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建设的论文参考文献范文(精选4篇)
参考,汉语词语,读音cān kǎo,指参证有关材料来帮助研究和了解;在研究或处理某些事情时,把另外的资料或数据拿来对照。出自《老残游记.第三回》,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城镇建设的论文参考文献4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小城镇建设的论文参考文献4篇
第1篇: 小城镇建设的论文参考文献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课程论文
题目:论中国之小城镇建设
姓名:蒋楠楠
班级:11春农村行政管理
学号:1141004407500
2011年11月13日
论中国之小城镇建设
11春农村行政管理 蒋楠楠
内容摘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与对策是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强化镇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我国小城镇类型多样,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发展战略和对策也各具特色。本文旨在分析我国小城镇发展的整体现状,并从宏观角度挖掘我国小城镇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给出应对策略,以便于我国小城镇区划调整后的新一轮发展走向。
关键词: 小城镇建设 三农 环境建设
正文
小城镇是以聚集人口、商品、文化、信息、科技、教育、金融和服务为特征的地域系统.小城镇位于农村之首、城市之尾,与农村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点;又与大中城市关系密切,是大中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后盾.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这是平顶山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加快小城镇建设,走符合平顶山实际的城镇化道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一个战略性问题
目前,作为有战略意义的小城镇建设,已经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全国各地的小城镇建设日渐升温,其成果也日益明显.但是,小城镇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长远的社会性大工程,仅仅凭热情和勇气是不够的.我认为,要高质量地建设我国的小城镇,使这项千秋大业健康发展,尽快实现农村城市化的大目标,那么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各级相关领导,就必须对目前我国的小城镇现状具有正确的认识.
一、现状分析
8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城镇化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城镇化水平以平均每年0.625%的速度递增,而1952-1977年均只提高0.2个百分点.1998年,我国共有小城镇45462个,其中建制镇19060个.另据1997年全国第一次农业普查,截止到1996年底,全国共有建制镇16126个,镇区户数平均1221.1户,镇区人口平均4518.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071.5人,镇区占地面积2.2平方公里.分地区看,东、中、西部地区的建制镇数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呈较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三类地区分别拥有建制镇7479个、4682个和3965个,分别占全国建制镇总数的46.4%、29%和24.6%;从人口规模看,目前建制镇大多属于小规模之列.镇区人口在4000人(全国平均数为4518.6人)以下的镇达到10544个,占全国建制镇总数的65%;中等规模的镇(镇区人口4000-10000人)4235个,占全国建制镇总数的26%;镇区人口10000人以上镇1347个,占全国建制镇总数的8.4%,这部分人口规模较大的建制镇虽然数量较少,但却拥有建制镇人口总数的36%和非农业人口总数的40%,属于经济实力最强、发展势头最猛的镇.
尽管经历了改革后的高速发展,我国农村城镇化水平仍然大大低于工业化和非农化水平.1952-1978年,我国的人口城镇化率只提高了5.4个百分点,但同期工业化率和非农化率却上升了26.7和22.4个百分点.改革以来自下而上的城镇化把中国城镇化带入了快速推进的轨道,从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中国整体的城镇化进程,并逐渐弥合了城镇化进程与工业化和非农化进程的差距.1978-1998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上升了12.5个百分点,年均上升0.625个百分点;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幅度从26.4%下降到11.7%,下降了14.7个百分点;城镇化滞后于非农化的幅度从54%仅下降到51.2%.这说明滞后程度仍然十分严重.而如果把中国城镇化放在世界整体城镇化进程来考察,其落后程度更是极为明显的.1997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仅比低收入国高1.9个百分点,比世界平均数低16.1个百分点,更不用说与中等收入国家和发达国家相比了.
我国小城镇建设起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发展和推广起来的,目前约有6万个小城镇,各具特色,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效应.其乡镇工业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但在工作实践中也发现,有些地方发展小城镇过程中存在一些误区,亟需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建设分散,缺乏计划性
从目前小城镇建设自身设计而言,总体水平不高,建设不配套,服务功能不齐全,吸引力还不够强.一是规模偏小,难以适应规模效应,规划与其现实的经济规模与人口规模相脱节,缺乏计划性和远见性,制约了小城镇今后的发展,使得一些小城镇存在“一年建,二年改,三年推倒再重来”的做法;二是存在数量上盲目扩张,布局分散,齐头并进,全面开花,摊子铺得过大,少数地方出现“乡乡建镇、村村建镇”的现象.由于小城镇的过于分散,导致了乡镇企业的布局分散,我国乡镇企业有80%分布在各村,18%分布在集镇,另有2%分布在县城以上.尤其在发达地区,出现超前发展的现象.有的镇规划215万人,建成区竞达415平方公里,还有的镇到2010年的规划,却在1998年就全面完成.到底全区该建多少个,平均一个城镇发展多少人,谁为中心镇,以什么产业为主导等一系列问题缺乏通盘考虑;三是由于规划、布局不合理往往又带来土地资源的浪费,使得许多小城镇现有建设用地利用率很低,有的小城镇本来具有很好的旧城基础,改造潜力很大,却硬要遗弃旧有小城镇,热心另辟新的小城镇,搞“圈地运动”,不顾条件,盲目攀比.可建高层建筑的市场,却用大面积平房来代替,一些可改造利用的旧厂房,却让其闲置在那里;四是已建成的城镇产业结构不合理,据有关部门统计,1997年,我国小城镇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78:12:10.可见,农业比重过大,工业结构与城市工业结构相似,第三产业滞后,不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基础设施薄弱和配套功能不全
基础设施和配套功能落后,是当前小城镇普遍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做到水通、路通、电通、邮通和健全的消费和服务功能,才能更好地招商引资.由于当前缺乏建设资金,使得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这是因为当前小城镇建设筹资渠道过于单一,政府投资方向不明,大多数小城镇仍然沿用传统的城市建设体制,对这部分投资大包大揽,不能在最基本的公用设施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加之小城镇缺乏融资能力和融资主体,使得信贷资金支持方面的困难,从而导致了基础设施不配套,工程质量低劣等现象,影响小城镇的发展和功能的完善.
(三)小城镇主导产业不明,成为中心镇的不多
据了解,各地区小城镇发展速度虽快,但层次偏低,中心镇较少,辐射能力很弱.一个县、一个乡、一个地区到底建设多少个小城镇,规模多大,距离多远,总体布局应如何展开,以谁为中心镇,与其他小城镇有何联系,重点不明确.在建镇时,如何以市场为导向,立足本地资源,发展哪些产品,谁为主导产业,谁为龙头企业,如何辐射和带动其他小城镇,提高所有小城镇的整体效益,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成为连结周围农村的纽带作用研究不够.
(四)污染严重,缺乏可持续发展眼光
由于不少小城镇建设过于分散,分布不合理,缺乏长远科学规划,导致了乡镇企业也出现了“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分散格局,使得一些有污染的企业缺乏管理和治理,把废水、废气、废料不时排放出来,严重污染了大量农田、江河和空间,再加上农村人口向小城镇的迅速转移,进一步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和生态恶化,违背了七十年代以来全球掀起的一场空前壮阔的绿色革命,从而影响我国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三、应对策略
综合上面提到的我国目前小城镇建设所存在的问题,我自己提出我个人的一些观点,要应对上面涉及到的问题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去处理:
(一)精心规划,合理布局
搞好小城镇的规划设计,是建设好小城镇的前提条件,既有利于协调发展和统筹兼顾,也有利于处理好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关系,同时,也有利于合理用地、发展生产、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为此,我们必须对小城镇建设要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当前,不少省市开展了各具特色的试点,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效应,他们在小城镇建设方面做到“布局合理,设施配套、交通方便、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各具特色”.安徽省六安地区在建设小城镇方面高起点,严要求,使全区建制镇—中心镇—一般集镇的结构更趋合理,按照“工业成片、居住成点、商业成街、道路成行、河渠相通、绿地相连、人市分流、闹静有别”的发展思路进行规划设计;山东省寿光市做到“五个结合”,即“小城镇与调整产业结构相结合、与发展乡村工业相结合、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发展第三产业相结合、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江苏省在“三横两纵”有序的发展态势中,形成了“交通枢纽型、商业贸易型、文化旅游型和卫星镇”等.这些小城镇建设思路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不要搞“为建设而建设”,而要从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突出特色,打破现有乡镇行政区划,从布局上确定好城市功能、经济功能、带动功能和辐射功能,要把小城镇建设建立在科学合理的规划之上.
(二)多渠道融资,搞好小城镇软硬环境建设
凡是小城镇发展快的,都是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大力推行投资体制和建设方式改革.我们要鼓励个人、集体和外商带资进镇,参加小城镇的建设与开发.要打破以前乡镇级政府为投资主体的旧体制,把城镇建设推向市场,使投资主体的单元化变为多元化,首先要组织和引导农民带资进镇;其次要坚持以地生财,盘活土地资源,以地换路,以地换楼,以地入股;第三,要把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推向市场,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
(三)户籍制度改革迫在眉捷
小城镇是连结农村和城市的“纽带”,能够转移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的聚集是满足小城镇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目前,从有些小城镇发展的数量和占地规模来看,存在着人口规模过少,居住分散且不稳定等问题.究其原因,是因为现行小城镇的户籍制度没有进行很好的改革,使得已在建制镇登记落户的农民未能享受与当地居民同等待遇,成为农民进镇的障碍.镇门是否能真正的打开,取决于户籍制度的改革.这种制度改革,既要有利于吸引农民向小城镇集中,又要区别于现行大中城市的管理办法,应该放开县及县以下建制镇的户籍管理制度,取消“农转非”等控制指标的迁移方式.在户籍管理上,鼓励先富起来和有一定技能的农民进镇投资兴业,对符合条件的进城农民,要及时办理小城镇户口.对到小城镇落户的农民要禁止收取或变相收取城镇增容费和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费,做到与当地居民一视同仁.同时,要允许进镇落户的农民对原有承包地拥有承包权,有偿转让其使用权等.
(四)精简机构,做到“小政府大服务”
小城镇管理体制改革与政府职能转换,是我国基层政权建设的一项很重要内容.在小城镇建成运作上,机构设置切忌臃肿、人浮于事,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提高效能,不搞一刀切,也不搞上下对口,要成为一种廉政、高效、服务的新型机构.在这个方面,安徽省叶集镇在小城镇机构改革和设置方面,走出了一条新路子,他们实行“机构综合设置,人员交叉任职,对内一套人马,对上关系不变,一人多职,一人多用”的原则,镇属行政事业单位由19个减少为8个,精简了一半以上人员.县对镇只管一个总的编制和党政一把手的任免审报.镇内人员聘用和岗位协调全由镇里负责,原县直各职能部门设在叶集的“七站八所”的人、财、物三权全部下放到镇.对原镇精简人员给以出路,合理安排,各尽其能.同时,这个镇的党委和政府还大胆提出: “权力向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人集中,资产向懂管理、能管理、善管理的人转移,分配向有实绩、贡献大、干实事的人倾斜”.用人上实行聘用制和公开考试录用制相结合,做到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打破工人、农民和干部的界限,工资实行浮动制,奖惩兑现.政府的主要精力由过去办企业转向重点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和公益性项目上,放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上,放在软环境建设上.总之,放在事关全镇上,事关全局上.只有建立起“小政府大服务”的机构,才能高效运转并取得良好成效.
参考文献
网站资料:《中国农村小城镇建设:现状、问题和对策》,>
第2篇: 小城镇建设的论文参考文献
一村一大学员毕业论文(小城镇建设)
桂阳县城镇建设规划的反思与对策
电大“一村一大”学员
-
-
【摘要】:如果城镇规划不合理,或滞后,就会使得城镇经济发展先天不足,甚至出现今年建明年拆的现象,造成大量的浪费。因而,小城镇建设的迅猛发展需要前瞻性的科学、合理的规划,本文论述了桂阳县城镇建设规划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城镇 建设 规划 反思 对策
引 言 近年来,我国小城镇建设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既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又使得小城镇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上升。而桂阳县的城镇建设发展迅猛,成绩更加喜人。小城镇建设的迅猛发展需要前瞻性的科学规划,本文论述了桂阳县城镇建设规划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一、桂阳县城镇建设规划存在的问题 1、 城镇建设规划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滞后现象普遍 以前桂阳城镇建设规划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城镇建设规划多是停留在纸上画画,墙上挂挂,建几条街,盖几栋楼,内部工业、商业、住宅等各功能区分布不尽合理,混杂现象普遍。即使规划定下来,也常常缺乏长远目光和科学性。比如,陶瓷城规划在市中心的北边就不合理,而且还有一个中学就在工厂包围之中。陶瓷城数十条烟囱象“黑龙”一样不断地向空中排放大量的有害物质,人们的健康受到越来越大的威胁。据统计,北流市近几年呼吸道感染发病率较前几年大幅增加。而如今,要治理污染不但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且治理污染的技术、治理污染的效果都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而如果要搬迁,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况且陶瓷税收是北流市财税支柱,搬迁是何其的困难。 2、 城镇建设规划缺乏公众参与制度 城镇建设规划领导干预过多,“长官”规划现象严重,规划缺乏公众参与制度,使得有些规划蓝图即使变成事实,我们的老百姓也不领情而导致规划没有得到应有的预期效果,甚至会丢空闲置,城镇建设规划需要公众参与, 通过公众参与决定下来的,最后结果出来后就是大家最满意的结果。通过公众参与来决定就把我们在城镇改造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基本上都解决了。 3、 城镇建设总体规划缺乏环保内容 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常常只考虑城镇的发展规模、等级、空间分布,普遍缺乏环保内容。目前的乡镇集市,不论是新区还是老区,对生活污水或企业生产废水的排放和处理,从来就没有引起过政府或居民的重视,污水和废水向来都是肆意排放。人们认为污水处理和环境保护仅仅是城市里的事情,好多居民的建筑甚至没有化粪池,生活污水和粪便直接向室外排污沟排放,或者虽有化粪池但容积不达到要求,未经充分发酵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排污沟,然后经排污沟直接排入乡镇附近的河流和地下水系,直接污染饮用水源,极大地危害广大居民的身体健康。 4、 城镇建设规划基础设施方面尤其薄弱 目前桂阳县城镇的基础设施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薄弱,没有做到配套开发,达不到整体服务功能。没有很好的促进城镇物质、信息、技术、人才的流动,也没有很好的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通讯、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的加强。 5、 城镇建设规划中园林绿地规划偏少 桂阳县城镇建设规划对园林绿地规划重视不够,对绿色植物存在的价值缺乏统一的指导思想。随着城镇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人居环境质量有所下降,水土流失面积增加,耕地与森林面积日益减少,城镇大气、水体污染严重,难以得到有效控制。城镇内人口稠密的地段缺少公共绿地和广场,供居民游憩的地方少。对城镇绿色景观景点缺乏精心设计。 6、 对古建筑、街景、文化等自然景观保护意识不强 任何时期的环境景观都脱离不了前人的创造,因而,尊重历史、尊重现状、以时间长河中积淀的精华共存来展示城镇的特定历史,使得城镇的特色寓于历史的延续之中。桂阳县城镇建设规划一定程度上缺乏对古建筑、街景、文化等自然景观保护意识,片面追求大城市的现代气派、洋式风味。
二、桂阳县城镇建设规划对策措施 1 、各级政府和领导务必高度重视城镇建设规划,使得城镇建设规划具有前瞻性、科学性 城镇建设规划的成败,往往与决策层的态度息息相关。如果决策层予以足够的重视,充分调动规划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就使得城镇建设规划具有前瞻性、科学性。 2、建立健全城镇建设规划公众参与制度 建立和健全城镇建设规划公众参与制度,对于增强公众的责任感,增进凝聚力和团结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公众对于城镇建设规划享有知情权、建议权,城镇建设规划通过公众参与“审核”,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矫正规划中某些“不尽人意”的观念,使得城镇建设规划获得众人认可,更加符合公众的长远利益,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3、 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富含环保内容 环境保护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社会系统工程,城镇建设总体规划需要环保内容充实,只有全面落实“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工作方针,城镇建设总体规划才算得合格。任何脱离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的规划,都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都是失败的规划。所以,领导在规划、决策时,务必把环境保护放在第一位,做到社会、经济、环境三大效益的统一。 4、 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给水排水、电力电源、燃气管道、街道照明、通讯网络和交通道路设施等等,必须在居民房屋建造之前,先把上述基础设施工程先施工完毕。要按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一样,做好水源的选址和水质的检验检疫,做好给水管网管径大小的选取。要有以后定期或不定期维修疏通的检查井设计。考虑乡镇污水处理设施的选址和建设;电力电源的铺设,应从长远发展的要求出发,以考虑埋地铺设为首选方案;地下管线的铺设,应考虑多专业管线共同铺设的可能性,同时又要预留有足够的发展余地;街道的公共照明要开发和利用太阳能新型路灯;另外,不论老区或新区,都要从使用功能和保证交通安全的根本出发,坚决改变以过境公路为街道而在公路两旁修建房屋的做法,做到公路和街道规划分开,建设分开,功能分开,以确保居民人身安全。 5、 提高城镇建设规划园林绿地规划比例 园林绿地是城镇建设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师必须按照一定的比例要求规划安排各类型的园林绿地,只有形成园林绿地系统,才能收到保护生态环境、发展旅游、完善投资环境、提高人居环境的质量。 园林绿地规划应结合其他组成部分的规划,综合考虑,全面安排。园林绿地规划必须结合当地特点,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园林绿地应布局均衡,比例合理,满足全市居民休息游览的需求。园林绿地规划既要有远景的目标,也要有近期的安排,做到远近结合。 园林绿地规划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植物。比如 工业区的工业废气主要为SO2、HF、Cl2 、HCl等,种植时就需要选择对这些毒气抗性强的植物,能吸收转化毒气的更好,如美人蕉、夹竹桃、细叶榕、侧柏、龙柏、九里香等。它们还具有阻滞烟尘、吸尘及削弱噪音、杀菌等功能。 6、 增强对古建筑、街景、文化等自然景观保护意识 ,大多城镇历史悠久,文化丰富。保存和继承这些文化脉络,可以保留城镇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氛围,丰富和发展城镇的内涵,提高城镇的档次。 另外,保留旧城中心区主要街道的格局和以旧式骑楼为主的街景,市内文物保护单位应按照其划定的保护范围严格保护,结合公园建设,整修开放。旧城区和圭江沿岸为传统风貌街区,应重点保护,优化环境,使城市景观在时间上得以扩展,并且要恢复“桂阳八景”自然景观。只有增强对古建筑、街景、文化等自然景观保护意识,城镇的特色才能寓于历史的延续之中。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城镇建设的迅猛发展需要前瞻性的科学总体规划,还要认真制定和完善好详细的单体城镇规划,总体规划与单体规划要配套。要以城镇为中心,全面合理安排工业、住宅、商业、交通、文化、市政设施等各项建设。使得近期规划具有较强的超前性,可操作性和控制性;远期规划要留有余地,增强规划的弹性和应变能力。只有这样,小城镇的建设才会更加完美。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城市道路编制办法》 [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 [4]《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5]《建制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 [6]《村镇规划标准》
第3篇: 小城镇建设的论文参考文献
摘要 尽管早在1984年的著名的中央1号文件中,就已经明确提
出“允许农民自理口粮进城务工经商”的政策,但在八十年代的中国经济热点问题中,农民如何进城、农村小城镇如何建设的问题并不引人注目。只是随着九十年代中国地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高速发展之中各地“开发区热(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之后各地大办开发区导致经济高速增长)”滥占耕地引发出的矛盾愈演愈烈,小城镇建设及其相关的政策问题,才逐渐引起国内外的广泛讨论。
关键词: 财政部 建设部 农业部 民政部 公安部 统计局、
一、研究意义
近年来大量的调查研究已经使我们意识到:在本世纪末中国城市化加速发展的进程中,地方政府资本原始积累导致城镇建设大规模占地已经不可逆转。而且人们不得不承认,目前这种制度软约束条件下的行政控制,实际上不能有效抑制各级地方政府在财政严重亏损压力下,对耕地“农转非(从农业用地转为非农业)”巨额增殖收益的渴求。长期受制于资源短缺之苦的中国人,必须能够找到一种相对较低成本的制度类型,以便在不可遏制的现代“圈地运动”中,得以说服地方政府采用某种既对国家、集体、农民三者都有利,又能有效地促进地方城镇化和二三产业发展的新办法。
现状 小城镇是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与大中城市的发展统筹考虑,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合理布局,使其协调发展。
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是搞好小城镇建设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工作。编写规划要坚持高起点,坚持为经济建设服务,与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等方面的规划相协调、体现区域经济和文化特色。编写规划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适度超前,为小城镇今后的建设和发展留有余地。规划修订时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增强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群众执行规划的自觉性。加大对规划执行的群众监督力度。集约用地,坚持土地有偿使用
我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尤为珍贵。必须保护农业的生产能力,特别是保护耕地。我国人均耕地不及世界人均(0.25公顷)的47。到2030年我国人口达到16亿人,但从现在起,必须占用耕地的因素相加将减少耕地2070万公顷。小城镇发展较快的地区一般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经济发达的地区往往又是土地资源最为紧缺、耕地质量较高的地区,这些耕地资源流失了,很难靠开发后备资源来弥补。因此保护小城镇周边的耕地尤为重要。
自1997年以来,我国实行了以改变无偿无期限无流动为有偿有期限有流动为主要内容的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在小城镇土地使用和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过程中,应在坚持土地有偿使用制度这一大方向的前提下,将土地使用制度引向深入,逐步扩大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在土地出让的基础上,增加有偿用地方式,以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机制运行的需要。
对土地利用方式,实行规划控制和用途管制。即以土地利用规划、小城镇建设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及土地利用分区等为依据,鼓励国有土地和集体非农建设用地向符合规划所确定的用途转变;禁止国有土地和集体非农建设用地向不符合规划要求的方向转变
1、基本国情矛盾──人地关系的高度紧张
2、耕地资源的横向比较
3、小农经济条件下人口过剩危机的必然
4 土地生产率高、劳动生产率低
二、存在问题
(1)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如道路,沿路而建的住宅区,上下水,商业中心向近郊区的延伸,导致城市郊区无遮挡地向外发展,甚至于大都市间已经不存在开放的自然空间网络;钢筋混泥土,玻璃,塑料取代了郊区村庄的地方建筑材料,以至没有了裸露的土地和潮气,也失去了千千万万的昆虫和乡土气味。
(2)随着土地扩展型的城市发展,城市蔓延以惊人的规模和速度在郊区展开,似乎没有其他的选择,以至那里肥沃的农田,小河流,小湖泊,小溪,湿地,山坡,林木等等环境资源或小时在各类建筑之下,或干脆成了垃圾场和污水沟,也许我们建造了一些街头公园绿地,但是它们与环境区域隔断了联系而仅仅是一个个孤岛。
(3)随着高速公路和汽车的发展,郊区村庄的尺度正在超出人的尺度,除睡觉之外的家庭需求。人们的需求要依赖汽车才可以得到满足,因此,郊区村庄的传统社区的特征和“家”正在消逝。
三、产生问题的原因:
(1)城市规划与布局的合理性的欠缺,导致了自然生态的失衡,影响到了本地区居民的生产和生活。
(2)盲目的开采和开发,使原有的自然环境遭到了破坏,影响到植被的生长,从而是自然环境进一步恶化。
(3)无序的建设,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要,但是造成人们的生存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四、解决对策
(1)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达到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在发展的过程中注重环境的保护。
(2)克服先建设后治理的思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防止污染,降低能耗,节约能源。
(3)合理布局和规划,杜绝盲目开采与开发,合理绿化,保护耕地以及建设用地的科学利用。
一、我们了解下小城镇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一)小城镇建设的意义:发展小城镇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城镇化道路,是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对内扩大内需,开拓市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扩大农村市场容量;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改善生活质量。 (二)小城镇建设的作用:积极发展小城镇建设,推进农村城镇化,是合理配置资源,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举措。小城镇建设的作用有: 小城镇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力。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农村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而乡镇企业、小城镇商业和服务业的发展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小城镇是农产品加工增值的场所和农业产业化的基地。小城镇的农产品加工较为集中,规模较大,可以形成规模效益。这些加工企业逐步发展为乡镇企业,发展为工业,实现农业向工业的转化,小城镇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小城镇的集散作用。小城镇是农村与大中城市的中间纽带。一方面,可以把农村的农副产品收集起来运往城市消费,还可能把工业用农产品原料收集起来送往城市;另一方面,农村用的日常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等也要通过小城镇进行中转和销售。
二、小城镇建设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小城镇在农村发展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发展小城镇对于推动我国农村城市化建设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解决农村发展中出现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耕地建设等问题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在土地利用方面却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乡镇企业布局分散,建设用地剧增耕地锐减 我国大多数乡镇企业是以原来的自然村落为依托发展起来的,具有明显的地域属性,零散分布于农村。乡镇企业分散分布带来了三方面不良影响:一是由于农村大量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口难以转移到城镇,使得我国小城镇呈现出数量多规模小的格局;二是乡镇企业之间难以实现公共基础设施的共享和协作,集聚效益不明显;三是农村兼营现象普遍,农业产业化步履艰难。 我国是个人多地少的国家,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蓬勃发展以及人口的不断增长和人民居住条件的日益改善,建设用地的迅速增大造成耕地的日渐缩小和人均占地的急剧减少,使得人地关系恶化。 (二)小城镇新建继续占地,废弃旧小城镇搁荒 因为小城镇的规划而要求的迁并和新建是符合客观实际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但是同时也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一方面,新的小城镇建设继续扩大占地,另一方面旧小城镇又没及时复垦利用。事实上,这些土地即使被复垦利用,也需逐步恢复提高到可以生产的长期过程,从而直接和间接造成农业用地的减少。 (四)小城镇扩建,邻近良田遭殃 小城镇用地在空间是的扩展最主要表现为其周围土地首先被占用。这一范围内的土地基本上是经长期耕种的良田,多为菜地,单产水平均很高。小城镇占地不仅是数量的问题而且是质量的问题,这也是造成全国耕地总体质量有所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居民点小且散乱,缩减迁并困难 我国的村镇尤其是自然村落,绝大多数是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建设布局表现为数量多、规模小、分散零乱。受当地经济水平和乡民恋土思想深厚及第二三产业发展缓慢的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低等因素的影响,村庄的缩减迁并步履艰难,进展缓慢。 (六)吃饭与建设难以平衡 因受经济利益差异的驱动,各地都把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第二三产业上,而放松甚至轻视农业生产。因此在具体落实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和规划建设区时,普遍产生担心规定基本农田保护区会影响经济发展的想法,自己不原意多承担任务,总想把任务推让给其他市、县、乡、村,个别地方甚至“牺牲农业搞工业,吃饭靠买粮”,对耕地保护不够重视甚至有抵触情绪。
三、 小城镇建设中土地合理利用的主要途径:土地是十分宝贵的资源和资产,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在小城镇的建设过程中,只有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和途径,才能做到小城镇的建设与土地合理利用两者的有机协调,为小城镇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小城镇是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与大中城市的发展统筹考虑,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合理布局,使其协调发展。 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是搞好小城镇建设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工作。编写规划要坚持高起点,坚持为经济建设服务,与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等方面的规划相协调、体现区域经济和文化特色。编写规划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适度超前,为小城镇今后的建设和发展留有余地。 规划修订时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增强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群众执行规划的自觉性,加大对规划执行的群众监督力度。 (二)集约用地,坚持土地有偿使用。我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尤为珍贵,必须保护农业的生产能力,特别是保护耕地。我国人均耕地不及世界人均(0.25公顷)的47%。到2030年我国人口达到16亿人,但从现在起,必须占用耕地的因素相加将减少耕地2070万公顷。小城镇发展较快的地区一般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经济发达的地区往往又是土地资源最为紧缺、耕地质量较高的地区,这些耕地资源流失了,很难靠开发后备资源来弥补。因此保护小城镇周边的耕地尤为重要。自1997年以来,我国实行了以改变无偿无期限无流动为有偿有期限有流动为主要内容的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在小城镇土地使用和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过程中,应在坚持土地有偿使用制度这一大方向的前提下,将土地使用制度引向深入,逐步扩大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在土地出让的基础上,增加有偿用地方式,以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机制运行的需要。 对土地利用方式,实行规划控制和用途管制。即以土地利用规划、小城镇建设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及土地利用分区等为依据,鼓励国有土地和集体非农建设用地向符合规划所确定的用途转变;禁止国有土地和集体非农建设用地向不符合规划要求的方向转变。 (三)加强规划管理 小城镇规划管理要加强宏观调控能力,充分发挥“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相结合的双重调控作用,建立与市场机制相应的规划管理机制,实行以行政、经济、技术、法律等手段相结合的综合管理。 要建立与土地出让、转让的市场机制相适应的规划用地管理机制。对于出让、转让的土地必须规定明确的土地使用条件,保证小城镇总体规划真正落到实处。 要建立规划实施反馈机制。为了主动、积极地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规划对土地开发利用的及时调控能力,需要建立规划实施反馈机制,保证规划始终具有切实的指导作用。 要建立规划实施的监督机构,包括:上级政府对所审批的规划实施监督机制;同级人大的监督机制;规划报批前公开展览制度和重要地区的规划实行听证制度等公众参与与监督机制。 另外,为了加强规划管理,还应充实规划机构人员和增拨规划管理经费。
第4篇: 小城镇建设的论文参考文献
小城镇建设论文
关于小城镇建设思考
内容摘要:农村小城镇建设成为我国城镇化建设最具活力的组织部分和主导力量。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可以有效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对三农问题的解决和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城镇化发展战略的精神,理清建设和发展小城镇的思路,对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总之,发展小城镇,是发展农村的重要抓手,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实现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途径,我们一定要持续的坚持科学的发展下去,科学建设下去。
关键词:小城镇 新农村 城市化
十六大提出繁荣农村经济,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战略目标中,小城镇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选择。建设和发展小城镇,不仅是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重要途径,更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这一事关中国现代化建设根本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胡锦涛同志曾经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加快小镇建设,都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当前,许多地区都在加大力度,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但是,在对发展小城镇的认识和实践上,也存在着一些误区和不容忽视的问题。有的认为建设小城镇就是把农民变成市民,圈地、搞市政建设;也有的理解为发展小城镇就是"县改市","县改区"、"乡改镇"。有的不从实际出发,盲目攀比,一哄而上,乱铺摊子,结果市场建起来了,却"有场无市",造成资源浪费;有的忽视调查研究,不重民意,不按经济规律办事,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结果决策失误,搞成"烂尾"工程;有的仅靠动员行政力量,搞小城镇经济建设,忽视了市场机制的运作,结果成效不大;有的光顾眼前利益,单纯算经济帐,忽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不注重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长远利益,对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造成隐患,等等。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小城镇的发展就要走弯路,经济建设就要遭受损失。因此,正确认识和把握城镇化发展战略的精神,理清建设和发展小城镇的思路,对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80年代中期伴随着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成为我国城镇化建设最具活力的组织部分和主导力量。30年来,农村建制镇的数量扩大了近15倍,发展到了19060多个。目前,我国的农村城镇化正处在加速发展时期。农村小城镇是我国城镇体系中层次最低,数量最大的群体,它处于城市之尾,农村之首,起到连接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桥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通过减少农业人口,增加城镇人口的方式有效地解决工农两大产业间的利益失衡问题,还可以扩大农产品市场的空间范围,提高农民的相对和绝对收入水平。因此,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一)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
中国未来城市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可能的选择方案将是走总体城市化与农村城市化共同推进的道路,即在发展大中城市的同时,有计划地推行农村城市化,重点建设好一批县城镇和中心镇,使其逐步具有城市功能,成为总体城市化的组成部分。显而易见,没有农村城市化,整体城市化将难以实现。因此,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既是整体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其重要推动力量。
(二)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
乡镇企业尤其是乡镇工业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乡镇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大部分分布在农村,不仅难以管理,而且无法实现相应的聚集效益。通过小城镇的发展,使目前分散的部分工业企业积聚到小城镇,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最佳配置,促进乡镇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加快发展步伐,走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工业化道路。同时,农村企业转变增长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发展农村经济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发展小城镇可以加强对资源利用的规划管理,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规模经营,有利于转变乡镇企业尤其是乡镇工业的经济增长方式。
(三)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可以有效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目前不仅有1亿多农业剩余劳动力等待转移,而且数量每年还在增加。理论研究及客观实践已经证明依靠大中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有限。而乡镇企业由于正在发生增长方式的转变,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呈下降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大力发展农村小城镇,可以促进乡镇企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地转移剩余劳动力。
农村小城镇通过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使土地相对集中,这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了前提条件。另外,农村非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可以为农业采用先进的、大型的农业机械设备提高机械化水平。同时,小城镇建设为农村职业教育、科技推广应用创造了条件。这将有利于农业生产、管理的科学化。
(四)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能够促进农村小康的早日实现
小康社会是一个综合性概念。衡量小康社会的指标也是多方面的。应包括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素质、生活质量、社会分配结构、社会秩序等多方面的内容。小城镇建设可以集中相当多的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信息和服务事业。这对于提高农村人口生活质量,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将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农村小城镇建设不仅可以通过促进工业化、商品化而为农村实现小康提供物质基础,而且也可以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从而推动农村小康的全面实现。
二、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
建设和发展小城镇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农村小城镇在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多项功能,是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农村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如何建设和发展小城镇是十分值得重视和研究的问题。所以,要搞好农村小城镇建设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一)解放思想,树立发展是富民建镇的第一要务
中国发展小城镇有许多有利条件,也有许多不利因素,最大的不利因素,还是思想解放不够,改革力度不大,措施办法不多。要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大胆解放思想,不断深化改革。当前,加快发展小城镇建设,必须提高以下几种认识:一是始终坚持发展是富民兴镇的第一要务。积极引导干部、群众认识生产力,掌握资本;挖掘生产力,积攒资本;发展生产力,增加资本;扩大开放,引进资本。要积极引导农民进镇做工、经商、办企业。一切以发展辨是非,以发展评得失,以发展论英雄。二是不搞争论,大胆改革,大胆实践,锐意进取。学习先进经验,"先干不争论,先试后评论,先做再议论",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勇于创业"的精神。面对矛盾不回避,面对改革不动摇,面对议论不争论,允许试,允许闯,争取时间发展,让实践作结论。坚持正确的,完善不足的,引导扭曲的,改革错误的,宽容失误的。真正做到创新不跟风,依靠不依赖,引导不误导,使大家立足镇情心系群众,开拓创新,大胆实践,把思想集中到发展上来,把精力用到改革上去,招商引资放手发展私营个体经济。三是给农民以国民待遇。对一些小城镇的户口一律放开,只要有固定住所、稳定工作和固定收入的都可以在城镇人户、就业、入学、劳动保障等,对进城农民一视同仁。 四是一切坚持"三个有利于"。在农村解放思想的落脚点是加快发展,促进农民致富,促进小城镇建设。解放思想的具体行动则表现为一切坚持"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即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人民群众的富裕,有利于城镇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坚持千政策、万政策,引导群众致富就是好政策;大干部、小干部,领导群众致富就是好干部。有了这样的理念,就有了定位的标杆、做事的标准、干事的标尺,解放思想就有形化、具体化了,经济发展、小城镇建设就有了思想基础。
(二)用科学规划作为发展小城镇的奠基工程
小城镇的发展不能靠搞运动和行政命令,要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农民进小城镇要靠市场吸引。但是,小城镇不是完全自发能够形成的,特别是宏观布局上要有控制,城镇建设上要有规划。小城镇规划要体现高起点、可持续。高起点、可持续的规划可以使城镇健康有序地发展,而目光短浅的规划会给老百姓和社会留下无尽的遗憾和痛苦。所以,在编制和完善城镇发展规划中,首先,要提高规划的科学性。从根本上说城镇化水平是由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没有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发展,以及市场流通的活跃,就不可能有农村城镇化。同时,城镇发展还受人口、资源、地理环境等自然条件的制约。因此,发展小城镇,要有合理的布局和分工,重点发展有潜力的县城和县域中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中心镇。要按照市场经济的需求,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立足优势,突出特色,规模适度,注重实效,科学确定小城镇的经济布局和市场定位,走集约式城镇化道路。城镇规划应同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及长期规划相衔接,以使小城镇成为联接广大小集镇、农村与大中小城市的纽带,形成较强的推动经济发展的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其次,要注重规划的超前性、协调性。城镇建设规划关系农村现代化的百年大计,必须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要体现地方特色,突出时代感和文化底蕴,有适度的超前性。要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针,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统一规划,适度超前;同时,又要全面协调、合理布局、抓住重点、量力而行,分步实施。其中包括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各产业发展与基础设施的协调,城镇功能的健全、规模适度、空间的合理分布、以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等。第三,要加强规划的指导性、可操作性。制定规划要以"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作为基本发展目标,建立完善的规划编制与实施的管理制度,健全规划成果的专家审查制度,制定保证规划得以实行的措施和法规,确保规划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并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严格依规建设,有序发展。使小城镇建设适应城市化和社会化大生产及现代生活的要求,迈上新台阶。第四,要体现特色和精品意识。特色是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纵观城镇发展的历史,越是有特色的城镇,知名度越高,发展越快。小城镇建设必须增强精品意识,追求自己的时代特色和地方风格,构筑自己的鲜明特色和品位,形成独特的吸引力,不要盲目模仿大城市,贪大求全,面面俱到。如果每个乡镇都是一张面孔,千篇一律,那么就会出现"走了一村又一村,村村像城镇;走了一镇又一镇,城镇像农村"的状况,整个小城镇体系将失去生机和活力。所以,各个乡镇要根据本地资源条件、自然景观、乡风民俗、经济发展水平、历史人文背景、区位特征等进行创新性的开发,扬长避短,发掘特色,培植特色,科学定位,体现个性,做到以特见长、以精取胜、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旅游则旅游,实行各具特色的工业兴镇、农业产业化兴镇、旅游兴镇、商贸兴镇、历史文化名地兴镇。
(三)以合理布局、突出特色为发展小城镇的根本措施
发展小城镇,首先遇到的是城镇布局问题,即城往哪里建我认为:一是根据区位优势来布局。在大城市周边地区,要按照产业和人口的合理分布,适当发展一批卫星城镇。在沿海发达地区,要适应经济发展较快的要求,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城镇建设水平,更多地吸纳农村人口。在中西部地区,应结合西部大开发战略,重点支持区位优势和发展潜力比较明显的小城镇加快发展。二是适应产业发展需求来布局。在一个城镇里,功能区要严格区分。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行政区等要避免混杂,有条件的城镇在功能区之间要用绿地或自然景观隔离,可以设立商业生活街或休闲自然风景区等。 每个小城镇在分布上应弱化行业划分的分散格局,强化经济区域优势,形成有瓜菜的、有水果的、有商贸的、有旅游的、有饮食服务的集散中心,一镇一品,形成区域经济中心。三是依据历史文化特色布局。历史文化特色也是发展小城镇的重要依托。其次是突出特色的问题。如果一个小城镇在合作和竞争的过程中,没有自己的特色,没有专业化、专门化的效率,就会在别的小城镇和城市强有力的竞争中衰落。因此,小城镇的发展,要根据城镇资源、区位、产业和经济结构特点、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立足比较优势,扬长避短,突出特色,在"个性"上下功夫,开发拳头产品,选准项目,培育发展主导产业,走以市兴镇、产业立镇之路,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走出一条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发展加工主导型小城镇;以农业产业化为对象,发展主导型小城镇;以专业市场为依托,发展市场主导型小城镇;以旅游、文化资源为依托,发展旅游开发主导型小城镇;以地理集散为依托,发展交通枢纽型小城镇;以吸引外资为重点,发展开放主导型小城镇;以农业科技革命为动力,发展科技主导型小城镇等。
(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把小城镇建设成为培养新型市民的大学校
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伟大事业。物质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因而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必须牢牢把握,不可动摇,但精神文明如果搞不好,物质文明也会受到破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我国的基本国情除了地大物博外,还应看到人口众多、素质较低的现实情况。这个问题在农村表现得尤为突出。全国约有多半数人口居住在农村,受过高等教育的寥寥无几,受过中等专业教育的也是少数,而多数文盲、半文盲集中在农村。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是我国城市化、现代化的一大难题,是农村城镇化、现代化的最大难题。因此,必须花很大的气力,像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样,大力加强小城镇的精神文明建设,把小城镇建设成为培养和教育新型市民的大平台。
三、加快城镇化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加快小城镇建设,既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首先要以农民就业和增收为目标,以产业为依托,实现业兴城富
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必须围绕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持续、稳定、永久转移这个中心,着力实现“三个转变”。即在发展途径上,由过去先建城镇后兴产业,向以产业为支撑、实现业兴城富转变。在发展布局上,由过去的遍地开花分散发展,向重点推进、梯度延伸转变;在产业转移方式上,由过去就乡镇工业抓乡镇工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向用城乡统筹的思路去推进乡镇工业的升级换代转变。
(二)发展小城镇在具体运作方式上要与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相结合
农村城镇化,实际是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过程,脱离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小城镇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建设小城镇,必须注重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小城镇,以乡镇企业夯实小城镇经济,并以所有制改革为契机,促动小城镇成为二三产业的集中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地、农村商品和生产要素的集散地。具体运作方式上,要做到四个结合,即把发展小城镇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把发展小城镇与乡镇企业二次创业相结合;把发展小城镇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相结合;把发展小城镇与突出地域特色相结合。
(三)发展小城镇的突破口要着力排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性障碍。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当务之急是要在就业、工资、社会保险等方面,消除对农民工的歧视,使农民真正融入城市和社会。”实践证明,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管理体制,制约了“三农”问题的解决,延缓了农村城镇化进程。改变这种“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二元”社会结构,必须改革完善现行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金融制度和乡镇行政管理制度,为小城镇建设提供配套的制度保障。
总之,发展小城镇,是发展农村的重要抓手,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实现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途径,我们一定要持续的坚持科学的发展下去,科学建设下去。
参考文献:
① 胡培兆.以城镇化模式建设新农村[N].人民日报,
②郭海.反响农民工就业,出路总比困难多[N].中国经济时报,
③蔡建发 陈永洲,
④林毅夫 ,
⑤易棉阳;潘志强;;[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⑥郑新立;;[J];农业经济问题;
⑦陈家学;;[J];学习月刊;
⑧邱昕;[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