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金纳强化理论对幼儿园7篇
篇一:斯金纳强化理论对幼儿园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斯金纳强化理论在幼教中的具体应用
作者:秦己媛
来源:《卷宗》2018年第08期
摘
要: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BurrhusFredericSkinner,1904-1990),是美国现代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强化理论是他学习理论中最重要的部分。他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产生有利影响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相反,产生不利影响时,这种行为就会减弱或消失。人们可以利用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方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这就是强化理论。本文在具体分析了斯金纳强化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征,提出正强化和负强化在塑造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中的应用方法。
关键词:强化理论
正强化
负强化
幼儿教育
幼儿是家庭的未来,同时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现阶段我国已全面开放二孩政策,更加凸显了幼儿教育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为此,我们应加强对幼儿教育的认识与研究。斯金纳所倡导的强化理论是以学习的强化原则为基础的关于理解和修正人的行为的一种学说。斯金纳是美国行为主义的后起之秀,他既吸收了桑代克、巴甫洛夫等人的思想,又超越了前人,创立了独特的程序教学法。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针对幼儿的特征,要善于运用斯金纳强化理论来更好的开展对幼儿的教育活动。
一、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强化(reinforcement)是斯金纳从巴甫洛夫那里借用来的一个概念,但是内涵发生了变化,在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中,强化指伴随于条件刺激物之后的无条件刺激的呈现;在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中,强化是指伴随于行为之后且有助于该行为重复出现的概率增加的事件。虽然巴甫洛夫用经典条件反射对强化作过部分研究,但斯金纳是对强化问题做出比较全面研究的第一人。在他的理论体系中,强化是主要的自变量,他认为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就是因为强化的作用,对强化的控制就是对行为的控制。因此,强化理论是斯金纳学习理论中最重要的部分和基础。[1]
斯金纳根据强化物的性质,把强化分为正强化(positivereinforcement)和负强化(negativereinforcement)。正强化是指由于刺激物在个体做出某种行为后出现从而增强了该行为发生的概率,该刺激物称为积极强化物。负强化是指由于刺激物在个体做出某种行为后而予以排除从而增强了该行为发生的概率,该刺激物称为消极强化物。不论正强化还是负强化,其结果都是一样的,即都可以增强该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使该行为得到增强。积极强化物同消极强化物在性质上的区别表现在:两者的区分不能仅从字面意义去理解,而应从该刺激物的出现是增强了行为发生的概率还是降低了行为发生的概率这一结果上去判断。如果该刺激物
篇二:斯金纳强化理论对幼儿园
斯金纳强化理论在幼教中的具体应用
斯金纳强化理论在幼教中的具体应用
摘
要: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BurrhusFredericSkinner,1904-1990),是美国现代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强化理论是他学习理论中最重要的部分。他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产生有利影响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相反,产生不利影响时,这种行为就会减弱或消失。人们可以利用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方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这就是强化理论。本文在具体分析了斯金纳强化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征,提出正强化和负强化在塑造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中的应用方法。
关键词:强化理论
正强化
负强化
幼儿教育
幼儿是家庭的未来,同时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现阶段我国已全面开放二孩政策,更加凸显了幼儿教育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为此,我们应加强对幼儿教育的认识与研究。斯金纳所倡导的强化理论是以学习的强化原则为基础的关于理解和修正人的行为的一种学说。斯金纳是美国行为主义的后起之秀,他既吸收了桑代克、巴甫洛夫等人的思想,又超越了前人,创立了独特的程序教学法。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针对幼儿的特征,要善于运用斯金纳强化理论来更好的开展对幼儿的教育活动。
一、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强化(reinforcement)是斯金纳从巴甫洛夫那里借用来的一个概念,但是内涵发生了变化,在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中,强化指伴随于条件刺激物之后的无条件刺激的呈现;在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中,强化是指伴随于行为之后且有助于该行为重复出现的概率增加的事件。虽然巴甫洛夫用经典条件反射对强化作过部分研究,但斯金纳是对强化问题做出比较全面研究的第一人。在他的理论体系中,强化是主要的自变量,他认为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就是因为强化的作用,对强化的控制就是对行为的控制。因此,强化理论是斯金纳学习理论中最重要的部分和基础。[1]
斯金纳根据强化物的性质,把强化分为正强化(positivereinforcement)1和负强化(negativereinforcement)。正强化是指由于刺激物在个体做出某种行为后出现从而增强了该行为发生的概率,该刺激物称为积极强化物。负强化是指由于刺激物在个体做出某种行为后而予以排除从而增强了该行为发生的概率,该刺激物称为消极强化物。不论正强化还是负强化,其结果都是一样的,即都可以增强该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使该行为得到增强。积极强化物同消极强化物在性质上的区别表现在:两者的区分不能仅从字面意义去理解,而应从该刺激物的出现是增强了行为发生的概率还是降低了行为发生的概率这一结果上去判断。如果该刺激物的出现增强了行为发生的概率或该刺激物撤消降低了行为发生的概率,则该刺激物为积极强化物,反之为消极强化物。[1]
斯金纳和同事们在研究什么条件下强化能发挥最佳作用时,根据行为发生与强化物出现间隔的时间,把强化分为即时强化和延缓强化。即时强化是指对每一次或每一阶段的正确反应予以强化,就是说当个体做出一次或一段时间的正确反应后,强化物即时到来或撤去。例如,当孩子扫地后,家长马上对他进行表扬;当孩子协助妈妈做饭后,家长也即时予以肯定。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形成爱做家务的良好习惯。但是,当按照即时强化程序安排建立起了某种行为并将此行为保持下来之后,倘若不再给予强化时,这种行为就会逐渐消退,比如孩子已经形成做家务的习惯后,家长对孩子做完家务后不再给予表扬,那么孩子做家务的习惯就会逐渐消退[2]。延缓强化是指行为发生与强化物的出现或撤去之间有一定的时间间隔或按比率出现或撤去。[3]同时,斯金纳还把奖惩同强化理论联系在一起。斯金纳认为,奖励应与延缓强化联系在一起,不是每一次的正确行为都会得到奖励;而惩罚却必须采用即使强化的方式,即对每一次的错误行为都要进行告诫或惩罚直至错误行为的消失。
二、强化理论在塑造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中的应用方法
积极运用正强化。幼儿在就餐活动中可以使用正强化。例如有些幼儿挑食,教师可以告诉幼儿他不喜欢吃的东西的营养价值,对他的好处等,以后每次就餐都这样,他自然就会慢慢喜欢吃他以前讨厌的食物。有些幼儿课外活动后,教室的玩具在外面也漠不关心的,教师可以开始把这个任务交给他,然后在班级幼儿面前夸他,结果就会按照预期的方向慢慢发展。教师在运用这个理论的时候要适度、适时。在对幼儿进行强化的时候,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和性别差异,因人2而异,因材施教。
灵活运用负强化。正强化虽好却不是万能的,在表扬中长大的幼儿极容易养成高傲自大的性格,因此,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运用负强化来修正幼儿的不良习惯。教师和家长在幼儿活动或者生活中主要运用言语刺激和非言语刺激两种方式进行负强化。例如,针对某些幼儿在学校中总是表现不好的现象,可以给那些表现好的幼儿发小红花,家长来接幼儿时自然会问:你今天怎么没有小红花啊?
幼儿慢慢就会知道他要怎么做才能得到教师的小红花,才能得到大家的表扬,前提是教师必须时刻提醒幼儿得到小红花的幼儿哪里做的好才得到的。同时可以使用代币券法,收集多少小红花可以玩什么玩具。而要使这一强化手段取得较好的效果,教师和家长必须保证幼儿对其所选择的刺激物比较喜欢,而且还要因人而异,因为甲幼儿不喜欢的可能是乙幼儿喜欢的。
适时适度的强化。当教师和家长让幼儿学习某个新的行为时,大人要经常去做,而且能知道这个新行为是按照大人预期的方向发展的,当这个良好行为出现时,大人的强化应当适当减少,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甚至可能会出现其他不良的行为。这一点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一方面,强化要及时。及时强化,幼儿才知道自己的某个行为是能得到表扬的,在他大脑中才能建立行为和强化之间是有关系的概念,这种考虑源于幼儿认知发展水平较低。例如幼儿上午帮助老师拿了粉笔,老师没夸他,下午再夸时,他可能已经忘记你为什么夸他了。另一方面,教师和家长对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表扬要具体。由于幼儿的认知程度还不能达到猜测大人的心理的层次,表扬时应尽可能地将表扬他的原因说清楚。
三、总结
斯金纳认为,强化作用是塑造儿童行为的基础。只要了解了强化效应和掌握好强化技术,就能控制行为反应,就能塑造出一种教育者所期望的儿童的行为。儿童偶然做出了某种行为而得到了教育者的强化,那这个行为就比其它行为更容易被重复出现,强化次数越多,其概率就越大,这便导致儿童行为的建立。并且,强化在儿童行为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行为得不到强化就会消退。因此,如果要巩固儿童的某种良好行为,就必须在其做出行为后予以强化,否则就可能消退[4]。与此同时,斯金纳还强调及时强化,如果强化不及时不利于儿童行为3发展,斯金纳认为教育者要及时强化希望在儿童身上看到的行为,否则,那种行为就不能持久[5]。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对幼儿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在幼儿教育中,通过对幼儿各个方面的灵活强化,教师和家长可以修正幼儿的行为方式,塑造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引导幼儿向积極健康的方向发展。
篇三:斯金纳强化理论对幼儿园
幼教特教YOUJIAO
TEJIAO教0帀?TEACHER2020年3月Mar.2020斯金纳强化理论应用于幼儿园教育实践的个案研究刘娟芬(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昆明650000)摘要:斯金纳强化理论十分强调强化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文章先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书籍对斯金纳强化理论
中强化的类型、强化理论的主要运用进行了简单阐述,然后采用行动研究法将斯金纳强化理论运用于幼儿园教
育实践活动,通过教育实践反思斯金纳强化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示。研究表明,教师通过运用强化理论,可以
矫正幼儿的行为方式,塑造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引导幼儿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关键词:斯金纳强化理论;幼儿园教育实践;个案研究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9-11-19文章编号:1674-120X(2020)
08-0100-02一、斯金纳的强化理论(2)
矫正不良行为。行为矫正就是指在操作性条件作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斯
金纳、赫西、布兰查德等人提出的一种理论,是以学习的强
化原则为基础的关于理解和修正人的行为的一种学说,也叫
用的范例中,可以通过逐步强化来矫正幼儿的一些不良行为。
斯金纳认为这种矫正工作并不复杂,对一般性的不良行为,只要成人注意不论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都不去强化儿童的不
良行为,那么这种不良行为就能得到矫正。(3)
程序教学。所谓程序教学,就是将教材内容按照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行为修正论。巾斯金纳认为,人的行
为大部分是操作性行为,任何习得行为都与及时强化有关。
因此,幼儿的行为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或改造。(一)
强化的类型逻辑顺序系统地加以编排,使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一种
自动的教学模式。程序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有效地利用强化物,在斯金纳的强化理论中,强化包括正强化、负强化和自
建立、保持并加强学生的期待反应。此外,他还专门设计了
一种能帮助教师安排这种强化练习的教学机器,通过实践,然消退三种类型。(1)正强化,又称积极强化。当人们采取某种行为时,斯金纳认为教学机器的作用不亚于家教。二、斯金纳强化理论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实践应用人们能从他人那里得到某种令其感到愉快的结果,这种结果
反过来又成为推进人们趋向或重复此种行为的力量。(2)负强化,又称消极强化,是指撤销或减弱原来存
(一)正强化,让幼儿爱I:幼儿园1.
案例简介轩轩,男,6岁,大班,入园时经常吵闹要回去,甚至
抓住家人的手不愿意让其离开,还故意摔打东西威胁其家人
在的消极刺激或者条件,以提高某些行为发生的频率。负强
化的方法包括撤销批评、处分、惩罚等。(3)自然消退,又称衰退。它是指对原先可接受的某
种行为强化的撤销。由于在一定时间内不予强化,某种不良
行为出现的频率将自然下降并逐渐消退。0斯金纳在主张将
把他带离幼儿园。入园后笔者对他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发现
他性格孤僻且霸道,时常一个人毫无目的地闲逛,要不然就
是坐在角落里发呆。他不怎么与其他幼儿来往,也不愿意与
儿童不良行为与"消退法”联系的同时,要求将满意行为与
别的小朋友分享任何东西,甚至不太愿意跟别的小朋友还有
积极强化结合。创(二)
斯金纳强化理论的主要运用老师讲话。因此,别的小朋友也不太愿意跟他一起玩,他体
验不到与别的小朋友共同玩耍交往的快乐,在孤独的环境下
出现了厌园情绪,甚至觉得每天来幼儿园是一种折磨和惩罚。
为帮助轩轩克服入园恐惧,爱上幼儿园,教师决定运用斯金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其理论的显著特征之一。斯金纳
的强化理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主要运用于三个方面。(1)塑造新行为。所谓塑造,就是通过小步反馈帮助
纳的正强化手段帮助轩轩摆脱困境。2.
强化过程学生达到目标。斯金纳在《学习的科学和教学的艺术》一书
中指出,强化是塑造行为和保持行为强度所不可缺少的。斯
①第一阶段(矫正的第一个星期)。篮球是轩轩的强项,金纳设计了一整套塑造行为和保持行为强度的新技术、新方
法,他反复强调,操作行为是一步一步学得的,强化起着重
晨间篮球活动时,教师都会故意把篮球拍落在轩轩旁边,然
后借此叫轩轩帮忙把球拍回教师手中。在这一阶段轩轩有点
抵触,不愿意帮忙拍球,但是教师还是不停鼓励他,强化他要的作用。141作者简介:刘娟芬(1994—),女,江西吉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前教育管理。100
篇四:斯金纳强化理论对幼儿园
斯金纳强化的幼儿语言教育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在斯金纳的强化理论中,强化是主要的自变量,行为之所以发生就是因为强化的结果,在这一理论被广泛运用在管理学、社会工作培训等诸多领域时,笔者发现强化理论对幼儿语言教育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从程序教学法的主要原则入手,试阐释强化理论在具体应用于幼儿园语言教学中的主要方法和可行性方案。
一、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及程序教学主要原则
斯金纳程序教学的主要原则有五条。
一是积极反应原则。一个程序教学过程,必须使学习者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学习的状态。也就是说,在教学中使学生做出一个反应,然后给予强化或奖励,以巩固这个反应,并促使学习者作进一步反应。
二是即时反馈原则。程序教学特别强调即时反馈,即让学习者立即知道自己的答案正确,这是树立信心、保持行为的有效措施。
一个学习者对第一步(学习的前一个问题)能做出正确的反应(回答),便立即呈示第一步(第一个问题),-----------------------------
这种呈现本身便是一种反馈:告诉学习者,你已经掌握了第一步,可以展开第二步的学习了。三是小步子原则。程序教学所呈示的教材被分解成一步一步,前一步的学习为后一步的学习作铺垫,后一步学习在前一步学习后进行。由于两个步子之间的难度相差较小,所以学习者的学习很容易得到成功,并建立起自信。四是低错误率原则。程序教学的设计要按照教材内部的逻辑程序,既要保证学习者在学习中把错误率减少到最低限度,又要合理地设计教材,使每一个问题(每一小步)都能体现教材的逻辑价值。五是自定步调原则。
程序教学允许学习者按个体自己的情况来确定掌握材料的速度。这与传统教学中一般以“中等”水平的学习者为参照点的教学法不同,传统教学法使掌握快的学习者学习能力被拖住,而学习慢的学习者又跟不上,致使学习者之间学习水平差距放大。程序教学法相对“合理”,每个学习者可以按最适合自己的速度进行学习。由于有自己的思考时间,学习较容易成功。
近年来,许多幼儿园在幼儿语言教学中使用程序教学法,希冀通过强化理论为支撑的教学法帮助和引导幼儿迅速掌握语言。不过在具体运用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一些难题,比如适龄入学幼儿因为年龄较小,-----------------------------
认知能力较低,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以感性认识和机械记忆为主,未能充分融入教学情境。
此外,幼儿注意力不集中,思维发散能力不足,也导致程序教学法在运用时效果大打折扣。一部分老师尝试“填鸭式”教学法,通过大量的机械输入向幼儿传输字、词、简单语句等内容,不仅不能提高幼儿的语言储备,反而降低了幼儿对语言的兴趣。对于教学中出现的此类难题,本文试图运用斯金纳强化理论进行阐释并提出初步的解决方法。
二、强化理论在幼儿语言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1.营造浓厚有趣的语言环境加强幼儿自我强化意识
幼儿语言习得的过程不是孤立的,是与老师、家庭、学校、大自然等多方环境共同作用和影响的互动过程。语言的发展促进了幼儿认知能力的提升,认知能力与语言习得相辅相成,认知范围的扩大,丰富了幼儿的语言内容。因此,发展幼儿语言能力应与认知能力发展相结合,为幼儿创设必要的条件和生活内容,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认识世界,让幼儿在直接感知中丰富知识和发展语言,实现自我强化。
教师在指导幼儿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孩子们按顺序翻阅,学习仔细观察画面细节,理解故事人物、-----------------------------
情节,并逐渐将听到的语句、词与书上的印刷符号对应。教师还应经常鼓励幼儿用完整、连贯的语言表述作品,并学会评价别人的讲述。在此过程中,幼儿养成了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并锻炼了初步的阅读技能和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早期阅读在幼儿语言发展过程中有着独特的价值。
2.把握幼儿认知规律进行循序渐进地启发引导
斯金纳提倡的强化理论核心之一,即学习目标的达成是循序渐进的。在教学中根据迁移原理,结合每阶段教学的重难点和共同点迁移式地强化知识。语言的功用在于交际,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必须加强语言训练。词是语言的基础,幼儿掌握多少词,理解词的深浅程度,直接影响着语言表达质量和认知能力的发展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幼儿期是掌握词汇最迅速的时期,但幼儿的思维是具象的,知识储备不足,理解上存在很多障碍。针对幼儿这一特点,我们需借助一些直观形象的教具、玩具和主题鲜明的环境创设,开展丰富有趣的游戏活动,通过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丰富幼儿的词汇,帮助幼儿理解词义。
此外,教师必须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提高幼儿口语听说能力,如开展故事讲演、趣味问答、观看影-----------------------------
视作品等,帮助幼儿增强口语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平时就要求幼儿复述故事,并尽量为幼儿提供口语表达机会。总之,我们身边存在很多教育契机,只要我们稍加注意并充分利用,就会使幼儿受益颇丰。
3.运用合适的强化措施保持幼儿学习语言的积极性
斯金纳的“反应—强化”重在强化这一环节,因此活动组织中教师要采取正确的强化方式。汉语拼音是抽象的表音符号,学起来枯燥无味,这种“小学化”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方式很容易使幼儿产生厌学和畏难情绪,因此,在以游戏为主的活动组织中,教师必须采取不同的强化措施。
首先考虑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幼儿的趣味性、主动性、积极性。幼儿在园的语言习得归结于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幼儿学习语言的途径主要是听、说、跟读等,但这些不足以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我们应在教育活动中,不仅为幼儿提供模仿的环境,还应激发幼儿语言表达的欲望,让幼儿敢说能说会说。鼓励他们去构想不同的答案,语言内容也就新颖、奇特,表达生动,进而促使幼儿的思维活动呈现多向性、独特性、变通性,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4.教学中把握适当的强化程度,促成长效“正强-----------------------------
化”效果
所谓施力程度就是斯金纳所讲的强化程度,他对强化程度进行研究时,将其分为:连续强化和间隔强化。教师组织活动时应重视师幼互动,带动活动的氛围,让幼儿在轻松自如的情况下发现自己的优点,教师应把握强化程度,幼儿识字是个难点,教师强压幼儿识字,使不少稚气未脱的幼儿对学习汉字十分厌倦,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规律,属于过度强化。
不过,强化最主要的因素是幼儿自身,幼儿必须要对强化做出积极地反应才能达到学习的效果。这时教师可采用间隔强化,对新知识适当强化后,适时利用电教设备展示图片再次强化。这样可以缓解幼儿负担,让其在活动中找到兴趣点,然后更有热情地参与语言的学习活动。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
篇五:斯金纳强化理论对幼儿园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斯金纳强化理论在幼教中的具体应用
作者:秦己媛
来源:《卷宗》2018年第08期
摘
要: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BurrhusFredericSkinner,1904-1990),是美国现代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强化理论是他学习理论中最重要的部分。他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产生有利影响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相反,产生不利影响时,这种行为就会减弱或消失。人们可以利用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方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这就是强化理论。本文在具体分析了斯金纳强化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征,提出正强化和负强化在塑造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中的应用方法。
关键词:强化理论
正强化
负强化
幼儿教育
幼儿是家庭的未来,同时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现阶段我国已全面开放二孩政策,更加凸显了幼儿教育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为此,我们应加强对幼儿教育的认识与研究。斯金纳所倡导的强化理论是以学习的强化原则为基础的关于理解和修正人的行为的一种学说。斯金纳是美国行为主义的后起之秀,他既吸收了桑代克、巴甫洛夫等人的思想,又超越了前人,创立了独特的程序教学法。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针对幼儿的特征,要善于运用斯金纳强化理论来更好的开展对幼儿的教育活动。
一、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强化(reinforcement)是斯金纳从巴甫洛夫那里借用来的一个概念,但是内涵发生了变化,在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中,强化指伴随于条件刺激物之后的无条件刺激的呈现;在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中,强化是指伴随于行为之后且有助于该行为重复出现的概率增加的事件。虽然巴甫洛夫用经典条件反射对强化作过部分研究,但斯金纳是对强化问题做出比较全面研究的第一人。在他的理论体系中,强化是主要的自变量,他认为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就是因为强化的作用,对强化的控制就是对行为的控制。因此,强化理论是斯金纳学习理论中最重要的部分和基础。[1]
斯金纳根据强化物的性质,把强化分为正强化(positivereinforcement)和负强化(negativereinforcement)。正强化是指由于刺激物在个体做出某种行为后出现从而增强了该行为发生的概率,该刺激物称为积极强化物。负强化是指由于刺激物在个体做出某种行为后而予以排除从而增强了该行为发生的概率,该刺激物称为消极强化物。不论正强化还是负强化,其结果都是一样的,即都可以增强该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使该行为得到增强。积极强化物同消极强化物在性质上的区别表现在:两者的区分不能仅从字面意义去理解,而应从该刺激物的出现是增强了行为发生的概率还是降低了行为发生的概率这一结果上去判断。如果该刺激物
篇六:斯金纳强化理论对幼儿园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及其对于学前儿童行为习惯培养的运用 裴 茜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 昆明 650500)
摘要: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对学前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强化是塑造和培养学前儿童行为的重要手段和常用方法。因此,在 儿童行为习惯培养的过程中,可运用强化理论来培养和塑造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纠正和消退儿童的不良行为习惯。
关键词:斯金纳;强化理论;行为习惯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1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文章编号:1672—5832(2017)11—0246—01
进行强化从而达到更好的强化效果。第二是要主意随机强化,也 1.1强化理论的概念。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是基 就是当儿童偶然做出某种良好的行为时,成人需要善于发现他的 行为并立即给予积极强化并当他再做出同样行为时也立即给予肯 于操作行为的基础上形成的,他将条件反射分为两类,一类是应 答性条件反射,也就是巴普洛夫研究的条件反射;另一类是操作 性条件反射,其中最经典的实验就是斯金纳的斯金纳箱,小白鼠 在箱中偶然触发杠杆获取食物,若干次重复后就形成了一种强化 反射。所以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模式是有机体的某种反应得到强化 这一循环的过程。而强化就是指增加或减少某种刺激以使某种反 应概率增加或维持某种反应水平的过程。通过大量的实验得出的 结果后,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行为,任何习得 行为都与及时强化有关。因此,儿童的行为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 或改造。
1.2强化的分类。强化根据作用来分首先可以分为“正强 化”和“负强化”。正强化也可以称为积极强化,是通过呈现某一 想要的或愉快的刺激来增强反应概率,负强化又称为消极强化,是通过减少或取消某一厌恶性或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总之,不管是正强化还是负强化作用都是为了增进强化反应的 效果。
而根据强化时间我们可以分为间歇强化和连续强化。间歇强 化就是通过控制强化的时距来强化有机体的行为,而这个时距可 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可变的。连续强化就是连续强化有机体的某 个行为,从而巩固其初始行为。
2强化理论对于学前儿童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要性 2.1强化理论是塑造儿童行为习惯的前提。儿童的行为习 惯不论好与不好并不是先天的,而是通过各种复杂因素的参与而 慢慢形成的。而行为习惯的养成一般是因为无意识的,不自觉的 重复动作行为而形成的;或是通过后天的有意识的重复的练习中 养成的。基于强化理论的前提,如果成人需要培养儿童某一方面 的能力,就可以针对性对儿童的行为进行训练,就可以运用强化 理论对儿童行为练习进行指导,从而对儿童行为培养达到更好的 效果。
2.2强化理论在儿童行为习惯培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行 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反复的训练,而如何更好的在行为培养过程 中进行训练也需要良好的运用强化理论。斯金纳通过实验发现间 隙强化的行为相比于及时强化的行为来说很难消退,所以正因为 如此儿童不良行为难以改正,如果只要儿童不良行为一出现,成 人立即做出反应长此以往这种行为就会被抑制,如果只是偶然想 起来就进行强化是不起作用的。所以如果想要巩固儿童的某一良 好行为,就必须在儿童做出该行为后给予强化,否则这一行为就 可能会消退。 3 强化理论对于学前儿童行为习惯培养的运用 3.1把握强化时机,强化儿童良好行为习惯。把握好一个 准确的强化时机对于儿童行为的养成也是非常重要的。把握强化 时机第一是要注意及时强化,也就是当儿童做出某种行为后,成 人立即对其行为作出反应进行强化。若成人的强化行为出现延迟,儿童可能很难将成人的这种强化与先前自己的行为联系起来,并 且如果在这段时间内儿童出现了不好的行为,很有可能会强化这 种不良行为,所以成人在儿童出现良好行为时需要立即对其行为 定,从而强化其行为出现频率来巩固他的良妊行为,形成习惯;
反之,当儿童偶然出现不良的行为习惯时,成人要及时的给予批 评,从而减少该行为出现的频率直到该行为再也不出现。
3.2用消退代替惩罚,消退儿童不良行为习惯。斯金纳将 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他认为这两种方法都可以控制行为,斯金纳反对用惩罚的方式来对待儿童,负强化是增强行为的发生 频率,是痛苦的去除,而惩罚是为了减少行为的发生频率,两者的目 的是不同的。并且惩罚不是每时每刻都会有效的,惩罚通常是发生在 不良行为之后,只能让儿童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不应该发生的,却没有 让儿童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行为,它只是暂时压制了儿童的不良行为 但不能很好的消退该行为。同时惩罚可能会产生事与愿违的结果,它 可能会导致儿童的消极情绪,甚至逆反心理。
当儿童的行为不符合期待和要求时,成人应该对该行为采取 消极强化或不强化,例如,在和父母逛街时,儿童希望拥有某玩 具而父母认为不应该买,而表现出大哭大闹,不愿离开。这时,家长的不予理睬会使他们明白哭闹这种方式是无用功的,那么儿 童的这种行为也就会因为没有得到强化而自行停止和消退。如果 家长在此时买下玩具,就会使儿童产生自己哭闹可以换来玩具的 强化刺激,这种就是对儿童行为强化的误用。并且在消退过程中 要注意不要中断消退程序,这样会加剧不良行为的严重程度。例 如,父母坚持不给儿童买玩具,这时儿童的行为即将被消退,但 突然爷爷奶奶出现指责父母的行为并给儿童买玩具,这样会使消 退程序中断,从而可能使儿童以后会把哭闹当作达到自己不合理 要求的手段而经常使用。同时,成人在使用消退时要注意,消退 儿童的不良行为并不是忽视该行为。例如,儿童喜欢咬手指,但 是成人希望消退这种行为时,采用消退的手法不是视而不见该行 为,而是应该采用其他方法减少这种行为的产生直至停止。
3.3注重个体差异,灵活运用强化。之所以对于儿童的行 为进行强化,是因为我们最终需要的是塑造儿童的行为习惯。而 每一个儿童都是不一样的个体,拥有不同的个性及气质,所以不 一样的孩子塑造同一行为时,可能我们需要不一样的方法手段去 强化其行为,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我们需要从儿童自身作 为切入点,注重个体的差异性,灵活的运用强化手段,根据其年 龄和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等进行不同方式的强化,真正以儿童为 主,使强化的效果得到最大化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史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 社.1997.
[2]
韦彦,庞丽娟.论强化在儿童社会行为发展中的作用-9运 用[J].中国教育学刊,2000,(2):53—55.
[3]
王颖.儿童习惯养成原则略论[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l,(4):86.
[4]
刘洪霞.浅谈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J].中国教育 探讨与实践,2010,(5):45.
篇七:斯金纳强化理论对幼儿园
斯金纳强化理论应用于幼儿园教育实践的个案研究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是心理学领域的经典理论之一,它强调了行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行为受到环境的影响,强化是对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幼儿园教育中,强化理论也可以被应用于实践中,以帮助教师更有效地引导幼儿的行为,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本文将通过一个个案研究来探讨斯金纳强化理论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个案简介
该幼儿园的班级里有一个名叫李明的学生,他是一个活泼好动、有时难以集中注意力的孩子。他经常会在教师讲课的时候打闹,不能认真听讲。然而,当他参加某些课程活动时,比如游戏、手工等,他的注意力就会更加集中。因此,班主任希望通过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来帮助李明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更好地学习。
强化理论的应用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指出,行为在某种强化的作用下会被加强或者削弱。因此,要想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就要寻找适当的强化因素。对于李明这个学生来说,班主任发现他对游戏和手工这类活动非常感兴趣,那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将游戏和手工纳入课程内容中,以增强李明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班主任可以通过引导和帮助李明完成这些活动,来增强他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比如,当他完成一件作品时,可以及时表扬他的努力和成果,提高他的自我认知和对学习的自信心。
3.对于其它课程内容,比如讲课等,可以采取符合李明认知水平和兴趣的教学方法,例如通过配合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以便他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知识。
4.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可以采取积极的强化措施,如给予额外的表扬、奖励等,以鼓励他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比如在上课时间内保持安静等。
通过以上强化措施,李明得到了更好的行为控制,并且表现出更好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班主任通过斯金纳强化理论的运用,使李明在学习中更加自信和有效,提高了班级的教学效果。
结论
斯金纳强化理论是一个经典的心理学理论,它提出了一种新的行为解释和改变方式,为学校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可以运用斯金纳强化理论的方法,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以帮助幼儿更好地行为控制和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推荐访问:斯金纳强化理论对幼儿园 幼儿园 强化 理论
上一篇:开学以来的状况反思2篇
下一篇: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探索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