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简表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谈谈对教育正义的理解(通用6篇)

| 来源:网友投稿

教育:汉语词语教育:2008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教育:2008年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的图书教育:2007年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教育:2007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教育:2007年学林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谈谈对教育正义的理解6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谈谈对教育正义的理解6篇

第1篇: 谈谈对教育正义的理解

1 谈谈你对教育概念的理解?

答:教育的概念是指教育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教育是一个过程,伴随着对教育对象深刻的思想转变过程,即能增进人们知道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教育也是一种方法,是教育者对被教育者传道授业的一种手段;教育也是一种社会制度,所谓人才是第一生产力,而人才的培养在教育,一国若要发展,教育是基础。

教育这个概念上来看,首先教育是指某一类开型的实践活动,而不是纯粹的理念或是在某种理念支配下的一套规则。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教育”必然有其明确的目的,因为人类任何的实践活动都是有目的性的,没有目的性的,偶然发生的外界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就不能称之为教育。其次,个体的社会化是指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把个体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态度,情感,兴趣和素质各不相同的人体身上,从而形成他们独特的个性心理结构。

日常生活中的“抚养”“养育”行为严格来说不能称之为教育。

2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答: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教育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并不为人们的主观意志所转移,教育工作者只有按照教育规律办事,才能搞好教育。历史经验证明,教育规律早在人们认识它之前,就已经存在并起作用了。遵循它,教育事业就发展,就前进,就成功;违背它,教育事业就受挫,就倒退,就失败。

二、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三 、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四 建构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

3简述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作用?

答:教育就是通过个体的社会化和个体的个性化,促使一个生物体的自然人成为一个生活在社会 中的具体的人。因此,教育对个体的发展的正向功能表现 为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和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大致来说,社会 化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学习生活技能。掌握个人成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社会生活技能和职业技能。二,内化社会文化。接受和认国一个社会 的文化价值观念与社会行为规范;三,形成社会性的发展目标。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使个人追求的目标与社会要求相一致;四,学会认同身份和在每一场合下自己所处的角色,自觉按照所献宝的行为规范为事,这是个体社会化的最终体现。例如,学校就在促使个体社会化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方面教育促使个体思想意识社会化;在一方面教育促使个体行为的社会化;别一方面教育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学校在促使个体个性化上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一,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二,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三,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4简述教育的社会功能?

答:教育的社会功能表现在教育对其它社会子系统的作用,包括人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教育的个体功能,要转化成政治,经济功能,首先要通过教育提高人口的素质来实现。教育的文化功能是教育社会功能中的一个基本功能,与人类教育共始终。而对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而言,教育社会功能的发生是由政治功能到经济功能,而学校教育的出现一开始就是统治阶级的特权。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正向功能有对人口的正向功能,对人口,文化,经济,政治的正向功能。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有二种情况:一为当社会发展处于负向时期,教育对社会出现总体的负向功能。二为当社会发展处于正向时期,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总体上是正向的,但也同时某些因素的影响,使得教育与社会的外部关系失调,出现局部负向功能。

5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我国教育目的精神实质是什么?

答:教育的目的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本身就反映着为教育的主体对教育活动在努力方向,社会倾向性和人的培养规格标准等要求和指向。从所含内容指向来看,教育的目的又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的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是整体教育意欲达到的根本所在。广义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活动具有指向教育作用的目的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系列。

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有四点:一,社会主义——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二,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三,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四,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6,试述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个体内涵?

答:教师专业发展又称教师专业成长,是指老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通过持续的专业教育,习得教育教学专业技能,形成专业理想,专业道德和专业能力,从而实现专业自主的过程。包含了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其具体的内容是,一,专业理想的建立;二,专业知道的拓展;三专业能力的发展;四,专业自我的形成。

7简述教师的职业形象?

答:教师的职业形象是指教师群体或个体在其职业生活中的形象,是其精神风貌和生存状态与行为方式的整体反映。教师的职业形象是通过其内在精神和外显事物显现出来的,其内在精神包括职业的精神风貌,工作态度,敬业精神,创新精神等外在事物表现为教师节日,教师组织,教师着装等。教师个人形象包括对学生的态度,工作态度,道德水平,教学水平,人际关系等。教师的职业形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教师的道德形象,二教师的文化形象,三教师的人格形象。

第2篇: 谈谈对教育正义的理解

讨论题目
1.谈谈你对学习比较教育课程的认识
2.“什么是教育”谈谈你的理解
3.你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4.谈谈阅读与写作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5.你准备采取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来学习这门课程?


要求
1.从上述5个问题中选择其中1个论文题目(不少于3000字)
2.不许照抄教材,否则为零分。

谈谈你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一、引 言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界在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一个本土化概念。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或教育价值观念,其初衷在于纠偏:纠正中小学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之偏,纠大学教育过分专业化之偏。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讨论,教育理论界对素质教育、素质的内涵和特征等问题已达成了一些共识。学者们认识到素质教育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发展的体系,没有也不应该有固定不变的模式。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有效成长的教育。素质的内涵具有时代的特征,不同的时代要求不同的素质。

那么,何谓素质教育呢?文辅相认为,素质教育是利用遗传与环境的积极影响,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意向等因素全面而和谐地发展,促进人类文化向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从而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关于素质这一概念,心理学与教育学有着不同的解释。心理学认为,素质是由遗传或先天因素决定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特点,对一个人的心理发展有重要作用。教育理论界的许多学者认为,素质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扩大。素质既包括先天遗传特征,又包括后天习得的素养。素质着重表示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

至于素质的特征,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1)内潜性。素质是人的潜能,不但遗传素质是与生俱来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也必须内化为人身心组织中的稳定因素才能视为素质的形成。人的素质的外化必须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方能实现。

(2)整体性。素质结构中的各种因素可以处于不同的水平或层次,这些因素统一在一个人身上,存在于一个统一的结构之中,整体的水平取决于因素的水平及要素间结构的整合。人的素质虽然是一个整体,但是构成素质整体的各因素也可以区分为不同层次,并得到测量。

(3)稳定性与发展性。素质一经形成,就具有比较稳定的性质,并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当然这种稳定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人的素质和一定社会的科学技术、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精神文明程度相联系,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不同社会、不同历史时期,对素质的要求不同。另外,个体的素质也是发展的。

(4)社会评价性。人的素质具有优劣好坏之分,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优良素质,这些优良的素质可以得到客观的测量。

此外,也有学者从辩证统一的角度对素质的特点作了划分,如遗传性与习得性的统一,相对稳定性与发展变化性的辩证统一,内在性与现实性的辩证统一,个体性与群体性的辩证统一,等等。

关于素质的结构,学者们有不同的意见,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比较有代表性的看法有:二分法,认为人的素质包括生理(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三层次说,认为人的素质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五成分说,按照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划分,将人的素质相应地划分为品德素质、智能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或者将素质分为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

这些分类虽然繁简不同,它们在本质上基本一致。不管怎样分,心理素质都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素质居于社会文化素质和生理素质之间,起中介作用。应该注意到,对素质结构的探讨,不能纯粹从抽象的逻辑出发,应坚持实用性、可行性与逻辑准确性的结合。

对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研究应与素质和素质教育的研究联系起来。如果不将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研究放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上,心理素质结构的研究就没有必要。这种研究实际上反映了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结合,是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中所提出问题的回应。至于大学生的素质,我们认为主要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人文科学素质和专业素质。

二、心理素质结构建构的理论依据

大脑是学生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后天的环境、学习和训练对脑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教育是以人为对象、以人的发展为目标的。教育对学生发展的影响,需要以学生脑的生长、发育与开发为中介;而且脑的发展也是人的发展的根本目标之一。人脑经过长期进化,其结构极其复杂和精细。遗传因素虽然决定着大脑发育的总方向和主要轮廓框架,但是大脑神经系统的精细结构和功能特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因素。换句话说,人脑之所以发育成为人脑而不是动物的脑,这是遗传决定的;但是,究竟发展成什么样的人脑,是优秀的大脑还是平庸的大脑?这与后天的环境因素、营养条件、教育方式、学习训练乃至社会文化背景都有关系。婴儿出生时,脑内绝大多数神经细胞已基本形成,但还没有发育完善。神经细胞的突起和突触连接以及微小神经环路的建立在后天发育过程中有非常大的变化,甚至在人的一生中都会进行修饰。也就是说,人脑在一生中都有可塑性,脑的微细结构和功能特性都在变化。但是,在出生后至7、8岁这一段时间特别敏感,其可塑性最大。就素质教育而言,丰富的感官刺激,学校的各类教育和训练、家庭教育、社会文化等的影响,通过儿童生理素质,特别是大脑这一物质基础,发展成为人的各种心理品质。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应重视运用大脑发育的规律,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发展。

人的毕生心理发展的规律,特别是人的心理发展的敏感期(关键期),以及心理品质发展的先后顺序和发展速度是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结构建构的理论基础。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再到衰老直至死亡,其心理品质始终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7—23岁之间,属于成年初期(或称青年晚期,从18—35岁)。在这一阶段,其思维方式由青少年时期的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发展;特别是在23—40岁之间,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的元认知也有进一步的发展。虽然在高中阶段,学生的个性已基本形成,但在大学阶段,学生的个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其自我意识迅速发展,自我同一性得到确立,进而促使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趋于稳定。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为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奠定了理论基础。

维果斯基关于教学与发展(特别是智力发展)关系的思想,对于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结构的建构具有指导意义。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的最佳效果产生在“最近发展区”,适时辅导学生是教学的不二法门。维果斯基关于教学与智力发展的思想,可以合理地扩展到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各个方面。

心理学研究不同层次或水平的区分对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具有参考价值。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大致可以区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在社会关系的体系中研究人的发展,这些主要是社会心理学的内容,与社会科学交叉。第二个层次,研究个性的结构,如需要与动机、能力与态度的动力过程、行为的结构和动力过程、调节机制等。第三个层次,研究从感知觉到思维情绪等心理过程。第四个层次,研究心理过程的生理机制。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主要与上述第二个层次的研究有关。

三、心理素质的涵义、特征

1.心理素质的涵义

关于心理素质的涵义,不同学者有不同看法,以下是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许燕认为,心理素质是以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稳定的心理品质。这一定义基本说明了心理素质的本质,但是没有说明心理素质与人的单个的心理品质之间的关系,也没有强调心理素质与人的各种实践的关系。刘华山认为,心理素质是个性心理品质在人的生活实际中的综合表现。这一定义抓住了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及特征,但这个定义中所说的生活实际比较笼统,其针对性不够。张大均认为,心理素质以生理素质为基础,将外在获得的东西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衍生性的,并与人的社会适应性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这一定义清楚地说明了心理素质形成及其特性,该定义中强调心理素质与人的社会适应性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这种观点固然有其合理性,但是学生心理发展有其年龄阶段特征,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结构的重点应有所不同,社会适应性行为与创造性行为并非对所有年龄的学生都同等重要。

综合上述几种看法,我们认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与大学生的学习、学术研究和生活实践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

2.心理素质的特征

刘华山对心理素质的特征概括得比较全面和准确。经过简化其观点,可以认为心理素质具有如下四方面的特征:

相对稳定性与可发展性。心理素质是个人的心理特质,不是人的个别心理或行为表现,更不是一个人一时一地的心理与行为表现。但是,心理素质又始终处于发展之中,具有自我延伸的功能。

综合性。对心理素质,不应从简单的心理过程或心理特性的角度来加以研究,不能将心理素质简单地看成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及其特性,对心理素质的研究应从个性层面上着手。心理素质是人的个性心理品质在学习、工作和生活实践中的综合表现。

可评价性。心理素质对人的活动成效有影响,因而具有社会评价意义;其品质具有优劣高低之分。人的某些个性心理品质,如内向与外向,一般不对人的行为成效产生影响,因此不应将它纳人心理素质之列。

基础性。心理素质不是大学生在特定领域中获得的某一专门知识和技能,应是那些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社会适应性和创造性等活动效果产生重要影响的心理品质的综合。

3.心理素质与几个相关概念的关系

心理素质与能力、人格特质、心理健康及创造力有密切的关系,但是心理素质与上述几个概念也存在着差别。

简单地说,心理素质是多种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能力和人格特质是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但是心理素质并不是能力和人格特质的简单拼凑,而是那些对大学生的学习、研究和生活实践产生重要影响的个性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

心理健康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个体处于此状态时不仅自我情况良好,而且与社会契合和谐,能发挥更大的心理效能。心理健康状态是良好心理素质的表现,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

至于创造力,在直觉的水平上,我们都能理解;但是到目前为止,恐怕还找不到一个学者们公认的创造力定义。心理学家曾提出了多个关于创造力的理论模型,其中,斯腾伯格(sternbers)提出创造力三维度模型(a three-facet model of creativity),即创造力包括创造力的智能、创造力的智能风格和创造力的人格层面,代表着学者们倾向于将创造力的认知、人格和社会层面统合起来理解创造力的发展趋势。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显示,人的创造力高低受人的智力、知识、思维风格、人格、动机和环境等诸方面因素的影响。尽管不同学科的最佳创造力的年龄不完全相同,一般而言,最佳创造力年龄在23—40岁之间。由此可见,大学本科生应该为今后创造性地开展学习、学术研究和工作作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应该承认,创造力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它不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部,甚至可以说它不是大学本科生心理素质结构的最重要成分。也许,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社会适应性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中更重要的成分。

四、大学生心理素质建构的思路

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研究关系到心理素质测评体系的建立、培养规格和实施方案等一系列问题。心理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社会文化素质的基础与载体;心理素质是外界刺激影响人的行为的中介,又是社会文化素质与生理素质相互影响的中介。鉴于心理素质在个体素质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推行素质教育时,查明心理素质的结构就是一项基础理论工作,它应该成为素质教育特别是心理素质培养的起点。

1.大学生心理素质建构的要求与策略

在确定合格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时应注意:(1)体现心理素质是人的个性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心理素质不是人的心理现象的几个孤立的方面。(2)反映大学生在学习、研究和生活实践中应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3)既考虑到大学生发展与成长的需要,也考虑到国家、社会和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 (4)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于未来需要,强调未来社会对学生的要求。(5)以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年龄阶段特征和“最近发展区”为理论基础,重点研究大学生这一特定年龄阶段的心理素质结构。

研究策略:(1)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原则,以理论研究为指导,以实验研究为手段;坚持实用性、可行性与逻辑准确性的结合。(2)采用研究指标多元化的建模原则,通过专家(理论取向)、用人单位及高校教师(职业取向)、学生(个人取向)等多层面,确立心理素质模型的指标体系。

2.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结构

有不少学者提出了关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可能结构,例如,王极盛认为人的心理素质是多类别、多要素、多品质系统的动态综合体,包括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心理健康和潜能因素。梁宁建认为心理素质包括心理健康水平、人格特征、认知方式、元认知、智力等。这两项研究虽然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有参考价值,但是这两项研究都将心理健康水平与看成是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成分,这显然是将心理素质(内在)与心理素质的表现(外在)混在一起了。下面的几项研究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具有更大的参考价值。

许燕通过问卷调查发现,高师生心理素质结构包括社会适应素质、自我完善素质、职业性格素质、能力素质、人际管理素质和再生素质等六个方面的素质。其中,每个素质又各自包括若干心理品质。这项研究的缺点是抽样的范围较窄,所得结果虽然能反映师范生的心理素质结构,但是未必能够全面说明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结构。

张大均等人从理论上建构的中学生心理素质结构包括认知因素、个性因素和适应因素,并通过问卷调查验证他们提出的中学生心理素质结构。这项研究所建构的中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简单明晰,认知因素作为一项重要的心理素质成分如实反映了中学生的学习是他们主要从事的活动。但是,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与中学生有较大差别,而且国家、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更高,所以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结构在整体上是否与中学生相同,需要进一步研究加以验证。

台湾学者黄光国认为,现代社会中高素质的个体应具备如下特征:自律的道德情操,适应性的认知及行为能力,追求卓越的动机,均衡的价值体系,统整的自我规约系统,豁达的人生观。黄先生提出的上述看法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其中均衡的价值体系,统整的自我规约系统,豁达的人生观这几个方面是在心理学与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交界面上谈人的素质结构,属于上述心理学研究的第一个层面。

刘华山从理论上对心理素质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学生的心理素质包括正确的人生态度、积极的自我概念、敬业与责任感、关爱与合作精神、智慧与创造力、实践与生存力、耐挫与坚持力。上述七个因素分别反映学生在学习、研究、工作和生活实践中与内外各个方面的关系,即对整个人生、对自己、对工作与社会、对他人与团体、对知识与信息、对实际事物、对困难与压力情境七个方面应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这七个方面的因素具有较好的逻辑性,但是需要通过实证研究加以验证或修正完善。

第3篇: 谈谈对教育正义的理解

讨论题目
1.谈谈你对学习比较教育课程的认识
2.“什么是教育”谈谈你的理解
3.你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4.谈谈阅读与写作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5.你准备采取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来学习这门课程?


要求
1.从上述5个问题中选择其中1个论文题目(不少于3000字)
2.不许照抄教材,否则为零分。

谈谈你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一、引 言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界在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一个本土化概念。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或教育价值观念,其初衷在于纠偏:纠正中小学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之偏,纠大学教育过分专业化之偏。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讨论,教育理论界对素质教育、素质的内涵和特征等问题已达成了一些共识。学者们认识到素质教育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发展的体系,没有也不应该有固定不变的模式。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有效成长的教育。素质的内涵具有时代的特征,不同的时代要求不同的素质。

那么,何谓素质教育呢?文辅相认为,素质教育是利用遗传与环境的积极影响,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意向等因素全面而和谐地发展,促进人类文化向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从而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关于素质这一概念,心理学与教育学有着不同的解释。心理学认为,素质是由遗传或先天因素决定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特点,对一个人的心理发展有重要作用。教育理论界的许多学者认为,素质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扩大。素质既包括先天遗传特征,又包括后天习得的素养。素质着重表示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

至于素质的特征,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1)内潜性。素质是人的潜能,不但遗传素质是与生俱来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也必须内化为人身心组织中的稳定因素才能视为素质的形成。人的素质的外化必须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方能实现。

(2)整体性。素质结构中的各种因素可以处于不同的水平或层次,这些因素统一在一个人身上,存在于一个统一的结构之中,整体的水平取决于因素的水平及要素间结构的整合。人的素质虽然是一个整体,但是构成素质整体的各因素也可以区分为不同层次,并得到测量。

(3)稳定性与发展性。素质一经形成,就具有比较稳定的性质,并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当然这种稳定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人的素质和一定社会的科学技术、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精神文明程度相联系,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不同社会、不同历史时期,对素质的要求不同。另外,个体的素质也是发展的。

(4)社会评价性。人的素质具有优劣好坏之分,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优良素质,这些优良的素质可以得到客观的测量。

此外,也有学者从辩证统一的角度对素质的特点作了划分,如遗传性与习得性的统一,相对稳定性与发展变化性的辩证统一,内在性与现实性的辩证统一,个体性与群体性的辩证统一,等等。

关于素质的结构,学者们有不同的意见,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比较有代表性的看法有:二分法,认为人的素质包括生理(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三层次说,认为人的素质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五成分说,按照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划分,将人的素质相应地划分为品德素质、智能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或者将素质分为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

这些分类虽然繁简不同,它们在本质上基本一致。不管怎样分,心理素质都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素质居于社会文化素质和生理素质之间,起中介作用。应该注意到,对素质结构的探讨,不能纯粹从抽象的逻辑出发,应坚持实用性、可行性与逻辑准确性的结合。

对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研究应与素质和素质教育的研究联系起来。如果不将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研究放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上,心理素质结构的研究就没有必要。这种研究实际上反映了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结合,是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中所提出问题的回应。至于大学生的素质,我们认为主要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人文科学素质和专业素质。

二、心理素质结构建构的理论依据

大脑是学生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后天的环境、学习和训练对脑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教育是以人为对象、以人的发展为目标的。教育对学生发展的影响,需要以学生脑的生长、发育与开发为中介;而且脑的发展也是人的发展的根本目标之一。人脑经过长期进化,其结构极其复杂和精细。遗传因素虽然决定着大脑发育的总方向和主要轮廓框架,但是大脑神经系统的精细结构和功能特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因素。换句话说,人脑之所以发育成为人脑而不是动物的脑,这是遗传决定的;但是,究竟发展成什么样的人脑,是优秀的大脑还是平庸的大脑?这与后天的环境因素、营养条件、教育方式、学习训练乃至社会文化背景都有关系。婴儿出生时,脑内绝大多数神经细胞已基本形成,但还没有发育完善。神经细胞的突起和突触连接以及微小神经环路的建立在后天发育过程中有非常大的变化,甚至在人的一生中都会进行修饰。也就是说,人脑在一生中都有可塑性,脑的微细结构和功能特性都在变化。但是,在出生后至7、8岁这一段时间特别敏感,其可塑性最大。就素质教育而言,丰富的感官刺激,学校的各类教育和训练、家庭教育、社会文化等的影响,通过儿童生理素质,特别是大脑这一物质基础,发展成为人的各种心理品质。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应重视运用大脑发育的规律,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发展。

人的毕生心理发展的规律,特别是人的心理发展的敏感期(关键期),以及心理品质发展的先后顺序和发展速度是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结构建构的理论基础。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再到衰老直至死亡,其心理品质始终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7—23岁之间,属于成年初期(或称青年晚期,从18—35岁)。在这一阶段,其思维方式由青少年时期的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发展;特别是在23—40岁之间,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的元认知也有进一步的发展。虽然在高中阶段,学生的个性已基本形成,但在大学阶段,学生的个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其自我意识迅速发展,自我同一性得到确立,进而促使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趋于稳定。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为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奠定了理论基础。

维果斯基关于教学与发展(特别是智力发展)关系的思想,对于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结构的建构具有指导意义。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的最佳效果产生在“最近发展区”,适时辅导学生是教学的不二法门。维果斯基关于教学与智力发展的思想,可以合理地扩展到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各个方面。

心理学研究不同层次或水平的区分对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具有参考价值。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大致可以区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在社会关系的体系中研究人的发展,这些主要是社会心理学的内容,与社会科学交叉。第二个层次,研究个性的结构,如需要与动机、能力与态度的动力过程、行为的结构和动力过程、调节机制等。第三个层次,研究从感知觉到思维情绪等心理过程。第四个层次,研究心理过程的生理机制。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主要与上述第二个层次的研究有关。

三、心理素质的涵义、特征

1.心理素质的涵义

关于心理素质的涵义,不同学者有不同看法,以下是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许燕认为,心理素质是以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稳定的心理品质。这一定义基本说明了心理素质的本质,但是没有说明心理素质与人的单个的心理品质之间的关系,也没有强调心理素质与人的各种实践的关系。刘华山认为,心理素质是个性心理品质在人的生活实际中的综合表现。这一定义抓住了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及特征,但这个定义中所说的生活实际比较笼统,其针对性不够。张大均认为,心理素质以生理素质为基础,将外在获得的东西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衍生性的,并与人的社会适应性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这一定义清楚地说明了心理素质形成及其特性,该定义中强调心理素质与人的社会适应性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这种观点固然有其合理性,但是学生心理发展有其年龄阶段特征,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结构的重点应有所不同,社会适应性行为与创造性行为并非对所有年龄的学生都同等重要。

综合上述几种看法,我们认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与大学生的学习、学术研究和生活实践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

2.心理素质的特征

刘华山对心理素质的特征概括得比较全面和准确。经过简化其观点,可以认为心理素质具有如下四方面的特征:

相对稳定性与可发展性。心理素质是个人的心理特质,不是人的个别心理或行为表现,更不是一个人一时一地的心理与行为表现。但是,心理素质又始终处于发展之中,具有自我延伸的功能。

综合性。对心理素质,不应从简单的心理过程或心理特性的角度来加以研究,不能将心理素质简单地看成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及其特性,对心理素质的研究应从个性层面上着手。心理素质是人的个性心理品质在学习、工作和生活实践中的综合表现。

可评价性。心理素质对人的活动成效有影响,因而具有社会评价意义;其品质具有优劣高低之分。人的某些个性心理品质,如内向与外向,一般不对人的行为成效产生影响,因此不应将它纳人心理素质之列。

基础性。心理素质不是大学生在特定领域中获得的某一专门知识和技能,应是那些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社会适应性和创造性等活动效果产生重要影响的心理品质的综合。

3.心理素质与几个相关概念的关系

心理素质与能力、人格特质、心理健康及创造力有密切的关系,但是心理素质与上述几个概念也存在着差别。

简单地说,心理素质是多种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能力和人格特质是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但是心理素质并不是能力和人格特质的简单拼凑,而是那些对大学生的学习、研究和生活实践产生重要影响的个性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

心理健康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个体处于此状态时不仅自我情况良好,而且与社会契合和谐,能发挥更大的心理效能。心理健康状态是良好心理素质的表现,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

至于创造力,在直觉的水平上,我们都能理解;但是到目前为止,恐怕还找不到一个学者们公认的创造力定义。心理学家曾提出了多个关于创造力的理论模型,其中,斯腾伯格(sternbers)提出创造力三维度模型(a three-facet model of creativity),即创造力包括创造力的智能、创造力的智能风格和创造力的人格层面,代表着学者们倾向于将创造力的认知、人格和社会层面统合起来理解创造力的发展趋势。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显示,人的创造力高低受人的智力、知识、思维风格、人格、动机和环境等诸方面因素的影响。尽管不同学科的最佳创造力的年龄不完全相同,一般而言,最佳创造力年龄在23—40岁之间。由此可见,大学本科生应该为今后创造性地开展学习、学术研究和工作作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应该承认,创造力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它不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部,甚至可以说它不是大学本科生心理素质结构的最重要成分。也许,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社会适应性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中更重要的成分。

四、大学生心理素质建构的思路

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研究关系到心理素质测评体系的建立、培养规格和实施方案等一系列问题。心理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社会文化素质的基础与载体;心理素质是外界刺激影响人的行为的中介,又是社会文化素质与生理素质相互影响的中介。鉴于心理素质在个体素质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推行素质教育时,查明心理素质的结构就是一项基础理论工作,它应该成为素质教育特别是心理素质培养的起点。

1.大学生心理素质建构的要求与策略

在确定合格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时应注意:(1)体现心理素质是人的个性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心理素质不是人的心理现象的几个孤立的方面。(2)反映大学生在学习、研究和生活实践中应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3)既考虑到大学生发展与成长的需要,也考虑到国家、社会和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 (4)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于未来需要,强调未来社会对学生的要求。(5)以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年龄阶段特征和“最近发展区”为理论基础,重点研究大学生这一特定年龄阶段的心理素质结构。

研究策略:(1)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原则,以理论研究为指导,以实验研究为手段;坚持实用性、可行性与逻辑准确性的结合。(2)采用研究指标多元化的建模原则,通过专家(理论取向)、用人单位及高校教师(职业取向)、学生(个人取向)等多层面,确立心理素质模型的指标体系。

2.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结构

有不少学者提出了关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可能结构,例如,王极盛认为人的心理素质是多类别、多要素、多品质系统的动态综合体,包括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心理健康和潜能因素。梁宁建认为心理素质包括心理健康水平、人格特征、认知方式、元认知、智力等。这两项研究虽然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有参考价值,但是这两项研究都将心理健康水平与看成是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成分,这显然是将心理素质(内在)与心理素质的表现(外在)混在一起了。下面的几项研究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具有更大的参考价值。

许燕通过问卷调查发现,高师生心理素质结构包括社会适应素质、自我完善素质、职业性格素质、能力素质、人际管理素质和再生素质等六个方面的素质。其中,每个素质又各自包括若干心理品质。这项研究的缺点是抽样的范围较窄,所得结果虽然能反映师范生的心理素质结构,但是未必能够全面说明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结构。

张大均等人从理论上建构的中学生心理素质结构包括认知因素、个性因素和适应因素,并通过问卷调查验证他们提出的中学生心理素质结构。这项研究所建构的中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简单明晰,认知因素作为一项重要的心理素质成分如实反映了中学生的学习是他们主要从事的活动。但是,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与中学生有较大差别,而且国家、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更高,所以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结构在整体上是否与中学生相同,需要进一步研究加以验证。

台湾学者黄光国认为,现代社会中高素质的个体应具备如下特征:自律的道德情操,适应性的认知及行为能力,追求卓越的动机,均衡的价值体系,统整的自我规约系统,豁达的人生观。黄先生提出的上述看法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其中均衡的价值体系,统整的自我规约系统,豁达的人生观这几个方面是在心理学与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交界面上谈人的素质结构,属于上述心理学研究的第一个层面。

刘华山从理论上对心理素质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学生的心理素质包括正确的人生态度、积极的自我概念、敬业与责任感、关爱与合作精神、智慧与创造力、实践与生存力、耐挫与坚持力。上述七个因素分别反映学生在学习、研究、工作和生活实践中与内外各个方面的关系,即对整个人生、对自己、对工作与社会、对他人与团体、对知识与信息、对实际事物、对困难与压力情境七个方面应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这七个方面的因素具有较好的逻辑性,但是需要通过实证研究加以验证或修正完善。

第4篇: 谈谈对教育正义的理解

谈谈我对《教育的目的》的理解

《教育的目的》一书是英国教育理论家怀特海先生的教育代表作,其深刻的教育思想得到了广泛认同,并影响深远,闪耀着不朽的智慧光芒。这本书是对英美教育的观察与总结、指导与推动,英美甚至整个西方国家之所以如此发达,与这本书有很大关系。可以说,这是影响欧美命运的一本书!这本书写于1929年,虽然迄今近百年,可是这本书中那些智慧的光芒依然璀璨闪耀——毫不过时,时至今日,更显生命力!

读完了全书,再回头来思考什么才是教育的目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受教育者,我们也都是教人者;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等等,可以说,教育——它与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可是——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怀特海先生提出的教育的目的:

在前言里,本书作者怀特海先生明确指出: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这也是始终贯穿本书所有章节的一个主题。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解释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台湾地区教育的目的:

台湾地区教育法的解释是“教育之目的以培养人民健全人格、民主素养、法治观念、人文涵养、强健体魄及思考、判断与创造能力,并促进其对基本人权之尊重、生态环境之保护及对不同国家、族群、性别、宗教、文化之了解与关怀,使其成为具有国家意识与国际视野之现代化国民。”

如果说,怀特海先生的教育的目的是从个体发展的角度出发的,那么我国和台湾现有的教育目的就更像是从国家角度去制定的,它们关注的更多的是国家的利益而非个体的发展,这样的目标是否有点离我们太遥远有点让人难以去实施?在第二章中,作者再次强调我们应该坚决摈弃这样的观念:在教育中设定不切实际的遥远的目标。我认为当前我国的教育目标和台湾地区的目标对我们来说就属于太过遥远的目标。为什么读书对孩子来说只是少数人的成功与精彩?就是因为我们没有一个切合实际的可行的目标!

我国的教育目的和台湾的教育目的似乎都是从国家角度出发的,对国家来说需要这样的人才!但是能成为这样的人才的究竟有多少人呢?又有多少人能成为国家的栋梁呢?不是我们不想,而是现实就是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目标里定的人才、栋梁,我们也曾努力了可还是不行,那我们这大多数人的出路又在哪儿?我们受教育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谁能给我们明确指出我们的方向?我们大多数人越长大越认识到自己的平庸,我们觉得那个目标似乎不关我们的事,因为我们太平凡,我们做不了人才、栋梁。可是我们每个人最关心的还是自己的发展,平凡如我们,也希望自己能有个好的将来!谁的青春不迷茫?我们的青春之所以很迷茫很大程度上和我们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有关!我们需要在我们青春困惑的时候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指引着我们,让我们清楚知道我们受教育与我们自身发展的关系,让我们能看得到自己的未来!特别是现在的社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找不到自己的出路,“读书无用论”已经影响了很多人,很多人早早就放弃了学习,从来不看书,更谈不上终生教育了!

只有怀特海先生,近百年前,就在本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可以说,这是一个关乎所有人的命运的观点,这是一个能为所有人指点迷津的教育目的,是一个能让所有人找到自己出路的教育目的,是一个让我们不再困惑的教育目的,也是一个值得我们所有人都好好去研读的教育目的。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那么什么才是学生的自我发展之路呢?在第一章的开始,怀特海先生开门见山进一步详细阐述了教育的目标:要塑造既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又在某个特殊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他们的专业知识可以给他们进步、腾飞的基础,而他们所具有的广泛的文化,使他们有哲学般深邃,又有艺术般高雅。我想这就是怀特海先生所说的自我发展之路!

怀特海先生提出的教育的目的,使我们每个人很清楚明了地知道了我们每个人要想有个好的发展之路,不但要具备广泛的文化知识,而且还必须掌握在某个方面的专业知识。文化知识给了我们哲学般深邃艺术般高雅,是我们每个人心里追求的气质;而专业知识为我们提供了在某个方面进步、腾飞的基础,也就是说是我们以后可以去从事发展的方面。

这样的一个教育目的,是不是可以让每一个受教育的人都能豁然开朗,可以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清楚明了教育之于自己的真正意义?是不是能让每一个人清楚知道自己的努力方向?是不是能让每一个人都能意识到我受教育不是为了父母为了社会为了国家,而只是为了我自己能有一个好的未来,我自己想要的未来?今天有很多孩子,他们觉得自己学习是为了父母为了老师不是为了自己,他们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我想这都和他们不知道教育对于他们的真正意义有关。而很多家长也是一样,他们只是为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甚至只是为了自己的面子,为了实现自己没有实现的遗憾而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孩子头上,他们忘了每个孩子都是有血有肉的人,都有自己的想法!

如果是这样的一个教育目的在中国,学生是不是会明白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对他们是一样重要的,是不是平时在学好文化科的同时也会留意自己的兴趣所在,并对自己感兴趣的科目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而对家长来说,这样的一个教育目的,无疑也是可以成为他们为孩子选择课外学习科目时的一个依据,而不再是跟风学习不考虑孩子的兴趣,不再逼迫孩子去学他们根本不感兴趣的技能。怀特海先生的这一教育目的让我们每个人都能看到了希望,它似乎在告诉我们:每个人可以在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方面有所关注有所发展,“条条道路通罗马”,每个人都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用武之地,每个人的追求都将不会落空!

第5篇: 谈谈对教育正义的理解

谈谈我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解

教育技术的含义: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标准定义:运用各种理论和技术通过对教育学过程及相关资料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教育技术作为一种手段,是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营运而生的。先后经历了教育技术、教学技术等不同的名称。

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减负”精神的贯彻实施,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发展运用,特别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兴起和应用,带来了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手段等的深刻变化。现代教育技术是指教学中使用的传递信息的媒体和进行教育的技术手段。它包括各种教学仪器、幻灯片、录音带、录像带、投影片、电影片、计算机软件等。同传统教育相比,它具有如下功能:

一、它不受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将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事物、现象、过程再现于课堂,让学生通过对事物的形、声、色、变化和发展的形象的观看,去获取知识,认识世界,而不是通过信息的抽象,事物的符号去获取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采用多媒体教学后,教学信息量大增,涉及各方面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能开扩视野,扩大知识面。网络教育的兴起,不少学校建立了校园网络,做到资源共享,有的学校甚至还建立了互联网,这样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学生的课堂不再局限于教室里面,而是扩大到了校园之外的广阔天地。

二、它能提供代替的经验,使抽象概念半具体化,具体事物半抽象化,从而使学习变得容易,既容易转向具体实际化,又容易转向抽象概念化,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以将形象、声音、色彩等作用于视听感官,做到声像同步、图文并茂、情景交融,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益,有效地启发帮助学生分清是非,辨别美丑。同时使学生“感知——理解——记忆——应用”的学习过程缩短,同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教学时间明显缩短,教学效率明显提高。如教学《狐狸和乌鸦》一文,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就可以把狐狸和乌鸦的对话以动画形式栩栩如生地呈现给学生,并伴以朗读,使他们从狐狸的一举一动中认识它的本质。也可以把抽象概念具体化,复杂过程简单化,枯燥的内容形象化,从而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知、理解、巩固和转化为知识加以利用,有助于学生灵活掌握知识和发展各方面的能力。

三、提高教育效率。教育效率可以从单位时间内教育者传授教育信息和受教育者接收、学习、掌握教育信息的数量和质量来反映,也可以从教育工作者传授和受教育者掌握一定数量教育信息所需的时间中体现出来,还可以从学习者对所掌握的教育信息的保持时间上反映出来。现代教育技术可以节省教育所需时间,降低教育内容的难度,提高教学速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延长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记忆和保持。教学过程实际是一个信息的传递过程,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较差,因此,课堂教学要注意内容的生动性和直观性。现代教育技术可以运用各种技巧根据需要对声音、图片、图像、文字、动画和影像等教育教学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实现快慢、大小、远近、深浅的相互转化,一些传统手段无法表现的事物和现象,如宏观世界的天体运行、星象活动;微观世界的细胞分裂、细菌繁衍、核裂变、化学分子运动等,都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直观、鲜明地呈现于眼前,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便于理解和记忆。

可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使课堂充满活力,教与学都轻松愉快,使许多知识由抽象变为具体,帮助学生迅速轻松地接受,从而明显提高教学质量。有研究表明:人们学习通过视觉获得的知识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3.5%,触觉占1.5%,味觉占1%,视觉和听觉在学习中作用最大。在注意力集中的情况下,通过视觉获得知识可占81.7%,听觉是54%。在知识记忆方面,学习后三小时左右,保持记忆通过视觉是70%,听觉是60%,视听结合是90%。可见,各种感官在学习中的效用差异较大,其中视听觉器官最有效,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的形象,直观、生动、形声紧密结合,学生可以视听结合,形式多样,从而消除长时间从事某一学习活动引起的疲劳,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习,从而增进和提高教学效率。

四、推动教育改革,促进教育现代化。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教育现代化是当今经济和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实现了教育手段、教育内容、教学组织形式等的改革和进步,促使了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和教育观念的更新。

(1)从教育手段上看,多媒体系统突破了以黑板、粉笔、教科书等信息表现方式的单一化,走上了现代化、信息化的轨道。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了优化的学习环境,它具有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的特点,使往日呆板的教学形式变得丰富多彩,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欲望和情绪,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感性认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从教学方法上看,现代的教学法,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而且要发展学生的交际能力、语言能力和应变能力,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多媒体技术在这方面能够提供逼真的、生动的学习和交际环境。多媒体教材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为学生提供知识、提供示范、练习、讨论以及边演示边讲解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具有高趣味性与启发性,一改以往呆板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使得教学变得更加形象、生动、直观,使得学生更愿意接受,也利于接受。同时还可以补充实践教学环节之不足。使教师可以利用现成的程序组织教学,也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动态地组织与修改,因人而异地调解教学进度,促使学生更加踊跃参与训练,充分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以及想象力,充分培养他们的思维创造力,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总之,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材和全新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更多更丰富的内容。

(3)从教学方式看,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中心,是教学信息的唯一携带者,他的主要作用是传授知识。而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是教师的“独角戏”,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多媒体网络教学使教育的中心由教师转向了学生,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要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增进学习者的求知欲,促使学习者的动力从外部转向内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作到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换,从而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培养学生探索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仅学到了一定的科学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还学到了探索知识的方法,提高了自我教育的能力,有利于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适应未来信息社会的需要。

(4)从组织形式上看,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突破了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实现了班级、小组、个别教学多种组织形式并存,并产生了开放教育、自学辅导、电视广播教育等教育组织新模式,实现了教育大众化、个别化和终生教育;我国幅员辽阔,教育发展不平衡,我们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克服时空上的障碍,使优质的教育资源为更多人,特别是不发达地区所共享。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中,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从根本上实现教育的大发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远程网络教育,把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输送到教育不发达地区,使其开发利用优化的教育资源,推进教育发展的进程,实现教育的飞跃。江泽民指出:“要以远程网为依托,形成覆盖全国城乡的开放教育系统,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服务。”

(5)从教育观、师生观和师生关系上看,多媒体网络教学有利于形成交互的学习氛围。多媒体网络系统具有很强的人机交互功能,能很方便地进行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界面向网络中的学生规定同一信息内容的学习任务或提出有待解决的问题,学习者在教师监控下学习。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空间监视每个学习者的学习情况,随时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与解决问题最直接的相关问题上。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与学生之间也能进行直接的交互,学生能通过网络空间交流信息,发表个人的不同观点,分析评价他人的看法,学习者通过对问题的探讨最终取得一致的意见。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与老师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在学生眼里,教师不再以指导者的身份出现,而是学习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生对教师的恐惧心理消失,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在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充分表现了学习者的创造性,其个性得以完全的施展。教育的客观发展必然日趋国际化、现代化、社会化信息化,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信息技术的挑战都将在21世纪的教育中充分表现出来。先进的教育思想决定着教育发展的方向,现代教育技术决定着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因此,在现代教育中,充分开发利用教育资源,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本领,使现代教育技术的功能在教育中充分发挥优势,促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现代媒体正在向我们打开一扇创新之门。在新的世纪里,我们要更好的利用现代媒体为教学服务。在整合现代媒体与小学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当以创新精神的培养为目标,应该站在创新教育的高度认识、把握这一难得的契机,在创新中更好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这一媒介。

第6篇: 谈谈对教育正义的理解

谈谈我对教育的理解

同济大学 朱丹

中国自古至今历来重视教育,但是对教育的理解,却存在着巨大的不同。有的人认为教育是为了学习知识,有的人认为教育是培养技能,有的人认为教育是为了选拔精英,有的人认为教育可以塑造人类的思想,我的理解是教育是为了提升人类的社会能力,从而使得人类社会得以持续发展。

一、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我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提升人类的社会能力。一个人从出生,到不断成长的过程中,身体在不断的成熟,身体的成熟是自然生长的产物,但同时人类的思想和工作能力也在不断的成长,这种成长和成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教育是促进人类思想、能力成长的手段之一。如果没有教育,人类的许多能力将无法得到提升。例如有人从出生就与动物生长在一起,他的能力将仅局限于动物的生存本能,他可能只会爬行,不会说话,无计算能力,无使用工具的能力等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等高级能力。因此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养人类为适应社会化生产所必须的能力。我们现在学校教育设置的各种学科,目的都在于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但是我们教育对人能力的培养和衡量存在一定的偏差。例如我们现在的教育存在的问题是过度注重学习成绩,把学习成绩好作为衡量学生全部能力的唯一标尺。而在我们的教育中,机械照搬书本,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交际能力、动手能力等能力的发挥,在能力的提高上起到了负面的作用。

二、教育要提高的是什么能力?

我认为,人类除了具备原始的生物本能外,还具备人类所独有的社会能力,而人类的社会能力是在人类社会中发展起来的。例如语言能力,生产能力,思维能力,计算能力,创造能力,发明能力等。因此教育就是是人类发展社会能力的必要手段。动物在其生存环境中发展了自己生物的本能,而人类是在社会中发展自己的能力的,因此人类必须通过教育发展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使得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持续发展。学校就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社会能力的社会机构。

人类的社会能力是多样而复杂的,包括各种各样的能力,诸如理解力,创造力,想象力,管理计算力,思维力,领导力,开拓力,组织能力,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动手能力,设计能力等等,针对每个人不同的生活经历、社会背景,人类发展的能力也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都可能具有某些方面的特长,即发展几项能力。教育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的发展人类的各种对社会有益的能力,从而使得整个社会的能力得到提升。

三、教育的范围是什么?

如果说教育是为了提高人类的社会能力而存在的,凡是能提高人类社会能力的行为都可以称之为教育。尽管我们现在所认为的教育仅仅局限在学校的教与学。但实际上在人类社会中处处都是教育。当一个人发展了对社会有益的能力,就能最大限度的提升整个社会的能力。

四、当前我们的教育发展了哪些能力,哪些能力发展不足?

当前我们国家在教育上,比较重视学生的全盘吸收能力,记忆能力,计算能力,但在学生的克服困难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造能力,社会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上存在明显的偏差,甚至是限制了这些能力的发挥。因此中国教育的改革是对束缚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改革。例如中国的考试制度,限制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自由表达的能力,而促成了学生不勤于思考,不具备创新思维的能力。因此考试方式,考试制度的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应该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思考来表达观点,不用是否照搬标准答案来作为评判学生的标准,允许学生研究他人的观点,形成自己的观点,并积极创新。

五、对未来教育的设想

未来的教育应该是创造一个适合提升能力的学习氛围,学校更多的应该布置成一个模拟的小社会,在模拟的社会中有医院,银行,公司,商店,军队等等,在模拟社会中让学生扮演各种社会角色,尝试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研究知识,进行创新。例如让学生模拟如何创建一个公司,如何完成公司的销售任务,如何管理公司的员工。模拟社会中的政府如何制定政策法规?模拟的建筑公司如何设计楼房进行施工。在这样的模拟社会的学校中进行学习,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帮助的,比仅仅单纯的脱离社会实际在学校闭门造车要有更加实际的意义。而学生在完成这一个一个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学习和应用了各种知识,提高了能力,对社会的发展进步是非常有益的。

推荐访问:正义 谈谈 理解

热门文章

2022年大学生档案自我鉴定300字10篇

2022年普通大学生个人社会实践实习报告精选服务社会做好思想准备和业务准备,公司内部电脑系统都是统一英文系统,就要求自己以职场……[详细]2022年党员思想汇报例文两篇【完整版】所以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经历过苦难的中国,工作以及生活中,特别是通过学习党章党纪……[详细]企业员工服务意识培训心得体会

追梦筑梦圆梦演讲稿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追梦筑梦圆梦演讲稿》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这里给大家转摘到。演讲稿特别注重结构清楚,层次简明。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在很多情况下需要用到演讲稿,如何写一份恰当的演讲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追梦筑梦圆梦演讲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追梦筑梦圆梦演讲稿1尊敬的

《********大宣讲特别节目》直播观后感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2022《********大宣讲特别节目》直播观后感【精选】》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希望对网友有用。,安全,在学校里,在校外,安全这个词恐怕是再熟悉不过了吧,让将安全铭记心中,时进刻刻都做到安全,让父母不再操心,让长辈不再担心,让安全从我做起,从身边

2022年度有关安全学习心得合集(2022年)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有关安全学习心得》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感觉很有用处,看完如果觉得有帮助请记得(CTRL+D)收藏本页。有了一些收获以后,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么做能够提升的书面表达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心得体会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有关学习心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

2022员工培训学习心得体会范本合集(范文推荐)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员工培训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培训能让员工不断的提高,并清楚的意识到自己的缺点。经过员工培训,你一定有许多的收获,不妨来写一篇员工培训心得。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员工培训心得体会范文”,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

2022年度中考优秀作文素材别样美三篇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中考优秀作文素材别样的美精选三篇》的范文,好的范文应该跟大家分享,看完如果觉得有帮助请记得(CTRL+D)收藏本页。雨过天晴,花坛边上,几只蜗牛缓缓的爬行着,留下一道彩虹般的痕迹,那柔软的外面,是坚硬的外壳,那也是一道的美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素材别样的美精

2022不期而遇作文600字初中记叙文

《不期而遇作文600字初中记叙文》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希望对网友有用。,美词,像是袭袭的寒风慢慢轻掠大地,刺刺的,一缕****的阳光下有一小缕的橘红色静静的生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不期而遇600字初中记叙文,一起来看看吧!不期而遇作文600字篇一苏轼有语人间有味是清欢,或许正是

2022年度幼儿园清明节主题活动总结范本

《2022幼儿园清明节主题活动总结范文【精选】》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2022园清明节主题总结,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2022幼儿园清明节

建团百周年活动策划

《2022建团百周年活动策划【精选】》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党的领导是共青团顺利发展的关键所在,无论是中国早期青年团的建立,还是中国共青团的正式成立,都离不开党的领导。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22建团百周年策划【精选】的相关内容,以供参考,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20

以小见大作文500字范本(范文推荐)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以小见大作文500字范文【精选】》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一件事情的发生,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六方面,即常说的六要素,只有交待清楚这几方面,才能使读者对所叙述的事,有个清楚、全面的了解。这里小编

大一暑假社会实践报告(精选文档)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2022大一暑假社会实践报告》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这个暑假过得是否充实呢,有些小伙伴在假期中参加了实践,那么如何做一份报告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22大一暑假社会实践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2022大一暑假社会

小学品德教师期末工作总结范本合集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小学品德教师期末工作总结范文》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重新整理了一下发到这里[http: www fwwang cn]。时光飞逝,如梭之日,回顾这段时间的工作,一定有许多的艰难困苦,是时候在工作总结中好好总结过去的成绩了。下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几篇小学教师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