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简表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英国光荣孤立政策4篇

|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英国光荣孤立政策

  

  如何理解英国传统外交政策

  1.内容:大陆均势政策:又叫“光荣孤立”政策,是英国在欧洲推行的外交政策,那就是不与任何一个欧洲国家长期结盟,也不能容忍任何一个欧洲国家称霸欧洲。谁若称霸,就要联合别的国家挫败之。

  2.表现: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时期,法国有称霸欧洲之势,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就是为了阻止法国称霸。拿破仑战争后,俄国有称霸欧洲之势,英国又联合法国与俄国对抗,终于在19世纪50年代的克里米亚战争中一举击溃沙俄。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意欲重新瓜分世界,对英国威胁最大,英德矛盾成了帝国主义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英国不得不放弃“光荣孤立”的政策,与法俄结盟,对抗德国,投入了一战的厮杀中。一战后,法国极欲彻底削弱德国,以实现称霸欧洲的野心,英国又弹起均势政策的老调,反对过分削弱德国,为德国战后恢复和崛起开辟了道路。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英国政治家帕麦斯顿的名言无疑是英国大陆均势政策的形象诠释。

  3.实质:大陆均势政策的目的是反对大国谋求欧洲大陆霸权,其实质是使欧洲列强彼此牵制,由英国操纵政治天平,维护英国在欧洲大陆和海外的利益。

  为什么英德矛盾会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

  1.英德之间的争夺具有全局性。当时法德矛盾主要在西欧;俄奥矛盾主要在巴尔干地区,都是区域性的。英德矛盾则是全局性的全面争夺:在商品市场上,德国在欧洲与英国展开争夺;在殖民地问题上,德国的“赤道非洲帝国”计划与英国的“开罗——开普敦”计划尖锐对立,“三B铁路”是德国“向东方进军”的工具,是“架在英属印度上面的一把利剑”,严重威胁英国以印度为基地的势力范围:德国还通过扩充海军法案,同英国争夺海上霸权,并在短期内使海军力量跃居世界第二位,紧追英国之后。

  2.英德矛盾的发展和演变,直接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发展和演变。随着英德矛盾的不断发展和突出,其它矛盾逐渐降居次要地位。如英法在瓜分非洲问题上的尖锐矛盾,英国与俄国在伊朗、阿富汗、中国西藏等问题上的矛盾,都随着英德矛盾的上升而得到协调,并通过分别签订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而结成伙伴关系。

  3.英德矛盾还是新老世界殖民体系之间矛盾的核心。老的世界殖民体系以英国为中心,以法、俄等为主要成员国,英国在19世纪中期掌握着海上霸权、殖民霸权和工业霸权。德国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济发展迅速,赶上并超过英国,德国统治集团因此从争夺欧洲的“大陆政策”转向夺取全球霸权的“世界政策”。这样,企图摧毁老殖民体系、另建立起一个新的世界殖民体系的核心国家——德国,与老殖民体系的核心国家英国之间的矛盾,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两个国家之间的矛盾,而是新旧两种殖民体系之间的一种斗争和矛盾的集中表现。这一矛盾自然成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

篇二:英国光荣孤立政策

  

  世界史上主要国家的对外政策

  外交政策是一个国家对外的基本政策,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国家利益和当时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并对国际形势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在世界近现代史上,主要大国的外交政策主要如下:

  一、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

  1、含义:是指英国为维持霸主地位,凭借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使欧洲各国之间相互牵制和争夺,防止一国称霸欧洲的外交政策

  2、实施:从拿破仑帝国崛起到二战结束,英国长期推行这一政策。①联合抗法。拿破仑帝国崛起以后,英国先后七次组织反法同盟,打败了强大的法国;②联合攻俄。1853年~1856年,联合法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打败俄国;③联合抗德。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德矛盾成为主要矛盾,英国在一战中联合法俄击败德国;④扶德抑法。一战后,英国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⑤纵德反苏。20世纪30年代,英国采取绥靖政策纵容德国入侵苏联,直到二战结束以后,英国因实力削弱,被迫放弃这一政策,唯美国马首是瞻

  3、原因:①英国凭借着雄厚的经济军事实力推行这一政策;②英国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为了掌握欧洲和世界霸权而长期实行这一政策;③英国处于欧洲大陆之外,对于欧洲强国之间的争斗,可以坐山观虎斗,同时法、俄、德为了争夺大陆霸权的斗争从未停止过,为英国这一政策创造了客观条件

  二、二战之前西方大国的绥靖和中立政策

  (一)英法的绥靖政策

  1、含义:一战后,英法等国的统治阶级为了保住既得利益,竭力避免战争,对法西斯国家采取的姑息、退让、妥协、纵容的政策

  2、内容:一是牺牲别国利益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一是将祸水东引,牺牲苏联来求得自身的平安

  3、绥靖政策的主要推行者是英法;美国的“中立”政策实质上也是绥靖政策的表现

  4、绥靖政策推行的原因:①英法在一战后经济军事实力遭到极大的削弱,这使得统治集团中部分人不敢同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扩张政策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而是试图通过对侵略者做出部分让步来维持自己的既得利益;②和平主义思潮盛行;③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使英法两国政局动荡,,忙于应付危机,很难指望政府在法西斯的进攻面前实行一种坚定和连续的外交政策;④帝国主义强国对社会主义国家和苏联的仇视以及法西斯制造的假象,对弱小国家和民族固有的蔑视;⑤根本原因是英法两国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为代价来维护本国利益

  5、绥靖政策的表现:

  (1)1931年日本法西斯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地区,英法控制下的国际联盟并没有制裁日本,而是主张把中国东北地区变成列强所共管的殖民地

  (2)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英法控制下的国联虽然宣布意大利是侵略者,但是却并没有把石油等重要战略物资列入禁运范围,英国控制下的苏伊士运河继续供意大利军队使用

  (3)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德意法西斯援助叛军,公开进行武装干涉,英法等国推行“不干涉”政策,实质上是纵容德意法西斯在西班牙的侵略(注意:在西班牙,也反映了英法等国对社会主义的仇视)

  (4)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严重破坏了《凡尔赛和约》的规定,但英法等国并未进行任何干涉

  (5)1938年,英、法、德、意等国在德国慕尼黑签订《慕尼黑协定》,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史称为慕尼黑阴谋。它标志着绥靖政策达到顶峰(注意:这是因为英法在这一过程中不仅继续出卖弱小国家,而且还在过程中起到了帮凶作用)

  用心

  爱心

  专心

  (6)1939年,德国控制了捷克斯洛伐克,经济军事实力大增,英法仍旧奉行绥靖政策

  (7)1939年二战爆发以后,英法虽然被迫对德宣战,但是在战争中却在进行宣而不战的“奇怪的战争”,试图推动德国在灭亡波兰以后继续进攻苏联,这是绥靖政策在战时的延续

  6、绥靖政策的目的与实质:西方大国为了保全自己,避免与德日法西斯国家直接冲突,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满足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欲望,并尽可能的把侵略矛头引向苏联

  7、绥靖政策的恶果:①绥靖政策的最大影响是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使20世纪30年代的局部反法西斯战争受挫,同时暴露出了西方大国的软弱加速了二战的爆发;②绥靖政策的主要执行者英法首先遭到德国法西斯的攻击,法国的沦亡是法国统治者长期推行这一政策的直接结果

  (二)美国的绥靖政策

  在英法等国奉行绥靖政策的同时,美国正在推行表面上看似公正的中立政策。但是美国的中立政策使得弱小国家无法获取自卫的武器,使被侵略的国家处于孤立无援的地步,实际上仍是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所以,中立政策实质上是美国式的绥靖政策

  1、美国推行中立政策的背景:①传统的孤立主义的影响;②垄断资本经济利益的驱动。美国的统治集团认为,由于地理因素,美国的外来威胁很少,不卷入欧洲或国际纠纷,实行中立政策,既可免于国内分裂造成的社会动荡,又可维护美国在欧洲的投资利益,控制欧洲市场,并在此基础上左右欧洲政局;③美国政治外交的需要。当时美国既要遏制苏联的强大,又要阻止法西斯势力的增长,还要遏制英法的扩展,中立政策正好是使苏联、法西斯势力和英法三股力量相互牵制和削弱的最好外交手段

  2、美国中立政策的演变:①1933年,罗斯福要求国会授权在认为将武器运往某个会危及和平时实行武器禁运;②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中立法,禁止美国船只向交战双方运送武器,但不禁止向交战国输出石油等重要战略物资;③1939年,由于感到法西斯的威胁,美国开始调整中立法,改变“中立”态度;④二战中,德军在西线得手以后,美国正式放弃中立政策,同英国结盟

  3、美国中立政策的影响:①发展了美国的对外贸易,壮大了美国势力;②主张了法西斯侵略,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4、美国中立政策的实质:早期的中立政策是绥靖政策的翻版,助长了法西斯侵略势力;后来美国调整中立法案,则有利于反法西斯战争

  注意:苏联式的绥靖政策,即中立自保政策。一开始,苏联致力于建立集体安全体系,由于英法推行绥靖政策,使苏联建立集体安全体系的努力未能取得成效。慕尼黑阴谋以后苏联逐渐对英法失去信心,开始放弃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做法,改为中立自保政策,1939年八月,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使德国避免了两线作战的后顾之忧,对德国法西斯是一个巨大的鼓舞,掀起了又一次的绥靖高潮

  三、日本的大陆政策

  这是日本在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以后制定的以征服中国为核心,进而称霸亚洲、争雄世界的战略计划。日本帝国主义在近代史上的对外侵略扩张就是以此为依据开展进行的附:日本推行大陆政策的原因:①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国力逐渐强盛;②日本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极力发展军国主义,疯狂推行对外侵略扩张政策;③日本国内市场狭小,人民起义不断,统治集团急需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求出路

  四、对资本主义列强“中立政策”的认识

  在近现代的国际关系中,“中立”政策是资本主义列强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外交政策,一旦其他国家卷入战争或殖民地发生内战、革命,列强往往会使出“中立”法宝,如中国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初期西方列强的“中立”、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美俄的“中立”、辛亥革命时期帝国主义列强的“严用心

  爱心

  专心

  守中立”;英国长期推行的“光荣孤立”政策;美国在19世纪时期盛行的孤立主义等等。

  其实,“中立”是资本主义列强用来掩饰自己侵略的幌子。在“中立”的背后,列强静观时局,待机而动,等到最有利于自己利益时,就会揭下面具,卷入争端,把维护和扩大自己的利益当成最终目的列强是否实行“中立”政策,起决定作用的是国家实力。以英国为例,最早完成了工业革命,雄厚的海军力量,无与伦比的经济实力,雄厚牢固的殖民霸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筑就了英国世界市场的中心地位,从而使它自信不依赖于任何国家而“光荣的孤立”。但是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资本主义世界永恒的规律。随着经济优势的不断消失,到20世纪初,英国的孤立政策便受到严重挑战,于是,才有了三国协约、英日同盟等;二战后,随着英国实力的进一步衰落,只好将霸主地位让与美国,开始推行追随美国的外交政策

  由此可见,外交是政治的延伸,蓄积而动,最大限度的捞取利益是“中立”政策掩盖下的实质所在

  注意:制约各国对外政策的主要因素:①历史传统。各国长期的历史发展形成独特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近代史上,俄国、日本、德国的积极扩张政策与军国主义、封建主义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②国家实力。国家实力的变化必然引起各国国家利益的变化。如19世纪末德国的扩张政策、二战后美国的全球霸权政策都是政治经济实力强的结果;③国家利益。谋求国家利益是对外交往的根本目的;④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反映一个国家的政治方向,影响其对外政策的制定;⑤国内斗争。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下,对外政策的制定带有党派斗争的色彩;⑥地缘政治的存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国际问题,围绕这些问题产生特定的国家间关系。英国对欧洲大陆的势力均衡政策、中国努力发展同周边国家间的友好关系,这都是地缘政治的重要表现。

  用心

  爱心

  专心

篇三:英国光荣孤立政策

  

  一.英国外交政策的历史渊源

  1.均势外交传统

  概念:由于人们已经把近现代西方历史的开端定在15世纪和16世纪之交,这时正值英国的都铎王朝(Tutordynasty)。这既是近代欧洲国家体系孕育生发,也是英国主权国家形成确立的重要时期。对于英国近代均势外交(BalanceofPowerDiplomacy)传统源头的探寻,也理应定格于此。都铎王朝的君主们,面对欧陆诸强逐鹿争雄的局面,为这个国家“度身定制”了这样的角色:成为一个欧陆大棋局的天然平衡者。

  均势外交具有极大的弹性,能够确保作为维持平衡的一方,左右逢源而位居不败之地,这也是对外政策所要达到的一种境界。自英国作为民族主权国家出现在近代历史,均是外交战略开始伴随英帝国在国际舞台上起起伏伏,最后逐渐“内化”为英国外交的传统,并且为之后的历代英国当政者所垂青。

  均势外交政策对于英国而言,包含两方面的政策取向:

  其一是所谓的“光荣孤立”(SplendidIsolation)政策。“孤立”的要义并非“隔绝”,而是英国不订立约束自己行动的同盟条约,更不承诺为此承担军事义务,只是在欧陆诸强的力量对比势态趋于平衡时,放任其展开激烈角逐而不加干涉。从这个意义上讲,“孤立”政策更为合理的解释应该是一种“责任有限”政策,或者是一种保持行动自由的政策。这使得“八百余年来英国本土未曾受过外敌的蹂躏……”。

  其二是以结盟,分而治之,操纵等为重要手段的干预政策。这种政策定位意味着,当欧陆诸强间的力量对比天平发生倾斜并出现一国独大的趋势时,作为平衡者的英国绝不会袖手旁观,重新促成力量平衡,以防欧洲大陆内部崛起一个足以对自己构成威胁的强权。从拿破仑帝国崛起到二战结束,由于欧洲大陆的力量均衡总是被打破,英国外交从保持均势的需要出发,频繁地变换结盟对象,甚至不惜与昔日的敌手缔结同盟协定。马克思对此曾做过深刻的揭露:“英国大臣们即使在打仗期间,以及在有关战争的一些问题上,都是同敌人勾结在一起的。”如此翻云覆雨而朝秦暮楚,罔顾信誉而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尽显英国外交为求己利、摆弄均势的恣意妄为。

  原因:英国选择均势外交政策,大致有以下三点原因:

  (1)英国作为欧洲均势的平衡者,这一角色定位既是历代政策制定者的选择,更是地缘政治的现实使然。放眼整个欧洲,英国是地处欧洲大陆边缘的一个岛国,与欧洲大陆隔英吉利海峡相望。欧陆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民族成分也非常复杂,任何一个想要在此称霸都是不切实际的徒劳,即使是勉强地通过武力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也会因为彼此之间缺少共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甚至宗教基础而最终难逃失败。任何一个尊重现实的国家,非到万不得已,都不会在欧陆参与争霸,因为这样做实在是得不偿失。隔英吉利海峡与欧陆相望的英国,更精明的选择似乎是发挥自己的“若即若离”的地缘优势,巧妙周旋于欧陆诸国之间,从中谋取利益。

  (2)海洋大国角色为其均势传统提供另一个重要的支持因素。地缘政治学说认为,地球的表

  面有三分之二被水覆盖,谁控制了海洋,谁就可以控制整个世界。立国以后的英国,把海洋当作生命线。在此理念主导之下,英国大力加强海军建设,谋求通过海路扩张势力,掌控海洋以称霸世界。海洋大国的意识,也逐渐根植与英国人的血脉之中。英国岛国经济对国外市场的依赖性极强,遍布亚、非、拉美地区的殖民地成为其重要的原料供应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因此,拓展海外殖民地并维护殖民利益对英国来说直观重要。英国把对外政策的中心置于维系殖民统治和海外商业利益,与欧陆则保持一种既“介入”又“疏离”的状态,海外殖民收益成为其参与欧陆争斗的重要砝码。英国的海洋争霸策略,为英国游离欧洲之外并左右欧陆局势提供了外部支撑。

  (3)文化因素向来是一国对外政策的深层根源。英国的均势外交政策,也是其独特的政治文化传统的必然要求。其一是维护权利制衡的制度文化。英国并不是一个善于征伐的国家,在英国人的眼里,制度的力量远比胜利的荣耀要珍贵、恒久。权力制衡是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欧洲政治传统,英国是欧洲最早运用理性平衡政治权力构架的国家。当英国的政策制定者们把权力制衡(Thebalanceofpowers)原则运用到对外政策中时,就表现为对国家权力制衡及国际均势局面的追求。其二是注重实际利益的经验哲学。英国人在文化传统上不同于欧洲大陆各国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其重视感性知识、崇尚经验主义的思维方式,所谓的经验主义哲学(Empiricalphilosophy)正是基于这种思想文化传统。按照英国史学家法兰克尔的解释,注重行动和功利的经验主义如果运用得正确,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保持最大可能的灵活性,避免由于意识形态的承诺而超过限度,从而把外交努力集中在特定的国际利益,理性接受铁打的事实。

  2.现实主义外交(DiplomaticRealism)传统

  国际政治现实主义要求以一种现实和历史的态度去看待涉及国家利益的国际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尽量克服理想主义和道德伦理主义的干涉,这就是著名的“马基雅维利主义”(Machiavellidoctrine)。现实主义外交是世界各国对外政策普遍贯彻的方针,这一点在英国对外政策中体现得更彻底、更典型。现实主义外交贯穿于近现代英国外交的全过程,尤其是在历史演进的关节点,现实主义原则是其制定对外政策最重要的向度。

  现实主义外交传统要求英国的对外政策以为本国利益特别是经济利益为主要目标。在这一点上各国概莫能外,而英国尤甚。英国的时代是自由资本主义的时代,英国的兴盛是由自有资本主义支撑的。英国靠“自由放任”构筑起一个重商帝国,达到兴盛的顶峰,也希望自由资本主义的时代永远保持下去。

  现实主义外交体现为对外政策以国家实力尤其是经济实力为基础。回首英国的崛起之路,充分说明了经济实力对一国政治、军事以及国际地位的决定性作用。英国人由于巧妙地将海军优势、财政信用、商业才干和结盟外交结合在一起,在海军力量、殖民地和商业贸易方面的优势大大超出其他世界性强国。

  英国的现实主义外交传统,还体现为英国对外政策紧随现实条件的变化为调整。英国是这样一个国家:既有深厚的传统,又从来不拘泥于传统,总是在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根据形势的变化做出调整的变更,善于在变化了的环境中保持与传统利益观的天然联系,始终保持着本国外交的鲜明个性。

  3.独特的民族心理

  (1)民族整体认同感(Nationalidentity):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民族国家之一。16世纪,具有近代性质的英国主权国家形成了。这之后,英国人的民族意识开始形成,民族整个认同感开始产生。近代以来的历史变迁过程中,英国历史、文化、制度、社会生活等在民族心理积淀,在英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呈现出鲜明的英国特色,即:崇尚渐进、反对剧变;力求稳健、时而保守。这里有必要强调英国的宗教与其民族特性的紧密关联。英国的基督教文明有其英国特色——英国教会在务实精神的熏染下具有更多成分的象征意义,而较少把它当作一种纯粹的哲学。这些都日复一日地浸润着英国独特的文化,也使得英国人具备区别于欧洲其他任何国家人民的独特表征。时至今日,大多数英国人在感情上仍然认为,英国与大多数欧洲国家是不同的。这也为理解为何英国对欧洲一体化事务秉持独特政策,提供了深刻而颇具说服力的注解。

  (2)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与民族整体认同感相伴而生的是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英国人的这种自信来自帝国的“光荣”历史和现今的重要地位。尽管二战后英国付出惨重代价,众多英属殖民地纷纷独立,它作为世界强国的时代已成明日黄花,但是,大英帝国的衰落只是近些年的事,许多人还记得英国作为世界上最强大、最富有的国家之一的日子。英国虽然已不是殖民地帝国,但是它在欧盟拥有与他国平等的席位;虽然已不再拥有强大的海军部队,但是具备独立的核威慑力及先进的军队;虽然今天世界经济在美元的控制下,但是英国作为世界金融中心,对世界经济形势仍然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这都足以使得帝国余晖并没有随着历史洪流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甚至重复昔日帝国荣耀的冲动,还不时若隐若现于当代的英国外交。

  影响:由于英国特有的民族心理,以及对这种特殊性的深刻理解和把握,使得英国在制定对外政策时,每每以体现、维护本民族的独特性作为依据和目的,从而表现为鲜明的个性并做出与众不同的抉择。有学者认为,二战以前,英国的民族主义思想在于维护其存在性、合法性和统一性;到了冷战以后,它仍然是帮助英国维护政治、经济独特性的神话。

  二,新时期英国外交的选择

  1,战后初期“三环外交”的提出和实行

  (1)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造就了美苏两极的世界力量格局,英国虽然在1945年时还是战时同盟国的三强之一,但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削弱了英国,实际上它已无足够的实力维持与此相称的地位。正如丘吉尔在波茨坦会议上所承认,英国“是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者走出这场战争的”

  (2)内容

  1948年10月9日,在英国保守党年会上丘吉尔正式抛出了“三环外交”总方针。他说:

  “第一环当然是英联邦和英帝国及其所包括的一切;第二环是包括我国、加拿大及其它英联邦自治领在内及美国起着如此重要作用的英语世界。最后一环是联合起来的欧洲。这三大环同时并存,一旦它们连结在一起,就没有任何力量或力量的结合足以推翻它们,或敢于向它们挑战……我们是在这三环中的每一环里都具有重要地位的唯一国家。事实上我们正处在三环间的连接点上”。显然,在丘吉尔看来,英国由于其广泛的国际联系和它在国际关系中所处的关键地位,注定要在国际政治中执其牛耳,发挥某种中心作用,使它可以充当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桥梁与代言人。

  (3)意义和影响

  从二战结束到50年代中期,英国以仅次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第三个“准超级大国”的身份活跃于欧洲和世界舞台。“三环外交”的执行从总体上说还是较有成效的,这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英美特殊关系在冷战格局的确立和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其次,英帝国和英联邦在战后初期对维持英国的大国地位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和影响。但是,就在这一时期,英国在欧洲联合问题上的独特立场和两难处境已初露端倪。英国是一个欧洲国家,其安全与政治经济利益直接与欧洲大陆相关。然而英国又自视不完全属于欧洲,认为它的利益与影响遍及全世界,因此不宜加入一个紧密联结在一起的欧洲一体化组织。不过英国人并不反对欧洲合作的概念,他们甚至表示不反对其他西欧国家组建一体化的组织,但是英国要置身其外,使其决策和行动自由不致受到限制。

  2,寻找新的位置:“三环外交”之后英国对外政策的调整

  (1)背景

  丘吉尔的“三环外交”思想对于英国二战后的对外政策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和影响。但自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以来,随着英国实力的相对衰落及其内外环境的发展变化,英国不得不对其在全球范围内承担的广泛义务和“责任”进行收缩,并对其政策目标及轻重缓急的次序加以调整,被迫放弃全球外交,向实行重点面向欧洲的转变。

  (2)

  原因

  ①从“帝国环”撤退

  导致英国外交政策调整的首要因素,是英国被迫从“帝国环”撤退。战后初期,英国的帝国政策是将“撤退”与“挖壕据守”相结合。一方面从印度次大陆等事实上已难以继续控制的地方迅速撤退;另一方面则步步为营,尽量将下剩的殖民地牢牢置于英国的统治之下。但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英国实力衰落的趋势日趋明显英国不再拥有在世界上继续扮演帝国角色的经济和军事能力,要阻止普遍高涨的民族独立运动已力所不及。为适应形势的变化,英国政府大大加快了从下剩的殖民地撤退的进程。先是50年代中后期,英国结束了对中东和阿拉伯地区的控制;继而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大批英属非洲殖民地、保护国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到60年代中期,英国在世界上绝大多数主要的殖民地都已取得独立

  地位。

  ②英美关系的重要性下降

  “英美特殊关系”本来就是英国提出的,美国虽也提及但远不及英国,它主要反映了英国借助美国力量实现自己战略需要的愿望。因此,战后多届英国政府都把保持英美特殊关系,作为维护英国大国地位的一种手段。但是随着英国经济、军事实力下降和国际局势的变化,英美关系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日趋下降。与美国同其他西方国家的双边关系相比,英美关系的“特殊性”也在逐渐减弱。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期间,美国根本不理会英美特殊关系而多方对英国施加压力,两国关系一度相当紧张。在此后上台的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决定把修好英美关系作为英国外交的首要任务,提出建立相互依赖的“真正伙伴关系”。英美伙伴关系的恢复和发展,被认为是麦克米伦的一大成就,但它给英国带来的后果和影响是错综复杂的。它无疑有助于英国作为一个大国继续参加大国俱乐部,但也大大加强了英国对美国的依赖。工党威尔逊政府上台后,对苏联在欧洲以外地区的威胁远不像美国看得那样严重,因此对美国在捍卫西方战略利益的旗号下所采取的行动配合乏力。特别是在越南战争问题上,英美两国时有不和谐之音。鉴于英国国内和工党内部存在着强烈的反对越战的情绪,威尔逊政府不仅拒绝派象征性部队赴越参战,而且还竭力在美、苏和越南之间进行斡旋,试图促使越南问题的和平解决。正当美国深陷越战泥沼急需盟国支持的时候,英国政府又做出了从苏伊士运河以东撤退的决定。在美国看来,这是一个有损于西方战略利益的严重事态,从而使英美特殊关系受到削弱和损害。希思较之威尔逊更侧重于西欧,他声称英美特殊关系已被“自然关系”所取代。所有这些都表明,英国与美国的关系已变得不那么“特殊”,英国在美国国际政策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已非昔日可比。

  (3)英国欧洲政策的转变

  英国经济利益和外交战略需要的欧洲化,是促使英国对外政策实现从大国全球外交向重点面向欧洲转变的一个根本原因。迅速发展的欧共体很快表明,它对英国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英国经济发展缓慢的趋势在50年代后期已很明显。而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却加快了德、法等欧共体国家经济发展的步伐。为缺乏活力而陷入困境的英国经济寻求出路,成为英国向欧共体靠拢的重要动因。另一方面,欧共体的建立和发展扩大了西欧内部市场的容量,为英国增加向西欧出口提供了条件。为了进行科技革命,更新陈旧的机器设备,英国也需要从西欧、北美和日本进口技术。人们把英国对外经贸关系格局的这种变化趋势称为英国经济利益的“欧洲化”,认为它是推动英国实现重点面向欧洲转变的根本原因。英国对外战略重点的调整和转变,当然并不只是出于经济上的考虑,政治和外交上的需要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随着欧共体一体化进程的深入发展,如果英国同西欧联合进程的联系被完全切断,那么未来世界外交活动的轴心就有可能绕过英国而从欧共体通过,从而给英国的大国地位造成严重的损害。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英国在二十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曾3次申请参加欧共体,经过10多年艰辛曲折的谈判,终于在1973年正式加入欧共体。英国外交战略也基本实现了从全球外交到终点面向欧洲的转变。

  3.重新振作:

  “撒切尔主义”的对外政策

  (1)背景

  1979年5月保守党在大选中获胜,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出任首相。此后他又连续当选任首相直到1990年11月辞职。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推行一系列具有鲜明特点的政策,称之为“撒切尔主义”。在对外政策方面她努力重振英国外交的活力,与前几任领导人相比具有更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加之她作风果敢而泼辣,有“女铁人”之称,使英国外交显现出鲜明的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英国的影响,提高了英国人的自信心。

  (2)主要内容

  1.

  重新加强英美特殊关系

  2.

  坚持与西欧联合并努力影响联合进程

  3.

  英国外交与欧洲剧变和德国统一

  4.冷战结束以来英国外交政策的趋向

  (1)背景

  1.冷战和两极格局的终结,从根本上改变了战后英国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国际环境,对于其对外关系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和手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冷战结束、苏联解体,使大西洋联盟以及与之相关的英美特殊关系,失去了依据。英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受到严重削弱,它当年享有的某些优势正在逐步消失。

  2.冷战后的欧洲,正经历着深刻的改组和重建。推进以欧盟为核心的欧洲一体化进程,是西欧国家为重建和改组欧洲所作的一种选择。英国对建设欧洲内部统一市场持积极支持的立场,而对政治和经济与货币联盟的建设则持保留态度。英国与其欧洲伙伴之间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欧洲的争论,就变得更加尖锐激烈起来。问题是英国既离不开欧洲,又不愿意被束缚在一个结构过于紧密的联邦欧洲之内

  3.冷战后的世界格局正在向多极或多元化方向发展。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趋势表现得更为明显。亚太地区近年来的经济、政治发展引起世人的注目。尤其是中国的崛起,更使人刮目相看。中国已成为当前国际政治和世界经济中的一个重要因素。面对亚太地区蓬勃发展的新形势,欧、美、日各力量中心以及世界各主要国家都在调整和加强它们的亚洲政策,以便利用这一地区经济发展的活力与潜力所提供的机遇从中获利,并对其挑战作出回答。英国首相梅杰两年前曾宣布,“在今后二三十年里,我们必须更加优先考虑亚洲,我们必须注意亚洲正在出现的政治和经济情况。”“东亚作为21世纪世界经济动力源的崛起意味着,有很多机会要去抓住。”

  (2)内容

  英国在冷战后的外交调整中十分强调利用它在一些方面和领域尚存的优势和强项,谋求维持其大国地位。根据英国政府及其高级官员近年来发表的文献、讲话和声明,这些“优势”和“强项”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1.强调利用英国在国际组织和多边外交中所拥有的某些特权和优势。英国政府领导人在多种场合不厌其烦地反复强调,英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北约组织、“七国集团”、欧盟的重要成员、是英联邦的创始国;英国还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有核国家之一。所有这些使英国处于“事态发展的中心”,足以使某些伙伴国家嫉妒。英国政府已表示决心保持它在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席位。英国也不会轻易放弃其有核国家地位。这不仅是为了防止来自前苏联继承国家的残余核威胁,或者其他国家有可能使用大规模毁灭性武器对英国和西欧发动进攻的危险,而且这本身就是一种大国地位的象征。正是英国的常任理事国席位和它的核威慑力量,使它同法国一起处于优越于德国的地位。

  2.强调英国军事上在国际范围内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英国有一支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在马岛和海湾战争中表现出色的武装力量。梅杰声称,英国目前是为联合国维和行动提供武装部队最多的国家之一。它在世界上40多个国家部署或驻扎着军队,发挥着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为广泛的作用。英国继续在北约组织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北约快速反应部队筹组的4个师中,英国就占有2个。该部队的司令由英国人担任。英国通过多边和集体安全机制,利用其军事方面尚存的某些优势,在世界上发挥着超过其实力的影响。

  3.强调英国在世界各地存在着广泛的经济联系,使它有可能在世界经济中发挥重要的影响,充当联结欧洲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桥梁。英国是贸易立国,有着自由贸易的传统,其国民生产总值的1/4来自对外贸易。外贸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高于美国日本、德国和法国。无形贸易在英国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无形贸易的收入占英国海外总收入的一半左右。就英国的海外投资额而论,它是仅次于美、日的第三大国;其人均直接投资高于美国、日本、法国和德国。英国又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上第二个吸收外国投资最多的国家,是欧洲最有吸引力的外资投资场所。伦敦则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国际金融、空运和海运保险事业中心。英国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商业利益及其经济联系网络,促使它十分关注世界各地的政治稳定、贸易和航运自由;在按照自由贸易和开放原则建设欧洲和世界经济秩序方面表现得较一些国家更为活跃、积极。

  4.强调英语和英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是一笔重要资产。梅杰首相和前外交大臣赫德十分看重作为一种通用国际商业语言的英语和可以覆盖全球的BBC世界广播网对英国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他们强调通过英国文化委员会的英语教学和宣传工作、通过执行各种奖学金计划对外国留学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以及通过BBC的对外广播工作,不仅促进了人们对英国及其体制和价值观的了解,提高了英国在世界上的信誉和知名度,而且给英国带来了实际的物质利益。据英国文化委员会的计算,英语教学及与此相关的商品销售和服务收费,每年可为英国赚取5亿英镑的收入。从广义上讲,英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也应包括其体制和价值观在国外的传播、推广。而英国政府在这方面是十分卖力的。英国统治集团非常重视在前苏联、东欧地区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推行英国式的“议会民主制度”和人权主张。梅杰十分欣赏并竭力推广英国的保守主义传统政治制度。撒切尔夫人为她能“早于别人”看出戈尔巴乔夫“革命”的实质并为其提供积极支持而洋洋自得。当然,英国的“民主”和“人权”外交究竟是一笔资产还是一种沉重的包袱,持有不同立场的人和国家有不同的看法。英国要推广的“民主”和“人权”观念在亚洲和第三世界其他地区就不断受阻。有人就明确指出,英国要想在蓬勃发展的亚太地区站住脚,就必须抛弃这些过时的观念。

  三.英国对外关系综述

  1.英欧关系

  尽管英国认为自己首先是一个海洋国家,其次才是一个欧洲国家,然而,自从1973年正式成为欧共体成员国以来,英国已经深涉欧洲一体化(Europeanintegration)进程30多年。一体化的欧洲对于英国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英国也把回归欧洲并且占据中心位置作为自己对外政策的主要目标。然而,英国在完全融入还是持续有力方面还没有做出最后的选择。

  合作:英国是世界经济大国之一,作为欧盟成员国的一员,其经济发展无可避免地受到欧盟政策的影响。英国加入欧洲一体化的最大动因,主要基于以下认识:英国不能隔离在一体化的欧洲之外,相反,英国要通过主动融入其中来施加影响,使之朝着自己所希望的方向发展。

  英国在欧盟贸易一体化方面获益良多。欧盟的贸易一体化政策主要包括:市场保护政策、维护市场秩序政策、统一市场政策、对外贸易关系政策等。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英国就是一个“贸易国家”,英国的对外政策就是“英国的贸易”。英国成为欧盟成员国对英国的外贸大有好处,因为欧盟的绝大部分贸易都是与其他欧盟成员国进行的。现在欧洲已经是英国的最大贸易市场。除此之外,欧盟还能提供更好的贸易环境,而且越来越多的人受益于欧盟资金赞助的教育培训和投资计划等。

  分歧:然而,在建立欧洲共同市场(EuropeanCommonMarket)、推进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方面,英国与欧洲还存在不小的分歧。

  这种分歧集中体现在英国加入欧元区这一问题上。欧盟的单一货币政策对英国重要的支柱产业金融业影响很大。英国对是否加入欧元区这个问题始终犹豫不决,而且还经常扮演拖后腿的角色。这是由于英国金融界仍然对欧元持怀疑态度,担心加入欧元区会影响英镑的国际地位,如果欧洲央行制定的统一利率不适合英国,英国受到的冲击也将很大。而且一旦加入,英国的“欧洲化”似乎难以逆转。然而英国加入欧元区的条件还是比较成熟的,现在唯一缺少的就是英国政府和民众的支持。有观点认为,从长远来看,英国加入欧元区无疑是一种必然趋势,因为欧元是欧洲一体化的重要标志,英国要想在未来的欧洲发挥更大的作用,不应该长期游离于欧洲一体化进程之外。

  这种分歧也体现在英国对建立共同欧洲安全和防务的政策方面。冷战结束以后,英国政府面对建立共同欧洲安全和防务的要求,坚持认为:“……欧洲的理想必须在正视民族国家中心地位的同时,通过加强国家之间的合作,而不是通过损害国家的独立性来实现。”鉴于国内对欧盟建立共同防务政策缺乏热情,任何一党的政府在涉及英国主权和欧洲共同安全及防务政策的有关问题上,都采取了比较消极的态度和立场。造成这种消极态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

  从历史根源看,英国自称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以来,为维护其既得利益和地位,在世界政治中一直是一个强调维持现状的国家。英国也是战后世界安全体系重建的主要设计师之一。以英国政府的视角,到目前为止这个体系依然是成功的。在这一安全体系框架下,英国主张美国在欧洲安全和防务中发挥主导作用,并且以英美特殊关系为基础发挥英国在欧洲事务上的独特作用。

  从现实原因看,对于未来的欧盟安全与防务合作,英国反对完全依靠欧洲自身的力量来维护其安全。英国认为,如果没有美国的参与,欧洲将很难独自应对外来威胁。在参与欧洲共同防务(Europeancommondefense)的同时,英国也需要维持独立的政治和军事活动空间。这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英国远离欧洲地缘政治的中心,并且拥有处理未来危机的自主能力;英国是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又拥有大量的海外属地以及国际义务。冷战后的欧洲防务现实使英国政府意识到,也许只有北约能够提供一个满足各种需要的整体军事系统,欧盟只能作为北约的一种补充。

  未来之路:随着英国作为欧盟“核心成员”的可能性减弱,以及英国的内外政策制定受其影响程度日益加深,英国必须做出抉择,为自己在欧洲找到正确的定位。然而面对欧洲一体化进程所面临的一系列难题,英国迄今似乎还没有找到合适的答案。

  (1).一体化与国家主权的认识分歧

  在一体化与国家主权关系上,英国与欧盟还存在认识分歧。关于欧盟的目标,英国经常使用“民族国家的欧洲”(Europeofstates)这一表达取代一体化的“欧洲联邦”(FederalEurope)。然而,欧陆国家建设欧洲联邦的目标正一步步地付诸现实,英国却常常“刹车”多于“奔跑”。由于常常被“独立”、“主权”等概念困扰,英国在欧盟获得了“拖后腿”的名声。“一体化”(integration)与“合作”并不是程度上的差别,它们有着关乎国家主权的本质区别。这既体现在推进过程中,也体现在最终的政治目标设定上。一般认为,“合作”(cooperation)最多发展成一个强有力的国际组织,却不涉及国家主权。英国政府始终持这种理念,即只拥有国家主权,国家方有可能成为国际社会真正的一员,与其他国家平等参与国际政治。也只有拥有主权的国家,方有可能产生外交。主权并不因为不可侵犯而不受限制,恰恰相反,在一个相互依存的世界里,一国必须应外部环境的要求而对权利有所限制,从而保证国家主权的权威性不受任何外部势力所制,并独立地决定自身事务。一般情况下,国家签署的任何有关限制权利、承担义务的条约,尽管可能使国家的绝对权威有所削弱,但却不是对国家主权的剥夺,而是国家主权的体现和运用。加入欧盟恰恰是英国形式国家主权的体现,加入所谓的“欧洲联邦”可能使得英国丧失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的资格,这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2).民族观念上的认识冲突

  在欧洲认同与民族观念上的角色,英国与欧盟还存在认识冲突。尽管英国已经在同一欧洲市场方面走得很远,然而其模糊的欧洲身份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从理论上说,欧盟成员国的所有公民都是欧盟的公民。人们也必须承认欧盟已经极大地改变了英国人的生活,并使他们在思想上开始接受欧洲。然而,根本的不协调问题仍然存在,如许多国家的“欧洲人”对自己的欧洲公民身份并不认同。他们都生活在欧洲,根本上与其他的“非洲人”、“美洲人”或者“亚洲人”区别开,然后他们心底里还是愿意“效忠”他们所属的民族国家(Nation-state)。“欧洲人”的身份作为欧洲政治一体化的基础实在是太脆弱了。如今,欧盟东扩的行动似乎使得欧洲身份认同的问题更加突出了,吸收东欧国家,大大增强了欧盟成员的多样性,也使得联系各国的纽带更加弱化。那些对深化欧盟合作持不同意意见的国家对这种情况(纽带弱化)并不排斥,其中就包括英国。

  (3).模式选择的主张不尽相同

  各国在核心欧洲与统一欧洲的模式选择上主张不尽相同。对一体化程度持不同意见的成员国而言,对于欧洲一体化“模式”的主张也是不同的。其中,一种主张是给那些实力较弱的新加入者更长的准备期,以充分适应严格的公共义务门槛。另一种,是所谓“核心欧洲”(CoreEurope)的主张,即主张由法、德以及低地国家等组成所谓的“核心”,首先构建统一市场以及经济和货币联盟。英国政府认为这种意见体现了欧盟“联合性”的一面,但同时

  又担心这可能会把成员国划为一等国家和二等国家,所以还是主张在合作形式上可以有更多的选择。但事实却是,在欧盟框架内没有达成一致,就不可能有成员国的共同行动。

  (4).退出还是继续?

  英国在“退出”抑或“深入”上难以抉择。随着欧洲一体化程度加深,英国要退出欧盟尽管在理论上可行,然而实际上这样做要承担的代价和痛苦非常大,也必将激起其他成成员国的反对。退出欧盟意味着英国将失去庞大的出口市场,以及大量的海外投资。退出的政治后果也非常严重,这意味着英国将失去和美国保持特殊关系的最重要的资本,英国也将失去主导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可能性。从“深入”上来说,英国一直拒绝接受所谓的“欧洲联邦”。但是,对于“欧洲心脏”(TheheartofEurope)这个英国政府追逐多年的目标,现在看起来其现实性不强。“欧洲心脏”这个角色现在是由欧陆大国德国和法国充任。

  对于英国来说,剩下的选择只可能是做一个“保守”的成员,在许多领域被迫扮演追随者的角色。英国对于欧盟的政策仍旧是那么得明晰:在欧洲作为“国家”的观念中注入不同的意见,以合作的概念代替一体化。

  总体来看,英国还是一个非常合格的欧盟成员国,在履行欧盟有关共同条约方面,尽管对有的条款持不同意见,然而他们还是尽可能接受下来并且兑现。

  2.英美关系(Anglo-Americanrelation)

  英美“特殊关系”:英美“特殊关系”可以直接追溯到二战期间两国的“盟友关系”,对付德意日法西斯集团是两国共同的战略利益。更久远的溯源则可追溯到两国相近的意识形态、历史文化传统、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方面。冷战时期,英国出于对抗苏联的战略考量,和美国结成全方位的盟友。英美特殊关系在不同阶段都位居英国外交布局的重要位置,而且还不断得到强化。英美关系的特殊性并不是国际战略家桌面上的蓝图,而是一个突出的国际现象,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安全等两国关系的各个领域。

  必然性:相近的利益诉求要求两国保持特殊关系。国家利益是决定对外政策根本因素之一,“两国各自的国际利益在很大程度上的相互吻合”是英美特殊关系的最重要基础,英美关系的活力则“来自于对双方战略一致的知觉”。从英国的诉求上看,英国力求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积极的、建设性的、枢纽性的”大国角色,成为全球“最优秀”的国家和西方世界的“灯塔”。但是,凭借英国的实力显然难以胜任这样的角色,借助美国的影响“就如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使得其政策目标成为可能。从美国的利益诉求上看,冷战后的美国对外战略的首要目标是维护全球霸主的地位。由于美国与欧洲在不少领域存在意见分歧,需要在欧洲打入一根楔子,以使欧洲保持总体上的力量平衡。因此,英美特殊关系对于双方都是非常重要的。

  英美”特殊关系”成立的可能性:(1).历史文化的同源性

  历史文化上的同源性是英美特殊关系的天然纽带。在美国这个种族“色拉碗”中,英国人是最为庞大的民族。最初组成美国的十三个州原本就是英国的殖民地。尽管不同肤色的种族越来越多,英裔美国人却始终是在文化、社会生活和政治领域占统治地位的种族。可以说,美国文明就是英国的语言、法律、宗教观念、政治体制以及文化价值观念的直接继承人。英美两国在文化传统、政治制度和语言习俗上息息相通,为英美合作提供了必要条件,也成为冷战后英美保持“特殊关系”的深层背景。

  (2).经济领域的密切合作

  经济领域的密切合作是英美特殊关系的保障。英美两国之间在法律体系、运作模式、商

  业文化上都支持企业活动、鼓励聚集财富、刺激竞争、为吸引雇佣劳务和投资提供便利,此外两国在财务体系方面保持极高的相似度,以至于国界在这一领域似乎并不存在,这种经济模式也被成为“安格鲁撒克逊模式”(Anglo-Saxonmodel)。这种从经济理念到具体运作模式的相似性,为两国加强经济联系、进而构筑特殊关系提供了利益和制度层面的保障。

  (3)领导人之间的密切交往

  领导人之间的密切交往为英美特殊关系提供了独特的条件。自丘吉尔首相、罗斯福总统以来,英美两国政府领导人之间就保持着密切的私人往来,这种融洽的领导人外交甚至成为两国的传统。比如,布莱尔和克林顿都是二战后成长的一代。他们一起倡导所谓的“第三条道路”(ThridWay),两人持有的政治观点相近,经历上的共同点使他们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

  英美”特殊关系”存在的问题:必须看到,冷战后的英美特殊关系还面临不少的问题,这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系的不对称和反美情绪

  首先是两国关系的不对称以及英国国内存在反美情绪。在英美特殊关系框架下,两国的地位并不完全对等。对于保持双边关系特殊性的迫切程度来说,英国似乎要高于美国。但是美国看待与英国的关系,并不像英国那样,把两国关系看得如此的“非常特殊”。这就决定了在两国关系中,英国仿佛只能做美国的“小伙伴”,英国首相仿佛就是美国总统的“小兄弟”。在处理双边关系时,美国也似乎更易于忽视英国的需求,而英国却难以对美国提出什么不同意见。而在英国国内若隐若现地存在着反美情绪,其缘由上可追溯到美国宣布独立之后又取代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这段历史,近期根源和两国关系这种不对称性有深度关联。这种反美情绪的存在,已经多多少少对两国特殊关系构成了现实的威胁。

  (2).国际事务上的不同意见

  其次是两国在一些国际事务上还存在不同意见。近年来,两国先后在多项国际事务上产生分歧,包括:一是关于导弹防御计划。美国执意发展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ationalMissleDefenseSystem)激起了英国国内的反对。面对国内的巨大压力,布莱尔政府一直拒绝对美国导弹防御计划直接发表评论,这种态度令美国政府颇感不悦。二是关于《京都议定书》(KyotoProtocol)。欧盟以及许多其他工业国家均通过了该计划。然而美国的小布什政府上台不久,就宣布拒绝该协议。英国政府希望美国改变在这一问题上的立场,英国政府多名部长级官员甚至要求暂时中止与美国的“特殊关系”,迫使布什政府收回退出《京都议定书》的决定。三是关于建立欧洲快速反应部队(Europeanrapidreactionforce)。欧盟要建立独立于北约的快速反应部队,力图在安全与防务问题上减少对美国的依赖。英国是建立欧洲快速反应部队行动最积极、态度最坚决的国家。但是美国却表示了对这一方案的担忧,布什甚至提出警告:建立欧洲快速反应部队不能破坏北约的团结,也不能削弱美国在欧洲的影响。以上不同意见的存在,使两国特殊关系产生不平衡和不协调。

  (3).英国:面向欧洲OR美国?

  再次是面向欧洲还是面向美国一直是英国两难的选择。从地缘政治上说,英国是欧洲的一部分;从体制上说,英国是欧盟的成员国,英国也一直在为负担欧洲的领导责任做出努力。然而英国自从1973年加入欧盟以来就和欧洲伙伴摩擦、纷争不断。尤其是英美关系比英欧关系更为密切,在欧洲国家中引起了不满。英国一直试图在欧洲和美国之间充当沟通的“桥梁”。在美欧关系协调和稳定的时期,英国扮演欧美“桥梁”的角色还比较容易,但在矛盾凸显的情况下就变得比较困难,因为英国必须对矛盾冲突双方表明自己的立场。一方面,一个在欧洲没有影响的英国对华盛顿只会产生更少的影响力,而英国若致力于完全融入欧洲并

  且迎合欧盟政治、外交、防务等方面的要求,必将招致美国的不满。另一方面,由于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单边主义,使得它和欧洲国家在一些全球问题上的分歧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英国与美国走得越近,和欧洲国家的距离就越远。布莱尔上台以后,英国在美欧之间走平衡木的危险大增,英国扮演的角色“就仿佛是夹在美国和欧洲之间的一块三明治”,试图在两者之间保持平衡,最后往往是两头都不讨好。

  (4).英国地位不稳

  最后是美国在寻求新的全球合作伙伴,英国地位不稳。冷战结束以后,美国和英国保持跨大西洋同盟(Transatlanticalliance)的迫切性大大降低,日本、以色列、德国等国家政治、经济影响力日渐上升,它们都有可能取代英国,与美国建立起“特殊的”关系。比如,日本就曾明确表示,要推动日美安全如同英美关系那样牢固、强大,因此人们把日本称为“远东的英格兰”。

  3.英俄关系

  对英俄关系进行历史地考量,可以发现英国从欧洲地缘政治的现实出发,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对于俄国往往采用拉拢、利用的手段。冷战时期,英俄分立铁幕两侧直接对垒。随着冷战结束,两国关系走入正常化,特别是经贸合作关系发展迅速。两国在制度、文化诸多层面仍然存在差异,利益定位上还存在分歧。近年来两国的摩擦和纷争不断。冷战后的英俄关系在向前发展的同时,还存在失衡与波折。

  (1).经贸及能源领域合作关系密切

  俄罗斯独立以来,与英国的经贸关系持续、稳步发展。英国始终是俄罗斯的前十大贸易伙伴之一,更是俄罗斯最大的投资国。近年来,英俄经贸合作关系的稳定发展与两国政府的努力密不可分。两国签署的各类双边条约,为两国经贸合作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和政治基础。而两国经贸关系迅速发展的大背景是,欧盟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逐渐位居世界一极,俄罗斯与欧盟的贸易额呈不断增长趋势。英国作为欧盟最重要的成员之一,与英国的贸易保持较大比重是大趋势中的必然结果。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近年来俄罗斯石油、天然气的生产和出口发展迅猛,为提升英俄经贸合作关系提供了重要平台。俄罗斯积极发展对外石油合作关系,在诸多合作对象中英国的作用尤为引人瞩目。英俄两国开展的重大油气合作项目有以下几个:1,TNK-BP合作项目;2,北欧天然气管道项目;3,俄远东萨哈林能源开发也不容忽视。

  英俄两国在能源领域开展密切合作,主要出于以下动因:一是英国意在维护能源安全。俄罗斯能源大国地位的重新确定,其能源外交对国际能源安全歌剧产生了深远影响。二是俄罗斯欲借此拓展对欧能源合作。目前,俄罗斯油气多数向西出口到欧洲,市场潜力巨大。欧洲尤其是英国的能源短缺将使俄罗斯成为受益者,俄罗斯的天然气出口将会出现大幅增长。俄英能源合作必将带动整个俄欧能源合作的长足进步。三是这符合新时期大国对外关系的新特点。俄英能源合作表明,合作仍是当代的主旋律,竞争终将转化为合作。能源合作将使英国等西方国家与俄罗斯的政治关系具有更加牢固的经济基石,这必将进一步增进后者在欧洲的影响力。

  (2).政治领域冲突与合作并存

  近年来,英俄两国在政治、安全领域关系有所改善的同时,摩擦和龌龊不断,爆发“新冷战”的危险已经成为世人关注的新热点。

  目前,西欧和俄联邦的关系正在经历一个螺旋形的下降过程,英国认为俄罗斯依然是未

  来欧洲危险的主要来源。比如,俄罗斯以及许多前苏联共和国动荡不定的证据、数以千计的核导弹、有组织的犯罪活动等,这些都使西方夜不能寐。再比如说有组织犯罪,英国警方和情报部门为此专门召开了联席会议商议这个问题,他们认为俄罗斯各种各样犯罪集团的发展扩大,已经对英国的安全构成了重大的威胁。

  近年来,英俄两国在安全领域很不平静。比如1996年,俄罗斯驱逐了9名据称从事间谍活动的英国外交官,英国随后也驱逐了4名俄罗斯公民。2006年,俄英之间又爆发了所谓的“石头间谍案”。

  2007年。英俄之间再次因间谍案引发双边关系危机。这一案件可以追溯到2005年12月,前苏联特工利特维年科(Litvinenko)在伦敦因放射性物质中毒死亡。2007年5月,英国检察部门指控同位前苏联特工的卢戈沃伊(Lugovoi)是凶手,并要求俄罗斯将卢戈沃伊引渡至英国受审。在英国人看来,利特维年科之死是英国公民在英国土地上被谋杀,而放射性物质的污染更是让英国公民的健康受到威胁,因此英国政府对此事反应强烈。但是,7月5日,俄总检察院却以俄宪法规定本国公民只能在本国受审为由,拒绝了英方的引渡要求。7月16日,英国外交大臣米利班德(Miliband)宣布,由于俄罗斯拒绝向英国引渡卢戈沃伊,英国将驱逐4名俄外交官,同时英国政府还决定重新审查英俄两国之间合作的情况。因为将本国公民交由别国出自恐怕让其很难接受,更由于利特维年科遇害一案中英国媒体的矛头直指普京(Putin),一旦卢戈沃伊到了英方手里,意味着莫斯科有可能丧失控制事态发展的主动权。因此,7月19日,俄罗斯外交部宣布驱逐4名英国驻俄罗斯外交官。普京说,只有英方尊重俄方,俄方才会尊重英方。两国恍若陷入一场外交危机,各种消息纷至沓来。英国媒体分析,双边关系可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处于低谷,而这也可能会影响欧盟与俄罗斯的关系。

  这次外交危机表明,随着俄综合国力的提升,西方对俄罗斯的防范意识明显加强,压俄力度也有所强化。引渡危机一度甚嚣尘上的同时,两国政府控制危机扩大的事实也充分反映出冷战后英俄在政治领域利益诉求和战略谋划的新特点,即在防范的同时,还存在沟通与合作,因为相互依存的经济利益关系,外交斗争即使升级也会在可控制的范围内。在处理这一事件中,英俄双方在表面强硬的背后均保留了相当的回旋余地。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在英俄政治关系中合作和交流仍然是主要方面。为了减少西欧和俄国发生冲突的可能,现今的英国政府把与俄国建立事务性和可行的关系作为关键,积极致力于协调俄国提出的修改《欧洲共同联盟条约》(EuropeanUnionTreaty)的要求,并且在俄国关注的镇压车臣(Chechnya)抵抗运动等问题上保持缄默。不过,英国和俄国的关系很难说是一种真诚的合作。英国始终坚持的知识与俄国保持一种不冷不热的关系,和俄国的双边关系从未过分密切;英国对于俄国的期望仅仅是和俄国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以有利于它在中欧和东欧的外交活动。这既是冷战时期的需要,也是冷战后世界的需要。在俄罗斯方面,普京出任总统后对于英俄合作的推动也表现得较为明显,因为普京一直认为,俄罗斯文化是欧洲文化的一部分,恢复和加强与英国的关系,将是俄罗斯推进其欧洲文化战略的一部分。

  英俄两国在政治领域保持合作关系的现实基础在于:俄罗斯一直希望英国能成为其进入北约的引路人,同时对英国成为美俄关系的桥梁寄予厚望。对英国来说,良好的英俄关系不仅可以牵制欧盟的“德法轴心”,还能向美国显示自己的分量。因此,总体看来,英俄关系基本上还是相互借重、相互利用的关系,出于政治、经济、安全灯利益考虑,英、俄两国仍需要维持双边关系“斗而不破”。

篇四:英国光荣孤立政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英国的“大陆均衡

  政策:

  1.含义:指英国为维持霸主地位凭借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维持欧洲各国之间相互牵制的关系.防止一国称霸欧洲的外交政策,

  2..实施:从拿破仑帝国崛起到二战结束.英国长期推行这一政策.为了抵御欧洲大陆的强国.英国先后采取了联合抗法―联法败俄―联合抑德―扶德抑法―纵德反苏的做法.

  3.英国能长期推行这一政策的原因:实力决定.国家利益决定.客观条件决定(英国处于欧洲大陆以外可以坐山观虎斗).

  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和光荣孤立

  大陆势力均衡≠光荣孤立

  近代以来,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英国长期以来奉行的是大陆“均势”政策。这一政策一直可以追溯到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1558--1603),伊丽莎白认为在外交政策中,决定性的因素不是宗教,而是民族利益,从而改变了亨利八世和玛丽一世时期把宗教信仰是否一致作为处理外交问题首要考虑的做法,把维持欧洲国际政治中的均势作为外交政策的核心,推行“大陆均势”政策,这是英格兰政府外交思想的重大转变。此后英国放弃了对大陆领地的觊觎,大力发展海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英吉利海峡为屏障,维护自身安全。英国均势政策的目的是反对大国谋求欧洲大陆霸权,巩固欧洲大陆沿岸阵地,保持自己海上霸权。其实质是使欧洲列强彼此牵制,由英国操纵政治天平,维护英国在欧洲大陆和海外的利益。

  一、近代以来英国大陆均势政策的主要表现

  18--19世纪,英国以其拥有的无可匹敌的政治、军事及经济力量,把“大陆均势”政策运用得得心应手。如多次组织反法同盟干涉法国革命,打破拿破仑称霸欧洲的局面;联合法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打败沙俄,遏制沙俄在欧洲扩张。自拿破仑以后,英国长期实行所谓“光荣孤立”政策,即英国不同其他国家订立长期盟约,以便英国随时按照本身需要,变换对外关系,弹性地调整和维持均势,让英国挟其优势在经济上巧取豪夺,政治上保持霸权。“光荣孤立”政策是在英国势力特别强大时“大陆均势”政策的具体体现,它与大陆均势政策的本质是一样的,都体现了英国外交“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的指导思想。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英国丧失了“世界工厂”的世界工业垄断地位,以及面对俄国在东方和德国在西方咄咄逼人的严峻挑战,英国被迫放弃“光荣孤立”政策。先是在东方与日本订立《英日同盟》对付俄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英日同盟标志着英国外交政策的大转变,日俄战争结束后,远东均势有了新的改变,俄国战败,力量削弱,已不再成为英国在远东的威胁,加之这时英德矛盾已超过了英俄矛盾,这样为维系自己的利益,英国开始与法、俄结盟,但是英国在同盟中只承担“有限责任”。与“光荣孤立”一样,“有限责任”一方面强调英国对欧洲大陆事务所担负的道义及关系英国切身利益的现实责任;另一方面也强调了英国历史与地理的特殊性,突出其责任的“有限性”。所以“有限责任”还是继承了“均势与制衡”的外交传统。一战后,欧洲与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改变:德国战败,解除了对英国及欧洲大陆的威胁;俄国国内爆发革命,被排斥在国际政治舞台之外;而掌握着欧洲一流陆军的法国则一时成为欧洲大陆上的唯一强国。英国认为“只要德国是一个统一整体,欧洲就能够或多或少保持均势。一旦德国分崩离析,这种均势必然消失;”因此,英国继续实行传统的“均势”政策,采取“扶德抑法”的做法,帮助德国恢复国际政治地位与经济实力,牵制法国。德国赔款问题、“洛迦诺公约”等都成功地体现了英国外交政策中“均势与制衡”的精神。此后英国外交政策虽有调整但还是很难摆脱“均势”思维。像二战前英国纵容德国侵略扩张,极力将祸水东引苏联实际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是均势思想的体现。

  二、英国采取大陆均势政策的原因分析

  首先自16世纪以来,英国迅速成为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中心,和一个超然于欧洲之外的世界帝国。鼎盛时期英国统治世界1/4的人口,其殖民地遍及世界五大洲,约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1/4,成为“日不落帝国”。这样,英国就必须把主要精力放在欧洲以外的自治领地、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上,也就没时间过多顾及欧洲内部事务,而是希望欧洲会出现一种不威胁自身利益的“均势状态”。

  其次跟英国独特的地理位置有关,作为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不易受到外敌的入侵攻击,所以英国是当时欧洲各国中唯一不需要在欧洲扩张便可维持国家最高利益的国家。它只须维持均势、创造均势就能获得最大利益。

  此外也跟英国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民族心理特征等有关,如英国人民具有冷静理智、务实重行的民族特性。这种民族特性影响了英国的外交政策的制定总是以最大程度地谋取国家利益为目的;由于英殖民帝国辉煌的历史,还使英国人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情绪,在这种民族自豪情绪的支配下,英国人认为自己是欧洲独一无二的主导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英美孤立政策分析与比较

  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17世纪到二战后的英国奉行的是大陆均势政策(balanceofpower),即“英国为了维护霸主地位,依靠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使欧洲大陆的列强彼此牵制和相互争夺,防止一国称霸欧洲”。而我们所说的英国光荣的孤立正是英国为推进其均势政策维护其既得利益的一个重要步骤,光荣孤立的痕迹在外交政策上表现的也较为明显。如“1880年4月,以格雷斯顿为首的自由党上台后,改变了前任迪斯累利保守党政府的对外政策,在巴尔干问题上放弃了联奥反俄和支持土耳其的方针,以避免承担可能使英国卷入纷争的不必要的义务”。普法战争后,俾斯麦为孤立法国促使欧洲形成了三皇同盟与法俄军事协约集团对峙的局面,而俾斯麦极力拉拢英国加入其体系之中,虽说英国在同法国争夺埃及、同俄国争夺近东的斗争中存在着深刻的利益冲突,它希望利用三国同盟国家作为对付俄法的抗衡力量。但由于这时的应该仍然奉行“光荣孤立”政策,它拒绝签订任何具有军事义务的同盟条约,以免束缚其在欧洲大陆的行动自由。由此不难看出,英国一方面想要通过欧陆国家的彼此制衡来实现其均势和欧陆的稳定,但又不愿以结盟的方式介入来限制其自由行动。由此可以看出,光荣孤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非绝对的与世隔绝,而是一种保持行动自由的灵活的外交方式,“这一政策的基本方针就是不参加任何正式固定的同盟,在欧洲大陆国家形成两个对立的阵营时,应该却置身于大国集团之外,奉行所谓光荣孤立,它灵活而圆滑地利用大国之间的矛盾,让他们互相牵制,相互对抗,以便操纵欧洲政治。它根据欧洲形势的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政策取向。在1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的主要竞争对手是俄国和法国,这是它虽然拒绝与德国结盟,但其对欧洲政策是倾向德国的,而且与三国同盟保持着较为友好的关系。但在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德国实力的增长和对外扩张步伐的加快,德国成了它主要的竞争对手,英国这块巨大的砝码也随之移向欧洲大国天平的另一端。”英国孤立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不与他国结盟,孤处一隅而以独善其身为荣,借以保持行动自由。但之所以在施行之初维护了英国的利益、避免英国卷入不必要战争连带维护了整个欧陆相对的和平,是因为英国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力量使其有能力操纵整个局面,有能力利用国家间的矛盾,对其盟友进行军事援助甚至进行直接的武装干涉,可是随着德国等其他新兴力量的崛起,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遭到动摇,其干涉和操纵这个它一手建构的体系的能力也随着经济和军事力量的衰落而下降,传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光辉孤立政策已经无法应付群雄角逐、纷争不断的局面,大英帝国的利益到处经受着空前的压力。“在远东地区,俄国扩张速度的加剧,法俄同盟的建立以及德国介入远东事务等事件的发生。俄、德、法三国势力的联合使英国在列强对远东的争夺中处于劣势。

  “光辉孤立”政策听起来虽然情感上让人满意,但却不是一项长久之计,到最后只好无奈于放弃。而与英国这个有着长久历史的国家不同,美国作为一个年轻的新兴力量,其深为人知的孤立主义却有着相对更长的形成过程和超越制度层面的意义。“进入20世纪前,美国的外交政策基本上十分单纯:实现国家天定命运,避免海外事务的瓜葛。

  这促使孤立主义应运而生。”在托马斯?潘恩1776年发表的支持美国独立的小册子《常识》中,指出:“美国没有欧洲的关照同样也会繁荣起来,也许会更加繁荣。”“美国真正的利益在于避开欧洲的争端,如果它由于对英国处于从属地位而成为英国政治天平上的小小筹码时,它就永远摆脱不了那些争端。”由此可以看出,美国的孤立主义是针对欧洲尤其是其独立前的宗主国英国的。接下来一系列的行动更使孤立主义成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准。美国第一任副总统约翰?亚当斯在1776年大陆会议中讲道:“我们不应该与任何欧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陆国家结成联盟……我们最大可能把我们孤立起来……我们与欧洲的交往只能是贸易,不是政治,更不是军事,我们当欧洲战争和政治的玩物已经够了。”而当华盛顿在《告别词》中指出:“通过人为的纽带把自己卷入欧洲政治诡谲风雨,与欧洲进行友谊的结合或敌对的冲突都是不明智的……我们位于隔离的遥远的位置,这要求我们并使我们追求另一条不同的道路……我们真正的政策是避开与外界任何部分的永久联盟。”至此,孤立主义作为一种政策而不仅仅是思想在美国历史舞台上展现。“刚独立不久的美国实行着较为原始的不结盟策略,由此领悟到以中立作谈判筹码的好处,此后的,此后的许多新兴国家也颇懂得个中道理”。当然孤立主义在后来也有不同的发展。1820年,以普俄奥为主的神圣同盟极力压制西班牙革命,而英国为阻止神圣同盟插手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向美国提议共同采取行动,由于不放心英国的动机加之长久以来对欧洲权力的厌恶和排斥,美国独善其身,宣布将欧洲权力政治排除于西半球之外,这也便是我们熟知的门罗宣言。门罗政策所宣扬的是在之前美国一贯宣扬的美国人不涉入欧洲的权力斗争的基础上,欧洲人也不得干涉美洲事务,而这个美洲事务的涵盖范围在门罗总统看来指的便是整个西半球,他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欧洲势力伸向此半球的任何一部分,均对我们的和平安全构成危险。”同时“我们从不参与欧洲强权为本身事务而起的战争,参战也不符合我们的政策”。此后门罗主义和孤立主义一直是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石,两次世界大战中为求自保而推行的中立法也是孤立政策的具体展现。虽说孤立主义发展已经可谓相当完善,但这毕竟是美国在其立国之初为防范其他国家干涉而影响其独立发展与美国特殊国情及历史决定的,但任何一个国家实力一旦增加,美国领袖也希望化实力为影响力。事实上自一开始美国便专心一致在美洲开拓领土,并美其名曰实为美国内政问题而非外交政策;在美国所谓的孤立主义时期,其海军在几乎所有的大洋纵横驰骋,陆军几乎在所有的大陆上都打过仗,美国也是由于两次世界大战“快速发家”———使自身的实力急剧增强、地位快速提高。因而我们可以说美国历史上孤立主义政策的特点在于政治上不介入国际权力之争,贸易上积极进行海外拓展,从而为自身的国家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但由于欧洲均势破坏,阻止德国称霸世界攻势的需要加之美国实实在在与日俱增的实力以及奉行中立自保政策而遭受的损失,都使美国领导人寻求带领人民走出孤立主义的措施。第一个向孤立主义发起挑战的是威尔逊总统,一战后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张成立国际联盟并想促使美国加入这个联盟,可在孤立主义者看来,这不仅会使美国卷入欧洲事务,也难以避免欧洲插手美国甚至美洲,因此国联虽然成立,威尔逊却无法使自己的国家参与到他努力的成果之中。真正使孤立主义走向坟墓的是罗斯福总统,他以政治家特有的眼光以国家利益为根本要求带领人民由孤立主义走向参战,“对法西斯主义的强烈憎恶,连同对其挑战包含的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双重祸害越来越敏锐的认识,促使罗斯福开始转向”,其标志是他的“检疫隔离”演说,主张毫不含糊对待法西斯瘟疫。“尽管遭到孤立主义势力过强削弱其效果,但毕竟使美国国会同意大规模扩充海军。罗斯福也希望最终能使美国人民认识到只顾独善其身的孤立会加剧战争危险。”之后罗斯福一直在为此而努力。《租借法案》中驳斥中立政策,呼吁美国参与干涉的努力使孤立主义再次动摇。而珍珠港事件的爆发也可谓促成了孤立政策的最终消亡,大火烧到家门口才让美国人醒悟,孤立政策已不合时宜,必须要改变。从以上对两国孤立政策的介绍我们可以总结或分析出英美孤立政策的异同。

  相同点:

  1.均受地缘政治的影响。两国与其实施孤立政策的对象之间均有一段水域作为天然屏障,英国与欧陆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隔着英吉利海峡,美国与欧洲之间更是隔着广阔的大西洋。天然的优势使英国可以有理由离岸制衡不介入欧陆系统;而美国也可以免受干扰,去增强独立后的实力。

  2.孤立政策都在均势的保障下顺利进行。英国的光荣孤立本身就是均势体制下的一个分支,欧洲大陆的均势使得英国可以安稳地在海峡另一边保持其“光荣的孤立”,欣慰于其一手策划的欧陆平衡。但当英国实力不够维持一个庞大的均势体系之时,孤立便走向孤独最终完结。而“受大多数美国人排斥的均势观念事实上也保障了美国的安全,只要它运作良好。是均势遭到破坏才使美国涉入国际政治”,不得不终止其长久以来的孤立主义。

  3.两国的孤立均非绝对无条件的孤立。英国保持自由行动,抑制欧陆上有任何迹象挑战其霸主地位的国家,甚至武力干涉;只有欧陆上一定时期保持安定稳定状态时,英国才会用光荣的姿态孤立自己更好地实现其在“均势维持者”和“孤立者”角色之间的转变。而美国,积极施行领土扩张政策,在孤立主义的掩饰下,以血腥的方式实行其西部扩张开发,并解释为他们“不把向西开拓当做外交事务,而是视为美国的内政”。施行先拉美后亚洲的逐步扩张政策,逐步增加自身实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现了美洲是美国人的美洲的成功。同时美国的对外贸易交流也并没有因其政治上的孤立而有所削减,反而在促进经济繁荣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4.孤立政策的施行都维护了两国的国家利益,为两国发展作出了贡献。光荣孤立和孤立主义分别使英美保持自由的行动,英国一方面保证了其既得利益不受损害,另一方面也维护了欧洲的持续和平并同时增强了其在世界的影响力;美国孤立主义使美国在独立后获得喘息的机会,不介入各国争端,安心扩展其在美洲乃至世界的实力和影响力。

  5.当然也不可否认,两国都尝到了孤立主义的恶果。英国一贯奉行孤立于欧陆之外的大陆政策,在某种程度上一定会遭到欧陆大国的戒备心理,当为对付欧陆而争取其原殖民地美国帮助却碰壁时,英国陷入真正的孤立处境。而美国在二战中严守中立纵容日本更使其遭受了珍珠港被炸之苦。

  不同点:

  1.英国的孤立政策是主动开始,被迫结束。事实上,英国的孤立政策就是建立在它对自己力量优势的意识与自信的基础上的,认为凭借自己雄厚的经济实力、强大的海军、庞大的殖民地,无须固定的盟友就能够实现自己的政治战略目标。由于英国的孤立政策是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立在实力基础上的一种自愿选择,因而英国推行孤立主义显得积极、主动。但随着实力的下降,叫嚣的资本也就随之减弱,直到自己的实力真正无法维持这个曾经令它骄傲的政策时,曾经的光荣孤独者必定要在孤单的背影中结束它的辉煌,而美国的孤立主义是被迫开始,主动结束。而美国一个独立之初人口不到300万的大国,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实力都无法与欧洲大国相匹敌抗衡的情况下,以孤立政策保护自身受到过分钳制以及掩饰自己不断扩充实力的动作,便显得尤为明智和重要。而在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实力逐渐增强直至跃升为第一大国时,孤立主义的羁绊让国家领导者和政策分析者认识到废止它的时候到了,而珍珠港事件的发生成就了罗斯福国家主义的愿望也宣告美国孤立主义的死亡。

  2.孤立政策的含义之一是保持行动上的自由,而其本质便是对进行扩张的保障。

  这在英美孤立政策的具体表现中都有体现。但美国的孤立主义在某种程度上被认为受其例外论影响而具有合理性。即认为美国的社会是独特的,包括其国家认同、宗教制度、政治结构和传统以及其他的特点,才使得美国与与其存在差异的欧洲国家保持距离。

  3.英国孤立政策仅仅是为了国家利益而制定的一种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交政策,单纯是政策层面。而美国孤立主义一方面为了国家利益另一方面也涉及到意识形态和道德层面的影响,美国优越感、精神传播的作用,“他们依然信守使美国独树一帜的那些原则”。“美国外交政策的早期论点之一是认为,欧洲战事不断乃源于其外交运作的尔虞我诈。

  欧洲领袖相信自私的利益相互竞逐,最后会得出和谐,并据以建构他们的国际体系,美国领袖却预期世界会由彼此合作的伙伴组成,而不是相互猜忌的敌人。”对欧洲体制的厌恶及不满,使奉行道德原则的美国人不愿蹚那个与欧洲有关的浑水。“20世纪20年代,美国人更加强调其传统的外交政策主张:美国作为自由典范的独特使命,民主外交政策应以道德为最优先,个人道德与国际道德天衣无缝的结合,开放外交的重要性,以及以国际联盟所表现的国际共识代替均势。”足可见美国排斥欧洲的孤立主义并不仅仅局限在一个政策层面。

  4.孤立政策推行范围的不同。英国光荣孤立政策尤其政策制定者及领导人提出,在统治阶层流传广泛,而在民众中影响较小;而美国虽由领导人提出,但在美国民众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孤立主义者的力量和影响也是在不可小觑。这也就很容易解释为什么美国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导者要想把广大思想中根植着孤立主义的民众带出来会如此之难。

  5.对待均势政策的态度。英国当年不想介入欧洲枝枝节节的争端。但英国很明确欧陆均势对它的重要性,因此愿意运用传统的欧陆外交方式竭力维护均势。相反美国却不认为均势或欧洲的外交方式很重要甚至会到厌恶的地步。“但却自认受独特不凡的天命所庇护,根本不想介入外国的纷争,即使介入也只是为一般的理想,并且是以其本身特殊的外交风格行事,比起欧洲要公开得多,也带有强烈的法理及意识形态意味。”简言之,可以说英国在离岸制衡,美国某种程度上却带着孤芳自赏的味道。

  综上叙述,英美的孤立政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以不同的进程发展,以不同的方式结束,差异明显却也不乏相同之处。孤立主义在两国国内都曾有过一段兴盛的辉煌时期,事实上,直至今日,两国的孤立政策都没有完全消亡,都在或多或少继续影响着两国对外政策。而只有真正把握两国孤立政策的历史和异同,才能让我们全面地了解英美、更好地去把握它们当下的外交方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荐访问:英国光荣孤立政策 英国 孤立 光荣

热门文章

追梦筑梦圆梦演讲稿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追梦筑梦圆梦演讲稿》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这里给大家转摘到。演讲稿特别注重结构清楚,层次简明。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在很多情况下需要用到演讲稿,如何写一份恰当的演讲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追梦筑梦圆梦演讲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追梦筑梦圆梦演讲稿1尊敬的

2022年度中考优秀作文素材别样美三篇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中考优秀作文素材别样的美精选三篇》的范文,好的范文应该跟大家分享,看完如果觉得有帮助请记得(CTRL+D)收藏本页。雨过天晴,花坛边上,几只蜗牛缓缓的爬行着,留下一道彩虹般的痕迹,那柔软的外面,是坚硬的外壳,那也是一道的美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素材别样的美精

《********大宣讲特别节目》直播观后感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2022《********大宣讲特别节目》直播观后感【精选】》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希望对网友有用。,安全,在学校里,在校外,安全这个词恐怕是再熟悉不过了吧,让将安全铭记心中,时进刻刻都做到安全,让父母不再操心,让长辈不再担心,让安全从我做起,从身边

建团百周年活动策划

《2022建团百周年活动策划【精选】》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党的领导是共青团顺利发展的关键所在,无论是中国早期青年团的建立,还是中国共青团的正式成立,都离不开党的领导。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22建团百周年策划【精选】的相关内容,以供参考,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20

大一暑假社会实践报告(精选文档)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2022大一暑假社会实践报告》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这个暑假过得是否充实呢,有些小伙伴在假期中参加了实践,那么如何做一份报告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22大一暑假社会实践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2022大一暑假社会

2022员工培训学习心得体会范本合集(范文推荐)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员工培训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培训能让员工不断的提高,并清楚的意识到自己的缺点。经过员工培训,你一定有许多的收获,不妨来写一篇员工培训心得。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员工培训心得体会范文”,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

2022不期而遇作文600字初中记叙文

《不期而遇作文600字初中记叙文》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希望对网友有用。,美词,像是袭袭的寒风慢慢轻掠大地,刺刺的,一缕****的阳光下有一小缕的橘红色静静的生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不期而遇600字初中记叙文,一起来看看吧!不期而遇作文600字篇一苏轼有语人间有味是清欢,或许正是

2022年度幼儿园清明节主题活动总结范本

《2022幼儿园清明节主题活动总结范文【精选】》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2022园清明节主题总结,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2022幼儿园清明节

2022年大学生档案自我鉴定300字10篇

2022年普通大学生个人社会实践实习报告精选服务社会做好思想准备和业务准备,公司内部电脑系统都是统一英文系统,就要求自己以职场……[详细]2022年党员思想汇报例文两篇【完整版】所以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经历过苦难的中国,工作以及生活中,特别是通过学习党章党纪……[详细]企业员工服务意识培训心得体会

以小见大作文500字范本(范文推荐)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以小见大作文500字范文【精选】》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一件事情的发生,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六方面,即常说的六要素,只有交待清楚这几方面,才能使读者对所叙述的事,有个清楚、全面的了解。这里小编

2022年度有关安全学习心得合集(2022年)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有关安全学习心得》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感觉很有用处,看完如果觉得有帮助请记得(CTRL+D)收藏本页。有了一些收获以后,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么做能够提升的书面表达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心得体会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有关学习心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

小学品德教师期末工作总结范本合集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小学品德教师期末工作总结范文》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重新整理了一下发到这里[http: www fwwang cn]。时光飞逝,如梭之日,回顾这段时间的工作,一定有许多的艰难困苦,是时候在工作总结中好好总结过去的成绩了。下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几篇小学教师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