)是罪恶的奴隶“三角贸易”的简单经过,三是罪恶的奴隶贸易给西方殖民者带来的影响。学习本目时,可连环设问 ,层层递进,最后引导学生揭示奴隶贸易的本质,就是血腥的资本积累。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内容,然后提问:“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欧哪些国家开始走上对外殖民扩张的道路?”学生回答后再问:“欧洲殖民者在美洲的主要殖民掠夺方式有哪些?”“这些殖民掠夺方式给美洲带来了什么样后果和影响?”学生回答后,老师强调:由于大批当地印第安人遭到屠杀,导致美洲殖民者的种植园劳动力紧缺,然后引出奴隶“三角贸易”这个主题。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二段文字及《“三角贸易”示意图》,然后提问:“西欧的奴隶贩子们是如何进行‘三角贸易’的,请结合地图加以说明”。学生回答后,老师强调,一趟“三角贸易”,西方奴隶贩子可以获利数倍,因此,西方殖民者争先恐后,奴隶贸易几百年不衰,资本主义发展最快的英国更是后来居上。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四段文字,然后提请同学思考:

“几百年的奴隶贸易对非洲,对欧洲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同学回答后,老师进一步强调,奴隶贸易为欧洲积累了巨额资本,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但却给非洲大陆带来了长期的贫困,以此突破本课难点。

二.“日不落帝国”

是本课的又一个重点。教材从三个方面对此加以阐述。

1)是“日不落帝国”的建立,

2)是英国对印度的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

3)是英国对印度的殖民掠夺的影响。

学习本目时,可采取夹叙夹议,讲述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推进,最后揭示本课主题。

关于“日不落帝国”的建立,教师可悬挂世界地图,边指地图边补充些材料,讲述17世纪以后,英国相继打败其他殖民国家西班牙、荷兰、法国,到18世纪中后期,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号称“日不落帝国”这一简单过程。

三. “英国在印度的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

可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五段文字,对照地图《英国对印度等地的侵略》及相关小字部分内容,然后提问:“英国从什么时候开始对印度进行殖民活动?”学生回答后继续提问:“负责在印度进行殖民活动的机构叫什么?”学生回答后再提问:“英国对印度的殖民活动有什么特点?”教师可启发并提示学生结合地图回答,然后教师画龙点睛为:“沿海据点→内地扩张→抢掠财富”。并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小字,再现英国殖民者的贪婪。

四. “英国对印度的殖民掠夺的影响”

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最后一段文字,并启发学生讨论得出答案,教师进一步强调,英国在印度掠夺了巨额财富,促进了国内工业的发展,突出课题“血腥的资本积累”,同时英国逐步把印度变为其殖民地和巨大的商品市场,使印度人民长期陷于贫困,突破本课的难点。

4)巩固小结:小结本课内容:通过罪恶奴隶“三角贸易”和殖民掠夺,西方殖民者完成了血腥的资本积累,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5)练习:想一想,“三角贸易”对资本主义发展有什么作用?。

6)作业:有人说欧洲殖民者对殖民地侵略是一种罪恶,也有人说这种侵略客观上有利于历史的发展。收集相关资料,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第16课 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班牙、葡萄牙在拉丁美洲的殖民统治,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激起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统治和殖民掠夺的斗争,19世纪爆发了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和印度的民族大起义。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和探究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和现实联系的思维方法,来分析思考拉丁美洲和亚洲长期落后的原因,激发学生发奋图强的民族责任感。

[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的原因,玻利瓦尔、章西女王。

本课的难点是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的原因。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 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相关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教师可复习上节课有关殖民扩张和掠夺的相关史实,引出“殖民地人民的抗争”这一节课。也可从课题入手点出学习的主题“抗争”,设计思考:“殖民地人民为什么抗争,抗争什么?”引导学生探究学习本课内容。

3)讲授新课:

一、 “南美的解放者”──玻利瓦尔

包括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背景和原因;玻利瓦尔领导的南美独立战争的概况;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结果三方面的内容。首先由教师指导学生对照地图册讲清“美洲”和“拉丁美洲”两个不同的地理概念,了解拉丁美洲的地理位置:包括墨西哥、中美洲、西印度群岛和南美洲;而美洲包括南北美洲大陆及其邻近岛屿。帮助学生树立空间概念。

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背景和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葡萄牙对拉丁美洲殖民活动的概况,并指出18世纪后半期,英、法、荷也相继侵入拉丁美洲,但拉丁美洲的大部分地区仍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然后提出问题“殖民者到拉丁美洲后给拉丁美洲人民带来了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引导学生从世界历史发展的背景和拉丁美洲自身的情况两方面分析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原因和背景,并让学生认识到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教材中关于殖民掠夺的材料较多,但政治方面,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者如何对殖民地进行殖民统治的内容较少,教师可作适当补充。

三、玻利瓦尔领导的南美独立战争。

教师首先简单介绍玻利瓦尔这位重要的历史人物,然后利用教材《南美独立战争形势》图讲授南美独立战争的概况,引导学生分析南美独立运动的突出特点:时间长、范围广、南北国家联合作战等。并注意突出玻利瓦尔的军事才干和在南美独立战争中的重要贡献,以此引导学生认识到杰出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四、拉美独立运动的影响。

教材中没有明确的表述,教师可引导学生作简单分析:

①赶走西班牙、葡萄牙殖民主义者,赢得独立战争的胜利;

②出现了一系列新兴独立国家,基本形成了今天拉丁美洲国家的格局;③鼓舞了殖民地人民。然后完成“动脑筋”,通过练习再次突出玻利瓦尔的功绩。

五、印度民族英雄──章西女王。

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英国对印度的经济剥削和政治统治;章西女王的英勇斗争;印度民族大起义的结果和影响。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回顾第15课英国对印度侵略和掠夺的情况,然后明确指出印度民族大起义发生的历史时期──工业革命后,这时英国经济实力强,从一方面说明了民族解放运动的艰巨性;英国对印度经济掠夺的方式由直接掠夺为主,转为掠夺原料、倾销商品,为学生理解英国对印度的经济剥削作铺垫。

章西女王的英勇斗争。教师可让学生阅读小字部分,并结合《印度民族大起义形势》图,讲解民族大起义的概况:有三个起义中心,但没形成统一领导。为学生学习理解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后果作铺垫。并突出章西女王为首的起义军英勇抗击英国殖民者的精神。

印度民族大起义的结果和影响,教师结合教材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即可

4)巩固、小结:最后教师可和学生列表归纳殖民地人民抗争情况,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培养学生利用图表概括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并且利用表格引导学生比较,发现问题:

①残酷的殖民统治和掠夺是激起殖民地人民抗争的根本原因;

②同是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为什么拉丁美洲取得了胜利而印度民族大起义却失败了,激发学生课后探究思考。  

5)问题探究:指导学生利用《南美独立战争形势》示意图,分析南美独立战争概况,培养学生读图和借助历史地图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6)作业:你能想起和章西女王同时期中国发生了什么类似的大事吗?结果怎么样?

板书设计:

第17课 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19世纪三四十年代以英国宪章运动为代表的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前提、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共产党宣言》;19世纪七十年代初的巴黎公社等主要历史史实。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马克思、恩格斯选择为人类谋福利作为自己职业的高尚情操和巴黎公社的战斗精神都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值得继承发扬。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为: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本课的难点:一是英国宪章运动中的核心内容“工人要求取得普选权,以便有机会参与国家的管理”;二是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源。。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 巴黎公社相关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以课前提示导入新课。播放《国际歌》或师生一起唱《国际歌》导入。

3)讲授新课:

一、英国宪章运动

在讲解第一目英国宪章运动时,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四个问题。

第一,宪章运动的起因。工业革命过程中,工人面对很差的待遇,不断进行反抗,最初是直接对准机器。此时用多媒体、幻灯或小黑板等方式出示一段关于卢德运动的资料,让学生参与感受到工人的最初斗争形式,为后面的宪章运动内容作铺垫。因为由学生自己理解得出的结论,不仅印象深刻,而且还培养了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和答题习惯。

第二,宪章运动的中心内容,争取普选权,有机会参与国家管理是如何提出的?可用同样手段出示两则材料。一则是英国宪章运动内容提出的主要过程;另一则是与此同时法国里昂两次工人运动的斗争口号。两则同时期不同斗争方式的展示,可以帮助学生搞清楚三个问题,即:与卢德运动相比,英国工人阶级斗争水平有了提高;与法国里昂工人起义相比,表明此时工人运动水平都开始进入了自觉时期;而英国宪章运动采取的请愿集会方式则表明英国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水平较法国发达的多。第三,宪章运动的性质。可引导学生阅读书中的小字和插图部分内容来理解这场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性质,也正是由于它的群众性和政治性,英国议会进行了改革,工人的斗争要求基本上实现。

第四,宪章运动的历史影响,不仅总结了这个时期工人运动的伟大作用,同时为下一目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埋下了伏笔。

二、马克思主义诞生

关于本课重点马克思主义诞生一目的讲解,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前提。通过上一目的学习,已经知道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阶级基础。随着工业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工人运动水平的提高客观上需要正确的理论来指导,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时代发展的产物。然而,此前指导工人运动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无法适应时代的需求,但后来成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来源的一部分。

第二,马克思、恩格斯为创立科学理论开展的革命实践活动。此时用“有了博士学位的马克思和靠自学成才的恩格斯如果不进行科学理论实践的话,他们的经济生活水平会是什么样的呢?”思考题让学生参与探究,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马恩的高尚情操和他们所创立理论的正确,这样有助于对《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正确的理论即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理解。

第三,《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及其影响。马恩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革命纲领使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是马恩为工人运动所做的伟大贡献之一。此时可结合教材“动脑筋”栏目中的“想一想,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对世界历史发展有些什么影响?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让学生考虑,一方面回顾了中国历史上的相关知识,而且很有可能有的学生举出巴黎公社这个例子,无形中达到了承上启下之功效,随之引入本课最后一目巴黎公社的学习。

三、巴黎公社

对巴黎公社的学习,需要弄清巴黎公社出现的背景、巴黎公社的建立、保卫公社的战斗“五月流血周”、巴黎公社的性质及宣扬巴黎公社精神的《国际歌》等几个问题。巴黎公社的出现除了说明在普法战争背景下出现的巴黎人民革命,为巴黎公社的失败埋下伏笔;还应让学生回忆法国大革命以来巴黎人民不断革命的有关史实,这样可以理解巴黎公社出现的偶然和必然性。此处需要向学生提及一下巴黎国民自卫军的由来。巴黎公社处在那样的环境下,决定了不可避免失败的结局。

可以联系初三政治教学中的相关知识来理解巴黎公社在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开始向垄断过渡时期,大的政治环境不允许巴黎公社能够建立巩固无产阶级政权。

巴黎公社的性质同样可以联系政治课的相关内容来理解。“五月流血周”和欧仁·鲍狄埃及狄盖特共同创作的《国际歌》是国际无产阶级战斗不息、可歌可泣精神的体现。

4)巩固小结:由板书图示进行。(工业革命)──英国的宪章运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进入新阶段)──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一条主线一气呵成,并且与本课题目“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相吻合。也可由学生进行,以培养动手和归纳能力。

5)练习:可组织学生一起讨论、思考问题。题目有:

①从马恩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哪些创造性的活动?对我们有什么启示?②结合我国当前社会现状谈谈你如何评价巴黎公社?

③欧文空想社会主义的实践为什么不能成功。

6)作业:想一想,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对世界历史发展有些什么影响?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板书设计:

(工业革命)──英国的宪章运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进入新阶段)──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

第18课 美国南北战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要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起因、战争过程中的主要事件、战争的结局、战争的性质和作用以及林肯在美国历史上的地位等主要基本史实。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残暴野蛮的统治始终是要被推下历史的舞台的,民主、平等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为了国家进步、社会发展而献身的人历史是不会忘记的。

[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林肯在南北战争期间的作用。

本课的难点:南北战争的起因。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 美国南北战争等相关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

通过教材中自由阅读卡提供的资料“内战前美国南方的黑人奴隶”导入。

通过多种媒体形式先向学生出示上述资料,由学生阅读得出两个有效的信息,即:大种植园经济体制本身需要不断补充奴隶;又海外棉花市场广阔,使适宜于棉花种植的美国南部黑人奴隶大增。南方与北方的矛盾不可调和,结果可想而知吧?此种导入法能有效地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料,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功能,还为下面解决本课难点战争起因打下基础。

3)讲授新课:

一、“战争的爆发”

①南北战争的起因。

处理这个问题时要联系以前学过的两处相关内容,再与第二种导课方式相结合,战争起因的焦点黑人奴隶制的存废不攻而破。美国独立战争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外部障碍,使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和南方种植园经济都发展起来;开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后来扩展到美国,造就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北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实行黑人奴隶劳动的种植园制越来越成为它的障碍,两种经济制度的冲突闹得不可开交,由于矛盾无法用其他方法解决,最终只能通过战争来解决,也就是美国历史上的内战。

②战争的导火线。

反对并主张逐步废除奴隶制的共和党人林肯在1861年初就任美国总统,南方奴隶主以此为借口挑起内战,是战争的导火线,同时这场战争为南北战争的问题也随之解决。当然也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林肯为什么能当选为美国总统?这样使学生加深了对北方经济势力较强、共和党竞选纲领符合广大人民意愿的理解,从而为战争的结局埋下伏笔。在强调能力淡化知识的岁月里,通过导火线的讲解可以教给学生掌握重要历史年代的一些方法,不再像过去那样死记硬背历史年代。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的时间是19世纪四十年代(世界历史教材不涉及英国工业革命完成的确切时间,但借助于中国历史上的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工业革命后英国加强对中国的侵略,中国鸦片战争发生的时间学生普遍都知道),美国不可能超过英国只能在它的后面,此其一;其二,

1861年中国历史发生的大事可与美国内战爆发的时间归类,同年世界上有什么大事,双方之间有无联系等,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这种学习习惯。

二、“北方的胜利”

重点是北方怎样反败为胜?战争初期,北方虽然作战勇敢,但军事上不断失败,处于不利地位,如何才能反败为胜呢?此时要及时地利用教材中的美国内战形势图,教师讲解或由学生参与均可,但要挖掘出:第一,北方力量比南方强大;第二,西部存在着广阔的自由地区,如何利用西部资源(主要是土地)来争取人民更强有力的支持?需要政府采取得力措施加以解决(为后面《宅地法》的引出作了铺垫)。林肯政府适应广大人民群众要求而采取了颁布《解放黑人奴隶的宣言》《宅地法》两个措施,充分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促使北方在内战中扭转战局并迅速获胜,南方分裂国家的计划没有得逞,美国的统一得到维护。但林肯被拥护奴隶制的狂热分子刺杀。

三、战争的评价。

性质是资产阶级革命,从战争的起因不难得出。由于前面有了独立战争为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那么南北战争即为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战争作用可通过分析战争的因果关系得出,即战争的起因是黑人奴隶制的存废,战争的结局是废除了阻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黑人种植园奴隶制,这就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4)巩固、小结:可由学生进行,以培养总结概括能力。教师适当补充后,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评价林肯?(可以发挥教材中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林肯纪念堂图片的功能)。

5)练习:比较美国历史上两次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

6)作业:想一想,为什么这样说美国内战爆发的原因是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教后记:

 

第19课 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俄国1861年改革及其历史意义;幕府统治危机,日本明治维新及其历史意义等基本史实。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这两次改革的资产阶级性质,认识到它们在本国历史上产生的重大影响,从而理解改革对社会进步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重点和难点]

重点:一是俄国1861年改革及其历史意义,二是日本明治维新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一是在教材内容比较简约的情况下,教师如何通过精心设计和引导,使学生感知这两次改革促使俄国和日本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而成为本国历史上重大的转折点。

二是通过引导学生探究“俄国1861年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教会学生全面、正确地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 日本明治维新等相关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

回忆英、法、美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民族解放战争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史实,指出俄国和日本在世界各国资产阶级建立并巩固政权的大背景下,通过改革部分地实现了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加快了本国资本主义发展步伐。以此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感知历史的同时,把学生带入本课内容的学习。

3)讲授新课:

一、“俄国废除农奴制”

教师首先需要理清课文正文、小字、图画、史料和“动脑筋”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便合理利用。建议沿着“俄国资本主义缓慢发展→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障碍→1861年改革→改革的影响→改革的局限性→正确评价1861年改革”这条线索,引领本目的教学。在引导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阅读分析教材内容,锻炼他们独立思考和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

(1)“农奴制的危机”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思考下面问题:(可制作投影片)19世纪中期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情况如何?

农奴制怎样阻碍了它的发展?

在这里教师需要提醒学生,教材正文部分语言十分概括,只有读懂下面的小字,才能够理解出示的问题。经过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得出结论:

①俄国资本主义工业有了初步发展,但与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还非常落后。

②农奴制的严重阻碍表现在,一是农奴没有自由,使资本主义工业缺乏大量自由劳动力,二是在沉重的封建剥削下,农奴无力购买工业品,影响国内市场的扩大。

(2)学习“1861年改革”,主要是使学生认识到改革的积极作用。第一步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改革的主要内容,第二步对照前面归纳的“农奴制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具体表现”,体会改革在消除资本主义发展障碍方面的作用。教学可以围绕下面问题展开:

改革措施分为几个方面?是如何解决资本主义发展障碍的?

教师要组织好学生讨论、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鼓励不同见解之间的争论。这里关键是让学生切实感受改革的进步性。

(3)1861年改革的历史意义,分为两个方面:进步性和局限性。“进步性”前面已经有了充分认识。有关“局限性”的学习,一方面弄清楚它的具体表现;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回顾改革的目的、改革的实施者,去探究产生局限性的原因。

通过分析思考,可以了解到:①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摆脱农奴制危机,巩固贵族地主统治。②改革是由代表贵族地主利益的沙皇实施的。③改革的前提是维护地主利益。这样,改革存在局限性就不难理解了。

(4)“俄国废除农奴制”一目讲完后,教师提问:“如何评价1861年改革?”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整体上把握历史事件的能力。以“动脑筋”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活动。

教师通过评价性语言,使学生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即看问题一要客观,有实事求是的态度;二要全面,要看到问题的主要方面,切忌以偏概全。

二、“日本明治维新”:

“日本明治维新”一目内容较多,头绪繁杂。教师要以激发学生兴趣为突破口,以问题领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中国历史上讲过的“甲午中日战争”,提问:“为什么国土狭小的日本能够战胜地大物博的大清国?”导入对近代日本历史的学习。

(2)“幕府统治的危机”可以分为两个教学步骤:

第一步先让学生了解19世纪中期的日本社会状况。

①引导学生观察《日本封建社会等级示意图》。

②教师适当补充幕府统治的有关内容。可打出投影:

幕府禁令:除特许船外,严禁其他船只驶往国外。

除特许船外,不得派遣日本人至国外。

禁止官吏在长崎码头直接购买外国船只货物。

③阅读相应的课文文字。使学生形成这样的认识,日本是闭关锁国的落后的封建国家,而幕府是封建势力的总代表。

第二步,提问:“为什么幕府统治出现严重危机?”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归纳总结,再通过阅读“导入框”、观察“美国军人登上日本土地”插图和“明治维新前的日本”地图等多种渠道,感受外国势力对日本渗透。这使得日本主权受到破坏,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危险。这里重点让学生学会将文字信息和图片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定的直观感受。另外,教师需要提醒学生,一部分中下级武士成为改革力量的核心。

(3)“倒幕运动”只需要学生简单了解就可以了,不必过多讲解。

(4)“明治维新改革内容”,重在使学生理解每一项措施的含义和作用。教师提问:“明治维新使日本迅速由弱变强,那么它到底出台了哪些妙计呢?”引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探究活动可以围绕下面三个问题层层递进:

1.改革从哪些方面着手?具体措施是什么?

2.这些改革措施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

3.改革使日本社会产生了哪些深刻变化?

为使学生探究深入下去,建议:

①教学中将学生分组,使他们相互竞争。

②引导学生将课文大小字内容与插图有机结合,增加感性认识。

③要弄清“藩”与“县”的区别。

④回答第三个问题时,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合理想象,答案也可以不拘一格。

(5)关于“明治维新的影响”,应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评价。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待历史事物的能力。正面的评价主要是指改革对日本国内产生的影响,这里要注意和幕府统治下的日本进行比较,正面评价是问题的主要方面。反面评价主要指改革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甲午中日战争、日俄战争等史实加深理解。

4)课堂趣味活动(小结):引导学生运用联系的方法学习历史,使所学知识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5)练习:试比较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成败原因?

6)活动与探究―――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总结归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教后记:

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设下几个悬念,鼓励对军事史感兴趣的学生课后到网上、图书资料室去收集整理图片、资料,形成个人作品集,教师可写上鉴定评语,以激励为主;也可有家长、同学及自我评语,把作品集作为一项成果装入学生作品档案袋。

第20课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包括电力的广泛应用,发明家爱迪生和他的发明成就,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和使用等基本史实。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进而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重点和难点]

重点: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汽车和飞机的问世。

难点: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的进步的理解。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 第二次工业革命等相关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

学习本课之前,引导学生回忆“人类何时进入蒸汽时代?”复习旧知识。然后指出,这节课要讲的是继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又一次重大飞跃。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许多发明至今仍然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本节课教学建议教师从学生身边的事情入手,激发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沿着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的顺序,一步步展开教学。

3)讲授新课:

一、“‘电气时代’的到来”:

“‘电气时代’的到来”一目,教学中要避免让学生直接学习“电气时代”这个历史概念,应尽力增加学生对它的感性认识。

(1)提问学生:“家中或周围有哪些电器?它们有什么作用?”让学生感受到电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接下来出示问题:

请你说一说电是如何发明的?它又是怎样进入实际生产领域的?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了解电力成为新的能源。

(2)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电力作为一种能源,比蒸汽动力具有哪些优点?”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3)请学生比较“使用电力生产的工厂比使用蒸汽动力的工厂,哪个更先进?”使学生认识到,电力取代蒸汽动力,是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表现。从此,人类进入“电气时代”,资本主义生产也跨入了一个新阶段。由于课文中没有蒸汽动力工厂生产的材料,教师可以适当补充,并引导学生合理想象,结合现代工厂使用电力生产的了解,进行对比,得出结论。

(4)“电力在生活领域的应用”是一个开放性话题,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它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新变化。教学中要结合下一目中“动脑筋”问题,通过学生观察书中插图,联系课外中的一些知识,增强感受。另外“早期的电话”既属于电力的应用,又属于新信息传递工具的发明(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简单了解就行,不必过多介绍。

二、“发明大王爱迪生”:

“发明大王爱迪生”一目,一方面需要了解爱迪生做出的重要贡献,另一方面着重让学生感受科学家勇于探索、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这部分内容学生比较熟悉。可以通过故事会形式,使学生了解更多科学家的事迹。教师可投影资料框中爱迪生的名言,激励学生从现在做起,发奋学习,勇攀科学高峰。

三、“汽车和飞机的问世”:

“汽车和飞机的问世”一目的内容,学生很感兴趣,教学中要注意合理引导。可以课前搜集一些老式汽车的资料图片,与汽车发明前欧洲城乡利用马车做交通工具的资料,以加深学生认识。

(1)利用书中的插图对比汽车与马车的不同特点,探究“汽车作为交通工具具有哪些优越性?”要鼓励学生充分讨论,积极发言。不难归纳出:①汽车有新型的动力;②汽车体积小、速度快等。

(2)引导学生结合自己亲身体验,讨论汽车的大量使用给生产、生活方式带来的变化,从中感悟科学技术发展推动着社会进步。受时空的限制,学生无法直接感知当时的变化,可以从观察汽车广泛利用引起身边的变化,去间接地感知。以锻炼学生历史想像力,培养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思维习惯。

(3)请一个学生朗读[动脑筋]“想想看,他们谁说的有道理?究竟应当怎么办才好?”将学生分成两组,展开辩论,各代表一方的观点。教师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辩证地看待汽车工业的发展,从不同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可以补充一些具体事例,以便对汽车工业的负面效应有一个直观生动的了解。

(4)“飞机的发明”,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自由阅读卡”的内容,观察插图“飞艇”、“莱特兄弟制造的飞机”,增强直观认识。引导学生回忆中国近代飞机设计师冯如在飞机研究方面的成就,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5)巩固、小结:回顾本课内容,师生共同完成“活动与探究”问题,作全课小结,投影如下:

5)练习:想一想:如果没有电,我们的生活会怎么样?在没有电灯之前,我们的先人在夜晚采用哪种方法照明?采用这些方法,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

6)作业: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想一想它们能够给我们哪些有益的启迪?

附:板书设计

第21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和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史实,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经历了长时间矛盾与冲突的酝酿,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事件的意识和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凡尔登战役的学习,讨论战争给人类发展和进步带来的严重灾难,引导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得出结论,认识到热爱和平、远离战争是一种进步的现代意识。

[重点和难点]

重点: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分析和评价。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 第一次世界大战片段做成图片资料等相关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

学习本课之前,引导学生先回顾自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局势发生的巨大变化,各国逐渐走上帝国主义道路,争霸世界的野心膨胀,矛盾异常尖锐,只需要一颗火花就能点燃整个世界,联系教材给出的“火药桶”的材料,强调萨拉热窝事件导火线的作用。引导学生沿着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的顺序,一步步展开教学。

3)讲授新课:

一、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1、世界大战的爆发是经过了长时间的矛盾与冲突的酝酿、集结和计划的过程。“帝国主义争霸世界”是从这个角度讲述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矛盾的形成、演化和激化的过程,在让学生了解这一过程,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时,要从各种矛盾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角度来引导,以使学生能从更深刻的背景中寻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萨拉热窝事件出现在课前的导读部分,教师可以以不同方式处理:(1)通过对萨拉热窝事件的叙事性描述,增强故事性(可安排学生课前搜集资料,进行讲述),引发学生兴趣,进而回顾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世界局势,讨论大战的原因。

(2)也可以按照历史的顺序,先回顾自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局势发生的巨大变化,各国逐渐走上帝国主义道路,争霸世界的野心膨胀,矛盾异常尖锐,只需要一颗火花就能点燃整个世界,联系教材给出的“火药桶”的材料,强调萨拉热窝事件导火线的作用。

作为颇具代表性的凡尔登战役,教学中应对战争残酷的现实进行形象的描述,使学生认识“战争给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带来严重灾难”,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和平、远离战争的意识。这也是这一目以“空前的灾难”作标题的原因,战争不是实现和平的工具,要启发学生思考和探讨人类发展过程中避免战争的有效途径。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1914年的萨拉热窝事件。奥匈帝国的斐迪南大公被刺杀。

2)列举一战中的三条战线(地理范围、作战双方及四次战役):

注:一战中首先交战国是塞尔维亚和奥匈帝国 ;西线和东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在两线作战的是德国和奥匈帝国。

3)一战:1914年7月--1918年11月 有三次战役:马恩河战役(1914年在西线)、凡尔登战役(1916年)、索姆河战役(1916年)1916年 被交战双方认为是关键性的一年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它给交战国人民带来了深重苦难。大战进行了四年多,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亿人口卷入了战争。在战场上,双方不断使用新武器,造成了重大的物质损失和人力伤亡。

四、简析一战爆发的原因和性质:

①由于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后来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争夺霸权的斗争愈演愈烈,这就导致两大敌对的帝国主义侵略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

②20世纪初,以英、德为首的两大帝国主义集团展开扩军备战活动,两大军事集团的竞争日益激烈,国际关系极度紧张,一场世界战争一触即

发。巴尔干半岛是帝国主义争夺的焦点,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③性质:就整个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各主要交战国的目的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6、利用多媒体进行小结。

7、练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发生了哪些与这次大战有关的重要事件?把这些事件放在世界历史背景下,进行分析和评价。

8、作业:简析一战爆发的原因和性质。

板书设计:

第23课 科学和思想的力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本课需要学生了解和掌握的知识是:法国启蒙思想家以伏尔泰为代表的主张及其影响;英国科学家牛顿和达尔文取得的突出成就,爱因斯坦相对论的伟大贡献。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分析上述思想家和科学家取得成就的过程,使学生树立不畏权贵、敢于捍卫真理和为了科学事业不计个人得失、甘于奉献的敬业精神。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重点和难点]

重点:科学的革命。

难点:是如何理解:“思想启蒙的火种”。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表面上“突袭”学生,实际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上课后,教师直接进入角色,然后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述伏尔泰为卡拉鸣冤勇斗天主教会获得胜利的故事。学生听后,会被老师的诙谐幽默所折服,更会对伏尔泰不畏强暴的勇气所钦佩,由此顺利进入本课的第一目教学。

3)讲授新课:

一、法国启蒙思想家

关于法国启蒙思想家的讲述,要处理好四个问题。

第一是启蒙思想出现的原因,可联系文艺复兴兴起的原因和18世纪法国大革命爆发的主要背景来把握;

第二是启蒙思想家的不同主张及其原因,可结合中国近代历史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不同主张来加以理解;

第三是启蒙思想的历史作用,不仅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进步,而且对亚洲国家的思想解放起了催化剂作用。若让学生直接感受到上面的作用,要用史实使学生信服,而不要灌输,应出示相关的史料说明问题。这样做,中外史实有机结合,一方面能把枯燥无味的历史知识学活,摒弃了传统的死记硬背,尤其是对突破本课难点启蒙思想的作用帮助极大。同时,可利用教材中的动脑筋题目“请你联系中国近代历史,说说历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进步有什么作用”进行难点突破。然后,话锋一转,顺势导入本课第二目“科学的革命”的学习。

第四,要让学生知道,近代以来思想界的成果不单是反封建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还有无产阶级的思想,包括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因为前面专门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课,此处不再重复,以此引导学生注意对相关内容的联系和对教材隐性知识的挖掘。

二、“科学的革命”

对“科学的革命”一目的处理,应结合初三学生所学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学科的相关内容来解决,可缩短这些科技成就与现实的距离,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好能就同时期中国科技状况,谈谈中国落后的原因,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去思考。具体如下:

第一,近代科技革命成功的原因。

①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大前提,也是根本性的原因。

②思想自由是重要因素。挣脱封建神学的束缚,促使人们去积极思考探索,对科技进步的促进作用不可低估。

③科学家的个人因素,没有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的辛勤忘我的实践探求,科技的进步是难以实现的。可让学生阅读有关牛顿、达尔文的故事来加强理解。条件具备的学校可播放有关居里夫妇的电影录像,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性,认识一项科技成果取得的艰难性和挑战性。

第二,近代科技革命的突出表现。物理学的牛顿三定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以及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第三,近代科技成果的作用。结合初中物理有关的牛顿三定律特别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原子弹以及核电站等学生能在身边感受到的事实)进行理解。

第四,科技对思想的重大作用。通过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抨击天主教会的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通过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加深学生对时间和空间的辩证关系、对物质和运动辩证关系的认识,都有重要意义。

第五,在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讲述中,应多下些笔墨。因为:相对论在物理学上是一场革命,为原子弹和原子能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还有相对论对认识论的重大影响;重要的还在于核武器对当今世界持久的和平与发展构成了极大的挑战、威胁,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学生对此也比较关心。可联系新中国成立后在极其困难的形势下,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决定自力更生发展中国的核事业,如今取得的辉煌成就的史实来加深学生对高科技认识的高度

4)巩固小结:探究完上述内容之后,教师对本课进行简明的小结。为了巩固学习成果。可出示下列图表,由学生填写。

世界近代思想和科学成就一览表

 

5)练习:请你联系中国近代历史,说说历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进步有什么作用?

6)作业:指导学生分析科学家取得重大科学创新的过程,让学生逐渐培养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

第24课 世界的文化杰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世界近代史上文学、美术和音乐等方面的成就,重点掌握列夫·托尔斯泰及其代表作;梵高和他的《向日葵》,贝多芬和他的《英雄交响曲》。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这些著名代表人物能够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善于观察社会生活,自强不息,将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联系在一起。尊重和欣赏不同民族所创造的文化成果,从而树立正确的国际意识。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列夫·托尔斯泰及其代表作品;梵高和《向日葵》;贝多芬和《英雄交响曲》。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图片包括《向日葵》的图片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

指导学生阅读“引言”内容,教师着重从这一时期文学艺术家的品德修养来说明其高尚的人格,牢牢吸引学生,顺利导入新课。

3)讲授新课:

一、文学巨匠

1、文学巨匠一目,教师首先分析一定的社会文化建立在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激烈的社会变革为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同时要说明这一时期,在文学艺术方面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及其代表作品,通过三个著名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加以说明,避免学生误认为这一时期只有三个代表人物的认识误区。

2、关于列夫·托尔斯泰及其代表作品,要指导学生阅读,特别要指导学生阅读《战争与和平》的小字部分,以加深学生对托尔斯泰一生积极探索人生的意义,寻找改造社会良方的认识。

3、教师要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回忆有关该时期的历史背景,加深对于托尔斯泰及其作品的认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实现学生学科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4、关于美术名家梵高,着重应处理好两方面的问题,第一,梵高的生活经历集中反映了他关心他人,在逆境中表现出对生活热爱的良好品质;第二,通过《向日葵》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梵高绘画的特点及对现实生活的反映。

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梵高经历的小字内容,重点了解梵高的品行及在逆境中的艺术创作,加深对梵高“名言”的认识和理解,对学生进行对待学习和生活要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的教育。

关于《向日葵》知识点的教学,教师应让学生从实际接触到的现实生活入手,使对作品的分析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结合。然后对作品进行分析,通过对《向日葵》特点的分析,使学生对西方绘画的特点有一个初步认识。与此同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回忆中国古代绘画代表作品,使学生认识到东西方绘画表现出的不同特点,使学生认识到东西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都对世界文化作出了贡献,使学生对不同文化具有认同感。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树立正确的国际意识。

二、贝多芬及其作品

关于贝多芬及其作品的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对贝多芬及其作品熟悉的积极因素,因势力导,发挥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首先要引导学生说出熟悉哪些有关贝多芬的作品,其次要指导学生阅读贝多芬青年时期双耳失聪,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从事创作的经历,组织活动让学生进行尝试,通过模拟体会贝多芬创作的经历。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挫折困难可以磨炼人的意志,困境可以使人振奋,培养学生遇到挫折要自强不息的品德。

《英雄交响曲》的教学要处理两个问题。

第一,有条件的地方要播放该乐曲,使学生通过欣赏乐曲受到强烈振撼,加强教学的直观效果,从而体现作品所反映的思想,培养学生欣赏情趣,使学生通过欣赏乐曲,认识到贝多芬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又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第二,指导学生阅读小字内容加深学生对《英雄交响曲》来历的认识,可结合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特别是拿破仑统治时期内容的回顾加深学生对于艺术作品来源于生活的认识。同时,通过阅读有关内容,认识贝多芬为人正直,爱憎分明,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对学生进行正确人生观的教育。

4)利用多媒体进行小结:

5)练习:文艺作品来源于社会现实,请你列出一部你喜欢的文学作品或艺术佳作,分析它是如何反映社会现实的?

6)作业:根据不同的爱好,自愿组成文学、音乐和美术三个小组,办一个报告会,分别介绍托尔斯泰、梵高和贝多芬生平和创作活动。活动前,分头搜集材料。、

【篇三】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默写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默写

枣阳市吴店镇二中 闻世军

1.《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借用典故,表达作者愿驰骋疆场、为国立功的句子是: , 。

2.《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抒发主人公杀敌为国、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的诗句是: , , 。

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形、声两方面写军营生活及战前准备的句子是: , 。

4.《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视觉、听觉两方面表现激烈战斗场面的句子: , 。

5.《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辛弃疾以

“ , ”直抒胸臆,表达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

6.由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能够使人联想到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同是写边塞景象的词句: , 。

7.《渔家傲秋思》中表达戍边将士“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卫国志向的句子是: , 。8.《武陵春》中诗人借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愁苦物化,从而抒发自己内心深重苦闷的诗句是: , 。

9.《望江南》中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无尽相思之情的两句是: , 。

10.《望江南》中与《天净沙 秋思》点题句“断肠人在天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一句是: 。

11、足蒸暑土气, 。 ,尽日不能忘。

12、 ,客行悲故乡。

槲叶落山路, 。

13、何处望神州? 。 ,坐断东南战未休。

14、关关雎鸠,。

15、

16、

17、蒹葭苍苍,。

18、,道阻且长。溯游从之,。

19、

20、角声满天秋色里,

参考答案:

1.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2.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3.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4.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5.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6.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7.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8.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很多愁。

9.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10. 肠断白蘋洲。

九年级语文诗词默写(二)

1、《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使用典故,表达作者渴望得到重用的心情两句: , 。

2、《江城子密州出猎》表现诗人报国之志的词句 : , , 。

3.《破阵子》中描写军营火热生活的的词句是: , , 。

4、《破阵子》中表现激烈战斗场景的词句是: , 。

5.唐代诗人李益诗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抒写了戍边将士强烈的思乡之情,《渔家傲秋思》中表达同样感情的句子是: , 。6.《渔家傲秋思》中表现边事紧张的三句是: , , 。

7.《渔家傲秋思》中表现将士们思家与报国矛盾心情的诗句是: , 。

8.《武陵春》中抒发生离死别之情的句子、表现景物依旧、人事已变,引发人内心伤感的词句是: , 。

9.人们常把愁怨比作连绵持续的江水,比作斩尽还生的野草,而李清照在《武陵春》中创意出奇,以“ , ”的词句,物化了自己内心的哀愁。

【篇四】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默写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第1课 人类的形成

一、人类的出现
1、正在形成中的人
起源:南方古猿
原因:长期的进化和劳动
决定意义的一步:直立行走
时间:三四百万年前
2、完全形成的人
四个阶段:
早期猿人(代表:“能人“)
晚期猿人(爪哇人、元谋人、北京人)
早期智人(代表:尼安德特人、丁村人)
晚期智人(代表:克罗马农人、山顶洞人)
晚期智人时出现现代人种的差异
人种: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
根据:体貌特征
原因:不同的自然环境等众多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
二、氏族社会
1、出现的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两个阶段
母系氏族公社
主导:妇女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
特点 婚姻:群婚,“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经济:财产公有生产和分配以集体为基础
父系氏族公社
主导:男子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
特点 婚姻:相对固定,“既知其母,又知其父”
经济:出现商品生产,末期出现私有财产
3、原始社会的解体和国家的产生
生产力的发展(根本原因)→剩余产品→私有制→阶级(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国家的产生

第2课 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埃及、巴比伦、印度
一、古埃及
1、发源地:尼罗河
2、建立国家
出现:公元前3500年
统一:公元前3000年
3、成就:金字塔(象形文字)
用途:法老的陵墓,权力的象征
评价: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和辛勤劳动的不朽纪念碑,也是奴隶主阶级对奴隶阶级进行残酷统计的见证。
二、古巴比伦
1、发源地:两河流域的“新月沃地”(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2、建立国家
出现:公元前3500年苏美尔人
统一: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
3、成就:汉谟拉比法典(楔形文字、空中花园)
意义: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性质:其制定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是奴隶主阶级对奴隶阶级进行的统治的工具。
三、古印度
1、发源地:印度河
2、建立国家:
出现:公元前2500年
统一:雅利安人的入侵并建立国家
3、成就:种姓制度
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影响:激化社会矛盾,对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引申:古代文明为什么多发生在大河流域?
1、这些地区气候湿润,光照充足,平原辽阔,地势平坦,适合人类生存。
2、大河上游高山积雪的融化,导致河水的定期泛滥,充足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第3课 西方文明之源

东方文明:大河文明
代表: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
中国(发源地: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建立国家:公元前2070年)
西方文明:海洋文明
代表:古希腊,古罗马(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成为西方文明的摇篮)
一、希腊文明
1、发源
发源于爱琴文明,爱琴文明发源于克里特岛
2、兴起:
公元前8世纪,出现城邦(雅典、斯巴达最为著名)
3、建立:
公元前6世纪雅典成为著名的奴隶制共和国
4、全盛时期:伯利克里执政时期
时间: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
表现(繁荣的原因、伯利克里改革的内容)
政治上:扩大公民权利,公民大会为最高权利机构
经济上:奴隶制经济高度繁荣
文化教育上:鼓励学术研究,发展文艺,重视教育
影响:
雅典达到全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
评价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
把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

峰,但妇女、奴隶和外邦人都被排斥在民主
政治之外,所以其实质仍然是少数奴隶主对广大奴隶的专政,是奴隶主的民主政治。)
启示:
改革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动力,杰出人物对历史的发展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罗马文明
1、发源:意大利半岛台伯河流域以至整个环地中海地区
2、兴起
公元前8世纪,罗马城逐步建立
3、建立
公元前509年,罗马建立共和国
4、发展
征服意大利半岛→
公元前2世纪:经过三次布匿战争,成为地中海霸主→
公元前1世纪:发生严重的社会危机→
公元前49年:凯撒夺权后被杀,→
公元前27年:屋大维成为皇帝,罗马共和国被罗马帝国所代替
公元前27年-公元476年:罗马帝国(公元476年西罗马的帝国的灭亡成为西欧奴隶社会结束的标志)(中国称之为大秦,中国为汉朝)

引申:人类早期文明的产生与自然地理环境
古代埃及文明产生于尼罗河流域;古巴比伦文明产生于两河流域;古印度文明产生于印度河流域;中国文明产生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古希腊文明产生源于爱琴海;罗马文明源于意大利半岛台伯河流域以至整个环地中海地区。
大河流域水源充沛,土地肥沃,气候温

暖,平原辽阔等优越的自然条件,便于渔猎农耕,这就为以农业为基础的的亚非古代大河文明创造了有利的生态环境;海洋沿岸港湾众多,便于航海,渔业贸易发达,这就为古希腊和罗马的海洋文明创造了有利的地理环境。

第4课 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东亚:日出之国-日本
通过改革的方式建立封建制度-大化改新
西亚:新月之乡-阿拉伯国家
通过宗教的创立和传播来建立封建国家-伊斯兰教
一、大化改新
1、奴隶制时代
出现:公元1世纪前后
统一:公元5世纪大和国统一日本
2、向封建社会过渡:大化改新
A、时间:7世纪中期
B、背景(原因)
国内:社会矛盾尖锐,政局混乱。
国外:受中国隋唐先进制度的影响。
根本原因:奴隶制度阻碍日本社会的发展。
C、内容
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世袭制,以才选官。(隋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
经济上:收贵族土地归国有,变部民为公民,分土地给农民耕种,收取财税。(隋唐:均田制)
D、意义(作用)
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社会性质的变化)

E、启示:
一个国家和民族,只有不断改革并吸收外来民族先进的文化成果和经验,才能不断取得进步,繁荣昌盛;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革是强国之路。
三、阿拉伯国家的建立
1、伊斯兰教产生的背景
内部矛盾丛生,外部受到外族的入侵,人民渴望建立统一的国家。
2、伊斯兰教产生的过程(阿拉伯国家统一的过程)
A、创立:公元610年(穆罕默德)
B、受挫:麦加传教失败
C、建国:出走麦地那,建立国家(公元622年,伊斯兰教元年)
D、征服:征服麦加:公元630年
E、统一:公元632年
3、作用
伊斯兰教的创立和传播,促进和加速了阿拉伯国家的建立和半岛的统一。

第5课 中古欧洲社会

一、等级森严的西欧封建社会
1、法兰克王国的建立和扩张
西欧进入封建社会的方式:外族的入侵(日耳曼人)
法兰克王国(德意志、法兰西、意大利)
2、政治:森严的等级制度
等级制度的建立:查理.马特采邑制改革
等级制度的特点:
A、建立在以土地为纽带的封建主与附庸之前的关系,加强了中小封建主阶层,是西欧封建社会骑士制度的基础。

B、不同等级的贵族之间没有严格的上下级关系。
3、宗教:罗马教廷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
A、地位:
政治上: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经济上:教皇和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土地所者
精神文化上: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B、影响:
西欧封建社会时期,罗马教廷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教皇和教会不仅是西欧最大的土地所者,还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他们加紧对人民的精神统治,残酷压制与教会观点相悖的“异端”思想,在精神文化领域,神权凌驾一切。
4、经济: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
A、兴起:
时间:10世纪
地位:手工业和商业中心、
地点:兴起于交通便利、相对安全、容易获得廉价原料和销售产品的海湾地区、渡口附近、堡垒周围。
代表:意大利的威尼斯、英国的牛津和曼彻斯特
B、特点:
西欧城市是在教会或世俗封建主的领地上产生的。
C、市民斗争
目的:取得自治权
方式:用金钱赎买或武力赢得
D、市民阶级的形成和意义
意义:市民阶级形成后,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和商人、银行家等等。富裕商人和银行家发展成早期资产阶级,他们的出现,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引申: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
经济方面:城市的商品经济一开始就对封建制度起着瓦解作用。
政治方面:城市里的市民阶级不但发展壮大,成为近代资产阶级的前身。
思想文化方面:伴随着市民阶级在政治、生活方面地位的提高,一种新的世俗生活观念逐步形成,为以后出现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奠定了基础。

二、拜占廷帝国的灭亡
1、衰亡过程:
6世纪后四处征讨,财尽民穷,到处遭遇反抗→国力衰弱,外患不断,13世纪上半期曾被西方军队征服→15世纪中期,被奥斯曼土耳其灭亡
2、衰亡原因:
A、穷兵黩武、四处征讨,财尽民穷。
B、统治者封闭保守,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
3、衰亡启示:
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

第6课 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

本课主要介绍的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二世纪古代世界的三次主要战争。
公元前5世纪:希波战争(波斯帝国)
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东征(马其顿)
前1世纪-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的扩张
一、波斯帝国(希波战争)
1、背景
前6世纪波斯帝国形成,对外扩张、


2、时间
前5世纪早期-中期:三次出征希腊
3、结果
希腊取胜
二、亚历山大帝国(马其顿):亚历山大东征
1、背景
亚历山大帝国起源于希腊北方的马其顿王国。亚历山大成为马其顿国王后,先征服希腊,组织东侵。
2、时间
前4世纪
3、过程
A、第一阶段:征服小亚细亚,攻入埃及。
B、第二阶段:占领两河流域,灭掉波斯。
4、结果
建立了地跨欧亚非的亚历山大帝国。
5、影响
A、战争给当地人民带来灾难和巨大的危害。
B、整个亚欧大陆的交通被打通。伴随着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希腊文化传播到了东方,东方文化也渗入到希腊文化。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东西方文化得到交流和发展。
三、罗马帝国(罗马帝国的扩张)
1、背景
罗马帝国建立后,不断向外扩张。
2、时间
建立-公元2世纪
3、结果
公元前2世纪下半期,罗马已经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4、疆域
东起幼发拉底河上游,西临大西洋,南


抵非洲撒哈拉大沙漠,北达不列颠、莱茵河和多瑙河。
地中海成为其内湖。
5、影响
A、罗马帝国的征服和统治充满暴力。
B、罗马文化渗入到它统治过的广大地区。

引申:怎样看待和评价古代的战争与征服?
A、战争具有强烈的破坏性,会给人们带来沉重的灾难。
B、但是它也有积极的作用:一次猛烈的战火之后,随之而来的,往往是文化的传播与渗透。
C、要坚持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及维护世界和平。


第7课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交往的方式:
暴力冲突和和平交流,后者是占主要。
古代东西方交流的重要商道:丝绸之路
古代东西方交流的重要使者:
阿拉伯人、意大利人
一、“阿拉伯数字”的由来
1、重要商道:丝绸之路
通过丝绸之路传入西方的重要商品:
胡椒、肉桂等调味品,珠宝、丝绸等奢侈品,中国的罗盘针、造纸术、火药、火器。印度的糖、棉花、稻米等作物
2、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上的作用
阿拉伯人把中国古代的发明传入西亚和欧洲等地,也给中国带来了阿拉伯的天文学和医学知识,以及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化。他们在不同文明之间搭起了文化的桥梁,促进了这些地区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3、“阿拉伯数字”
创造者:印度人
传播者:阿拉伯人
发展经过:
A、印度人创造,阿拉伯人对它加以改造。
B、12世纪初传到欧洲,称为阿拉伯数字。
C、16世纪与现在一的写法基本一致。
二、《马可•波罗行纪》
1.马可•波罗其人
1271年17岁到中国 生活17年 元世祖赏识在朝廷担任官职
2、《马可•波罗行纪》
作者:马可•波罗的狱友
内容:记述马可•波罗东方见闻
影响:向西方世界展现了迷人的中国文明,激起欧洲人对东方的憧憬和向往。

引申: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和平交往有哪些历史意义?
促进了世界各地区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加深了彼此间的联系与友谊;传播了先进的文化与生产力,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
补充:(暴力冲突虽然在客观上起来传播文化、扩展文明的作用,但是它对社会和人类生命财产所造成的破坏和损失也是巨大的。)

第8课 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一)

文字: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腓尼基人的字母文字
三大宗教:
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一、古老而神秘的文字
1、象形文字
A、创造者:埃及人
B、特点:用图形表示事物
C、影响:对字母文字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D、代表:罗塞塔石碑
2. 楔形文字
A、创造者: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
B、特点:每一笔开始部分都较粗,而末尾部分都较细,就像木楔一样。
C、影响:被西亚古代各民族采用。
D、代表:罗林生发现的铭文
3、字母文字
A、创造者:腓尼基人
B、影响:为以后欧洲的字母文字奠定的基础
二、世界三大宗教
1、佛教
A、背景:古代印度社会矛盾非常尖锐。
B、时间:公元前6世纪
C、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
D、基本教义:“人生平等”“因果缘由”“忍耐顺从”
⑤传播:
时间: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在位时
传播方向:
北:中亚→中国→朝鲜→日本
南:斯里兰卡→泰国→缅甸→我国境内傣族地区
2.基督教
A、背景: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长期遭受苦难。
B、时间:公元1世纪
C、创立人:传说中的耶稣
D、基本教义:叫人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


E、影响:现在通行的公元纪年,就是以传说中“耶稣出生”之年算起的。
3.伊斯兰教
A、背景: 阿拉伯半岛内部矛盾丛生,外部受到外族的入侵,人民渴望建立统一的国家。
B、时间:7世纪初。
C、地点:麦加。
D、创始人:穆罕默德。
E、基本教义:宇宙间惟一的神是“真主”安拉
F、经典:《古兰经》。
G、作用:伊斯兰教的创立和传播,促进和加速了阿拉伯国家的建立和半岛的统一。

第9课 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二)

一、文学与戏剧
1.文学
A、诗歌:《荷马史诗》
①作者:荷马(加工整理)
②内容:再现了古希腊社会的图景,是研究早期希腊社会的重要史料。
B、民间故事:《天方夜谭》
①所属文明:阿拉伯帝国
②主要代表作:《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阿拉丁和神灯》
③内容:生动地描绘了帝国丰富的社会生活。
2.戏剧:《俄底浦斯王》
作者: 索福克勒斯
文学地位:把古代悲剧艺术推向成熟

二、科学
科学家: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
成就:发现杠杆定律和浮力定律,发明螺旋式水车。
三、建筑
A、东方:麦加大清真寺
沙特阿拉伯,伊斯兰教第一大圣寺。
B、西方:巴黎圣母院(“石头的交响乐”)
法国,巴黎最古老、最高大的天主教堂。

第10课 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14-16世纪的欧洲-为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创造条件的两个重大事件:
文艺复兴: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
一、文艺复兴
1、背景
A、14世纪意大利出现了许多城市国家,手工工场发展起来,产生了新兴的资产阶级(根本原因)。
B、那时候封建教会控制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它束缚了人们的头脑,严重阻碍社会的进步。(直接原因)
2、时间、发源地
14世纪前后-16世纪
意大利
3、核心(指导思想)
人文主义
4、性质(实质)
宣传一种全新的资产阶级文化

5、过程
A、14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于意大利。这一时期出现了但丁,达•芬奇等文学、艺术大师。
B、15、16世纪文艺复兴运动扩展到欧洲其它国家。这一时期出现了莎士比亚等文学大师,以及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许多自然科学家。
6、代表人物
A、但丁(意大利)
代表作:《神曲》
评价:被誉为旧时代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最初的一位诗人。
B、达芬奇(意大利)
代表作:《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评价:他把艺术创作和科学探索结合起来,创作了许多完美的人生形象,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精神。
C、莎士比亚(英国)
代表作:《罗米欧和朱丽叶》《哈姆雷特)
评价:作品深刻批判了封建道德伦理观念和社会陋习,集中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7、意义
文艺复兴运动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二、新航路的开辟
l、原因
A、原因:15世纪时,欧洲人千方百计寻找通向东方的新的航路,以满足他们发财的欲望。
B、条件:那时候地圆学说已比较流行(指南针的应用和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
2、时间
15世纪-16世纪


3、过程
A、发现美洲:
1492年,哥伦布(意大利)发现新大陆。
B、绕过非洲,前往印度
1487年,迪亚士(葡萄牙)的船队绕过非洲南端到达印度洋。
1497—1498年,达•伽马(葡萄牙)的船队沿迪亚士的路线到达印度,找到通向东方的新航路。
C、环球航行
1519—1522年,麦哲伦(西班牙)完成了环球航行。
4、意义:
A、新航路开辟后密切了各大洲之间的联系,世界开始形成一个整体;
B、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第11课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年-1689年)
美国的独立战争(1775年-1783年)
法国大革命(1789年-1794年)
一、原因
1、英国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拓展对外贸易,对外加紧殖民掠夺,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农场和牧场,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也不断成长起来。
2、英国国王实行封建专制,鼓吹“君权神授”,严重阻碍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概括-根本原因:英国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新兴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矛盾激化。


二、目的
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障碍,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三、主要经过
1、导火线
苏格兰人民起义
2、开始的标志
1640年,新议会要求限制王权,同国王进行斗争
3、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代表人物:克伦威尔)
4、对立双方
以国王为首的封建势力和以议会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议会军队-国王军队)
斗争阵地:新议会
5、曲折经过
1640年新议会同国王的斗争→1645年纳西比战役→1649年处死国王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克伦威尔就任“护国主”→查理二世复辟→1688年宫廷政变→1689年制定《权利法案)
6、重要文件:《权利法案》的颁布
A、目的:以法律形式限制国王权利。
B、内容:不经议会批准,国王不能征税;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维持常备军;国王不能废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的执行等。
C、结果(作用):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
四、革命的意义
1、推翻了封建的专制统治。
2、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第12课 美国的诞生

美国独立战争(1775年-1783年):
既是一场民族解放运动,又是是资产阶级革命战争。
一、原因
英国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北美经济的发展。
二、主要经过
1、导火线
波士顿倾茶事件
2、开始的标志
1775年,来克星顿枪声
3、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阶级(代表人物:华盛顿)
4、对立双方
英国殖民者军队和大陆军
斗争阵地:大陆会议
5、主要过程
爆发:1775年“来克星顿枪声”
建军:召开大陆会议,组建军队
宣布独立: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
转折点:1777“萨拉托加大捷”
胜利:1781年约克镇英军投降
独立: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成立政府:《1787年宪法》制定,联邦政府成立
6、重要文件:
《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
A、独立宣言
时间:1776年7月4日
内容:痛斥英国的殖民统治;宣布一切人生而平等,人们有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

评价(作用):
是一部民族解放宣言,反映了殖民地人民摆脱民族压迫的要求,标志着北美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和美国的诞生。
又是一部资产阶级宣言,反映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
B、1787年宪法
时间:1787年
内容:确立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规定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享有行政权;国会和最高法院分别掌握国家的立法和司法大权。
评价(作用):确立了美国“三权分立”的联邦政体。
三、革命的意义
性质:
美国独立战争既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又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
作用和影响:
(1)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使美国赢得了独立;
(2)有利于美国的资本主义发展,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开辟了道路;
(3)对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起了推动作用。

第13课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一、法国大革命
1、原因
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封建专制统治的严重阻碍。


2、主要经过
A、导火线
1789年三级会议的召开
B、开始的标志
1789年7月14日:攻占巴士底狱
C、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
D、主要过程:
爆发:1789年攻占巴士底狱
颁布《人权宣言》
建立共和国,处死国王:1792年
国内外反对势力的干涉
高潮:雅各宾派专政(罗伯斯庇尔)
E、重要文件:《人权宣言》
背景:革命形势飞速发展,资产阶级掌握政权。
内容:宣称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评价(作用):宣称自由、平等,体现了反对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的思想,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同时,它又提出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本质。
3、革命的意义
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二、拿破仑帝国(1799年-1814年)
1、建立帝国
1799年,“法兰西第一帝国”
2、内外政策
对内:颁布《法典》
对外:打败反法同盟,对外扩张
3、性质
资产阶级军事帝国
4、帝国灭亡
1814年,远征失败,被迫下台

5、灭亡原因
A、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既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也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激起当地人民的反抗。
B、欧洲大陆封建势力的实力大于资产阶级势力。

引申:运用所学的知识,评价拿破仑。

拿破仑是法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又是一个军事独裁者。
主要事迹:
1、1799年发动政变,夺取政权,后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2、对内巩固资产阶级统治,颁布《法典》。
3、对外多次打败反法联盟的军队,并扩大法国疆域,控制欧洲很多地方。
4、1812年远征失利,1814年被迫下台。
评价:
1、颁布《法典》,以法律的形式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成果,有利于资产阶级的统治。
2、对外战争一方面打击了反法同盟,保护了革命的成果,具有正义的一面,同时也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把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推广到欧洲其它国家。
但另一方面,对外战争也损害了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激起当地人民的反抗。连年的征战也造成了法国的经济困难,最终葬送了法兰西帝国。


第14课 “蒸汽时代”的到来

第一次科技革命:工业革命(产业革命)

英国工业革命从棉纺织业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推动了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进,新动力又推动了冶金、采矿等重工业部门采用新技术,工业的发展又推动了交通运输工具的革新。
一、英国工业革命的情况
1、开始国家:英国
18世纪中期,英国的手工生产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飞梭的发明刺激了对棉纱的需求,迫切要求纺纱速度的提高。
2、开始时间:
18世纪60年代
3、开始部门:
棉纺织业
4、开始标志:
“珍妮机”纺纱机的发明:哈格里夫斯
英国工业革命从棉纺织业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
5、内容(含义):
以机器大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变革。
6、工业革命的标志:
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
时间:1785年
发明者:英国机械师瓦特

影响:瓦特的蒸汽机在许多生产部门使用,促进了大工厂生产的发展,标志“蒸汽时代”的到来。
7、英国工业革命结束的时间和标志
1840年前后,英国大机器生产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
二、交通工具的变革
1、轮船的产生
国家:美国(最早)
人物:富尔顿
时间:1807年
2、火车的产生
国家:英国
人物:史蒂芬孙
时间:1825年
作用:铁路交通迅速发展,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
1、对生产力的影响:
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是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对社会的影响
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第15课 血腥的资本积累

罪恶的“三角贸易”

一、罪恶的“三角贸易”
1、背景
(1) 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欧的葡萄牙、西班牙、英、法等国相继走上殖民扩张道路。
(2) 欧洲殖民者强占印第安人的土地,建立种植园。由于大批当地印第安人遭到屠杀,导致美洲殖民者的种植园劳动力紧缺。
(3) 为补充劳动力,种植园主开始买进非洲黑人,作为奴隶在园中劳动。欧洲人看到从非洲运黑人到美洲出卖有利可图,纷纷加入罪恶的黑奴易行列。
2、经过
A、国家:
最先进行:葡萄牙人
主要经营者:英国人
B、路线:
出程:欧洲→非洲(枪支、廉价商品)
中程:非洲→美洲(奴隶)
归程:美洲→欧洲(金银和工业原料)
3、影响
A、给非洲的危害:三百多年的“三角贸易”使非洲丧失了近亿的精壮劳力,造成农业生产的落后,长期贫困。
B、给美洲的影响:使美洲的种植园主获得了廉价劳动力,促进了美洲种植园经济的发展;
C、给欧洲的影响:使欧洲奴隶贩子大发横财,把从黑奴身上赚来的血腥钱投资于工商业,促进了当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二、“日不落帝国”在印度
1、 “日不落帝国”的建立
A、17世纪以后,英国相继打败其他殖民国家西班牙、荷兰、法国。
B、到18世纪中后期,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号称“日不落帝国”。


2. 英国对印度的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
A、活动的机构:
英国东印度公司
B、活动的特点是:
沿海占领据点→内地扩张→抢掠财富
3、英国对印度殖民掠夺所带来的影响:
A、给英国的影响:
促进了国内工业生产,发展国内经济;开辟了巨大的国外市场,进一步刺激工业的发展,促进英国迅速成长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
B、给印度的影响:
印度逐步变为英国的殖民地和巨大的商品市场,印度人民从此陷入贫困。


第16课 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拉丁美洲的独立浪潮:(西班牙、葡萄牙)
北部:玻利瓦尔(“南美的解放者”)
中部:圣马丁、玻利瓦尔
南部:圣马丁
印度的民族大起义:(英国)
章西女王

一、拉丁美洲的独立浪潮
1、背景
(1)新航路开辟以后,西班牙和葡萄牙侵入拉丁美洲,西班牙殖民者在这里建立了广阔的殖民地。
(2)西班牙、葡萄牙殖民者在拉丁美洲开采金银,经营种植园,役使印第安人和黑人劳动。
(3)18世纪末19世纪初,受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影响,拉丁美洲兴起了争

取独立的运动。
2、经过
时间:18世纪末19世纪初。
参加者:拉丁美洲的印第安人、黑人和土生白人。
领导者:玻利瓦尔(“南美的解放者”)
圣马丁
3、结果
A、玻利瓦尔统一指挥起义军队,彻底摧毁了西班牙在南美洲的殖民统治。
B、葡属殖民地巴西也宣布独立。
4、性质
反殖民统治的民族解放战争
二、印度民族大起义
1、背景
(1)19世纪中期,遭受殖民主义侵略的亚洲各国人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民族解放运动高潮。
(2)印度三分之二的土地已经被英国侵占,剩下的土地在封建王公的统治之下,也岌岌可危。
(3)英国此时已完成了工业革命,进一步加强对印度的经济剥削和政治统治,印度社会民不聊生,人民的反抗情绪日益高涨。
2、经过
时间:1857—1859年。
范围:印度中心地区的许多地方。
领导者:一些封建王公成为起义的领导者。
代表人物:章西女王。
结果:失败。
3、影响
A、表现了殖民地人民不畏强暴,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
B、沉重地打击了英国殖民者。

第17课 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
主义的诞生

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工人阶级)
无产阶级的斗争取要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
一、英国的宪章运动
1、背景
(1)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产阶级越来越富有,工人的待遇却很差。
(2)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工人为要求改善劳动和生活条件,提高政治地位积极进行斗争。
2、时间
1936年-1848年
3、纲领
《人民宪章》
4、中心内容
取得普选权,以便有机会参与国家管理。
5、特点
(1)规模宏大。
(2)持续时间长久。
(3)有明确的目的。
6、.性质
英国宪章运动是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7、失败的原因
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工人运动的进一步发展爱到影响。
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前提条件
(1)工业革命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的社会经济前提。
(2)工人运动的发展,工业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
(3)马克思和恩格斯亲自参加工人斗争,不断总结斗争经验,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的实践基础。

2、理论的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 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
3、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时间:1848年
内容:
分析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提示了资本主义必然要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客观规律,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为获得自己的解放而斗争。
意义:
从此,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三、巴黎公社
1、背景
(1)1870年,普法战争中,法国惨败,普军兵临巴黎城下。
(2)资产阶级政府对外屈膝投降,对内准备镇压人民。
2、建立
1871年3月巴黎公社经过选举正式成立。
3、失败
保卫公社的战斗“五月流血周”
(1871年5月21日至28日)。
4、性质
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5、意义
(1)世界上第一次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伟大尝试。
(2)公社战士在强大敌人面前表现出大无畏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3)宣扬巴黎公社精神的《国际歌》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战斗歌曲。

第18课 美国的南北战争 

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和扩展:
美国的南北战争(1861年-1865年,美国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改革(1861年改革)
日本的明治维新(1868年)
一、原因
南北两种不同的经济制度矛盾突出,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南方种植园经济。
二、矛盾的焦点
奴隶制的废存问题。
三、导火线
代表北方资产阶段利益的共和党人林肯当选为总统。
四、经过
1、爆发
1861,“南部联盟”挑起内战,战争爆发。
2、初期:北方失利
原因:南方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北方由于准备不足和缺乏优秀将领,北方军队虽然士气高昂,作战勇敢,但却节节失利。
3、转折:《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1862年,林肯政府颁布了《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提高了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战争形势急剧变化,北方军队由原来的防御转为进攻。
4、胜利
1865年
五、意义:
1、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性质)
2、废除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
3、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19课 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 

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同方式:
英国、法国、美国:革命或民族解放战争
俄国、日本:改革
这是资本主义统治巩固的表现。
一、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改革(1861年改革
1、背景(原因)
(1)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2)农奴暴动严重威胁着沙皇和贵族地主的统治。
2、时间、人物
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3、内容 
(1)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
(2)农奴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
4、性质
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5、意义
(1)农奴制废除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2)改革虽然留下了大量封建残余,但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是俄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二、日本明治维新
1、背景(原因)
(1)内因
①19世纪中期的日本,仍是闭关锁国,落后的封建国家。
②天皇大权旁落,实权掌握在幕府将军手里,幕府统治腐朽。外族入侵,国内矛盾激化,幕府统治岌岌可危。
③中下级武士接受西方先进技术和思想,主张以武力推翻幕府统治,并取得成功。

(2)外因
美国舰队闯入日本港口,日本被迫在不平等条约上签字,同意开放港口。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提出同样要求。
2、时间、人物
1868年、明治天皇
3、内容(改革措施)
(1)政治方面:
“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2)经济方面:
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
(3)社会生活方面:
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
4、性质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5、意义
(1)明治维新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
(2)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3)日本强大后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第20课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第一次科技革命(工业革命):
18世纪60年代,以蒸汽机的发明和运用为主要标志,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第二次科技革命:
19世纪70年代,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一、“电气时代”的到来
1、时间
19世纪70年代
2、主要标志
电力的广泛应用
3、领先国家
美国、德国
二、主要发明
1、“发明大王”爱迪生
1879年,
爱迪生研制成功耐用的碳丝灯泡
重要作用:
电灯和其它电器的发明和使用,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从家庭照明和到家用电器,从工厂劳动到运输方式,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2、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
(1)内燃机
19世纪80年代
德国人卡尔•本茨
(2)汽车
1885年,
德国人卡尔•本茨试制汽车成功
“汽车之父”
作用:汽车经过不断改进,成为一种大众化的交通工具。汽车的大量使用,增强了人们的生产能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3)飞机
1903年12月
美国的莱特兄弟
作用:飞机经过不断改进,载重量不断增加,速度不断提高,航程越来越远,成为人们便利、快捷的空中交通工具,扩大了人

们的活动范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极
大缩短了全球各地区之间的距离,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和交流。
三、影响
1、对生产力
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2、对社会的影响
资本主义始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第21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背景(原因)
1、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2、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如德国要求重新分割世界,与英、法、俄等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3、争夺霸权的结果,形成两大敌对的帝国主义侵略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集团展开了疯狂的扩军备战。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争霸世界。
二、经过
1、导火线
萨拉热窝事件
2、开始标志
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3、交战双方
同盟国集团:
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后转向协约国)
协约国集团:
英国、法国、俄国(中国、美国)

4、规模
主要战场:欧洲→非洲、亚洲、太平洋地区
国家:30多个国家
战役:1916年凡尔登战役、70多万、“凡尔登绞肉机”
5、结束
1918年11月,德国投降
三、结果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这场帝国主义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沉重的苦难,参战各国共死伤三千多万人,其中被战争、饥饿、疾病等夺去生命的人超过一千万。
四、性质
战争的性质是一场帝国主义非正义的掠夺战争,尽管塞尔维亚人民是为了维护民族独立而战,带有民族解放战争的性质,但这改变不了一战的非正义性。


第22课 科学和思想的力量 

一、思想家
1、伏尔泰
主要观点:
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批判天主教会的黑暗和腐朽,由开明君主执政,强调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
历史作用:
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促进了中、日等亚洲国家的思想解放。
2、卢梭
社会契约论
3、孟德斯鸠
三权分立学说、天赋人权学说


二、科学家
1、牛顿
(1)天文学:万有引力定律。
(2)数学:创建微积分。
(3)力学:力学三定律,对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影响最大。
2、达尔文
代表作:
《物种起源》
主要观点:
(1)提出生物进化论。
(2)指出自然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原则。
历史作用:
第一次把生物学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沉重打击了神权的根基。
3、爱因斯坦
主要贡献:
创立相对论。
历史作用:
推动了整个物理学理论的革命,为原子弹的发明和原子能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由此打开了原子时代的大门。还揭示了空间、时间的辨证关系,加深了人们对运动和物质的认识,无论在科学上还是在哲学上,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第23课 世界的文化杰作

一、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
(1)国籍:俄国
(2)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3)评价:描写了俄国社会各阶层的生活
图景,深刻揭露了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


俄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列宁称托尔斯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二、美术家:梵高
(1)国籍:荷兰
(2)代表作:《向日葵》
(3)艺术特点:该画用笔粗厚有力,色彩对比既单纯又强烈,产生了艳丽、和谐、优雅的画面效果,表达了对生活的无比热爱。
三、音乐大师:贝多芬
(1)国籍:德国
(2)代表作:《英雄交响曲》
(3)评价:
完成于1804年,是为拿破仑而写。以法国大革命为题材,表现出贝多芬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敬仰和对共和革命英雄的崇拜感情。
从内容到形式都富于革新精神,标志着贝多芬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成熟。

推荐访问:默写 上册 人教版

热门文章

《********大宣讲特别节目》直播观后感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2022《********大宣讲特别节目》直播观后感【精选】》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希望对网友有用。,安全,在学校里,在校外,安全这个词恐怕是再熟悉不过了吧,让将安全铭记心中,时进刻刻都做到安全,让父母不再操心,让长辈不再担心,让安全从我做起,从身边

追梦筑梦圆梦演讲稿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追梦筑梦圆梦演讲稿》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这里给大家转摘到。演讲稿特别注重结构清楚,层次简明。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在很多情况下需要用到演讲稿,如何写一份恰当的演讲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追梦筑梦圆梦演讲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追梦筑梦圆梦演讲稿1尊敬的

2022年度享受读书快乐作文800字议论文优秀(完整)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享受读书的快乐作文800字议论文优秀》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书,是无声的老师;书,是我们最真诚的玩伴;书,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书,让我们从无知的幼童,变成了如今的莘莘学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的800字议论文优秀

小学品德教师期末工作总结范本合集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小学品德教师期末工作总结范文》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重新整理了一下发到这里[http: www fwwang cn]。时光飞逝,如梭之日,回顾这段时间的工作,一定有许多的艰难困苦,是时候在工作总结中好好总结过去的成绩了。下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几篇小学教师期

以小见大作文500字范本(范文推荐)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以小见大作文500字范文【精选】》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一件事情的发生,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六方面,即常说的六要素,只有交待清楚这几方面,才能使读者对所叙述的事,有个清楚、全面的了解。这里小编

建团百周年活动策划

《2022建团百周年活动策划【精选】》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党的领导是共青团顺利发展的关键所在,无论是中国早期青年团的建立,还是中国共青团的正式成立,都离不开党的领导。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22建团百周年策划【精选】的相关内容,以供参考,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20

2022年大学生档案自我鉴定300字10篇

2022年普通大学生个人社会实践实习报告精选服务社会做好思想准备和业务准备,公司内部电脑系统都是统一英文系统,就要求自己以职场……[详细]2022年党员思想汇报例文两篇【完整版】所以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经历过苦难的中国,工作以及生活中,特别是通过学习党章党纪……[详细]企业员工服务意识培训心得体会

2022不期而遇作文600字初中记叙文

《不期而遇作文600字初中记叙文》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希望对网友有用。,美词,像是袭袭的寒风慢慢轻掠大地,刺刺的,一缕****的阳光下有一小缕的橘红色静静的生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不期而遇600字初中记叙文,一起来看看吧!不期而遇作文600字篇一苏轼有语人间有味是清欢,或许正是

2022年度有关安全学习心得合集(2022年)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有关安全学习心得》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感觉很有用处,看完如果觉得有帮助请记得(CTRL+D)收藏本页。有了一些收获以后,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么做能够提升的书面表达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心得体会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有关学习心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

2022员工培训学习心得体会范本合集(范文推荐)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员工培训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培训能让员工不断的提高,并清楚的意识到自己的缺点。经过员工培训,你一定有许多的收获,不妨来写一篇员工培训心得。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员工培训心得体会范文”,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

2022年度中考优秀作文素材别样美三篇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中考优秀作文素材别样的美精选三篇》的范文,好的范文应该跟大家分享,看完如果觉得有帮助请记得(CTRL+D)收藏本页。雨过天晴,花坛边上,几只蜗牛缓缓的爬行着,留下一道彩虹般的痕迹,那柔软的外面,是坚硬的外壳,那也是一道的美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素材别样的美精

2022年度幼儿园清明节主题活动总结范本

《2022幼儿园清明节主题活动总结范文【精选】》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2022园清明节主题总结,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2022幼儿园清明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