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基层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3篇
篇一:城市基层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
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摘要:十九大报告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领域,提出要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社会治理总目标。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城市基层社会管理进行了深入分析,希望能够推进城市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促进我国城市的发展步伐。
关键词:城市基层社会治理;问题;对策
引言
描绘“中国之治”愿景、彰显“中国之治”优势、部署“中国之治”任务,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开启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征程。前不久召开的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提出,推进省域治理现代化。省域治理的支撑在市域,市域治理的重点在城市,城市治理的基础在基层。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省委工作要求,市委七届十次全会提出,要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
1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存在问题
1.1治理体制机制不健全
目前,群众、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商会在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发挥不够明显。群众和社会组织参与、监督基层社会治理的渠道有限,加上现有渠道不通畅问题的存在,导致社会主体的诉求表达得不到有效回应,给基层社会治理带来了新的矛盾。社会治理某些方面引入市场化机制后,一些治理参与方对利益的追求超越了对社会治理目标的追求,违背了社会治理的本质。此外,政府职能部门在职责权限划分上的交叉或不清也对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效果产生了不佳影响。
1.2治理方式存在弊端
从调研情况来看,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仍然以政策为主导,治理主体单一,并且习惯于采用行政手段进行干预,对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务,普遍存在“以批代管”“以罚代管”等问题。有些基层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把自己当成“官老爷”,凭个人经验和想法决策、下命令,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甚至采用“土政策”“土办法”,讲“人情”,搞变通,执法不一,严重违背了执法必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治理方式的老套、粗放影响了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实效性。
1.3引领社会治理方式和手段单一
城市基层党建主要通过平台活动引领社会治理。通过调研了解、开展公益性活动、志愿活动、文化体育活动等,对触及与居民生活相对较深层次的组织动员、宣传引导、纠纷调解、矛盾化解等服务思路办法不多。同时,活动开展多以随机性的、临时性的、帮忙性的为主,党建引领治理缺乏机制化、常态化、系统化的安排。
2基层治理建议和对策措施
2.1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基层作为社会的基础细胞,基层治理的效果直接影响着国家治理水平。今年市委“一号文件”聚焦基层治理,就是市委大抓基层、大抓基础政策导向的充分体现,为加快我市市域治理现代化起到重要促进作用。我市市域面积小,随着“三城一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城镇化率更高,这给城市管理也带来一系列现实问题,我们要把握城市治理这个重点,不断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给街道放权赋能,使街道聚焦主责主业,提升服务能力。进一步用好“街道吹哨、部门报到”“社区吹哨、党员报到”的协同机制,推动更多公共资源、管理权限和民生服务下放到基层。切实为社区减负增效,少些形式主义的检查,多些为民服务的举措,完善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制度化渠道,真正让居民群众成为社会治理的参与者、受益者,有效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
2.2创新服务内容,拓宽基层社会治理渠道建设服务型党组织是基层党建的基本要求。对于基层党组织而言,始终要把“服务”二字放在首位,在基层社会治理中,以服务为导向,及时解决人民群众利益诉求,才能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西宁市基层党组织以做好物业服务为抓手,扩展了为民服务内容,有效满足了居民需求。物业服务关系千家万户,关乎居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长期以来,物业公司以盈利为目的,游离于社区治理之外,社区党组织在开展工作时没有有力抓手,影响到在群众中的威信。物业服务不到位、缺位等问题也困扰着老百姓,群众对物业服务的满意度不高。加强和创新党对物业服务企业的领导,选派社区委员担任物业服务企业党建指导员、“红色物业”管理员,成立“红色物业”党支部,努力把物业服务企业建设成为党组织联系群众的重要平台、服务群众的重要力量、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载体。“红色物业”以“增强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为主线,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基层党建与倾听群众呼声、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服务水平、促进和谐稳定相融合,搭建物业、社区、居民三方沟通协调的“连心桥”。
2.3构建开放安全的信息公开体系
信息公开体系在开放和安全之间要找到一个平衡点,即在确保数据和信息系统安全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地实现信息的公开。这不仅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保障,还需要落实严格的信息安全制度,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群众的信息安全意识。譬如实行网格化管理的网格员,其只能查阅、访问推送到其个人信息终端的信息,并且只能上传、核对其自己办理采集的信息,对于主数据库的相关信息,则应对无关的网格员进行明确访问限制,以保障公众隐私和企业商业秘密不泄露。
2.4强化治理队伍
干部队伍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主力军,直接影响社会治理的最终效能。新时代要为优化城市基层社会治理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一是加强治理队伍的学习培训,把中央的最新要求、社会的最新情况、工作的科学方法作为主要内容,提高队伍的思想认识和工作能力;二是完善基层干部队伍的奖惩激励制度,提高干部队伍从事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愿意投身于基层社会治理的优秀人才来得了、待得住、干得好。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当代社会,发展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相关人员应当认识到这一工作的重要性,并且能够结合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选择出最为合适的治理措施,以此来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克明.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重庆行政,2019(4).[2]胡春莲.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调研与对策[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9(3).[3]文丰安,王星.新时代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之理性审视[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4]陈勇,李呈,李甦.城市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挑战和应对维度[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14(4).
篇二:城市基层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
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问题及对策2篇
1、当前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观念理念亟需转变
1是误以“管理”替换“治理”。“管理”和“治理”虽是1字之差,但前者主要是1种组织、指点、规范、监督和纠偏,重在“监管”;后者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重在“调和”。但目前有些地区、部门仍沿袭以往“管理为上,1管了之”的官本位惯性思惟,把社区居委会作为政府展开工作的1级抓手,而各类资源如人材、资金等仍然向上集中,下放社区办理事项并没有完全实现“编随事走、人随编走、费随事走”。2是理念发展滞后。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相比,社会建设相对滞后,政府部门的信息沟通机制、合作鼓励机制等不平衡、不完善,乃至有些形同虚设,致使政府职能碎片化。比如1些地区出台有关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政策文件,大多由当地的综治部门1家拟定,各个部门之间调和沟通配合不够,其治理思路、内容、举措的整体性和针对性都有所欠缺,难以在街道、社区基层高效实行。3是社会认识不到位。1些社会单位、居民大众和社会组织对社区治理认识不够,受陈腐“管理”观念的影响严重,把自己当做被管理的对象,主动参与不够,多半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还没有从传统的管理模式束缚中摆脱出来,普遍缺少自主治理、自主服务意识,“有事找政府”的依赖思想在老百姓中依然根深蒂固。例如化粪池的清掏、共用水管的修复等事项,本可以由辖区内居民和驻区单位共同协商解决的,终究还是得由政府部门来兜底。
(2)体制机制亟需理顺
1是不该管的“越位”。长时间以来,基层社会治理在机构设置、权限划分上主要沿用条块管理的做法,遵守垂直管理或属地管理的原则进行条块分割式管理,管理主体与执法权限划分不清,对基层1些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普遍存在“以批代管”“以罚代管”等问题。如小区业委会,本质上是由小区业主选举产生,代表全部业主反应意愿,并监督物管公司服务的民间自治组织,但属地街道又“被赋予”具体指点、监督、管理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的成立、召开、选举等相干活动的管理权限。由于很多小区业主群体间、业主与物管公司间各种矛盾突出,业委会成立困难重重,街道在其中左右不是人、费力不讨好。2是该管的“不到位”。有些该由政府兜底的事却没有管好,优良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稀缺,大众诉求渠道不顺畅,多元化利益调和机制不够健全。比如撤除違章建筑、整治活动摊贩、规范乱停车乱堆放、旧城改造等事项,常常因单1的行政行动缺少足够的法律支持和有关职能部门有效的协作配合,缺少与人民大众交换沟通的载体和机制,没有做到“疏堵结合”,没法管理到位,致使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都不尽如人意。总的说来,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明显滞后于城市建设发展,存在职责不明、头绪不清、运转不顺畅等体制机制的问题。
(3)要素支持亟需夯实
1是法律体系还不完善。面对城市社会形态的复杂性和社会治理主体的多元性,急需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加以保障,但目前基层展开城市社会治理大多是根据上级文件或会议要求,法律法规支持力度不足,面临的法律风险较大。2是组织架构还不明晰。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触及众多部门和单位,但目前并没有真正明确总牵头的组织领导机构,和相应的责任部门。以推动小区居民自治为例,过去1直是民政系统的业务范畴,现在又有组织部门牵头党建
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推行区域共建“3项清单”,还有政法系统牵头推动“枫桥经验”实践,构建法治、德治、自治“3治融会”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但是,在操作层面,由于各有关部门多头参与、多头管理上还缺少分工明确、调和有力的计划和组织,具体落实到街道、社区实行时常常各行其事、兼顾乏力。3是权责匹配还不公道。在街道和社区1级,千头万绪的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各项工作大都由综治工作人员承当,但他们既缺少相应职权,又缺少相应综合素质,应付业务工作已很费劲,要实行好乃至创新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动力明显不足。4是工作保障还不充分。目前财政安排给基层社区的经费有限,如某街道2019年下拨各社区工作经费平均为12.33万元,除去办公所需外所剩无几,而社情民意搜集、大众呼声回应、实际问题解决等大量基础性工作1直处于“活多钱少、活多无钱”的窘境,社区展开城市基层社会治理遭到极大的经费制约。
(4)资源整合亟需加强
1是部门联动不勤。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任务沉重,既有活动人口服务管理、区域化协同治理、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城市基本设施保护、基层组织建设等常常性问题,也有应急处置、矛盾化解等突发性问题,需要调和兼顾各部门气力协同处理。但目前存在着条块分割、部门各自为阵的状态。很多工作名义上有牵头部门、责任部门,但常常都是牵头部门“1头热”,其它部门“不来气”或“应付了事”。如社会矛盾化解,信访部门牵头抓总,大量行业性、领域性的矛盾纠纷却需要相应职能部门凭政策法规和专业操作实质性解决,致使“1岗双责”在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文件纸面上和会议口头中。2是信息同享不顺畅。由于各部门统计口径不1和工作标准不同,造成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相干信息不对称、数据不1致、平台不关联。调研发现,在某区电子政务系统办公方面,社区录入各类系统多达17个,都是各职能部门分别开发、管理和利用,很多居民信息等分散在各个系统中,造成基层人力物力重复浪费,增加了社区工作负担,结果却常常底数不清、情况不明。3是资源利用不佳。服务于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公共资源整合利用效果不理想。1方面政府投入的公共资源利用效力不高,乃至部份闲置,如很多地方的“24小时城市书房”,建成后热烈了1阵,后来却逐步成为1些城市流浪者的夜晚居住之所;另外一方面相干社会资源未被充分激活,未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共赢,如许多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校的公共健身设施、停车库常常不对外开放,只提供本单位职工使用,如此未惠及更多市民。
(5)社会组织亟需壮大
1是发展现状不理想。据统计,现存各级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组织,多数是行业性协会、社团和民办非营利性机构,其中约3分之1活跃、3分之1保持、3分之1处于休眠,且公益类、慈善类社会组织不足10%,大多集中在社区环境、社区文化、社区治安、社区教育和医疗卫生等方面,在为老服务、活动人口管理、为民服务专项资金项目等方面少有触及。比如在某街道2019年度社工项目征集、项目策划、项目实行进程中有少量社会组织参加竞标,但在项目监督和项目评估等1系列环节中,却未能发现社会组织的身影,或其参与社会治理的深度有限。2是作用发挥不充分。即便是活跃的社会组织,有的行政色采浓郁、有的活动经费缺少、有的工作结构不公道,在数量质量、经济贡献、社会服务、人材队伍等方面都与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现实需求存在巨大差距。
2、当前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转变治理理念
1是强化基层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组织动员大众、调和利益关系、化解矛盾纠纷中的作用,努力解决基层治理“气力散”“管理乱”等问题。2是强化社会气力协同。破除“政府包打天下”理念,重视社会气力、社会组织的重要作用,灵活应用购买服务、项目外包等方式,引入市场机制参与城市基层社会治理领域,可将统计调查、信息搜集等工作交给社会组织,道路修复、管网改造、绿化管护等工作交给盈利性的专业公司,从而到达“8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共赢效果。3是强化社会公众参与。汇总搜集本社区居民的构成、上下班集中时间、聚集活动地点等基础材料,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做好社区大众宣扬,深入大众与之沟通,全面营建“共建共治同享”的良好氛围,引导大众广泛了解、积极参与、大力支持城市基层社会治理。
(2)健全治理体系
1是优化社会矛盾化解体系。全面加强矛盾纠纷源头排查调解,巩固和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格局。2是深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入展开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影响大众安全感的背法犯法。3是强化重点人群服务管理体系。扎实展开社区改正和刑释人员安置帮教,精细化管理重精患者,严格监测管理吸毒及患艾等特殊人群。4是完善公共安全防控体系。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增能人员密集等区域场所的安全保障,提升应急救济和防灾减灾能力。
(3)融会治理方式
1是奉行法治。扎实推动法律咨询、司法救助、法律支援进基层活动,依法展开选举、议事、公示等事务,努力推动城市基层社会构成办事依法、遇事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2是倡行德治。广泛展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扬教育,宏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倡良好向上
的家风,强化社区管理规章制度和社区成员行动准则,推动城市基层社区德治良性发展。3是推行自治。展开网格逐日说事、干部每周听事、社区每个月议事,以居民参与助推和监督社区事务等良性互动,努力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难事不出街道”。
(4)提升治理手段
1是提高智能化水平。深入推动智慧社区、智安小区等建设,提高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科技应用实效。2是提高信息化水平。坚持大融会、大同享、大利用,加强城市基层社会治理领域的信息网络建设,发挥好大数据作用。3是提高专业化水平。分类推动社区居委会、社会组织提供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服务的专业化建设,各有侧重地提升服务内容、服务项目的科学性、制度性和专业性。
(5)夯实治理基础
1是健全网格化服务管理。将触及城市基层社会治理职能部门的人員、资金、设施等下沉进社区网格,按“1网多员、1员多能”目标原则,实现小事逐一解决、大事整体处置。2是建好用好综治中心和“雪亮工程”。兼顾推动市、区县、街道、社区4级综治中心和“雪亮工程”视频系统等平台建设,有效整合公安、综治、城管、安全、应急等信息资源,实现联勤、联调、联处。3是加强基层队伍建设。将人员编制进1步向基层街道倾斜,尽可能配强配足街道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社会事务、社区建设等1线工作人员,着力加强社区网格“7员”的技能培训和队伍管理,严格工作质效考评,提升服务质量,强力推动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提档升级。
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问题及对策·2根据市、县委和县公路局党总支的要求,我们在当前和今后1个时期,要把学习贯彻党的107大精神,继续解放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增进**公路再上新水
平当作中心任务来抓。为此,我根据《**县公路局党总支关于展开继续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学习教育活动实行方案》精神,结合我的工作和我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关于展开继续解放思想第1阶段的学习,体会以下:
1、展开继续解放思想进科学发展学习教育活动具有非比寻常的重大意义
解放思想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扫除障碍、引领发展的重要宝贝,对我们公路养护人员更是具有非比寻常的重大意义。我们公路养护人员只有继续解放思想,才能完全准确地掌控党的107大精神,才能结合新的实践,才能适应现代公路发展要求。为此,我结合我本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继续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学习教育活动,以此来推动我本身的科学观、人生观、世界观的飞速发展,深入地认识到自己必须始终坚持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不断冲破阻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束缚,才能获得长足发展。我还深深地体会到:也只有自己不断增强继续解放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继续解放思想,探访公路发展新技术,扎实工作,开辟创新,才能获得进1步的升华。
2、解放思想、提高本身
在展开继续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学习教育活动中,我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学习讨论和调查研究为主要情势,努力在继续解放思想上迈出新步伐,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克服自满守旧思想,增强危机忧患意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通过继续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学习教育活动,增强本身的责任感和紧急感,进1步转变发展理念、完善发展思路、创新发展
举措,始终坚持以为公路养护服务为中心,把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业务水平作为最紧急的任务,努力争取为东平公路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气力。
(2)克服狭隘封闭观念,增强开放合作意识。作为1名养护处副处长,不自以为是,要吸取兄弟单位先进公路养护技术的经验,在观念上、行动上不断更新发展,以更快速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3)克服片面发展观念,建立科学发展意识,增强可延续发展能力。在新的发展阶段,要通过继续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学习教育活动,完全破除只重视速度、忽视效益,只要增长、牺牲环境,只重当前、不顾长远的观念,牢固建立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富民优先的观念,进1步增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努力在提高本身各项素质方面获得实际效果,放开思想、放开手脚,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
3、目标任务和对本身的要求
根据局党总支的要求,我将进1步增强政治责任感,把继续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学习教育活动作为当前1项重要工作,在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继续进行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以求推动本身的飞速发展。这个发展是不能仅仅停留在层面上,而是要在真正意义上得到升华。
我要做继续解放思想的带头人。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线路1以贯之,坚持1切从实际动身,致力于解决公路养护遇到的实际问题;
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加快东平公路事业发展步伐。
“真实的强大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内部,来自思想解放的气力。”新思想解放势必为新的发展注入动力与活力,势必在今后的工作中,实现新逾越,迈出新步伐。
篇三:城市基层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
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主要问题及对策
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一、城市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XX市两区社区通过加强社会管理,完善社区服务,不断夯实基层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以下问题:
(一)社区居委会自治能力不足
我国社区居委会从法律上定性为居民自治组织,而在实际工作中,出于社会管理需要,“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政府却在持续向其转移行政事务。近几年来,由于一些政府和部门对社区地位和功能定位不够准确,政府职能部门习惯把社区作为政府的“腿“,将各种行政性工作任务下派到社区,同时,企业剥离出来的社会事务也大量沉淀到社区,使居委会不堪重负,导致社区居委会台账资料多、调查报表多、会议活动多、证明盖章多、检查考核多,行政色彩相当浓厚,没有精力和时间去履行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职责。当前繁杂的社区工作任务,令身兼数职的社区工作者分身乏术,难以系统、持久地给求助居民提供支持和帮助。
(二)社区多元主体关系有待理顺
区部门、街道、社区各层级之间职责界定不够明确,关系也未完全理顺。街道作为派出机构,权责错位矛盾比较突出,街道运行中依赖于财政投入,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还不强,街道层面各类执法、协管员队伍缺乏统筹协调、各自为战的情况一定程度存在。社区居委会行政负担较重,自治空间较小,影响为民服务的质量。目前社区工作更多的体现为搞活动、下命令、定指标,没有持续影响力。过于注重事后管理、过于注重硬性手段,导致许多现实问题在现有体制下难以有效预防解决。
(三)社区工作队伍不稳定
近几年来,社区工作领域逐步拓宽,工作对象不断扩大,随着工作任务不断增加,对社区工作人员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当前社区工作人员职业定位不明确,收入待遇偏低,加上没有建立稳定的薪
酬保障体系和工资增长机制,导致高素质人才流失严重。近年来。XX市XX区和XX江区虽然多次调整了社区居委会干部的工资福利待遇,但扣除各种应缴保险费用后,实际收入只有1200元左右,仅能勉强维持个人基本生活开销,难以养家糊口,与机关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相比差距甚大,导致人员流失严重。如XX区2012年和2013年公开招录的40名大学生社区居委干部中,目前相继有11人向所属街道递交了辞职报告并已审批。工作队伍的不稳定及工作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了居委会的工作效能。
(四)社区共治网络发展不均衡
区、街、社三级纵向式社区组织构建,和上头大、下头小的组织设置和人员配备,导致社区在组织形式上具有封闭性、机关化、行政化的特点,和开展社区工作要求的开放性、基础性特点不相适应。表现在社区层面设置的各类站、室、中心等服务和活动载体,有不少资源没有充分整合利用,社区各类人员由不同部门管理,政出多门,各自为战,难以收到良好的整体效果。更主要的是社区党组织的工作仅局限于社区居民层面,与其他社会组织联系不紧密,组织设置比较单一,工作领域相对狭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能力、管理服务能力、群众工作能力以及整合区域内各种资源的能力明显不足,领导核心作用难以充分发挥。
(五)社区形态的复杂性、居民需求的多元化与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不协调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城区拆建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商品房小区,原国有企业社区衰落,外来工聚居地城中村,老城区在拆建中变零落。在这种大环境下,同一个社区包括了多种形态,高楼大厦与低矮平房并存,居住其中的人员需求相差甚远,社区形态复杂性与多样性,给开展社区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新兴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逐渐形成群体意识,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冲突一旦发生,社区或政府的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马上被推到风口浪尖,但在现行政府体制中,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较弱,往往一些小问题处理不当,就会引发社会不稳定。像城市管理部门与小贩之间,本地人与外来工的关系,业主与开发商、物业管理公司的关系,容易造成一些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六)以行政为主导的社区工作模式还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
城市社区工作,以服务城市居民为工作对象,以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这种对上负责、宏观指导的指导思想,与社区居民多元化需求带来的对下负责、微观帮助的客观要求不相适应。导致社区工作在服务对象的细分和分类指导方面线条比较粗,对弱势群体的帮助方面,属于“你有求、我才去帮“的被动式的服务。没有主动从弱势群体的角度切入,更有效调动和整合所有的社会资源,推动社区、社会的助人自助的观念和风气的形成和以人为本理念的真正落实。在社区,社区工作更多地表现为具体的事务。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具体事件考验着社区工作者的思维、处置、应对等能力,对社区工作者的知识、水平和从业技术的要求也非常高。传统的遇事和稀泥或双方各打50大板的粗放型处理办法,受固有思维习惯影响,先入为主,轻易表态、做批评、做道德批判,不愿或难以花时间真正去了解、去倾听,就难以真正对服务对象产生实质帮助。对服务对象特别是弱势群体存在居高临下的心态,没有与求助者建立平等的关系,并充分尊重服务对象的意愿,倾听、共情,就必然影响工作绩效,严重的甚至会损害社区的形象。
二、构建完善社区治理模式的对策
新形势下,社区日益成为各种利益关系交汇点、各种社会矛盾的集聚点、社会建设的着力点和党在基层执政的支撑点,做好社区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根据XX市的实际情况,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加强社区建设。
(一)加快社区居委会去行政化进程
建议在XX市城区居委会设立试点,以推动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服务站职能分开作为社区规范化建设重点,对社区目前承担的各项工作进行全面梳理,进一步规范社区党组织、居委会和服务站的职能,切实解决长期以来社区职责不清、行政事务负担过重等问题。实行行政事
务社区“准入制“,拦截、过滤政府下达的大部分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任务。同时,把区直直接为群众、企业服务的行政职能赋权于街道,增强街道的服务力、执行力。
(二)政府转变职能,主动适度放权
一是强化加大政策扶持培育,积极鼓励和支持社区民间组织的成立,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兴建和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兴办公益事业,并为之提供政策、项目、资金等资源支持。建立社会组织发展专项基金和扶持基金,特别是对新兴产业、民生产业等领域的新社会组织,在创办之初给予资金扶持,并依据社会组织的服务类型制定税收优惠扶持政策。二是大力推行“议行分设“。政府在社会管理中发挥政策制定、资源提供和服务监管的职能,而具体运作可由社会组织实施。逐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将一些适合市场运行的社会服务事务,如社区居家养老、环境卫生、治安巡逻等交由发展成熟的社会中介组织承担,政府则负责对其运作进行监管。三是对社区社会组织放权。街道成立枢纽型社会组织,培育领军型社会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通过让渡公共事务、购买服务等方式,为社会组织提供了自立自强的发展空间。
(三)提升社区干部治理能力
立足于社区工作者的专业化、职业化,不断壮大社区工作者队伍,大力提升社区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一是明确社区工作者的配备标准。推行网格化管理,按照200至400户左右划分网格,每个网格配备1-2名网格社工,作为“全科医生“负责收集社情民意、调解矛盾纠纷、服务居民群众等工作。二是提高社区工作者待遇。社区机构纳入事业单位序列、工作人员纳入正式编制、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办公场所纳入城市建设规划。三是促进社区工作者职业化和专业化,鼓励社区工作者参加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的能力素质,使原有的社区工作者更快地完成角色转换,更好地胜任新时期社区工作的任务和要求。
(四)社会组织按照市场规律运作,实现社区服务社会化
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为社区居民提供高效快捷的服务。针对居民
的公益性需求,通过社工、志愿服务组织提供专业社工、精神慰藉、法律援助、助学助困等公益性服务。以便民利民为出发点,不断探索为民服务的新机制、新领域。以求助电话、社区服务网站和短信为载体,构建一个覆盖全市、辐射城乡社区的信息服务平台,24小时全天候提供生活类、资讯类、事务类、电子商务类等多项服务,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区服务求助网络。参照嘉兴市建立96345社区服务平台,推行城市社区10分钟服务圈,为孤寡老人、空巢老人打造“一键通“应急呼叫系统。同时,建立服务成效回访评估机制。定期回访项目执行情况,了解居民需求,保持项目创新性和长效性,提升居民参与度和满意度。
(五)完善社区管理制度。
一是职责规范化。制定下发《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城市社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解决社区建设若干具体问题的意见》等文件,进一步明确社区的职能定位、内设机构、运行方式、办事流程和服务标准,理顺与区直部门、居委会的关系。二是管理制度化。参照贵阳市制定《城市社区工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指导意见》、《新型社区建设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社会管理工作问责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出台《社区管理暂行办法》、《城市社区工作条例》,建立以年度目标和项目化运作为基础的任务分解体系,以专项财政经费和预算增长机制为核心的财政保障体系、以群众满意度为目标的综合目标考核体系、以工作绩效排位制和责任追究制为重点的实施监督体系,推动社区健康有序运行。三是建立公共财政的保障机制。如XX新区在2007年3月颁布了《关于加强街道社区管理与服务财政保障的实施意见(试行),XX区在2010年也颁布了《关于加强街道社区管理与服务财政保障的实施意见》,从预算管理、经费保障、财力支持等方面不断提高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水平。
(六)社工模式引入社区工作
传统社区工作是用经验型、传统型的群众工作的手段,把居民群众当做工作对象,社工模式更偏重开发弱势群体的潜能、自助和他助相结合的方法做好工作,促进社区居民参与社会事务,促进社区人际
之间的支持和合作,达到共同提高。以人为本的社区工作,是一个解决社区问题的方法和促进社区居民成长发展的过程。通过个案工作,结对帮扶、同辈教育等方式,既能帮助社区居民解决实际困难,又促进社区居民个人成长,让每个人认识到自己的权利、能力、与独特性,达到个人转变,建立适应社会需要的新的价值观,使他们成为更适应社会生活的积极角色。在服务中,贯彻社会工作原则,以平等的姿态与人沟通。在服务中,做到倾听、共情、接纳、不做道德判断,个别化和当事人自决,运用科学的工作方法和技巧,帮助、扶持、助人,人与人之间的链条连接的更加紧密。让社区居民在不断反省自己的处境,寻找内在与外在的资源,建立自信和新的目标,最终达到主体意识的提升和个人的成长。
(七)不断提升社区共治的能力
一是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工作。在社会构成日趋多元化的今天,以单一的组织或人员队伍完成纷繁的社区工作的全部内容已经非常困难。通过招募志愿者,把一双手变成百双手,有效地解决了工作有人做的问题。使志愿者成为推进社区发展的主力军,依靠志愿者人员来做大量的教育和服务工作,有利于社区工作者专注于组织和管理。使一些原来受助的居民,通过他助、互助、自助到助人,成为社区积极的力量。在社区中发展志愿者队伍,还为实现社区的自治,培养社区的骨干力量打下好的基础。二是培育社区意识,激活社区共治的动力。积极培育社区成员的参与意识和公共精神,塑造公共价值认同,增强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同时,要让参与者分担责任,增强社区成员的公共责任意识,从而凝聚共识。建立社会评价机制,即组织社区代表、专业队伍第三方组织、社区团队、知名人士通过各种形式征求他们对社区服务项目等公共议题方面的意见建议。
推荐访问:城市基层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 基层 治理 城市
下一篇:支部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