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4篇
篇一: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公文范文\公文处理\单位活动方案\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工作方案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工作方案
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党的十八大对统筹城乡发展、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提出的新要求。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实施意见》(合发〔2009〕1号)精神,加快实现“新跨越、进十强”的奋斗目标,在全国提前、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力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等重大战略部署,在新的起点上,以更宽视野、更高层面、更强力度、更大范围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现就全市2014-2017年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提出如下方案。
一、总体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全域”理念,统筹推进“四化同步”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以“城市重拓、产业重融、土地重整、村镇重建、要素重组”为基本路径,着力在城乡规划、产业发展、要素配置、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城乡生态发展等六个方面统筹推进一体化,重点抓好事关城乡群众福祉的重大项目、民生工程,积极稳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平等交换,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覆盖,城乡发展空间集约利用,全面加快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努力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探索新路,积累经验。
二、目标要求
围绕“把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的目标要求,力争到2017年,全市农民生活品质明显提升,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逐步健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努力为全省推进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城乡空间布局更加优化。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基本建成,新型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城镇化率达到75%。美好乡村建设步伐加快,中心村布点更加合理。产业结构更加优化,资源节约利用水平大幅提升。“三个集中”集聚度进一步增强,土地规模经营比重超过60%,农民集中居住率达到50%。
城乡产业融合协调发展。县域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县域新型工业化水平大幅提升,县域经济占全市的比重达40%。现代都市农业体系基本形成,特色、高效农业面积突破300万亩,现代农业园区增加到350个。村镇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村均集体经济收入达20万元。城乡三次产业交融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水平进一步提高。
城乡收入差距明显减小。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12年基数上实现翻番,力争达到20000元,农民收入增长幅度超过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5:1。
城乡生态环境同步改善。成功创建国家级森林城市,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0%,城区人均绿化面积达到15平方米。新建一批万亩成片林、万亩苗木基地。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以上。村庄环境管理实现常态化,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分类处理率达到80%以上。
城乡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高。城乡一体的就业社保机制基本建立,城乡一体的教育、医疗、卫生、文体、生态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重大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建设加快推进,城乡社会管理机制不断优化,基本实现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乐有所倚。
三、重点工作
(一)统筹推进城乡规划和建设一体化
(二)统筹推进产业发展一体化
(三)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
(四)统筹推进要素配置一体化
(五)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
(六)统筹推进城乡生态建设一体化
四、2014年重点任务
(一)城乡规划统筹
(二)产业发展统筹
(三)城乡基础设施统筹
(四)要素配置统筹
(五)城乡社会事业统筹
(六)城乡生态发展统筹
五、保障措施
1、加强改革政策调研。
2、提高合力推进水平。
3、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4、严格目标考核管理。
关键词:
篇二: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以城乡互动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近二十年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2002年至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1.35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达52%,但是发达国家城镇化率都在66%以上,中国的城镇化仍然有很大空间。党的十八大曾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到2020年“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如何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我国城镇化发展,中西部地区近年来城镇化发展速度较快,但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仍然较大,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是一个事关长远的大战略,要放在实现现代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中来思考。特别是在国际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以及面临经济下行压力的形势下,社会转型引发种种不平衡。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的最大表现在城乡差距,比如,农民工融入城市面临就业、社会保障、住房等较多困难,城市和工矿还存在不少棚户区和困难户。所有这些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如果这些问题如处理不好,就会阻滞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如何解决?国家明确提出:“加快完善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围绕城镇化发展中面临的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社会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作用,实现体制与机制创新,为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挥提供有力保障。
城乡一体化使农村人口和经济力量不断地向城镇和城市转移、集中,变农村为城镇、变农民为市民,城市的空间范围不断向外扩展、使农村的产业链由传统的农业为主向现代的二、三产业为主转化。土地作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依托,是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基本因素和重要环节,必须严格把握土地资源这一核心要素。近年来,国土资源部门充分发挥土地的基础支撑和保障作用,在缩小城乡差距、打破城乡堡垒等方面进行了有力的探索和实践。大力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新农村建设、村容村貌的改变,缓解了建设用地的矛盾,使土地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重新开发利用,架起了城乡土地互动的桥梁;加快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和土地征收制度改革,保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和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规范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并积极探索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的途径和方法,改变了对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优化了土地利用的结构;全面开展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有力地保障了农民和集体的财产权、物权……。
然而,在当前全国各地都在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大背景下,许多地方不注意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忽视了城乡一体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长久战略,存在严重浪费土地、农民权益受损、违法违规用地等现象。因此,我们必须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大精神上来,坚持合理开发、有效利用土地,让城乡土地互动起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首先,要坚持规划,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我国城镇化建设普遍存在建设速度快、缺乏规划、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等问题。按照国家明确提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为落实好“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的要求,国土资源部门要做好科学性、前瞻性、系统性、政策性的土地利用规划,在“保护土地,保证粮食生产”的前提下,以保证区域土地资源最优化配置,合理布局城市、城镇的各功能分区,充分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互配置和土地对人口的承载力。规划过程中,要注意采用土地开发中的合理模式,因地制宜开展规划工作,加强执行规划的严肃性。同时落实好国土资源部
提出的“1+8”组合政策:1是“增量计划”,8分别是“农村土地整治、增减挂钩试点、低丘缓坡开发、工矿废弃地复垦、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闲置土地处置、科学围填海造地和未利用地开发”。支持发展现代农业,特别是都市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
第二,优化配置,实行城乡土地市场多元化。推行城乡一体化建设必须进一步优化城乡有限的土地资源配置,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实现各种土地资源收益的最大化。政府要进一步垄断一级市场、控制和盘活二级市场、探索和开发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市场,通过指导规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的有序流转,全面推进土地有偿使用,使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土地收益得到充分体现,“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真正实行城乡土地互动,实行土地等价交换、同地同价,保护农地的合法权益和收益。国土资源部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就包括“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研究和探索;推进征地制度改革试点;研究出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指导意见;部署开展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总结推广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经验和做法”等方面。
第三,坚持城镇拉动战略,推进城乡土地利用互动,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在当前的形势下,实施城镇拉动战略,对促进工业和农业经济集聚发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为此,要围绕“工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向城镇集中、农业向现代化集中”的目标,建设高质量、高标准的“节约集约土地型”的新型一体化城乡。要加强重点片区、重点组团、重点部位建设,建成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功能比较齐全、人居环境改善、产业承载能力较强、带动辐射区域较广的中心城区,使新型城镇化建设上品味、出精品。要坚持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项目建设为带动,围绕促进工业集聚发展,积极开展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工业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和标准厂房建设,整体提升工业园区的发展水平。同时全面挖掘城乡用地潜力,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向空间要土地;在资金、技术允许情况下,合理规划和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来提高土地的相对供给能力。
党的十九大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是党的明确的目标,为实行这一愿景根本途径就是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早日让城乡人民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实行共同富裕。
篇三: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如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已成为制约我国现代化进程的瓶颈之一,如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成为当下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首先,应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和乡村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应通过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扩大基础设施覆盖面,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的相互补充和协调发展,提高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水平。
其次,要推进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乡村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应鼓励和支持农村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和服务业,促进城乡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城乡经济互补。同时,也需要利用城市和乡村的地理位置优势和产业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推动城乡产业协同发展。
另外,还要加强城乡社会均衡发展。城乡社会保障、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应该加强政策协调和制定,推进城乡社会均等化发展,提高农村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增强乡村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综上所述,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加强城乡社会均衡发展是促进城乡一
体化发展的关键措施。需加大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加强城乡协作和交流,推动城乡一体化模式的创新和实践,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和城市现代化建设。
篇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调研报告四篇
古今中外,有多少科学有、发明家、医学家凭着自己的勤奋,取得巨大的成就。下面是WTT为您推荐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调研报告四篇。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调研报告1在党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及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规划的大背景下,村作为乡最大的一个村,是乡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如何抓住机遇快速发展、赢得先机,是村“两委”班子应该考虑的首要问题。我们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这篇调研报告。
一、村基本情况
1、人口状况
村共有10个社,642户,2517口人。
2、产业状况
(1)种植业:主要以大麦、小麦为主;
(2)养殖业:主要以牛、羊为主;
(3)劳务产业:主要在建筑、运输、服务等行业,务工地主要在金川、河西堡、;
(4)其他产业:有一家砖厂,一家沙料厂,一家面粉厂。
3、社会状况
(1)社会基本状况:约有80的人口外出务工,村里留下的多为老人、儿童;
(2)村民收入状况:年人均收入约5000元左右,其中:70为务工收入,30为种植、养殖收入;
(3)党组织状况:设有:1个党支部,下设6个党小组。共有59名党员,其中:男56名,女3名。
4、资状况
(1)耕地资
4、t(威胁)
(1)逐步脱离农业的劳动力增多。在农业的收益远远低于务工收益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农业劳动力不再愿意从事农业,这将造成农业劳动力的短缺和一些耕地的荒废。
(2)进城务工劳动力缺乏相应的保障。很多的进城务工劳动力存在“钓鱼”的现象,没有固定的收入;还存在要不到工钱的问题;吃住难的问题;心理过渡期的矛盾问题;找不到组织的问题等等。
(3)留守老人、儿童的生活。很多的留守老人都过了70岁,吃住都很难,还要照顾儿童的生活,有的甚至还要负责家里田地的耕作,牲畜的放牧等农活。
这些方面如果得不到合理的解决,就有可能成为农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稳定才能发展,和谐才能更好的发展。如何确保农村的和谐稳定是我们要考虑的最首要的问题。
三、村新农村建设及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思考
1、如何利用好村农业富余劳动力?(1)建立一个进城务工的服务组织,为农业富余劳动力提供政策、务工信息、相关保障的服务;
(2)将进城务工当作一个产业发展,尝试设立劳务经济开发中心;
(3)鼓励和支持有一定资金、技术的农业富余劳动力回村创业,带动村的发展。
2、如何利用好村的耕地?(1)发展经济作物,与一些大型的农业产业企业合作;
(2)耕地集约化管理,形成一定的农业规模经济;
(3)鼓励和支持耕地出租,为耕地规模化经营铺路。
3、如何在村发展新的产业?(1)延伸农业产业链,发展农业加工企业;
(2)发展农业服务产业,如农产品销售公司,农资公司等等;
(3)发展其他产业。
4、如何构建和谐的村文化?(1)留守老人、儿童的集中管理,建议在村里办留守老人、儿童福利中心,采取设立留守老人、儿童基金会,争取上级政府支持一定费用的方式,或者承包给私人经营村办福利中心;
(2)建立进城务工人员的党组织和进城务工小组,建议以务工地为单位建立组织体系;
(3)建立信息化的管理渠道,主要应以手机通讯为主建立一个系统的管理网络。
四、另外一些思考
1、农村工作千头万绪,且已经和城市的工作逐步接轨,在这个农村转型的关键时刻,各种矛盾和问题都比较突出,比较棘手,容易造成不稳定的因素;
2、要大力的培养和发展农村专业技术人才、农业产业带头人、农村致富创业带头人,这些人将为我们的新农村建设以及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巨大的动力和活力;
3、要把农村的党组织工作做到城市里面去,因为我们党组织的成员已经在城市里面了,我们的战斗堡垒也应该向城市转移,这样才能真正的发挥好我们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4、要切实考虑“三农”的真实需求,真正的对症下药,这样就能够更好更快的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5、应该让更多的乡镇干部、村干部与核心骨干农户建立一对一的服务体系,这样能起到三方面的作用:一能更好更快的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二能很好的融洽干群关系;三能真正的培养干部成长。
6、在机遇对等,政策支持相同的情况下,谁的班子强,思路清晰,谁就能把握住先机,超前发展。
相信村在各级领导的关注关心下,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在全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抓住机遇、赢得先机,发展的又好又快。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调研报告2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党的届三中全会强调,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这对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农业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富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必须紧密联系实际,积极探索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的有效途径,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一、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意义
(一)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30年来,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加快推进。但由于历史条件的制约,特别是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机构没有根本消除,工农关系不协调、城乡关系失衡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制约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城乡发展差距呈扩大趋势。届三中全会指出,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形成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格局。只有广大农民的生活不断得到改善,农民各项权益得到充分尊重和保障,发展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只有尽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状况,发展才能真正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因此,推进城乡一体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和重大任务。
(二)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构建社会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在发展的基础上统筹兼顾各方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当前,农村安定和谐局面面临许多压力,存在不少不稳定因素。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压力加大,农民养老等社会保障不健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和政权建设需要加强,一些农民权益受到侵犯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因素。只要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从法律、制度、政策上努力营造社会公平正义的环境,从收入分配、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民权利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采取措施,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切实保障农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使广大农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足,使广大农村安定有序、充满活力。因此,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发展,改善农村民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为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创造了良好条件。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展不平衡,差距主要在农村。农业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较低,农民增收难度大,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城乡面貌反差较大。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步伐的明显加快,农村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流失的速度也在加快,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更加突出。这些矛盾和问题,有的是长期历史发展中积累下来的,有的是在现实发展中形成的,而且互相交织,解决起来难度较大。因此,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也在农村。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国家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必须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村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才能确保到2021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科学依据和基本要求
(一)科学依据。城乡一体化战略的提出,有其科学的理论依据、现实背景和深厚的实践基础。
一是理论依据。在党的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他说:“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在随后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我国现在总体上已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应当顺应这一趋势,更加自觉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积极地支持“三农”发展。”提出的“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是深入考察各国工农城乡关系发展史后对工业化发展普遍规律做出的科学总结,是深入分析^p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阶段的基本特征后做出的科学判断,也是总结我国过去几十年工业化的经验和教训后做出的科学论断,这为我国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
二是现实背景。推进城乡一体化,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总体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城乡差距非但没有缩小,而且正在逐步拉大。造成我国城乡差距持续拉大的最直接原因是,长期以来政府运用政策和制度手段,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将资本从农业转向工业;间接的原因是,在国家人为政策性干预下,城乡居民在税负、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没有享受同等的国民待遇,尤其是始于1958年的以城乡分割为特点的户籍制度,不仅在身份上强化了城乡的先天差别,造成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权益保障和发展机会的不平等,而且加剧了城乡结构的失衡,使城乡差别制度化。
三是实践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快速推进,我国总体上到了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从工业生产看,我国已成为世界工业生产大国,主要工业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从产业结构看,工业生产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从进出口贸易看,我国已成为进出口贸易大国,具有庞大的外汇储备;从国家财政收入看,我国财政收入已超过5万亿元,主要来于工业和为工业服务的流通业。这表明,我国已经从一个农业大国转变为工业大国,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能力。国际经验表明,当一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农业占gdp的比重低于15、城市化率超过40、农村劳动力就业占总就业比例低于30时,就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我国年人均gdp为2456美元、农业产值比例为11.7、城市化率为44.9、农业就业比例为44,除了统计上的农村就业指标有所差距外,其他指标都符合上述标准。因此,我国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的条件正日渐具备,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一体化发展阶段。
(二)基本要求。城乡一体化有着深刻的内涵。在现阶段,它要求统一城乡规划,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和政策,加强城乡间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促进城乡间生产要素流动,逐步缩小城乡差别,使农村与城市一样共享现代文明,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为此,需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
一是统筹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这是实现资合理配、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重要前提。过去长期受城乡二元结构和体制制约,重视城市发展规划、忽视乡村发展规划,而且城市发展规划与乡村发展规划相互脱节。因此,统筹城乡规划,建立城乡一体的规划制度,合理安排区域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聚集、村落分布等空间布局。这样,不仅可以优化资配置,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等资,而且可以使城乡发展相互衔接、相互促进。
二是统筹城乡产业发展。这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重要环节。要统筹规划和整体推进城乡产业发展,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合理流动。按照一、二、三产业互动、城乡经济融合的原则,促进城乡各产业有机联系、协调发展。
三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这是改善农村面貌、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着力点。要着眼于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大资整合力度,切实将公共资向农村倾斜,着重改变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和公共服务不足的状况,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四是统筹城乡劳动就业。这是改善人民生活、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条件。我国城乡劳动力资丰富,是促进经济长期持续较快发展的有利条件。但同时就业压力大、就业形势严峻,将是我国今后一段时期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因此,必须把扩大城乡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坚持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多渠道扩大城乡就业。
五是统筹城乡社会管理。这是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重要基础。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等发生深刻变化,城乡融合趋势加快、人口流动加速。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增加了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的难度和复杂性。要大力推荐社会管理创新,改变城乡分割、条块分割的管理方式,着力转变政府职能、理顺关系、提高效能,逐步形成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的体制,形成城市工作和农村工作对接、良性互动的新格局。
三、当前迎江区城乡发展主要差距
近年来,我区坚持从建设社会新农村的内在要求出发,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来准确定位、明确任务,围绕“城乡统筹”认准方向、增强动力,以内涵的深化、外延的拓展,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但城乡发展失衡、差距日趋扩大依然是当前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之一。目前城乡差距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
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年全区农民纯收入比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7236元,两者比为1:3.7,收入差距比年扩大了0.4个百分点。同时,由于农业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工业化水平低,农民外出务工受到文化和技能的局限,致使农民增收空间非常有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不断拉大。
二是城乡基础设施差距。由于长期以来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市农村多数地区交通、能、农田、水利等生产生活条件比较滞后,现有农田水利工程大多严重老化,农业机械化水平低;生活设施方面,虽然公路基本实现了村村通,但40左右的行政村主干道仍然是沙石路面;
50的行政村没有集中供水设施。
三是城乡劳动就业差距。从我区来看,城镇登记失业率均控制在4以内,而农村劳动人口的失业率无法计算得出,抛开进城务工的劳动力不算,留在农村的劳动力的利用率大概在50左右。目前,在我区老城区,就业平台、就业培训、就业服务和就业政策等比较完善,而农村劳动就业体系不健全。城市失业人员在社保补贴、税费减免、小额贷款等方面享受的再就业扶持优惠政策,农村失业人员享受不到。特别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四是城乡社会事业差距。全区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公共事业的资大部分集中在城市。在教育方面,城区9所学校布局集中,规模大,综合实力强,基本办学条件要明显优于乡镇中、小学的学校。由于多方面原因,城乡教师基本素质差异比较明显。特别是在农村依然存在忽视子女教育问题。我区新洲乡留守儿童达40,这已成为目前农村义务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在医疗卫生方面,公共卫生和防疫保健体系不健全,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目前已达到15所,而标准化村卫生仅有6家。在农村文化方面,文化建设硬件设施不够,缺场地、缺人才,绝大多乡镇文化站功能不全。在社会保障方面,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等尚未全面实施。城镇人员可以参加城镇居民医保,农村劳动者只能参加新农合;城镇户口灵活就业人员可以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而农村户口的灵活就业人员除被征地农民外不能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这些都制约了城乡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
四、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目标思路和政策举措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改革为动力,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按照“统筹规划、融合产业、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的原则,初步建立城乡教育、医疗、文化合理布局、均衡配置的公共服务体系,城乡有效衔接、功能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和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及社会保障体系。形成以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统筹社会事业发展、统筹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为重点的城乡一体化新格局。
(一)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针对目前城乡基础设施差异大、功能布局不合理、设施共享性差等突出问题,切实把城市与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实现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用。一要加快城乡公路网络建设。科学合理地搞好城乡公路网规划和调整,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加快通往示范乡镇、示范村和未通水泥(油)路的村的公路建设,以及通往经济路、出口路、旅游路的公路建设。通过政府投入、集资入股、公路经营权拍卖等多种形式,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交通事业,力争到“”末乡镇开通公交车,80以上行政村和学校有公交车停靠点。二要加强城乡公用设施建设。搞好统一布局规划,加快城镇供排水、供气、公交等公用设施建设,完善城镇服务功能。鼓励城市公用设施向有条件的农村延伸。加大农村通讯设施的投入,降低通讯费用,保障城乡信息畅通。三要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加强宅基地规划和管理,节约村庄建设用地,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力争3年内完成对乡村的规划编制,实现5年内整体推进的目标。加大以改水、改圈、改厨、改厕以及垃圾集中处理、污水处理等为主要内容的村容村貌整治力度,量力而行,务求实效,切实改善农村卫生环境状况。
(二)加快发展覆盖城乡的社会事业。一要均衡发展教育事业。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着力调整农村教育布局和结构,加强新老城区教育资布点工作,争取3年内初见规模、5年内能见成效。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完善以区政府管理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建立以区级职业中学为龙头,乡(镇)成人文化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各种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骨干,向村组延伸辐射的区、乡(镇)、村三级教育培训体系。建立城乡统一的农村居民转变为城镇居民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保障机制。二要大力发展卫生事业。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建立有效的农民健康保障制度。整合城乡卫生资,搞好区域卫生规划,确保每个建制乡(镇)有一所政府兴办的标准化卫生院,建立以中心卫生院为核心的乡村卫生服务网络。建成规范化的村卫生所(室)并实现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合理布局村卫生站,加强卫生站的房屋和基本诊疗设施建设。深化农村卫生医疗体制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卫生医疗事业发展和管理的新模式、新机制,鼓励城市卫生医疗机构拓展农村医疗市场,促进农村卫生医疗事业健康发展。三要加强文化建设。加快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扩大城区先进文化向农村的辐射。加快完成区级文化馆、图书馆的达标改造,实现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广泛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文明户”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地开展适合农村特点的大众体育活动。
(三)着力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城乡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深化就业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求职和失业登记制度,建立和完善城乡平等、统一的劳动就业管理体制。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控管理制度,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健全农民职业培训教育制度,整合城乡各种职业培训教育资,结合“阳光工程”培训,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教育,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到“”末,力争农村劳动力培训率达到80,其中土地被征占农村劳动力培训率达到100;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比例达到80以上。要突出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重点解决好土地被征占农民的就业问题,给予他们享受下岗职工的同等就业待遇,鼓励他们自主择业、另谋生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接轨,让农民享受和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加快建立以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五保对象集中供养和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扩大覆盖面,将灵活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以及城中村和城郊转户农民逐步纳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女职工生育保险体系。认真解决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到“”末,初步建立城乡居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助、贫有所保”的社会保障体系。
(四)统筹推进城乡产业协调发展。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形成一、二、三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推进三个集中。
一是强力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加快工业化。着力改变过去城乡建设上存在的“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粗放型发展格局,促进资节约、环境保护,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制定了城乡一体的工业布局规划,通过规划调控、政策引导,建立投资促进机制,强力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
二是梯度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推进城镇化。遵循“因地制宜、农民自愿、依法有偿、稳步推进”的原则,有组织分层次地引导农民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实行农村与城市社区完全接轨,按照城市社区标准建设新型社区,推动农民向市民转变;在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参照城镇社区的标准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引导农民向农村新型社区集中。
三是稳步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加速农业现代化。坚持以稳定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转包、租赁、入股等形式,稳步推进土地向农业龙头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种植大户集中,实施规模化、集约经营。
(五)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制度建设。着眼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逐步消除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努力构建城乡一体的新型管理体制。深化区乡财政体制改革。加大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支出比重,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领域,加大对区的转移支付力度。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城乡一体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本着“降低门槛、放宽政策、简化手续”原则,逐步对本市人口取消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划分,统一称为“居民户口”,实行一元化户口登记制度。完善农村土地制度。鼓励和支持农民采取出租、入股、质押、置换等各种方式,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探索发展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为主的股份合作经济,为农民离土离乡创造条件。改革征地制度,完善征地程序,积极探索建立土地收益分配新机制,实行多种补偿安置办法,切实解决好土地被征占农民的社会保障和就业问题,使农民“失地不失业、失地不失利”。改革行政管理体制。积极支持农村社区建设,探索实行城市化的社区管理体制。鼓励农村推行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促进农民由村民向股东转变。支持具备条件的乡撤乡建镇,推进具备条件的城郊乡改设街道办事处。鼓励建设中心村,支持撤并户数较少的自然村,进一步优化城乡布局。推进区域金融改革与发展。积极开展组建农村合作银行试点,鼓励设立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农村社区金融组织,支持发展农村信贷担保机构,逐步形成包括小额信贷组织和农户资金互助组织、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以及金融性担保服务组织在内的多层次的区域金融体系,培育农村竞争性金融市场。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调研报告3一、基本情况
我镇总面积平方公里,辖个行政村个居委会,户,万人,耕地面积万亩,人均年收入万余元。近几年,我镇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总揽全局,致力于抓机遇、强基础、增实力,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事业和产业发展进一步提速,实现了镇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被评为“市经济社会发展十快乡镇”,城乡一体化具备初步条件。
二、主要工作
1.全面启动镇村规划。
今年以来,为搞好集镇规划工作,我镇聘请中机国际、深圳艺寿公司对集镇扩容提质工程进行规划设计、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聘请传媒公司、大学设计院对集镇开发项目进行规划设计和全程策划包装推介,同时按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我镇即将启动镇域村镇布局规划编制工作。
2.快速推进“三点一线”。
按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我镇纳入“三点一线”综合整治范畴,资金万元。
一是采取多种方式方法,拆除集镇违章雨棚处,违章广告牌、立式灯箱处,取缔店外经营户,完成了集镇样板房改造,“三点一线”综合整治工程已完成前期手续,立面改造工程正在进行网挂招标。
二是投资近百万元,启动集镇门店招牌改造工程,将集镇深远路、广福路两条主要街道临街余缝门面的门店招牌进行高标准改造,目前已完成一期缝的改造工程,力争月份全部竣工验收。
三是完成集镇污水处理系统支管网入户工程,现集镇污水处理厂已全部投入使用。
四是投资近万元,在集镇增设余个机动车停车泊位,科学划定人行横道。
五是投资近万元,新建集镇农贸市场,目前主体工程已完工,内部装饰工程正在进行。接下来,我们重点是完善集镇各项配套设施,加速推进立面改造、道路的“白改黑”、集镇绿化、亮化等工程。
3.高效开发集镇用地。
今年,我镇在用地指标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多方争取领导支持,批准集镇统征开发地亩。为搞好集镇开发,我镇积极向联点领导及职能科局负责人汇报,为集镇开发解决了许多困难和问题,目前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开展,报名购地的商户十分踊跃,前景十分可观。另外,我镇将农村商贸综合体项目一并纳入集镇统征开发建设,力争创造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4.继续夯实农业基础。
一是坚持发展葡萄特色产业,实施品牌战略,打造“葡萄之乡”。我镇的葡萄产业已有一定的基础,但仍需进一步做大做强,使之成为我镇农民致富增收的一个重要载体。我镇将以曙光山城、七鑫科技等龙头企业为代表,大力发展集旅游休闲、体验式采摘、葡萄酒文化展示和葡萄深加工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基地。
二是大力发展集农业科研、推广应用、生态种养于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项目,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农民增收。继续发展壮大兴嘉天华公司“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济类水产养殖和“咖啡豆+油菜”的种植模式,积极扶植深远蛋鸡养殖合作社。
三是不断夯实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继续推进粮食高产创建落实,形成以梅数、洪河等村的高产粮食基地,推进粮食生产“良种、良法、良制”,实现大面积、大范围平衡高产目标。继续推进湖南农大农富种业公司的优湘型杂交水稻的繁育和推广,确保粮食生产的提质增效。
5.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我镇积极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深入推进文化集市。
一是以刘少奇天华调查纪念馆为平台,天华八景为载体,整合历史印记和“十个一”模式展示基地,形成以天华村为中心的红色旅游纪念地。
二是各村和社区均成立了文艺队,定期开展群众文艺活动,形成了浓厚的群众文化氛围,丰富了人民群众生活。
三是结合恒晖天华高端花卉苗木盆栽基地、葡萄园产业基地等开发项目,发展状大观光旅游农业。
6.切实提高群众生活品质。
启动农民集中居住工程,鼓励农民建房向规划的居民点集中。切实加强乡村的精细化治理,以农民集中居住点为突破口,以点带面,实现整体推进。建设文化广场,实现有线电视、网络全覆盖,进一步为群众提供优质公共服务,规范社会秩序,改善社会风气,保护生态环境。
三、困难和请求
1.请求参照长县政办发
号文件,明确我镇与作指明了方向,对推动我镇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推动城乡一体化是新时期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特别是《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后,更为赣州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我镇更要借助这股东风,推动城乡经济发展,实现《若干意见》中描绘的美好蓝图。
(一)、基本情况
镇位于县东北部,省县和省市。全镇总面积平方公里,现有人口万人,圩镇人口万人,有个行政村、个居委会、个良种场社区管理委员会,村小组个,总户数户,耕地亩,林地亩。年,实现生产总值亿元,增长;实现工业增加值亿元,增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亿元,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元,增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亿元。
1、经济实力不断攀升。年,我镇农业总产值亿元,其中生产粮食万吨,蔬菜产量万吨,生猪饲养量万头,家禽年饲养量万羽。工业生产总值亿元,拥有工业企业家,实现工业增加值亿元,比上年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亿,比上年增长。城乡集贸市场个,年成交额亿元。境内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亿元,比上年增长;各项贷款余额亿元,比上年增长。
2、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年,我镇积极实施圩镇美化、亮化、洁化“五个一”工程,投入多万元完成亮化一条街项目,投入多万元完善农民体育广场项目和清理部分街道下水道,圩镇面貌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今年以来,我镇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修复水陂座,投入资金达余万元;道路硬化投入余万元,硬化道路余公里,填铺村组道路路基多米;桥梁建共投入万元,修建通组桥梁座;饮用铺设管道米,开挖蓄水池、过滤池个,资金达万元。全面完成了个省扶建设点村庄整治任务,在高标准打造点内生态的基础上,按照“分类试点、梯度推进、突出重点”的原则,根据村庄面貌和特色,因地制宜,在建设初期明确好建设思路,充分引导群众发挥好主体作用,最终达到“布局合理、生态文明、管理有序、功能配套、特色明显”的建设要求。
3、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截止到年底,我镇有广播电视站1处,有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处,各类文化专业户户,各类图书室个,藏书四万余册。有幼儿园所,中心小学所,村完小所,初小所,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初中所,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达万元,比上年增长。医疗卫生方面,我镇有医疗卫生机构
个,门诊部(所)个;有床位张,每万人拥有病床张。专业卫生人员名,其中执业医师人,执业助理医师人,注册护士人,乡村医生人。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户、人数人;医疗救助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人次;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户、人数人。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人;敬老院1家,床位张,收养农村五保人员人。社区服务设施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个,社区服务站个。慈善分会个,全年接受社会捐款万元。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万人,参保率。个村的村民全部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此外,我镇还拥有水稻万亩高产创建示范项目省级高新技术产品个。
(二)、存在的问题
1、农业科技含量低。农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农业科技的竞争,农业的发展自始自终必须依靠科技的进步。目前我镇仍以传统农业为农村主导产业,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现代服务业相对滞后,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农业劳动者科技水平不高,农产品竞争能力不强,对农业科技的重视程度不高,农民仍然不能从农业领域获得收入快速增长的直接动力。
2、建设资金短缺。从今年的重点项目开工情况看,除部分项目建设资金充足外,仍有重点项目建设都受到了资金缺乏的制约。同时,受资金和征地难等因素影响,小城镇建设进展不理想。此外,农村环境治理资金缺乏,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3、经济基础薄弱。镇级财政紧张,村级经济拮据,公益事业难办,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资金缺口较大。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然突出。工业经济发展的总量和效益不高,由于无工业园区等产业承接平台,招商引资难,有些大项目、好项目由于各种瓶颈制约落地难。缺用地指标,征地难,贷款难,销路窄等原因,成为镇域内企业扩大再生产,提升企业品位的重要制约因素。
4、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近年来,党委政府虽然已经在各种政策的扶持下对基础设施有了大力的投入和完善,但仍然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要求,也成为制约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障碍。虽然我镇涉农地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但在路网质量以及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上仍然相对滞后。如我镇圩镇通往村路面段坑洼,严重影响群众生活及圩镇经济发展;庄下村古下桥、背村桥,由于载重能力有限,不能满足村民生产生活需要,车辆常年行驶桥面,导致桥基损坏,现已成危桥,严重影响、多村民的出行安全;村、村两村农田多亩,因河堤兴建时间较早,河座加高,部分河堤坍塌,每年到涨水期,河水过堤浸没良田。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导致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直接影响了群众生活安全及增产增收。
(三)、对策和建议
1、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把民生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手,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加大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着力解决长江村南坝、杨村电站靠近杨村部分河堤修复工程,陂河堤加固工程,村电站工程,村古下桥、桥新建工程、通村通组道路硬化等工程建设;提高农村道路、供电、供水、通信设施抗灾保障能力;积极做好总投资万元污水处理厂项目建设及新农贸市场的新建工程。
二是抓好农村土坯房改造工程,认真做好土坯房改造集中建设点的建设工作,超前谋划,科学规划,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与新农村建设、秀美乡村建设相结合,打造出一批农村建设的示范点。
2、发展农村产业,带动农民致富。农业要增产、农民要增收、农村要繁荣,无疑离不开农业的发展。要积极探索产业化经营模式,提高农业增收范围覆盖广度,把好产业关。重视依靠农业合作社的力量,提高农业增收范围覆盖广度。继续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思路,巩固脐橙这一主导产业,发展生猪、甜玉米等优势产业,挖掘特种西瓜这一特色产业,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益,实现耕地多经化、养殖规模化的农业产业格局。
3、扩大圩镇规模,加强圩镇整治。
一是做好圩镇规划,提高城镇发展质量。突出重点,合理布局,充发发挥规划对圩镇建设和发展的引导调控作用,形成比较完善的规划体系;加强新农村建设和村庄整治的指导和管理,积极探索规划管理新机制,确保各类建设按规划实施。
二是加大圩镇项目投资力度,努力扩大集镇规模。加快圩镇建设,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为切入点,抓好给水排水、道路硬化和环卫设施的配套建设,努力扩大圩镇建设规模。
三是加强圩镇整治,美化圩镇环境。通过不断整治,规范好圩镇摊商业主的经营秩序,增强圩镇的“筑巢引凤”、“引农建镇”的功能,做好圩镇市场开发,从而提高管理收入来完善圩镇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同时加大对圩镇居民维护卫生和秩序的监督力度,使居民尽快地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打造一个交通便利、功能齐全、环境优美、辐射面广的商贸中心集镇。
4、解决民生问题,完善社保体系。
一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巩固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完善养老、失业、生育、医疗保险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稳步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
二是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大病救助和城镇医疗救助制度,做好城乡困难群众的社会互助和社会福利工作;加快农村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以农村养老、五保户供养、残疾人救助、贫困户救济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上一篇:党员婚丧嫁娶报备制度4篇
下一篇:深挖两面人存在的问题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