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对师范生师德培养一篇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故为师范。现代“师范”一词,成为培养教师的学校,尽管名称不同,级别有异,意义仍是指培养“堪为人师而模范之”的人才的,由此可见,“师范”一词的深义,古今无异。正如胡锦涛主席指出的:“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校对师范生师德培养1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高校对师范生师德培养1篇
高校对师范生师德培养篇1
师范院校中师范生的信息素养及其培养
作者:吴卫峰 刘东霞
来源:《云南教育·高等教育研究 》2010年第01期
摘要: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创造型人才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素质,如何培养和提高高等师范院校学生的信息素养,已经成为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改革亟待解决的战略性问题。本文分析了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意义、信息素养的内涵,提出培养师范院校学生信息素养实施的措施和途径。
关键词:师范生 信息素养 培养途径和措施
在信息时代,信息素养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对人才进行综合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成为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基本生存能力。作为未来教师的师范生的信息素养直接影响到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影响到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所以,提高师范生的信息素养显得尤其重要,已经成为当前师范院校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1 信息素养的内涵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是一个含义广泛的综合性概念,1974年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 Zurkowski)在美国图书馆与信息科学委员会的一份名为The Information Service Environment Relationships and Priorities的报告中首次提出。他将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
所谓信息素养教育就是以提高人的信息素养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培养受教育者具备利用信息技术有效获取、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使受教育者在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等方面达到和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水准,信息素养不是一种纯粹的技能教育,而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的重建。美国是世界上较早发起信息素养运动的国家,在各级各类学校中都设有或开设有大量的信息素质教育课程或实验性项目,包括K-12教育、大学教育和成人教育等。而我国信息素养教育起步较晚,尤其是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存在很多严峻的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信息素养教育经验来推动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学的改革。
2 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2.1 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
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学习和交流打破了过去的时空界限,为人类能力的提高和发挥作用带来了新的空间。”多媒体技术是以计算机为载体,能够采集、存储、处理以及重新组织播放视听觉信息以及文本信息的一种新兴技术。它使用先进的视听觉信息数字化压缩处理技术,使视听觉信息可以百分之一甚至更小一些的容量保存在计算机内;另外,计算机所提供的人机界面的会话能力能够使这种传送成为一种交互作用的人机会话过程。
以信息能力为核心的信息素养将成为信息时代个体认知的一个重要手段,它将成为如同读、写、算同样重要的一种基本生存能力。信息时代要求作为培养中小学师资的高师院校,应率先开展信息素养教育。
2.2 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培养“新型师资”的需要
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正在以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实现教育信息化为契机向纵深发展。为普及素质教育,正在进行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新的基础教育课程目标、课程标准己经出台。新标准对教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精选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写作的能力。新标准的核心是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2.3 是提高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造就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想,能提出新思想解决新问题的人才,而创新与一个人的信息素养是分不开的。良好的信息素养能够使人的思维敏捷,认识超前,能够针对社会所需和自己的不足及时主动地获取信息、学习知识,并使学习不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使自己成为适应信息时代的具备各种能力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从而达到终身学习的目的。
当今时代新知识不断涌现,而且更新的速度快,学生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已远不能满足以后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大学是学生获取知识、锻炼能力最关键的4年,据统计,大学阶段只能获得一生所需知识的10%左右,其余必须在以后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学生一旦走出校门,要获取知识就只能通过自学,这并不是件容易坚持的事情。只有具备了良好的信息素养,掌握了获取信息的方法和途径,才能花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取最多有用的知识和信息。高校师范生毕业后大都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责任,只有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才能适应时代的挑战和要求,培养新时代的新型人才。
3 培养师范生信息素养的措施和途径
3.1 优先推进师范院校信息化建设
师范院校的信息化建设是保证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基本物质条件。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之一是构建区域教育网,积极推进校园网建设,努力实施“校校通”过程,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不断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师范院校应该把信息化建设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师范生信息素养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网络提供的丰富的教育资源的利用程度。如果没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内容和配套学习软件,教师和学生就难以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学生也就失去了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的根基。所以,师范院校应该在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上重视教学软件的开发和教育资源的整合,对现有的可以利用的资源进行全面的整理,对资源进行数字化、多媒体化和交互式改造。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引进先进的教学课件开发平台,不断满足教师网上教学和学生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学习的需要,为师范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3.2 积极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把信息素养的培养融入到教学过程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就是结合学科的特点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及师生的互动方式的变革。它对信息素养的培养可起到如下作用:(1)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如网上提交作业、网上答疑辅导、网上讨论等,培养学生的信息交流能力与协作意识。(2)利用多媒体及网络技术构建“创设情景—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把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3)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基于网络的“问题发现—资源利用”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收集、分析、判断、加工能力,并形成创造力。总之,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既可以高效优质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又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3.3 逐步增强师范生的信息道德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学生信息道德水平的高低是学生道德修养和道德规范的具体体现。只有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规范,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才能较好地尊重他人知识产权,才能使学生具有信息免疫能力,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袭和信息腐蚀。
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面对良莠不齐的信息海洋,学生很有可能迷失方向。因此,在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过程中,更应重视并加强其中的人文教育,让学生深刻认识信息技术的双重作用。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和工作的良师益友。
结束语
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直接影响到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影响到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培养与提高师范生的信息素养已经逐渐成为共识。为了有效地培养和提升师范生的信息素养,我们必须关注师范生自身发展以及职业发展两个方面的需要,使其能够在具备基本信息素养的基础上,发展专业化的信息素养。我们要改变以往的单纯说教模式,让他们充分经历学习、体验和实践等环节,通过立体的、多维度的课程体系进行学习,最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培养和提高师范生的信息素养,必须关注信息化建设、整合、教学实习和信息道德四个方面,只有这四个方面都建设好了,师范生的信息素养才会有效地提升,从而为从事教师职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Zur kowski, P. The Information Service Environment Relationships and Priorities[Z].US National Commission on Libraries and in formation Science,1974.
[2]黄小寒.从信息本质到信息哲学-对半个世讨的回顾与总结〔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年第3期
[3]黄权才,刘昌海.论大学教师的信息能力与知识创新[J].高等教育(人大复印资料),2001年第1期
[4]刘琳.教育信息化与大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7(1)
[5]陈晓隽,杨小平.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与培养策略[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