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优秀12篇【完整版】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优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符合新世纪新阶段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实践需要,符合我国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客观形势的要求,适应当前我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优秀12篇,供大家参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优秀篇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符合新世纪新阶段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实践需要,符合我国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客观形势的要求,适应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适应我们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面临的新挑战和新任务,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深化和拓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概括起来为三个符合:
(一)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中指出:“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主义是解放全人类的学说,人的充分的自由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条件和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由之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他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求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马克思的《资本论》中的唯物辩证法,从物质的存在——商品开始,进而到货币、资本、生产、流通,最后发现剩余价值,形成贫富两极分化,产生阶级和阶级斗争,直至得出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共产主义理想社会必然到来的结论。胡锦涛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也是从社会现实出发,改革社会不合理现象,发展生产力,建立合理的劳动分配制度,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营造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建成富裕、和谐、幸福的社会。
(二)符合党和政府的根本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
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改革开放、提高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根本目的,不只是振兴中华民族,洗雪一百多年的殖民史给予中华民族的痛苦和屈辱的记忆,更不是以牙还牙,对中华民族曾经带来沉重灾难的西方国家实施报复。我国近代史确实是血和泪、悲愤、痛苦的历史,但历史承载的是民族的过去,时代在前进,国际社会百年来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历史是个大舞台,即使中华民族再经过五十年的奋斗,实现了现代化,成为首屈一指的世界大国,她也应该以社会和谐发展充满亲和力为宗旨。首先惠及的是十五亿中国人民,其次惠及的是全世界人民。如果没有这样的理念,社会发展并不等于人民幸福。
(三) 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和谐社会当然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全世界必须面对的课题。人口的迅速增长,对生活资源的无序开发,人类为了生存大量开垦荒地,滥伐树木,森林逐渐消失,森林、草原、湿地“自然之肺”功能减弱,致使空气污染、水污染、天气变暖,水土大量流失。人类为了改善生活,肆意向大自然索取,大自然能承受得起吗?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必将遭受自然的报复,有时这种报复的后果是极其可怕的。南亚的海啸和我国西南洪灾就是现实例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优秀篇2
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是由中国共产领导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以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的,经济和社会、城市和乡村、东中西部不同区域、人和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关系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
中国古代思想家很早就提出“和”的概念,用以描述内部治理良好,上下协调一致的状态。例如,《易传》高度赞扬并极力提倡和谐思想,提出了“太和”的观念。孔子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孔子及其学生所说的“和”,既是一个哲学范畴,又是一个伦理道德的标准和社会治理的标准,其本质在于统一和协调多种因素之间的差异。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并认为阴阳二气虽然处于不停的冲撞之中,但它们始终能够在“道”的统一下和谐相处。王阳明指出“天理亦有个中和处”。
先哲们的这些经典论,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和谐观念成了治国安民的重要理想。
(二)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坚实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理论武器,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进行了有意的探索。1956年,毛泽东同志发表了《论十大关系》这篇重要著作,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1957年,毛泽东同志发表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这篇重要著作,创立了关于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这些正确的思想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强调,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做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在2004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有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一目标又被具体化为“维护群众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如今,我们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历史的必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优秀篇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时政热点】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六中全会于2006年10月8-11日召开,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纲领性文件,反映了建设富强、主民、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和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1、和谐社会的六个特征:
(1)主民政治:就是社会主义主民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2)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3)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4)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5)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2、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有哪些?
①2020年,也就是在建党100周年前夕,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目标,并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②2050年,也就是新中国成立100周年之后,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主民、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考点分析】
1、构建和谐社会重要意义是什么?
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更好地坚持“三代表”重要思想;
②体现了共产主义理想的必然要求;
③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改革和发展;
④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
⑤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⑥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
⑦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⑧有利于促进全国各族人民和睦团结;
⑨是实行依法治国的需要。
2、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是什么?为什么?
①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党。②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利的政治保证。
3、我国社会存在的不和谐因素?
主要是:①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
②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
③体制机制尚不完善,主民法制还不健全;
④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 ⑤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
⑥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4、你了解到的“不和谐的音符”(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方面)及解决的最根本途径:
①经济方面:个别地区尚未解决温饱问题;
②政治方面:法律制度尚不健全;
③文化方面:个别公民的思想道德意识淡薄、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
④生态方面: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想象时有发生。
根本途径: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5、作为国家的小主人,请结合所学知识就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合理化建议:
①要科学合理地制订发展规划,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②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工作,作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③加强对公民的普法宣传教育工作和思想道德建设,建设诚信社会,优化投资环境;
④坚持以人为本,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⑤推进主民政治建设,鼓励公民献计献策;
⑥注重社会公平,关心下岗职工和困难群众的生活,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⑥落实依法治国,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稳定,确保人民安居乐业。
6、构建和谐社会,中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的交往中应该怎么做?
(1)要尊重父母、老师、同学和朋友,在同学之间、家庭之间建立一种和谐关系
(2)要学会换位思考,宽容他人。对父母、老师、同学的不同意见持宽宽容态度
(3)要讲究诚信,对人守信、对事负责,培养自己的诚信意识;
(4)要在社会上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去帮助孤寡老人、残疾人、贫困山区失学儿童等弱势群体
(5)在班内开展互学互助活动,同学之间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使班级形成团结协作的和谐氛围。总之,大家要互相尊重、互相团结、诚信友善,才能营造一个和谐的人际交往的大环境。
7、列举身边有哪些不公平的现象并说明其危害;就如何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提出自己的建议?
(1)一些贫困孩子上不起学,贫困人口就医难等。危害:①影响国家人口素质提高;②降低人们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认同感;③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④影响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等。
(2)①建立健全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②营造惩恶扬善的良好社会风气;③加强法制建设;④坚持以人为本等。
8、和谐广东:
(1)说一说建设“和谐广东”首要任务是什么?为什么?
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快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理由:①发展是硬道理,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②只有发展经济,才能解决目前的主要矛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才能为和谐社会建设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提供物质保障。
(2)谈一谈如何建设和谐广东?
①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生产力,走共同富裕的道路;②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把广东建设成中部崛起强省;③实施依法治省,大力推进主民制度建设;④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⑤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建设和谐文化;⑥坚持科教兴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⑦保护资源、环境,提高人口素质,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3)作为广东的小公民,你打算为建设“和谐广东”做些什么?
①树立远大理想,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建设和谐广东的本领;②从自身做起,为创建和谐班集体、和谐校园、和谐家庭做贡献;③从小事做起,遵纪守法、文明团结、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
9、和谐校园
1、创建“和谐校园”的意义(原因):
1、有利于推动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学校素质教育的发展。
2、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把学生培养成为“四有”新人。
3、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为学生的成长创设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
4、有利于学生之间建立和谐关系,有利于学生的养成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2、与“和谐校园”不合拍的现象有:
①不讲卫生,随地吐痰,乱扔垃圾。②粗言秽语。③起侮辱性绰号。
④歧视同学。⑤破坏纪律。⑥破坏学校的公物。
3、就创建“和谐校园”向学校或政教处提出合理建议:
A开展“和谐校园”大家谈的主题班会,教育同学们改掉不良的生活学习习惯。
B开展文明教育活动,如进行文明班级、文明学生、文明读书、文明宿舍等的评比活动。
C开展献爱心的活动,广泛提倡互助合作精神。
D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和荣誉观念。
E、利用黑板报、宣传栏等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教育、道德纪律教育
4、在创建“和谐校园”中,我(中学生)可以从一下几方面努力:
(1)加强自我的道德修养,树立文明有礼的待人作风。
(2)爱护学校的绿化卫生。
(3)积极参与学校开展的各项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4)发扬互助合作精神,和同学和睦相处。
(5)对校园里出现的各种陋习和不良现象敢于检举揭发,并善于与其斗争,维护学校的声誉。
【考题训练】
★
1、某市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着力建设主民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某晚报学生记者采访了该市市长:
学生:您能简要描述一下我市“和谐社会”的美好前景吗?
市长:可用两句话加以描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人口环境相互协调
学生:您认为我们现在建设和谐社会的有利前提是什么?
市长:我们欣逢太平盛世,社会安定,人民团结。
学生:您认为我市建设和谐社会,首要工作应该抓什么?
市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学生: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市政府的工作思路是什么?
市长:我想可以这样来概括---
请回答:(1)市长描述的“和谐社会”的前景主要体现了我国的什么发展观?【答案】科学发展观
(2)市长回答的“首要工作”和“有利前提”对建设和谐社会各有什么重要作用?
【参考答案】①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发展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或:只要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②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又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要有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
(3)假如你是市长,你将如何回答学生最后的提问?
【答案】围绕经济建设、主民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环境建设等角度回答,只要观点正确,均可得分。
★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追求的一个社会发展目标,为了深入理解和谐社会的内涵,某校九年级2班的学生开展了一次社会调查活动,请你也参与进来,完成下列任务。
和谐校园(1)同学们在校园调查中发现,在同学们身边存在一些没有责任感的现象,如不关心班集体、学习不刻苦、考试作弊、不爱护公物、好逸恶劳、挥霍浪费等。请分析:每个同学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对于建设和谐校园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案】①有利于严格要求自己,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完成自己应尽的义务,做品学兼优的好学生;②有利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创建和谐校园;
和谐经济(2)同学们从网络调查中得知,到2005年底,全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还有2365万人,党中央和国家为此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加大对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促使广大农民通过诚实劳动,合法致富。请分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可以使广大农民走上一条什么道路“?体现了”三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什么内容?
【答案】共同富裕的道路;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3)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同学们在向市政府递交调查报告的同时,还向市里的人大代表提出了许多合理化建议,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和要求。你如何评价同学们的这种行为?
【答案】这些青少年学生尊重人大代表,积极向人大代表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是当家作主的表现,是为发展社会主义主民尽一份自己的力量的表现。
★
3、展望未来(1)请描述“和谐社会”的前景
【答案】主民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或经济更加发展,主民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献计献策(2)请你为构建和谐社会提几个“金点子”:
【答案】①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必须加强社会主义主民政治建设,③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③必须坚持科学执政、主民执政、依法执政。
计划打算(3)为构建和谐社会添光彩,我们青少年应该注意培养哪方面的素质?
【答案】要树立责任意识和终身学习的观念,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要具有团队精神和开放意识等。
★
4、市十五中学九年级学生,利用暑假对当地居民生活状况进行了调查。以下是他们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的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难事:
买房难----房价太高,许多低收入者只能望“房”兴叹;
读书难----一些贫困家庭的孩子因交不起学费而无法上学;
出行难-----不少农村交通落后,农民出行很不方便;
看病难-----药价高,医疗保障体制不健全,许多低收入者看不起病;
就业难-----许多大学生毕业后不能及时找到工作。
(1)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些“难事”的存在反映了我国什么样的基本国情?
【答案】①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发展不平衡。②我国目前还处于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社会。③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解决这些“难事”最根本的措施是什么?请你为解决这些“难事”开出药方。
【答案】最根本的措施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为解决这些困难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此外,我们还要大力发展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实践保障制度;加大对“三农”(农业、农村、农民)的投入和扶持力度,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坚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加强对劳动者的就业培训,促进就业;等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优秀篇4
浅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摘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首要的问题是落到实处,扎实有效地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把努力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的和谐社会,努力建设公正正义的和谐社会作为着力点。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着力点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first question is on feet, solid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each work, and strive to build a people-oriented harmonious society,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o the harmonious society, strive to 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 as fair justice organizations.Keywords: socialism and harmonious society, points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在落实,扎实有效地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把深化理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长期目标和当前重点结合起来,把解决具体问题与制度建设和机制建设结合起来,立足当前,谋划长远,开拓进取,创新实践。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体现在构成社会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上。从广义上说,就是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基本适应,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凋、可持续发展,共同进步;从狭义上说,就是实现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
1、努力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
以人为本与和谐社会有内在的统一性,是紧密相连的。和谐社会构建的着眼点是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而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是同一历史进程,二者统一于社会发展进程之中。一方面,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真正构建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另一方面,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
2、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的和谐社会
我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然而,环境的日益破坏、人口的过度增长、资源的过度掠夺、森林破坏与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等等都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关。人们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的征服和开发,忽视了自然资源的损失,忽视了资源的保护和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治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已越来越突显出来,已严重影响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我们为此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人类与自然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
应该是互利互惠、共进共生、和谐相处的关系,只有重建人与自然的平衡、和谐关系,我国的经济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才能提高。
3、努力建设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
公平正义一直是人类社会追求的价值目标,是衡量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尺度。所谓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就是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的分配,它意味着权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机会的均等和司法的公正。而社会主义社会是在传承人类文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应该是比以往的社会形态更具有公平正义的社会。
二、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在思想上树立几个深层理念
1、“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的理念
我国社会正处在由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化社会快速转型的过程中。快速转型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社会优化与社会问题并生、社会进步和社会代价共存。20多年来,以社会转型形式出现的社会巨大变化,不管是利益格局、社会关系、次级制度的变化,还是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文化模式、社会控制机制、社会承受能力等等的变化,都表明,一方面,上述各个社会领域都得到的不同程度的优化,另一方面,又引发了、出现了大量问题,有些问题还十分严重;一方面,20多年的进步和成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举世瞩目,全球公认,与此同时,也付出了种种代价,一些代价还非常沉重。
和谐社会的提出是以我们国家的社会优化与社会问题并生、社会进步和社会代价共存为背景的,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的过程,那么我们在主观上必须自觉地树立这样的深层理念,并在行动上自觉地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缩社会代价。
2、双赢互利的理念
为什么要树立双赢互利的理念,因为贯穿和谐社会的理念就是双赢互利的观念。和谐社会,也可以通俗地说,就是双赢互利的社会。具体说来,也就是使构成我们社会的各方、参与我们社会发展的各方,例如,我们的城市和乡村、东中西部不同区域、经济和社会、人和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参与发展的各方,都能获得双赢互利,而不是通过牺牲一方来使另一方得益获利。双赢互利,这是和谐社会的要旨,同样也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持续的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旨。
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的提出以及它所包含的双赢互利的理念,不仅符合符合现代性在当代进展的趋势,而且也是对我国优秀文化传统中精华的东西的继承和弘扬。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
1、坚持发展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发展是硬道理,是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发展对于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党的十七大明确要求,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证。
2、走共同富裕道路
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但平均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不能一蹴而就。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将贯穿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始终。在这个过程中、事实上的不平等将长期存在,因此要承认差别,而不是否认差别,更不能人为地消灭差别,差别既可产生动力,也能导致冲突。实现防止冲突、推动发展的目标,需要有正确的政策导向。
参考文献:
[1]王艳华 儒家和谐思想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理论探讨
[2]陈前银 浅谈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邓伟志 如何构建一个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优秀篇5
论文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丰富内涵
论文摘要: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奋目标。在新世纪、新阶段,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为了适应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局而的新发展,要求我们扎扎实实做好建设一个既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又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共同发展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含义
所谓“和谐”,《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配合得适当和匀称”所谓“和谐社会”,是指社会结构均衡、社会系统良性运行、相互协凋,人与人之间相互友爱、相互帮助,社会成员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人与自然之间协调发展的社会所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就是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的,经济和社会、城市和乡刊、东中西部不同区域、人和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关系良性互动和协凋发展,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历史的、综合的、动态的概念总体说来至少包括以下份个层面的内涵:人与自然的和谐即在维护人类利益的同时,维护自然界的平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确保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体现在把经济开发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不断增强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资源水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和生态良性循环协凋统一;社会结构及各系统之间的和谐包括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和谐,城乡之间的和谐,区域之间的和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和谐等;人自身的和谐即人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索质、科学文化索质和健康索质,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健壮的体格能够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从根本上说,人自身的和谐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是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
和谐社会状态的显著特征就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诸多元索实现均衡、稳定、有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包括以下四个主要特征:
第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经济社会全面协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
第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把公平和正义作为核心价值,团结互助、平等友爱、扶贫济困、和睦融洽的社会公平和正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乖要标志,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乖要基础机会平等是社会公平与正义的乖要体现,对实现社会和谐至关重要。
第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创造活力得到充分激发、社会财富的创造源泉得到充分涌流、人们能够各尽其能的社会和谐社会是一个全社会创造活力涌动的社会。
第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法制健全、管理有序、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体现法制理念、法律乎段的社会在这个社会,社会主义民主史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史加健全,全民法律索质不断提高,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得以恢复和发扬,各种欺诈行为逐渐得以消除,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生活得到净化。
二、努力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索,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既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和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完成这一重大战略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内容:要不断增强强社会的创造活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全面贯彻尊乖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积极调整各项政策,努力发挥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在增强社会创造活力中的作用;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
二要妥养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后党和政府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千方百计保证广大人民群众都能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高度乖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铭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增强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要建立健全社会利益的沟通渠道和协Jal机制;健全处理人民内部矛后的工作机制,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乎段,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
三、要健全工作机制,维护社会稳定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依法及时合理地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应对突发事件的组织体制,建立完备的突发事件管理制度和紧急状态法律法规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此外,要有效发挥司法机关惩治犯罪、化解矛后和维护稳定的职能作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创造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
四、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广大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积极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努力改进群众工作,不断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深人基层,以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工作乖点,善于运用说服教育、不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等方法,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凝聚和激励群众共同前进。
总之,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奋斗目标根据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为了适应改革发展进人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奋斗目标,就要求我们扎扎实实做好建设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共同发展,民主政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各项工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优秀篇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吸收借鉴古今中外关于社会和谐的理论成果,但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特别是要落实科学发展观。理论界已经从目标与手段、目的性与指导性、社会状态与发展理念等角度,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统一性进行了论述:
有学者认为,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对社会发展的目标指向。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核———发展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之道。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以人为本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方针。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涵———全面协调、可持续同时也是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发展所实现的社会则必然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有学者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新的社会主义建设目标。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和发展结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新的社会主义建设目标,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观目标的进一步深化。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指针。第一,科学发展观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本质要求。第二,科学发展观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规律。第三,科学发展观确立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始终坚持的根本原则。第四,科学发展观生动展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科学思想方法。
有学者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落实科学发展观之间存在有机统一性,二者角度不同,一个是从发展理念讲的,一个是从社会关系、社会状态讲的。作为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是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也是统领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
有学者认为,“和谐社会论”是“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充实和发挥。科学发展观是关于社会主义如何科学发展的基本观点,实质上是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论”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用“和谐”进一步充实了发展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在原来构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三个标志性特征———富强、民主、文明的基础上,增加了“和谐”这个新特征,使社会主义理想目标的设定更加全面。和谐又是处理发展过程出现的矛盾的重要方法,它与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全面协调”、“五个统筹”是一致或相近的。把“和谐”作为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和处理矛盾的重要方法,单列一项放到突出位置,表明人们对社会主义如何科学发展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刻了。
当前,亟需在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发展轨迹和科学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科学发展观在社会建设问题上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如何指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如何体现和检验科学发展观等深层次的理论问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优秀篇7
论文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丰富内涵
论文摘要: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奋目标。在新世纪、新阶段,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为了适应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局而的新发展,要求我们扎扎实实做好建设一个既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又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共同发展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含义
所谓“和谐”,《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配合得适当和匀称”所谓“和谐社会”,是指社会结构均衡、社会系统良性运行、相互协凋,人与人之间相互友爱、相互帮助,社会成员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人与自然之间协调发展的社会所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就是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的,经济和社会、城市和乡刊、东中西部不同区域、人和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关系良性互动和协凋发展,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历史的、综合的、动态的概念总体说来至少包括以下份个层面的内涵:人与自然的和谐即在维护人类利益的同时,维护自然界的平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确保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体现在把经济开发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不断增强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资源水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和生态良性循环协凋统一;社会结构及各系统之间的和谐包括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和谐,城乡之间的和谐,区域之间的和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和谐等;人自身的和谐即人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索质、科学文化索质和健康索质,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健壮的体格能够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从根本上说,人自身的和谐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是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
和谐社会状态的显著特征就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诸多元索实现均衡、稳定、有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包括以下四个主要特征:
第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经济社会全面协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
第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把公平和正义作为核心价值,团结互助、平等友爱、扶贫济困、和睦融洽的社会公平和正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乖要标志,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乖要基础机会平等是社会公平与正义的乖要体现,对实现社会和谐至关重要。
第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创造活力得到充分激发、社会财富的创造源泉得到充分涌流、人们能够各尽其能的社会和谐社会是一个全社会创造活力涌动的社会。
第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法制健全、管理有序、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体现法制理念、法律乎段的社会在这个社会,社会主义民主史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史加健全,全民法律索质不断提高,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得以恢复和发扬,各种欺诈行为逐渐得以消除,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生活得到净化。
二、努力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索,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既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和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完成这一重大战略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内容:要不断增强强社会的创造活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全面贯彻尊乖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积极调整各项政策,努力发挥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在增强社会创造活力中的作用;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
二要妥养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后党和政府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千方百计保证广大人民群众都能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高度乖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铭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增强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要建立健全社会利益的沟通渠道和协Jal机制;健全处理人民内部矛后的工作机制,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乎段,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
三、要健全工作机制,维护社会稳定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依法及时合理地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应对突发事件的组织体制,建立完备的突发事件管理制度和紧急状态法律法规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此外,要有效发挥司法机关惩治犯罪、化解矛后和维护稳定的职能作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创造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
四、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广大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积极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努力改进群众工作,不断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深人基层,以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工作乖点,善于运用说服教育、不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等方法,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凝聚和激励群众共同前进。
总之,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奋斗目标根据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为了适应改革发展进人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奋斗目标,就要求我们扎扎实实做好建设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共同发展,民主政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各项工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优秀篇8
浅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摘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首要的问题是落到实处,扎实有效地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把努力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的和谐社会,努力建设公正正义的和谐社会作为着力点。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着力点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first question is on feet, solid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each work, and strive to build a people-oriented harmonious society,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o the harmonious society, strive to 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 as fair justice organizations.Keywords: socialism and harmonious society, points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在落实,扎实有效地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把深化理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长期目标和当前重点结合起来,把解决具体问题与制度建设和机制建设结合起来,立足当前,谋划长远,开拓进取,创新实践。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体现在构成社会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上。从广义上说,就是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基本适应,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凋、可持续发展,共同进步;从狭义上说,就是实现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
1、努力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
以人为本与和谐社会有内在的统一性,是紧密相连的。和谐社会构建的着眼点是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而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是同一历史进程,二者统一于社会发展进程之中。一方面,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真正构建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另一方面,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
2、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的和谐社会
我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然而,环境的日益破坏、人口的过度增长、资源的过度掠夺、森林破坏与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等等都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关。人们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的征服和开发,忽视了自然资源的损失,忽视了资源的保护和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治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已越来越突显出来,已严重影响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我们为此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人类与自然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
应该是互利互惠、共进共生、和谐相处的关系,只有重建人与自然的平衡、和谐关系,我国的经济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才能提高。
3、努力建设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
公平正义一直是人类社会追求的价值目标,是衡量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尺度。所谓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就是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的分配,它意味着权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机会的均等和司法的公正。而社会主义社会是在传承人类文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应该是比以往的社会形态更具有公平正义的社会。
二、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在思想上树立几个深层理念
1、“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的理念
我国社会正处在由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化社会快速转型的过程中。快速转型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社会优化与社会问题并生、社会进步和社会代价共存。20多年来,以社会转型形式出现的社会巨大变化,不管是利益格局、社会关系、次级制度的变化,还是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文化模式、社会控制机制、社会承受能力等等的变化,都表明,一方面,上述各个社会领域都得到的不同程度的优化,另一方面,又引发了、出现了大量问题,有些问题还十分严重;一方面,20多年的进步和成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举世瞩目,全球公认,与此同时,也付出了种种代价,一些代价还非常沉重。
和谐社会的提出是以我们国家的社会优化与社会问题并生、社会进步和社会代价共存为背景的,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的过程,那么我们在主观上必须自觉地树立这样的深层理念,并在行动上自觉地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缩社会代价。
2、双赢互利的理念
为什么要树立双赢互利的理念,因为贯穿和谐社会的理念就是双赢互利的观念。和谐社会,也可以通俗地说,就是双赢互利的社会。具体说来,也就是使构成我们社会的各方、参与我们社会发展的各方,例如,我们的城市和乡村、东中西部不同区域、经济和社会、人和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参与发展的各方,都能获得双赢互利,而不是通过牺牲一方来使另一方得益获利。双赢互利,这是和谐社会的要旨,同样也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持续的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旨。
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的提出以及它所包含的双赢互利的理念,不仅符合符合现代性在当代进展的趋势,而且也是对我国优秀文化传统中精华的东西的继承和弘扬。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
1、坚持发展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发展是硬道理,是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发展对于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党的十七大明确要求,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证。
2、走共同富裕道路
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但平均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不能一蹴而就。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将贯穿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始终。在这个过程中、事实上的不平等将长期存在,因此要承认差别,而不是否认差别,更不能人为地消灭差别,差别既可产生动力,也能导致冲突。实现防止冲突、推动发展的目标,需要有正确的政策导向。
参考文献:
[1]王艳华 儒家和谐思想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理论探讨
[2]陈前银 浅谈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邓伟志 如何构建一个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优秀篇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符合新世纪新阶段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实践需要,符合我国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客观形势的要求,适应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适应我们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面临的新挑战和新任务,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深化和拓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概括起来为三个符合:
(一)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中指出:“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主义是解放全人类的学说,人的充分的自由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条件和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由之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他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求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马克思的《资本论》中的唯物辩证法,从物质的存在——商品开始,进而到货币、资本、生产、流通,最后发现剩余价值,形成贫富两极分化,产生阶级和阶级斗争,直至得出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共产主义理想社会必然到来的结论。胡锦涛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也是从社会现实出发,改革社会不合理现象,发展生产力,建立合理的劳动分配制度,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营造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建成富裕、和谐、幸福的社会。
(二)符合党和政府的根本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
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改革开放、提高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根本目的,不只是振兴中华民族,洗雪一百多年的殖民史给予中华民族的痛苦和屈辱的记忆,更不是以牙还牙,对中华民族曾经带来沉重灾难的西方国家实施报复。我国近代史确实是血和泪、悲愤、痛苦的历史,但历史承载的是民族的过去,时代在前进,国际社会百年来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历史是个大舞台,即使中华民族再经过五十年的奋斗,实现了现代化,成为首屈一指的世界大国,她也应该以社会和谐发展充满亲和力为宗旨。首先惠及的是十五亿中国人民,其次惠及的是全世界人民。如果没有这样的理念,社会发展并不等于人民幸福。
(三) 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和谐社会当然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全世界必须面对的课题。人口的迅速增长,对生活资源的无序开发,人类为了生存大量开垦荒地,滥伐树木,森林逐渐消失,森林、草原、湿地“自然之肺”功能减弱,致使空气污染、水污染、天气变暖,水土大量流失。人类为了改善生活,肆意向大自然索取,大自然能承受得起吗?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必将遭受自然的报复,有时这种报复的后果是极其可怕的。南亚的海啸和我国西南洪灾就是现实例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优秀篇1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吸收借鉴古今中外关于社会和谐的理论成果,但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特别是要落实科学发展观。理论界已经从目标与手段、目的性与指导性、社会状态与发展理念等角度,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统一性进行了论述:
有学者认为,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对社会发展的目标指向。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核———发展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之道。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以人为本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方针。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涵———全面协调、可持续同时也是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发展所实现的社会则必然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有学者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新的社会主义建设目标。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和发展结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新的社会主义建设目标,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观目标的进一步深化。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指针。第一,科学发展观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本质要求。第二,科学发展观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规律。第三,科学发展观确立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始终坚持的根本原则。第四,科学发展观生动展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科学思想方法。
有学者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落实科学发展观之间存在有机统一性,二者角度不同,一个是从发展理念讲的,一个是从社会关系、社会状态讲的。作为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是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也是统领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
有学者认为,“和谐社会论”是“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充实和发挥。科学发展观是关于社会主义如何科学发展的基本观点,实质上是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论”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用“和谐”进一步充实了发展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在原来构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三个标志性特征———富强、民主、文明的基础上,增加了“和谐”这个新特征,使社会主义理想目标的设定更加全面。和谐又是处理发展过程出现的矛盾的重要方法,它与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全面协调”、“五个统筹”是一致或相近的。把“和谐”作为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和处理矛盾的重要方法,单列一项放到突出位置,表明人们对社会主义如何科学发展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刻了。
当前,亟需在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发展轨迹和科学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科学发展观在社会建设问题上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如何指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如何体现和检验科学发展观等深层次的理论问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优秀篇1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时政热点】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六中全会于2006年10月8-11日召开,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纲领性文件,反映了建设富强、主民、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和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1、和谐社会的六个特征:
(1)主民政治:就是社会主义主民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2)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3)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4)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5)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2、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有哪些?
①2020年,也就是在建党100周年前夕,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目标,并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②2050年,也就是新中国成立100周年之后,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主民、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考点分析】
1、构建和谐社会重要意义是什么?
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更好地坚持“三代表”重要思想;
②体现了共产主义理想的必然要求;
③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改革和发展;
④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
⑤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⑥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
⑦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⑧有利于促进全国各族人民和睦团结;
⑨是实行依法治国的需要。
2、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是什么?为什么?
①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党。②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利的政治保证。
3、我国社会存在的不和谐因素?
主要是:①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
②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
③体制机制尚不完善,主民法制还不健全;
④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 ⑤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
⑥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4、你了解到的“不和谐的音符”(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方面)及解决的最根本途径:
①经济方面:个别地区尚未解决温饱问题;
②政治方面:法律制度尚不健全;
③文化方面:个别公民的思想道德意识淡薄、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
④生态方面: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想象时有发生。
根本途径: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5、作为国家的小主人,请结合所学知识就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合理化建议:
①要科学合理地制订发展规划,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②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工作,作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③加强对公民的普法宣传教育工作和思想道德建设,建设诚信社会,优化投资环境;
④坚持以人为本,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⑤推进主民政治建设,鼓励公民献计献策;
⑥注重社会公平,关心下岗职工和困难群众的生活,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⑥落实依法治国,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稳定,确保人民安居乐业。
6、构建和谐社会,中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的交往中应该怎么做?
(1)要尊重父母、老师、同学和朋友,在同学之间、家庭之间建立一种和谐关系
(2)要学会换位思考,宽容他人。对父母、老师、同学的不同意见持宽宽容态度
(3)要讲究诚信,对人守信、对事负责,培养自己的诚信意识;
(4)要在社会上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去帮助孤寡老人、残疾人、贫困山区失学儿童等弱势群体
(5)在班内开展互学互助活动,同学之间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使班级形成团结协作的和谐氛围。总之,大家要互相尊重、互相团结、诚信友善,才能营造一个和谐的人际交往的大环境。
7、列举身边有哪些不公平的现象并说明其危害;就如何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提出自己的建议?
(1)一些贫困孩子上不起学,贫困人口就医难等。危害:①影响国家人口素质提高;②降低人们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认同感;③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④影响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等。
(2)①建立健全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②营造惩恶扬善的良好社会风气;③加强法制建设;④坚持以人为本等。
8、和谐广东:
(1)说一说建设“和谐广东”首要任务是什么?为什么?
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快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理由:①发展是硬道理,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②只有发展经济,才能解决目前的主要矛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才能为和谐社会建设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提供物质保障。
(2)谈一谈如何建设和谐广东?
①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生产力,走共同富裕的道路;②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把广东建设成中部崛起强省;③实施依法治省,大力推进主民制度建设;④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⑤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建设和谐文化;⑥坚持科教兴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⑦保护资源、环境,提高人口素质,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3)作为广东的小公民,你打算为建设“和谐广东”做些什么?
①树立远大理想,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建设和谐广东的本领;②从自身做起,为创建和谐班集体、和谐校园、和谐家庭做贡献;③从小事做起,遵纪守法、文明团结、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
9、和谐校园
1、创建“和谐校园”的意义(原因):
1、有利于推动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学校素质教育的发展。
2、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把学生培养成为“四有”新人。
3、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为学生的成长创设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
4、有利于学生之间建立和谐关系,有利于学生的养成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2、与“和谐校园”不合拍的现象有:
①不讲卫生,随地吐痰,乱扔垃圾。②粗言秽语。③起侮辱性绰号。
④歧视同学。⑤破坏纪律。⑥破坏学校的公物。
3、就创建“和谐校园”向学校或政教处提出合理建议:
A开展“和谐校园”大家谈的主题班会,教育同学们改掉不良的生活学习习惯。
B开展文明教育活动,如进行文明班级、文明学生、文明读书、文明宿舍等的评比活动。
C开展献爱心的活动,广泛提倡互助合作精神。
D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和荣誉观念。
E、利用黑板报、宣传栏等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教育、道德纪律教育
4、在创建“和谐校园”中,我(中学生)可以从一下几方面努力:
(1)加强自我的道德修养,树立文明有礼的待人作风。
(2)爱护学校的绿化卫生。
(3)积极参与学校开展的各项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4)发扬互助合作精神,和同学和睦相处。
(5)对校园里出现的各种陋习和不良现象敢于检举揭发,并善于与其斗争,维护学校的声誉。
【考题训练】
★
1、某市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着力建设主民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某晚报学生记者采访了该市市长:
学生:您能简要描述一下我市“和谐社会”的美好前景吗?
市长:可用两句话加以描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人口环境相互协调
学生:您认为我们现在建设和谐社会的有利前提是什么?
市长:我们欣逢太平盛世,社会安定,人民团结。
学生:您认为我市建设和谐社会,首要工作应该抓什么?
市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学生: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市政府的工作思路是什么?
市长:我想可以这样来概括---
请回答:(1)市长描述的“和谐社会”的前景主要体现了我国的什么发展观?【答案】科学发展观
(2)市长回答的“首要工作”和“有利前提”对建设和谐社会各有什么重要作用?
【参考答案】①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发展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或:只要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②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又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要有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
(3)假如你是市长,你将如何回答学生最后的提问?
【答案】围绕经济建设、主民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环境建设等角度回答,只要观点正确,均可得分。
★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追求的一个社会发展目标,为了深入理解和谐社会的内涵,某校九年级2班的学生开展了一次社会调查活动,请你也参与进来,完成下列任务。
和谐校园(1)同学们在校园调查中发现,在同学们身边存在一些没有责任感的现象,如不关心班集体、学习不刻苦、考试作弊、不爱护公物、好逸恶劳、挥霍浪费等。请分析:每个同学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对于建设和谐校园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案】①有利于严格要求自己,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完成自己应尽的义务,做品学兼优的好学生;②有利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创建和谐校园;
和谐经济(2)同学们从网络调查中得知,到2005年底,全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还有2365万人,党中央和国家为此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加大对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促使广大农民通过诚实劳动,合法致富。请分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可以使广大农民走上一条什么道路“?体现了”三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什么内容?
【答案】共同富裕的道路;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3)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同学们在向市政府递交调查报告的同时,还向市里的人大代表提出了许多合理化建议,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和要求。你如何评价同学们的这种行为?
【答案】这些青少年学生尊重人大代表,积极向人大代表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是当家作主的表现,是为发展社会主义主民尽一份自己的力量的表现。
★
3、展望未来(1)请描述“和谐社会”的前景
【答案】主民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或经济更加发展,主民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献计献策(2)请你为构建和谐社会提几个“金点子”:
【答案】①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必须加强社会主义主民政治建设,③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③必须坚持科学执政、主民执政、依法执政。
计划打算(3)为构建和谐社会添光彩,我们青少年应该注意培养哪方面的素质?
【答案】要树立责任意识和终身学习的观念,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要具有团队精神和开放意识等。
★
4、市十五中学九年级学生,利用暑假对当地居民生活状况进行了调查。以下是他们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的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难事:
买房难----房价太高,许多低收入者只能望“房”兴叹;
读书难----一些贫困家庭的孩子因交不起学费而无法上学;
出行难-----不少农村交通落后,农民出行很不方便;
看病难-----药价高,医疗保障体制不健全,许多低收入者看不起病;
就业难-----许多大学生毕业后不能及时找到工作。
(1)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些“难事”的存在反映了我国什么样的基本国情?
【答案】①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发展不平衡。②我国目前还处于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社会。③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解决这些“难事”最根本的措施是什么?请你为解决这些“难事”开出药方。
【答案】最根本的措施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为解决这些困难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此外,我们还要大力发展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实践保障制度;加大对“三农”(农业、农村、农民)的投入和扶持力度,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坚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加强对劳动者的就业培训,促进就业;等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优秀篇12
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是由中国共产领导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以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的,经济和社会、城市和乡村、东中西部不同区域、人和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关系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
中国古代思想家很早就提出“和”的概念,用以描述内部治理良好,上下协调一致的状态。例如,《易传》高度赞扬并极力提倡和谐思想,提出了“太和”的观念。孔子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孔子及其学生所说的“和”,既是一个哲学范畴,又是一个伦理道德的标准和社会治理的标准,其本质在于统一和协调多种因素之间的差异。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并认为阴阳二气虽然处于不停的冲撞之中,但它们始终能够在“道”的统一下和谐相处。王阳明指出“天理亦有个中和处”。
先哲们的这些经典论,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和谐观念成了治国安民的重要理想。
(二)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坚实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理论武器,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进行了有意的探索。1956年,毛泽东同志发表了《论十大关系》这篇重要著作,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1957年,毛泽东同志发表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这篇重要著作,创立了关于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这些正确的思想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强调,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做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在2004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有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一目标又被具体化为“维护群众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如今,我们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历史的必然。
推荐访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优秀
上一篇:政治考点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7篇
下一篇:员工绩效考核的内容是什么1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