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提案7篇
篇一: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提案
全面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建设工作的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和X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实施意见》精神,深入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切实加快“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建设,努力打造X特色农产品品牌,实现农业追赶超越新目标,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总体要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认真贯彻落实区委二X届三次全会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优势资源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重点,不断壮大主导产业、提升特色产业、打造农业产业品牌,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村繁荣、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全区巩固精准脱贫成果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重要支撑。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因地制宜原则。立足区域资源优势,找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展的切入点,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
游,因地制宜发展优势明显、竞争力强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
(二)坚持农民主体原则。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调动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尊重农民意愿及其生产经营自主权,通过政府引导、典型示范,带动农民转变观念,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三)坚持市场导向原则。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根据多样化、优质化、品牌化的市场需求,积极发展经济效益高、市场前景好的特色产品。
(四)坚持政府推动原则。充分发挥政府政策导向作用,通过项目扶持、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形式,引导农民、企业、合作社和社会各界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快速发展。
(五)坚持产业脱贫原则。要把“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建设与产业脱贫相结合,一方面要在基础条件好、经济发展较快的乡镇和村组先行先试,另一方面要重点在贫困村建立产业基础,有效提升贫困村依靠产业脱贫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巩固精准脱贫成果。
三、目标任务
全区目前已认定市级以上“一乡一业”专业乡镇6个,占全区15个乡镇(包括X、X街道办)的40%;认定市级以上“一村一品”专业村57个,占全区320个行政村的18%。到X年,形成五大产业核心区(以X、X、X、X为中心的苹果产业核心区;以X、X为中心的蔬菜产业核心区;以X、X、X为中心的旅游产业核心区;以X、X为中心的特色产业核心区;以X、X为中心的商贸流通核心区)、七
大产业布局,专业乡镇达到11个,占全区乡镇总数的73.3%,其中X年发展3个;专业村达到200个,占全区行政村总数的63%,其中X年发展38个,X—X年每年发展35个。
建设要求:每个专业村镇要符合“五个一”建设要求:一是做强一个主导产业,形成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二是培育一个知名品牌,形成较大范围的辐射效应。专业村镇主导产品要有注册商标,有通过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或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三是建成一个运行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使其成为该村发展“一村一品”的市场主体,形成“合作社+基地+农户”合作模式,要与龙头企业或专业批发市场实现有效对接;四是培养一批农民致富带头人,发挥村干部、种植(养殖)大户、农民技术骨干的带动效应;五是创建一个示范带动模式,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农户从事主导产业比例。
专业乡镇建设标准:专业乡镇主导产业收入占全乡镇农业经济总收入的30%以上,从事主导产业的农户数占专业乡镇农户总数的30%以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区的10%以上。
专业村建设标准:专业村主导产业收入占全村农业经济总收入的60%以上,从事主导产业的农户数占全村总户数的50%以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所在乡镇的10%以上。
围绕实现以上目标任务,加快形成七大产业布局。
苹果:形成X年新发展苹果面积5000亩,改造6000亩;到X年,苹果种植面积稳定在50万亩,苹果总产量达到40万吨,总产值
达到20亿元。
X年新建日光温室100座,大弓棚800座,发展露地菜X亩;到X年蔬菜种植面积达到8.1万亩,总产量达到31万吨,实现产值6亿元。
X年重点建设X、X乡楼塔、X镇新丰等养殖专业村;到X年实现生猪饲养量22万头,鸡饲养量150万只,肉牛饲养量5万头,畜牧业产值达5亿元。
X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0万亩,其中小杂粮播种面积达到8万亩以上。
X年发展旅游休闲观光示范村15个。
农产品加工:依托X乡X区农畜产品加工园区,加快推进各类特色农畜产品加工转化,努力打造农产品深加工示范园,将农产品加工园区发展成为集农产品交易、会展、电子商务、包装配送、冷链物流、质量检测、信息发布、教育培训、创业孵化、金融服务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园区,推动X特色农产品供销产业链升级。到X年,全区发展市级以上加工型龙头企业10个,实现骨干龙头企业引领带动所有特色产业发展。
营销流通:积极打造“一核四商圈”:即以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为核心,重点发展商贸物流、信息服务、金融服务、中介服务、汽车服务等。“四商圈”分别指以X物流园区为中心的商贸物流商圈,以X大华物流园区为中心的商贸物流商圈、以X农副产品物流园区为
中心的商贸物流商圈和以碾庄汽车产业园为中心的商贸物流商圈。积极探索X特色的电子商务模式,推广“电商平台+企业”的“团X”模式、“生产+加工+电商平台”的“峁圪垯”模式等。X年重点发展X营销流通一乡一业专业乡镇。
四、工作措施
(一)强化产业规划引领。依托区位优势,按照产业布局,以市场为导向,制定全区“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展总体规划,打造一批种养业、加工业、休闲观光、营销流通等各具特色的专业村、专业乡(镇),形成特色化竞争、差异化发展的有序格局。各乡镇(街道办)、村组也要制定“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展规划。突破行政区域限制,形成跨村、跨乡镇和大规模、集群式、板块化产业格局。
(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努力形成“一村一品、一品一社”、“一乡一业、一业一企”的发展格局。把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村一品”的基本组织形式,实现每个专业村镇都有合作社,并鼓励开展产品直销;引导龙头企业把专业村镇作为产品生产、加工的基地,与农民签订产销合同,发展订单农业,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X年,创建市级示范社4个,家庭农场4个,新发展合作社20个,家庭农场10个,种养大户15个。
(三)打造特色优势品牌。坚持“以质量引领发展,以市场培育
产业,以品牌提升层次”,全力打造一批特色优势品牌。到X年,创建中国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3个以上。一是实行行业标准化生产,强化农业、旅游、文化、卫生、食药等部门联动监管机制,建立可追溯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信誉度。二是支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认证和产品认证,鼓励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传统的产品申报名牌产品和地理标志,X年重点支持“X红薯”申报国家地理标志,“X蔬菜”蔬菜无公害认证,“X山地苹果”有机认证,不断开拓创新特色品牌。三是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和农高会、农交会、旅游文化等,大力开展宣传推介活动,进一步扩大品牌影响力。四是积极推动产销地市场建设,实行农超对接,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每年在全国一线城市增设果品直销窗口和专卖店10个。
(四)加大科技支撑力度。一是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引进和培养一批懂经营、会管理、有闯劲的“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优秀当家人和技术骨干。二是加强农畜种养、农副产品加工、休闲观光等培训,提高“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质量和水平,X年培育职业农民100名。三是积极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X职业技术学院等开展合作,促进农业科技及成果转化和推广。
(五)大力发展新型业态。积极开展“互联网+”行动,加快互联网技术在农业、旅游、文化等各个行业的应用,使新技术、新业态成为“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展的重要推手。进一步完善电商配送
及综合服务网络,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农村淘宝服务站建设。X年,发展微商电商1000家,到X年累计达到6000家。
(六)强化政策资金扶持。认真落实扶持农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建立农民为主、政府扶持、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整合各项资金向“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倾斜。区财政每年列支500万元,支持全区“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建设。区上将采取先建后补的方式,按照各乡镇工作进度适时进行资金补助。具体补助标准为:一是建成一个“一村一品”专业村,达到市级标准,并通过验收授牌,补助3万元;二是建成一个“一乡一业”专业乡镇,达到市级标准,并通过验收授牌,补助30万元;三是凡在我区内注册、投资、建设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当年完成国家、省级、市级示范合作社、示范家庭农场认定的,分别补助3万元、2万元、1万元。对当年获得国家驰名商标、X省著名商标的,分别补助5万元、2万元;四是当年获得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每个产品补助5000元。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的(农业部认证),补助1万元。“三品一标”复查换证的,每个产品补助3000元(以认证证书年度为准)。果业、蔬菜、畜牧、水产及土地流转等产业发展其他补助标准按照相关文件执行。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把全面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建设作为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要职责,成立由区政府区长任组长,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区政府办、财政局、农业局、农工部、考核办、经发局、林业局、水务局、果业局、畜牧局、蔬菜局、商务局、旅游局、扶贫局等相关部门和各乡镇(街道办)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农业局,由农业局局长担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工作的组织实施。各乡镇、街道办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做到上下联动、条块结合,指导专业村镇制定详细的发展规划或实施方案,并抓好具体组织和实施。各乡镇、街道办,有关部门单位要统筹政策、统筹投资、统筹技术服务,建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工作机制,加快全区“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建设工作。
(二)强化宣传动员。各乡镇、街道办和相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广播、标语、板报等形式,加大对“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宣传力度,为“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营造全社会支持的浓厚氛围;要树立示范典型,激发农民群众学先进、学典型,增强广大农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此项工作全面深入开展。
(三)强化督查考核。区委、区政府将加大工作督查力度,定期不定期深入各乡镇、街道办督查“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建设进展情况。实行监测考评和动态管理,把“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建设工作纳入对乡镇和部门的目标责任制考核。同时,工作领导小组将根据督查结果,进行月通报、季讲评,把“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建设作为乡镇和部门领导干部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考评结果通干部奖惩、使
用挂钩。
篇二: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提案
全面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建设工作的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和X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实施意见》精神,深入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切实加快“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建设,努力打造X特色农产品品牌,实现农业追赶超越新目标,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总体要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认真贯彻落实区委二X届三次全会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优势资源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重点,不断壮大主导产业、提升特色产业、打造农业产业品牌,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村繁荣、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全区巩固精准脱贫成果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重要支撑。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因地制宜原则。立足区域资源优势,找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展的切入点,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
游,因地制宜发展优势明显、竞争力强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
(二)坚持农民主体原则。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调动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尊重农民意愿及其生产经营自主权,通过政府引导、典型示范,带动农民转变观念,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三)坚持市场导向原则。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根据多样化、优质化、品牌化的市场需求,积极发展经济效益高、市场前景好的特色产品。
(四)坚持政府推动原则。充分发挥政府政策导向作用,通过项目扶持、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形式,引导农民、企业、合作社和社会各界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快速发展。
(五)坚持产业脱贫原则。要把“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建设与产业脱贫相结合,一方面要在基础条件好、经济发展较快的乡镇和村组先行先试,另一方面要重点在贫困村建立产业基础,有效提升贫困村依靠产业脱贫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巩固精准脱贫成果。
三、目标任务
全区目前已认定市级以上“一乡一业”专业乡镇6个,占全区15个乡镇(包括X、X街道办)的40%;认定市级以上“一村一品”专业村57个,占全区320个行政村的18%。到X年,形成五大产业核心区(以X、X、X、X为中心的苹果产业核心区;以X、X为中心的蔬菜产业核心区;以X、X、X为中心的旅游产业核心区;以X、X为中心的特色产业核心区;以X、X为中心的商贸流通核心区)、七
大产业布局,专业乡镇达到11个,占全区乡镇总数的73.3%,其中X年发展3个;专业村达到200个,占全区行政村总数的63%,其中X年发展38个,X—X年每年发展35个。
建设要求:每个专业村镇要符合“五个一”建设要求:一是做强一个主导产业,形成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二是培育一个知名品牌,形成较大范围的辐射效应。专业村镇主导产品要有注册商标,有通过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或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三是建成一个运行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使其成为该村发展“一村一品”的市场主体,形成“合作社+基地+农户”合作模式,要与龙头企业或专业批发市场实现有效对接;四是培养一批农民致富带头人,发挥村干部、种植(养殖)大户、农民技术骨干的带动效应;五是创建一个示范带动模式,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农户从事主导产业比例。
专业乡镇建设标准:专业乡镇主导产业收入占全乡镇农业经济总收入的30%以上,从事主导产业的农户数占专业乡镇农户总数的30%以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区的10%以上。
专业村建设标准:专业村主导产业收入占全村农业经济总收入的60%以上,从事主导产业的农户数占全村总户数的50%以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所在乡镇的10%以上。
围绕实现以上目标任务,加快形成七大产业布局。
苹果:形成X年新发展苹果面积5000亩,改造6000亩;到X年,苹果种植面积稳定在50万亩,苹果总产量达到40万吨,总产值
达到20亿元。
X年新建日光温室100座,大弓棚800座,发展露地菜X亩;到X年蔬菜种植面积达到8.1万亩,总产量达到31万吨,实现产值6亿元。
X年重点建设X、X乡楼塔、X镇新丰等养殖专业村;到X年实现生猪饲养量22万头,鸡饲养量150万只,肉牛饲养量5万头,畜牧业产值达5亿元。
X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0万亩,其中小杂粮播种面积达到8万亩以上。
X年发展旅游休闲观光示范村15个。
农产品加工:依托X乡X区农畜产品加工园区,加快推进各类特色农畜产品加工转化,努力打造农产品深加工示范园,将农产品加工园区发展成为集农产品交易、会展、电子商务、包装配送、冷链物流、质量检测、信息发布、教育培训、创业孵化、金融服务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园区,推动X特色农产品供销产业链升级。到X年,全区发展市级以上加工型龙头企业10个,实现骨干龙头企业引领带动所有特色产业发展。
营销流通:积极打造“一核四商圈”:即以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为核心,重点发展商贸物流、信息服务、金融服务、中介服务、汽车服务等。“四商圈”分别指以X物流园区为中心的商贸物流商圈,以X大华物流园区为中心的商贸物流商圈、以X农副产品物流园区为
中心的商贸物流商圈和以碾庄汽车产业园为中心的商贸物流商圈。积极探索X特色的电子商务模式,推广“电商平台+企业”的“团X”模式、“生产+加工+电商平台”的“峁圪垯”模式等。X年重点发展X营销流通一乡一业专业乡镇。
四、工作措施
(一)强化产业规划引领。依托区位优势,按照产业布局,以市场为导向,制定全区“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展总体规划,打造一批种养业、加工业、休闲观光、营销流通等各具特色的专业村、专业乡(镇),形成特色化竞争、差异化发展的有序格局。各乡镇(街道办)、村组也要制定“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展规划。突破行政区域限制,形成跨村、跨乡镇和大规模、集群式、板块化产业格局。
(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努力形成“一村一品、一品一社”、“一乡一业、一业一企”的发展格局。把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村一品”的基本组织形式,实现每个专业村镇都有合作社,并鼓励开展产品直销;引导龙头企业把专业村镇作为产品生产、加工的基地,与农民签订产销合同,发展订单农业,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X年,创建市级示范社4个,家庭农场4个,新发展合作社20个,家庭农场10个,种养大户15个。
(三)打造特色优势品牌。坚持“以质量引领发展,以市场培育
产业,以品牌提升层次”,全力打造一批特色优势品牌。到X年,创建中国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3个以上。一是实行行业标准化生产,强化农业、旅游、文化、卫生、食药等部门联动监管机制,建立可追溯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信誉度。二是支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认证和产品认证,鼓励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传统的产品申报名牌产品和地理标志,X年重点支持“X红薯”申报国家地理标志,“X蔬菜”蔬菜无公害认证,“X山地苹果”有机认证,不断开拓创新特色品牌。三是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和农高会、农交会、旅游文化等,大力开展宣传推介活动,进一步扩大品牌影响力。四是积极推动产销地市场建设,实行农超对接,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每年在全国一线城市增设果品直销窗口和专卖店10个。
(四)加大科技支撑力度。一是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引进和培养一批懂经营、会管理、有闯劲的“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优秀当家人和技术骨干。二是加强农畜种养、农副产品加工、休闲观光等培训,提高“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质量和水平,X年培育职业农民100名。三是积极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X职业技术学院等开展合作,促进农业科技及成果转化和推广。
(五)大力发展新型业态。积极开展“互联网+”行动,加快互联网技术在农业、旅游、文化等各个行业的应用,使新技术、新业态成为“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展的重要推手。进一步完善电商配送
及综合服务网络,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农村淘宝服务站建设。X年,发展微商电商1000家,到X年累计达到6000家。
(六)强化政策资金扶持。认真落实扶持农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建立农民为主、政府扶持、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整合各项资金向“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倾斜。区财政每年列支500万元,支持全区“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建设。区上将采取先建后补的方式,按照各乡镇工作进度适时进行资金补助。具体补助标准为:一是建成一个“一村一品”专业村,达到市级标准,并通过验收授牌,补助3万元;二是建成一个“一乡一业”专业乡镇,达到市级标准,并通过验收授牌,补助30万元;三是凡在我区内注册、投资、建设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当年完成国家、省级、市级示范合作社、示范家庭农场认定的,分别补助3万元、2万元、1万元。对当年获得国家驰名商标、X省著名商标的,分别补助5万元、2万元;四是当年获得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每个产品补助5000元。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的(农业部认证),补助1万元。“三品一标”复查换证的,每个产品补助3000元(以认证证书年度为准)。果业、蔬菜、畜牧、水产及土地流转等产业发展其他补助标准按照相关文件执行。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把全面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建设作为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要职责,成立由区政府区长任组长,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区政府办、财政局、农业局、农工部、考核办、经发局、林业局、水务局、果业局、畜牧局、蔬菜局、商务局、旅游局、扶贫局等相关部门和各乡镇(街道办)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农业局,由农业局局长担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工作的组织实施。各乡镇、街道办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做到上下联动、条块结合,指导专业村镇制定详细的发展规划或实施方案,并抓好具体组织和实施。各乡镇、街道办,有关部门单位要统筹政策、统筹投资、统筹技术服务,建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工作机制,加快全区“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建设工作。
(二)强化宣传动员。各乡镇、街道办和相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广播、标语、板报等形式,加大对“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宣传力度,为“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营造全社会支持的浓厚氛围;要树立示范典型,激发农民群众学先进、学典型,增强广大农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此项工作全面深入开展。
(三)强化督查考核。区委、区政府将加大工作督查力度,定期不定期深入各乡镇、街道办督查“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建设进展情况。实行监测考评和动态管理,把“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建设工作纳入对乡镇和部门的目标责任制考核。同时,工作领导小组将根据督查结果,进行月通报、季讲评,把“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建设作为乡镇和部门领导干部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考评结果通干部奖惩、使
用挂钩。
篇三: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提案
“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发展概况与对策研究
孙娟
李艳军
摘要:“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是市场经济下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新兴模式。在初步掌握该模式概念内涵和表现特征的基础上,以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六指街道为例,从政策实施、企业发展、农民参与等方面重点分析了该经营模式的发展现状,并针对该模式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改进对策和建议,为我国其他地区实践和推广该模式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现代农业;新农村
F304.5:A:0439-8114(2014)22-5575-04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一村一品”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必须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支持、示范带动等措施支持其发展,以此培育出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专业村和专业乡镇。“一村一品”产业化和专业化的发展经营模式,不仅立足当地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促进区域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面向广阔的农产品消费市场,满足顾客日趋多样化和优质化的需求,开拓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视野。因此,“一村一品”经营模式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提供了一条重要的发展路径,是深化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有力措施。
为响应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号召,各地农业部门围绕“三农”问题,纷纷大力推进“一村一品”,为探索该经营模式的发展路径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在该模式的实施过程中,由于过分强调主导品牌的带动作用而引发了品种单一、社会矛盾突出等问题,影响了该模式的推广和发展。为了正确把握“一村一品”的内涵和特征、发展现状,提出完善该模式的对策,有效地推进“一村一品”模式的发展,本文以武汉市黄陂区六指街道新农村试点为例,对以上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究。
1“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内涵和特征
“一村一品”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村为基本单位,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传统优势和区位优势,通过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建设,使一个村(或几个村)拥有一个(或几个)市场潜力大、区域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主导产品和产业,从而大幅度提升农村经济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一乡一
业”是在“一村一品”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指一个乡的居民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自力更生,发展一个(或几个)主导产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发展。
“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程。从生产成效上看,要求当地能形成有影响力的主导品牌和主导产业;从生产主体上看,要求必须保障农民的决策自主权、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从生产环境上看,要求能建立良好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1.1区域优势与市场需求相结合
不同的地域在资源、环境等方面拥有不同的先天禀赋,因而在农业经济结构和主导农产品选择上必须充分考虑其资源环境特色;同时,随着农产品总供应量的增加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产品买方市场已经形成,广大消费者的需求日趋多样化,对农产品的品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各地在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的前提下,也要面向市场生产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1.2主导产业带动区域产业发展
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等方面都存在很强的同质性。依据特殊的资源优势,当地农业可集中精力先培育出发展潜力较大的主导产业,实现产业的规模化经营和资源的优化配置,然后通过主导产业的示范作用,“以点带面”推进区域整体先进农业技术的发展,提高区域农业经济的竞争力。
1.3政府宏观调控的引导作用
在我国传统小农经济的背景下,与市场交易方相比,农业生产者在信息传播、价格决策上还处于弱势地位。要想充分利用当地特殊的资源优势,形成主导产业的集约化经营,需要政府政策的有力引导和推动。各地政府在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可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扶持主导产业的发展,强化农村社会服务体系。
2“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经营模式的发展现状
“一村一品”运动起源于日本大分县,现已成为世界上许多欠发达国家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实现脱贫致富的重要经营模式。作为湖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基地,武汉市黄陂区六指街道积极推广“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经营发展模式,逐渐走出了一条“政、企、农”协调发展的独特农业现代化之路。
2.1发挥当地区域优势,引进优良新品种
六指街道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常年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雨热同期,南部又毗邻平湖区,水源丰富,如此优越的自然条件特别适合种植水莲。多年来,当地农民一直都有种植湘
莲的传统习惯,悠久的种莲历史为农民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但农业创收、增收的幅度依然有限。为了挖掘当地种莲的潜在空间,依托和发挥气候、水源等自然资源以及熟练的栽培技术优势,六指街道基层组织富有创见性地从湖南引进太空莲这一优良品种,并在陆嘴村、胜洪村等地进行了大面积的推广种植,形成了“家家有水田,户户种莲米”的太空莲种植示范基地。由于太空莲品种优良,生育期长、结实率高,因此其加工产品远销东南亚各地,国内外市场广阔。因其种植成本较水稻等大田作物低,产量高、收益高,所以当地农民皆凭此大幅度增收,农业增效可观,太空莲也被称为“致富莲”。
2.2结对帮扶,构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
“一村一品”模式的发展与推广,要求基层组织必须完善基于主导产品的社会服务体系,尤其是投资融资体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等。为优化农业生产的市场环境,六指街道深入开展了“城乡互联,结对共建”的帮扶活动。一方面,通过加强城乡信息沟通渠道,优化了村级领导干部结构,加强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另一方面,利用结对单位的帮扶,实现了城乡资源的优势互补,以共同发展集体经济。这种结对帮扶的形式,为完善农村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条件。目前,该街道接受投资1100万元,计划援助项目177个,如政府在胜洪村进行对口基金帮扶,为种莲农户一次性支付太空莲种子,并直接补贴种子和肥料费用达50%,极大地减轻了农民种田的投资压力。endprint
2.3统筹规划,重点扶持主导产业
六指街道因物产丰富而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北湖荸荠、莲子、六指小龙虾、甘棠板鸭等绿色天然农产品都极具浓郁地方特色,而这些风味独特的农产品能在市场上顺利流通都离不开基层组织的引导和扶持。在陆嘴村、胜洪村等地,政府重点扶持太空莲的引种,现种莲面积已达40hm2,单产可达1875~2250kg/hm2,基本实现了全村参与;在西湖村,政府重点推动以永生鸭业有限公司为龙头企业的养殖业的发展,一次性给予永生鸭业70万~80万元的资金补贴,使其负债率维持在20%左右,现累计吸引附近黄陂、新洲区几千户农民投入生产;在东湖村,政府投资建立了近400hm2的小龙虾养殖基地,还为各养殖户购买了每750元/hm2的保险费以抵御自然灾害。该街道还先后引进了10家龙头企业流转土地1100hm2,发展了如新联村江源熊氏67hm2美国竹柳种植基地及近33hm2的现代甲克养殖基地、大嘴村英才生态农庄蔬菜果树种植基地、曙光村国英种业33hm2优质稻制种基地等建设基地。
2.4“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科研院校”的运营模式,加强多种形式主体的合作
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需要企业、高校、农民等多方面群体的共同努力,因此各利益主
体之间必须加强合作、实现各资源之间的优势互补。永生养鸭有限公司在生产一体化的过程中向养殖户提供鸭苗、饲料和技术支持,并回收农民养殖后的成鸭,还设定较高的鸭苗、饲料、成品价格,以高价出售鸭苗和饲料,又以高价回收成鸭,这种“三提供一回收”的经营模式及“三高”的价格模式实现了公司与农户的双向互赢。为缓解家禽养殖户的资金困难,该地成立了水禽养殖合作社,凡入社的农户可在农村商业银行开通农行惠农卡信贷业务,提供每人每年3万~5万元的小额贷款,可随贷随还,灵活性很大,客观上也为企业的健康发展增加了活力。为提升农民的素质和技术水平,该地也注重加强与重点院校的合作,以高额资金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充分发挥技术人才的作用和资源优势,用先进的技术引导农民规范生产、优质生产,加强了科研院校与农民之间的技术经验交流。
3“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经营发展的主要问题
3.1农产品品种单一,附加价值低
以自然资源为主要优势的传统农业,种类简单、产品结构单一,深加工程度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由于我国小农经济的生产环境,农业经营普遍以户为基本单位,生产规模小,无法进行大规模的机械化种植,也进一步限制了深加工的发展。现今,农产品中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粗质产品多、名优产品少,农产品结构不合理且价格低廉,使得农民增收有限,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进一步影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如六指街道种莲户生产的产品多为晒干后的黑老莲米等初级农产品,对产品并未进行深加工就直接出售,其附加价值极低,最终可能会影响到“一村一品”模式的发展。
3.2社会矛盾比较突出,限制了模式推广的进程
“一村一品”模式要求以村为基本单位,全村实现一个或多个主导产品和产业的规模化发展,需要协调众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在推进“一村一品”的过程中,六指街道出现了一些比较突出的社会矛盾:
1)征地与失地的矛盾。一方面,企业生产规模的壮大需要征集大量的土地;另一方面,习惯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却宁愿把土地沦为荒地,也不愿意把自己的“命根子”转让给企业。
2)劳动力需求量与供给量的矛盾。城市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在家务农的多是中老年农民,有些甚至是丧失了劳动力的农民,但企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样就造成了劳动力的供给不平衡。
3)传统观念与先进思想的矛盾。许多地区拥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受到传统种植栽培技术优
势的影响,有些农民不愿改变原来的种植结构,使产品的规模化经营面积受限。且农民对该模式的认知度和实践积极性不高,使得政策对农民生活的促进作用尚未完全发挥出来。
3.3资源分配不公、贫富差距加大,影响农民实践的积极性
为早出成效,基层政府在进行资源配置时优先发展条件适宜、销量前景可观的产品或产业,往往把资金、技术等资源过多地集中投入到个别村庄或企业,造成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协调,拉大了不同村庄之间农民的贫富差距。这种过分强调了先进地区或企业的示范作用而忽视带动作用的方式,反而使政策失去了其本来的目的和意义。据相关数据显示,六指街道种植太空莲的农户按平均单产约1875kg/hm2计算,每公顷纯收益约为30000元,而以种植水稻或湘莲为主的农户纯收益只有19500元/hm2左右,年均收入比为1∶0.65;养鸭户每公顷年均收入在15万至30万元之间不等,与非养鸭户每公顷年均收入比约为1∶0.53。这种贫富差距的加大,会极大地挫伤农民实践的积极性。
3.4生产主体整体素质不高,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
大多基层组织在发展“一村一品”的过程中主要依靠行政力量的推动,农民实践主体的作用还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其原因主要与农民的整体素质不高和文化水平低下有关。在农产品销售渠道中,农民普遍存在卖价低、无法准确掌握市场信息等问题。六指街道太空莲的销售多为私人之间的直接交易,作为生产者的农户无法掌握市场交易价格的主动权。由于太空莲的种植多以户为单位,生产自负盈亏,农民往往会因资金困难等问题而急于卖出农产品,且产品多为初级产品,所以产品卖价低廉、农民增收有限。据了解,太空莲的卖价时常在11.25~90.00元/kg之间波动,差价较大,加剧了农民种植的市场风险。
4完善“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经营模式的对策建议
4.1实施产品深加工计划,构建产品品牌多样化体系
在推进主导产品产业化和品牌化的同时,基层政府应引导农民或企业进行产品的深加工,促进初级农产品向高级农产品的转变,提高农产品的附加价值,进而为农民创造更大的收益,如将太空莲米磨成粉入药、莲子加工成滋补品,还可开发出荷叶茶、莲子汁、莲芯茶、藕粉等系列产品,实现产品的多元化经营;同时,结合当地特色,不断改良品种、引进新品种,进行农作物的轮换种植,改善农产品的品种结构。另外,应充分发挥自然环境的优势,选育出优良的莲花作为观赏景点,并进一步发展生态旅游业,如农耕年华、生态农庄、木兰山旅游等,实施多元化品牌战略。endprint
4.2加强政府宏观调控与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农产品市场的不稳定、企业发展的不完善、监督机制的不健全,激发了各种严重的社会矛盾,基层政府需要采取有效的宏观调控或社会化服务的措施,如建立市场信息沟通机制,使农民能快速、准确地掌握农产品价格、供需量等信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进一步加快产品销售渠道的疏通;增加农民福利,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激发农民务农的积极性,全方位提高农民对“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模式的参与率;拓宽信息交流渠道,利用报纸、电视、广播、村务公开栏甚至网络,培养农民参政议政、行使市场监督权利的意识和观念,加强农民与政府、企业之间的沟通,促进农民对“一村一品”政策或模式的了解,平衡农民与各群体之间的矛盾。
4.3重点支持与全面促进相结合
在培育主导产品和产业的同时,基层政府要统观全局、合理规划,统一协调资源之间的优化配置,这也是“一村一品”模式健康实施并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重点和难点。一方面,政府要扶持一个或多个市场潜力较大、附加值较高的主导产品和产业的发展,加大对重点企业的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投入,鼓励和引导企业进行品牌资产的建设;另一方面,政府也要注重模式的推广和辐射机制建设,加强龙头企业对周边农民的吸引作用,通过企业带动农民、示范村带动周边村的方式,实现共同富裕,切忌单试点、高投入,避免辐射效果小的局面。
4.4成立农业合作社、加强农民培训的力度,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
农民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的实践主体,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收益群体,其文化素质的高低、风险抵御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了“一村一品”模式的推进和发展历程。随着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单一分散的小农家庭经济越来越不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无法及时掌握市场信息,更无定价的主动权。农业合作社却能将具有共同利益的松散农民联系起来,组成农民利益共同体,提供市场购销信息、技术服务指导,为协调农户与企业之间的矛盾保障农民的合法利益提供了有利平台,因此,应积极引导农村合作社的发展。同时,政府要加大农民技能培训的资金投入和支持,把教育、技术、政策推广相结合,为农民增收创造一个新的台阶;企业要注重改进农民技能培训的机制、提高就业农民的素质,并提供多样化的就业机会、吸引广大年轻劳动力就业,以推进企业机械化、信息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祁春节,刘
双,王亚静,等.国际农业产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段秀萍,于德运.发展“一村一品”经济浅谈[J].经济纵横,2007(2):36-37.
[3]福建省农业资源区划委员会办公室,福建省农业区划研究所.福建省“一村一品”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6,27(5):45-47.
[4]黄映晖,史亚军,李立伟,等.北京郊区“一村一品”发展特点、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8):490-494.
[5]黄红新,李
寻,李平金,等.打造“一村一品”推进新农村建设[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7,28(1):20-21.
[6]刘
平.日本的创意农业与新农村建设[J].现代日本经济,2009,165(3):45-47.
[7]吕
帆,涂炳坤.“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1,50(21):4513-4517.
[8]孔祥智,李圣军.发展“一村一品”经济:背景、内容与原则[J].贵州社会科学,2008(2):93-98.
[9]秦
富,钟
钰,张
敏,等.我国“一村一品”发展的若干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9(8):4-8.
[10]王高勇.把握5个方面,扎实开展工作,促进“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J].中国农业信息,2011(9):3-7.
[11]赵
玮,陈
军.关于日本一村一品运动的考察与启示[J].湖北农业科学,2007,46(5):668-670.
[12]张
圆,王义贵.“一村一品”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以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为例[J].中国农业信息,2013(6):41-42.
(责任编辑
郝
婵)endprint
4.2加强政府宏观调控与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农产品市场的不稳定、企业发展的不完善、监督机制的不健全,激发了各种严重的社会矛盾,基层政府需要采取有效的宏观调控或社会化服务的措施,如建立市场信息沟通机制,使农民能快速、准确地掌握农产品价格、供需量等信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进一步加快产品销售渠道的疏通;增加农民福利,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激发农民务农的积极性,全方位提高农民对“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模式的参与率;拓宽信息交流渠道,利用报纸、电视、广播、村务公开栏甚至网络,培养农民参政议政、行使市场监督权利的意识和观念,加强农民与政府、企业之间的沟通,促进农民对“一村一品”政策或模式的了解,平衡农民
与各群体之间的矛盾。
4.3重点支持与全面促进相结合
在培育主导产品和产业的同时,基层政府要统观全局、合理规划,统一协调资源之间的优化配置,这也是“一村一品”模式健康实施并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重点和难点。一方面,政府要扶持一个或多个市场潜力较大、附加值较高的主导产品和产业的发展,加大对重点企业的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投入,鼓励和引导企业进行品牌资产的建设;另一方面,政府也要注重模式的推广和辐射机制建设,加强龙头企业对周边农民的吸引作用,通过企业带动农民、示范村带动周边村的方式,实现共同富裕,切忌单试点、高投入,避免辐射效果小的局面。
4.4成立农业合作社、加强农民培训的力度,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
农民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的实践主体,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收益群体,其文化素质的高低、风险抵御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了“一村一品”模式的推进和发展历程。随着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单一分散的小农家庭经济越来越不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无法及时掌握市场信息,更无定价的主动权。农业合作社却能将具有共同利益的松散农民联系起来,组成农民利益共同体,提供市场购销信息、技术服务指导,为协调农户与企业之间的矛盾保障农民的合法利益提供了有利平台,因此,应积极引导农村合作社的发展。同时,政府要加大农民技能培训的资金投入和支持,把教育、技术、政策推广相结合,为农民增收创造一个新的台阶;企业要注重改进农民技能培训的机制、提高就业农民的素质,并提供多样化的就业机会、吸引广大年轻劳动力就业,以推进企业机械化、信息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祁春节,刘
双,王亚静,等.国际农业产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段秀萍,于德运.发展“一村一品”经济浅谈[J].经济纵横,2007(2):36-37.
[3]福建省农业资源区划委员会办公室,福建省农业区划研究所.福建省“一村一品”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6,27(5):45-47.
[4]黄映晖,史亚军,李立伟,等.北京郊区“一村一品”发展特点、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8):490-494.
[5]黄红新,李
寻,李平金,等.打造“一村一品”推进新农村建设[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7,28(1):20-21.
[6]刘
平.日本的创意农业与新农村建设[J].现代日本经济,2009,165(3):45-47.
[7]吕
帆,涂炳坤.“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1,50(21):4513-4517.
[8]孔祥智,李圣军.发展“一村一品”经济:背景、内容与原则[J].贵州社会科学,2008(2):93-98.
[9]秦
富,钟
钰,张
敏,等.我国“一村一品”发展的若干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9(8):4-8.
[10]王高勇.把握5个方面,扎实开展工作,促进“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J].中国农业信息,2011(9):3-7.
[11]赵
玮,陈
军.关于日本一村一品运动的考察与启示[J].湖北农业科学,2007,46(5):668-670.
[12]张
圆,王义贵.“一村一品”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以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为例[J].中国农业信息,2013(6):41-42.
(责任编辑
郝
婵)endprint
4.2加强政府宏观调控与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农产品市场的不稳定、企业发展的不完善、监督机制的不健全,激发了各种严重的社会矛盾,基层政府需要采取有效的宏观调控或社会化服务的措施,如建立市场信息沟通机制,使农民能快速、准确地掌握农产品价格、供需量等信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进一步加快产品销售渠道的疏通;增加农民福利,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激发农民务农的积极性,全方位提高农民对“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模式的参与率;拓宽信息交流渠道,利用报纸、电视、广播、村务公开栏甚至网络,培养农民参政议政、行使市场监督权利的意识和观念,加强农民与政府、企业之间的沟通,促进农民对“一村一品”政策或模式的了解,平衡农民与各群体之间的矛盾。
4.3重点支持与全面促进相结合
在培育主导产品和产业的同时,基层政府要统观全局、合理规划,统一协调资源之间的优化配置,这也是“一村一品”模式健康实施并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重点和难点。一方面,政府要扶持一个或多个市场潜力较大、附加值较高的主导产品和产业的发展,加大对重点企业的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投入,鼓励和引导企业进行品牌资产的建设;另一方面,政府也要注重模式的推广和辐射机制建设,加强龙头企业对周边农民的吸引作用,通过企业带动农民、示范村带动周边村的方式,实现共同富裕,切忌单试点、高投入,避免辐射效果小的局面。
4.4成立农业合作社、加强农民培训的力度,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
农民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的实践主体,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收益群体,其文化素质的高低、风险抵御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了“一村一品”模式的推进和发展历程。随着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单一分散的小农家庭经济越来越不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无法及时掌握市场信息,更无定价的主动权。农业合作社却能将具有共同利益的松散农民联系起来,组成农民利益共同体,提供市场购销信息、技术服务指导,为协调农户与企业之间的矛盾保障农民的合法利益提供了有利平台,因此,应积极引导农村合作社的发展。同时,政府要加大农民技能培训的资金投入和支持,把教育、技术、政策推广相结合,为农民增收创造一个新的台阶;企业要注重改进农民技能培训的机制、提高就业农民的素质,并提供多样化的就业机会、吸引广大年轻劳动力就业,以推进企业机械化、信息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祁春节,刘
双,王亚静,等.国际农业产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段秀萍,于德运.发展“一村一品”经济浅谈[J].经济纵横,2007(2):36-37.
[3]福建省农业资源区划委员会办公室,福建省农业区划研究所.福建省“一村一品”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6,27(5):45-47.
[4]黄映晖,史亚军,李立伟,等.北京郊区“一村一品”发展特点、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8):490-494.
[5]黄红新,李
寻,李平金,等.打造“一村一品”推进新农村建设[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7,28(1):20-21.
[6]刘
平.日本的创意农业与新农村建设[J].现代日本经济,2009,165(3):45-47.
[7]吕
帆,涂炳坤.“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1,50(21):4513-4517.
[8]孔祥智,李圣军.发展“一村一品”经济:背景、内容与原则[J].贵州社会科学,2008(2):93-98.
[9]秦
富,钟
钰,张
敏,等.我国“一村一品”发展的若干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9(8):4-8.
[10]王高勇.把握5个方面,扎实开展工作,促进“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J].中国
农业信息,2011(9):3-7.
[11]赵
玮,陈
军.关于日本一村一品运动的考察与启示[J].湖北农业科学,2007,46(5):668-670.
[12]张
圆,王义贵.“一村一品”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以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为例[J].中国农业信息,2013(6):41-42.
(责任编辑
郝
婵)endprint
-全文完-
篇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提案
扶持发展“一乡一产业”“一
村一品”的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农村工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一乡一产业”、“一村一品”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围绕“三个基地一个次中心”目标,坚持产业富村、科技兴村、企业带村、生态建村,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题,着力培育和发展比较优势明显的主导产品和产业,加大扶持力度,完善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和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快形成“一乡一产业、一村一品”或“多乡一产业、多村一品”(下同)的特色块状经济发展新格局,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二、基本原则
1、发展优势的原则。
立足于我县区位、自然环境、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农业设施装备水平和现有产业基础等优势,集中生产要素的投入,大力发展特色
产业,积极推进“一乡一产业”、“一村一品”发展,加快产业集聚,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2、市场导向的原则。
适应市场多样化、优质化的要求,积极发展优质、安全、高效的农产品,立足于整村推进,着力解决千家万户小规模经营与千变万化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激发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广泛运用现代装备、现代科技、现代经营管理等先进技术,提高农产品技术含量、质量水平和产品档次,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创造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提高农产品产销率,增加农业经济效益。
3、分类指导的原则。
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地理位置、产业基础和经济发展水平,找准发展“一乡一产业”、“一村一品”的切入点,培育有市场前景、有区域特色的产品和产业。
4、农民自愿的原则。
在坚持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和稳定土地关系基础上,遵循平等协商、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
转,发展规模经营。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政府引导的办法,调动农民发展“一乡一产业”、“一村一品”的积极性。
三、主要目标任务
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在全县形成“六个一批”,实现“六大突破”。六个一批,即一批资源优势明显、地方特色突出、科技含量高的种养示范基地;一批有特色、有规模、有竞争力的支柱产业;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并通过“三品”认证的名优产品;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一批自愿组合、互助互利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一批收入明显增加、生活明显改善的农村专业大户。
六大突破是:(1)在形成“一村一品”专业村上实现大的突破。到2010年全县“一村一品”专业村达到100个以上,参与“一村一品”建设的专业村农户超过一半。(2)在培育主导产业上实现大的突破。全县形成特色果茶、优质稻、烤烟、特色养殖、竹业、蔬菜等绿色产品和优势产业。(3)在创建产品品牌上实现大的突破。到2010年,专业乡(镇)、专业村食用农产品要按照标准化要求,全部实现无公害生产,其中30%以上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以上通过绿色食品认证,部分产品达到有机农产品标准。主导产品注册商标,实现品牌化生产。全县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注册商标50个以上,省市级名牌商
标10个以上。(4)在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上实现大的突破。全县涌现一大批与主导产业相关的加工型龙头企业,力争到2010年规模龙头企业达30家,农产品加工率达40%以上。(5)在发展合作经济组织上实现大的突破。实现“一村一品”的村都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县级农业行业协会和产业协会覆盖农户率达60%以上。(6)在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上实现大的突破。到2010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30亿元,年均增长5%,第一产业增加值达18亿元,年均增长4%,农民人均收入5020元,力争5300元,年均增长6%;“一村一品”专业村的农民人均收入增幅高于所在乡(镇)农民人均收入增幅的2个百分点以上。
四、“一乡一产业”专业乡(镇)、“一村一品”专业村标准及申报验收程序
(一)“一乡一产业”专业乡(镇)标准
1、特色养殖
(1)槐猪:年出栏1万头以上或产值1000万元以上;
(2)乌兔:年出栏20万只以上或产值600万元以上;
(3)优质家禽:年出笼50万羽以上或产值2000万元以上;
(4)库湾生态网箱养鱼:网箱养殖面积10万平方米以上或产值2500万元以上。
2、竹业
(1)毛竹林面积在2万亩以上或产值1000万元以上,实施低产竹林改造后,每年新增丰产竹林面积占该乡竹林总面积的20%以上;
(2)竹林经营管理体制全面落实,有制定并兑现促进竹林资源培育和竹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管理措施。
3、种植业
(1)优质茶叶:种植面积达到3000亩以上或总产值达1500万元以上;
(2)特色水果:种植面积达5000亩以上或总产值达2000万元以上;
(3)食用菌(粪草生):生产规模500万袋(或10万平方米以上)或
总产值达1500万元以上。
(二)“一村一品”专业村标准
1、特色养殖
(1)槐猪:年出栏2000头以上或产值200万元以上;
(2)乌兔:年出栏2万只以上或产值60万元以上;
(3)优质家禽:年出笼10万羽以上或产值400万元以上;
(4)库湾生态网箱养鱼:网箱养殖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或产值500万元以上。
2、竹业
(1)竹林经营管理体制落实,有制定促进竹业发展的村规民约,竹业生产秩序良好;
(2)毛竹林面积在2000亩以上或产值100万元以上,实施低产竹林改造后,每年新增丰产竹林面积占该村竹林总面积的20%以上。
3、种植业:
(1)优质茶叶:种植面积达500亩以上或产值达250万元以上;
(2)特色水果:种植面积达500亩以上或产值达200万元以上;
(3)食用菌(粪草生):生产规模50万袋(或1万平方米以上)或产值达150万元以上;
(4)高山蔬菜:种植面积500亩以上(或占全村耕地面积的80%)或产值100万元以上;
4、专业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业收入中50%以上来源于“一村一品”产业。
(三)养殖业和种植业规模每年新增10%以上。
(四)申报验收程序
由达到“一村一品”标准的行政村向所在乡(镇)政府申报,在乡镇审核的基础上,以乡镇人民政府的名义统一向县政府申请验收(“一
乡一产业”专业乡镇直接向县政府申请验收),县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对提出申请的乡(镇)、村进行核实和验收,通过验收的乡(镇)、村,由县政府授牌。
五、主要措施
(一)完善产业规划,明确“一村一品”发展方向
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注重特色,发挥优势”的思路,完善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通过政策扶持和引导,逐步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详见附件)。“十一五”期间重点支持特色果茶、优质稻、烤烟、特色养殖、竹业、粪草生食用菌、蔬菜等产业发展。
(二)加强科技推广和服务,提高“一村一品”发展质量
1、大力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按照“培训跟着产业走,教室建在基地上”的思路,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发挥职业技术学校、农广校、农函大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作用,实行灵活多样的开放办学模式,根据“一村一品”产业发展需要,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和绿色证书培训工作。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由县农办牵头,县农业局、畜牧水产局、科技局、林业局、农机站、科协等单位成立“一村一品”技术服务组,深入乡村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
2、大力推广农业“五新”技术。切实做好本地名优特色农产品的提纯复壮、改良,加大动植物疫情病虫防治、生态种养模式和农产品深加工等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积极发展节约型农业和节粮型畜牧业,大力推广“猪-沼-果(林)”、“猪-沼-草”等生态农业模式,开发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及综合利用;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积极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提升农产品质量,增加农业经济效益;加强农业机械推广力度,加大政策扶持,提高主要农作物农业生产环节的机械化水平。
3、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按照“借鉴、结合、创新、发展”的原则,逐步建立主要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符合国际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农业标准体系。抓好标准化生产示范片建设,引导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等形式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进一步净化农产品产地环境,加大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和保护力度;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严格农业投入品质量监测体系,抓好农药残留、畜禽产品违禁药物滥用、水产品药物残留专项治理,加快高毒、高残留农业投入品禁用、限用和淘汰进程,普及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知识,引导农民合理科学施肥。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一村一品”发展效益
1、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农副产品加工园区规划建设,进一步落实和完善项目、信贷等扶持政策,做强做大现有的龙头企业,做好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引进淀粉、肉类、粮食、果蔬等深加工项目。引导龙头企业与“一村一品”专业村农户、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合同制、合作制、股份合作制等方式建立稳固的产销关系,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联结机制,实现产加销一体化。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和“一村一品”专业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产品商标注册,发展品牌农业。
2、积极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认真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政府引导、农户企业为主、市场运作”的原则,鼓励供销社、龙头企业以及专业大户、农村能人领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依法登记,规范运作,明晰产权,完善组织章程和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利益分配和风险调节机制,增强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能力,逐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3、拓展农产品市场。充分利用网络等新闻媒体报道、举办和参加展销会等行之有效的形式,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提高优势特色产品的知名度。支持龙头企业和“一村一品”专业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批发市场、超市等经营场所设立产品销售专柜和专卖点,实行连锁
经营、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方式,开拓产品销售市场,促进农产品销售,提高“一村一品”经济效益。
(四)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强力推进“一村一品”建设
1、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1)对达到“一乡一产业”、“一村一品”标准的乡(镇)、村,通过年度验收的,每年奖励乡(镇)10万元,奖励村3万元。
(2)其他扶持政策按照《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农村工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杭委发[2007]3号)执行。
2、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农业。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积极动员其参与“一村一品”建设;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开发农村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水利“六千”工程、国立农业综合开发、商品粮基地建设、土地开发整理和烟田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资金优先向“一村一品”专业村倾斜,支持“一村一品”建设。加强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农作物病虫害的预测防治体系。加强森林防火体系和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县、乡、村三
级防疫网络,逐步改善动物防疫和检测检验装备。
(五)加强领导,确保“一村一品”建设顺利实施
1、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建设“一村一品”工作的领导,成立“一村一品”工作办公室(挂靠在县农办),办公室负责做好全县“一村一品”工作的指导、协调、督查、验收。各乡镇政府是“一村一品”建设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务必高度重视,精心谋划,将“一村一品”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摆在突出位置进行研究部署,成立组织机构,制订实施方案,完善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责任,认真组织实施。
2、加大宣传力度。各级各部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栏等媒体扩大宣传,在上杭电视台开辟“一村一品”专题栏目,进行专题宣传,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关心支持“一村一品”发展,为推进“一村一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重点宣传扶持发展“一村一品”的政策措施和各地建设“一村一品”先进经验、致富典型等,激发广大干部和农民群众参与“一村一品”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明确工作责任。县直各有关部门要齐抓共管、相互配合、形成合力,不断优化推进“一村一品”发展的环境。县发改局要牵头做好项目申报工作,尽可能争取上级支持;财政部门要积极筹措资金,保障“一村一品”扶持政策及时兑现,建立“一村一品”资金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农业部门着力抓好种植业、特色产业的发展;林业部门突出抓好竹业发展,提升产量、质量和效益;畜牧水产部门要切实抓好畜牧、水产等养殖业发展;科技部门要积极引进一批适合我县实际的新技术新成果,促进科技成果进一步转化;经贸部门要做好农产品的销售和招商引资工作;工商部门要积极做好农产品商标注册,与农业、物价、质监等部门配合,加强农业生产资料的执法检查;水利、农业、农综、国土等部门要加大农田基本建设,搞好中低产田改造,提高耕地质量,努力改善耕作条件;老区扶贫办要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探索推进农村扶贫与产业发展、产业富民相结合的机制和办法;金融部门要切实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将金融服务向“一村一品”专业村倾斜;村级农技员要自觉做好发展“一村一品”相关工作,引导广大群众参与“一村一品”建设。村级农技员每月津贴预发50元,其余30元用于“一村一品”发展绩效挂钩,年终发放,实行年度考核,不称职的予以解聘。
4、坚持跟踪问效。“一乡一产业”、“一村一品”工程实施得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县建设绿色产业基地、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要加强督促检查,严格考评考核,县里把各乡镇发展“一村一品”工作情况纳入农业和农村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制定并完善考核指标,实行动态管理和综合考核,确保“一乡一产业”、“一村一品”建设取得实效。
篇五: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提案
乡一村一品产业实施方案
为加快我乡“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步伐,做大做强农业产业集群,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制订我乡2016—2020年“一村一品”产业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挥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人才为支撑,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题,以提高农业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和农民组织化程度为主线,以培育主导产业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坚持产业富村、科技兴村、企业带村、生态建村、人才强村,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支持、示范带动,激发农民发展生产、振兴农村经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园艺业、特种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二、基本原则
1、发挥优势。在发展一村一品中,要立足于本地资源,综合考虑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市场条件等因素,积极培育、发展比较优势明显的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
2、市场导向。要适应市场多样化、优质化的要求,积极发展优质、安全、高效的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的产销率。
3、分类指导。要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找准发展一村一品的切入点,适合发展什么产业,就发展什么产业。
4、农民自愿。要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政府引导的办法,调动和发挥农民发展一村一品的积极性。不搞强迫命令,防止一哄而起。
三、总体要求
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形成规模的原则,通过选择一批产业基础较好的村作为“一村一品”示范村,以点带面,推动全乡“一村一品”发展,通过5年的努力,培育一批有特色、有规模、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
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无公害、绿色、有机的名牌产品;
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实现一村一品所在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所在乡镇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幅5个百分点以上;
实现食用农产品全部实行无公害生产,力争其中30%以上通过绿色食品认证或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部分产品达到有机农产品标准;
实现主导产业更加明显,主导产品有注册商标,实现品牌化运作、标准化生产。
四.目标任务
1.南沙村无公害蔬菜。通过注册商标、实施标准化生产、培育农民蔬菜营销队伍等途径发展西瓜、草酶等蔬菜产业,至2020年,种植西瓜500亩,年产60吨,产值140万元。
2.文家村旅游。发展餐饮、民宿业,至2020年产值达200万元。
3.新水村紫淮山。通过紫淮山标准化栽培、示范片带动等措施,至2020年,种植紫淮山500亩,年产300吨,产值600万元,带动清江村、泰山村种植紫淮山1000亩。
4.月家村花卉苗木。通过建立基地、大户带动、增加品种、强化科技等途径,至2020年,建立花卉基地200亩,产值600万元。
5.清江村养鱼。通过技术培训、高效养殖、跟踪服务等途径,至2020年,建立网箱养鱼100箱,带动库区养鱼200户。
6.泰山村养羊。通过技术培训、大户带动、高效养殖等途径,至2020年,建立年饲养100只以上山羊专业户5户,80%农户饲养山羊,年出栏2000只,产值50万元,带
7.楼下村土鸡。通过技术培训、大户带动、高效养殖等途径,至2020年,建立饲养土鸡专业户50户,年出栏50万只,产值1500万元。
五、工作措施
1.加大科技投入,强化“一村一品”的科技支撑
立足科技创新,提高产品科技含量,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充分发挥实施村的平台作用,积极引进、繁育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积极推广集约、高效生态畜禽水产养殖技术,推进实用型、实效型新技术进村入户。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一村一品”带头人及各种合作经济组织与大专院校、研究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成果对接,促进农科教、产学研结合,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科技应用水平。
2.努力构建农产品流通网络,在零售、批发、超市的基础上,建立农产品流通网络,积极培育流通中介和农民经纪人队伍,拓宽产品的销售渠道,支持发展农产品直销、配送、联销经营、电子商务交易等流通方式。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积极引导基地无公害化建设,提高品质和安全性,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提产、提质、提效,使名优产品走向国内外市场,唱响地方品牌。
3.加强技术培训,建立“一村一品”人才支撑体系
对基层农技人员、村干部、农民进行产业方面实用技术的培训,培育科技示范户,推进实用型、实效型新技术进村入户,培养一批发展“一村一品”的农村生产能手、能工巧匠、经营能人和科技带头人,使培训人员在生产经营中当好领头雁,指导和服务于生产第一线。
4.加大资金投入,强化“一村一品”的投入保障体系
建立农民为主、政府扶持、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体系。做好“一村一品”产业项目的论证、宣传、推介和招商引资活动,广泛吸纳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农村主导产业、特色产品开发,引导金融机构开展农户小额贷款业务。乡财政每年要投入一定资金,重点用于提升产业水平、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开拓市场、改进加工工艺、引进新技术、新品种等方面。要整合各类新农村建设资金,捆绑使用,解决好“一村一品”示范村在农村公路、人畜饮水、沼气、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后劲。
5.加强组织领导,创造“一村一品”良好的发展环境
各村、乡直有关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把“一村一品”产业实
施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制订具体实施方案,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一村一品”工程的顺利实施。乡直各有关单位要相互协调,各司其职,做好指导与服务工作,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乡、乡镇农村经营管理机构要加强对“一村一品”示范村的农民家庭经营情况的跟踪监测,做到“一村一账”。要积极组织开展“一村一品”先进经验和致富典型的宣传活动,激发广大农民学先进、学典型的热情,增强广大农民自主创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一村一品”工作的深入开展。
篇六: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提案
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乡村振兴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建设工作方案范文2022乡村振兴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建设工作方案3篇
围绕建设与粤港澳大湾区相匹配的美丽乡村,大力发展美丽经济。第1文档网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乡村振兴1镇1业1村1品建设工作方案1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深入实行乡村振兴战略、发展“1村1品、1镇1业”富民兴村产业的决策部署,切实做好我区“1村1品、1镇1业”建设工作,如期完成建设目标任务,根据《广东省农业农村厅“1村1品、1镇1业”建设工作方案》(粤农农规〔2022〕2号)、《广东省农业农村厅“1村1品、1镇1业”项目库管理办法》(粤农农规〔2022〕5号)、《关于印发新会区涉农资金兼顾整合方案(试行)的通知》(新府办〔2022〕18号)、区农业农村局《转发关于印发的通知》(2022.9.30)、《关于推荐新会区“1村1品、1镇1业”项目专家库人选的函》和《关于征求意见的函》(新农农函〔2022〕266号)等文件要求,综合各镇(街)、区财政局和公然征求有关意见,结合实际,制定我区实行方案。
1、建设原则及建设目标
(1)建设原则
以实行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立足资源天赋,坚持市场导向,打造实行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产业兴旺、增进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载体和重要平台,为新会区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2)建设目标
通过“1村1品、1镇1业”建设,构成1批主导产业突出、区域特点优势明显、市场前景较好、组织化程度较高、农民增收效果显著的专业村镇,增进地方特点产业由资源变产品、产品变商品、商品变名品,带动产品开发、产业发展,富裕1方农民,振兴1方经济。
按市下达建设目标任务与统1安排,2022⑵021年,我区共扶持7条专业村,每条村安排资金约100万元,发展农业特点产业,带动构成1批有影响力的1村1品示范村,新增1批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结合实际,全区2022年建设3条村,2022年建设4条村。
2、建设条件和建设内容
(1)建设条件
1是产业主导性强。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已初步构成1⑵个特点主导产业,农业主导产业范围占比较高,申报产业产值占本村农业产业总产值30%以上。名特优新产业可适当放宽标准,发展名特优新产业的村镇(乡),原则上要在最适种养区发展。
2是新型经营主体强。具有1定数量正常运作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能承当“1村1品、1镇1业”建设任务。优先支持国家级、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及农村致富带头人。
3是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作用强。具有条件的优先直接支持扶贫开发帮扶对象发展生产,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
(2)建设内容
各地要从产业实际情况动身,展开“1村1品、1镇1业”建设,建设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1是做精1批特点产业。各地要因地制宜,科学计划,选择合适本身发展、符合市场需求的特点优势产业,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传统优势和区位优势,通过专业化、范围化、市场化和品牌化建设,培养壮大1⑵个具有本地特点的主导产业,培养1批名特优新特点产业。
2是培养1批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培养适应区域化、专业化、范围化发展要求的经营主体,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功能,推行“合作社+龙头企业+基地+农民”、“合作社+专业市场+农民”等经营模式,支持发展多环节托管、关键环节托管和全程托管等社会化服务模式,提高“1村1品、1镇1业”发展组织化程度,完善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3是推行1批绿色生态技术。推行标准化生产,示范推行轻简高效种养技术模式,建设1批绿色高效生产示范基地;制定1批标准绿色生产技术规范;示范推行优良、特点、高效品种,强化地方特点品种的保护、利用和提纯复壮,提高供给精准和有效性;示范推行节水灌溉、肥药减量控害、秸秆综合利用、有机肥替换化肥、绿色防控等绿色生态环保技术。
4是打造1批知名品牌。展开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鼓励具有鲜明地域特点的产品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认证,加强特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打造1批“乡字号”、“土字号”农产品品牌。认定1批市级“1村1品、1镇1业”专业村镇,推荐1批省、国家1村1品示范村镇。对认定为专业村镇的产品,统1生产标准、统1商标、统1LOGO,力争实现生产标准化、特点标识化、产地身份化、营销品牌化,提升我市特点农产品的供给质量,提高我区“1村1品、1镇1业”特点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5是推动1批产业融会。围绕主导产业,建设1批蕴藏、保鲜、烘干、清洗、分组、包装等初加工装备设施,开发1批特点精深加工产品,拓展运销服务等相干产业,发掘农业增收潜力。在发展特点产业基础上,与新农村建设、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和1事1议村级公益事业等相结合,拓展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农业多种功能,推动农业与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会,实现产业提档升级。发展定单农业,及时对接供需,搭建特点农产品营销推介展现平台,建立1村1品产品采购商同盟,强化市场体系建设,实现特点产品优良优价。
6是推行1批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技术。支持先进适用的农机设备与机械化技术推行,鼓励农机农艺融会;推行“机器换人”,提升劳动效力。与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相结合,支持发展电子商务营销,探索推行“1村1品1店”模式。
7是加快1批土地流转。以实行“1村1品、1镇1业”为载体,鼓励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及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地,解决承包地细碎化问题,提升我区农业范围化、组织化、专业化水平。
3、职责分工
各级政府、农业农村、财政、审计部门及新型经营主体各负其责,分工协作,共同推动“1村1品、1镇1业”建设。
(1)县级职责。区农业农村部门审核本区入库项目,组织专家评审,报区人民政府审批;按要求报送项目进展、资金使用、验收考评、绩效评价等有关情况;对辖区展开的“1村1品、1镇1业”项目进行业务指点;组织、审核、汇总辖区市级、省级“1村1品、1镇1业”专业村镇和全国1村1品专业村镇申报。
(2)镇级职责。镇(街)人民政府是责任主体,负责肯定发展特点产业,遴选项目实行主体(含实行主体专用银行账号),组织制定整体项目申报方案(含资金使用方案)和实行方案并入库,每个月通过信息平台上报项目建设进度和资金使用进度,组织项目实行管理和项目自验、绩效自评。申报市级、省级“1村1品、1镇1业”专业村镇。
(3)行政村职责。协助镇(街)人民政府展开主导产业肯定、实行主体遴选、土地流转和1事1议村级公益事业等工作。申报市级“1村1品、1镇1业”专业村认定。
(4)实行主体职责。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是实行主体,主要职责是依照“1村1品、1镇1业”项目建设目标和任务清单,负责项目建设及运营,与农民建立利益紧密联结机制。自觉接受各级人民政府和业务主管部门的监督和指点,每个月向镇人民政府上报项目建设进度和资金使用进度。组织项目自验和绩效自评。
(5)其他部门职责。各级财政部门视情况对财政资金使用情况组织展开绩效评价。各级审计部门负责对补助资金的分配管理使用进行审计。
(6)项目专家职责。依照《关于推荐新会区“1村1品、1镇1业”项目专家库人选的函》等要求,区农业农村部门于2022年1月前组建很多于9名(含)专家的项目专家库,按评审、验收等工作实际,在项目专家库中,随机抽取3名或5名专家,组成评审或验收专家组,以实地考察结合审阅项目材料方式进行评审、验收,构成评审或验收意见,报区农业农村部门。
4、入库和审批
“1村1品、1镇1业”采取项目库管理,未列入项目库的项目原则上不安排省级及以上财政资金。需要在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建立的“1村1品、1镇1业”项目库进行入库申报,区、镇(街)人民政府和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在项目库内完成项目入库、审核、审批、备案、建设进度和资金使用进度跟踪报送、绩效评价等全进程管理。
(1)入库项目。入库的项目须具有地方特点强、经济带动能力强、增进贫困户增收作用强等条件。
(2)入库时间。2022年、2022年实行项目分别在2022年2月10日前、2022年8月底前完成入库。
(3)审批程序
1.镇(街)人民政府负责肯定发展产业,遴选项目实行主体,组织申报并入库。
2.区农业农村部门于2022年2月和2022年10月,组成评审专家组分别对2022年和2022年申报项目进行评审打分;审核通过评审的入库项目报区人民政府审批,并报江门市农业农村局。
3.实行主体、镇(街)人民政府、区农业农村部门和人民政府必须对申报项目的真实性、合规性负责。
4.项目库管理其他有关规定依照《广东省农业农村厅“1村1品、1镇1业”项目库管理办法》履行。
5、资金及使用管理
(2)资金用处。本项目财政补助资金重点用于支持产业发展,并向公益性、基础性、服务性项目倾斜。本项目财政补助资金不得用于建设楼堂
馆所,不得用于租赁土地、经营性开支(包括平常本钱费用开支、职工薪酬及社会保险费用、临时人员劳务费用、非正常本钱费用开支),不得用于企业债务等1般性支出。
(3)工作经费安排
1.实行项目的前中后期工作经费(含会议,租车,专家评审、验收劳务报酬和约请外地专家来回的城市间交通费、住宿费,和项目审计等相干实际产生的费用)可以使用农业农村局有关农村工作管理经费及公共事务管理经费。
2.项目专家评审、验收劳务报酬标准(含税):正高、副高和中级技术职称专业人员每次每天分别为2000元、1500元和1000元;每次半天分别为1000元、750元和500元;专家组长依照正高标准。
3.约请外地专家来回的城市间交通费、住宿费参照区农业农村局履行的差旅费管理办法相应标准向区农业农村局凭据报销。
(4)资金管理。区农业农村局制定年度资金分配方案,连同任务清单1并提供区财政局,纳入涉农资金兼顾整合范围整体下达并按预算级次拨付补助资金。区财政部门收到预算文件后,根据任务清单制定涉农资金兼顾整合实行方案,并根据项目申请和批复情况和各项资金的管理要求及时将资金下拨至项目实行主体,不采取报账制。本项目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其他有关规定参照《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广东省财政厅“1村1品、1镇1业”项目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履行。
6、赏罚措施
“1村1品、1镇1业”建设资金拨付后,3个月内未完成项目审批和实行主体收到项目资金1年内未完成建设任务的各镇(街)人民政府和实
行主体,将给予通报,并对政府分管或主要负责同志进行约谈。对项目进展慢、绩效差的实行主体,将减少其他涉农资金安排。对挤占、截留、挪用项目财政补助资金的实行主体,按程序取消资历,收回项目财政补助资金,3年内不得申报同类资金项目,并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7、工作要求
(1)强化组织领导。各镇(街)和有关部门要把“1村1品、1镇1业”产业发展作为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兼顾安排,组织成立专班,明确工作责任,细化工作任务,量化工作目标,做好指点服务。
(2)严格程序要求。严格依照要求挑选审核入库项目,严格落实公然公示、审核、审批、备案等程序,确保入库项目科学、精准。
(3)做好绩效评价。镇(街)人民政府和实行主体做好项目绩效自评。区农业农村局年终牵头对纳入涉农资金兼顾整合的束缚性任务进行绩效考核。区财政局视项目推动情况组织展开重点绩效评价。产业扶贫、“1事1议”等项目的绩效评价指标设置应符合原渠道资金的绩效目标要求。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区、各镇(街)人民政府下年度“1村1品、1镇1业”建设资金安排的重要根据。
(5)加强宣扬引导。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宣扬“1村1品、1镇1业”工作,及时总结宣扬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复制打造1批可鉴戒、可推行的范例与样板。
(6)鼓励多方投资。加强金融支农创新,结合“万企帮万村”行动,撬动金融资本、工商资本投入。要充分发挥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金和省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两个平台的作用,切实解决“1村1品,1镇1业”发展的资金瓶颈。鼓励将主导产业农产品纳入地方农业保险保障范围,探索展开特点农产品生产收入保险试点。
8、本方案自2022年1月31日起实行,有效期2年。
乡村振兴1镇1业1村1品建设工作方案2为扎实推动文化燎原“5个1百”行动,满足人民大众日趋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大众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把大谢集打造成农业强镇、工业新镇、环境美镇、文明村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环境。现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方案。
1、指点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10某大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牢牢掌控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依照“3贴近”原则,以展开“1村1品”文化建设活动为载体,以发掘推行特点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为突破口,以创业文化、合作文化、科学文化、道德文化、法制文化建设为结合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突出捉住农村文化“阵地、队伍、活动”3大环节,繁华农村文化,推动大谢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2、发展目标及创建标准
1、整体目标:
以宏扬大谢集镇传统文化和本土文化为主线,通过3年的努力,在全镇构成“有组织、有队伍、有阵地、有活动、有特点”的“1村1品”大众文化,构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农民自办”的长效发展机制,打造特点文化品质之村,打响“全国文明村镇”品牌。
2、分步实行目标:根据试点为先,兼顾推动的原则,肯定分步聚实行目标。
某某某某年(发展18个村),因村制宜,培养、发展、规范大众文化活动项目和品牌,培养8秧歌特点村、6个锁呐特点村等特点村,4个健身操特点村,初步构成“1村1品”的模式,年底覆盖率到达20%。某某某某年(发展12个村),着力培养、培训、发展活动项目和内容,使全镇40%以上的村都有自己的活动队伍和场所。某某某某年(发展30个村),覆盖率到达80%,全镇60个村到达“1村1品”的大众文化活动目标。
3、特点文化品质之村标准:特点文化品质之村的标准是“5好”,即“5大文化”建设好,“5大文化”建设内容在大众文化活动中得到了体现;文化场所和设施建设好,有1个固定的活动场所和1批活动设施;文化队伍建设好,有1个文化带头人和1支业余文化队伍;大众文化活动展开好,大众积极参与文化活动,有1个特点文化活动项目;文化活动机制好,有1个长效的文化活动机制,活动经费有保障。
2、重点工作
(1)借力发展,完善文化阵地硬件设施。坚持项目推动,针对大部份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文化设施投入后继乏力的现状,把阵地完善工程与省体育强村、先进文化村及农家乐特点村创建工程相结合,完善1批文化设施;坚持资源同享,综合利用现有文化活动场所、橱窗,设立大石车灯摆设室、文艺活动演练厅及文化长廊等阵地,努力实现1室多用。
(2)重视特点,组建特点文化活动网络。因地制宜,突出特点,今年,首先在大众文化活动底子厚、基础深、人口相对集中的村先试先行。谢集管区发展3个村,以谢集北门秧歌队和王胡同秧歌队表演为龙头,积极探索发展山东邦子、快书文化项目;昌邑管区发展2个村,重点是组建侯花园锁呐队、前昌邑健身操队等队伍;大刘管区发展2个村,重点在大刘村、前贺村、组建秧歌队等队伍。建立发展典型,以点带面,总结推行,逐年
发展,使每一个行政村逐渐构成具有本身特点的文化活动项目,终究建立覆盖全镇的“1村1品”大众文化活动网络。
(3)搭建平台,发挥特点文化凝聚和导向作用。加强对村级特点文化培养的培训指点,试点村每个月举行1次活动,每季召开1次全镇特点文化发展交换会,每一年策划1次大谢集特点文化1台戏,做到周有训练、月有活动、季有交换、年有会演,着力唱响培养特点文化,充分发挥大众文化活动对本地文化的传承作用,令人们在交换情感、分享快乐的同时,既陶冶了情操,又凝聚了人心,既提高了群体素质,又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激起广大干部大众酷爱故乡、建设故乡的热忱。
3、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成立特点文化“1村1品”活动领导小组,组长:张福宝,副组长:张彦磊、冯长伟,成员:邵成印、郝文山、闻艳、祝涛、姚明元、翟中林。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镇文化站,主要负责活动的组织实行、综合调和、督查落实和考核评比等工作。镇文化站要抓好1村1品特点文化的调查摸底和乡土文化人材登记工作,制定发展计划。各村主要负责人要转变观念,解放思想,牢固建立抓文化就是“抓方向、抓发展、抓稳定”的理念,把“1村1品”文化发展放在突出位置,明确发展目标、完成时间、步骤和责任人,努力构成上下联动的责任体系。
2、政策鼓励,构成协力。依照以奖代补的原则,制定鼓励政策。组建特点文体队伍,实现统1服装的,奖1000元/村。以上各项年底通过镇考核组验收的,统1发放嘉奖资金;被评为特点文化品质之村的,给予适当鼓励。充分发挥镇财政资金导向、聚合作用,鼓励扶持热情公益事业和先富起来的农户投资创办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等,积极发挥乡村文化能
人的示范带动作用,支持农民大众自筹资金、自己组织、自负盈亏、自我管理。
乡村振兴1镇1业1村1品建设工作方案3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深入实行乡村振兴战略、发展“1村1品、1镇1业”富民兴村产业的决策部署,根据《广东省农业农村厅“1村1品、1镇1业”建设工作方案》(粤农农规〔2022〕2号文)和《中共珠海市委办公室珠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对标3年获得重大进展硬任务扎实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行方案〉的通知》(珠委办字〔2022〕56号)等要求,制定本工作方案。
1、建设目标
围绕建设与粤港澳大湾区相匹配的美丽乡村,大力发展美丽经济,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农民受益”的原则,通过项目实行,构成1批主导产业突出、区域特点优势明显、市场前景较好、组织化程度较高、农民增收效果显著的专业村、镇,增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带动产品开发、产业发展,富裕1方农民,振兴1方经济。自2022年开始,连续3年,结合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每一年扶持3⑸个村创建“1村1品”样板村,样板村“1村1品”主导产业产值增长30%以上;所在村参与项目的农民人都可安排收入同比未参与项目农民提高10%以上,努力使每个样板村都具有自己的特点,构成自己的亮点;到2022年全市扶持10个村发展农业特点产业,构成2个特点农业产业专业镇。
2、建设条件和建设任务
(1)建设条件。“1村1品、1镇1业”建设应符合以下条件:
1.产业主导性强。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已初步构成1—2个特点主导产业,农业主导产业范围占比较高,申报产业产值占本村农
业产业总产值30%以上。名特优新产业可适当放宽标准,原则上要在最适种养区发展。
2.新型经营主体强。具有正常运作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联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承当“1村1品、1镇1业”建设任务。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及农村致富带头人等优先支持。
3.组织保障有力。区、镇人民政府高度重视,镇村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和项目推动工作机构,制定出台相干配套扶持政策。
(2)建设任务。各区要依托资源天赋和区位优势,立足本地资源、因地制宜、突出特点,依托种养业、绿水青山、田园风光、沙田水乡和乡土文化等,发展优势明显、特点鲜明的乡村产业,打造1批新型乡村产业特点村、镇,专业村、镇力争实现生产标准化、特点标识化、产地身份化、营销品牌化。
各区要从产业实际情况动身,展开“1村1品、1镇1业”建设,建设任务包括但不限于:
1.做精做特做强1批特点产业。各区要因地制宜,科学计划,选择合适本身发展、符合市场需求的特点优势产业,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传统优势和区位优势,通过专业化、范围化、市场化和品牌化建设,培养壮大1⑵个具有本地特点的主导产业。培养1批名特优新特点产业。
2.培养1批新型主体。加快培养适应区域化、专业化、范围化发展要求的经营主体,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联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主体的功能,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民”“合作社+专业市场+农民”等经营模式,支持发展多环节托管、关键环节托管和
全程托管等社会化服务模式,提高“1村1品、1镇1业”发展组织化程度,完善新型经营主体与小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3.推行1批绿色生态技术。建设1批绿色高效生态循环生产示范基地,构成1批标准绿色生产技术规范。围绕资源高效利用,示范推行肥药减量控害、有机肥替换化肥等绿色生态环保技术,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减缓资源环境压力;围绕生产效能提升,示范推行节本降耗、轻简高效等技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4.打造1批知名品牌。推行标准化生产,展开“3品1标”认证,鼓励具有鲜明地域特点的产品申报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认证,加强特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对认定为专业村、镇的产品,实行“3统1”:统1生产标准、统1商标、统1LOGO,力争实现生产标准化、特点标识化、产地身份化、营销品牌化,提高我市“1村1品、1镇1业”特点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5.推动1批产业融会。要大力扶持发展特点农产品加工业,围绕主导产业,建设1批蕴藏、保鲜、烘干、清洗、分组、包装等初加工装备设施,开发1批特点精深加工产品,拓展运销服务等相干产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发掘农业增收潜力。在发展特点产业基础上,与美丽乡村建设、南粤古驿道活化、乡村慢行道建设、农事体验、乡村节庆活动等乡村振兴举措相结合,拓展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康养等农业多种功能,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推动农业与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会,实现产业提档升级和特点产品优良优价。
3、职责分工
(1)市级职责。市农业农村局负责制定“1村1品、1镇1业”工作方案、认定办法与资金使用管理、对束缚性任务履行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及绩
效考核。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组织对各区推荐的“1村1品、1镇1业”候选专业村镇进行评选,到达认定办法要求的,纳入市级专业村镇,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重点扶持。
(2)区级职责。区人民政府(管委会)负整体责任,对“1村1品、1镇1业”项目进行兼顾计划和审批监管,组织项目验收。区农业农村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本区入库项目,报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审批,并按要求报送项目进展、资金使用、验收考评、绩效评价等有关情况,组织、审核、汇总辖区专业村、镇认定有关材料,报送市农业农村局。
(3)镇级职责。镇人民政府是责任主体,负责肯定发展特点产业,遴选项目实行主体,组织制定整体项目申报方案(含资金使用方案)并申报入库,组织项目实行管理和项目自验、绩效自评。申报国家级、省级、市级专业镇认定。
(4)行政村职责。组织展开“1村1品”示范村申报、主导产业肯定、实行主体遴选、土地流转、项目实行、资金使用、收益分配等工作,并提供经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的表决书;申报国家级、省级、市级专业村认定。
(5)实行主体职责。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联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是实行主体,主要职责是依照“1村1品、1镇1业”项目建设目标和任务清单,负责项目建设及运营,与农民、村集体经济组织建立利益紧密联结机制。自觉接受各级人民政府和业务主管部门的监督和指点,向镇人民政府上报项目建设进度和资金使用进度,组织绩效自评。
4、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强化主体责任。各区、各有关部门要把“1村1品、1镇1业”产业发展作为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兼顾安排。镇人民政府作为“1村1品、1镇1业”建设责任主体,主要领导要亲身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成立工作专班,明确工作责任,落实工作人员,加强项目平常监督管理,选好产业、选强实行主体,强化项目实行进程监督,按时上报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建立完善项目管理档案,组织好项目自验和绩效评价等工作。
(2)提早谋划布局,严格程序要求,做好项目储备。各区、镇要遴选1批产业基础条件好、成长性强,能够代表当地农业特点,符合市场需求,带动农户增收效果好的项目,严格依照要求挑选审核入库项目,落实公然公示、审核把关等程序。区、镇责任部门要扎实做好项目的组织、入库、审核、审批、备案等工作,确保入库项目科学、精准。严格依照要求组织推荐专业村、镇的认定工作。
(3)做好绩效评价。各区要负责组织项目所在村镇和实行主体展开“1村1品、1镇1业”项目的绩效自评和验收考评。市农业农村局年终对束缚性任务展开绩效考核,市财政局视项目推动情况组织展开绩效评价。
(4)加强宣扬引导。重视利用各类媒体,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宣扬创新示范工作,充分调动全社会积极性,营建“1村1品、1镇1业”项目建设良好氛围。及时总结好经验好做法,加强典型剖析,打造1批可鉴戒、可推行的范例与样板。
(5)鼓励多方投资。加强金融支农创新,发展农村普惠金融,推动普惠金融“村村通”,积极培养村镇银行、涉农投资和担保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推动农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信贷投放方式,切实解决“1村1品,1镇1业”发展的资金瓶颈。鼓励将主导产
业农产品纳入地方农业保险保障范围,探索展开特点农产品生产收入保险试点。
5、本方案自印发之日起实行,有效期3年。
篇七: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提案
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路径探析--以山东菏泽市为例?
林永敬
【摘
要】Inaccordancewiththerequirementsofmarketdemandorientationsteadygrainincome,promotingqualityandefficiencyandinnovationdriving,HezeCityshouldoptimizeagriculturalstructure,transformthemodeofdevelopment,improvethedegreeoforganization,adoptingmeasuressuitinglocalconditionstodevelopplantingandbreedingindustry,agriculturalproductprocessingandruralservices,andthenacceleratethespatiallayoutconstructionofOneCore,ThreeBeltsandFiveDistrictstogoagreen,low-carbon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roadofOneTownOneIndustry,OneVillageOneProduct.%根据市场需求导向,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要求,优化农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组织化程度,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等,加快构建“一核、三带、五区”的空间布局,走绿色、低碳、可持续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之路。
【期刊名称】《菏泽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38)004【总页数】5页(P28-32)
【关键词】一乡一业;一村一品;路径选择
【作
者】林永敬
【作者单位】菏泽市牡丹区王浩屯镇政府,山东菏泽27400【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D616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是解决农村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提升农业综合效益的现实选择,更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举措。菏泽作为人口大市、资源大市、农业大市,正处在历史机遇期、加快发展期、战略转型期。在此背景下,菏泽市如何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菏泽市采取整合各类资源要素、构建新型经营体系和打造特色优势品牌等举措,促进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农民收入不断增加,为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创造了良好基础条件。
1.农业生产已具规模。2015年,菏泽市粮食总产741.06万吨、棉花总产16.76万吨、油料总产25.55万吨,分别占山东省总量的15.73%、31.21%和7.88%;活立木蓄积量2028万立方米、肉类总产69.52万吨、蔬菜总产720.4万吨,分别占山东省总量的20.42%、9.12%和7.01%。
2.特色产品质优量大。菏泽市的青山羊饲养量居全国农区第一位,曹县芦笋是世界十大名菜之一,桐木制品出口占全国的70%,牡丹种植面积世界最大。鲁西黄牛、小尾寒羊、鲁西斗鸡独具特色,为全国著名畜禽品种。菏泽木瓜、曹州耿饼、西子山药、东明西瓜、鄄城中药材、鲁西南织锦等已打造成特色地方品牌。
3.科技支撑体系健全。菏泽市有农业科研院所4家,农业科技推广站200余个,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园30处。引进、选育动植物新品种(系)300多个,其中油用牡丹高油新品系等7个项目列入省农业良种工程。全市范围内普遍实现了新品种更换,良种覆盖率达到99%以上。
4.农用设施基本完善。菏泽市强化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使得巨野宝源等一批水库建成投用。全市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90%以上。现有农村道路1500多
公里、主要河道16条、林网700多平方公里、机电井40多万眼、电力线路1万多公里,田、水、路、林、电等基础设施体系基本配套。
5.生产机械化程度高。2015年,菏泽市农用机械总动力1509.07万千瓦,其中:农产品加工机械总动力79.92万千瓦,排灌机械总动力197.62万千瓦。拥有农用拖拉机7.59万台,农用运输车59.28万辆。机耕面积1443.5万亩,机电灌溉面积1191.3万亩。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85.7%。
6.已形成产业化模式。2015年,菏泽市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598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92.2亿元,实现利税300.3亿元。同时,建立了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示范社,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户”的产业化运行模式。
总体来看,菏泽市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既面临许多新情况、新政策、新优势,也面临许多新要求、新问题、新矛盾。可以说,机遇和挑战并存,但机遇大于挑战。
1.从国内形势看,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的特定阶段,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持续增加农业投入面临较大困难,大宗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继续提价和加大“黄箱”政策遇到了“天花板”,生产成本“地板”不断抬高,创新农业支持保护政策,提高农业竞争力面临重大挑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耕地被大量占用,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约束加剧形成“紧箍咒”,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面临很大压力。
2.从有利因素看,一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各级各部门已形成强农、惠农、富农的共识,政策支持力度将会继续加大,“三农”发展的外部环境更加宽松有利。二是山东省实施“西部经济隆起带”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提出建设鲁西南平原优质农产品供给区,为菏泽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提供了强大动力。三是近年来,菏泽市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粮食等主要
农产品供给充足,特别是油用牡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的发展,为下一步农业转型升级打下了坚实基础。
3.从不利因素看,一是种植业内部经济作物比重下降,饲草饲料作物发展滞后;农林牧渔比例结构不合理,畜牧业比重偏低;农副产品同质化现象突出,特色农业集中度不高;农村一产的产业链、价值链较短,二、三产业较弱。二是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水资源支撑保障能力不强,耕地质量下降趋势未根本扭转,农业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质量效益有待提高。三是农业增收面临困难较多,来自一产业的收入比重持续下降,工资性收入增幅放缓,依靠价格和补贴的转移性收入空间缩小。同时,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还没有完全打破,农村扶贫开发压力大,任务十分繁重。
菏泽市应认真把握、主动适应、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要求,优化农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组织化程度,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等,加快构建“一核、三带、五区”的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空间发展布局。
一核:主要包括牡丹区、市开发区、市高新区和定陶区部分乡镇,重点抓好科技研发、质量检验和中介服务等机构建设,突出抓好休闲旅游、生态保护和人才培训等工程建设,着力抓好牡丹花卉、蔬菜瓜果和商贸物流等基地建设,加快打造区域科技研发、农副产品集散和现代农业示范等中心。
三带:根据地理位置、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现状,引导产业集聚,加快构建黄河故道有机农业带、沿黄河生态种养带、东部高效产业带。黄河故道有机农业带。主要包括单县、曹县、东明县三县南部部分乡镇。重点发展优质粮食、高档林果和有机蔬菜等农产品以及规模养殖、休闲农业等产业,加快打造区域有机农业带。沿黄河生态种养带。主要包括东明县、牡丹区、鄄城县、郓城县的沿黄河乡镇。重点发展
水产、畜牧、中药材、林木种苗和观光农业等产业,加快打造区域生态种养带。东部高效产业带。主要包括菏泽与济宁边界以西,郓城县、巨野县、成武县、单县县城连线以东区域。重点发展粮食、棉花、大蒜、家禽、肉牛、肉羊等农牧产品,加快打造区域高效产业带。
五区:围绕综合效益提升、龙头企业培育和产业链条延伸等,加快发展杨木、牡丹、肉鸭、果蔬、芦笋五大特色产业区。
杨木加工区:主要包括郓城县黄安镇、牡丹区胡集镇、鄄城县闫什口镇、巨野县太平镇等。重点是培植杨木加工龙头企业、加快产业聚集、推进产品优化升级,向建筑模板、饰面板材、洁具板材、高档家具等产业链下游延伸,并创建电商交易中心,实现产供销一体化管理。
牡丹产业区:主要包括牡丹区牡丹办事处、黄罡镇、小留镇、都司镇、安兴镇等。重点是依托牡丹龙头企业,搞好牡丹新品种培育,扩大油用牡丹种植,强化牡丹旅游线路建设,促进牡丹文化产业发展,加快打造中国牡丹产业化示范基地。
肉鸭产业区:主要包括单县开发区、东城办事处等。重点是延长肉鸭产业链条、提升产品档次、推进产业化发展,并积极创品牌、增效益,加快形成全国较大的肉鸭孵化、加工、销售中心。
果蔬产业区:主要包括牡丹区沙土镇、安兴镇,巨野县龙固镇,定陶县陈集镇、孟海镇。重点是扩大果蔬企业规模,提升深加工水平,创建产品品牌,增强自营出口能力,加快建成区域果蔬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
芦笋产业区:主要包括曹县青固集镇、苏集镇、孙老家镇,单县高老家乡、郭村镇、高韦庄镇,成武县天宫镇等。重点是扩大芦笋种植规模,开发新产品,打造知名品牌,加快建成中国最大的芦笋生产、加工、出口基地。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菏泽市应结合产业发展基础,根据市场需求导向,从群众生产意愿出发,并突出特色化、专业化、多元化的理念,重点抓好粮食、果蔬、林木、畜牧、水产、牡丹、芦笋、药材、旅游等产业,走绿色、低碳、可持续的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之路。
1.粮食产业。坚持稳定面积、提高单产、增加总产的原则,加快发展粮食生产,完善粮食仓储设施,提高粮食深加工水平,逐步将菏泽市打造成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加工、储运基地。一是重点发展小麦、玉米和马铃薯等有机粮食,稳步发展豆类、谷物和甘薯等优质杂粮,保持粮食品种多样性。积极扩大高产粮田面积,集成推广秸杆还田、生物防治和配方施肥等实用技术,全面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综合水平,力争所有县区达到“吨粮”标准,部分乡镇、村达到“双吨粮”目标。二是在促进食品生产、饲料加工和工业加工协调发展的同时,利用传统食品工业化生产技术和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积极发展冷冻面主食、速食面制品、玉米休闲食品、杂粮方便食品和薯类食品以及变性淀粉、米糠油、胚芽油等深加工产品。同时,加强产品品牌创建,实现效益链条的有效延伸。三是加强粮食交易平台建设,完善粮食综合流通市场和区域交易网点,构建粮食电商交流网络,配套物流交易中心。完善国家粮食储备库功能,进一步提升仓储能力、档次和水平。支持农户、专业合作社自建粮食仓储等设施,并充分利用先进技术,降低粮食贮藏损失率,尽快将菏泽市建成区域粮食集散地。
2.蔬菜产业。坚持突出特色、连片推进、整体提升的原则,扩大优质果蔬生产规模,提升果蔬保鲜加工能力,完善果蔬流通休系,逐步将菏泽市打造成山东省重要的果蔬生产、加工、出口基地。一是重点发展早中熟苹果、黄金桃、日韩梨、镜面柿、木瓜、葡萄、核桃、樱桃等优质果品;突出发展西瓜、大蒜、芸豆、甘兰、山药、洋葱、胡萝卜、罗汉参等优势瓜菜;积极推广果蔬微灌及水肥一体化、立架式整形栽培和营养诊断辅助科学施肥等先进技术;加快形成日光温室、拱圆大棚和中小拱棚配套的设施蔬菜生产体系,着力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果蔬生产基地。二是积极发展果蔬汁、果蔬罐头、脱水果蔬、速冻果蔬、食用菌等加工,培育壮大巨野佳
农果蔬、牡丹区佳美果汁和曹县巨鑫源等一批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同时加强从原料生产到加工全过程的标准化管理,建立健全风险监测、生产许可、监督抽查、产品召回、应急处理等监管制度。三是推广应用果蔬贮运保鲜新技术,发展果蔬冷链物流系统;加强果蔬销售“绿色通道”建设,确保新鲜果蔬快速由产地发往销售地点。整合果蔬等产品营销资源,建设一批综合性、区域性农产品物流中心和专业批发市场,并加快搭建现代化果蔬交易平台。
3.林木产业。坚持集中连片、规模经营、科技引领的原则,积极发展林木种植、种苗培育和以桐木、杨木为主的深加工,实现产供销一体化管理,将菏泽打造成全国重要的林木生产加工基地。一是突出抓好良种繁育中心、苗木培育技术示范基地和生物质能源树种资源基地建设,引进、选育优良品种,提高种苗质量,加快良种化进程。以路域、水系绿化为框架,以农田林网为主体,以村镇绿化为亮点,实施更新、间伐、抚育等措施,调整树种结构,完善林业生态体系。二是采取先进、成熟、适用的制浆造纸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重点发展高档印刷文化用纸、生活用纸和纸板原纸等产品,推进林、浆、纸一体化发展。围绕杨木、桐木的精深加工,突出发展高档板材、家具和工艺品等产品,并加快建设桐木加工、杨木加工和板材加工等园区。三是在巩固现有国内市场的基础上,鼓励企业大力开拓国外市场,积极拓宽销售范围,加快形成多元化的营销网络体系。重点抓好木材交易市场和电商交易平台建设,力争将菏泽市建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中国林产品交易中心。
4.畜牧产业。坚持优化结构、提升质量、增加效益的原则,着力推动畜牧养殖规模化、加工企业园区化、市场设施现化化,尽快将菏泽市打造成山东省重要的畜牧生产加工基地。一是在稳定猪、鸡、鸭养殖数量的基础上,重点发展鲁西黄牛、小尾寒羊和青山羊等特色养殖,突出发展免、貂、狐狸等特色畜禽,加快形成传统养殖和特色养殖有机结合的畜牧养殖体系。引导畜禽养殖主体聚集化发展、规模化经营和标准化养殖,并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畜禽品种,形成菏泽的品牌。二是利
用传统肉制品工程化加工技术和冷链物流技术,发展冷却分割肉,扩大低温肉制品和功能性肉制品产量;利用新型蛋制品生产技术与设备,推动传统蛋制品工业化生产,开发液态蛋、高特性专用蛋粉等新产品;推进乳品新品种开发和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加快形成多样化乳品产品结构;推进皮毛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实现清洁生产,确保皮毛加工行业可持续发展。三是进一步完善高科技产品市场信息网络设施,加快形成功能齐全、设施完备、辐射力强的区域性市场流通体系。引导市、县区、乡镇畜牧技术推广机构,紧紧围绕畜牧养殖、产品加工和经营销售等环节,积极搭建畜牧产品流通平台。
5.水产产业。坚持生态优先、科技引领、持续发展的原则,重点发展南美白对虾、胭脂鱼和甲鱼等优质品种的养殖,同时加大水产品加工和流通力度,努力将菏泽市建成区域水产产业发展高地。一是依托先进的现代育种技术,搞好水产良种供应体系建设,重点抓好水产良种培育场和苗种繁育场建设,并建立渔业资源保护区。加快推进黄河故道生态渔业综合开发、南美白对虾养殖和黄河野生甲鱼基地等项目建设,搞好采煤塌陷区水面的综合利用,如养鱼、养蟹和植藕等。二是以原料产地为依托,实现就地就近加工,并革新罐头、干腌制品以及传统风味制品加工工艺,大力开发鱼干、鱼丸、鱼罐头、鱼火腿肠和莲藕制品等。同时,积极扶持养殖大户和龙头企业,加快形成“渔民+公司+市场”、“种苗基地+渔民”、“饲料+渔民”、“水产品批发市场+渔民”等多种互利联合体。三是引导水产企业开拓销售市场,搭建水产业信息化交易平台,并搞好水产品市场建设,加快形成市、县区、乡镇多层次水产品流通体系。同时,改善水产品流通市场环境,加大水产品宣传力度,积极拓展水产品销售空间。
6.牡丹产业。坚持龙头带园区、园区联基地、基地加农户的原则,重点抓好牡丹种植、加工和销售等环节,培育打造千亿级牡丹产业,努力将菏泽市建成全世界最大的牡丹生产、加工、出口和观赏基地。一是在现有牡丹种植基地的基础上,加快
建设国家级专业镇,进一步扩大牡丹种植面积,并推动牡丹种植的区域化、规模化、高效化发展。依托龙头企业、种植大户,引导农民组建专业合作社,统一提供物资供应、技术指导和产品销售等服务,切实搞好牡丹标准化种植。二是依托尧舜牡丹生物科技、盛华牡丹科技、高科牡丹应用研究所等一批龙头企业,加快发展牡丹籽油、牡丹茶、牡丹酒、牡丹不凋花工艺品等产品,推进牡丹酚、皂甙、黄酮、亚麻酸等有益成份提取工艺深层次研发,引导牡丹产业向医药化工、日用化工、营养保健、食品加工、食用菌类、工艺美术、旅游观光的领域延伸。三是帮助企业完善牡丹产品销售网络,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并利用牡丹文化旅游节、中国林交会和花卉博览会等平台,充分展示牡丹产业发展成果,不断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重点抓好牡丹生产要素交易会馆、牡丹产品交易市场和牡丹特产专卖店建设,并切实搞好牡丹连锁店的布局与建设。
7.芦笋产业。坚持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的原则,重点抓好芦笋种植、深加工和销售等环节,努力将菏泽市打造成全国芦笋产业发展高地。一是借助紫山、格林和立兴等龙头企业,积极拓展芦笋种植面积;以建设芦笋生产基地为抓手,引领芦笋向县区延伸。同时,强化田间设施建设,推广现代管理方式,引进优质品种,实行芦笋生产专业化、标准化、科学化,着力提高其产量和质量。二是依托巨鑫源、裕鲁西达和立兴罐头等省级龙头企业,重点抓好芦笋罐头、芦笋饮料和芦笋酒等产品生产;加快建立龙头企业与笋农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联结机制。形成企业化经营格局,提高芦笋综合效益水平。三是在巩固现有德国、法国和西班牙等欧洲国家芦笋销售市场的前提下,加大秘鲁等南美市场的开拓力度。同时,抓好芦笋流通市场项目建设,积极开拓国内新市场,加大营销促进力度,尽快形成多元化的销售网络。搞好芦笋品牌产品培育,着力提高其国内外的知名度和产业化的效益。
8.药材产业。坚持因地制宜、规模种植、科技支撑的原则,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产品加工和市场交易,将菏泽市打造成山东省重要的中药材生产、加工和集散基地。
一是按照统一种植定点、统一供应种苗和统一技术指导等方式,积极发展中药材种植,不断扩大生产规模。重点发展以金银花、红花、丹参、麦冬、党参、栝楼、白芷等为主打药材的良种繁育基地,加快中药材良种繁育推广,确保中药材种质资源的纯正性。并以丹皮、半夏和白芍等为重点,积极推进具有地域特色的优势品牌建设。二是依托山东舜生堂、鲁药制药和舜王城中药科技园等龙头企业,重点发展中药膜剂、滴丸和微丸等先进中药剂型,突出发展中药传统饮片、中药超微饮片、中药提取、中药制剂、中药保健等中药产品。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一批规模大、科技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的中药材加工企业。三是重点抓好舜王城中药材市场的完善提升,加快打造兼具文化内涵及时代风貌于一体的鄄城现代化中药材商贸城。建设菏泽中药材信息网站,出版发行中药材信息报,广泛搜集中药材最新信息,掌握国内外中药材最新动态,及时发布,以指导菏泽市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
9.旅游产业。坚持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的原则,走“大农业”与“大旅游”有机结合的路子,将菏泽市打造成区域农业旅游发展高地。一是充分发挥菏泽市为“中国牡丹之都”、“戏曲之乡”“书画之乡”“武术之乡”“民间艺术之乡”的优势,结合牡丹观赏园、生态湿地公园和黄河森林公园等景点建设,着力打造一批旅游强乡镇、特色村、农家乐等乡村旅游点,并积极向乡村旅游集群发展。二是结合区域特色文化、生态条件和资源丰度,以特色小镇和地方风情体验为主题,重点打造“牡丹小镇”、“芦笋小镇”“玫瑰小镇”“木瓜小镇”“条编小镇”“森林小镇”等旅游小镇,积极打造“水浒人家”“黄河人家”“鲁艺人家”“湖上人家”“圣地人家”“荷塘人家”等旅游品牌,并搞好养生、观光、度假、体验类特色旅游项目建设,加快形成黄河故道观赏、沿黄河观赏和牡丹观赏等一批菏泽农业旅游主题线路。三是加快引进和培育观赏价值高、营养价值丰富、比较价值突出的农产品新品种,提升名特优农产品的旅游价值。依托现有鲁锦、书画、面塑、藤编、人发、古筝等当地民俗工艺品或标志物,重点开发一批实用、新颖、多样的特色工艺品、纪念品和旅游使用品等。
总之,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具有涉及范围广、带动能力强、综合效益好的特点,也具有运作周期长、资金投入大、各种困难多的特征。因此,菏泽应树立全局意识、战略意识、创新意识,超前谋化、科学决策、合理布局,并在其过程中突出重点、强化指导、精心实施,切实做到与发展实际相结合、与市场需求相一致、与生态环境相适应,努力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工程做成菏泽市的富民工程、低碳工程、生态工程。
【相关文献】
[1]胡东香.关于山东粮食生产的调查与思考[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6(6):17-19.[2]张德宽.深入推进我省乡村旅游的建议[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6(3):29-31.[3]张秀森,等.德州市发展现代农业的对策研究[J].山东宏观经济研究,2013(4):45-49.[4]吴光炜.加快菏泽牡丹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意义及其基本方略[J].菏泽学院学报,2015(3):25-29.[5]齐西鹏.鄄城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调研[J].求实论丛,2015(6):45-47.[6]菏泽市工商联.关于促进我市冷链物流业发展的调研与建议[J].菏泽发展论坛,2016(1):58-60.
推荐访问: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提案 提案 一品 一村
上一篇:国防教育简报内容2篇
下一篇:农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