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简表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分析8篇

|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分析

  

  当代音乐2021年第3期MODERN

  MUSIC论非遗音乐文化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吕春媚[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之间的发展壁垒已逐渐被打破,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愈发明显,其中非遗音乐文化与文旅产业也呈现出融合发展的态势,具体表现出相关资源丰富、产品融合成果频出;融合形

  成共识、经济效应逐步显现;融合程度较低、需要进一步升级等特点。文旅产业的发展有助于促进非遗音乐文化

  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增加非遗音乐文化旅游开发的社会效益,促进非遗音乐文化旅游人文的进一步发展,推

  动非遗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通过分析文旅产业的发展对非遗音乐文化发展的作用,探讨二者进行融合发展的路径,可以促进非遗音乐文化与文旅产业的深入融合发展,并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关键词]非遗音乐文化;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路径[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1)

  03-0193-03文化是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旅游业是各种

  同的学者从产业、技术等不同的角度对产业融合发展提出

  不同文化进行交流的平台,将这两种产业进行融合可以拓

  宽各自的产业范围,调整我国的经济结构,促进产业的优

  化升级。近些年来,国家积极出台相关政策促进文化与旅

  了不同的见解,这都有助于促进产业融合的进一步发展。

  非遗音乐文化和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正是在产业融合的大背

  景下发展起来的,在文化旅游已经成为旅游行业新兴经济

  增长点的今天,推行非遗音乐文化和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不

  游产业的融合发展,这对于提升文旅融合发展的经济地位

  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非遗音乐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

  仅能够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而且有助于传承、发扬我国

  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积极促进非遗音乐文

  化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不仅有助于优化我国的经济结构、的非遗音乐文化。(二)系统耦合理论带动我国经济的增长,而且有助于将非遗音乐文化发扬光

  大,促使更多的人对其进行传承和创新,从而扩大非遗音

  耦合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物理学领域,指的是2个及2个以上的物体受彼此之间相互作用力的影响而产生的联合

  现象,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就是指系统内部相互作用,逐

  乐文化的社会影响力。一、非遗音乐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理论(一)

  产业融合理论渐成为一个整体的现象。所谓的系统是指所有的研究对象

  都通过一定的规律在一个体系内运行,系统耦合就是指物

  体在相互运动的过程中受到相互作用力的影响而逐渐成为

  一个个体的现象。

  我国学者对系统耦合的研究已经取得了

  一定的成果,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促进系统耦合理论的进一步发展[1]。非遗音乐文化和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在一定

  产业融合理论是在信息科技领域出现的一种理论成果,主要是指利用新兴科技促进其与传统产业的融合。

  随着信

  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产业融合不再局限于信息科技领域,很多领域都出现了产业融合的现象。如近些年来兴起的乡

  程度上就是系统耦合理论的体现,非遗音乐文化与文旅产

  业是两种相互独立的个体,但是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下,这

  两者逐渐结合,开始进行融合发展,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经

  济效益,而且对于双方自身的发展来说也是非常有益的。(三)

  可持续发展理论村旅行、文化遗址旅行等都是通过旅游的形式进行文化产

  业的融合,这不仅有利于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而且有助

  于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目

  前为止,我国的产业融合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不[

  收稿日期]

  2020-08-27[基金项目]2020年度茂名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资助项目(2020-

  LS01)。可持续发展理论最早是从保护环境的需要出发提出来

  的一种科学理念,即人们在对自然界中的资源进行开发时

  要充分考虑它的再生能力,在不破坏其发展的前提下进行

  合理地开发,要对自然、社会以及子孙后代承担相应的责

  [作者简介]吕春媚(1980—),女,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讲师。任。之后,随着可持续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其被运用到旅

  游业中。

  旅游业中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是指要将经济效益与(茂名

  525000)

  193当代音乐?

  2021年第3期对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充分结合起来,以此促进旅游业

  本地拥有的非遗音乐文化,以此来吸引游客数量,但是在

  的持续发展。近些年来,随着文化成为旅游产业新的经济

  增长点,各地区都充分挖掘本区域内的文化元素,以此来

  带动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非遗音乐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

  对非遗音乐进行挖掘的过程中不注重提升其质量,甚至出

  现了很多“伪传承人”,这就降低了旅游景区的口碑,弄巧

  成拙。其次,现阶段,非遗音乐文化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更多停留在表面合作的阶段,也就是说旅游资源开发商只

  是简单地将非遗音乐文化元素加入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旅游业进行挖掘的对象,这在促

  进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同时也有利于非遗音乐文化在当今

  时代的进一步发展。二、非遗音乐文化和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并没有将二者进行深入融合,这就造成了二者融合程度较

  低的问题[2]。三、文旅产业的发展对非遗音乐文化的作用(一)促进非遗音乐文化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相关资源丰富,产品融合成果频出非遗音乐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

  非常丰富的内容,如西安鼓乐、陕西民歌等都属于非遗音

  在非遗音乐文化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旅游

  乐文化,这就为非遗音乐文化与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

  了大量的资源。

  在现阶段,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已经成

  的发展更加注重对内涵品质的提升而不是单纯地增加客流

  量,这就为非遗音乐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文旅产业的为一种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而非遗音乐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形式在与旅游业进行融合的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

  发展可以促进对非遗音乐文化的挖掘与传承,这就在一定

  程度上扩大了非遗音乐文化的影响力,同时文旅产业的融

  合发展还可以促进非遗音乐文化市场的规范与发展,在做

  好对非遗音乐文化的挖掘与保护的同时发挥其经济效益。

  用。

  例如蒙古族马头琴音乐作为我国的非遗音乐文化是带

  动内蒙古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内蒙古作为我国

  北疆的边界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蒙古族作为内蒙古

  另一方面,在文旅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各大旅游资源开发商

  在挖掘非遗音乐文化价值时更加注重提升质量而不是单纯

  地追求数量,这就有助于促进非遗音乐文化旅游经济的持

  续健康发展。自治区土生土长的少数民族拥有独特的文化习俗以及生活

  习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内蒙古的旅游经济发展。近

  些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旅游资源优势,积

  极开发体验式旅游,即通过近距离接触蒙古族人,体验蒙

  古族人的生活了解他们的文化习俗,而马头琴作为蒙古族

  (二)

  增加非遗音乐文化旅游开发的社会效益文旅融合发展强调在发展旅游经济的同时注重平衡好

  各方面的利益与价值,与多主体共享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

  在过去,国内大部分的旅游资源开发商在挖掘非遗音乐文

  人的文化特色之一成为人们了解蒙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方

  式之一。(二)

  融合形成共识,经济效应逐步显现化时只注重眼前的利益并不注重其长久的发展,这就造成

  了文化资源的大量浪费以及粗制滥造等问题,不利于促进

  非遗音乐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在新形势下,开发商注意到

  了非遗音乐文化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积极

  促进非遗音乐文化与文旅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这不仅提升

  了游客的精神享受,满足了其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而且带

  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

  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开始追求丰富的精神生活。

  旅游作为一种放松心情、愉悦身心的活动成为了人们丰富

  精神生活的首选。

  近些年来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成为旅

  游发展的新趋势,这为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文

  动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当地政府的税收。同时

  旅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例如西安是十三朝古都,也是陕西省的省会,其作为我国知名的旅游大市,不仅拥

  文旅产业与非遗音乐文化的融合发展使得更多的音乐爱好

  者以及民族文化爱好者可以轻松地接触到非遗音乐文化,从中获得美的享受⑷。有各种现代化的建筑,而且拥有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漫

  步在西安的街道上可以感受到强烈的文化氛围。西安正是

  将文化与旅游进行结合才成就了其旅游大市的地位,在这

  (三)

  促进非遗音乐文化旅游人文的进一步发展在非遗音乐文化的发展中,文旅融合发展的理念强调

  将旅游经济发展带来的效益落实到个人身上。

  这一理念首

  先体现在增加非遗音乐文化传承人的经济收入。

  传承人在

  其中西安鼓乐作为一种非遗音乐文化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以及音乐爱好者前往西安旅游,促进了西安旅游经济的发

  展。

  所以说非遗音乐文化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一

  非遗音乐文化挖掘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在挖掘非遗音

  乐文化时缺少对传承人的重视,那么这种挖掘是没有任何

  种趋势,并且二者融合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三)

  融合程度较低,需要进一步升级意义的,也不会带来相应的经济收益,只有充分重视传承

  虽然非遗音乐文化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一种

  人才能促进非遗音乐文化的持续健康发展。

  其次,这一理

  念体现在与景区周边的居民共享旅游经济发展的成果。

  积

  经济发展趋势,并且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效益,但是这种融

  合只是一种低程度的融合,更多的是借助非遗音乐文化的极发展旅游业可以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在过去,旅游资

  噱头来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并没有充分发挥非遗音乐在

  带动旅游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这首先表现在旅游资源开

  发商对非遗音乐文化价值的挖掘还停留在宣传阶段,也没

  源开发商凭借优势地位占取了大量的经济利益,这在一定

  程度上强化了其与周边居民之间的矛盾,但是在非遗音乐

  文化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各旅游资源开发商受

  融合发展理念的影响注重借助旅游经济的发展提升周边居

  有寻找真正的音乐文化传承人。很多旅游开发商大肆宣传

  194吕春媚:论非遗音乐文化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

  民的生活水平,这就促进了非遗音乐文化旅游人文的进一

  步发展。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强化非遗音乐文化与文旅产

  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渠道,应该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推动更

  (四)推动非遗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非遗音乐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多的非遗音乐文化向旅游产品、旅游商品转化,以此来提高二者融合的经济效益。

  非遗音乐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

  在我国社会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历史发展

  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而且能够体现出我国文化的多样性。在过去由于人们缺乏相应的保护与传承意识,致

  使我国的很多非遗音乐文化被人们淡忘,这对于彰显我国

  的重要组成部分无法用物态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是其可以

  通过自身的独特魅力赢得人们的关注,无论是旅游产品还

  是旅游商品都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的,若想让非遗音乐文化成为适应游客需求的旅游产品就必须

  根据旅游市场的需求对其进行相应的挖掘,比如通过在景

  区内播放非遗音乐文化的节选部分加深游客对其的印象。(四)非遗音乐文化和文旅产业服务融合健全化传统文化的魅力是非常不利的。近些年来在国家的大力倡

  导下,非遗音乐文化再一次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尤其是对

  非遗音乐的评选更是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而文旅产业也加

  强了对非遗音乐文化的融入,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人

  们对非遗音乐文化本身的关注,同时旅游经济的发展增加

  了非遗音乐传承人的经济收入,这就有利于带动更多的人

  传承与创新非遗音乐文化,从而促进非遗音乐文化的进一

  步发展[4]o若想促进非遗音乐文化与文旅产业的深入融合发展,需要建立活跃、有序的市场,其中完备的服务体系的构建

  是关键,通过提供良好的服务才能提升游客的满意度,发

  挥口碑营销的重要作用。与提升传统的公共服务质量相比,提升旅游景区的科技化服务水平更容易吸引游客的注意力,文旅产业发展中的服务主要包括基础设施服务和人员服务

  四、非遗音乐文化和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一)

  非遗音乐文化和文旅产业融合理念科学化非遗音乐文化与文旅产业是相辅相成的,对非遗文化

  的挖掘与传承有利于促进文旅产业的发展,同样文旅产业

  两类,其中基础设施服务是一个旅游景区最基础的服务体

  系,直接关系到游客对景区的满意度。

  景区积极完善自身

  的基础服务体系,提升科技化水平不仅可以为游客带来较

  好的观赏体验,而且有助于以新颖的形式表现非遗音乐文

  化,提升非遗音乐文化的经济效益[6]o结

  语到目前为止,我国非遗音乐文化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的发展也会带动非遗音乐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其中融合理

  念发挥着重要作用,科学的融合理念会促使非遗音乐文化

  与文旅产业融合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所以我们应该通过

  促进非遗音乐文化和文旅产业融合理念的科学化来拓宽二

  者融合发展的路径[5]。我国拥有丰富的非遗音乐文化,在

  对其进行挖掘时可以考虑将旅游元素作为切入点,同时旅

  游活动的开展有利于促进文化的传播,扩大非遗音乐文化

  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产品融合成果频出、经济效益

  逐步显现等,但是这些成果只是一些初步的发展成就,在

  未来我们需要通过促进非遗音乐文化和文旅产业融合理念

  科学化、产品融合多样化、业态融合多元化、服务融合健

  全化等方式拓宽非遗音乐文化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的影响力,提升其知名度,因此在挖掘非遗音乐文化的过

  程中将旅游资源作为载体可以促进其与文旅产业的融合发

  展。在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加入非遗音乐文化的元素还

  推动二者融合的深入发展,从而为我国带来更大的经济

  有利于提升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同时也能吸引更多的游

  客注意到我国的非遗音乐文化,进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二)

  非遗音乐文化和文旅产业产品融合多样化效益。注释:[1]余文荣?基于文旅融合视角的婺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对

  实现非遗音乐文化与文旅产业产品融合多样化是促进

  二者融合发展的重要手段,因为在市场经济下,积极促进

  策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20.[2]

  王庆生,贺子轩?我国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研究新进展述评[J

  ].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6)

  :61—69.二者产品融合多样化可以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而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会有更多的旅游资源开发商进行非遗音乐文

  化和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

  首先,要积极在各类文创产品

  中融入非遗音乐文化元素。文创产品作为一种与当地文化

  [3]

  禹建湘,姜希?全域旅游视域下湖南非遗旅游融合发展探究

  [J].长沙大学学报,2019(06)

  :41—47.[4]

  孟浩?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安徽大学,2019.[5]

  厉建梅?文旅融合下文化遗产与旅游品牌建设研究[D].山东大

  紧密联系的纪念品,从出现开始就受到广大游客的追捧,

  在这些文创产品中加入非遗音乐文化元素更能带动其销量,

  比如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音乐盒,以此来促

  进非遗音乐文化与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

  其次,在各旅游

  学,2016.[6]

  董鸿安,丁镭?基于产业融合视角的少数民族农村非物质文化

  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一一以景宁畲族县为例[J].中国农业

  资源与区划,2019(02)

  :197—204.景区开设非遗音乐文化的表演区,并邀请传承人在固定的时间进行表演,吸引大量游客慕名前来,从而促进旅游经

  济的发展。(三)

  非遗音乐文化和文旅产业业态融合多元化(责任编辑:刘露心)非遗音乐文化和文旅产业业态融合是旅游价值链上不195

篇二: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分析

  

  非遗旅游融合发展做法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非遗旅游逐渐成为了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非遗旅游是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相结合,通过旅游的方式来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为旅游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魅力。

  非遗旅游的发展离不开融合发展的做法。融合发展是指将不同领域、不同产业、不同文化等进行有机结合,形成新的产业和新的文化形态。在非遗旅游中,融合发展的做法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非遗与旅游景点的融合

  非遗旅游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景点相结合,形成新的旅游景点。比如,将传统的手工艺品制作过程展示在旅游景点中,让游客亲身体验制作过程,增加游客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二、非遗与旅游产品的融合

  非遗旅游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品相结合,形成新的旅游产品。比如,将传统的民俗表演融入到旅游产品中,让游客在旅游的同时也能够了解当地的文化和历史。

  三、非遗与旅游服务的融合

  非遗旅游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服务相结合,形成新的旅游服务。比如,将传统的手工艺品制作技艺传授给游客,让游客在旅

  游的同时也能够学习到一门手艺。

  四、非遗与旅游营销的融合

  非遗旅游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营销相结合,形成新的旅游营销方式。比如,将传统的民俗文化和手工艺品制作过程拍摄成短视频,通过社交媒体进行传播,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

  非遗旅游的融合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通过融合发展的方式,才能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同时也能够为旅游业注入新的活力和魅力。我们应该积极探索非遗旅游的融合发展之路,让非遗文化在旅游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篇三: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分析

  

  2020年1月下半月刊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研究赵伟荣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中华民族记忆的“背影”,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在文化传承与文明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与借鉴作用。我国是文明古国,非遗资源非常丰富,为了更有效地凸显出非遗的应用价值,促进非遗得到更有效的传承与发扬,将非遗资源与旅游进行有效融合,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既可以通过非物质文化的吸引带来地方的经济收入,同时又能引导全世界人们针对非遗进行深入了解与认识,对非遗资源进行有效保护。本文以广东连南排瑶非遗为例研究非遗资源与旅游的融合。引言非遗是相对于有形遗产而言可以传承物质遗产,非遗的类型主要包括民间传统、民间知识、语言、口头文学、风俗习惯、音乐、舞蹈、礼仪、手工艺技术以及传统医学、建筑和相关的文化艺术。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工业化、机械化、信息化成为了当代发展的主流,然而在此发展环境下对传统文化也产生了严重冲击。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充分意识到世界非遗在不断被破坏与消失,因此为了有效的传承人类发展的文明,提出了非遗的保护理念。中国历史悠久,作为文明古国之一具有众多的非遗资源,结合人类精神文化的进步,与现阶段中国经济的发展步伐将非遗保护与旅游进行有效融合,既可以有效保护非遗资源,也可以充分借助该资源提升经济收入,其一举多得的价值非常显著。非遗与旅游的融合,可以充分实现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作用,在促进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借助于旅游实现了非遗的价值,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二、广东连南排瑶非物质遗产文化介绍广东连南八排瑶属于瑶族的一个支系,八排瑶称之为排瑶,八排源自于排瑶的祖先传说。现阶段,遗留下来的广东连南瑶族非遗文化内容主要包括八排瑶的服饰文化、刺绣艺术、民歌、舞蹈文化、节日文化等非遗资源。(一)排瑶的服饰文化排瑶的服饰文化属于瑶族文化中独特的内容,在连南八排瑶族存在不同的服饰文化,每个排瑶的服饰文化都具有显著的独特性。例如南岗牌的服饰与三排、油岭牌各不相同,主要表现在女子服饰的上衣领子和肩之间所相的布条形状具有差异,南岗牌所用的布条呈半月形圆贴肩,同时其服饰在胸前系扣处没有蓝色的布料。此外,南岗排与其他排瑶的服饰在盛装过程中的穿戴也不相同,主要表现在头冠和头发方面,而男士服装主要表现在衣服的长度以及所用布料的颜色不同。(二)排瑶的刺绣工艺刺绣工艺属于连南八排瑶的传统手工艺技术,同时该项刺绣工艺技术也深刻诠释了排瑶在发展过程中的民族文化精髓。排瑶刺绣工艺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不像其他传统工艺一样具有严格的样式和特征要求,排瑶刺绣主要根据排瑶女子的想象力进行花纹和样板创新,但是对刺绣手法有要求,一律采用7号绣花针刺绣,线条以白色和红色为主。(三)排瑶的民歌民舞文化连南排瑶具有自己的文化语言,他们在进行文化传承的过程中以口头文学为主,而民歌就是他们进行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他们的民歌内容非常丰富,民歌形式多彩多样,有记录民族历史的民歌,也有在成年男子“坐歌堂”仪式中的民歌,此外还有歌颂爱情的民歌、歌颂劳动生活的民歌,结合排瑶的不同风俗活动编辑了多种具有民俗风情的民歌。排瑶的民歌文化充分反映了民族发展与生活,是排瑶文化的重要展示形式。排瑶民族舞蹈文化主要以长鼓舞为主,该舞蹈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主要特征表现为只有男子才能跳。表演形式较为多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的价值通过非物质文化的申遗,从而使全世界人民能够针对非遗进行关注和保护,申遗成功的非遗既是世界遗产,同时也是一张世界名片,可以有效提高相关文化遗产在全世界人民心中的注意力和影响力,而借此开发旅游项目,可以使旅游与经济得到同步发展。各地区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借助非遗,使旅游产业中的文化产业得到了升华,在针对传承文化继承发展与创新的过程中,充分借助非遗的生机和活力,使旅游的价值不断被更新,从游览、观赏、探索、研究的发展历程中借助于非遗促进旅游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因此借助于非遗可以为旅游构建品牌效应和社会效应。非遗作为一张烫金的宣传名片,虽然在其本身价值方面比不上为旅游所带来的经济价值,但是其主要目的是获得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对非遗的深入了解与爱护,在高度重视的情况下提高了对非遗的保护效果。非遗主要以文化传承为主要内容,放在正确的领域其所产生的价值相比于物质文化要高得多。因此为了有效传承非遗,借助于旅游可以更有效地凸显出非遗的文化价值,从而对其进行更有效保护与发展。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将地区非遗融入到旅游项目,通过工艺传承、民俗风情的渲染、历史文化的沉淀,使旅游效应和经济收益得到有效提高,借助旅游在拉动经济的过程中使非遗得到有效的重视,扩大非遗在广大人民心中影响力的情况下,其保护与传承效果更高。作者简介:赵伟荣(1985—),男,广东东莞人,本科,教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40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2020年1月下半月刊样,不同排瑶对长鼓舞的跳法不同,具有单人舞、双人舞、多人舞等形式。长鼓主要以模仿大自然中的动物动作为主要特征,还有模仿远古时期人们砍树的动作。(四)排瑶的节日文化排瑶祭祀祖先、庆祝丰收都会作为民俗节日进行安排,在该节日中借助排瑶的节日文化充分反映了排瑶民族的生活习惯、生产劳动。排瑶部分民俗节日充分反映了连南排瑶的民族风情,在排瑶节日文化中常见的有二月初二踏青节、三月初三的开春节、六月初六的赛神节等,这些节日充分反映了排瑶的生产劳动,反映排瑶信仰的有七月初七的开唱节,还有十月十六为纪念盘古王婆诞辰的节日,排瑶丰富的节日文化也成为了排瑶非遗的重要内容。广东连南排瑶非遗文化内容非常丰富,既有代表传统工艺的排瑶服饰与刺绣,同时也有代表民族风情的民歌民舞,这些内容作为排瑶非遗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与旅游进行有效结合,进一步开发各项排瑶文化的表现形式与旅游价值,对排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借助于排瑶文化可以将连南县打造成以旅游为主的特色旅游县城,在传承排瑶文化的过程中同时提高连南人民的经济收入。地了解与认识。(三)充分应用排瑶民族文化产业在排瑶民族文化中有民歌民舞、节日文化、刺绣工艺等多种民族文化产业,还有排瑶服饰和工艺品,这些排瑶文化产业应在旅游过程中充分发挥价值,构建排瑶艺术产品产业链,使排瑶民族服饰和工艺品借助旅游人员走向全世界。定期开展排瑶文化节目演出,通过民歌民舞吸引更多旅游人员的眼光,丰富排瑶文化旅游形式,充分借助排瑶民族文化产业开发旅游资源。同时也借助旅游所带来的人脉和经济使排瑶文化得到更有效传承与发展。(四)打造以非遗文化为内容的经典内涵旅游项目为了使广东连南排瑶非文化能够与该地区的旅游项目进行更好地融合,同时也为了使广东连南排瑶非遗文化得到全世界的认可,我们应针对排瑶非遗文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保护含有非遗文化资源为目标,以更好地借助非遗资源为旅游指导方向,打造出具有非遗文化特色的经典旅游项目,使该地区的旅游得到有效发展。首先,应充分发挥出连南排瑶非遗文化资源的稀缺性价值,结合我国各地的旅游资源而言,连南排瑶的服饰文化资源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主要特点在于服饰的颜色非常艳丽,同时图案非常丰富漂亮,而且他在制作过程中结合人们的日常生活环境引申出创意理念,既能够满足使用的要求又能够满足审美。而且个排瑶民族服饰各不相同,八排瑶并具有8种服饰特色,并具有8种服饰刺绣工艺,文化价值丰富,并非其它少数民族文化所能比拟。此外广东连南排瑶的长鼓舞也是世界独一无二的文化资源,他们有自己特殊的跳法,充分展示出了该地区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我们有充分应用连南排瑶文化的独一无二的优势,创建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借助更多的民族文化旅游爱好者推广与传承连南排瑶非遗文化。其次,应充分借助连南排瑶非遗文化资源的不可模仿性,提高该地区旅游的价值和竞争优势,中国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有很多地区充分借助非遗文化资源与旅游进行融合,然而很多地区在借助非遗资源时没有充分考虑到所有资源的文化特性,泛泛而用,使非遗资源与旅游的融合度不高,同时也严重影响了两者的发展与进步。因此我们应充分借助连南排瑶非遗文化资源的不可模仿性,提高其在市场环境中的竞争优势,使文化与旅游更好地融合,尤其是该地区的节日文化,这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下产生的非遗资源,是其他地区无法模仿的内容,我们重点突出这些非遗资源的独特性,此外还有该地区的民歌民舞也充分展示了民族历史文化特色,也是在发展旅游项目的过程中可以重点突出的内容。三、非物质遗产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措施(一)进一步开发排瑶非遗文化资源结合连南排瑶文化的现状,我们为了将排瑶非遗与旅游进行有效融合,应进一步开发排瑶非遗文化资源,在现有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基础上进一步开发,深度挖掘具有文化传承意义与旅游价值的文化资源,从而使排瑶文化旅游内容更加丰富、内涵更加深刻,吸引全世界人民的眼光,参与连南排瑶民族的旅游,参与排瑶文化的传承。例如借助于排瑶文化的渲染,将与排瑶文化相关的传统建筑进一步修复和整治,给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物穿上排瑶名族“外衣”,使民族建筑能够与排瑶的民俗文化风格相协调,风貌一致。在传承与保护排瑶文化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排瑶文化的内容,通过恢复极具特色的民俗建筑,为排瑶文化旅游构建系统化的发展背景,在民俗风貌上面更多地凸显出排瑶民俗特色元素,为广大旅游者营造优良的民俗文化氛围,实现文化传承与审美相统一、极具特色的排瑶文化旅游资源。(二)注重民间艺术的传承在排瑶文化中有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例如排瑶服饰、排瑶刺绣、排瑶建筑、排瑶工艺等都是极具特色的排瑶民间艺术。为了更有效地展示出排瑶文化的内涵和特色,我们应对排瑶的民间艺术进行有效开发与传承,挖掘更多的牌友民间艺术,使更多的排瑶民族人民以及外来旅游者有效感受到民间艺术的魅力。为了传承排瑶民间艺术,首先应建立排瑶文化传承机构,通过该机构针对排瑶民间艺术进行有效总结和搜索,并不断挖掘排瑶民族的传统工艺,进行有效整理研究,同时寻找民间工艺传承艺人,使民间艺人能够对传统的工艺进行有效开发与拓展,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排瑶民间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制造出更多的排瑶艺术品,为旅游人员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通过排瑶艺术品的传承促进排瑶文化的发展,同时也丰富旅游内容,促进旅游消费提升,提升经济收入,使旅游人员通过排瑶工艺品对排瑶文化有更深刻四、结语在发展地方旅游经济的过程中,融入地方非遗资源,不仅能够促进旅游的特色发展,还能够有效传承与发扬非遗文化,这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本文以广东连南排瑶非遗为例研究非遗资源与旅游的融合,详细介绍了非遗文化与旅游融合的价值,在以后的旅游发展中,还要不断挖掘当地非遗文化,将更多的地方文化融入旅游中,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作者单位:东莞市技师学院)41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篇四: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分析

  

  文旅融合视角下咸丰县非遗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优化路径探析

  自XXXX年以来,咸丰县连续主办十二届文化遗产日宣传活动,尤其第八、第九个文化遗产日,规模大,参与人数广,展演非遗节目多。表演类项目共20多个,成果展示近10个门类100多件,新命名公布一批县级以上传承人。如同火种燎原,非遗得以火起来,并持续发酵,日益为人所熟知,并走进大众的现代生活。

  非遗的传承有赖于创新转化。

  近年来,在咸丰县文化馆(非遗中心)主导下,咸丰县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传习所、尖山石刻传习所、板凳龙传习所、板凳拳传习所、地盘子传习所、竹编传习所等先后建立,土苗绣活(咸丰绣花鞋垫)传习所相继被省文化厅授予“生产性示范基地”。

  这些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结合各自项目特点开展传习活动,文化馆给予房租、水电、传承培训等方面的支持和补贴,鼓励他们带徒传艺,在节庆期间免费开放。

  唐崖镇的唐崖石刻传习所、黄金洞乡麻柳溪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传习所、小村乡李子溪竹编传习所每年寒暑假接待大专院校师生和各地游客来访平均每年达2000人次。传习所成了一个集展示、交流、传承、培训为一体的新平台。

  为了从娃娃抓起传承非遗,咸丰先后在高乐山镇民族中学、清坪镇中心小学、唐崖镇大水坪村小学等学校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从课余的兴趣培养,到进课堂、进教材、进课程的常规性培训,非遗与学

  习结合,在学生中普及,激发他们认识家乡文化的热情,热爱家乡文化的自信和传承家乡文化的自觉。

  互联网思维也被引入非遗工作中。咸丰启动非遗数字化工程,建立起咸丰县非遗资源库网站,将非遗的文献、图片、影像等资料分门别类动态、立体、高清晰的上传非遗数字化资源库,让全民共享非遗资源,提供便捷的查阅、浏览、学习和利用平台。

  坪坝营镇是名副其实的“唢呐之乡”,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创造了“双龙抱柱”“四龙抱柱”吹奏法。唢呐有固定的曲目,多用于在红白喜事场合,很难获得年轻人青睐,面临失传的困境。

  XXXX年,咸丰县文化馆组织唢呐大赛,在清江外国语学院专业唢呐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来自全县各地的20多支唢呐队除了吹奏表演传统保留曲目,还新编排了《龙的传人》《沧海一声笑》《军港之夜》《社会主义好》《阿里山的姑娘》等通俗流行乐。传统民乐和当代流行乐碰撞出新的火花,受到年轻人的喜爱。

  无独有偶。地盘子被称为咸丰的“三人转”,通过生、旦、丑三个角色的相互打趣逗乐、插科打诨,生动地表达了人们欢度佳节的喜悦心情,同时也较含蓄地表现了男女之间的爱情,流传于咸丰县水井槽、朝阳寺、曾沟、鸡鸣坝、燕朝等地,尤以水井槽、朝阳寺为盛。

  让人尴尬的是,草根自创自演、很接地气的地盘子深受中老年人喜爱,年轻人却不屑一顾。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城市广场和村级文化广场为地盘子带来了新的创作灵感和表演空间。咸丰县文化馆瞅准当下火爆的广场舞,邀请专家创作地盘子广场舞音乐,请名师编排

  地盘子广场舞,保留了核心舞蹈元素的地盘子广场舞与观众见面。

  创新发展,赋予它们更强的现实生命力。

  “非遗+振兴”,诗和远方携手

  5月上旬,位于咸丰县城杨泗坝的唐崖三雕堂装饰一新,专注根雕二十年的“堂主”庹先军和多名“唐崖工匠”一起频频在当地媒体亮相。去年11月,咸丰县委、县政府对25名“唐崖工匠”进行命名表彰,其中与非遗相关的占19人。他们,将是全县非遗振兴的“火种”。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精神的家园,是助推文化旅游发展的内生动力。”曾荣获“湖北省优秀文化志愿者”“恩施州文化守望之星”称号的咸丰县大路坝区退休教师李方庆认为,从现实看,保护优秀传统文化依然时不我待,是需要长期坚守的系统工程。年过古稀的他对鄂渝边区民族文化颇有研究,经常为咸丰县及重庆市黔江区的文化旅游宣传出谋划策。

  据咸丰县文化馆统计,全县有国家级非遗名录2项,省级名录13项,州级名录30项,县级名录72项;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人,省级13人,州级29人,县级122人;有省级工艺美术大师3人;州级民间艺术大师6人,县级12人。有省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1个;省级非遗项目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个,县级非遗传习所14个。

  咸丰县在世界文化遗址唐崖土司城内和县文化馆等多个场合设置了非遗展示厅,对何氏根雕、西兰卡普、吊脚楼营造技艺等进行集中展示,受到游客的好评。同时,咸丰县文化馆建立了专门的非遗档

  案室,馆藏150万字的文字记录资料、100余小时的音像资料和5000余幅图片资料。

  随着文化部门和旅游部门合并,诗和远方聚在一起,为非遗保护融入生态文化旅游圈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X月XX日晚,北京民族剧院,作为2019年全国少数民族地区艺术院团五台优秀剧目之一的咸丰南剧《唐崖土司夫人》成功展演。这是一出借助“非遗”推介“世遗”的大戏,也是一出反映咸丰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好戏,更是开启“诗和远方”文旅融合大幕的重头戏。

  咸丰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谈文才认为:“《唐崖土司夫人》以世界文化遗产唐崖土司城为背景,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南剧演绎,本身就是文旅融合的产物。”咸丰县正围绕“一新城四强县五平台”建设目标,在唐崖土司城保护的基础上,以“世界文化遗产”为核心吸引物,高标准规划建设全县大景区、文化遗产保护与商业化运作机制的融合,加快土司文化产业园建设,巩固湖北旅游强县创建成果,推进文化强县建设进程。

  非遗振兴,未来可期!

篇五: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分析

  

  2019年10月下半月刊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动力机制及路径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乡村旅游是新时代文化、旅游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的动态传承性和本土性深度契合乡村旅游发展,能够赋予乡村旅游独特的文化属性。本文选取非遗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典型案例濑江乡村旅游区进行分析,探讨非遗与乡村旅游融合的动力机制以索玮聪引言及融合路径。业知识、服务技能,通过乡村旅游管理、就业培训、厨艺技能等培训促进当地旅游快速发展。2.企业助力发展经济宁明县成功引进行业龙头企业——香港中旅集团,并成立中旅岜莱公司对花山景区进行运营管理。2016年,濑江屯通过招商引资成功引进南宁市言之广告公司入驻,并成立了岜莱贝侬(壮语音,意为“花山兄弟姐妹”)农民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传统民俗和特色农产品的优势,对当地传统的古法制糖、蒸糖波酒等非遗进行整合与开发,主打的产品红糖和糖波酒远销区内外,经济效益明显。目前,合作社生产基地3000多平方米,在合作社的带动下,耀达村全村参与红糖与糖波酒制作的贫困农户达到100多户,合作社年销售红糖11万千克以上,糖波酒达3万千克以上,产值达230万元以上。合作社除了开发纯手工红糖外,还研发了以花山为元素的石雕、刺绣、竹编、茶具、绣球等30多种伴手礼,促农增收成效显著。3.资源挖掘核心产品宁明是非遗项目较多的县份,目前有左江山歌染织、瑶族婚俗、抢花炮、师公舞等数十个区、市、县级非遗项目。濑江乡村旅游区通过建设濑江非遗体验园,打造乡村旅游新业态。为弘扬传统民俗文化,丰富旅游产品,濑江乡村旅游区将铜鼓、红糖制作、壮锦、天琴等非遗项目融入非遗体验园中,体验园区规划开发30个展馆。目前,开发了红糖体验馆、羊角钮钟馆、鼓坊、壮锦坊、琴馆等展馆,并陆续面向游客,把非物质文化以有形、体验的形式展现给游客。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亲身参与旅游产品的制作过程,了解产品制作工艺,将生产和消费过程融为一体,获得独一无二的体验感。濑江乡村旅游区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在旅游开发中,挖掘花山深厚的文化底蕴,包装和提升当地传统民间文化,组建了花山战鼓队、铜鼓队、山歌迎宾队、仙琴表演等民俗文艺表演队,使花山的静态资源和“活”化的非遗资源形成良性互补,增加了旅游过程中的趣味性和体验感。(三)濑江乡村旅游区发展成果濑江乡村旅游区的发展对当地经济起到辐射带动作用,参与濑江乡村旅游区各类民俗文艺表演队的群众人均年均收入可达2000元以上。此外,合作社通过对传统的古法制糖法进行整合与开发,主打产品红糖和糖波酒,远销自治区内外,经济效益明显。参加合作社的120户贫困户直接受益,户均年收入在3万元以上。在合作社的带动下,耀达村全村参与红糖与糖波酒制作的贫困农户就达到100多户,年销售额达20万元以上。2019年1月—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区别物质形式的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是非遗的本质。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之后,非遗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同时,我国乡村旅游近年来蓬勃发展,乡村旅游在我国农民就业增收、农村经济发展、贫困人口脱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助推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的有效途径。文化是旅游的灵魂,非遗作为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赋予乡村旅游丰富的文化内涵,提高游客旅游体验品质。乡村旅游高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如产品结构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有品位、高质量的旅游产品,乡村文化受损等问题。非遗乡村旅游融合发展高度契合了“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文旅融合新风尚,濑江乡村旅游区在开发过程中充分利用扎根乡村的无形文化资源,走出了一条有主题、有特色、有优势的乡村旅游之路。一、濑江乡村旅游区发展状况(一)濑江乡村旅游区基本情况濑江乡村旅游区位于广西崇左市宁明县城中镇耀达村东部,处于广西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花山景区核心区内,传统的村容村貌保持较好,制作红糖、糖波酒以及唱山歌等传统工艺和习俗一直得到了较好地活态传承。花山岩画申遗期间,当地政府将濑江乡村旅游区作为展示传统民俗文化区予以重点打造。花山成功申遗后,濑江屯乡村旅游业发展兴旺,建成了民俗表演广场、独具民族特色的越人歌古乐馆、非遗体验园(红糖体验馆、羊角钮钟馆、鼓坊、壮锦坊、琴馆等)。2018年,濑江乡村旅游区共接待游客达27.23万人次。(二)濑江乡村旅游区的发展模式1.政府夯实发展基础宁明县政府改造濑江屯整村风貌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对整村进行外立面改造,重新铺设屯间道路,配套建设功能完善的游客中心、餐饮区和住宿区等;修建民俗表演广场和供游客观赏的荷花池;新建花山里别墅式民宿,并与当地村民合作,免费帮助村民将民房改造成民宿,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旅游。濑江乡村旅游区始终坚持旅游发展规划先行。先后委托专业机构编制了《广西左江花山岩画遗产区——濑江民族村综合整治规划》《宁明县濑江创建广西四星级乡村旅游区规划》《宁明县濑江屯非遗体验园规划(2018-2023年)》等规划,为科学有序开发当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为了支持濑江乡村旅游区可持续发展,培养自身“造血”能力,县政府整合人社、旅游、扶贫等多个部门资源,加大旅游培训力度,重点培训旅游行作者简介:索玮聪(1992—),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规划、乡村旅游、文化旅游。156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2019年10月下半月刊2019年3月,合作社销售红糖3万千克左右,糖波酒达0.75万千克以上,销售额达60万元以上。此外,合作社还开发花山石雕、花山刺绣、花山竹编、花山茶具、花山淮山酒、花山萝卜等土特产等30多种产品,辐射带动当地群众1000多人,扶贫成效显。经过几年来的建设和发展,濑江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乡村变成了宁明乡村旅游扶贫的一个示范性项目,濑江也被评为宁明县旅游扶贫的示范点。赏、参与体验,进一步了解文化、历史价值;最后,非遗融入乡村旅游能够发展农家菜、瓜果采摘等传统乡村旅游产品以外的文化产品,摆脱乡村旅游同质化、缺乏体验感、千村一面的发展困境,为农民创收,给乡村带来经济收益。(三)市场为抓手的拉动力随着人们的需求层次逐步提升,文化旅游需求是继观光旅游之后的新需求,是文旅融合的重要拉动力。但是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和假期制度完善,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也有越来越多的闲暇时间参与旅游活动,旅游中的趣味性和互动性逐渐成为游客关注的焦点。旅游消费过程中,旅游者更趋向于高品位的精神文化产品,低层次的旅游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们才开始追求较高层次的精神需要。乡村旅游兴起为城市游客提供了回忆乡愁、逃离城市喧嚣和快节奏生活的旅游场所,但是互动性不足,旅游形式单一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而非遗文化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游娱结合的旅游方式,带给游客体验非遗的难忘经历,领略文化内涵,二者融合可以形成优势互补。二、非遗与乡村旅游融合的动力机制(一)政府为主导的推动力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乡村振兴中重点提到产业、生态、文化、治理五要素。非遗是乡村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政策的支持有力地推动了非遗与乡村旅游融合。普遍来看,乡村地区经济实力相对比较落后,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不完善,单独依靠市场机制很难短时间内调节发展不平衡。以濑江乡村旅游区为例,在乡村资源走不出去、外来资金走不进来的情况下,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和主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政府通过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升级旅游接待设施、依托当地特色资源和传统民俗文化优势,丰富旅游服务形式,以此来为乡村旅游与非遗文化融合打下坚实的基础。图1是非遗与乡村旅游融合的动力机制。三、非遗与乡村旅游的融合路径(一)多部门跨产业协作非遗与乡村旅游融合涉及多个部门跨产业的协作,需要政府整合人社部门、文化旅游部门、扶贫办等多个部门资源,加强文化企业同旅游企业协作。人社部门需充分利用乡村旅游区人力资源、村民的生计资本、本土资源,结合旅游发展促进当地农民旅游就业、失业人员再就业,统筹建立面乡村旅游的职业培训制度,使乡村旅游区人力资源合理流动、有效配置。文化旅游部门方面,要统筹规划好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通过引导文化企业和旅游企业间的合作,挖掘文化的内涵和经济价值,推动非遗普及和当地经济发展。扶贫办要同文旅部门做好扶贫项目资金落实工作,不仅要让扶贫资金精准到位,还要让资金活起来。非遗与乡村旅游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丰富的文化资源发展状况影响着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产业融合的前提是产业之间必须具有一定程度的关联性,文化、农业、旅游3种产业具有天然的关联性,农文图1 非遗与乡村旅游融合的动力机制旅资源整合在一起,较单一产业更具竞争优势。文化企业方面要不断开发博人眼球的文创产品,增强文化企业的生命力,使文化产业得到可持续发展。旅游企业在融合农旅发展的基础上,要根据消费者日新月异的需求变化调整发展思路,多元化的融合道路是旅游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濑江乡村旅游区背靠世界文化遗产花山岩画,花山景区和非遗项目融合、互相补充,达到旅游资源高度整合、互动体验感最优化、经济效益最大化。(二)一站式体验聚集发展非遗的传承和发展普遍面临“藏在深闺无人知的”局面,仅仅局限于少数内部传承人和专家学者的研究,尚未得到真正开发。2011年至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设立了3个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5个自治区级的文化生态保护区,但是这些“非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有限,并不能突破地域局限性,非遗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并没有被真正挖掘。对于忙碌的城市游客,闲暇时间更是最弥足珍贵的,因此,大众游客不太可能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路途上,深入每一个非遗文化的所在地去了解和体验非遗。在乡村旅游区内打造集聚的非遗体验园,把分散的非遗文化集中到一个站点,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一站式体验不同的非遗文化产品,突破了非遗发展的地域局限性。157(二)资源为核心的内生动力1.非遗资源丰富宁明县是崇左市面积最大的县,地处桂西南边陲,与越南接壤,在漫长的历史中,随着各民族迁徙、融合,孕育出多种民俗文化,留下了丰富的非文化遗产。近年来,宁明县已连续23年保持“全国文化先进县”称号,并获评“文化魅力旅游胜地”“中国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等称号。宁明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中国首个岩画类世界遗产花山岩画等各类非遗,包括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技艺、民俗等,在开展乡村旅游过程中极具文化价值。2.非遗资源的价值非遗内涵丰富,具有观赏性、唯一性、互动性等特征,在适当开发的情况下,不仅能使非遗得到良好的保护和传承,还能满足游客的猎奇心理,强化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体验感。非遗融入乡村旅游具有广阔发展空间:首先,非遗在乡村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传统性,乡村是民族文化起源、传承和发展的主要载体,有着深厚而广泛的群众基础;其次,随着乡村旅游发展,非遗也逐渐凸显出重要的旅游价值,使人们在旅游过程中通过欣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2019年10月下半月刊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使游客需求向体验和情感因素的转移,使经济由过去的传统理性转变为快乐性。非遗的无形性﹑多元性﹑唯一性、活态性、原真性、本土性,能够让游客在学习与欣赏过程中亲身体会和感受,同时能够将非物质遗产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经济价值完全呈现给体验者。文化旅游中,游客更多关注于文化资源之间的双向互动,而这种互动需要特定的场域空间,乡村旅游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都与非遗文化的场景相契合,并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民风等多种非遗文化融入乡村旅游体验活动中,为游客提供了更多与非遗直接互动的机会,使游客更加深入地体验非遗丰富的文化内涵。(三)小而精的发展模式非遗本身是无形的文化,必须依附特定的载体,存在特定的文化空间,以有形的形式展现给游客。非遗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要把非遗融入乡村旅游区中的文化设施和文化产品中,营造精巧的文化氛围。从旅游需求角度看,随着消费者旅游消费观念转变,个性小众的旅游产品更受游客欢迎。濑江乡村旅游区非遗体验园采取小而精的开发模式,每一个展馆开发面积在150平方米以下,设计了不同的主题元素,如美食主题、文学主题、音乐(作者单位:广西大学)主题、舞蹈戏剧表演主题等,每一个主题都有自己的文化内涵,游客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主题、参与互动的环节。差异化的小容量非遗展馆可以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对花山岩画、乡村旅游区大众旅游产品进行有益补充,满足了追求异质体验游客的猎奇心理。四、结语随着文化产业对促进旅游发展和经济发展作用日益凸显,非遗与乡村旅游融合作为一种新型旅游发展方式,为乡村旅游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笔者以典型案例为切入点,对非遗和乡村旅游融合的动力机制进行分析,认为二者融合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有:政府为主导的推动力、资源为核心的内生动力、市场为抓手的拉动力。非遗作为一种独特而极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具备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条件,既能保护非遗,又能发挥经济价值,促进地区经济建设。根据非遗与乡村旅游融合的动力机制,本文指出了非遗与乡村旅游的融合路径:一是多部门跨产业协作;二是一站式体验聚集发展;三是小而精的发展模式。(上接第155页)业、文化、教育、科技振兴。遵义市乡村旅游企业,大多“公司+农户”或者“园区+产业基地+合作社”等模式进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必然导致企业员工主要还是来自于当地农民,而当地农民在理论知识、科学技术、规划设计、经营管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要加大技术、技能等要素植入,加大培训力度,以全面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造就一支懂规划、会经营、爱旅游的旅游开发队伍,培养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保障、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另外,业务主管部门要做好顶层设计,比如以遵义市教育局牵头,组建全市范围内的教师资源库,整合全市优秀旅游师资,提供培训、技术指导等工作,长期服务于乡村振兴,提升乡村旅游发展动力。(四)健全政策支撑,完善体制机制教育资源与市场匹配机制不健全,发展路径不清晰是当前遵义市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实际上,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进一步落实,更是实现旅游持续扶贫,有效防止返贫的重要举措。遵义市要规避旅游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旅游扶贫,开拓乡村旅游新业态,借助本土绿色生态资源、红色文化资源优势,丰富乡村旅游产品,按照“旅游+”多产业融合发展,按照贵州省“全景式规划、全季节体验、全社会参与、全产业发展、全方位服务、全区域管理”的全域旅游发展路径,深化旅游体制机制改革,打通中高贯通的绿色通道,积极探索“教育+产业+就业”“学校+合作社+农民”等创新模式,为旅游职业教育铺好发展之路。当地政府要加大政策引导,跟踪中高(作者单位:遵义职业技术学院)职旅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吸引其回乡就业,使其由大城市的打工者返乡成为创业典型,打造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升中职生的学历水平和综合素质;提升中高职旅游专业毕业生的待遇,建立完善的晋升机制,加强对旅游职业教育人才的激励,使人才安心扎根乡村工作,从而增强服务乡村振兴的吸引力,使他们成为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技术技能人才。五、结语旅游精准扶贫的主要目标是摘掉“贫穷帽子”,提升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本质量,提高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生活品质,筑牢自我造血功能,如期实现脱贫,续增收。要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解决贫困人群的教育问题,特别是职业教育的技能培训、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功能及作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农民增收,从而实现旅游脱贫。职业教育对接乡村旅游产业,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有助于旅游扶贫和乡村振兴。截至2019年5月,遵义市还剩余11万余贫困人口,针对脱贫攻坚战场上的“硬骨头”,乡村旅游已成为遵义市贫困地区农民就业增收、农村经济发展、贫困人口脱贫的中坚力量,实施“职业教育+乡村旅游扶贫”的耦合模式,在旅游开发中,融入职业教育的人力资本,变“输血”为“造血”,创造持续增收的“造血髓”,助推全市精准脱贫。158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篇六: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分析

  

  2021-07文艺生活LITERATURELIFE创新论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的协同发展探讨解承顺(青海省海东州互助县文化馆,青海互助810500)摘要院党的十九大提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优秀传统文化,当前却面临着失传的危机,“文旅融合”则有效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同时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在“非遗+旅游”模式上,充分利用深厚的非遗资源,丰富旅游业内涵,打造非遗特色小镇,促进文旅协同发展,提高城市品牌建设。因此,本文首先提出了需要探究的主要问题与内容,之后,整合现状,探究其重要性,建立科学的协同发展路径。关键词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旅游协同发展中图分类号:F592;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1)20-0285-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1.20.140一、非遗保护与旅游协同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分析随着“十四五”计划的不断推进,明确了“促进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的相关内容建设。在两者产业的融合上,以文化内涵,完成相关的传播与消费①。非遗不仅承载着历史文化记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体现了很强的开发和保护机制。在文化和旅游相互融合的历程中,不仅可以完成产业的升级,并且还可以促进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与传承。但在实践的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实施比较困难,很多项目处于濒危的现状②。商业价值导向缺乏对旅游的整体评价,减少了文化内涵,出现了遗产的流失。不少地方在非遗发展中,传承保护工作缺失。如:剪纸是广大人民的生活形态和情感的表达,历史文化积淀比较丰富,但是在工业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商业开发破坏了剪纸艺术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不少纯手工工艺被机器替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了原生态的光彩。鉴于此,如何协调处理好非遗保护与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如何实现良性互动,成为当前“文旅融合”发展中需要探究的主要内容和问题。的补助和政策,这部分资金远远不够,保护难度也会提升。这种方式比较的单一,资金获取渠道较少,很难维持后续的传承保护工作。此时,非遗和旅游结合,就可以将文化传播合理开发、相互依托,反过来也可以运用文化的优势性,促进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延伸。并且,两者在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协同发展基础充分,运作方式多元灵活,理念上与时俱进。例如:泼水节就是将历史遗留的文化特色,与旅游业融合起来,激发游客好奇心,提高视野建设⑤,因此,在协同发展的路径中,相互成就,相互促进。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协同发展的路径探讨(一)开发型协同从目前的形势看,利用资源开发的方式,可以有效的建立不一样的视觉场所,给游客带来了不一样的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建设、主题公园的相关建设等都属于非遗和旅游之间的相互融合。例如:成都国际就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第一个博览园,不仅涉及到了很多的非遗项目内容,并且设置了展厅和情景展厅,给大家传达出更多的思维理念,为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还可以结合现实的需要,分析趣味性的体验,感知不一样的知识内容,诠释不一样的动态化景色,不仅提高了其中的乐趣,还可以在AR、VR等媒介的基础上,缩小受众者与展厅之间的距离⑥,在亲身的体验中,保持趣味性的基础,达到协同发展的主要目的,加大其表现性,提升物质文化遗产独特的魅力,为以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前进的动力。(二)体验型协同现如今的民俗体验活动中,只有受众者亲自感知到这些文化遗产,才可以体验到不一样的全身心感受。例如:傣族的泼水节,就是当地一个比较隆重的日子,对于当地人来说,就像“新年”一样。另外,还会涉及到赛龙舟等活动。游客当地的节庆活动中,就会感知到西双版纳的民俗文化特色,还能积极的参与其中,感受当地人的喜悦。还可以与当地人一起体验做水灯、放水灯,学习傣族舞蹈,感受泼水节深层的文化内涵,在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利用媒体推广,扩大对当地非遗的宣传力度⑦,将当地的非遗和旅游相互结合,统筹发展,加大基础建设,提升相互的协同与发展。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协同发展的现实需要分析(一)非遗传承保护的需要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更加倾向大城市。不少民间的艺术都正在逐渐的减少,就算有一部分传承人,但也处于老龄化,对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带来了限制性。但如果有效的将非遗和旅游相互结合起来之后,就会有更多的人慕名而来,破除限制性,完成协同发展,保持科学的发展路径,为下一步的有效传承奠定了基础③。(二)市场需求变化的需要从当前的形势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延伸,信息化技术为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前进的动力。此时,在传统的理念下,将美术和舞蹈、戏剧等都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但是在传播的过程中,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导致其在传播中出现了障碍④。传统手工技术也受到了威胁,但是市场潜力较大,只有传播出去,加大游客的理解,才可以将其价值体现出来。(三)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型升级的需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看,种类较为繁多,价值性较高,在保护的时候需要巨大的资金投资,如果单纯的按使用国家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285创新论坛文艺生活LITERATURELIFE2021-07(三)创造型协同随着工业化融入,非遗的传承与创新型发展有了新的空间,非遗与文创产品的研发、传统服饰与现代元素的结合,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融合,达到创造型的协同发展。例如:北京恭王府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就是利用非遗的独特魅力,感知民族服饰不一样的韵味,并且让更多的受众者,感知到苗绣、蜡染、青瓷等现代人很难见到的东西。非遗和时尚结合起来之后,就需要给受众者带来很大的视觉冲击力,另外,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也可以碰撞到一起,在完美的诠释中,激发受众者的真实体验,利用信息化的方式,将中华的传统文化传输出去,让世界认知中国,体验到东方的独特韵味,增强我国的国际化地位。(四)案例分析例如:贵州非遗工作就是在“非遗+旅游”模式的基础上,解决无人传承,资金短缺等问题。贵州“小透明”在“产业发展”的政策基础上,要大力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贵州旅游业山清水秀,典型独特,并且具有独有的喀斯特地貌。“多彩贵州”的宣传建设,也让贵州的旅游收入达到了9471.03亿元的大关。当地,具备140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他的地方也数量众多⑧。不少旅游地区都使用了“非遗+旅游”形式,当地具备了有多民族特色文化。游客在旅游的时候,需要对文化知识进行深入的了解,并且感知独到的历史韵味。另外,在细化的基础上,使用“民族非遗+民族村寨”的独到模式和魅力,获得了文化和经济的“双丰收”。借助旅游的平台,宣传贵州非遗,有效的向着“多彩贵州”的方向进行延伸和发展。在制定有效发展措施时,首先,是将非遗打造成贵州旅游特色。在“多彩贵州”的品牌基础上,将蜡染、服饰、银饰、苗绣等和旅游产品结合起来,体现当地独到的文化,完成多元化领域的资源整合。其次,当地需要结合实际,发展非遗旅游产品及衍生品。转换原有的思维方式,打造属于自己的产业链,丰富旅游市场发展。尤其是水族马尾绣等都是传统的工艺方式,也属于非遗的范畴,将其和现代化的审美结合起来,就可有满足当前的审美诉求,向着高端定制的方向实施延伸。另外,还可以使用一些局部的图案实施点缀,保持艺术的升华,增加内在的品质,体现设计的焦点。之后,需要建设非遗特色旅游景点。不仅需要满足原滋原味的生活需求,还需要结合古朴的质地感,解决千篇一律的问题,提升自身的独特性价值。最后,结合当地的发展,建设各地区的非遗博物馆,构建非遗体验区和示范基地,并且将内容和内涵传达给大家,一方面需要体现出当地的文化精神,另外一方面需要加大文化知识的传输,将其中的独有性呈现到大众的视野中。再如重庆市荣昌区在非遗传承保护,使用的是万灵古镇的优势性,探究当地的自然资源,有梦里水乡的美称,并且在人文的基础上,被称之为去中国特色小镇。当地还是清朝的聚集地,存在夏布和折扇非遗文物。也就是说,在“一镇三园一线一都”的核心基础上,建立非遗餐饮文化特色街。在“非遗人+文化艺术+产品+品牌”的基础上,构建非遗科创体验园。另外,还融合了非遗休闲娱乐特色区、非遗博物馆、非遗工匠作坊、非遗教育培训学院、非遗产品集市、非遗文化展演、非遗民宿特色区,打造非遗全域旅游路线,建设全域非遗智慧城市。目前还有很多这样的城市,也是在国家的政策中,将非遗和旅游结合起来,协同发展。四、结语总之,随着社会的进步,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相互结合,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是民族的,也是国际的。以当前的旅游者为中心,最大限度的提升文化体验,使用文化保持旅游业的升温,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传播当地的特色非遗文化,加大非遗的开发。在“非遗+旅游”模式中,整合文化背景,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建立非遗智慧特色小镇,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协同发展。注释:①陈淑琳.西北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丝路旅游协同发展研究[J].大陆桥视野,2018(024):24-24.②张魏.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良性互动模式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20(05):132-138.③王德辉,包学敏.黑龙江省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15):44-45.④刘玲,叶水云,肖燕萍,等.论民族地区"非遗"保护与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以湘西自治州为例[J].旅游纵览,2020(17).⑤李斯颖.全域旅游视阈下壮族乡村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布洛陀"为例[J].社会科学家,2019(009).⑥李树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发展路径探析———以河北省武强年画为例[J].北方文学,2019(006).⑦孟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利用研究———基于海南藏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研[J].边疆经济与文化,2020(07).⑧孟姝言.关注民族区域旅游扶贫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协调发展[J].才智,2019(033):240.286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篇七: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分析

  

  泰安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泰安旅游深度融合的路径探索

  摘要:本文对泰安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和传承现状进行了梳理,结合泰安市旅游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二者融合发展的路径探索,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和展望,对文旅融合发展具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

  关键词:泰安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泰安旅游

  融合发展

  路径探索

  一、引言

  文化遗产(culturalheritage)包括有形文化遗产(tangiblecultural

  heritage)和无形文化遗产(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也就是平常所

  说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传统民族文化遗产中的重要部分,泛指以其为非物质形态载体长期存在传承下与广大民族群众生活文化具有密切程度的相关,传统文化舞台及表演中的表演艺术,民俗活动方式等以及民族礼仪文化活动与传统民间节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于2003年10月第32届大会上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旨在保护以传统,口头表述,节庆礼仪,手工技艺,音乐舞蹈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政府积极响应这一号召,于2006年命名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后又于2006年,2008年,2011年,2014年和第2021年我国先后确定命名发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再次体现出来了近年来国家政策对国家非物质语言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发展和对外传承创新工作提出的前所未有高度重视。

  目前,泰安市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2个,分别为泰山皮影戏,泰山石敢当习俗,泰山东岳庙会,泰安市山东梆子,泰山道教音乐,腊山道教音

  乐,独杆舞跷,孟氏正骨疗法等,涵盖中华传统戏剧,传统舞蹈,民间文学,民俗知识等多个类别。

  二、泰安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1.泰山皮影作为泰安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国际化道路较为成功的典范,其英译外宣工作尤为重要,可以将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介绍到更多国家,使更多人能够领略这一古老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笔者将泰山皮影戏的英译外宣

  文本试译为OriginatingfromMingDynasty(1368-1644),TaishanShadowPlay

  hasahistoryofover600years.TaishanshadowplaywaslistedintothefirstbatchofNational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bytheStateCouncilin2007.TaishanShadowPlayisuniqueinthatthe6thgenerationpractitioner--FanZhengAnistheonlyonewhomastersshibuxian,literally"busydoing10thingsatonce".AshadowplaytroupeusuallyconsistsofseveralpersonswhileFanZhengAndcanperformallbyhimself.Theeightpercussioninstruments,thesingingandthepuppetryworksimultaneously.That’showshibuxiangotitsname.

  译文对泰山皮影戏

  的历史以及“十不闲”都进行了介绍,也考虑了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的特点。

  2.可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类型和特点,开发一些有特色的非遗

  主题旅游路线图

  2.1泰山皮影戏在推广和宣传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目前不仅在泰安有

  固定的演出场所,而且在北京前门也建立了“泰山皮影戏”体验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泰山皮影戏的知名度和认可度。在泰安老街开设的皮影新馆,设有文创艺术空间、研学小课堂、小剧场等,帮助中外的游客了解皮影源远流长丰富的人文艺术历史,还可以亲自动手制作皮影,并编成小节目在剧场现场演出。泰山皮影戏是山东皮影戏的重要代表流派,它起源于清代,声腔种类丰富多样,不仅继承了早期山东皮影的“摩调”特色,还广泛吸收盛行在泰安当地的其他民间戏曲唱腔,形成了独具自己特色的声腔体系。泰山皮影戏属于典型的口传民间艺术,演出没有剧本,演员完全靠记忆表演发挥,演出的剧目相当丰富,尤以《泰山石敢当》系列剧为代表。泰山皮影戏是泰山文化的重要组成之一,它兼容了泰安民间美术、音乐、戏曲,在民俗及地方历史文化等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泰山皮影戏还曾多次成功地走出国门,根据外国素材重新编写了新的剧目,如《白雪公主》等,受到了观众的一致欢迎和热烈好评。

  2.2旅游日程图加入传统戏剧等非遗项目的元素

  山东梆子于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山东梆子源于陕西秦

  腔,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戏曲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在现代社会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各种娱乐节目充斥着各大媒体渠道,但是山东梆子仍以其独特的高昂激越

  的腔调响彻在齐鲁大地上。老年人可能对这一艺术形式情有独衷,但是在年青人

  中推广这一艺术形式也很有意义,任重而道远。泰安市山东梆子艺术研究院自成

  立以来,以弘扬这一传统艺术为己任,常年坚持开展文化文艺志愿服务活动,始

  终坚守在服务群众的第一线,全体演职人员顶酷暑、冒严寒,演出足迹踏遍了我

  市乡村、社区、学校;为推广这一非遗项目做出了积极贡献。旅游过程中如果能

  够欣赏到一场令人印象深刻的艺术演出显然能很大程度提高旅游者的旅游体验,泰安旅游日程图中应加入这一元素,特别是人民群众耳熟能详的一些传统曲目,同时也要与时俱进,多创作一些反映新时代新景象的一些作品,让这一艺术形式

  永葆生命力。

  3.通过游客亲自体验等方式推动非遗项目的普及宣传

  泰山的传统制作豆腐技艺于2021年正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餐饮业是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广泰山豆腐传统制作技艺时可以让游客进行沉浸式体验,同时也可以在中小学生中进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推广,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劳动人民的智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还可以进行生动形象的劳动教育,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有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

  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结语

  随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日益重视和文化旅游市场的逐渐升温,泰安市的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将迎来新的机遇,必将乘势而上,因地制宜,开拓出一条符合实际情况的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陈华文.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几个问题[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2(05):87-91.

  2.方佳

  文化“走出去”战略下常州“非遗”外宣英译研究[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20,(4):82-86.

  3.刘畅

  冯雨乔

  侯雨亭

  《非物质文化遗产跨文化传播特征及动因研究》[J]《江

  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37-45.

  本研究是2020年泰安市科技创新发展项目(政策引导类)“泰安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泰安旅游深度融合的路径探索”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0

篇八: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的旅游开发路径探析

  摘要: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这个国家、民族现存的文化记忆以及区别于其他国家、民族的独特的发展标识。文章通过对昆曲的旅游价值进行分析,进一步了解目前昆曲旅游开发中的困境所在,在市场调查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探析了昆曲旅游开发的完整路径。

  关键词:昆曲旅游价值

  困境

  开发路径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1-221-03一、研究背景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涵盖范围广,内容十分丰富的概念,其核心内涵在于它的“非物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着形式多样性、无形性,传承的比平衡性,以及独特的民族性等的特征。当今不少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灭绝和消亡,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格雷教授曾经论断:“越是濒临灭绝和消亡的东西越吸引当今的都市旅游者。”由此看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具有重大的意义。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第一批19个“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项目名单。其中,仅有四项是评审委员会全票通过的,而中国昆曲则居四项之首。从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逐步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也成为了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

  二、昆曲开发的旅游价值

  昆曲的形成源远流长,早在元末明初之际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元末,顾坚等人把流行于昆山一带的南曲原有腔调加以整理和改进,称之为“昆山腔”,为昆曲之雏形。明朝嘉靖年间,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腔的声律和唱法进行了改革创新,以笛、箫、笙、琵琶的伴奏乐器,造就了一种细腻优雅、集南北曲优点于一体的“水磨调”,通称昆曲。中国昆曲艺术历史悠久,是“中国传统戏剧学的最高典范”。昆曲旅游开发的意义影响深远。

  1.提升旅游地的文化氛围,调和游客们的身心。昆曲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着浓厚的文化气息。在旅游地开发昆曲,能使旅游地散发文化的气息,形成当地特有的昆曲文化氛围。同样,昆曲的声腔舒缓、婉转、细腻、轻悠……在度曲时,只有保持心情平和才能入境,“闲雅整肃,清俊温润”,因而人们认为“度曲所以调和身心”。昆曲幽静、安宁、温润等的品格使人忘却烦恼,去人之狂躁,净化人之心灵。

  2.向游客们传播、扩散历史文化知识。昆曲作为一种审美性娱乐并不停留于感官享受,还会对受众心灵境界的提升,道德理念的塑造以及意志、毅力、志气的陶冶和培育产生深深的影响。它承载的历史知识、时代信息和思想观念非常丰富,它所发挥的社会功能远不止娱乐。在许多昆曲作品中所持的观点多为“合世情,关风化”,即那些“褒忠扬孝”、“勉人为善去恶,济世之良剂”等,如《一捧

  雪》宣扬忠正、浩气;《翡翠园》寓劝善之意;《琵琶》赞扬女性孝敬公婆,自我牺牲;《十五贯》中对重视人民、进行实地研究的清官况钟热情歌颂等。同样,许多昆剧的内容也是对历史故事、文本及时务政事信息传播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如《窦娥冤》《牡丹亭》、《鸣凤记》等。这些表演将历史文化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人们可以以一种听、看、体味的形式来深入地体验历史文化中的韵味,从中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

  三、目前昆曲旅游开发中的困境分析

  1.昆曲院团经营困难。主要体现在编剧人才缺乏,目前昆曲院团在职的编剧人才寥寥无几,无力担负起剧院团一度创作的重任,从而导致剧院团上演新剧目无米下炊,传统剧没人整理改编,严重阻碍了昆曲的发展和普及;传统剧目严重流失,昆曲艺术在长达200年的辉煌期间,从清末时经常上演的剧目有800余出,到目前青年演员真正经常性上演的剧目也只有十余出;昆曲院团经费不足,由于昆曲演出市场狭窄、票房收入微薄等诸多因素,各昆曲院团经费大多都入不敷出;昆曲生源匮乏日益成为制约着昆曲艺术继承发展的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缺乏昆曲的演出剧场,全国7个昆曲院团都没有一个较理想的演出剧场,减少演出次数使昆曲的传播途径大为缩减。

  2.昆曲的表演形式及内容不符合大众需求。戏剧的本质在于表演,但是随着人们对物质、精神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的审美观大幅度提高,传统的表演已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目前,昆曲的表演形式过去单一,缺少现代化因素,如其程序式的表演、缓慢的板腔节奏、过于文雅的唱调等,这些都与当代观众的需求拉开了很长的距离。现代人们的生活节奏快,面对各方的压力,很难能沉下心来好好欣赏昆曲。同时现在的娱乐方式多元化,特别是流行音乐的冲击,相比之下人们更难接受昆曲的表演形式。

  3.昆曲文化宣传途径的缺失。由于受大众观念、经费投入和专业操作水平等因素的制约,昆曲的宣传一直处于被动落后的状态。多数人对昆曲并不了解,有的甚至不知道,由此看出,其宣传并不深入。同样,知道昆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事的人也少之又少。可想而知,其在宣传此事上并不到位。

  4.昆曲表演与游客间互动性不强。在许多的旅游景点及昆曲博物馆中,昆曲表演只是单纯的演员表演,观众们听取,这样两者之间缺乏沟通。而对于许多的游客来说,昆曲比较乏味,很多只听一会就离场,再加上其形式的传统,对游客们的吸引就大打折扣。而且很多游客一天的行程会安排几处景点,这样就使他们无暇顾及昆曲表演,两者间就更缺乏互动。

  5.昆曲的旅游市场不够成熟。昆曲作为一种旅游资源与旅游市场有着紧密的联系。但从当代昆曲的旅游市场形势看来,很多人并没有确立及深入挖掘昆曲的市场价值。而昆曲作为戏曲的一种,由于其本身的制约,在市场化进程中开拓一条发展之路十分不易。现在大部分的昆曲院团还是靠国家政策扶持生存,未能真正适应市场化发展。从目前的市场来看,热衷于昆曲的人并不多,其缺乏观众;

  现所拥有的有关昆曲的旅游产品也不多,其缺乏自身的商品市场。从这可以看出其市场发展并不成熟。

  四、昆曲旅游开发的路径

  1.昆曲艺术与其他旅游资源的融合开发。

  (1)昆曲与古镇资源的相互借力。巴城、千灯两镇是昆曲的发源地,每年一届的“旅游文化艺术节”中昆曲都是其中最具魅力的文化元素,到处洋溢着传统艺术的芳香。而在周庄古镇“游周庄古镇,赏昆曲艺术”成为古镇形象宣传的最响亮“卖点”,虽然周庄不是昆曲的发源地,但周庄却有一座常年表演昆曲的古戏台。古戏台两侧厢房有“昆曲折子戏模型馆”、“戏曲脸谱馆”、“昆曲穿戴馆”等不同的展馆。古戏台虽不临水,但观众可在“玉茗堂”戏楼中边品茶,边观看古戏台上演绎的世态人情。古戏台柱子上的楹联写道:“泽曰南湖,誉满摇城二千年;腔称水磨,风靡昆山六百春”,这上下联,分别用“二千”和“六百”这类“准商业化”的词汇,将“中国第一水乡”和“百戏之祖”进行了巧妙的融合。

  (2)昆曲与古建筑的相得益彰。北京皇家粮仓所在的南新仓是明永乐七年(1409年)在元代北太仓基础上建造的,是目前北京保存最完整的历史仓廒建筑群;昆曲《牡丹亭》是最能体现昆曲精致的一部剧目,中国戏剧史上的巅峰之作。而在这座皇家粮仓中上演昆剧《牡丹亭》,二者的绝佳组合使这座埋没在历史云烟中的古建筑再一次焕发其令人折服的大气王者风范。600年皇家粮仓和700年昆曲的结合,可谓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美交融。

  皇家粮仓版《牡丹亭》以复归昆曲肇始状态的理念在500平米简约时空中,构筑起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写实与写意并存的极致景观。明代的惊情迷梦以一种朦胧的意境,复生于京城皇家粮仓别致的剧场。

  (3)昆曲与园林艺术的水乳交融。俗话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冠江南。”“百戏之祖归昆曲,天下昆曲出苏州。”这两句话则道出了昆曲与园林的结合是天作之合。在园林中,其园林意境与昆曲的曲境是相互依存的,如拙政园的鸳鸯馆便是园林主人与友人们欣赏并演唱昆曲的地方;网师园的濯纓水阁、怡园的藕香榭也都具有演戏的功能……在现有旅游线路中,参观园林的同时会安排昆曲表演,让人们在园林中听取昆曲,给人以一种意境美的享受。如:苏州网师园中夜花园的昆曲表演,其中安排有昆剧、昆曲、苏州评弹、笛箫独奏、古筝独奏、民乐合奏、舞蹈等8个精心编排的优秀传统节目,让游客陶醉在了彩灯旖旎的古典园林里。夜游网师园已成为苏州市经典旅游产品之一,古典园林艺术和地方戏曲文化相结合,为游客带来时空交错和穿越回归的美妙感觉。

  (4)昆曲与茶馆的的相映成趣。幽暗清淡的灯影,丝丝幽咽的箫声,轻摆如柳的姿态,拖曳着长而轻柔的水袖,眼神顾盼,低吟浅唱……优美的昆曲表演场景出现在苏州山塘街上,让人有种如痴如梦的感觉。首家还原旧时堂会风格的昆曲茶馆亮相山塘街,古色古香的店堂,古朴典雅的摆设,台上是莺声婉转,笛声悠扬,台下是低语品茗,啧啧称赞,曲高和寡的昆曲首度走进了喝茶聊天的茶

  楼。昆曲与茶馆的结合给山塘街这一旅游地添加了不少的文化气息。茶馆不再仅仅是喝茶的场所,更是散播昆曲文化的一个平台。

  2.昆曲艺术的传承与人才的培养的体系健全。首先要加强对昆曲人才的培养的重视,俗话说:“百年树木,十年树人。”培养一个优秀的昆曲人才,至少要十年功夫。因此,培养昆曲人才,要从源头抓起。在昆曲人才的教育上采取双轨制:让昆曲进学校,借鉴京剧从娃娃抓起的办法,从小培养青年人对昆曲的爱好,同时紧密地依托昆剧团的老师进行培养。昆曲剧院也可集中全国优秀师资,在中国戏曲学院开办昆曲演员、编剧、导演、作曲和管理人员研修班。还可以以抢救、排练一批昆曲名剧为载体,进一步培养、引进优秀人才。以小而特、精、专的特色,提高教育层次,重点培养昆曲表演、策划、音舞、研究等各类高素质人才,建设昆曲人才培养基地。要培养新一代的昆曲演员,最要紧的是多给他们演出的机会,给他们表演的舞台,从而让他们能被观众认可。只有让他们有了更多表演机会,才能给他们更多灵感创作出新的昆曲作品。

  3.扩大昆曲艺术的传播途径。

  (1)昆曲宣传形式和手段的多样化。在以舞台为中心的基石上,应充分利用现代立体化的传播媒介,引导信息立体化。只有对昆曲的相关信息进行延伸、扩展、深化,才能使信息传播具有深度、立体感,从而逐步赢得观众。昆曲要进一步进入旅游市场,一定的包装是必不可少的。可以通过明星效应进行包装:在流行音乐中加入昆曲元素,如偶像歌手王力宏的《在梅边》。还可以将昆曲融入服

  装设计,如华裔时装设计师谭燕玉的新一季时装作品于,2011年2月12日亮相于纽约曼哈顿林肯中心的2011秋冬季时装周舞台。她大胆采用昆曲服装的华丽图案和鲜艳色彩融入作品中,围绕“两重性”展开,在新与旧、古老与现代之间寻求平衡点,向世界展示设计的同时也向人们展示了中国昆曲文化。

  (2)利用昆曲博物馆进行实物展示。有关昆曲的博物馆最有名的应属坐落于昆曲的发祥地,苏州古城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平江历史街区的中国昆曲博物馆,经国家文化部和江苏省人民政府立项批准,于2003年11月正式挂牌对外开放。它以抢救、保护、传承、弘扬古老的昆曲艺术为宗旨,以展演、陈列、收藏、研究、传承为主要工作内容。其展厅主要由主戏台、大殿室内戏厅、作品作家厅等组成。主戏台构造精美,是观看古戏台演出的最佳地方。两厢墙上挂有昆曲文木雕、砖雕等,既是陈列,又是装饰。两厢用竹廉隔成开放式包厢,观众与游客既能在此观看昆曲表演,亦可休闲品茶。木雕石刻展厅两侧向后都有走廊,称为“昆曲艺品展”,挂着的都是一些不同地区剧组有关昆曲故事的画,如江苏省昆剧院《桃花扇》,北方昆曲院《琵琶记》,上昆《牡丹亭》,浙昆《西园记》,江苏苏昆《长生殿》,甚至还有我国台湾联合昆剧团的《下山》。在这还有许多珍贵的文物及资料、脚色行当和传统服饰、昆曲的古老乐器,还能欣赏到演奏员为您演奏的堂名音乐;欣赏到全国最齐全的昆曲音像资料以及著名艺术家的昆曲艺术精品等。在这里非物质遗产昆曲以一种有形的实物陈列形式向游客全面展现了有关昆

  曲的各种风貌和文化内涵。

  4.开发昆曲旅游体验项目。昆曲表演与游客之间缺乏互动,不妨开发一些昆曲旅游的体验项目,如:“看脸谱”、“学唱段”、“把玩乐器”等。“看脸谱”让游客能认识在昆曲中不同的人物及其性格;“学唱段”主要体验昆曲的那股昆腔,感受其柔美的韵味;也可以穿昆曲的服饰、把玩一下乐器,乐在其中。在游客体验这些项目的同时,可以将其过程录制下来刻成光盘供游客们保存。笔者相信,通过这些体验项目的开展可以使游客们的旅途锦上添花。

  5.推陈出新打造昆曲旅游品牌。旅游产品及项目要想在旅游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树立自己的特色品牌。在现代的旅游市场中,品牌具有文化导向力。昆曲目前的旅游产品主要以表演为主。在其产品形式中我们不能一味地只是传统的表演形式,应加以创新:可以将昆曲表演结合木偶、皮影等形成系列的表演模式,同时还可以打造系列昆曲工艺品,如戏文泥塑、桃花坞木刻年画、雕刻工艺品等,打造昆曲特有的品牌,形成昆曲旅游的产业链,来促进昆曲旅游市场的发展。

  五、结论及建议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旅游资源,地域性、民族、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一个地区的宝贵旅游资源。“江南幽兰,人间雅韵”的昆曲艺术,其凝聚了民族文化的内涵,体现了民族的精神文化,集传统的文艺精华于一身,是我国的经典文化。现实的呼吁迫切需要强化对文化的深入开发,具有丰富内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旅

  游的发展则尤其有研究开发的价值,这无疑是一种“富矿”,极具诱惑力。昆曲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一大背景下,昆曲逐步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存在着巨大的旅游开发价值,以此为契机对其昆曲艺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通过对昆曲旅游的开发,使其能够以一个全新的、富有吸引力的面貌走向旅游市场、走进人们的生活。

  参考文献:

  1.钱永平.遗产化境域中的昆曲保护研究[j].文化遗产,2011.2.张利群.论昆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价值体系构建[j].文化遗产,20103.陈国华,潘薇.河南省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以豫剧为例[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学术经纬,20104.陈良.论昆曲艺术传承与苏州旅游业发展[j].时代经贸,2008(作者简介:卞志佩,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旅游系2009级学生;吴捷,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旅游系经济师

  江苏苏州215325,通讯作者:吴捷)(责编:若佳)

推荐访问: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分析 路径 融合 分析

热门文章

追梦筑梦圆梦演讲稿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追梦筑梦圆梦演讲稿》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这里给大家转摘到。演讲稿特别注重结构清楚,层次简明。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在很多情况下需要用到演讲稿,如何写一份恰当的演讲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追梦筑梦圆梦演讲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追梦筑梦圆梦演讲稿1尊敬的

2022年度中考优秀作文素材别样美三篇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中考优秀作文素材别样的美精选三篇》的范文,好的范文应该跟大家分享,看完如果觉得有帮助请记得(CTRL+D)收藏本页。雨过天晴,花坛边上,几只蜗牛缓缓的爬行着,留下一道彩虹般的痕迹,那柔软的外面,是坚硬的外壳,那也是一道的美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素材别样的美精

《********大宣讲特别节目》直播观后感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2022《********大宣讲特别节目》直播观后感【精选】》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希望对网友有用。,安全,在学校里,在校外,安全这个词恐怕是再熟悉不过了吧,让将安全铭记心中,时进刻刻都做到安全,让父母不再操心,让长辈不再担心,让安全从我做起,从身边

建团百周年活动策划

《2022建团百周年活动策划【精选】》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党的领导是共青团顺利发展的关键所在,无论是中国早期青年团的建立,还是中国共青团的正式成立,都离不开党的领导。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22建团百周年策划【精选】的相关内容,以供参考,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20

大一暑假社会实践报告(精选文档)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2022大一暑假社会实践报告》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这个暑假过得是否充实呢,有些小伙伴在假期中参加了实践,那么如何做一份报告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22大一暑假社会实践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2022大一暑假社会

2022员工培训学习心得体会范本合集(范文推荐)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员工培训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培训能让员工不断的提高,并清楚的意识到自己的缺点。经过员工培训,你一定有许多的收获,不妨来写一篇员工培训心得。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员工培训心得体会范文”,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

2022不期而遇作文600字初中记叙文

《不期而遇作文600字初中记叙文》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希望对网友有用。,美词,像是袭袭的寒风慢慢轻掠大地,刺刺的,一缕****的阳光下有一小缕的橘红色静静的生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不期而遇600字初中记叙文,一起来看看吧!不期而遇作文600字篇一苏轼有语人间有味是清欢,或许正是

2022年度幼儿园清明节主题活动总结范本

《2022幼儿园清明节主题活动总结范文【精选】》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2022园清明节主题总结,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2022幼儿园清明节

2022年大学生档案自我鉴定300字10篇

2022年普通大学生个人社会实践实习报告精选服务社会做好思想准备和业务准备,公司内部电脑系统都是统一英文系统,就要求自己以职场……[详细]2022年党员思想汇报例文两篇【完整版】所以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经历过苦难的中国,工作以及生活中,特别是通过学习党章党纪……[详细]企业员工服务意识培训心得体会

以小见大作文500字范本(范文推荐)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以小见大作文500字范文【精选】》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一件事情的发生,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六方面,即常说的六要素,只有交待清楚这几方面,才能使读者对所叙述的事,有个清楚、全面的了解。这里小编

2022年度有关安全学习心得合集(2022年)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有关安全学习心得》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感觉很有用处,看完如果觉得有帮助请记得(CTRL+D)收藏本页。有了一些收获以后,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么做能够提升的书面表达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心得体会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有关学习心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

小学品德教师期末工作总结范本合集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小学品德教师期末工作总结范文》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重新整理了一下发到这里[http: www fwwang cn]。时光飞逝,如梭之日,回顾这段时间的工作,一定有许多的艰难困苦,是时候在工作总结中好好总结过去的成绩了。下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几篇小学教师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