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教育改革的背景范文(精选3篇)
国际著名教育改革理论专家哈维洛克(R. G. Havelock)教授曾对“教育改革”作过如下定义:“教育改革就是教育现状所发生的任何有意义的转变”。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包括各级各类教育。各级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即使是“以人为本”,在不,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清朝教育改革的背景3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清朝教育改革的背景3篇
第一篇: 清朝教育改革的背景
转型背景下地方院校师范专业教育改革的路径
作者:郭培霞
来源:《湖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年第03期
[摘要]高等教育大众化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地方院校的转型发展,这为地方院校师范专业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机遇和挑战。高校领导者要认清形势,立足地方,突出应用性,优化课程结构,注重社会实践,加强与基础教育的合作促发展。
[关键词]转型发展地方院校师范专业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803(2015)03-0086-02
[收稿日期]2015-05-10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专项资助重点课题“高师生的课程素养的培养研究”(2014A147)、荆楚理工学院校级课题“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构成及培养策略”(JX20131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郭培霞(1970—),女,湖北潜江人,荆楚理工学院师范学院讲师。一、转型发展的背景
19世纪中叶美国的“威斯康星思想”倡导服务是大学唯一的理想,通过社会服务将大学的发展同区域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显示强大的社会服务功能,高等教育开始从社会的边缘走进社会的中心。随着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化对人才出现的多样化需要,世界高等教育呈现多样化趋势,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并重,学术性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并重。我国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地方本科院校一直对自身的使命认识不够清晰,在办学中追随传统精英教育,过分关注学术性、综合性等指标,严重脱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转型发展迫在眉睫。
转型发展首先要立足地方,既要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地方培养人才为己任,又要以地方为依托来拓展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其次要突出师范性,突出师范性指突出应用性。师范性主要指对师范生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和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使之符合基础教育的需要;应用性是指培养出来的人具有较高的实践能力。由此可知,“师范性”和“应用性”不仅不矛盾,而且是相通的。师范教育培养的人才就是面临基础教育改革一线,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直接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的应用型人才,师范教育就是应用型教育。[1]长期以来,在师范教育中过分强调其学术性特征,淡化了师范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基本技能培养的应用性特征,培养出来的师范生师范性不强,不能达到素质教育对教师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提出的要求。师范教育的转型发展实质是回归师范教育的本质,改革以往学术性取向,提升师范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岗位适应性,打通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的隔阂。
第二篇: 清朝教育改革的背景
媒介融合背景下地方高校新闻教育改革探讨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编辑:studa1211
-
论文关键词:媒介融合 地方高校 新闻教育
论文摘要:教育规模的快速发展、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对地方高校新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地方高校的新闻教育改革必须坚持与新闻实践相融合、与信息技术相融合、与国际社会相融合,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新闻人才。
自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快速发展轨道,新闻类专业的发展也十分迅速。1999年,全国60余所高校设有新闻类院(系)及专业,其中专业点超过100个;2002年,新闻传播学的专业点总数达323个;2004年年底,全国开设新闻、传播、公关、广告学院(系)及专业的高校有470余所,学生总数是1999年的7倍多。目前,中国已有近500所高校建立了新闻传播学院或新闻传播系,新闻传播教学点(专业点)近900个,在校学生超过15万人。这种急速升温的现象使中国的新闻教育进入了一个高速度、大规模、多元化发展的时代。面对新闻传播教育的迅猛发展和新闻媒体之间的激烈竞争,尤其是当今新媒体不断涌现、媒介融合渐成趋势的时代背景下,地方院校新闻教育的出路在哪里?地方院校培养的新闻人才怎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笔者认为,地方高校的新闻教育改革应该遵循三个方向性原则,即与新闻实践相融合、与信息技术相融合、与国际社会相融合。
一、与新闻实践相融合
就目前不少地方高校新闻专业毕业生情况来看,学生学习了不少知识,却不知如何将这些知识融合在一起,更不知如何
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而在传媒人才市场上,“有实践经验者,有较强的组织和策划能力者优先考虑”已经成为业界的共识。他们不仅要求学生有较高的学历、广博的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因此,地方院校在教学上应改变过分依赖理论教学的传统模式,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理论教学过去一直是新闻专业教学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但随着数字化、网络化等新技术的发展,传播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面对新技术的发展带动传播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化,对新闻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要求、素质培养等必须有新的思路,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方法。在理论知识教学和专业教育中,知识并不是教育的中心,培养能力比传授知识更重要,而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是离不开实践的。学生只有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才能充分吸收所学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也才能得到切实提高。只有注重能力的培养,才能使学生凭借已经获取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去扩展、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并能有效驾驭和运用知识,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不仅如此,由于新闻学专业实践性强,在改革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有针对性地改革学生成绩的评定方法。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量化学生的学习过程。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使发展变化的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要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因此,必须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给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评定合适的分数,以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改变那种“只重期未笔试成绩、轻实验成绩”的做法,对实践性强的课程应加大实验成绩的比例,成绩向体现创作能力的实验倾斜。
二、与信息技术相融合
传播科技在传媒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作用也越来越大,这不但带来了传播心态、传播方式、传播手段的变化,而且带来了传播内容、传播理念、传播机制的变化。在媒介融合中,新媒体冲击下的传统媒体要在媒体格局变化中继续生存和发展,就要借鉴和应用新的媒体技术来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如办网站、办网络视频、办手机视频等。而新媒体也借助传统媒体提高了信息和市场的资源,不断拓展业务、扩大市场、壮大实力,出现了新老媒体相互融合的局面。媒体融合势必成为未来传媒业的主流,因此,培养新一代的“媒体融合”人才便是重中之重。地方院校应该注意和跟踪媒介发展步伐,加强对媒介融合的理论研究,寻找适应这种变化的新策略和新方法。为此,应基于中国传统媒体的发展轨迹,并结合先进的IT技术平台,以互动和动态化媒体实践为教学基本思路,使新闻专业的学生在采编及录制新闻的时候,具备突破媒体界限的思维与能力,能同时适应不同媒体的需要。要让学生注意研究新科技、掌握新科技、运用新科技,深入研究新媒体和新技术给传媒业的发展带来的新问题、新变化和新机遇,并善于运用新媒体、新技术。
具体来说,地方高校的新闻教育要高度关注与技术的结合,重点做好以下三项工作。一是建立多功能、跨媒体、可融合的实践教学平台。今天的新闻教育机构的实践平台已经不仅仅是信息采集工具和编辑工具的简单集成,而是具有多元设备、多元功能、多元扩展空间的教学与科研的基础设施。二是建立与社会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的联系通道,了解相关技术动态,把握技术趋势,熟悉技术思维,拓展技术应用。三是选择具有科学技术背景的教师充实师资队伍。由他们形成对提高师资队伍科学技术素质、对课程建设科学技术含量的带动,跳出仅凭高学历选用教师的框框,把真正有实践经验的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当中。
三、与国际社会相融合
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传播学院成立于2003年,是一所具有国际特色、面向全国的新型新闻传播学院。该学院秉承“国际本土化,本土国际化”的办学宗旨,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新闻专业人才为目标,创立了独特的模块化的新闻传播课程体系,构建了布局合理的新闻传播学科体系。在该院的教师队伍中,58%的教师具有海外媒体工作背景,54%的教师具有10年以上的业务经验。在教学上,学院强化人文素质和新闻传播实务能力与技能训练,注重国际传播能力培养。该院率先在全国新闻院校本科教育中推行四年不间断的双语系列专业教程。品德高尚、现代传播手段应用熟练、中英语采写编播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是该院毕业生的特色。经过几年的发展,长江新闻传播学院成为国内重要的双语新闻人才的培养基地。
长江新闻传播学院的成功之路特别是它在确定培养目标方面的独到之处值得地方院校新闻教育工作者深思。虽然大多数地方高校不具备长江新闻传播学院得天独厚的办学条件,但只要善于用国际化视野发现自身特色,科学确定培养目标,同样能够独树一帜,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新闻人才。
首先,地方高校应该建设科学的课程体系。课程是锻造人才的“模具”,它关系到人的知识体系的建造。而知识体系对一个人的品质、胸怀、眼界、思维方式和专业能力有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地方高校在新闻专业课程设置上要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即通识教育、专门学科基础教育和新闻传播专业教育。通识教育是指构成人类文明基础知识体系和价值认知体系的教育,目的是实现对未来新闻专业人员生命潜能的全面开发和健全的精神品格的塑造。专门学科基础教育是指新闻传播学科之外的一门专业学科相对完整的知识系统的教育,这在今天传媒专业化分工日渐精细的趋势下尤其被重视。新闻传播专业教育是专业工作的思维与方法及专业工作技能的培训教育。从新闻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上看,专门学科基础教育体系的引入和跨媒体工作能力教育体系的建设是地方院校新闻传播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两个重点。因为在媒介分工日益细化的今天,媒体需要的是拥有各种专业知识背景和具有跨媒体工作能力的现代新闻人。其次,强化外语能力。21世纪的新闻传播将随着国际社会相互联系的密切程度的提高和网络技术应用的普及程度的提高,加快其国际化趋势。因此,地方院校培养的新闻专业人才要想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胜出,就必须能够熟练运用至少一门外语,因为这种能力直接关系着新闻工作者的信息采集能力、对国际社会的专业表达能力和与多元文化的专业沟通能力>
第三篇: 清朝教育改革的背景
阳光体育背景下小学体育教育改革的理性思考
作者:章丹
来源:《体育风尚》2018年第01期
摘要:随着近些年来我国大力提倡阳光体育的教学理念,当前国内也开展了一场有关围绕体育教学的模式与教学理念的改革活动。本文结合当前阳光体育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现状及主要问题,简单阐述了对于教育改革的理性思考,以期能够促进小学体育教学的质量水平,促进行业的发展。
关键词:阳光体育;小学体育教育改革;理性思考
伴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当前我校为了践行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与要求,从体育教学到文化课程的教学都在进行改革与修正,逐步建立了新的教学体系与评价体系,对于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也进行了自我反思,并通过校内开展研讨会确定新的教学目标,从而提升了教学队伍的建设水平,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本文主要结合当前我国的制约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几点因素,着重论述一下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当前我国制约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因素
(一)体育教学评价机制不完善
当前我国的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存在大量问题,其中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属于其中比较严重的问题。我们都知道,体育教学评价机制直接会指导并影响教学行为,最终会影响学生的体育学习效果。当前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老师往往更加注重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体育技能是否达标,但是却很少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人们常说身心发展,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教学对于学生的促进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一些学生在体育训练中表现出明显的逆反心理,其实就是心理疾病的外在表现,老师应该具有针对性的找学生进行谈话,并周期性开展心理教学,以此来促进学校评价体系的建设。
(二)教师队伍建设水平较差
当前我国小学体育教学受制于教育评价的影响,绝大多数人才并没有选择体育教学这条道路,从而降低了小学体育教师的人才队伍建设水平,再加上近些年来开放了二胎政策,许多地区都在扩招老师,更加无法保障体育老师的整体教学质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需要国家进行政策调整,提高学生对于体育等文体的兴趣与关注,并主动参与这些项目的高等教育,一方面是促进学生自己的职业规划,另一方面也是为国家建设提供相应方面的人才。
上一篇:大连教育改革新政(通用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