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调研报告7篇
篇一: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调研报告
[工作汇报]关于金融支持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汇报
[工作汇报]关于金融支持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汇报
关于金融支持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
根据会议安排,现在我代表@@@向大会汇报全市农村信用社近年来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相关工作。
一、基本情况:
从2013年起,全市农村信用社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服务工作,截至20XX年3末,全市支持@@面业等地方农业龙头企业20余个,贷款金额亿元。支持@@万家鹅业、@@@等种养大户发展家庭养殖场、特种养殖场,贷款金额1500多万元。贷款1850万元支持@@秀峰无公害蔬菜开发有限公司、@@县锦园养殖专业合作社等蔬菜、烤烟、水产、生猪专业合作社100余家,合作社采取产、供、销,种、养、加的方式带动周边老百姓发展生产,解决老百姓选种、病虫害防治、销售等方面的后顾之忧。贷款6500万元支持家庭农场300多户,其中种植业170户、养殖业82户、种养结合54户。对促进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地贡献。
一、制度执行
为更好地支持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为改善金融服务,组织学习并转发了、、、四个管理办法以及四个评级授信管理办法,对家庭农场等专项贷款的贷款对象和条件、抵押担保方式、贷款金额、贷款利率、贷款办理程序等作出了明确规定。指导各行社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按制度执行,按流程操作。
二、流程执行
一是贷款条件宽松。客户只要有相关营业执照,具备一定的素质水平和技能劳动力,在信用社开立基本账户,项目可行就可以到当地信用社申请贷款;
二是贷款流程简便。相关行社设立了信贷中心、贷款专柜、便利
店等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专门的金融服务;
三是授信额度较大。据调查,像双牌农商行2013年对种植业家庭农场、畜禽饲养种养大户授信分别为50万元和32万元,分别是该行小额信用贷款最高限额10倍和倍;
四是担保方式多样。各行社采取信用、抵押质押、保证担保、联保等多种形式为客户办理贷款,抵押可以用房产、大型机械设备、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等提供(作)抵押的贷款,其抵押率一般控制在50%以内。质押以农产品订单、应收账款或其他有价单证等提供(作)质押贷款。保证担保贷款可由具有经济实力的个人、企业或农业经济担保机构提供连带责任担保。联保贷款由3个或3个以上家庭联保。
五是激励和服务方式灵活。各行社制定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贷款业务薪酬绩效考核办法,从严落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贷款的发展质量、发展增速、服务覆盖等指标绩效挂钩考核方式,鼓励信贷人员拓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业务。同时,各行社通过设立贷款专柜,信贷人员上门服务等措施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服务。
六是实行差别利率定价,减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成本。
三、金融需求特点
(一)信贷需求额度普遍较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较单个农户经营规模相对较大,资金需求量远大于普通农户,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需求差异较大。
(二)贷款期限多元化。相比农户主要以短期信贷需求为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贷款期限的要求更加多样化,既有季节性较强的短期信贷需求,也有较大规模的中长期信贷需求。以家庭农场为例,根据调查发现,畜禽饲养类家庭农场贷款主要用于购买种苗、饲料等生产资料,生产周期短,期限一般在1年以内。种植类家庭农场主要用于租用及整理土地、修山抚育、购置固定资产等长期投资,期限一般在1~3年。
(三)能承受利率水平较低。近年来,随着人工成本、农业生产资料的上涨,加剧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压力。据调查,在正常年
景下,种植业家庭农场资产利润率在8%~15%,畜禽饲养业家庭农场在10%~15%。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面临较大的生产风险与市场风险情况下,经常发生亏损,难以承受较高的融资成本和贷款利率。
四、建议
(一)创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产品。创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担保抵押方式和融资方式,对农机专业户开办农机具抵押,对产业化程度高的要创新农业订单融资贷款,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发放信用贷款。
(二)分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风险。通过税收减免、财政贴补等措施,加快发展农业保险,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增加农业保险险种,加大农业保险理赔力度。设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分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风险。
(三)形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合力。要对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力度较大的金融机构实施税收减免、财政奖补等扶持政策,激发金融支持的积极性;设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专项发展资金用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担保、还贷周转;要修改土地融资的法律法规,允许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或承包经营权进行抵押融资贷款。
篇二: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调研报告
金融机构支持三农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范文(通用3篇)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有商业银行市场化运作不断强化,对其县级机构的布局不断收缩和信贷权限不断上收,国有商业银行县级机构对农村经济发展支持的色彩逐步弱化。对我县农村经济发展及农业生产发展支持的重担落在了农村信用社一家身上。我县农业生产基础薄弱,加上农村信用社本身先天和历史积累存在的问题,造成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不力,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基本情况
1、x县情。x县地处黄河岸边,境内交通不便,矿藏贫泛,工业较为落后,是个传统的山区农业生产小县,传统农业占主导地位。农业人口5万多人,占总人口的85。据统计,20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19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00元,财政收入800万元。
2、xx县金融机构格局现状。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入,x县建行、工行都相继撤并,农发行降格为信贷组,目前只有人民银行x县支行、农业银行x县支行、8家农村信用社法人机构、邮政储蓄及保险代办所等金融机构。其中农行和信用社这两家金融机构从业人员144人;截止20xx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5062万元,各项贷款余额15599万元。其中,农业贷款10990万元,占各项贷款总额的70。
二、金融机构支持三农发展情况
总体来看,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中农业贷款额度呈逐年增长态势。平均增幅10。有的年份增加较快,有的.年份增加较为缓慢,农业贷款占各项贷款的比重也呈逐年加大的趋势。其中农村信用社落农业贷款余额为5038万元,占到全部农业贷款的46。
三、我县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主要因素
1、农业生产基础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主要还是靠天吃饭,稳产、高产田较少。20xx年开始x县连续三年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导致农业欠收,农民收入呈极不稳定
2、受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我县处于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范围内,使农民的耕地更少,近年来,农民的收入主要靠外出打工,而农民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常有托欠农民工工资的行为发生,使农民成为受害者。
3、农民取得贷款难。一是从银行信贷资金来源来看,银行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储蓄存款,x县整体经济发展落后,商业银行存款组织难度很大。二是从银行信贷投向和规模分析来看,商业银行市场化运营行为加大,追求利润最大化行为导致农行放贷比以前更为为期不谨慎。公靠农村信用社的支农再贷款难以满足需求,导致民间借贷一度流行。
4、从农民自身信用状况分析,种种原因导致农民信贷户信用状况不佳。据调查,从20xx年,农村信用社大力发放小额农户信用贷款以来,但贷款回收情况很不尽人意,部分农户确因农作物欠收,养殖户受市场行情影响,导致无力偿还贷款,造成了农村信用环境差,难以取得贷款。
5、社会经济环境和产业结构的影响。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积极加大调产力度,逐步实施了“退耕还林”等工程,大力发展枣、草、羊等主导产业,从20xx年起,种植业和养殖业收入呈逐年上升趋势,逐步发展起了一些养羊大户,红枣大户和种粮大户,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农村经济增长速度远远不如城镇居民收入增幅。
四、金融机构支持”三农”发展的建议
1、优化经济环境,强化政府服务职能。
一是优化整体经济环境。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是农业发展壮大的基础。地方政府应从当地实际出发,切实采取多种优惠措施,坚觉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把触觉农民增收当作头等大事来抓,支持“三农”发展。二是积极推进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由政府牵头,经贸委、计委、银行等部门配合,建立信贷投入项目库和制订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积极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并以有效信贷投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三是应强化政府服务指导的职能。简化办事环节,提高服务效率;规范职能部门的收费权限,消除对农民征收的不合理的税费,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大力整治社会信用环境,加大执法力度,有效解决当前银行依法维权执行难的问题,确实维护金融债权。
2、改进信贷管理,增加有效信贷投入。
通过改进当前信贷管理过于僵化的模式,按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地方社会信用状况,合理下放信贷管理权限,提高信贷管理效率和经营效益。在信贷投入上
积极扶持“三农”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信用社要继续引申小额信用贷款业务,在支持农民发展枣、草、羊等主导产业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在信贷政策的制定上不搞“一刀切”,充分考虑贫困山区农业生产特点,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合理制定不同的信贷政策,切实有效地扶持贫困山区“三农”经济发展。
3、增强农民自身素质,提高社会信用。
在融资方面贫困地区农民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在与银行的合作方面,要以诚为本,恪守信用,俗话说得好“好贷好还,再贷不难”,要不断提高自身在银行的信用等级。
一、服务三农发展措施及成效:
(一)市场主体增量促农村经济发展。1-9月,全县农村范围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1213户,比上年同期663户,增加82.95%。其中,新登记农村个体工商户1213户,比上年同期399户增加204%;新登记个体工商户资金数额32865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851.51%。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县工商局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相关分局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市场主体增量行动领导小组。将全年“市场主体增量行动”的目标任务分解到各工商所,由工商所分解到巡查片组。各工商所长与巡查组签订了目标责任状,从责任对象、责任目标和责任奖惩等三方面进行了明确界定。
二是推行“三通四办五制”服务机制。登记窗口始终坚持“三通”,即:农民投资创业条件具备的确保畅通,投资创业必备条件基本具备的实行变通办理,投资创业条件不具备的耐心沟通,创造条件办理;“四办”,即资料齐全马上办、资料不全的指导办、紧急项目加班办、重大项目跟踪办;“五制”,即首办负责制、预约服务制、延时服务制、上门服务制、农民困难登记帮扶制。
三是引导自主创业促进农村市场主体增量。积极开展扶持农民自主创业,采取设点宣传、参与组织招聘会多种形式,加大对农民创业政策扶持及市场准入等政策的宣传力度,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开拓就业渠道,鼓励返乡农民工开办各类经济实体,按照发展市场的要求积极进行引导和规范,鼓励并扶持部分农业个体工商户,登记成为私营企业,按现代企业管理理念进行生产经营,增强发展后劲,不断做大做强。
(二)红盾护农保秋播。为保*秋播生产顺利进行,县工商局提早动手开展“红盾护农”行动,并采取多项措施,确保农民用上放心农资。
一是抓宣传,防查结合。加大对“红盾护农”行动的宣传,以工商所为单位,分别在辖区内开展农资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宣传,耐心细致地向广大农户普及识别假冒伪劣农资、虚假违法广告知识,引导农民群众自觉*假冒伪劣农资,及时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举报。
二是抓排查,不留隐患。县局组织专班,对辖区307户农资个体经营户和23家农资经营企业进行了集中拉网排查,逐户指导和督促建立了“两帐两票一卡一书”规范的农资档案,指导农资经营户在进货时查验供货商的经营资格的具体细节,验明产品合格*及产品标识,索要具备法定资质的质量检验机构出具检验报告,以及产品销售凭*等相关票*。
三是抓重点,*抓落实。重点开展三项工作:开展农资市场主体资格清理。结合个体验照工作,严厉打击无照和超范围经营农资的违法行为;实施农资商品质量检测。严厉查处农资违法案件,并以制售劣质农资、假冒仿冒名优农资、农资虚假违法广告宣传、无照无*经营农资四类违法行为为重点,扎扎实实抓好涉农案件查处工作。
(三)挖掘农业商标发展潜力。根据省工商局提出《关于实施农村市场主体“七有”工程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的“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商标战略”的要求,县工商局大力扶持农业商标发展,深入挖掘农副产品商标发展潜力。通过指导企业依法使用、管理商标,严厉打击各类商标侵权行为,鼓励和引导商标企业争创驰名著名商标等方式,进一步完善商标培育保护工作,为推动辖区商标品牌战略实施创造了良好环境。
一是发展有一定潜力的农产品品牌。建立重点品牌企业培育库,制定品牌发展联系计划,实施有的放矢的帮扶工作;制定了《县工商局“十二五”期间商标战略实施方案》,在方案中明确“十二五”期间目标任务,建立了商标发展的长效机制;建立商标专管员制度,使基层明确工作任务,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商标专管员为企业品牌发展出谋划策,实行跟踪服务,现确定了秋露果*合作社的“空心李”、罗家薇菜、回春葛品等20余家可培育的农产品商标。
二是加大商标战略的宣传。通过各类宣传媒体、上门宣传、专题座谈、引导
培训等各种形式,走访企业、发放宣传资料,大力宣传商标法律法规和商标知识,宣传农业产品创品牌的成功经验,积极鼓励引导农户和农业加工企业注册商标,特别是我县特*农业产业商标;有针对*地解决农业市场各类经营主体遇到的商标问题,增强其利用商标拓展市场的经营意识,努力营造发展农业商标战略的浓厚氛围
三是积极推行行政指导制度。“商标注册行政建议书”的行政指导制度,指导各类农产品企业申请商标注册,为扩大商标总量,夯实基础;围绕全县实施生态农业、效益农业发展战略的需要,积极鼓励和引导申请注册农产品商标、地理标志*商标和集体商标。
四是大力发展订单农业。采用“企业+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为支持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应积极帮助企业规范订单合同,在订单农户中推行国家局、省局及市局制定的相关的合同文本及合同参考文本,规范订单双方的签约行为,实现对企业与农户订单的长效监管机制。
(四)扶持农业*合作社发展。农业生产仍属于农民个体经营,总体规模小、没有形成产销一体化经营链,缺少品牌效应和带动效应。县工商局结合本地实际,采取措施指导农户转变经营模式、调整产业结构、增强市场竞争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一是强化宣传促进农民合作化经营。工商局利用网站、电台、电视等媒体广泛开展宣传。结合市场巡查,上门发送相关政策法规手册,向农户介绍农民*合作社这种经营模式的组织形式、经营方式及特点。积极宣传农业合作化经营优相关惠政策、为其讲解《农民*合作社法》以及成立的必要的条件、国家对农民*合作社的扶持政策等,发展各类农业*合作社247家,带动更多的农民走上合作化发展道路。
二是开辟农民*合作社登记服务绿*通道。为了提高农民*合作社登记注册工作效率,县工商局设置了登记注册的“绿*通道”,缩短办事时限。每个登记窗口指定专人提供政策咨询,讲解设立登记的条件,为农民提供面对面的提供咨询服务。部分农民不会填表、资料准备不齐,窗口服务人员现场指导填表,整理资料,直到其资料符合相关要求。
三是因地制宜指导*合作社多元化发展。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方式对农民*合
作社的创建工作进行分类指导。通过*合作社多元化经营,在调整当地产业结构、促进当地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全县的农民*合作社实现了资金、产品、劳力、技术等各类生产要素的联合,覆盖家畜、禽饲养;蔬菜、果树种植及销售;农副土特产品加工及销售等多种行业,带动周边近万户农户,每名入社农民年收入增加6000余元。
四是整合资源促进农业基地规模化。传统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经营模式往往被交易地位不平等、信息渠道不畅通、市场空间狭小等问题困扰。县工商局帮扶农户合作化经营,发挥农业产业优势,整合现有资源,集中采购生产资料以降低成本;规划区域布局,建立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通过合作的组织形式,促进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农民市场化意识,加强技术培训,资源信息共享,从而提高农民应对市场变化能力,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五)加强农产品市场推广。作为坝上库首的第一农业大县,农产品种植历史悠久,主要农副产品有:蔬菜、板栗、烤烟、柑橘等,但是由于交通不便、信息滞后,农产品销售价格不高,农民往往增产不增收。县工商局采取措施大力进行农产品推广,帮助农民打开销路,提高经济效益。
一是发展农民经济人。县工商局按照“鼓励、扶持、引导、规范”的思路,采取集中培训、分片培训、巡查指导、聘请具有实践经验又业绩突出的老师授课等方式,发展农产品经纪人,负责为农民寻找销售市场。如今全县农村经纪人已经发展到了302人,推销迹遍布全国。
二是培育农业信息服务市场。大力培育部分农村经纪人组建“农业信息服务部”,负责为农民开拓市场。全县共发展到51家专门从事农产品销售信息咨询服务的经营主体。严格市场主体准入,确保各农业信息咨询机构具备营业资格。对于未取得营运许可的不予核发营业执照。支持服务符合条件的农业信息咨询企业经营和设置网点,依法引导外来农业信息咨询市场主体根据业务发展需要设立分支机构。进一步完善农业信息咨询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对不符合经营资质要求的,及时清除出市场。
三是强化农业信息服务人员培训。通过对《食品安全法》、《合同法》、《经济法》等法律法规的培训学习,使参训人员进一步明确了农产品推广的重要意义,了解了如何在市场中运用法律维护双方合法权益;*技能培训。主要包括农产品包装与营销、农业信息网络平台发布、农产品商标注册、使用等方面的知识,有效提高了农业信息服务人员的执业能力;职业道德培训。针对少数信息服务中介只顾眼前利益,造成农民对其信任逐渐降低的现状,引导农业信息服务人员恪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增强服务农村经济发展自觉*,有效促进了农业信息服务行业健康发展。
二、20xx年工作目标思路:
1、201x年,我局将全力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商品等坑农害农行为,净化农资商品市场环境,促进农业连续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严格实施农资商品质量定向监测工作,在每年的农资消费旺季,定期组织开展流通领域农资商品质量定向监测,及时向社会公布监测结果,积极引导农民正确选购农资,确保农资市场秩序。严格选择承检机构,、科学判定检测结果,严格检测结果处理,及时发布农资信息,切实规范整个监测工作流程,确保农产品监测工作科学严谨。加强与全县各涉农部门的配合,建立联系会议制度,加大农资监管力度。
2、大力发展农产品商标,争取达到一村一标。推进实施商标品牌建设,充分发挥工商职能作用,以服务为抓手,以市场为导向,积极鼓励、支持、引导农户及企业注册和使用农产品商标、地理标志,大力扶持涉农龙头企业,发展特*农业,创立农产品优质品牌。帮助各类农产品尽快申请注册商标,走自主品牌之路,争取达到“一村一标”,即每个行政村都有一个农产品注册商标。
3、发展农村经济人。加大对农村经纪人队伍培育和发展的力度,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竞争力增强。服务于广大农产品经纪人,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努力为广大经纪人服务、为广大会员服务。我们将着力做好四个方面的服务:一是信息服务。宣传我县农产品、宣传农产品经济人,同时免费为农业商品做广告,及时向社会各界发布农业市场信息、行情预测,为广大农产品经纪人拓展业务创造条件;二是销售服务。组织经纪人参加有关展销会、洽谈会、贸洽会、鉴定会;努力搭建农产品产销对接平台,发挥蔬菜果品公司、*合作社等单位的作用,辐*销售会员农产品。加强农产品流通地区合作,互通有无。三是协调服务。收集农民心声,向*及有关部门反映,以解决农产品种养、加工、运输、储藏、销售等环节的问题并争取优惠措施;同时组织会员进行市场自律活动。四是咨询服务。开
展与农产品生产、流通等环节的咨询服务活动,包括市场准入标准、农用科学技术普及等知识;以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优惠政策等。
三、关于全县服务三农工作建议:
1、农资打假由*牵头,齐抓共管。农资市场监管单靠工商一部门势单力薄,要在当地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发挥好农资打假的作用,建立主管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体系,充分发挥工商执法机构在农资监管工作中的主力*作用。争取县委*考虑把农资打假和监管工作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保*工作经费,和农资检测费用,保障工商农资监管工作能落到实处,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切实加强农资监管工作。
2、农产品商标是农业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生产经营者产品质量象征,是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县农业产业的无形资产。随着我县农业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商标在农产品市场竞争中占据的位置更为显著。因此,实施商标战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对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县农产品商标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需引起个乡镇*重视,建议纳入村级目标考核,明确责任。
一、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涉及河南、湖北、安徽、山东四个农业大省的十二个市区,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问卷涉及到政策的落实推广情况、农民的收支情况、土地的使用情况、农业教育情况,并设置三个访谈提纲和一个数据统计题。调查对象为农村地区有代表性(如多子女,有子女在外上学,或有家庭成员在外打工)的农村家庭,调查地区为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中的代表性地区,调查共发放问卷365份,回收358份,回收率98.1%。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和调查结果的分析,可以初步的了解如下情况:
(一)政策宣传与农民接受情况
1、农民对新政策的了解情况
从问卷第二题的选择情况来看,对于国家有关“三农”方面的政策,84%的农民部分了解,其中安徽省普及情况较好(93.8%部分了解);在完全了解新政策的农民人数中最高的为河南省(18.2%),安徽省最低,仅4.7%。
2、农业税减免情况
四省份基本做到了农业税全免(65.9%),其中河南省落实情况较好(90.5%)而且没有变相收税现象。安徽省最差,虽然100%的农民承认农业税全免,但有46.9%的农民反映有变相收税现象。山东、湖北两省有的地区农业税部分减免。
3、种田补贴情况
72.6%的农民认为,有一些补贴,但不知道是否足额。全额补贴的占24%,四省份的情况基本相同。安徽、湖北较好,全额补贴占到了34%左右。
4、技术支持情况
基本没有技术支持的占59.8%,认为情况一般的占36.6%。其中安徽最好(上述两项比例分别为37.5%和57.8%),河南最差(76.8%和18.9%)。山东、湖北情况一般。
(二)农民的收支情况
1、收入情况
农民收入的总体情况:68.4%的农民收入在2000-10000元,在四省份中,只有安徽省农民有57.8%的收入在1万元以上,其余三省与总体情况大致相同,收入呈正态分布,高、低收入人数都较少。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绝大部分还是来自农业收入,数据显示57.3%的收入来自农产品种植业,其中安徽此项比例最高(82.8%),湖北比例最少,但仍有41.4%,其次主要收入来源为外出打工占29.6%。
2、支出情况
农民支出的主要方面,44.8%的支出是为子女上学,其余27%和23.9%的支出是在农业投资和日常生活开支。河南农民在子女上学投资比例最大(48.8%),山东最少为37.7%,但山东农民在农业投资上较多,占到38.1%。
3、新政策对农民收支情况的影响
在增收方面,54.2%的农民表示有少量增加,有明显增加的为22.9%,剩余的.22.1%认为无明显变化。湖北省农民有明显增加的占44.4%,比例最高。河南省最低,仅占10.5%。
4、农业原料价格上涨对农民增收的影响
在农业原料价格变化后,认为收入稍有增加的农民比例为42.2%,明显增加、无增加和负增加的比例各占20%左右。安徽省明显增加比例较高(32.8%),河南省负增加现象严重(44.2%),山东、湖北与总体情况一致。
5、农民的收支平衡情况
48%的农民收支基本平衡。收入高于支出,有明显节余的占34.4%。其余的农民负债,占17.6%。收入大于支出的农民比例中,安徽最高(53.1%),山东、湖北农民负债现象较严重,都为21%。
(三)土地的使用情况
关于土地种植权的变更期限问题,31.8%的农民反映土地从来没变,15%的农民的种植权的变更期限为10-15年,5年以内和5-10年的分别占24%左右。土地变更较为频繁(10年以内)的是山东(66%)和河南(71.5%)。其中变更期限在5年以内的,河南最高(54.7%),山东为31%,安徽省土地变更期限都在10年以上,从来没变的达46.9%。湖北省从来没变和5-10年变更一次的基本各占一半。
如果频繁变更土地,将导致68.7%的农民不满意,40.2%的农民无所谓。安徽省农民的不满意率最高(78%),最低的是河南,但也有64.2%。
将耕地作为它用现象,75%的农民反映有这种现象,其中河南最为严重(96.8%),安徽最低(53%)。
(四)农业教育情况
从来没有接受过农业教育和偶尔接受一点的农民占95%,其中完全没有接受过的占62%。湖北从没接受过农业教育的农民比例较低(52.5%),安徽最高(69%),山东和河南的农民都占65%左右。经常接受教育的农民比例中湖北最高(13%),其他地区仅为2%左右。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家的“三农”政策目的是要让农民减负、增收真正的获得实惠。结合各省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农业税的减免、种田补贴的发放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好的土地政策加大了农民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的积极性;农产品的价格的提升,使农民的收入有所增加,种田的积极性也随之提高。但在看到“三农”问题一定程度改善的同时,我们也发现在“三农”政策的落实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新政策的宣传和推广力度不够
“三农”政策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各级政府有义务向农民朋友宣传“三农”政策。但从调查结果来看,政策推广和实施情况却不尽人意。问题关键在于
政策的宣传渠道窄、推广力度不够、内容不全面,绝大多数(80%以上)的农民只对新政策部分了解。从实地调查的情况来看,农村的宣传途径太少少,基本上看不到宣传栏等相对固定持久的宣传方式,有的地方有类似的宣传栏,但大部分都是年久失修,破旧不堪,完全达不到宣传的效果,用扩音喇叭口头传达政策法令虽然比较普遍,但效果也就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农民自身维权意识较差和长期以来被动接受信息的态度也是导致政策宣传不到位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有些地方虽然有地方电视台宣传政策,但农民很少去关注政策,事实上,他们仅仅听说有农业税的减免和有种田补贴,而对补贴数额、技术支持等了解很少,这就直接导致许多农民误解政策,同时宣传不到位将直接影响政策的落实。
(二)农民增收困难多
农民收入途径单一,农业教育影响农民增收意识。农民的大部分收入来源是农产品的种植,种植结构单一,而且由于区域性差异,有些地区受自然条件影响,只能种植某些农作物,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另外,在农村几乎没有农业技术教育学校,农民很少接受农业教育,在农业创新方面存在障碍,农民们的种植理念十分落后,农产品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很少有农民有将农产品集中后批量加工出售想法,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也就难以让农民收入得到大幅度增加。
农业税减免和种田补贴政策有待进一步落实,变相收税现象仍然存在。从调查情况来看,四个省的基本实行了农业税减免和种田补贴政策,农业税减免情况整体较好,但种田补贴还有部分地区不能足额发放。另一方面,变相收税的情况仍然存在,有的地区以县、乡、村三级排涝水费、村级“一事一议”筹资、村级投工投劳等名目收取费用,为农民增收设置了层层障碍。
11
篇三: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调研报告
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客服将立即删除!
关于ⅩⅩ新农业经营体系投融资环
1)
前言境的调查报告
1/13目录:
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客服将立即删除!
2)
调查目的及方案实施
A.
调查目的B.
调查问卷设计方案及实施
3)
ⅩⅩ新型农业经营投融资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
4)
新型农业投融资发展的建议
5)
结论
6)
问卷(附1)
前言
ⅩⅩ是农业大省、粮食大省,农业在ⅩⅩ经济社会发展中有2/13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客服将立即删除!
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呈现出农村劳动力向城镇二、三产业大量流动,务农老龄化、要素非农化、农民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业副业化的趋势。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推动新农村建设需要注入大量资金,但农业有其自身的特点比如受自然条件影响比较大、不确定性因素多、生产投资大、周期长等特点使得农业融资不同于其他产业的融资尤其是私人投资和企业法人投资大多不愿进入农业领域。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金融体制的逐步完善农业投融资途径已不再单一将朝着多元化、宽范围、广渠道的趋势发展。但目前我国农业投融资中任存在一些障碍和制约因素需要我们深入探讨。调查目的及方案实施
调查目的: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ⅩⅩ省某县的工商银行县支行、建设银行县支行、农业银行县支行、农村信用联社、农业发展银行县支行、中国银行县支行、县财政局、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县农业局部分村委会和农村居民。本次调查采用了抽样调查法结合问卷方式,从多方位了解新农业建设投融资的情况。
3/13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客服将立即删除!
调查问卷设计方案及实施:
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户的参与农户可支配资金的多寡将直接影响到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对此我们从农户资金需求情况、解决资金需求的途径和农户可持续发展的资金额度三个方面进行了调查。
由于本次调查涉及的样本覆盖面较广,单位较多,为节省时候,增加调查效率,故本次调查问卷主要以选择及判断为主。但这样的问卷在设计问题时很容易有所偏颇,造成调查结果片面。为使调查结果尽量少受主观意识的影响,特查阅了相关资料,及大纲性的经济类教科书,使问卷更能体现客观情况。
ⅩⅩ新型农业经营投融资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
商业银行贷款可分为信用贷款和担保贷款两类。前者是仅凭借款人的信誉发放贷款的方式,目前采用信用评估的方法给借款企业确定信用等级,对信用度极好的企业,可以采用信用贷款方式发放贷款。后者则需要以《担保法》规定的担保方式作为还款保障而发放的贷款,分为保证贷款、抵押贷款、质押贷款三种。这种贷款方式必须以人的担保或物的担4/13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客服将立即删除!
保为基础条件。由于在我国商业银行中,企业信用评级制度还不完善,大多数的银行都只对极少数经营状况非常好的大型企业发放信用贷款,对于其他企业,银行通常只接受担保贷款。而农业企业因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申请担保贷款时面临不少困难。现代商业银行为了控制信贷风险,通常更愿意接受保证贷款,从而对贷款申请人是否具有合适的担保人相当看重。农业作为弱质产业,企业往往缺乏合适的担保人。农业企业的上游是农户,显然不能成为担保人;下游则是消费者或者工业企业,消费者显然也不可能成为担保人,除非该农业企业的产品具有不可替代性,否则下游的工业企业也不愿意为其承担担保风险。我国的农业产业化才刚刚起步,农业企业大多规模很小,可抵押或质押的资产也较少。农业企业的产品通常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在变现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严重的贬值,所以银行通常不会接受农业产品作为抵押或质押品。农业投资属于长期投资,利润较低,资金回笼较慢商业银行发放贷款是为了能到期收回本息,实现利润,因而贷款人的还款能力成为银行发放贷款的基础。为了控制信贷风险,银行也更倾向于发放短期贷款。一般情况下,农业企业的生产周期较长、收益率较低、资金回笼较慢,商业银行是不愿意向这样的企业发放贷款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是农业企业不得不面临的问题。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打击是毁灭性的;由于农业产业通常是价格的接受者,并且存在大量的替代品,所以也面临巨5/13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客服将立即删除!
大的市场风险。商业银行出于保障信贷资金安全性的目的,不愿意将信贷资金投放到风险大的行业。即使银行向农业企业发放了贷款,也会因为面临较大的风险而收取较高的利息,使得农业企业融资成本增加。
各银行借贷对象构成比例的调查结果显示2005-2007年各涉农信贷占贷款总额比重平均值中国银行为0%建设银行为0%工商银行为32%农业发展银行为100%农业银行为86%农村信用联社为80%。从以上各行贷款良好率和借贷对象中涉农贷款比例的调查结果综合分析涉农贷款比重越大其风险就越高贷款风险与贷款对象密切相关。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没有涉农信贷的投放所以贷款风险最低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联社贷款的对象主要是农业领域于是贷款风险也就极高农行的损失贷款高达80%。综合各方面因素,涉农贷款风险较大主要有以下两个因素:一是金融机构贷款制度问题二是借款农户的偿债能力问题。而后者是关键,因为目前所有的金融机构对贷款都实施了必要的保障制度上并无疏漏。这一点从后面的调查数据可以证实农业发展银行担保率20%、农业银行担保率94%、农村信用联社担保率100%。
因此,借款农户既无稳定的偿债能力又有无可担保财产,便出现了农业贷款风险率高的现象。
目前,银行为了规避风险在发放贷款时普遍要求提供担
6/13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客服将立即删除!
保调查得知中国银行担保率65%(质押贷款、抵押贷款与保证贷款之和占贷款总额的比例)、建设银行担保率100%、工商银行担保率100%、农业发展银行担保率20%、农业银行担保率94%、农村信用联社担保率100%。这一要求无疑提高了贷款获取的门槛,把低收入阶层或特殊人群(农民)挡在了门外。
农业生产经营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需要前期资金持续注入。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经济实力有限,由于信贷融资困难,面对巨大的资金投入需要,普遍感到束手无策。信贷资金来源受限和持续巨额资金需求之间的矛盾制约了经营规模的扩大,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因资金链断裂,难以为继,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新型农业投融资发展的建议
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就是要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建设,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目标,以提高农业发展质量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线,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培养一批经营规模大、运作机制新、产业基础牢、带动能力强、产品质量优、经营管理好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破解融资瓶颈,加大金融对新型经营主体支持力度。一是创新信贷支持方式。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制定支7/13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客服将立即删除!
持新型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配套政策和具体措施,创新金融产品,降低贷款门槛,扩大信贷额度和发放专项信贷,全面推行林权抵押贷款,积极推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尽快形成适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特点的多种形式的抵押、质押办法。二是综合运用支农再贷款、再贴现、存款准备金等货币政策工具,支持涉农金融机构加大对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投入。探索开发直接融资工具,支持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鼓励地方政府和民间出资设立融资性担保公司,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贷款担保服务。鼓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服务“三农”的县域中小型银行和金融租赁公司,不断丰富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类型,切实破解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的问题。三是积极鼓励农户联保贷款。采取由个人申请、多户联保、周转使用、责任连带、分期还款的管理办法,简化贷款手续,放宽贷款期限,实行优惠利率进行小额信用贷款。加大机制创新,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发展体制机制。一是创新保险支持方式。鼓励保险机构结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特点,开发具有针对性的保险产品,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积极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等环节提供各类保险服务。二是创新农业保险险种,加大农业保险理赔力度。在商业保险不愿介入的领域,引入政策性农业保险,形成以政策性保险为导向、多层次的农业保险体系。实行差异化的农业保险扶8/13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客服将立即删除!
持政策,适当提高部分险种的保费补贴比例和理赔标准,通过各类保险制度稳定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建立和完善政府支持下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和保险政策。三是探索建立政府支持的农业巨灾风险补偿基金,健全完善相关权益机制,逐步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人才培养,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力军。要把培养职业农民作为提升农业劳动者素质的核心任务,以提升农民的科学素养、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重点,探索培育模式,强化政策扶持,加大培训力度,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管理者和员工纳入“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和“农林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等政府举办的人才培训工程,提高其生产经营管理能力和水平;充分利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技术力量雄厚、教育资源丰富的优势,探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与院校及科研单位的人才培养合作机制等,全面提升我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推进农民向职业化方向发展,切实解决“谁来务农”的现实难题和“怎样务农”的深层问题。
农业企业融资难,症结在担保难,银行放贷必须要有符合资格的企业担保。因此,建立一个银行信得过的担保机构是化解农业企业融资难的关键环节。另一方面,担保公司在放大担保贷款的同时,也放大了其所承担的风险。为了保证担保公司的长期健康运行,在其内部必须形成以“诚信为本,以诚立信,9/13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客服将立即删除!
以信融资”的基础,建立完善的“奖诚罚恶”机制,加大宣传力度,对“守信”者进行表彰奖励,对“失信”者进行公开曝光,严厉制裁,形成强大的舆论声势,努力营造良好的信用企业的资信状况。当然,最终的目的还是要建立起全市的企业信用状况资料库,推动担保公司逐步发展成为信用记录、信用评价、信用担保相结合的社会化的信用中心。
在市场经济中,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资金会向收益率更高的产业转移,收益率低的农业在吸引资金上明显处于弱势地位,所以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增加对农业生产的资金投入,而且重点应该放在长期投资项目上。除了增加直接投入外,政府还应该采取措施,切实引导资金向农业部门流动。途径之一,降低“三农”融资成本,改善农业融资软环境。政府职能部门应该根据各农村经济主体的承担能力,制定相应的抵押、评估、公证、登记程序和收费标准,减轻融资双方的成本负担,取消对金融机构收产抵贷的土地使用权和房产设备等交易环节的各种税费,明确有关财政贴息政策,鼓励农村金融机构积极发放农业贷款。途径之二,对农业贷款实施一定的财政贴补政策。政府应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逐步引导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向农业领域配置。如,对支持农业的商业银行实行减免税收及相关费用的措施,让商业银行有利可图,从而自觉地把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对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和农业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协助政府推进农10/13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客服将立即删除!
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是一个抗风险能力低下的产业,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对于保护农业企业的发展,实现产业化经营具有重要的意义。农户分散化,保险额度小,保险公司实施管理的难度相当大,因此农业保险是一项高风险、高成本、高赔付业务。同时,由于农业生产落后,农民收入水平低,要求农业保险只能实行低保额、低收费、低保障。因而,农业保险的商品化极难实现,必须要有政府的扶持和参与,建立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制度,这也是国际通行的做法。即使在农业产业化程度很高的美国,政府为投保的农户纯保费补贴率也达到了55%,并为办理农业保险的私营公司提供费用补贴和再保险支持,免征农业保险的税赋;在日本,政府补贴水稻保险保费达到50%一60%,麦类保费达到50%一70%;在菲律宾,农险保费大部分由政府补贴,行政开支全部由政府负担。眼下,许多大型的国际保险机构正争相进入中国市场,这其中也包括一些在农业保险方面极具经验的公司。这时候政府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给予农业保险公司恰当的政策、资金支持,与这家国外保险公司进行全面真诚的合作,将农业保险全面引入农业生产中,保护广大农民和农业企业的利益,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结论
通过调查得知,金融机构的农业贷款风险极高,各金融机构贷款几乎都要求有保障(担保),财政对农业支出极少,新农村11/13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客服将立即删除!
建设资金缺口很大,农民对资金的需求很大但无法得到满足,农民渴望规模化经营土地,但是无可支配的资金用于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瓶颈。所以,政府对新农业的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及相关市场化,产业化进程的推进对新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附一:
尊敬的先生/女士:
您好!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空填写这份调查问卷,这是一份纯学术的调查问卷,主要是为了解新农业建设投融资的12/13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客服将立即删除!
相关情况。本问卷采用匿名的方式作答,谢谢您的配合,祝您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请在后面的括号里填上您认为对的选项(可选一到多个)
1.
您认为现在的农业模式效率高吗?()
A低
B高
C一般
2.
您认为新农业的发展需要什么?()
A人力B资金
C市场
D风险控制
E政府支持
3.
您知道或了解多少个农业企业?()
A1到5个B5到10个
C10到50个
D50个以上
4.
您认为农业企业少的原因是什么?()
(其它想法)
A农业市场效益低
B人才资源缺失
C融资困难D政策限制较多
5.您认为做农业有前途吗?
A有
B没有
13/13
篇四: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调研报告
关于金融创新支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关于金融创新支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近年来,我省生态家禽产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基础不断夯实,规模迅速扩张,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带动农户持续增收。20XX年年初,省委、省政府明确要求要将生态家禽产业作为全省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并印发了《xx省发展生态家禽产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XX—20XX年)》,配套推出产销对接、政策性保险等系列措施,强力推进全省生态家禽产业发展。截至20XX年,省级共投入财政资金2.2亿元,带动市县整合财政资金30亿元,撬动社会资本200多亿元,推动全省生态家禽产业发展实现“大踏步前进”。虽然生态家禽产业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也遇到很多困难和问题,尤其是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的问题已成为制约生态家禽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20XX年以来,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加快推进全省生态家禽产业发展,专班围绕“面扩、价降、量增、品丰”八字方针,以金融创新支持生态家禽产业发展,推进解决我省特色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为我省农村产业革命提供资金渠道保
障。
一、金融支农的意义
(一)金融创新是产业发展的“源头活水”。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加速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而金融支农成为了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支撑力量。当前,我省生态家禽产业发展过程中,资金不足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限制了产业规模的扩张、市场的拓展,影响了生产要素的集聚。创新金融支持农业发展机制,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增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环节。
(二)金融创新是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
在改革发展中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引入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体系,从根本上改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提升方式,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然而,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金融创新是重要抓手和着力点,通过金融创新解决产业转型升级中资金短缺和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才能加速推进产业发展。
(三)金融创新是助农增收的“制胜法宝”。
近年来,我省重点推进12大农业特色产业助推脱贫攻坚,成效明显。同时,根据实际情况推出了“特惠贷”“贵椒贷”“贵禽贷”等本土特色专属产业扶贫金融产品,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农民增收效果明显,大大提振了贫困户发展产业的信心和决心,金融已成为产业发展助农增收的“制胜法宝”。
二、金融支持生态家禽产业发展现状
(一)银行支持生态家禽产业发展情况。
截至2020年5月,全省累计发放生态家禽产业贷款7.28万户37.86亿元,现有余额13.52万户105.43亿元,较年初增加1.85万户12.69亿元;贷款平均利率由年初的5.63%降至5.62%,涉及家禽产业贷款产品由年初的22个增加到24个。
(二)保险支持生态家禽产业发展情况。
2020年1—5月,生态家禽产业农业保险投保农户2128户(次),保费规模947万元,投保数量982.14万羽、鸡蛋3289.42吨,提供风险保障3.52亿元;当年累计支付赔款670万元,受益农户280户(次);当年出险报案理赔金额375万元,受益农户167户(次)。
(三)“期货+保险”业务开展情况。
截至2020年5月31日,全省已有11家期货公司与3家保险公司(*****)合作,在7个县(区)(*****X)开展鸡蛋“保险+期货”业务,参与经营主体35家,承保鸡蛋*****吨,保费618万元,承保价格7800元/吨—8200元/吨,涉及贫困户4320户*****人。
(四)担保业务开展情况。
截至2020年5月31日,省农担体系累计担保生态家禽产业贷款2469笔,金额5.85亿;省担保公司累计担保生态家禽产业贷款44户,金额1.2亿元。
三、生态家禽产业金融需求表现及特征
(一)生态家禽产业自身的特性导致其“融资难”。
生态家禽产业普遍资产规模小,能用于抵(质)押和担保的标的物不多,且价值不高,难以形成有效的贷款增信。即使属于省级层面重点战略支持的生态家禽产业,由于生态家禽产业轻资产特点严重,生物性资产占比过大,现有的评价体系很难准确评估其价值,同时也无法通过现有的生物性资产获得抵(质)押贷款,导致“融资难”。
(二)金融机构与生态家禽产业之间互信度不高,导致“融资贵”。
很多生态家禽产业因管理经验薄弱,技术、市场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导致信用等级较低、风险较高、诚信问题突出,银行不愿给生态家禽产业贷款,即使贷款也坚持“高风险、高收益”原则,提高生态家禽产业贷款利率,高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3—4倍,导致生态家禽产业“融资贵”。
(三)金融机构信贷管理方式与生态家禽产业融资特点不匹配,导致“融资慢”。
传统商业银行在基本的数据搜集和积累方面缺乏主动意识,转型缓慢,主动营销和互联网金融运用较少,金融机构对生态家禽产业的信息收集、授信办贷等主要流程还是靠人工办理和人为干预形成,传统经营思维和传统办贷模式突出。金融机构对生态家禽产业贷款审批体制相对繁琐,环节多、流程长,融资时间少
则2—3个月,多则半年以上,不符合生态家禽产业资金使用“短、频、快”的特点,导致生态家禽产业“融资慢”。
四、金融支持生态家禽产业发展的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资金池金融杠杆模式”
1.资金池模式及撬动银行资本比例。目前,全省12个特色农业产业以家禽产业为试点,从省级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建立金融支农资金池,通过与担保公司、银行直接合作,即由省农担公司向银行提供担保,风险由省农担公司、银行、资金池按一定比例承担的一种增信融资担保模式,银行按资金池或风险补偿金实际到位资金的5—10倍比例带动金融资本投入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2.风险分担模式、利率执行及办贷时限。当特色农业产业贷款形成不良贷款后,风险由省农担公司和银行按“28风险分担模式”承担风险,资金池对省农担公司所产生的代偿额度高于年度代偿率2%的部分给予风险补偿。原则上1年期贷款综合成本不超过5.6%,1—3年期贷款综合成本控制在6.3%。办贷时间从贷款申请到贷款发放最短时间约为15天,最长时间约需26天。目前,金融支农资金池模式已覆盖辣椒、生猪、渔业、食用菌、牛羊等产业,共计建立资金池1.65亿元,计划撬动银行资本8.25—16.5亿元投入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二)“保险+期货”特色金融服务
1.推广模式。结合大连商品交易所“农民收入保障计划”政策,推进“期货+保险”试点工作,特选定鸡蛋作为“保险+期货”试点。企业根据市场价格及成本核算,对蛋价的保险价格提出要求,期货公司根据该保险价格向企业报出保障该价格所需的费用(期权权益金),企业认可后,期货公司将该费用具体金额报给保险公司,保险公司根据该金额加上保险公司营运成本形成保险产品价格(保费),并拟定保险合同。
2.费用分摊及应用。充分运用大连商品交易所“农民收入保障计划”政策,对xx9个贫困县(区)的一个品种或一个项目进行资金补助,并与各家期货公司就生态家禽产业保险用费进行协商,最终投保经费由大连商品交易所和承办期货大致以70%和30%的比例承担,养殖经营主体目前没有支出任何费用。
(三)农银企产业共同体储备库模式
1.推广地区、试点产业及资金筹措。重点为已出列和计划出列的66个贫困县,特别是9个未摘帽的深度贫困县以及剩余贫困人口超过1万人的3个拟摘帽县。试点产业以茶叶、食用菌、生态家禽等十二大农业特色产业为主。资金筹措原则上以226比例构成,即地方国有企业出资20%、社会资本出资20%、银行贷款60%。其中,地方国有企业出资部分可申请财政资金200万元—3000万元(不超过总投资20%),由创新试点申报单位所在地人民政府授权地方国有企业履行出资人职责。
2.收益分配与推广情况。地方国有企业投资收益的分配可视创新试点性质适当向社会资本让利,但不得超过净利润的10%。原则上地方国有企业获得的投资收益在创新试点区域内以1144分配方式分配,即10%分配给村集体经济、10%分配给贫困农户(贫困农户全面退出后分配给村集体经济)、40%分配给流转土地的贫困或非贫困农户(未产生流转土地的,20%分配给村集体经济、20%用于自身发展)、40%用于自身发展。截至2020年5月31日,已支持望谟、晴隆、赫章3个“9+3”县区生态养殖企业资金4400万元,其中望谟1700万元、晴隆1200万元、赫章1500万元。
五、金融支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1.企业抵押担保能力较弱。担保贷款数额较大、期限也较长,能够满足部分农户和企业的大额贷款需求,但当前大部分农户和企业资产不动产主要为流转土地、自建厂房(一部分为租用),变现难、抵押价值受限,并且担保公司对大部分生物资产的折价都相对较低,少则为实际价值的20%—30%,多则为40%—50%,导致企业和农户向金融机构融资时不能办理有效的抵押担保。
2.企业融资周期短、成本高。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通常的银行利率、担保公司担保费、相关资产评估登记费等是刚性支出,且每个项目的费率都不低。此外,贷款短期化现象严重,对于企
业有重大风险,虽然可以通过展期或借新还旧缓解,但是很多企业需要用“过桥”方式周转资金,不仅增加还贷次数和倒贷成本,也极易导致企业资金“断档”甚至资金链断裂。
3.融资手续繁琐且周期较长。无论是金融机构、担保公司在办理企业贷款时,在贷前调查、贷时审查等各个环节中,通常按照行业标准,各种手续繁多,且层层审核、层层签字,再加上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层层沟通协调,一笔贷款少则1—3个月,多则3—6个月甚至将近一年,导致企业生产发展受到阻碍。
4.金融产品缺乏针对性。农业信贷有小、快、短、平的特点,当前各类金融机构做了很多探索,但是因为农村信贷对象缺乏有效的抵押物,征信信息不全,金融生态环境较差,真正适应农村金融需求的产品不是很多,且产品层次不够多元化,更多局限于银行领域,在保险、期货等市场的开拓面还不够广,不能全方位有效满足各类农村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经营大户、普通农户的融资需求。
(二)原因分析
1.农业抗风险能力较弱。与其他行业相比,农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受自然、气候、环境等影响较大,还没有完全摆脱“看天吃饭”的现状,生产经营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一旦发生禽流感、口蹄疫、非洲猪瘟等突发状况,对农业经营主体将是重大的打击。农业产业经营投入产出不对等,农业生产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投入,且后期维护和折旧的支出较大,但由于受到农产品价格管制
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农业生产的回报率低,让很多投资机构望而却步。
2.农业经营主体资质较弱。在信贷资金投放中,经营主体资质是投资者最重视的因素之一,除部分农业龙头企业外,大部分农业经营主体的资产规模整体偏小,资产构成中以大量缺乏流动性的农业生产资料和无法抵(质)押以及转让的土地、住宅为主,资产缺乏流动性,不可抵(质)押。大部分农业经营主体的股权结构比较分散,治理体制松散,资产分散且不易统计,资产质量较差,一旦发生信用风险也缺乏处置机制。
3.农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农业生产不仅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而且还受市场因素的制约,具有相当高的不稳定性和风险性。与此同时,由于支农信贷风险补偿机制不完善,导致支农信贷资金难以持续快速增长。另外,农村金融机构对抵押品的选择由于政策因素,基本只受理房产、土地和机器设备作为抵押担保品,而家畜家禽不能作为抵押物,严重制约农村金融机构放贷业务的开展。
4.农村信用意识比较淡薄。企业借改制、破产逃避银行债务的行为屡见不鲜、屡禁不止。金融机构维权难度大,银行债权案件判后执行难、费用高。长期以来居高不下的坏账率,使得金融机构的盈利水平和抗风险能力很低。金融机构出于自身经营安全考虑,不得不采取抵押担保和信用额度等方法,提高贷款限制条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银行经营风险,但也导致很多资金闲
置,没有充分发挥作用,降低金融支农的作用,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六、xx省金融支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对策与建议
(一)发挥政策资金在金融支农体系的基础性作用
在实现涉农金融机构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加大对农业信贷的支持范围和力度,引导各种金融资本积极投入到现代农业中。同时,以财政资金为先导,鼓励龙头企业出资、金融机构信贷支持,在符合条件的县区组建农业企业互助基金会或合作社,解决小型农业企业融资难问题。不断创新财政资金投资方式,政府发起成立省级农业发展基金,该基金立足于农业产业并购、企业重组和技术升级等。以股权投资的方式引导社会资金加入发展基金,扩大产业基金规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分散资金风险,加大对现代农业支持的力度。
(二)优化农村金融架构体系,服务现代农业发展
当前,完善农村金融供给主体结构,构建多层次的县域金融服务网络迫在眉睫。要着力优化县域金融机构网点布局,增加金融机构网点的服务窗口,增强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功能,将网点设置和服务中心向下延伸到乡镇、农业产业园区。设立针对性强的标准或非标准化服务网点,提高衣业经营主体融资的便捷性,提高融资效率。政府引导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到农村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加快推进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建设,实现农业主产区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机构县县全覆盖,基础
金融服务行政村全覆盖。
(三)拓宽抵质押品范围,补齐抵押担保短板
加强政策支持力度,切实发挥国家财政支农的导向作用,通过贷款信用风险补偿、贴息、担保费补贴,将圈舍、厂房等农业生产设施和活体畜禽等生物性资产纳入融资可抵押范围;增强农业企业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借助政策性保险优势为圈舍、厂房等农业生产设施和活体畜禽等抵押贷款提供保险保障。将已纳入保险品种范围的做到应保必保、投保必保全,提高参保率,为降低融资成本、推进活体牲畜抵押贷款、分担养殖户和银行信贷风险提供全方位保险保障。同时,完善金融机构管理框架,丰富和发展风险管理技术体系和“工具箱”;推进贷后专业化和押品集约化管理,提升风险处置效能。银行在做好内控的同时,还需完善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要加强风险分担,继续深化银保、银政分担机制,积极发挥国家融资担保基金作用,推动地方加大风险补偿力度。
(四)减费让利,缓解融资周期长、成本高等问题
免除经营主体除利息之外的其他所有融资性费用,减免外汇同城汇出汇款服务费、人民币同城通兑取现、短信年费、转账手续费,减免电汇手续费、抵押登记费和保险费,减免开户手续费、账户管理费等费用。主动对接税务部门,对照税收减免政策,完善内部统计核算系统,依法合规申报免税,将享受相关激励政策获得的收益,及时体现在企业信贷计划安排、贷款定价、内部绩
效考核中,将政策红利传导至民营企业。充分运用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落实好定向降准等政策措施,将优惠利率传递到企业,减低企业融资成本,打出授信、财政贴息、增值服务等一揽子降低企业贷款成本的“组合拳”。
(五)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
充分发挥xx大数据的优势,运用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等科技手段,利用在线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推广“数据网贷”,依托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微信等渠道,加强金融产品的开发和创新,为产业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服务。加大对发展模式和资产特质的研究力度,推广地标产品系列贷、无还本续贷、知识产权贷、应收账款贷、诚税贷、循环联保贷等信贷产品,探索将民营企业商标权、专利权、专有技术等知识产权纳入抵押担保品范围。积极开办公证抵押、仓单质押等贷款业务,从核心企业所属行业和供应链特点出发,盘活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流动资产。加强与保险业务的融合,结合企业财产险、营业险、产品责任险等险种,为具备保险补偿能力的民营企业提供信贷支持。有效利用企业融资信用担保中心、小额贷款担保公司的担保资源创新开办各类担保融资方式。
七、结论
(一)金融创新支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的研究结果
要充分发挥政府在金融效率评价中所起的作用,提高相关政策和行政措施的制定和执行力,有效促进农业产业金融市场的发
展,不断增加金融中介数量,不断提高金融系统效率,提升资金投入农业产业循环的效率。
(二)金融创新支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实证研究结果
农业产业经营主体发展前景和产业经营越好,融资条件越良好,金融需求和金融供给的强度和数量越大。提升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水平,要积极调动金融主体资金投入农业产业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同时农业产业自身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前景也是重要因素。
(三)金融创新支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构建完备的金融支持特色农业产业体系,营造金融支持的良好社会环境,打造新型融资主体,运用大数据金融助推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在金融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体系完善支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篇五: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调研报告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调查报告
为增强当下保市场主体的政策措施落实的针对性,契合农业经营主体的迫切需要,我们在全市抽取了*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重点调研,其中规模户*户、家庭农场*户、农民合作社*户,农业企业*户及其他*户。调查表明,近些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方兴未艾,同时运行中面临的一些困难需要予以关注和帮助解决。
一、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基本情况
据农业部门统计,截至目前,全市纳入名录系统的家庭农场*家;全市农民合作社注册登记数达*家,其中国家示范社*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家,其中国家级*家,省级*家。
(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几个特征
1、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比较快。所调查的*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经营主体成立时间在*年及以上的,有*户,占*%,不到1年的有4户,占*%。其中经营*年以上的*户,占*%。近*年增加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占到目前全部的*%。
2、农产品销售方式逐步多样化。农产品主要销售方式,选择中间商经销的*户,占*%;选择按生产订单销售的*户,占*%;选择网络销售的*户,占*%。有上述三种销售方式行为的经营户占*%。纯粹选择自销为主的户占*%。
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业融合发展趋势明显。除种植业外,没有从事其他经营活动的有*户,占*%;兼有农产品加工的*户,占*%;兼有销售服务的*户,占*%;兼有农资、农机服务的*户,占*%;兼有技术、信息服务的*户,占*%;兼有农家乐的*户,占*%。
4、资金来源趋于多元化。资金主要来源,选择民间借贷的*户,占*%;选择银行贷款的*户,占*%;选择政策性帮扶资金的*户,占*%。有上述三种资金来源行为的户占*%。纯粹选择自有资金为主的占*%。
(二)目前经营中面临的主要困难
在*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在被问及“您目前面临的主要困难”时,选择产品销售渠道单一的*户,占*%;选择缺少专业人才和技术指导的*户,占*%;选择对政府惠农政策不了解的*户,占*%;选择融资贷款困难的*户,占*%;选择市场信息不准确的*户,占*%;选择生产基础设施落后的*户,占*%;选择缺少管理经验的*户,占*%。在经营主体的关注中,销售渠道单一和专业技术指导缺乏,是摆在第一位的困难。同时,对惠农政策的需求、融资的需求、市场信息的需求,也被经营主体视为需要帮助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疫情的影响方面
在被问及“您认为*疫情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时,选择影响农产品销售的*户,占*%,选择影响物流、仓储的*户,占*%,选择影响生产预期的*户,占*%,选择影响生产耕种的*户,占*%。
二、新型农业主体面临的问题分析
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较快,适度规模经营已成气候,设施农业上马很多,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成为趋势,显示了农业经营方式的深度变革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势头,同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也不可忽视:
一是一些经营主体遭遇发育时期的诸多困难。表现在:技术人员不稳定,缺乏管理经验;经营者的市场意识不强,信息来源滞后,销售渠道狭窄;粗放经营
时有发生;个别经营主体经营困难、举步维艰,急需要扶一把、送一程,站稳脚跟。
二是农业保险不能满足经营主体发展的需要。一方面由于政策性农业保险保额较低、保险覆盖面窄、宣传不到位,农业经营主体参保意愿不强;另一方面,现有的中原保险仅承办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保险产品,而农业经营主体除种植粮食作物外,还包括四大怀药、林果业等,保险产品未涉及部分依旧存在风险。
三是新型经营主体面临较为严重的融资难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有资金较少且季节性需求大,缺口资金难以有有效渠道弥补。受各种限制,难以通过土地流转获得土地经营权为抵押,从而取得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于短期土地经营权发放贷款。地方财政资金扶持有限,对农业产业化缺乏专项资金,没有稳定的渠道,扶持资金总量小,使用分散,不能满足经营主体需要。
四是新型职业农民稀缺。大量有文化懂技术的青壮年劳动力跨区域外出打工,向二、三产业转移,经营主体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农民年龄构成普遍老龄化,文化水平偏低。
三、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稳步发展的意见建议
(一)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政策扶持力度。当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处于发展时期,面临诸多困难需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巩固发展基础,维护发展态势。政府应协调金融机构制定出台扶持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金融政策,帮助解决融资难问题。把扩大农业保险范围,作为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政策工具,争取实现产前、产中、产后各过程的全覆盖,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吃上定心丸。
篇六: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调研报告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调研报告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生力军,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为了解某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情况,某区市场监管局联合国家统计局XX调查队采取实地调研、问卷调研等形式对……等乡镇19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结果显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较快发展,但基础设置薄弱、融资难、销路难等问题仍须引起关注。
一、当前某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
(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养良好
某区按照“加快培育一批、努力规范一批、着力提升一批”的思路,积极培育壮大规模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质量发展,创新经营方式,大力促进某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
某区农业农村委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底,某区共有家庭农场1234个,农民合作社1203家,区级以上农业重点龙头企业63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济实力、发展活
力和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二)政府强化政策保障支持,实力不断壮大
某区先后出台《某区加强政策支持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方案》《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部门〈关于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的若干意见〉》等多个制度性文件,不断完善财税、信贷保险、用地用电、项目支持等政策,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使之成为“小农户”与“大市场”链接的重要载体。
2021年某区扶持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项目4个,每个补助10万元,小计40万;扶持市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项目11个,每个补助6.5万元,小计71.5万元;扶持市级家庭农场示范场项目9个,每个补助5万元,小计45万元。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农用设备购置、引进新品种和开展市场营销等,共计156.5万元。
(三)示范引领作用逐步显现,品牌效应凸显
某区着力抓好合作社的典型示范,激励全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序、快速、健康发展。截止目前,共有国家级示范合作社18家,市级示范合作社58家,区级示范合作社20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18户,区级示范家庭农场5户;国家级龙头企业5家、市级龙头企业32家。
培育重庆名牌农产品29个,……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累计授权使用全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3个。……等一批特色农产品在全市乃至全国享有较高知名度,……被……评定为全市蔬菜“第一品牌”,……区域公用品牌、地理标志商标分获中国百强区域公用品牌、2019中华品牌商标博览会金奖,“……荣获第五届“蒙顶山杯”中国黄茶斗茶大赛特别金奖。成功举办……。
二、某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筹措难是最需突破的瓶颈
2018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的若干意见》等政策,要求多渠道破解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融资难题。但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大量投入用于设施农业用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房屋、林权、大棚养殖圈
舍以及活体动物、果园苗木等,而农业生产设施与生物资产不如房产流通快、变现快,且抵押风险较高,导致金融机构开展农村产权抵押贷款的积极性普遍不高,造成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大量投入无法形成可抵押贷款的资产,金融机构无法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抵押贷款。从调研结果显示,19家新型农业经济主体中有16家的经营资金主要来源是自有资金,占84.2%。某区民协中药材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反映,遭遇资金困境时,更多时候只能将自己的住房做抵押才能得到银行贷款。
(二)基础设施薄弱是最需扫除的障碍
健全配套的基础设施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依托。农村基础设施的薄弱和欠账,已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障碍。调研的19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有13家表示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生产基础设施落后。一是机耕条件差。现代化的机械装备是新型经营主体手中的利剑。但是XX地形以丘陵、台地为主,田块小、落差大,不利于机械运输与作业,影响规模化生产。使得农业机械“进村不下田”,空有一身装备却只能“望田兴叹”。据某区农委统计,2021年机播、机收面积分别为13.29万亩、42.78万亩,分别占全区粮食播种面积的9.6%、30.9%。二是地块不集中。受第二轮土地承
包期限即将到期的影响,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签订的土地流转合同年限大多数在10年以内,土地流转年限短,从而影响了土地的产出效益和长期投资利用土地的难度。与此同时,部分农民不愿意将条件好的土地流转出去,专业合作社或者企业打造成片高标准农田难以实现。例如奇通机件有限公司反映,他们公司受蔺市街道委托在连二村进行宜机化建设。但部分村民考虑到成片打造后无法分辨自己家的田土,故不同意土地流转,导致部分土地无法连片打造。
(三)高端农产品缺位是最需突破的短板
随着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要求不再是价格的要求,对质量和品牌的要求越来越高,农产品的竞争已进入质量竞争、品牌竞争的时代。调研的19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有11家表示,农产品“叫好不叫座”“丰产不丰收”“优质不优价”“多而不强多而不精”的短板明显。低端农产品同质化严重,供大于求,高端农产品缺位,品牌溢价不明显,“挣的都是辛苦钱”。
(四)地理标志整体作用发挥不佳是最需破解的难题
XX现有13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是农产品及相关产业。
除“XX榨菜”外的地理标志商标没有发挥出品牌带动产业致富的作用。有的是因产品数量较小,缺乏龙头企业的带领,也未正常使用,所以谈不上使用效果,如“XX红心萝卜”因对种植环境要求高,产量低,未成规模,未使用。有的是因地理商标为鲜活农产品,不能在延伸产品上使用,客观上也制约了地理商标的使用效果,如“XX黑猪”地理标志为31类商标,只能用在活猪上,腌腊肉制品、猪肉罐头等其他肉制品上并不能使用,这是地理商标使用效果不明显的主要原因。
(五)销售渠道单一是最需解决的困扰
对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而言,在打造优质农产品的同时,还得有效解决产品销售的问题。一些地区农业合作社的效益不高,其中一个原因是销售渠道不畅,产品滞销或销量不理想。调研的19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有11家表示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产品销售渠道单一。有12家认为新冠疫情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影响表现在农产品销售方面。例如义和水果种植规模户刘某反映,这几年柑橘的质量有所提升,今年柑橘产量较去年有所提高,但是打不开销路,导致很多柑橘坏在地里,价格也比去年底。
三、加快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对策和建议
(一)创新方式提高融资能力
农业是弱质产业,投资周期长、风险系数高,比较效益低,融资十分困难。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解决融资难题很关键。一要创新信贷支持方式。各类银行要制定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配套政策和具体举措,创新金融产品,降低贷款门槛,扩大信贷额度和发放专项信贷,积极推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尽快形成适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特点的多种形式的抵押办法。二是创新财政支持方式。整合农业综合开发、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发展等各类财政支农资金,优先扶持示范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实行以奖代补,对达到一定经营规模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行奖励。
(二)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一是积极推进土地宜机化改造。加大土地宜机化整治力度,提升农耕效率,将“巴掌地”、撂荒地进行规模改造,实现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的土地分布模式。二是继续积极探索由农户将承包土地流转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模式,加强政策宣传,引导和鼓励农户采取转包、租
赁、入股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提升他们对土地依规流转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履行土地流转的权利和义务,提高土地流转管理水平,促进土地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
(三)以标准化助推新型农业发展升级
继续大力支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级开展标准化生产培训,构建龙头企业带动、市场化动作的农业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主要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标准化技术操作规程,从源头上把好农产品质量关。出台相关政策对标准化农产品经营主体进行奖补,鼓励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做优做精标准化农产品,助推农业产业向高端发展,促使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效益呈倍增长,在有机农产品领域实现零的突破。
(四)加强地标培育激活农业致富效应
进一步发挥龙头企业(包括骨干生产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的龙头引领作用,同时抓紧申报“XX黑猪”等深加工领域的地理标志,通过对地理标志产品的深加工,就地“消化”农民种养殖的绝大部分地标产品,带动产业发展。继续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品种推广、技术指导、经营
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加强对种养殖户的指导,实行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商标品牌、统一物资供应、统一包装、统一销售价格、分户经营管理的“五统一分”管理模式,为社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通过这些措施,帮助农户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要强化行政指导,把地理商标的培育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以品牌培育带动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促进品牌建设,实现地理标志品牌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双赢。
(五)推动电商平台建设拓宽销售渠道
电商平台能够将分布在不同地区的农产品导入统一的市场,增加供需双方的可选择性。发展电商从而拓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品销售渠道,有利于走出一条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之路。一方面打造电商人才队伍,通过提升行政审批效能,提供创业优惠政策,鼓励有经验的电商从业者回乡创业,吸引专业电商人才到农村发展,留住一批懂技术、会营销、敢经营的年轻人。另一方面,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管理者的电商意识,把越来越多的农产品放到电子商务平台,丰富电商销售种类,提升电商销售实力。此外,还应该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丰富营销手段,以便在电商平台上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篇七: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调研报告
农业合作社金融服务调研报告
第一篇:农业合作社金融服务调研报告
关于对金融支持农业合作社的调研报告
XX信用联社
(2012年9月3日)
近年来,农业合作社蓬勃发展,已经逐渐成为重要的农村市场主体,对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稳定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解XX信用联社支持农业合作社发展的进程、效果,以进一步促进我县农业合作社发展,探索金融支持其发展的有效途径,按照省联社有关通知要求,我县联社就金融支持农业合作社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金融支持农业合作社基本情况
截至2012年6月末,全县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114831万元,全县“三农”贷款95993万元,新放贷款中涉及农业合作社和社员贷款余额7300万元,受益农户5210户。其中投放养殖业合作社贷款1920万元,种植业合作社贷款2400万元,农产品加工和其他专业合作社2980万元。
二、XX县农业合作社的发展情况
截止2012年6月末,XX县农业合作社已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共有140多家。从涉及的行业看大体分为种植业、养殖业和其他涉农合作社。其中种植业主要有粮食、棉花、油菜、蔬菜、水果、茶叶等专业合作社,养殖业主要包括生猪、渔业、-1-黄鳝、蜂业、湘莲、珍珠等专业合作社,其他涉农类合作社如农机服务、农副产品、农产品运销、水产营销等专业合作社,呈现出合作社发展的多样性。其中全县养殖专业合作社有47个,占合作社总数的33%;种植业69个,占49%;其他26个,占18%;涌现了像xx棉花专业合作社、xx茶业专业合作社、xx优质稻专业合作社、xx蔬菜专业合作社、xx润农棉花专业合作社、xx湖渔业生产农业合作社等一大批有特色、有规模、发展势头快、助农增收增效好农业合作社。
三、支持农业合作社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XX联社努力加强和改进对“三农”和县域经济的金融服务,不断夯实和加大“三农”信贷业务,积极支持农业合作社的发展。
1、有针对性地制订信贷扶持计划
XX信用联社把支持农业合作社作为服务“三农”的一个重点,及时了解我县农业合作社的发展情况。对各农业合作社及社员开展调查,掌握农业合作社经营项目、入社社员、股份设置、经营管理和资金需求等情况,有针对性地制订了对农业合作社信贷资金支持的扶持计划,做到支持对象不盲目。XX县银华润农以棉花专业合作社的形式直接向农户提供种子、化肥、农药及提供棉花栽培技术,由xx公司向各村场签订合同,按农户承包合同田亩多少毛估产量,由公司担保逐笔发放贷款。该合作社涉及村场14个,农田面积26000亩,农户1087户,2011年就向该合作社社员发放约210万元。
2、在风险可控中推行灵活的贷款方式
为了更好的解决农业合作社及社员贷款问题,XX联社采取“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贷款方式给予积极支持。一方面,对农业合作社社员中的信用户、示范户和专业户,按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管理办法,给予最高3万元的信用贷款限额。另一方面,对生产资金需求量较大的农业合作社及社员,大力推行农户联保、农村专业大户和农业合作社贷款,使专业合作社和社员的贷款额度得到大幅提高,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合作社及社员的发展。如xx信用社和联社营业部向xx蔬菜专业合作社的插旗菜业累计发放贷款250万元,支持其进行蔬菜加工、成品销售,主打产品芥菜和豆角,在带头人的带动和管理下,该合作社创立了“xx菜业”品牌,成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仅此一项,农户增加收入150元—200元/亩,全镇农户增收600—800万元。
3、创新服务方式以有效解决合作社融资难题
农业合作社普遍存在缺乏贷款抵押物的问题,同时,由于农村房屋“二证”不齐全比较突出,很多农户无法抵押获得贷款,也很难找到愿意为其贷款提供保证的担保人,为此,XX联社根据农业合作社的生产特点,积极推广棉麻货物、仓储、林权、湖面承包经营权、订单质押以及第三人提供保证担保等方式,向农业合作社和社员发放贷款,较好的解决了其贷款难的问题。XX县xx优质稻专业合作社于2007年12月成立,主要是以水稻种
植、收购、加工为主,为扩建厂房改善成品质量和提高产量,该合作社xx米业以法人代表xx名义向三封寺信用社申请借款,却缺乏抵押物。经过多方协商并上报联社审核,信用社以担保公司担保的方式向该合作社发放贷款200万元,解决了该合作社抵押担保难的问题。
四、促进农业合作社发展的金融支持建议
1、规范农业合作社自身管理
农业合作社要加强自身规范建设,重点从规范登记注册、规范股权设置、规范生产行为和规范管理制度等方面,不断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自身实力和抗风险能力,同时,不断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力,促进其广泛吸收农户入股,提高农户入户合格率和农民组织化程度;对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名义的贷款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提供贷款贴息和税费减免。
2、推广法人代表个人担保与政府专项担保贷款
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原则,对普通社员的约束力较弱,因此有关部门要强化对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的风险约束,推广法人代表个人财产担保贷款,规定合作社法人代表对于合作社贷款具有连带清偿责任。同时可由市财政和县财政设立专业合作组织风险补偿基金,对专业合作组织提供贷款担保。
3、创新信贷产品以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在坚持风险可控、成本可算、利润可获、信息披露到位的前提下,积极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服务产品,探索新型担保方式,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申请贷款的品种和担保范围,创新各类符合法律规定和实际需要的农副产品订单、保单、仓单等权利以及农用生产设备、机械、林权等财产抵质押贷款品种,提升信用社服务水平。
第二篇:银行金融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研报告
银行金融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研报告
前言:农村专业合作社是农村市场化改革的产物。2007年7月1日《农村专业合作社法》的正式实施,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将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蓬勃发展,势必引起农村金融机构业务载体、经营格局和金融生态的不断变化,也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着农业、农村、农民的金融资源整合方向和发展轨迹。因此,全面做好农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服务工作,把握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变化与整个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对于XX银行与时俱进的出台服务“三农”金融措施、做好新时期“三农”服务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情况
XX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起步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于1999年7月由XX县供销社积极参与率先创办了重庆市早期比较规范、有规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XX镇XX蔬菜专业合作社,当时仅有入社社员36户、入股资金6万元,由此拉开了XX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序幕。
截止2009年5月末,XX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按《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已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共有305家。按行业划分,既包括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等农产品生产的专业合作社,又发展有水产、农资、药材、花卉、桑蚕、竹木、旅游观光等多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呈现出合作社发展的多样性。其中全县养殖专业合作社有194个,占合作社总数的63.6%;种植业65个,占21.3%;其他47,占15.1%;全县合作社成员总数6.75万个,带动农户数10.12万户。涌现了像XX镇XX油桃专业合作社、XX优质梨专业合作社、XX福成、XX、XX、XX柑橘专业合作社、XXXX蔬菜专业合作社、XX黑木耳专业合作社、XX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等一大批有特色、有规模、发展势头好、助农增收增效好、发展前景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二、我县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采取的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部门职责
XX县人民政府于2003年7月,批准成立了“XX县合作经济联合社”,与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运行,负责履行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指导、扶持和服务职能”。200年6月,县政府制发了《关于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通知》。2009年7月县政府成立了XX县农民专业合作社项目试点领导小组,负责农民专业合作社试点工作的综合协调、宣传指导、监督管理和调研决策。
(二)加强宣传引路,营造发展环境
政府各职能部门,始终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宣传发动工作放在突出位臵,先后分别以大型彩幅广告、标语、宣传手册、有线电视、村民大会、专业培训会等多种有效形式发动宣传,不断营造发展大环境。2007年11月XX县由县供销社与《XX报》联合开辟每周一期、持续半年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宣传专栏,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加强和促进了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三)加强产业引导,培育特色产品
XX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农办、财政局、工商局、农业局等职能部门积极配合,一方面,主要对前几年建设比较规范、又具有产业优势、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积极措施从市场引导、产业培育、资金帮扶等多方面进行扶持和培植。另一方面,严格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围绕县里提出的粮油、肉食、柑橘、竹材、中药材等主导产业,按照组织做大、基地做强、产业做优、链条做长的要求,积极引导走“专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产业发展模式。
三、XX县支行金融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
(一)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效
XX银行在总行的领导下,坚持“改制不改向、改名不改姓”,千方百计加强和改进对“三农”和县域经济的金融服务。根据刘董事长“二突破一推进”指示和谭行长在“重庆农村商业银行服务三农”专题工作会上的讲话”的重要内容,不断夯实和加大“三农”信贷业务,积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截止2009年8月末,全县“三农”贷款余额118000万元,其中发放涉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社员贷款余额1360万元,受益农户714户。
(1)深入调研,有针对性的制订信贷扶持计划
XX县支行把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服务“三农”的一个重点,及时了解我县农民专
业合作社的发展情况。对各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社员开展调查,掌握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项目、入社社员、股份设臵、经营管理和资金需求等情况,对财务制度不健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自编报表和对其非财务因数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为拓展业务和防范风险打下基础。各分理处有针对性的制订了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资金支持的专项扶持计划,研究信贷投放的重点和风险控制的具体措施,做到支持对象不盲目,信贷资金有效果,使信贷投放计划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规划相结合。(2)加强宣传,大力推广贷款新品种
我支行积极开展“农村专业合作社贷款”等贷款新品种的宣传工作。一方面,通过拉横幅、贴告示、散发宣传资料等方式进行产品介绍和推广。另一方面,通过信贷员对目标客户进行产品推荐,引导客户选择产品和增强客户对产品的了解程度。使“农村专业合作社贷款”等贷款品种在短时间内被广大客户所熟知。
(3)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全面推行灵活的贷款方式
为了更好的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社员贷款问题,我支行采取“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贷款方式给予积极支持。一方面,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中的信用户、示范户和专业户,按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管理办法,给予最高3万元的信用贷款限额。2007年以来,XX县支行以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方式,向我县800多名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累计发放贷款2600多万元。另一方面,对生产资金需求量较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社员,大力推行农户联保、农村专业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使专业合作社和社员的贷款额度得到大幅提高,有效地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社员的发展。如XX县支行XX分理处以农村专业大户的方式,向XX“大槽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社员XX发放贷款10万元,支持其进行土鸡养殖。在他的带动和管理下,该合作社创立了“大槽土鸡”品牌,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其20个社员每年获利3-4万元。
(4)创新担保方式,重点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担保难问题
农民专业合作社普遍存在缺乏贷款抵押物的问题,也很难找到愿意为其贷款提供保证的担保人。为此,XX县支行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特点,积极推广林权抵押、订单质押以及第三人提供保证担保
等方式,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社员发放贷款,较好的解决了其贷款担保难问题。XX县XX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于2008年5月成立,有10户菜农参加,主要是以蔬菜种植为主。为了改善蔬菜的品种和提高产量,该合作社向XX县支行XX分理处申请借款,却缺乏抵押物。经过多方协商,XX分理处以第三人提供保证担保的方式向该合作社发放贷款15万元,解决了该合作社抵押担保难的问题。
(5)强化配套服务,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
XX县支行把改进服务方式和手段、强化配套服务,作为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优质金融服务的切入点。各级分理处在确保符合风险控制要求的前提下,完善各级授权授信制度,优化信贷流程,简化贷款审批手续,对符合条件且在授信额度内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社员贷款建立了“贷款绿色通道”,提高了办贷效率。XX县支行还要求各分理处主任和信贷人员认真学习农业科技知识,及时了解各类农产品市场变化情况,并发扬背包下乡,走村串户的优良传统,经常组织信贷人员深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社员家中了解生产经营情况,摸农情,听民意,增强与社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联系和沟通。同时,利用信息来源渠道广、人员联系方法多等优势,积极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社员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科技服务和理财服务,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社员与瞬息万变的农产品大市场实现有机连接,增强发展能力。
(二)下一步工作方向XX县支行以新时期的“三农”建设为契机,在总行的领导下,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把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服务“三农”工作的重点,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健康发展。
(1)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研究和调查力度,增加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合作,研究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系统性金融服务方案和满足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需求的特色产品,增强我支行通过专业合作社服务广大农户,服务“三农”的能力。
(2)认真做好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规划。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当前农村经济改革和发展的重点,也是我支行服务“三农”的有效途径,要把信贷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作为服务“三农”
的重要内容,不断加大信贷投入,进一步加大金融创新力度。不断探索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入社社员贷款抵(质)押物的范围,有效解决其贷款难和担保难的问题。
(3)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全面推行灵活的贷款方式。针对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实力普遍不强的现状,从实际出发,强化信贷风险管理,采取“因社制宜,因户制宜”的信贷原则,合理选择贷款对象,采取灵活便利的贷款方式,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支持力度。
四、金融服务需求的基本情况
为了更好的了解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需求,我们共向XX县的10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下发了关于《专业合作社金融需求状况》的调查问卷,并实地重点走访了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
从调查的情况反映出,XX县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需求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信贷资金有较大需求。本次调查的10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各种金融需求的占100%、其中有信贷资金需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97个,占调查总数的94%;
(二)信贷资金需求量较大。从总体情况看,被调查农民专业合作社对金融需求、尤其是信贷资金需求量较大。10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年贷款需求量达100万元以上的有4户、50万元至100万元的有8户、20万元至50万元的有25户,10万元至20万元的有17户,10万元以内的有43户。即在10万元以上的占50%以上;
(三)金融服务需求以信贷资金为主。从调查情况看,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社员金融需求主要为存取款、支付结算及信贷资金等服务,其中尤以贷款服务为最;如103个被调查农民专业合作社企有94%的有贷款需求。
(四)信贷资金需求用途比较一致。具体表现在: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用于流动资金的30户、占比28%,修建维护生产性用房、设备技术改造及其他方面的有15户、占比15%,用于购买种植或养殖所需生产资料的有52户,占比51%。
(五)信贷资金需求变化呈放增加趋势。从总体上看,未来几年,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社员的贷款需求呈逐渐放增加趋势。其中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社员因经济形势及无法达到银行贷款要求而持观望态势。
五、XX县支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思考
实践证明,XX县支行通过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地方优势农业和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地作用,同时遇到的问题和潜存的风险需要引起重视。
(一)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难以成为合格的承贷主体。一是我县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登记注册不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明确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律地位,为农民合作建设现代农业提供了制度保障。但目前我县很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法律规定还有相当差距,突出问题是登记注册不规范。我县经工商部门正式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仅为309家,还有很多未登记的专业合作组织。对于不具备法人资格,也没有注册资本金的专业合作组织,金融机构无法提供信贷支持。二是,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总体发展不平衡,发展有规模、实力雄厚的合作社不多,大部分合作社缺乏必要的资本积累,自身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差,难以成为合格的信贷主体。所以从承贷主体来看,目前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贷款绝大部分是以合作社社员的名义借款。
(二)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仍处于粗放型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水平普遍不高,管理人才缺乏,导致合作社经营上极易出现风险,难以达到金融机构的贷款要求,且合作社多数是以技术服务、信息服务、生产资料采购等业务为主,产业链短,市场化程度较低,造成多数合作社盈利能力较弱,抗风险能力较差,不少专业合作社甚至成为“空壳”机构。大多数农民社员认为合作社是某些牵头单位或负责人的事,对专业合作组织的管理和发展关心不够,承担市场风险的意识不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小、弱、散”现象比较突出。
(三)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规范性不够,致使合作社获得信贷支持的难度加大。一是金融机构贷前调查实施难,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即没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且财务管理不规范,根本没有
真正意义上的会计账册,财务会计账册被简化成了“流水账”,导致金融机构无法对其运行和效益情况进行评估。二是贷款管理难度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强调资本和劳动的联合,实行“一人一票”的民主决策管理制度,并遵循“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原则,致使合作社与社员在经济合作上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稳定性,当合作社处于亏损边缘等不利局面时,社员便会互相推诿合作社债务,争先转移资金,甚至一走了之,而合作社对其社员的约束力又极为有限,增加了合作社及社员的贷款管理难度,使贷款极易形成风险。如XX镇XX生猪专业合作社,以社员的名义贷款5万元用于合作社,后来因为社员间出现了矛盾,导致合作社解体,致使5万元的债务无法落实。三是贷款风险规避难。由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多数从事农产品生产,生产周期长、储存期短,还面临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等诸多不确定因素,这使得金融机构在信贷介入时非常谨慎。此外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保险公司和担保公司大多不愿意涉足农业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一领域,农业保障机制不健全,也影响了金融机构对专业合作组织投入的积极性。
(四)贷款抵押担保手续难以落实。目前,金融机构发放贷款一般都强调抵押和担保手续的完备。但实际情况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多为松散型的互助组织,一般无固定资产,办公、营业场所多数是租借或社员自家房屋,在申请贷款时没够足够的财产进行抵押,同时也很难找到愿意为其贷款提供担保的单位或个人,从而增加了获得贷款的难度。同时,由于农村房屋“二证”不齐全比较突出,部分农户无法抵押获得贷款。如竹溪镇XX合作社,因为合作社主体资格无法达到贷款行要求,想以社员名义贷款,由于社员的农房“二证”不齐全,无法获得大额的抵押贷款,最后只获得了3万元的信用贷款。
六、促进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发展的金融支持策略
(一)建立长效机制,将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因地制宜积极探索金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新途径、新模式、新方法,不断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力,促进其广泛吸收农户入股,参与专业生产合作社,大力提高农户入户合格率和农民组织化程度。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加强自身规范建设,重点从规范登记注册、规范股权
设臵、规范生产行为和规范管理制度等方面,不断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自身实力和抗风险能力。对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名义的贷款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提供贷款贴息和税费减免,由于专业合作组织的信贷风险和管理成本高于普通贷款,为保护金融机构贷款投放的积极性,建议由市、县财政共同出资,对经营业绩好、对“三农”拉动作用明显的专业合作组织提供财政贴息。并根据对专业合作组织贷款的累放数量和期末余额,对相关金融机构予以营业税减免和所得税抵扣等优惠。
(二)根据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根据其规模大小及规范化程度,建议采取“支持一批、合作一批、培育一批”的金融支持模式。
“支持一批”。对那些规模加大、组织化程度较高、合作社与社员之间经济合作紧密、还款来源有一定保障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多种方式给予直接信贷支持,支持其发展,并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和市场推动作用。
“合作一批”。对有一定规模、但组织化程度不高、(主要是以专业大户为主发展而成的专业合作社)但农户经济实力较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通过合作社法人担保和社员联保等形式,加强与合作社的合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员农户进行信贷支持。
“培育一批”。对规模较小、组织化程度低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可通过抵押、第三人担保等方式直接对社员农户进行信贷支持,并积极帮助引导合作社走向规范化,待条件成熟时,加强与其合作并给予信贷支持。
(三)强化担保,推广法人代表个人担保和政府专项担保贷款。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原则,对普通社员的约束力有限。因此有关部门要强化对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理事长)的风险约束,推广法人代表个人财产担保贷款,规定合作社法人代表对于合作社贷款具有连带清偿责任。同时仿效小额担保贷款的方式由市财政和县财政设立专业合作组织风险补偿基金,对专业合作组织提供贷款担保并给予财政贴息。金融机构按照担保基金的金额,放大一定倍数,专项发放
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社员贷款。
同时建立健全农业保障机制,针对农业生产易受自然灾害影响,不确定因素多的情况,建议规定贷款金融机构有权要求对专业合作组织及成员的生产经营项目和贷款抵(质)押物办理保险,且保险单上必须注明“第一受益人为贷款金融机构”。在贷款期限内,未经贷款人同意,借款人不得单方面停保、退保。为减
轻借款人负担,建议将此类保险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由财政资金提供保费补贴。
(四)简化信贷审批流程,强化贷款风险控制。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资金需求时间急、期限短的特点,金融机构要适度简化信贷审批流程,尽量缩短贷款发放周期。同时为避免借款人道德风险,可根据专业合作社经营年限、信用状况等情况,设定单笔贷款规模上限。对于合作社及其成员不良贷款金额超过其贷款总额一定比例的,各金融机构可停止对其新发放贷款。针对不同类型合作社,采取不同的金融服务策略和不同的贷款运营机制,通过分期还款约束、标准化管理、客户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灵活利率和贷款期限管理等综合措施控制风险。同时加强担保管理,采取多种担保形式,有效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尤其是客户道德风险。工商部门还应强化登记管理,对于有不良信用记录的个人或法人,不得担任专业合作社法定代表人,对有未偿还贷款的专业合作社,除合并、分立、解散和清算之外,在申请变更其他法定登记事项(如法人代表、注册资本、住所等)时,也应其提供银行债务清偿或者债务担保情况的证明。
(五)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担保方式。继续探索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社员贷款抵(质)押品范围,将农业生产用房(如圈舍、生产厂房等)和农业保险保单质押等纳入抵押品范围。积极推行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合作社社员提供担保,以及大宗农副产品质押。并加快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通过积极增加财政注资和引进多种投资主体措施,增强我县担保公司的经济实力,建立农业担保机构,并降低门槛,积极引导担保公司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社员提供担保,同时明确担保公司的支持责任,规定担保公司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社员的担保应达到一定比例。
XX银行
二〇XX年X月X日
第三篇:合作社调研报告
产业发展添动力
合作共赢开新局
----**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和市场化的不断加深,在生产经营中,农民对“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主动采取户与户联合的方式,结成了资金、技术、产品生产及购销等不同形式的利益共同体,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先后建立。这对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和农业的组织化程度,提升农业市场竞争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我县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一、基本情况
我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范围涵盖了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运销、农机服务等领域。2012年新注册成立*个,止2012年*月底,全县已成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其分支机构*个,入社社员*人,带动农户*户,占全县总户数的9%,拥有资产*万元,年经营总收入*万元,年纯收益*万元。按行业分:种植业专业合作社*个,占总数的*;畜牧养殖业专业合作社*个,占总数的*%;服务业专业合作社*个,占总数的*%。全县建成县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社*个,市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社*个,省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社*个。全县
*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分支机构中有*个合作社申请农产品质量认证,涉及产品*个,申请注册商标*个,引进种植、养殖业新品种*个,新技术*项。自2008年至2011年,省、市、县各级财政补助农民专业合作社*个,补助资金*万元,有利的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上规模、上水平。
二、发展模式
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形式呈现多样性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
种模式:
1.村两委领办型。在一些农民组织自发性较差的地方,村两委干部利用自己行政组织管理上的优势,率先发起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并兼任合作社负责人。这些专业合作社对内为社员提供技术、信息和农资供应等无偿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对外为了保护本村村民的共同利益,降低市场交易成本,统一谈判价格,为社员提供产品销售服务。这类合作社有*个,占总数的10%。如***等。
*是我县最适宜种植鲜食葡萄的地方,也是最早发展鲜食葡萄的村。*村抢抓县上鼓励发展葡萄产业的机遇,立足本村丰富的荒滩资源,于*年率先建起半地下室温室葡萄53座。为解决管理和销售问题,于*年*月成立了葡萄专业合作社。经过近*年的发展,该专业合作社已经成为一家专门从事葡萄生产、新品种培育、技术培训、科技推广、农产品销售以及配套的农业生产资料供应于一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经
济组织,现有入社社员200多户,温室葡萄156座,占地375亩;露地葡萄700亩。实行统一提供苗木、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商标、统一包装、统一质量、统一防虫、统一销售,所产的反季节葡萄由合作社引进客商,销往宁波、重庆等地。种植仅两年的温室葡萄单棚亩平均产量1800公斤,棚均收入*万元,露地葡萄单棚平均产量650公斤,棚均收入8500元。合作社社员***温室葡萄单棚收入*万元,***温室葡萄单棚收入*万元,***露地葡萄每亩收入9600元,其他农户露地葡萄最低收入也在每亩6000元。合作社负责人**告诉我们:“2012年进入盛果期,预计温室葡萄单棚收入在*万元以上,露地葡萄亩收入*万元以上,葡萄产业前景乐观。”合作社辐射带动周边*村、*村等发展拱棚或露地葡萄,进一步将带动**镇建成万亩葡萄基地。
**乡**村11个合作社,人均耕地3.6亩。戈壁荒滩多,干旱缺水。2008年村两委在多方学习考察的基础上,在荒滩上修建了占地15座温室(每座面积平均为1亩),当年种植当年见效。农户看到了日光温室具有多茬收、生长快、效益高的优点,建造日光温室的积极性很高。村两委会适时引导,采取农户投资、村集体资金配套的方法,迅速建成荒漠日光温室68座。但“卖难”问题随之出现,村两委按照
“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提议组建了果蔬专业合作社,入社社员由7户发展到55户。种植户***采取单棚三茬轮作种植
方式,辣子一茬收入1.8万元,西红柿一茬收入1.4万元,葫芦一茬收入0.5万元,单棚收入达3.7万元。种植户**去冬今春种植16棚葫芦,单棚收入1万元,总收入达16万元。种植户***种植葫芦3茬,单棚收入2.6万元(每棚的面积大小?)。2012年村两委依托果蔬专业合作社,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区域化种植、规模化发展、品牌化生产的思路,计划建设汪家墩村荒漠化设施农业示范园区,建设高标准日光温室100座,大拱棚150座,薄壳核桃200亩。目前正在积极争取项目投资*万元,计划新建*吨保鲜库,购臵冷藏车,助推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发展壮大。
综合以上两个合作社发展的模式,村两委在合作社发展成长过程中的引领作用应该得到肯定,尤其在解决政府支持、分散农户的牵头组织、产业发展等方面,村两委的作用不可低估。但村干部和合作社负责人也表明:农民专业合作社应该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有自己的决策机制、剩余分配、财务管理等制度,独立开展工作。一旦合作社的发展走上正轨,就应该转为以懂经营、会管理的能人或大户主导,村两委不再插手合作社经营管理,社员的事情社员说了算,这样发展起来的合作社才更具有“合作共赢”的特色和发展活力。
2.产业主导型。这类合作社主要围绕我县的设施农业、草畜产业、制种产业、红枣产业等特色产业和优势行业组建而成。这类合作社有
个,占总数的%。如**镇**村**专
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等。
**镇*村在2000年村两委出面集中流转土地建成*座温室,全部用于栽植鲜食葡萄。经过几年的发展,农户看到了发展温室果蔬收入高的好处,纷纷要求建造温室种植果蔬,2010又建成*座温室,由农户承包经营种植圆茄。去年与**专业合作社合作,给种植户统一供苗、统一防虫、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今年又流转土地86亩,新建造温室52座。几年来,采取项目资金扶持、集体积累补贴等投资方式累计建造温室185座。种植户反映:经过几年的效益对比,圆茄销路畅
价格高,收入好,种植50米棚圆茄产量在10吨左右,每公斤1元—3元,单棚毛收入最低1万元。6社**种植圆茄两棚,单棚收入3.8万元;5社**种植圆茄两棚,单棚收入3.5万元。但反映出一个突出问题:没有自己的专业合作社,技术、销售价格等受制于人,不利于今后的发展。月份,由12户种植户牵头筹资52万元注册成立了**专业合作社,聘请专职技术员,打算以种植圆茄为主,辅以种植其他蔬菜,走专业化、品牌化路子。目前已与新疆客商达成长期供货的协议。
**乡**村用足用活县委1号文件支持现代设施农业的政策,利用集体公地*亩,采取村集体垫资方式自2010年以来累计建造大拱棚*座,每座占地*亩,单棚投资*元,建成后农户承包经营,前三年免收承包费,从第四年开始逐年收回
集体垫资。农户主要以种植西瓜、西葫芦等蔬菜以及瓜菜制种、育苗为主。种植蔬菜单棚收入*元,甜叶菊育苗单棚收入*元。暖泉7社*三棚西红柿制种收入*万元。群众看到了拱棚蔬菜的种植效益,争先承包经营,社员*一户就承包了7个拱棚种植瓜菜。运行过程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一是销售方面种植户各自为政,形成恶性竞争,农户受损;二是订单少,订单面积不足种植总数的十分之一,销售价格受市场冲击大。鉴于这种情况今年4月有9户种植户发起成立了*果蔬专业合作社,实行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价格,有力的保护了种植户利益。该村还有经济体公地*亩,计划逐年建成钢架拱棚或温室。
3.能人带动型。近年来一些从事生产加工、种植养殖、销售等行业的农村能人,发挥自己见多识广、信息畅通、技术成熟的优势,从自身扩大规模、加快发展的需要出发,牵头并联合周边农户共同应对市场,最后逐步发展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如:***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等。这类合作社有
个,占总数的%。
**是板桥壕洼村农民,*年前小规模在**种植西瓜,经过几年的探索,掌握了西瓜种植的技术。在本村发展受耕地面积小、无法规模种植的限制,*年他到*镇*村租地*亩大面积种植西瓜,同年为自己的西瓜注册“**”商标。经过几年的发展,*用流转土地的方法进行规模种植,带动周边*多
户农户参与瓜菜种植,面积达到*多亩,并成立了*西瓜专业合作社。2011年“*”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算了一笔账:拱棚夏茬西甜瓜每年6月10日陆续上市,收获期40天,每亩收入8000元,秋茬高原夏菜每亩收入2500元,两茬亩收入过万元,远高于常规种植其他作物。这个合作社种植的瓜果主要销往*、*等地,高原夏菜销往浙江。今年已与上海、兰州客商达成初步定点销售意向。*说:“一是要坚持走科技兴社、质量兴社之路;二是要有品牌保护意识,品牌意味着高附加值、高利润、高市场占有率;三是要注重合作,合作就是生产力,合作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4.龙头企业带动型。这类合作社凭借龙头企业雄厚的资金实力、灵活的经营机制、科学的管理方式,带动自身发展。如*观光农业专业合作社、*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等。这类合作社有
个,占总数的%。
*观光农业专业合作社依托*旅游公司,把合作社的旅游大巴、餐饮住宿都挂靠在公司运营,合作社成员的经济利益直接与公司经营效益挂钩,2011年合作社给成员按入社出资的23%分红。去年合作社与公司联合建成*亩旅游观光采摘园一处,种植特色农产品和高档蔬菜瓜果,进一步体现农业观光旅游特色。合作社负责人*告诉我们,今年合作社还要扩大规模,计划新购旅游大巴10辆,提升餐饮住宿档次,农民要求加入合作社的积极性很高。
三、效益体现
1.有效促进了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的发展壮大。我县登记注册的*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范围涵盖设施农业、*产业、*产业、*产业等多个领域,涉及了全县的特色产业和优势行业。这些专业合作社为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品”做出了积极贡献。*养殖专业合作社依靠养殖大户成熟的技术,吸引周边20多户入住养殖小区,目前已发展成为我县养殖规模最大、技术最成熟、管理最完善、效益最明显的养殖专业合作社之一。
2.有效的推动了农业生产技术以及其他技术的大发展。我县从事日光温室及大拱棚种植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个。从温室建造、育苗、移栽、施肥、浇水、控温、控湿、移植、授粉、嫁接、采摘、防病治
病等生产中每一个环节都要严格掌握,方能实现高产高效。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使我县迅速地崛起了一批技术含量高的高效产业,也培养了一批土专家、田秀才,*专业合作社的技术员就常被其他农户外聘做技术指导。
3.有效的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民加入专业合作社不仅促进了观念转变、增强了科技意识和市场风险意识,同时学到了技术、增强了致富本领、拓宽了致富门路。如:*专业合作社在三二村流转土地*亩,用于建设日光温室、种植高原夏菜、种苗培育,当地的农民除了取得固定的土地
流转收入以外,还可以在合作社务工或外出打工创业,农民也成为了“领薪一族”,取得双份收入。
4.有效推动了生产要素资源的有效整合。农民有土地,建立专业合作社有效地集聚了资金、市场等资源,实现了生产要素的优化配臵。如*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集中流转*村*亩、*村的*亩耕地采取用于精品玉米制种园区建设,实现了生产全程机械化耕作。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有效组织,龙头企业的生产基地更加稳固,龙头与农户的利益关系更加紧密,农户生产的盲目性大大降低,有利地促进了产业化经营。
5.有效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行适度规模经营、规模销售,改变了过去农户分散经营、单个面对市场的不利局面,降低了农产品运销成本;二是通过注册农产品商标,培育农产品品牌,增强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三是通过建立专业市场和外销窗口,扩大了产品销路,提高了市场占有率。
四、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不到位,办社目的不明确。一些合作社办社目的不明确,主要为了争取国家的优惠政策,取得项目资金或征地等方面的便利,以“家族社”的方式运行,合作社对自己由
“谁主管”、“怎么管”的主体及内容都不明确。比如*专业合作社,现在*一人经营管理,合作社没有其他成员参与。一些合作社入社成员少,全县合作社入社社员在10人以下35%的农民专业,这样的专业合作社只是把养殖或种植等
同行业的经营者简单合并,合作社幅射带动能力弱,与全县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2.运行不规范,后续发展乏力。一是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只有简单的办公场所,缺乏议事制度、监事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具体的管理制度。二是多数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实力差,功能弱,对整个县域经济发展的带动能力有限。三是同一性质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小范围地区重复出现。四是合作组织运行机制不健全,管理水平低。普遍反映缺乏管理人才,整个组织运作、功能发挥以及内部管理制度处于较低层次。
3.融资、贷款难,资金不足成为合作社发展的瓶颈。这是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普遍的、最大的难题。大部分因起步都比较艰难,基础差,底子薄,资金缺,办公设施、服务工具落后,再加上为社员提供服务不收取任何费用,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化生产、培训教育、科技推广和指导服务的资金严重不足,维持日常运转有困难,更是很难通过自我积累发展壮大。有的合作社连一台电脑都没有,更谈不上现代化信息系统。*合作社负责人说:“缺乏资金是合作社最大的困难,虽多方筹措资金修建了*吨保鲜库,但远远满足不了储存需要。没有储藏和保鲜运输车辆,就无法开拓南方高端消费市场,等客商上门收购,就丧失了主动权,价
格受制于人,损失很大。像*这样规模的合作社在销售、收购环节需要约500万元的流动资金才能周转开来,但合作社没有有效的担保资产,贷款、融资难度很大。”
4.合作社发展缺乏项目和产业支撑,生命力不强。尽管现有的合作社的经营范围涵盖了我县农业经济的各个方面,但行业优势不突出,特色不明显,经营啥项目、怎么样发展下去全靠合作社自己摸索。加上一些合作的农户诚信度差,不遵守合同,根据市场行情倒买倒卖,损害合作社利益,造成合作社高风险运行。统计资料显示,在*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年盈余达到10万元的合作社不到10%,几乎都以零收益经营。
5.合作社产品品牌效应不高。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数量较多,但品牌数量少,知名度不高,品牌获利能力不强。目前,全县*家农民合作社中只有*家合作社的产品注册了商标,获绿色农产品质量认证的只有
*个合作社*个品种,多数产品是“无名氏”,产品供应市场多局限于本县、市范围内。即使是有品牌的产品,如*、*、*等,市场占有份额也较低,没有发展成业内龙头。
五、对策及建议
1.加强管理,实行规范化运作。一要规范登记程序。先由工商部门对准备创办合作社的名称进行核准,然后由创办人执《合作社核准通知单》向农委申请,由县经管站对合作
社组织机构、规章制度、财务账簿、场所基地等进行审验,审验合格后向县工商局推荐注册登记。登记后全部资料一式三份,合作社、工商局、县经管站各备案一套。二要规范运行机制。加强对合作社的全方位监管,制定和完善严格的财务制度,切实把农户出资、部门投入、政府补助、金融信贷、专项基金等资金管好用好,发挥效益。今后把合作社制度是否健全、财务是否规范作为申报项目、资金扶持的一项控制指标。三要监督合作社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真正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增强合作社的发展后劲。
2.整合重组,做大做强合作经济组织。围绕经济区域和产业带、产业群建立区域性、地区性的覆盖面广、专业性强、组织和协调功能明显等特点,对现有专业合作社用重组、联合、合并等方式组成联合社,增强合作经济组织的辐射带动功能和市场竞争力。
3.完善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我县功能健全、规范运行、效益明显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寥寥无几。一要尽快出台合作社发展的实施意见,对如何规范发展提出明确具体要求,制定扶持和优惠政策;二要政府加大与金融机构的协调力度,对合作社发展给予信贷支持;三要整合资源,捆绑项目,按照“扶大、扶优、扶强”的原则,将支农资金重点转向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基础设施、标准化生产、无公害基地建设、人才培训、品牌打造、产品营销等方面。四要每
年进行一次星级评定,并根据星级分别上报项目,争取奖励,坚持扶真不扶假
4.抓好典型示范,发挥带动作用。抓好现有省、市、县示范性专业合作社的建设,认真总结经验,在现有合作社中按种植、养殖、运销等行业分类各选几家,按照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见》开展全方位的试点、示范和重点指导扶持。同时坚持“谁有能力谁牵头”的原则,鼓励农业企业、农村能人、致富能手以及相关农业技术部门、社会团体兴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条件的可引导兴办更高层次的股份制联合社。
第四篇:农业合作社的报告格式
农民专业合作社设立登记申请书
名
称
备选名称
(请选用不同字号)1.2.住
所
邮政编码
联系电话
成员出资总额(元)
业务范围
法定代表人姓名
成员总数:(名)
其中:农民成员:(名)所占比例:
%企业、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成员:(名)所占比例:
%本农民专业合作社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设立,提交文件材料真实有效。谨对真实性承担责任。
法定代表人签名:
年
月
日篇二:合作社运行报告
单县延雷小麦种植专业合作社
运行报告
单县延雷小麦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3年元月,自元月份开业以来,秉承为农民服务、支持农业发展、富裕周边农民的理念,积极响应国家富民号召,创新管理模式,实现五统一管理标准,即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统一防治作物病虫害防治,统一种子发放标准,统一采购农用物资。用五统一的模式,确保种植小麦的优质,确保优质小
麦优质优价,确保社员利益的增加。
在运行中,合作社不断壮大,关键在于合作社加强民主监督和科学管理,不仅落实民主决策、加强民主监督、而且增加合作社财务支出透明度,同时,也强化和完善制度建设促进良性发展
一、健全了组织机构。在单县延雷小麦种植专业合作社组建之初,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产生了理事会和监事会。在社员大会上通过了《单县延雷小麦种植专业合作社章程》,明确了社员的权利和义务,社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的职权等。通过社员大会议定理事会、办公室等人员的工资待遇,研究了聘用会计、技术员的工作岗位以及优质麦田的管理事宜。
二、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在政府领导和县农业局的指导下,理事会负责起草了《合作社社员管理制度》、《合作社监督制度》、《理事会工作报告制度》、《年终考核制度》、《股金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同时,在运行当中,根据运行实际情况,重新修改制定了针对社员的社员管理规定,合作社社员收割补助标准,合作社成员富裕资金管理规定等制度。
三、明确了分配关系。在《合作社章程》中对利润分配方式做出了明确规定,合作社每年按照利润的20%提取公积金,用于再发展;提取利润的10%作为公益金,用于社员的公益事业;提取利润的15%作为风险基金,用于弥补亏损;提取利润的20%按交售小麦数量进行返利;利润的剩余部分按投资股进行分配。现在,有310户社员加入了合作社,组织化程度为100%,入股资金达4.75万元。
四、提升社员种植技术
单县延雷小麦种植专业合作社十分重视对社员的理论和技能培训,为社员定期订阅了麦田种植书刊、菏泽日报农村版等学习资料,13年4月份出资金组织部分社员到外省市学习先进的种植技术并将内容刻制光盘放给社员,定期请专家、技术人员来合作社授课,使社员掌握一整套的科学规范化优质小麦种植管理技术。
五、搞好优质增收
截止2014年元月,共计社员310户,优质小麦田入社2105亩,统一收购优质小麦200万斤,销售190万斤,比普通小麦价格每斤提升近0.2元,亩增收近200元,户均赠收近1500元。
六、下一步工作计划
1、计划2014年新增社员300户。优质小麦田入社2000亩。
2、与种子公司合营,种植优质小麦种,完成2000亩优质小麦育种基地。
3、4、购置占地近15亩容量在500万斤小麦的仓库一座。与山东农业大学联系,在14年10月份请专家为社员培训优质小麦的种植技术。
5、为增加社员闲置资金的收益,为社员提供优质小额融资服务。合作社作担保,负责收回融资资金,不提取任何费用。社外需融资客户,合作社提取0.5%的服务费。
6、合作社计划在今年6月份、11月份两次,为50岁以上社员免费体检。在农业局及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乘着国家惠农春风,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的契机,始终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国家的富民政策为指导,积极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以提升小麦优质优价,带领社员致富为己任,带领广大社员做好优质小麦种植大文章,扎实工作,迎难而上,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篇三:农业专业合作社申请表
农民专业合作社设立登记申请书
农民专业合作社设立登记提交文件目录
经办人签名:
年
月
日
注:经办人为全体设立人指定代表或者委托代理人。
指定代表或者委托代理人的证明
指定代表或者委托代理人姓名
:
姚军胜
指定代表或委托代理人的权限:
同意
□不同意
□修改有关表格的填写错误。指定或者委托的有效期限:自2013月
日
年12月20日至2014年2委托人(全体设立人
□法定代表人
□清算组全体成员
□)签名或盖章:
****年**月**日
注:
1.指定代表或者委托代理人的权限按授权内容自行填写,主要包括:办理名称预先核准、设立登记、变更登记、注销登记或备案等;指定代表或者委托代理人更正有关材料的权限,选择“同意”或“不同意”并在
□中打√。2.在选择的委托人类型
□中打√,委托人是自然人的由其签名;委托人是法人的由其盖章。3.指定代表或者委托代理人证件复印件应当注明“与原件一致”并由本人签名或者单位盖章。
4.委托人签名、盖章写不下的,可另备页面签名、盖章。特别提示:经办人为法定代表人的,不必向登记机关提交此证明。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定代表人登记表
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出资清单
成员出资总额:(元)
法定代表人签名:
年
月
日篇四:关于成立农业合作社联社的申请书
关于成立金寨县农民合作社联合社的申请
县工商管理局:
你好,我们是来自全县各乡镇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代表。为了商议如何能够更好的带动帮助广大合作社成员致富增收,促进县农业产业的发展,我们聚在了一起展开了广泛的讨论。最终大家得出结论:通过大家联合起来,成立一个具有凝聚力和执行力的商业实体——合作社联合社,可以帮助县各农民合作社成员更好地获得收益、取得发展,从而达到提升县整体农业发展水平的最终目的。
纵观全国农业发展现状,国家实行农业改革至今,中央提出发展以“培育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为载体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而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政策道路现已深入各农村,而且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但是,我们认为不能仅仅满足于现状,改革需要更加深入发展,农业现代化需要更加突破性的成绩。因此,我们各合作社代表于2014年3月1日在县党校展开讨论会议。
会上分析了现在全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现状和以后的发展方向。讨论认为:如今全县农业发展是以各农业专业大户牵头组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新型农业的主导力量,在经过这几年政府的指导发展和农民自身努力下,已经得到了相当不错的收益。各农民合作社目前的任务是深化产业现代化,扩大经营范围,开拓新的市场,从而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农业综合效益。而且政府不断推出的惠农政策也是一直在支持着新型农业的发展,在这种大背景下,我们更加需要取得突破性的成就,才能不辜负国家对我们的期待。
但是,毕竟由于个人的力量有限,单独的农民合作社在闯市场以期获得发展时,无论是技术支撑、还是资金支持等资源上都较为匮乏,因此在进行市场推广、信用担保、争取产业项目等市场竞争中总会显得捉襟见肘,力所难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扬长避短,我们决定成立一个由各农民合作社组成的联合社。大家联合在一起,以一个商业实体的形式共同闯市场、求发展,这样提升的不仅仅是经营资本。由不同的产业合作社联合起来的联合社可以形成完整的农业产业链,从而提升整体的市场竞争力。让大家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同时,一个好的项目可以由大家共同完成,加强了各合作社之间的相互合作,从而起到信息互通、相互学习交流、共同进步的效果,各合作社成员之间也可以做到相互分享资源,共同发展。另外,在信用担保方面,一个联合的经营主体的信用评级要远远高于单独的经营单位,因此联合社在获得融资方面的难度更是降低了很多。这样,相对于单独的合作社,一个农业联合社亦是更加容易获得发展,成长为一个极具市场竞争力和活力的新型农业主体。最终形成一条以农业联合社带动合作社成员共同发展,以推动农业产业现代化的新道路。
如今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已不是一个新名词,纵观全省及全国
各地的农业改革,以联合社形式的道路获得发展的实例比比皆是。目前我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要求我们顺势而为、综合施策、多措并举、务实推进,加快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层
次和水平。发展新型农业主体也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也是构建农业发展支点,推进安徽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必然要求。未来的农业发展,需要更多、更强、更具活力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相信农民合作社联合社的发展道路可以为此提供一个新思路。因此,我们十一家农民合作社在此联名申请成立金寨县首家农民合作社联合社,以达到联合发展、共同进步,帮助广大农户致富增收,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最终成就。希望有关政府部门能够予以支持,谢谢。
第五篇:农业合作社
牛泉镇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经济发展助推器
本报讯(通讯员
秦
飞)近年来,莱城区牛泉镇坚持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立足本镇农业特色,围绕种植、养殖、深加工等支柱产品,通过在规范办社、提升品味上下功夫,加大了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截至目前,该镇已发展养猪、养鸽、花椒等45家合作社,入社会员788人,入社农户年人均收入近5000元,比非成员农户收入高出20%左右。
在规范办社上下功夫,该镇坚持依法办社,依法保护合作社和全体社员的利益,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三个一”,即有一个完备的章程,即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方面的法律法规,结合本镇实际,建立健全合作社岗位职责、生产管理、收购营销等切实可行的制度;有一个良好运行机制,按照“大户牵头,统一管理”的方式,建立健全合作社的组织机构;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按照合作社民主管理、协调运作、行业自律的办法,建立健全信息服务、资金积累、风险保障等制度。
同时在提升办社品味上下功夫,把发展合作社的立足点放在拓展深加工领域,整合现有产业,提升产品竞争力上,实现特色、规模、效益与大市场相结合,新农村建设和“一
村一品”相结合,特色产业和合作社生产基地相结合,合作社与龙头产业相结合。目前全镇的45家合作社已基本形成了“专业牵头,龙头企业带动,政府扶持”的良好发展格局。
推荐访问: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 主体 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