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文化的民族精神摭谈4篇
篇一:春节文化的民族精神摭谈
春节是集中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经过历史的演变,如今的春节,饱含着华夏儿女们对和平、友谊和亲情的渴望,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祝福和祈祷。春节里丰富多彩的春节民俗,在每个中国人心中,深深烙上了家的记忆。
为了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成安一中初中部布置了迎春节德育作业。行孝心之美德,勤劳动,学习俗,悟传统。“我为新年添光彩”家务劳动(在春节之前学会2-3种劳动技能,帮助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迎接春节。)蒸馒头、买年货、写春联、贴春联、做家务、剪窗花等等。
行孝心之美德,在假期里多陪陪自己的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
勤劳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成长。
照顾弟弟妹妹,帮父母分忧。
和家长一起购置年货,体验浓浓的年味。
宋朝以前,人们会用贴窗花的方式来迎接充满生机的春天,宋朝以后,迎春的时间便改为了春节,既代表着期望来年风调雨顺的美好心愿,更代表着人们迎接春天的欢乐心情。
春联以前为桃符,是华人们过春节的重要标志。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上春联和福的时候,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
同学们迎新年的热情很高,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幸福从哪里来。
春节是庆祝亲人团圆并促进社会和谐的节日,是迎接万物复苏并勾画美好梦想的节日。春节文化体现出来的感恩思想、团圆思想和美好梦想,以及由它们衍生出来的责任、担当、孝道、友爱、追求、理
想等积极的价值观念,是中华民族为丰富人类思想文化宝库作出的重要贡献。
篇二:春节文化的民族精神摭谈
..我们每个人都有过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的经历,都体会到“失败乃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等格言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车到山前必有路”,“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天无绝人之路”等谚语,是激发身处困境中的人们的勇气、鼓舞其斗志的良药;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寒翁失马,焉知非福”,“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乐极生悲”,“否极泰来”等充满辩证思想的成语,格言,对于人们看问题、办事情具有深刻的影响。
所有这些都表明,传统文化是过去的,但其富有生命力的部分至今仍在影响我们的一言一行,影响我们民族和国家的发展道路。
2、传统美德薪火相传
(1)代代传承的传统美德
【三个历史故事】——KP66活动2○请说出上面三个历史故事。
苏武(?一前60)牧羊:公元前100年,中郎将苏武奉命出使匈奴,因其副使张胜参加匈奴内部的斗争而受牵连,汉朝使节全部被囚禁。匈奴单于派人劝苏武投降,苏武以拔剑自刎相抗,誓死不屈。匈奴又采取各种手段,迫苏武就范未成,匈奴单于将苏武流放至荒无人烟的北海(今贝加尔湖)牧羊。身陷绝境的苏武以草根野鼠为食,面对南天,怀念祖国,强烈的爱国信念,使他顽强地与困境抗争。他孤身一人与羊群相伴19年,始终不辱汉使气节。公元前81年,因匈奴与汉和好,白发苍苍的苏武被遣回朝。苏武临大节而不辱,经磨难而不屈,坚贞不渝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之心,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颂。
负荆请罪:战国时,廉颇为赵国大将,蔺相如后来居上,廉颇不服,欲羞辱蔺,蔺为了赵国的利益,处处退让。“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两人遂为刎颈之交。
徙木为信:《史记商君列传》记载,为了取信于民,商鞅“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人们都表示怀疑,这时,一个年轻人将所立之木搬到北城门,商鞅果然赏十金。
○这些故事所蕴藏的传统美德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中华传统美德的博大精深及其对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产生的深远影响。这三个历史典故反映了爱国、贵和、守信等中华传统美德。
教师:我们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在创造灿烂的中华文化的同时,也形成了代代传承的美德。(列举实例)
【对应关系连线】——KP67活动
○找出右边的名言警句与中华传统美德的对应关系并连线。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出自《礼记》,大意是“如果对国家有利,自己就不去追求富贵”,这就告诉我们,利国利民是大事,个人富贵是小事,如果能兼顾当然好。但是,如果二者发生冲突的时候,就要为国家利益着想,牺牲小我,成就大我。这应该是每一个人的行为准则。所以,它对应左边的“以集体为本位,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一条。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出自《论语》,大意是“不降低自己的志向,不辱没自己的清白”。这也就是说,一个人应当具有自己的人格,格守做人的准则,而不能在强权的压迫下屈服。所以,它对应左边“捍卫道德尊严,‘守死善道’的精神气节”这一条。
“礼之用,和为贵”,出自《论语》,大意是“礼的作用,以和为最高境界”。我国传统文化中“和”的内涵十分丰富。根据中医的理论,人体各个器官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它们彼此之间协调好了,才会有健康的体魄。不同人之间、不同国家之间、不同文化之3页
.间要讲“和”,整个人类社会才会和平幸福。人与自然之间也只有讲“和”,人类社会才能持续发展。所以,它对应左边“崇尚人伦和谐的道德传统”这一条。
“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出自《尚书》,大意是“对别人要宽容,不能求全责备;对自己要严格要求,惟恐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好”。这句话提倡的是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精神。它对应左边“注重道德内省和躬行践履的道德传统”这一条。
“志存高远”,出自诸葛亮《诫外生书》,大意是“立志应当崇高远大”。古人很重视人生志向的确立,志存高远,就会自我激励,奋发向上,有所作为。它对应“追求精神境界和向往理想人格的崇高道德理想”这一条。
“自胜者强”,老子所说的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做事情首先要树立坚定的信心,努力超越白己,克服自身的缺点与不足。只有首先战胜自己,才能无往而不胜。它与“君子强学而力行”,对应左边“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这一条。
(2)与时俱进的传统美德
课堂小结:
提问:通过本课的学习,给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学生回答,略)
布置作业:见练习册
八、教学后记:
.六、板书设计:
.深厚感情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奋勇抗争精神的结晶。)
这首诗描绘了当时祖国大好河山遭践踏,人民遭受欺凌,激起人民奋起抗争的历史画卷,表达了诗人对当时中华民族面临的历史命运、全民族奋起抗战、不屈不挠、英勇抗战,为争取民族独立不惜牺牲一切的爱国主义情感。
【感受中华民族精神】——KP69活动
○填写下表,让我们共同感受中华民族精神
名言警句
历史典故
郑成功收复台湾;戚继光抗倭等
团结统一
“定于一”、“尚同一”、“一天下”
爱好和平
“和为贵”、“与人为善”、“和气生财”、“亲张骞出使西域;文成公主入藏;仁善邻,国这宝也”、“敬业乐群”、“礼之用,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郑和下西和为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洋等
勤劳勇敢
“克勤于邦,克勤于家”、“民生在勤,勤则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不匮”、“君子以俭德辟难”、“率义之为勇”、大禹治水等
“见义不为,无勇也”、“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勇者不惧”、“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自强不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不怨天,不尤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自古男儿当自强”
屈原放逐而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司马迁忍辱著《史记》等
(2)伟大的民族精神是鼓舞我们民族团结奋进的力量之源
【解读毛泽东的话】——KP70活动
○请用自己的语言解读毛泽东的这段话
理解毛泽东所说的“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与各国朋友打交道的机会越来越多,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自觉维护祖国和民族形象,增强爱国的情感。
○当雄壮的国歌奏响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说一说当时的感受。(略)
学生阅读KP71课文内容,讨论思考:如何传承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
(2)改革开放赋予民族精神新的内涵
【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感悟】——KP71活动2○请你结合其中的一点,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要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只有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才能明确传统文化中哪些是应该抛弃的,哪些是应该继承的,应该从哪些方面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目的也在于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经过五千多年的历史积淀,中华民族创造了令人惊叹的灿烂文明,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宝库,孕育了极富生命力的优良传统。只有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优良传统中吸取营养,才能陶冶情操、塑造民族性格,使民族精神得以代代相传。
要正确面对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中华民族之所以五千多年绵延不绝,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是因为中华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性。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我们既不能因为它带来机遇而丧失警惕,更不能因为它带来挑战而畏缩不前。任何强大的民族精神都不是从温室里培养出来的,而是在风雨中经受磨炼而不断发展的。只有大胆地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吸取其他民族的长处,中华民族精神才能不断发扬光大。
(3)共同说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课堂小结:
作为民族文化的精髓,民族精神是我们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动力之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一个整体。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中华民族精神得以丰富和发展。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来,让我们一起努力,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谱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布置作业:见练习册
八、教学后记:
7页
篇三:春节文化的民族精神摭谈
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有哪些文化精神内涵
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有哪些文化精神内涵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不仅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而且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这些节日久经沧桑,凝聚着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情感,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延不衰,以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令华夏子孙世代陶醉和向往,以约定俗成的民间礼仪陶冶和锤炼着民族的品格和个性,以欢乐祥和的氛围弘扬着民族的美德和精神。其传承民族血脉、提升民族精神的价值,强化民族文化记忆、心理认同的价值,维系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家庭和睦的价值,激发与释放情感、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是任何文化形式都难以替代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生存之根、立世之魂、传承之本。我国历代劳动人民创造和传承的传统节日文化,可谓是最具活力和影响力、最具民族特色和个性的文化,它集中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生动展示了广大民众的精神世界。“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今天,我们要利用传统节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要倡导文明、和谐、喜庆、节俭的过节理念,充实
和丰富传统节日的内容和形式,更重要的是要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使广大民众了解传统节日的源流及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唤起国人参与节庆活动的热情,并形成守护精神家园的文化自觉,使中国传统节日成为展示和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阵地,成为弘扬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渠道。
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是厚重而多彩的,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中国传统节日是农业文明的缩影,是先人追求天人和谐的产物中国传统节日植根于农业社会
的土壤中,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即节日日期的选择与设定是古人依据天候、物候和气候的周期性转换而约定俗成的,都对应着特定的节气和农时。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步入农业文明的古国之一。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已经有了“国之大事在农”的观念,并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认识到:人类要生存、庄稼要收成,就必须观察和掌握天象(日月星辰的变化)、物象(动植物随季节而生的变化)和气象(寒暑雨雪的变化)及其规律,顺应天地运行的节奏和气候变化的秩序,来合理地计划和安排其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为了准确地反映四季气温、降水、物候等诸多方面的变化情况,用以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古人依据太阳在黄道的不同位置,确定出了“二十四节气”。岁时节令一经确立,一些特别的日期就凸显出来,它们作为农耕周期中的关节点,备受先民的重视,每当特定
的节气来临之时,都要举行与这个节气相应的仪式和庆典活动,这样,农耕周期便也成了庆典周期。“‘节’正是对岁时的分节,把岁时的渐变分成像竹节一样的间距,把两节气相交接之日时定为交节,由此转意为节日。”以自然节气的规律性变化为依托的中国传统节日,充分体现了人们尊重自然节律,顺应自然时序,感悟天、地、人“三才”的贯通一气,追求和升华“天人合一”的观念。中国传统节日从时序安排上
宛如一条由自然节气生成而贯穿春夏秋冬的“文化链”,“四时节庆,纷至沓来”。春天,大地回暖,万物复苏,春节、元宵节、中和节、清明节等节日接踵而至。人们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阖家团聚、拜年庆贺、舞龙观灯,尽情欢庆新春的到来;还要祭奠先祖、尽孝寻根、踏青赏春、娱乐健身,在慎终追远中享受新春的赐福,准备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农耕播种。炎炎夏日,端午节又如约而至。人们佩艾采药、驱邪避毒,凭吊屈原、裹粽竞渡,斗草送扇、归省探亲,以期安度酷夏、消除邪恶。时至秋季,秋高气爽、丹桂飘香,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纷至沓来。沉浸在丰收喜悦中的人们,乞灵巧、放河灯、赏秋月、玩秋菊、登高辞青,以多种方式庆贺丰收、祭奠亡灵、祈福纳祥。严冬降临,瑞雪飘飞,腊八节、小年、除夕是对它最
好的迎候。人们忘记了寒冷,扫洒除疫、送灶祭祖、社火游街、欢欢乐乐地团圆守岁,品味着“田增五谷人增岁”的喜悦。四时吉庆的和谐有序、错落有
致,集中体现了人与自然的融洽互动。中国传统节日的设置还体现出了农闲农忙安排有别的特点。从节日在一年四季的分布上看,农闲的冬春两季,安排的节日较多,节庆活动内容丰富,且持续的时间也相对长一些;而农忙的夏秋两季,则安排的节日相对要少,节庆的内容和时间也相对要稍短一些。如中华民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春节,这个一年中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活动内容最丰富的年节,即安排在冬春之际的农闲时节。这样的安排,无疑是农耕社会使然。只有在冬尽春回的农闲之际,辛苦劳作了一年的人们才得以休息娱乐,并有充裕的时间祭神祀祖、阖家团聚。四季佳节的娱乐庆典和烹饪饮食,也是适时合令、因时而设、应季而生的。如春节的燃放鞭炮、扭秧歌、跑旱船、耍社火、转九曲、逛庙会,确能给寒冬里的人们增添不少激情和欢乐的气氛;清明节踏青郊游、荡秋千、放风筝,是因为大地回春,万物复苏,满目葱翠,一派生机,正是人们投身大自然、享受明媚春色的好时光;端午节赛龙舟,恰是江南水乡汛期未到,而气温已高,宜于水中嬉戏的良辰吉时;中秋节家人团聚,祭月、拜月、赏月,时及湿气已去,沙尘未起,空气清新,碧空如洗,圆月如盘,可谓“花好月圆人团聚”的最佳时日;重阳节登高望远、赏菊宴饮,正值晚秋,秋风渐劲,寒意渐浓,霜染枝头,云淡山青,适宜人们登高秋游、活动筋骨、陶冶性情,尽享盎然秋意。此外,烹饪食物的多样性
也体现了春夏秋冬、朝夕晦明等不同特点。夏秋之时,正是各种水果成熟的季节,于是此时的节日,如中秋节、重阳节等,人们的餐桌上,蜜桃、苹果、石榴、葡萄等各色水果便成了主角;冬春之际,猪羊壮鸡鸭肥,于是春节、元宵节等节日里,各种丰盛的肉食成了人们的最爱;端午时节,粽叶飘香,自然清香诱人的粽子就成了餐桌上的“当家花旦”;中
秋时节,“秋风响,蟹脚痒”,于是螃蟹便成了最受青睐的中
秋美食。可见,传统节日的娱乐饮食等诸多节庆民俗,都是与自
然保持着一种和谐、协调的关系。“如果说,有些民族的节日体系是以宗教纪念日作为核心的话,那么我们的民族传统节日和其他某些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很大的区别,我们民族传统节日的重要特征在于,这些节日是以协调我们和自然的关系为核心而建立的。”中国传统节日表达了我国各族人民应时而作、张弛有度的自然生活节律和独特的审美心理定势;反映了先秦以来历代人民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不断认识和改造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二、中国传
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体现着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从远古走来的中国传统节日,是“感自然节律而成,蕴人文精神而丰”。岁月的推移和中华文明的发展,使传统节日不断被多种社会文化因素润泽渗透,有民间传说的嵌入,有宗教活动的影响,有历史人文的大量积淀,有民族智慧、情感、生活习性的融合等,节庆内容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
如介子推居功不受赏的传说之于寒食节,爱国诗人屈原、忠臣伍子胥、孝女曹娥的传说之于端午节,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爱情传说之于七夕节等。又如,源于远古“腊祭”的春节,腊月初八先民用五谷杂粮做腊八粥敬祖祭神,是古代“腊祭”的开始。后来,佛教传入中国,各大寺庙纪念释迦牟尼成道日做腊八粥与古代“腊祭”的行事相融合,形成了民间食腊八粥的习俗。中国传统节日以博大的包容性,不断地融汇、积淀、丰富、发展,使之成为蕴含丰厚、多姿多彩的文化形态,成为一面最能反映民族文化的“多棱镜”,它能折射出中华民族独特的风俗礼仪、民间信仰、伦理道德、人文诉求、审美情趣、文学艺术、饮食服饰……。由此我们可知,中国传统节日是源自人们生活中的共同需要而通过积淀形成的,并以传统礼仪、仪式、游艺等为重要内容和方式,在特定时空关系中利用相应的物质载体表达思想、信仰、道德、理想等的民众群体活动的日子。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艺术形态是多元多样的。若依据传统节庆的性质和内容对其进行分类,可以将中国传统节日分为:生产类节日、祭祀类节日、纪念类节日、庆贺类节日、社交娱乐类节日、驱邪祛病类节日等类型。虽然各类节日均是围绕着特有的主题而展开,但在传承发展过程中,又不断渗入
新的内容和形式,一个节日中常常包含了多种性质的民俗活动。所以,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大多具有了综合性,通常由多个
节日主题、多项民俗活动所构成,其丰富的内容也使这些节日承载着更为丰厚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一个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的系统,主要包括精神文化层面、行为文化层面和物质文化层面。它们交互作用、彼此依托,构成了中国节庆文化博大精深的独特魅力。1、精神文化
层面中国传统节日浓缩着我国数千年文明进程的丰富
内涵,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风貌,寄托着古往今来中国人的理想情怀,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与世间和谐永恒的企望。每个传统节日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与价值:春节是由原始农业社会庆贺丰收的“腊祭”演变而来的,祭神敬祖,表达对
大自然和祖先的感恩之情;辞旧迎新、阖家团圆,这是一年一度的春节的主题。春节的一系列仪式礼仪,不仅使民众的生活绚丽多彩,而且显示了以人为本,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反映出可贵的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凸现着团圆、祥和、平安、欢乐的精神追求。清明节,人们通过扫墓祭祖、缅怀英烈先贤,送上一份哀思和敬意,体现了中国人慎终追远、敬祖报本、热爱亲情和友情的道德情怀,并包孕着对祖先的感恩、对血脉责任的认同;郊游踏青则体现了中国人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豁达心态和回归自然、热爱生活,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人生境界。端午节,人们纪念屈原,体现了传统价值观里对于爱国忧民、清高自守、卓尔
不群的理想人格的追求;悬挂艾叶菖蒲、采药制药,在驱邪避毒中感悟祖先遵从自然令律应对灾疫的生活智慧,传达出民众对生命健康、家庭幸福、国运昌盛的渴望;龙舟竞渡反映着团结协作、奋勇争先的精神。中秋节,家人团聚,共食月饼,共赏明月,共享天伦,体现出中国人追求家庭团聚、生活祥和、未来美满。2、行为文化层面中国传统节日是各种民俗活动和民间艺术集中展示的平台,这个平台荟
萃着祭奠、礼仪、表演、技艺、艺术、体育、游戏等丰富多彩的行为文化,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第一大节,就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集大成者。自古祭祀和庆典仪式就十分丰富。就祭祀而言,春节祭祀活动很早就形成了两大祭祀文化传统:一是感念大自然的恩赐而举行的祭祀,如祭祀灶神,是对灶火烧食之功的感念;祭祀土地神,是对大地母亲繁衍万物的回报;祭祀井神、河神,是对生命之水的感恩;对牛、马、鸡等各种家畜的善待和祭祀,则是表达了对帮助人类生存发展的动物们的酬谢,等等。这些祭祀,是中国人一年一度与大自然沟通、对话的方式和渠道,是虔诚的追求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写照。二是敬仰古圣先贤和宗族祖先而举行的祭祀。慎终追远的尊祖情怀是中华文明的一条重要根脉,在春节这个普天同庆的日子里,家家户户隆重地举行祭祖活动,宗族家长们率领着儿孙虔诚祭拜列祖列宗,感念祖先的恩德,祈祷其“在天之灵庇佑儿孙”,并倾诉
出儿孙们的承诺和告慰。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饮水思源、永不忘本的传统精神。春节期间的社交娱乐活动更是丰富多样:团聚、守岁、贴春联、剪窗花、挂年画、放鞭炮、拜长辈、访亲友、逛庙会、观花灯、闹元宵等等。人们在释放内心情感、满足心理诉求、体味人间温情、享受年节欢乐中,演绎着、传承着、创造着中华民族的节日文化,并净化和提升着亲情、友情。春节也是民间艺术、技艺的大展演。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年节史中,历代先民发明和创造了数以千计的游戏、艺术、体育的形式和品种,其中既有讲、唱、演,又有游戏、竞技、杂耍等。在春节期间常见的有:社火、戏剧、舞蹈、秧歌、高跷、旱船、舞龙、耍狮、耍猴、杂技、武术、跳绳、打秋千、放焰火、走灯阵、讲故事、说书等,这些多姿多彩的活动,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春节的文化内容和品位,而且使春节的喜庆氛围高潮迭起,使每个人都能尽享这份愉悦身心的欢乐,并得到精神上极大地放松。恰如有的学者所说:“普天同庆的春节的确是日常平淡生活的一种超越,是中华民族集体的生日,也是最具东方色彩的狂欢节。”此外,围绕年节文化而产生的那些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历代文人墨客创作的诗文佳
句,以及流传于民间的有关年节的歌谣和俗语等,也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民族精神。3、物质文化层面在传统节日文化系统中,外显的、有形的物质文化也十分丰富,既有四季飘香的节令佳肴,更有纷繁
多样的装饰品、吉祥物,还有大自然赐予的植物、花卉等,这些物质载体,通常具有多种功能,不仅能满足佳节中民众的某种生理需求、社交需求、审美需求、点缀需求等,而且以其特有的象征性和富含的文化蕴意,满足人们避瘟驱邪、祈福纳祥、生活圆满、健康平安等各种美好的心理企盼和精神欲求。传统节日中的许多美食佳肴,都有着一定的象征寓意:除夕子夜与新年交替之时吃饺子,又称“更岁交子”,饺子取“交子”的谐音,有“辞旧迎新”与“喜庆团圆”之意;饺子又形似元宝,故又有“招财进宝”之意。春节吃年糕,由于年糕与“年高”谐音,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年节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也多有讲究,炒青菜是家家必备的盘中餐,表示“亲亲热热”;吃豆芽菜,因豆芽形同“如意”,意味着“如意吉祥”;餐桌上必有鱼,但切忌一次吃光,表示“富贵有余”,等等。此外,元宵节吃元宵、汤圆,象征家人团圆,和睦幸福;端午节吃粽子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中秋节赏月、吃月饼,取“天上月圆,人间团圆”、共享天伦之意;重阳节吃重阳糕,有百事俱高的含义。美味的节庆食品饱含着美好的寓意,体现着华夏子孙朴素且高尚的精神追求。在传统节庆用品诸如字画饰物、植物花卉中,大多也是物与情脉脉相通,人们以物寄情,巧妙地利用各种物质符号,传递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复杂的心理情感。如新春佳节,民间有在门窗上贴“福”字的习俗,“福”字含有“幸福”、“福气”、“福运”等寓意,寄托着
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追求,许多地方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借“福”字倒了的谐音表示“福气到了”的寓意。由桃符发展而来的春联,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以汉字和中国书法完美结合的艺术形式,表达着人们对生活、对生命的所有赞美和祝愿。由门神画演化而来的年画,含有历史故事、神话小说、民间故事、民俗生活等多方面
题材,可谓“画中有戏,百看不腻”,在《鲤鱼跳龙门》、《六合同春》、《五福临门》、《五谷丰登》等年画中,蕴涵着对人生的种种美好企望。即使是自然界中的一些植物、花卉,在传统节日特定的情境中,也有着品不尽的精神内涵和文化韵味。春节,人们以高洁脱俗的水仙花,象征新一年的福运;以迎风绽放的梅花,象征新春的吉祥,旧时曾有“梅花开五福,竹声报三多”的春联。
清明节,人们插柳戴柳;端午节,人们悬挂艾蒿、菖蒲,这些特定的植物成了为民避瘟驱邪、保佑平安的使者。重阳节,纷繁盛开的菊花令人陶醉,并以其傲霜斗寒的品格抒情言志。
三、中国传统节日是民族精神的写照,蕴涵着中华传统美德伴随着农业文明产生、演进的中国传统节日,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同时,传
统节日在长期的流行和发展中,由于内涵着历代民众共同的理想和精神追求,又不断吸收和融入儒、释、道等多种有益的文化元素。所以,在中国传统节庆中,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思想精华,蕴含着值得弘扬的中华传统美德,主要有以下几点:1、热爱生命、追求健康的人本精神
天地之间人为贵,以人为中心,人是主导,人追求与万物的和谐,这是我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的精神和基调。在年复一年、周而复始、代代相传的传统节日之中,人始终是节日的主体。节庆活动的内容主要是以满足人的需要、和谐天人关系、展示人的才艺、进行人际交往为主。人们在节日中,或阖家团聚、欢庆交流,或探亲访友、男女相会,或祭祀祖先、追念先贤,或结伴出游、踏青赏月,或尊老爱幼、扶贫济困……,在普天同庆、融融之乐中,追求着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人最可贵的是生命,中国每一个传统节日都体现了对生命的热爱,对健康的追求。几乎每个节日都有群众性的文体活动:春节,舞龙舞狮、踩高跷扭秧歌;清明节,踏青赏春、荡秋千放风筝;端午节,龙舟竞渡、户外秋游;重阳节,登高啸咏,骑射竞射,等等。许多节日还有避邪驱瘟、追求健康的内容,如除夕前的除尘送灶,清明节的插柳戴柳,端午节的悬艾蒲、饮雄黄酒,重阳节佩插茱萸、饮菊花酒
等。人们在尽情享受节日的欢娱中,在“平安吉祥”、“健康快乐”的美好祝福中,谱写着一曲曲对生命的颂歌。2、敬祖孝先、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对自己的祖先历来有着异常浓厚的感情,《礼记》称:“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仁义”与“孝悌”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核心,孝悌的基
本内容则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并由此推及到尊老爱幼等。慎终追远的情怀成为中华文明的一条重要根脉,每逢佳节都要虔诚地祭祀祖先,以表达对祖先的孝思和怀念。春节、清明节、中元节等,都有祭祖的仪式和内容,在祭奠与追思中,孕育着后人的感恩之心和责任意识。节庆活动中还处处体现着对长者的尊敬和对幼儿的宠爱,春节给长者拜年,为长辈们送上可心的礼物,节日宴席上对长者座次的优先考虑,为长辈们敬酒祝福;以祈福求寿为重要内容的重阳节,自1989年便成为国家法定的“老人节”,尊老爱老已成为节日的新主题。孩童幼儿更是节日的宠儿,春节长辈要给“压岁钱”,屠
苏酒要从年幼者喝起;端午节要给儿童涂雄黄、佩香囊、带艾虎;中秋节有儿童喜爱的“兔儿爷”、“流星香球”等,这些习俗寄托着人们对后代的祝福与期望。3、勤劳勇敢、刚
健有为的自强精神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具有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这种民族特性和民族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蓬勃发展的动力,它体现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节庆文化中也有突出的显现。中国传统节日是人们展示勤劳智慧、聪明才艺的最佳时机。“元宵节的灯会展示着各种奇思妙想和精湛的手艺。庙会上百戏杂陈、百艺斗胜,使人目不暇接。文人可以联句咏诗,村女也可以当场对歌,刘三姐不输于酸秀才。灯谜竞猜,让人绞尽脑汁。窗花剪纸,生动传神。小女儿斗草,比的是植物知识。秋千
起伏,风筝入云,孔明灯升天,荷花灯入水,各有胜场。七夕的乞巧,更是以成为巧手姑娘为美。”这些多姿多彩的节庆民俗事象,充分反映了华夏子孙刚健有为、自尊自强的进取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开拓进取、勇往直前。4、弘扬正义、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中华民族是个重理智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
了坚持正义的民族气节和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中国传统节日中,有不少节日是与民族气节和爱国传统相关联的,尤以清明节和端午节为代表。清明节中融入的寒食节,其起源是为了纪念传说中的晋国忠臣介子推。介子推居功不取,隐居绵山,宁被烧死,用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为民请命,谏言君王自修自省,勤政清明。人们把介子推蒙难的日子定为寒食节,每年此日禁忌烟火,只吃寒食,以示纪念。过寒食节的同时,人们也世世代代赞美与弘扬着介子推的刚正气节。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他上下求索,为的是精忠报国。他屡遭陷害,含冤而死。民间为了凭吊屈原,于是形成了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的节俗。屈原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通过端午节这一载体,在年复一年、周而复始的节庆活动中,不断地得以发扬光大。5、贵和尚美、团结和睦及平安吉祥的心理追求“和”即和谐、统一,“美”即美好、团圆,贵和尚美、团结和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中国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和谐理念,节日的源起便是先人将自然
时间进程与社会生活节律有机结合的产物,体现着“天人合一”的理念;节日中的各项娱乐活动、人际交往、饮食安排等都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除夕之夜,阖家团圆,一家人聚在一起和面包饺子,和面的“和”与“合”谐音,而圆圆的饺子皮则象征着团圆。春节里的“拜年”活动,使亲朋邻里之间,消除了隔阂,增进了团结,可谓“一声恭喜,互泯恩仇”。元宵节,全家围坐在一起吃汤圆,又表达了人们希望生活团团圆圆、和谐美满的愿望。七夕节,牛郎织女的凄美传说,将中国人天长地久的爱情演绎得如此唯美和浪漫。中秋节,团圆团聚、家国和谐,是中华民族永恒的憧憬与追求。九九重阳,登高吃糕,寄托着人们健康长寿、实现人生境界步步高的美好愿望。四、中国传统节日是民族情感的凝结,是增强民族文化认同、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中国传统节日不
仅蕴含着优秀的民族精神,而且凝结着丰富的民族感情,是民众精神情感的重要寄托方式。广大民众有着追求丰收富裕、平安和顺、生活美满、欢乐吉祥、健康长寿等共同的理想和愿望,这些心理诉求,不断通过欢度传统节日的方式,通过节庆的礼仪习俗得以表达和释放。民众最美好的向往是人间的亲近与和谐,最希望享受到的是和睦亲情的温暖,而传统节日作为文化生活的节点,是民众表达和抒发内心情感的最佳时机。节庆活动中蕴含的情感极为丰富,既有对自然万物
的感恩,也有对祖先的答谢;既有对先烈圣贤的缅怀,也有对故土家乡的依恋;既有对父母与长者的敬爱之情,也有兄妹手足的牵连之情;既有街坊邻里的互助之情,也有朋友同事的友爱之情。通过祭祖、拜年、访亲、联欢等多种节日仪式,传递着这些人间美好的情愫,使传统节日超越时空界限,始终发挥着凝聚民族情感、融洽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的功能。由于传统节日具有周期性、民族性、群众性、综合性等特点,又使这种功能不断地得以强化。中国传统节日是对民族文化和民族记忆的一种全民性强化,是延续民族品性、增强民族认同的链条。传统节日的风俗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传承、发展、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民族特性。这些节日超越了地域、阶级、种族乃至时代的界限,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庶民百姓,无不同日而庆,同日而乐。俗话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每逢春节前,中国人返乡的景象如同候鸟回迁,大多数人不论身在何处,都要踏上归乡之路,回家团聚,共度除夕。即使身处海外的华人华侨,每逢传统节日,也都会想到自己是炎黄子孙,在庆贺佳节之时,无限向往祖国。遍布世界五大洲的数千万华人,以及越来越多走出国门的实业家和留学生,他们落居在哪里就把“过大年”的习俗带到哪里,并在“过大年”时,将思乡、思亲、思归、祈盼团圆之情,以及人与人、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亲善之情抒发到了极致。在浓郁的传统节庆文化的氛围里,民族认同感自会不期而至、不约而同。海外侨胞对清明祭祀也十分重视,每逢清明节都有大批海外华侨归国祭祀祖先,也祭祀本民族的始祖。每年有数以万计的海外华侨来到陕西桥山黄帝陵、轩辕庙,祭祀华夏始祖轩辕黄帝。他们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在追忆先祖的仪式中,接受着民族文化的熏陶和人文精神的陶冶,保持着炎黄子孙血脉相连、心心相印。传统节日使民族传统文化的因子渗透到每个人的心灵,彰显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整个民族在周而复始的中华节庆文化的洗礼中,凝聚和维系着民族情感,锤炼和固化着民族个性,培育和弘扬着民族精神,壮大和张扬着民族形象。中国传统节日又是维系国家统一、巩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精神纽带。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但汉族的一些较大的传统节日,也是许多少数民族共同享有的节日。如满族、朝鲜族、黎族、纳西族、侗族、毛南族、达翰尔族、拉祜族、锡伯族、白族等少数民族,大都与汉族一样,将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列为自己民族的节日。尤其是春节,如今已差不多成为我国各个民族的共同节日。各少数民族都以自己的庆贺方式欢度传统佳节,这也恰好反映了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优良传统。各民族人民在共同欢度传统节日中,有力地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巩固了民族的大团结,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篇四:春节文化的民族精神摭谈
弘扬民族文化春节演讲稿
弘扬民族文化春节演讲稿1各位老师、敬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盼春节我们盼着地春节总是姗姗来迟。进入腊月,我们的心就像长了草一般,盼着春节的立马到来。
我想这样度过春节。首先,我要在春节睡一个懒觉,然后穿上新衣服出来拜年,拿好压岁钱,我就能够逍遥自在的玩了!假如下了一场大雪,我就能够和我的伙伴们一齐欢欣鼓舞、肆无忌惮地在雪地里打雪仗了!假如没下雪也没关系,我也能够拿压岁钱来买很多鞭炮和五彩缤纷的烟花。
一想到放鞭炮我就能想到许多点燃鞭炮的方法:能够用尖尖的指尖,捏着炮仗的屁股,点燃了高举,并不抛出,让那响声离自我最近的距离炸裂,要的是那种零距离的刺激;也能够,就点燃了引捻,快速远远地高高地抛去,让那响声在空中炸开,共享它空旷的声响;也能够借助外力,让鞭炮的响动增加分贝,通常是借一个金属铁罐或废弃的玻璃器皿,把鞭炮点燃,然后快速用铁罐或器皿罩住,听那浑厚有些回声地响动;还能够把鞭炮干脆埋在土里,用力压紧,然后点燃,轰得一声镇响,土崩瓦解,满刺激的。
在夜幕起先渐渐暗下来的时候。吃过年夜饭,我就能够
和哥哥去放烟花了,我最盼望放的是“带响变色龙”和“东方明珠”这两种烟花了。记得在去年春节,爸爸给我买了这两种烟花。我先放的是“带响变色龙”,只见一个小圆点飞上天空,霎时间,变成了一朵五彩的花,响声在天空中回荡,然后放的是“东方明珠”,“唰,唰,唰”三束光飞上天空,立即散开了,一个个火花从天空中落下来,构成了一个“火花雨”。
最终在客厅里一边吃年货,一边看自我喜爱的电视节目,快快乐乐度过这个开心的节日。这就是我盼望的春节。让我们在爆竹声中等待敲响新年的钟声吧!756555弘扬民族文化春节演讲稿2各位老师、敬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的家乡风俗许多,如清明节吃鸡蛋,七月七吃小饼,八月十五吃月饼,元旦吃饺子,春节吃饺子、喝糖水……在这众多的家乡风俗中,我最喜爱的是春节。
“春节”,家乡人又叫过年。在这一天还将来临之前的十几天里,家里的大人们就停下手中的活,起先打算过年用的年货。大人们出去赶集,买鸡、鸭、鱼、肉,有的大人留在家里给孩子们做过年要穿的新衣服,老人们就打算过年用的祥瑞品。这些祥瑞品全部是用面食做的,如龙、凤凰、八角馒头、年糕等。
再过几天,这些活都做得差不多了,就起先忙活着整理房间,做一次彻底性的大扫除,要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每次家里的玻璃窗总是归我。这时候,我总是兴致很高,我会使出我的奇妙方法,把玻璃擦得干干净净,光明的玻璃照得我心里亮堂堂的。
最终迎来春节了。大年三十的晚上,一眼瞧出去,每家每户门口都挂上了大红灯笼,贴上了对联。伴随着“噼啪”的鞭炮声,饭菜就端上了桌子,全家人围在一齐吃团聚饭,看中心电视台的春节文艺联欢会。最兴奋的还是初一早晨,早晨大约三四点钟时,外面的鞭炮声就“响彻云霄”了。
大人们忙着下饺子、放鞭炮,我们小孩子从里到外换上了新衣服。吃饭时要先给老人们拜年,拜完了年,老人就送给小孩子压岁钱。早晨的饺子中包着钱、栗子、糖、枣之类的东西,每次我都舍命吃,期望能吃到糖和栗子,因为它象征着来年能甜甜蜜美的,能激励我努力学习。
红红火火的春节一过,人们就要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的一年。我喜爱春节,春节是晚霞,是岁末的最终一道风景;春节是朝霞,预示着红红火火的一年又要起先了。
771518弘扬民族文化春节演讲稿3尊敬的老师,敬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说到中国最受欢迎的传统节日,大家必需会立即想到春
节。而在过春节时,我们必需会履行很多传统风俗,那么今日就让我们来谈一谈春节的风俗。
传闻很久以前,有一只怪物叫夕,它每年都会吃人。之后人们发觉它胆怯
红色和烟花爆竹的响声,就以此来驱逐夕。从今,人们在除夕夜就有了贴春联和燃放烟花爆竹的风俗。
在贴春联时,一般都有左联右联和横批。人们往往都会在春联上写上吉利的话语,祝福家人在新的一年里能够平平安安,心想事成。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摆上好酒好菜,许多人还会吃饺子,同“交子”。然而,酒才是重中之重,古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爆竹声中一岁除”,由此可见,燃放烟花爆竹也是春节的一大风俗。在夜晚,那爆竹声噼里啪啦,那烟花五彩缤纷,红的,黄的,蓝的,……各种形态,各种样式,无不给春节带来了很多节日气氛。但此刻很多人非法燃放烟花爆竹,给我们的平安带来了隐患,并且燃放的烟花爆竹还会污染空气,所以这一风俗已经被“禁止”。
其实这只是一小部分,在春节中,我举荐大家平安出行,过一个绿色环保的新年。
771056弘扬民族文化春节演讲稿4各位老师、敬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每当我读到这首诗的时候都会想起春节。
春节是我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就是农历新年,是一年中的第一天。
记得去年除夕,我和妈妈回老家过新年,一到外婆家,外婆就招呼着我们吃团聚饭,团聚饭寓意着一家人团聚在一齐,把最丰富的食物拿出来,团团聚圆的吃一顿年夜饭,让事业和家庭都是圆满的。
只见桌子上放着一盘盘香喷喷、热乎乎的美味佳肴,让我流涎三尺。等长辈们都到齐了,我就对这些食物发起激烈的“进攻”。不一会儿,团聚饭已经被我们歼灭的空空如也了。而我的肚子也鼓囊囊的,像个大西瓜。吃完饭,长辈们在给我发压岁钱,压岁钱寓意保求平安。晚辈得到压岁钱就能够平平安安度过一年。
大年初一早上,我们去大街上逛街,大街上可喧闹了,到处人山人海,车水马龙。每家每户“劈里啪啦”地响着爆竹声,公路已经变成“人行道”了……,春节真趣味!这是中国人一年当中最盼望的传统佳节,我喜爱这个节日。不仅仅是因为在这一天能够吃到好吃的东西,更是因为能够和家人开快乐心的团聚在一齐。
723918弘扬民族文化春节演讲稿5尊敬的老师,敬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会在自家门框边贴上一副春联,迎吉避邪,辞旧迎新。所以,贴春联也是逢年过节的一件特殊好玩的事儿。
往年春节时,都是大人们来贴春联的。今年的我,看着外婆早已买好的春联,心中总是痒痒的。好不简单等到外婆要贴春联的时候了。我一个箭步冲到外婆面前,对外婆说:“外婆,你的年纪大了,不适合爬上爬下。我已经长大了,让我来贴春联吧!”外婆用怀疑的眼神端详着我,问了一句:“你能行吗?”我虽然没有“实战”阅历,但是这几年我早把贴春联的过程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了。所以我是心中有数,拍着胸脯说没问题。
起先贴春联了。我先用双面胶在上联的两条长边和两条短边分别粘好,下联和横批也是如此;其次步,将双面胶的皮撕下来,留意这个细微环节:肯定要轻轻的撕,不能太过用力,否则会被撕坏;第三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将春联贴上墙。
在贴上墙之前要先找好位置,不然的话,会将春联贴歪或贴错位置。贴上去了!耶!胜利啦!接下来最终一个步骤:贴“福”字,贴“福”字和春联的方法差不多;只是要将
“福”字倒过来贴。你们知道吗?这其中还有个传闻呢!传闻皇上朱元璋下令,过年全城都要在自家门上贴上“福”字,否则满门抄斩。
但是有位农夫不识字,竟把“福”字给贴倒了。皇上大怒,刚要下令斩首,马皇后说农夫是在祝愿皇上,希望皇上“福”到家了。皇上听后大喜立刻下令放人,农夫才幸免一死。从今,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有意把“福”字给贴倒了。一是为了吉利,二是为了纪念马皇后。
我得意地看着我的杰作,上联:一帆风顺年年好,下联:万事如意步步高;横批:福星高照,大门中间的大红“福”到家了。心里像吃了蜜糖一样甜滋滋的。外婆还夸我贴得好极了!
贴春联不仅让我学到了许多学问,也让我感受到了新联换旧符的欢乐!
春节发言稿
推荐访问:春节文化的民族精神摭谈 民族精神 春节 文化
下一篇:小学思政课教学设计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