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简表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的研究结题报告的摘要9篇

|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的研究结题报告的摘要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的研究

  学科分类:基础教育

  课题类别:一般课题

  关键词:课内阅读

  课外阅读

  有效衔接

  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

  课题设计论证

  一、问题的提出

  1、课程标准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提高。”语文教师必须做好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指导学生实现大量阅读,逐步扩展学生的知识积累,丰富语言感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实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应在145万字以上。一二年级不少于5万字,三四年级不少于40万字;五六年级不少于100万字。

  2、教学改革的需要

  整个小学阶段,12册课文学完,也就三百多篇课文,几十万字,即便学得再好,所得也是很有限的。离课标的要求相差甚远。再则我校许多语文教师都有感触——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学得浅薄。薄薄的一本语文教科书,前后不知讲了多少遍,等遇到一篇课外的阅读篇目,学生们要么曲解中心,要么肢解其意。学生阅读面窄,朗读水平差,语言表达能力弱。这仿佛已经成了当前小学生的“语文通病”。

  因此,将课堂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效地结合起来,可以说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切入口,是学生成长的“助推器”。

  3、学生现状的需要

  我校虽是一所县直小学,但留守儿童居多。家长文化素质偏低,没有时间、精

  力和能力来过多地关注孩子的阅读情况。实际调查后,发现部分学生阅读局限在课本中,圈定在课堂上,部分学生缺乏阅读兴趣,阅读量少,盲目择书,阅读内容单一,不注重积累,阅读方法不当,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等问题。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扩大信息量,就要开放课堂,以课内为点,课外为面,使课内外有效衔接,把课内所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运用到课外阅读和生活中去,学以致用,即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互促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二、课题界定

  课内阅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对教材中编写的文字内容进行阅读理解的教学活动。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掌握阅读方法。

  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一种,它相对于课堂阅读而言,是指学生课外通过阅读书籍报刊、影视、网络等进行学习的方式。

  衔接,衔接既连接,指的是将课内和课文阅读进行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

  所谓“课内外阅读衔接”,就是在课内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将其运用到大量的课外阅读中去。即在课内阅读教学的基础上扩大阅读量和阅读范围,使阅读和社会生活相联系,让阅读深入学生生活,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综合素质,即培养整体阅读、深层剖析、理解阅读材料、快速获取知识信息、在阅读中创新的能力。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近年来,世界各国都掀起了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改革,都很重视学生阅读教育的研究。在美国,中小学最重要的课程是语言。美国教育专家认为,有效地引导学生阅读和写作,是美国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学生想获得语言考试的好成绩,必须有很强的阅读能力。如果阅读跟不上,语言考试是很难过关的,因此,美国中小学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训练。早在1995年4月,意大利教育部长就宣布了“促进学生阅读计划”;而我国一些专家也提出了各种要求。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夏家发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外阅读指导”;韩兴娥老师提出“课内海量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前几年我校根据课标的要求大力提倡学生大量阅读。一是增加了阅读时间。每天早读十分钟,午读二十分钟,每周一节阅读课。二是在课内阅读教学中对于难以理解的内容让学生课前预习、搜集资料;课中老师做适当的补充拓展延

  伸;课后深化、阅读与课文相关的书籍。三是向学生推荐本年级必读课外书目。

  四、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众所周知,阅读对于孩子智力发展、性格塑造、人格形成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学生来说,学习课内知识固然重要,但如果仅限于此,那么势必会使学生知识结构过于单一,远远达不到激发学生潜能、开拓学生视野、影响孩子终身发展的效果。而将课外阅读与课内知识有效结合起来,让课堂知识作为课外阅读的根基,课外阅读作为课堂知识的延伸,在基础与拓展之间互相协调、互相配合,能更好更快地促进孩子的成长。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可见阅读的重要性。《语文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强调了小学阶段应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并且积极倡导“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阅读教学分课内和课外两方面。课内和课外就如同语文教学的两只翅膀.课内外阅读的相互促进,是语文课程从封闭的课堂走向了学生的生活。为孩子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展课内外阅读既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学习语文,又能把课内阅读中所掌握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从而提高阅读能力与语文素养。

  五、研究目标

  1、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以课堂为点,以课外为面,使学生既从课外阅读中、生活中学语文,又能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课外阅读和生活中,学以致用、融会贯通,为生活服务。即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互促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2、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独立阅读的能力,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3、通过一定量的课外阅读,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热爱母语、尊重母语的情感。

  4、带动一批掌握课内外阅读衔接方法、能有效实施课内外衔接阅读的骨干教师。

  六、研究内容

  1、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的价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形成阅读动机,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阅读能力,并着力构建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自主化、自动化品质,为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探索课内外阅读衔接的结合点和基本方法,构建课内外阅读融会贯通、相辅相成的阅读体系。

  3、探索课外阅读指导的策略(训练基本能力、训练能力品质、培养健康情趣)和课外阅读指导课的类型(读物推荐课、读书方法指导课、读书汇报交流课、读书笔记辅导课等)。

  4、开展课外阅读价值的研究。探讨课内外衔接在拓宽教学途径、帮助学生形成良好“智力”背景、开发“学困生”智力、以读促思、以读助写、以及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等诸方面的功能和实际效益。

  七、研究重点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的重点

  1、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的价值所在。课内外阅读的和谐发展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同时能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2、探索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的方法。找准课内外阅读的衔接点。形成一个由课内到课外,再由课外到课内的一个良性循环的有效模式。构建课内外阅读融会贯通、相辅相成的阅读体系。

  3、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独立阅读的能力,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创新之处

  1、课内外结合,扩大学生阅读面。找准课内外衔接点。以教材疑难问题为切入点选择课外阅读材料指导阅读;选择与课内文体或内容、写作方法上比较相似的课外阅读材料进行阅读;在教学的前后,把原文、原著推荐给学生,使学生更立体地、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读名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2、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习惯。养成阅读摘抄优美词句段、写读后感、分享阅读的习惯。

  3、开展活动,落实学生阅读。如:读书故事会、阅读交流卡展示、佳作欣赏会、“读书之星”评选等。

  八、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从现实存在问题入手,立足解决本校学生阅读中存在的问题,综合运用调查法、课例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证与案例研究相结合。首先,通过整理文献,了解该课题研究的整体动向;其次,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学生的阅读现状及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再次,通过思考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出发点;最后,探索规律,形成有效衔接方案。

  二)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在理论硏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采取边研究边实践的方法,通过实验、反思、总结,再实验、反思、总结,以达到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的目的。

  2、调查研究法:对本校语文课内外阅读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找出问题根源。收集教师、家长、学生对于课内

  外阅读的合理化建议。

  3、文献研究法:查找已有的与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相关的文献、资料、成果,为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提供科学依据。

  4、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研究和实践过程中的收获,反思失误,及时改进。坚持写教学随笔,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推广。为更为有效地完成研究任务,提高课题硏究质量创造条件。

  九、实施步骤及预期成果形式

  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

  1、确立课题,建立课题组。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论证,请有关专家提出修改方案的意见,并进一步作可行性和可能产生的效果分析,最终完善方案。

  2、召开课题组成员培训会议,阐释和完善本课题的定义和内涵。

  (1)课题核心层:进行课题方案的可行性论证,思想保持高度一致,整理学校以往的科研成果、教育经验,纳入课题硏究体系;

  (2)教师层:通过教师课堂、课题立项、校本教研、论文和案例的撰写等日常的学校的各项活动进行渗透和宣传;

  3、制定和健全学习和交流的制度,学习有关理论,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经验,统一思想,统一认识,为进行初步探索性实践做好准备。

  (二)实施阶段

  1、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的硏究

  (1)调查分析当前学生阅读现状;搜集目前课堂教学中与新课程理念下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教学不相符合的现象(包括思想和做法);

  (2)对搜集的材料进行整理归纳,对目前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类和分析。

  (3)研究达成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的模式,探索提高学生阅读效率的方法。

  (4)分析对比方法的有效性。

  2、阶段性总结:课题组半年召开一次课题研究与实验阶段性总结交流会。

  (三)总结阶段

  整理分析实验资料,对操作过程中积累的材料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撰写实验报告,接受专家组的鉴定与评估。

  预期成果形式:

  报告集(阶段性小结、结题报告)成果集(论文、案例)活动资料

  十、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核心观点、前期相关研究成果

  1、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

  课题负责人:XXX,我校语文教研组长,语文骨干教师,县级名师。该同志多年来勤奋学习,阅读各类教育教学书籍,致力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对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教学有自己深入的思考。她先后参与过省市教科研部门开展的《中华古诗词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整合研究》

  、《语言的积累与运用有效整合》、《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研究

  》等多项省市课题实验,在课题实验的过程中她全身心投入,边学理论,边引导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实验,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总结了丰富的教育教学改革经验,具有较高的课题研究水平和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九位主要参与者中书记校长、副校长常年从事小学教科研工作,有丰富的教科研经验。教科室主任和其他老师多年从事小学语文教研教学工作,是学校教科研、语文教学方面的骨干教师,她们科研意识强,乐于学习,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具有比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研究的能力,特别是有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这些都为顺利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了很好的保证。

  2、核心观点、前期相关研究成果

  大家一致认为进行《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的研究》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需要,更是语文学科教学的需要。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内外阅读有效结合至关重要。这一核心观念已根植于老师们的脑海中,并形成了一定的教学方法。如:课前查阅资料,课中及时补白、课后拓展延伸。阅读与课文相关的书籍,摘抄优美词句、段,写读后感,做阅读交流卡等。目前初见成效我校部分学生已基本养成爱阅读、写阅读交流卡、分享阅读的习惯。

  十一、主要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2、《小学语文教学》

  3、《湖北教育》

  4、《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融合的策略》[J].陶有峰.安徽教育科研

  5、《小学语文教学理论和实践》李卫民.浙江出版社

  6、《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田本娜.南开大学出版社

  7、《小学语文教学论》崔

  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8、《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与对策》何文浩.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课题编号:7133

篇二: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的研究结题报告的摘要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研究》课题中期报告三篇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研究》课题中期报告一篇

  20XX年3月,我的小课题——《不一样教学资料的语文高效课堂研究》正式申报。从申报至今,已经过去了3个月了,回顾这段时间我针对这个小课题开展的系列工作,我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课题研究进展情景

  1.研究的目标

  (1)提高不一样教学资料的课堂效率,异常是让学生颇为头疼的文言文,考试过程中失分较多的诗歌鉴赏题、语言运用题以及现代文阅读题和作文。

  (2)重在教授答题技巧与作答规范。

  (3)经过在课堂教学中主动添加学生感兴趣的因素,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与热忱,把复杂问题简洁化

  2.课题研究的资料

  (1)如何尝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转变教学理念,培育学生思维的兴趣,构建高效的课堂提问艺术,让学生乐学、乐问,绽开较有计划的实践研究。

  (2)学习兴趣与自信念的培育的研究;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对于我任教的两个教学班语文学困生来说,任课教师更应当加强学

  法指导。当他们在学习中遭受挫折和失败时,需要进行耐心的心理疏导和方法点拔,准时进行学问上的查漏补缺;当他在学习上或行为中出现“闪光点”时,哪怕是课堂上或课下出现的点滴提高,我们都应准时赐予鼓舞和表扬,让他们体会到信任、满足、亲切的情感,从而树立他们的学习信念,以满腔热忱投身到学习中来,增加向优生转化的信念和士气。

  (3)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的研究;

  在高一阶段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动手、动口、动脑相结合,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变紧急压抑的被动理解学问为简便开心的主动学习学问,提高每一位学困生的参与意识,使每个学困生都能进取投身语文课堂的学习过程中来。

  3.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主要是从近几年大型考试以及高考等命题质量很高的试卷中选取定性训练题目,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精确把握研究发展的趋势。

  (2)调查研究法。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比较研究,使转化语文学困生的措施更加切合实际,更加富有成效。

  (3)行动研究法。不断实践,不断修正,不断完善转化学困生的方法,构成一套转化学困生的理论框架。

  (4)个案研究法。主要是经过对学困生的跟踪分析,摸清他们学习困难的成因及转化效果,为研究供给较为直接的材料。

  二、开题以来做的工作

  1.方案预备阶段:(20XX年3—4月)

  (1)制定和论证课题试验方案,论证课题价值和可行性,请专家对试验方案进行反复论证,确定最终研究方案;

  (2)深入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等有关理论学问,明确研究方向,增加研究的自觉性、紧迫感;

  2.方案实施阶段:(20XX年5月—6月)

  (1)专心做好课题研究的分层工作,围绕研究资料,收集原始材料;

  (2)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和研究资料,扎实开展课题研究;

  (3)定期做好阶段性小结,研究阶段性成果,撰写研究论文,构成文字性材料;

  (4)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方案,调整课题研究思路。

  二、课题研究的成果

  《不一样教学资料的语文高效课堂研究》课题申报实施以来来,在研究过程中,我不断调整方案、细化目标,使课题脉络清楚,异常留意不一样课型的语文课堂的学生反应、领悟以及答题本领,准时有意识的向课堂注入新奇的活跃因素,充分调动学生语文课堂的学习进取性,大多数学生喜欢学语文,更加进取主动地去学语文,构成良性循环,效果不错。

  三、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

  1.本课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求我在平常的教学实践

  中,将某些现象、想法、感受准时总结、提炼,并能上升至理论层面,但我在这方面有时不能准时做个有心人,未能准时准时做书面记录与总结。

  2.少数语文学困生虽然在思想上有了必需的熟悉,但在详细转化过程中仍旧有必需程度的畏难与懒惰心情,不能持之以恒坚持学习,转化效果不是很明显。

  3.我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教授的多一些,留给学生去练的时间相对要少一些。

  四、下阶段研究计划及确保最终成果的主要措施

  在前阶段的研究中,在教师与学生对彼此关系的熟悉上都有了必需了解,经过初步试验,探索出在师生间的公平、合作、友好关系对课堂教学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下阶段的研究中,我将连续遵循最初的课题研究思路,围绕前阶段遇到的问题绽开研究:

  1.加强理论学习。连续将课题研究与教学研究活动结合起来,多种渠道开展有效活动,以活动支撑和服务于课题研究。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成功的课堂教学供给了保障,在下阶段的研究中,我们将要加大课堂教学中的研究。

  2.切实制定好每学期课题研究的目标与资料,做到有目标、有计划,使研究工作有的放矢,稳步推进,促使课题研究向前迈进。在学期结束采取成果汇报制度。

  3.深入进行课题研究,大胆试验,研讨分析,努力解决教师教学设计与实际操作之间的矛盾,反复做好少数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有效防止学困生的反弹。

  4.在下阶段的研究中,我还会遇到一些新问题。届时,我将依据实际情景,敏捷应对,为确保本课题顺当结题创造条件。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研究》课题中期报告二篇

  《培育初中学生实际问题数学化本领的研究》

  中期研究报告

  一、课题简介

  课题由来:培育学生实际问题数学化的本领,是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培育学生实际问题数学化的本领具有发展学生数学应用意识,转变数学教学与现实世界之间的严重脱节现象,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本领的重要意义。在国外,从数学课本看起,每一章都是从实际动身,然后解释数学资料,最终总牢固际问题的解决。可是,我们的广阔基层一线教师的教学与研究思路大都局限于“解题方法”、“一题多解”、“考试题解”等,往往忽视了学生实际问题数学化本领的培育。由此,我们提出了“培育初中学生实际问题数学化本领的研究”这个课题进行研究。

  课题界定:我们认为培育学生实际问题数学化的本领是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动身,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析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本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提高与发展。

  研究目标:经过研究,构建出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运行机制,在目标、原则、途径、策略、评价等方面构成一些本土化、特色化的基础性理论。经过研究,提高学生两种本领。一是应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学问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策略的本领;二是应对新的数学学问时,能主动地查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的本领。

  研究资料:一是调查了解学生当前实际问题数学化的真实水平及存在的问题;二是分析制约学生实际问题数学本领构成的主要因素,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三是探索培育学生实际问题数学化本领的有效途径;四是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研究者的自身研究与教育的本领,从而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二、课题研究情景

  1、在理论学习中更新教育观念

  我们采用了团体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方法,经过上网、学习专著、阅读教育教学类刊物,学习有关问题转化的教育教学理论,写好教育随笔,积累教育智慧,用以指导自我的教学行为。我们课题组看过的理论著作有:(略),撰写的教育随笔共14篇,分别是:(略)经过学习,努力从理论层面上引导教师对试验课题产生背景、科学依据、教育思想、实践价值全面把握,实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

  2、编制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研究

  编制调查问卷,并选择300个样本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当前实际问题数学化的真实水平及存在的问题,并依据调查

  结果分析制约学生实际问题数学本领构成的主要因素。

  3、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构建课题交流平台

  进一步完善共营互惠的教学研究制度,拓展互惠的内涵,进取主动、坦诚无私地公开自我的教学与思想,在教育处的支持下,进取组织课题组教师参与各种教学观摩、学习、参观活动,也邀请其他学校教师参与我们课题组的观摩活动和研讨活动。迄今为止,课题组教师参与或组织的活动有:(略)

  三、课题研究成果

  1、理论成果

  (1)构成“初中生实际问题数学化本领培育的现状与问题”调查报告。(见附件)

  (2)我们认为制约学生实际问题数学本领构成的主要因素有学习兴趣、学问储备量、认知方式、表征方式等。

  (3)我们初步提出的解决策略有:①充分利用多媒体的闪耀、移动、变形等功能,强化感知,促进学问由详细到抽象的转化。②以生活原理为载体,提炼出数学思想。③探索数学建模训练,加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4)论文:毛利益教师撰写论文《提高学生实际问题数学化本领的几点做法》并进取投稿。许文英教师撰写了论文《利用数学建模思想培育初中学生实际问题数学化的本领》。(见附件)

  2、实践成果

  (1)促进了学生学习本领的提高。在课堂内外,学生

  的学习方式得到了较大的转变,学生有了较强的数学运用意识和实践本领,渐渐地学会数学化的方法,并自觉地把所学习的学问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起联系。

  (2)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带动了课堂教学的优化。在研究实践中,教师努力将先进的教育思想内化为自我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变为自我的教育行为,升华为自我的教育教学特色。学生在课堂作业时,充分发展自我的特长,进取地走向课外、走向社会进行实践,最大限度地开发、挖掘学生的潜在创造力。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教师自身的素养也同样得到了发展。其中毛利益教师和许文英教师被评为市教学能手。

  四、课题研究的疑难困惑

  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有以下问题需要留意,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1、课题组个别参研教师在教学中虽然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但放得不开,担忧影响教学质量和升学业绩,课堂上学生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充分。

  2、课堂教学的情景设计如何走向生活化、课堂练习设计如何走向效率化还有待提高。

  3、对课堂中学生评价研究程度不够。

  五、课题研究的后段设想

  1、连续抓好理论学习,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2、切实抓好课题研究的管理,对课题研究状况不断进行专心准时的调查诊断。

  3、连续深入系统的开展课题研究,优化教学体系。

  4、加强团体备课的力度。每两周进行一次团体备课,相互探究课题实施过程中的教学点滴,解决疑惑,交流经验。

  5、加强听课、评课,研究教学模式。每学期课题组教师之间相互听课不少于10节,并相互评课。每位参研人员依照课题研究的教学模式,对每学期每位教师的课题研究课从环节、过程、师生地位主角、学生学习方式、参与达成状态、课堂效果等诸方面进行评课。

  6、成果展示要详细:试验报告、论文、教学案例、教学故事、学生作品和经验总结等。

  7、随时积累整理课题研究中的过程性资料,以免遗忘。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研究》课题中期报告三篇

  语文学科德育渗透课题中期报告

  本课题的研究工作从课题确定、申报、制定研究计划、理论学习研究、教研探讨等方面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取得了一些成果,在研究过程中教师们有了一些心得体会,同时也遇到了不少困惑,现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阶段性小结。

  一、试验课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重智育轻德育,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依旧存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负面效应和“应试教育”带来的对学生简洁粗暴的教育方法,造成学生主体定位转轨不到位,异常是研究中学生学习心理、品德行为很

  少顾及,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进取性,造成自控本领差、自学本领弱,不注意创造性地探究学问,学习处于麻痹状态,缺乏兴趣,导致出现厌学心情。常规的德育工作不适应农村城镇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不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不适应全面推进素养教育的要求的地方较多。表现为德育途经单一,方法和手段滞后,针对性、实效性不强。经过调查分析,本地区农村经济较为发达,外来子女就读较多,造成我镇中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有不少薄弱的地方:中学生物质拥有“过剩”,精神养分“不良”,社会商品与金钱背后不良风气的影响,由此导致少年儿童思想迷茫,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的偏向,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教育的风气尚未全面构成,而各种社会不良风气对学生的影响不断增加,学校正面教育显得苍白无力。调查发觉,学生校内校外的表现差别很大,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很多不适应的症状。学校的德育工作遇到了很多新的情景,新的问题。在新的世纪,中学生应具有什么样的思想道德素养?学校应经过什么方法途径有效地实施思想道德素养教育?这的确是一个事关中华民族前途将来的大问题。为此,我校确定了《语文学科德育渗透》的试验课题,全方位多角度地专心探讨德育途径和方法,实践求真,探索前进。

  二、试验的目标和资料

  “中学生德育途经的探索”试验的目标是努力协调学校

  和社会各界对青少年的教育,构建学校、家庭、社区相结合的德育网络,使社会各方面从不一样角度都能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条件,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素养,使其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基于上述试验宗旨,结合我校实际,确定试验资料是:

  (一)研究和探讨德育的途经:德育活动课、思想品德课、各种学科课、班主任工作、团队工作、学校文化、社会实践等均可与德育挂钩进行研究。

  (二)研究和探讨德育的方法:说理教育法、榜样示范法、趣味引导法、激励指导法等。各个年级试验班依据本班实际情景,确定试验资料,拟定试验措施,进行探索。

  1、探索礼仪教育的途经。礼仪教育是基础道德教育,它与礼貌是孪生兄弟,相伴在同等条件下。所以礼仪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礼貌程度的重要体现。一个健康有序、礼貌提高的社会,不仅仅是一个“赏罚分明”的法治社会,还应是一个有“礼”,循“礼”的礼治社会。我们把礼仪教育作为一项系统的工程来抓,是因为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礼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神礼貌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难性,打算了礼仪教育的长期性。

  2、探索自信教育的方式。让学生自信地参与各种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进取性、主动性,让他们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熟悉自已,强化意志的培育,使之获得成功的喜悦,以增加其参与群体生活的信念。

  3、探索最佳德育课堂的教学模式。依据学生身心发展

  11实际规律,加强德育语文课教学的研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探讨其内化规律,促进学生品德的养成。

  4、探索有机高效的学科渗透教育模式。抓住学科渗透点,有机进行德育渗透,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热忱,激发学生的学习进取性。

  5、探索德育活动的最佳模式。在中学阶段,按低、中、高年级段,分别设计适合少年兴趣爱好的模块活动,变封闭式的说教为开放式的教育实践,力求使班队活动自主化,校外教育阵地化,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德育实践中学生做事,学会做人。

  三、试验的方法与步骤

  我们进行的中学生途径和方法的试验,主要采用自然试验法。根据自然试验法模式,将试验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分步实施。

  第一阶段:(20XX年2月20XX年8月)试验的预备阶段。主要任务是申请立项,做好试验有关预备工作。搞好思想发动,强化社会参与意识,制定试验方案,调整配备试验教师。建立试验组织是进行试验的保证,提高熟悉是进行试验的思想基础。我们组织试验教师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学习教育理论,不断提高对德育重要性的熟悉。课题组编制出试验方案。之后,学校组织力气对课题方案进行谁,课题组依据意见反复修改,使之臻于完善,变粗为精。

  第二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2月)

  1、试验的初步实施阶段。主要任务是全面开展试验。

  12分年级段第一步进行礼仪教育,低年级的入学基本礼仪,中年级的孝亲敬长礼仪,高年级的社会交际礼仪等。“蒙以养正”,从小施以礼仪教育,养成良好的礼貌行为,这对他们以后的成长及至一生都是至关重要的,也昌他们将来成人,做一个合格公民的最起码的条件和素养。

  2、试验的深入发展阶段。主要任务是全方位、多角度开展德育工作,把德育渗透在教育、教学和各种活动之中,使德育落到实处。这一阶段在以下五个方面开展德育途径方法的试验秘研究:(1)德育毓活动,培育规范化的行为习惯;(2)建设高品位学校文化,实现环境优化;(3)加强少先队职能工作的力度,实现自身教育的优化;(4)加强社区网络教育,实现育人优化;(5)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实现德育评价的优化。

  第三阶段:(20XX年1月20XX年12月)试验总结阶段。一方面连续完善第二阶段的试验,另一方面验证总结、推广成熟经验,扩大试验面。再就是撰写试验报告,进行系统总结。

  四、试验的效果

  (一)德育试验规范化

  1、成立试验小组。学校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和课题试验小组,制定了学校德育试验目标和德育工作评价体系,每周召开一次德育工作会议。学校校外有德育基地,构建了德育社会网络,进取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校内有育人活动室如:电视台、广播站、劳技室等,多角度、多方位强化德育环境。

  132、重视课题管理。学校将课题管理列为工作重点。课题管理的区位体此刻研究流程上,管理好各环节的试验是保证研究质量的重要手段。拟订的方案便于操作化。依据试验方案,试验教师投入详细的操作行为,有序推进研究的进程,使静态化的方案转化成动态化的实施。每一个试验班确定好试验题目,一个阶段一个阶段进行,将总体目标详细化,逐步推进,使课题研究的进程显得明晰。注意试验研究成果,目的是变点为面,把各个班级试验研究的成果经过相宜的方式推出或推广,使之产生更大效益。

  (二)德育资料系列化

  1、依据《中学德育纲要》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开展德育教育的主要资料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团体主义教育、礼貌礼仪教育、孝亲敬长教育、养成教育、环境保护教育、热爱劳动教育、法制规约教育、激励转化教育等。在每种教育资料的试验研究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基本目标——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并在各种教育试验研究中交叉和相互渗透,查找最佳切入点,避免形式主义,增加德育的实效情景。

  2、我们还经过营造礼貌的学校文化氛围,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学校文化建设是陶冶学生思想情操,对学生进行素养教育的重要途径。搞好学校建设即是对学生进行无声的德育教育,经过努力,基本上做到了净化、绿化、美化,长年有绿,四季有花,到处育人。经过美丽的学校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师生的礼貌行为等,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构成观念,进而转化为行为。

  143、学校还聘请了校外辅导员,定期开展活动,共同研讨对学生的教育问题,交流学生在学校和家庭的学习和生活情景。每学期的优质课竞赛都邀请家长参与听课、评课,其评价标准必需要有德育资料,其竞赛结果张榜公布,并给与嘉奖。为检验德育效果,教育处定期经过试卷问答和德育学问竞赛,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行为表现。学校还聘请了派出所警员为法治副校长,经常到学校举方法制讲座,主讲的资料有“幻想与道德”、“社会与法律”、“青少年维权岗服务”等,不断增加学生的法制观念。

  4、每学期还举办小报竞赛,经过评比把优秀的小报经过各种形式向学生展示,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大队部的每项活动都有计划、有记录、有结果、有总结。为加强内部管理,学校拟定了内部管理方案,统一制定了学生一日行为规范,开展的“五星班团体”的争创活动,每周进行评比。

  5、学校经常组织青少年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如义务献血、清洁街道、慰问活动等;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了解社会发展变化,完成调查报告。每期组织一次“评先”活动,宣传先进师生的典型事迹,组织师生向他们学习,每年的“元旦”、“清明”、“六一”、“国庆”,学校都进行庄重的升旗仪式和入队仪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德育方法科学化

  我们在试验中,坚持德育工作研究的方向性、针对性、情感性、趣味性和激励性,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方向性,使德育试验研究富有“向心力”。我们坚持教

  15书育人的方向,大力开展德育工作,做到“讲层次、有实效”。如,每一天利用早读前的15分钟,经过校广播站,对学生进行时事政策教育和好人好事的宣传,使学生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学习各行各业英模的高尚情操,学习本校先进师生的优秀品质。

  针对性,使德育试验研究富有“说服力”。德育工作必需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征,针对他们的脾气禀性,不一样的举止言行,不一样的兴趣爱好,不一样的家庭背景,不一样的成长环境,采取不一样疏导方式。我们在德育试验中总结出五种疏导方法:(1)说理(2)规劝(3)慰抚(4)感化(5)警示。

  情感性,使德育试验研究富有“感染力”。“感人者莫过于情”,情感是沟通心灵的桥梁。情感投入的核心是关心人、爱护人。对学生教育满腔热忱耐心引导,在学习上帮忙,在生活上爱护,在思想上关怀,使他们真正获得教师的爱。

  趣味性,使德育试验研究富有“吸引力”。我们依据青少年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经常开展一些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活动,如自护自救演讲,安全学问抢答赛,尊师敬长、讲礼貌懂礼貌故事会,“我心中的二十一世纪”作文写作竞赛,“生命的意义”等,来吸引大多数人的参与,从而进行广泛地德育教育。

  激励性,使德育试验研究富有“内驱力”。学校开展了“五星班团体”评比,制定了学生一日生活行为规范,大队部每一天有人监督检查,每周进行评比。各中队均制定出争

  16章达标计划,按计划参与竞赛达标活动。

  (四)德育途径多样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学德育途径的选择,必需体现出生动活泼、敏捷多样,不拘一格、讲究实效。为此,我们始终坚持德育试验的扩展性,注意德育途径的多样性,强化全方位育人,其详细做法是:(1)建立爱国主义德育基地,列入教学计划统筹支配管理;(2)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到工厂、商店、农村,深入基层,参与实践,体验生活,陶冶情操,验证课堂上所学的学问。(2)开展“手拉手”活动,培育学生助人为乐,关心他人的团体主义思想。(3)过好“五节”;清明春游节、六一儿童节、庆祝教师节、十一国庆节、科技艺术节。为学生供给发挥兴趣和特长的机会,促进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提高。同时,增加学校的吸引力、感染力,给学生留下一个终生难忘的小学时代。(4)强化《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落实。不仅仅要求每个学生都能背诵,并且要能自觉遵守,对学生的品德有科学的评估体系,有周评、月评、期评和年度总评。经过试验,学生生活丰富多彩、遵纪守法,行为高雅。

  五、存在问题

  1、重智轻德现象仍普遍存在。假如把目前的德育与智育作一比较,不管你承认与否,事实有目共睹,在我们学校部分教师中,德育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落实在行动上却远远不够。追塑原因,自上而下,智育有硬指标:及格率优秀率,而德育没有。所以,尽管学校重视德

  1育,尽管大家明白“五育”并举,德育为先的道理,但德育与智育比较,教师仍“一手软、一手硬”。

  2、学科德育标签化。将德育渗透于各科教学,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形式之一。但端详我们的学科德育并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有机渗透,往往是标签化的。相当多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教师在课前、课后或课中,说上几句与德育有关的话,就算是完成了学科的德育任务。这种标签化的方式,不能说没有一步效果,但与“润物细无声”和德育要求相比,距离是遥远的。

  3、德育资料、方法单一。长期以来,教师更习惯把道德教育当作一般的学问原理对学生加以灌输,忽视了思想道德教育丰富的资料,德育方法重说教、轻实践,存在着很多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

  4、活动缺少创意,资料缺乏。德育离不开活动,尤其是小学生,如何依据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开展富有成效的、学生易于理解的活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德育活动要具有针对性、时代性、实效性。另外,需指出的是有些工作我们是做了,活动也搞了,但未能准时收集资料,进行加工整理,总结得失。所以,能反映试验过程的构成性材料不齐。

  六、下一步工作重点

  1、班主任工作要求真务实。目前要以《守则》、《规范》为依据,结合班级实际,从小事抓起,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重视学生思想转

  1化,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怀沟通;统一教育方法,争取家长协作,构成教育合力。

  2、少先队要发挥组织功能,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开展学生易于理解的种类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3、语文课要根据新课程的要求,避免课堂说教,避免贴标签式的渗透,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重实践、重体验,提高语文课质量,另外,要留意选择典型个案,向外投寄,争取发表。

  4、要充分发挥学校环境的育人功能,努力创设宽松融洽的、进取向上的从文环境,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同时要营造催人奋进的物态环境,到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5、重视活动过程的指导、督查,重视资料的积累。

  19

篇三: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的研究结题报告的摘要

  

  这份报告被广泛使用。根据上级的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一份报告,反映工作的基本情况、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工作思路,以获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研究》课题中期报告的文章4篇,欢迎品鉴!

  语文学科德育渗透课题中期报告

  本课题的研究工作从课题确定、申报、制定研究计划、理论学习研究、教研探讨等方面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取得了一些成果,在研究过程中教师们有了一些心得体会,同时也遇到了不少困惑,现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阶段性小结。

  一、实验课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重智育轻德育,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依然存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负面效应和“应试教育”带来的对学生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造成学生主体定位转轨不到位,异常是研究中学生学习心理、品德行为很少顾及,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进取性,造成自控本事差、自学本事弱,不注重创造性地探究知识,学习处于麻痹状态,缺乏兴趣,导致出现厌学情绪。常规的德育工作不适应农村城镇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不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不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的地方较多。表现为德育途经单一,方法和手段滞后,针对性、实效性不强。经过调查分析,本地区农村经济较为发达,外来子女就读较多,造成我镇中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有不少薄弱的地方:中学生物质拥有“过剩”,精神营养“不良”,社会商品与金钱背后不良风气的影响,由此导致少年儿童思想迷茫,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的偏向,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教育的风气尚未全面构成,而各种社会不良风气对学生的影响不断增强,学校正面教育显得苍白无力。调查发现,学生校内校外的表现差别很大,在很多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许多不适应的症状。学校的德育工作遇到了许多新的情景,新的问题。在新的世纪,中学生应具有什么样的思想道德素质?学校应经过什么方法途径有效地实施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这的确是一个事关中华民族前途未来的大问题。为此,我校确定了《语文学科德育渗透》的实验课题,全方位多角度地认真探讨德育途径和方法,实践求真,探索前进。

  二、实验的目标和资料

  “中学生德育途经的探索”实验的目标是努力协调学校和社会各界对青少年的教育,构建学校、家庭、社区相结合的德育网络,使社会各方面从不一样角度都能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条件,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其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基于上述实验宗旨,结合我校实际,确定实验资料是:

  (一)研究和探讨德育的途经:德育活动课、思想品德课、各种学科课、班主任工作、团队工作、学校文化、社会实践等均可与德育挂钩进行研究。

  (二)研究和探讨德育的方法:说理教育法、榜样示范法、趣味引导法、激励指导法等。各个年级实验班根据本班实际情景,确定实验资料,拟定实验措施,进行探索。

  1、探索礼仪教育的途经。礼仪教育是基础道德教育,它与礼貌是孪生兄弟,相伴在同等条件下。所以礼仪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礼貌程度的重要体现。一个健康有序、礼貌提高的社会,不仅仅是一个“赏罚分明”的法治社会,还应是一个有“礼”,循“礼”的礼治社会。我们把礼仪教育作为一项系统的工程来抓,是因为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礼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神礼貌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决定了礼仪教育的长期性。

  2、探索自信教育的方式。让学生自信地参与各种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进取性、主动性,让他们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认识自已,强化意志的培养,使之获得成功的喜悦,以增强其参与群体生活的信心。

  3、探索最佳德育课堂的教学模式。依据学生身心发展实际规律,加强德育语文课教学的研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探讨其内化规律,促进学生品德的养成。

  4、探索有机高效的学科渗透教育模式。抓住学科渗透点,有机进行德育渗透,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进取性。

  5、探索德育活动的最佳模式。在中学阶段,按低、中、高年级段,分别设计适合少年兴趣爱好的模块活动,变封闭式的说教为开放式的教育实践,力求使班队活动自主化,校外教育阵地化,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德育实践中学生做事,学会做人。

  三、实验的方法与步骤

  我们进行的中学生途径和方法的实验,主要采用自然实验法。按照自然实验法模式,将实验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分步实施。

  第一阶段:(2006年2月2006年8月)实验的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是申请立项,做好实验有关准备工作。搞好思想发动,强化社会参与意识,制定实验方案,调整配备实验教师。建立实验组织是进行实验的保证,提高认识是进行实验的思想基础。我们组织实验教师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学习教育理论,不断提高对德育重要性的认识。课题组编制出实验方案。之后,学校组织力量对课题方案进行谁,课题组根据意见反复修改,使之臻于完善,变粗为精。

  第二阶段:(2006年9月2008年12月)

  2、实验的深入发展阶段。主要任务是全方位、多角度开展德育工作,把德育渗透在教育、教学和各种活动之中,使德育落到实处。这一阶段在以下五个方面开展德育途径方法的实验秘研究:(1)德育毓活动,培养规范化的行为习惯;(2)建设高品位学校文化,实现环境优化;(3)加强少先队职能工作的力度,实现自身教育的优化;(4)加强社区网络教育,实现育人优化;(5)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实现德育评价的优化。

  第三阶段:(2009年1月2009年12月)实验总结阶段。一方面继续完善第二阶段的实验,另一方面验证总结、推广成熟经验,扩大实验面。再就是撰写实验报告,进行系统总结。

  四、实验的效果

  (一)德育实验规范化

  1、成立实验小组。学校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和课题实验小组,制定了学校德育实验目标和德育工作评价体系,每周召开一次德育工作会议。学校校外有德育基地,构建了德育社会网络,进取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校内有育人活动室如:电视台、广播站、劳技室等,多角度、多方位强化德育环境。

  2、重视课题管理。学校将课题管理列为工作重点。课题管理的区位体此刻研究流程上,管理好各环节的实验是保证研究质量的重要手段。拟订的方案便于操作化。根据实验方案,实验教师投入具体的操作行为,有序推进研究的进程,使静态化的方案转化成动态化的实施。每一个实验班确定好实验题目,一个阶段一

  个阶段进行,将总体目标具体化,逐步推进,使课题研究的进程显得明晰。注重实验研究成果,目的是变点为面,把各个班级实验研究的成果经过适宜的方式推出或推广,使之产生更大效益。

  (二)德育资料系列化

  1、根据《中学德育纲要》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开展德育教育的主要资料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团体主义教育、礼貌礼仪教育、孝亲敬长教育、养成教育、环境保护教育、热爱劳动教育、法制规约教育、激励转化教育等。在每种教育资料的实验研究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基本目标——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并在各种教育实验研究中交叉和相互渗透,寻找最佳切入点,避免形式主义,增强德育的实效情景。

  2、我们还经过营造礼貌的学校文化氛围,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学校文化建设是陶冶学生思想情操,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搞好学校建设即是对学生进行无声的德育教育,经过努力,基本上做到了净化、绿化、美化,长年有绿,四季有花,处处育人。经过优美的学校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师生的礼貌行为等,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构成观念,进而转化为行为。

  3、学校还聘请了校外辅导员,定期开展活动,共同研讨对学生的教育问题,交流学生在学校和家庭的学习和生活情景。每学期的优质课竞赛都邀请家长参加听课、评课,其评价标准必须要有德育资料,其竞赛结果张榜公布,并给与奖励。为检验德育效果,教导处定期经过试卷问答和德育知识竞赛,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行为表现。学校还聘请了派出所警员为法治副校长,经常到学校举办法制讲座,主讲的资料有“梦想与道德”、“社会与法律”、“青少年维权岗服务”等,不断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4、每学期还举办小报竞赛,经过评比把优秀的小报经过各种形式向学生展示,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大队部的每项活动都有计划、有记录、有结果、有总结。为加强内部管理,学校拟定了内部管理方案,统一制定了学生一日行为规范,开展的“五星班团体”的争创活动,每周进行评比。

  5、学校经常组织青少年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如义务献血、清洁街道、慰问活动等;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了解社会发展变化,完成调查报告。每期组织一次“评先”活动,宣传先进师生的典型事迹,组织师生向他们学习,每年的“元

  旦”、“清明”、“六一”、“国庆”,学校都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和入队仪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德育方法科学化

  我们在实验中,坚持德育工作研究的方向性、针对性、情感性、趣味性和激励性,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方向性,使德育实验研究富有“向心力”。我们坚持教书育人的方向,大力开展德育工作,做到“讲层次、有实效”。如,每一天利用早读前的15分钟,经过校广播站,对学生进行时事政策教育和好人好事的宣传,使学生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学习各行各业英模的高尚情操,学习本校先进师生的优秀品质。

  针对性,使德育实验研究富有“说服力”。德育工作必须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征,针对他们的脾气禀性,不一样的举止言行,不一样的兴趣爱好,不一样的家庭背景,不一样的成长环境,采取不一样疏导方式。我们在德育实验中总结出五种疏导方法:(1)说理(2)规劝(3)慰抚(4)感化(5)警示。

  情感性,使德育实验研究富有“感染力”。“感人者莫过于情”,情感是沟通心灵的桥梁。情感投入的核心是关心人、体贴人。对学生教育满腔热情耐心引导,在学习上帮忙,在生活上体贴,在思想上关怀,使他们真正获得教师的爱。

  趣味性,使德育实验研究富有“吸引力”。我们依据青少年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经常开展一些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活动,如自护自救演讲,安全知识抢答赛,尊师敬长、讲礼貌懂礼貌故事会,“我心中的二十一世纪”作文写作竞赛,“生命的意义”等,来吸引大多数人的参与,从而进行广泛地德育教育。

  激励性,使德育实验研究富有“内驱力”。学校开展了“五星班团体”评比,制定了学生一日生活行为规范,大队部每一天有人监督检查,每周进行评比。各中队均制定出争章达标计划,按计划参与竞赛达标活动。

  (四)德育途径多样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学德育途径的选择,必须体现出生动活泼、灵活多样,不拘一格、讲究实效。为此,我们始终坚持德育实验的扩展性,注重德育途径的多样性,强化全方位育人,其具体做法是:(1)建立爱国主义德育基地,列入教学计划统筹安排管理;(2)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到工厂、商店、农村,深入基层,参加实践,体验生活,陶冶情操,验证课堂上所学的知识。(2)开展

  “手拉手”活动,培养学生助人为乐,关心他人的团体主义思想。(3)过好“五节”;清明踏青节、六一儿童节、庆祝教师节、十一国庆节、科技艺术节。为学生供给发挥兴趣和特长的机会,促进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提高。同时,增强学校的吸引力、感染力,给学生留下一个终生难忘的小学时代。(4)强化《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落实。不仅仅要求每个学生都能背诵,并且要能自觉遵守,对学生的品德有科学的评估体系,有周评、月评、期评和年度总评。经过实验,学生生活丰富多彩、遵纪守法,行为高雅。

  五、存在问题

  2、学科德育标签化。将德育渗透于各科教学,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形式之一。但审视我们的学科德育并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有机渗透,往往是标签化的。相当多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教师在课前、课后或课中,说上几句与德育有关的话,就算是完成了学科的德育任务。这种标签化的方式,不能说没有一步效果,但与“润物细无声”和德育要求相比,距离是遥远的。

  3、德育资料、方法单一。长期以来,教师更习惯把道德教育当作一般的知识原理对学生加以灌输,忽视了思想道德教育丰富的资料,德育方法重说教、轻实践,存在着许多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

  4、活动缺少创意,资料缺乏。德育离不开活动,尤其是小学生,如何根据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开展富有成效的、学生易于理解的活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德育活动要具有针对性、时代性、实效性。另外,需指出的是有些工作我们是做了,活动也搞了,但未能及时收集资料,进行加工整理,总结得失。所以,能反映实验过程的构成性材料不齐。

  六、下一步工作重点

  1、班主任工作要求真务实。目前要以《守则》、《规范》为依据,结合班级实际,从小事抓起,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重视学生思想转化,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怀沟通;统一教育方法,争取家长配合,构成教育合力。

  2、少先队要发挥组织功能,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开展学生易于理解的种类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3、语文课要按照新课程的要求,避免课堂说教,避免贴标签式的渗透,要联

  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重实践、重体验,提高语文课质量,另外,要注意选择典型个案,向外投寄,争取发表。

  4、要充分发挥学校环境的育人功能,努力创设宽松融洽的、进取向上的从文环境,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同时要营造催人奋进的物态环境,到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5、重视活动过程的指导、督查,重视资料的积累。

  立项号:HLXKT201课题名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效衔接的研究

  负责人:臧前伟

  所在单位:海林市柴河镇中心小学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环节,也是精神成长、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会使他们终身受益。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语文课程标准》就对学生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现在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病就是少读书,不读书。教材只能提供少量的课文,光是教课文、读课文,不拓展阅读量,怎么用力,语文素养也不可能真正提升上去。部编本语文教材比起以往教材,更加注意往课外阅读延伸了,但阅读量还是不够。而就本校而言,地处乡镇,学生多为附近农村的孩子,家长文化层次不高,留守儿童多,无力对孩子阅读做出更好的引导,学生课外阅读量明显欠缺。另外学生的阅读缺少系统性,语文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缺少有效的衔接。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阅读对于孩子智力发展、性格塑造、人格形成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绝大多数是在阅读中形成的,而三分筑基在课内,七分筑塔在课外。光是教课文、读课文,不拓展阅读量,怎么用力,语文素养也不可能真正提升上去。我们要加大课外阅读,鼓励“海量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方法,将语文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效衔接起来,进行“主题阅读”,提倡阅读教学的“1+X”,让课堂知识作为课外阅读的根基,课外阅读作为课堂知识的延伸,在基

  础与拓展之间互相协调、互相配合,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能更好更快地促进孩子的成长。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和解读

  关键词:

  课外阅读

  “1+X”阅读

  主题阅读

  有效衔接

  课外阅读:它是相对于课堂阅读而言的,指学生在课堂外通过对非教材内容的阅读而提升其理解力、拓宽其知识面的阅读活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主要有报刊、书籍、网络文本等。

  “1+X”阅读: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泛读或者课外阅读的文章,让学生自己读,读不懂也没关系,慢慢就弄懂了。

  主题阅读:即大单元主题教学法,就是把语文书上的课文内容和主题一致的课外内容相互融合,通过一定的阅读模式有效地衔接起来,让学生阅读的量至少是原来阅读内容的二倍甚至是三倍,扩充阅读量,积累语言、感悟写法,丰富人生积累。

  有效衔接:衔接即连接,指通过课内阅读延伸至相关课外文本,将课内和课外阅读融合,有效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过程。轻松愉悦、活泼有趣、张驰有度、收放自如、前后呼应的,学生自主而非他主方为有效。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课题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优化课内阅读的质态,以教材为圆心,以课堂阅读为辐射源,课内得法,课外发散,博览群书,开阔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人文素养,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落实语文课标中关于小学课内外阅读量的指标,使课外阅读与语文课堂教学有机衔接,有效整合。

  (二)课题研究内容

  1.探索主题阅读课的教学模式。教给给学生各种实用的读书方法,比如快读、浏览、跳读、猜读、群读、还有非连续文本阅读,检索阅读,等等。

  2.探索“1+X”阅读模式,筛选适合学生的读物,增加学生阅读量。

  3.探索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相互衔接的课程模式。如在上好语文课的基础上,增设自主阅读课、阅读分享课、经典诵读课、主题队会等,丰富现有的语文阅读

  课堂结构。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一)课题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以教师为研究主体,通过教师的教学实验、反思、总结,再实验、反思、总结,以达到预期效果,完成预期成果。

  综合调查法:对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找出问题根源。

  文献研究法:查找已有的与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教学策略相关的文献、资料、成果,为师生提供素材,构建课内外阅读衔接的理论体系。

  经验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注重积累第一手资料,不断概括、归纳,提炼出切实可行的研究成果。

  (二)课题研究的时间

  课题研究时间:2019年6月-2020年6月

  (三)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2019年6月)

  1.撰写课题开题报告,做好开题各项准备工作。

  2.组织学习相关理论,进行课题研究培训,明确课题研究的方向、目的和意义。

  3.课题研究人员明确分工,做好研究的各项准备工作。

  臧前伟:课题负责人,组织开展课题研究活动、撰写研究报告、整理研究成果。

  苗林霞:课题培训,理论学习。

  赵艳秀、苗林霞:课题资料的记录、归档、搜集与整理。

  孙晓春、高

  峰:调查、调研、组织座谈。

  其他成员:参与教学研究、实践研讨活动。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2019年7月-2020年5月)

  1.进行初步研究,深入了解目前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包括语文教材的拓展阅读情况、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时间的分配、已阅读的阅读量、阅读书目的选择等,进行记录和资料整理。

  2.继续学习课题研究相关理论知识。

  3.进行主题阅读教学实验。加强有效的阅读指导,教给学生有效实用的阅读方法,凸显教师的引导作用,提高阅读质量,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4.探索“1+X”阅读模式。筛选适合学生的读物,增加学生阅读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5.探索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相互衔接的课程模式。如在上好语文课的基础上,增设自主阅读课、阅读分享课、经典诵读课、主题队会等,丰富现有的语文阅读课堂结构。

  6.开展各种各样的阅读交流活动,如故事会、心得交流、手抄小报展等,强化榜样的导向作用。

  7.对研究过程中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汇总,撰写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8.收集资料,总结语文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效衔接的教学方法。

  第三阶段: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2020年6月)

  1.对研究资料进行归纳整理。

  2.撰写结题报告。

  3.撰写相关论文或其他课题研究成果展示。

  五、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1.课题结题报告。

  2.班级推荐阅读的书目。

  3.学生阅读心得和完成的阅读作业。

  4.阅读交流展示活动计划及小结。

  5.每人一篇高质量课题研究论文。

  6.课题研究优质课(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视频等。)

  六、完成课题的条件和保证

  1.课题组共有11人。全体实验教师都有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均参加过“十二五”和“十三五”科研课题的研究。这样的科研队伍为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了强大的生命力,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完成奠定良好的基础。由于本课题着眼于语文阅读教学第一线,将受到除课题组人员以外的一线广大教师的关心和支持。

  2.我校是科研课题研究先进学校,课题研究管理制度健全,领导高度重视,能保证研究顺利开展。

  2013年3月,我的小课题——《不一样教学资料的语文高效课堂研究》正式申报。从申报至今,已经过去了3个月了,回顾这段时间我针对这个小课题开展的系列工作,我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课题研究进展情景

  1.研究的目标

  (1)提高不一样教学资料的课堂效率,异常是让学生颇为头疼的文言文,考试过程中失分较多的诗歌鉴赏题、语言运用题以及现代文阅读题和作文。

  (2)重在教授答题技巧与作答规范。

  (3)经过在课堂教学中主动添加学生感兴趣的因素,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与热情,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2.课题研究的资料

  (1)如何尝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转变教学理念,培养学生思维的兴趣,构建高效的课堂提问艺术,让学生乐学、乐问,展开较有计划的实践研究。

  (2)学习兴趣与自信心的培养的研究;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对于我任教的两个教学班语文学困生来说,任课教师更应当加强学法指导。当他们在学习中遭受挫折和失败时,需要进行耐心的心理疏导和方法点拔,及时进行知识上的查漏补缺;当他在学习上或行为中出现“闪光点”时,哪怕是课堂上或课下出现的点滴提高,我们都应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让他们体会到信赖、满意、亲切的情感,从而树立他们的学习信心,以满腔热情投身到学习中来,增强向优生转化的信心和勇气。

  (3)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的研究;

  在高一阶段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动手、动口、动脑相结合,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变紧张压抑的被动理解知识为简便愉快的主动学习知识,提高每一位学困生的参与意识,使每个学困生都能进取投身语文课堂的学习过程中来。

  3.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主要是从近几年大型考试以及高考等命题质量很高的试卷

  11中选取定性训练题目,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准确把握研究发展的趋势。

  (2)调查研究法。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比较研究,使转化语文学困生的措施更加切合实际,更加富有成效。

  (3)行动研究法。不断实践,不断修正,不断完善转化学困生的方法,构成一套转化学困生的理论框架。

  (4)个案研究法。主要是经过对学困生的跟踪分析,摸清他们学习困难的成因及转化效果,为研究供给较为直接的材料。

  二、开题以来做的工作

  1.方案准备阶段:(2013年3—4月)

  (1)制定和论证课题实验方案,论证课题价值和可行性,请专家对实验方案进行反复论证,确定最终研究方案;

  (2)深入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等有关理论知识,明确研究方向,增强研究的自觉性、紧迫感;

  2.方案实施阶段:(2013年5月—6月)

  (1)认真做好课题研究的分层工作,围绕研究资料,收集原始材料;

  (2)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和研究资料,扎实开展课题研究;

  (3)定期做好阶段性小结,研究阶段性成果,撰写研究论文,构成文字性材料;

  (4)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方案,调整课题研究思路。

  二、课题研究的成果

  《不一样教学资料的语文高效课堂研究》课题申报实施以来来,在研究过程中,我不断调整方案、细化目标,使课题脉络清晰,异常注意不一样课型的语文课堂的学生反应、领悟以及答题本事,及时有意识的向课堂注入新鲜的活跃因素,充分调动学生语文课堂的学习进取性,大多数学生喜欢学语文,更加进取主动地去学语文,构成良性循环,效果不错。

  三、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

  1.本课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求我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将某些现象、想法、感受及时总结、提炼,并能上升至理论层面,但我在这方面有时不能及时做个有心人,未能及时及时做书面记录与总结。

  122.少数语文学困生虽然在思想上有了必须的认识,但在具体转化过程中仍然有必须程度的畏难与懒惰情绪,不能持之以恒坚持学习,转化效果不是很明显。

  3.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授的多一些,留给学生去练的时间相对要少一些。

  四、下阶段研究计划及确保最终成果的主要措施

  在前阶段的研究中,在教师与学生对彼此关系的认识上都有了必须了解,经过初步实验,探索出在师生间的平等、合作、友好关系对课堂教学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下阶段的研究中,我将继续遵循最初的课题研究思路,围绕前阶段遇到的问题展开研究:

  1.加强理论学习。继续将课题研究与教学研究活动结合起来,多种渠道开展有效活动,以活动支撑和服务于课题研究。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成功的课堂教学供给了保障,在下阶段的研究中,我们将要加大课堂教学中的研究。

  2.切实制定好每学期课题研究的目标与资料,做到有目标、有计划,使研究工作有的放矢,稳步推进,促使课题研究向前迈进。在学期结束采取成果汇报制度。

  3.深入进行课题研究,大胆实验,研讨分析,努力解决教师教学设计与实际操作之间的矛盾,反复做好少数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有效防止学困生的反弹。

  4.在下阶段的研究中,我还会遇到一些新问题。届时,我将根据实际情景,灵活应对,为确保本课题顺利结题创造条件。

  《培养初中学生实际问题数学化本事的研究》

  中期研究报告

  一、课题简介

  课题由来:培养学生实际问题数学化的本事,是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培养学生实际问题数学化的本事具有发展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改变数学教学与现实世界之间的严重脱节现象,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本事的重要意义。在国外,从数学课本看起,每一章都是从实际出发,然后解释数学资料,最终总结实际问题的解决。可是,我们的广大基层一线教师的教学与研究思路大都局限于“解题方法”、“一题多解”、“考试题解”等,往往忽视了学生实际问题数学化本事的培养。由此,我们提出了“培养初中学生实际问题数学化本事的研究”这个课题进行研究。

  13课题界定:我们认为培养学生实际问题数学化的本事是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析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本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提高与发展。

  研究目标:经过研究,构建出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运行机制,在目标、原则、途径、策略、评价等方面构成一些本土化、特色化的基础性理论。经过研究,提高学生两种本事。一是应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策略的本事;二是应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的本事。

  研究资料:一是调查了解学生当前实际问题数学化的真实水平及存在的问题;二是分析制约学生实际问题数学本事构成的主要因素,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三是探索培养学生实际问题数学化本事的有效途径;四是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研究者的自身研究与教育的本事,从而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二、课题研究情景

  1、在理论学习中更新教育观念

  我们采用了团体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方法,经过上网、学习专著、阅读教育教学类刊物,学习有关问题转化的教育教学理论,写好教育随笔,积累教育智慧,用以指导自我的教学行为。我们课题组看过的理论著作有:(略),撰写的教育随笔共14篇,分别是:(略)经过学习,努力从理论层面上引导教师对实验课题产生背景、科学依据、教育思想、实践价值全面把握,实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

  2、编制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研究

  编制调查问卷,并选择300个样本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当前实际问题数学化的真实水平及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制约学生实际问题数学本事构成的主要因素。

  3、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构建课题交流平台

  进一步完善共营互惠的教学研究制度,拓展互惠的内涵,进取主动、坦诚无私地公开自我的教学与思想,在教导处的支持下,进取组织课题组教师参加各种教学观摩、学习、参观活动,也邀请其他学校教师参加我们课题组的观摩活动和

  14研讨活动。迄今为止,课题组教师参加或组织的活动有:(略)

  三、课题研究成果

  1、理论成果

  (1)构成“初中生实际问题数学化本事培养的现状与问题”调查报告。(见附件)

  (2)我们认为制约学生实际问题数学本事构成的主要因素有学习兴趣、知识储备量、认知方式、表征方式等。

  (3)我们初步提出的解决策略有:①充分利用多媒体的闪烁、移动、变形等功能,强化感知,促进知识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化。②以生活原理为载体,提炼出数学思想。③探索数学建模训练,加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4)论文:毛利益教师撰写论文《提高学生实际问题数学化本事的几点做法》并进取投稿。许文英教师撰写了论文《利用数学建模思想培养初中学生实际问题数学化的本事》。(见附件)

  2、实践成果

  (1)促进了学生学习本事的提高。在课堂内外,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了较大的转变,学生有了较强的数学运用意识和实践本事,逐渐地学会数学化的方法,并自觉地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起联系。

  (2)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带动了课堂教学的优化。在研究实践中,教师努力将先进的教育思想内化为自我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变为自我的教育行为,升华为自我的教育教学特色。学生在课堂作业时,充分发展自我的特长,进取地走向课外、走向社会进行实践,最大限度地开发、挖掘学生的潜在创造力。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教师自身的素养也同样得到了发展。其中毛利益教师和许文英教师被评为市教学能手。

  四、课题研究的疑难困惑

  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有以下问题需要注意,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1、课题组个别参研教师在教学中虽然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但放得不开,担心影响教学质量和升学业绩,课堂上学生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充分。

  2、课堂教学的情景设计如何走向生活化、课堂练习设计如何走向效率化还有

  15待提高。

  3、对课堂中学生评价研究程度不够。

  五、课题研究的后段设想

  1、继续抓好理论学习,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2、切实抓好课题研究的管理,对课题研究状况不断进行认真及时的调查诊断。

  3、继续深入系统的开展课题研究,优化教学体系。

  4、加强团体备课的力度。每两周进行一次团体备课,互相探究课题实施过程中的教学点滴,解决疑惑,交流经验。

  5、加强听课、评课,研究教学模式。每学期课题组教师之间互相听课不少于10节,并互相评课。每位参研人员依照课题研究的教学模式,对每学期每位教师的课题研究课从环节、过程、师生地位主角、学生学习方式、参与达成状态、课堂效果等诸方面进行评课。

  6、成果展示要具体:实验报告、论文、教学案例、教学故事、学生作品和经验总结等。

  7、随时积累整理课题研究中的过程性资料,以免遗忘。

  16

篇四: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的研究结题报告的摘要

  

  【小学课内阅读】《语文课内外衔接教学实验研究》结题报告

  《语文课内外衔接教学实验研究》结题报告

  一.

  课题研究的背景:

  自《北京文学》发表《语文教学误尽苍生》以来,社会对语文教学的责难越来越多。尤其是对语文教学中的某些所谓标准答案提出质疑。而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没有教参就不敢上课的现象时有出现,学生死读书的情况比较严重,学生语文素质十分低下。为改变这种现状,绍兴市语文中考命题进行了较大的改革。把考试重点放在学生的实际语文能力上。试题中增大了课外语段的比重。这就很好地引导了语文教学从死记教参及所谓的标准答案向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转化。

  为适应这种转变,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仅仅靠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拓展学习语文的空间势在必行。但学生的生活实际又给这种拓展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首先,尽管国家倡导推进素质教育时日已多,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要求三令五申,但由于种种实际原因,学生依然深陷于题海之中。很少有可以自我支配的时间。

  其次,即使学生有了一定的可以进行自我支配的时间,学生往往不会把时间化在课外阅读上。他们有的常常沉迷于电视之中,有的陷于游戏机房而不能自拔,有时甚至连必要的作业都忘了做,更不会想到要进行有益的课外阅读。

  第三.有部分学生也在进行课外阅读,但是他们在看些什么呢?有的看武侠小说,有的看言情小说,有的看网络小说,有的看卡通连环画很少有学生看中外名著及其他优秀的文学作品、科普读物、历史地理及艺术类读物。

  第四.部分学生也想看中外名著等文学作品,但有的因自己买不起书而望洋兴叹;而学校图书馆由于条件限制,无法向学生定期出借一些优秀读物。有的看了又看不懂,觉得没有味道。而且有的同学开展课外阅读时又遭到家长或有些老师的反对。

  以上种种,大大制约了学生的语文素质和成绩的提高,成了语文教学的瓶颈。因此,开展语文课内外衔接教学实验研究,努力拓宽学生的课外阅读与写作空间,显得尤为必要。

  二.

  课题时间安排:

  本课题的实验时间是二000年九月至二00一年六月。本课题组按以下步骤开展实验。

  第一阶段(2000年9月):学习理论和准备阶段。本课题组首先安排了各组员的任务,并学习了有关理论。

  第二阶段(2000年10月至2001年5月):开展具体的实践活动。编写课外阅读材料,编印自办小报,开设课外阅读写作课。

  第三阶段:(2000年6月)总结阶段。

  三.

  课题实施的具体措施:

  1.

  开设课外阅读与写作课:为了确保学生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与写作,并使教师能在固定的时间内对学生进行课内阅读与写作的指导,本课题组坚持每周开设一节课外阅读与写作课。在这节课里面,有时安排学生开展自由的课外阅读,或让学生自己推荐优秀课外阅读材料;有时朗读学生优秀课外练笔文章并让学生讨论评点,再由教师进行讲评指导;有时在教师指导下对教师选定的有关课外阅读材料进行阅读理解;有时教师举办课外阅读或写作的专题讲座,介绍文学史知识、各种文学作品的欣赏常识、各种文体或文学体裁的写作知识等。

  2.

  自编学生课外阅读材料《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精选》:本课题组为了更好地使学生提高语文素质,本着课外为课内服务的宗旨,精选了有关的阅读材料,按诗歌、散文、文言文等体裁编排,自编自印了一本《崧厦镇中学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精选》作为学生课外阅读的必读材料。其中精选了适合初中学生阅读的中国古典诗歌与中外现当代诗歌的精品、中国现当代优秀散文以及简短而典型的文言文课外语段。同时,还向学生编印了课外阅读推荐书目,让学生在课外自行选择阅读。

  3.

  自编自印文学小报《涛声》:为提高学生课外写作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本课题组成员克服了教学任务繁重的困难,定期编印了文学小报《涛声》。《涛声》自创刊以来,一般每两周刊出一期。小报精选学生课外练笔中的优秀文章给予刊登,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每当小报发到学生手上,他们总是急着阅读,对上面的文章进行评价。强烈的发表欲使他们在写课外练笔时注意精心选材立意,精心谋篇布局,挖空心思地要把文章写生动。

  4.

  结合学校活动开展课外读写活动,并积极推荐学生优秀作文向各级报刊投稿:学校常常开展有关语文及其他活动,本课题组总是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同时,对于学生练笔中的优秀文章,本课题组老师在进行指导修改后,鼓励学生积极向各级报刊投稿,或由教师进行推荐,也取得了良好效果。

  四.

  取得的成绩

  在一年的教学实验中,本课题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首先是学生看的书多了,知识面拓宽了,课外阅读与写作的兴趣增强了。其次是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这样,学生的语文成绩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在竞赛中,学生王钰杰获市知我上虞,爱我上虞征文比赛二等奖,教师马剑飞、章青芳在市中考语文单项试题设计比赛中分别获二、三等奖。学生何雅娜、蔡津等人的作文在《绍兴晚报》、《绍兴教育报》上发表。

  五.

  存在问题与今后努力方向。

  本课题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理论的学习与总结尚需进一步加强。缺少专家的指导等。本课题虽告一段落,但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将继续进行研究。在以后的实践中,我们一定要多进行理论上的探讨与学习,并进一步提高课题的实用价值,越来越完善。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篇五: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的研究结题报告的摘要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衔接策略的研究

  第一篇: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衔接策略的研究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衔接策略的研究》课题

  一、问题的提出

  阅读是语文教育的“根”与“魂”,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环节。教育部国家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专家郑国民在《为中国而“读”》中说“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的能力,是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吕叔湘先生在《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的问题》一文中说“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他们会异口同声地说得益于课外看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针对阅读教学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可见,阅读已经成了我们学习语文,感受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其语文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和标志之一,而且有利于促进其听、说、写等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促进个体思维和智力的发展。

  阅读教学分课内和课外两个方面,课内和课外就如同语文教学的两只翅膀.课内外阅读的相互促进,是语文课程从封闭的课堂走向了学生的生活。成为学生生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孩子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展课内外阅读既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学习语文,又能把课内阅读中所掌握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从而提高阅读能力与语文素养。所以从理论上说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大阅读”教学体系的构建。

  二、核心概念界定

  “课内外阅读衔接”:就是要使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机衔接,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强化阅读期待,深化阅读感悟,促进阅读反思,进一步优化课内阅读的质态,以课堂为点,以课外为面,课内得法,课外延伸,博览群书,开阔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养,即培养整体阅读、深层剖析、理解阅读材料、快速获取知识信息、在阅读中创新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增强阅读能力;落实语文课标中关于小学课内外阅读量的指标;正确引导小学的课外阅读,并使之与课内阅读教学有机衔接,有效整合。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世界阅读日”,这标志着阅读已经开始走进了全世界人们的心灵。近年来,世界各国都掀起了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改革,都很重视学生阅读教育的研究。美国前任总统克林顿在1998年10月签署了阅读卓越法案,美国的儿童每天有一小时在阅读作业室工作;早在1995年4月,意大利教育部长就宣布了“促进学生阅读计划”;韩国发行了“世界阅读日”邮票,以推动青少年阅读;台湾从2000年8月到2003年8月在全岛实施儿童阅读计划。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夏家发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外阅读指导”;南明教育创办者、新港实验学校校长魏智渊对“儿童阅读原理的解读”和“海量阅读”的实施;“课内海量阅读”的创始人韩兴娥老师以及被授予中国“北派名师”的我们河南省灵宝市的特级教师张建超提出的“课内增量阅读”,都为我们本次课题的研究和实施提供了很大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四、研究目标

  1、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有机衔接。以课堂为点,以课外为面,使学生既从课外阅读中、生活中学语文,又能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课外阅读和生活中,学以致用、融会贯通,为生活服务。即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互促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2、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独立阅读的能力,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3、带动一批掌握课内外阅读衔接方法、能有效实施课内外衔接阅读的骨干教师。

  五、研究内容

  1、课内外阅读有机衔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形成阅读动机,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阅读能力,并着力构建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自主化、自动化品质,为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通过实验教学,对课题组编写的课外阅读校本教材进行实验研究。探索教材的科学性、适应性和操作性,评估和测量教材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素养的作用,利用教材开展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学习实验。

  3、探索课内外阅读衔接的结合点和基本方法,构建课内外阅读融会贯通、相辅相成的阅读体系。

  4、探索课外阅读指导的策略(训练基本能力、训练能力品质、培养健康情趣)和课外阅读指导课的类型(读物推荐课、读书方法指导课、读书汇报交流课、读书笔记辅导课等)。

  5、开展课外阅读价值的研究。探讨课内外衔接在拓宽教学途径、帮助学生形成良好“智力”背景、开发“学困生”智力、以读促思、以读助写、以及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等诸方面的功能和实际效益。

  6、通过一定量的课外阅读,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热爱母语、尊重母语的情感。

  六、研究思路1.课内外衔接

  (1)以教材疑难问题为切入点选择课外阅读材料指导阅读,既有助于解决疑难,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又扩大学生的阅读面。(2)选择与课内文体或内容、写作方法上比较相似的课外阅读材料进行阅读,组织学生在课后用课内阅读的方法来阅读拓展性材料。(3)选择同类阅读材料,意在与课内教材形成鲜明的对比,运用阅读材料,把两者放在一起,更加突出作品各自的特点。

  (4)教材中不乏名家、名篇或名著的节选或缩写,在教学的前后,我们把原文、原著推荐给学生,使学生更立体地、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读名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2.学生自主阅读

  (1)设计“阅读摘录卡”。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好“阅读摘

  录”,并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旨在监控阅读过程,保证课外阅读的质和量,养成习惯。

  (2)定时定量地阅读。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己阅读,在学习实践中感受阅读的快乐。在校期间,固定课外阅读时间,每天早晨定时阅读,每周专设一节语文课用于课外阅读。学生每天睡前进行休闲读,双休日、节假日随意阅读,但要有合适的阅读量;完成摘录卡也要有一定量,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

  (3)引导家长亲子阅读。家庭是育人的摇篮,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的言行给孩子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大力提倡亲子共读,家长以身作则培养家庭的阅读氛围,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更需家长做阅读的领路人。鼓励学生家中订阅报刊杂志,设立家庭书架、家庭小图书室。

  (4)师生共读。在学生的读书兴趣和习惯没有养成之前,读书对他们而言是“一种枯燥的工作”。抓住学生对教师的崇敬和模仿的心理,在校期间,教师以身示范,组织、带领学生阅读时,自己也拿起课外书来读,或者与学生共读一本书,这样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增进,有利于营造浓厚的书香氛围。这样坚持,使阅读成为学生生活、成长的需要。3.教师阅读指导(1)课堂教学指导

  小学生阅读能力尚在形成阶段,为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教师要教会所有学生使用工具书,为他们创造自学条件;教会预习方法,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教会学生提出问题,提高思维能力;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使学生掌握读书方法:哪些是应该精读的哪些是应该略读的,哪些内容应该摘笔记,哪些写法是可以迁移的。此外针对不同学段的小学生知识、年龄特点,我们开设疑难点指导课和赏析课。高年级重在赏析的指导。指导学生抓准文章“美点”:①形象美,叙事类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托物言志类散文中的事物形象。②结构美:好文章无不重结构的紧凑和清晰,赏析时抓住不同题材文章的结构特点,特别要注意体会文章的中心句、过渡句、抒情句等重点句。③语言美:几乎每篇文章都可以赏析其语言美,可以是词语品析,可以是句式品析,可以是修辞的欣赏,也可以是感情色彩的分析。④手法美:文章

  的表现手法也可以欣赏其“美点”,如对比、设置悬念、前后照应等等。⑤音画美:用语言文字来塑造声音的形象,使文章具有音乐的美,充分运用对比鲜明的色彩词语,给人以视觉的冲击,这些在散文和古诗中是常见的。

  (2)课外阅读指导

  古人云:阅读无甚妙法,唯从有疑到无疑,从无疑到有疑。小学生对字词理解较差,这对学习语文形成了一定的障碍;

  他们生活的阅历有限,在阅读过程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疑难问题。在理解字词层面上的疑难,我们要鼓励学生自主解决。自主解决不了的摘记在“摘录卡”中,与同伴或教师进行交流。经教师的检查、抽查后,提取共性的东西,再在课堂中进行交流,共同解决、释疑。4.阅读评价(1)阅读展示

  苏霍姆林斯基主张:要让儿童始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学生花费了力气而看不到成果。要给学生搭建展示阅读成果的平台,可采用讲、展、赛的形式。“讲”即讲述,举行读书汇报会、故事会、阅读心得交流会;“展”即展评,就是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文摘卡、剪报等;“赛”即竞赛,知识竞赛,查阅资料比赛等。通过这种成果展示,使其相互借鉴,表扬先进,鞭策后进。(2)阅读考核

  ①实行积分管理

  绘制课外阅读积分一览表,激励学生自觉阅读。表格分为材料积累、阅读摘记、阅览表现几个栏目,满分为一百分。每周小组内互评,每月由班委总评,算是一次成绩测验。②课外阅读积累检测

  阅读是一个采集零琼碎玉,使之日积月累,变成自己聚宝盆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收其效于朝夕。因此,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要养成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可定期进行综合性阅读检测,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阅读成果。

  七、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以教师为研究主体,通过教师的教学实验、反思、总结,再实验、反思、总结,以达到预期成果。综合调查法:对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找出问题根源。

  文献研究法:查找已有的与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教学策略相关的文献、资料、成果,为师生提供正面教材,构建课内外阅读衔接的理论体系。

  评比激励法:表彰先进,树立典型,激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渗透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软件优化教学机构,有效地辅助阅读教学。

  经验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注重积累第一手资料,不断概括、归纳,提炼出切实可行的研究成果。

  八、研究的创新点

  1、比较阅读,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2、内容延伸,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课内外结合,扩大学生阅读面。

  研究实施的步骤

  1、主要研究阶段及阶段研究成果:

  第一阶段:课题申报阶段(2008.1——2008.3)(1)申报课题,设计研究方案

  (2)成立课题组,预选课题成员(3)确定课题研究组成员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08.4——2008.12)(1)学习相关理论,夯实研究基础。

  (2)创设实验环境,按课题实施方案进行有计划有组织地研究(3)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一定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朗读、背诵的能力(4)用论文或调查报告的形式进行阶段性经验总结。第三阶段:课题总结阶段(2009.1——2009.3)(1)收集整理各项研究资料。

  (2)完成课题研究报告,组织成果展示,邀请专家、领导进行鉴定、验收。(3)做好结题前准备工作。

  (4)在全校范围内推广,让其他语文教师尝试推广应用。

  九、研究保障条件

  1、研究基础

  我校是市级示范性学校,全县的校本研修基地,“十五”期间承担省级科研课题《切实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和市级课题《阅读童话

  培养学生思维独创性》的研究,均已结题。“十一五”期间,学校承担国家教育部《有效教学》的课题研究,团队成果展示获国家级二等奖,学校多人在省市级报刊杂志上发表有影响力的文章60余篇。各级科研课题的研究为此课题培养了大批课题研究能手,我们有信心把此课题研究深入,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二篇:如何实现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衔接

  如何实现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衔接

  “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中一个重要的基本理念。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光靠课内几十篇课文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课内教学只是个引子,还需要将课内学到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等正确、巧妙地迁移到课外,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使课内外有效结合,同时开花、结果。“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句话更道出了课内外阅读结合的重要性。课堂教学的时间、空间是有限的,那么,如何实现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衔接呢?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内外结合是根本。“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是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遵循的规律之一。语文教学必然要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而使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提高阅读教学质量。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时认为其从课内所获得的仅占百分之三十,而其余百分之七十则来自于课外阅读。搞好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有机结合,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是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途径。要想在课外阅读上有所感悟和收获,首先必须在课内阅读上下功夫,而且要下足功夫。我们语文课本上所选的内容都是经过专家们的评审,代表着我们民族语言精髓的精品。徜徉其中,我们可以领略到祖国大好河山的壮观与美丽,那里有“静、清、绿,奇、秀、险”的桂林山水,有雄伟壮观的雅鲁藏布大峡谷,有“大漠孤烟直”的塞北风情,也有“风景旧曾谙”的江南早春;我们还可以看到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受尽屈辱、中华儿女奋力抗争的一幕,那里有诉说屈辱的圆明园,有狼牙山五壮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伟大的献身精神……朗读、背诵这些经典篇目,对

  于提升语感和语文口语表达能力十分有效。在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去读、去品悟,教师也要做好范读工作,当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要让学生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情的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在朗读中积累优美词句,在朗读中受到美的熏陶,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美,让学生接触各种类型的文章,在老师的引领下,以文章带他们进行时空的穿梭,领略各种风情,遨游艺术殿堂。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作为教学工作者,我们首先要改变课堂教学的观念和作法,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把课外阅读、课外练笔以及课堂之外的各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纳入语文教学范围之内。美国教育家华特〃科勒涅斯指出:“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必须开放课堂,也就是说,以课堂教学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

  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是相通的,它们都要从字、词、句、段入手,理解文章意思,学习写作方法等。因而教师在讲读教学时要培养学生学会阅读,从探求阅读方法入手,教给学生读书方法。让学生在课内阅读中学会读书方法,在课外阅读中运用读书方法,从而带动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益。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带领学生学好“例子”,然后挖掘“例子”中有利于知识拓展的“链接点”。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教学中,我常鼓励学生多积累古诗。如:在教学李白的《静夜思》一诗后,让学生

  去朗读、背诵“思乡类”的其他古诗,待学生将古诗背下来后,再引导理解诗意,感悟诗情。教材中还有许多以写人为

  主的课文,教学中不仅要学生了解文中人物的主要事迹和品质,还要注重拓展延伸,让学生去阅读与文中人物类似人物的生平或事迹,从而拓宽学生

  的知识面。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是小学生最经常最广泛的语文活动。考虑到小学生对课外阅读内容的选择能力较弱,教师应在每学期初根

  据教学内容制定一份课外读物推荐计划,这份计划的制定要把握课内外读物的联结点。教师推荐的读物与课内的课文要有某种联系,内容相关。如学了《草船借箭》,推荐学生读《三国演义》中的有关章节;学完《卖火柴的小女孩》后,相应地向学生推荐《安徒生童话》作为课外读物;学了《长城》,推荐学生读《黄河魂》,学完《装满昆虫的衣袋》,推荐阅读《爱迪生小时候》等科学题材的文章。这样不但真正使学生“开卷有益”,也对学生如何选择课外读物作了指导。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名作家及其代表作,有关的奇闻逸事。鼓励学生去了解更多有关知识。另外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在开展评价及谈感悟时尽可能引用课外的名言警句格言、歇后语、诗句等,活学活用。进一步鼓励同学们只要多看课外书,就能有丰富的知识,聪明的头脑。同时在班级里建立图书角、读书园地。让家长转变观念,争取家长支持,支持孩子读有益的课外书。开展“把好书和大家一起分享”的活动,可以把自己在家里看或闲置的书带到教室里来让同学们一起看、一起分享,让我们的教室书香飘逸。这样在大家的带动下,一部分平时不爱课外阅读的同学也会捧着一本书开始读起来。另外,充分利用课前5分钟,让学生吟诵古诗、名人名言拾锦,谚语、歇后语拾零、成语接龙,谈论自己收集到的与本节课有关的资料、逸事。小学生最突出的优点是好表现自我,他们要在这5分钟中展现自己最有学问、知识丰富,就必须在课外去阅读有关的书籍,久而久之爱上课外阅读,养成喜爱看课外阅读的好习惯。

  利用课外阅读这一阵地,不但让学生系统地掌握读书的方法,还应指导写好读书笔记。一是指导记录的内容,如语文方面的知识,优美的词句,精彩的描写,生动的对话,好的开头和结尾,精辟的议论,写作常识以及文章的结局提纲等;记历史、地理以及其他学科方面的知识或趣闻;记名人名言,精句,名人故事或英雄人物的事迹及豪言壮语等。二是指导记录的方法。批注笔记,在阅读时使用不同的符号在书上作批注。提纲笔记,让学生把读过的文章写成内容提要,或是让学生把读过的文章理成结构提纲。摘录笔记,如摘录词句、段落、小知识、名言、警句等。摘录时要忠于原文,注明出处。心得笔记,即读后感,抓住原文自己最感动、感受最深处,联系自己写出体会。经过一个多学期的课外阅读,每个学生都积累了一本厚厚的读书笔记本,一本我的读书感悟,一册课外阅读小报。许多同学还给自己的读书笔记本取了好听的名字,如《读书采集》、《书海采贝》、《精彩书册》、《读书品味屋》《好书大家看》……总之,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要注意阅读方法的指导,重视阅读效果,注重正面引导,给学生阅读的时间,阅读的内容,阅读的方法,让他们去阅读,去思考。著名语文教育家吕淑湘先生曾讲过:“课外阅读对语文课来说,决不是可有可无的。”如今,社会生活高度开放,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小学语文教学不能局限在课堂、课本里,而应该构建开发的教学模式,拓宽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美,让学生知道中国五千年的深厚历史文化,从而去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同时激起了孩子对各种阅读材料的兴趣,引导学生喜爱阅读,迷恋阅读,语文的知识与各种能力自然而然累积起来。达到刘勰所说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的境界。

  总之,小学语文课内与课外结合,是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提高教学质

  量的有

  效途径。课内外结合,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巩固课堂效果,使学生在学习上

  变被动为主动。我们必须加强课外阅读,增强语文教学课内与课外的联系。课内是基础,是先导;课外是课内的继续和扩展。课内指导方法,带动课外;课外知识的运用和迁移,又促进课内的提高,课内和课外相结合,才能使学生的知识面更宽、更全面。因此,要想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就不能拘泥于课本,拘泥于课堂,只有立足于课堂教学,又关注课外阅读,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第三篇:浅谈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

  浅谈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

  当阳市雄风小学

  曹光发

  阅读教学是语文的半壁河山,培养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

  标。《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多处对阅读要求作过详细描述:“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为了在阅读教学实践中落实这些基本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提出了要扩大阅读面的要求,“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规定了具体的课外阅读量,第一学段,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课程之外的“点缀”,更不是可有可无的“软任务”,而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从一个侧面说明数量的积累与熟练技巧形成的密切关系,也说明长期、大量的积累是学好语文的保障。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

  “语文课程标准”还提出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

  的能力”,建议语文教学“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新课标的这一些论述,告诉我们语文学习内容再也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教材了,语文学习再也不能仅仅等同于语文学科学习了。

  为落实新课标精神,扎实推进小学生阅读工作,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必须加强课内外阅读的链接。

  1.课内外整合

  (1)以教材疑难问题为切入点选择课外阅读材料指导阅读,既有助于解决疑难,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又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2)选择与课内文体或内容、写作方法上比较相似的课外阅读材

  料进行阅读,组织学生在课后用课内阅读的方法来阅读拓展性材料。

  (3)选择同类阅读材料,意在与课内教材形成鲜明的对比,运用阅读材料,把两者放在一起,更加突出作品各自的特点。

  (4)教材中不乏名家、名篇或名著的节选或缩写,在教学的前后,教师把原文、原著推荐给学生,使学生更立体地、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读名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2.学生自主阅读

  (1)设计“阅读摘录卡”。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好“阅读摘录”,并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旨在监控阅读过程,保证课外阅读的质和量,养成习惯。

  (2)定时定量地阅读。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己阅读,在学习实践中感受阅读的快乐。在校期间,固定课外阅读时间,每天早晨定时阅读,每周专设一节语文课用于课外阅读。学生每天睡前进行休闲读,双休日、节假日随意阅读,但要有合适的阅读量;完成摘录卡也要有一定量,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

  (3)提倡亲子读。家庭是育人的摇篮,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的言行给孩子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大力提倡亲子共读,家长以身

  作则培养家庭的阅读氛围,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更需家长做阅读的领路人。鼓励学生家中订阅报刊杂志,设立家庭书架、家庭小图书室。

  (4)师生共读。在学生的读书兴趣和习惯没有养成之前,读书对他们而言是“一种枯燥的工作”。抓住学生对教师的崇敬和模仿的心理,在校期间,教师以身示范,组织、带领学生阅读时,自己也拿起课外书来读,或者与学生共读一本书,这样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增进,有利于营造浓厚的书香氛围。这样坚持,使阅读成为学生生活、成长的需要。

  3.教师阅读指导

  (1)课外阅读指导

  古人云:阅读无甚妙法,唯从有疑到无疑,从无疑到有疑。小学

  生对字词理解较差,这对学习语文形成了一定的障碍;

  他们生活的阅历有限,在阅读过程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疑难问题。在理解字词层面上的疑难,我们要鼓励学生自主解决。自主解决不了的摘记在“摘录卡”中,与同伴或教师进行交流。经教师的检查、抽查后,提取共性的东西,再在课堂中进行交流,共同解决、释疑。

  (2)课堂教学指导

  小学生阅读能力尚在形成阶段,为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教师要教会所有学生使用工具书,为他们创造自学条件;教会预习方法,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教会学生提出问题,提高思维能力;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使学生掌握读书方法:哪些是应该精读的哪些是应该略读的,哪些内容应该摘笔记,哪些写法是可以迁移的。

  此外针对不同学段的小学生知识、年龄特点,我们开设疑难点指导课和赏析课。低年级由于学生知识、经验的有限,重在疑难的指导。通过教师的导,让学生展开对话,产生顿悟,自己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要重视学法的指导,自行查字典解决,不懂的词联系上下文理解,对不懂的句子,通过反复阅读去领会。教会学生如何自行去质疑、释疑。也可进行词语品析类的赏析。

  高年级重在赏析的指导。指导学生抓准文章“美点”:①形象美,叙事类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托物言志类散文中的事物形象。②结构美:好文章无不重结构的紧凑和清晰,赏析时抓住不同题材文章的结构特点,特别要注意体会文章的中心句、过渡句、抒情句等重点句。③语言美:几乎每篇文章都可以赏析其语言美,可以是词语品析,可以是句式品析,可以是修辞的欣赏,也可以是感情色彩的分析。④手法美:文章的表现手法也可以欣赏其“美点”,如对比、设置悬念、前后照应等等。⑤音画美:用语言文字来塑造声音的形象,使文章具有音乐的美,充分运用对比鲜明的色彩词语,给人以视觉的冲击,这些在散文和古诗中是常见的。

  4.阅读评价

  (1)阅读展示

  苏霍姆林斯基主张:要让儿童始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不要有任

  何一天使学生花费了力气而看不到成果。要给学生搭建展示阅读成果的平台,可采用讲、展、赛的形式。“讲”即讲述,举行读书汇报会、故事会、阅读心得交流会;“展”即展评,就是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文摘卡、剪报等;“赛”即竞赛,知识竞赛,查阅资料比赛等。通过这种成果展示,使其相互借鉴,表扬先进,鞭策后进。

  (2)阅读考核

  ①实行积分管理

  绘制课外阅读积分一览表,激励学生自觉阅读。表格分为材料积累、阅读摘记、阅览表现几个栏目,满分为一百分。每周小组内互评,每月由班委总评,算

  是一次成绩测验。

  ②课外阅读积累检测

  阅读是一个采集零琼碎玉,使之日积月累,变成自己聚宝盆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收其效于朝夕。因此,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要养成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可定期进行综合性阅读检测,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阅读成果。

  第四篇:小学语文课内外整合阅读策略0118语文课内外整合阅读的有效策略研究

  一、前言

  “每当我们翻开书页,等于开启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阅读是各种学习的基石。在我们所做的事情中,最能解放我们心灵的,莫过于学习阅读”。

  ———英国教育部长布朗奇

  1995年的4月2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把这一天定为了“世界阅读日”,这标志着阅读已经开始走进了全世界人们的心灵。1996年4月,在美国影响广泛的“阅读是基础”运动在英国登陆,并很快向全国蔓延,挺进至一个又一个城镇,使愈来愈多的儿童和志愿者卷入其中。推动、改变英国人对于阅读的态度,重拾阅读的乐趣,“打造一个举国皆是读书人的国度”。日本文部省把公元2000年订为“儿童阅读年”,拨款资助民间团体举办为儿童说故事活动,拨款充

  实学校图书,促成在上野公园内的“国际儿童图书馆”于今年5月启用。在大陆,1997年,中宣部、文化部、教育部等九部委共同发出“知识工程”——倡导全民读书,建设阅读社会的通知。

  二、课题的提出

  所有的资料表明:哪个时代的人淡漠了儿童的梦想,那个时代的人就一定会堕落,会丧失自己的精神家园;

  哪个时代的人更多地保留着儿童的梦想,那个时代的人就更为崇高、真诚和纯洁,即使在比较艰苦的条件下也能够充满生命的活力和生活的情趣。阅读,正是形成并保留儿童梦想的天梯。

  然而这个天梯现状不容乐观,通过资料分析,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目前我校小学生课内外阅读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

  1、课外阅读数量极少。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绝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其父母在外打工者人数众多,多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管,加之又是独生子女,长辈年事已高,小辈年纪尚轻,两代人无法融洽勾通,能保证基本的衣食住行就已很不错了,哪谈得上阅读课外书籍?每班除少数几人条件稍好外,其余人的课外阅读几乎为零。

  2、课外阅读质量难以保证。

  ①书籍的五花八门。父母打工的孩子,缺乏真正的监管,又受读初中不好学的哥哥姐姐影响,常看一些言情、武侠小说、网络小说,真正对他有用的书太少。

  ②书籍来源面太窄。以我班学生为例,51个学生家庭中,有电脑的4个;有书柜的8个;有真正人文、科学书籍的有13个;有20本人文、科学书籍以上的有5个。

  ③外来影响严重。多种原因造成的农村学生上街打电子游戏者居多,回家只想看电视者居多,相对阅读课外书籍兴趣较浓。加之现在教学质量抓得很紧,各科老师占用严重,学生阅读时间所剩无几了。

  这些问题的产生使得我校尤其是语文学科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作文的整体水平无法上一个新的台阶,教学质量大受影响。

  针对以上问题,本课题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

  1、让学生接触有价值的阅读材料,让社会闲置的阅读资源成为师

  生可支配的财富。改善对阅读资源的营理,提高其使用效率。

  2、探索课内外阅读衔接的结合点和基本方法,构建课内外阅读相互沟通、相辅相成的阅读体系。

  3、通过一定量的课外阅读,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人文素养,培植学生热爱母语、尊重母语的情感。

  4、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提高策略。包括:丰富课外阅读形式一唤起阅读热情;减轻学业负担一留出课外阅读的时间;将阅读活动纳入学习评价范围,使阅读成为学习活动的组成部分;改进教育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使之成为体验成功的阅读。

  5、小学生课外阅读活动的组织策略。内容上:学科类型与非学科类型阅读活动的组织。主体:个体阅读与群体、团体阅读的组织。场所:学校阅读与家庭、社区阅读的组织。阶段:小学不同年级阅读活动的组织。

  6、小学生课外阅读质量评价策略。第一层次一有阅读相伴的生活一顺应要求;第二层次一有兴趣的阅读一追求有趣;第三层次一超功利的阅读一追求充实。

  三、课题的界说与主张

  整合,就是通过把不同的事物与物质,使他们相互渗透相互交互,资源共享结合在一起,也叫集在一起,让他们通过结合发挥最大的价值。按照《辞海》的解释,整合有整顿和协调之义,也就是使事物各方配合适当,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达到有秩序、有条理、不凌乱,使事物应该有的全部都有(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1979年版)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P1159)。课内外整合阅读,就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教育教学的实际,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出发,通过教与学的互动,发挥双方的积极性和各自的特殊作用;通过组织和协调,把课堂内外影响学生阅读的彼此相关但却彼此分离的各种因素,整合成一个为学生阅读服务的系统,以课内外阅读实践活动为主阵地,建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整合互动,创设良好的阅读和氛围,培养阅读意识、阅读兴趣、阅读方法、阅读能力的阅读习惯,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的目的,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收获,让阅读有意义,取得1+1大于2的效果。

  四、研究方法、原则、措施

  (一)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以行为研究法为主,辅之以行为观察、活动演示、调查数据等多种方法。由主研教师带头,带动全校教师一起开展本研究方法,并完成行为观察的上课是否认真有感情地理解课文内容,多少人课前读了拓展课文?多少人能说出读后的真实感受?多少人学会了其中的某一点写作方法?活动演示法中,组织学生参与作文比赛、朗读比赛。行为研究法中开展一次亲近大自然行动,走近农村的田间地头,感受真实的农村见闻,适当做做农活。

  (二)研究原则

  1、在教育教学中,我们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对于阅读课的讲解,力求从第一课开始,从第一天开始,每学一个段落,每学一篇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都要让学生有所认识,有所收获,能认识到作者的写作方法,谋篇布局,遣词造句,过渡句的使用,其中之一都可,再配以拓展课文加深理解,只要能在每一次作文中体现你学会了一样。(当然这个作文是教师所坚持的一周一作文)。教师每周的评讲就有针对性,就能看出他(她)是否学会了其中的一种?能力稍稍强的,会学会几种,会有整体的改变。再做好收集整理,择优选秀,装订成册,适当鼓励与评讲结合,一月下来,就会有一定的效果;一期下来,成绩明不明显一目了然;一年下来,你自己都会大吃一惊。如此的循序渐进,既让学生有章可循,又让教师有花有果,成绩斐然。

  2、在教育科研中,我们要遵循的原则:

  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阅读,再多的理论装在头脑中不付诸于实践,不把它转化为有用的东西都是无用的。没有让学生学会心灵感受,没有让学生学会写作的方法,你的教学无论有多精彩,有多劳累,那都是劳而无功的。所以学生看了很多课外书,即使是课文的拓展与延伸

  读本,一定要让他学会用笔说话,用笔记录自己的心路历程,点滴体会。只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了,才会有相应的成就。

  ②方向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

  语文教师教学的方向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语言表达,并能形成优美的文字表达。简单的说就是学会写作。那么,如何把课内课外的阅读进行整合,形成良好的供给体系,形成作文呢?还需要科学的方法。有了一个明显的方向,我们将着力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是抄袭课外阅读的材料,也不是只注重华丽的词藻,而是将所看到的,所学到的转化为自己的语言,着重自己内心的感受,珍视自己独特的感悟体验。这就给参研教师提出了一个较高的要求:重视学生的个人独特体验,呵护学生的点滴体会,并培养他们继续努力,一步一个脚印,逐渐成长。

  (三)研究措施

  1、教师要成为课内外阅读持久的示范者,积极的倡导者,组织者,合格的指导者,并要成为学生忠实的读者和听众。

  2、拓展课外阅读书目,一是向教师借、向学生借、向兄弟学校借、本校自筹资金买一部分,开放图书日,让图书“漂”起来。

  学校是学习知识的殿堂,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学生在学校学习,渴望知识,渴望阅读。如果一个班级有个班级图书角,那么肯定能大大方便学生在课间的随手阅读,大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课外阅读的学生多了,这样的班级很容易形成阅读氛围,良性循环后很容易形成书香班级。

  教育部2003年修订后的《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修订)》第十四条中明确指出要发挥班级图书角、图书箱的作用。小学语文新课标要求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第三学段(5~6年级)要求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而课题组的调查显示,学生课外阅读量少,甚至根本没有课外阅读,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课外阅读资源。课题组拟在各课题实验班建立班级图书角,以满足学生课外阅读的需求。那么怎样来建设我们的班级图书角呢?

  一、书籍来源

  1、由于经费、场地、书源等条件限制,学校图书阅览室一直没有建立,但尚有部分藏书,可从中选择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充实班级图书角。

  2、采用捐赠与交流结合的方式,发动学生把自己的课外书籍集中到班级图书角。

  3、号召老师捐赠自己的闲散书籍。

  4、发动社会力量扩充书源。

  5、图书角建立以后,各班定期轮换书籍,以弥补书源的不足。

  二、班级图书管理制度

  为了有效地管理好班级图书角的图书,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培养热爱读书、自觉读书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提高班级图书角图书的使用效果,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特制定以下管理制度:

  捐书者

  1、班级图书为班级同学捐献。所以捐献时请写好姓名,以便日后归还。

  2.捐书者必须到班级图书管理员处登记,登记图书的书名、价格、以及所有者。由图书管理员整理为《图书目录》

  3.每学期结束班级会按《图书捐献登记表》退还每位同学所捐献的书,若书被丢失照价赔偿。借阅者

  1、班级图书由学校图书室和学生捐书组成,本班图书只限于本班同学借阅,不可代外班的同学借阅。

  2、每位同学每次只允许借书一本,管理员做好有关登记。

  3、每次借书必须经班级图书管理员允许,并确认登记后方可将书拿走,归还时也必须有图书管理员的登记并注明归还时间。

  4、借阅图书时,听从图书管理员的安排;

  5、所借图书一般一周归还一次,最长不可超过两周归还,以便于其他同学借阅;最短也不可在一周内归还,以保证认真读书,并减轻管理员的工作负担。到期后仍需继续使用者可续借并进行续借登记。到期未归还的图书,由管理员及时把借书人的姓名及书名、单价抄送班主任,班主任应指令其及时归还或赔偿。

  6、设班级图书管理员2名,具体负责图书的登记造册、管理、借阅等工作。

  7、借阅者应爱护图书,严禁图画,撕割,如有污损,撕割,涂写或丢失的现象,要赔偿相同版本的图书或按原价1-3倍赔。(图书丢失有记录的借去者赔偿,无记录的管理员赔偿)

  8、有偷窃图书的行为,一经发现按情节轻重按原价的2-5倍进行赔偿。

  三、班级图书角的使用

  1、每周一节阅读课,早上到校至上课这段时间,放学回家闲暇时间为同学们的读书时间。

  2、老师定期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指导和好书推荐。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成果展示活动。

  4、班级将定期开展读书小博士的评比活动,以检查同学们的读书情况。认真读书有所收获的要予以奖励。

  5、每月出一期与读书活动相关的黑板报或手抄报。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一)教师活动

  1、精心研读学校推荐的必读书籍,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理论素养。鼓励教师好读书、读好书。既要读教育教学专著,也要读经典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既要读业务类书籍,也要读理论类书籍(读书时间:每天一小时)。

  2、加强校图书室的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其作用,使之成为教师借书读书开放的港湾。

  3、认真撰写读书心得体会,读书笔记不在多而在思,不以追求花俏、工整为目的,使教师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4、开设阅读指导课,课内带课外。

  5、组织读书体会的交流展示;

  组织读书征文比赛活动,组织“读书之星”的评比表彰,认真开展“书香办公室”的创评活动,由读书活动领导小组检查与抽查相结合。

  6、认真组织学生读书活动,精心开展书香班级的个性化建设,不

  断深化“与学生同读一本书”活动,营造更加浓郁的校园读书氛围。具体落实“大手牵小手——每天为学生读20分钟书”等读书活动。

  7、进一步确立大阅读教育观,打通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联系通道。结合语文、数学、科学等课堂教学内容,向学生推荐不同学科的优秀课外读物。

  (二)学生读书活动

  1、继续建立班、校书库,让学生有书可读。要求各个班级小书库天天开放,并专门配备1—2名学生作为班级图书管理员,负责图书的出借、登记、归还等服务工作。提倡班级与班级之间建立“好书交换站”,定期举行“好书换着看”活动。学校图书室每月由定期向各班出借图书2次变为4次,为学生读书创造便利的条件。

  2、继续开展早读和午读活动。引导和帮助学生养成早读与午读的习惯。早读午读要求每周各五次。早读时间20分钟,午读时间40分钟。开展好“每天学生读60分钟书”活动。上述情况由值周领导检查记录与反馈,并进行每周的“读书优胜班”评比,于升旗仪式上表彰。

  3、积极开展书香班级的创评工作。着重抓好古诗词诵读、年级推荐读物的阅读,积极组织“读书大王”活动工作等。①熟读经典诗词。

  一二年级:熟读背诵比较简单、易理解的诗词10首;

  三四年级:熟读背诵经典诗词30首;

  五六年级:熟读背诵有一定难度的经典诗词30首;

  ②组织学生开展“大阅读”活动。

  低年级:每生必读学校推荐书目至少2册;

  中年级:每生每学期必读学校推荐书目至少6册;

  高年级:每生每学期必读学校推荐书目至少10册;

  各班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结合学校的其他活动,自己给学生推荐相应的读物。各年级要及时推荐学生必读与选读书目,具体由年段长负责落实推荐书目类别,班主任要积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推荐的书目,经常督促检查。要求每学期每位学生课外阅读必读书籍不少于5本。在“读书周”活动中将进行“书香班级”的评比表彰。

  4、认真做好语文课外阅读课的开设。做好三种课型的开设:一是

  阅读指导课。每班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正式列入课表,可以进行读物推荐,可以进行读书方法指导(引导学生合理使用工具书;讲授精读、默读等阅读方法;指导学生如何评价人物和事件等),可以进行读书交流(组织学生对所读书刊的内容进行专题交流或综合评论),可以进行读书笔记展评。二是午间微型课。可以坚持开设10分钟的“美文欣赏”课,诵读最感人的诗篇、散文、小说、故事;也可以开设10分钟写字课程,练字时学校统一播放优美的音乐,克服学生浮躁的情绪,陶冶学生心性,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阅读与写字间天一次安排。三是电视视听课。可以观看《百家讲坛》、《新闻30分》、《艺术人生》等栏目,让学生走进人文,走进科学。

  5、积极开展“读书大王”评比表彰活动。读完一本书,由班主任检查后记录下书名,发给“小书迷”卡片一张;学生获得五张卡片后,由学校行政人员(各年级有一名行政人员负责)检查后发给“读书之星”荣誉证书;学生获得三张“读书之星”证书后,由校长颁发“读书大王”荣誉证书。每月底(下月初)举行一次“读书之星”的表彰,每学期举行一次“读书大王”的表彰。在这项活动中,要尤其重视学生阅读书目的选择,引导和鼓励学生首先要去读本年级推荐的必读与选读书籍。

  6、作好“读书笔记”,三—六年级学生均需按统一要求配备由学生个性化命名的“读书笔记”一本,在老师的指导下将读书过程中看到的精彩片段、好词好句、名人名言、心得体会记录下来,一周一评。

  7、组织开展“校园读书节”活动。时间为2010年10月份,在“读书节”活动中,学校将开展一系列的读书活动。具体安排另行计划。

  8、认真组织“主题阅读”读书活动。读书主题由学校、年段、班级共同确定,可以相互独立,也可以有机结合。

  9、积极开展关于学生读书活动的各类竞赛与交流(如设计读书格言、手抄报竞赛、古诗擂台赛,演讲比赛,出一期读书专刊、黑板报评比等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家庭读书活动

  1、向家长倡议:争当“学习型”家庭。要求全体学生的家长配合读书活动,带头读书,做到“五个一”,读一本书,写一篇读书心得,确立一条家庭学习格言,家长与孩子搞一次学习交流(谈心或分享学习成果),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

  2、围绕读书活动,充实家长学校活动的内容,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使其成为我校读万卷书活动工程有力的支持者、宣传者和直接参与者、建设者。

  3、父母在家督促孩子每天阅读课外书(时间不少于30分钟),并给予一定指导。

  4、依靠家庭的力量,来督促学生的课外阅读。如:(1)建立“家庭学校阅读联系卡”。让家长每天在联系卡上登记学生的阅读情况:书名、时间、字数、专心程度、是否背诵??有家长的协助,阅读质量大大提高。(2)经常召开家长会,或发放调查问卷。教给家长指导、监督的方法,以便有目的、有方法地指导孩子。

  第五篇:《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的研究中期报告

  立项号2020XKT--XXYW058课题名称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的研究

  负责人XXX负责人

  所在单位XX镇XX小学

  课

  题

  研

  究

  进

  展

  情

  况

  本学期,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本人的不懈努力,我的小课题《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研究》,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现在我对小课题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研究的内容(一)摸清学生阅读现状。

  为了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我们所作的第一项工作就是随机对三至六年级的180多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统计分析。从调查的结果来看,绝大多数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比较浓厚,家长对孩子的阅读也愿意提供物质基础。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学生课外读物的层面较窄,他们不能正确地选择内容积极向上的读物,比较偏爱流行元素较多的庸俗漫画;

  2、学生课内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较低,有待持续培养与进一步提高;

  3、学生在家中没有

  良好的阅读氛围,学生课外阅读时间少,看电视的时间远远大于课外阅读时间。

  4、学生阅读习惯差,只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文章。

  (二)提高教师文学素养。

  我认为开展课题研究的前提条件是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特别是教师的专业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定期召开课题研究会议,并鼓励教师每学期至少阅读一本阅读理论或教育理论书籍,全面提升教师的科研理论素养。

  (三)环境布置,营造书香

  要让孩子爱上阅读,良好的阅读环境很重要。学生无心阅读有很大程度是没有好的阅读环境。为此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变学生的阅读环境:

  1、学校发起“我爱读书”活动。要求全校每个学生要多读课外书,丰富自己的阅读积累。制定读书活动计划,让高年级同学做好表率作用。利用每个班级的黑板报宣传读书的作用,让每块黑板都会说话,向学生传达“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书香味儿。

  2、开辟“图书角”。我们各年级学生的教室都有一个大书柜,这就是我们班级的图书角。图书角图书的来源主要是图书馆整班借阅。另外,隔了一段时间孩子们图书大量阅读完之后,采用班级与班级之间整班调换的方式来借阅书本,以扩充图书的流通量。并且每个班级都有专任图书管理员,他们采用图书馆的形式把每本书号,整理成图书目录。借阅时都有借阅手册,每个同学只允许每次只允许借一本,且有时间限制。管理员做好详细的借阅登记。每隔一段时间管理员都会清点班级图书,发现有破损、涂改、撕毁等现象必须以原价赔偿。

  3、评选“阅读之星”每个班级后面都有一块大黑板。这块黑板是学生展现才华的天地。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定期可以利用板报之类的班级宣传。将我们一阶段的阅读成果呈现出来,评选阅读之星并结合图文并茂的黑板、板报,表扬阅读之星,这样孩子的阅读兴趣越来越浓厚。

  (四)立足课堂,探索方法

  学生良好阅读素养的养成、提高,与老师的阅读指导是紧密相连的。会读书不仅

  表现为爱读书,还表现为有正确的读书方法,会自己阅读。

  1、以疑激趣

  课堂教学中任何一篇文本有许多的疑惑补白之处,在教学中这疑惑点可能是课题,可以是文章的开头,或中间空白之处,也可能是文章的结尾。采用疑惑点来引导学生进行课内外阅读衔接这是很有效的一种方式。

  2、课后延伸

  现有的教材有许多都是文质兼美的名篇,在教学后作为拓展延伸的材料,对于学生的阅读量有了极大的补充。如教学《杨氏之子》之后,对于文言文,孩子们第一次接触,迫不及待地想深入了解,我就推荐孩子们看《世说新语》中的其他文章,作为拓展阅读材料。学习了《青山处处埋忠骨》后,推荐学生阅读《毛泽东传》。这样,课内和课外有效的进行了衔接,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五)每周一诗

  经典诵读

  结合我校实际,以及相关教育教学内容。学校开展了“每周一诗,经典诵读”活动。将六个年级分成低中高三个阶段,结合学生实际,编辑诵读教材。每周一早读教师指导,背诵经典诗词。并且学校组织不定期抽查,评选优秀诵读班级。这样做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诵读能力。

  二,我们的收获。

  (一)激发了孩子的阅读兴趣。

  自课题立项至今,学校图书馆共出借图书达

  1000余本,学生平均每人10本以上,其中最多的学生共读书20余本。学生将课余时间利用了起来,通过阅读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引发了师生之间的阅读互动。

  课题组老师在阅读方面积极探索,利用节假日、课余时间阅读中外名著。平时,老师们也经常逛逛书店、上网搜索一些畅销新书,自己先读,读完

  一本,再和学生们聊一聊这本书,告诉他们最近老师看了一本什么书,内容是什么,老师的感受如何等等。学生们最易受老师的影响,对老师的推荐,他们总是能在第一时间去阅读。而学生们一有最新的图书,也会抢着给老师介绍。师生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阅读氛围日渐浓厚。

  (三)实现了“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从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看,随机性比较强,一有机会就见什么读什么。读什么样的书才有益呢?教师要加以指导。首先是要选择思想健康、知识性强,有益于学习的读物,只有读好书,才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其次是选择针对性强的书籍,做到课内外结合,相互促进,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所谓“书越读越厚”,学生的阅读不再拘囿于语文书、语文补充阅读材料,实现了“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

  (四)学生爱上了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我们的课题研究有效实现了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一段时间下来,学生养成了较好的读书习惯,促进了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

  (五)促进了师生的全面发展。

  经过教师不懈的努力,学生的阅读水平有很大提高,并且,以读促写,从好词佳句的积累,到写出一篇有质量的读后感,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着。同时,通过阅读,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对学生人格的塑造也有积极意义。

  存在的困难及解决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课题组老师兢兢业业、研究课题半年多来由于尚属于实验研究阶段,还存在诸多不足:

  (一)、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尚未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因此,在后续的研究中还可以继续深入地研究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方式。

  思路(二)、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注重研讨学生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的立足点及方法,虽然我们课题组成员也探索了一些方法与策略,但都是肤浅的。需要在后续的研究中研讨出更为深入、有效的整合策略与方法。

  (三)、时间和精力不足;

  作为一线教师,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

  几乎占用了我所有的时间和精力。每天当我们拖着疲惫的身驱,坐到书桌前面对科研时总是有些力不从心。我们不可能像专家那样有专门的时间来搞科研。关于这方面我会自己想办法找时间来克服困难。

  (四)、经验不足;

  研究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还是缺乏经验,比如,如何从一大堆调查问卷中获取有用的信息。这不仅仅是数据统计的问题。尤其是简答题。又比如,到底小课题研究过程中都要做哪些具体的事情,最后的成果到底以怎样的形式呈现才算最好,反思有待进一步提高。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确定了以下思路:

  (一)、放开让学生去凭兴趣去读,允许一部分同学跟着自己的节奏走。

  (二)、优化课堂,提高课堂效率,尽量减少学生的课业负担,让他们又时间去阅读。

  (三)、利用开家长会和网上沟通的机会,根据学生的阅读需求给家长推荐书目,让家长积极为孩子购买。让家长也来参与我们的课题,密切配合我们的工作。

  (四)、每位教师继续坚持阅读教育理论书籍,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知识水平;

  我校领导对课题研究非常重视和支持,教师、学生和家长都参与到了课题研究中,相信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小课题《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研究》一定会顺利结题。

  能否按期结题

  专家的指导和建议

  (此栏请课题负责人填写指导专家对开题报告的指导意见)

  注:正文楷体小4号,篇幅控制在A4纸4页的范围内。

篇六: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的研究结题报告的摘要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的策略研究

  摘要:阅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毋庸赘述,不管是在小学还是将来任何阶段的,阅读都一定会是最重要的那部分内容。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比较有限,教师可以从注重方法教学、立足教材本身、开展主题活动以及课外自由阅读四方面入手,有方向地以阶梯的形式拓宽学生的阅读空间,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他们的阅读层次,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知识体系。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内精读;主题活动;自由阅读

  阅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毋庸赘述,不管是在小学还是将来任何阶段的,阅读都一定会是最重要的那部分内容。特别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各项能力都还处于打基础的关键,而且当下都在提倡终身阅读,如果没有在小学阶段打好阅读的基础,那么也很难在后期弥补。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比较有限,识字量也处于慢慢壮大的过程。如果教师仅仅只是追求阅读的数量,不加引导地让学生广泛阅读,那么学生很容易陷入没方向的阅读泥潭,既读不懂文本,又提不起兴趣,容易累积对阅读的厌恶情绪。新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的阅读量要求是145万字,这可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因此教师一定要调整自身的教学模式,兼顾课内外阅读。教师可以在立足教材文本的基础上,有方向地以阶梯的形式拓宽学生的阅读空间,引导学生逐步累积丰富的课外阅读素材。课内外相结合的阅读方式让原本教材上较为单一的阅读素材变得丰满起来,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都能得到快速的发展。通过课内外。通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有点带面地优化小学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他们的阅读层次,扎实地完成小学阶段阅读基础的建设工作。

  一、注重方法教学,引导课外阅读

  无论是课内精读还是课外阅读,都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在传统阅读教学时,教师一般会先让学生自学,然后根据课后问题对学生提问,接着对点评学生的回答,得出正确答案,最后以总结全文的方式结束阅读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显然有不足之处,那就是阅读的目的性过于明显。持有强烈目的进行阅读时,学生根本感受不到阅读的快乐,更难以深入阅读文本,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因此教师要重视对自身阅读教学方法的改进,要以让学生快乐阅读为宗旨,在教学的过程中逐渐渗透阅读方法,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

  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本课一大重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带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在朗读的过程中突出人物的特色。在课堂开始时,教师要重视对学生阅读兴趣的调动,因此可以把学生们分成四个小组,并且每个小组内部推荐出四位代表,其中三位代表扮演文中的三位主人公,另外一位同学则负责旁白。教师让几位代表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让班上的同学一起评分,选出读的最有感情、最贴近人物的特点的同学,并进行嘉奖。在这个环节完毕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们提问,“你们最喜爱课文中的哪个角色?”、“文中的这几个角色分别有什么特点?”、“你们知道这篇课文发生在什么时候?出处又是哪里吗?”、“同学们有没有读过与之相关的课外书呢?”教师请学生们畅所欲言,大胆说出自己所知道的内容。学生们通过课内朗读、讨论的方式熟悉了文中的几个主要角色,并且对人物的特点产生一定程度的了解。教师可以接着对文本内容进行迁移,通过回到课文来源的方式,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将课内外阅读无缝地衔接起来。学生既能够踏实地学好文本内容,又能带着兴趣展开展课外阅读,了解与课文相关的三国内容。

  二、立足教材本身,寻找阅读衔接点

  教材当中的每篇课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各自都有其存在的价值,通过精读教材内容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开展课内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仔细琢磨课文,寻找可以和课外阅读衔接的某些点,通过课内精读引导课外有方向的阅读,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知识面,还更能实现精准阅读,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首先教师可以探索以文章出处作为衔接点的可行性。例如在教学《三顾茅庐》时,教师可以着重引导学生通过文章的语言描述来剖析人物特点,塑造更为立体的人物形象,刺激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提高个人阅读期望。在课堂结束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到家中搜索《三国演义》的经典章节,等学生自主阅读之后,再来课堂上谈谈交流各自的感受。另外教师还可以探索围绕作者延伸阅读的可行性。例如学生在学习完李白的《静夜思》、《望庐山瀑布》和《早发白帝城》等名篇之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花些时间组织学生完成一期李白诗句鉴赏。通过整合学生以往所学的李白作品,和学生们一起分析这些作品的特点,评价作者遣词造句的能力,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培养他们以系统的方式积累知识的习惯。找好课内的衔接点能够为学生指出一条课外阅读明路,教师再加以指引,让学生们自主思考,整合阅读素材,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三、结合现实生活,开展主题活动

  相较于一板一眼的课堂学习,学生更喜欢参与各种形式的活动。因此教师可以适当地组织一些阅读主题活动,创新课堂形式,追加更好的教学效果。有效的阅读主题活动也是课内外衔接的关键桥梁,在活动形式和内容上教师应当多加甄选,让主题活动发挥最大的作用。

  在活动形式上,教师可以选择阅读分享会或者是阅读比赛,通过评委评分的方式选出前几名。教师可以让其他科目的教师扮演评委的角色,让他们评价学生的阅读成果,并考考他们对于阅读文本的理解。在主题内容上,教师一定要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主题,这样学生才不会对学习应付了事,扩大学生的参与面。

  例如在教学完《燕子》这篇课文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到家中搜索与燕子相关的优美文章,然后在课堂上开展小组朗读比赛,主要考核学生的朗读情感以及文章的优美程度。学生们依次朗读完毕之后,由评委们进行点评,角逐出最后的胜者。

  四、遵循学生兴趣,课外自由阅读

  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阅读,如果学生没有兴趣,无论教师怎么努力阅读效果都不会太好。小学生活泼好玩,喜爱童话故事以及和小动物相关的文章。因此当教师教学完一篇神话故事教学之后,可以让学生在课外阅读其他相同体裁的文章,此时阅读在学生看来不再是学习上的负担,而是心灵上的放松。在小学阶段想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教师先要摸清学生的特点,再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制定不同的阅读规划。有些学生难以找到自己的阅读兴趣,那么教师就要加以引导,为他们推荐各个年龄段普遍喜爱的书籍,让他们都能找到符合自己兴趣的阅读内容。

  例如在教学完《桃花心木》这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的方式找到课文中最重要的词句,模仿课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描写实际生活中接触到的事物,最后再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课外阅读相似的文章。要想让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断发酵,教师就要让学生把课后阅读时间主要留给自己所喜爱的读物上,并要求学生花10分钟左右的时间把自己的内心感受写出来,这样不但能够大大释放学生的阅读压力,还能培养学生时刻积累的好习惯。

  课内外相衔接是当下较为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方式,教师要发挥好教材的“引子”作用,从不同角度进行课外阅读的延伸,在让学生快乐阅读的同时日积月累起一笔丰富的语文素材,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知识体系。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注重方法教学、立足教材本身、开展主题活动以及课外自由阅读四方面入手,以课内外相衔接的方式做好小学阶段阅读基础的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刘江月.

  书海无涯"读"作舟———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初探[J].

  读与写:上旬,2022(3):2.

  [2]李艳."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整合.

  [3]谭宇翼.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链接的策略研究[J].

  当代家庭教育,2022(6):3.

  【本文系福建省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的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为FZ2021GH141】

篇七: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的研究结题报告的摘要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研究》

  的结题报告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生活是语文学习肥沃的土壤,课内和课外的阅读则是学生能力发展与提升的双翼。但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是语文书,传递这些知识的唯一角色是教师,而教室也成了这些知识交流的唯一场所。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尤其是如何把课内与课外阅读有效结合起来是当今我们面临的非常现实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朱永新教授曾指出: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其实就是他的阅读史。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语文课程标准》也对学生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小学阅读总量达到145万字,背诵优秀优秀诗文160篇(段)”。如果我们仅仅将学生的阅读局限在课本中,圈定在课堂上,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发展,甚至影响到学生终生的发展。所以,如何有效地将课内外阅读衔接起来,是面临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课内阅读为课外阅读提供方法和习惯上的指导,课外阅读开阔课内阅读的视野,延伸课堂教学的长度,拓宽课堂教学的广度,这两者相互促进,和谐发展,为学生的阅读能力奠基,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服务,让学生的生命因阅读而充实,因阅..

  读而精彩!

  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一、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对教学实践的价值。

  本课题,着重从有效方面探究课内外阅读的衔接对课堂教学实践的价值和作用。课内外阅读的和谐发展,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同时能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的方法研究。

  这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也是难点。在研究的过程中,首先要找到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衔接点,这是这个研究的关键所在。只有找到了这个衔接点,学生的阅读欲望才能有效地开掘,阅读视野才能由课内转向课外,我们的课内阅读也才找到了一个发展点,支撑点,从而搭建起学生阅读的桥梁。

  第二,建立了这个衔接点,要及时地引导学生走向课外更为广阔的阅读天地,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用课内掌握的阅读方法、培养的阅读习惯去进行课外更为深入广泛的阅读,拓宽自己的视野,充实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境界,同时也促进学生对课内文本的感悟。

  第三,由课外的阅读,再次地走向课内。用课内学到的方法,写一写阅读的收获与感悟,在课堂上交流自己的收获和看法,形成一个由课内到课外,再由课外到课内的一个良性循环的有效模式。

  三、研究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效衔接的相互作用。

  课内阅读有着一定的文本,在课内占有一定的阅读时间与空间,但这还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利用更多的课外时间拓宽阅读的视野,激发..

  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但是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始终抱着不闻不问的态度,任其发展,也不能让课外阅读发挥它真正的作用。因此,如何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上,有效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课内阅读服务于课外阅读,让课外阅读促进课内教学,两者的衔接如何才能做到有效,这就是本课题研究的关键。

  课题研究的计划和安排

  一、启动阶段

  广泛搜集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的教学案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发现课内外阅读中发现的问题,确定研究的课题,完成研究计划。同时,调查了解学生的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情况,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对课内外阅读的态度和看法,及时掌握学生已有的阅读能力、阅读习惯。并进行分析总结。

  二、实施阶段:同读一本书

  1.

  从课内阅读中寻找与课外阅读的衔接点,引导学生运用课内养成的习惯和掌握的方法,共读一本书,阅读并做批注,写一写阅读的收获和感受。

  2.

  教师及时调研学生的阅读情况,及时发现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利用课内的时间进行阶段性的阅读汇报交流。

  3.

  共读一本书结束之后,利用课内时间进行交流和汇报,并谈谈通过这样的拓展阅读,自己对课内文本的再感悟。教师完成阶段性的实验报告。

  自助式阅读1.根据近段时间的学习,找到相关的阅读作品,进行..

  自助式的(自由选择内容、根据实际选择数量)阅读,运用语文的方式去阅读,2.教师随时、随机调研学生课外阅读效果,给予学生及时必要的课外阅读的指导。

  3.利用课内阅读时间,学生汇报交流读书收获,教师发现问题,寻找原因,总结经验,完成阶段性的实验报告。并根据实施的情况和反馈的结果,及时调整自己的实施策略,师生共读1.从课内阅读中发现阅读的内容,教师在课内进行适当适度的课内阅读指导后,师生共读一本书。

  2.随时与学生交流阅读收获,了解学生课外阅读情况,根据反馈信息,进一步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3.在课堂上畅谈阅读收获,谈感受,谈方法,谈打算,谈对课内文本的再度理解。教师完成阶段性实验报告。

  三、总结阶段:1.收集整理实验阶段学生的阅读成果,装订成册,2.分析学生的阅读成果,对实验的过程进行全程的回顾和反思,总结和提炼研究的成果。完成一份完整的、有计划、有实施、有反思、有总结的实验研究报告。

  读书笔记和课例分析的计划与安排

  一、阅读名师名家关于课内外阅读方面的论述论著,为自己的实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并及时批注,摘录相关内容。

  二、及时了解学生课内外阅读的情况,把握课内外阅读的衔接点,分析学生反馈的阅读方面的信息,发现问题,寻找原因,每月定期完..

  成一份阶段性的研究报告。

  三、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及时捕捉一些优秀的阅读案例,进行细致的剖析,写下自己的思考与收获,积极撰稿并投寄。

  四、搜集整理学生的阅读交流成果,形成《课内外阅读衔接课例集》。

  五、在实验研究结束之后,分析实验研究的全过程,总结提炼研究成果,完成一篇实验报告。

  研究成果

  通过研究,我的教学能力得到了锻炼,而研究能力则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主要表现在:

  1.增强了创新意识,初步摸索到了课内与课外阅读有效衔接的模式:

  (1)以课堂教学为依托,充分挖掘教材与课外知识的衔接点,优化整合课内外资源,充分丰富和充实课堂教学,让课堂教学立体化,多面化。

  (2)以课堂阅读为指导,多方面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正确引导学生进行丰富的课外阅读,并掌握一定的方法。

  (3)通过师生共读一本书、自助式阅读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式的阅读,在读书中思考,在思考中交流,在交流中成长。

  (4)课内注重方法指导,课外丰富阅读内容,再利用课内的时间进行读书方法与收获的交流与展示,让学生充分体验阅读的无限乐趣。真正实现了课内与课外阅读的有效衔接,从而推动学生阅读生命的进程。

  ..

  2.学会了课题研究的一些方法和技巧,积累了一些课题研究的成果,更有利于自己以后更好地从事课题研究。

  存在问题:

  1.理论学习不足,研究的深度还不够。

  2.虽然已经明白语文的外延是生活,但如何让语文变得灵动,活起来,还有待于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

篇八: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的研究结题报告的摘要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阅读教学是语文的半壁河山。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环节,也是精神成长、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会使他们终身受益。但从当前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来看,存在三大问题:一是阅读兴趣比较单一:休闲性阅读占据学生课外阅读的大部分时间,这些与文学经典著作相比,多了一些庸俗,少了很多富有哲理的思维火花。二是课外阅读的时间比重减少:电视、电影、上网等多种活动方式的包围,使课外阅读的时间变少了。学生变得不愿意独立思考问题,阅读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退化,缺乏阅读课外读物的习惯。三是学校和家庭教育对传统文化的渗透比较零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理解和认识不够,对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的意识不强。

  整个小学阶段,一个学生所学的12册课文,不过三百来篇,几十万字,即便学得再好,所得也是很有限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总量提出了明确要求(小学阶段在145万字以上)。可见,阅读是语文教育的重心,探索并完善阅读教学体系,成为目前中小学语文教育界日益关注的焦点,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借助丰富的人类文化精品滋养学生的心灵,充实学生的头脑,无疑是使孩子终生受益的重要措施。课外阅读,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为了改变学生的阅读现状,提高学生的感知水平,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重点,形成课内外阅读结合,阅读和习作结合,阅读和交流结合的有效体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我们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精心规划,提出了《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的研究》这一课题。

  二、研究目标

  1.深化“内向型衔接研究”。即衔接阅读指向于课内阅读,通过有效有机的课堂链接阅读,强化阅读期待,深化阅读感悟,促进阅读反思,进一步优化课内阅读的质态。

  2.探索并开辟“外向型衔接研究”的路径。旨在以教材为圆心,以课堂为辐射源,课内得法,课外发散,博览群书,开阔视野,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人文素养,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增强阅读能力。

  3.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好文章。

  4.培养一批掌握课内外阅读衔接方法、能有效实施课内外衔接阅读的骨干教师。

  三、理论依据和课题界定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我们想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那么就应当让他们阅读的东西比要记住的东西多两倍,甚至多四至五倍。如果我们真想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那就让我们在学生面前,敞开道路让他们走到图书馆的书架跟前去让书籍从沉睡中醒来,成为青少年的挚友吧!”我国著名语言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认为:以自己学习语言的经

  验来看,得自课内课外的比例是“三七开”,虽然这个比例每个人不尽相同,但“课外”途径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来源,在每个人的经验里都是一致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课内外阅读衔接”:就是要使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机衔接,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强化阅读期待,深化阅读感悟,促进阅读反思,进一步优化课内阅读的质态,以教材为圆心,以课堂为辐射源,课内得法,课外发散,博览群书,开阔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人文素养,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增强阅读能力;落实语文课标中关于小学课内外阅读量的指标;正确引导小学的课外阅读,并使之与课内阅读教学有机有机衔接,有效整合。“研究”:就是在实践中研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进行矫正,在课内外阅读的活动中研究课内外阅读,提高语文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与研究,而且研究成果必将有利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四、研究内容

  1.通过课内外贯通融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形成阅读

  动机、掌握一般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阅读能力,为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促使学生课内外阅读的有机衔接和和谐发展,并建立新的课程观。

  3.改变教师现有的教育模式,探索课内外阅读衔接的结合点和基本方法,构建课内外阅读相互沟通、相辅相成的阅读体系。

  4.对学校、家庭和个人阅读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和整合,促进每一个学生的课内外阅读。

  5.通过一定量的课外阅读,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人文素养,培植学生热爱母语、尊重母语的情感。

  五、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以教师为研究主体,通过教师的教学实验、反思、总结,再实验、反思、总结,以达到预期成果。

  综合调查法:对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找出问题根源。

  文献研究法:查找已有的与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教学策略相关的文献、资料、成果,为师生提供正面教材,构建课内外阅读衔接的理论体系。

  评比激励法:表彰先进,树立典型,激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经验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注重积累第一手资料,不断概括、归纳,提炼出切实可行的研究成果。

  六、主要过程

  (一)建立完善健全的活动机制

  1.学校成立“书香校园”领导小组,制定读书活动计划及评估奖励办法。

  2.优化“书香校园”

  环境,设立宣传栏,营造浓厚的书香文化氛围。

  3.每天进行“晨读”,每周二的早读课为经典诵读时间,养成读书习惯。

  4.建立班级图书角,并利用课间及文体活动等时间,开放阅读。

  5.各年级根据学生的层次和特点,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竞赛活动。

  6.每位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读书的收获与感受。

  7.每年的四月份为我校“读书节”,进行“阅读之星”、“书香班级”评选。

  (二)加强校本阅读课程的建立和研究

  1.开展课内外阅读教学研究,组织参观和讲座,探讨有利于课内外阅读的课堂教学策略、课外阅读指导课课型、培养处理课外阅读资源信息的能力,进行反馈调查和对比分析。

  2.分年级编写《推荐书目》,含必读和选读。

  3.分年段建立“阅读记载卡”。

  4.撰写案例、分析和反思。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1.打造“培新之声”广播站的“读书专栏”。

  2.开展“创建书香校园”系列活动。(“我向大家推荐一本好书”

  口语交际、“名著阅读”知识竞赛、经典诗文朗诵、演讲、手抄报评比、读后感比赛等)

  3.举行“读书心得交流”交流会、“书香伴我行”

  等主题班队会活动。

  4.评选“阅读之星”“书香班级”“书香家庭”并进行表彰奖励。

  5.倡导“亲子阅读”,开展家长读书征文活动。

  (四)强化方法指导,增强阅读实效

  1.课内外整合

  (1)以教材疑难问题为切入点选择课外阅读材料指导阅读,解决疑难,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2)选择与课内文体或内容、写作方法上比较相似的课外阅读材料进行阅读,组织学生在课后用课内阅读的方法来阅读拓展性材料。

  (3)选择同类阅读材料,意在与课内教材形成鲜明的对比,运用阅读材料,把两者放在一起,更加突出作品各自的特点。

  (4)教材中不乏名家、名篇或名著的节选或缩写,在教学的前后,教师把原文、原著推荐给学生,使学生更立体地、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读名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2.学生自主阅读

  (1)设计“阅读记录卡”。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好“阅读记录”,并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监控阅读过程,保证课外阅读的质和量,养成习惯。

  (2)定时定量地阅读。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己阅读,在学习实

  践中感受阅读的快乐。每天定时阅读,每周语文活动课用于课外阅读。学生每天睡前进行休闲读,双休日、节假日随意阅读。

  (3)提倡亲子共读。家庭是育人的摇篮,家长的言行给孩子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大力提倡亲子共读,家长以身作则培养家庭的阅读氛围,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更需家长做阅读的领路人。鼓励学生家中订阅报刊杂志,设立家庭书架、家庭小图书室。

  (4)师生共读。在学生的读书兴趣和习惯没有养成之前,读书对他们而言是“一种枯燥的工作”。抓住学生对教师的崇敬和模仿的心理,在校期间,教师以身示范,组织、带领学生阅读时,自己也拿起课外书来读,或者与学生共读一本书,这样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增进,有利于营造浓厚的书香氛围。这样坚持,使阅读成为学生生活、成长的需要。

  3.教师阅读指导

  课外阅读指导。小学生对字词理解较差,这对学习语文形成了一定的障碍。他们生活的阅历有限,在阅读过程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疑难问题。理解字词层面上的疑难,我们要鼓励学生自主解决。自主解决不了的摘记在“摘录卡”中,与同伴或教师进行交流。经教师检查后,提取共性的东西,再在课堂中进行交流,共同解决、释疑。

  课堂教学指导。为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教师要教会所有学生使用工具书,为他们创造自学条件;教会预习方法,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教会学生提出问题,提高思维能力;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哪些是应该精读的哪些是应该略读的,哪些内容应该摘笔记,哪些写法是可以

  迁移的。

  (五)加强评价激励

  积极的评价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苏霍姆林斯基主张:要让儿童始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学生花费了力气而看不到成果。要给学生搭建展示阅读成果的平台,可采用讲、展、赛的形式。“讲”即讲述,举行读书汇报会、故事会、阅读心得交流会;“展”即展评,就是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文摘卡、手抄报报等;“赛”即竞赛,知识竞赛,查阅资料比赛等。通过成果展示,使其相互借鉴,表扬先进,鞭策后进。

  七、研究成果

  1.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年来,学生平均每人20本以上,其中最多的学生共读书40余本。读书还要勤于动笔。我们根据年级的差异,以建立“读书记录卡”为切入口,有效实现了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学生养成了较好的读书习惯,促进了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

  2.引发了师生的阅读互动

  新的课程课程体系向教师提出了挑战。作为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才能迎接新的挑战。阅读正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很难想象一个远离书刊的教师,如何去发现适合自己学生阅读的好书、好文章,即使有人推荐,教师自己没有阅读,又如何能与学生交流,如何去评价学生的阅读能力呢?课题组的老师们都有这样的深切体会。在阅读方面身先士卒,利用节假日、课余时间阅读

  中外名著。读完一本,就和学生们聊一聊这本书,告诉他们最近老师看了一本什么书,内容是什么,老师的感受如何等等。学生们最易受老师的影响,对老师的推荐,他们总是能在第一时间去阅读。而学生们一有最新的图书,也会抢着给老师介绍。这样,学生的阅读带动了老师的阅读,而老师的阅读又推动了学生的阅读,师生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阅读氛围日渐浓厚。

  3.实现了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随机性比较强,见什么读什么。读什么样的书才有益呢?教师要加以指导。首先是要选择思想健康、知识性强,有益于学习的读物,只有读好书,才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其次是选择针对性强的书籍,做到课内外结合,以一带十,相互促进,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

  4.带动了亲子阅读的开展

  我们曾在几个年级中做过一次调查,大多数家长和孩子一同读书的时间非常少,很多父母把空余时间花在了看电视或娱乐上,忽视了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而读书,恰恰是沟通最好的桥梁。我们的老师加强与家长的沟通,给家长传递一些读书的信息,开展“亲子读书”活动。渐渐地,家长对孩子的阅读重视了起来,尝到了亲子阅读的甜头,有位家长说道:“亲子共读会带来无穷的乐趣,不知不觉之中,在我们和孩子之间建立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把彼此的心紧紧联系在一起,彼此了解,彼此信任。”亲子读书带来的好处远不止这些,因为父母的模范作用是无限的,在潜移默化之间,一方面给孩子作出了好

  的榜样,另一方面也营造了良好的家庭读书氛围。学习型、读书型社会的建立,正是来源于无数个读书型的家庭。

  5.促进了师生的全面发展

  经过教师不懈的努力,学生的阅读水平有很大提高,以读促写,从好词佳句的积累,到写出一篇有质量的读后感,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着。通过阅读,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对学生人格的塑造也有积极意义。

  在这个课题的推动下,教师在教学观念上发生了较大的转变,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参与研究的教师们的教科研能力得到了发展,学校的书香氛围不断浓厚,课外阅读已逐渐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一大特色。一系列的评选活动,评出“阅读之星”

  82人,“书香班级”

  12个,“书香家庭”41个。学生中若干篇征文在区级报刊杂志上发表或获奖。教师教学设计,撰写的论文多篇获得市级以上奖励或刊登。

  八、研究反思

  1.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的理论学习不足,理性思考还不够,意识、能力还有待提高。

  2.教师们感到:如何处理好学业负担和阅读时间上的矛盾还是一个待解决的问题。

  3.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如何利用和开发课外阅读课程资源,不断为学生建构更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也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注: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改革实践与探索》《小学语文教师》《课程与教学论》及网络资源

篇九: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的研究结题报告的摘要

  

  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衔接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如何让学生在有限学习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信息,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是不能奏效的,必须寻求更广阔的教育途径。阅读是获得知识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从本质上说,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课内教学应该起引领作用,从而使课外阅读有的放矢。但是,目前最值得关注的问题就是老师们无暇顾及课外阅读,更谈不上对课外阅读的指导了。特别鉴于我校学生情况,多数为进城务工子女,父母文化水平偏低,对孩子的阅读更是不重视。课外阅读放任自流,存在学生阅读面窄、读书较为单一,阅读方法不当,不重积累,缺乏阅读兴趣,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等问题。绝大多数学生每天没有相对固定的读书时间,能每天坚持阅读的学生少之又少。这样,就导致了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各自为营,两者之间有着难以逾越的鸿沟。正因为如此,学生所获得的课外阅读经验严重缺失。阅读课成了语文耗时低效的“负面典范”。学生的阅读兴趣得不到激发,阅读能力得不到提高,这是制约我校语文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由此,我们课题组提出“小学低年级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衔接的策略研究”,进行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深入探索与研究。开放课堂,以课内为点、课外为面,使课内外和谐衔接。要使学生既从生活中、课外阅读中学语文,又把课内所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运用到课外阅读和生活中去,学以致用。教会学生课内外阅读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乐学、乐读,自主阅读,从而实现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与水平,提升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与界定。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

  阅读是获得知识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课程语文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如何让学生在有限学习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信息,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是不能奏效的,必须寻求更广阔的教育途径。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重课内轻课外,重知识的消化理解、轻阅读的感染熏陶的尴尬境地。阅读面窄、朗读水平差、语言表达能力弱,已经成了当前小学生的“语文通病”。在新课程标准下,课内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而课外阅读却是课内阅读的拓展与延伸,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有效做好课内外阅读的衔接”就成为阅读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从本质上说,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课内教学应该起引领作用,从而使课外阅读有的放矢。但是,目前最值得关注的问题就是老师们无暇顾及课外阅读,更谈不上对课外阅读的指导了。特别鉴于我校学生情况,多数为进城务工子女,父母文化水平偏低,对孩子的阅读更是不重视。课外阅读放任自流,存在学生阅读面窄、读书较为单一,阅读方法不当,不重积累,缺乏阅读兴趣,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等问题。绝大多数学生每天没有相对固定的读书时间,能每天坚持阅读的学生少之又少。这样,就导致了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各自为营,两者之间有着难以逾越的鸿沟。正因为如此,学生所获得的课外阅读经验严重缺失。阅读课成了语文耗时低效的“负面典范”。学生的阅读兴趣得不到激发,阅读能力得不到提高,这是制约我校语文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由此,我们课题组提出“小学低年级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衔接的策略研究”,进行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深入探索与研究。开放课堂,以课内为点、课外为面,使课内外和谐衔接。要使学生既从生活中、课外阅读中学语文,又把课内所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运用到课外阅读和生活中去,学以致用。教会学生课内外阅读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乐学、乐读,自主阅读,从而实现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与水平,提升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二)课题的界定

  1.课内阅读:

  是语文课堂学习中,对教材中编写的文字内容进行阅读理解的教学活动。(本课题重在研究培养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的课内阅读教学模式,以提高课内阅读的实效。)

  2.课外阅读:

  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一种,它相对于课堂阅读而言,是指学生课外通过阅读书籍、报刊、网络等文本,进行学习、拓宽其知识面的阅读活动。(本课题增设自主阅读课、阅读分享课、电子图书阅览课、古诗词鉴赏课等,丰富现有的语文阅读课结构,为课内外阅读衔接打好教学基础)

  3.有效衔接:

  开放课堂,以课内为点、课外为面,使课内外和谐衔接。要使学生既从生活中、课外阅读中学语文,又把课内所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运用到课外阅读和生活中去,学以致用。教会学生课内外阅读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乐学、乐读,自主阅读,从而实现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与水平,提升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及意义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许多学校也开始对小学生课内外阅读实践活动进行相关的研究与实践,厦门师范第一附属小学设计的课外阅读目标根据各年级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和识字量、学生的兴趣、思维能力等来制定不同目标;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教研室根据各地课外阅读的情况,将课外阅读指导课的类型归纳为:推荐读物、读书方法指导、读后叙述、交流评论和读书笔记辅导等。

  (二)教育理论

  语文是一门基础课程,是一门语言交际的工具性课,作为一门人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更需要拓展性积累。学生单靠课堂是无法把语文学好的,只有把课堂学习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得法于课内,收益于课外”。

  阅读是获得知识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开放课堂,以课内为点、课外为面,使课内外和谐衔接。要使学生既从生活中、课外阅读中学语文,又把课内所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运用到课外阅读和生活中去,学以致用。教会学生课内外阅读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乐学、乐读,自主阅读,从而实现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与水平,提升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三)新课程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如何让学生在有限学习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信息,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是不能奏效的,必须寻求更广阔的教育途径。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重课内轻课外,重知识的消化理解、轻阅读的感染熏陶的尴尬境地。阅读面窄、朗读水平差、语言表达能力弱,已经成了当前小学生的“语文通病”。在新课程标准下,课内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而课外阅读却是课内阅读的拓展与延伸,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有效做好课内外阅读的衔接”就成为阅读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四)实践依据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同的阅读方式也是使学生对阅读感兴趣的关键之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上航行。”语文教学首先要立足文本,以课本为桥梁构建语文阅读体系。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课内外结合、课内课外走来回,利用大量的课外信息和课内信息的有效衔接上“活”语文课。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及途径

  (一)研究目标

  1.尝试以课堂教学为点,课外阅读为面,使课内教学与课外阅读进行衔接,将课内所学到的学习策略外延到课外阅读和生活中去。使学生既从课外阅读中、生活中学语文,又能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课外阅读和生活中,学以致用、融会贯通,为生活服务,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2.从教学出发,抓住教材与课外读物间的内部联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乐学、乐读。教会学生课内外阅读方法,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与水平,达到语言理解与写作能力的双提升。

  3.创建良好的校园读书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展示学生的个性阅读风采。

  4.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能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段。

  5.带动一批掌握课内外阅读衔接方法、能有效实施课内外衔接阅读的骨干教师。通过课题的研究,提供典型的优秀课例5-6节,撰写教学论文、随笔、叙事等,提高自身教学能力,提高学生课内外阅读效率。

  (二)研究内容

  1.低年级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存在的误区的调查研究。

  2.关注学生差异,重视进城务工子女,父母文化水平过低,生活条件差等因素,对学校、家庭和个人阅读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和整合。完成家校共建,建立班级阅读库,促进每一个学生的课内外阅读。

  3.探索有利于培养阅读能力的课内阅读教学模式。探究重在培养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方法的课内阅读教学模式,以提高课内阅读的实效。

  4.探索课外阅读指导课课型。探究易于操作又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课课型,使课外阅读指导更好地落到实处。

  5.探索课内外阅读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在上好语文课的基础上,增设自主阅读课、阅读分享课、电子图书阅览课、古诗词鉴赏课等,丰富现有的语文阅读课结构。

  6.丰富和完善学生课内外阅读能力评价、激励机制的研究,培养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和课外阅读兴趣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

  1.调查法:采用问卷的形式,了解教师、学生、家长对课外阅读现状的看法,就学生课外阅读状况进行细致的调查,客观分析,尽量做到数据精确,情况真实,找准问题所在,有针对性地展开课题研究。

  2.文献法:查阅有关阅读研究的资料,全面了解本课题所研究问题的过去和现状,构建课内外阅读衔接的理论体系。明确研究的基础,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创新。结合学校实际,借鉴指导学生课内外阅读的相关文章,搜集前沿理论信息,组织课题组成员经常学习,相互交流、研讨。

  3.行动研究法:以教师具体的阅读指导课例为基点,立足所教班级,结合课题研究目标,关注学生课内外阅读的变化。针对新情况、新问题,不断采取新措施进行修正和完善,逐步构建适合本校学生的、较为完善、有效的课内外阅读模式。

  4.经验总结法:注重经验的总结,将有价值的课件、活动设计、教学案例等备案,开展横向、纵向的交流,不断进行概括和归纳,最终提炼出切实可行,前瞻有望的研究成果,也为后期报告准备素材。

  5.案例研究法:对个别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进行调查、观察、分析,课题研究提供素材资料。

  6.学习成果展示法:每月进行一次成果展示、活动总结、读书汇报,不断进行概括和归纳,互相学习,保留有价值的成果,针对新问题进行有效的修正和完善。

  (四)课题研究步骤及实施过程

  1.准备阶段

  (1)确定参与课题教师,明确分工。

  靳韩玉:课题负责人,组织开展课题研究活动、撰写研究报告、整理研究成果。张萌:课题培训,理论学习。李娜、吕锡娟:课题资料的记录、归档、搜集与整理。丁国娟:调查、调研、组织座谈。

  (2)进行课题前的调查研究工作,针对一年级和二年级搜集教师课内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无效信息反馈的案例;调查、分析影响一、二年级学生课内外阅读效果有效的主、客观影响因素。设计调查问卷,整合信息完成相关的调查研究报告。

  (3)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理论,明确本课题研究的意义、方向、目的、内容,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完成开题报告。邀请有关领导参加,对课题实施方案进行评审和修订。

  2.实施阶段

  我们开始实施修订后的课题实验方案。查阅相关资料、书籍,上网学习,开展教师培训,并通过听、评一些现场课,再反复研讨、完善。

  (1)分别以一年级和二年级两个不同年级的学生为对象,进行初步研究,深入了解目前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包括语文教材的拓展阅读情况、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时间的分配、已阅读的阅读量、阅读书目的选择等,进行记录和资料整理。探索课内外衔接的结合点与基本方法。

  主要研究:如何在课内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教给学生一般的阅读方法,并使他们将阅读方法迁移到课外阅读中去;如何压缩课内教材的学习课时,开辟专门的阅读指导课、阅读交流课、欣赏课;如何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检验学生的课外阅读效果。

  (2)探索课内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相互衔接的课程模式。如在上好语文课的基础上,增设自主阅读课、阅读分享课、经典诵读课、主题队会等,丰富现有的语文阅读课堂结构。开展各种各样的阅读交流活动,如故事会、心得交流、手抄小报展等,强化榜样的导向作用。

  (3)建立完善健全的活动机制,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加强课题的建立和研究。

  组织学生利用早、午饭后的校本活动二十分钟,共读一本书、班级图书库;每周每班设立一节语文阅读赏析课;组织“伙伴式阅读”并定期开展活动;鼓励家长每天“亲子阅读”半小时;每位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读书的收获与感受;完善读书记录册、摘抄卡;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评选“书香班级”“书香少年”;举行“我读书,我成长”汇报活动;举办枫叶大讲堂;举办读书报告会。

  教师则需要分年级设立阅读目标,编写《推荐书目》,含必读和选读。教师积极撰写案例、分析和反思。多开展教学实验研究,探讨有利于课外阅读的课堂教学策略、课外阅读指导课课型、培养处理课内外阅读资源信息的能力,进行反馈调查和对比分析。

  (4)进行主题阅读教学实验。加强有效的阅读指导,教给学生有效实用的阅读方法,凸显教师的引导作用,提高阅读质量,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实现课内外贯通融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形成阅读动机,掌握一般的阅读方法,构建课内外阅读相互沟通、相辅相成的阅读体系。

  (5)对研究过程中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汇总,撰写中期研究报告。

  (6)收集资料,总结课内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效衔接的教学方法。

  3.总结阶段

  (1)实验班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能力进行后期的调研、分析研究。

  (2)收集整理学生不同阶段的阅读成果,进行筛选,将典型的案例拍成照片,整理,装订成册。

  (3)整理课题组成员的课例、论文、经验总结等原始材料,编辑成册。

  (4)对研究资料进行归纳整理,撰写结题报告,进行课题成果交流。

  四、研究结果与成效

  教会学生课内外阅读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乐学、乐读,自主阅读,从而实现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与水平,提升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1.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明显提升,喜欢阅读,乐于展示。进行多样的阅读读能力展示。

  2.进行多样的现场阅读能力展示(如演讲、故事会、枫叶大讲堂读等)。

  3.结合课堂内外,激起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充分发挥语文功能。

  4.校园内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提升语言素养,为终身阅读奠定基础。

  5.带动一批掌握课内外阅读衔接方法、能有效实施课内外衔接阅读的骨干教师。通过课题的研究,撰写教学论文、随笔、叙事等,提高自身教学能力,提高学生课内外阅读效率。

  6.课題资料包

  (1)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开题报告)

  (2)小学生阅读能力情况调查表

  (3)调查问卷分析报告

  (4)《好书推荐》活动方案

  (5)《同读一本书》活动成果

  (6)课堂实录照片

  (7)课外语音阅读视频录制资料

  (8)亲子课外阅读照片文件汇报

  (9)有声读书文件汇报

  (10)阅读后感成果展示汇报

  (11)学生成果(调查表、家长阅读倡议书、好书推荐卡、阅读视频、校外亲子阅读照片、阅读后感、摘记卡、阅读存折、读书手抄报)

  (12)教师随笔录、教师反思录、教师课题研究论文

  (13)小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五、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探索教学策略

  (一)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1.关于教学方法:

  教师没有教给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的意识。在备课的时候,把指导阅读方法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的写进教案,并且设计出实施的步骤和方法。在下课的时候,要把阅读方法渗透在教学过程之中。

  课题研究中还发现,虽然注重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衔接的策略,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兴趣,但却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如何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使他们都能在阅读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受益,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深入思考。

  2.关于学生现状和阅读情况:

  (1)如何处理好学业负担和阅读时间上的矛盾还是一个待解决的问题。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老师和家长留给孩子的作业较多,导致学生阅读的时间比较少,或者难以保证每天的读书任务。

  (2)阅读是一种需要身心高度投入的脑力劳动,小学生意志薄弱,注意力容易分散,觉得读书不如玩游戏或上网来得轻松,对于读书就应付差事,主要表现是装样子,离开了老师和家长的监督,就会分心。

  (3)我校的生源多为外来打工人员子女,部分家长文化素质较低,缺少家庭学习氛围,对孩子的阅读学习不够重视或者没有能力指导,不能配合教师完成阅读教学指导工作。

  (4)“阅读摘记卡”活动的开展非常好,能够激励一些学生每天按时读书,活动的奖励

  更成为了他们读书的动力。但是部分学生钻空子。以时间为奖励机制,每天十五分钟,后期半个小时,累积后换取奖励。但一些同学,反复看那几页,或拖延时间够就行了。没有进取心,摘抄也敷衍了事,没有起到一定的作用。

  (二)改进探索教学策略

  1.教学方面,课内外阅读指导,注重实效:

  当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了兴趣,就必须重视学生读书的有效性。

  (1)指导学生正确处理课内、课外阅读的关系。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扩展,要由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丰富课内。例如: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就可指导学生读《安徒生童话》,学了《猴王出世》可以指导学生看《西游记》等,这样就会协调好课内、课外阅读的关系,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2)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读书,鼓励他们多读好书。课外阅读范围很广,有的坏书籍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所以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教育他们要有选择的读书,不光要多读书,更重要的是读好书。

  (3)教师的指导重点要统一,方式要灵活。课外阅读是不在教师直接帮助下的阅读,所以我们的工作重点放在对学生阅读态度、方法和习惯上的指导。学生的阅读范围广泛了,语文的素养就会从整体上提高,因此,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诵读品味,进入课文所描绘的境界去,在课外阅读的生活领域里,带领学生去开辟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

  (4)进行主题阅读教学实验。加强有效的阅读指导,教给学生有效实用的阅读方法,凸显教师的引导作用,提高阅读质量,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实现课内外贯通融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形成阅读动机,掌握一般的阅读方法,构建课内外阅读相互沟通、相辅相成的阅读体系。

  同时本学期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使学生能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能背诵优秀诗文20篇,课文阅读总量不少于20篇。

  2.改善本校学生阅读现状:

  (1)教师和家长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保证学生每天的阅读时间和阅读量。

  (2)营造阅读氛围,培养学生的专注力,教师和家长要做好指导和监督。以提供学生展示的机会为平台,以家长与老师沟通配合为桥梁,以学生持续发展为归宿,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个性的、健康的、充分的发展。

  (3)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衔接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应该从提高阅读兴趣入手,长期地搞好自主阅读教育。

  (4)在本校有组织地推广研究成果,更好地运用课题成果,及时发现不足,并改进,使课题研究意义得到充分的体现,真正发挥课题研究的作用。

  (5)“阅读摘记卡”活动继续进行,修改以时间记录作为奖励评价的原思路,改为以推荐书单,“存折”以页码形式记录,例如每天最少看十页记录一次,十页为一分,多读多分,最后还要体现整本书是否读完。每次奖励以50页颁发“小学生”,100页“小学士”,200页“小硕士”等方法来进行。

  3.快乐阅读:

  选择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要的阅读内容,让他们的童心被喜爱的故事浸染,利用多种多样的阅读方式让孩子喜欢上“书”这个充满趣味与想象的东西,真切地享受阅读的成功与快乐。激发起喜爱阅读、热爱语文的积极情感,从而形成语文学习的良好循环。

  4.重个性、展风采:

  我们课外阅读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还要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个性阅读风采的平台,让他们浸润其中。

  首先,营造校园阅读氛围,多渠道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在班级风采展示栏创设有关课外

  阅读的展示墙,以营造一个充满人文气息和文化底蕴的环境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其次,组织学生利用早、午饭后的校本活动二十分钟,共读一本书、班级图书库;每周每班设立一节语文阅读赏析课;组织“伙伴式阅读”并定期开展活动;每位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读书的收获与感受;完善读书记录册、摘抄卡;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评选“书香班级”“书香少年”;举行“我读书,我成长”汇报活动;举办枫叶大讲堂;举办读书报告会。

  最后,开展家长亲子共读交流活动。要想引领儿童阅读,共享快乐童年,点亮孩子的阅读心灯,打造书香班级,营造书香家庭,家长的参与和支持非常重要。闲暇时,父母与子女共同阅读与交流,创设一个好的环境,为孩子选择优秀的书,和孩子一起读书,让孩子享受阅读的快乐,分享孩子的读书体验,选择适合孩子的方法,让阅读成为孩子的一种生活方式。

  总之,课内阅读为课外阅读提供方法和习惯上的指导;课外阅读则开阔课内阅读的视野,延伸课堂教学的长度,拓宽课堂教学的广度。这两者相互促进,和谐发展,才能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提升阅读素养,丰富语言积累和生活体验。不仅让学生掌握了课本内的知识及方法,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引领学生变被动为主动阅读,与语文课学习的提升相辅相成。

推荐访问: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的研究结题报告的摘要 语文课 衔接 结题

热门文章

追梦筑梦圆梦演讲稿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追梦筑梦圆梦演讲稿》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这里给大家转摘到。演讲稿特别注重结构清楚,层次简明。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在很多情况下需要用到演讲稿,如何写一份恰当的演讲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追梦筑梦圆梦演讲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追梦筑梦圆梦演讲稿1尊敬的

2022年度中考优秀作文素材别样美三篇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中考优秀作文素材别样的美精选三篇》的范文,好的范文应该跟大家分享,看完如果觉得有帮助请记得(CTRL+D)收藏本页。雨过天晴,花坛边上,几只蜗牛缓缓的爬行着,留下一道彩虹般的痕迹,那柔软的外面,是坚硬的外壳,那也是一道的美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素材别样的美精

《********大宣讲特别节目》直播观后感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2022《********大宣讲特别节目》直播观后感【精选】》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希望对网友有用。,安全,在学校里,在校外,安全这个词恐怕是再熟悉不过了吧,让将安全铭记心中,时进刻刻都做到安全,让父母不再操心,让长辈不再担心,让安全从我做起,从身边

建团百周年活动策划

《2022建团百周年活动策划【精选】》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党的领导是共青团顺利发展的关键所在,无论是中国早期青年团的建立,还是中国共青团的正式成立,都离不开党的领导。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22建团百周年策划【精选】的相关内容,以供参考,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20

大一暑假社会实践报告(精选文档)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2022大一暑假社会实践报告》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这个暑假过得是否充实呢,有些小伙伴在假期中参加了实践,那么如何做一份报告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22大一暑假社会实践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2022大一暑假社会

2022员工培训学习心得体会范本合集(范文推荐)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员工培训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培训能让员工不断的提高,并清楚的意识到自己的缺点。经过员工培训,你一定有许多的收获,不妨来写一篇员工培训心得。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员工培训心得体会范文”,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

2022不期而遇作文600字初中记叙文

《不期而遇作文600字初中记叙文》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希望对网友有用。,美词,像是袭袭的寒风慢慢轻掠大地,刺刺的,一缕****的阳光下有一小缕的橘红色静静的生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不期而遇600字初中记叙文,一起来看看吧!不期而遇作文600字篇一苏轼有语人间有味是清欢,或许正是

2022年度幼儿园清明节主题活动总结范本

《2022幼儿园清明节主题活动总结范文【精选】》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2022园清明节主题总结,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2022幼儿园清明节

2022年大学生档案自我鉴定300字10篇

2022年普通大学生个人社会实践实习报告精选服务社会做好思想准备和业务准备,公司内部电脑系统都是统一英文系统,就要求自己以职场……[详细]2022年党员思想汇报例文两篇【完整版】所以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经历过苦难的中国,工作以及生活中,特别是通过学习党章党纪……[详细]企业员工服务意识培训心得体会

以小见大作文500字范本(范文推荐)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以小见大作文500字范文【精选】》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一件事情的发生,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六方面,即常说的六要素,只有交待清楚这几方面,才能使读者对所叙述的事,有个清楚、全面的了解。这里小编

2022年度有关安全学习心得合集(2022年)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有关安全学习心得》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感觉很有用处,看完如果觉得有帮助请记得(CTRL+D)收藏本页。有了一些收获以后,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么做能够提升的书面表达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心得体会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有关学习心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

小学品德教师期末工作总结范本合集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小学品德教师期末工作总结范文》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重新整理了一下发到这里[http: www fwwang cn]。时光飞逝,如梭之日,回顾这段时间的工作,一定有许多的艰难困苦,是时候在工作总结中好好总结过去的成绩了。下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几篇小学教师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