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简表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音乐文化研究10篇

|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音乐文化研究

  

  当代音乐学视域中黄河流域音乐文化研究

  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主办,音乐学院承办的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十七届年会于2012年7月13日至15日举行,来自全国传统音乐学领域的220余位专家、学者、年轻学子出席会议。会议预设黄河流域音乐文化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音乐生态学研究、传统音乐研究的新视野、音乐与科技五个主题,并在代表提交论文过程中延伸出跨界族群音乐文化研究、戏曲音乐与戏曲艺术研究、当代民族音乐创作研究、古琴音乐文化研究、乐器改革研究与中外音乐交流等议题,呈现出多视阈、多层面、学科交叉、研究跨界的学科发展新气象。三天会议议程同时分散在4个会场,按不同主题分39个单元,先后有145位学者围绕以上议题提交论文并做发言。这些发言者中,最年长者80有余,最年轻者为本科在读三年级学生,况且有近半数为各院校在读的硕士、博士生,显示出学科队伍结构的较大跨度和丰富的层次性。

  综观全部发言,其所涉猎的专题,以区域中的音乐文化问题、乐种个案研究问题为主的黄河流域音乐文化研究占据着较大比重,贴合了本次会议的预设主题,不乏新的突破。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涉与考古学、历史学、民俗学、比较

  学、文化人类学等方法的综合使用。概而述之,这些研究容以鼓乐研究专题、黄河流域传统音乐生存状况与传承研究、乐律与乐种综合研究、音乐区域分布与文化关系研究为重。

  一、鼓乐研究专题

  本届年会之召开地,无疑是鼓乐得以列为专题开展研讨的便利条件。事实上,学界围绕鼓乐的研究既往多集中于鼓乐乐史、乐谱、乐器、音乐形态、曲词学等方面的考证上。在本届年会上,以音乐学院教师为主体发表的论文显示出了东道主对本地传统乐种的一致关注与细致研究。他们各自从不同角度突破,既有新的学术成果表述,还不乏新的研究理路展现。

  亚兰《关于记译鼓乐俗字谱的研究――准确合理科学地记译鼓乐俗字谱》,指出近年来鼓乐谱记译中,如何确保记译的乐谱要与艺师们韵曲或演奏的音响效果相符,如何确保记译的乐谱既要与传统乐学、律学理论相符,更要结合实际充分考虑如民间乐社在演奏方面的实际问题,以将译谱工作做得更准确、合理。焦杰《长安古乐七音十簧笙与其四调的由来》认为鼓乐所用十簧笙虽然缺簧少律只能吹奏骨干音,但是因为简单易学便于在民间鼓乐社推广,所以在历史的选择中成为了鼓乐社的主要乐器。牛玉冰《地区民间鼓乐社与铜器社的念词音乐研究》分析了鼓乐社、铜器社念词的音乐形态和受众形成的原因。

  不同于上述基于音乐本体的研究,叶明春《论鼓乐的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围绕鼓乐的表演形式、乐社民俗与活动、鼓乐传承与保护等方面,尝试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对鼓乐的实用功能、审美功能或兼顾审美与实用功能进行了分析研究。而程天健、王晓平合撰《生命为鼓乐燃烧》,从石根出版的《鼓乐全书》价值意义出发,肯定了这位毕生致力于鼓乐研究的学者奠定的“鼓乐学”基础与倡导创立长安乐派等贡献和意义。

  二、黄河流域传统音乐生存状况与传承研究

  黄河流域传统音乐生存状况与传承研究是本届年会的重要预设主题。近年来,各地域、各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在历史的车轮下境地堪忧,对现有传统音乐文化现象生存状况做田野调查、研究其保护与传承是颇受关注的论题。在本届年会上有十余位学者围绕这一专题发表论文,无论是音乐文化现象本身或研究视野,还是对文化现象背后音乐本体、历史文化、社会生活等问题所做多元分析的方法都有新的突破。

  大学齐易等通过对端村音乐会样本从不同观察点上展开,讨论传统音乐克服阻力适应新环境的可能性。针对至今仍然活动的10家端村音乐会样本,看到由村中年轻人积极推动、老艺人全力配合而恢复起来的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传承经验。师院红梅《“族群语境”中的仪式音声展演与文化

  认同――以成吉思汗陵2012年“春节”祭祀仪式音声为例》,记录其对成吉思汗衣冠冢的祭祀活动现象学考察结果,系统展示“守陵人”达尔霍特族群图特的祭祀传统,探究音声在祭祀仪式的各个环节中发挥的符号意义和象征功能。化工职业学院文慧《科尔沁蒙古族萨满仪式音声的个案调查》则通过记录一名萨满帮助其弟子举行“供奉希图根”仪式的过程,看音乐在萨满祭祀活动中的作用。师院晓芳《市梅力更召庙嘛尼会仪式音声调查》,以唯一的蒙语藏传佛教寺庙梅力更召庙举行的诵经仪式作为研究对象,对仪式活动中的音声进行分析。

  吴燕村《蓝田晋化现存水会乐社音乐形态考察》,集中于流行在蓝田民间的水会音乐发展现状进行考察,指出商业化时代舞台表演对即将消亡的民间音乐发展带来新的生机与不利影响。大学燕仲飞《陇南仇池山歌现状调查》从陇南仇池山歌的流传形式、艺术特征、仇池山歌与洮岷花儿的异同性、仇池山歌的传承与保护角度,展示了独具魅力的古老氐族文化遗产。师学院马春莲《口头传统艺术中的“规则”:河洛大鼓的程式化特征探析》对大鼓的祭祀、演出程序,音乐、描述的式进行总结。中国艺术研究院于华的《鱼河堡府城隍庙庙会的调查与研究》,记述市鱼河堡府城隍庙正月社火祭祀,对祭祀的仪式流程和所用音乐进行研究。樊家城《黄土高原地区民歌的生存与传承》对黄土高原民歌的保存、传

  承与发展提出思考与建议。王雪《20世纪传统音乐资源进入高校的启示与反思――以二人台艺术家丁喜才传承个案研究为例》介绍了丁喜才从民间舞台到高校讲台的过程,研究分析如何建立常态化的渠道吸收民间艺人进入学院的教学。

  三、乐律与乐种综合研究

  在乐律研究方面,大学永福《端正学术心态,解悟“同均三宫”》对学界争论已久的“同均三宫”提出自己的看法。这一由黄翔鹏创造性地提出的概念,在作者的研究中,被认为是中国传统音乐中本来就有的历史原理。大学王亚丽《以音阶问题为核心的豫剧宫调探究》在对豫东调、豫西调中fa的音位进行考证后,基于两种调的音级性质的分析,得出豫剧音阶是自然七声,属于清乐音阶的结论。

  从乐种综合研究来看,大学善武《从陕北民歌同源变体关系看苦音宫调的构成》,通过列举几首民歌,指出陕北民歌许多曲目都是同一种曲调通过调性的变换而来的,即同源变体关系。中国音乐学院徐天祥《“风搅雪”音乐现象研究》一文,摄取传统音乐中广泛存在的“风搅雪”音乐现象进行综合分析,并以陵川县鼓书《王祥卧冰》为例分析当下“风搅雪”的特点。音乐学院关意宁通过其所记录的1000对平调上下句以局外人客观的视角考察陕北说书。成文《调――陕北说书音乐基本形态研究》研究了陕北说书的板式、典型调、变化等。

  四、音乐区域分布与文化关系研究

  黄河流域作为华夏民族文化发源地,其实质融合了诸如戎、氐、羌、匈奴、夷、鲜卑、党项、突厥、乌、回纥等多民族文化因子,最终形成了今天所见复杂多元的文化结构。对这一文化结构的厘清抑或民族间文化的传播与交流素来是学界趋之若鹜的焦点和热点。本届年会中有多位学者从民族源流、地理动因、基音等角度对这一问题开展研究,其中既有理论上对区域音乐分布进行整体研究的,又有基于某一具体音乐文化事象的微观观察。

  师大学王耀华《旋律音调结构与民族源流》指出旋律音调结构是在特定的音阶调式基础上形成的旋律音调结构原则,反映了一些民族地区音乐语言的特点,其民族文化的关系体现为一种“共同文化”的象征,即无论历史发展与变化,同源民族在各自的民歌中都会尽可能保存共同的典型性腔音列。音乐学院慧雯《区域文化生态中的戏曲》从文化生态学角度对陕北、关中、陕南的戏曲文化进行考证,认为戏曲的同源演化使地方戏曲声腔形态具有共性。中国石油大学清《黄河三角洲民间音乐形成的地理动因初探》从黄河地理特点入手,分析了滨州、东营两地民间音乐的分布特征和特点。音乐学院毛璐《黄河中、下游地区出土史前乐器考》从声学原理着手对黄河中下游地区出土的笛、响器等九种乐器按照类别对出土地点、出土数量、乐器结构进行研究。师学院敬民《区域音乐研究的逻辑起点――以淮河流域民间音乐的文

  化区划为例》以淮河地区戏曲、曲艺的分布为例,讲述了区域音乐传播特点和研究方法。

  音乐学院宝杰《民俗音乐文化的区域性比较与分析――以闹秧歌、闹社火为例》以秧歌社火为切入点对陕北、关中、陕南三地的文化特征进行比较,得出环境因素和民俗因素是影响民间音乐文化品种发生风格变异的决定性因素。曾金寿《“木卡姆”文化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从大的文化现象去看“木卡姆”的分布,指出“木卡姆”文化传播因阿拉伯地缘文化与伊斯兰教文化的混合而完善,丝绸之路带动了伊斯兰教的传播,最终成为遍布北非、中亚、西亚、等地的文化现象。学院董峰《传统音乐异地传播与流变研究――以上党梆子为例》以音乐传播学的视角研究上党梆子,并对其传播地域局限性的原因进行分析。师学院贺宇《跑圈子秧歌与当地二人台之比较》对二人台艺术舞蹈的来源与曲调、唱腔、器乐伴奏等特点进行了研究。

  为期三天的论文发布每天皆精彩纷呈。笔端难以叙尽,只能略记如上。回望本届年会,代表们围绕黄河流域传统音乐文化研究现状发表的讨论,是近年来学界的思索方向的缩影,从容上开拓了与会学者的视野,从方法上深挖文化现象,彰显了跨学科、重深度的良好趋势。特别是年会期间组织举行的腔《门女将》演出,以与由长安区何家营鼓乐社和音乐学院鼓乐艺术团联袂献演的“鼓乐专场音乐会”,既让代表

  们领略了来自民间的淳朴乐韵,又感受了学院派在挖掘整理传统音乐文化上的独特理解。

  诚如中国音乐年会会长乔建中在闭幕词中指出的,本次大会是自学会成立第二个30年的第一届会议,代表们提供的个案研究中,以大量扎实、深入的田野个案研究保持了传统音乐研究重视田野调研的重要传统,不仅是我们要持续坚持的经验,同时还彰显了中国传统音乐学科建设的三大精神――建设精神、开放精神、反思精神。多年来,团结在传统音乐学会的数百位学人用了三十年时间建立起的这一精神,必将为弘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为客观而理性地看待和认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从而翻开传统音乐年会历史的新篇章。

  廖剑冰

  音乐学院副教授

  朱若昀

  音乐学院2011级研究生

  (责任编辑

  宁)

篇二:音乐文化研究

  

  关于《丰富校园流行音乐文化的研究》的研

  究

  方

  案

  一、课题的界定与表述

  本课题为《丰富校园流行音乐文化的研究》

  1.相关“流行音乐”?流行音乐的风格类型并不是固定的和一成不变的,音乐的流行与传播是分时间这个角度来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里流行的音乐风格显然不同。在古典时期,古典音乐就是当时的流行音乐,这是从音乐史学的角度切入的,再从空间这个角度来看,流行的方式也分为封闭性和开放性。在一个封闭的山村里,山歌就是山民们的流行歌曲。从民族音乐学和音乐社会学的角度切入,是指人的主观感受和音乐形成的社会共鸣水准;从具体的音乐传播内部环境看,影响传播的因素很多,有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有的音乐适合在二十几岁的青年人中传播(比如摇滚乐等),有的适合在受高等教育的人群中传播;有的音乐适合在酒吧这类城市的商业场所传播,有的适合在农村传播。作为教师,有义务,也有责任丰富、引导准确的校园流行音乐,给学生充分的校园音乐感受和实践的空间。

  2.要丰富校园的流行音乐文化就要以音乐欣赏作为实践活动。

  要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实行,以音乐作品为媒介,以乐器和音响为载体,以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为基础,引导学生在“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的三个环节上逐渐升华、最终达到“完善自我”是人文精神的境界。

  (1)“发现美”是音乐欣赏的基础。谁都喜欢“听”音乐,“听”不等于“欣赏”,要欣赏音乐就必须理解音乐,即发现音乐中的美,对音乐中的“美”产生感知和冲动。

  (2)“体验美”是音乐欣赏活动的关键。在引导学生挖掘和发现“音乐美”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体验和品味音乐。联想和想像是音乐审美活动中的一种重要的心理过程,也是一种重要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3)“创造美”是音乐欣赏活动的境界。通过前面阶段的音乐欣赏活动,孩子们在“发现美、体验美”的过程中会产生情感的共鸣,在这个基础上再实行理性的分析和思考。引导学生在“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的三个层次上逐渐升华,最终达到丰富校园流行音乐文化,完善自我的人文精神境界。促动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综上所述,我们选择以“丰富校园流行音乐文化”实验研究,在课前、课中、课后,让学生主动参与,开动脑筋,在发现――体验――创造音乐美的过程中,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师的引导下练习。经过不同形式得到同一结果,或经同一形式得到不同结果,让学生养成欣赏、创造、创新的习惯,体验创造的乐趣,从而使学生积极参与丰富校园流行音乐文化的实践活动,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二、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水平和发展趋势

  传统教育造就的是“名次精英”,学者、专家、教授等在这个社会知识体制中是精英中的精英,对大众文化自是隔膜有加,再加上年龄和时代的限制――流行音乐一般来说主要把对象定位于青少年。这是造成当前校园流行音乐研究现状的原因之一,介绍和评论虽然“繁荣”,但缺乏起码的应有的规范――研究规范和操作规范。对流行音乐不能仅仅从感性上去接触,听一听,唱一唱,弹一弹,聊一聊,议一议,这都不够,应该对它实行理论的思考,把它提到理论的层面上

  来,实行学术性的研究。

  校园流行音乐是当今社会重要的,也是现实的音乐生活,音乐工作者不应该回避,从事音乐教育工作的我们就更责无旁贷了。

  我们知道,关于音乐学的定义,日本《新音乐词典》虽然较笼统,但却比《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词典》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quot”被作为艺术看待的音乐。而日本《新音乐词典》则认为,音乐学是使用各种学术性方法(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研究相关音乐的一切事物的学术总称。它是应包括人类一切时代,从原始时代直到现今所创造的全部音乐,而不但仅是那些被称为艺术的音乐。这些音乐只有小部分保留各民族的民间口头传统中,音乐学的任务应该是对所有这些音乐实行挖掘、收集整理和研究,这当然包括当代校园流行音乐。

  从流行音乐发展的历史角度来看,流行音乐本身也是起源于民歌,今天的流行越来越,其本质依然是民歌-工业时代的民歌、都市民歌、时代的民歌,在音乐的发生史上肯定是先有野民的歌唱,然后才有音乐正史的展开,民间音乐是音乐的源头,对它的纯化,提炼和发展,产生专业音乐。

  对于校园流行音乐不能只停留在感性的层面上,应该上升到理性层面上来理解。理论研究的基础即逻辑思维,要求观点明确,基本命题和概念的定义明确,更要有种理论自觉的方法理论意识和学科意识。

  三、研究内容、方法及途径

  1.本课题改革方案的主要思路.

  通过一系列的校园音乐文化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和活动是参与,跳动学生对校园音乐活动积极性,培养学生对校园流行音乐活动兴趣,丰富校园的流行音乐文化。

  2.课题研究的方式.方法。

  本课题采用以实验法为主,结合实验所需,综合使用调查法,资料和文献法.个案研究法实行课题研究。

  3.课题研究的途径和措施。

  <1>将课题说研究内容以多种音乐活动的形式展开.并通过活动持续的计划.总结,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建设获得结论或是根据发现的问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获得结论,对如何丰富校园流行音乐文化实行研究。

  <2>.采取多种方式培训师资,增强参研教师的内部及外出学习.,特别增强流行音乐,音乐教育和校园音乐活动,学生心理特点的教育理论学习和学科知识学,更新观点,提升参研教师的理论水平,实际操作水平。

  <3>.利用学校及上级主管部门为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实验经费,提升参研教师的福利待遇,激发参研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展开学生在各种校园音乐活动中的兴趣.爱好.动机.困惑等调查分析,了解学生的兴趣取向和审美观。

  <5>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良好的校园音乐文化氛围。

  <6>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级各类的比赛,检测培养效果,为企同学树立良好的榜样.<7>将活动融入到课堂内外,学校级家庭和社会,让健康,向上的校园流行音乐文化向更宽更广的地方蔓延。

  四、研究进度安排(阶段、任务、目标)

  1.教改实验方案研讨会

  组内研讨

  2006年3月27日

  2.课题开题会

  校内研讨

  2006年9月

  3.阶段总结会

  组内研讨

  2006年11月

  4.外出考察

  待定

  2007年4月

  5.校内调研.实验

  组内研讨

  2007年10月

  6.校级课题小结会

  校内研讨

  2008年11月

  7.课题揭题会

  待定

  2009年1月

  五、研究的预期效果及成果的形式

  1.使学生拥有准确的音乐鉴赏水平;2.积极参与校园举行的各类丰富的音乐及其他的流行音乐活动;3.使学生在校园流行音乐活动中得到锻炼,得到提升,得到发展.六、课题组成员分工

  陈伟珊负责课题全面工作的统筹与安排,同时负责撰写各阶段的计划;

  何晓丽负责各阶段总结,同时负责就代替科研时间活动;

  罗文建负责撰写科研研究的成效论文何科研经费的到位。

  七、经费来源及预算

  经费预算2006年5万、2007年6万、2008年7万、2009年8万,经费主要来源:什邡市教研所拨给和接受社会团体或个人的捐赠或资助。

篇三:音乐文化研究

  

  音乐教育中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研究

  一、音乐教育中本土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1.有助于本土文化的发展

  由于我国的本土音乐有其独特的文化特征,且在世界范围内占有主要的地位,和东正教音乐、基督教音乐和其他文化的音乐组成全世界文化生态系统。提高本土音乐的教育,不但是重视自身的民族文化,也是对全球文化生态平衡的保护。

  2.本土音乐是本土文化的标志

  音乐是现代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本土音乐更是民族本土文化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有地域性和特有性的特征。本土音乐的产生受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语言和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和所在的民族文化共同发展、共同进步。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本土音乐逐渐进行改变和创新。

  3.音乐教育承担着传承本土音乐的责任

  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对本土音乐进行传承。学校是进行音乐传承的主要机构。本土音乐特有的价值只有通过音乐教育才能实现,而音乐教育对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需要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所以,音乐教育在学校中的普及为本土音乐的传承提供了基础,为本土音乐的传承提供了保障,最终实现了音乐教育在本土音乐中的传承。

  二、音乐教育中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研究

  1.本土音乐文化的整理

  本土音乐是我国重点保护的文化遗产,我们要加强对本土音乐的整理和保护。此外,加强对本土音乐的传唱是地方大学生应尽的职责。很多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中对本土音乐课程的开展,不但提高了学生本土音乐文化的兴趣,还令大学生提高了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学生要在教师的帮助下了解本土文化,并且通过各种渠道对本土音乐文化资料进行收集,积极参与收集和整理工作,以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并且提高自身对本土音乐文化的深刻理解。在本土音乐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中,提高了我们的审美能力和耐性,为音乐教育提供了素材[1]。

  2.加强音乐教育中本土音乐文化的宣传

  现在人们对音乐的喜爱偏向于流行音乐,对本土音乐等传统音乐不重视,也

篇四:音乐文化研究

  

  中国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中国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产业顺应着时代的潮流有着突破性的变革。其中,我国的音乐文化产业在历经兴起、体系初步形成阶段,伴随新世纪的到来进入了整合期,在这一阶段,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电脑、mp3等电子设备的普及、唱片市场的急剧萎缩、音乐产业管理体制不健全等客观因素和大众心理、偏好变化等主观因素的影响,我国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在迎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中的有利和不利局面,指出其内在的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促进音乐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国音乐文化产业、机遇与挑战、制约因素、解决措施

  从邓丽君《小城故事》展现的淳朴民风和一幕幕温馨的画面,到崔健《一无所有》中充满理想却又无法挣脱现实羁绊的呐喊。从《常回家看看》流露的亲情的温暖,对奔波忙碌的儿女回家看看的叮嘱,到《恭喜发财》表达的对人们愿望的最诚挚祝福,从侧面揭示的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小康社会的憧憬。不难发现,随时代的变化,音乐的内容和形式在不断更新发展,顺应着时代的潮流,响应着人们的心声。音乐在作曲、填词上无不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和精神寄托,是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具体表现。因此音乐的制作和传播,对增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一个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有重大意义,对人们价值观、人生观的构建具有指向作用。

  而音乐的传播离不开音乐产业的发展。音乐产业是为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市场化方式,从事音乐产品生产和提供音乐艺术

  服务的活动的总称,1它是围绕音乐产品的商业活动而形成的产业体系。其主要组成部分为唱片公司、音乐制作公司和发行销售公司。历经1979—1989年阶段的兴起阶段、1990—2000的体系初步形成阶段,我国的音乐文化产业自2001年进入了整合期,在这一阶段,不同于传统音乐产业以工业复制的流程为基础、产品也是物质层面的传播媒介、消费者之间的相互买卖或租借也是以物质的音乐传播媒介为核心进行交易,我国音乐产业实现了数字化的突破性发展。

  一、实现数字化发展,我国音乐文化产业迎来机遇:1、音乐借助多种传播媒介实现多元化传播模式。伴随21世纪信息科技时代的到来,音乐传播模式由单线条转变为多元化,它可以借助网络、影视、娱乐节目、广告等得到迅速普及。而网络技术的日益更新使网络成为各地区音乐产业相互融合可以利用的最直接有效的工具。而应运而生的数字化音乐突破了传统音乐产业的以唱片、CD、盒带等物质化音乐媒介进行传播的限制,在保证与基本原曲相同,用方便简单的家用型音乐制作软件在增强操作性的同时也降低了制作成本。从事音乐行业的人员也从传统音乐制作人、大型工业复制物质化音乐信息传播媒介逐步过渡到音乐IT制作行业和网络音乐信息传播行业。

  2、音乐文化产业与其他的文化产业的相互渗透。音乐文化产业与其他诸如广播、影视等的文化产业的联系日益密切,广播电台以音乐作为伴奏,影视节目的热播间接推广了其背景音乐,而音乐流行排行榜等综艺频道的报道引领了相关音乐产业的指向,促进了大众对音乐文化产业的消费。而音乐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也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音乐电台的流行使广播电台有新的看点。

  然而机遇总与挑战并存。我国的音乐文化发展现状仍不容乐观。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音乐产业是否发达的最重要标准在于音乐产品的发行量和产值,而在802年代后,中国才开始具有唱片业的营运模式。历经1995年和2005年的发展高峰阶段,2006年我国的唱片业发展受全球唱片业下滑趋势影响,统计数据小幅下降。而近几年,受数字化音乐的巨大冲击,我国的唱片业日益萧条。据统计,2009中国实体唱片销售额与2008年相比,下降近40%。加上制作成本低廉盗版唱片抢占市场份额,正版唱片产业的发展局势严峻。

  二、导致我国音乐文化产业发展局势严峻的制约因素。

  1、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现代音乐文化产业市场体系尚未建立,制约了音乐文化产业的正常发展。当前我国的音乐文化市场的发育不够完善,音乐文化产品市场、销售市场不够发达。伴随网络技术的普及和音乐的数字化发展,大众倾向于在网络上下载免费的数字化音乐,欣赏网上MV,大多数人认为此种方式在保证音乐品质基本不变的情况下相比购买唱片、磁带等音乐产品更为便捷、经济。只有少部分人仍坚持用无任何压缩、音质影响的唱片聆听音乐。大众的偏好和消费心理的改变导致传统的唱片市场急剧萎缩。据统计,2003年唱片销售为12.2亿元,到2009年却只有1.3亿元,市场惨淡可见一斑。

  2、丰富的文化资源未得到充分有效利用。我国有极丰富的音乐文化资源;民族音乐文化方面,56个民族的民族音乐文化资源多姿多彩,地域音乐文化方面,而各地区所流传的当地音乐作品极为珍贵;现代音乐文化方面,当今社会音乐文化上则是各种社会思潮、思想流派异彩纷呈。然而这些丰富的音乐文化资源却未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音乐人之间互相模仿、抄袭的现象屡见不鲜,原创与富有新意的音乐作品匮乏问题日益突出。如何把我国的音乐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音乐文化产业优势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3、音乐文化产业法规建设滞后。几年前,就有全国人大代表联名提出议案,3建议制定音乐文化市场理法,以解决当时存在的音乐文化管理跟不上,音乐文化市场立法滞后的问题,但由于部门利益纷争、职能严重交叉等原因,音乐文化市场管理费至今尚未形成。导致盗版横行,唱片公司无法从市场收回投资,只能减少新产品的开发制作,或“炒冷饭”包装旧节目聊以维持。新作品无人投资制作,严重挫伤词曲作者的创作热情,缺乏新歌、好歌,难以退出新人,难以搞活演艺市场的现象日益严重。

  综上所述,我国音乐文化产业发展受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现代音乐文化产业市场体系尚未建立、丰富的文化资源未得到充分有效利用、音乐文化产业法规建设滞后等制约因素限制。针对现阶段我国音乐发展产业的弊病,可采取以下对策以迎接挑战,促进音乐文化产业的健全和发展。

  三、制定对策以迎接音乐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1、加快相关法律体系的建设,加强音乐知识版权的保护力度,拓展音乐产业的利润空间。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一个完善的法律体系、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文化市场环境作保障。在一系列法律体系中,保护知识产权尤为重要。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大打击盗版的力度,抵制非法网站导致音乐产业市场份额被盗版者大量侵蚀的情况。从法律上加大对盗版行为的处罚和制裁。

  2、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音乐文化产业人才。创新是一个产业进步的灵魂,而人才是推动一个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音乐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我国音乐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坚持锐意创新,适时融入时代精神。在人才培养方面,应调整人才教育结构,开设音乐经济、音乐管理、艺术管理和娱乐营销等方面的专业,培养高层次音乐专业人才。

  3、国家对音乐产业发展提供政策上的保障和支持。

  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准。国家应将音乐产业发展纳入国家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并落实扶持音乐产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着力推动音乐产业发展。对于各地设立的音乐产业园业,应实行与科技产业园相同的优惠政策,搭建文化创意产业的大平台,支持文化与相关产业的聚集、融合和协调发展。

  总之,音乐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构建情况、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一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偏好。它在不断融入我们生活的同时也在改变影响着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取向以及素养和情操。现阶段,我国音乐文化产业在迎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挑战,如何协调音乐文化产业与网络信息时代的发展,如何实现音乐文化产业的现代化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对此,我们应重视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以促进我国音乐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从而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上层建筑,以促进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陈忱.文化产业思考和对话[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50[2]张美玉.当前我国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其理论溯源[J].大众文艺,2011,11[3]赵维英.萧梅.新经济中的音乐产业—来自“亚欧音乐产业研讨会”(2001,里昂)的报告.[J]人民音乐.2002,4[4]凤凰网2014中国音乐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新闻视频.http://v.ifeng.com/news/mainland/201411/0166730c-63ed-4a3d-b6cd-f20bd7a02233.shtml5

篇五:音乐文化研究

  

  20┃2009年11月第6期得音乐学界学习。众所周知,“音乐学”的一切研究工作都“音乐”相关事项展开的,本学科有是围绕着着十分明确的学科属性与定位、研究对象和要求,丢弃了这些,音乐学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从业者对此心照不宣。人类学家自“跑马看花、浮光掠影”的田野我反思的那种工作与态度,那种“信手拈来、自由发挥”的论文杜撰与做法,也是音乐学学科长期以来防止和反对的,音乐学家也应该对此做出反思。我们需要告诫自己:研究方法可以是多样的,但是,脚踏实地、真诚相对,没有唯一或绝对。却是必须要做到的。多视角、多侧面、多元化在当今学界已成为基本共识,无论做学问、做人都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胸怀;真正熟悉和掌握各自的研究对象,脚踏实地的深入到实际之中,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一次个案研究,这是不断自省、不断学从业者的本分;不断反思、习,这是学科进步的基础。当今的音乐学学科,在其他人文学科的多元发展引领与促进下,也进入了多法并存、的时代。“学科与学科之间、学者与学者之间,相互承认对方存在价值”的学科思路与学术胸怀有了一定的进步与拓展,人类学家学科反思与不断前行的学术自省与胸襟,启发和促使了音乐学学科的重新思考与努力改进。我们需要强调,音乐学学科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应该对研究对象有真正意义上的了解与把握,由此产生的研究成果才可能体现所“科学意义”,才可能产生所期盼的“学追求的术价值”。人类学家期盼“如果知识界能够同时也提供社会科学的民族志叙事,中国社会对自己面临的问题的判断和选择会很不一④。作为音乐学家,我们是否也有必要认样”“音乐学理论”与“中国音乐实真思考一下:践”之间究竟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作为中国唯一一所以民族音乐为办学定位的教学单位,我们是否需要为中华民族反思一下当今的民族音乐教育现状?是否需要反省:当欧洲的音乐学家将欧洲传统音乐的每一个单音复调学、都做了细致分析,总结出了和声学、曲式学等等理论之后;当西方的民族音乐学家在异民族传统音乐基础上做了实地考察,以其研究成果为学界提供了方法论并被引入柯达依等异民族音乐中国的时候;当奥尔夫、教学法在中华民族的学校教育中大肆推广的时候……中国的音乐学家该为本民族音乐文化承担什么?中国的音乐学家该对世界多元文化格局贡献什么?……作者单位:中国音乐学院④同注①,“总序”,第3页。论音乐文化诗学:一种音乐人事与文化的研究模式及其分析┃文>洛秦件按照其存在的可能及必然的规律进行思考、叙事和阐释。简而言之,音乐文化诗学所“诗学”的音乐文化写作提供了一个原则,即对那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典型人物和事

  “书写民族音乐文化”笔谈┃21呈现的是音乐的文化思考、人事叙事、意义阐释的学理路径。本文第一部分讨论“音乐人类学诸理论模式及其问题”。任何学术理论的呈现都具有其模式特征,随着学科及其理论的发展,研究模式也不断变化、更新和多样。音乐人类学的发展历程自其史前历史至今,无不例外地遵循着上述的学术原则和规律,也先后形成了各种理论模式。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梅里亚姆于1964年提出的观念、行为和音乐“三分模式”。由于梅氏模式“历史意识”的不足,《关于重建音乐人类学赖斯于1987年发表了的模式》,推出了另一种“三分模式”,即历史社会维持、个人创造和体验。在这期间构成、有许多学者先后提出了大量研究思路,以求音乐学与人类学之间的紧密结合。任何研究模式的探索和建立都是对学术研究发展的推动,是对事物本质及其一般规律探究的深入,是在通往真理的征途上更迈进了一步。然而,从哲学的角度来说,我们永以上模式的产远只能接近真理,而不能获得。生无疑为音乐人类学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使得该学科的学理性程度更为坚实,学然而,为深入和推动学术发术视野更为宽广。展,正确理解和应用已有理论及其模式是一个方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和研究它们各自的价值和差异,以及探索其他不同视角因此,笔者提出的模式的建构是另一个方面。模式设想,为音乐人类学的中国经验反思与总结做些尝试。文章第二部分论述“本文模式的意义及。“人事”,即人的生死存亡及其所作其设想”所为。因此,从本质上讲,文化就是人事问题。本文模式强调的是音乐与之相关的“人事”。体现为(乐)人及其事(乐)。具体“音乐人事”阐述如下:1.(乐)人:与所考察的音乐对象所关联创作、表演、经营、受众的人,包括制度决策、及思想者等。2.事(乐):(乐)人从事与所探讨的音乐对象所关联的事项,包括作品、表演及其消费和运作活动。3.文化:本模式所谓的“文化”环境具有“宏观层”—历史场域,——三层含义,其一是在此不仅有“历时”的“过程”,而且也表示过“历史本身”的客观存在,它是去已经发生的音乐人事与文化关系的重要时空力量;其二是“中观层”———音乐社会,指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定社会或区域中地理和物质空间,更“社是该空间中的社会结构及其关系,这个会”是具有音乐属性的,是与所研究的对—音乐人事直接相关联的,是由该音乐象——人事的生存及其文化认同范畴所构成的;其“微观层”———特定机制,特指直接影响三是“音乐人事”的机制,“机制”具和促成及支撑有功能性、多样性、多元性、特殊性和复杂性,其特征表现为意识形态、支配力量、活动或事件等因素。突出和强调历史的作用及其在音乐社会中形成的特定“机制”的探讨,也正是构成音乐“中国经验”学术模式的重要特征。文化研究的本文模式的学理关系表述为:结构性地阐述,音乐的人事与文化关系,················是如何受特定历史场域作用下的音乐社会环···················境中形成的特定机制影响、促成和支撑的。·················本文模式与以往,尤其是赖斯模式有类社会和人之间的关联似之形,即强调历史、概念、对象、目标、结作用,但与其在前提、方法和论证方面都有所不同。构、本文模式的架构分为四个层面:1.前提:历史场域和音乐社会是构成“音发生和存在的需求性前提,个体条件乐人事”和特定机制是支撑“音乐人事”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基础。2.模式的结构体现为:(乐)人及

  22┃2009年11月第6期其事(乐)二者是直线平行且互动的,而文化环境中的历史场域、音乐社会和特定机制之间并非互动,而是由宏观—中观—微观垂直线方向相叠的关系。3.研究路径体影响,并三层环套、现为:形态———叙事音乐人事的内容和形式,—分析音乐人包括音乐自身及其活动;过程——事的需要与可能,即发现特定文化环境中的历史场域和音乐社会及促进和支撑特定机制对—阐释音乐人事的于音乐人事的作用;本质——存在的必然性。4.本文模式的核心是着发生、重于文化环境(历史/社会)中的“机制”。笔者“机制”概念来强调特定文化环境中的某借用种运作方式直接关系到促成和支撑音乐人事的发生和存在。其特征有:(1)意识形态:“机可以是思想、观念、信仰等意识形态的形制”制度、机式;(2)支配力量:也可能是相关权力、构、场所等管理和支配力量(机构或人物);(3)宣传、经营等活动或事件:也可能呈现为教育、运行方式的活动或事件等。图示:本文模式架构文章的第三部分为“本文模式应用的案例叙事”。依据本文模式的设想结构,对笔者所观察到的音乐人事与文化关系中所出现的一些现象进行叙事,以示本文模式的应对于模式应用,需要说明:其一,“诗学”不用。“诗性化”之学,它更不是指导诗文能理解为规律和思想写作之学,而是对于诗歌知识、及其研究的哲学。因此,它是理性的。其二,“音乐文化诗学”的主体———音乐,它是最接近于诗歌的形式,其本质是艺术,而非科学。然而,音乐的文化研究不仅需要感知,更多的则是对于音乐意义的认知,其在很大程度上人的艺具有了思想的属性。音乐由人创造,术活动不能脱离其所处的历史环境和社会音乐文化的诗学就具有了探究土壤。由此,“人创造的艺术与其生存的文化关系”的哲学品质。它,同样是理性。其三,虽然本文以音乐“文化思人类学观念建构了新研究模式,但考、人事叙事、意义阐释”的学术范式可以适用于各类音乐文化现象。也由于此,笔者不称本文模式为音乐人类学理论,而称“音乐。其四,本文模式既不是音乐文化文化诗学”写作的知识,也不是一种写作模式或结构,它是一种思考的方式,是分析、理解和认识“音的参照系。也因此,在乐人事与文化的关系”模式应用的案例叙事中,所提供的是一种认识事物的途径,而不是书写样板。限于篇幅,仅列出模式运用的案例叙事内容的标题如下:案例1,宫廷与民间———论唐宋教坊功能与长安音乐生活案例2,理论与现实———朱载堉“新法密率”的发生与宿命—昆曲的兴衰与案例3,艺术与政治——国家政治案例4,平等与尊重———美国街头音乐的人文阐释

  “书写民族音乐文化”笔谈┃23最后,笔者想再次强调:一方面,本文对已有音乐人类学诸模式的讨论与分析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它们的仔细研读,促使笔者本人和读者更为完整和充分地认识和理解这些模式建构过程的学科历史背景,积极肯定它们价值和意义。同时,期待在前人各自的功能、基础上和多元理论探讨中增添另一视角,也希望能为逐渐积累音乐人类学的中国经验和本土化反思而做出一些尝试性努力。另一方面,本文模式的本质是认识音乐的人事与文化关系,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对真理的追同时,笔者也认识到,实际上人们所能企求。“部分真实”的认知,这是由于及的只能是对“眼睛看到的是经过你的头脑选择的”。对于音乐文化写作而言,我们的研究更犹如摄影——通过大脑的思考、眼睛的关注、及其作品—镜头的选择,以及印刷或屏幕的显示而成。因“主观真理”能达到的境界是对音此,我们的乐意义的理解。研究模式的建构是提供一种研究的视角,它是学术思考的方式之一,是学科、学术和学人对于特定文化范畴所涉事物相对深入的阶段性认识。它不具唯一性、普适性,更不可能具有永恒性。附言:全文约三万五千字,鉴于专栏篇幅所限,在此仅就模式理论部分进行简述,模式运用案例叙事及其分析从略。作者单位: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学论文之写作目的┃文>桑海波一、缘起(一)民族音乐学理论本体研究文献,更多阐述的是民族音乐学写作的基本方法,强调田野工作资料在民族音乐学论文写作中的重要价值,以至于给大多数学人的印象是:只要将所描写的音乐事项放置其存见和发展的文化背景中加以观照,就是民族音乐学论文的最终目的了(文献资料来源于31个省部级以上的专业学术出版物中的254篇相关文4部专著,时间跨度为1982年———2009章、年3月)。(二)上述观念导致的最多结果就是,民族音乐学论文的写作者直接把运用民族音乐学的方法作为民族音乐学论文写作的最终目的。因此,无论是“志”式文献,还是研究型文献,调查报告性质的文献梳理与田野工民族音乐学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引进我国伊始,就始终以其方法论而著称。实际上,就民族音乐学产生和发展的本质而言,其最终目的是为人类自身和谐发展而服务民族音乐学论文的写作也必须为的。因此,达到这样的目的而书写,尤其是强调以人为纵观我国民族音本,科学发展的今天。然而,乐学论文的写作状况,无论是对民族音乐学理论本体研究的文献,还是运用民族音乐学方法写作的文献,这一学术书写的根本目的,至少在过去近三十年的历史时期内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尤其是民族音乐学学生论文的写作更是如此,具体表现可以归纳如下:

篇六:音乐文化研究

  

  音乐文化环境研究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陈述一些社会上不健康的音乐文化现象,分析了造成不健康音乐文化环境的原因,提出创设健康音乐文化环境的构想,呼吁健康音乐文化环境早日到来。

  关键词:社会音乐文化环境文化产业音乐文化时尚健康音乐文化环境

  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余笃刚教授来笔者所在的院校讲学时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为什么那些追星的年轻人对歌星崇拜到疯狂的地步,大家想过没有?我们的音乐教育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在哪里?是啊,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现象呢?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

  音乐是“完美人的灵魂”的艺术,如果我们的国民,尤其是青少年身处的音乐环境是不健康的,那将是很可怕的。

  事实上,我们身处的社会音乐文化环境就是一个无形的、庞大的“造星工程”。这些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也走向了市场。市场上充斥着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音像制品,其中不健康的东西占了很大的比重。再加上报刊杂志、电视、CD、VCD、DVD、网络及各种演唱会等各种传媒每天都在对青少年进行“狂轰滥炸”。虽说小学、中学及很多大学也都开设音乐课,但一周有限的课时实在是太苍白无力了。因为即使不健康的流行音乐进入不了课堂,却也抵挡不住其进入现实生活,更抵挡不住社会大环境的种种诱惑。各种媒体每天都在炒作明星,拿传播效率最强的电视来说,究竟应该倡导什么呢?请看具有龙头作用的央视的《综艺快报》每天都在说些什么,有关音乐的大都是些流行音乐及其歌星之类的话题。其实,全国各大城市每天都有高档次的高雅健康的音乐活动与演出,《综艺快报》为什么不多提多报?《综艺快报》到底在倡导什么?在央视的带领下,各地方电视台更是明星长、明星短的,什么样的节目也要拉上一两个明星做招牌。我们身处的环境无时无刻都在提醒着你——关注明星,快快关注明星!在这样的舆论导向与环境中,人们是很容易追星、拜星的,尤其是那些缺乏理性思维和审美判断能力的年轻人。

  当今的社会音乐文化时尚是什么?就是造星、捧星、拜星、追星。湖南电视台的《超级女声》栏目更是把这种时尚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现在,到处都处于“超女”的热浪之中,尤其是青少年;加上各媒体不失时机地推波助澜,把“超女”的话题和照片搞得铺天盖地。“超女”已把全国的女孩子们撩拨得心驰神往。她们不惜一切代价,排队报名挤破了头,且不惜打“飞的”去湖南圆梦。2006年度,“超女”栏目更是抓住火候,将原来几个地区的选拔推广成全国各地的海选。实实在在地变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超级女声运动”了。“超女”栏目制作人正是抓住和迎合了很多年轻人的心理,推动着这股强大的拜星热潮。基于电视栏目的运作角度来看,它的确是成功的。还没有哪个电视栏目能像“超女”这样掀起如此巨大的轰动效应。电视运作者的腰包鼓起来了,而社会效应却是追星的狂热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了!电视的导向力和影响力实在太强大了,这就是现在的社会音乐文化时尚。由此笔者想起了我国著名音乐评论家田青教授来学院作报告时语重心长的话语,“当今,传统文化已奄奄一息……现在我们中国文化缺的是继承和发掘……”假设“超女”栏目若能换成“超级民歌手”或“最有特色的民歌手”之类的内容,那么湖南电视台在继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和倡导健康音乐文化时尚方面或许将会做出更大的贡献。不过,那样具有的轰动效应是否不如唱流行歌曲呢?笔者觉得未必。因为从“超女”获奖歌手来看,她们都接受的是正规系统的音乐教育。而音乐学院能唱民歌的学生应该更多。我国疆土辽阔,民族众多,民歌资源是那样的丰富和多彩。若“超女”能唱民歌,也定能带动全国范围的歌手的参与,也必定会抓住全国范围的观众。

  对于传媒作用最大的电视媒体来说,是否加大对高雅音乐传播与报道的比重?另外,是否把音乐评论家请上电视,让他们进行音乐电视评论?让他们对各地的音乐活动与演出进行评论和指点、引导和提高观众的审美态度与审美水平,以期制造出另外一种音乐文化时尚?

  市场经济的特点是,一切商品满足市场的需求。但是,有人需求不健康的有害的物品是绝对不能满足的!所以经济发展需要宏观调控。而文化是作用于人的灵魂的产业,尤其是音乐。

  当今的文化已经融入到市场之中,既然已是市场文化,当然可以在对社会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同时,有必要对文化的发展进行适当的“宏观调控”。

  纵观我国历史,从古至今的很多例子都可说明,一个社会的音乐文化时尚是可以进行人为创设的。

  唐代音乐文化极为繁荣。上至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没有不热爱音乐的。主要原因是唐玄宗李隆基的极力提倡,他亲自带领、创建许多专门音乐机构。由于统治阶级的高度重视和大力倡导,致使唐代燕乐得到了极大发展。

  清末民初,一些有识之士和文化精英们积极倡导在学堂开设乐歌课,在政府的支持下,“学堂乐歌”运动轰轰烈烈开展了起来,全社会到处都在传唱“学堂乐歌”。“学堂乐歌”的传唱活动最终成为当时的社会音乐文化新时尚。

  而“文化大革命”时期是全民齐唱样板戏。那时样板戏“占据了整个中国的文艺舞台,占据了中国老百姓全部的业余文化生活”。全民同唱样板戏就是那时的社会音乐文化时尚。这里,暂且不说唐代、清末民初或“文革”中的音乐文化时尚的是与非,我们应该承认的是,文化的“宏观调控”作用也是很大的,一种音乐文化时尚是可以人为创设的。就看怎样去倡导和引导,或者愿不愿去倡导和引导。我们需要的是健康的音乐文化时尚与环境。

  至于怎样去创设一个健康的音乐文化环境,加强审美教育系统,这是一个很大的系统工程,不是单凭音乐教育工作者就能做到的事。这需要从文化管理部门到创作群体,到大众传媒,到音乐教育工作者、音乐理论家、社区、学校、企业到家庭的密切配合。再加上对大众传媒体系的不断完善,教育职能部门以学校为突破口,大力加强基础音乐教育,倡导健康高雅的音乐文化教育等。社会培养了那么多的文化精英,他们也就更有责任担负起这种社会的重任,来共同倡导一个健康的审美音乐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郭建民中国民族声乐文化引论.万卷出版公司

  【2】夏野中国古代音乐史简编.上海音乐出版社

  【3】袁静芳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

篇七:音乐文化研究

  

  音乐论文

  社区音乐文化传承与研究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也加快了发展的步伐,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精神文明领域的需求也逐渐增多。社区作为构成社会的最基本的单元,是人们日常生活、娱乐和交流的重要场所。社区音乐文化作为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充分满足了人们对精神文化的渴求,它是和谐社区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不可忽视的力量,是音乐历史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

  一、社区音乐文化活动的分类

  (一)声乐类

  包括混声大合唱、男声合唱、女声合唱、重唱、独唱、歌舞剧等形式,其中以大合唱和女声合唱居多,几乎每个社区群体都具备一个合唱团。演出中多用伴奏带形式,条件较好的社区有乐队伴奏。合唱是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一种音乐形式。

  (二)社区舞蹈

  舞蹈是深受大众喜爱的另一种类型较多的音乐文化活动。它的题材较广泛,形式多为群舞,社区舞蹈多种多样,如近年来迅速发展且受到中老年人喜爱的广场舞,舞种众多,有民族舞、交谊舞等;又如深受青少年追捧以快闪形式实践的街舞,新奇刺激,活力十足,两种舞蹈形成了全民参与的发展势头。

  (三)音乐欣赏

  这是迅速提高社区人民各种素养的重要活动。今年的金钟奖,摆脱了以往高端专业比赛的形象,走进社区,让广大普通老百姓参与赛事,公开比赛让群众欣赏高水平演出。现今,在很多社区都会定期举办音乐欣赏活动,邀请并一些专业团体到社区演出,并用大屏幕进行播放。某些街道或会所还组织音乐素养课程,让不同年龄段的人能接受相应的音乐文化教育,普及音乐文化历史知识。

  (四)戏曲类

  这是较为常见的社区文化活动,以中老年人居多,但不乏少年儿童参与。例如,粤剧在社区非常盛行,有固定的戏迷,有些社区的参与者已经达到专业的水平。很多粤

  剧的专业团体为了传承粤剧传统文化,纷纷走进社区教学。

  (五)体育健身操

  现在的社区体育健身操已经不只是单一的体育活动,而是与音乐紧密结合的健身活动。柔力球、太极拳剑、木兰扇等成为了一种新颖的音乐健身表演形式,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二、社区音乐文化活动的特点

  首先,活动参与的群众性。无论是声乐、舞蹈、还是其他形式的活动,多以群体共同参与为主要形式。这种参与形式促进了社区群众之间的交流和联系,便利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其次,音乐文化的多元性。社区的群众来自五湖四海,带来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文化,而这样组成的社区音乐文化可以说是集百家于一成,丰富多彩,别具创意,对音乐文化交流的有着重要的作用。

  再次,活动形式的多样性。社区的音乐文化突破了传统音乐活动的模式,有很大的灵活性,更能考虑大众的喜爱,融合不同的活动形式,促进音乐艺术形式的创新,充

  分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有利于不同音乐艺术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

  最后,具有经济功能。通过政府财政拨款、社区基础设施开放等手段能使社区增加一部分收入。一些文艺团体被邀请到社区内进行演出活动,社区给以劳动报酬,也是社会精神文化生产得以顺利进行,同时增加政府税收。大部分中老年人参与社区音乐文化活动,身心得到了锻炼,减少了医疗费用,同时也减轻了国家补贴负担和子女负担。年轻人参与活动能增强活力,提高工作积极性,从而创造更多价值。

  三、社区音乐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硬件设施严重缺乏

  共同生活在同一空间内的社区文化,是具有相同的价值观和社会意识的。但是在组织相关的音乐文化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困难,在重要的就是硬件设施不完善的问题。在政府提倡“全民健身”的同时,一些企业开始对各个社区捐赠健身器材。但是只有捐赠,对于之后的保养和完善却没有人承担。以现在中国最为流行的广场舞为例,“中国大妈”在组队的过程中因没有专业的人指导或者是因为没有音响设备可能导致了广场舞没有办法真正的跳起来。

  (二)

  缺乏系统管理

  现在的社区文化由于缺乏系统的管理导致了社区的音乐文化活动与居民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冲突,特别是在高考期间,考生家长与广场舞大妈的冲突日益尖锐,这都是缺乏管理导致的。这需要社区的管理机构即居委会发挥关键的作用,作为二者之间的中转器需要努力调节二者之间的矛盾,应该规划好时间和地点,努力做到避开休息的时间或者安排到一个远离社区、不影响其他居民正常生活的地方来进行。

  (三)社区间发展不平衡

  社区中生活的居民的年龄层也决定了该社区的社区音乐文化的发展。年轻人的生活节奏较快,工作和生活压力较大,对于社区的音乐文化可能没有很大的精力投入。老年人则是更加倾向于社区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生活的可能较为偏僻有助于社区活动的进行,同时生活较为安逸,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社区的音乐活动中,这样社区的音乐文化活动较好。由于年龄层的问题就造成了社区间发展的不平衡。此外,还有社区的资金储备、相关单位的支持等也有很大的影响。

  四、结语

  社区音乐文化活动是社会的各个基层单位中所进行的社会活动,它的人群范围是十分广泛的,因此音乐题材的选择对于社区音乐活动的组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音乐作为一种快餐音乐,其特点是旋律简单、内涵贫乏,昙花一现。所以对于传统音乐的继承和创新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具有积极健康的音乐主题,才能更加符合广大居民群众的审美,有助于提高其接受的能力。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更加能够吸引广大群众全身心地投入到社区音乐活动中去。

篇八:音乐文化研究

  

  江西财经大学

  音乐产业文化发展研究流行音乐之我见学

  院:会计学院会计学133班

  上课班级:A0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

  名谢自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

  号:0132147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课老师:李霜老师

  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飞速,市场经济元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模

  式和发展方向,产业发展模式是解决当前流行音乐发展瓶颈的必经之路。面对多样的消费群

  体以及我国音乐艺术发展现状,我国流行音乐产业发展模式要在注重开拓更广阔的市场、采

  用灵活的营销方式上加大力度。结合高校音乐教育变革过程,培养高校学生的音乐创新能力,为流行音乐产业化模式的长远发展储备后备力量。

  一、音乐文化产业的含义以我国音乐产业的发展情况

  音乐文化产业是一种以知识作为基础的产业文化,在音乐文化中具有很

  强创新的理论设计,也有的是有能力的劳动者自己创建的,通常都是将音乐文化

  作为核心观念,聚集音乐文化、信息技术、传播方式、自动化技术等结合在一起

  的知识的结晶,所以自身的知识性就很强。目前,我国每个地区都设立了专门从事

  音乐产业发展的部门,也慢慢形成了比较健全的管理体制,这给现代化建设阶段

  里音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保证。但是,我国的音乐产业却缺少自主发展以

  及穿凿能力,造成竞争力低下由于音乐长时间都受制于传统体制,几乎不具备自

  由发展和创造的空间。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缺乏高素质音乐人才,造成原动力不

  足。并且,缺乏健全的法律体制音乐文化作为文化产业的主要组成,它的维护问

  题也是文化产业的问题。总之,在当今音乐产业发展繁荣的今天,它的未来形势

  并不乐观,仍需我们在音乐创新上加大力度。

  二、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现状分析

  ⑴中国流行音乐创作的基本容一中国民族音乐

  流行音乐其实不是一种音乐形式,而是一种音乐行为及其被社会认可的程度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流行音乐的流行代表的是流行音乐就已经得到了广泛

  的认可。尽管如此,不可否认的是,流行音乐只不过是西方文化入侵中国的一个

  产物,尽管人们借助流行音乐表现各自的生活和心情感,但是音乐是一种很容易

  超越的艺术形式,一成不变的东西再流行也只是一时的,不能成为永远,在不久

  的将来,依旧会被时间和历史冲刷殆尽,然后被人们遗忘。

  因此,中国流行音乐必须找到一种使其自身能永葆活力的容去丰富自己。而

  要想让人们铭记的方式便是找到自己的特色,而这一特色就是中国的民族特色,就是中国民族音乐,晓峰在《当代音乐文化审美的社会心理背景》中曾对中国音

  乐做过这样的分析:“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已经进入现代社会,当代的音乐文化

  必然带有当代的特征,音乐文化随着时代和这个时代的人的需要而变化发展,这

  本身便是一种创造,一种不脱离民族传统并以现代生活为根本的创造。”从这个

  分析来看,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流行音乐便是现代生活的体现,而它是不可能脱离

  民族传统而创造的,所以,中国流行音乐以中国民族音乐为基本容进行创作才是

  必然选择。

  ⑵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和中国民族音乐息息相关

  中国民族音乐是指用中国传统乐器以独奏、合奏形式演奏的民间传统音乐。

  最早的中国民族音乐可以追溯到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流行的吹笙、吹竽、鼓瑟、击筑、弹琴等器乐演奏形式,那时最广为人知的便是《高山》和《流水》。汉时

  的鼓吹乐,晋的清商乐,隋唐时的琵琶音乐,宋代的细乐、清乐,元明时的十番

  锣鼓、弦索等,演奏形式更是丰富多样。直到现在,中国的民族音乐依旧存在,中国的民族音乐存在了数千年,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中国民族音乐也经历着各

  种变化,在每个历史时期,中国民族音乐都本着海纳百川的精神不断吸收和借鉴

  其他的外来音乐,用其特有的方式记录着中国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正是有了这

  种兼容的精神,才使得中国民族音乐发展至今。流行音乐与民族歌曲的结合,使

  得民族风格的容借助着流行音乐的形式得到了最快最广泛的传播,而流行歌曲也

  借助着民族音乐的容使自身的音乐感染着整个民族,加深了人们的民族情感,也

  更好的促进了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流行歌曲与民族音乐的完美结合,不仅有利于

  中国民族文化的快速传播,更有力于流行歌曲的进步。

  马克思曾经说过:“越具有民族性的就越具有世界性。”这是对民族音乐的赞

  扬,也说明了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而,流行音乐将容着眼于中国民族音乐是流

  行音乐走向世界的必然,我们的流行音乐应当具有中国民族的特色,我们的民族

  音乐更应该具有当代的时代精神。

  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是全球化和多元化,无论对经济还是文化而言,都是趋

  于全球一体化,而音乐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也应该顺应当今文化的发展趋

  势

  融合。不同的音乐形式体现的是不同的精神容,而为了满足不同的需求,只有把中国流行音乐与中国民族音乐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够使中国的音乐不再

  局限在中国的围,才能够使中国的音乐走向世界,成为世界人所乐于欣赏和接受

  的作品,这样的音乐才能够长久,这样的音乐才能在不断地发展与变化中永存。

  三、我国流行音乐产业发展走向探索

  ⑴构建流行音乐产业多元化、创新型的发展模式,开拓更广阔的消费市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音乐产业和其他任何产业一样,都必须充分

  尊重市场经济规律,才能经受住市场的考验,取得更大的进步。我国音乐产业要

  取得更大发展,也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一是要看清市场需求,引领市场潮流。在

  产品质量和表现形式上,首先要使产品高雅、高尚、高贵,又要随时跟踪国外市

  场潮流,用新锐的视角引领潮流。二是要充分考虑受众的需求,以平民的视角和

  展现形式,让更多的普通大众易于接受。三是要植根本土,不忘特色。任何一种

  艺术,只有和当地的文化相结合,植根于本土文化之中,才能彰显出更大的生命

  力,也才能担负起引导大众审美的责任。

  ⑵注重我国音乐产业的发展的链条化效果以及法律制度

  目前我国音乐产业的发展还未形成稳定成熟的发展模式,需要不断创新,提

  高档次,方能达到链条化效果,在争抢市场经济的“大蛋糕”中占有更多的分量。

  但增强竞争实力并非一朝一夕,也并非易事,需要从事或有志于从事音乐文化的广大人士具有敏锐的眼光和专业主义的精神,能利用各种有效的方式积极网络各

  路人才,共同推进音乐产业做大做强。创造音乐品牌来提升竞争力自主创新能力

  能够影响国家的综合国力,也是进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更是我国

  音乐文化产业健康、迅速发展的基础。品牌经营是音乐产业形成的开端,最后慢

  慢再发展成产业经营。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发展音乐文

  化的时候不但要将这个优势充分利用,还要不断创新,将时代的新元素融入到音

  乐当中,创建出真正属于我们的品牌。所以要将音乐创意品牌和科学技术结合在

  一起,创造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精品,形成的品牌。与此同时,还要做好市场的宣

  传,将自己的品牌推入市场,满足市场的需求,提高音乐产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为了加快音乐产业的健康发展,就必须要强化音乐产业的法律体系,维护音乐文

  化的知识,扩展音乐产业的前进空间,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健康的音乐产业发展

  空间。首要工作就是健全音乐知识的维护政策,维护音乐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然

  后要将音乐维护的政策落到实处,加强盗版的打击力度,按照法律对破坏音乐市

  场正常发展的网络进行处理,为音乐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

  ⑶健全完善音乐文化产业的创新机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对整个国民社会来说,音乐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具有很大的正外部性。外部

  性包括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是一种物品或活动施加给社会的某些成本或收益,而这些成本或收益不能在该物品或活动的市场价值中得到反映。在音乐文化产业,一部作品的制作需要创作者投入巨大的精力和财力,也就是说需要支付较高成本,而对于抄袭者来说,其成本几乎为零。在缺乏有效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的情况下,创新者投入了较高的成本却难以获得应有的回报,但模仿者以极低的成本盗取了

  很高的收益,对作者本身造成了很强的负外部性。所以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将会极提高音乐文化产业的创新水平。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通过对创新成果

  的收益权、使用权、转让权等基本权利的有效保护,使创新者获得合理利益,使

  外部性部化,鼓励创新,提高文化产业创新水平。

  ⑷改进高校音乐教育模式,储备音乐产业化发展人才资源

  在现在的经济条件状况下,音乐产业和其他产业的结合是一种趋势,所以在培养音乐人

  才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逐渐健全人才教育机构,尽量培养一些高技能人

  才。人才是音乐产业发展的核心资源。当前的音乐产业发展呈现出产业融合的基

  本态势,音乐产业与其他产业的互相融合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全球性趋势。所以我

  们在人才培养方面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

  重点突破。笫一,一些高校要专建一些音乐经

  济、音乐管理以及音乐营销的音乐,然后再和另外的学科结合,强化对学校的教师、音乐装备

  以及教学技术的培养,加快音乐专业人才素质的提升。第二,音乐企业要强化对职工的培养,为员工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第三,要借助不同的方式来创建

  音乐文化氛围,激发音乐人的创作灵感,促进音乐人创作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芳;;借鉴与融合传承与超越一一中国流行音乐发展之分析[J];大舞台;2011年11期

  [2]王思埼;1978-2003年间中国城市流行音乐发展和社会文化环境互动关系研究[D];师大学;2005[3]孔晓飞;音乐产业化进程中盗版行为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导刊;2007年12期

  [4]武药歌;影响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的因素简析[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22期

  [5]锐;流行音乐和声中的功能一音级一色彩相关技法之研究[D];音乐学院;2011年

  [6]晓峰著.《当代音乐文化审美的社会心理背景》(M).音像,1996.

  [7]香兰;;我国大众音乐文化背景下流行音乐发展的趋势探析[J];品牌(理论月刊);2011年03期

  [8]徐文科;:试论当前城市音乐文化与音乐产业化问题[J];群文天地;2011年14期3.再生著.《论新音乐

  的历史观》(J).1999.(01)

  [9]王娅;;文化视域下流行音乐产业化发展研究[J];企业研究;20H年18期

  [10]艳昆;;如何在音乐产业化发展中培养高校音乐生的创新能力[J];音乐时空;2011年12期

  [11]尤静波著.《中国流行音乐通论》(J).201L(01)

  [12]王思琦著.《中国当代城市流行音乐》(J).200[13]广壮;;市场经济下中国流行音乐现状分析[J];商;2012年07期

  114]戴平;;浅谈弦乐在流行音乐中的作用[JJ;通俗歌曲:2013年06期

篇九:音乐文化研究

  

  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

  一、琼台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形成

  琼台两岸原住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与文化历史如同其部族的发展进步一样年代久远,海南岛和台湾岛地理地貌相似,中部山区,四面环海,而中央山脉错综复杂,交通极不便利,也直接造成了不同地区部族之间基本没有往来,各自延续其自身特点发展,直接导致其语言、民族音乐文化表现形式也同样延续着早期原汁原味的各自特点:音乐具有群体性;音乐表现形式与原始宗教活动文化交融相辅;音乐结构原始纯朴,韵味具有原生态的特性等。音乐是文化娱乐活动的象征和表现,是情绪和内心思想的一种宣泄和释放,是维系部族团结力量的手段和方法,也是代替文字表现内心事务的方式,在琼台两岸原住少数民族生活中,从老人到小孩儿,几乎无人不会唱歌跳舞。故此,琼台两岸少数民族音乐具有原生态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重大价值,挖掘、收集、整理琼台两岸原生态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对其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和科研价值。

  二、高校对民族音乐发展的作用

  对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来说,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除维护原有的少数民族文化村落与传统节日外,原生态的艺术体系概念发扬传承主要依赖于民族地区高校对人才的培养。琼台两岸原住民的音乐课程主要集中设置于大专院校。与原生态音乐文化研究相同,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逐步进入高校教学培养计划中,真正的形成教学课程。但是,由于各大专院校教师人才来源的地域不同、学源专业各异、科研方向不一,以致在教学过程中,方法、手段及其内容也不均衡。大致具有几个特点:首先,地处民族地区,有民族音乐教学传统的大专院校开设课程相对较早,因为这些院校的教学目的或宗旨是保存发扬中国传统民族音乐,面向民族地区,服务于地方社会,所以在传统民族音乐方面的课程设置包含了民族音乐学、民族民间舞、民谣研究等诸多方向。同时,高校艺术专业也经常举办或参与各类民族音乐演出和比赛,这都是良好的培养手段和方式,在演出和比赛中即检验了知识的掌握程度,又促进了是高校艺术专业及地方艺术团体之间的交流和发展。同时,高校中部分教学科研人员,在该方向的深入研究也为两岸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除了演出表演形式外,高校中的本科、硕士及博士研究生中不乏人才,对这个方向领域进行理论知识的系统研究,甚至最终形成了毕业论文的科研成果,对两岸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

  三、旅游发展与文化交流

  近年来,民族音乐、少数民族文化热潮不断兴起,作为国际旅游岛的海南,除了美丽的海滨景色,更多吸引国内外游客兴趣之处,就在于海南少数民族特色的原滋原味的民族文化,随着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海南东部及中部许多少数民族地区,涌现了许多黎村苗寨、民俗文化村,其主要的旅游项目就在于其原生态的文化环境,区别于钢筋水泥、高楼商厦、现代而忙碌的城市氛围,给人以回归历史和自然,古典韵雅之美,具有民族特色风土人情和载歌载舞的精彩表演,更是让游客流连忘返、津津乐道,其中极具特色的竹竿舞、打柴舞等黎苗族舞蹈,《久久不见久久见》等经典的黎族民歌,已经是许多到过海南朋友们耳熟能详的歌舞曲目,这也对海南黎苗族历史文化及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通过发展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对推动国际旅游岛经济建设和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台湾少数民族风情更是大陆游客情有独钟的旅游目标,高山族等原住民族的民俗文化,歌舞风情给人们展示了台湾特色的文化传承之美,而其风俗特点和音乐形态表现与海南又极其相似,这更印证了琼台两岸同宗同源,相亲相连的历史特征,而近年来,琼台两岸的文化交流也比较频繁,像海南一年一度的黎苗族节日“三月三”,同样也是台湾少数民族的重要节日,促使两岸同胞共同欢庆,也每年定期文化交流盛会。2005年,在海南五指山市举行的“琼台两岸相亲相爱共庆‘三月三’晚会”,更是近年来留给人们印象深刻的一次两岸交流盛会,海南、台湾两岸的演员代表,各自拿出了

  最具特色的歌舞节目,深情表演,欢歌笑语,场面祥和融洽,情意浓浓,为了留住五指山那一刻两岸共同欢庆节日的美好时光,把当时的演出广场命名为“三月三广场”,两岸同胞共同奠基纪念石碑,共同摘下了亲情树,从此,每年“三月三”这里都会举行少数民族节日盛会,不但传承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更促进了两岸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四、研究机构对传承与发展的作用

  海南黎苗族音乐文化和台湾原住民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研究都属于原生态艺术领域研究,在当下潮流涌动下的通俗流行音乐发展中文化特征差异较大,不在其主流发展范围之内,在学术研究成果更重视经济产出效益价值的观念体制下,此方面的研究更无优势和短期速效的经济研究价值,因此,如若没有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经费资助和重点扶持,在科研领域中也定难以较好的传承和发展,更无法深入、系统的进行学术研究。因此,研究机构及政策支持是对两岸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的重要推动力,为该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平台和后盾。如海南在海南省委台湾工作办公室、海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海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的领导下,海南省民族研究基地、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海南省两岸少数民族研究院等多个海南、琼台两岸民族文化研究机构,在少数民族学术交流与研究方面具有优越的地域优势,长期以来以琼南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为己任,在民族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是长期致力于两岸少数民族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与平台,为两岸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五、结语

  同大多数汉族通俗音乐相比,琼台两岸少数民族音乐及其表现方式纯真、朴实,保持着原生态的音乐特点。虽然在现代音乐潮流以及欧美外国音乐文化的冲击下,民族音乐尤其是原住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事业面临严峻挑战和客观的困难,但作为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作为民族音乐文化的瑰宝,其传承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琼台两岸民族研究、民族音乐学者在挖掘整理、传承研究以及重视原住民的社会地位方面做出了不少的努力,其成绩显也而易见,但在少数民族音乐研究、教学等方面也同时存在不少困难,如少数民族音乐及其文化的整体研究资料提供单位相对较少、不够全面细致,同时这也是我们今后要深入研究的根本问题,更进一步,可在音乐形态学、生态学和两岸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比较学等研究方法的作用意义下,对琼台两岸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进行重新审视和深入研究,创新性地把琼台两岸少数民族民族音乐与艺术教育和社会文化相互融合研究,与之相应的研究方法论体系亦随之成为研究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从而将其传承和发展下去。

  本文

篇十:音乐文化研究

  

  第37卷第3期 VoL37No.3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Tangshan Normal

  Universi

  2015年5月 May 2015 城市音乐文化研究 刘思思 (唐山师范学院音乐系,河北唐山063000)

  摘要:基于音乐社会学相关理论,从城市音乐文化特质、城市音乐文化的构成与特点两个维度阐述城市 音乐文化这一特殊的文化事相活动。通过考量当前城市音乐文化兴盛的原因,认为丰厚的传统文化积淀是城市 音乐文化创作的文化土壤,良好的现实社会环境是城市音乐文化兴盛的社会土壤,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城市音乐 文化兴盛的物质基础。

  关键词:城市;音乐文化;社会学;社会环境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l009—9115(2015)03-0009-03 D0I:10.3969 ̄.issn.1009-9115.2015.03.003 A Study on Urban Music Culture LIU Si.si

  (Department

  ofMusic,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Tangshan 063000,China)

  Abstract:Base on music sociology theories,the urban music culture is studi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he ttraits of urban music culture,the structure and charac ̄fisfics of urban music culture.Through the discussion of the causes of he currentt urban music culture’S thriving,it is considered that rich traditional culture is the cultural soil of rban musiuc culture‘S creation,a good social

  environment is the thriving social soil for urban music culture,the improvement of living standards is the material basis of rbaun

  music culture’S flourishing.

  Key Words:city;music culture;sociology;social

  environment

  一、城市音乐文化现象解读 二、城市音乐文化兴盛的原因分析 由于文化基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塑造了多样的地 域文化空间【3]。这对于城市音乐文化建设来说,势必受 到地域文化空间的影响,从而塑造了多样的城市音乐文 城市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城市文化现象,具有社会 学和音乐学的双重性质。对于城市而言,是具有共同习 俗、共同社会信仰和地域传统人群的高度集聚,并组成 了相对复杂的社会关系【l】,城市音乐文化作为一种社会 化风格【4】。只有了解城市文化的基础与内涵,才能解读 其音乐文化的精神与意味。另外,不同的时代也折射出 不同的音乐风格特点,这也是城市音乐文化纵向发展演 化的逻辑线索。从近几十年来城市音乐文化的发展来 看,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音乐风格多表现为歌颂幸福、生 客观存在现象,对社会和个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把城 市音乐文化根植于特定的历史时空和城市文化环境中,既能揭示城市音乐文化的存在价值和社会意义,也能展 现出城市音乐文化的精神感召力量,以及对社会产生的 诸多方面的影响。城市音乐文化是由大量的、生动的以 活安康、热爱祖国为题材的戏曲唱词,而现代城市音乐 文化则以一种更加开放包容的形象,把现代主流的与非 主流的、本地域民族的、非民族的,以及跨地域民族的 及具体的音乐活动共同构建的一个复杂的文化生态系 统[2】。在这些文化系统中,各种类型的音乐文化在城市 空间的传播,加上城市历史文化传统的不断影响,形成 文化也融入其中,彰显现代城市音乐文化的多元性价值 了具有城市文化内涵的音乐社会现象。而创作主体具有 广泛性、参与性、多元性和参与性。

  取向【 。文化在城市文化系统中应当说是先进文化的代 音乐表,是城市文化发展的趋势和方向,这就需要把握 基金项目:唐山师范学院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4C18)

  收稿日期:2015.03.14 作者简介:刘思思(1981.),女,河北唐山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艺术学、音乐学。

  第37卷第3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5月 城市的地域社会文化环境和时代精神,从社会综合全面 的角度梳理城市音乐文化赖以生存的文化母体,才能解 读城市音乐文化兴盛的原因。

  1.优秀的传统是城市音乐文化创作的文化土壤 城市音乐文化不是简单、孤立的音乐现象,是文化、政治、经济、审美等社会条件下相互交汇孕育而成。传 统文化对社会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并延伸到社会的各 个领域,其中,也为城市音乐文化的兴盛和发展创设了 良好的艺术基因。从周代的歌舞戏、角抵戏、傩舞戏,到唐代的代面、参军戏,以及宋代的说唱和滑稽戏、宋 元明清时期的戏曲艺术都是现代城市音乐文化艺术创 作的传统文化因子、历史积淀和社会土壤,如果离开这 些去发展和推广城市音乐,势必会造成与城市文化建设 过程中的双向博弈与冲突,不同迎合城市文化发展的未 来走向,并被新的音乐文化形态所取代【6]。因此,在现 代城市音乐文化创造的过程中,既要传承与发扬城市的 文化传统,还要吸收现代的时代元素,才能推动城市音 乐文化的不断创新与繁荣。

  2.良好的环境是城市音乐文化兴盛的社会环境 城市音乐文化是社会文化的子系统,是社会文化发 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良好的社会环境也是城市 音乐文化发展与兴盛的现实土壤,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首先,政策的支持是城市音乐文化兴盛的外部动 力。音乐文化是社会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 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弘扬和传承城 市文化,国家各级文化部门制定的相关的政策,从企业 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和城市文化建设入手,组织 各种类型的歌咏比赛,有力推动了我国城市音乐文化的 发展和兴盛;其次,群众的积极参与是城市音乐文化得 以传承的文化基础和内驱力,也是城市音乐文化传播与 发展的主要叙事载体。因此,群众作为城市音乐文化建 设的主体,是城市音乐文化的创作者和传播者,承担着 城市音乐文化的中介载体角色,创造了多样的城市文化 艺术和民族文化;最后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为城市音乐 文化的兴盛提供了良好的文化基础。城市音乐文化建设 离不开可依赖的城市空间,需要在一个具有音乐文化氛 围的空间场域环境中来加以表现。因此,加大城市音乐 文化基础设施空间环境建设也是城市音乐发展的必要 条件。具体的实施路径可以通过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的投资力度,优化公园、城市广场、园林建设,为城市 音乐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优美典雅的人文自然环境,这也 为城市广场舞、健美操、太极拳、歌唱提供了良好的自 然环境,优美的自然环境和音乐的结合增添了城市音律 的动感。

  3.丰富的生活是城市音乐文化繁荣的物质基础 一10.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 协调发展也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现实需求 音 乐文化活动作为调节人们精神生活的一项最有效的娱 乐方式之一,越来越受到现代人群的关注和积极参与。

  因为,音乐文化本身不收年龄和地域的限制,同时,又 是宣泄内心情况,排解不良情绪的特殊价值功效。生活 水平的提高,也推进了文化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时代 的变迁,现代城市音乐文化的兴盛不单单是简单的一种 文化现象,而是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过程 中,社会审美、文化艺术不断发展的硕果。城市音乐文 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艺术样态,具有典型的时代意义 和艺术价值,是城市音乐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聚焦与 折射。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文明的快速发展,也 亟需加大精神文明建设来规避物质文明单一向度发展 的潜在风险。这就需要通过全民性的音乐活动,构建良 好的城市群体关系,以营造良好、和谐的城市人文环境。

  三、城市音乐文化的创造解读 1.城市音乐文化创造的本质 城市音乐文化本质的探讨主要局限于主观性、客观 性,亦或是社会性的认识方面。强调城市音乐文化的主 观性创造会造成文化的“非主流”文化样态格局,传统 的音乐文化也将会被时代所淘汰。如果说城市音乐文化 的本质具有客观性,那么,这种文化不能随人的主观意 识而转移,难以发挥人的主观创造能力。因此,本文认 为现代城市音乐文化的创造决不能游离于社会之外,以 社会形式存在也是城市音乐文化生产的传承载体,其创 造的本质主要表现在:一是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音乐 作为一种交流情感的媒介,具有工具理性的价值意义,无论是原始部落上的歌舞表演,还是现代以愉悦性为主 流的健身舞蹈,都遵循着一个同样的规律:在社会互动 的进程中为了更好地维系社会群体关系,满足人群身心 需要的一种活动方式。从现代城市音乐文化表现形式、内容及传播途径多样化的角度来看,已经达到了一定的 规模,深受人们的追捧和关照,以满足不同人群的精神 效益,承载着传承城市精神,维系和保护民族民间音乐 文化的责任和义务;二是城市音乐文化的创造性。创造 是音乐艺术活的灵魂,没有创造就没有创新和发展。在 对音乐艺术作品创造与诠释的过程中,都充满着创造性 的探索精神,这样才能赋予城市音乐文化以新的生命、新的气质。

  2.城市音乐文化创造的结构 从城市音乐文化创造的结构来看,首先是文化活动 的创作。这种文化活动具有商品性和非商品性的双重性 质,如城市演唱会、各种音乐娱乐电视节目具有商品性,而广场舞会、百姓舞台等在公益性活动场所举行的音乐 

推荐访问:音乐文化研究 研究 文化 音乐

相关推荐

2024年度深化城乡融合“十百千万”工程工作总结(全文) 在办公室干部座谈会上讲话稿 在全县招商引资大会上致辞(完整) 经验交流:“五个坚持”创新加强党建设(全文完整) 2024年度经验交流:打造品牌集群,提升党建工作质量【精选推荐】 2024年在“乡村振兴美丽家园”创建活动上经验发言材料 202X年区法学会建设调研报告【精选推荐】 X市经信工作总结和2024年思路(范文推荐) 2024年2024年全国“两会”测试100题(全文完整) 2024年度全文学习2024年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 欧美职业教育最新研究成果(通用3篇) 研究课题工作措施范文(通用5篇) 奥运会研究性报告范文(通用4篇) 研究生个人中期总结【四篇】 2022在全市政府系统办公室(研究室)主任会议上讲话 2022年度文化节开幕式演讲稿【优秀范文】 团队文化建设范文(通用3篇) 2022年廉洁文化建设重点工作项目14篇 法院文化建设的存在的问题四篇 团队文化建设包括哪些【6篇】 人民音乐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案范文(通用5篇) 人民音乐出版社四年级下册音乐教学计划范文二篇 音乐课线上教学问题与反思范文(精选4篇) 小学音乐教育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研究 小学音乐教育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热门文章

2022员工培训学习心得体会范本合集(范文推荐)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员工培训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培训能让员工不断的提高,并清楚的意识到自己的缺点。经过员工培训,你一定有许多的收获,不妨来写一篇员工培训心得。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员工培训心得体会范文”,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

冬至精彩优秀作文600字(全文)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冬至精彩优秀作文600字【精选六篇】》的范文,好的范文应该跟大家分享,希望对网友有用。在古时候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日子,人们甚至将其称之为小年,每年过冬至的时候,都要做好许多准备,民间甚至有诸多的庆祝活动。下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几篇冬至精彩优秀作文600字,希望对

大一暑假社会实践报告(精选文档)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2022大一暑假社会实践报告》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这个暑假过得是否充实呢,有些小伙伴在假期中参加了实践,那么如何做一份报告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22大一暑假社会实践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2022大一暑假社会

关于珍爱生命作文800字高中【精选推荐】

范文参**网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2022关于珍爱生命的作文800字高中【】》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重新整理了一下发到这里。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22关于的作文800字高中【5

《********大宣讲特别节目》直播观后感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2022《********大宣讲特别节目》直播观后感【精选】》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希望对网友有用。,安全,在学校里,在校外,安全这个词恐怕是再熟悉不过了吧,让将安全铭记心中,时进刻刻都做到安全,让父母不再操心,让长辈不再担心,让安全从我做起,从身边

以小见大作文500字范本(范文推荐)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以小见大作文500字范文【精选】》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一件事情的发生,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六方面,即常说的六要素,只有交待清楚这几方面,才能使读者对所叙述的事,有个清楚、全面的了解。这里小编

2022年大学生档案自我鉴定300字10篇

2022年普通大学生个人社会实践实习报告精选服务社会做好思想准备和业务准备,公司内部电脑系统都是统一英文系统,就要求自己以职场……[详细]2022年党员思想汇报例文两篇【完整版】所以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经历过苦难的中国,工作以及生活中,特别是通过学习党章党纪……[详细]企业员工服务意识培训心得体会

追梦筑梦圆梦演讲稿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追梦筑梦圆梦演讲稿》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这里给大家转摘到。演讲稿特别注重结构清楚,层次简明。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在很多情况下需要用到演讲稿,如何写一份恰当的演讲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追梦筑梦圆梦演讲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追梦筑梦圆梦演讲稿1尊敬的

建团百周年活动策划

《2022建团百周年活动策划【精选】》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党的领导是共青团顺利发展的关键所在,无论是中国早期青年团的建立,还是中国共青团的正式成立,都离不开党的领导。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22建团百周年策划【精选】的相关内容,以供参考,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20

2022年度中考优秀作文素材别样美三篇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中考优秀作文素材别样的美精选三篇》的范文,好的范文应该跟大家分享,看完如果觉得有帮助请记得(CTRL+D)收藏本页。雨过天晴,花坛边上,几只蜗牛缓缓的爬行着,留下一道彩虹般的痕迹,那柔软的外面,是坚硬的外壳,那也是一道的美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素材别样的美精

小学品德教师期末工作总结范本合集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小学品德教师期末工作总结范文》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重新整理了一下发到这里[http: www fwwang cn]。时光飞逝,如梭之日,回顾这段时间的工作,一定有许多的艰难困苦,是时候在工作总结中好好总结过去的成绩了。下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几篇小学教师期

2022年度有关安全学习心得合集(2022年)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有关安全学习心得》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感觉很有用处,看完如果觉得有帮助请记得(CTRL+D)收藏本页。有了一些收获以后,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么做能够提升的书面表达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心得体会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有关学习心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