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组织架构4篇
篇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组织架构
地方高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分析
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加强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地方高校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根据当地优势产业和经济发展需求,开展校企合作,为企业提供人才支持,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本文从地方高校产教融合的推进背景、校企合作模式、优势和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推进背景
同时,地方高校产教融合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政府、高校、企业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推动。2016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加强产教融合,推进人才培养改革的要求。地方政府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高校开展校企合作,促进产业发展。
二、校企合作模式
地方高校校企合作模式较多,以下是常见的几种模式:
校企联合办学模式是指高校与企业合作开展教育培训项目,根据企业需求定制教学内容,强化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技能。企业提供资金、场地、设备等资源,高校提供教学资源和师资,双方共同承担教学活动组织管理和质量监控。这种模式是高校和企业开展人才培养、技术攻关、科研合作的有效方式。
2、企业设立研发机构与高校联合研究模式
企业设立研发机构与高校联合研究模式是企业和高校在技术研发方面合作的一种较常见的模式。企业在高校附近设立研发机构,与高校合作,共同研发前沿技术。企业负责提供研究资金、资源和市场需求,高校提供专业知识、科研平台及人才培养支持。
3、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合作模式
地方高校在科研领域有许多研究成果,但拥有科研成果不等于拥有市场。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合作模式主要是通过联合创新、技术转移、产业化等方式,将高校研究成果转化成实际产品,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与市场拓展。
三、优势和问题
地方高校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具有以下优势:
1、人才供应链畅通。校企合作模式下,企业能够根据自身需求提前预定专业人才,从而更好地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实现人才供应链的畅通。
2、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校企合作模式有效地衔接了企业需求与高校教学,建立了实践教育的平台,可以更好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迅速更新人才结构。
3、科技成果应用与转化。校企合作能够加强高校和企业间的技术交流,促进学校科研成果的市场化应用,提高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力。
1、校企合作缺乏规范的法律制度和管理机制。
2、校企合作存在风险,如企业倒闭、拖欠工资等,高校与学生权益受损。
3、一些地方高校开展校企合作过于追求财务收益,而忽视了合作的实际效果和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四、结论
地方高校产教融合是高校实现产教融合、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各地高校应充分考虑当地产业结构特点和发展需求,根据实际情况选取合适的校企合作模式,并加强合作管理和监督,畅通人才供应链,实现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和市场化应用。
篇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组织架构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关于三位一体产教融合组织架构的探讨
作者:袁晓莉
温志宏
来源:《广东教育·职教版》2020年第01期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一、产教融合与高职教改的关键问题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产教融合是未来10~20年高职教改的大趋势。在国务院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新要求的背景下,高职院校整体教改的推进需要解决三个关键问题:一是教改主体创新问题,二是课程体系改革问题,三是质量评估标准问题。[1]其中,教改主体的组织优化是教改取得成功的必备基础;有了必要的组织保障,各项改革措施才能够落到实处。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创新教育组织形态,促进教育和产业联动发展”“促进供需对接和流程再造,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2]根据这一文件精神和整体教改的实际需要,本文提出教改主体组织优化的几点建议。
二、高职院校整体教改的三个主体
在高职院校的整体教改中,必须同时突出教师、企业、学生三个主体,缺一不可。这三个主体在整体教改的不同阶段,其角色和作用是各不相同的(表1)。
第一阶段应突出教师主体。改革是一场攻坚战,需要强有力的组织和最有效的突破口;高职院校整体教改由学院领导班子直接指挥,教务处、人事处、分院、系部、教研室、督导室等部门具体执行,学院全体教师全员参与,才能够让第一阶段的工作落到实处并全面展开。[3]企业和学生,没有直接的行政关系约束,难以形成统一的思想认识,也难以形成统一的行动,只能辅助完成这一阶段的工作。
第二阶段应突出企业主体。第二阶段的专业课程体系重构必须以职业活动(工作过程)为导向,如果仍然以教师为主导,就会变成基于供给方(学校)视角的教学改革,而不是基于需求方(企业)视角的教学改革;就容易出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所说的“两张皮”问题,也就无法实现职业活动过程与专业课程体系无缝对接的改革目标。
第三阶段应突出学生主体。学生是教育的直接受益者,教改的目的就是培养具有良好道德、素质和技能的职业人才;学生也是能力训练和提升过程的直接执行者,教师和企业只是领路人;学生还是未来职业发展和人生前途的责任承担者。因此,这一阶段的教改实施理所当然应该突出学生这个主体。
三、教改主体组织架构优化的方向
产教融合改革的目标,是要解决“人才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之间的重大结构性矛盾”,其主要方向是“多元化办学和校企协同育人”,主要手段是“供需对接和流程再造”。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应分别针对企业、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进行组织架构的优化;在此基础上,形成三位一体的产教融合组织架构。
四、项目化课程教改主体组织优化
(一)企業的组织架构及优化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企业特定的组织架构,对应于特定的部门设置和岗位设置;而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必须针对特定行业的某一个岗位或岗位群(部门),以实现人才的供需对接。因此,在进行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安排的时候,必须经过充分调研,深入了解该行业先进企业的组织架构以及各岗位的用人需求。但是,企业的组织架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持续优化和改进的。所以,高职院校一方面要分析研究企业的组织架构及其优化方向,并通过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与其衔接;另一方面也要促进企业组织架构的变革,以响应国务院办公厅提出的“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贡献显著增强”的要求。
1.生存发展与组织优化
任何组织都有生命周期,会面临衰老和死亡,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要么通过组织变革获得新生,要么慢慢走向死亡。在美国,62%的企业存活不到5年;寿命超过20年的企业只有10%;而寿命超过50年的企业只有2%。企业要获得生存与持续发展,就要通过组织变革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调整任务目标,优化组织架构、业务流程、管理制度、人员配置等。[4]2.效率提升与组织优化
组织架构优化一方面要保障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另一方面还要提升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组织架构优化的方向有三个:一是组织架构扁平化,用华为的经验来说就是权力下沉,让听得见炮火的人指挥炮火;二是管理模式从管理重心在总部职能部门的“职能制”向管理重心在基层业务部门(项目公司)的“项目制”过渡;[5]三是组建虚拟企业,即由若干个项目小组或企业组成,根据任务分配结合各自的优势领域,分别负责总任务中的一个子任务块,在独立运作的同时通过彼此间的协调和合作,完成整个项目目标的组织[6]或跨企业的动态联盟。[7]3.产业升级与组织优化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三个方向,一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二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三是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制造业的主要问题有三个:一是产能严重过剩;二是制造业发展水平低;三是高耗能、高污染,能源、资源、环境供给难以持续,增长效益低。服务业的主要问题也有三个:一是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比重太低;二是服务业结构具有低收入国家特征,表现为生产性服务业太落后;三是国际服务贸易比重太低。[8]而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服务创新和管理创新,包括企业组织架构的创新。
在经过优化之后,企业组织架构与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应形成以下对应关系(图1):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需要说明的是:(1)建议把系部调整为二级学院,或称“产业学院”“行业学院”等,并与学生未来就业的目标行业相对应;(2)应把企业(公司)的业务部门分为主要业务部门和辅助业务部门(如工业企业中的行政、人事、财务、法务等部门),建议针对每一个主要业务部门设置一个专业(或专业方向),并做到不重不漏、结构完整;(3)针对每一个重要的工作岗位设置一门课程,课程内容与该岗位的工作内容、工作技能和工作流程相对应。由于企业的组织架构与岗位设置是按照分工合作的体系来设计的,因此学校的专业设置与课程内容也形成了合理的教学体系。
(二)教师的组织架构及优化
1.院校行政组织架构
目前国内院校的行政组织架构基本上都是按照“院校-系部-教研室-教师”这样的模式来管理的。由于在一所院校当中,专业众多、课程众多,院长校长、系部主任等不可能对每一门课程都有深入了解,在日常教学中主要依靠富有经验的任课教师来组织教学,因此在教学工作的组织中体现出以下特点:
(1)以“单兵作战”为主。任课老师虽然与院校、系部、教研室的领导和老师都有一定的交流,但在教案编写、课堂教学与实训教学、作业与考试指导等方面,主要还是任课老师“单兵作战”为主。
(2)缺乏跨学科、跨部门的研究。任课老师能够把自己负责的一两门课程上好就很不错了,能够编写出版一本教材的老师更是凤毛麟角,一般不会再去考虑企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中所需要的跨学科、跨部门的研究。因此,高职院校中极少有对企业或行业的整体运作有深入了解的人。
(3)没有企业实战的工作环境。在“院校-系部-教研室-教师”这样的组织架构下,院校领导往往比较倚重教务处、科研处、人事处、学生处等职能部门的管理,教师并没有处于近似企业实战的工作环境。
我们认为,在产教融合改革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应该在现有行政组织架构的基础上,增加模拟企业管理的组织架构。
2.模拟企业组织架构
美国“创业型大学”组织架构的设计是这样的:(1)建立集学术和创业为一体的组织;(2)把创业组织置于行政管理系统之下;(3)增加跨学科的研究机构。[9]我们作为“实用型高校”,可以借鉴其经验,建立模拟企业管理的组织架构,二级学院(行业学院)负责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等也应该进行“角色扮演”,身兼双重角色(图2)。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有了这样的组织架构,才便于逐步落实国务院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所提出的“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和“完善企业经营管理和技术人员与学校领导、骨干教师相互兼职兼薪制度”等重要举措。[10]
(三)学生的组织架构及优化
1.学生现行组织架构
目前各院校学生的组织架构基本上都是按照“校学生会-系学生会-班级-小组-学生”这样的模式进行组织和管理的,这样的组织架构便于校内学生的管理和交流,但与未来就业的企业与岗位没有任何关系。高职院校除了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外,还应该在校内、校外为其提供与未来工作环境尽可能接近的场景,让他们尽快进入角色。
2.角色扮演組织架构
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其目的有三:(1)让学生养成与目标行业和就业岗位相关联的思考习惯、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2)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交流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在组织运行中形成学习训练、实际运用、成果展示、相互评价、调整提高、持续进步的良性循环。
角色扮演既要针对未来的首次就业岗位,也要考虑未来职业生涯中的晋升岗位;所扮演的角色也不是固定的,而是针对不同的课程,轮流扮演不同岗位的主管、不同部门的经理和目标行业的企业负责人(图3)。
五、产教融合与教改主体组织优化
(一)产教融合背景下的组织架构
产教融合不是院校与企业各自为政、分头行动,而是成立产教融合集团,推动全面、深入的合作,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最终形成三位一体的产教融合组织架构(图4)。
(二)组织架构优化对教改的推动
建立三位一体产教融合组织架构的目的,一是让有条件的企业特别是大企业积极举办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以多种方式参与学校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二是健全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结构调整机制,形成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三是有利于在技术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使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的权利义务关系更加明晰。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三)组织架构优化推动产业升级
产教融合不仅仅是通过“引企入教”促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同时也通过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增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来自于产业创新,包括为产业创新服务的科技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以及组织架构的创新;同时,还来自产业政策、资本投入和人才流动等要素的倾斜。[11]因此,产教融合的改革,也为合作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在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改革的进程中,优化了组织架构,有了组织上的保障,各项改革的计划和措施才能够顺利推进。
参考文献:
[1][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3]戴士弘.职教院校整体教改[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4]马作宽.组织变革[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5]丁伟华,孙雨佳.炸开金字塔:华为组织变革与人才发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6]钱光荣.虚拟企业——21世纪组织管理的主流[J].科技进步与对策,1999,16(1).[7]胡昭阳.虚拟组织概念及沟通问题探讨[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4).[8]洪银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方向和动力[J].求是学刊,2014(1).[9]陈玲霞.创业型大学组织变革路径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10]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11]唐广应,赵吴东.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影响要素分析[J].中国审计,2018(6).
责任编辑
陈春阳
篇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组织架构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框架协议书
甲方: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乙方:
为落实《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办法》(教职成〔2018〕1号)以及《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苏政办发〔2018〕48号)、《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和《江苏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省人大〔2019〕18号)等文件精神,推动双方资源统筹与共享、技术创新与服务、人才交流与培养、学生就业与创业、文化传承与发展、党团建设等方面开展产教深度融合和校企合作。实现校企“产、学、研、用”协同发展,经双方友好协商,达成如下合作意向:
一、合作原则
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产学共赢、协同发展
二、合作项目
(一)共建共享校企共同体基地
合作双方可根据双方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选择共建校内外(包括跨境)实习实训基地、就业基地、培训中心、企业(产业)学院和创新创业中心/基地等,为校企协同培养学生、企业员工培训和服务社会提供实践场所。
(二)共建共享产学研合作平台
根据企业发展需求,利用双方资源,校企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工程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博士工作站等产学研合作平台,校企合作开发产品,服务企业发展,共建产教融合型示范企业,提高双方的社会美誉度。
(三)共建混编教科研团队
通过高层次人才互聘(产业教授进学校,教授、博士进企业等方式)共建混编教科研团队,联合开发教学资源和科研项目,共同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创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四)推进学徒制人才培养
根据企业需求和产业发展方向,校企合作设置专业、研究制定专业标准,开展专业建设。根据企业工作岗位需求,开展学徒制培养合作,联合招收学员,按照工学结合模式,实行联合培养,共同申
报国家校企协同育人项目。
(五)优先推荐、优先录用优秀毕业生
基于校企双方投入的人力、物力、资金等现实利益的相应回报。在尊重学生本人意愿的前提下,企业有优先选择优秀毕业生的权利,学校有优先向企业推荐优秀毕业生的义务,优秀学生有优先选择高端就业岗位的机会,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三、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甲乙双方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项目进行合作,具体合作以本协议的《附加协议书》形式进行约定。
(一)甲方
1.密切关注乙方的各项工作,根据乙方实际需要及双方合作项目,积极提供信息咨询和相关服务。
2.根据项目合作的类别,与乙方共同制订详细的实施方案及附加协议,并联合乙方组织实施。
3.依据乙方人力资源实际情况和需求,选派毕业生参加顶岗实习,为乙方录用甲方毕业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二)乙方
1.全力支持甲方教育教学工作,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与甲方进行产学研合作,定期接纳甲方专业教师进企业挂职锻炼,并推荐、选派部分技术人员担任甲方兼职教师和产业教授。
2.挂牌“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产教融合联盟单位”。
3.全力支持甲方毕业生就业工作,优先挑选毕业生并安排高质量岗位,提高甲方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四、其它
1.本合作协议书的有效期为三年。
2.本协议一式肆份,双方各留贰份,合作协议经双方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表签字、盖章生效。补充合同及附件与本协议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3.本协议未尽事宜,由双方友好协商。
甲方(盖章)
乙方(盖章)
甲方代表(签名)
乙方代表(签名)
年月日
年月日__
篇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组织架构
Vocational?education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分析文/汪天玉摘要:产教融合背景下推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建设,旨在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技术人才,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推动我国高职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文中分析产教融合的内涵,探讨如何做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建设,切实发挥其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作用。关键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设措施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高速发展,已经步入新的发展阶段。校企合作作为职业教育稳步发展的有效路径,做好相关研究工作具有现实意义。产交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面临新的问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的重要性产教融合,即职业教育的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之间的关系。整个过程中产业给职业教育提供基础环境,职业教育则为产业提供相应服务,两者之间彼此依存、相互依赖。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要求产业与教育要素之间相互配合,进一步提高效益。高职院校与企业作为不同的主体,两者的目的存在差异。前者侧重人才培养,后者以盈利为目的。两者看似不存在联系,但高职院校则面向企业生产实践培养人才,两者之间存在共同点。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与利用,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实现共同发展的目的。在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我国职业院校通过与地方经济的融合发展,呈现出产教融合的新模式,对于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将产业发展过程中应用到的先进技术融合到职业教育中,能够让学生快速掌握生存技能,从而提升职业教育的时效性,推动职业教育的供给侧改革,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2“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的分析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建设,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选择合适的切入点。2.1?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职业教育是以学习专业技能为主的教育发展模式,为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需要提升专业技能训练的水平,让学生快速掌握生存技能,从而推动就业。在现代背景下,职业院校的管理人员应该充分认识到产教融合的优势,并将这种理念落实到诶长工作中。各地职业院校需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思想认知,根据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有关要求,积极研究推动产教融合的策略;各地职业院校需要持续优化师资结构,通过开展技能培训和知识竞赛的方式,提升教师对相关产业的教学水平,充分发挥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各地职业院校需要深化教育改革,对于市场产业的实际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更新,从专业的设置、教材的开发以及实习培训等方面入手,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基准的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2.2?师资队伍建设体制学校应将引进、培养、管理、监督、使用、评价纳入一体化管理,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引进、培养计划,分批分层次地评聘双师型教师,不断地扩充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职院校机制灵活,可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双师型教师培训计划,完善从计划、实施、组织培训、测评、聘任使用等一系列制度。同时,参照公办学校经费预算的规定,制定合理的预算作为员工教育培训经费,按总额控制、指标分配、专款专用、实报实销、结余留用、超标不补等方法进行管理。培训方式可以采取微格教学、定岗实习、置换脱产等多种途径。一是建立基于校企合作的校内综合实训平台。根据专业特点设计综合实训项目,让学生在本专业课程完成后、顶岗实习前完成综合模拟实训项目以提高岗位适应能力。项目内容则来自于企业实际工作内容。比如学校聘请企业教师来学校上实践课,校内青年教师可边学边辅助企业教师管理和指导学生,同样在去企业现场实训、指导学生实习过程中,教师也与企业技术负责人共同管理,形成“双导师”制,教师能更深入地参与到企业给学生组织的实训项目里。有的时候学生到企业实训,带队老师一开始会跟着学生做一些工作,但企业负责人觉得老师们不用做学生的活儿,关键是老师们不可能像学生一样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工作,他们还有巡视、交流、指导等等任务要做,渐渐就变成了“观看式”了,这其实浪费了机会。2.3?结合实际工作指导在进行高职生就业指导过程中,想要进一步增强学生自信心,最好的解决方法是要从实际操作中帮助学生,对学生进行引导。比如,很多学生缺乏职业自信,畏难情绪严重,总认为自己的工作超级难,而且做不好。如此学生很难在实际操作中对自身能力进行提升。为此,最好的解决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参加校企联合开展的校园实践,跟随一批工作经验丰富的师傅进行实习操作,他们不仅耐心、细心,工作经验丰富,在教习过程中更乐于分享自己的工作经验和注意事项。在与老师傅不断交流过程中帮助学生认识到,其实工作本身并不难,难的是有一颗不畏困难,坚持到底的决心,只要自己肯努力,就一定能完成实习任务。同时,随着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增长,在此过程中需要逐步为学生增加实践难度,帮助学生锻炼自我的同时,提升能力,不断增强学生职业自信心和实践操作能力,实现就业目标。就业目标是就业心理指导的关键,每一个毕业生,都要结合自己实际,制定就业目标。通常情况下,对于目标,需要联系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特长等,让就业目标具有可行性。高职就业指导,要安排相应的课时,定期开展职业知识、就业心理、职业定位等内容的课程辅导,要让学生认识自己,客观地评价和分析自己的优势、劣势,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3结语总之,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就是推进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形成。这就需要高职院校主动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践,培养出大量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各高职院校依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人才培养方案,推动职业教育高校发展。参考文献:[1]?赵晏鹤.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构建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20(08).[2]?朱万炫,敖克勇,王征义.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合作机制的探究与实践[J].汽车实用技术,2020(18).[3]?许芳奎,李平.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9(06).[4]?陈运生.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群与产业群协同发展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6).(作者单位: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CuttingEdgeEducation
教育前沿
301
推荐访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组织架构 融合 组织架构 校企
上一篇:关于6s的宣传报道7篇
下一篇:水稻生长全过程步骤图高清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