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反思4篇
篇一: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毫米、分米的熟悉教学反思1片断一、师:想一想,在我们的身边或四周有哪些物品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
生1:铅笔尖是1毫米。
生2:公交IC卡的厚度是1毫米。
生3:1元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
生4:我的数学练习本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师:通过刚刚的讨论,你想对1毫米说些什么?有什么样的感觉?
生1:太短了!
生2:太小了。
生3:跟我们头发丝差不多小,很短很短
生4:毫米啊,你是4个兄弟里面最小的。
生5:毫米虽然那么短,可是它也是有用的。
师:对啊,毫米虽然短小,但是它在生活中的应用还是特别大的。
课件演示毫米在生活中的应用。
片断二、师:那如今请小伴侣拿出米尺,在米尺上找一找分米,看看你有哪些发觉?
汇报:
生1:我发觉1分米跟我的铅笔差不多长。
生2:我发觉1分米就是1个大格,1个大格里面有10个小格。
生3:我知道1分米=10毫米
师:为什么你这么认为?
生3:由于1个小格你刚刚说了是1毫米,10个小格就是10毫米,1分米有10个小格,所以1分米就等于10毫米。
师:说得对极了!是个宏大的发觉。还有其他发觉吗?
生4:我发觉这条直尺上共有10个大格。
师:那是多长?
生4:10分米。
生5急迫地:我知道,1米就是10分米。由于这条是米尺,就是1米长的,上面是10大格,是10分米,所以1米就是10分米。
师:真不错。这个发觉也很重要。
毫米、分米的熟悉教学反思2《毫米、分米的熟悉》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
学问目标:建立毫米、分米的长度观念。
技能目标:能测量四周的事物,提高估量物体长度的力量。
能在详细的情境中合适地运用长度单位。
情感目标:体会到身边的数学学问,会用毫米,分米刻画日常生活重的事物,从而更加喜爱数学。
教学重点:建立毫米、分米的长度观念。学会单位之间的转化。
教学预备:课件,学具。
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大家都测量过自己的身高,今日森林里的动物也测量身高。可是马虎的狐狸大姐没写长度单位,你能帮他填上吗?
动物身高或身长
长颈鹿5鸽子2斑马15熊猫85狼6蚂蚁5蜜蜂1生填长度单位。
师:谁情愿说说你的答案?
生1:长颈鹿5米,鸽子20厘米,斑马150厘米,熊猫85厘米,狼6米,蚂蚁5厘米,蜜蜂10厘米。
师:有不同看法吗?
生:狼不行能是6米,比长颈鹿还长,但也不是6厘米,太短了。
师:大家说有道理吗?
生:是的。
师: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都不合适了,应当用新的单位去表示
它。
生:用分米。
师:分米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书本上看的。
师:看来这题是有争议的,那么蚂蚁和蜜蜂的单位你们同意吗?
生:5厘米的蚂蚁太大了,不行能的。
师:那么这三题都是有疑问的。〔在表格上打上问号〕
师:我们看前面已经确定的答案,5米,20厘米,150厘米,85厘米,分别是多高呢?用手势比划一下。
师:米和厘米是我们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米比较大,厘米比较小。
板书:1米=100厘米
揭题:对于一些动物的身高,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都不能表示,需要学习新的长度单位。
板书:熟悉毫米与分米
二、毫米教学
师:那么1毫米到底有多长?
师出示电话磁卡,指出磁卡的厚度就是1毫米。
请同学们拿出磁卡,左手两个手指轻轻捏住,右手抽去磁卡,手指的缝隙就是1毫米长。在尺子上找出1毫米,你能找到吗?得出尺子上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生:尺子上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活动:和四周的同学把卡叠在一起,可以2张,5张,8张等,量一量是几毫米。这个环节在上课的时候遗漏了。〕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1毫米的长度,请大家想一想身边或者四周哪些物体的长度或者厚度大约是1毫米?
生:米。
师:他说米粒大约长1毫米,其他同学有什么想法?
生:不止的。〔师拿尺子给同学比了比1毫米的米粒〕
生:一张纸的厚度。
师:其他同学听到了吗?你们怎么看?
生:我觉得一张纸的厚度没有1毫米,可能3张。
师:拿我们的数学课原来验证一下,叠起来几页才是一毫米。
生叠好了以后汇报:4张,8张,12张,7张.
师:看来1毫米不只一张纸或3张纸的厚度,在7张左右。
师:1毫米比较难找啊,大家能找找5毫米的吗?
生1:手指头的宽度。〔师拿5毫米比〕
生2:铅笔的宽度。
师:刚刚我们举了5毫米的例子,如今你能把5毫米画下来吗?
生画5毫米的线段。
师:再画10毫米的线段。想一想,你发觉了什么?
生:10毫米就是厘米。〔板书:1厘米=10毫米〕-
师:再请你画出20毫米,看谁画得快,你是怎么画的?
生:20毫米就是2厘米。
师:熟悉了毫米以后,我们来熟悉分米。
三、分米教学
师:大家猜测一下1分米有多长?
生1:是1毫米的一半。
生2:1分米是10厘米。
师:敢于大胆地猜测是很好的。
师:〔拿出1分米长的吸管〕,象毫米一样拿在手上感受一下1分米。
同学感受1分米的长度,并在尺子上比一比,得出1分米=10毫米。
师:找一找身边或四周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宽度、厚度是1分米?
生:铅笔头,信封的宽,师:用分米可以测量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
生1:手臂的长度。
生2:铅笔盒的宽度。
生3:桌子的宽度,长度。
测量活动。
同学汇报:手臂长5分米左右,桌子宽3分米,长9分米。
师:我们已经熟悉了长度单位里面的“四兄弟”,你能把他们根据肯定的秩序排队吗?
师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
他们还有自己的英文名字呢!师介绍简写方式。Mdmcmmm
师:我们还知道了他们的关系,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0厘米,那么1米等于多少分米呢?你是怎么想的?
生:由于10个10是100。
师:你的意思是10个10厘米是100厘米,所以10个1分米是1米。
用米尺验证。得出1米=10分米。
师:如今我们来确定最终三个单位应当填什么,狼高6分米,比划一下大约多高。蚂蚁和蜜蜂的身长呢?
四、练习
1、小狐狸为了感谢我们,请我们去他家做客,路上还会遇到许多问题。
课件出示:汽车门宽8〔〕,汽车玻璃厚5〔〕,大树高3〔〕
进入屋子:电冰箱高160〔〕,床宽2〔〕,电视机长6〔〕,字典厚25〔〕,书柜高1〔〕,橡皮宽20〔〕
2、小狐狸看我们学的那么好,还给我们介绍了小学问:
〔1〕三星SGH-E568手机,拥有86×43×26.3毫米的三围,重量仅有85克,这样的尺寸和重量更能显示出女性用户的审美感。
〔2〕20xx年8月29日,洛玻集团公司胜利生产出0.7mm超薄玻璃,填补了我国玻璃工业的一项空白。
〔3〕“卡努”是今年以来对嵊州市影响最大的一次台风。全市普降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9月11日全市平均降雨量为119.86毫米,最大雨量点崇仁镇民胜水库达196毫米。
师结合示意图介绍降雨量的测量方法。
2、同学做课本上的练习。
毫米、分米的熟悉教学反思3《毫米、分米的熟悉》,在本课的教学上,做到让同学结合生活实际在生动详细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同时在课堂教学中为同学创设充分参加数学活动和沟通的机会,培育同学观看、操作、推理、猎取新学问的力量和估测的力量。
1、关注数学与日常生活的亲密联系
为了关心同学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表象,我选择同学熟识的身边的事物――硬币、硬卡和手机。让同学在用手夹或捏的动手操作中,感知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从而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表象。
2、关注同学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
本课中,我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同学,让同学在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中,借助视觉、触觉等各种感官的大量活动,感知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关心同学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表象。老师只是起到组织者、点拨者的作用,从而真正做到了关注同学的学习过程和感受。让同学测量自己喜爱的物体长度,同学特别情愿去做,学习主动性很高,品尝到胜利的喜悦,感到数学并不是遥不行及的,其实数学就在身边。
3、“动中学,乐中学,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这堂课在教学过程设计上以活动为主线把“学数学”变成了“做数学”。从同学量身高产生的不同单位的实际应用引出新知,到同学用厘米单位量课桌的长以及用分米单位量各种学习用具等一系列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让同学进行自主探究,主动猎取学问,知道了1分米=10厘米的实际含义。老师在课堂中只是同学学习的合、引导者、组织者,在这堂课中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深厚的爱好,成为了课堂的真正仆人。
4、重视同学估测力量的培育
估测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策略,也是进展同学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在本课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培育同学的估测意识,让估测活动贯穿于整个测量过程之中。在测量每一个物体的长度时,都是先估量,然后测量。同学在估测、实际测量比较、验证的过程中强化表象,从而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毫米、分米的熟悉教学反思4便、单纯地看书,而是同学在老师指导下自学。老师首先了解学习目标,而后老师依据学习目标提出一些问题,刚开头让同学有一个扶手,必要时还要进行学前指导,布置给同学自学相关的内容。
课堂上的“后教”,是同学在充分自学后,老师与同学,同学与同学之间互动式的学习。同学在自学过程中,通过老师巡问,把握同学的自学状况,在同学自学以后,老师能够发觉同学通过小组商量,质疑问难,互相沟通等方式自己处理自学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已会的同学来教不会的同学,促使同学之间互相的合作,相互关心,到达了共同提高。
往往有一些问题是说起来简洁做起来难,在采纳“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教学时,有时感觉手忙脚乱,有时同学提出的问题不知道什么时候解决。说明自己对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不熟,需要连续深刻领悟其精神实质,把它溶化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
毫米、分米的熟悉教学反思51.问题设计过细、过碎,牵引的痕迹还是很明显。
教学中设计的问题小而详细,是依据低班级同学的认知特点。但细细思索还是觉得所设计的问题过细、过碎,有老师领着走之感,同学的思索空间较小,可能会影响同学的自主探究和有效建构。
在上面熟悉毫米这一环节中,不到1厘米,究竟是多少?要想精确地知道它的长度,有什么好方法吗?只用厘米这个单位还能不能精确地表示出它的长度?那怎么办?比厘米小的单位是什么呢?有知道的吗?毫米藏在哪儿?这把尺子上怎么没见到?假如想把毫米从这每个
厘米间表示出来,你想用什么方法?你能不能按你的想法在尺子上01之间把毫米给表示出来?你能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的长度吗?通过刚刚我们真正地接触这1毫米,你有什么感受?课后我思索是否可以把上面的这些问题适当整合一下,拓宽同学的思索活动空间,课堂上可能会有更多的生生互动,同学可能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也可能会更有利于同学的自主建构和数学力量的提高。
2.张弛有度,注意学习方法训练,为同学供应制造的空间,帮同学养成创新的习惯。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学习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让同学学会一节课的新知,而是要使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时间去探究,并为他们供应探究的空间,激发他们探究欲望,培育他们猎取新知的力量,这样就为同学创新意识的称张供应了一个无比宽阔的空间,我觉得这对于同学来说才是最珍贵的。
在教学毫米的学习时,结构清晰,先产生毫米的需求,再通过找1毫米,熟悉1毫米,再找生活中的1毫米,然后再通过估一估,量一量,进一步深化好摸的熟悉,整个层次是鲜亮的。在分米的设计过程上也和毫米是类似的,我思索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时调整:在毫米的熟悉学习以后,老师应引导同学进行总结我们是如何学习毫米,说出刚刚我们学习毫米使我们都使用了哪些策略,说一说我们是怎样学习的。把学习的方法交给同学,再放手由同学自己有针对性的、有目的性的进行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探究进行分米的学习,这样可能能更好的表达同学学的主动,这样到达的学习效果或许会更好。
毫米、分米的熟悉教学反思6同学是数学活动的主体,体验性学习为每个同学的自主进展供应了一个很好的舞台,同学的进展是有差异的,因此当同学面对新的问题时,他们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目光来端详客观世界,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便是一个极富独特的过程。
在《分米和毫米的熟悉》教学时,熟悉1分米后,提出问题,“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其他的1分米吗?”同学有的说从10到20、20到30、30到40等等,还有的同学发觉不肯定是整十数的,还可以1到11、2到12、5到15等,最终还有同学总结出起点到终点的个位都是相同的,这样刚好就是10厘米。至此,老师再进行一个定论:也就是说,只要够10厘米就是1分米。
再如,体验1毫米的长,“伸出你的手,轻轻的捏住一分钱,渐渐的抽出来。”,同学说“太小了”……,这些感觉就说明白同学在脑中已经形成了1毫米的初步感受了。同时,他们也体验到毫米的作用,“量很短小的物体的长度”,“还有当不是整厘米时,熟悉毫米就知道多几小格就是几毫米了”,老师理解了,适时进行点拨:“也就是能关心我们测量更精确,对吗?”
敬重同学的独特体验,观赏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体验探究学习的过程,在这样一个布满活力的课堂上,同学随时会出现别出心裁的想法,耐烦听取每一个同学的发言,激励他们把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出来,从中解读他们的体验和思维,这样才能使课堂焕发诞生命的活力。
毫米、分米的熟悉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同学熟悉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这是学校阶段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并为学习千米做预备。被借壳的教学我认为比较胜利的就是:敏捷地去处理教材,制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并合理地支配教学层次,设计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爱好
课前通过简洁回顾学过的长度单位,为学习心得长度单位做好铺垫,在用这些长度单位过程中是同学感受到认知上的冲突,用厘米作单位不能量出数学书的厚度,使同学产生学习更小的长度单位的需要和必要性。这样引入新学问的教学,不是为给同学学问而教,而是把学问建立在他们需要的基础上,更能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吸引同学的留意力。
二、细心设计教学活动,培育同学的估测也是和课件观念
最有效的学习是同学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它能给与同学自主建构学问和情感体验的时空,解惑同学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新知的学习直接导入新的长度单位分米。然后通过测量、在同学尺上只1分米、画1分米长的线段、用手势比划、闭眼想1分米长的、折1分米长的纸条、进而找生活中大约是1分米的物体,多种方式关心同学建里坚固的长度观念,比较符合同学的认知规律。在熟悉1分米以后,构建新旧学问,使同学明确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然后回应刀客是提出的问题,估量课桌的高让同学在此找到答案。再如,体验1毫米的长,伸出你的手,比划1毫米,说说你的感受,同学说太小了,只有一张电话卡那么厚这些感觉就说明白同学在头脑中已经形成了1毫米的初步感受,同事,也体验到毫米的作用,在测量很短小的物体的长度、还当不是整厘米时也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另外,被借壳我还为孩子们供应大量动手操作,组织探究的机会。同学动手亮数学课本方面的长和宽,还有厚度,亮所带纸条和毛线的长度,以及动手画1分米、几毫米的线段,目的都是让孩子们经受了熟悉分米和毫米的过程。
三、帮同学解决问题的力量,增添运=应用意识
在练习设计中、我注意新旧学问的练习和进展,设计了将所学长度单位在楼梯上排队的练习,在南郊、整理中强化对长度单位的熟悉,也增添了长度单位之间的练习。在把握新知的基础上,设计了小明的日记,让同学结合生活阅历选择正确的长度单位,有培育了同学的感恩情怀。
回想本节课,同学参加的主动性比较高,效果也还不错。但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如:由于是星期一,孩子们的纪律意识比较弱,虽然有客人老师在听课,又是需要大量动手的课,孩子们活跃的个个想一试身手,收也收不住。由此可见我的课堂组织和调控方法上还需不断努力学习。另外,这是一节概念课,内容比较抽象,假如能把多媒体课件用上,直观形象的演示会让这节课更别样了!
毫米、分米的熟悉教学反思《分米和毫米的熟悉》这一课是同学在学习了米和厘米,这一
内容的基础上绽开学习的,这一课的重点是让同学熟悉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
的表象,并能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来估量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品的长度。
在这堂课中,教学分米这个概念时,我让同学测量自己的文具盒的长,〔大约20厘米
〕然后就直接让同学来观看自己的直尺上的刻度,告知同学:由于人们常常要以10厘米作标准去估量、度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所以把10厘米换成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从而来引入其中10厘米
就是1分米,让同学体会到了分米产生的过程和必要性,再来让同学说说刚刚测量的文具盒的长和宽各是几分米,最终让同学用自己的手来比划一下1分米是多长,建立1分米的表象。
在教学毫米时,我收集了电话卡、一分硬币、钥匙等等。通过估一估、量一量,让同学建立起毫米的表象。接着我就介绍了毫米,然后让同学用毫米来测量两枝铅笔分别有多长,再来比一比究竟是谁长谁短。让同学感到毫米这一长度单位的引入显得非常需要,同时激起了同学学习新学问的内在动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地需求。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同学基本都能比划出1分米、1毫米
大约有多长,并能很快地说出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1厘米=10毫米。同学在头脑中对四个长度单位都有所感知,也建立起了分米、毫米及米和厘米的长度表象,但多数同学仅仅停留在外表,遇到将这些学问运用到实际物体的长度中就缺乏了解决的策略。在完成书上的第5题时,题目中数字比较小,而且都是2,填上一个合适的单位名称,问题还不大。但是在补充习题还有其它的练习中,由于
数据变大,同学的空间想象力量各有不同,所以练习中问题就比较多了,发觉有一小部分同学在填写单位名称时错误百出。例如:铁钉长
2毫米,课桌高65分米,文具盒长23毫米
等。同学头脑中已有了长度单位的表象,可有时和实物却对不上号,闹出了一些笑话。
看来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同学用数学的目光观看生活,主动思索,正确地用所学的数学学问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与把握所学的学问。
毫米、分米的熟悉教学反思《分米和毫米的熟悉》这一课是同学在学习了米和厘米的基础上绽开学习的,这一课的重点是让同学熟悉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表象,并能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来估量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品的长度。
学校低班级的同学更多地关注好玩、好玩、新颖的事物。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
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支配都应当充分考虑同学的生活体验和趣味性。本节课让同学经受测
量常见物体长度的过程,引出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让同学感受到把握毫米和分米是日常测
量的需要,感受到学习这部分学问的价值。本节课的设计,本着进展同学创新思维为主
的原则,引导同学通过观看、操作、猜想,熟悉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长
度观念,培育同学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力量,结合详细内容向同学渗透长度单
位来源于实际生活又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观点,同时培育同学应用所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
教学时放手让同学自己去数、画,同学对1毫米的实际长度有一个初步的直观印象,并且通过手势关心同学形成1毫米的表象,接着通过课件演示,看一看、数一数,使同学的直
观的熟悉到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厘米=10毫米,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同学,让同学体验学习的轻松和欢乐。分米的熟悉也是通过先估量,再让同学在实际测量动手操作中得出10厘
米就是1分米。再让同学用手势表示1分米的长度,然后在生活中找长度是1分米的物体。
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通过练习培育和进展了同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
在练习设计中,我注意新旧学问的联系和进展,我参考了以前看的一个关于长度单位的练习,把同学中消失的错误写成了这样一段话,用电脑课件出示:小明的日记
:20xx年3月28日〔星期二〕
天气:小雨
今日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1厘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连忙忙地洗脸,吃早饭。学校离我家不远,大约有90毫米,上学路上我观察有一棵高2厘米的树被风刮断了,急忙找来了一根长1厘米的绳子把小树绑好。我跑步赶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抓紧从书包里翻出1毫米长的钢笔和4米厚的笔记本,仔细地做起笔记。我先让同学们读一读这段文字,然后让同学商量沟通:汇报小明日记中出
现的错误。再用课件演示正确和错误的对比,特别直观,一目了然,既表达了学习的趣味性,又稳固了本节课的学问。通过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动,进一步加深对所学长度单位的理解。
同时,引导同学运用已有的学问阅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了应用数学学问解
决实际问
题的力量。
回想整节课,在教学实践中我还存在着很多缺乏之处:还应进一步加强同学的操作体验,提高同学的估量力量和空间观念。
毫米、分米的熟悉教学反思1学校三班级的同学更多地关注“好玩、好玩、新颖”的事物。本节课让同学经受测量常见物体长度的过程,引出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让同学感受到把握毫米和分米是日常测量的需要,感受到学习这部分学问的价值。本节课的设计,本着“进展同学、创新思维为主”的原则,引导同学通过观看、操作、猜想,熟悉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长度观念,培育同学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力量,结合详细内容向同学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际生活又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观点,同时培育同学应用所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
通过创设冲突的情境,让同学们用直尺测量实物详细有多长、多厚,从解决身边的问题入手,激发同学的学习需求和爱好:探寻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的剧烈愿望。教学中,我把同学的进展放在第一位。教学时放手让同学自己去数、画,同学对1毫米的实际长度有一个初步的直观印象,并且通过手势关心同学形成1毫米的表象,接着通过看一看、数一数,使同学的直观的熟悉到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厘米=10毫米,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同学,让同学体验学习的轻松和欢乐。分米的熟悉也是通过先估量,再让同学在实际测量动手操作中得出10厘米就是1分米。再让同学用手势表示1分米的长度,然后在生活中找长度是1分米的物体。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通过
练习培育和进展了同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培育同学实际测量力量。在熟悉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后,进行小组分工,同学爱好盎然,他们用不同的形式测量自己喜爱的物品,或者是身体的某一部分,细心地做记录,在测量中体会了不同的长度。对学问有了深化的了解,从模糊到清楚,实现了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在大量的实践中猎取了新知,体会了测量不同的物体要用不同的单位。通过同学用手比划、数、画、量物体的长度,加深对分米的熟悉。测量活动,既培育了同学的合作力量,又培育了他们的测量力量。
毫米、分米的熟悉教学反思11在一班级的时候,同学已经熟悉了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能体验1米和1厘米的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本堂课是在实际活动中熟悉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长度表象。通过实际丈量使同学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理解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并能在实际操作中敏捷运用。反思自身的教学,有以下可取之处与缺乏之处。
成功之处:
1.确立难点,重组教材。教材中是熟悉分米在先,而我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先引入毫米的熟悉,我想毫米是同学如今熟悉到的最小的一个长度单位,对同学来说有肯定的难度。
2.借助多媒体的一些演示,使同学建立直观的表象。如毫米的熟悉,我让同学利用手中的直尺进行学习。首先引导同学观看尺子
上从哪里到哪里是一厘米,然后找一找1毫米是从哪里到哪里,1毫米和1厘米是什么关系?再借助多媒体把1厘米长度放大,使同学能清楚地观看到:1厘米被分成了10小格,每小格是1毫米。通过数一数得出1cm=10mm,形成毫米的概念。
3通过用手比划长度单位的嬉戏,手脑并用,加深印象。同学知道了一毫米有多长,但印象不深。如何使同学在脑中建立1毫米的表象,除了用眼观看,还需要用手比划。让同学认真观看1毫米的长度,然后用手指比划出1毫米,。通过动手比划,加深同学对毫米的印象。
缺乏之处有很多:
1、虽然预备了较多实物,以为同学很熟识,就消失了一下,没有让同学摸一摸感知它们的长短。
2、1厘米的“一半”〔中间的长线表示〕就是5毫米,引导同学发觉,可以不用逐一小格的数。
3、画线段时应当演示,提示同学留意画上端点,标上长度,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4、班级人数多,操作活动多时,同学的留意力易分散,课堂的节奏、课堂的调控也是值得我考虑的问题,如上课指令应特别明确,让同学很明确何时“开头”何时“结束”
5、为人处世低调的我,不知不觉中会把把这种低调的心情带入了课堂,赐予他们的激情和鼓舞太少了。对于二班级的小伴侣来说,他们需要老师赐予更多鼓舞与确定的话语。
6、课件的取与舍,怎样少而精的用在点子上,课堂上如何不被课件牵着鼻子走,而依据课堂的实际状况适时的调整。
毫米、分米的熟悉教学反思12“熟悉分米和毫米”是人教版三班级上册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在实际活动中让同学感知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长度表象;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了解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在实际生活中提高估测力量;在动手操作、合作沟通中提高参加学习的意识和力量;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在课堂中,我力求能表达以下几点:
1、让同学感受到毫米和分米这两个长度单位产生的必要性。
教学长度单位时首先要引出单位。我就从我们已经熟悉的两个长度单位入手,先让同学回顾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关心同学建立新旧学问的联系,有利于同学新知的把握。然后提出假如要量一枚硬币的厚度,还能用这两个长度单位么?在同学原有认知背景和新的认知冲突中引出毫米,使同学产生比较清楚、深刻的第一印象,既激发了同学剧烈的求知欲,又让同学初步感受毫米与已熟悉的米、厘米之间的关系。发觉不到1厘米,那就需要学习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通过以旧引新,激活了同学的学问储备,激发同学主动地参加学习活动。
2、设计丰富的活动,让同学体会1分米和1毫米,逐步建立正确的概念。
知道1分米、1毫米是多长,单凭听讲接受是不够的,一个长
度单位的建立,不行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老师细心设计有效的环节,让同学动脑、动口、动手,使同学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地感受,逐步地强化。通过让同学认一认、找一找、量一量、、画一画等一系列多种感官参加的活动,关心同学比较清楚地建立了对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3、从同学相对熟识的毫米入手,通过结构化地熟悉毫米,迁移到分米的熟悉。在最初设计这节课时,我认为同学其实已经熟悉了厘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具备了一些测量的基本芳法。这节课是否可以转变一下传统的方式,让同学自主尝试学习新的单位。教材是是先熟悉分米,再熟悉毫米。我觉得相对于分米,毫米可能同学接触地更多,因此我从毫米入手,先熟悉毫米,通过认一认、找一找、量一量、、画一画这一系列的活动,形成结构。再迁移到分米,让同学经受一个用结构的过程。同学在探究过程中,通过主动探究、合作沟通、动手操作等方式参加学问形成和进展的过程,经受对分米、毫米地初步熟悉。
4、重视用手势比划1分米和1毫米,提高估测力量。
用手势表示长度单位,是建立相关概念的重要活动。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把直尺上的、物体长度上的共同特征——1分米或1毫米提取出来,用手势比划这样的动作拉动了思维,形成了概念。先供应肯定的参照物分米管和硬币来详细地感知1分米、1毫米的长度,接着经受“比划——在尺上验证——修正比划——再验证?”的过程,使1分米和1毫米的概念渐渐做到尽可能地精确。另外,估测力量既是生活有用的力量,也是建立分米意义的重要手段。
同学把握了用手势比划1分米、1毫米后,就似乎随身带了一把尺,便于他们随时进行估测。让同学先依靠工具估一估数学书的长度、课桌的宽度目测手表、锻带的长度等,从借助工具到直接估测,渐渐加大难度,使同学一步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熟悉,初步培育估量的力量和意识。
5、存在的问题和缺乏。
在上课过程中,思绪比较混乱。丢了许多地方,有些次序也颠倒了。课堂组织教学缺乏,同学在底下做自己的事。教材不够熟识,教学时间把握不好。
毫米、分米的熟悉教学反思13在上个学期,我们学习了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能比划1米和1厘米的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本学期的分米和毫米也是比较抽象的问题,在备课中要多下功夫,所以本节课我通过同学的操作来熟悉分米和毫米,让同学自己多猜想、多动手、多沟通,引导同学自己去探究和解决问题,这样学起来比较简单。
教学中我把旧知与新知连接起来,充分利用同学对厘米和米的已有熟悉,引出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并由此关心同学明确分米、毫米与米、厘米的关系。课前我让同学收集了银行卡、一分硬币、生活中10厘米的物体。这些物体的长度、厚度、高度都与分米和毫米有关,让同学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亲密联系。还通过比划1米,1厘米有多长引发同学比划1分米、1毫米的长度。还让同学动手测量出10厘米并把它剪下来。并告知同学像这样一根长10厘米的纸条,我们
也可以说它的长是1分米。奇妙的用已有学问10厘米引出1分米的概念。
本节课有许多缺乏,在熟悉1厘米等于几毫米时,我只让同学在自己的直尺上数,有的同学对1毫米的熟悉消失了错误,把直尺上的1根小竖线看成是1毫米,数到了1厘米有11个小格。当时我只在语言上订正他,假如我在黑板上画一根放大的直尺,指名同学上黑板数一数,同学有了直观的感受后,理解就深刻了。另外,鼓舞性的评价语言还比较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再接再厉,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毫米、分米的熟悉教学反思14这课是苏教版学校数学二班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这是在上个学期,同学已经熟悉了厘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联系同学的生活实际,通过创设肯定的情境,让同学在生活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出1分米、1毫米有多长,并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同学在观看、操作、小组实践活动等环节中进行,同学感受到学习的爱好,参加的主动性高涨。在活动中鼓舞同学充分绽开推理和想象,使他们体会到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引导同学总结出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学校低班级的同学更多地关注“好玩、好玩、新颖”的事物,所以课始我创设了课间同学商量“什么兵器最厉害?”的情境,同学的爱好一下子提高了,在欢乐的气氛中,既复习了“米”和“厘米”,又通过设疑引入新课,可谓一举三得。
在熟悉分米和毫米时,主要通过在真实情境中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做一做,让同学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形成解决生活中长度问题的一些策略,进展空间感。让同学多“动”、多“说”、多“想”、多“感受”。如比划“1分米”,让同学用直尺当小助手,一手比划,一手轻轻移开直尺,让同学感受到他们的一拃大约是“1分米”。在比划“1毫米”时,我让同学用一分硬币当小助手,“伸出大拇指和食指夹住,再轻轻地、轻轻地抽出来,如今两手指之间的距离就是1毫米。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跟上面的分米进行对比,当心翼翼地抽出,也突出了毫米的小,毫米的细,毫米的窄,毫米的短。
毫米、分米的熟悉教学反思15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分米和毫米的熟悉,以及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毫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本节课的重点是熟悉分米和毫米,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是关键。要通过丰富而详细的测量和估量活动,关心同学不断加深对分米和毫米的熟悉,强化已经形成的表象。因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一、数学日记导入
师:老师知道我们班的同学每天都在坚持写数学小日记,调皮最近也在向我们班的同学学习,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数学小日记。谁来读一下:今日早晨我从2厘米长的床上爬起来。走进卫生间拿起2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连忙忙的洗脸、吃早餐。吃完早餐后我背着书包去学校,来到教室,我拿出语文书,在7厘米高的课桌上仔
细的早读。
师:老师看到好多同学都在笑,你们在笑什么?
同学说出单位消失了错误。
师:那谁能告知我1厘米有多长?1米有多长?
师:调皮日记中消失的单位究竟该怎么改呢?今日我们连续来熟悉新的长度单位。
二、熟悉分米
1、初步熟悉
PPT出示铅笔盒。
师:铅笔盒是同学们每天都要用到的学习工具,你们知道它的长边和短边分别是多长吗?老师给大家预备了和这个铅笔盒一样大小的纸片,同学们估一估它的长边和短边的长?
师:你能量一量吗?看看你估量的准不准。
师:这个铅笔的长大约是20厘米,宽大约是10厘米。
指出像10厘米、20厘米这样的长度还可以用新的长度单位“分米”来表示。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分米是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分米也可以用字母来表示,可以用字母“dm”表示。〔板书〕
追问:这个文具盒的长大约是几分米?宽呢?
2、认一认
让同学拿出直尺,根据10厘米是1分米,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的长度,看看有多长。
提问:从直尺上看,1分米是几厘米?
指出:从直尺上可以看出,1分米正好是10厘米,也就是说,1分米等于10厘米。(板书)
提问:你能用手比画出1分米有多长吗?先试一试,在于同学沟通。
3、画一画
让同学用直尺画一条长1分米的线段。
提问:你是怎样画的?请同学们相互检查一下,再看看1分米的线段有多长。
4、找一找
提出要求:找找身边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同桌相互说一说。
组织全班沟通,进一步感受1分米的实际长度。
5、数一数
让各小组的同学轮番在直尺上数一数,看1米有几分米。
三、熟悉毫米
1、量一量
同桌合作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有几厘米,冰河同学沟通。
提问:数学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要精确表示它的厚度,怎么办?你有什么想法?
提示:直尺上1厘米中间1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板书〕这是我们今日要熟悉的另一个长度单位,毫米可以用字母“mm”表示。
请大家观看直尺,并在直尺上指一指1毫米,看看一毫米有多长?同学活动后,组织沟通,明确:直尺上每一个小格的长度都是1毫米。
2、数一数
让同学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1厘米有多少个小格。
提问: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板书〕
3、看一看
出示一些厚度大约是1毫米的物品,说明他们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然后让同学在数学书上数出10张纸,量一量它的厚度大约是多少,再让同桌同学互相比划1毫米的长。
提问:测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四、稳固提升
1、改正调皮的数学小日记
2、想想做做第一题
让同学看图,同桌相互说一说各是多少毫米。
提问:你是怎样知道橡皮和回形针的长各是几毫米的?
再问:你认为怎样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3、想想做做其次题
出示三角形图,让同学指一指三角形的边,说一说怎样测量三角形每条边的长度。
同学完成测量和填空,并沟通测量的结果,以及自己的发觉。
出示平行四边形图,让同学完成测量和填空,并组织反馈。
提问:通过测量平行四边形四条边的长,你有什么发觉?
4、想想做做第三题
完成测量后,让同学说说课桌和凳子的高各接近几分米,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5、想想做做第四题
让同学分别估量数学书和讲台的宽,说一说估量的结果,以及为什么估量数学书的宽要用厘米作单位,而估量讲台的宽度要用分米做单位。
让同学分别测量数学书和讲台的宽,并记录测量的结果。
提问:数学书的宽正好是整理米数吗?比18厘米多几毫米?可以怎样表示?
再问:讲台的宽正好是正分米数吗?可以怎样表示?
比较:估量时,一般不需要得到非常精确的结果,可以用大约是多少来表示,而测量得到的结果是比较精确的,可以用几厘米几毫米或几分米几厘米这样的形式来表示。
6、阅读“你知道吗”,并进行沟通。
五、沟通反馈,全课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在授课的过程中,发觉同学对这一部分内容接受的较快,讲解的页较为流程,同学的反应也很主动。我通过数学小日记的方式进行导入,即建立了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又能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活跃课堂气氛。在新授的过程中特别注意同学的主体作用,给同学充分的时间让同学去思索去沟通,充分发挥同学的主体作用,将课堂交
给同学。在评价的部分,我特别注意评价的时效性,赐予同学准时确定的评价,以激励性的评价为主,即使同学回答不出来我也会赐予肯定的引导。在练习环节发觉部分同学将厘米和毫米两个单位混淆,在巡察指导时分别进行了个别指导。
篇二: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毫米和分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毫米和分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己经有初步认
识的基础上,来学习认识毫米和分米。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重视从
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己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让学生真切体
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做到从学生的己有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在生
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同时在课堂教学上,为学生提供充分参与
数学活动的机会,来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推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和估测的能力,建立起正确的长度观念,以达到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目标。
1.关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把“关注学生的经验”作为一个
基本理念提了出来,明确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
点,更应遵循学生学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出
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己有的知识
经验的基础之上”。我们由此可以看出,《标准》用“岀发”和“基
础”来表述“经验”的作用,强调学生的“经验”是其数学学习的起
点。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需“关注学生己有的经验”,引导学生展
示其己有的经验认知水平,然后把“经验”作为其认知发展的起点,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认知再发展。在教学1毫米的认识
时,因学生己有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基1础,于是我设计了猜一猜的环节:“那1毫米有多长呢?你来猜一猜”。
学生就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己有的认识基础,用手比划出了
自己的不同的认识。有的认为这么长,有的认为那么长,学生的想法
不同,自己认为的1毫米的长度也不同。然后结合学生的认知经验,再进行1毫米长度的认识,学生就便于接受。在后而的练习中我设计
了这样一个练习: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里而有这样一个题
目:兔子尾巴长约7(),这时学生出现的答案不同,有的说厘米,有
的说毫米。到底哪个单位合适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己有经验用手比
划出长度,在比划中感受哪个单位最合适。
2.关注学生的亲身体验。
最有效的学习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这种体验能给予学生自
主建构知识和情感体验的空间,可以激活学生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新
意识。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体,体验性学习为每个学生的自主发展提
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因为学生的发展是有差异的,所以当学生面对
新的问题时,他们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眼光来审视客观世界,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便是一个展示丰富个性的"过程,同时也是我们
认识学生的过程。
毫米是学生现在所能认识到的最小的一个长度单位,对学生来说
有一定的难度,但他们每人的直尺上都有毫米的刻度,对于毫米的认
识并不是一张白纸,可以说有了一些基本的感性认识。我就在学生猜
测1毫米有多长后,直接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直尺进行测量学习。首先
引导学生观察尺子上从哪里到哪里是1厘米,观察1厘米里而有什么
发现,借助多媒体把直尺放大,使学生能清晰地观察到:1厘米被平
均分成2了
10小格,每小格是1毫米。这时虽然学生知道了一毫米有
多长,但印象不深。如何使学生在脑中建立1毫米的表象,除了用眼
观察,还需要用手画一画、比一比,通过学生动手,加深学生对毫米
的卬象。经过上面的观察与操作,学生脑中1毫米的表象是否己经正
确建立了呢?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
或厚度是1毫米。借助课前准备地一些物品,如一分硬币,电话卡等,让学生进行实际观察,并用尺子量一量,进行确认。我让学生用会员
卡当小助手,“伸出大拇指和食指夹住,再轻轻地、轻轻地抽出来,现在两手指之间的距离就是1毫米。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
”让学
生在具体活动中充分地感知1毫米的长度。在认识1分米有多长时,我借助学具中的金箍棒,让学生猜一猜、量一量、比一比。通过动手
进行实际的测量和触摸,体验和感受1分米的长度。接下来设计的找
物体的环节,就是让学生根据所体验、感受到的1分米在生活中的运
用,把课本知识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去,从生活中更直接的体验1分米
有多长。在巩固练习的部分,学生对分米和毫米己经有了初步的理解,并且建立了一定的表象,大部分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如:填写单位名称、简单的长度单位换算、物体的估计和测量等。
概念教学的课堂,让我深深的体会到: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
心。“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篇三: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分米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分米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1在《毫米和分米的认识》这堂课中,我创设了比铅笔长短的游戏情境,用直观简易的教具,让学生先看、再猜,引起争议,最后动手操作比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让学生通过用尺测量,使学生发现原有的长度单位不能解决现在的问题,引起认知上的冲突。于是试图找到一个更小的长度单位。使毫米概念的引入显得迫在眉睫,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毫米的意义;同时激起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内在动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地渴求,教学内容更适合学生,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在引进“分米”这个概念时,我让学生先测量自己的铅笔,然后由我来估计这支铅笔的长短。由学生来检查老师估得准不准。由于对于估测很多学生把握的得不太好,所以学生觉得很有挑战性,学生兴趣高涨。在这个游戏活动中,,我意识地以10厘米为标准作手势去进行估测,并在语言表达方面有意识地用到有关的语句:大约几厘米、几厘米左右。所以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估测的基本方法和语言表达方式。这又为引入分米作了铺垫,由于人们经常要以10厘米作标准去估计、度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所以把10厘米变成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入了分米,而且让学生体会到了分米产生的过程和必要性。
这节课我安排了多次观察、测量身边物体的实践活动,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参与学习、展示自我、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交流中,学生不仅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参与意识,也可以了解别人的想法,调整自己的认识,这样有利于学生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探索和思考问题,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学生在丰富有趣的实践活动中丰富了自己对1分米、1毫米长度的感性认识,为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积累实践经验。但在后面的练习中,学生对这些进率混淆了,看来要多练习了,毕竟学生刚学习了这些进率。
分米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2《毫米、分米的认识》,在本课的教学上,做到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在生动
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同时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充分参与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推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估测的能力。
1、关注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表象,我选择学生熟悉的身边的事物――硬币、硬卡和手机。让学生在用手夹或捏的动手操作中,感知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从而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表象。
2、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
本课中,我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中,借助视觉、触觉等各种感官的大量活动,感知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表象。教师只是起到组织者、点拨者的作用,从而真正做到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感受。让学生测量自己喜欢的物体长度,学生非常愿意去做,学习积极性很高,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感到数学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其实数学就在身边。
3、“动中学,乐中学,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这堂课在教学过程设计上以活动为主线把“学数学”变成了“做数学”。从学生量身高产生的不同单位的实际应用引出新知,到学生用厘米单位量课桌的长以及用分米单位量各种学习用具等一系列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主动获取知识,知道了1分米=10厘米的实际含义。老师在课堂中只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组织者,在这堂课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成为了课堂的真正主人。
4、重视学生估测能力的培养
估测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策略,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在本课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让估测活动贯穿于整个测量过程之中。在测量每一个物体的长度时,都是先估计,然后测量。学生在估测、实际测量比较、验证的过程中强化表象,从而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分米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3在上个学期,我们学习了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能比划1米和1厘米的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本学期的分米和毫米也是比较抽象的问题,在
备课中要多下功夫,所以本节课我通过学生的操作来认识分米和毫米,让学生自己多猜测、多动手、多交流,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解决问题,这样学起来比较容易。
教学中我把旧知与新知衔接起来,充分利用学生对厘米和米的已有认识,引出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并由此帮助学生明确分米、毫米与米、厘米的关系。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了银行卡、一分硬币、生活中10厘米的物体。这些物体的长度、厚度、高度都与分米和毫米有关,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还通过比划1米,1厘米有多长引发学生比划1分米、1毫米的长度。还让学生动手测量出10厘米并把它剪下来。并告诉学生像这样一根长10厘米的纸条,我们也可以说它的长是1分米。巧妙的用已有知识10厘米引出1分米的概念。
本节课有很多不足,在认识1厘米等于几毫米时,我只让学生在自己的直尺上数,有的学生对1毫米的认识出现了错误,把直尺上的1根小竖线看成是1毫米,数到了1厘米有11个小格。当时我只在语言上纠正他,如果我在黑板上画一根放大的直尺,指名学生上黑板数一数,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后,理解就深刻了。另外,鼓励性的评价语言还比较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再接再厉,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分米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4这节在设计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在矛盾冲突中激发起探索新知的欲望。
戏剧中的矛盾冲突,是剧情得以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推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思想上的矛盾冲突,同样也是激发学生进行深入探索的推动力。这种矛盾冲突能激发思想上的变革,能够引起“头脑风暴”,矛盾的最终解决也预示着自主构建知识过程的完成。本节课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抓住了“要想准确测量出某一物体的长度仅有厘米这一较小的长度单位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这一矛盾,激起了学生探索新的长度单位的愿望,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达到了在经历、体验中自主构建知识的培养目标。
2、创造大量实践操作机会和合作学习的氛围
在本节课中,我提供了大量的测量活动,学生学的有兴趣,测量的也比较认真,一些需要学生观察判断的题目,学生能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先思考,围绕探索的问题,在小组内相互讨论、分析、交流。由于这节课学生动手操作的多,因此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能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通过营造民主、平等、自由、和谐、合作的学习氛围,消除了学生探索学习的恐惧心理,有一定心理安全感,全身心投入学习中,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能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3、注重实践运用
课堂中注重将学习活动中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探索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去量自己喜欢的物体的长度,学生根据物体的长度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这样给学生提供了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机会,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使学生对数学不再感到陌生。
4、估测意识的培养和训练贯穿始终。
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与估测能力是新课标中明确提出的培养目标之一,本课中有两个环节安排了估测:一是在课始,先在小组内估计一下铅笔的长、橡皮的长,练习本的宽和课桌的高,然后再量一量。二是在练习环节,在学习了毫米分米后,在身边或周围选出自己喜欢的物品,在小组内先估一估他们的长度,再量一量,记录员作好记录。这样的编排设计给了学生多次尝试、修正的机会,使学生的估测能力在这节课上有了一定的发展。
分米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5出一些问题,刚开始让学生有一个扶手,必要时还要进行学前指导,布置给学生自学相关的内容。
课堂上的“后教”,是学生在充分自学后,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学习。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通过老师巡问,掌握学生的自学情况,在学生自学以后,老师能够发现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质疑问难,相互交流等方式自己处理自学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已会的学生来教不会的"学生,促使学生之间相互的合作,互相帮助,达到了共同提高。
往往有一些问题是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在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教学时,有时感觉手忙脚乱,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知道什么时候解决。说明自己对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不熟,需要继续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把它融化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
分米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6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体,体验性学习为每个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学生的发展是有差异的,因而当学生面对新的问题时,他们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眼光来审视客观世界,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便是一个极富个性的过程。
在《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时,认识1分米后,提出问题,“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其他的1分米吗?”学生有的说从10到20、20到30、30到40等等,还有的学生发现不一定是整十数的,还可以1到11、2到12、5到15等,最后还有学生总结出起点到终点的个位都是相同的,这样刚好就是10厘米。至此,教师再进行一个定论:也就是说,只要够10厘米就是1分米。
再如,体验1毫米的长,“伸出你的手,轻轻的捏住一分钱,慢慢的抽出来。”,学生说“太小了”。,这些感觉就说明了学生在脑中已经形成了1毫米的初步感受了。同时,他们也体验到毫米的作用,“量很短小的物体的长度”,“还有当不是整厘米时,认识毫米就知道多几小格就是几毫米了”,教师理解了,适时进行点拨:“也就是能帮助我们测量更精确,对吗?”
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欣赏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体验探究学习的过程,在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上,学生随时会闪现与众不同的想法,耐心听取每一
个学生的发言,激励他们把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出来,从中解读他们的体验和思维,这样才能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分米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一课是学生在学习了米和厘米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这一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表象,并能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来估计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品的长度。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
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趣味性。本节课让学生经历测
量常见物体长度的过程,引出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让学生感受到掌握毫米和分米是日常测
量的需要,感受到学习这部分知识的价值。本节课的设计,本着发展学生创新思维为主
的原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长
度观念,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能力,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
位来源于实际生活又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
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数、画,学生对1毫米的实际长度有一个初步的直观印象,并且通过手势帮助学生形成1毫米的表象,接着通过课件演示,看一看、数一数,使学生的直
观的认识到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厘米=10毫米,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轻松和快乐。分米的认识也是通过先估计,再让学生在实际测量动手操作中得出10厘
米就是1分米。再让学生用手势表示1分米的长度,然后在生活中找长度是1分米的物体。
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通过练习培养和发展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练习设计中,我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发展,我参考了以前看的一个关于长度单位的练习,把学生中出现的错误写成了这样一段话,用电脑课件出示:小明的日记
:20某某
年3月28日(星期二)
天气:小雨
今天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1厘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饭。学校离我家不远,大约有90毫米,上学
路上我看见有一棵高2厘米的树被风刮断了,连忙找来了一根长1厘米的绳子把小树绑好。我跑步赶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从书包里翻出1毫米长的钢笔和4米厚的笔记本,认真地做起笔记。我先让学生们读一读这段文字,然后让学生讨论交流:汇报小明日记中出
现的错误。再用课件演示正确和错误的对比,非常直观,一目了然,既体现了学习的趣味性,又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通过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动,进一步加深对所学长度单位的理解。
同时,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
回想整节课,在教学实践中我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还应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操作体验,提高学生的估计能力和空间观念。
分米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本节课让学生经历测量常见物体长度的过程,引出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让学生感受到掌握毫米和分米是日常测量的需要,感受到学习这部分知识的价值。本节课的设计,本着“发展学生、创新思维为主”的原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能力,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际生活又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创设矛盾的情境,让同学们用直尺测量实物具体有多长、多厚,从解决身边的问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探寻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教学中,我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数、画,学生对1毫米的实际长度有一个初步的直观印象,并且通过手势帮助学生形成1毫米的表象,接着通过看一看、数一数,使学生的直观的认识到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厘米=10毫米,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轻松和快乐。分米的认识也是通过先估计,再让学生在实际测量动手操作中得出10厘米就是1分米。再让学生用手势表示1分米的长度,然后在生活中找长度是1分米的物体。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通过练习培养和发展了学
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实际测量能力。在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后,进行小组分工,学生兴趣盎然,他们用不同的形式测量自己喜欢的物品,或者是身体的某一部分,精心地做记录,在测量中体会了不同的长度。对知识有了深入的了解,从模糊到清晰,实现了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在大量的实践中获取了新知,体会了测量不同的物体要用不同的单位。通过学生用手比划、数、画、量物体的长度,加深对分米的认识。测量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测量能力。
分米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91.问题设计过细、过碎,牵引的痕迹还是很明显。
教学中设计的问题小而具体,是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但细细思考还是觉得所设计的问题过细、过碎,有老师领着走之感,学生的思考空间较小,可能会影响学生的自主探究和有效建构。
在上面认识毫米这一环节中,不到1厘米,到底是多少?要想精确地知道它的长度,有什么好方法吗?只用厘米这个单位还能不能精确地表示出它的长度?那怎么办?比厘米小的单位是什么呢?有知道的吗?毫米藏在哪儿?这把尺子上怎么没见到?如果想把毫米从这每个厘米间表示出来,你想用什么办法?你能不能按你的想法在尺子上01之间把毫米给表示出来?你能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的长度吗?通过刚才我们真正地接触这1毫米,你有什么感受?课后我思考是否可以把上面的这些问题适当整合一下,拓宽学生的思考活动空间,课堂上可能会有更多的生生互动,学生可能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也可能会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建构和数学能力的提高。
2.张弛有度,注重学习方法训练,为学生提供创造的空间,帮学生养成创新的习惯。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学习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会一节课的新知,而是要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时间去探究,并为他们提供探究的空间,激发他们探究欲望,培养他们获取新知的能力,这样就为学生创新意
识的称张提供了一个无比辽阔的空间,我觉得这对于学生来说才是最宝贵的。
在教学毫米的学习时,结构清楚,先产生毫米的需求,再通过找1毫米,认识1毫米,再找生活中的1毫米,然后再通过估一估,量一量,进一步深化好摸的认识,整个层次是鲜明的。在分米的设计过程上也和毫米是类似的,我思考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时调整:在毫米的认识学习以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我们是如何学习毫米,说出刚才我们学习毫米使我们都使用了哪些策略,说一说我们是怎样学习的。把学习的方法交给学生,再放手由学生自己有针对性的、有目的性的进行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探究进行分米的学习,这样可能能更好的体现学生学的主动,这样达到的学习效果也许会更好。
分米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1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分米和毫米不仅是认识长度单位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学生逐步掌握测量方法和技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本节课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分米、毫米做单位测量或描述物体的长度。
课的开始,我通过简单的复习,让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明确他们之间的关系,并且用手比划出他们的长度。这样可以为后面1分米和1毫米长度的建立打下基础。
在教学分米时,我通过例题里文具盒的宽大约是10厘米,直接告诉学生10厘米也就是1分米,这样是引入了1分米,但是我感觉没有让学生产生学习分米的需要。接下来我通过认一认、比一比、画一画、找一找等一系列有层次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的概念。在认一认时,我通过让孩子在直尺上找出其它的1分米以完善学生对1分米的认识。新课改强调对单位实际意义的理解,所以在让学生比划1分米时,我通过让学生在直尺上比划,试估等过程让学生反复操作以加深对1分米长度的概念。课前我没有准备什么长度是1分米的物品,但是孩子还是找出了不少,比如:手机的长度、两只眼睛眼角之间的距离、粉笔、卡片、铅笔的长度、手掌的宽度等等。关于米与分米的关系,我是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的,学生通过自己的推理说的非常好,然后再让学生在米尺上验证。
在教学毫米时,我是通过让孩子估测数学书的厚度,然后直接告诉孩子因为用厘米已经不能直接准确地量出数学书的厚度,这就需要比厘米更小的单位——毫米。但是,这些都是我告诉孩子的,他们没有亲身体会毫米的小、短、薄,没有产生学习毫米的需要。在引入毫米时,我可以让孩子测量带的卡的厚度,通过描述自己的感受,然后引入毫米这一长度单位,这样孩子理解会更深刻。然后我通过一些操作让学生感受1毫米有多长:量1分硬币的厚度,比划1毫米的长度,捏10张的厚度,但是我没有让孩子说出他们的感受,而是我自己在感慨1毫米的短。
这节课基本算是成功的,孩子都是经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知识。但是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更细致地考虑孩子的情感目标,不是我在教,而是他要学,变被动为主动。
分米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11本单元是在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学习了千米、分米和毫米,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对于今后学习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都具有重要意义。
认识分米、毫米时,我创设编数学小故事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动手量一量,看一看,画一画,加深对该单位的认识,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的过程,形成长度观念,体验学习的乐趣。
认识千米时,这一概念比较抽象,我首先让学生亲自体验1千米的长度有多远,然后再在课堂交流自己的体会,以便于加深对1千米的认识。
通过以上教学,我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应该能够非常熟练的运用这些长度概念了,可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孩子们还是问题百出:
问题一:不能准确的填出一些物体的单位,比如:一个人的身高是65(),有些孩子填“分米”,她还是没有65分米有多长这个概念。
问题二:不能正确运用长度单位解决问题,如:小军跳了16分米,小丽跳了140厘米,小明跳了2米,(1)把他们的成绩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一排,学生不知道化成统一单位再
比较。
(2)小丽比小军少跳多少分米?他们不看问题里问的什么?想当然的化成自己想化的单位。
措施:
1、针对以上问题,我又放慢速度的出了一些练习题,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去分析,再联系实际去想象,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2、结合实际活用教材,让他们回家观察家里的一些物体,该用什么单位量出他们长度,积累他们的生活经验。
经过这样的练习,他们的运用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分米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12这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这是在上个学期,学生已经认识了厘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出1分米、1毫米有多长,并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小组实践活动等环节中进行,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兴趣,参与的积极性高涨。在活动中鼓励学生充分展开推理和想象,使他们体会到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引导学生总结出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所以课始我创设了课间学生讨论“什么兵器最厉害?”的情境,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高了,在快乐的氛围中,既复习了“米”和“厘米”,又通过设疑引入新课,可谓一举三得。
在认识分米和毫米时,主要通过在真实情境中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做一做,让学生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形成解决生活中长度问题的一些策略,发展空间感。让学生多“动”、多“说”、多“想”、多“感受”。如比划“1分米”,让学生用直尺当小助手,一手比划,一手轻轻移开直尺,让学生感受到他们的一拃大约是“1分米”。在比划“1毫米”时,我让学生用一分硬币当小助手,“伸出大拇指和食指夹住,再轻轻地、轻轻地抽出来,现在两手指之间的距离就是1毫米。看着它,你有什么感
觉?”。跟上面的分米进行对比,小心翼翼地抽出,也突出了毫米的小,毫米的细,毫米的窄,毫米的短。
分米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13《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一课是学生在学习了米和厘米,这一内容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这一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
的表象,并能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来估计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品的长度。
在这堂课中,教学分米这个概念时,我让学生测量自己的文具盒的长,(大约20厘米)然后就直接让学生来观察自己的直尺上的刻度,告诉学生:由于人们经常要以10厘米作标准去估计、度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所以把10厘米换成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从而来引入其中10厘米
就是1分米,让学生体会到了分米产生的过程和必要性,再来让学生说说刚才测量的文具盒的长和宽各是几分米,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手来比划一下1分米是多长,建立1分米的表象。
在教学毫米时,我收集了电话卡、一分硬币、钥匙等等。通过估一估、量一量,让学生建立起毫米的表象。接着我就介绍了毫米,然后让学生用毫米来测量两枝铅笔分别有多长,再来比一比到底是谁长谁短。让学生感到毫米这一长度单位的引入显得十分需要,同时激起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内在动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地需求。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基本都能比划出1分米、1毫米
大约有多长,并能很快地说出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1厘米=10毫米。学生在头脑中对四个长度单位都有所感知,也建立起了分米、毫米及米和厘米的长度表象,但多数学生仅仅停留在表面,遇到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物体的长度中就缺乏了解决的策略。在完成书上的第5题时,题目中数字比较小,而且都是2,填上一个合适的单位名称,问题还不大。但是在补充习题还有其它的练习中,由于数据变大,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各有不同,所以练习中问题就比较多了,发现有一小部分学生在填写单位名称时错误百出。例如:铁钉长2毫米,课桌高65分米,文具盒长23毫米
等。学生头脑中已有了长度单位的表
象,可有时和实物却对不上号,闹出了一些笑话。
看来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主动思考,正确地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所学的知识。
分米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14在一年级的时候,同学已经认识了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能体验1米和1厘米的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本堂课是在实际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长度表象。通过实际丈量使同学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理解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并能在实际操作中灵活运用。反思自身的教学,有以下可取之处与缺乏之处。
胜利之处:
1.确立难点,重组教材。教材中是认识分米在先,而我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先引入毫米的认识,我想毫米是同学现在认识到的最小的一个长度单位,对同学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2.借助多媒体的一些演示,使同学建立直观的表象。如毫米的认识,我让同学利用手中的直尺进行学习。首先引导同学观察尺子上从哪里到哪里是一厘米,然后找一找1毫米是从哪里到哪里,1毫米和1厘米是什么关系?再借助多媒体把1厘米长度放大,使同学能清晰地观察到:1厘米被分成了10小格,每小格是1毫米。通过数一数得出1cm=10mm,形成毫米的概念。
3通过用手比划长度单位的游戏,手脑并用,加深印象。同学知道了一毫米有多长,但印象不深。如何使同学在脑中建立1毫米的表象,除了用眼观察,还需要用手比划。让同学仔细观察1毫米的长度,然后用手指比划出1毫米,。通过动手比划,加深同学对毫米的印象。
缺乏之处有许多:
1、虽然准备了较多实物,以为同学很熟悉,就出现了一下,没有让同学摸一摸感知它们的长短。
2、1厘米的“一半”(中间的长线表示)就是5毫米,引导同学发现,可
以不用逐一小格的数。
3、画线段时应该演示,提醒同学注意画上端点,标上长度,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4、班级人数多,操作活动多时,同学的注意力易分散,课堂的节奏、课堂的调控也是值得我考虑的问题,如上课指令应非常明确,让同学很明确何时“开始”何时“结束”
5、为人处世低调的我,不知不觉中会把把这种低调的情绪带入了课堂,给予他们的激情和鼓励太少了。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他们需要老师给予更多鼓励与肯定的话语。
6、课件的取与舍,怎样少而精的用在点子上,课堂上如何不被课件牵着鼻子走,而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适时的调整。
分米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15“认识分米和毫米”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在实际活动中让学生感知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长度表象;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了解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在实际生活中提高估测能力;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在课堂中,我力求能体现以下几点:
1、让学生感受到毫米和分米这两个长度单位产生的必要性。
教学长度单位时首先要引出单位。我就从我们已经认识的两个长度单位入手,先让学生回顾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利于学生新知的掌握。然后提出如果要量一枚硬币的厚度,还能用这两个长度单位么?在学生原有认知背景和新的认知冲突中引出毫米,使学生产生比较清晰、深刻的第一印象,既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又让学生初步感受毫米与已认识的米、厘米之间的关系。发现不到1厘米,那就需要学习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通过以旧引新,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2、设计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会1分米和1毫米,逐步建立正确的概念。
知道1分米、1毫米是多长,单凭听讲接受是不够的,一个长度单位的建
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有效的环节,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地感受,逐步地强化。通过让学生认一认、找一找、量一量、、画一画等一系列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帮助学生比较清晰地建立了对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3、从学生相对熟悉的毫米入手,通过结构化地认识毫米,迁移到分米的认识。在最初设计这节课时,我认为学生其实已经认识了厘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具备了一些测量的基本芳法。这节课是否可以改变一下传统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尝试学习新的单位。教材是是先认识分米,再认识毫米。我觉得相对于分米,毫米可能学生接触地更多,因此我从毫米入手,先认识毫米,通过认一认、找一找、量一量、、画一画这一系列的活动,形成结构。再迁移到分米,让学生经历一个用结构的过程。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方式参与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经历对分米、毫米地初步认识。
4、重视用手势比划1分米和1毫米,提高估测能力。
用手势表示长度单位,是建立相关概念的重要活动。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把直尺上的、物体长度上的共同特征——1分米或1毫米提取出来,用手势比划这样的动作拉动了思维,形成了概念。先提供一定的参照物分米管和硬币来具体地感知1分米、1毫米的长度,接着经历“比划——在尺上验证——修正比划——再验证?”的过程,使1分米和1毫米的概念逐渐做到尽可能地准确。另外,估测能力既是生活实用的能力,也是建立分米意义的重要手段。学生掌握了用手势比划1分米、1毫米后,就好像随身带了一把尺,便于他们随时进行估测。让学生先依靠工具估一估数学书的长度、课桌的宽度目测手表、锻带的长度等,从借助工具到直接估测,逐渐加大难度,使学生一步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初步培养估计的能力和意识。
5、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在上课过程中,思绪比较混乱。丢了很多地方,有些次序也颠倒了。课堂组织教学不足,学生在底下做自己的事。教材不够熟悉,教学时间把握不好。
篇四: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毫米、分米的认识》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学习内容,在该课程学习之前,学生已经认识过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对长度有初步的感知,为进一步认识毫米和分米奠定了基础。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是一个从表象到抽象的过程,单位只有在与数字结合时才有意义,也只有在实际测量中才能被感知,因此,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注重突出以学生活动为主,让学生在独立活动、小组合作活动中感知长度单位的意义,通过自主地探究和学习来发现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1、让学生感受到毫米和分米这两个长度单位产生的必要性
教学长度单位时首先要引出单位。我就从我们已经认识的两个长
度单位入手,先让学生回顾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新
旧知识的联系,有利于学生新知的掌握。
然后提出如果要量一枚硬币
的厚度,还能用这两个长度单位么?在学生原有认知背景和新的认知
冲突中引出毫米,使学生产生比较清晰、深刻的第一印象,既激发了
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又让学生初步感受毫米与已认识的米、厘米之间
的关系。发现不到
1厘米,那就需要学习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
通过以旧引新,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
动。
、注重“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
----
-
匠教学法”,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找一找、量一量??
课程标准
中也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
应用的过程,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一开始,我就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初步认识
分米和毫米。教学中我收集了电话卡、一分硬币、课桌、钥匙、字典
等等,在估一估、量一量的过程中,让学生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让学生多“做”,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解决问题,从中感受数学的意义、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成功的快乐。
3、从学生相对熟悉的毫米入手,通过结构化地认识毫米,迁移到分米的认识
在最初设计这节课时,我认为学生其实已经认识了厘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具备了一些测量的基本芳法。
这节课是否可以改变一下传统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尝试学习新的单位。特别是在学习过毫米时,学生通过认一认、找一找、量一量、、画一画这一系列的活动,形成了缜密的知识结构,再迁移到分米,让学生经历一个用结构的过程。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经验来自主学习和分析分米,教师只是起到引导和监督的作用。。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方式参与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经历对分米、毫米地初步认识。
4、重视用手势比划
1分米和1毫米,提高估测能力
用手势表示长度单位,是建立相关概念的重要活动。
概念是反映
对象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
把直尺上的、物体长度上的共同特征——
1分米或1毫米提取出来,用手势比划这样的动作拉动了思维,形成
----
-
了概念。先提供一定的参照物分米管和硬币来具体地感知
1分米、1毫米的长度,接着经历
“比划——在尺上验证——修正比划——再验证??”的过程,使1分米和1毫米的概念逐渐做到尽可能地准确。另外,估测能力既是生活实用的能力,也是建立分米意义的重要手段
。学生掌握了用手势比划1分米、1毫米后,就好像随身带了一把尺,便于他们随时进行估测。
让学生先依靠工具估一估数学书的长度、课桌的宽度目测手表、锻带的长度等,从借助工具到直接估测,逐渐加
大难度,使学生一步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初步培养估计的能力和意识。
5、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首先是在学生自主探究时放手不够,担心学生不能得出相应的结论,引导和提示过多从而影响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在分米的学习时,教学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借助毫米的学习自主研究分米与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学生研究之前给予一些研究方法的提示,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就局限在框架之中没有得到更好的发挥。
其次是每个教学环节的目的不够明确,导致教学过程显得有些混乱,这对整个教学目标的达成产生了影响。
最后是在课堂组织方面,由于课堂经验不足,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忽略学生的听课习惯,以及表扬语还应该更有针对性、具体性、丰富性。
----
-----
-
鱼儿,在水中串上串下,吐着顽皮的泡泡;鸟儿从荷叶上空飞过,想亲吻荷花姑娘的芳泽。四周的花儿,紫的,黄的,白的,红的,竞相开放。大红花儿,张着大嘴,放声歌唱;灯笼花儿,随风摇坠,四处飘香;剑兰花儿,形态独特,毫不逊色。它们与荷塘之景交相辉映,美不胜收
此时,我的心情兴奋到极点,好久好久没有看过如此美的景色了。若果我有一双会画画的手,我定把这如痴如醉的荷塘活色生香的描绘一番;
若果我有一部高像素的相机,我定不放过每个花开的镜头;
若果我是一个诗人,我定把这荷塘每片光鲜艳丽的色泽融入人生的诗篇。
我更期待,期待盛夏的荷塘色,期待那更加妖娆多姿,色泽鲜艳的荷花,期待初夏生机勃勃、挥汗如雨的激情生活!
----
推荐访问: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分米 反思 教学
上一篇:党员创新工程立项内容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