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第四课集合4篇
年级是一个汉语词语。含义是:学校中依据学生修业年限分学生为若干级谓之年级。如我国现行学制一般规定小学修业年限为六年,学校中就编为六个年级。学生入学第一学年为一年级,第二学年升入二年级,馀类推。同一年级学生人数多者,再分成若干班,中小学一般分五,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三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第四课4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三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第四课4篇
第1篇: 三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第四课
第四课 巧手折纸
(建议3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折纸的有关知识,掌握折纸的基本方法,通过动手折纸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体会合作的快乐,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主题教学分析:
折纸活动是指利用普通的纸张,经过折、剪、画等活动来完成一定物体造型的一种美术活动。折纸活动取材方便,操作简单,生动形象,易学易做,是儿童感兴趣和爱好的事情。它既能锻炼儿童的手部肌肉,又能促进儿童大脑的发育;内容丰富,有很强的趣味性,是经千百年来劳动人民不断创造而流传下来的。它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具有独特风格和鲜明的个性,而且活动形式符合孩子好奇、好动的心理特征。
教学建议:
1、运用童趣化的语言激发幼儿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折纸课也是如此,教师的语言引导要激趣,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行学习。比如《折兔子》。教师在引导语中采用“小兔子是我们熟悉的一种小动物,它给你留下的印象是怎样的呢?请你用一两句话描述一下……”“听了小朋友介绍,老师真的好喜欢小兔子,想不想把小兔子永远留在你的身边。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用纸折小兔子的方法。”《折帽子》时,教师结合天气情况引导:“天冷了,小帽子成了我们的好朋友,今天就请小朋友为自己制作设计一顶好看的帽子。”童趣化的引导语的加入可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此外,我们还可以将几种基本的折叠方法变成更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如:边与边对折——“两条直线抱一抱”,角与角对折——“两个小角碰一碰”,反面折——“向后转”,向下折——“弯弯腰”等,小学生听到语言指令后,能很快做出相应的反应而且兴趣高涨。在教学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运用“五法”促进儿童学习
(1)图示演示法
图示是学生学习折纸的有效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采用立体步骤图引导学习,并通过尝试发现教师的范例纸以比学生的纸大3-4倍为宜,并且力求色彩鲜艳,富于美感。示范时,教师先把作品一次性完整示范一次,然后分步骤逐项示范。对于折纸过程中的难点、重点,要适当增加示范的次数,并指明折纸的部位,折痕的长短、中心点的位置及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既保证圆满完成每次折纸作品,又要注意锻炼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以及做事的认真程度。在进行范例示范的过程中要逐步渗透折纸理论知识的传授,如三角形折、正方形折的概念,折痕线的表示方法等,教学生了解简单的折纸概念,掌握常用的折纸技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有意无意地丰富理论储备,强化训练效果,为他们以后的折纸活动奠定基础。
(2)自学感知法
老师的教是为了不教,折纸课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最后形成技能,教师的教应以学生原有的知识为基础,以学生会和不会的临界点为切入点,所以折纸课的自学感知是必不可缺少的。这一环节检验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使学生运用旧知识与技能,学习新知识与技能的机会,对所需学习的新知识技能有整体印象。
1、在区域内为学生提供有提示线的纸张,供学生进行简单的对边折、对角折、向中心折的方法,巩固折叠法,掌握折叠的尺度。
2、在一些步骤较简单的折纸活动中,如折小花、帽子等时,学生通过将折好的作品拆开,思考分析和了解作品的折法,通过找一找、说一说、折一折,实际的去感知,和教师一起探讨找到方法。
(3)重点讲解法:
在学生通过拆折初步了解折叠步骤的基础上,对整体步骤或难点的部分,教师通过图示再进行示范讲解,能促进学生的理解,使折法更容易掌握。
(4)巩固练习法:
技能的形成不是一次能完成的,学生掌握了一种物体的折叠方法、要领后,要放手让学生多练习操作,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理解,形成技能。
(5) “小老师”指导法
根据能力强弱,我们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意在以强带弱充分发挥“小老师”作用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教学设计:(范例一)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折纸的有关知识,掌握折纸的基本方法,通过动手折纸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体会合作的快乐,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有关折纸的知识。
2、教师准备折纸工具、纸张、作品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看到我们教室布置了这么多折纸作品,你有什么想说的?
2、提示并板书课题。
二、调查汇报
1、课前同学们收集了一些有关折纸方面资料,了解了关于折纸的知识,谁来向大家汇报一下?
2、学生汇报
3、教师出示一些折纸方面的知识让学生了解:
折纸知识:折纸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583年。当时中国的纸张昂贵,人们就用纸折一些小物品互相赠送来表达感情。折纸就这样产生了,并且成为礼仪的一部分。当僧人从中国经过朝鲜东渡日本时,带去了许多纸,折纸很快在日本风行并发展起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折纸不但在用料、工艺、样式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且出现了许多专门研究折纸的机构和专家。今天,专家们用纸折出的复杂的样式确实另人叹服。
4、让学生欣赏折纸专家的作品。(教师通过大屏幕展示)
三、学习折纸的基本折法
1、折三角形。
(1)学生演示自己折三角形的方法。
(2)教师进行示范指导。
(3)学习利用折三角形的方法折出一个纸杯。
(4)对学生折出的纸杯进行展示、评价。
2、折四边形
(1)学生自主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折出四边形。教师进行指导示范。
(2折出一些作品并进行展示、评价。
3、学习其他折纸的方法。
(1)教师演示:内翻、外翻等技法,
(2)学生练习。
四、方法的综合运用——折长耳朵小狗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拆开样品,观察研究折法。
(2)学生汇报演示,教师示范指导。
(3)尝试动手折。
(4)作品展评。
五、自由创作
1、父母每天为我们辛勤操劳,为了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就利用今天所学的这些折纸的方法把自己最拿手的作品折出来并带上几句祝福的话送给他们。
2、学生自己动手折,教师巡视指导。
3、作品展评。
六、活动拓展
1.进行课堂小结教师。
2.鼓励学生继续学习了解折纸的相关知识,争做折纸小能手。
教学设计:(范例二)
活动目标:
1、了解折纸的历史、折纸的作用,折纸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民族自豪感。
3、学会折天鹅。
教师准备:课件、天鹅样品、彩纸。
学生准备:挂历纸、剪刀、细绳、胶水。
实践性作业设计:折天鹅
教学时间: 3课时
活动环节:
第一课时
一、活动,引起兴趣
“ 同学们,在集场上,你看到哪些东西呢?今天我们就来折许多新衣服,这好后摆一个衣服摊好吗?”
二、 引导学习按图示折纸
1、“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种新的折纸本领,就是从四角向中心折,请小朋友看图示”
图(1) 将正方形纸两次对边折
图(2)然后打开找到中心妈妈(中心点)
图(3)四个角是四个孩子,他们都要找到中心妈妈和她亲一下。这就是四角向折,在这个
2、 请操作,教师指导
“要看着图示一步一步地折,一步也不能丢掉”
图(4) 翻过来在折一次四角向中心折
图(5) 再 翻过来在折一次四角向中心折
图(6)翻过来将四个正方形打开成长方形
图(7)最后对折成衣服。在折衣服的基础上学折裤子:“衣服有了,没有裤子怎么办呢?”
“看,衣服还会变魔术呢!一变变成了一条裤子。”请 学生说说是怎样变裤子的。
3、 操作,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学生注意对齐抹平,四角向中心折共折三次。
三、 展评学生的作品 。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折天鹅
一、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让自己身边有一只美丽的天鹅呢?用你灵巧的小手来着一只可爱的小天鹅。
二、师生共同折天鹅。
1、准备纸。长方形,长约是宽的2倍。
2、把长方形纸条逐个叠成小三角形;练习折。
3、分组合作,插制成型。
4、展示各组的作品。
三、研究讨论。
1、折纸给你带来了什么?怎样使你的折纸作品更富有生命力。
2、怎样使自己制作的纸天鹅更美观?你还知道可以用什么材料制作小天鹅。
四、拓展创新
自由折纸,装饰教室。
第三课时
一、提出本课任务。
二、分组活动。利用手中的材料折纸。然后装饰教室。
三、活动感受。
本节课你有什么感受,自由谈一谈。
四、拓展延伸
自由折纸,装饰教室。
四、交流汇报。
1、引导学生互相评价
2、评价总结。
四、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畅谈活动感受。
2、建议学生折纸。
资料袋:
一、推荐几个折纸网站:
纸艺网:
小螃蟹:
纸天堂:
折纸万花筒:
二、折纸符号和图解:
最复杂的手共折纸也是由最基本的折叠符号组成的,包括简单的曲折,前后折这些,学好了这些折叠符号,后续的折纸就变得容易和简单多了。
三、基本折法:
1、双正方形折法
2、单菱形折法:
3、双菱形折法
4、双三角形折法
四、千纸鹤:
历史介绍:据说1000只纸鹤的说法源自80年代一部日本电视连续剧《千羽鹤》,电视根据真人真事改编,日本女孩佐佐木祯子1945年1月7日出生在广岛市,从小得了战争后遗症“败血病”,在她病重时开始折纸鹤为自己祈福,母亲说当她折出第1000只纸鹤时,她的病也就会好,但当她折到第664只的时候还是死去了。以后每年人们都会折纸鹤放在祯子铜像下,寄托对和平的祝福,折纸鹤也很快在世界流行起来。
各色千纸鹤的含义:
红色千纸鹤——红色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
白色千纸鹤——别以为是白色的就不吉利。到了鸟的世界,一切都要改变了。白色的鸟那不是天鹅就是喜鹊。
黑色千纸鹤——黑色是庄重的象征。
蓝色千纸鹤———蓝色代表忧郁、宽广。有海一样的胸襟和天一样的豪情。蓝色也通常是具有诗情画意的写手们最喜欢的颜色。
绿色千纸鹤———绿色在平时历史生机勃勃的意思,但到了鸟类世界里就完全是鹦鹉的代言人了。
黄色千纸鹤———黄色是暖色,给人一种温暖和温馨,更是中国人自己的本色。
千纸鹤,是代表你对被送的人的祝愿,每只千纸鹤承载一点祝愿,最终成为一个愿望。999只千纸鹤的意思和999朵玫瑰差不多意思,是希望能和你天长地久,表明他(她)永远的爱你。叠了1000只纸鹤的人将可以许下一个愿望。
折叠方法:
首先取一张正方形纸,开始折。把纸的左上角和右下角(或右上角和左上角)重合,折成一个大三角形。把它的两个锐角重合,折成一个小三角形。然后抓住小三角形的高(几何术语)向外拉。再抓住这个折成梯形的纸的高(也是几何术语)向外拉,又折成了梯形。然后抓住梯形的高再向外拉,拉到一定程度时向里一折,变成了正方形。后面的折法就是哑巴打官司——有理说不清了,不过我尽量不当“哑巴”。把正方形的上面折过来到中线,另一边也这样折。翻过来,也这样折。折了四次后,把左右两边翻开,把下端向上折,折成翅膀。最后取上端一部分向下案,折成头。
五、折纸船:
纸船折法1:
纸船折法2:
六、折纸花:
1、玫瑰花的折法:
2、百合的折法:
3、牵牛花的折法:
4、山茶花的折法:
5、郁金香的折法:
6、树
七、日用品
1、盒子
2、水桶和水杯
3、电话
4、碗
5.灯笼
6、纸杯
7、蜡烛
八、蘑菇
蘑菇1折法:
蘑菇2折法:
九、食物类
1、茄子
2、桃子
3、月饼
4、香蕉
十、 海洋生物类
1、海豹
2、八爪鱼
3、燕鱼
4、乌龟
5、天使鱼
6、金鱼
7、翻车鱼
8、章鱼
十一、建筑类
1、宝塔
2、别墅
3、房子
4、钟楼
十二、动物类
1、孔雀
2、
2、老鹰
3、青蛙
、
4、鸭子
5、乌鸦
6、燕子
7、母鸡
8、狗
9、蝴蝶
10、老鼠
11、马
12、瓢虫
13、企鹅
十三、帽子
1、尖尖帽
2、礼帽
3、墨西哥帽
十四、衣服类
1、上衣
2、大衣
3、水手服
4、裤子
5、手套
6、袜子
第2篇: 三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第四课
梁河九年制学校七年级语文导学案 总第6课时
班 级: 学习小组: 姓 名:
课 题
观沧海
教学课时
1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诗歌。2、理解诗歌内容。
3、品味语言,体会诗中描绘的宏伟壮丽景象。
4、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学习重难点
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
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学习方法
熟读成诵 合作学习
审批人
第一部分:预习案
1、自主学习,风采展示
1、作者介绍:曹操,字 ,小名阿瞒。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 家、 家和 。代表诗作有《步出夏门行》《蒿里行》《短歌行》等。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 ”,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2、听老师范读诗歌,注意字音、节奏、语气和情感。
3,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二、自主探究,交流展示
理解诗歌大意
1、根据注释及老师提供的资料,尝试疏通文意。
2、交流学习成果。
第二部分:探究案
三、多边互动,合作探究
以小组为单位,思考、探究下列问题
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诗人在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
3、哪些是作者真正“观”到的?
4、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5、诗中哪几句又是写虚景?(作者想象的景色及景物)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意境?
6、为什么曹操会产生这样的想像?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这里集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质疑巩固,拓展训练
感情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像,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第三部分:检测案
五、达标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sǒng zhì( ) jié( )石 澹澹( ) 萧 瑟( )
2、填空。
(1)“ ”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2)“ ”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
(3)诗中展现海岛生机勃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中最能反映诗人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但全诗却没有哪一句是写情的诗句,情寓于景中。你能说出古代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吗?
六、小结与反思
梁河九年制学校七年级语文导学案 总第7课时
班 级: 学习小组: 姓 名:
课 题
次北固山下
教学课时
1课时
学习目标
1、 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 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和谴词造句的妙处。
3、 继续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
学习重难点
1、 颈联中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 本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学习方法
熟读成诵 探究赏析
审批人
第一部分:预习案
导入新课:
王湾是洛阳人,于先天元年,即公元712年,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他曾往来于现在的江浙一带,在途经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时,写下了一首诗《次北固山下》。王湾是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以诗传”呀。
2、自主学习,风采展示
1、作者介绍:王湾,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
2、听老师范读这首五言律诗,注意字音和节奏。
3、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4、朗读指导并齐读。
二、自主探究,交流展示
1.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老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2,请一两位学生讲述诗歌内容。
第二部分:探究案
三、多边互动,合作探究
探究一:1.诗人为什么要将愁心寄与明月呢?
2.你从哪些诗句可看出龙标这被贬之地极偏远?
3.诗中哪一个字真实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感情?
4,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探究二: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四、质疑巩固,拓展训练
古人云:情哀而景哀,作者的难过之情也融入了所见之景中。那么诗中写景的诗句是怎样表现作者的哀愁之情的?
第三部分:检测案
五、达标检测
1、诗中融情人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 。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末句“随君直到夜郎西”中“夜郎”一词,有两种解释:一与成语“夜郎自大”的“夜郎”意同,意即——地名,在今贵州省西部桐梓县,古称夜郎国;一是指湖南省沅陵的夜郎县。细读课文,分析一下哪种解释更合理。
六、小结与反思
梁河九年制学校七年级语文导学案 总第8课时
班 级: 学习小组: 姓 名:
课 题
次北固山下
教学课时
1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和谴词造句的妙处。
3、继续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
学习重难点
1、颈联中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本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学习方法
熟读成诵 探究赏析
审批人
第一部分:预习案
3、自主学习,风采展示
1、作者介绍:王湾,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
2、听老师范读这首五言律诗,注意字音和节奏。
3、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4、朗读指导并齐读。
二、自主探究,交流展示
1.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老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2,请一两位学生讲述诗歌内容。
第二部分:探究案
三、多边互动,合作探究
1、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
2、前面三句写景,各有特色,请问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你的感受和理由?
3、最后一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点名了诗的主题,你是怎么理解这种乡愁的?
四、质疑巩固,拓展训练
当历史的车轮转到了今天之后,我们有了火车、飞机,有了电话、网络,我们的神州五号也顺利“上天”了,地球已经变成地球村了,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的思乡情感又怎样呢?有还是没有?多还是少?淡还是浓?
第三部分:检测案
五、达标检测
1、《次北 固山下》诗中的千古名句是: , 。诗中道出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的名句是: , 。
2、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寄愁心/与明月 B.江春/入旧年 C.杨花落尽/子规啼
3、杜甫有句名言曰:语不惊人死不休!语若惊人,须要炼字。下面的对联别出心裁,上联中的“读”字,人格化地活现出水中景,请你在下联中填写一个动词,与“读”相对,拟人化地表现出山里的情趣。
水清鱼读月 山静鸟________天
4、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同学们能例举一些学过的写乡愁的诗歌吗?
六、小结与反思
梁河九年制学校七年级语文导学案 总第9课时
班 级: 学习小组: 姓 名:
课 题
天净沙 秋思
教学课时
1课时
学习目标
1、识记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掌握“散曲”的文体知识。
2、正确朗读、背诵全曲,能准确把握这首曲表现出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3、学习分析诗歌的方法,感知诗中的艺术形象,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1、会诗歌的韵律美。2、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培养想象力,陶冶情操
学习方法
熟读成诵 探究联想
审批人
第一部分:预习案
4、自主学习,风采展示
1、关于作者:马致远,号 ,元代 家、 家,他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流畅自然。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堪称为旅思名作、秋思之祖。
2、关于“曲”这种文体: 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形成另一新兴的体裁就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
3、听老师范读,注意字音和节奏(做好标注)
4、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二、自主探究,交流展示
1、展示朗读
2、整体感知:通过朗读,我知道作者写到了 等景物。这些景物组成了绝妙的 图。
第二部分:探究案
三、多边互动,合作探究
(一)领略诗情画意:
1、列举描绘的景物,看形成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2、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这首小令是怎样达到情景交融的?
(2)写法探究:
再细读这首小令,看看写法上有何特点?
四、质疑巩固,拓展训练
用散文的语言将曲中描绘的意境写出来。
第三部分:检测案
五、达标检测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律诗,一首八句,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五六句要对偶,平仄也有规定。
B.《观沧海》是一首乐府诗,作者曹操,字翼德,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C.《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 感愤、寄以慰藉的七言律诗。
D.《天净沙 秋思》是一首散曲,作者马致远,号东篱,元代戏曲作家,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
2、学了《古代诗歌四首》后,班上准备举行以“轻叩诗歌大门”为主题的综 合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如果要举行赛诗会,请你为赛诗会拟定一种形式,写在下面。
( 2)下面是“生活处处有古诗”情境表演中的几个片段,请你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古诗名句。①当我们浪费粮食时,爷爷常引用唐代李绅的诗句来教育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昨晚有一道数学题,我绞尽脑汁,百 思不得其解,就在我“________________”时,爸爸走过来,经他一点拨,我豁然开朗,真是“________________”。
(3)请你根据本次活动主题拟写一条标语。
3、试着描写一段景物,使之饱含自己感情。 (提示:可以表现的感情:高兴喜悦、悲伤哀痛)
六、小结与反思
宁可累死在路上,也不能闲死在家里!宁可去碰壁,也不能面壁。是狼就要练好牙,是羊就要练好腿。什么是奋斗?奋斗就是每天很难,可一年一年却越来越容易。不奋斗就是每天都很容易,可一年一年越来越难。能干的人,不在情绪上计较,只在做事上认真;无能的人!不在做事上认真,只在情绪上计较。拼一个春夏秋冬!赢一个无悔人生!早安!—————献给所有努力的人.
第3篇: 三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第四课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课件:《古诗三首》
【赠刘景文】
【课时目标】
1.会认“赠、刘”等8个生字,会写“赠、刘”等7个字。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从荷枯、菊败、橙黄、橘绿中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和对朋友的敬佩。
3.学习古诗新唱,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从荷枯、菊败、橙黄、橘绿中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和对朋友的敬佩。
2.学习古诗新唱,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现在是什么季节?喜欢秋天吗?你能用一些词句来说说你所看到秋天的景色吗?
2.从你们的话中,我感到大家都很喜欢秋天,古人也很喜欢秋天,他们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天。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赠刘景文》(课件出示20)(出示诗人、题目)知道这首诗是谁送给谁的吗?认读生字:赠、刘,读准平舌音“赠”,边音“刘”。
3.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课件出示21)
古时候,有一个人叫刘景文,他是一个有学问、不怕困难的人。当时他已经50多岁了,不过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所以他整天闷闷不乐,心情很不好。他的好朋友苏轼就邀刘景文到他家里做客,他们一边喝酒一边聊天,苏轼很想帮刘景文树立信心。
于是,便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希望刘景文能找回自信,取得成功。这首诗的题目就叫《赠刘景文》。(学生接读,提醒注意后鼻音。)(板书:赠刘景文)
二、图文结合,画中会意。
(一)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课件出示22)要求把字读准确。遇到不理解的字读一读下面的拼音。
zènɡliúɡàijúcánjūnchénɡyóuàojú
赠刘盖菊残君橙犹傲橘
自由读,指名读。
师生共同正音:“赠、残”是平舌音,“橙”是翘舌音。
开火车读,齐读。
(二)学习前两句诗。
1.指名朗读古诗《赠刘景文》,教师评议: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那你们知道这首古诗前两句写了秋天的哪些景色?
(课件出示23)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2.指名说,板书:荷菊
3.师:同学们的回答真棒,来,我们先来欣赏几幅图。
4.“荷”字的教学。
(1)(课件出示24)荷花荷叶图(板书:荷花荷叶图)
师:同学们,图上画了什么?
师:看到这么美的荷花,让我想起了一首小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课件出示25)
(2)老师一边描述一边出示(课件出示26)荷叶干枯图(重叠在荷花荷叶图上)
师: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秋天来了,你们看荷花变得怎样了?
师:看到这幅图你会想到哪句诗?(荷尽已无擎雨盖)
引导理解——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擎:举,向上托。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3)反复读:荷尽已无擎雨盖。
5.“菊”字的教学。
(1)(课件出示27)菊花图。(板书:菊花图)
师:秋天来了,菊花开了,多美的菊花呀,天气一天比一天凉了,早上还看得见霜呢。(课件出示28)菊残图(重叠在菊花图上),你们看这菊花怎样了?
引导理解——菊残:菊花凋谢。犹:仍然。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
师:当我们感觉到天气冷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怎样?
师:那你们看看:菊花的花枝,光着身子却依然挺立着,这是一株什么样的菊花呀?
师:看到这幅图你会想到哪句诗?(菊残犹有傲霜枝)
(2)反复读“菊残犹有傲霜枝”。
(3)对比朗读。
(三)教学后两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师:我们跟着诗人再一路走一路看,你会发现秋天还有更美的景色在前面呢。
1.(课件出示28)橙黄橘绿图。(板书:橙黄橘绿图)
师:除了橙子、橘子,还有哪些果实也是在秋天成熟的?这真是一个丰收的季节,这就是秋天的美呀!(板书:橙橘秋之美)
所以诗人苏轼怎么说?指名回答,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2.齐读诗句。
三、读中悟情,多元吟诵。
(一)谈话过渡:同学们虽然理解了诗意,可还没有读出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味。下面老师教你们读古诗的一个方法,好吗?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体会读。
3.个人比赛读。
4.男女 生比赛读。
5.齐读。
6.指导背诵。
(二)同学们,刘景文受到了苏轼的鼓励,终于崭露头角,后来他还受到了宰相王安石的赏识,做了官,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这励志的诗句也成了千古佳句,你们能把这首诗背下来吗?(指名背诵)
(三)多元吟诵,古诗新唱。
同学们,老师在课余的时间把这首古诗配上了音乐,让这首诗变成了一首歌曲,你们想听吗?欣赏“古诗新唱”——“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四、拓展延伸,美在秋天。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赞美秋天的还有很多很多,你们课余时间也能够找找读读哟!
五、识记字形,书写生字。
1.同学们,苏轼把这首诗送给了刘景文,我们现在就来写一写诗中的几个生字。
(写字之前要注意写字的姿势,做到:头正身直脚放平,五指执笔笔杆正,一寸一尺和一拳。每个生字写2次,争取第2个比第1个写得好。)
(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30:)赠刘盖菊残君橙
2.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熟字加偏旁:“曾+贝”是“赠”,“文+刂”是“刘”,“登+木”是“橙”,“+皿”是“盖”。
减一减:“群—羊=君”。
换一换:“线”把“纟”换成“歹”,变成“残”。
3.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如下:
(1)“盖”字的“羊”没有尾巴。
(2)“君”字的第二笔横要露头。
(3)“赠、橙”都是左窄右宽,“残”左右等宽,“刘”左宽右窄。
4.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
提醒学生注意:
“残”是左右结构的字,右边是两横一撇,不是一横两撇。
“橙”第四笔是点,第五笔是横撇,七、八笔是两小撇。
5.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设计意图: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到了语言的优美,同时还引入古诗新唱的方式,真正做到“创意地教古诗,快乐地学古诗”。】
【设计意图:一节课学习一首古诗的容量是很小的,所以拓展相关作者的诗歌和同类型的诗歌,积累优秀诗文。】
【设计意图:老师在教学生写字时,严格落实新课标关于学生课堂要写字10分钟的要求,避免啰嗦无重点的“说”,给足时间让学生去识字、写字,提升了学生的书写质量。】
【夜书所见】
【教学目标】
1.理解“挑”1个生字,会写“送、挑”2个生字,准确认读多音字“挑”。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美图导入,营造诗境。
1.(课件出示32)出示图片,请学生说出挂图中的景物、人物,然后互相交流,根据自己的想象创编小故事。
2.谈话导题:同学们的故事很精彩,老师真是佩服呢!这样美的画面写成诗也一定会很精彩!来,我们一起走进《夜书所见》。(板书:《夜书所见》)
二、理解生字,感知诗情。
1.理解“书”“所见”的意思,引导解题。
(书:书写下来。所见:所看到的。)
2.齐读题目,板书题目。
3.根据拼音、注释同桌互读诗文,要求读通、读顺。
4.师生讨论生字的认法。(课件出示33)出示生字:
sònɡtiǎo
送挑
(1)老师指正:注意读准平舌音“送”。
“挑”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tiǎo”,还有一个读音是“tiāo”,组词为“挑担、挑粮”。
(2)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形声字结构规律识记“挑”:“扌”表意,“兆”表音。
加一加:“关+辶=送”。
(3)(课件出示34生字田字格课件)送挑
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如下:
(4)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
提醒学生注意:
“送”是半包围结构的字,先写“关”,后写“辶”,“辶”是三笔写成,第二笔是横折折撇。
“挑”第三笔是提,第七笔是竖弯钩。
(5)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5.老师范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 生分组读。
(课件出示35)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6.告诉老师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猜一猜诗人在想什么?
三、精读诗文,感悟诗意。
(一)找出诗人所见。
师:这首诗是夜晚诗人写下所看到的情景,那么,诗人究竟看到什么呢?我们快到诗中找一找,看谁有发现?(梧叶、儿童、挑促织、篱落、一灯明)(教师相机板书)
(二)学习第三、四行诗句。
1.师生交流。
(1)生回答看到儿童挑促织时,相机出示第三行诗句。(课件出示36图文)知有儿童挑促织。
(2)生回答看到儿童在捉蟋蟀,相机指导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句。
师:从这学期、这首诗开始,古诗课文增加了一项内容——注释(板书:注释)它是我们学习古诗的好帮手,它能帮我们扫清诗中的拦路虎,它能协助我们更好更快地读懂诗句的意思。
(3)理解“知”。
师:刚才借助注释我们知道“挑促织”的意思,那么这个“知”是什么意思?(料想)
(4)漆黑的夜晚诗人怎么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相机出示第四行诗句。(课件出示37图文)夜深篱落一灯明。
2.引导交流:你捉过蟋蟀吗?指名生说。
预设一:学生捉过蟋蟀。教师让学生自由交流分享体验,训练口语表达水平。
预设二:学生没有体验过。教师充满激 情地描述:一提起捉蟋蟀,我就想起小时侯和小伙伴到草丛里捉蟋蟀的事。捉蟋蟀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顺着声音好不容易发现一只,赶紧用手去捂,觉得应该捂到手里了,不过打开一看,却什么也没有。如果能捉到一只,我会高兴得不得了!
3.朗读指导。
4.齐读。
5.师范读。
6.齐读。
(三)学习第一、二行诗句。
谈话过渡:谁知道捉蟋蟀的季节是什么时候?秋天是捉蟋蟀的季节。这时的蟋蟀又大又壮,叫的声音听。到书中找一找秋天,你一定能找到?
1.(课件出示38)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读一读。
2.理解词语,初知大意。
3.(课件出示39)
(1)萧萧:风声。
(2)梧:梧桐树。
(3)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4.齐读。
5.师范读。
6.齐读。
7.理解“客”,相机介绍作者背景资料(课件出示字典中“客”的多个解释,生选择字义。)
引导交流:这位漂泊在外的人是谁呢?是诗人就是叶绍翁。(板书:叶绍翁)说起叶绍翁还有一个故事:(课件出示40)叶绍翁是福建人,小时侯被送给浙江的一个叶氏的人家做儿子。他的爷爷原来是朝廷的一位大官,因为朝廷政变,受到别人的迫 害,所以他的整个家族受到牵连,他的家变得凄惨不堪。他的爸爸妈妈不得不把他送给别人。
8.读诗。
谈话过渡:了解了这些,你就更能体会江上秋风为什么牵动诗人的情怀?漂泊在外的他会想起——(生答……)那就是思乡之情。我们带着这思乡之情再读一读。
(四)指导全文朗读。
1.齐读。
师:就在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时候,看到一群孩子在捉蟋蟀,诗人又会想到想到什么?(生答)是呀,也许他会想起自己的童年,也许会想起儿时的伙伴,也许想起家乡的孩子,想到这些,他的思乡之情就更浓了。身在浙江的他,多么想回到福建老家,跟自己家人团聚啊。
2.教师范读。
3.学生齐读。
4.配乐读(配乐曲马思聪《思乡曲》)。
5.唱诗(配上《世上只有妈妈好》旋律)。
6.指导背古诗:这首诗要把诗人“想家”的感情读出来,声调要缓慢些。最后两句“捉蟋蟀”场景确实令人高兴,但同时又牵动了诗人“动客情”思念家乡呀!所以后两句语气可明快些,但不可过快。(学生先读,老师指导,老师再范读,协助学生更好地掌握。)
四、趣味活动,强化记忆。
1.把《夜书所见》这首诗的诗句变成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2.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3.老师读诗的前面,学生接后面,直到学生基本会背为止。
4.小组比赛。
五、拓展阅读,增加兴趣。
1.你们还读过哪些诗人所写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呢?谁来背一首试试!
2.老师这里也有一首古诗,请你们认真听一听,跟着一起体会诗歌的感。
(课件出示41)
泊船瓜洲
(宋代)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3.读一读,背一背。
【设计意图:从形象直观的图画入手,符合儿童的理解规律。通过图片营造诗文意境并在此基础上创编故事,一是为了训练口语表达的水平,二是为了有一个轻松的开始,创造自由的学习氛围。在老师的引导下提升同学们的阅读期待,预热课堂。】
第4篇: 三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第四课
第四课 放牧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唱好《放牛山歌》,为《小牧笛》编创表演唱。
2、聆听《牧歌》、《小放牛》,感受两种不同风格、不同音色色彩、不同情绪的音乐。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八分音符。 2、有感情的演唱,以情带声。 教学准备:钢琴、录音机 、磁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第一课时 5-2
一、组织教学 1、拍手进教室,确立良好坐姿,明确课堂纪律。 2、师生问好。
二、导入 1、聆听民间乐曲《小放牛》《牧歌》。 2、感受两种不同风格、不同音色色彩、不同情绪的音乐。
三、学唱歌曲
1、体验感知,聆听歌曲《放牛山歌》范唱。大家在歌声中感受到什么?
2、发声练习:1 2 3 4 │ 5 — │ 5 4 3 2 │ 1 — ‖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3、节奏练习:
2/4 ×× ×× │ ×× × │ × ×× │ × — ‖
2/4 ×× × │ × . × │ ×× × │ × — ‖
2/4 × ×× │ ×× × │ × ×× │ × × ‖
4、有“La”模唱主旋律,注意难点。
5、用听唱法学习歌曲。
6、小声跟范唱完整的演唱歌曲。
7、创新表现,处理歌曲。大家想用怎样的声音来表现这种形象?
(交流、处理、试唱)
四、歌表演《小牧笛》
1、聆听音乐感受牧童在放牧劳动时的欢快情绪与民族风格。 2、用听唱法学习歌曲。
3、根据歌词内容,启发学生自己设计,和伙伴们一起边唱边表演《小牧笛》。
五、课堂小结,下课。 课时小节及体会:
第二课时 6-1
一、组织教学 1、拍手进教室,确立良好坐姿,明确课堂纪律。 2、师生问好。
二、导入 1、聆听民间乐曲《小放牛》《牧歌》。 2、感受两种不同风格、不同音色色彩、不同情绪的音乐。
三、学唱歌曲
1、体验感知,聆听歌曲《放牛山歌》范唱。大家在歌声中感受到什么?
2、发声练习:1 2 3 4 │ 5 — │ 5 4 3 2 │ 1 — ‖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3、节奏练习:
2/4 ×× ×× │ ×× × │ × ×× │ × — ‖
2/4 ×× × │ × . × │ ×× × │ × — ‖
2/4 × ×× │ ×× × │ × ×× │ × × ‖
4、有“La”模唱主旋律,注意难点。
5、用听唱法学习歌曲。
6、小声跟范唱完整的演唱歌曲。
7、创新表现,处理歌曲。大家想用怎样的声音来表现这种形象?
(交流、处理、试唱)
四、歌表演《小牧笛》
1、聆听音乐感受牧童在放牧劳动时的欢快情绪与民族风格。 2、用听唱法学习歌曲。
3、根据歌词内容,启发学生自己设计,和伙伴们一起边唱边表演《小牧笛》。
五、课堂小结,下课。 课时小节及体会:
第三课时 6-2
一、组织教学 1、拍手进教室,确立良好坐姿,明确课堂纪律。 2、师生问好。
二、导入 1、聆听民间乐曲《小放牛》《牧歌》。 2、感受两种不同风格、不同音色色彩、不同情绪的音乐。
三、学唱歌曲
1、体验感知,聆听歌曲《放牛山歌》范唱。大家在歌声中感受到什么?
2、发声练习:1 2 3 4 │ 5 — │ 5 4 3 2 │ 1 — ‖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3、节奏练习:
2/4 ×× ×× │ ×× × │ × ×× │ × — ‖
2/4 ×× × │ × . × │ ×× × │ × — ‖
2/4 × ×× │ ×× × │ × ×× │ × × ‖
4、有“La”模唱主旋律,注意难点。
5、用听唱法学习歌曲。
6、小声跟范唱完整的演唱歌曲。
7、创新表现,处理歌曲。大家想用怎样的声音来表现这种形象?
(交流、处理、试唱)
四、歌表演《小牧笛》 《放牛山歌》
1、聆听音乐感受牧童在放牧劳动时的欢快情绪与民族风格。 2、用听唱法学习歌曲。
3、根据歌词内容,启发学生自己设计,和伙伴们一起边唱边表演《小牧笛》。
五、课堂小结,下课。 课时小节及体会:
上一篇:幼儿园传染病应急演练总结【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