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与政治论文3000字7篇
篇一:时事与政治论文3000字
---------------------------------精选公文范文--------------------------【最新时事政治论文】时事政治论文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时事政治主要就是指在国内外发生的有影响力同时具有一定意义的新闻时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最新时事政治论文,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最新时事政治论文篇一
新时期俄欧关系
摘要:由于历史上文明进程的不同及其他原因,俄罗斯与欧盟之间既存在利益合作,又在诸多问题上存在着种种分歧。尽管俄罗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选择了回归欧洲的战略方针,双方的合作前景良好,但由于俄欧之间存在的诸多矛盾和分歧,俄罗斯加入欧盟的可能性不大。
关键词:俄欧关系;外交合作;挑战;前景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精选公文范文----------------1---------------------------------精选公文范文--------------------------号:1008-096105-0051-03收稿日期:2006-06-02作者简介:林萃,女,山东五莲人。华东师范大学2004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欧洲社会经济福利研究。1962年,戴高乐曾说过,苏联是欧洲国家,它应该参加欧洲建设的进程;但只有当东方的“思想体系”消逝之后,才能够实现“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平衡、和平和发展”。欧盟东扩后,俄罗斯与欧洲的关系、欧洲的边界线到底在哪里等问题再次成为人们讨论的话题。俄罗斯有可能最终加入欧盟,成为欧盟的一个成员国,最终实现一个统一的没有边界的欧洲吗?
一、俄罗斯文明的历史因素
俄罗斯是一个横跨欧亚两大洲的国家。这种独特的地缘结构使俄国的历史发展与西方世界相比别具特色,最终形成了俄罗斯的欧亚结合部文明。虽然公元988年的“罗斯受洗”给俄罗斯带来了宗教意识上的东正教,密切了古罗斯人与当时西方世界的联系,便于古罗斯人----------------精选公文范文----------------2---------------------------------精选公文范文--------------------------更好地理解和吸纳拜占庭的先进文化,使“俄罗斯人的祖先接触到当时欧洲文化的最发达部分,并使其与欧洲文明建立了直接的联系”,但是这也造成了俄罗斯的东正教与西方的天主教在宗教上的分裂。拜占庭的东正教与西方的天主教还存在若干明显的差异。最明显的表现在于教会与世俗政权的相互关系上:西方教会是一个超然于世俗政权的政治意识形态机构,东方正教的教诲是追随于王权的阴影。各基督教国家的最高权威是独一无二的基督教信仰,多元化的欧洲国家体系服从于统一的基督教信仰,而不是任何的世俗政权。因为因袭了这种传统,才可能出现近代以民族国家为基础的欧洲国家体系。然而拜占庭的“基督教世界观念”与此并不一样,它是一种帝国崇拜观念。再加上蒙古鞑靼人长达240年的政治统治使东方式行为和思维方式渗透于俄罗斯文化和思想中,最终形成了俄罗斯与欧洲迥然不同的文化差异。“俄罗斯没有或很少经历过那些界定西----------------精选公文范文----------------3---------------------------------精选公文范文--------------------------方文明的历史现象:罗马天主教、封建主义、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海外扩张和殖民化、启蒙运动以及民族国家的出现……俄罗斯文明是基辅和莫斯科的本土根源,是拜占庭的强大影响和蒙古长期统治的产物,这些影响造成了一种社会和一种文化,它们与在极为不同的力量影响下发展起来的西欧社会和文化几乎没有相似之处。”虽然俄罗斯自17世纪末启动了种种社会政治改革,带来了一些变化,但俄罗斯社会仍然是混合的,除了一小部分精英外,亚洲和拜占庭的方式、体制和信仰在俄国社会仍居主导地位。
二、俄欧彼此间的战略利益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综合国力衰退,地缘态势恶化。在经过一段时期的混乱无序后,俄罗斯决定将实现民族复兴、追求国家利益作为外交政策的出发点。“对外政策的非意识形态化,反对付出国内资源难以承受的代价去实施对外战略,特别是以人类意识,以人类文明共----------------精选公文范文----------------4---------------------------------精选公文范文--------------------------同体的立场作为俄罗斯外交的出发点,已成为不同于前苏联的、俄罗斯独立后早期外交战略的重要原则。从发展经济和改善战略环境的考虑出发,俄外交显出向西方接近的趋势。”
欧盟对于俄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欧盟是俄最大的市场,欧盟同俄的贸易已经占俄外贸总额的40%以上,欧盟大力支持俄关于加入世贸组织的声明。普京提出的未来十年三大任务的完成,如“使俄罗斯经济翻一番和消除贫困等”都离不开欧盟的经济援助和技术支持。“欧洲之于俄罗斯不仅是鼓舞力量之源,科技之源,减免债务之源和安全之源,而且是文明之源,资金之援,国家振兴之源。”因此俄一直有回归欧洲的战略考虑。普京执政以来多次强调俄罗斯是欧洲国家,他反复表示愿意同欧洲合作,并做出了回归欧洲的种种努力。
欧盟对俄罗斯的外交努力也采取了积极回应的姿态,欧盟一些领导人曾指出:没有俄罗斯的欧洲是不完整的欧洲。----------------精选公文范文----------------5---------------------------------精选公文范文--------------------------俄罗斯亿的消费者是一个大有希望的市场。如果俄罗斯与欧盟的自由贸易区得以建立,那么将会出现一个真正的全欧洲市场。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成为发展俄欧政治关系的最坚实的基础。在安全上,地缘位置决定了在恐怖主义、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扩散、艾滋病、工业污染、核安全以及洗钱等非传统安全挑战上需要俄欧的共同合作。俄罗斯转轨时期法制的不健全导致俄犯罪现象增多,所以俄欧还必须共同解决洗钱、毒品、团伙犯罪和非法贸易等问题。
三、俄欧间外交合作的进展
2005年5月10日,俄罗斯和欧盟领导人在莫斯科举行双方第15次会晤,签署了通向战略伙伴关系的“路线图”协议,双方决定建立俄欧四大统一空间,这使俄欧双方在战略伙伴关系的构建上又前进了一步。四大空间涉及经济、政治、安全、文化等领域。统一的经济空间包括电信、交通、能源、太空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其目的是建立开放统一的----------------精选公文范文----------------6---------------------------------精选公文范文--------------------------俄欧市场,加深经济改革和提高各自民族工业的竞争力等。内部安全空间包括司法和内务部门的中短期合作,主要涉及联合反恐、打击跨境犯罪、情报交换、非法移民管理、签证政策等。普京总统称“路线图”的实施帮助俄欧向着构筑一个统一的没有边界线的欧洲前进了一大步。“路线图”使俄欧加强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将大大推动统一欧洲的建设,有效保障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人权,并为俄欧人员自由往来创造条件。俄欧双方还签署了欧盟支持俄加入世贸组织的议定书。俄还决定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建立一个俄欧学院,培养从事俄欧一体化的专家。俄欧在改善和发展政治关系的同时还不失时机地进行战略调整,逐步把战略合作重点锁定在经贸方面。十多年中,双方的经贸关系获得了长足发展。现在欧盟是俄最大的贸易伙伴,据俄官方统计,欧盟东扩后,俄罗斯对欧盟贸易额已超过俄贸易总额的50%。欧盟对俄贸易也迅速增长,2004年双方----------------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的贸易额达到1250亿美元。
四、俄欧关系面临的挑战
不可否认,俄欧关系近几年在各个领域发展势头强劲。但俄欧关系仍面临着各种障碍。俄罗斯对欧战略的基本目标是保障俄罗斯联邦的国家利益,通过建立可靠的全欧集团安全体系,提高俄罗斯在欧洲和世界上的作用和威望,吸收欧盟的经济潜力和管理经验,推动发展俄罗斯联邦基于公平竞争原则的社会取向市场经济以及进一步建设民主法制国家,建立和巩固俄罗斯联邦与欧盟在全欧和国际事务中的伙伴关系,建设没有分界线的统一的欧洲。然而,由于冷战期间的长期对抗以及俄欧之间在文化上的根本差异,俄欧之间要实现一个统一的没有边界的欧洲并非易事。双方存在着诸多矛盾和冲突:首先双方的经济和政治潜力都在增长,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摩擦,欧盟东扩后将直接造成俄罗斯每年约3亿美元的损失;其次,加里宁格勒问题是俄欧关系中一个非常敏感的问----------------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题。在俄罗斯看来,欧盟边界在扩大,对外边界将加强控制,将来这客观上会对俄罗斯公民的自由出入制造额外障碍。俄罗斯认为这是人权问题。欧盟的扩大将俄罗斯这一地区变成欧盟空间的一块飞地;再次,欧洲不断干预俄罗斯国内政治。俄罗斯国内的垂直控制结构加深了欧洲对俄罗斯民主进程的不信任感。欧洲还时不时地要求俄罗斯保障新闻自由和车臣人权。欧盟一直批评俄在处理车臣问题上的强硬立场,甚至在车臣恐怖组织制造别斯兰惨剧后仍暗示俄处理方式不当,应当与车臣武装分子谈判解决,而俄罗斯针锋相对,指责西方在反恐问题上采取双重标准;最后,欧盟东扩后俄罗斯失去了在中东欧和波罗的海的传统影响,而且也使俄在独联体的主导地位被虚化。俄罗斯对欧盟在其敏感地区――独联体欧洲地区和南高加索的活动反应敏感。欧盟还企图影响原苏联地区的跨国组织,加强自己在解决其他苏联遗留下来的冲突中的作用。欧盟----------------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对原苏联地区的兴趣,使俄罗斯极有可能与欧盟发生冲突。而且欧盟担心俄罗斯强大后继续实行霸权主义,对欧洲造成威胁。欧盟始终认为俄罗斯选择欧洲国家而非欧亚国家身份是一个进行中的过程,是迫于现实所需。因此欧洲仍对俄有防范、遏制心理。俄欧双方在政治体制、价值观等方面的深刻分歧远不止这些。不过,欧俄之间的矛盾绝大部分是具体利益引起的,仍存在讨价还价和让步的空间,这是由双方较高程度的相互依存关系所决定的。
五、俄罗斯会加入欧盟吗?
面对西方文明,俄罗斯既有接受的一面,也有排斥的一面。尽管西方化的影响在世纪之交的俄罗斯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但总体上来说,仍然是“反西方化”的倾向占优势。在多年历史沉淀中形成的俄罗斯非西方化情结中有一个突出特点,即追随和吸收欧美文明,又自立于西方世界之外。虽然普京的外交依然注重西方,但他所强调的“回归欧洲”和----------------精选公文范文----------------1---------------------------------精选公文范文--------------------------加强与东方国家发展关系显然包含着反对美国单边主义的欧亚主义取向。普京认为俄罗斯是全球体系中的独立元素,从政治角度看它处在美国和欧盟之间,从战略角度看它处在美国、中国和欧洲中间。加入欧盟意味着俄罗斯要把部分主权让渡给欧盟,这与普京恢复俄罗斯的大国地位、使俄罗斯重新成为欧亚大陆的一个主要角色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欧盟成员国的身份与一个具备一切大国潜质的正在崛起的俄罗斯是不相称的。而且俄罗斯社会各界也未必能接受俄罗斯成为欧盟成员国这一前景,因为在俄罗斯还有很大一部分欧亚主义者强调俄罗斯文明是欧亚文明,俄罗斯是欧亚国家,认为俄罗斯应该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思考俄罗斯文明的属性、国家富强的道路以及俄罗斯应有的世界历史使命,反对抛弃俄罗斯本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为达到进入欧盟的标准而依照欧洲模式发展。他们认为促使俄罗斯富强的道路,只能在独特的欧亚文明中寻找。----------------精选公文范文----------------11---------------------------------精选公文范文--------------------------另外每当俄罗斯与欧洲文明相遇或发生冲突时,俄罗斯的斯拉夫主义也就是民族沙文主义总要强烈表现出自己独特而顽强的民族个性,竭力拖住俄罗斯接近外来文化的后腿。普京也多次强调俄罗斯从未打算加入欧盟。不论俄罗斯与欧洲有无文化上的联系,俄罗斯与欧洲的关系都仅限于他所说的“历史层面”。他说,“俄罗斯与欧盟之间的关系如何发展,要由俄罗斯新一代决策者来决定。”因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俄罗斯不会提出正式入盟的问题。从欧盟方面来看,虽然近些年来俄欧双方由于共同利益和彼此借重的需要而关系不断向前发展,但俄罗斯要真正成为欧盟成员国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欧盟的入盟标准十分苛刻,中东欧新入盟的国家用了十多年时间才得以实现,而俄罗斯的社会发展程度与欧盟的要求还相去甚远。而且俄欧双方在文化、政治体制、价值观方面的分歧也是深刻的,尤其是文化上的差异。俄罗斯加入欧盟将极有可能会使欧盟内部----------------精选公文范文----------------12---------------------------------精选公文范文--------------------------复杂化,出现一个混乱失衡的欧盟。欧盟方面说:“如果让俄加入欧盟就等于将一头大象放入一个洗澡盆”。欧盟东扩的第二天,普罗迪描绘了欧盟扩大的极限,否定了接纳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加入欧盟的可能性。目前欧洲国家不希望俄罗斯加入欧盟,俄罗斯也不打算加入欧盟。
总之,俄罗斯目前的外交政策都是充分考虑到其在国际关系格局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拥有的实力,从现实出发,最大限度地维护本国利益,因此俄罗斯围绕本国经济政治发展的战略目标选择了回归欧洲的战略外交方针。尽管俄欧之间存在种种矛盾和分歧,但在俄罗斯复兴本民族、恢复大国地位的起飞阶段里,俄欧关系将继续向前发展。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最新时事政治论文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精选公文范文----------------13---------------------------------精选公文范文--------------------------
----------------精选公文范文----------------14
篇二:时事与政治论文3000字
时事政治最新论文3000字范文
时事政治是指最近所发生的,而且能够体现出国家的方针路线、政策以及体现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主要趋势的一些事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时事政治3000字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时事政治3000字论文篇一:《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约束条件与发展对策》
摘要: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现状而言,可持续增长的约束条件主要表现在资源、环境、人力资本、经济增长方式、自主创新能力、现存的世界经济规则及世界列强对中国崛起的态度等方面。
关键词: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约束条件;发展对策
一、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含义
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是—个经济体的经济增长能够保持适度高速(年均8%左右),增长速度不要大起大落,并且各主要决定因素能够支撑经济增长在中长时期内(10年以上)保持这种平稳高速增长态势的可能性。
二、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约束条件
从经济学角度讲,对经济增长的约束条件包括资源与环境方面的因素及社会方面的因素,前者主要是自然方面的因素与地理环境方面的因素,而后者主要指人口、文化传统与制度等方面的因素。这些约束条件主要表现:(1)资源;(2)环境;(3)人力资本;(4)经济增长方式;(5)自主创新能力;(6)现存的世界经济规则及世界列强对中国崛起的态度等等。
三、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发展对策
1、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在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诸多因素中,落后的经济增长方式是最为突出的。发展方式问题,说到底是与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等基本问题联系在一起的。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
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2、强调发展循环经济
资源与环境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两大制约条件。而发展循环经济是破解这些制约的良策。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提出循环经济应该包括四个要点。第一,资源的高效利用。也就是说,要节约资源,综合利用;要延长产品的寿命;尽可能不要使用一次性产品。第二,减少废物的排放。生产、消费过程中会有废水、废气、废渣的产生,首先要通过技术革新、生产进步尽量减少废物的排放。第三,把废物最大限度的转化为资源。对不得不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等要进行必要的处理,对其中可以利用的东西要尽量提炼、回收加以利用。第四,对实在不能再用、再回收的废水、废气、废渣等,应该做无害化的处理,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就要在这四个方面做出不懈的努力。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制度建设加以保证。发展循环经济,还要大力发展新经济。例如,包括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的新能源开发,包括物资回收、租赁业务、修补行业等在内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是可持续发展中又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提高国民的自主创新能力也是提升我国人力资本内在价值的重要体现。党的十七大报告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提出“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这是关于我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具体方针和要求,表明中央对自主创新问题的高度重视。
4、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中国经济要可持续发展,还需要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也就是说要做好适应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配套建设。
首先必须将就业问题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就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社会稳定才能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政府应该努力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一个社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应该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因为物价的基本稳定关系到千家万户,特别是对于低收入者,因为他们是经不起物价上涨冲击的。另外,政府还要在教育上有突破性的举措;教育不仅是缩短贫富差距最有效的手段,更是确保经济可持续增长所需要的高素质人力资本的主要推动力;未来的产业大军的受教育水平某种程度上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能否真正可持续地发展;另一方面,亟需加大对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投入,这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如德国的经验值得借鉴。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另一个配套支持条件是实现社会保障的真正全覆盖,为广大百姓提供底线经济安全感;政府应该加大在健康医疗和失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
5、提升中国经济的世界影响力
现存世界经济规则及世界列强对中国崛起的态度也是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之一。如何提升中国经济的世界影响力,从而达到反制约的目的是我们应该考虑的对策之一。
目前席卷全球、特别是严重影响西方经济列强的金融危机既对中国经济发展造成影响,同时也为中国提升在世界经济中的影响力提供了机会。中国应该利用昔日优越感浓厚的美欧有求于中国的难逢良机,在为世界经济的稳定注入信心与力量的同时,争取在构建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过程中发挥建设性的领导作用,谋求与中国经济实力相称的话语权。中国在有效整合新兴经济体的力量与诉求的基础上,应该理直气壮地提出并实现自己的改革主张,同时积极参与并争取主导包括金融秩序在内的国际经济秩序的重塑。中国还应在充分了解西方底线的基础上,提出他们可接受的关于国际经济秩序尤其是金融体系改革的前瞻性议题,进而拿出细化议题的实施方案。推动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经济秩序,以改变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与金融格局中的边缘化地位,以真正提升中国经济的世界影响力。
结论
中国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关键在于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也就是说,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的经济必须保持高速平稳地
增长。鉴于我国自然资源不足与使用效率低下、生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人力资本的内在价值有待提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难以持续、自主创新能力十分薄弱、现存的不平等的世界经济规则及世界列强对中国崛起的阻碍态度等约束条件,中国应该制订切实可行的发展对策,其中重点应该包括:(1)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2)强调发展循环经济;(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4)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和;(5)努力提升中国经济的世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魏胤亭.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突围与评判[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0(4).时事政治3000字论文篇二:《从当代中国影视作品看中国政治转型》
[摘
要]当代中国影视作品逐渐“去政治化”、多元化、生活化、人本主义化,这折射出中国政治转型:从1949~1978年的“全能主义政治”向1978年后的“后全能主义政治”和中国特色民主政治转型,从人治向法治与德治相结合转型,从统治型政治向管理服务型政治转型。中国政治转型是当代中国影视发生变迁的一个重要原因。反过来,当代中国影视的“去政治化”、多元化、生活化和人本主义化影响着中国政治转型,推动中国政治朝民主化、法治化、人本主义政治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当代;中国;影视作品;政治转型
当代中国影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异常繁荣。从题材看,有的影视作品关注爱情,如电影《山楂树之恋》;有的关注家庭伦理,如电视连续剧《我的丑娘》;有的关注职场形态,如电视连续剧《杜拉拉升职记》;有的关注男女情色,如电影《色•戒》;有的关注反腐,如电视连续剧《大雪无痕》。可以说,当代中国影视越来越“去政治化”(当然,“主旋律”影视作品还占一定比例),走向多元化、生活化和人本主义化。
然而,1949年新中国建立至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期间的中国影视是高度政治化的、一元化的,主要以阶级斗争为本。
为何当代中国影视发生变迁?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政治发生了转型。当代中国影视变迁是中国政治转型的一面镜子。
一、中国政治转型
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中国政治可称为全能主义(totalitarianism)政治。按著名美籍华人学者邹谠教授的观点,“全能主义仅仅指政治机构的权力可以随时无限制地侵入和控制社会每一个阶层和每一个领域的指导思想,全能主义政治指的是以这个指导思想为基础的社会。”[1]1949~1978年的中国社会是政治化的社会,政治活动渗透到社会的各领域,政治权力无所不在,党对社会的动员和驾驭能力非常强,控制着社会一切资源。
1978年后的中国政治属于后全能主义(post-totalitarianism)政治。在这阶段,前阶段(1949~1978)的全能主义政治的影响还存在,但现阶段的全能主义政治的表现大不如前,呈弱化趋势,这突出体现在中国社会从以阶级斗争和_运动为中心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也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政治逐步走向中国特色民主政治。“改革过去建立在人格化基础上的领导体制是中国改革领导层最早达成的政治共识之一。结合意识形态上对个人崇拜主义的批判,改革领导层首先在中央和各级党的组织和机构中建立纪律检查委员会,恢复党内监督机制。”[2]除了领导体制改革,公民政治参与逐步扩大,公民的政治权利意识在苏醒,政治参与愿望日益增强。“现阶段人民所享有的平等和自由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而且人民享有的自由和平等还在不断逐渐扩大。人民不但可以选举自己认同的代表,甚至可以通过多种渠道罢免自己不满意的一些高级干部,民告官的现象已是司空见惯。尤为重要的是,在中国农村,人民有权根据自己的意愿决定村集体的事务,选举村长和村委会的成员,中国的基层民主有了长足的进展。”[3]与走向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相应,中国政治出现两个转变:从传统的人治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转变,从统治型政治到管理型和服务型政治的转变。这意味着中国政治的专制色彩慢慢淡化,民主色彩逐渐变浓,统治功能慢慢弱化,管理功能和服务功能逐渐增强。
二、中国政治转型对当代中国影视的影响
在
1949~1978年的中国全能主义政治的背景下,党领导一切,一切都要听党的话,一切都被政治化,其中包括影视。当时的中国影视成为党的舆论宣传工具。党利用它宣传党和党的领袖的丰功伟绩,塑造党、人民解放军、革命先烈、战斗英雄、社会主义新人的光辉形象,高唱新中国、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赞歌,揭露和批判旧中国社会和“三座大山”的种种丑恶和罪行,敲响阶级斗争的警钟,要求人们永远保持革命的高昂斗志。我们以电影《白毛女》《刘胡兰》《雷锋》为例来说明这点。
1950年王滨执导、1951年获第6届卡罗维•伐利国际电影节特别荣誉奖的电影《白毛女》讲述了一个离奇的故事:地主恶霸黄世仁逼死佃户杨白劳,污辱其女喜儿,喜儿被迫逃入深山,变成白毛女,八路军来到该地区,喜儿重见天日。该片的主题是“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该片鞭挞罪恶深重的中国旧社会,赞扬改变人民命运的新中国,是一部典型的主旋律片子。
1950年摄制、冯白鲁导演的电影《刘胡兰》刻画了女英雄刘胡兰的一生:小时候,红军孙同志经常给她讲革命道理,使她从小树立反抗恶霸地主的勇敢精神,她加入抗日队伍,并被选为村妇救会领导人,经过考验,她被批准入党,在营救党支部书记石德辉等人的战斗中,她不幸被捕,但她坚贞不屈,英勇就义于敌人的铡刀下,毛主席为她题写悼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该片是一部歌颂革命英雄和优秀共产党员的史诗影片。
1963年摄制、董兆琪导演的电影《雷锋》描绘了一名平凡然而伟大的战士——雷锋:20世纪五六十年代,雷锋从身边小事做起,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做了无数好事,包括做义务劳动、风雨中护送老大娘回家、为灾区捐款、替战友为家里寄钱等,在一次意外事故中,他殉职牺牲,毛主席发出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该片是一部宣扬社会主义新人、歌颂共产主义道德的经典红色影片。
1978年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后全能主义政治和中国特色民主政治以
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淡化阶级斗争和_运动,推行改革,走党政分开之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经过改革,党对整个社会的控制逐步弱化,公民社会的雏形逐渐形成,国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被唤醒,国民获得越来越多的个人自由。党和政府逐步承认国民的“人权”,让“保护人权”的提法入宪法,还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是一个巨大进步。正如著名文艺理论家黄海澄所言:“从前苏联来的把个人当做一架机器上的‘齿轮和螺丝钉’的观念和做法、中国人自己创造的把人当做‘驯服工具’的观念和实践,都是扼杀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反人文主义的,依此,人不是目的,而成了纯粹的工具,甚至工具的工具。其社会的危害性、对人的压制和摧残极为严重。必须重申人是最后的惟一的目的这一崇高的人文主义观念。”[4]在政治转型氛围中,中国影视也逐渐从党的严密控制下解放出来,中国影视的定位不再只是党的舆论宣传工具,而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有自由发展的空间,可以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事实上,当代中国影视已形成多元化发展的格局:为党做宣传、弘扬主旋律的影视作品仍占有一定的份额;贴近社会、贴近老百姓、贴近生活、走人本主义路线的影视作品越来越多,形成一股不可逆转之势;一些敢于批评党曾经犯的错误的影视作品露出水面,引人关注。我们以电影《开国大典》、电视连续剧《我的丑娘》、电影《色•戒》、电影《活着》为例进行分析。
李前宽、肖桂云导演、1990年获得第1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和第13届大众电影百花奖多项大奖的电影《开国大典》,以纪实手法回顾了开国大典的来龙去脉:举世闻名的“三大战役”胜利后,蒋介石率国民党残余部队逃往台湾,人民解放军进入北平,毛主席为开国大典做最后的准备工作;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毛主席在隆隆的礼炮声中,庄严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人们欢呼雀跃,整个广场为之沸腾
……该片是一部主旋律政治大片,其目的是宣扬党、党的领袖、人民解放军的伟大功勋。
单连全导演的电视连续剧《我的丑娘》近年来打动了众多观众的心。该片讲述了一个曲折的家庭伦理故事:村妇丑娘的丈夫英年早逝,她守寡一生,将儿子王大春拉扯长大;儿子进城打工后与城里姑娘赵小旭相爱,准备结婚;由于赵小旭看重相貌,王大春向她隐瞒了自己有丑娘的事实;丑娘得知儿子的婚事后,卖掉房产,来到城里,想为儿子操办婚礼,却不料被怕露馅的儿子拒之门外;遭遇车祸恢复后的丑娘费尽周折,成为儿子家的保姆,为了顾及面子,母子都向赵小旭隐瞒了丑娘的真实身份;丑娘的吃苦耐劳和默默奉献感化了儿媳,也让儿子内疚;在丑娘弥留之际,儿子受不了良心的折磨,向媳妇说出实情,媳妇惊愕不已,给了丈夫一记耳光,然后扑向丑娘,哭着说丑娘是天底下最漂亮的母亲……该片完全没有政治色彩,真正地“去政治化”、不戴政治帽子,是纯粹的生活片,它关注老百姓的喜怒哀乐,表达了人们对真善美的呼唤和渴求。该片是众多生活片的一个代表,它能够横空出世,广为流传,说明了我国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已经软化,越来越有人情味。
李安导演的电影《色•戒》改编自张爱玲的同名小说。该片描述1930年末,一位女知识青年化身刺客,企图用美人计刺杀汪精卫阵营中一位高级特务,双方在政治、权谋、性之间尔虞我诈的故事。该片出现大量的裸露和性爱镜头,令人瞠目结舌,满足了众多观众的窥淫欲。这在改革开放前的政治化中国是无法想象、闻所未闻的,而在政治环境软化的当代中国,越来越多的夹杂裸露镜头乃至色情的影视作品可以堂而皇之地被搬上屏幕。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透过主人公福贵的一生凄惨遭遇,表达人对自己在历史中的命运无法掌握之痛。该片也包含对党曾犯过的严重错误——“大跃进”““””的深刻批判,其中一个经典情节是人民公社化时期村长要砸福贵家的锅拿去炼钢时说的一番话:“村里办了食堂,砸了锅,谁都用不着在家里做饭了,省出力气往共产
主义跑,饿了只有抬腿往食堂门槛里放,鱼啊肉啊撑死你们!”敢于批判党犯过的错误的影视作品能够拍摄和公映,这说明党的胸襟和气度,也说明中国政治的民主气氛在逐渐浓厚。
三、中国影视变迁对中国政治转型的影响
反过来,当代中国影视的“去政治化”“生活化”和“人本主义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政治转型,推动中国政治朝民主化、法治化、“人本主义政治”的方向发展。为何?因为中国已经进入“影视时代”,影视越来越成为国人的主要娱乐方式,影视作品影响着国人(包括国家领导人)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人本主义影视作品对国人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以想象,观看、欣赏和喜爱人本主义影视作品的国人越多,中国政治朝人本主义政治发展的进度就越快。
[参考文献][1]邹党.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与微观行动的角度看[M].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3.[2]徐湘林,等.民主、政治秩序与社会变革[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138.[3]高景柱.传统与现代——对中国政治转型的一种分析[J].云南社会科学,2007(03).[4]黄海澄.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价值选择[J].文艺理论研究,2002(05).时事政治3000字论文篇三:《试谈时事政治在中学政治教学中的地位》
前言
时事政治主要就是指在国内外发生的有影响力同时具有一定意义的新闻时事。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引入时事政治,主要就是对学生进行国家方针政策的宣导,通过社会中的热点问题让学生能够准确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了解国内外形势发展的方向。时事政治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准确把握时事政治知识,能够使学生接受到更加全面的教育,对于其个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
主要就时事政治与中学政治课的关系以及时事政治在中学思想政治课中的作用进行简要分析,旨在使学生在政治课中了解更多的知识,有效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
一、时事政治与中学政治课之间的关系
1.时事政治是中学政治课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中学开展思想政治课能够使学生把握好发展的政治方向,而时事政治是让学生加深理解思想政治理论的重要内容。因为如果在政治教学过程中,讲述的理论知识脱离了社会实际,那么就会使学生学习的知识只是空洞道理,学生也会把时事政治当成无关紧要的。这样就会使人在政治面前迷失,对于整个国家的发展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只有结合着时事政治的政治课堂才能够满足新的时期社会的发展要求,同时政治课也只有更加贴近时事政治,才能够使素质教育更有成效,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够更加符合社会的发展要求。
2.时事政治是中学政治教材内容最好的补充
因为用于开展思想政治教学的教材都是提前编撰好的,所以相对来说就会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这样就会使教育的效果受到影响。所以,通过引入时事政治,能够使政治课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与社会的联系也会更加紧密。这样能够使学生更加愿意学习政治知识,因为在这里面他们能够了解到最新的时事知识,同时也会包含许多社会的热点话题。所以教师只要能够把教材和时事政治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就会弥补教材中的不足,同时提升教学的效率,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时事政治能够帮助政治课更好地联系实际
时事政治与中学政治课可以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时事政治能够使政治课中的理论更加容易为学生所接受,而政治课又能够让学生找到生活中时事政治的理论基础。因为仅仅学习单调的理论知识会让学生感觉到枯燥,并且学生也不知道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这样的教学效果也会不理想,起不到真正的教育目的。在中学政治课堂中引入时事政治,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知识的时候在实际中找到应用的事例。这样学生学习到的就不是枯燥的理论知识,而是有实践验证的科学道理,这样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会更加有积极性
二、时事政治在中学政治教学中的作用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所以只有保证主体的学习兴趣,才能够使教学效果得到提升。在中学政治教学中引入时事政治,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政治课的时代感。学生对于社会上的热点话题会非常感兴趣,所以通过在政治课中引入这些时事政治知识,会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相对于教材中案例的滞后性,时事政治中的内容都是最新的,刚刚发生的,凭借其新颖、丰富和贴近现实的特点,就会让学生有更强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政治知识《多变的价格》的时候,就可以利用当前与物价变动相关的时事来辅助教学,接触到与生活更加贴近的时事,学生也就会有更浓的学习兴趣,学习的效率也就会大大提高。
2.更好地体现思想政治课教育的目的思想政治课的主要教育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准确了解国家和世界经济、政治和外交的情况,同时能够在不断发展的态势中认识方向。通过引入时事政治,可以让学生在时事中了解思想政治的实际情况以及发展态势,同时在时事的正确引导下进行思考,从而也就保证了学生受到正确思想的引导,能够让思想政治课的教育目的得到更好地体现。例如,在政治课中引入“两会精神”等内容,通过两会精神的正确引导,能够让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得到提升,同时对于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确立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会让学生对于当前社会发展的局势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不至于被他人的错误引导所蒙蔽,可以说时事政治是让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最好的素材。同时学生养成了解国家时事的习惯,能够提高其爱国热情,从而政治课的教育目的得到了很好的实现。
3.培养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时事政治最鲜明的特点就是真实性和时效性,是一些生活中真正发生的事情,对于学生的思想有一定的导向性。由于在政治教学中理论知识比较多,所以学生思考问题更多都是停留在理论层面。通过引入时事政治,能让学生根据实际发生的事情做出判断,通过教师的引
导,会让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学习《政府受人民监督》的时候,就可以举一些时事,例如,当前政府信息的公开或者人民对于一些滥用权力的举报等时事,都能够让学生在时事中提高理解和分析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学政治课中引入时事政治是提高素质教育质量的重要体现,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整治教学,保证教学的效率。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认清时事政治和思想政治课的关系,准确把握时事政治对于思想政治课的作用并且加以充分的利用,使学生在政治课上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加深对于更多问题的认识,真正起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篇三:时事与政治论文3000字
国际时事政治论文范文:时事政治论文
时事政治是某个时间段发生的国际新闻,从国际局势出发纵览全局,概括性比较强从大局出发的事件。下文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国际时事政治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国际时事政治论文范文篇1浅探初中时事政治教学方法
摘要:初中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加入时事政治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当前新课改迫切需要的。本文分别从课前准备、课堂效果以及课后活动三个方面简要分析如何在具体的初中政治教学中实现时事教学。
关键词:初中政治;时事;教学措施
当前的政治教学主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不注重时事与理论的相结合,导致教学方式过于死板,偏向死记硬背,不注重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探索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大,学习效率低下,教师教学往往事倍功半。为了摆脱政治教学的困境,加强政治与生活之间的联系,笔者倡导时事政治教学模式。本文主要研究时事政治教学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的运用,提升政治的实践性特点。
1.课前准备
在正式的课堂开始之前,教师可根据教案大纲和教学任务搜集相关的时事热点,例如在与爱国相关的内容中可引入充分的时政话题来加强学生对基本国情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例如,教师可安排学生提前看关于国情介绍的相关视频,如BBC出品的《WildChina》,增进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还可以看韩国KBS出品的《SuperChina》了解近几年来在国外媒体中的中国形象,从而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增进学生的爱国热情,思考在全球背景下如何看待中国崛起的现象,并探讨今后的发展道路。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可作为课前导入环节的参照内容,此环节重在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探索能力以及责任意识。为了促进学生能够全面看待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也可用具体案例来切入相关单元的基础内容学习。
如以天津塘沽特大火灾事件,通过介绍爆炸事件的起因,造成的损失和伤害,消防官兵的英勇事迹,以及国家的应对措施等等,让学生体会到安全的重要性。通过氰化钠的泄露来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性,以及我国“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的决心,增加学生的责任意识和社会意识,教师还可减少相关的防护应急措施,增加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等等。教师通过课前准备材料,安排学生搜集相关的时政材料,让学生主动了解近期的时事,并初步形成自己的看法,进而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
2.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在完成基本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教师要有选择性地将理论知识与和此相关的重大国家时事热点相结合,做到理论与实践相融合,促进学生将感性认识和理论认识相融合。在课前导入环节中,教师可安排小组进行分组学习和整理,在课堂上将小组成果通过ppt或者演讲方式呈现出来,使学生学会从事例中分析理论。另外,教师也可以安排一定数量的学生讲述最近发生的热点新闻,让其他学生从该事例中归纳分析出相关的政治理论,同时鼓励其他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促进学生思考。对于某些具有争议性的话题,教师还可即兴在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通过小组之间的辩论来加深学生对某一问题的全面认识,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以质疑的态度来分析其他同学的观点,从而促进学生的时事分析能力。
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讨论内容做出合理评价,帮助学生合理看待问题,给予适当的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总之,为了正确提高时事教学效果,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最为合适的教学方式,实现课堂教学的时事化,提高政治教学的趣味性。
3.课后活动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可适当安排一定的课后内容来强化学生的时事观念,具体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
3.1筹办黑板报或手抄报。大部分初中学校都有黑板报或手抄报的传统,以此来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政治教师可利用此方式,鼓励学生开展与相关时事相关的黑板报或手抄报活动。比如北京携手张家口成功申请2022年冬奥会的举办权,这时教师就可组织学生围绕冬奥会举办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开展相关手抄报或黑板报活动。也可将主题范围扩大,例如“中国军团奥运会战绩““奥运与中国““奥运与环境“,也可与具体的运动员如宁泽涛、孙杨、姚明等与奥运相关的内容为主题,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丰富学生对于奥运会相关的知识。教师可将其中的优秀作品展示出来,或给予小小的奖励,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3.2举行相关的时事政治知识竞赛活动。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时事参与热情,和丰富学生对于时事的了解,教师可在班级组织时事政治竞赛。教师可将学生分成数个小组,先在小组中进行选拔赛,成绩优秀的选手代表本小组参加下一环节的比赛,最终根据参赛成绩给予选手或所在小组不同的奖励。比赛内容可以是相观的时事热点,可以以选择题、填空题以及分析题的形式出现,综合考察学生的时事分析能力,从而激发学生主动了解时事政治的热情,并且这对于教师有效开展政治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3安排相应的论文。为了帮助学生形成对时事的系统分析能力,教师可安排学生自由分组,共同分析探讨某一课题。比如,鉴于目前青少年犯罪事件频繁发生,学生的身心素质亟待完善,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遵守法律并能维护自身安全呢教师就可以20__年7月份中国传媒大学发生的女研究生被杀事件为题,帮助学生设计“初中生心理健康研究“的课题,通过学生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分析,面对心理问题如何进行调节和法律的相关规定,帮助学生形成对自己的正确认识,合理规范自己的行为,并掌握一定的安全防护措施。
还有在如何看待外国文化时,可以以韩剧、日漫、美剧等的大量输入对社会的影响为例,并分析其中所包含的文化意识和民族观念,简要判断其优劣之处来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追星问题等等。这样通过对资料的进一步分析、整理、归纳,提高了学生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时事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所谓“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在政治教学中,就是重视时事政治在教学内容中的比重,如此方能提高学生的政治学习热情,也可通过合作性学习锻炼学生之间沟通合作的综合能力,通过探究分析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总之,在政治教育中突出时事教学的比重,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成为一个拥有良好素质和正确的人生观念的人。
国际时事政治论文范文篇2浅谈加强农村中学时事政治教学的方法
摘要:时事政治教育是思想品德课的重要内容,是学生了解国内外形势,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以及观察世界发展趋势的重要途径,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要发挥时事政治在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的作用,就要激发学生学习时事的兴趣和养成学习时事的良好习惯,加大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时事渗透,从而显示时事的魅力,同时还要多开展课外时事活动,提升时事教育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价值。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改革;农村中学;时事政治教学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的社会,掌握及时有效的信息对于一个人的发展十分重要。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更应该“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那么中学生怎样才能及时有效地了解国内外时事大事,学好时事政治呢这就要求我们农村初中政治教师要上好时事政治课。以下我就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试着从新课程改革下农村中学时事政治教学的重要性、现状、应对措施三个方面,谈谈我的个人认识和做法。
一、时事政治教学的重要性
1、加强时事政治的教学是中考向我们提出的要求
近年来,在全国各地的中考试卷中,有关时事政治的内容占很大比例。无论是选择题,还是材料分析题的情境设计,都以重大时事政治事件为背景。纵观各地的中考题一般都采用了当年发生的重大时事政治事件作为背景或题干。由此可见,近年来中考政治试题越来越关注当年国内外所发生的时事政治事件,这已成为一种趋势。面对中考政治试题的命题趋势,初中政治教师只有加强时事政治教学,让学生关注时事政治,才能使学生从容地面对中考。
2、时事政治教学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具有重要作用
时事政治教学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加强初中的思想品德教学具有重要作用。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时代性很强的课程。时事政治教学能够把握时代特征,体现社会热点。它可以弥补当前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的不足,增强思想品德课的时代性,使思想品德课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同时,它不仅能使学生透过这扇“窗口”了解国内外大事,而且能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
3、时事政治教学能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时事政治教学以国内外形势及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为重要内容,对学生进行生动、现实的国情教育。通过学生了解我国当前重大的科技文化成果及方针政策,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通过学生了解世界形势及我国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能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社会主义祖国的强大,从而产生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4、时事政治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出:“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时事政治教学能把社会热点问题引入课堂,增加了教学素材,拓展了课堂知识,使思想品德课变得生动有趣,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同时,又能将社会生活与思想品德知识联系起来,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农村中学时事政治教学的现状
1、学校不重视
农村学校普遍对时事宣传重视程度不够,除了国家教育部门要求必须了解的重大时事,其他的热点不能及时、准确的让学生知晓。其实学校有丰富的宣传资源,广播站、宣传栏、黑板报都可以很好的利用起来。农村中学过多的偏向培养学生应试能力而忽视培养学生时事分析能力,这对中学生快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是不利的。虽然思品教师讲时政知识,但只是为某一节课服务;也讲时政知识的重要性,但没有采取具体措施,结果只是在考前收集让学生去背。这样的做法最终使学生产生时政知识平时不重要,考试有老师的依赖思想,而学生的不关心必然使他们的时政意识淡薄。
2、学生自身不重视
一方面,学生受家长、学校和教师的影响,只注重语数英的学习,而把时政作为一门副课,忽略了它的存在,认为时政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另一方面,我校是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在校了解时事政治的的时间非常有眼,他们很难获得学习时政的机会。周末,学生回到家中,大部分家长无暇关心国事和天下事,因而对学生缺乏正确的引导作用,使学生只对电视剧情有独钟,不去关心时事政治。
3、信息闭塞导致时政教学难以开展
农村初中大部分地处偏远,教学设施落后,获取信息的渠道较少,大部分报刊杂志所传递的时事政治内容已经“过时”,因而这给农村初中的时政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同时,由于学校现代化教学实施较少,学生没有机会通过上网浏览网页、读报刊杂志、看电视新闻、听广播获得现在发生的国内外大事。这些都制约着时政教学的正常开展。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时事政治教学对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十分重要。但是,由于农村初中的教育现状,时事政治教学效果不佳,现状亟待解决。
三、农村中学时事政治教学的应对措施
思想品德学科比中学教学中的其它任何科目的时代感更强,而且只要我们教师在努力注重时事政治教学的同时加以合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特别能激发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兴趣。因为平时许多学生在课下私自聊天时,一提起奥巴马、伊拉克战争、反恐、神州十号…就津津乐道,可是一旦上思想品德课就无精打采、哈欠连天。我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教师过于注重理论传授;忽视以时事新闻生动事例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忽视时事的事例丰富生动和教材有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忽视了以学生作为主体的时事学习活动的开展。其实,青少年对时事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国家大事也是非常关心的。只是我们没有找到合理的方式和方法来激发学生对学习时事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而已。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融入时事,使思想品德知识与时事有机地结合,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学习到时事知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中考思想品德试题是以丰富多彩的生活和日新月异的时政热点为载体,创设问题情景,考查基础知识和能力,也就是说,问题来源于时政热点,答案来源于教材知识。教学时如果只讲解或只印发新近发生的国际国内重大时政知识及热点问题,纯粹地、孤零零地让学生死记硬背与中考有关的时政内容,既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记忆,又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因此,不能把时政教学与思想品德课教学割裂开来,孤立地去教学,只有把时事政治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到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来,即把与课本知识相关、与现实生活相联的重点知识、重大主题、重要热点在教学中予以渗透,适当予以穿插和介绍,有机地嫁接于教材理论,水乳交融地“化”时政知识于思想品德课基本观点和原理之中,才能卓有成效。如复习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等知识点时,可结合“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相关的时政热点,让学生感受30多年来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而形成“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的共识,这样不仅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而且成效显著。
开展多彩的时事课内外活动,能够活跃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活动中使学生的时事知识得到解决补充,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练,可谓一举多得。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的活动方式。
1、开展课前“五分钟”新闻活动。利用每节课讲课前的3至5分钟时间,播报当日最新的新闻事件,随时随地,有感而发。比如,“3.15消费者权益日”当天,问今年的主题是什么;党的报告的主题和核心问题是什么;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专题讨论了什么问题等。当然这就要求思想品德教师要特别关注时事动态,每天要通过观看电视新闻或网络把当天重大的时事记录下来,在课堂中跟学生讲解与之有关的知识点。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从实际到理论的学习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
2、举办时事竞赛活动。任何活动都要有一定的激励机制,才能更好地促进活动的开展。如果学生之间没有比较,没有一定的奖励制度,势必导致学习热情的降低。在教学过程中,组织时事学习兴趣小组活动,然后评选出优胜者当堂进行奖励。这样,各时事学习兴趣小组形成良性竞争,更加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3、加大对学生时事问题的练习力度。做练习不仅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过程,更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练习内容的质量对学生的练习效果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可将相应的时事设计到题目当中,让学生运用所学知积来分析得出答案;或设计出问题,要求学生举出相应的时事进行佐证,使练习更具开放性、新颖性、操作性与效益性,一改练习题枯燥乏味的特点,让学生喜欢做,起到充分锻炼学生多方面能力的作用。
4、举办时事征文活动。这项活动涉及的学生面广、知识层面深,让学生就重大时事进行表述并联系实际加以分析探讨,对学生深入认识时事具有良好的作用。如结合当地红色旅游的相关材料,举办时事小论文征文比赛。
总之,对初中学生的时事教育,特别是农村初中生的时事教育应放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无论是课前、课上还是课下,只要思想品德教师做有心人,正确地引导、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开展时事活动,让学生养成学习、关注时事的良好习惯,就能够彰显时事教育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魅力,为学生学好思想品德课,实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的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学习高手》光明日报出版社.[2]《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3]《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教苑荟萃》.[4]《新课程理念新学习方式》《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__年6期.
篇四:时事与政治论文3000字
时事与政治论文(2)时事与政治论文篇二
强化党报时事述评的议题设置
摘要:在信息化、全球化的今天,置身恢弘时局,内政外交繁复,法律政令频出,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由此产生海量、无序的新闻信息。越是信息爆炸,越需要剔除信息泡沫;越是众说纷纭,公众越希望获取权威解读。因此,有人说,党报是做“导向”的。引导舆论,对党报而言,既是重头也是亮点。党报如何更好地发挥舆论引导功能、进行议题设置?本文以南方日报《时局·南粤》版的“岭南时谈”栏目为例进行探讨。
受众定位:影响有影响力的人
谁是有影响力的人?各级领导者、决策者,各层面的管理者、投资者、经营者、研究者,也就是说,那些对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走势起决定和重大影响作用的高端人群。他们具有较强的话语权,普遍比较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形势政策的发展走向。
传播学理论认为,舆论领袖是指在传播活动中表现活跃的一小部分人,由于对某方面的事态发展比较关心、了解,因而能向他们身边的公众提供这方面的有关信息,并对此做出相应的解释,影响其他人的决策。那些在各地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高端读者,常常充当舆论领袖的角色,党报可通过锁定这部分舆论领袖,确定自己的舆论引导地位。
南方日报的主流读者,正是定位于这一有影响力的高端人群。与此相适应,为了更好地锁定这部分高端读者,读懂广东、解码省情,以省内政经新闻为主菜的《时局·南粤》版在2011年8月9日开版后不久,即于9月8日特辟省内时事深度述评栏目——“岭南时谈”,特邀时局观察人士,解析粤局发展之新象,解码粤势变化之脉象,解读粤海潮起之妙象。
栏目一开始就将视角放在广东省内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重点和重要的问题上,将读者锁定社会上有影响力的人,建立了一批高质量
的嘉宾、专家队伍。通过定位高端读者,选准切合读者群的高端选题,邀请嘉宾对自己擅长的选题进行访谈对话,对省内热点时事话题及时发声,形成一个思想循环链条,从而强化省级党报的舆论引导功能。
具体操作上,“岭南时谈”栏目不定期推出,每期选定一个话题,邀请三四位熟知广东省情的专家学者进行对话。在写作上,根据情况,或者采用对话体,体现原汁原味;或者采用述评的形式,夹叙夹议,将新闻背景、专家观点融会贯通,对重大社会现象进行理性阐释、对一段时间的时局走势、时事趋势进行研判预测,为读者提供更具见地、更有价值的精品,以求贴近目标读者的需求。
例如,2011年9月8日《岭南时谈》开栏,首篇推出《高层频频“改词”,网上热评如潮
专家解读南粤公共服务新思路(眉)广东社会治理新话语显新理念(主)》,从省领导改字切入,邀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祝华新、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袁刚、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分析师刘鹏飞等舆情专家、学者进行解读。该访谈的背景是,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改词”在网上引起广泛关注和好评,汪洋强调要变政协委员“建言献策”为“建言谋策”,要从“依靠群众打天下”向“依靠群众治天下”转变。接受访谈的舆情专家搜集、整理了网页搜索量、微博转发量和大量网友的评论、观点,通过数据说话,并进行归纳总结。专家们认为,在各地创新社会管理的努力中,广东觉悟快、破题早、力度大,汪洋“改词”不仅是提法改变,更体现出一种清明务实的公共治理思路、开阔的现代政治视野、创造历史的担当精神,专家们的观点极具参考价值。
议题设置:用高端选题“说话”
选题是栏目策划的重要环节。“岭南时谈”栏目选题同样定位高端。何为高端选题?能够紧扣时代脉搏、及时反映省内时事和省情热点的选题就是高端选题。
比如,2011年9月,广东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读书学习务虚会上,广东高层领导讲话特别强调要防止掉入“中等收入陷阱”。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广东能否跨过“陷阱”?围绕这一主题,“岭南时谈”栏目精心策划,在10月连续推出“直面中等收入陷
阱”3篇大访谈,包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广东极具中国样本价值》、《延缓“刘易斯拐点”到来
产业走向高端化是唯一出路》、《广东迈入工业化中后期
转型升级要扛得住阵痛》。这组报道采访了国内外15名知名专家学者,为广东的经济把脉,其中包括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管理学院东亚研究中心、美国罗林斯学院国际商务中国研究中心、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等国外学者,包括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的学者,包括中国社科院、广东省社科院的研究人员,也包括希拉里前顾问乔纳森·加德纳。这些专家观点深刻犀利,为广东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出谋献策,极具参考价值。这个选题既是省委机关报目标读者关注的内容,也较好地体现了《时局·南粤》的版面定位。
在话题性报道的基础上,“岭南时谈”栏目的选题策划更加注重趋势性报道,对一段时间内广东的政经大事进行梳理盘点、评点剖析,做高端读者的“新闻管家”。如:2012年3月28日,“岭南时谈”推出《改革发力
向市场与社会放权》的大述评,采用夹叙夹议的述评形式,以“改革”为关键词,梳理回顾过去三个月以来广东的政经大事,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解读分析。述评通过对一组新闻事实的分析观察,来发现其间内在的规律,进而展望今后可能出现的格局变化,对读者了解广东一段时间的政情走势大有裨益。
栏目改进思路和建议
运作一年多来,“岭南时谈”栏目已在广东省内读者中产生一定的影响力。那么,对于地方党报来说,时事述评类栏目如何进一步做出影响力?目前,“岭南时谈”栏目的题材选择基本忽略反面性、负面性主题的讨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正面性的时政、经济类题材独领风骚,但反面教材性质的题材不仅数量少而且比较单薄。例如,惩治腐败、青少年犯罪等问题的探讨没有占到应有的比重。省级党报作为主流媒体,更应该“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欲言”,这就要求编辑、记者具有极强的时事观察力和综述能力,把握时机,适时地对反面事件加以评析,将其向正面的舆论方向引导,产生正面的传播效果。不能一味地回避敏感问题,而要用建设意识进行舆论监督,在各种声音
的交锋中,把分散、个别的议论,化为系统、科学、集中和理性的意见,进而形成一种良性的社会舆论环境,从而提高党报在“两个舆论场”中的舆论引导力。
篇五:时事与政治论文3000字
时事与政治论文两篇
时事政治是当前国内外发生的热点,引人注目,且有重大意义的新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时事与政治论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时事与政治论文篇一
欧债危机的分析
【摘要】
本文从财政机会主义的角度分析了欧债危机,指出在统一货币体系下,各成员国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会选择财政机会主义行为,从而导致财政赤字和债务过高,使欧洲货币联盟的规定成为“软约束”,并引发债务危机;并认为导致欧洲货币联盟的规定成为“软约束”的根本原因在于欧元区不是最优货币区,解决债务危机的根本措施是实施财政一体化。
【关键词】
财政机会主义
债务危机
财政赤字
一、统一货币体系对欧元区成员国的影响
1、非对称的政策搭配使成员国更依赖于政府债券
加入欧元区后,各成员国放弃了货币的发行权和货币政策,ECB(欧洲中央银行)根据欧元区整体经济状况执行统一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缺失使各成员国只能使用财政政策调节本国经济,而财政收入来源于税收和发行债券,增加税收会增加企业的负担,减少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从而抑制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进而不利于经济增长。同时,增加税收会引发社会不满,因而各成员国政府会更偏好于发行政府债券。
2、货币风险大大降低,央行信誉成为公共物品
加入欧元区后,各成员国货币退出流通领域,统一使用欧元。欧元区的人口、经济规模、产值远超各成员国,因而欧元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也远超各成员国(特别是小国)的货币;同时,欧元作为仅次于美元的国际货币,其国际信誉也远超各成员国(特别是小国)的原有货币。因此,与各成员国原有货币相比,欧元风险更低。由于ECB事实上是所有成员国的央行,其信誉也必然成为各成员国的公共物品,各成员
国都可以利用央行信誉获得收益,而损害央行信誉的成本也会相应地转嫁给整个欧元区各国。
3、借债成本下降
加入欧元区后,各成员国(特别是经济落后的小国)与加入欧元区前相比,借债成本会更低,原因如下:一是与各成员国原有货币相比,欧元风险更低;二是欧元区成立后,市场一体化程度更高了,市场规模更大,资金的流动更便利,导致融资成本下降;三是借债成本没有完全内部化,部分转移到了其他成员国。上述因素使得借债成本下降,这可以从成员国国债的市场利率上得到证明,各成员国加入欧元区后,市场利率明显下降。
二、政府选择的理论分析
1、加入欧元区前,成员国政府财政政策的选择
加入欧元区前,各国财政、货币政策独立,可运用这些政策影响产出水平,假设其产出水平由式(1)给出:
Y=ag-b(π-πe)+ε1(1)
式(1)中Y表示一国产出,g表示本国财政政策(本文主要指财政支出),由于财政支出具有增加产出的作用,故a>0,右边第二项π-πe表示意外通胀率,显然意外通胀率对产出有负作用,故b>0,假定人们是理性预期者,即E(πe)=π,ε1表示随机扰动因素,E(ε1)=0。而通胀率由式(2)给出:
π=m+hg+ε2(2)式(2)突出影响通胀率的两个政策因素:央行的货币政策m和财政部门的财政政策g,由于财政支出对通胀率有促进作用,故h>0,把式(2)代入式(1),得到g对产出Y的总影响,由于g对产出的正效用,故a-bh>0,同理ε2表示随机扰动因素,E(ε2)=0。
财政支出不仅对产出和通胀率有影响,而且随着财政支出的增加,会导致政府债务的增加(因为财政支出的一部分来自于政府借债),而政府债务需要支付利息,其成本表示为:
C=rd=rf(g)(3)式(3)中C表示财政支出引致的政府债务成本,r表示债务利率,d
表示政府债务,d=f(g),且f(g)满足f"(g)>0,f""(g)>0。
f"(g)>0表示财政支出增加,政府债务随着增加,f""(g)>0表示由于税收的刚性,税收的增加很少,财政支出的增加主要来自于债务的增加。有了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到财政支出的效用U(g):
U(g)=Y-C=(a-bh)g+b(πe-m)-rf(g)+ε(4)
其中,ε=ε1-bε2对式(4)求一阶导数得到:u"(g)=(a-bh)-rf"(g)(5)设u"(g0)=0,得到f"(g0)=,进而得到g0=f"-1()(6)式(6)中f"-1表示f"的反函数,因为f"是增函数,所以f"-1也是增函数,g0是政府最优的财政支出。
由式(6)可知:当a增加或r减少时,政府的财政支出g0会增加;而b、h增加时,由于通胀的负面影响,政府的财政支出g0会减少。
2、加入欧元区后,成员国政府财政政策的选择
加入欧元区后,各国丧失货币政策,只能采取财政政策。设n个国家组成欧元区,与前面的分析类似,可设i国的产出Yi为:
Yi=agi-b(π-πe)+ε1(7)
在欧元区内,通胀率?仔受ECB货币政策m和各成员国财政政策gi的共同影响,假设各国财政政策对通胀率的影响相同,则:
π=m+h∑gi+ε2(8)
同理,财政支出的成本是政府债务的利息,而加入欧元区后,各国的利率会减少,不同国家利率减少的程度是不同的,用?啄表示利率变化,可得到财政支出的成本为:
Ci=?啄rd=?啄rf(gi)(9)其中d=f(gi),f"(gi)>0,f""(gi)>0,?啄∈(0,1)。一般来说,经济欠发达的小国利率减少的幅度大些,故?啄小些,而经济成熟的大国利率减少的幅度小些,故?啄大些。
由式(7)、(8)、(9)可以得到,i国财政支出gi的效用U(gi)为:
U(gi)=Yi-Ci=agi-b(m+h∑gi-πe)-?啄rf(gi)+ε(10)
其中ε=ε1-bε2"(gi)=(a-)/(δr),令U"(gi)=0,得a--δrf"(gi)=0,f
进而得到:gi=f"-1[(a-)/(?啄r)](11)由于小于(a-)/(?啄r),所以g0令gi-g0=f"-1[(a-)/(?啄r)]-f"-1()(12)gi-g0的差越大,意味着加入欧元区后,政府财政机会主义行为的动力越大。
当?啄越大时,gi越小,因而gi-g0越小,政府财政机会主义行为的动力越小。一般来说,国家越小,经济越落后,该国的?啄越小,政府的财政机会主义的动力越强。
当n增大时,gi增加,因而gi-g0增加,政府财政机会主义行为的动力越大。当n→∞时,gi=f"-1[a/(?啄r)],此时b和h对gi没有影响。这说明,当n足够大时,单个成员国对欧元通胀率基本不产生影响,该国在实施财政政策时也不会考虑通胀率对经济的负作用,因而该国政府有最大的动力增加财政支出。
在一个货币区内,当成员国数量较多或某个成员国占的份额较少时,该成员国的财政政策对整个货币区的通胀影响很小。对该国而言,这时货币区的通胀率?仔被认为是外生的,该国不会考虑积极的财政政策对通胀率?仔的影响,有更大的动力增加财政支出。每个成员国都有这种行为倾向,导致的结果必然是各国相继增大财政支出,从而导致整个货币区财政支出过大,这会增加整个货币区的通胀压力,增加货币区央行稳定通胀率的难度,进一步影响整个货币区的稳定。
三、财政赤字与债务危机爆发
各成员国扩大财政支出必然会导致财政赤字,而财政赤字主要是通过政府借债来解决的。当债务增长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影响到债务的稳定性,在外部冲击下,就会发生债务危机。下面分析成员国债务危机的发生。
设G表示政府支出,T表示税收,D表示政府债务,r表示债务利率,则政府财政预算的约束条件为:
Gt=Tt+Dt-(1+r)Dt-1(13)两边同除以产出水平Yt,即为:=+-(14)设Yt=(1+k)Yt-1,k为产出的增长率,并设=gt表示财政支出占
产出的比,=τt表示税收占产出的比,=dt表示政府债务占产出的比。由式(14)得到:
gt=τt+dt-dt-1,(15)进而得到:dt=dt-1-(τt-gt)(16)设τt-gt=pt,又由于≈1+r-k由式(16)可得到:dt=dt-1(1+r-k)-pt(17)要使dt保持稳定,即dt≤dt-1,则:dt=dt-1(1+r-k)-pt≥dt(1+r-k)-pt(18)由式(18)可得到:pt≥dt(r-k)(19)式(19)即为债务稳定的条件。这个条件说明要保持债务稳定,必须使财政盈余pt不小于市场利率和产出增长率的差与政府债务的积,即dt(r-k)。若此条件不满足,政府债务会增加。
设Wt=dt(r-k)-pt,由债务稳定的条件可知,Wt越大,政府维持债务稳定越困难,如果Wt过大,政府可能由于无能力还债而违约,导致债务危机发生。理性的市场会意识到这一点,从而要求对这个过大的Wt所承担的风险进行补偿,即要求更高的利率,这又进一步提高了Wt,如此循环,当Wt达到一定程度时,债务危机必然发生。
四、债务危机后的思考
1、欧元区不是最优货币区
为了制止成员国过度的财政机会主义行为,欧洲货币联盟规定了3%的赤字上限标准和60%的债务上限标准。但回顾欧元区成立的这十年,发现这些规定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而是成为了“软约束”,主要原因是欧元区现在还不是一个最优货币区。按照雷曼(1997)总结的最优货币区的五个标准:生产要素的流动性、经济的开放度、价格和工资的灵活性、商品市场一体化、财政一体化,目前欧元区不是最优货币区。欧元启动后,ECB针对整个欧元区的统一货币政策,并不适用所有成员国,可能还会抑制其经济发展。
2、加快实施财政一体化
如前所述,欧元区不是一个最优货币区,致使欧洲货币联盟的相关规定成了“软约束”,财政支出增加导致财政赤字和债务增加成为
了一种常态。虽说目前欧元区债务严重的国家采取了缩减财政支出的财政政策,但一旦债务危机的风险消除,又会重现财政支出增加导致赤字和债务增加的情形。要解决根本性的问题,欧元区必须加快财政一体化的步伐,建立一种类似于美国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之间的那种财政关系,发挥转移支付和“抽肥补瘦”的财政稳定机制。这其实也是欧洲一体化的必然。所以,欧债危机的结果是:欧元区一体化进程的深化。
【参考文献】
[1]郑建军、黄梅波:货币联盟中的货币政策承诺与财政纪律[J].世界经济,2007(1).[2]Joshua,Aizenman,.Softbudgetconstraints,taxes,andtheincentivetocooperate[R].NBERworkingpaperNO.3561,December1990.[3]Joshua,Aizenman.Thecompetitiveexternalitiesandtheoptimalseigniorage[R].NBERworkingpaperNO.2937,April1989.[4]RoelBeetsma,Lambertini.Monetaryunionwithoutfiscalcoordinationmaydisciplinepolicymaker[J].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1998(45).[5]OtmarIssing.TheStabilityandGrowthPact:
theappropriatefiscalframeworkforEMU[J].InternationalEconomicandEconomicPolicy,2004(1).
篇六:时事与政治论文3000字
---------------------------------精选公文范文--------------------------【国内时事政治论文】
时事政治论文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时事政治有助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大事,提高分析判断事物的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政治素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国内时事政治论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国内时事政治论文篇一
关于中国台湾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思考
摘要:目前国际上多个国家与地区建立了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国台湾地区在2003年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永续台湾评量系统”。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中国大陆的基本国策,相关指标体系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不少进展,但仍然缺乏明确的负责机构且未形成全国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因此,应尽快建立专门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负责机构,注重可持续发----------------精选公文范文----------------1---------------------------------精选公文范文--------------------------展指标体系的实际操作性,并与国际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接轨。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国台湾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89009-0029-04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在国际社会落实可持续发展策略目标上具有重要意义。1992年联合国里约热内卢“地球峰会”上首次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发布了《21世纪议程》和《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等重要文件,其中《21世纪议程》第40章明确要求各国构建可持续发展指标,以便各级决策,并促进环境发展体系整体化。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及地区已经制定出一系列的指标体系。如联合国可持续性发展指标体系,世界经济论坛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制定的环境可持续性指数、环境绩效指数,英国生态与水文研究中心制定的水贫乏指数等,均是近年来世界上具有国际比较功能且拥有----------------精选公文范文----------------2---------------------------------精选公文范文--------------------------较大影响力的环境可持续性指标体系[1]。美国、英国、荷兰、北欧、加拿大等国家或地区都制定了国家或地区层次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中国台湾也在2003年正式发布了台湾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永续台湾评量系统”。相比之下,中国大陆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虽然不断推进,但至今仍未形成一套具有代表性、全国性、统一可行的指标体系,仍需更多的借鉴和完善。
一、中国台湾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的发展历程
因应中国台湾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台湾“行政院科学发展委员会”召集相关领域的官员和专家学者,在1994年6月成立“行政院全球变迁政策指导小组”,并设立8个工作分组,研究全球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问题。1997年8月“行政院全球变迁政策指导小组”提升扩大为“行政院‘国家’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并在1999年开始实施“永续台湾的愿景与策略研究计划”,将“永续台湾评量系统”----------------精选公文范文----------------3---------------------------------精选公文范文--------------------------计划纳入了“永续台湾的愿景与策略”中。“永续台湾评量系统”研究小组广泛参考国际指标,并充分考虑台湾地区的特点以及邀请各领域专家学者提供建议,最后选择具有可持续发展意义与代表性的指标112项。台湾“经建会”在考虑资料取得的可行性与稳定性、政策参考意义、国际接轨等方面后,选出涵括生态资源、环境污染、社会压力、经济压力、制度响应、都市可持续发展等6个领域42项指标,建构出台湾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即“永续台湾评量系统”[6]。2003年台湾“行政院”正式公布了中国台湾可持续发展发展指标。
台湾地区可持续发展指标以压力、现况与回应的P-S-R架构作为指标设计的系统架构。其中环境生态资源方面的“现状”呈现出环境恶化或改善的程度;经济与社会面的“压力”显示压力形成的机制,呈现对于环境与生态施压的社会结构与经济活动;而政策与制度方面的“回应”,则是通过制度响应环境生态现况与社经----------------精选公文范文----------------4---------------------------------精选公文范文--------------------------压度的情形,追求可持续发展。三个层次转换成指标的评估结果,可作为未来决策的预警。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与决策的关系如图1所示[2]。
指标设计
1.指标架构。中国台湾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是根据压力、现况与回应的P-S-R架构设计。此外,鉴于中国台湾本岛有近80%的人口居住于都市地区,都市地区的发展与中国台湾的环境质量息息相关,因此该指标体系进一步区分:海岛台湾与都市台湾两套系统。这两个系统共包含:环境污染、生态资源、社会压力、经济压力、制度响应以及都市可持续发展6个领域。海岛台湾下以压力—状态—响应为架构,下设34个指标;都市台湾则是采驱动力—状态—响应为架构,下设8个指标,如图2所示。
2.指标选取。“环境污染”方面的指标包括了大气、水体、陆地三个纬度。其中大气纬度的指标包括了二氧化碳排放量和PSI平均值,用来评估中国台湾的----------------精选公文范文----------------5---------------------------------精选公文范文--------------------------产业结构发展和空气污染物控制情况;水体指标下设置了河川污染比率以及水库水质关系,涵盖了自然和居民用水两个角度的评价;陆地指标采用了废弃物资源回收率和低放射性固化废弃物成长率两类进行判断,主要考察废弃物管理的情况。“生态资源”方面的指标选取,主要考虑了可再生资源的状况,依据PSR的理论架构,注意了指标资料可获取性和资料的质量,并期望能和全球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接轨。“社会压力”方面主要以压力和生态三角模型为依据构建发展指标架构,从人、空间、活动与时间四个范畴中,挑选出合适的核心指标,表现社会压力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最终确定5个核心指标,包括平均每人每日垃圾量、槟榔种植面积、公害陈情案件受理统计、癌症死亡分率与失业率;并增加“传染病感染率”一项,使医疗方面的指标更完备。“经济压力”方面的指标,由于需要反映出经济活动对环境资源的影响,所提出的指标均属于经济压力方面,共分为消费形态、产业结构、----------------精选公文范文----------------6---------------------------------精选公文范文--------------------------能源使用三大范畴,不仅反映出经济活动对环境资源的使用和破坏,同时为制度回应提供参考依据。在设计“制度响应”的指标时,主要是关心如何建立一个机制,从政府制度的层面来改善生态及环境的状况,降低社会及经济对环境造成的压力,使其能够在资源分配、环境社会冲突时进行协调。由于部分指标信息的局限性等问题,最终选取了经费分配、组织与决策、环境管理政策、信息参与四个角度,共8项核心指标。“都市发展”方面的指标选择,主要是希望都市发展的生产、生活、生态与生命四个范畴都能够选择适当的指标来代表其发展的可持续性,同时能涵盖驱动力、现状与回应三种类型的指标。该领域指标包括都市平均每人所得、市区小客车持有率、大众运输乘客人次、都市化面积扩张率、市区每年空气严重污染比率、人均享有公园绿地面积、市区主要河段中度以上污染长度比等7项指标。
3.指标获取与政府部门分工。中国----------------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台湾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的指标选取充分考虑了数据获取的可行性、合理性,数据均有专门的政府机构负责收集提供,分工明确,所计算的指标类型可以是反映现实水平的,如人均水泥生产量,或者是指数类,如低放射性固化废弃物成长率,再或者是结构比,如耕地总面积比等。
指标计算
可持续指标在计算时,首先考虑环境污染、生态资源、社会压力、经济压力、制度回应与都市可持续发展六大领域中各个单一指标,根据指标代表现实水准、指数,或是代表结构比,采用不同的计算公式,乘以权数,得到各领域的综合指数。最后,将所有领域的综合指数乘以相应的权重并加和得到综合可持续指标值总和。
该指标体系以1988年为基准年,计算后综合指标值在100附近上下变动。具体的计算步骤及公式见表1。
二、中国大陆可持续
发展指标体系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
中国大陆对于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视,在联合国
环境与发展大会之后,中国率先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将可持续发展确定为中国走向21世纪的两大国家战略之一,并纳入国民
经济和
社会发展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中。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大陆一些政府部门以及相关专家学者在该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探索构建了一些国家级指标体系、省级指标体系、地方和部门的指标体系,取得了一些流域、山区等特殊空间的研究成果。
国家计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按照社会发展、经济发展、资源和环境4个领域分别列出了重点指标共计59个,并
应用ECCO方法模拟运行,产生出非货币指标12个,从总体上构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国家
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和《中国21世纪议程》
管理中心尝试建立一套国家级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其总体结构是将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分成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境和科教6个子系统,在每个子系统内,分别根据不同的侧重点建立一些描述性指标,共计83个[3]。国家环保总局“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课题组以三明市和烟台市为例实地研究真实储蓄率的计算方法[1],构建了一个可持续发展指标框架。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按照系统学的理论和方法,独立设计了一套“五级叠加、逐层收敛、规范权重、统一排序”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具体分为总体层、系统层、状态层和要素层5个等级,包含47个指数,249项要素。另外,如张志强、张林泉、廖福林等学者也先后提出国家级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山东、江西、云南、广东等省一级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同样有不少研究成果,还有关于城镇层次方面的研究,如原国家环境保护局在20世纪80年代末制定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指标体系、在20世纪90年代末制定了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考核指标体系等[4]。
虽然中国大陆在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精选公文范文----------------1---------------------------------精选公文范文--------------------------系的构建与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依然存在以下问题:第一,缺乏明确的专门负责机构来统筹推进。美国、英国以及中国台湾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工作,均是由专门的工作小组负责推进。第二,尚未形成全国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国大陆现有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种类较多,但都不太成熟,还未建立起一个适合不同地区、能够被广泛认可的、有较强操作性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4]。第三,对
实践的指导性差。可持续发展指标的选取必须具有清晰的定义以及再现性、确定性和实用性等特征[5]。当前中国大陆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存在不易操作、难以进行综合与试验、不利于不同城市区域之间比较等问题,不少指标的选择或是难以计算,或是同现有的统计资料脱节,从而使最终的分析结果难保准确性和客观性。第四,未能有效地与国际主流的评价体系接轨。由于现有的指标体系种类较多,尚未形成全国统一的体系,加上在指标选取时没有充分考虑与国----------------精选公文范文----------------11---------------------------------精选公文范文--------------------------际接轨的问题,个别指标缺乏统计数据支持,导致中国大陆目前的指标体系国际接轨性较差,不利于国际性比较。
三、中国台湾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对中国大陆的启示
1.建立专门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负责机构。中国台湾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发起和进一步发展,起始于台湾“行政院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的正式建立,对中国台湾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起了极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我们可借鉴台湾地区的指标体系发展
经验,建立专门的工作小组,有效地指导中国大陆在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方面的研究开展,把握研究的方向,并协调地方和国家级研究之间的冲突和重叠,有利于相关工作有序开展。
2.尽快建立统一的国家级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国台湾自2003年公布指标体系后,每年都利用该指标体系对台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情况进行测评,通过年度对比很好地反映了台湾可持续发展进----------------精选公文范文----------------12---------------------------------精选公文范文--------------------------程,同时利于社会各界的监督。中国大陆应尽快建立公认的国家级别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并通过该指标体系的测评,有助于公众及时了解中国大陆可持续发展进程,反映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成果,引导政策转向更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方向。
3.注重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实际操作性。可操作性是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目标性要求。中国台湾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指标选取时充分考虑了数据的可获取性、可靠性与稳定性,且指标数据均有专门的部门负责收集提供,将指标体系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工作紧密结合,方便实际测算。因此大陆在追踪国际理论前沿的同时,应该注意加强指标可操作性的研究,力求所设立的指标具有层次性、开放性和动态性等特点,充分考虑可操作性。
4.与国际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接轨。台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从1999年开始,至今已有10年,从无到----------------精选公文范文----------------13---------------------------------精选公文范文--------------------------有,从考虑不完善到注意同国际统计指标体系的结合,其发展历程给了中国大陆极大的借鉴意义。中国大陆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需要同国际接轨,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同时注意在指标选取及数据获得上的国际接轨度,有利于当前国际级指标体系,如ESI、EPI等对中国公正评价。
注释:
{1}世界银行1995年在《监测环境进展》中提出了名为“真实储蓄”的一套估算方法,考虑了一国在自然资源损耗和环境污染损额后的真实储蓄率。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精选公文范文----------------14
篇七:时事与政治论文3000字
南海的时事政治论文3000字
“南海争端”作为中国与东盟成员国之间关于岛屿归属权的争端,势必会影响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关系。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南海的时事政治论文3000字,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南海的时事政治论文3000字篇一
从南海争端看我国海权
图分类号:E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9—0057—02摘要:今年以来,南海危机四伏,硝烟弥漫,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不仅仅南海周边国家参与其中博弈,更有美日等外部势力介入其中。在海权日益重要的今天,南海重要的战略地位及其丰富自然资源对我国具有重要的经济、军事、国家安全方面的意义。“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这项政策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加强海洋意识,规划海洋浅略,己经刻不容缓。
关键词:南海
海权
一、南海对维护我国海权的重要意义
自美国海军战略家马汉第一次提出了“海权”这个词以来,海权对濒海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马汉通过研究历史上的强国,特别是对英国历史的研究发现有六项影响海权的一般条件,即“海权六要素”,包括地理位置、自然结构、领土大小、人口数量、民族性格、政府性质与政策。马汉认为,海权的争夺突出地表现在海军的较量上,而对海上贸易航线的控制,则成为实现国家利益至关重要的因素。因此,如果要确保国家安全和经济繁荣,那么就意味着该国必须拥有海军优势和掌握制海权。“获得海权或控制了海上要冲的国家,就掌握了历史的主动权”海军优势的争夺影响到国家的安全和大国的兴衰。马汉海权论告诉我们,中国海权就是中国生存、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和战略依托,中国发展海权,其目标是在海洋空间拥有系统的战略能力。这种国家海洋能力包括控制海洋的能力、利用海洋汲取财富的能力和由海向陆的能力。南海则是我国维护海权的主战场。
(一)南海是中国实现大国崛起的战略依托
中国的东边已经有牢固的美、日、韩同盟。这个联盟以美国为统领,且已经高度制度化。这个联盟对中国意味着,其一,中国很难通过东边成为海洋国家。其二,日、韩等国可以利用联盟来增进本身的利益从而损害中国的利益。例如日本可以在东海问题上增加其谈判能力。最近钓鱼岛事件发生之后,日本和美国的关系也表明日本在这方面的意图。其三,联盟也可以对中国构成直接的安全威胁。在中国的西南面有印度洋。顾名思义,印度洋是印度必争的势力范围。中国和印度洋没有直接的通道,现在试图通过缅甸来打通这个海洋通道。这就说明,中国几乎也没有希望通过印度洋成为海洋国家。因为,第一,中缅关系,缅甸一直游走在中美印三国之间,寻求国家利益最大化。第二,中印关系,印一直视中国为竞争对手。不会容许中国把印度洋作为海洋国家的通道。第三,美印关系,自美转移战略重心于亚太以来,美印关系在多边军事合作等多领域有实质性进展。所以,南海是中国成为海洋国家的唯一希望。
(二)南海是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的战略运输通道
南海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交流的主要通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南海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是沟通印度洋、太平洋的纽带,南海作为中国的南大门,因其重要的交通枢纽地位成为沟通中国与世界各地的一条重要通道,是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海上走廊,也是中国同南海周边的东南亚国家往来的唯一水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南海海域的稳定与否不仅仅对南海周边国家产生影响,还会影响着整个地区的形势。南海交通线是中国对外贸易运输的大动脉和生命线,中国有四分之三的外贸运输量通过南海,是中国的一个重要通道,我国通往国外的39条航线中21条必经南海。如果南海争端激化,不仅仅会涉及到南海周边国家,甚至会引起区域外大国的介入,一旦敌对国切断中国在南海的外贸航线,这无疑对中国的经济安全产生巨大影响。中国有将近一半的石油进口是来自中东地区和非洲地区,根据中国的经济发展趋势,未来几年中国对石油的进口需求将保持在较高水平。所以,南海航线对我国来说己成为了一条名副其实的“生命线”,南海
的战略资源关系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三)南海是中华民族未来的生存空间
马汉认为:“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地球财富和地球本身”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说过:“对于一个饥饿的世界,海洋能帮助我们解决最困难的食物间题。”中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曾说:“国家欲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21世纪,资源问题将困扰整个世界,资源是国家经济的血液,而海洋中有着人类十分稀缺的资源:石油和天然气占全球的1/3以上;有3万亿吨富含锰、铜、钻、镍等的多余属结核矿。南海属于世界四大海洋油气聚集中心之一,有“第二个波斯湾”之称,仅仅南沙海域的石油资源量就有351亿吨,天然气资源量为8万亿到10万亿立方米,整个南沙海域所蕴藏的油气资源至少值1万亿美元。最新的南海北部勘测结果显示,俗称“可燃冰”的天然气水合物储量达到中国陆上石油总量的一半左右;此外,南海是我国海洋渔产种类最多的地方,现已发现的鱼类有1000多种。这些“蓝色国土”是我们难以估量的资源宝库。南海在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中占据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二、对“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反思
中国政府提出“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愿意在争议解决前,同有关国家暂时搁置争议,开展合作。中国不仅是这样主张的,也是这样做的。遗憾的是中国为维护地区稳定和双边友好关系大局的诚意没有得到南海周边国家的积极响应,部分国家甚至利用了中国的克制大肆侵略我南海岛屿,掠夺我南海资源,“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实行20多年来,结果是在南海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中,中国实际控制的已不到一半,海洋资源更是遭到了周边国家的大肆掠夺。海疆“九段线”已被侵蚀的支离破碎。经过三十多年的绥靖和妥协,南海问题已经积重难返,面对错综复杂的南海现状,我们再也不能等闲视之了,是时候反思我们的政策了。
“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这一原则采取了暂时回避主权问题上的争论。这一原则不仅没能对主权问题进行解决,反而采取了暂时回避的态度。南沙群岛历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这一原则的前提条件就是必须承认南沙群岛主权必须属于中国,而之所以会产生南海问题,并不是由于之前的南沙群岛的主权有争议而突显出南海问题的重要性,而是由于南海地处重要的战略地位以及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才引起了南海周边国家去侵占南海。现在我国面临左右为难的困境:一方面要维护好我国在南沙群岛的主权以及我国在南海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又要维持、发展和南海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不管怎样,问题迟早要解决的,我国必须意识到主权问题拖的越久将对我国越不利,中国有必要加快对这一问题解决的步伐。
推荐访问:时事与政治论文3000字 时事 政治论文
下一篇: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