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简表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对地质灾害防治的认识10篇

|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对地质灾害防治的认识

  

  地质灾害防治的意义

  摘要:本文通过对地质灾害的介绍,阐述当前我国地质灾害防治面临的形势,进而指出地质灾害防治的对国计民生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地质灾害

  分类

  危害

  防治意义

  一、地质灾害的简要介绍

  1.1地质灾害的定义

  地质灾害简称地灾,以地质动力活动或地质环境异常变化为主要成因的自然灾害。在地球内动力、外动力或人为地质动力作用下,地球发生异常能量释放、物质运动、岩土体变形位移以及环境异常变化等,危害人类生命财产、生活与经济活动或破坏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资源、环境的现象或过程。不良地质现象通常叫做地质灾害,是指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造成的恶化地质环境,降低了环境质量,直接或间接危害人类安全,并给社会和经济建设造成损失的地质事件。

  1.2常见地质灾害的类型

  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指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六种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我国疆域辽阔,影响地质灾害发育的自然地质条件复杂多样,人为工程活动的性质及强度差异大。

  广义上的地质灾害有数十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可以罗列如下:地震、火山喷发、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沙漠化、水土流失、水土污染、土地盐渍化、沼泽化、煤与瓦斯突出、矿坑突水、岩(煤)爆、顶板冒落、地下热害、煤层燃烧、边岸再造、泥沙淤积、库区侵没、洪涝、海岸侵蚀、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等等。

  地质灾害的分类,有不同的角度与标准,十分复杂。就其成因而论,主要由自然变异导致的地质灾害称自然地质灾害;主要由人为作用诱发的地质灾害则称人为地质灾害。

  按地质作用,分为内生地质灾害、外生地质灾害和人类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

  根据灾害发生区的地理或地貌特征,可分山地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平原地质灾害,如地面沉降。

  按灾害发生及持续时间,分为突发性地质灾害和缓变性地质灾害。前者如地震、火山喷发、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即习惯上的狭义地质灾害;后者如地面沉降、水土污染、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称环境地质灾害。

  二、地质灾害的防治现状

  我国因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较为严重。据统计,1996年至

  2010年的15年中,平均每年因突发滑坡

  、崩塌

  、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死亡和失踪1090人,年均经济损失约

  120亿元

  ~150亿元。特别是

  2010年,全国因地质灾害造成2246人死亡

  、669人失踪

  、534人受伤,其中仅舟曲“8·

  8”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就造成1501人死亡、264人失踪。

  缓变性地面沉降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十分严重。据1999年以来以县(市)为单元的地质灾害调查,全国除上海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存在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

  截至2010年年底,已记录编目的灾害隐患点约24万处,直接威胁人口达1359万人,受影响人口预计6795万人。其中,西南、西北、山陕等地最为严重,灾害隐患点约占全国总数的75%。

  地面塌陷灾害主要包括岩溶塌陷和采空塌陷。

  岩溶塌陷灾害1万多处分布在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00多个县(市),塌陷坑总数达4.5万多个,中南、西南地区最多,约占总数的70%。

  全国有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现采空塌陷,面积超过1200平方千

  米,以黑龙江、山西、安徽和山东等省最为严重。

  另外,黄土分布地区局部出现湿陷性塌陷灾害。地面沉降灾害主要发生在我国中东部平原和山间盆地内,主要涉及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天津、北京、沧州、西安、太原、阜阳、亳州等。

  地裂缝灾害主要分布在汾渭盆地、河北平原、大别山东北麓平原和长江三角洲中北部地区。

  三、当前地质灾害防治面临的形势

  地质灾害具有隐蔽性、突发性和破坏性,预报预警难度大,防范难度大,社会影响大。

  当前我国的防灾工作仍然面临严峻形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⑴、我国特定的地质环境条件决定了地质灾害呈长期高发态势,我国地形地貌起伏变化大,地质构造复杂,具有极易发生地质灾害的环境基础。据预测,本世纪前期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致使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强度和区域分布变得更加复杂,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孕育暴雨的不确定性因素加大,局地突发性强降水和台风等极端气候事件增多,地震趋于活跃,强降雨过程和地震引发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加大,造成地质灾害的总体形势可能更加严重,未来数年内仍是地质灾害的高发期。⑵、山地丘陵区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干扰破坏地质环境,难免导致或加剧地质灾害,使之呈不断上升趋势。中西部地区地质环境脆弱,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剧烈,劈山修路、切坡建房、造库蓄水等人为活动引发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仍将保持增长态势。东部地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现代都市圈逐渐形成,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和油气造成的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灾害仍将呈上升趋势。全国各地采矿挖掘形成了许多地质灾害隐患,采矿活动引发的地面塌陷、地裂缝灾害在矿区和矿业城市普遍存在。

  ⑶、我国地质灾害点多面广,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国家重大工程与城镇安全,防治任务十分繁重。我国已发现的约

  23万处地质灾害隐患,分布在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西电东送工程、西气东输工程、山区铁路干线、国家公路主干线工程区和400多个城镇、100余个大型工厂、几百座大型矿山和上万个村庄所在地,严重威胁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威胁国家重大工程的安全。其中,需要治理的滑坡泥石流28万处,其中特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1800多个。

  ⑷、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①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仍然缺乏全面系统的基础调查资料,调查数据得不到及时更新。②地质灾害监测体系薄弱,只有103个县(市)进行了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建设试点,绝大部分地区仍主要局限于较低水平的群测群防。③我国地质灾害防治长期以来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历史欠账多,许多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亟待采取工程措施进行治理。④社会公众防灾减灾知识、意识需要进一步普及提高,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管理队伍人员数量、水平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⑤地质灾害防治的信息化程度低,未能充分利用各种防灾信息。

  ⑸、经济社会发展对防灾减灾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加快建立地质灾害易发区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的基本要求。

  这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群死群伤事件,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决策,也是提高地质灾害多发区人民群众生存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

  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面临新的形势。

  一方面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地下空间和地下水等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加大,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对城市和基础设施的危害日益增大。近年来,一线城市频繁出现地面塌陷,造成道路、管线等基础设施和房屋的破坏,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地面塌陷的危害在二、三线城市也呈现增多的趋势。

  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对高速铁路的运营安全也构成极大的隐

  患。

  二是地震灾区、三峡库区成为未来一段时期内的防治重点。

  汶川和玉树地震造成山体松动、岩石破碎,极易诱发地质灾害。

  根据国内外普遍规律,新建大中型水库蓄水至高水位初期将集中产生大量新生滑坡和塌岸,每年库水位周期性大幅度升降条件下的地质灾害防治是世界性的难题,今后一段时间内,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依然严峻。

  ⑺、科学技术水平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支撑明显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

  重庆鸡尾山、贵州关岭、甘肃舟曲等重大地质灾害的形成与运动过程极具复杂性,充分暴露了地质灾害防治科学技术支撑不足问题,如地质安全隐患识别探测、影响因素与成因机制分析、破坏模式和灾害风险判别等方面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和防治工程理论方法尚不成熟,更没有形成体系,急需加强地质灾害孕育过程、运动规律、成灾机理、监测预警与防治技术等的系统研究,全面提升防灾减灾科学技术水平。

  四、地质灾害的防治意义

  所谓地质灾害防治是指对由于自然作用或人为因素诱发的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现象,通过有效的地质工程手段,改变这些地质灾害产生的过程,以达到减轻或防止灾害发生的目的。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方针,按照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进行。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区域是:城市、农村和其他人口集中居住区、大中型工矿企业所在地、重点工程设施、主要河流、交通干线、重点经济技术开发区、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等。

  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应该明确两点:

  (1)和其它自然灾害一样,地质灾害也是以人为中心而论的,离开对人类的生存和生活的危害、威胁,灾害便无从谈起。

  (2)地质灾害的动力来源是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含人类活动的营力作用)。

  科学规划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加强地质灾害的防治与管理,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的损失,对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生态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①地质灾害防治可以减轻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

  ②地质灾害防治可减轻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

  ③地质灾害防治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对于地质灾害的危害性和防治地质灾害的紧迫性,党和国家高层是非常重视的,江泽民同志曾把包括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内的人口资源环境工作视为强国富民安天下的大事,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地质灾害防治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事关重大建设项目建设成效,要全面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和各项制度和措施,进一步提高监测预报和反应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总之,当下我国自然因素形成的地质灾害仍处于高发期,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仍然是严重的,广大农村、城镇和重大工程仍将遭受地质灾害的严重威胁。

  因此,为保障地质环境脆弱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未来一些年内做好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防治工程和应急体系建设等一系列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等.地质灾害防治条例释义[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4[2]周新民,王雁林.镇坪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基本经验和主要做法[R].国土资源简报,2004[3]苏涛.我国城市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J].决策管理专家论坛,200[4]周涛发,岳书仓.城市地质环境及其评价与保护.合肥工业大学学报,199[5]胡茂焱.地质灾害与防治技术.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5

篇二:对地质灾害防治的认识

  

  地质灾害理解

  第一篇:地质灾害理解

  中国主要地质灾害认识与防治

  TheRecognitionandpreventionofmajorgeologicalhazardsinChina摘要:

  中国是国土面积辽阔,地质条件复杂的国家。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正如此,我国也是个地质灾害频发而且类型众多的国家。地质灾害会威胁到人民群众的安全,给经济带来破坏,可以说对地质灾害的防治与认识十分重要。这就需要我们对灾害发生的内在原因,特点,产生条件,防治措施有一定了解。根据这些,我们可以做到预防与准备,以及灾害发生时的防护。本文也结合了灾害实例,来分析灾害给人的破坏以及给我们的教训。本文也大量运用专业术语来进行更专业科学的介绍。

  关键词:地质灾害

  原因

  防治

  实例和教训

  Abstract:Chinaisacountrywithhugeterritoryandcomplicatedgeologicalconditions.Therearedifferentclimaticconditionsandgeographicalenvironmentindifferentareas.Therefore,Chinaisalsoacountrywhichhasmanytypesoffrequentgeologicaldisasters.Thesafetyofthepeopleandeconomyareoftenthreatenedbygeologicaldisasters.Itisnecessarytomakethepreventionandunderstandingofgeologicaldisasters.Itrequiresustohaveacertainunderstandingoftheinternalcausesofdisasters,characteristics,productionconditionsandcontrolmeasures.Accordingtothese,Wecanmakepreventionandpreparedness,andprotectionintheeventofdisasters.Thispaperalsocombinesdisasterexamplestoanalyzethedamagecausedbydisastersandthelessonstous.Theprofessionaltermsareusedtointroducemore

  professionalscience.Keywords:geologicaldisasterscausespreventionexamples&lessons引文:

  地质灾害对我国人民群众的安全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威胁。有关部门需要做好调研工作。普通民众也需要有科学的认识。本文将对崩塌

  滑坡

  泥石流

  地震

  河流侵蚀几个灾害进行详细介绍。如果有错误还望批评指教。最后,希望这些灾害不要发生!

  崩塌

  1.定义:陡峭斜坡上的巨大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坡体,发生崩落和倒塌的现象。崩塌常发生在山区陡峭山坡上,也发生在露天采场,路堑边坡等人工边坡上。

  2.崩塌的特点:速度快,规模大3.崩塌产生的条件

  地貌条件:陡峭的斜坡(55°~75°最易崩塌)

  岩性条件:

  坚硬或软硬相间的岩性,坚硬岩层多组成高陡山坡,在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的情况下易崩塌。

  地质构造条件:节理面,断层面,岩层层面的产状对山体稳定性有影响。水的作用

  人为因素

  地震等4.崩塌的类型

  (1)根据产状:倾倒

  滑移

  鼓胀

  拉裂

  错断(2)根据崩塌的工程分类

  我国《岩土工程勘察规范》中,根据崩塌的特征、规模及其危害程度,将其分为三类:

  1、大型崩塌:山高坡陡;岩层软硬相间,风化严重;岩体结构面发育、松弛且

  组合关系复杂,形成大量破碎带和分离体;山体不稳定,可能崩塌的落石方量大于5000m3,破坏力强,难以处理。

  2、中型崩塌:介于大小之间。

  3、小型崩塌:山体较平缓;岩层单一,风化程度轻微;岩体结构面密闭且不甚发育或组合关系简单,无破碎带和危险切割面;山体稳定,斜坡仅有个别危石,破坏力小,易于处理。

  4.崩塌的危害:对乡村的和城镇的危害

  破坏整个居民点,破坏交

  通运输,造成经济损失。

  对工程的危害:对铁路和公路造成破坏。5.崩塌的防治

  (1)工程地质调查

  ?查明地形地貌特征

  ?查明崩塌区的岩石性质地质构造特征

  ?了解崩塌区的气候变化特征以及地震的最大烈度等(2)防治原则

  大型崩塌

  绕避;中型崩塌采用防护措施

  小型崩塌

  破坏力小

  采用措施后可作为建筑场地(3)具体防治措施

  ?可采用爆破方法削缓陡崖

  清除易坠的岩石。采用锚索或锚杆串联加固

  ?崩塌区内有地表水时,在其上方修截水沟或在破面上喷浆,以避免岩石强度变化和防止差异风化

  ?小型崩塌

  采用线路外移,拦石墙

  拦石网,支护

  镶补

  锚固等。中型崩塌采用明洞

  棚洞;6.灾害实例

  1.崩塌对人民生活的危害:2001年贵州兴义发生特大岩体崩塌造成10死2伤。5月29日,兴义市雄武乡木咱村岩体发生崩塌,造成约60万方崩塌岩石直接冲向村寨。此次地质灾害事故埋没农舍7栋6户,毁坏农户房舍38户228间,造成10人死亡、重伤2人,直接经济损失达500余万元。灾害的原因在于当地连续降雨,使得白龙山上部不稳定岩石发生地质变化,中部陡斜地段软体砂岩,页岩下滑。

  因为事故发生地十分偏僻,而且崩塌的特点速度十分快,加上白龙山独特的岩性和地质构造造成了这次事故。对于这种大型崩塌,速度快,很难做到第一时间躲避。为了防治崩塌,减小崩塌带给人的危害,有关部门需要深入山区调研,做好危害评估。平时做好屏障,拦石墙,拦石网需要建起。另外当地政府也要保证灾后能第一时间开展救援,减少损失。

  2.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崩塌产生的落石对管道产生影响。对公路,隧道,桥梁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防止崩塌的影响,首先要对施工地点进行勘察,然后确定是否在这里修建,然后考虑花费来进行防治工程建设。

  滑坡

  1.定义:

  斜坡土体和岩体在重力作用下失去原有的稳定状态,沿着斜坡内某些

  滑动面(或滑动带)作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2.滑坡的特点:1.滑动的岩土体具有整体性;2.斜坡上岩土体的移动方式为滑动,不是倾倒或滚动;3.规模大的滑坡一般是缓慢地往下滑动,其位移速度多在突变加速阶段才显著。3.基本构造特征

  (1)滑坡体(2)滑动面、滑动带和滑坡床(3)滑坡后壁(滑坡圈谷)(4)滑坡台地

  (5)滑坡鼓丘(6)滑坡舌(7)滑坡裂缝:

  1)拉张裂缝2)鼓张裂缝3)剪切裂缝

  4)扇形张裂缝(8)滑坡主轴4.名词解释

  1.滑坡体:斜坡内沿滑动面向下滑动的那部分岩土体。

  2.滑动面、滑动带和滑坡床:滑坡体沿其滑动的面称滑动面。滑动面以上,被揉皱了的厚数厘米至数米的结构扰动带,称滑动带。有些滑坡的滑动面(带)可能不只一个,在最后滑动面以下稳定的岩土体称为滑坡床。

  3.滑坡后壁:滑坡体滑落后,滑坡后部和斜坡未动部分之间形成的一个陡度较大的陡壁称滑坡后壁。滑坡后壁实际上是滑动面在上部的露头。滑坡后壁的左右呈弧形向前延伸,其形态呈“圈椅”状,称为滑坡圈谷。

  4.滑坡台地:滑坡体滑落后,形成阶梯状的地面称滑坡台地。滑坡台地的台面往往向着滑坡后壁倾斜。

  5.滑坡鼓丘:滑坡体在向前滑动的时候,如果受到阻碍,就会形成隆起的小丘,称为滑坡鼓丘。

  6.滑坡裂缝:在滑坡运动时,由于滑坡体各部分的移动速度不均匀,在滑坡体内及表面所产生的裂缝称为滑坡裂缝。

  7.滑坡主轴:滑坡主轴也称主滑线,为滑坡体滑动速度最快的纵向线,它代表整个滑坡的滑动方向。

  5.滑坡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1.形成条件:

  (1)有贯通的滑动面(2)下滑力大于抗滑力滑动面可以是平直

  的、弧形的、折线形的。

  在平面滑动面情形下,滑坡体的稳定系数K为滑动面上的总抗滑力F与岩土体重力Q所产生的总下滑力T之比。即K=F/T当K<1时,滑体发生滑动;K>1时,滑体稳定;K=1时,处于极限平衡状态。2.影响因素:(1)地形地貌:河流冲刷岸易形成滑坡;开挖的边坡越高越陡,越易形成滑坡。(2)地层岩性:软弱岩层,松散堆积层,软硬相间岩层。松散堆积层的滑坡主要和黏土有关(3)地质构造:倾向玻外的节理,岩层面,破碎带;斜坡内的一些层面、节理、断层、片理等软弱面若与斜坡坡面倾向近于一致,则此斜坡的岩土体容易失稳成为滑坡。(4)地下水:水的作用可使岩土软化、强度降低,可使岩土体加速风化。若为地表水作用还可以使坡脚侵蚀冲刷;地下水位上升可使岩土体软化、增大水力坡度等。(5)人为因素:如斜坡下方不合理的开挖

  上方堆填土石

  修建筑物(6)地震6.滑坡的发育过程

  蠕动变形阶段

  滑动破坏阶段

  渐趋稳定阶段7.滑坡的治理1.排水

  原则:区内水尽快汇集、排出区外水应拦截、旁引

  措施:

  (1)地表排水:设置截水沟和排水明沟系统。截水沟是用来截排来自滑坡体外的坡面径流;排水明沟系统,以汇集坡面径流引导出滑坡体外。

  (2)地下排水:设置各种形式的渗沟或盲沟系统,以截排来自滑坡体外的地下水流。

  2.支挡(增大抗滑力)

  在滑坡体下部修筑挡土墙、抗滑桩或用锚杆加固等工程以增加滑坡下部的抗滑力。

  3.边坡防护

  土质边坡防护

  种草,降低水对边坡的冲刷,提高边坡土体的抗剪强度砌片石框架或锚杆护坡,土工织物。4.刷方减重(减小下滑力)通过削减坡角或降低坡高,以减轻斜坡不稳定部位的重量,从而减少滑坡上部的下滑力。如拆除坡顶处的房屋和搬走重物等。

  刷方-减小坡度

  减重-减小滑体重量5.土质改良

  (1)增加土体强度,防止土体破坏,添加材料改变岩土成分,(2)直接拌合(沥青,水泥,石灰等)(3)灌浆法等其他方法。8.滑坡的工程地质勘查

  (1)测绘与调查:搜集当地滑坡史,调查地层分布,调查地貌形态及其演变过程。

  (2)勘探:主要任务在于查明滑坡体的范围,厚度,物质组成和滑动面的个数,滑动带的物质组成。常用方法有物探,坑探和钻探等。(3)室内及野外调查

  (4)滑坡的观测:滑坡动态观测和地下水观测。9.灾害实例

  1.山区滑坡:2013年1月11日8点26分,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果珠乡高坡村赵家沟村民组发生山体滑坡,有10多户村民住房被掩埋。经相关部门核实,赵家沟村民小组共有60余人,其中外出打工20余人,山体滑坡被掩埋40多人,房屋全部被埋,遇难人数17人。

  其中重要原因在于该地区陡峭,巨大高度差产生了巨大的势能。当滑坡发生时,会携带巨大的能量。但是还有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在于群众防灾意识薄弱,缺乏必要的滑坡预防和自救常识,造成山体滑坡事故仍然不断发生,酿成了一出出家破人亡的悲剧。痛定思痛,我们在了解滑坡的危害以后,要主动学习滑坡预防和自救常识,以备不时之需。

  2.矿山滑坡:2014年8月14日凌晨2点10分,山西太平矿物资管理部单体支柱检修车间房后挡墙因雨水浸蚀突然垮塌,山体边坡大面积滑坡,造成重大财产损失的同时,严重威胁周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矿山由于不断开挖导致山体结构变得十分不稳定,大雨过后极容易形成滑坡。这里必须要注意边坡的稳定性,具体措施在于合理开挖,合理确定工作阶段坡面角,定期进行边坡维护,实时进行监测,让工人的生活区尽量远离矿山。

  泥石流

  1.定义:泥石流是泥,砂,石块等碎屑物与水,气形成的运动性物流,它发生在山区,是由暴雨或融雪所激发碎屑与水共同在重力作用下发生的暂时性洪流。2.特点:泥石流经常突然爆发,来势凶猛,可携带巨大的石块,并以高速前进,具有强大的能量,因而破坏性极大。

  泥石流大多伴随山区发生,携带固体碎屑物。3.形成条件

  (1)陡峭的地形条件:典型的泥石流流域,从上游到下游一般可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分别发布于上游,中游,下游地区。

  (2)地质条件:泥石流发育的地区多为地质构造复杂,断层节理发育频繁的地区。另外,该地区有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而这些物质多由褶皱,地壳抬升,或岩石风化产生。(3)水文气象条件

  (4)人为因素:滥砍滥伐造成地表水土流失,采矿,采石促使泥石流增加。4.泥石流的分类

  (1)按泥石流固体物质组成分为

  泥流

  泥石流

  水石流(2)按流体性质分类为

  黏性泥石流

  稀性泥石流

  (3)按流域形态分类为

  坡面型泥石流

  沟谷型泥石流

  河谷型泥石流

  5.泥石流防治措施:?形成区:水土保持,在上游封山育林,植树种草

  ?流通区

  拦截,修筑挡墙,半截堰堤,采用改变沟床坡降,降低流速的方法。?沉积区

  排导

  绕避6.灾害实例:

  1.山区泥石流危害:2010年8月7日22时左右,甘肃舟曲县城东北部山区突降特大暴雨,降雨量达97毫米,持续40多分钟,引发三眼峪、罗家峪等四条沟系特大山洪地质灾害,泥石流长约5千米,平均宽度300米,平均厚度5米,总体积750万立方米,流经区域被夷为平地。2010舟曲8·7特大泥石流灾害中遇难1557人,失踪284人,累计门诊治疗2315人。

  分析主要原因:1.地质地貌原因。舟曲是全国滑坡、泥石流、地震三大地质灾害多发区。舟曲一带是秦岭西部的褶皱带,山体分化、破碎严重,大部分属于是炭灰夹杂的土质,非常容易形成地质灾害。2.气象原因。国内大部分地方遭遇严重干旱,这使岩体、土体收缩,裂缝暴露出来,遇到强降雨,雨水容易进入山缝隙,形成地质灾害。3.瞬时的暴雨和强降雨。由于岩体产生裂缝,瞬时的暴雨和强降雨深入岩体深部,导致岩体崩塌、滑坡,形成泥石流。4.舟曲泥石流受灾严重的三眼峪排洪沟上游,正在修建拦洪坝,灾害发生前,包括4座拦渣坝在内的工程尚未完工。在刚建完的4道拦洪坝中的1号坝,在其

  残体内部堆着石块、沙砾,稍微用些力便可徒手抽出石块。在灾害发生时,这些工程不仅没有发生其作用,反而还产生了不利影响。2.泥石流对桥梁危害:每年在云贵川地区都有桥梁因为泥石流被毁坏,泥石流对桥梁的危害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冲刷、冲击、磨蚀、淤埋等。为了减小这种破坏,桥梁位置的选择十分重要。桥位应选在沟道顺直,主流较稳定,上下游无急弯,纵坡较一致或是上

  缓下陡的沟段。桥位不应选在上下游都有急弯,坡度由急变缓的变坡点附近或陡坎下面。桥梁墩台设计原则应利于排泄,防止泥石流撞击墩台和冲刷。

  地震

  1.定义:地壳发生的震动,地壳发生的机械颤动,属于内动力地质作用。

  2.相关术语:震源

  振动的源点

  能量的发源点;

  震中

  震源在地表投射点;

  震源深度

  震源到震中的距离;

  震源距

  震源到地震接收站的距离;

  震中距

  震中至地震接收站的距离;

  地震序列

  前震+主震+余震

  3.地震波

  定义:地震时从震源释放的能量以弹性波形式向四周传播。(1)体波:地震波通过地球内部介质传播的波

  体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传播速度最快,而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2)面波:R波和L波,是体波到达地面后激发的次声波,只在地表传播。

  4.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

  地震震级是表示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指标,释放的能量E越大,震级M就越高。二者关系为lgE=11.8+1.5M5.5~6级以上的为破坏性地震,7级以上地震为强烈地震。地震烈度是地震产生破坏程度的指标。它与距震中距离,震级,地震波传播的介质条件等有关。5.地震效应(1)地震力效应

  地震力即地震波传播时施加于建筑物的惯性力(2)地震破裂效应

  地震引发岩石地层破裂位移形成地震断裂和地裂缝(3)地震液化与震陷(4)地震激发地质灾害

  6.地震带

  我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这两大地震带的交接地区。地震带是指地震集中发生及分布的地方。地球上主要有三处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印度尼西亚地震带,洋脊地震带。皆位于板块交界处。在地震带内震中密集,在带外地震的分布零散。地震带常与一定的地震构造相联系。7.灾害实例

  2008.5.12汶川8.0级大地震。地震危害极大,共遇难69227人,受伤374643人,失踪17923人。其中四川省68712名同胞遇难,17921名同胞失踪,共有5335名学生遇难,1000多名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达8452亿元。

  震源深度为10~20千米,与地表近,持续时间较长(约2分钟),因此破坏性巨大,影响强烈。

  原因在于印度洋板块向北移动,使得亚欧板块受到压力,并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又由于受重力影响,青藏高原东面沿龙门山在逐渐下沉,且面临着四川盆地的顽强阻挡,造成构造应力能量的长期积累。最终压力在龙门山北川至映秀地区突然释放。造成了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8.面对地震自救措施

  我们不能慌乱。特大地震发生造成房屋倒塌,来不及跑时可迅速躲到坚固的墙体,塌下来时可以承受住形成空间的地方。趴在地下,闭目,用鼻子呼吸,保护

  要害,并用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以隔挡呛人的灰尘。在楼房里时,应迅速远离外墙及其门窗,可选择厨房、浴室、厕所、楼梯间等空间小而不易塌落的空间避震。千万不能使用电梯,不能从楼上跳下。在街上行走时,将身边的皮包或柔软的物品顶在头上,无物品时也可用手护在头上,尽可能作好自我防御的准备,要镇静,应该迅速离开电线杆和围墙,跑向比较开阔的地区躲避。在学校里,要听从领导的指挥,不能随便跑动。

  河流侵蚀

  1.定义:河流侵蚀地表,掀起并带走地表物质的作用称为河流的侵蚀作用。2.河流水动力学象征:(1)河水水流的紊流特征:水流的各质点强烈混淆,或形成流束的流速不同。水流每点的瞬时速度,不论其方向和大小都在不断变化。(2)横向环流和螺旋流:槽线的曲折和断面形态的改变,会使水流内部形成一种规模大的旋转运动。引发原因有:弯道离心力和地球自转

  3.河流地貌:(1)河床及河床沉积物(2)河漫滩及河漫滩沉积物4.河流侵蚀的危害:(1)对土壤:会侵蚀土壤,造成水土流失

  (2)对口岸:造成坍岸,使得河岸土层会发生崩塌。5.坍岸情况分析

  按土质特性可将河岸分为无黏性,黏性的和组合的无黏性土的河岸,即使在排水良好的情况下,也会因为土体强度的降低导致坍岸的发生。排水较差,更会形成水压以及水的侵蚀导致坍岸。有粘性的,坍岸可以表现为圆弧滑动,浅层滑动,平面滑动。组合的土质:也会出现平面滑动这样的坍岸。6.河流侵蚀的治理

  (1)加强护岸工程建设

  包括加固岸坡,常在岸坡或浅滩地段植树,种草。或者在河中抛石。

  (2)约束水流

  包括束窄河道,封闭支流,截直河道等。7.黄河治理实例

  黄河三角洲位于渤海湾与莱州湾之间,属陆相弱潮强烈堆积性河口,是1855年铜瓦厢决口改道夺大清河后人海流路不断变迁而发展形成的。由于黄河每年挟带大量泥沙输往河口,河口长期处于自然淤积、延伸、摆动、改道的循环演变之中。每个时代黄河都会因为决堤而导致大量人丧生,还有就是黄河的侵蚀使得大量水土流失,对环境破坏严重。黄河治理十分重要。

  北宋时期,当时黄河以走北路入渤海为主,宋王朝为避京城水害,防御北方新崛起的辽、金侵犯以及稳定社会发展经济,对治理黄河十分重视。在堤、埽的修筑技术,裁弯和拖淤等治河措施以及发展漕运和灌溉农田、放淤等方面均有较大发展。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京城选在北京,对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没有以前的力度。近代以来更是因为战争而荒于治理。

  60年代开始对黄河河口基本情况和基本规律进行系统总结,并首次提出黄河尾闾河道摆动“小循环”的概念,而后又集中进行了河口防洪、防凌、计划改道和水利治理等规划工作。总结黄河治理工作,对其他河水侵蚀治理的建议;首先要做好防洪工程,其次要规划好河水治理与经济,生态环境的关系。做好科学管理,加强河口观测。更重要的是做到疏通,可持续,而不是堵塞,加重侵蚀。

  结论:

  随着技术和知识的日益提高,我们对灾害都有了科学的理解。但是地质灾害的发生的突发性,普通群众对灾害知识的不重视仍旧给了我们惨痛的教训。所以我们在平时要做好预防。我国是地质灾害频发的国家,天灾我们无法去避免,但是人祸我们可以避免。有很多灾害就是由于有关部门监测预防不到位,群众对灾害认识不准确导致。如果我们做好监测和预防,有些损失完全可以避免;如果我们懂得如何自救,我们在一些灾害面前能够保全性命;如果我们能够科学治理规划,我们可以从中获益。通过对地质灾害全面的了解,我们就可以做到有效防护,灾中逃生,降低成本,减小伤害。

  参考文献:

  【1】危岩崩塌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与防治

  赵允辉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4,15(z1):33-38【2】崩塌落石对不同埋深输气管道的冲击影响

  王岩

  姚安林

  《石油工程建设》

  201036(1):4-7【3】滑坡防治措施的现状和发展喻和平,田斌《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03,29(2):104-107【4】

  滑坡防治工程的现状与发展展望张倬元《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0,11(2):89-97【5】山洪泥石流滑坡灾害及防治科学出版社

  ,1994【6】泥石流对桥梁工程的危害及防治

  周小彬

  同济大学

  2006:1-100【7】地震人为灾害的危害性及其防护措施

  孙莉

  《科学之友》

  2011(12):145-14【8】“5.12”汶川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研究

  黄润秋

  李为乐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8,27(12):2585-2592【9】地震自救十大注意事项

  王立祥

  《养生大世界》,2008(6):5-5【10】坍岸预测方法研究王跃敏,唐敬华,凌建明

  《岩土工程学报》

  ,2000,22(5):569-571【11】河流侵蚀淤积环境地质问题研究

  林军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5,16(2):32-37【12】

  黄河治理的终极目标是“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李国英

  《中国水利》,2004,26(1):1-2第二篇:地质灾害

  XX县人民医院

  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医疗救护演练方案

  为了贯彻《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强化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工作,增强干部群众防灾、避险自救意识,提高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地质灾害防治快速反应能力和决策应对能力,市应急办、市国土资源局计划于2018年6月21日,在我县丁家镇柳家河村举办2018年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演练。为了确保本次演练圆满成功,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次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医疗救护演练方案:

  一、目的通过演练,进一步规范我院应对突发行地质灾害的应急反应能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防灾避灾意识,最大限度地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模拟情景

  受连续降雨和强降雨的诱发,丁家镇柳家河村居民点后面的山体,出现南北长300米、东西宽100米的多条纵向裂缝,向两侧延伸,随时有滑坡趋势,危及43户196名群众生命安全。我院接到当地群众紧急求救电话,立即启动《长武县人民医院院前医疗救护预案》,实施救援。

  三、组织领导及工作职责

  总指挥:XXX副总指挥:XXXXXX成员:XXX(救援队队长)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伤员三名:XXXXXXXXX联络员:XXXXXX组长职责:全面负责本次处置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医疗救护演练

  的领导工作。

  副组长、救援队队长职责:审定演练方案、内容设置、力量调集;决定演练统筹、训练中的重大事项;传达和贯彻落实县卫生局的指示、指令。

  四、演练时间、地点、科目及参演人员

  (一)演练时间:2018年6月20日前完成演练各项准备工作。具体演练时间拟定在6月21日上午10时。

  (二)演练地点:长武县丁家镇柳家河。

  (三)演练科目: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医疗救护

  (四)演练方式以模拟操作的方法进行。

  (五)参演人员共20人。

  相关职能科室5人、急诊科12人(科主任1人、医生3人、护士6人、司机2人)

  伤员3人

  五、演练内容情况设想:

  2018年6月20日9时30分,丁家镇柳家河村居民点

  后面的山体出现滑坡趋势三名人员受伤。主要演示滑坡发生后,120急救中心立即调动相关人员协同配合,快速、有效的进行现场处置的过程。

  六、演练流程

  1.总指挥XXX:2018年6月20日9时30分,丁家镇柳家河村居民点后面的山体出现滑坡趋势三名人员受伤,卫计局命令我们迅速出车,进行救援。全体人员集合,立即出发。2、9时50分,陕D-CD120及陕D-CE120两辆救护车及12名医护人员到达现场。

  3、XXX:报告总指挥:120急救人全部到位,请指示!

  4、总指挥:现在因山体滑坡,有三名伤员需紧急抢救,请立即救护。

  3、XXX:是。各急救小组听令,请立即对三名伤员分组实施抢救。

  4、现场施救:

  ①第一急救小组立即对一名高血压患者进行施救;医生简单查体(患者意识清楚)、一名护士测量血压、一名护士立即建立静脉通路。

  患者血压190/110mmhg。立即扶入陕D-CD120救护车。

  ②第二急救小组对另一名高血压伴胸闷、气促患者进行救治(吸氧、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路),抬上陕D-CE120救护车。③第三急救小组对一名孕妇实施急救(询问产妇情况:是否流血、是否破水、既往血压、血糖、是否正常,检查下肢是否浮肿等),听胎心、吸氧、建立静脉通路、测血压、体位摆放等。要求分工协作,抢救有序。救治结束抬上陕D-CD120救护车。

  5、返回途中的报告

  按照统一调度、统一指挥的原则,急救人员及时向总指挥报告急救现场的具体情况、返回的时间,调度中心根据情况逐级进行现场信息统计,及时请示汇报。

  6、途中监护

  转送途中,医护人员应对病人的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护,最大限度地维护病人的生命安全,同时注意个人的防护安全。

  7、抵达医院

  抵达医院后将病人送入急诊科,与接诊人员就病情与处置进行书面和口头交接。伤员安置后,出诊人员整理病历、进行登记、检查器材、补充药品,做好再次出诊准备。

  XXX:指挥长同志,医疗救护科目演练完毕,请指示。现场指挥长:请退场就近待命。XXX:是。

  七、要

  求

  1、要求调度人员接到呼叫后,立即按调度流程指派急救车辆,作好记录和上报工作。

  2、要求各项操作要到位(包括静脉穿刺、心电监护、吸氧)。

  3、救护车2辆,每辆救护车配有急救人员(急救医生、急救护士、急救司机)。

  4、高血压患者抢救室体位的摆放要合理。

  5、对产妇的救治要合理。

  6、抢救过程要求分工协作,紧张有序,条理清楚。

  第三篇:地质灾害

  2011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地质灾害预警预防

  一、背景链接

  【理论背景】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层自燃、黄土湿陷、岩土膨胀、砂土液化,土地冻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政策背景】

  2010年7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强地质灾害隐患巡查和预警预报,及时转移受威胁群众,认真做好排险防治工作,强化应急抢险处置,落实各项防范应对措施,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进一步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2010年8月24日,“2010城市地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论坛”在同济大学举行,论坛的宗旨是,使城市能针对不同的地质环境更合理地开发,也更有效地防治和减轻灾害。论坛上有专家指出我国将在最短时间构建一个以气象、水文、环境等综合因素构成的地质灾害预警系统。

  【当前现状】

  今年以来,我国气候极端异常,南方持续强降雨,部分地区地质灾害多发频发,群死群伤事件时有发生。据国土资源部统计,今年1~7月,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26009起,数量是去年同期的近十倍。今年中国重大地质灾害发生的频次、造成死亡失踪的人数,均为本世纪以来最重。其中8月7日甘肃舟曲县发生特大泥石流,造成了1434人

  遇难,331人失踪。

  ●9月1日晚,云南保山市发生山体滑坡。

  ●2010年8月18日凌晨1时30分,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发生特大泥石流。

  ●8月13日凌晨3时许,四川省绵竹县清平乡突发泥石流。

  ●8月7日晚10时许,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发生特大泥石流。

  ●6月19日上午9时,登封市白坪乡煤窑沟村袁家门发生1处地面塌陷并发滑坡及崩塌,造成十余间居民房屋开裂,400米道路破坏,毁坏林地80亩、耕地120亩;二、原因和意义

  【原因】

  每年4—9月汛期来临之时,我国部分地区都会出现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而今年地质灾害在一些主汛区大范围、长时间、高频率发生,是历年所罕见的。陇海铁路、沪昆铁路因山体滑坡造成交通事故,福建、贵州等地发生泥石流,地质灾害防不胜防,其主要原因:

  一是降雨持续时间长、地区集中、强度大。今年夏季的降雨比较集中,广西、湖南、贵州、江西等地区强降雨持续一个多月,过去汛期日降雨量在100毫米左右,而今年日降雨量达到200-300毫米,降雨量、密度都非常大。

  二是贵州、云南、广西、四川等地在降雨前曾持续了约半年的干旱期,山体出现裂缝,突然进入汛期,裂缝遭到雨水的冲刷很容易形成泥石流。

  三是人工开挖削坡、采矿、水库蓄水、大量抽取地下水等人为因素所致。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不科学的人类工程活动使得西部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活动点相应增加,这给地质灾害预防增加了难度

  【意义】

  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关系群众切身利益,是确保各项生产生活正常有序进行的前提条件,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

  【对策措施】

  今年以来,****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御工作,总书记、******总理多次作重要指示,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也多次下发文件题要求。但是,今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地质灾害频发,群死群伤事

  件时有发生,尤其是6月底以来大型、特大型地质灾害多发,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应采取强有力的举措,切实抓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第一,充分认识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形势的严峻性。一是我国山区所占面积为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那些区域是地质灾害多发地带;二是我国是地震频发国家,地震将许多山脉“抖松”,极易发生地质灾害;三是许多民房、集镇、城市依山而建,在审批、建设时没有进行地质灾害评估,那些地方发生地质灾害的频率高。四是全国已排查出数万处地质灾害隐患未治理、未实施异地移民搬迁仍在观测,安全风险比较大。

  第二,突出灾害防治重点。我国山区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区域;城市、集镇、学校、医院、道路和重建工地、矿山企业、房前屋后为人口聚集场所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对象;持续强降雨及后期3—5天是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时段。把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大潮从平原迅速拉向人口较多的基层山区,减轻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灾害的折磨,是今后中国发展的一项重大课题。

  第三,扎实开展隐患排查。建立地质灾害隐患定期普查制度,特别是对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经常性进行拉网式排查,做到制度化、常态化,以全面掌握地质灾害隐患情况,确保不留死角,做到心中有数。对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逐一登记造册,落实防范措施,纳入群测群防工作体系。建立分级、分类管理制度,有关职能部门应加强汇总分析,建立数据库,为上级党委、政府提供决策依据。社区、乡村、企业、学校、医院等基层单位应经常性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全面掌握、准确判断事件发生态势,加强监测、预警措施。

  第四,切实加强预防避让。基层干部和工程建设管理人员应保持高度警惕,昼夜值守,严密关注雨情、灾情的发展变化趋势,遇有较强降雨时,应提前组织泥石流堆积扇体、滑坡变形体、沟口、陡崖及水电工程、道路工程建设施工区及营地等地质灾害高易发地段受威胁人员果断避让至安全地带,转临灾避险为预防避让,掌握防灾工作主动权。

  第五,加大隐患整治投入力度。一是必须树立人命关天的思想,加大对地质灾害治理的各级财政预算资金投入力度;二是整合移民扶贫资金、地质灾害异地避让搬迁补助资金、扶贫开发资金,加大资金投入;三是对已发生的地质灾害处理按照治理、避让搬迁成本等因素,适宜治理的进行治理,适宜搬迁的实施异地避让搬迁。

  第六,落实防治工作责任。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要求,应进一步明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责任,特别是应加强县乡两级责任制的落实,把责任层层落实到基层和人员。国土资源部门应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监督和指导工作,并会同气象部门加强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水利、交通、铁道、建设、安全监管、旅游、教育、电力等部门应按照职责分工,分别组织指导做好相关领域的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巡查、监测预警和排危除险工作。纪检、行政效能、目标督查等有关部门,应深入基层进行认真督促、检查,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抓得不力而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按照相关规定追究有关责任人工作责任、法律责任。

  要完全成功应对灾害来袭,还有必要建立单个灾害点预警系统。应当逐步建立和推进“灾害风险分析和评估灾害预报和警报灾害防御和治理灾害管理和应急处置灾害恢复和重建”的灾害防御体系。

  矿难

  2010年3月28日14时30分左右,中煤集团一建公司63处碟子沟项目部施工的华晋公司王家岭矿北翼盘区101回风顺槽发生透水事故,初步判断为小窑老空水。事故发生后,已确认109人安全升井,尚有153人被困井下。6月21日凌晨1点40分左右,河南省平顶山卫东区兴东二矿发生火药爆炸事故,事故发生已确认入井72人,已生还26人。10月16日早晨6点左右,河南平煤集团平禹四矿发生瓦斯突出事故,井下当时共有276人作业,事发后239人撤至地面,37人被困。

  今年频繁发生的矿难事故,让我们在悲痛的同时,不禁开始探求事故的渊源: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局面?华图特别从公务员申论考试入手,深入分析“矿难”现象的原因及解决对策,供考生参考。

  表面上看,矿难频发有安全生产基础差、法制意识淡薄、矿工维权难这三大原因。倘若作进一步的思考,就会发现它们背后还有诸多深层次的原因,如管理者认识上的误区、经济粗放型增长、监管机制不合理、教育国策失误、新闻自由度提高等等。

  具体原因如下:

  1、安全生产基础差。我国不少煤矿自然开采条件恶劣,安全生产基础薄弱,管理上漏洞诸多,抵御事故灾害的能力不足,对防范伤亡事故没有把握。

  2、法制意识淡薄。目前中国有一系列有关煤矿安全生产的法律和法规,如《劳动法》、《煤炭法》、《矿山安全法》和《煤矿安全规程》。虽然它们还有待完善,只要认真落实已有的规章制度,大部分矿难本可以消弭于萌芽状态。可以说矿难最直接的原因,是规章制度形同虚设,法律法规没有落实到位。

  3、矿工维权难。尽管《煤炭法》第42条和《矿山安全法》第23条都规定了矿山企业工会应当依法维护职工生产安全的合法权益,组织职工对矿山安全工作进行监督。但本该代表工人利益的工会,在矿工面临死亡威胁时缺位了。另外由于矿山劳动力的供过于求、工作机会的稀缺,很多人最担心下岗,煤矿侵犯矿工权益的事情时有发生。据知情人士透露,陈家山煤矿矿工的待遇每况日下,有时一些劳动保护用品都得矿工自己购置。面临“停职停工”的威胁,无处主张权利且生活无着的他们,明知下井工作有生命危险,也只好妥协。

  4、伤亡赔偿标准过低。安全生产的技术设备非常昂贵,当矿工死亡补偿过低时,矿主就会受经济规律驱使,在安全上偷工减料。煤矿开采的暴利和矿工生命的廉价,使一些矿主视矿工的人命如草芥。

  5、经济粗放型增长导致能源需求的高速增长。当煤炭生产的利润空间加大,超负荷生产成为顺利完成财政指标、刷新GDP的首选。一些矿产地企业和地方政府置安全和生态保护于不顾,超限开采、超负荷运转;一些小煤矿则把矿工当作赚钱机器,有些已取缔的小煤矿也死灰复燃。可以说,矿难频发是高能耗、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的市场反应。

  6、监管机制有缺陷。教训证明,本应是煤矿安全监管者的县乡两级地方政府,往往会成为煤矿直接或间接的经营者。作为一些地方的主要产业,违法违规经营的煤矿能解决就业问题,也是主要税源,一旦取缔,会使当地政府发生财政困难。直接的利益驱动使裁判员成了运动员、监管者成了保护者。

  (二)解决方针

  全面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五项措施:

  1、落实煤矿安全生产责任制

  2、改善煤矿安全生产条件

  3、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水平

  4、健全安全管理体制和机制

  总而言之,解决矿难治理的决策模式和治理结构两大根本问题。

  所谓决策模式,即要摆脱那些无效或低效的行政单方面决策,让民意有效参与,制订出能够瞄准问题核心,而不是只做表面工夫的矿难治理措施;所谓治理结构,也就是在加强政府监管之外,煤矿安全治理应形成两大制衡机制,一是通过广泛建立矿工工会,让矿工能够有组织地监督企业落实各项规章措施,维护自身的安全保障,二是通过公众、媒体、NGO等的深度介入,形成一个约束资本与权力的外部力量。

  鉴于目前煤炭行业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特别是一些国有大矿接连发生问题,理顺煤炭行业管理体制,健全管理机构、强化管理职能已显得十分迫切。同时,国家应增加了企业提取安全生产费用、安全风险抵押金制度、提高伤亡赔偿标准,通过这三项经济政策,配合法律法规和行政监督来加强高危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

  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天天读:“地陷”灾害频现

  【社会问题的背景】

  (1)2010年以来,在长沙、武汉、太原等城市,相继出现“地陷”。所谓“地陷”,实际上是一种地质灾害现象,与地质结构、降雨和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权威地质专家认为,未来城市“地陷”将逐渐呈现多发态势,这使大城市将空间拓展、交通体系建设和公共设施完善

  的着眼点转入地下的发展战略,面临新的考验。

  2010年入夏几场暴雨过后,长沙市银盆南路一些居民发现:银盆南路和潇湘路交叉处的人行道上突然出现了一个直径40厘米左右的小坑。后来,路面塌陷面积越来越大,很快成了一个直径3米、深2米的大坑,开始危及到机动车道,大坑周边的路面也逐渐出现裂痕。虽然市政部门在周围建起了围挡,但路上出现塌陷,让周边居民甚感不安。

  距离银盆南路不远的金星大道,2007年,一处建筑工地发生过一起“地陷吞人”事件。彼时,建筑工棚内,地面突然塌陷,恰在洞口上方的一名建筑工人瞬间被“吞”了下去。闻讯赶来的消防队员当即将工棚和相邻的房屋拆掉,以塌陷处为中心,用铲子向下挖。经过近十个小时搜救,才发现已窒息身亡的建筑工人。

  (2)2010年8月12日,太原、武汉两地,两座城市竟在同一天先后发生“地陷”。8月12日凌晨,武汉白沙洲大道一打桩机欲给桥墩打桩时,工地突然塌陷,形成一个面积约30平方米、深约6米的地洞,所幸无人员伤亡;同日上午8时25分左右,位于太原双塔东街的山西省人民医院应急病房楼门前路面出现两处塌陷,地陷楼塌的场面,引来了大批市民围观。

  与采矿区地质塌陷相比,城市“地陷”面积有限,但损失往往较大。一位长期在地质勘查一线的专家介绍,2008年4月,武汉市汉南区纱冒镇邻近长江大堤发生地面塌陷,仅加固堤防就耗资近3000万元。而深圳市一座体育设施,施工过程中发生“地陷”,不但使工程停顿,还迫使业主耗巨资实施勘探和加固,增加投资超过1000万元。

  每次“地陷”发生后,都会引来众多网友评论,有的指称是“地震前兆”,有的说是“外星人光顾”,还有的认为是“2012地球灾难的信号”等等,在一定范围内形成恐慌情绪。

  经过专业部门调查,很多城市出现的“地陷”都与人类地下工程活动有很大关系。

  (3)长沙市银盆南路发生的地面塌陷,系持续暴雨导致银盆南路地下一水管破裂所致。2007年,在“吞人”的工棚地面塌陷现场,搜救

  人员同样在地下发现了破损的大型下水管道和湍急的管道水流。

  2010年6月,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南京、成都、武汉、湖南等地地质调查中心和地质调查院,选择一些影响较大的“地陷”,如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莲花镇塌陷、浙江黄衢南高速公路塌陷等展开调查。专家们发现,各地出现的“地陷”无外乎为两种类型:一是岩溶塌陷,二是松散碎屑沉积层塌陷。

  这些专家在各地调查时发现,实地勘测的8处地面塌陷,都有工程活动等人为因素的影响。他们认为地质因素是基础,而“工程因素”与极端气象一道,并列为诱发“地陷”的两大外部原因。

  被住建部授予“中国工程勘察大师”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范士凯指出,纵观国内绝大多数城市的“地陷”,往往是隐伏在第四纪覆盖层下的溶岩中存在岩溶空洞且存在与覆盖层相连的通道,在某些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作用下,覆盖层物质沿着岩溶通道漏失到岩溶空洞中,引起覆盖土体发生塌陷,导致地面出现塌陷。

  几位专家还强调要注意区分地面塌陷与“天坑”的不同,特别是媒体报道要规范使用,以免在社会上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4)中国地质大学安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赵云胜说,他搜索了今年各地的相关报道,实际上绝大部分地陷、地裂等地质灾害,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天坑”。地质学意义上的“天坑”,通常是指发育在可溶性岩层中,从地下通向地面,四周岩壁峭立,深度与平面宽度有百米至数百米以上,底部与地下河连接的特殊岩溶地形。由此可见,地面塌陷是必须加以防范的突发地质灾害,“天坑”则是经千万年方可形成的地质现象,而将地陷视之为地震前兆,更是缺乏科学依据。目前世界上发现并确认的天坑约80个,其中有超过50个在中国,绝大多数位于黔南、桂西、渝东的喀斯特地区。

  范士凯介绍说,城市地面塌陷国内外都有发生,似乎是大家熟知的一种地质灾害。但事实证明,许多人对它的实质含义、类型、发生及分布规律并不真正了解,甚至存在一些误区。比如一遇到地面塌陷就误认为是地下溶洞发生垮塌,这类塌陷本来是一种自然的物理地质现象,人为活动在多数情况下是诱发因素,只是在特殊情况下成为主

  导因素。但在塌陷发生后,往往是不分青红皂白地追究人为责任,而不去深入探讨自然规律。

  他还指出,城市地面塌陷事故的宏观定性预测是可以做到的,即根据石灰岩多为东西走向分布、老黏性土不容易塌陷等地层、地貌特点,可以摸索出一些规律。因此,无论管理层或是老百姓,都没必要“草木皆兵”。但要精确定位到哪个地方哪个时间发生地面塌陷,全世界还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做到。也就是说,可以在类型、范围等方面划出一个可能塌陷区,但什么时候塌陷,还不能预测。

  (5)近年来,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迅猛发展。随着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城市地层深处原始状况开始逐渐被改变,城市“地陷”发生概率上升。一些地质专家、国土资源部门官员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指出,当前,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存在多头管理和立法空白,地下工程开发与施工各自为政,区域性地质灾害公益普查迟迟不能起步,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亟待建立科学的风险控制体系和有针对性的监管办法。

  据武汉城市规划设计院提供的资料,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方面起步较早的上海,已开发地下空间面积约4000万平方米,形成超过10座以上大小不等的“地下城”。在武汉市,规划在主城区684平方公里范围内,到2020年建成2000万平方米地下空间。在北京,每年计划增加约300万平方米地下空间,到2020年,将建成9000万平方米的地下空间,人均5平方米。在长沙,还计划在城市西部一个水面数万平方米的湖泊下,建设水下商场、酒店、公共休闲设施等工程。

  除了开发地下城市,过江隧道、各种管网系统入地、市内轨道交通体系等城市地下工程建设、发展的速度也很快。数据显示,我国1995年至2008年的十多年间,建有轨道交通的城市从2个增加到10个,运营里程达到835.5公里。目前,又有22个城市获准建设地铁工程,总投资达8000多亿元。

  一些城市管理者针对社会上关于地下工程建设安全问题的疑问,往往突出强调技术手段。赵云胜指出,依照人类目前的技术,所有的地下工程,不对地面和周边产生任何影响是不可能的,关键在于如何将影响控制在许可的范围之内。如地铁工程盾构施工,多在城市人口

  和建筑物密集的地段进行,盾构机从地下穿越各种建筑物、铁路、河流、桥梁,施工质量和安全隐患等问题不容忽视。2006年以来,包括北京在内的城市,在地铁盾构施工中,就多次发生重大塌陷等事故。

  (6)赵云胜认为,从安全大局着眼,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首先需要信息调查,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科学合理地利用开发空间资源。

  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处长施伟忠说,当前,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关键性的基础研究工作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岩溶分布、发育率及覆盖层;二是地面塌陷的分布规律;三是地下水活动状况。弄清岩溶、土层和水的关系之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对“地陷”之类的灾情才能做到可防、可控、可治。

  “中国的地下工程施工技术,在全世界已经居于先进水平,光是对于城市地面塌陷多发区的勘测和评估,就已掌握了地震勘探技术、电法勘探技术、重力和磁法勘探、放射性勘探技术等。”范士凯说,当务之急,在于开展以城市为单位的“公益性地质勘探普查”,以摸清地质塌陷危险区等情况。

  范士凯说,考虑到国内很多城市在这方面都做得很不够,他曾在权威部门召开的定期专家座谈上,连续四年提出这一建议,但没有得到肯定性答复。有个别城市对这种提议感兴趣,但请当地地质勘察设计单位做预算,发现这样的普查需要经费约2000万元,后来也不了了之。

  由于这项工作未被纳入公共服务范畴,一般情况下,开发建设单位会考虑地下工程施工所在地的地壳受力层问题,但往往会缩减地质勘探投入。而建设、规划、国土等职能部门,也大都考虑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缺乏对区域性地质勘探的兴趣。

  范士凯等人指出,国家应该要求中心城市建立相应的财政机制,以政府投入、市场化竞争招投标的方式,开展公益性区域地质灾害勘探调查。在此基础上,编制地下空间现状及发展预测、开发战略、规模与布局、开发实施步骤等,才有科学依据。

  (7)近些年,许多城市在建设中常常遭遇这般尴尬:计划埋设管道

  的线路,已有其他造好的地下工程,使得管道线路不得不改道,因此成本大增。此外,高层建筑的桩基给地下空间开发造成新的障碍,对地下铁道、地下管线等有延续性的工程建设造成非常大的困难。

  施伟忠说,这些问题的深层次体制原因,在于城市地下空间管理存在“九龙治水”问题。与城市地下空间管理直接相关的机构,包括国土资源、城市规划、建设、电信、电力、公用、民防、公安消防、抗震、水利防洪、绿化、环保、水电、国防、文物保护等,管理主体职能交叉效率低下,多存在以部门利益取代公共利益等弊端。

  【核心对策】

  (1)由“地陷”问题,牵引出了目前城市地下空间管理所存在的“隐患”。我国应该整合行政资源,对地下空间开发项目审批、设计审查、工程管理、安全监督检查等建立起信息共享、协调互动、监管与查处联动的机制,在降低社会送审经费和时间成本的前提下提高管理效率。

  同时,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建设步入“快车道”的背景下,亟待制定一部完整、权威的法律,来规范并解决开发权限、体制、标准与规程等实际问题,实现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和统一管理。

  (2)为防止为地下水事故在修建地铁隧道时频发,应将地下水管道铺装比地铁修建位置更深的地下位置。施工前要组织地铁修建方面的专家,针对修建地点的地质情况进行勘测和调研,对不同地质采取不同的应对方法。在施工过程中,要加大施工的监管力度,要求施工单位严格按照施工规范和要求实施,彻底杜绝豆腐工程。

  (3)转变传统的政绩观,避免政绩考核指标片面地与GDP挂钩,用科学发展观引导城市化进程,使狂飙突进的地铁施工适度“降温”。

  (4政府有关部门应该鼓励进行地铁修建技术的创新,逐步提高地铁施工的技术,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通过专业培训班等方式,全面提升地铁管理部门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素质,防止“外行管理内行”的情形。加大对施工人员的安全培训,提升安全意识,防止人为失误所造成的“地陷”现象,同时减少地陷可能带来的人员伤亡。

  第四篇:地质灾害

  河南省人民政府

  关于贯彻落实国发〔2011〕20号文件精神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意见

  豫政

  〔2012〕28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国发〔2011〕20号,以下简称《决定》)是新时期国务院全面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为贯彻落实《决定》精神,扎实推进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以下意见,请认真贯彻落实。

  一、明确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目的,以建立健全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和应急体系为工作重点,不断增强全社会地质灾害防范意识和能力,全面提高我省地质灾害防治水平,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

  (二)基本原则。地质灾害防治要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明确各级政府的地质灾害防治主体责任,做到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科学运用监测预警、搬迁避让和工程治理等多种手段,有效规避地质灾害风险;坚持专群结合、群测群防,充分发挥专业监测机构作用,紧紧依靠广大基层群众全面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坚持“谁引发、谁治理”,对工程建设引发的地质灾害隐患,要明确防灾责任主体,切实落实防范治理责任;坚持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在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同时,协调推进山洪等其他灾害防治及生态环

  境恢复治理工作。

  (三)工作目标。“十二五”期间,完成我省山地丘陵区县(市、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任务,全面查清地质灾害隐患的基本情况,编制并实施全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落实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预警措施;加快豫西、豫北、豫南地质灾害易发区大型以上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工程治理或搬迁避让工作;对中、小型地质灾害隐患点,相关省辖市、县(市、区)政府要积极开展专群结合的监测预警,并组织分期治理或搬迁避让,使地质灾害灾情、险情得到及时监控和有效处置。到2020年,全面建成我省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和应急体系,基本消除或减轻中型以上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威胁,使因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明显减少。

  二、加强调查监测预报预警,夯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基础

  (四)全面开展地质灾害调查和动态巡查。以县(市、区)为单元,全面开展豫西、豫北、豫南山地丘陵区和豫西黄土区的地质灾害详细调查评价,加强人口密集区、重要工程设施周边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调查评价结果要及时提交当地县级以上政府,作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依据。国土资源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组织地质灾害隐患点调查评价,做好调查成果综合集成工作;水利部门负责组织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气象部门负责组织地质灾害气象致灾因子调查评价。

  切实强化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勘查。省国土资源部门负责组织大型以上地质灾害隐患点详细勘查,查明地质灾害形成条件、诱发因素、发育特征、威胁对象及危害程度,掌握其发展变化规律,督促指导各有关部门和省辖市、县(市、区)政府制定监测防治方案,落实防治措施。中型及以下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勘查和防治由有关省辖市、县(市、区)政府负责组织。

  加大地质灾害动态排查巡查力度。地质灾害易发区县级政府要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制度,组织开展对本地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经常性巡回检查;对重点防治区域,每年要开展汛前排查、汛中检查和汛后核查,及时查明地质灾害隐患,及时处置并向上级政府及国土资源部门报告;要将排查结果及防灾责任单位或防灾责任人向社会公布。省、市两级

  政府和国土资源、水利等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县级政府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巡查工作的督促指导,对基层难以确定的隐患,要及时组织专业部门进行现场核查确认。

  (五)切实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省和地质灾害易发区省辖市、县(市、区)要加快构建国土资源、气象、水利等部门联合的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建立预报会商和预警联动机制。对城镇、乡村、学校、医院、施工现场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等人口密集区上游易发生滑坡、山洪、泥石流的高山峡谷地带,要加密部署气象、水文、地质灾害等专业监测设备,加强监测预报,确保及时发现险情,及时发出预警。选择典型区域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区建设,开展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方法及致灾机理研究,建立降雨与地质灾害的关联模型,完善突发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提高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水平。

  加强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手段建设。加快推进河南省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我省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立应急信息发布体系,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等媒体和手段,及时发布地质灾害预警信息。重点加强农村、偏远山区、交通干线、厂矿企业、施工现场等区域紧急预警信息发布手段建设,因地制宜地利用有线广播、高音喇叭、鸣锣吹哨、逐户通知等方式,将灾害预警信息及时传递给受威胁群众。省国土资源、工业和信息化、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铁路、广电、通信、水利、安全监管、气象等部门按职责分别负责相关预警信息的发布。

  进一步提高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水平。地质灾害易发区县(市、区)、乡镇政府要重视并加强基层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建立健全以村干部、骨干群众、企业职工为主体的群测群防队伍。引导、鼓励社区、村民组、厂矿企业、施工单位成立地质灾害联防联控互助组织。对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员给予适当经费补贴,并配备简便实用的监测预警设备。组织相关部门和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对群测群防员、受威胁群众等的防灾知识及技能培训,不断增强识灾报灾、监测预警和临灾避险应急能力。省、市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水利、教育、民政、工业和信息化、安全监管、气象等部门负责指导县、乡级政府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群测

  群防体系,组织开展群测群防员防灾技能培训。

  三、严格城镇规划和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有效规避地质灾害风险

  (六)严格执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各省辖市、县(市、区)政府和有关部门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基础设施等专项规划时,要加强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合理确定项目选址和布局,避开地质灾害危险区域。省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水利、交通运输、铁路、工业和信息化、林业、国资、旅游、能源等部门按职责分别负责组织对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工程建设项目依据有关规定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严防人为活动诱发地质灾害。

  各级环保、林业、水利、农业、气象等相关部门要强化资源开发中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监管,开展地质灾害易发区生态环境监测评估。

  (七)快速有序组织地质灾害临灾避险。对出现地质灾害前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的区域和地段,县(市、区)政府要及时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向社会公告并设立明显的警示标志;要组织制定防灾避险方案,明确防灾责任人、预警信号、疏散路线及临时安置场所等;要组织力量严密监测地质灾害隐患变化情况,紧急情况下,县(市、区)、乡镇政府和基层群测群防组织要迅速启动防灾避险方案,及时有序组织群众安全转移,并在原址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设立警示标志,避免人员进入造成伤亡。在安排临时转移群众返回原址居住前,要对地质灾害隐患进行安全评估,落实监测预警等防范措施。各级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水利、民政等相关部门要加强指导。

  (八)加快开展地质灾害危险区内群众搬迁避让工作。各省辖市、县(市、区)政府要把地质灾害防治与扶贫开发、生态移民、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校舍建设、土地整治等有机结合,统筹安排资金,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地质灾害危险区内群众搬迁避让工作,优先搬迁危害程度高、治理难度大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点周边受威胁的群众。要加强对搬迁安置点的选址评估,确保新址不受地质灾害威胁,并为搬迁群众提供长远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各级国土资源、发展改革、财政、住房城乡建设、民政等相关部门要加强支持和指导。

  四、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强化地质灾害隐患治理

  (九)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点工程治理。对难以实施搬迁避让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按照大、中、小型分级结果,分别由省、省辖市、县(市、区)政府负责组织治理。各省辖市、县(市、区)政府要积极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资金,加快开展中小型地质灾害隐患点工程治理。要充分发挥专家和地质勘查队伍的技术优势,科学设计,精心施工,保证工程质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各级国土资源、发展改革、财政等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工程治理项目的支持和指导监督。

  (十)加强重要基础设施及工矿企业周边地质灾害防治。对交通干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利枢纽、输供电输油(气)设施等重要设施及军事设施周边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当地政府和交通运输、铁路、水利、工业和信息化、能源等相关部门以及部队、企业要及时采取防治措施,确保安全,国土资源部门要加强指导监督。

  经评估论证需要采取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的新建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必须在建设主体工程的同时,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各施工企业要加强对工地周边地质灾害隐患的监测预警,制定防灾预案,切实保证在建工程和施工人员安全。

  (十一)加强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各省辖市、县(市、区)政府要组织国土资源、发展改革、财政、环保、水利、农业、安全监管、林业、气象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编制实施相关规划,统筹抓好地质灾害防治、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水土保持、山洪灾害防治、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尾矿库隐患治理、易灾地区生态环境治理等各项工作,合理安排非工程措施和工程措施,切实提高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水平。

  (十二)开展重点地区地面沉降监测防控。要建立健全郑州、开封、许昌、平顶山、洛阳、焦作、新乡等城市及豫北平原等重点地区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实行地面沉降与地下水开采联防联控,重点加强主要城市超采区和豫北平原地下水开采管理,建设郑州、开封等城市地面沉降监测预警示范区,合理采取地下水禁采、限采措施和实施人工回灌等工程,避免因地面沉降造成危害。制定地下工程活动和地下空间管理办法,严格审批程序,防止因矿产开采、地下水抽采和其他地下工程建设以及地

  下空间使用不当等引发地面沉降、塌陷及地裂缝等灾害。省发展改革、国土资源、环保、住房城乡建设、水利、林业等部门要完善相关审批程序,制定或完善有关规范标准和技术规程;省住房城乡建设、人防等部门要制定地下工程活动和地下空间管理办法。

  五、加强应急能力建设,提高地质灾害应急救援工作水平

  (十三)提高地质灾害应急能力。各省辖市、县(市、区)政府要结合本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际,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加快组建专群结合的应急救援队伍,配备必要的交通、通信和专业设备,形成高效的应急工作机制。修订完善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制定严密、科学的应急工作流程,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有关各方协调联动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完善应急避难场所,加强必要的生活物资和医疗用品储备。省财政、国土资源、民政、工业和信息化、水利等部门要加强支持和指导。

  (十四)强化基层地质灾害防范。地质灾害易发区县(市、区)、乡镇政府要充分发挥基层群众熟悉情况的优势,大力支持和推进乡镇、村地质灾害监测、巡查、预警、转移避险等应急能力建设。在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内,乡镇政府、基层群测群防队伍要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的巡回检查,对威胁学校、医院、村庄、集市、厂矿企业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大中型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安排专人盯守巡查;每年汛期前要组织应急避险演练。

  (十五)做好突发地质灾害抢险救援工作。当突发地质灾害发生后,各级政府要及时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切实做好抢险救援工作,加强综合协调,做好人员搜救、灾情调查、险情分析、次生灾害防范等应急处置工作。要妥善安排受灾群众生活、医疗和心理救助,全力维护灾区社会稳定。驻豫部队、武警部队负责组织军队参与抢险救援;发展改革部门负责指导开展应急物资保障工作;民政部门负责指导做好受灾群众救助工作;国土资源部门负责指导做好地质灾害应急调查、隐患排查和应急处置工作;水利部门负责指导开展堰塞湖溃坝等次生灾害防范工作;卫生部门负责指导做好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疫工作;气象部门负责指导开展应急气象预报工作;通信管理部门负责做好通信保障工作。

  六、建立健全保障机制,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落到实处

  (十六)完善地质灾害防治法规、政策体系。认真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相关规章和制度建设,加快推进《河南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立法进程,形成比较完善和配套的地质灾害防治法规、政策体系。各省辖市、县(市、区)政府要制定完善相应的政策、制度。地质灾害易发区省辖市、县(市、区)政府要认真组织编制和实施本地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十七)加强地质灾害防治队伍建设。成立省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加强对全省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工作。地质灾害易发区市、县级政府要按照建立健全与本地地质灾害防治需要相适应的专业监测、应急管理和技术保障队伍的要求,设立市、县级地质灾害应急中心(地质环境监测站),建立应急专业队伍,充分发挥专业队伍在预防和治理地质灾害方面的技术优势。加大资源整合和经费保障力度,确保各项工作正常开展。对长期在基层一线从事地质灾害巡查调查、监测预警等防治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在职务、职称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稳定基层地质灾害防治队伍。

  (十八)加大地质灾害防治资金投入与管理。省级将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纳入本级财政保障范围,并根据工作需要逐步加大投入力度,用于开展我省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实施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预警、勘查、搬迁避让、工程治理和应急处置,支持群测群防体系建设、科普宣传和培训工作。各省辖市、县(市、区)政府要将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和群测群防员补助资金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不断增加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财政投入。要严格资金管理,确保地质灾害防治资金专款专用。各省辖市、县(市、区)政府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十九)积极推进地质灾害防治科技创新。省相关科技计划(基金、专项等)要加大对地质灾害防治领域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组织实施科技攻关,加强对复杂山体成灾机理、地质灾害风险分析、地质灾害监测与治理技术等方面的研究。积极采用地理信息、全球定位、卫星通信、遥感监测等先进技术手段,不断提升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勘查设计、监测预警水平。科技、国土资源、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负责组织各方面力量参与地质灾害防治研究和新技术、装备的推广应用。

  (二十)深入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科普宣传教育。各省辖市、县(市、区)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广泛开展地质灾害识灾防灾、灾情报告、避险自救等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预防地质灾害的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要定期组织机关干部、基层组织负责人和骨干群众参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加强对中小学学生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教育和防灾避险技能演练。地质灾害易发区省辖市、县(市、区)、乡镇政府负责人要全面掌握本地地质灾害情况,切实增强地质灾害防治及抢险救援指挥能力。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大地质灾害防治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力度。国土资源部门负责指导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教育部门负责将地质灾害防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组织中小学学生开展防灾演练。

  (二十一)切实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组织领导和沟通协调。各省辖市、县(市、区)政府要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范围,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要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本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建立完善逐级负责制,确保防治责任和措施层层落到实处。地质灾害易发区省辖市、县(市、区)、乡镇政府要把做好地质灾害防治作为各级政府分管负责人及主管部门负责人任职等谈话的重要内容,督促检查防灾责任落实情况。对在地质灾害防范和处置中玩忽职守,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要依法依规严肃追究行政领导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省、市、县三级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加强与当地驻军、武警部队的沟通联络和信息共享,共同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国土资源部门要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监督;发展改革、教育、民政、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卫生、水利、安全监管、广电、国资、工业和信息化、气象、旅游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相关领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二十二)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格局。广泛发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紧紧依靠驻豫部队、武警部队、民兵预备役、公安消防队伍等抢险救援骨干力量,切实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在动员群众、宣传教育等方面的作用,鼓励公民、企事业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关心、支持地质灾害防治事业。对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各级政府要给予表扬奖励。

  河南省人民政府

  二○一二年二月十日

  第五篇:地质灾害

  狮凤山铜矿已有近五十年的开采历史,矿山采用自上而下分段开采的形式,开采工作已到了十六中段859水平面,该平面比矿区东侧的绿汁江河床还低350余米。随着开采深度的不断下降,井下涌水已经成为当前狮凤山铜矿进行开采工作的重大安全隐患之一。为降低安全生产及经营风险,持续安全地进行矿山生产经营工作,由于矿山生产过程中对地形地貌的破坏,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或加剧一些地质灾害的产生,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是矿山生产前期一个重要的环节。地质灾害的类型和危害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矿山生产的开拓方式和生产布局。因此,必须加以重视

  地质环境条件:

  我市地质环境条件复杂、脆弱,受多期大地构造运动的影响,河流溯源侵蚀强烈,地形切割剧烈,陡坡地分布面积大,地表强风化、岩石破碎,地质体稳定性差。特殊的地形地貌为地质灾害的形成和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和物质来源。

  玉溪市所处大地构造位置为杨子准地台,南部以红河断裂为界与三江褶皱系相接,东南部以弥勒—师宗断裂为界与华南褶皱系的滇东南褶皱带为邻。区内发育南北向和北西向两组断裂,南北向有小江断裂、普渡河—滇池断裂、汤郎—易门断裂、元谋—绿汁江断裂纵贯全区;北西向有红河断裂、石屏—建水断裂、玉川断裂、曲江断裂等,呈现活动频繁和加剧之势。由于区内地震构造活动,形成新的断层、谷地、槽地、陡崖、陡坎、崩积物等,不稳定岩土体的广泛分布,脆弱的地质环境条件为地质灾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人类工程活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频繁的活动和许多不合理行为的发生,造成水土流失,加剧了对地质体的扰动

  和破坏,降低了地质体的稳定性,引发和诱发了地质灾害的发生。

  由于选线不当、削坡不合理、固坡和护坡措施不力等多种原因,公路和铁路沿线的许多路段滑坡、泥石流密集发育,造成交通中断,影响交通安全的事件时有发生。

  由于采伐森林造成植被减少、陡坡垦植,工程建设中固体废弃物的不合理排放、处置,截坡取土等,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矿产资源开采是对地质环境扰动最剧烈的人为工程活动,矿山及其周边地带往往也是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的高发区。山区建房选址不当、成排连建,房后切坡过高过陡、房前边坡护坡和房屋基础以及生产生活用水处置不当,是造成广大山区农村地质灾害多发的诱发因素

  矿山地质灾害预测检验

  2006年预测的36个矿山地质灾害点中,江川县清水沟磷矿1号排土场滑坡、澄江空心坟矿山边坡滑坡、峨山县宝山矿代面概第三采区排土场滑坡出现小规模滑动,易门县绿汁镇水箐村后三家厂矿崩落区发生4次少量危岩崩塌,无人员伤亡,预测效果好、2006年地质灾害预测检验

  根据玉溪市气象局《2006年玉溪市气候影响评价》、玉溪市防震减灾局2006年地震活动趋势分析,各县区2006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及玉溪市区域地质环境条件,2006年对全市41个重点危险区310个地质灾害点、36个矿山地质灾害点、23所中小学校、33段(条)

  国道、县道、乡村公路、57座病险水库、8个旅游风景区(点)和3个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作出预测。从所预测区(点)的稳定性和危险性看,部分区(点)出现了危险前兆和发生了小型一般级地质灾害,同时也新出现了88个地质灾害隐患点,总体预测结果是好的。从地质灾害发生的起数、级别和受灾的严重程度、损失大小看,2006年地质灾害属较严重,预测结果好。

  (一)重点危险区(点)检验

  1、红塔区:2006年预测的4个危险区25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在降雨较集中的7月底8月初及10月中上旬,春和镇波依村委会8组(大水槽)、大营街镇大密罗村委会8组、灵秀村委会土边箐(烟

  厂三库旁)箐沟、关索坝至灵照寺公路发生小型一般级滑坡、崩塌,新增灵秀村委会灵照寺海会塔公路、大营街龙潭村委会一组、北城皂角上坝、刺桐关石狗头、红塔区第三幼儿园5个滑坡地质灾害点,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万元,无人员伤亡,预测效果好。

  2、新平县:预测的5个危险区77个地质灾害(隐患)点中,全年共发生小型一般级地质灾害及隐患37起(滑坡36起、泥石流1起),新增隐患点69个,2006年因洪涝及地质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852.14万元,损毁田地1744.5亩,房屋倒塌121间、受损581间,受灾群众3464户,13352人。总体预测结果上较好,其中:

  漠沙镇仁和村山苏地小组、黎明村老街子,建兴乡盘龙村石头寨、建兴村下厂洞,戛洒镇小红山岔路口(滑坡、泥石流),新化乡六竜村七多克小组、大寨村小丫口小组、海外村周上寨小组、甸末村甸末小

  组,桂山镇五桂社区小山头小组,平甸乡他拉村核桃箐、费贾村弯子村小组,平掌乡曼干村苗旮旯小组、丫口小学,老厂乡黑查莫村则敢莫小组、营盘小组均出现了小型滑坡地质灾害及地质灾害隐患。

  3、华宁县:列入监测的3个危险区9个地质灾害(隐患)点,2006年共发生小型滑坡15起、崩塌4起,新增青龙镇长坡村、噜噜村2个滑坡隐患点。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万元,无人员伤亡。宁州镇的老孔寨、大花水、上寨滑坡;青龙镇玉泉山、矣马白上营、小营及城门洞小学滑坡,落岩山山体崩塌;盘溪镇的大湾、东升滑坡出现小规模一般级滑坡、崩塌地质灾害,危害程度低,预测效果好。

  4、江川县:2006年对8个危险区39个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预测,全年共发生小型一般级地质灾害8起(滑坡4起、崩塌3起、地面塌陷1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7万元,无人员伤亡。其中:大街镇水箐沟村、雄关乡下营村委会爬地村发生小型滑坡,安化乡宴石洞河村、前卫镇杨家咀第一、二组出现小规模崩塌,新增路居镇米潭水村、大街镇天井凹村2个滑坡灾害点。总体预测效果好。

  5、易门县:2006年预测的5个危险区32个地质灾害(隐患)点中,多数未发生灾情,仅有绿汁镇的麻蛇箐、芭蕉箐,铜厂乡碧多村委会窝拖田、西山村委会阿三郎发生小型泥石流,无人员伤亡,总体

  预测效果好。

  6、通海县:预测的4个危险区46个地质灾害(隐患)点中,未发生大的地质灾害,仅有九街镇团田三组(梅子箐)、四组(滑石板),里山乡芭蕉村四组(五里箐),河西镇清水河村八组(大捏蚱),杨

  广镇落凤村七组(杨子冲)、杨梅沟六组(花红园)软基,高大乡观音村二组(观音山)及新增里山乡芭蕉村五组滑坡隐患点的房前屋后出现局部滑坡、地面开裂。全年发生的3起灾害和4起灾害隐患,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4万元,潜在经济损失价值220万元,未造成人员伤亡,总体效果好。

  7、元江县:2006年对8个危险区30个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预测,全年共发生6起(其中:滑坡5起、崩塌1起)地质灾害,造成1人死亡,损毁房屋16间,损毁公路40米,直接经济损失43万元。青龙厂镇假莫代村委会核桃树村民小组滑坡,咪哩乡大新村民小组滑坡,因远镇卡腊村委会乌布鲁初村民小组滑坡,羊岔街乡南溪小学滑坡,澧江镇南满滑坡都发生小型灾害。新增羊街乡党堕村委会党堕村民小组崩塌和羊那公路垤霞村四组公路边坡滑坡二个地质灾害点,其中:党堕村民小组(杨庆发屋后)发生小型崩塌,在清理房后崩塌时造成1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5万元;垤霞村四组公路边坡滑坡,导致公路外侧边坡挡墙沉落下滑、开裂变形,40米路段外侧三分之一水泥路面(约2米宽)呈悬空状态,悬空高度0.5—1.2米,对公路外侧坡脚7户30人的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直接经济损失15万元。其它地质灾害(隐患)点未发生灾情和险情,预测效果好。

  8、峨山县:2006年预测的2个危险区33个地质灾害(隐患)点中,岔河乡谢扎村委会谢扎组村子滑坡、甸中镇镜湖村委会镜湖小组村子滑坡、富良棚乡富良棚村委会本鲊小组村子滑坡3个点发生一般级灾

  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5万元,无人员伤亡。其它地质灾害(隐患)点未出现险情,总体预测效果较好。

  9、澄江县:2006年预测的5个乡镇19个地质灾害重点监测点

  中,未发生地质灾害危害,总体预测效果好。新增6个地质灾害(隐患)点:阳宗镇饮马池村委会饮马池小组滑坡、海口镇松元村委会石龙滑坡、龙街镇尖山村委会代头小组滑坡、高西村委会朱家山滑坡、右所镇补益村委会吴柞小组滑坡、吉花村委会大坡头小组滑坡。玉溪市2006年地质灾害总体为较严重,共发生小型地质灾害83起(其中滑坡73起、泥石流3起、崩塌5起、地面塌陷2起),造成1人死亡及房屋、田地、公路损毁等,直接经济损失1958.54万元。以2005年相比,地质灾害起数增加107.5%,人员伤亡较上年减少14人(死亡减少8人),直接经济损失增加370%。各类地质灾害均有发生,以滑坡为主,崩塌、泥石流次之,地面塌陷和崩塌灾害呈上升趋势;地质灾害时空分布不均,时间上大多发生在6-9月降雨主汛期及10月的秋雨季节,空间上仍然多发生在山区、半山区及山间盆地边缘,2006年玉溪市地质灾害(隐患)点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地质环境脆弱。受多期大地构造运动的影响,地质构造复杂,河流溯源侵蚀强烈,地形切割深、岩石破碎,地表风化严重,地质体稳定性差。特殊的地质环境为地质灾害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特别是哀牢山变质岩带和大红山群老地层分布区最易发生地质灾害。

  2、玉溪市属地震多发区,活动断裂发育,因地震活动而产生的次生地质灾害隐患严重。小江断裂、普渡河—滇池断裂、汤郎—易门断裂、元谋—绿汁江断裂、红河断裂、石屏—建水断裂、玉川断裂、曲江断裂等在我市纵横交错分布,以及新老构造的活动,形成地裂缝、塌陷、崩塌等,埋下了地质灾害发生的隐患。2006年小震活动主要分布在小江断裂带南端的华宁、通海、澄江县,曲江断裂及其与普渡河断裂交汇地带、易门中浦贝断裂和楚雄—建水断裂中段,元江有少量分布。强度比2005年增大,1-12月共发生大于2.5级地震9次,大于3.0级5次、大于4.0级一次。

  3、由于采伐森林、毁林开荒、陡坡垦植等造成植被减少,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诱发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4、由于集中降雨、局地暴雨、大暴雨,沟渠渗水以及生产、生活

  用水管理不善和不合理排放,激发了地质灾害的发生。

  5、群众缺乏防灾知识及防灾意识不强。山区建盖房屋多选择靠山且切坡过陡,房屋座落在一部分为基岩、一部分为填土的地基上。山区建房选址不合理,集中建房或从一个滑坡体搬到另一个滑坡体上,或建在构造交汇由陡变缓处或沟口及洼槽等危险区。

  6、采矿活动对地质体稳定性的扰动尤为剧烈,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固体、液体废弃物随意堆排放,超高台阶开采、边坡过陡、采空区塌陷等,以及采矿权人对矿山地质环境、生态环境治理资金不到位,治理措施不力,极易引发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

  7、各类工程建设中忽视地质灾害危险性因素影响,不重视地质环境保护,不严格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要求进行施工和治理,在建设过程中或建成投入使用后引发地质灾害。九)2006年地质灾害的防灾减灾情况

  2006年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以学习、宣传和贯彻执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为中心,坚持“三为主”方针和“四结合”原则,认真组织实施《玉溪市2006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以村庄集镇等人类居住区、中小学校、矿产开采区、公路铁路沿线、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旅游区(点)、主要水利工程设施区等的滑坡、泥石流为重点,做好5—10月重点防范期地质灾害的监测巡查、预报预警、应急调查等避险避灾工作。

  1、编制市、县、乡(镇)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并组织实施。

  2、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全面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各项措施。

  (1)建立防灾领导组织机构,健全市、县、乡、村、组五级防灾责任制。

  (2)狠抓各项制度和措施的落实,切实做好汛期值班、巡查监测、预测预报、撤离转移、防灾避灾工作。

  (3)加强宣传教育培训,宣传贯彻《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普及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开展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万村培训行动。

  (4)加强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逐步提高地质灾害预报成功率。

  3、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费。

  4、开展县域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编制玉溪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5、积极组织实施地质灾害工程治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

  6、加强建设项目和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管理。(5)易门县

  共2个危险区,37个重点村庄地质灾害(隐患)点(其中:滑坡29个、泥石流6个、崩塌2个),涉及5个乡镇22个村委会、35个村民小组。

  ①绿汁—铜厂—小街危险区

  本区由于构造侵蚀、切割强烈,山高谷深,山坡陡峻,构造复杂,褶皱、断裂较发育。岩石风化强烈、破碎,植被稀少,采矿活动及人类工程活动强等因素,造成该区地质环境脆弱,生态环境恶化,为易门县地质灾害强活动区。本区共有地质灾害点28个点(其中

  :滑坡20个、泥石流6个、崩塌2个),主要危险村庄有:

  A、绿汁镇(共12个点,其中:滑坡8个、崩塌2个、泥石流2个):,木厂村委会小菜园村、木厂村委会明堂村滑坡,竹子村委会牛尖山村、绿汁村委会马干田上村、绿汁村委会细六庄上中下村、腊品村委会小腊品村、腊品村委会茂则武村、河尾村委会老红岩村滑坡,木厂村委会明堂村后山、木厂村委会水箐村崩塌,绿汁村委会马干田下村、绿汁村委会芭蕉箐村泥石流。

  B、铜厂乡(共11个点,其中:滑坡8个、泥石流3个):铜厂村委会小马山村、里士村委会北山村、里士村委会沙鮓村、里士村委会

  普家村、碧多村委会罗母箐村、股水村委会黄草岭村、西山村委会上芭蕉村、沙衣村委会把拉母组滑坡,铜厂乡西山村委会阿三郎、里士村委会坡脚村、碧多村委会窝拖田村泥石流。

  C、小街乡(共5个点,其中:滑坡4个、泥石流1个):狮子山村委会罗家村泥石流,狮子山村委会铜厂箐村、普厂村委会普厂新村6组、普厂村委会下拉溪达3组、普厂村委会蓼峨7组滑坡。②易门县浦贝—十街危险区

  本区广泛分布朱罗系地层,以粉砂碎屑岩,泥岩为主。岩石风化程度中等,构造活动强裂,植被稀少,陡坡开垦、切坡建房、公路建设、及采矿等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体稳定性扰动较大,易诱发各类地质灾害的发生。本区共有9个滑坡地质灾害点,为地质灾害中等活动区。A、十街乡(共3个滑坡点):十街村委会南山村、大村村委会龙口村、老吾村委会法家村滑坡。

  B、浦贝乡(共6个滑坡点):浦贝村委会汪水村、浦贝村委会矣石沙村、罗台旧村委会其者山村、阿姑村委会日末旧村、阿姑村委会响水村、草箐村委会施李村滑坡。

  公路地质灾害预测易门县:

  ①十街—老吾公路k2+900至k3+300路段,k7+800至k8+100路段,k17+350路段滑坡、崩塌;

  ②岔河—炉房公路k1+500至k1+700路段滑坡、崩塌。

  ③鱼峨线k76+600至k77+000路段滑坡、崩塌;

  ④绿汁河尾—羊歇厂公路k2+300路段滑坡、崩塌、泥石流;

  ⑤绿汁镇—小木奔公路泥石流、崩塌;

  ⑥铜厂里士—芭蕉路段滑坡、崩塌;

  ⑦浦贝—红石岩路段滑坡、崩塌。中小学校地质灾害预测(5)易门县:

  ①绿汁镇中心小学泥石流(威胁师生660人);

  ②浦贝乡赵普中心小学滑坡(威胁师生160人)。

  矿山地质灾害预测(6)易门县:云南达亚有色金属有限公司三家厂矿区塌陷、崩塌。

  (二)地震与地质灾害关系

  我县境内绿汁江流域一带,构造复杂,岩石破碎,地形切割强烈,坡陡,箐深、植被差。易门铜矿区50多年的采矿活动,造成了一些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如遇地震和降雨,将加剧对岩体结构和斜坡稳定性破坏,产生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增大。

  (三)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预测

  1.预测主要依据

  (1)绿汁镇、铜厂乡、小街乡、十街乡部份地区,由于构造、岩

  石结构、地形、植被及人为采矿活动等因素,地质环境脆弱,是我县地质灾害强活动区。浦贝、十街朱罗系地层分布区,由于断裂等构造形成时间晚,地层岩性主要以粉砂碎屑岩,泥岩为主,基岩透水性差,植被差,表土层疏松,遇水塑性大,是我县滑坡等地质灾害中等活动区。

  (2)据气象预测,2011年6—8月主汛期降雨量为500毫米左右,单点大雨,暴雨偏多,诱发产生洪涝、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大,较2010年偏重发生,监测和防治工作依然严峻

  2.重点地质灾害点预测

  根据2010年地质灾害活动监测情况,2011年农村居民地质灾害监测点57个,其中重点地质灾害监测点9个,一般地质灾害监测点48个。地质灾害监测点为:

  (1)龙泉街道办事处:一般地质灾害监测点江口村委会冷水箐上村、下村滑坡。

  (2)浦贝乡:重点地质灾害监测点:阿姑村委会曰末旧村滑坡。一般地质灾害监测点:浦贝村委会汪水村、矣石沙村滑坡;罗台旧村委会其者山村滑坡;阿姑村委会响水村滑坡;草箐村委会施李村滑坡。

  (3)十街乡:重点地质灾害监测点:大村村委会龙口村滑坡。一般地质灾害监测点:十街村委会南山村滑坡;大村村委会小腊主村滑坡;老吾村委会法家村、石头村、迤中村滑坡;脚家店村委会易尾村滑坡。

  (4)铜厂乡:重点地质灾害监测点:碧多村委会窝拖田村泥石流;西山村委会芹菜塘村滑坡。一般地质灾害监测点:碧多村委会罗母箐村岩石崩塌,山尾巴村滑坡;铜厂村委会小马山村滑坡;里士村委会北山村、依沙鲊村、普家村滑坡,坡脚村泥石流;西山村委会上芭蕉村滑坡;芭蕉村委会阿三朗村泥石流,小水井滑坡;股水村委会黄草岭村滑坡;沙衣村委会把拉母村滑坡。

  (5)绿汁镇:重点地质灾害监测点:腊品村委会则达村滑坡;河尾村委会孙家坟村滑坡;绿汁村委会麻蛇箐泥石流。一般地质灾害监测点:木厂村委会明堂村岩石崩塌;竹子村委会牛尖山村、起咱村滑

  坡、芍苴上组菜籽山脚至坝滩耕地开裂;绿汁村委会马干田上村、下村滑坡,细六庄上、中、下村滑坡,芭蕉箐村泥石流;腊品村委会茂则武村、小腊品村滑坡;河尾村委会老红岩村滑坡;龙格利村委会小龙格利村、下大田村滑坡。

  (6)六街街道办事处:一般地质灾害监测点白邑村委会下白邑滑坡,小戈革村滚石;二街村委会大芦柴冲、徐得箐村滑坡。

  (7)小街乡:重点地质灾害监测点:狮子山村委会铜厂箐村泥石流、罗家村滑坡。一般地质灾害监测点:普厂村委会普厂新村6组、下拉溪达3组、蓼峨7组、岩子脚2组滑坡。(5)易门县

  共2个危险区,37个重点村庄地质灾害(隐患)点(其中:滑坡29个、泥石流6个、崩塌2个),涉及5个乡镇22个村委会、35个村民小组。

  ①绿汁—铜厂—小街危险区

  本区由于构造侵蚀、切割强烈,山高谷深,山坡陡峻,构造复杂,褶皱、断裂较发育。岩石风化强烈、破碎,植被稀少,采矿活动及人类工程活动强等因素,造成该区地质环境脆弱,生态环境恶化,为易门县地质灾害强活动区。本区共有地质灾害点28个点(其中

  :滑坡20个、泥石流6个、崩塌2个),主要危险村庄有:

  A、绿汁镇(共12个点,其中:滑坡8个、崩塌2个、泥石流2个):,木厂村委会小菜园村、木厂村委会明堂村滑坡,竹子村委会牛尖山村、绿汁村委会马干田上村、绿汁村委会细六庄上中下村、腊品

  村委会小腊品村、腊品村委会茂则武村、河尾村委会老红岩村滑坡,木厂村委会明堂村后山、木厂村委会水箐村崩塌,绿汁村委会马干田下村、绿汁村委会芭蕉箐村泥石流。

  B、铜厂乡(共11个点,其中:滑坡8个、泥石流3个):铜厂村委会小马山村、里士村委会北山村、里士村委会沙鮓村、里士村委会普家村、碧多村委会罗母箐村、股水村委会黄草岭村、西山村委会上芭蕉村、沙衣村委会把拉母组滑坡,铜厂乡西山村委会阿三郎、里士村委会坡脚村、碧多村委会窝拖田村泥石流。

  C、小街乡(共5个点,其中:滑坡4个、泥石流1个):狮子山村委会罗家村泥石流,狮子山村委会铜厂箐村、普厂村委会普厂新村6组、普厂村委会下拉溪达3组、普厂村委会蓼峨7组滑坡。②易门县浦贝—十街危险区

  本区广泛分布朱罗系地层,以粉砂碎屑岩,泥岩为主。岩石风化程度中等,构造活动强裂,植被稀少,陡坡开垦、切坡建房、公路建设、及采矿等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体稳定性扰动较大,易诱发各类地质灾害的发生。本区共有9个滑坡地质灾害点,为地质灾害中等活动区。

  A、十街乡(共3个滑坡点):十街村委会南山村、大村村委会龙口村、老吾村委会法家村滑坡。

  B、浦贝乡(共6个滑坡点):浦贝村委会汪水村、浦贝村委会矣石沙村、罗台旧村委会其者山村、阿姑村委会日末旧村、阿姑村委会响水村、草箐村委会施李村滑坡。

  3.矿山地质灾害预测

  云南达亚有色金属有限公司三家厂矿崩落区,崩塌隐患。4.公路地质灾害预测

  2011年易受滑坡等威胁的公路地段为:十街至老吾公路k2+900至k3+300路段,k7+800至k8+200路段,k9+800至k10+100,k17+350路段;脚家店至朝阳公路k15+300路段;岔河至炉房公路k1+500至k1+700路段;鱼峨线k76+600至k77+000路段;绿汁竹子岔路—羊歇厂公路;铜厂里士—芭蕉路段;浦贝—红石岩路段;小狮公路k3—k5路段、k11—k12路段;易平路k2+270路段。5.学校地质灾害预测

  小街普厂完小、浦贝乡罗台旧完小滑坡2006年主要地质灾害事件:

  7月1日强降雨,易门县铜厂乡碧多村委会窝拖田村发生小型泥石流一次、西山村委会阿三郎村发生小型泥石流二次,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10月8日、11日,易门县绿汁镇麻蛇箐、芭蕉箐发生小型泥石流阻断公路。

  (二)地质灾害主要影响因素

  1、气候:2006年我市气候属正常偏差年景。全市年平均气温除元江为24.3℃外,其余各县区为16.4~17.8℃,与历年同期相比,各县区分别偏高0.5~1.5℃,华宁、澄江两县偏高达1.5℃;与上年同期相比,除通海偏低0.5℃外、其余各县区分别与上年相近。除5月气温特低外,气温总体正常到偏高。

  气温单位:℃

  气象要素

  红塔区

  江川

  澄江

  通海

  华宁

  易门

  峨山

  新平元江

  年平均气温16.616.617.116.417.317.216.717.824.3比历年(±)+0.7+1.0+1.5+0.5+1.5+1.2+0.8+0.5+0.5比上年(±)0.0+0.1+0.1-0.50.0-0.20.0-0.2-0.1年降雨量总体上正常略少,全市1-12月降水量在694.8-1005毫米之间,与历年同期相比,除元江、新平分别偏多72.1毫米及88.7毫米外,其余各县区分别偏少9.1~174.3毫米,其余各县区为正常年份;与上年同期相比,除江川、澄江分别偏少20.7毫米及212.2毫米,其余各县区分别偏多29.1~241.5毫米。1月至4月中旬降水稀少,干旱严重,4月28日进入汛期,较往年偏早20天,6-8月降水偏少,9-10月降水偏多,10月6日-13日出现严重秋季连阴雨天气,部份县降雨量破历史同期极值。降雨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坝区偏少,山区、半山区正常偏多,单点性大雨、暴雨天气较突出。2006年全市收集到暴雨洪涝17县次。由于降雨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局地大雨、暴雨、大暴雨强降水,诱发地质灾害起数比上年40起增加107.5%,人员伤亡较上年15人减少14人,直接经济损失比2005年的529.2万元增加370%。

  2005年玉溪市各县区降水情况

  降水单位:

  毫米

  气象要素

  红塔区

  江川

  澄江

  通海

  华宁

  易门

  峨山

  新平元江

  年降水量8036988078198397589281005885比历年(±)-115.4-174.3-132.8-79-75.5-72.5-9.1+72.1+88.7比上年(±)+32.3-20.7-212.2+87.3+52.5+29.1+241.5+103.8+171.12006年玉溪市各县区平均气温

  2、地质环境条件:我市地质环境条件复杂、脆弱,受多期大地构造运动的影响,河流溯源侵蚀强烈,地形切割剧烈,陡坡地分布面积大,地表强风化、岩石破碎,地质体稳定性差。特殊的地形地貌为地质灾害的形成和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和物质来源。玉溪市所处大地构造位置为杨子准地台,南部以红河断裂为界与三江褶皱系相接,东南部以弥勒—师宗断裂为界与华南褶皱系的滇东南褶皱带为邻。区内发育南北向和北西向两组断裂,南北向有小江断裂、普渡河—滇池断裂、汤郎—易门断裂、元谋—绿汁江断裂纵贯全区;北西向有红河断裂、石屏—建水断裂、玉川断裂、曲江断裂等,呈现活动频繁和加剧之势。由于区内地震构造活动,形成新的断层、谷地、槽地、陡崖、陡坎、崩积物等,不稳定岩土体的广泛分布,脆弱的地质环境条件为地质灾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和破由3、人类工程活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频繁的活动和许多不合理行为的发生,造成水土流失,加剧了对地质体的扰动

  坏,降低了地质体的稳定性,引发和诱发了地质灾害的发生。于选线不当、削坡不合理、固坡和护坡措施不力等多种原因,公路和铁路沿线的许多路段滑坡、泥石流密集发育,造成交通中断,影响交通安全的事件时有发生。

  由于采伐森林造成植被减少、陡坡垦植,工程建设中固体废弃物

  的不合理排放、处置,截坡取土等,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矿产资源开采是对地质环境扰动最剧烈的人为工程活动,矿山及其周边地带往往也是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的高发区。

  山区建房选址不当、成排连建,房后切坡过高过陡、房前边坡护坡和房屋基础以及生产生活用水处置不当,是造成广大山区农村地质灾害多发的诱发因素。

  (一)重点危险区(点)检验

  5、易门县:2006年预测的5个危险区32个地质灾害(隐患)点中,多数未发生灾情,仅有绿汁镇的麻蛇箐、芭蕉箐,铜厂乡碧多村

  委会窝拖田、西山村委会阿三郎发生小型泥石流,无人员伤亡,总体预测效果好。

  (四)公路地质灾害预测检验

  6、易门县:预测的3条路段中,十老公路K2+900至K3+300段,浦红公路K10+300至K10+500段发生小规模崩塌和蠕滑,未形成大的危害,预测效果较好

  (三)矿山地质灾害预测检验

  2006年预测的36个矿山地质灾害点中,江川县清水沟磷矿1号排土场滑坡、澄江空心坟矿山边坡滑坡、峨山县宝山矿代面概第三采区排土场滑坡出现小规模滑动,易门县绿汁镇水箐村后三家厂矿崩落区发生4次少量危岩崩塌,无人员伤亡,预测效果好。

  (三)重点防范期

  汛期的局地单点大雨、暴雨、大暴雨及持续降雨是诱发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自然因素,根据玉溪市地质灾害以滑坡、泥石流为主的特

  点,结合2007降雨趋势,确定全市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为5—10月

篇三:对地质灾害防治的认识

  

  地质灾害防治研究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发表时间:2020-10-28T02:28:12.956Z来源:《防护工程》2020年17期

  作者:

  雍平[导读]在对于人类认识的本质以及其发展的整体过程进行研究的哲学理论被我们称为认知论。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区局区域地质调查队

  四川省

  成都市610213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致使地质灾害频发,严重影响到社会安定、和谐。地质灾害发生时,可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如何能够更为客观、全面的了解地质灾害问题,选择合理的防治措施显得十分重要。经过多年来的研究和实践,逐渐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两种角度对地质灾害进行阐述。认识论强调地质灾害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地质灾害发生的根源在于地质体重力作用失衡,地质体边界条件、激发条件和初始条件发生不同的组合搭配,导致地质灾害出现。方法论则是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角度开展工作,寻找问题的合理解答,为后续防震救灾工作开展提供指导和依据。由此,本文主要就地质灾害防治研究的认识论与方法论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合理改善措施。

  关键词:地质灾害;灾害防治;认识论;方法论

  一、关于认知论与方法论的基本概述

  1.1认知论

  在对于人类认识的本质以及其发展的整体过程进行研究的哲学理论被我们称为认知论。认知轮主要研究人类认识的发生以及发展的全过程和其中的相关规律,而且其本身更加注重对于认识的本质畸形揭示,并且使得整体的认知更加符合客观实际。认知论本身是自然观表现当中的一种,其要求我们必须要跟自然学研究的相关进展,不断地来畸形人类关于自然界以及自然图景之间的相关认识,这其中主要包括:运动观、规律观、时空观、系统观、物质观以及信息观以及以上六者之间的相关联系,从而使其本身更好地适应自然科学的发展的新思想和新进展。

  1.2方法论

  所谓的方法本质上是一种人们对于认识过程的图示,其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展示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进行更加具有形象性的展示。而科学方法论则是指,在科学的认识相关的研究方法以及相关结构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进行相关问题的解决,从而对于相关的结构、理论以及其发展的相关趋势之间的关系进行更好地了解。目前,自然科学当中的相关方法主要包括实验法、观察法以及数学法三种,而哲学的方法当中则主要的包括含了相关归纳与演绎、综合与分析以及实证与思维。从总体看来,自然科学的方法与哲学方法之间本很存在着良好的逻辑上面的相关联系,都注重形式以及相关内容的强调,而且总体功能以及结构之间也能够做到和谐与统一。在通过采用科学的方法来进行客观事物的本质与内涵的探索过程当中,主要包括了相关的功能、结构、组合、实践以及相关内容与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和探索。系统科学本身具有较高的科学性而方法论当中则涉及众多的内容,这其中不单单包含传统哲学当中的原因与结果、简单与复杂以及部分与整体之外,还对于层次、要素、功能以及结构等较为新式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结合,从而使其本身更加的具有哲学的意义。关于自然观的认知论,主要强调的是事物的本质以及相关的内涵,对于事物当中所存在的矛盾论进行了解,其指的主要是事物的运动个性本身是具有较为独特的本质的,并且为本身的特定矛盾来进行规定。就目前来看,科学行为方法论主要分为整体论和分割论两种。

  二、地质灾害防治的具体措施

  在进行地质灾害防治时需要将地质环境的监测和地质灾害的防治结合起来,一方面需要加强对易发生地质灾害地区的环境监测,比如建立灾害调查区域,了解当地的水文条件,利用各种先进的勘察手段进行有效的坏境测绘等。另一方面则要加强对地质灾害的防治,比如先分析灾害形成的原因,设计防治工程,确定防治的手段,并建立安全警报机制和搬迁机制,在灾害发生前制定好紧急处理方案等。

  1.收集灾害相关信息,设计防治工程

  在建立地质灾害调查区,对当地的水文进行调查以前,还需要收集灾害相关信息,然后设计防治工程。在这方面主要是收集信息、分析研究信息,比如分析发生地质灾害的原因,最后再根据防治工程的设计目标,确立基本的调查手段,在调查时所需要的工具设备等,并且确定调查手段是否容易实现,具体的强度和工作量是多少,调查区域的灾害发生频率大概是多少。

  2.建立地质灾害调查区

  为了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从而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破坏,相关地质灾害防治部门需要在地质灾害发生频率较高的地区建立地质灾害调查区,并成立专门的调查小组对地质灾害发生频率高的地区进行水土、地质特征的调查分析,从而可以提高对地质灾害预测的准确性。在调查中需要把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按严重程度进行分级,对所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研究分析,得出地质灾害发生的规律,并建立应急防治方案,为之后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依据。另外,在进行地质勘查确定测绘范围的时候不能局限于地质灾害发生的区域,还需要根据运动规律,对周边一带的地质环境进行测绘。比如在对滑坡进行测绘范围确定的时候,需要加强对滑体相对稳定的后缘地带的调查,使得测绘工作更加严谨。再者,勘察方法的选择也要多样适宜,比如在对滑坡进行勘察的时候,传统的勘察方式有钻探、槽(井)探和物探等,在使用钻探勘察岩质滑坡的时候可以采样单动双管钻探工艺来完成。

  3.建设地质灾害警报装置

  地质灾害防治的另一关键措施是要建设地质灾害警报装置,通过高效的警报系统及时地预测到地质灾害的发生,并通过发出警报能够使相关地质灾害防治部门及时得到灾害信息。在警报装置建设部分,主要是预警的管理和预警的技术,也就是要采取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地质灾害进行监测,根据地质灾害发生的特点以及地质灾害的层级,再采取先进的设备仪器准确地定位地质灾害发生的位置,并捕捉到地质灾害发生时详细的灾害信息和当时的地质环境情况。同时还需要采取行政手段对所捕捉到的地质灾害预测信息进行公布,上报给有关部门进行决策,然后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灾害控制。

  4.建立健全搬迁机制

  在对地质灾害进行科学预测之后,需要对预测到的信息进行研究,分析出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具体位置,所波及的范围以及可能造成的影响程度。对于那些地质灾害发生中心地带,波及范围广,造成后果严重的地区应当按照搬迁机制组织当地居民进行搬迁,把居民有组织地安全地转移到预先设置的安全区域,并对受灾人民进行安抚工作。如果受灾地区受灾严重,还需要加强灾后重建工作,可以从人文环境建设和自然环境建设两方面着手。加强对房屋建设质量的监控,保证灾后工作得以顺利展开。

  5.完善应急处置方案

  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隐蔽性和不可测性,尽管这些年我国在预测地质灾害上投入了很多资金和技术成本,但受到目前技术和经济水平的限制,还是无法做到精确预测。所以应该要完善应急处置方案,完善信息收集平台,建立应急设备,能够在灾害发生之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在灾害发生之后较快进行应急行动,紧急撤离到安全区域,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害,确保受灾地区人民的财产生命安全。建立应急处置方案一般是在受灾比较严重的区域将人力财力和技术结合起来,建立紧急应响机制。

  结论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是一种可以了解和认识的问题,在充分认识的前提下选择合理的防治对策,由于地质灾害的个性和共性具有复杂性特点,所以从宏观角度去衡量是可以将其简化为线性、可确定问题进行处理,以此为后续防灾工作开展提供坚实保障和支持。

  参考文献:

  [1]刘传正.地质灾害防治研究的认识论与方法论[J].工程地质学报,2015,11(5):809~820.

  [2]周彬,朱晓强,杨达源等.长江三峡水库库岸消落带地质灾害防治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2014,31(11):43~45.

  [3]刘传正.地质灾害防治研究的认识论与方法论[J].工程地质学报,2015,23(05):809-820.

篇四:对地质灾害防治的认识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结(通用5篇)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结(通用5篇)

  时间总在不经意间匆匆溜走,我们的工作又告一段落了,这段时间以来的工作,收获了不少成绩,需要认真地为此写一份工作总结。那么问题来了,工作总结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结(通用5篇),欢迎大家分享。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结1一年来,在县局和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局相关业务股室的指导和永安乡各部门、各村、单位的支持下,我所在xx年度中,切实按照xxxx号文件精神及要求,层层落实岗位责任制,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科学制定防治方案,严格落实防灾责任,不断完善防治措施,结合我乡的实际情况,在我乡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有效地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做了大量的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落实职责

  为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切实保障我乡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损失,努力够建和谐社会,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及时成立了永安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政府乡长姜若海任组长,党委副书记张著升、杨嗣勇任副组长,有关乡直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参加。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乡国土所,由罗登云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雷富飞、黄黔东为办公室成员,负责具体办公。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办公室及时研究部署辖区范围的防灾减灾工作,与各村签订了《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书》11份;国土资源管理所加大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培训力度,召开村组干部培训会议2次;在政府所在地办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宣传专栏二期,增强了群众避灾救灾的观念,树立全民防灾意识。

  二、加大对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及时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xx年4月,我所对全乡辖内11个村125个村民组进行排查,共排查出大小地质灾害隐患点15处,影响和受威胁农户共55户266人,其中防范重点3处,35户、148人,对这15处地灾隐患点全部进行制表上报。对隐患点受威胁群众发放了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让他们明白面对险情应采取的紧急措施和撤离转移路线。编制了永安乡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永安乡地质灾害防灾工作预案》。5月份,又编制了永安乡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永安乡汛期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在汛期,制定了永安乡汛期防汛值班表,对防汛工作作了值班登记,并对重点排查出的沙堡村半沟组蕨基坡滑坡隐患点,相应成立了村级防灾减灾领导小组,由村长李杰任组长,支书喻朝明任副组长,喻清怀、喻胤、杨秀位、李进、李国民任成员。

  xx年7月,继我省关岭县岗乌镇大寨村山体滑坡后,我们又对全乡进行了逐村、逐户、逐点全覆盖无缝隙控网式排查,此次排查共排查出8个地灾隐患点,即落兴村河底、永安村街上、三岔溪村任家沟、沙堡村半沟和大坡、茶元村大院坝、鸣坷村斋公沟和雷家寨。后通过县地质灾害防治巡查组对我乡进行巡查和提出要求,我们又对这8个隐患点全部上界临地查看,最后审定地质灾害隐患点为1个,即沙堡村半沟组蕨基坡滑坡点,涉及受威胁群众19户、87人,并根据县国土资源局43号文件《关于报送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相关资料的通知》的要求,我们又编制了《永安乡沙堡村半沟组蕨基坡崩塌应急预案》,建立群防群测网络体系,制定了《永安乡地质灾害防治职责》、《沙堡村地质灾害防治职责》,还制定了蕨基坡滑坡点警示牌,对灾点进行埋桩监测记录。并要求村委进行地灾监测:晴天3天记录一次,雨天一天一次,降雨或暴雨天,每天至少三次。

  三、地质灾害隐患点存在问题

  1、地质灾害防治认识不足。地质灾害防治时间较长,即使是汛期结束,山体内还涵养着大量水分,容易造成已经开裂失稳的山体继续下滑的可能。由于一般群众主观上认为,汛期过后不会发生什么地质灾害。正是这种侥幸心理和麻痹思想,容易造成严重后果。

  2、农民建房缺乏科学知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农民认为建房背靠“大山”是有靠山之说。加上国家严格土地管理,为了减少宅基地占用耕地,一些农民便往山边建房,而在清基时处理不当,切坡

  角度过大,留下了地质灾害隐患。

  3、地质灾害治理资金不足。我乡地质灾害隐患点涉及面广,所需投入的治理资金比较多。一方面我乡地质灾害以小型规模为主,很难争取到国家立项治理防治资金。另一方面由于地方财力有限,难于筹集治理资金。造成全面预防和治理地质灾害资金严重不足。

  四、防治对策

  1、普及地灾防治知识。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采取板报标语、橱窗专栏、宣传图册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努力提高群众的防灾治灾意识。

  2、引导农民科学建房。在农村民居选址时,国土资源部门要把好用地审批关,充分考虑综合防灾和应急疏散的要求,使农民建房避开洪水、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对农民切坡建房要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

  3、建立地灾防治基金,把地质灾害治理工作落到实处。

  4、规范工程建设活动。严格遵循“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对在工程建设中违反了客观规律,如打石、取土、切坡、过量抽取地下水、大量砍伐林木等,破坏山体的自然平衡,引发地质灾害险情的行为,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从严从重处理,防止盲目施工而引发人为造成的地质灾害。

  总之,我乡对地灾防治工作下了大力,做了大量工作,及时按上级要求,完成了相应的工作,极大地减少了人们群众生命和财产损失,成绩是肯定的,不容质疑的,但离上级要求还很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地灾的防治和监测工作,我们将以此为责任,努力承担、努力完善和做好其相关工作。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结2为进一步加强20xx年度全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做到早安排、早部署,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3月2日至3月6日,我局联合技术协作单位——地矿眉山工程勘察院开展了为期一周的防治工作落实情况大检查。检查组分为2个小组、总计出动36人次,对全区所有乡镇街道办事处开展检查督导。此次检查内容主要包括:各乡镇地质

  灾害点统计情况及地质灾害隐患点排(巡)查、“两卡一表”编制落实情况;应急演练开展情况;各地质灾害隐患点警示标识设置、专职监测设备维护及运行情况;各地质灾害隐患点专职监测员巡查、检查履职情况。具体检查情况如下:

  一、各乡镇地质灾害点统计情况及地质灾害隐患点排(巡)查

  在此次检查中全区无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既有地质灾害隐患点无变形加剧情况,全区地质灾害隐患点总计189个,威胁户数共计1584户,威胁人数共计6037人。

  在对已有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排(巡)查的同时,还对各乡镇村民新报的疑似灾点进行逐点踏勘、确认,并向村民讲解了地灾识别的基础知识。经过对疑似灾点的逐各踏勘、确认后,未发现有新增灾点。

  二、“两卡一表”编制落实情况

  区19个乡镇中,望鱼乡已完成地质灾害工作明白卡、避险明白卡及防灾预案的编制,并已完成全部发放;观化乡、对岩镇“两卡一表”已编制完成,确保3月10日发放;沙坪镇、合江镇、南郊乡“两卡一表”已编制完成,确保3月15日发放;其余乡镇及街道办事处两卡一表均在编制过程中,并承诺将在3月27日之前完成编制并发放。检查组成员要求在“两卡一表”编制完成后,要组织专人将其发放到灾害点上的每家每户,并现场监督,确保“两卡一表”张贴在每家门口醒目位置。

  三、各地质灾害隐患点警示标识设置、专职监测设备维护及运行情况

  检查组对各乡镇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警示标识设置、专职监测设备维护及运行情况进行了随机抽查,部分点存在标识牌放置不当,如凤鸣乡顺河山庄对面滑坡;标识牌固定装置已损坏,如对岩镇拢阳村4组陈家边滑坡;受雨水冲刷,警示牌上字迹不清晰,如观化乡上横村3组水晶坎不稳定斜坡。20xx年新的警示标识设置即将发放,各乡镇府、街道办事处应高度重视并合理规范地将警示标识放置于每个地质灾害隐患点。检查组对所到的每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发放的对讲机、警报器等装置进行了检查,确保对讲机能够保持通讯,警报器能及时报警疏

  散人群。

  四、下一步安排

  1、高度重视、落实措施。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务必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灾预警工作,一定要将地质灾害防治作为当前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来抓。做到早安排、早部署,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

  2、加强值守、迅速反应。认真做好值班、值守工作,保障24小时通讯畅通,督促值班人员按要求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做好防灾预警信息的上传下达、突发灾情的信息收集和汇报工作。

  3、强化防灾、力保安全。加强监测人员的日常管理和督促,要求监测员做好“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复查”的日常监测预警工作。继续加大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力度,做到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使受威胁群众全面了解地质灾害隐患点情况及报警方式、撤离路线、安置地点等。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结3为了避免地质灾害事故的发生,根据分局安文件要求,本项目部结合实际施工情况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坚持

  “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科学制定防治方案,严格落实防灾责任,不断完善防治措施,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确保了人身生命和财产安全。

  一、地质灾害防治基本情况

  本部所承建项目为鲁地拉水电站对外公路宾吗得隧道工程,该隧道全长1920m,位于金沙江右岸宾吗得滑坡处,地表滑坡及崩坡积松散堆积物厚度20m~53m,进、出口明线段洞脸处于高边坡施工,其岩石整体性较差,裂隙发育,裂隙间距一般10~20cm,最大50cm,宽度0.2~0.5cm,充填岩屑、岩粉,未胶结,裂面平直较光滑,可见延伸长度>10m;洞内岩体较破碎,断层交错裂隙发育,局部地下水渗漏严重,施工中易出现泥石流、滑坡、坍塌、掉块等地质灾害隐患;宾吗得老营地和出口钢筋厂临时生活营地周边属于原状坡,雨季易发生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自项目开工以来,隧道因地质原因造成大小塌方约50余次,未发生一起造成人员伤亡和较大财产损失的地质灾害。

  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开展情况

  针对地质灾害的基本情况,本部认真贯彻执行“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群策群防”的防御工作方针,项目部和外协队密切配合,周密部署,精心安排,认真贯彻公司和分局的各项工作要求,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落到实处。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项目部成立了以项目经理为组长,副经理为副组长,各部门、工区、外协队负责人为成员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并根据人员变动及时调整充实领导机构,将职责任务分配到成员部门,实行防灾减灾责任制,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高效开展。

  2、制定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有效防范地质灾害

  为提高对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反应能力,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制定了《20xx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20xx年防泥石流和坍塌事故应急预案》,并召开工作会议,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早安排早部署,充分做好动员工作。

  3、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范警示工作,提高大家防灾意识

  为了使地质灾害防治宣传人人皆知,切实增强广大员工防灾、避灾、减灾的意识,施工现场悬挂张贴横幅标语,并发放各种宣传画和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手册到部门、工区和施工作业队;按照鲁地拉水电站业主华电公司统一要求和部署,填制“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发放到责任单位和负责人,让他们明白面对险情应采取的紧急措施和撤离转移路线;同时,根据业主单位预报的天气变化和水情变化情况,及时做好施工现场地质灾害易发区域的监控、预防工作。并且按照施工特点开展了应急知识培训,组织地下洞室坍塌应急演练,参加培训和演练人数达70人以上。

  4、认真做好地质灾害排查工作

  加强巡查排查工作,组织管理人员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巡查排查,对发现的灾害危险点加强监控,聘请专家到现场勘察,提出隐患点的防治措施和建议,并根据地质灾害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防范

  措施;现场监测点设置24小时人员值班,并组织地质灾害巡查组和应急抢险小组,对辖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排查、防治指导和抢险救灾。同时,对宾吗得生活营地和出口钢筋厂临时生活营地组织专项检查,对居住人员进行撤离、搬迁至安全的么下营地,并对周边边坡排水沟检查、清理保证畅通。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目前,宾吗得隧道已全线贯通,前期开挖和支护施工也全部结束,剩下的是混凝土衬砌施工,所有地质灾害隐患防治工作基本到位,一些老营地居住人员均已搬至安全的生活营地。接下来我部将继续努力,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的各项工作,避免和减轻突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和保障广大员工生命财产安全,确保工程顺利完工。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结420xx年,我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科学制定防治方案,严格落实防灾责任,不断完善防治措施,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确保了辖区内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实现我区地质灾害“零伤亡”。

  一、以“十有县”建设为契机,完善群测群防体系。

  在石拐区被国土资源部授予首批“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十有县”称号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镇(街道办事处)、村(居委会)责任制,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排查、巡查和检查,一旦发现隐患点立即纳入群测群防体系。已发现和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都有落实到人的监测员和行政责任人。

  今年3月底前,我局工作人员对全区地质灾害情况进行了彻底调查,重新确定了20xx年地质灾害隐患点,并根据调查情况编制完成了20xx年度石拐区地质灾害防治预案,经区政府审核后,正式发布。汛期前,我局召开专题局务会,确定了汛期地质灾害值班制度,从6月1日起,由局领导带班,进行24小时轮流值班。我局工作人员定期对辖区内的灾害隐患点进行巡查,设立警示牌318块,其中重要隐患点设立了水泥警示牌12块。

  二、加强新闻宣传工作。

  今年,利用“5.12”防灾减灾日和“6.25”土地日,在群众中广泛宣传地质灾害预防知识,通过散发宣传单、在地质灾害隐患点发放明白卡等形式,使广大人民群众增强防灾意识,提高预防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截止目前,共上报地质灾害方面信息21篇。

  三、加强气象预警预报工作。

  全市已率先在自治区范围开展了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并多次在电视台发布石拐区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我局采取手机短信、传真、电话等多种形式,将气象预警通知各灾害隐患点监测人员,提前做好防灾准备。

  四、保障经费落实,提高人员水平。

  今年,我局积极争取区财政1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1月,我区邀请内蒙古地质环境监测院专家,对我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人员及监测员进行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五到位”培训,通过培训,增强了基层防灾人员的技术水平,提高了基层防灾人员的防灾能力。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结520xx年,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县市、州级各有关部门狠抓基层操作层面和预案点防灾工作落实,有效提升了全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整体水平,全州共成功避让72起地质灾害,提前疏散转移9500人,避免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2425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4020万元,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成效明显。

  一、20xx年地质灾害防治主要工作情况

  20xx年,全州共发生地质灾害236起,造成86人死亡或失踪、15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9464.2万元;发生险情96处,威胁7056人生命和12477.5万元财产安全。面对严峻的形势、繁重的任务和重大的责任,全州上下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着眼民生,努力抓好生命工程,切实把工作落实到基层,落实到操作层面。

  (一)结合实际,构建“政府主体、部门配合、群众参与、上下联动”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

  一是明确政府责任主体。州政府将地灾防治工作、经费投入、机构建设等纳入对各县市政府的年度目标任务考核内容,明确17县市政府是县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责任主体,县市长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政府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政府主要负责人或分管领导担任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有效保证了责任主体的落实。

  二是明确部门职责任务,实现地灾工作系统抓。州政府明确了应急、国土资源、气象等州级35个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组织、协调、督促、指导的任务和隐患排查、抢险救援等工作中的职责,并延伸到县市、乡镇政府、村社组织、厂矿企业、医院、学校等,建立了全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体系,为监测预警体系高效运行奠定了基础。

  三是防灾责任和工作层层落实。逐点落实了2584个预案点的第一、第二、第三责任人和监测人,按层级、分行业将防灾责任和工作逐点分解落实到县市、乡镇政府,落实到行业主管部门、责任单位、具体监测预警人员。动态管理防灾预案,全州预案点总数增加到3051处,并实现全面布控。

  (二)注重实效,落实操作层面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一是加强巡查排查,落实防灾预案内容。全面推动17县市和州级相关部门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再排查和防灾责任、工作、措施落实选定监测预警人员2932名,落实了监测补助,实现了由“义务监测”到“责任监测”的转变。

  二是加强值班值守,及时处置发布预警信息。全州严格执行24小时领导带班值班制度,随时处置、发布报送预警信息和灾情、险情信息。对各乡镇、各厂矿企业领导带班值班和人员在岗情况进行20余轮次抽查,4次印发抽查情况通报,有效促进了基层防灾工作的落实。

  三是深入推进宣传培训和避险演练。全州以推广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和应急能力为目标,逐步将宣传培训推向深入。基层干部、监测人员、广大群众以及工矿企业职工积极参与国土资源等部门组织的宣传培训活动。全州共组织集中培训711场次,参训人员11.6万余人

  次;组织开展应急避险演练1744点次,参加人员近20万名;建成应急避险场所985个,可容纳13万余人,供在重要灾害性天气到来前紧急避让。

  四是加强督导检查,强化防灾责任和措施落实。共组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督导检查91次,有力、有效促进了责任、工作和措施落实。

  五是基层防灾工作全面加强并取得明显成效。全州投入力量1800余人次,组织应急排查122轮次,通过大量的宣传培训、避险演练等基础工作,普及了政策法规、监测方法、预警手段、信息报送、组织疏散转移等方法和技能,广大干部群众识灾、防灾、避灾、救灾能力明显提高,主动参与地质灾害防范工作的自觉性明显增强,防灾避灾成效明显。宁南“6.28”特大泥石流灾害防灾避险中作出突出贡献的袁正武、胡拉子等5名监测员和村组干部受到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的通报表彰奖励;xx县国土资源局罗文英同志被评为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先进个人;xx县额尼乡阿坡洛村村委会主任麦吉伍达在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结表彰电视电话会议上作交流发言;xx县黎安乡拉马日祖等3名全国优秀群测群防监测员专程赴京参加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结表彰会议。

  (三)强力推进避让搬迁和工程治理,从源头消除灾害威胁。

  加大地质灾害避让搬迁工作力度,并把地质灾害防治与扶贫开发、以工代赈、生态移民、新农村建设、彝家新寨建设等有机结合,整合政策、打捆资金,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快了地质灾害危险区群众搬迁避让。全年争取并完成了1987户避险搬迁安置任务,新立项实施重大地质灾害工程治理项目96个、中小型应急排危除险项目44个。通过立项并安排中央和省财政专项补助资金,实施地质灾害治理、矿山恢复治理、地质遗迹保护等工程110余项,工程投资总额超过5亿元。安排190万元专项补助开展xx县城区地质环境安全问题综合调查评价工作。

  (四)狠抓应急抢险救援,努力减轻和规避灾害损失。

  盐源“6.24”地震、锦屏“8.30”泥石流、喜德“8.31”洪涝、卡杨“9.27”泥石流等重大灾情发生后,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高度

  重视,庚即带领州应急办、州国土资源局等州级部门赶赴灾区,组织指挥抢险救援,组织专业队伍开展应急调查、隐患排查,指导建立防灾预案,落实防灾责任人和监测人员,努力避免次生灾害造成新的损失,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五)着力改进方法,着手制度建设,努力构建长效机制。

  始终注重工作方法的改进和经验的总结,将好的经验和工作方法上升为制度和规定,以促进地灾防治工作长效机制建设。

  一是建立并执行奖励与问责制度。《凉山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奖励与问责办法(试行)》的实施,调动了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各单位、村组等基层组织、各预案点监测人主动参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积极性,为全州地质灾害防治长效机制建设打下了基础。《办法》实施以来,州政府已安排439万元资金,对防灾工作先进单位、成功避险案例相关责任人和监测人员给予表彰奖励。对在卡杨电站施工区“9.27”群发泥石流地质灾害造成较大人员伤亡事故负有责任的二滩建设咨询公司卡杨管理中心、中铁21局等项目业主及施工单位处以罚款。

  二是编制县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科学有序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部省安排实施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以及补充调查、应急调查、应急排查等工作的基础上,17县市政府安排专项资金,委托资质单位编制完成了县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规划,州国土资源局已组织专家审查、县市政府批准,报省国土资源厅备案,为争取项目支持,科学、有序开展全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了技术依据。

  三是变义务为责任,全面建立汛期专职监测员制度。州政府行文明确了省、州级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人员的监测补助经费不低于每月500元。全额分解下拨792.3万元监测补助经费,有力促进了从“义务监测”到“责任监测”的转变,充分调动了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是强化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落实矿山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对州审批立项的建设项目在立项和可

  行性研究阶段强制执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严格执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累计已征收入库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1.07亿元,对工程活动引发灾害起到了遏制作用。

  五是强化宣传,构建全民关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舆论氛围。通过报刊、电视、网站等多种媒体平台,广泛宣传地质灾害的危害、防灾措施、避让方式,实时报道防灾工作动态、工作成效,努力构筑全民关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舆论氛围。

  二、全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地质灾害点多面广,防灾工作任务艰巨。

  我州地质环境脆弱,地质构造复杂,岩层破碎,江河纵横,山高谷深,地形切割大,是全省地质灾害最高发、最易发区,全州已发现并建立了防灾预案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多达3051处,且每年新增隐患点150处以上,加之人类工程活动逐年加剧、极端灾害性气象条件频繁出现,全州防灾工作形势非常严峻,任务异常艰巨,责任十分重大。

  (二)工程建设项目和矿山地质灾害防治问题依然十分突出。

  通过近年艰苦的基础工作,各级党委政府、基层干部和地质灾害危险区广大群众防灾意识和能力逐年增强,但是,水电工程、公路建设、矿业开发等在建项目多,施工战线长,时间跨度大,且大都在高山峡谷中,业主和施工人员识灾防灾的意识差,缺乏深山峡谷中山地灾害防治常识、监测预警技能和有效的临灾处置手段,有较多的建设项目和矿山还未建立防灾预案和应急预案,未明确专门监测预警和值班值守人员,防灾责任、制度、措施落实不完全到位,特别是临时营地和施工场地选址不当,雨情、水情、灾情信息传递不通畅,报送不规范、不及时,存在较多隐忧。

  (三)众多地质灾害险情难以在短时间内消除。

  根据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成果,我州地质灾害危险区内,尚有1。2万余户农户需要搬迁,因经费不足或难以找到适宜生存的土地和宅基地而不能及时搬迁;一些中小型地质灾害隐患因地方财力限制而难以在短时间内实施。一些危险区内群众将长期受到威胁。

  (四)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建设滞后。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人少、任务重的矛盾十分突出,州及各县市普遍存在专职人员不足,专业技术人员严重匮乏,工作缺乏连续性和无法延续、深入等问题。除木里、普格两县地环机构和编制还存在较大欠账外,其余县市地环机构和编制虽已基本落实,但专职人员大多不能及时到位,目前17县市专职从事地环工作的人员仅25人,兼职人员31名。工作所需专业技术人员难以招录或因待遇、职称等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而难以留下。

  (五)认识有待提高,经费保障不足。

  一些地方和行业,尤其是一些乡镇以下政府和建设、施工单位没有切实履行防灾职责,未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费和应急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甚至监测人员补助和通信费还无着落,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基层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20xx年工作安排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进一步提高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认识,立足当前,谋划长远,立足于党政“两个一把手”和部门“一把手”认识的提高和责任的落实。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升到“生命工程”的高度,列入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任务,落实责任和措施。

  (二)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强部门联动。

  各相关部门在同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一步加强雨情、水情会商和信息处理与发布,突出隐患排查巡查,强化监测预警,立足于实用、管用,完善防灾预案和应急预案,健全群测群防网络体系。突出灾前防范、灾中应急、灾后复核等各阶段、各环节的密切配合,共同努力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进一步加强防灾知识宣传培训和应急避险演练。

  认真总结推广近年来成功预警并避让地质灾害典型案例的作法与经验,进一步强化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培训和预案演练,努力提升广大干部群众主动识灾、报灾、防灾、避灾、救灾的意识和能力,夯实基层防灾工作基础。加快重要隐患点避险场所建设,落实汛期专职

  监测员制度。地企联动,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不留死角。

  (四)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建设。

  州政府已确定20xx年为全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机构建设年,各县市务必按照《中共凉山州委机构编制办公室凉山州国土资源局关于设立县(市)地质环境监测站的通知》103号要求,设立地环机构、核足编制、明确职责、保障经费,面向社会公开招录、选调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的专职地环工作人员,配置专业设备仪器,不断提升防灾减灾水平和应急抢险能力。推广宁南、德昌等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做法与经验,抓好、用足国家防总建设县市山洪地质灾害自动监测预警系统的历史性机遇,各县市政府牵头,整合应急、水务、气象、国土资源等部门资源与信息,将其建设成为集综合信息于一体的多功能自动监测与应急指挥系统。各县市要切实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费、应急抢险经费等纳入政府年度财政预算,保障工作顺利开展。

  (五)进一步强化措施,督促大中型水电、矿山等工程建设业主和施工单位切实履行地质环境保护和地灾防治法定义务。

  组织相关部门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安全生产法》、《防洪法》等法律法规贯彻执行情况以及防灾目标责任落实情况的督导检查,加强对矿业、水电开发、路桥建设、城乡建设、盲目迁徙、毁林开荒等活动的监管,督促建设业主和施工单位、基层组织切实履行地质环境保护和地灾防治法定义务和监管责任,督促落实建设项目防灾措施,及时查处违反《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等法规的行为,同时,打捆用好各种支持政策和补助资金,保护、修复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从源头上减少地质灾害发生几率,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六)认真组织实施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

  各地要认真落实省政府“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落实到操作层面”的要求,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避让在先”的工作原则,立足于“防”,重点在“避”上下功夫,认真组织实施2398户避险搬迁安置、66处治理、40处应急排危除险等工程项目。国土资源等部门积极工作,主动作为,超前谋划,进一步争取部省治理工程立项等政策和资金支持。

  (七)认真组织编制“十二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省政府已将市州“十二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列入了20xx年对市州政府的年度目标考核内容,要求20xx年底前向省国土资源厅提交规划成果,并作为省安排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立项和经费支持的依据。我州“十二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工作因经费尚未落实还处于准备阶段,尽快组织编制凉山州“十二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工作势在必行。州国土资源局要积极争取各方支持,务必在年内组织完成全州“十二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审查和报送工作。同时,指导17县市实施修编县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八)加强地热和矿泉水资源管理,开展城区地下水动态监测工作。

  州地质环境监测站要进一步加强与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的技术交流和合作,按照核定职责和省国土资源厅的要求,共同加强对地热、矿泉水和地下水资源的监管。20xx年恢复对西昌城区开展地下水动态监测,启动xx县城区等重点区域的地下水动态监测工作;20xx年全面启动全州重要城区地下水动态监测工作。指导地下水的合理开发、保护和管理,为建设美好家园提供地下水动态变化依据。

篇五:对地质灾害防治的认识

  

  地质灾害防治讲义

  第一部分

  地质灾害基本知识

  一、地质灾害概述

  (一)地质灾害的定义

  1.定义

  本条例所称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二条

  地质灾害: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2.理解

  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应该明确两点:

  (1)和其它自然灾害一样,地质灾害也是以人为中心而论的,离开对人类的生存和生活的危害、威胁,灾害便无从谈起。

  (2)地质灾害的动力来源是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含人类活动的营力作用)。

  (二)地质灾害的类型

  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二条中明确提及的6种类型为最常见、最重要的地质灾害。

  我国疆域辽阔,影响地质灾害发育的自然地质条件复杂多样,人为工程活动的性质及强度差异大。

  广义上的地质灾害有数十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可以罗列如下:地震、火山喷发、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沙漠化、水土流失、水土污染、土地盐渍化、沼泽化、煤与瓦斯突出、矿坑突水、岩(煤)爆、顶板冒落、地下热害、煤层燃烧、边岸再造、泥沙淤积、库区侵没、洪涝、海岸侵蚀、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等等。

  地质灾害的分类,有不同的角度与标准,十分复杂。

  就其成因而论,主要由自然变异导致的地质灾害称自然地质灾害;主要由人为作用诱发的地质灾害则称人为地质灾害。

  按地质作用,分为内生地质灾害、外生地质灾害和人类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

  根据灾害发生区的地理或地貌特征,可分山地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平原地质灾害,如地面沉降。

  按灾害发生及持续时间,分为突发性地质灾害和缓变性地质灾害。前者如地震、火山喷发、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即习惯上的狭义地质灾害;后者如地面沉降、水土污染、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称环境地质灾害。

  (三)地质灾害分级

  1.灾情分级

  地质灾害按照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大小,分为四个等级:

  (1)特大型: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

  (2)大型: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

  (3)中型: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

  (4)小型: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四条

  2.险情分级

  地质灾害按危害程度,既受威胁人数或受威胁财产的大小,分为四个等级:

  (1)特大级(特重):受威胁人数1000人以上或者受威胁财产1000万元以上的;

  (2)重大级(重):受威胁人数100人以上、1000人以下或者受威胁财产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

  (3)较大级(中):受威胁人数10人以上、100人以下或者受威胁财产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

  (4)一般级(轻):受威胁人数10人以下或者受威胁财产100万元以下的。

  3.规模分级

  地质灾害按其规模分为巨(特大)型、大型、中型和小型四个等级。

  地质灾害规模级别划分标准

  灾

  害

  规

  模灾

  害

  类

  型

  巨

  型(特大)

  大

  型

  中

  型

  小

  型

  小一型

  小二型

  滑

  坡(104m3)

  ≥1000100~100010~1001.0~10<1.崩

  塌(104m3)

  ≥100100~1010~1.01.0~0.1<0.1泥

  石

  流(104m3)

  ≥5020~502~200.2~2.0<0.2地面塌陷*采空塌陷(km2)

  ≥101~100.1~1<0.1*岩溶塌陷(个/km2)≥200100~20010~100<1塌陷、变形面积(m2)

  ≥10010~100<1地裂缝

  (长>1km,地面影响宽度m:)

  ≥2010~203~10,或长<1、宽10~20<3,或长<1、宽<1二、滑坡

  (一)滑坡的定义、要素及类型

  1.滑坡定义

  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或分散地向下滑动的现象,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

  2.滑坡要素

  了解组成滑坡的各要素以及它们的位置和相互关系,是正确识别滑坡的基础。

  (1)滑坡体:斜坡边缘与山体脱离且向下滑动的整个滑动部分,简称滑体。

  (2)滑坡周界:滑体和周围不动体在平面上的分界线;是确定滑坡范围的标志。

  (3)滑坡壁:滑体后缘与不动体脱离开后暴露在外面的形似壁状的分界面。

  (4)滑动面:滑体沿下伏不动体下滑的分界面,简称滑面。

  (5)滑动带:平行滑动面受揉皱及剪切的破碎地带,简称滑带。

  (6)滑坡床:滑体滑动时所依附的下伏不动体,简称滑床。

  (7)滑坡舌:滑坡体前缘形如舌状的凸出部分。

  (8)滑坡台阶:滑体滑动时由于各段岩土体滑动速度的差异,在滑坡体表面形成的台阶状错台。

  [Page](9)滑坡洼地:滑体滑动后与滑坡壁之间拉开形成的沟糟,或中间低四周高的封闭洼地。

  (10)滑坡鼓丘:滑体前缘因受阻力而隆起的小丘。

  (11)滑坡裂缝:滑坡活动时在滑体及其边缘所产生的一系列裂缝。

  (12)主滑线:滑坡体滑动速度最快的纵向线,也叫滑坡轴;它代表着一个滑坡整体滑动的方向,位于滑坡体上推力最大、滑床凹槽最深的纵断面上,也是滑体最厚的部分;主滑线实际上是个虚拟要素,其形态或为直线、或为曲线、折线,主要取决于滑床顶面的形状。

  以上滑坡诸要素只有发育完全的新生滑坡才同时具备,并非任一滑坡都齐全。

  3.滑坡类型

  目前较常用的滑坡分类有以下几种:

  (1)按滑坡的物质组成,分为土体(质)滑坡和岩体(质)滑坡。

  (2)按滑面成因,分为顺层滑坡、切层滑坡和均质滑坡。

  (3)按滑动力学性质,分为牵引式滑坡、推动式滑坡和混合式滑坡。

  (4)按滑体厚度,分为厚(深)层滑坡(>30m)、中层滑坡(10~30m)和薄(浅)层滑坡(<10m)。

  (二)滑坡形成条件和诱发因素

  1.滑坡形成条件

  (1)地形地貌条件

  只有处于一定地貌部位、具备一定坡度的斜坡才可能发生滑坡。易于产生滑坡的地形地貌主要可概括为三类:①受流水冲刷、淘蚀的江河、湖(水库)、海等的岸坡;②铁路、公路和工程建筑物等工程建设的人工边坡;③坡度10~45度、上下陡中部缓、上部成环状的坡形。

  (2)地层岩性条件

  岩、土体是产生滑坡的物质基础。通常,各类岩、土都有可能构成滑坡体,其中结构松软,抗剪强度和抗风化能力较低,在水的作用下其性质易发生变化的岩、土,如松散覆盖层、页岩、泥岩、煤系地层、片岩、板岩、千枚岩、凝灰岩等及软硬相间的岩层所构成的斜坡易发生滑坡。

  (3)地质构造条件

  斜坡岩、土只有被各种构造面切割分离成不连续状态时,才可能具备向下滑动的条件。同时,构造面又为降雨等进入斜坡提供了通道。故各种节理、裂隙、层理面、岩性界面、断层发育的斜坡,特别是当平行和垂直斜坡的陡倾构造面及顺坡缓倾的构造面发育时,最易发生滑坡。

  (4)水文地质条件

  地下水活动在滑坡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软化岩、土,降低岩、土体抗剪强度,尤其是对滑动(带)的软化作用和降低强度作用最突出;②产生或增大动水压力和孔隙水压力,潜蚀岩、土,增大岩、土容重,对透水岩石产生浮托力等。

  2.滑坡诱发因素

  上述形成条件可视作滑坡的内因,诱发因素——外界因素和作用可以使产生滑坡的基本条件发生变化,从而诱发滑坡。此可谓“内因通过外因而起作用”。

  (1)自然因素

  主要有:地震和火山,降雨和融雪,河流、湖库等地表水体的冲刷浸泡,温差变化以及海啸、风暴潮、冻融等诸多作用,其中暴雨和长时间连续降雨是诱发滑坡最主要的自然因素。

  (2)人为因素

  人类工程活动的频繁地区因素往往是滑坡多发区,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开挖边坡、坡体堆载、爆破、水库蓄(泄)水、矿山开采、破坏植被及农业灌溉等都可诱发滑坡,尤以开挖边坡、形成临空面,是滑坡产生的最主要人为因素。近十多年来,人为因素诱发滑坡或参与比例俞来俞高。

  (三)滑坡识别要领和稳定性判别

  1.滑坡识别要领

  实际上,我们很少见到前面讲到的组成滑坡的各要素、条件及特征齐全、明显的滑坡,在野外,主要掌握以下识别滑坡或隐患的要领:

  (1)地形地貌特征

  斜坡上常呈圈椅状或马蹄状地貌,或斜坡上出现异常的台坎、鼻状凸丘、多级平台及斜坡坡脚侵占河床;斜坡上有裂缝,房屋倾斜、地面及墙体开裂;出现醉汉林及马刀树等。

  三、崩塌

  (一)崩塌的定义及类型

  1.崩塌定义

  陡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向下倾倒、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2.崩塌类型

  (1)按崩塌体的物质组成分为两大类:一是产生在土体中的,称为土崩;二是产生在岩体中的,称为岩崩。当岩崩的规模巨大,涉及到山体者,又俗称山崩。当崩塌产生在河流、湖泊或海岸上时,称为岸崩。

  (2)按崩塌起始运动形式,分为倾倒式崩塌、滑移式崩塌、错断式崩塌和拉裂式崩塌等。

  (3)按动力成因,分为自然动力型崩塌和人工动力型崩塌。

  (4)按崩塌体规模、范围、大小可以分为剥落、坠石和崩落等类型。

  (二)崩塌形成条件和诱发因素

  1.崩塌形成条件

  (1)地形地貌条件

  江河、湖(水库)、沟的岸坡,铁路、公路边坡,工程建筑物边坡及各类人工边坡都是有利崩塌产生的地貌部位,坡度大于45°的高陡斜坡、孤立山嘴或凹形陡坡均为崩塌形成的有利地形。

  (2)地层岩性条件

  岩、土是产生崩塌的物质条件。一般而言,各类岩、土都可以形成崩塌,但不同类型,所形成崩塌的规模大小不同。通常,岩性坚硬的各类岩浆岩、变质岩及沉积岩类的碳酸盐岩、石英砂岩、砂砾岩、初具成岩性的石质黄土、结构密实的黄土等形成规模较大的崩塌,页岩、泥灰岩等互层岩石及松散土层等往往以小型坠落和剥落为主。

  (3)地质构造条件

  各种构造面,如节理、裂隙面、岩层界面、断层等,对坡体的切割、分离,为崩塌的形成提供脱离母体(山体)的边界条件。坡体中裂隙越发育,越易产生崩塌,与坡体延伸方向近于平行的陡倾构造面,最有利于崩塌的形成。

  2.崩塌诱发因素

  能够诱发崩塌的外界因素很多,主要有:

  (1)地震。地震引起坡体晃动,坡坏坡体平衡,从而诱发崩塌。一般烈度大于7度以上的地震都会诱发大量崩塌。

  (2)降雨、融雪,特别是大雨、暴雨和长时间的连续降雨,使地表水渗入坡体,软化岩、土及其中软弱面,产生孔隙水压力等,从而诱发崩塌。

  (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河流等地表水体不断地冲刷坡脚或浸泡坡脚、削弱坡体支撑或软化岩、土,降低坡体强度,也能诱发崩塌。

  (4)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开挖坡脚、地下采空、水库蓄水、泄水等改变坡体原始平衡状态的人类活动,都会诱发崩塌活动。

  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如冻胀、昼夜温差变化等,也会诱发崩塌。

  (三)崩塌识别要领和稳定性判别

  1.崩塌识别要领

  对于可能发生的崩塌体主要根据坡体的地形地貌和地质结构的特征进行识别。通常,可能发生崩塌的坡体在宏观上有如下特征:

  (1)坡度大于50°,且高差较大,或坡体成弧立山嘴,或为凹形陡坡;

  (2)坡体内部裂隙发育,尤其垂直和平行斜坡延伸方向的陡裂缝发育,并且切割坡体的裂隙、裂缝即将可能贯通,使之与母体(山体)形成了分离之势。

  (3)坡体前部存在临空空间,或有崩塌物发育,这说明曾经发生过崩塌,今后还可能再次发生。

  2.崩塌稳定性判别

  在野外,主要还是从地形地貌、岩性构造、水文工程地质等条件及地物植被、地表迹象等特征,从宏观角度观察崩塌体,粗略地判断它的稳定性如何。

  (1)坡度大于55°,高差大于30m,坡体成弧立山嘴,或为凹形陡坡、出现“鹰嘴岩”等,不稳定,若坡度小于45°,无上述地貌,一般较稳定;

  (2)裂隙发育,尤其垂直和平行斜坡延伸方向的陡裂缝发育,并且切割坡体的裂隙、裂缝贯通率高,使之与母体(山体)形成了分离之势,则不稳定,反之,则较稳定;

  (3)滑坡体上建筑物及地面有开裂、倾斜、下座等现象,不稳定,反之则较稳定;

  (4)崩塌体斜坡上草木丛生,树木高大直立,较稳定,反之,则不稳定。

  3.崩塌前兆特征

  (1)崩塌前缘掉块、坠落小崩小塌不断发生;

  (2)上部拉张裂缝不断扩展、加宽,速度突增,或在崩塌脚部出现新的破裂迹象,嗅到异常气味;

  (3)可闻岩石的撕裂磨擦错碎声;

  (4)出现热、氡、气及地下水质、水量突变等异常现象;

  (5)动植物出现异常现象;

  (6)如果在崩塌体上有长期位移观测资料,那么崩塌发生之前,水平和垂直位移量均会出现加速变化的趋势。

  (四)崩塌与滑坡的区别

  崩塌与滑坡都是斜坡上的岩土体向坡脚方向的运动,常在相同或近似的地质环境条件下伴生,二者可以相互包含或转化,有时确实较难区分;主要区别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运动方式:滑坡沿滑动面滑动,多以水平运动为主,通常水平位移量大于垂直位移量;崩塌则无滑动面,以垂直运动为主,垂直位移量远大于水平位移量,。

  2.运动速度:崩塌的破坏作用都是急剧和强烈的;滑坡作用多数也急剧、猛烈,有的则相对较缓慢。

  3.形态特征:崩塌体完全脱离母体(山体),崩塌物的重心位置降低了很多,常堆积在山坡脚,呈锥形体,结构零乱,毫无层序,堆积物表面基本上不见裂缝分布;而滑坡体则很少是完全脱离母体的,多数滑体的重心位置降低不多,部分滑体残留在滑床之上,堆积物整体性较好,常具有一定的外部形状,反映出层序和结构特征,滑坡体表面,尤其是新发生的滑坡,其表面有很多具有一定规律性的纵横裂缝。

  4.地形特征:崩塌一般发生在地形坡度大于50°,高度大于30m以上的高陡边坡上;滑坡多出现在坡度小于50°的斜坡上。

  四、泥石流

  (一)泥石流的定义及类型

  1.泥石流定义

  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产生于山区沟谷中或山坡上,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

  特点:暴发突然、历时短暂、来势凶猛、破坏力强。

  泥石流通常分为三个区:

  (1)形成区:包括汇水动力区和固体物质补给区,位于沟谷上游;

  (2)流通区:是泥石流搬运通过的区段,一般位于沟谷中、下游;

  (3)堆积区:是泥石流固体物质停留堆积的场所,多位于下游或沟口。

  2.泥石流类型

  (1)按泥石流体的物质组成分类

  ①泥石流:由大量粘性土和粒径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者;

  ②泥流:以粘性土为主,含少量砂粒、石块,粘度大,呈稠泥状者;

  ③水石流:由水和大小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者。

  (2)按泥石流体的性质分类

  ①粘性泥石流:水不是搬运介质,而是组成物质,粘性大(固体物质占40—60%、最高达80%),稠度大,石块呈悬浮状态;

  ②稀性泥石流:以水为主要成分,水为搬运介质,粘性土含量少,固体物质占10—40%,石块以滚动或跃移方式前进,具有强烈的下切作用。

  (3)按泥石流成因分类

  ①冰川型泥石流;

  ②降雨型泥石流;

  ③共生型泥石流。

  以上分类是我国最常见的三种分类。除此之外还有多种分类方法。

  按泥石流沟的形态分类有:沟谷型泥石流,坡面型泥石流;

  按泥石流流域大小分类有:大型泥石流,中型泥石流和小型泥石流;

  按泥石流发展阶段分类有:发展期泥石流,旺盛期泥石流和衰退期泥石流等等。

  (二)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和诱发因素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便于汇水、集物的地形地貌;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

  1.地形地貌条件

  在地形上具备山高沟深、地势陡峻,沟床纵坡降大、流域形态便于水流汇集。上游形成区的地形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瓢状或漏斗状、地形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山体破碎、植被生长不良,这样的地形有利于水和碎屑物质的集中;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峡谷,谷床纵坡降大,使泥石流能够迅猛直泻;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阶地,使碎屑物有堆积场所。可概括为上围、中仄、下阔。

  2.松散物质来源条件

  泥石流常发生于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褶皱发育、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地表岩层破碎,滑坡、崩塌、错落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另外,岩层结构疏松软弱、易于风化、节理发育,或软硬相同成层地区,因易受破坏,也能为泥石流提供丰富的碎屑物来源;一些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如滥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开山采矿、采石弃渣等,往往也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物质来源。

  3.水源条件

  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重要激发条件和搬运介质(动力来源)。泥石流的水源有暴雨、冰雪融水和水库(池)溃决水体等。我国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是暴雨、长时间的连续降雨等,浙江省则全为降雨型泥石流。

  (三)泥石流沟的识别

  可从上述泥石流形成的三个必备条件方面去判别可能发生泥石流的沟谷。

  1.地形条件:在地形上具备上围、中仄、下阔的特点;沟谷上、下游相对高差一般在300m以上,坡面泥石流相对高差一般在200m以上;沟底平均纵坡降一般在10%以上,泥石流初始起动段沟底坡降一般大于25%;斜坡面坡度一般大于25°。

  2.松散物源:沟谷处于大断裂或附近,岩体(层)破碎、结构疏松软弱、节理发育,滑坡、崩塌、错落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松散土石分布广、厚度大,以及有大量开山采矿、采石的弃渣等。

  3.水源条件:当地有激发泥石流形成的临界雨量条件,降雨量>200m/d或>50mm/h;沟内地下水丰富,有大量泉水出露,沟底水位埋藏浅;沟谷上游存在不稳定或有病害现象的坝体、水库、湖塘等。

  五、地面塌陷

  (一)地面塌陷的定义及类型

  1.地面塌陷定义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地质现象。当这种现象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区时,便可能成为一种地质灾害。

  2.地面塌陷类型

  地面塌陷的形成原因复杂,种类很多。根据不同的分类依据,可分为不同的类型。下面介绍常见的两种分类。

  (1)按形成塌陷的主要原因分类

  ①自然塌陷:由于自然因素如地震、降雨、自重作用等导致者;

  ②人为塌陷:由于人为作用导致者。

  在这两大类中,又可根据具体因素分为许多类型,如地震塌陷、矿山采空塌陷等。

  (2)按塌陷区是否有岩溶发育分类

  ①岩溶地面塌陷:是由于隐伏岩溶洞隙上方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陷落而形成者;

  在可溶岩上有松散土层覆盖的覆盖岩溶地区,塌陷主要产生在土层中,称为“土层塌陷”;目前已知的岩溶塌陷中,土层塌陷约占97%。

  ②非岩溶地面塌陷:又可根据成因及塌陷区岩、土体的性质进一步分为采空塌陷、黄土塌陷、火山熔岩塌陷和冻土塌陷等许多类型。

  在我国发育的各类地面塌陷中,以岩溶塌陷的分布最广、危害最重,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数至10余亿元。采空塌陷许多矿区均有发育,尤以北方煤田区最为严重。

  (二)地面塌陷的形成条件和诱发因素

  1.岩溶塌陷的形成条件和诱发因素

  (1)岩溶地面塌陷的形成条件

  ①岩溶洞隙是岩溶塌陷产生的基础:岩溶发育愈强烈、岩溶洞隙数量愈多,愈有利于岩溶塌陷的形成,其规模也愈大;

  ②一定厚度的松散覆盖层:岩性和结构及其厚度对塌陷的形成有明显影响,颗粒越粗、粘性越差,越易于产生塌陷,厚度<20m的土层占塌陷的绝大多数;

  ③易于改变的岩溶地下水动力条件:岩溶地下水位埋藏较浅、循环交替强烈的地段,岩溶地下水动力条件易于改变,地下水活动强烈,有利于塌陷的形成。

  (2)岩溶地面塌陷的诱发因素

  ①人为因素:主要有急剧抽汲岩溶水(不合理开采、成井抽水试验时水位降深过大)、采矿排水或突水、水库蓄引水、灌溉、给排水工程渗漏、堆载及振动等,约占60%。

  ②自然因素:主要是气候的季节变化以及地震,特别在枯水或暴雨期。

  2.采空塌陷的形成条件和诱发因素

  矿山采空塌陷的产生机理与岩溶塌陷相类似,其形成条件和诱发因素的理解可参照岩溶塌陷。

  (1)采空塌陷的形成条件

  ①存在一定规模的地下采空区;

  ②覆盖一定厚度的松散或不紧固岩土层。

  (2)采空塌陷的诱发因素

  也可以分为人为和自然因素,主要有采矿排水或突水、水库蓄引水、堆载及振动等,降水的季节变化,以及地震等。

  (三)岩溶塌陷发生的前兆特征

  1.井、泉的异常变化:如井、泉水位骤然升、降,水色突然浑浊或翻砂、冒气慨;

  2.地面变形:地面出现环状裂缝并不断扩展,产生局部地鼓或下沉等异常现象。

  六、地面沉降

  (一)地面沉降的定义及类型

  1.地面沉降的定义

  地面沉降又称为地面下沉或地陷。它是在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影响下,由于地下松散地层固结压缩,导致地壳表面标高降低的一种局部的下降运动(或工程地质现象)。

  2.地面沉降的类型

  (1)按地质环境分类

  ①现代冲积平原模式,如我国的几大平原;

  ②三角洲平原模式,我省的嘉兴就发生在这种地质环境中;

  [Page]③断陷盆地模式,如宁波。

  (2)按发生的原因分类

  ①抽汲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

  ②采掘固体矿产引起的地面沉降;

  ③开采石油、天然气引起的地面沉降;

  ④抽汲卤水引起的地面沉降。

  (二)地面沉降的主要危害

  地面沉降使区域性地面标高降低,因而会导致一些次生灾害发生。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降低防洪排涝工程效能,加剧洪涝灾害;

  2.严重影响城市规划、市政建设,破坏市政工程及建筑物;

  3.使桥梁净空减少,降低内河通航能力。

  4.导致海水上岸,防潮堤必须相应加高;

  5.滨海平原潜水位抬高,加重土壤的次生盐渍化、沼泽化;

  七、杭州市地质灾害现状

  (一)杭州市地质灾害现状

  杭州市已全部完成县(市)地质灾害调查区划,据其成果统计,全市共有地质灾害及隐患点1209处,灾害类型及比例:滑坡855处(占70.7%)、崩塌285处(占23.6%)、泥石流41处(占3.4%)、地面塌陷28处(占2.3%);按灾害规模分:大型3处(占0.25%)、中型49处(占4.05%)、小型1157处(占95.70%);共威胁人口14474人,威胁财产24990.3万元。

  第二部分

  地质灾害防治基本方法

  一、地质灾害防治行政管理工作

  (一)地质灾害防治主要工作

  1.地灾防治有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教育,当务之急是做好《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宣传培训工作。

  2.编制并组织实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计划(包括1:1万乡镇地灾易发区图)。

  3.拟订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4.汛期地灾巡查、调查。

  5.汛期地灾气象预警预报。

  6.组织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工作。

  7.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易发区并对其监督管理。

  8.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及承担单位资质等的管理。

  9.制定有关标准、规范。

  10.地质灾害责任鉴定和纠纷调处。

  (二)地质灾害防治主要工作制度

  1.区域地质灾害调查制度。

  2.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编报制度。

  3.地质灾害预报制度。

  4.汛期值班制度。

  5.险情巡视(查)制度。

  6.灾情速报制度。

  7.工程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

  8.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资质管理制度。

  9.与建设工程配套实施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三同时”制度。

  二、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方法

  (一)地质灾害调查

  1.区域调查

  如《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是编制各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基础。委托专业地勘队伍进行,技术要求按《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工作程序分4个阶段:资料搜集、设计编写与审查、野外调查及检查验收、成果编制与评审;县(市)国土资源部门要对此有所了解,以便于组织管理及配合。

  2.灾害(隐患)点调查

  是勘察、治理及应急的基础。灾情严重的应当由专业人员、最好有专家参加。

  对基层国土资源管理人员来说,有两点特别值得关注:一是灾害的规模的确定,二是威胁范围和程度的确定。

  (二)地质灾害监测

  针对我省灾害的特征(灾点多、规模小)以及目前和今后几年以群测群防为主的现状,重点介绍适宜群测群防的简易监测方法。

  1.滑坡、崩塌监测方法

  包括位移动态观测和水动态观测两个方面。

  (1)位移监测

  ①地表位移监测:掌握滑坡表面各部分的动态变化;既观测平面位移量,又观测垂直方向(即高程)的位移量。方法很多,可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使用简易的观测方法和精密观测方法。后者即借用观测网(方格网)用经纬仪测量各观测桩的平面位移和用水平仪测量其高程变化。

  适用于群测群防监测的简易观测方法主要为机械测缝法,即在裂缝两侧或滑带两侧插筋、埋桩或作标记(粘贴水泥砂浆片、纸张或玻璃片)等,用钢尺直接测量位移数值。该方法优点是简便、直观、可靠、投入快、成本低,便于普及不受环境影响;缺点是精度稍差、信息量少。

  机械测缝法的几种情况

  ②深部位移监测:为全面掌握滑坡体各个部位的位移动态情况而进行,方法主要有:测斜仪法、放射性同位素法、电阻丝片法、金属球法。

  (2)水动态监测

  ①水文地质监测:即每隔一定时间测钻孔或井中的水位、水温,并取水样进行化验,查看异常变化。

  ②地表水文监测:对于处在河流、湖泊(水库)附近的斜坡,需要进行水位、波浪、冲刷作用等观测。

  2.泥石流监测方法

  (1)物源监测

  ?形成区松散堆积物的面积、体积的变化;

  ?形成区和流通区内滑坡、崩塌的体积和变形情况,是否有裂缝产生、裂缝的变化;

  ?形成区内森林和耕地面积的变化,水土保持的状况。

  (2)水源监测

  ?降雨量及其变化;

  ?水库、堰塘等地表水体流量、水位及堤坝渗漏水量;

  ?坝体稳定性和病害情况。

  3.地面塌陷监测方法

  (1)地表监测

  ?地面、建筑物的变形:通常设置一定的点位,用水准仪、百分表及地震仪等进行测量。

  ?水点变化:井孔、泉点、矿井突水点、水库渗漏点等水量、水位及水质的变化。

  (2)地下监测

  ?地下洞穴分布及其发展状况:借助物探或钻探方法查明。

  ?地下岩、土体特征的变化:可采用伸缩性钻孔桩(分层桩)、钻孔深部应变仪等进行监测。

  (3)塌陷前兆现象监测

  抽、排地下水引起泉水的干枯,地面积水,人工蓄水(渗漏)引起的地面冒气泡或水泡,植物变态,建筑物作响或倾斜,地面环形开裂,地下土层垮落声,水点的水量、水位和含沙量的突变以及动物的惊恐异常现象等。

  4.地面沉降监测方法

  (1)研究区的水准测量点定期测量;

  (2)含水层地下水开采量(含回灌量)及地下水位长期观测;

  (3)室内试验和野外试验;

  (4)沉降标、孔隙水压力标和基岩标监测,用以深入了解各土层和含水层的变形规律及地下水位动态变化规律。

  (三)地质灾害应急

  1.临灾应急

  (1)报告和通知

  立即报告或通知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单位。

  (2)撤离

  属于已知灾害隐患点的,按防灾预案或避灾明白卡的规定,发出地质灾害预警信号,受灾害威胁的居民以及其他人员按预定的撤离路线迅速转移到安全地带。

  属于新发现的灾害点,当地人民政府、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及时动员受到地质灾害威胁的居民以及其他人员转移到安全地带。

  (3)调查监测

  组织应急调查监测组,调查、核实险情;险情监测和巡视,预测灾害发展趋势和潜在威胁;编制或完善防灾预案及避灾明白卡,并及时发放到灾民及相关人员手中;采取有效应急防范措施,防止险情加剧;提出是否启动应急预案的建议。

  [Page](4)启动预案

  经调查确定险情紧急,当地人民政府、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临灾应急有困难时,应启动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迅速开展抢险避灾行动。

  (5)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

  危险区的边界应设置明显警示标志,安排巡逻值勤人员,严防危险区内进行爆破、削坡、工程建设以及其他可能加剧险情或引发地质灾害的活动,禁止与抢救避灾行动无关人员进入危险区。

  (6)工程治理或者搬迁避让

  2.灾害应急

  (1)撤离

  当处在滑坡体上时,首先应保持冷静,向较为安全的地段(两侧方向)撤离;当遇无法跑离的高速滑坡时,更不能慌乱,如滑坡呈整体滑动时,原地不动,或抱住大树等物。当泥石流发生时,应迅速向泥石流沟两侧跑离,绝对不能顺沟向上或向下跑动。

  (2)自救互救

  (3)报告

  (4)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预案

  ①紧急抢险

  ?调查监测

  ?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

  ?治安、交通管制

  ?基本生活保障

  ?设施修复和生产自救

  ?应急资金保障

  (5)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和抢险救灾特别管制区

  (6)灾后重建。

  (四)地质灾害治理

  1.滑坡

  我国防治滑坡的工程措施很多,归纳起来分为三类:

  (1)消除或减轻水的危害

  ①排除地表水

  是整治滑坡不可缺少的辅助措施,而且应是首先采取并长期运用的措施。其目的在于拦截、旁引滑坡外的地表水,避免地表水流入滑坡区;或将滑坡范围内的雨水及泉水尽快排除,阻止雨水、泉水进入滑坡体内。

  主要工程措施有:滑坡体外截水沟;滑坡体上地表水排水沟;引泉工程;做好滑坡区的绿化工作等。

  ②排除地下水

  对于地下水,可疏而不可堵。主要工程措施有:截水盲沟—用于拦截和旁引滑坡外围的地下水;支撑盲沟—兼具排水和支撑作用;仰斜孔群—用近于水平的钻孔把地下水引出;此外还

  有盲洞、渗管、渗井、垂直钻孔等排除滑体内地下水的工程措施。

  ③防止河水、库水对滑坡体坡脚的冲刷

  主要工程措施有:在滑坡上游严重冲刷地段修筑促使主流偏向对岸的“J”坝;在滑坡前缘抛石、铺设石笼、修筑钢筋混凝土块排管,以使坡脚的土体免受河水冲刷。

  (2)改变滑坡体外形、设置抗滑建筑物

  ①削坡减重

  常用于治理处于“头重脚轻”状态而在前方又没有可靠抗滑地段的滑体,使滑体外形改善、重心降低,从而提高滑体稳定性。

  ②修筑支挡工程

  因失去支撑而引起的滑坡,或滑坡床陡、滑动可能较快的滑坡,采用修筑支挡工程的办法,可增加滑坡的重力平衡条件,使滑体迅速恢复稳定。

  支挡建筑物种类有:抗滑片石垛、抗滑桩、抗滑挡墙等。

  ③改善滑动带土石性质

  一般采用焙烧法、爆破灌浆法等物理化学方法对滑坡进行整治。

  由于滑坡成因复杂、影响因素多,因此常常需要上述几种方法同时使用、综合治理,方能达到目的。

  2.崩塌

  (1)遮挡

  即遮挡斜坡上部的崩塌落石。这种措施常用于中、小型崩塌或人工边坡崩塌的防治中,通常采用修建明硐、棚硐等工程进行,在铁路工程中较为常用。

  (2)拦截

  对于仅在雨季才有坠石、剥落和小型崩塌的地段,可在坡脚或半坡上设置拦截构筑物,如设置落石平台和落石槽以停积崩塌物质;修建挡石墙以拦坠石;利用废钢轨、钢钎及钢丝等编制纲轨或钢钎栅栏来挡截落石。这些措施也常用于铁路工程中。

  (3)支挡

  在岩石突出或不稳定的大孤石下面,修建支柱,支档墙或用废钢轨支撑。

  (4)护墙(坡)

  在易风化剥落的边坡地段,修建护墙,对缓坡进行水泥护坡等。一般边坡均可采用。

  (5)镶补沟缝

  对坡体中的裂隙、缝、空洞,可用片石填补空洞,水泥砂浆沟缝等以防止裂隙、缝、洞的进一步发展。

  (6)刷坡(削坡)

  在危石、孤石突出的山嘴以及坡体风化破碎的地段,采用刷坡来放缓边坡。

  (7)排水

  在有水活动的地段,布置排水构筑物,以进行拦截疏导。

  3.泥石流

  (1)跨越工程

  是指修建桥梁、涵洞,从泥石流沟上方跨越通过,让泥石流在其下方排泄,用以避防泥石流。这是铁道部门和公路交通部门为了保障交通安全常用的措施。

  (2)穿过工程

  指修隧道、明硐和渡槽,从泥石流沟下方通过,而让泥石流从其上方排泄,这是铁路和公路通过泥石流地区的又一主要工程形式。

  (3)防护工程

  指对泥石流地区的桥梁、隧道、路基及泥石流集中的山区变迁型河流的沿河线路或其他重要

  工程设施,作一定的防护建筑物,用以抵御或消除泥石流对主体建筑物的冲刷、冲击、侧蚀和淤埋等的危害。

  防护工程主要有护坡、挡墙、顺坝和丁坝等。

  (4)排导工程

  其作用是改善泥石流流势、增大桥梁等建筑物的泄洪能力,使泥石流按设计意图顺利排泄。

  排导工程包括导流堤、急流槽、束流堤等。

  (5)拦挡工程

  用以控制泥石流的固体物质和雨洪径流,削弱泥石流的流量、下泄总量和能量,以减少泥石流对下游经济建设工程的冲刷、撞击和淤埋等危害的工程设施。

  拦挡措施有:拦碴坝、储淤场、支挡工程、截洪工程等。

  对于防治泥石流,常采取多种措施相结合,比用单一措施更为有效。

  (6)生物措施

  主要有:植树造林、封山育草,改良耕作技术以及改善对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的农、牧业管理方式等。

  其主要作用是:保护坡面、减少坡面物质的流失量、固结土层、调节坡面水流、削减坡面迳流量、增大坡体的抗冲蚀能力等。

  生物措施同样适合崩塌和滑坡的防治,是一项既经济又有效的治本措施,具有投资少,收益快、易被群众接受等优点。

  4.地面沉降

  减缓或控制因大量开采地下水产生的地面沉降的主要方法:

  (1)减少地下水的开采量。

  (2)调整地下水的开采层次。

  (3)人工回灌地下水含水层。

  (4)利用地下水的采、灌数学模型,合理地开发利用的下水。

篇六:对地质灾害防治的认识

  

  地质灾害的认识

  1概述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指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六种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由地质灾害的定义可知,地质灾害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即致灾的动力条件和灾害事件的后果。地质灾害是由地质作用产生的,包括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随着人类活动规模的不断扩展,人类活动对地层表面形态和物质组成正在产生愈来愈大的影响,因此,在形成地质灾害的动力中还包括人为活动对地球表层系统的作用,即人为地质作用。

  只有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产生影响或破坏的地质事件才是地质灾害。如果某种地质过程仅仅是使地质环境恶化,并没有破坏人类生命财产或影响生产、生活环境,只能称之为灾变;例如,发生在荒无人烟地区的崩塌、滑坡、泥石流,不会造成人类生命财产的损毁,故这类地质事件属于灾变;如果这些崩塌、滑坡、泥石沉等地质事件发生在社会经济发达地区、并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和(或)财产损失,则可称之为灾害。

  1.1国外地质灾害研究现状

  1976年,前国际工程地质协会主席Arnould教授在发表的题为“地质灾害—保险和立法与技术对策”一文中提出了“地质灾害(geologicalhazard)”一词,他把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震灾害看成是一种地质灾害。

  1965年,WI.Garrison提出了“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简称(GIS)。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1/11代,GIS大量地应用于地质灾害,国外尤其发达国家将GIS应用于地质灾害研究方面做了较多工作。

  随着高精度遥感技术的出现,遥感“眼”在地质灾害的评价与预测方面显示出广泛的应用前景。如法国利用SPOT卫星三维测量立体成图技术进行大X围的灾害监控。另外干涉雷达技术和差分干涉技术也广泛应用于地质灾害研究。

  国外关于地质灾害研究多集中在模型的建立和计算机实现上,如“3S”在地质灾害的监控与可视化、数字减灾系统DDRS(DigitalDisasterReductionSystem)等方面的应用。DDRS是利用遥感技术(RemoteSensing)、全球定位系统(GlobalPositionSystem)、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用数学和物理模型来数字仿真,模拟灾害发生传播的全过程。

  从总体上讲,国外对地质灾害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从更深更广的角度,借助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深入系统研究地质灾害的致灾机理,继续加强对单体地质灾害的特征、分类、成因机理、预测预报以与防治处理等方面的深入研究;②重视灾害制图技术方法和“3S”技术的应用,采用现代技术(如3S技术)对中小流域地质灾害进行区域性评价,查明地质灾害时空分布规律,划分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同时将此危险性等级与土地资源的可利用性和土地售价联系起来,使地质灾害研究成果直接为公众服务;③地质灾害研究成果的经济效益可观,能够实现成果社会共享,为社会经济服务,部分发达国家(如日本)已将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与城市的绿化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防护工程要求不但要有效地防治地质灾害,还要能美化环境,使防护工程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2/111.2国内地质灾害研究现状

  我国地质灾害研究工作起步较晚,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多以地震灾害研究工作为主。“八五”期间,我国的地质灾害调查工作才全面开展,重点反映在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降、岩溶塌陷、土壤侵蚀、土地荒漠化、矿区灾害等。80年代,XX矿业学院杨梅忠教授开始对煤矿区地质灾害问题开展研究;90年代后,科学工作者们对我国地质灾害的类型、特征、影响因素、分布状况和区域发展规律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理论、新观点。特别是定量化方法,如灰色系统模型、遗传算法、元胞自动机和BP神经元等大量用来对地质灾害的研究和治害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取得显著进展,美国地质调查局与气象局合作,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SanFrancisco海湾地区建立的滑坡预警系统,第一次利用电视和电台比较准确发布了1986年2月12-21日,该地区累计800mm降雨量所诱发的大量滑坡事件。从此区域地质灾害预警系统研究在国际上迅速发展。

  2地质灾害的特点

  由于地质灾害是自然动力作用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故两者是个统一的整体。地质灾害具有以下特点:

  2.1地质灾害的必然性与可防御性

  地质灾害是地球物质运动的产物,主要是地壳内部能量转移或地壳物质运动引起的。从灾害事件的动力过程看,灾害发生后能量和物质得以调整并达到平衡,但这种平衡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地球的不断运动,新的不平衡又会形成。因此,地质灾害是伴随地球运动而生并与人类共存的必然现象。

  然而,人类在地质灾害面前并非无能为力。通过研究灾害的基本属性,揭示3/11并掌握地质灾害发生、发展的条件和分布规律,进行科学的预测预报和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就可以对灾害进行有效的防御,从而减少和避免灾害造成的损失。

  2.2地质灾害的随机性和周期性

  地质灾害是在多种动力作用下形成的,其影响因素更是复杂多样。地壳物质组成、地质构造、地表形态以与人类活动等都是地质灾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等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可以说,地质灾害是复杂的随机事件。

  地质灾害的随机性还表现为人类对地质灾害的认知程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从而更准确地揭示了地质过程和现象的规律,对地质灾害随机发生的不确定比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受地质作用周期性规律的影响,地质灾害还表现出周期性特征。统计资料表明,包括地质灾害在内的多种自然灾害具有周期性发生的特点。如地震活动具有平静期与活跃期之分,强烈地震的活跃期从几十年到数百年不等;泥石流、滑坡和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发生也具有周期性

  2.3地质灾害的突发性和渐进性

  按灾害发生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地质灾害可分为突发性地质灾害和渐进性地质灾害两大类。突发比地质灾害大都以个体或群体形态出现,具有骤然发生、历时短、爆发力强、成灾快、危害大的特征。如地震、火山、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均属突发隆地质灾害。

  渐进性地质灾害指缓慢发生的,以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变异、迁移交换等作用逐步发展而产生的灾害。这类灾害主要有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飞地面沉降、煤田自燃等。渐进性地质灾害不同于突发性地质灾害,其危害程度逐步加重,4/11涉与的X围一般比较广,尤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所造成的后果和损失比突发性地质灾害更为严重,但不会在瞬间摧毁建筑物或造成人员伤亡。

  2.4地质灾害的群体性和诱发性

  许多地质灾害不是孤立发生或存在的,前一种灾害的结果可能是后一种灾害的诱因或是灾害链中的某环节。在某些特定的区域内,受地形、区域地质和气候等条件的控制,地质灾害常常具有群发隆的特点。

  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等灾害的这特征表现得最为突出。这些灾害的诱发因素主要是地震和强降雨过程,因此在雨季或强震发生时常常引发大量的崩塌、滑坡、泥石流或地裂地质灾害的内涵、属性与分类缝灾害例如,1960年5月22日智利接连发生了7.7、7.8级、8.5级三次大地震,而在瑞尼赫湖区则引发了休积为3×106m3、6×106m3、30×106m3的三次大滑坡:滑坡冲人瑞尼赫湖使湖水上涨24m,湖水外溢淹没了湖泊下游65km处的瓦尔迪维亚城全城水深2m,使100多万人无家可归,在这次灾害过程中地震—滑坡—洪水构成了个灾害链。2.5地质灾害的成因多元性和原地复发性

  不同类型地质灾害的成因各不一样,大多数地质灾害的成因具有多元性,往往受气候、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和人为活动等综合因素的制约。

  某些地质灾害具有原地复发生,如我国西部川藏公路沿线的古乡冰川泥石流年内曾发生泥石流70多次,为国内所罕见。

  2.6地质灾害的区域性

  地质灾害的形成和演化往往受制于一定的区域地质条件,因此了空间分布经常呈现出区域性的特点。如中国“南北分区,东西分带,交又成网”的区域性构造格局对地质灾害的分布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据统计,90%以上的“崩、滑、5/11流”地质灾害发育在第二级阶梯山地与其与第一和第三级阶梯的交接部位;第三阶梯东部平原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地面沉降、地裂缝、胀缩土等。按地质灾害的成因和类型,中国地质灾害可划分为四大区域:(1)以地面下降、地面塌陷和矿井突水为主的东部区;(2)以崩塌、滑坡和泥石流为主的中部区;(3)以冻融、泥石流为主的青藏高原区和(4)以土地荒漠化为工的西北区。

  2.7地质灾害的破坏性与“建设性”

  地质灾害对人类的主导作用是造成多种形式的破坏,但有时地质灾害的发生可对人类产生有益的“建设性”作用。例如,流域上游的水土流失可为下游地区提供肥沃的土壤;山区斜坡地带发生的崩塌、滑坡堆积为人类活动提供了相对平缓的台地,人们常在古滑坡台地上居住或种植农作物。

  2.8地质灾害影响的复杂性和严重性

  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有其自身复杂的规律对人类社会经济的影响还表现出长久性、复合性等特征。

  首先,重大地质灾害常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人口大迁移。近几十年来,全球地质灾害造成的财产损失、受灾人数和死亡人数都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1901~1980年中国地震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达61万人,全国平均每年由于“崩、滑、流”灾害造成的死亡人员达928人。1999年,全球发生的地震和飓风等大的自然灾害共702起,超过了1998年的700起。其中,较大的自然灾害共75起,包括洪水、干旱、暴风雨、地震、火山爆发等,可谓是灾难年。各种自然灾害在全球共造成52000人死亡和8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仅次于1998年的930亿美元和1995年日本神户大地震1800亿美元的损失。

  其次,受地质灾害周期性变化的影响,经济发展也相应地表现出定的周期性6/11特点在地质灾害活功的平静期灾害损失减少、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比较决。相反,在活跃期,各种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基础设施遭受破坏、生产停顿或半停顿、社会经济遭受巨大的直接和间接影响。

  地质灾害地带性分布规律还导致经济发展的地区性不平衡。在一些地区,灾害不仅具有群发性特征且周期性的频繁产生,致使区域比生态破坏、自然条件恶化,严重地影响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全球X围内的南北差异和我国经济发展的东部和中西部的不平衡也与地质灾害的区域比分布有关。

  2.9地质灾害防治的社会性和迫切性

  地质灾害除了造成人员伤亡破坏房屋、铁路公路、航道等工程设施,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外,还破坏资源和环境,给灾区社会经济发展上造成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在严重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集中分布的山区,地质灾害严重阻碍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加重了国家和其他较发达地区的负担。因此,有效地防治地质灾害不但对保护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爬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3地质灾害的研究方法

  地质环境既包括由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相互交汇的自然地球系统,又包括人类活动与自然系统的相互作用与其发展、演变过程。而地质灾害是在特定的地质环境中发育,又通过自身发生不断地改造地质环境,因此研究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既包括传统的研究方法又包括应用现代新技术的研究方法。

  3.1野外地质环境调查、勘察与监测

  野外地质环境调查与勘察是获取基本资料、数据的一种重要方法,前者利用简单的测量工具获取研究区生态、地质、水文、地下水等基本资料,掌握地质环7/11境背景;后者利用地球物理探测等手段获取研究区更为详细、丰富的数据资料,对研究区各环境要素特点进行分析,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与强度、频率等进行预测预报。上述方法既有传统的地质学(研究)调查方法,又有现代高新技术如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质谱-色谱联用技术等。

  3.2野外现场试验与室内模拟试验

  野外现场试验既包括(水文)地质学试验如抽水、放水、注水、弥散等,又包括环境科学中的同位素、示踪试验等,前者获取关键的(水文)地质参数,描述水文地质条件,后者可以用于监测、判别污染源与其迁移途径和最终归宿。

  3.3数值模拟与数学方法

  地质环境是物理、化学、生物多种过程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物质的运移、转化与岩土体变形受多种因素制约,仅通过野外与室内的模拟实验难以反映其内在规律,因此在地质环境调查、资料收集和分析测试基础上,建立地质环境系统的水文地质、岩土、地球化学等的数值模型,模拟地质环境的演化过程,揭示地质环境的演化机理,预测地质环境的时空演化趋势,为环境地质问题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和工程设计依据。

  3.4综合评价

  我国针对不同的地质环境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的调查、监测、评价的标准规X和技术要求。如《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城市环境地质调查综合评价规X》、《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城市环境水文地质工作规X》、《区域环境地质勘查遥感技术规程》、《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我国地质灾害分布十分广泛,有效地防治地质灾害不但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而且需要社会的广泛参与。目前我国经济还比较落后,国家每年只能拿出有限的资金用于重点防治。即使经济比较8/11发达的国家,也不可能花费巨额资金实施全面治理。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除政府负责主导性的防治外,需要企业和民众广泛参与抗灾、防灾事业。因此,减轻地质灾害损失关系列地区、国家乃至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3.5编制各类地质图件

  研究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问题,全面、系统地调查收集资料并绘制专题图件是最基本的方法,借助于计算机、数字化仪等工具,绘制不同时段的地质图件,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计算机软件平台进行空间分析、预测和评价。

  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涉与到地质科学、环境科学、灾害学等多种学科,其研究方法不仅要遵循各个学科的传统研究方法,同时由于地质环境的系统性、复杂性要求环境地质学的研究要将时间与空间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物理模拟与数值模拟相结合、区域与局部相结合、自然科学方法与社会科学方法相结合,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和途径。

  5我国地质灾害预防取得的成绩

  总体来讲,我国在地质灾害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通过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基本查明了我国地质灾害的总体发育分布规律,对地质灾害的形成演化机制有了较清楚的认识,且在某些方面走在世界前列;②开始进行全国性的“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以县为单位逐步调查全国地质灾害情况,并建立相应的管理信息系统和以“群测群防”为主的监测预警系统,其中,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建设相对最为完善;③在地质灾害评估和地质灾害防治监测技术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地质灾害的描述也逐步从定性向定量、从线性向非线性方向发展;④新技术新方法在地质灾害研究,特别是在监测预警和防治技术中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存在问题

  9/116我国的地质灾害研究还存在不少问题

  6.1地质灾害调查识别技术尚需完善。

  目前,全国地质灾害分布状况与危害程度尚未完全查清,对地质灾害发生时间、地点的了解较为盲目,缺少一套快速调查和评价的高新技术方法。当前的地质灾害调查多限于当某一地段或某一地点发生或已经发生某种类型的地质灾害后,对相关灾害体进行调查和整治处理。

  6.2地质灾害理论与方法不够成熟。

  目前还没有一种成熟的、真正经得起大量实践检验的地质灾害预测预报理论和地质灾害决策管理系统,因此极大地阻碍了我国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决策管理。

  6.3质灾害监测和防灾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应用不够。目前,地质灾害监测技术大多还依靠精度低、效率低、成本高的常规手段,对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自动化程度高、精度高、相对成本小的新技术、新方法(如高精度全球定位系统GPS,高精度干涉综合孔径雷达遥感INSAR以与激光监测技术等)的推广应用不够。同时,对工程造价低、施工简便、抗灾和防灾效果好、可靠性高的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6.4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方面。

  目前我国许多部门都已建成或开始筹建了各自的灾害信息管理系统与减灾辅助决策系统,但其内容相互之间有很大差别。理想的灾害信息系统应包含:监测、预报会商、灾情显示、灾害评估、辅助决策、现场信息收集、救灾建议、灾后恢复等内容,但目前各类模型大都缺乏基础数据支持,尚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对减灾工作的要求,特别是在综合灾害信息处理和减灾高新技术应用方面还有很大差距,例如,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X,灾情信息的收集处理分析能力较弱,10/11缺乏灾害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信息交流与传输手段落后,信息利用率低,高新技术应用有待进一步加强等。

  11/11

篇七:对地质灾害防治的认识

  

  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思考

  摘要: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也是国土部门关注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事要,必须清醒认识,高度重视,切实抓好。能源、冶金、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促进作用,但必然会引起开采沉陷,从而引发一系列地质灾害,必须采取措施对灾害进行防治。

  关键词:地质灾害

  防治工作

  类型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地质作用和人为地质作用使地质环境恶化,并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或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遭受破坏的灾害事件。由于地下有用矿物采出后,开采区域周围岩体的原始应力状态受到破坏,应力重新分布,以达到新的平衡,在此过程中,岩层和地表产生连续的移动、变形和非连续的开裂、冒落等破坏现象。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经验,就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谈谈自己的看法,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开采地质灾害的类型

  地下矿产资源的开采引发的地质灾害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地表塌陷。由于浅部空区或较大范围的采动影响,在近地表的岩移活动中,有可能对地表建筑和道路等构成一定危害,有些甚至引起山体滑移。在矿山较为普遍,造成危害较大。可能由爆破诱发或岩层移动到一定程度时爆发采空区大范围塌落冲击。由于空区的突发性崩塌,还会产生巨大的地震波、空气冲击波等灾害。

  (2)采场冒顶。冒顶灾害事故最为普遍,包括岩层脱落、块体冒落、不良地层塌落,以及由于采矿和地质结构引起的各种垮塌。特别是矿岩稳定性差的难采矿体及软弱夹层,易发生较大规模的垮落,引起采场和巷道冒顶事故。

  (3)深部岩爆。矿山进人I000m以下深部开采后,高应力条件下的硬岩层往往会发生岩爆。如我国冬瓜山铜矿开拓达1100m,深部有岩爆声和岩石弹射现象;红透山铜矿开拓达1337m,在采深1100m左右,大片采区花岗岩柱及上下盘发生多次岩爆,井巷工程严重破坏,给生产造成危害。

  (4)地下水穿透和突发涌水。虽然突发性大量涌水不是直接由地压引起,但与采矿作业有密切关联,一旦接近积水的巷道和采空区,或遇到溶洞和地下暗河等,在隔离岩层突然失稳的情况,易造成灾害。

  (5)非正常生产引起的灾害事故。一些民采小矿点违反规程,不遵循客观条件乱采乱挖,不处理空区、打乱开采顺序、破坏隔离和保安矿柱等等,因而常引发灾害事故。

  二、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1、贯彻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法治灾。贯彻执行国家地方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监督和执法力度,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走上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进行各类工程建设时,对诱发地质灾害的工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设计、施工和验收应当与主体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同时进行。配套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未经验收或者经验收不合格的,主体工程不得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2、建立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制度。建立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地质灾害防治监督管理、制度。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以人为本,以对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抓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切实加强地质灾害工作的政府领导,建立领导负责制的地质灾害管理制度。地质灾害防治是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大事,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将地质灾害危险点的监测和防治任务落实到具体部门,明确具体责任人,务必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务必权责明确。

  3、加强协作联动。建立了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的社会化防灾减灾体系。每年汛期前,市政府都要组织国土、安监、监察局对各县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专项检查,督导各县区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和应急预案落实情况。对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所在县区,组织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提高应对突发地质灾害的能力。市国土资源局与市公安局建立“110”联动机制,与市气象局建立联合预警预报机制,与市信息产业局建立地质灾害防治应急信息网络,利用天气预报、手机短信等形式做好地质灾害提示,加强防范和监控。

  4、加强科学研究,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水平。组织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生产单位对广西花岗岩地区的地质灾害形成机理、致灾模式进行研究,开发地质灾害防治新技术,研究新方法,加强勘查、治理、监测等方面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的应用和推广。定期举办专业技术培训班,使现有技术人员的数量、素质有较大的提高,同时加大科技投入,加快研究开发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和现代化监测仪器,在专家的指导下,将专业监测和群众监测很好地结合起来。

  5、加强宣传是做好防治工作的基础。提高群众的防灾意识是做好地灾防治的基础,要打好这个基础,最关键的还是要靠宣传。每年汛期来临之前可利用展版、报纸、宣传画、宣传资料向群众发放,并到农村、集镇街上开展宣传咨询,各国土所每年都要举办地灾防治知识培训班。县电视台每天晚上都要播报地灾等级,还可联合县气象局,建立多个雨量自动监测站,提高雨量监测的准确性,并为从事地灾防治的领导和监护人、责任人开通了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这些措施的推出,使地灾的危害性及防范的知识家喻户晓,极大地提高了群防意识和群防能力,有效地减少了地灾对人民生命财产威胁。

  6、生物措施。在泥石流高发区及水土流失严重区,可选择植树造林、种草

  护坡及合理耕种等综合治理措施,主要以营造水源涵养林、防护林和经济林为主。在泥石流主要物源区的荒坡、滑坡区种植速生、易成活、抗病虫害的针、阔叶树营造水源涵养林;在沟岸、库岸、道路和田坝边营造防护林;在面蚀作用较轻的荒坡营造经济林进行开发性造林。通过生物防治措施,利用植物根系稳定土体,控制面蚀作用和水土流失强度,减少泥石流的固体物质来源。同时也起到调节或削减地表逸流,阻滞在沟道中形成大的洪峰,从而抑制泥石流的产生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朱世界吉林汪清县地质灾害及防治对策.[J]西部探矿工程

  2011.03[2]杨雪莲,沈庆国

  临沂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初探.[J]山东国土资源

  2011.02[3]卓万生

  安溪县地质灾害与防治对策的探讨.[J]福建地质

  2010.11[4]董震雨开采引起的地质灾害的类型、特征及防治.[J]西部探矿工程

  2010.01

篇八:对地质灾害防治的认识

  

  地质灾害防治研究的认识论与方法论

  地质灾害是指由地壳内外活动形成的自然灾害,其中包括地震、泥石流、地裂缝、岩溶作用等。由于其具有巨大的危害性,因此对地质灾害防治提出了极高要求。但是,要取得科学结论,就必须建立起有效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在认识论的层面上,应该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科学认识,它涉及到多学科的交叉,例如地质学、地理学、物理学和化学等。需要充分理解和把握灾害形成的基本机制,以避免在灾害救治中采取简单模式和“一刀切”的办法。另外,还需要探讨不同类型灾害的特征、风险评估、监测及预警模式的理论基础,以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的效能。

  在方法论上,应努力落实科学可行的技术和管理手段,使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有科学的设计、合理的实施、有效的指导和可持续的管理。这些手段和技术包括原布防、动态防治、精确确定灾害地段、实施新技术和应用技术等。此外,还需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灾害调查;需开发出多种新能源可以替代致灾能源;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综合管理体制,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之,要有效治理地质灾害,必须在认识论与方法论层面上加强研究,以利用科学理论与技术,形成一种适应本土社会、文化和经济特征的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从而解决地质灾害的危及人民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的问题。

篇九:对地质灾害防治的认识

  

  浅谈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摘要】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作用,多数情况下是二者协同作用引起的,在地球表层比较强烈地破坏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的岩土体移动事件。扎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对区域内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展开研讨,并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措施和建议

  引言:我国是一个多山地的国家,地质灾害也就成为影响较大的自然灾害之一,加上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和人工活动的增加,造成经常发生泥石流、崩塌、滑坡等较为严重的地质灾害,不仅影响居民生产生活活动,还对人的生命财产产生较大威胁,因此,采取针对性措施防治地质灾害,也成为必然要求和趋势。

  1.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意义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甚至阻碍城市经济的发展,因此,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关系到民生大事,同时也是政府职能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涉及到自然资源管理、应急管理以及气象等部门,都需要深刻认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明确划分好各自责任,制定科学的防治措施,以最大力度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地质灾害防治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1对地质灾害的危害性认识还不够。部分群众对地质灾害存在侥幸、麻痹心理,认为几十年居住的地方一直没发生过地质灾害,必定安全,对地质灾害的突发性、危害性及防患工作的紧迫性认识不足。部分乡镇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在经过多方数次的走访交谈后,仍然不愿意搬离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威胁区域。同时,有些农村建房、景区建设等,事前没有将地质灾害评估纳入审批的程序,从而产生一些人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

  2.2抗灾救灾能力不足。一是政府资金投资力度还不够,地质灾害防治资金缺口仍较大,一些防治项目经费一时无法落实或仅部分落实。另外,地质灾害隐患点群众搬迁补偿标准较低,加之地灾点的村民大多经济比较困难,建新房的困难很大,导致搬迁工作开展缓慢。二是专业技术人员、监测管理人员不足,且业务水平难以持续提高。三是监测设备不足,难以做到全面监测。

  2.3部分隐患点监测难度大。多数地质灾害隐患点处于比较险要的位置,依靠监测人员的监测监控效率底、难度大,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变化情况掌握难以做到精确,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

  2.4应急处置能力还不高。地质灾害应急处置能力亟待提高,一旦发生地质灾害最短时间内投入抢险救灾的物资、技术能力不足,没有形成灵敏的联动机制,未形成统一指挥、综合协调、有序高效的运行机制。

  3.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措施和建议

  3.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县主要领导为指挥长,分管县长和职能部门为副指挥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地质灾害防治指挥

  部,强化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制定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预案,落实各部门责任,各乡镇、街道建立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和领导机构,建立县、乡、村、监测人四级监测体系,确定监测责任人和常年监测员,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落实到位。

  3.2加大巡排查力度。严格按照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复查的工作步骤,加大巡排查力度,成立了地灾防治专项督查组,分别对各乡镇、县直相关部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督促检查,积极督促各乡镇国土资源所和监测人做好地灾隐患点的监测工作,完善台帐。对排查中发现隐患点监测数据有变化的,书面告知乡、镇政府,并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排查中对重灾隐患点实行重点监控,及时划定灾害危险区、设立警示标志,编制隐患点防灾应急方案,明确监测责任人、预警信号及紧急情况下的避让路线等,积极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相关工作。

  3.3积极开展地灾演练。在区域范围内开展全覆盖地质灾害隐患点应急演练,落实演练经费,并将演练方案、视频、图片上报。通过实地应急演练,提高各级防灾责任单位和广大群众应对突发性地质灾害的综合能力,达到“警报可识别、逃生明方向、撤离能迅速”的目的。进一步增强干部群众的地灾防治意识,提高干部群众防灾避灾的应变能力,对普及应急建设、地灾安全知识和提高群众自护自救能力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3.4积极申报治理项目。积极申报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并推进治理项目的实施,对已实施搬迁避让的项目,抓紧完善基础设施,引导村民在新址发展产业解决生活来源。严格实行“审计制、评优制、黑

  名单制”,落实全过程监管,把地灾防治项目作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生命工程”。

  3.5提升预警能力水平。进一步提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开展地质灾害自动化监测点的建设工作,在隐患点人口密集区、地灾隐患点等地方及时安装监测预警设备,提升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能力。

  3.6加强值班值守。制定严格规范的值班值守制度,严格执行汛期地质灾害24小时值班制度,落实带班领导、值班人员和值班场所,同时要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人员要保持24小时通讯畅通,确保信息传达及时、畅通。

  3.7加强宣传培训。利用全国土地日、防灾减灾日、走村入企等活动宣传地灾防治的重要性,制作“防灾明白卡”、“避险明白卡”发放到乡镇、村民手中,让老百姓更加直观地了解如何防灾避灾。同时在地灾点的醒目位置设立地灾警示牌,标注地灾点的具体位置、影响区域及逃生路线等。还要积极组织地质灾害防治培训,系统全面的讲解了地质灾害的防范业务知识和相关责任制度,确保地灾防治措施得到有效落实。

  4结语

  当前地质灾害已逐渐引起全社会普遍关注,做到有效的预防地质灾害,需要个人、社会以及国家的共同努力,我们应该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抓好基础调查、抓好知识普及、抓好科学监测,加大财政投入,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方针,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各项制度,扎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参考文献

  [1]吴志均,邱马江,唐峰.对水城县地质灾害防治的思考[J].绿色科技,2011,17(02):633-634.

  [2]王志鸿,李奇峰.某工程地质灾害特征及治理措施分析[J].西部探矿工程,2010,6(08):872-873.

  [3]刘广润.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1,12(3):1-4.

  作者简介:陈思君(1989.05-),男,贵州大方人,助理工程师,本科学历,研究方向:土地资源管理。

篇十:对地质灾害防治的认识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措施

  今天店铺将给大家科普一下地质灾害的相关情况介绍,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地质灾害相关介绍

  一、地质灾害含义

  地质灾害,地质学专业术语,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二、地质灾害特点

  地质灾害勘查不同于一般建筑地基的岩土工程勘察,其特点至少包括如下几方面:

  (1)重视区域地质环境条件的调查,井从区域因素中寻找地质灾害体的形成演化过程和主要作用因素。

  (2)充分认识灾害体的地质结构,从其结构出发研究其稳定性。

  (3)重视变形原因的分析,并把它与外界诱发因素相联系,研究主要诱发因素的作用特点与强度(灵敏度)。

  (4)稳定性评价和防治工程设计参数有较大的不唯一性,霄表现为较强的离散性,应根据灾害个体的特点与作用因素综合确定,进行多状态的模拟计算。

  (5)目前尚未研究出具有昔适性的稳定性计算方法(也许并不存在),现有的方法都有较多的假定条件。

  (6)勘查阶段结束不等于勘查工作结束,后续的工作如监测或施工开挖常常能补充、修改勘查阶段的认识,甚至完全改变以前的结论。因此,地质灾害的勘查有者延续性特点,即使是非常认真详细的工作,也不能过于希望毕其功于一役。

  (7)地质灾害勘查方法选择是强谰应用经验与技巧,寻求以最少的工作量和最低的投资,获得最佳的勘查效果,(8)勘查工作量确定的最基本原则是能够查明地质体的形态结构特

  征和变形破坏的作用因襄t满足稳定性评价对有关参数的需求,而不拘于一般的勘察规程。在此前提下,勘查工作量越少越好,使用的勘查方法越少越好,勘查设备越简单越好,勘查周期越短越好。一般而言,勘查工作量依据地质灾害体的规模、复杂程度和勘查技术方法的效果综合确定。

  (9)勘查队伍是实现勘查目标、选择合理勘查方法和优化勘查工作量的关键。从事地质灾害勘查的工作实体应在地质技术^才,勘查设备和室内分析试验等方面具备条件,井拥有相应的资质证书。

  三、地质灾害主要类型介绍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体由于某种原因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崩塌:是指较陡的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的地质现象。

  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于降水而形成的一种带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条件的特殊洪流。识别:中游沟身长不对称,参差不齐;沟槽中构成跌水;形成多级阶地等。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自然现象

  四、地质灾害概况

  xxx街道地质灾害以洪涝为主,由于辖区地势低,基础设施差,以至只要到汛期,雨量增多,上流水库一放水,地势较低的民房、厂房及仓库等容易被淹。

  五、地质灾害情况

  (一)重点防范期。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是5-7月份的降雨、上流水库放水等活动。预测今年地质灾害的重点主汛期是5月至7月。

  (二)防治重点。根据辖区地质灾害分布,预测地质灾害发生的重点为火车站南头沿河民房、厂房及仓库。重点防灾地段是工业南路101号至114号,省一建靠河边平房地势较低,较易被淹。

  根据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稳定性和危险性,以及是否容易造成人员

  伤亡等因素,确保做好辖区地质灾害防范工作。

  六、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针对辖区基本情况,要认真贯彻执行“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群策群防”的防御工作方针,并严格按照以下措施做好今年的地质灾害防御工作: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立了街道防汛抗旱、预防地质灾害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和监测预报网络,落实地质灾害群策群防责任制,及时安排街道防汛抗旱、预防地质灾害值班表,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街道主任为第一责任人,负责组织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工作及发生地质灾害后及时组织转移群众撤离工作。

  (二)广泛宣传,提高全民防灾意识。充分利用公开栏、宣传栏、科普画廊等社区文化宣传阵地,广泛深入地宣传《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及地质灾害防治科普知识,以此提高广大群众的防灾救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三)加强动态监测和险情巡查,做好预警预报。汛前,对辖区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一次检查,并落实好以下工作:

  1、成立了街道防汛抗旱、预防地质灾害工作领导小组,并充分发挥社区平安中心户长和楼幢长的作用,切实做好地质灾害的预防、信息反馈、宣传等工作。

  2、落实社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人员,并制定和完善社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治工作预案,使受地质灾害威胁范围内的每个居民了解灾害隐患、撤离路线、防灾避灾措施等事项。

  3、各社区要督促居民、基层单位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尤其是汛期加强监测频率,密切观察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并做好记录。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向上级部门及领导报告,如情况紧急要立即报告,并迅速组织人员撤离。

  4、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险情巡查,做好防范突发性地质灾害工作,并做好值班记录。对重点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及时协调有

  关单位,落实群测群防责任制,并采取有效的减灾措施。

  5、要建立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机制。当天气情况发生变化时,立即将相关信息通知到辖区各有关单位、企业、地灾监测人和受威胁的群众,并做好有关防灾减灾工作。

  (四)严格汛期值班和灾情速报制度。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的特点,要做好应急抢险救灾工作。辖区企、事业单位要严格实行值班报告制度,及时上报值班电话和值班人员表,以便在灾害发生后能在第一时间知悉灾害情况,确保上报下达、传递到位。一旦发现地质灾害险情,要按照分工要求,立即协调有关单位,做好应急和抢险救灾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灾情进一步扩大,力争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推荐访问:对地质灾害防治的认识 地质灾害 防治

热门文章

2022员工培训学习心得体会范本合集(范文推荐)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员工培训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培训能让员工不断的提高,并清楚的意识到自己的缺点。经过员工培训,你一定有许多的收获,不妨来写一篇员工培训心得。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员工培训心得体会范文”,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

冬至精彩优秀作文600字(全文)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冬至精彩优秀作文600字【精选六篇】》的范文,好的范文应该跟大家分享,希望对网友有用。在古时候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日子,人们甚至将其称之为小年,每年过冬至的时候,都要做好许多准备,民间甚至有诸多的庆祝活动。下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几篇冬至精彩优秀作文600字,希望对

大一暑假社会实践报告(精选文档)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2022大一暑假社会实践报告》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这个暑假过得是否充实呢,有些小伙伴在假期中参加了实践,那么如何做一份报告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22大一暑假社会实践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2022大一暑假社会

关于珍爱生命作文800字高中【精选推荐】

范文参**网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2022关于珍爱生命的作文800字高中【】》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重新整理了一下发到这里。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22关于的作文800字高中【5

《********大宣讲特别节目》直播观后感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2022《********大宣讲特别节目》直播观后感【精选】》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希望对网友有用。,安全,在学校里,在校外,安全这个词恐怕是再熟悉不过了吧,让将安全铭记心中,时进刻刻都做到安全,让父母不再操心,让长辈不再担心,让安全从我做起,从身边

以小见大作文500字范本(范文推荐)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以小见大作文500字范文【精选】》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一件事情的发生,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六方面,即常说的六要素,只有交待清楚这几方面,才能使读者对所叙述的事,有个清楚、全面的了解。这里小编

2022年大学生档案自我鉴定300字10篇

2022年普通大学生个人社会实践实习报告精选服务社会做好思想准备和业务准备,公司内部电脑系统都是统一英文系统,就要求自己以职场……[详细]2022年党员思想汇报例文两篇【完整版】所以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经历过苦难的中国,工作以及生活中,特别是通过学习党章党纪……[详细]企业员工服务意识培训心得体会

追梦筑梦圆梦演讲稿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追梦筑梦圆梦演讲稿》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这里给大家转摘到。演讲稿特别注重结构清楚,层次简明。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在很多情况下需要用到演讲稿,如何写一份恰当的演讲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追梦筑梦圆梦演讲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追梦筑梦圆梦演讲稿1尊敬的

建团百周年活动策划

《2022建团百周年活动策划【精选】》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党的领导是共青团顺利发展的关键所在,无论是中国早期青年团的建立,还是中国共青团的正式成立,都离不开党的领导。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22建团百周年策划【精选】的相关内容,以供参考,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20

2022年度中考优秀作文素材别样美三篇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中考优秀作文素材别样的美精选三篇》的范文,好的范文应该跟大家分享,看完如果觉得有帮助请记得(CTRL+D)收藏本页。雨过天晴,花坛边上,几只蜗牛缓缓的爬行着,留下一道彩虹般的痕迹,那柔软的外面,是坚硬的外壳,那也是一道的美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素材别样的美精

小学品德教师期末工作总结范本合集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小学品德教师期末工作总结范文》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重新整理了一下发到这里[http: www fwwang cn]。时光飞逝,如梭之日,回顾这段时间的工作,一定有许多的艰难困苦,是时候在工作总结中好好总结过去的成绩了。下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几篇小学教师期

2022年度有关安全学习心得合集(2022年)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有关安全学习心得》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感觉很有用处,看完如果觉得有帮助请记得(CTRL+D)收藏本页。有了一些收获以后,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么做能够提升的书面表达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心得体会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有关学习心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