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实施方案浙江大学4篇
篇一:课程思政实施方案浙江大学
ENGLISHONCAMPUS2020年34期总第526期应用型高校《商务翻译》课程思政的探索和实施文/曾?平【摘要】高等教育要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必须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长期以来,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两张皮”的现象没有改观。于是,课程思政应运而生。本文基于课程思政理念,在应用型高校《商务翻译》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和实践,采用翻转课堂模式,融入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参与式、情景教学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体验学习,以期为《商务翻译》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思路和依据。【关键词】课程思政;《商务翻译》;教学实践【作者简介】曾平(1986-),女,四川威远人,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商务英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商讲解,往往忽略对学生应用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情感发展能力等的培养。英国教育理论家阿弗烈·诺夫·怀海德这政”实现。样定义教育:“把学校学到的知识忘掉,剩下的那一部分才是教育。”学习的知识会遗忘,但剩下的那一部分便须借助“课程思务英语教学、二语习得、翻译理论与实践。一、引言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专业课程改革研究蔚然成风。“‘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各环节、各方面,以‘隐性思政’的功用,与‘显性思政’——思想政治理论课一道,共同构育。建全课程育人格局。”其目的在于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两张皮”的现象,利用专业课实现润物无声的隐形思政教建设是课程思政得以实施的载体,而课程建设的基础在于教学设计。笔者尝试在商务英语专业核心课程《商务翻译》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和实践,采用问卷调查、撰写学习反思等研究方法,探讨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要点。笔者选择以商务名片翻译中的姓名翻译为例,进行了为期两学时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和实践。“‘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在‘课程’”。换言之,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三、《商务翻译》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涉及意识形态、价值观、民族立场、课程思政和思辨能力有密切的关系。商务翻译是一种跨语文化价值、文化理念、文化行为等方面思想上的冲突与碰撞。因此,学生必须具备思辨能力,通过分析、推理、判断等进行甄别和鉴定。鉴于此,笔者选用了美国学者迪·芬克(L·D.Frink)提出的“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的教学目标制定维度。《商务翻译》六个维度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如下:1.基础知识:理解并记共性和差异;掌握中英姓名翻译的准则和方法。2.应用:知道如3.综合:能将该课程与其他课程相联系。单元目标:理解翻译和个人、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4.人文维度:明白学习该课程相关知识的个人和社会意义。单元目标:学生明确学习翻译的意义;对比学习中西方姓名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学生愿做中华文化的代言人和传播者。5.关心:关注该课程(并愿意更多地学习有关内容)。单元目标:对该课程的兴趣更为浓厚、学习动机更强。6.学会学习:知道在课程结束后如何继续学习有关内学习。住关键的概念、术语、关系等。单元目标:掌握中英姓名文化的何应用这些内容。单元目标:运用翻译技巧正确翻译名片姓名。二、《商务翻译》教学现状简要分析日的教学观察,在学习态度方面,班级整体精神面貌积极向上。但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模糊,不知为何而学;有一部分学生自律性差,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方法落后,学习获得感差。具体到《商务翻译》课程,大部分学生能运用基本翻译原则和技巧进行基础英汉互译,但他们在掌握翻译本质,理解翻译与自己、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发展跨文化交际的批判性思维等方面欠佳。的定义、文体特征、翻译原则、翻译标准、翻译技巧,辅之以少量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比。“讲解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不能帮助学生“培养把知识运用到新情况中去的能力、培养思维或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情感方面的成果,比如进行额外学习的动机或态度的转变等”。由此可见,传统《商务翻译》课堂注重知识传统《商务翻译》课堂以教师讲解为主,内容包括商务文本笔者的授课对象为商务英语专业本科大三年级学生。根据平容。单元目标:能够探索新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以利于继续四、课程思政教学活动设计程思政,笔者在本单元教学设计中采用翻转课堂模式,融入启式、体验式学习。具体教学活动设计如下:如前所述,讲解并不能有效帮助学生。为更有效地实施课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法,着重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相应身份,在给定的情景中进行交际,要求制作名片;如第一1.课前活动。课前给学生布置如下任务:(1)将学生编组分配组:甲方:利玛窦(MatteoRicci),耶稣会来华传教士;乙方:徐8Copyright?博看网.AllRightsReserved.
2020年34期总第526期ENGLISHONCAMPUS光启,字子先,号玄扈,天主教圣名保禄,明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要求学生总结自己在制作名片过程中的难点和痛点,以书面报告形式上传到蓝墨云班课。(2)教师将名何进行英汉姓名互译?片翻译主题慕课链接发布给学生,要求学生提前观看。完成云班课上的知识类小测验和课前思考题:什么是英汉姓名互译?你如课前完成的典型名片,开展师生合作讨论,探讨名片中姓名翻译的难点和疑惑。学生提出的难点有以下两方面:缺乏相关历史和人物背景知识,导致姓名翻译出错;不知道姓名翻译规范,所以无法判断翻译是否正确。后,会想到什么?如:小明、小张、张三、小李、老马、小翠、王阿姨。答:小明——小朋友,小张——大人,张三——犯罪嫌疑人,小李——司机,老马——保安,小翠——服务员,王阿姨深深的文化烙印。③中国姓名文化知多少?西方姓名文化知多姓后名;西方人不重视姓氏,先名后姓。——媒人或保姆。②为什么会有如此联想?在我国,姓名带有少?中西姓名文化有哪些共性和差异?中国人一般非常忌讳更改姓名,而西方文化并不认为姓氏不可更改。中国人重姓轻名,先介绍家人和朋友。涉及家人和朋友姓名的翻译,你采用什么翻主办方。三位代表的姓名分别为:吴承恩、令狐冲、任我行。(4)姓名翻译的原则和方法。1)英文姓名汉译:(3)情景教学:情景1:你的一位外国友人来到中国,你给他(2)课程思政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设计:①当你看到以下姓名2.课中活动。(1)针对课前任务的讨论和讲解。教师选出学生语体系”。规范姓名翻译,对中国崛起背景下的话语权提升有推动作用。包括:姓名翻译原则和技巧掌握情况;中西姓名文化共性和差异掌握情况;对中文姓名英译规范的批判性思维;对翻译与自己、与社会的关系的理解。使用5分制评分,总分为20分。特定身份的姓名翻译练习,共20题,总分为20分,10题为英文左右的学习反思日记。3.课后活动。完成课后作业:(1)完成蓝墨云班课发布的具有学生自我评价。使用问卷星在课堂发布评分问卷,评分维度姓名汉译,10题为汉语姓名英译。(2)在蓝墨云班课上撰写100字五、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结果统计占79.4%,12分-15分的占11.8%,12分以下的占8.8%。由此可见,绝大部分学生自我测评完成了课程思政目标。1.学生自评统计:20分为满分,全班34名学生,16分以上的2.姓名翻译情况统计。全班共34名学生,7名学生得分在18分及以上,22名学生得分在16分及以上,5名学生得分介于12~15分。85.3%的学生能将课堂所学翻译规范、翻译原则、翻翻译规范、翻译原则、翻译技巧。译技巧熟练运用到实际的姓名翻译中,14.7%的学生基本掌握了生提到通过本次课程学习,明确了翻译的意义,翻译与自己、与社会的关系;有13名学生提到对翻译学习的兴趣更浓厚了;有6跨文化交际中很重要。4.课后问卷调查情况。为做好教学补充评价,笔者借鉴杜震名学生提到会使用新的学习方法;有3名学生提及批判性思维在宇等提出的“量化问卷评价”,检测了课程思政效果,问题主要涉及两个维度:(1)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对翻译本质的理解,翻译影响,会使用何种方法来学习商务翻译。(2)教学方式:你更喜欢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学习翻译的意义,对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的哪类教学活动?教师讲授、慕课、小组讨论、情景教学、辩论、学习反思、课堂报告、其他。问卷结果显示:58.9%的学生对于课程思政目标完成情况给出了极好的反馈,26.4%的学生反馈较好,14.7%的学生反馈一般。对于教学方式,88.2%的学生未选教师讲授,慕课、小组讨论、情景教学最受欢迎。3.学习反思情况。在学习反思日记中,34名学生中有9名学译策略?为什么?情景2:贵公司要派三位代表参与一个全球大会,需要请你将三位代表的个人信息翻译成英文,然后发给大会Shakespeare(莎士比亚),Marx(马克思),Kulessa(孔雷飒,不能译为裤里塞)。②从上述案例中,你可以发现英语人名汉译的原字尽量不带意义原则。③翻译练习,如:MatteoRicci(利玛窦),JamesGarethEndicott(文幼章)。2)中文姓名英译:则吗?名从主人原则、约定俗成原则、简略原则、音译为主、用①案例引入:David
Copperfield(大卫·科波菲尔),毅(WangYi),任正非(RenZhengfei),吴承恩(WuCheng"en)②a.名从主人原则。b.约定俗成原则。c.运用威妥玛式拼音法,如①案例引入:徐光启(Paul),宋庆龄(SoongChing-ling),王六、结语从上述翻译案例分析中,你可以提炼出中文人名英译的原则吗?孙中山/孙逸仙(SunYat-sen),毛泽东(MaoTse-tung),宋庆龄(SoongChing-ling)。小组问题探讨:从威妥玛式拼音法翻译,习惯指定而成的方案。从话语权角度讲,当时的中国在姓名翻题:中文名字英译时,为了尽量贴近西方人的习惯,经常采用译成斯蒂芬·霍金,而不是翻译成霍金·斯蒂芬。知识点:“在国可以看到什么?这种方法“以西方人为主体,依据西方价值观和译方案中处于‘失语’状态”。d.汉语拼音拼写法。小组探讨问“名在前,姓在后”的方式。为什么西方人的姓名翻译成中文的时候,没有按照中国的习惯进行调整?比如StephenHawking翻际话语体系中,西方制定了并不断修正其占有主导地位的国际话比传统翻译教学,在《商务翻译》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不仅促进了知识传授,多种教学方法的融入提高了学生参与度、学习动机和学习获得感,同时培养了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思辨能力,能真正助力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通过此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和实践,可得出以下结论:相参考文献:[1]杜震宇,张美玲,乔芳.理工科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原则、标准与操作策略[J].学科与课程建设,2020(07):70-74.[2][英]怀海特.教育的目的[M].徐汝舟,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3]L·迪·芬克.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综合性大学课程设计原则[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21.9Copyright?博看网.AllRightsReserved.
篇二:课程思政实施方案浙江大学
2022年5月第19期教育教学论坛EDUCATIONANDTEACHINGFORUMMay2022No.19【特别关注】高校国际学生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以“中国概况”课程为例赵银姬,陈?敏(浙江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浙江?杭州?310000)[摘?要]?如何有效促进深入的“中国理解”,切实达成“中国认同”,是高校国际学生课程思政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以浙江大学国际学位生通识课程“中国概况”为例,从课程定位、课程体系与实践等方面进行积极探讨,提出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引领促进中国认同,以“五步一线”教学模式实现线上线下资源与内容的“融合”、教学活动的“融通”、教学评价的“综合”,以此提升“中国理解”和“中国表达”,并为打造一流国际学生课程思政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高校国际学生;“中国概况”[基金项目]?2021年度浙江省教育厅第一批省级课程思政教学项目“‘同向同行,融合创新’:国际学生公共必修课课程思政教学研究”(浙教函〔2021〕47号)[作者简介]?赵银姬(1980—),女(朝鲜族),吉林延边人,博士,浙江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国际中文教育、东亚文化比较等研究;陈?敏(1975—),女,安徽宣州人,博士,浙江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高级讲师,主要从事国际中文教育、词汇学等研究。[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2)19-0001-04????????[收稿日期]?2021-11-12?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1]本问题。”高校国际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直接提升正面认知能力协同并进,也是高校国际学生课程思政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然而,目前关于国际学生思政教育的具体构成,学界尚未形成统一认识[3]。高校的国际学生课程思政教育主要通过全校性通识课程或公共必修课——“中国概况”和“公共汉语”实施。其中以中国国情教育为主要目的的“中国概况”课程,作为培养和提高国际学生“中国理解”的课程思政前沿阵地,直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高校国际学生“中国概况”课程定位“中国概况”是面向全校国际学位生的必修课程,旨在提高在华留学生对中国社会发展状况和历史文化的总体性认识。根据《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中指出,“汉语和中国概况应当作为接受学历教育的外国留学生的必修[4]课”。“中国概况”课程规模庞大,以浙江大学关系到是否能够培养和如何培养“知华、友华”的国际人才。当前高校专业学位生的人数呈增长趋势。据教育部统计,2018年接受高等学历教育的在华国际学生已有25万多人,占同时期在华留学[2]生总数的52.44%;2019年占比为54.6%。以浙江大学为例,2020学年国际学位生达4774人,保持稳定的上升趋势,学科类别进一步优化。高校国际学生课程思政教育既有特殊性,又有必要性。首先,国际学生数量增加、类别丰富、文化背景差异大;其次,当前高校国际学生课程思政建设相对薄弱,课程思政教学缺乏系统性;最后,部分国际学生即使学在中国、就业在中国,仍然存在着认知偏差、缺乏文化认同感和时代责任感。如何保证国际学生在华期间受到系统的、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国际学生培养中,将专业学术能力教育和为例,每学年修读人数(学位生)多达700余人。此课程是引导国际学生了解中国国情、中国文化极其重要的一环,课程的作用并不仅限于此。《来华-1-
教育教学论坛2022年5月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从“学科专业水平”“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语言能力”及“跨文化和全球胜任力”四个方面对国际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要求“来华留学生应当熟悉中国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等中国国情和文化基本知识,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和外交政策,理解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公共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法治观念和道德意识”;“应当具备包容、认知和适应文化多样性的意识、知识、态度和技能,能够在不同民族、社会和国家之间的相互尊重、理解和团结中发挥[5]作用”。“中国概况”应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将国情教育和文化教育落到实处,促进学生“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促使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正面认知培养双向而行。为此,作为高校国际学生课程思政建设的前沿阵地,课程应围绕培养学生正面的“中国理解”、增进“中国认同”,进行顶层设计和有效实施。二、以“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塑“中国概况”课程体系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的引领下重塑课程体系,确立以培养学生对中国的正面认知、增进中国认同为课程教学目标。“中国概论”知识体系与育人元素知识体系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性发展“中国概论”话语框架育人元素深刻了解中国文明在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贡献与价值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与创造力正确理解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命运共同体”视域下正确理解中国文化的时代价值图1?“中国概况”知识体系与育人元素关系对一种文化的认同必须建立在正确理解价值观的基础之上。“中国概况”课程的授课对象是来自世界各国的国际学生,浙江大学每年有15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修读该课程,包括64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据2021年统计信息)。在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的碰撞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理解世界的契机,是中国价值观国际化的重要体现。从内容维度上看,它包含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对人类共同价值观的认同;在目标维度层面,它有助于树立良好的中国国际形象[6];在功能维度层面,它能推动多元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有助于提高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综合文化素养。基于以上思考,课程围绕中国与世界、文化与价值观的互动性构建课程体系,知识体系上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传承和创新为主线实施文化教育,以人类文明进程为宏大的叙事背景,突出中国优秀文化成果对世界的积极影响,引导学生在理解和思考中形成正确的中国认知和跨文化分析。比如,在关于“中国地理”为主题的内容中,将“一带一路”倡议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案例,讲述地理环境与中国国内外贸易往来的互动性,通过“一带一路”的古今之变迁,加深学生在国际视野下的中国地理认知,同时引发学生结合自己本国实际情况,形成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正面认知。三、以“五步一线”构建“中国概况”教学模式“中国概况”传统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具有普遍性。课程内容知识点繁杂且理论性强;100~200人的大班教学形式比较单一、互动性差;教学评价缺少知识运用、综合能力方面的考核等。“五步一线”混合式教学模式正是为解决这些问题而提出的具体实施方案,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以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为“一线”,包括“线上学习”“热身话题”“专题引领”“举一反三”“拓展提高”等五大教学环节整合线上线下平台和资源。“五步一线”覆盖教学全过程,实现资源与内容的-2-
第19期赵银姬,等?高校国际学生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融合”,教学活动的“融通”、教学评价的“综合”。(一)以资源与内容的融合,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开拓课程深度与广度实现资源与内容的融合,首先,课程资源要服务于课程内容,资源建设与开发要具有针对性;其次,线上和线下课程资源,既要相融合,又要主次分明,“读”中国与“行”中国要紧密结合起来。“读”中国可以利用灵活度较高的线上SPOC形式,甄选国际学生视角下的“中国故事”,将多个慕课有机融合,以此拓宽课程的广度与深度。“行”中国立足于地域文化体验,为国际学生打造可实践的学习空间,以此深化真实的中国体验。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浙江大学采用模块化教学,分为知识内容模块(中国基本国情、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当代发展、中国国际往来)和学术技能模块(文献检索、课堂报告、读书报告)。针对这一课程内容,线上SPOC整合了三个面向国际学生的线上慕课,包含了中国文化(“中国概况”)、地域文化(“杭州历史文化漫游”),以及学术技能(“通用学术汉语”)三个维度,体现了多元、灵活、高阶的课程特点。同时,线下依托面向国际学生的多个实践基地,组织针对性的文化体验和教学实践活动,比如“西湖十景线装书制作”文化体验活动(杭州方志馆实践基地)、“‘马可·波罗’运河游”(杭州运河博物馆)等活动,从而多视角、多维度地呈现真实的立体的中国,深化国际学生对中国的理解和认识。(二)以线上线下教学活动的融通,构建一体化活动模式学习活动充分考虑国际学生学习特点,以发生有效的学习为依据,由浅入深,分层设计学习目标,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活动模式,将教学步骤分为课前两步(线上),课中一步(线上线下融合式),课后两步(线上线下融合式)。例如课前两步(“自学自测”“热身话题”)帮助学生学习了解相关背景知识,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课中一步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认知维度设计“以测代教”“-TO?BE?A?TEACHER”“案例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系统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课后两步(课后大作业、课外实地考察),通过学生自主的进行文献检索、线上研讨、街头采访等多种形式,促使国情教育向深度发展。浙江大学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以来,学生活动参与度明显提高。根据2021学年的学习数据,“学在浙大”平台一个学期人均访问量超过716次,课程平均完成率超过97%,特别是线上讨论题参与度平均达85%以上,而SPOC平台上的优秀率(90分以上)高达48%,超过90%的学生认为,SPOC课程对于授课内容的理解起到了正向推动作用。此外,根据近三个学期的学生提交作业数据进行的词频统计结果,与课程改革之前相比,学生对中国“当代发展”部分的关注度增加;表达上趋于具象化,出现了“丝绸之路、文化多样性、凝聚力、二维码、基建、支付宝、高铁”等表述,“立体中国”“真实中国”的形象大大增强。(三)推行综合教学评价体系,促进国际学生表达“中国理解”,讲好“中国故事”鼓励国际学生向世界讲述自己的“中国体验”、讲好“中国故事”,帮助学生将“中国理解”付诸表达和行动,是“中国概况”课程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因此,课程教学中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学术素养的培养,是将教学效果落于实处的重要一环。浙江大学从课程评价体系入手,摈弃唯“知识能力”的单一评价标准,以“知识能力”与“价值素养”双向综合评价为理念,将教学评价与考核贯穿课前到课后的每个环节,具体采用“线上成绩+线下成绩+线上线下融合成绩”的评价方式,突出过程性、形成性评价,重视学生的学习参与感、获得感、成就感。例如,课程采用“线上线下双师指导+小组研讨+综合任务”三位一体的学术实践模式,有效促进了国际学生对中国的正面认知和理解向深度发展,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课程每学期设置两个高阶性的综合任务(课堂展示、文献报告),要求学生将对中国的深度理解与学术性汉语表达进行结合。课程将学术技能训练融入课程活动当中,学生通过“双师指导”掌握学术汉语理论知识和方法后,通过小组研讨形成一个关于中国的学术报告计划,之后教师进行一对一(组)的综合点评,最后将这些知识运用于综合任务当中,超过95%的学生表示综合实践有助于提高通用学术-3-
教育教学论坛2022年5月汉语表达能力,特别是对于综合任务这种考核方式给予了较高的评价。结语本文中的“中国概况”课程改革实践,紧紧抓住课程思政和混合式教学高校改革发展的两个核心点,将“文化教育+价值观塑造”为基础的课程思政体系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贯穿始终,国际学生课程思政教育有其特殊性,内容上要站在中国价值国际化视域下重新审视课程体系,善于针对国际学生特点开发和组织资源;形式上用体验讲故事,用发现讲问题,用案例讲知识,用情感讲认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出既有中国理解,又有中国情怀的知华友华的国际人才。参考文献[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2]教育部.2018年来华留学统计[EB/OL].(2019-04-12)[2021-10-08].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904/t20190412_377692.html.[3]李怡“.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理念与方式探索:以“中国概况”课程为例[J].科教导刊,2021(34):63-66.有效提升了国际学生对中国的正面认识和理解。[4]教育部,外交部,公安部.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EB/OL].(2000-01-31[)2021-10-19].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1/moe_621/200001/t20000131_81859.html.[5]教育部.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EB/OL].(2018-10-19[)2021-10-19].http://www.moe.gov.cn/srcsite/A20/moe_850/201810/t20181012_351302.html.?[6]周涛“.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中国价值观传播与认同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15):52-53.ExplorationandPracticeof“Curriculum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forInternationalStudents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ACaseStudyoftheChinaOverviewCourseZHAOYin-ji,CHENMin(InternationalCollege,Zhejiang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310000,China)Abstract:HowtoconstructapositivecognitionofChina,effectivelypromoteanin-depthunderstandingofChina,andeffectivelyachievethegoalofbuildingupthesenseofidentityinChinaisanimportanttopic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researchforinternationalstudents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BasedonthegeneralcourseofChinaOverviewforinternationalstudentsofZhejiangUniversityasanexample,thispaperdiscussesthecourseorientation,thedesignsystemandpractice,andputsforwardtheconceptof“humancommunitywithasharedfuture”astheguidancetopromotethesenseofidentityforChina.The“five-stepsandoneline”teachingmodelisputforwardtorealizetheintegrationofonlineandofflineresourcesandcontents,theconvergenceofteachingactivities,thecomprehensivenessofteachingevaluations.Inthisway,wecanimprovetheirunderstandingofChinaandproperexpressionaboutChina,whichcanprovideareferenceforconstructingfirst-class“curriculum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forinternationalstudents.Key?words:“curriculum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nternationalstudentsinuniversities;ChinaOverview-4-
篇三:课程思政实施方案浙江大学
第43卷第2期21年3月浙江体育科学Zhejiang
Sport
ScienceVol.
43,No.
2Mar.2021文章编号:1004-3624(2021)02-0061-05$学校体育学$“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排舞教学改革研究—以浙江大学为例—余保玲,潘雯雯,吴叶海(浙江大学公共体育与艺术部,浙江杭州310058)摘要:“课程思政”是通过“课程承载思政”、将“思政寓于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实施“立德
树人"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抓手。文章以普通高校排舞课程为例,通过分析当前高校体育课在同向育人方面存在的不
足和问题,构建排舞课程“课程思政”建设新模式,探索高校排舞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新路径,以期充分发挥
排舞课程在高校教学中的育人功能。关键词:课程思政;普通高校;排舞;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A
Case
Study
of
Zhejiang
University"s
Reforming
course
of
Line
Dance
Education
Based
on
"Curriculum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YU
Bao-ling,PAN
Wen-wen,
WU
Yehai(Department
of
Public
Physical
and
Art
Education,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8,
China)Abstract:
"Curriculum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
new
mod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
"
curriculum
bear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currculum".BasedL?neDancecourse?nregularun?verstesasanexample!throughtheanalys?softhedefects?n
current
col
ege
phys
cal
educat
on!bu
ld?ng
and
explor
ng
a
new
pat
ern
ofL?neDance
educat
on?n
the
context
of
"Currculumfor?deolog?calandpoltcaleducaton"!?nordertog?vefulplaytotheeducatonfunctonofL?neDance
course?ncolegeteach?ng.Key
words:
curriculum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gular
universities;
line
dance
$
educational
reform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
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
固定舞步动作来愉悦身心的国际性的健身舞蹈,多
元的舞步加上多元的风格展现了舞蹈多元的文化魅
心环节,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各门课都要
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
力,曲风各异、内容丰富使其具有时尚性。排舞运动
可以有效促进校园文化的开展,是弘扬我国民族文
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这就要求我们在
化的有效载体,覆盖人群极广,带来的是集体的感染
高校教育工作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主
渠道、主阵地地位,着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
力。通过排舞练习不仅能缓解压力、娱乐身心,还具
有健身、健美的效果。因此,排舞是一项兼具体、艺、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着力将教书育人内涵落实于课
美教育的运动项目,借助该项目的教育功能,能够提
升新时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堂教学的主渠道之中。排舞(Line
dance)是在音乐伴奏下通过重复的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研究项目(Y201941859)收稿日期:2020-09-09世界观和价值观。深化排舞教学课程改革和课堂教作者简介:余保玲(1963—),女,江西南昌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学校体育学.?61?
第43卷
第2期浙江体育科学2021年3月学创新,充分挖掘排舞教学的育人功能,使排舞教学
真正达到“强身塑心”的功能。1排舞课程的界定与育人功能1.1排舞课程的界定排舞课程具有其独特属性,是一门塑造美的人
体艺术课程。不仅注重基础技术动作的教学,还重
视学生文化内涵、礼仪规范和社会适应技巧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健身兴趣,为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打下坚实基础。1.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排舞课程的育人功能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仅仅依靠传统的、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难以承担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
面发展新时代人才的重任,课程教学需要从“思政课
程”向“课程思政”的方向转变。排舞教学蕴含着丰
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课程思政教学同向同行,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对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
素质与价值观念有着潜移默化的正向作用。具体而
言,在“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排舞课程具有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美育三方面的育人功能。1.
2.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排舞课程的德育功
能。高校排舞课程教学更多的意义在于寓教于乐,对大学生高尚品德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主
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在意志的磨练与品德的砥砺方面,坚韧的意志品质在于其果断性、自觉性、坚韧性和自制性等方面,排舞课程作为体育类项目
在培养学生自立自强、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积极进
取学生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方面效果显著。二是培养
!在参与排舞学习的过程
中,每位学生都需要进行自我展示,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也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此外!排舞教学对于大学生的行为能够起到一
定的规范作用,排舞教学在考核过程中让学生领悟到公平竞争的重要性!。
展示的是自身的实力!无法
投机取巧,对于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正直、遵守纪
律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排舞教学属于团
队教学,推崇的是整体之间的配合与协调,个人作用
与整体作用形成了有机统一,能够很好地培养大学
生的团结协作意识。通过运用此种教学方式,让学
生在体验中进行学习,在体验式的教学环境中,培养
学生对于学习任务的责任感,通过课程学习了解自
身在运动位置中需要履行的责任义务,培养大学生
的责任感,使其不管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都能拥有认
真负责的意识和思想。1.
2.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排舞课程的心理健
62?康教育功能。道德教育的重点在于对人心理健康方
面的教育,健康的心理也是道德教育的基础所在。
高校排舞课程的设置
主要的教育对象是大学生
主
要的培养目标在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
展,在排舞教学过程不仅可以改善学生的体质,同时
也可以优化学生的心理状态
能够让大学生将平常
由于学习压力过大造成的心理压力转移到运动方
面,通过身体运动,放松精神,减少大脑的疲劳程度,缓解由于学习压力带来的紧张、不安等焦虑情绪,让
精神更加愉悦,从而改善心理状态,对健全学生的人
格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课程的设计、组织
和实施过程中,要始终以人为本,让学生领悟到尊重
人、爱护人、理解人的重要性,从而促进学生健全人
1.2.3“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排舞课程的美育功
能。排舞课程对于大学生的审美有着很好的提升功
能,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对美的感受,从而更好地鉴
赏美、创造美,大学生自身审美的提升,对于健康、活
泼、开朗精神风貌的形成十分有益。排舞课程教学
拥有多种舞蹈的美感,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排舞的过
程中培养敏捷的反应能力以及较为迅速的速度和娴
熟的技巧,通过动作展示出自身的姿态之美,从而提
升大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美的能力。2高校排舞课程教学现状分析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由强
调以运动技术为中心的理念向以增强学生体质、培
养终身体育爱好为中心的理念转变,由单纯强调体
能训练向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转变。现阶段多数高校
的体育课程,都是学生从自身兴趣爱好出发,自主择
师、自主择时、自主择课。目前高校排舞课程教学虽
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瓶颈,主要表现
为以下三方面:一是在组织形式上,注重课堂教学,
不重视课外延伸,仍然没有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二
是在教学方法上,如何将教师所教授的知识、技术、技能等内容,让学生拓展为满足自己需求的有丰富
内涵的实用性内容;三是在评价体系上,没有充分体
现排舞课程独特内涵,注重动作技术掌握,忽视学生
表演、创编,创新能力的培养。由上可知,高校排舞教学的育心、育德、育智等
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功能尚未得到充分彰
显。必须清醒地意识到,高校排舞教学具有生理、心
理和社会三重教育价值功能
而当前的排舞教学现
状尚未真正贯彻落实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根本教
育要求。
余保玲,潘雯雯,吴叶海:“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排舞教学改革研究3“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排舞课程建设的实施路径在排舞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始终以立德树人
为宗旨,以“增强体质、掌握技能、培育习惯、塑造人
格”为目标,深化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创新,充分挖
掘本项目的育人功能,使体育课程成为最好的爱党、爱国、爱校教育的载体,使体育教学真正能够起到出
“强身塑心”的实效。3.
1高校排舞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思政育
人目标浙江大学排舞课程在专业目标设置上,结合排
舞教学内容,弘扬我国民族文化,激发爱国情怀。通
过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排舞的基本理论!熟练运用
音乐,提高音乐素养,培养良好的身体姿态和高雅的气质。通过校园集体舞来培养礼仪规范,使学生成
为有涵养、品德高尚的人。通过形体练习,培养学生
良好的身体姿态,改善体形。通过排舞理论知识学
习,激发学生对排舞的学习兴趣,通过集体编排培养
学生的创编能力和团队的合作精神,达到外塑形体、内塑涵养,成为身心健康、有魅力、有活力的人。在思政育人目标上,从多角度出发,对学生形体
进行系统性的培养。舞者的气质也不仅仅是肢体上
的优美,更关键的是高尚内涵。在排舞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寓思想教育于体育教学中,拓宽体育
课外活动,培养体育行为习惯,建立校园体育网站、微信平台等,广泛向学生普及正确的体育观念,大力进行体育精神的传播,加大校园体育传播的力度,通
过排舞课程教学塑造大学生的人格,帮助大学生树
立自信心、团队合作精神、社会责任感、人际交往能
力、社会适应能力和终身体育意识意志品质,充分发
挥体育育人功能。实现课程教学知识传授、能力培
养、素质提升、人格塑造相并重!以促进新时代大学
生的全面发展。3.2“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排舞课程改革的具体
举措基于排舞课程的思政育人目标,“课程思政”背
景下浙江大学排舞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具体举措,
注重实现“三个转变”: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以
课堂教学为主向课内外结合转变、以结果评价向结
果、过程评价结合为主转变。通过分层教学方式、评
价方法、竞赛机制等创新,在时间、空间、技术上支撑
学生有效地掌握终身所需的知识、技术、技能及方
法,培养学生的组织协作能力、创新能力、集体荣誉
感,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
力。3.2.1深化排舞课程组织管理改革!突破传统教学
模式,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外延伸相结合,不仅传授丰
富多彩、时尚快乐的运动健身技术,科学理论指导学
生养成正确健身方法与习惯,提高身体素质;更从能
力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团体协作能
力和优雅的礼仪规范。3.2.2深化排舞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将教师所教授
的知识、技术、技能等内容
拓展为满足学生个性化
需求的实用性内容
注重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创
编能力,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突出师生与
学生之间互动交流。以小组之间进行表演与交流实
践,公开课与示范课等方式展示教学成果,达到培养
学习能力、掌握运动技能的目的。3.2.3深化排舞课程考试形式和评价体系改革,充
分体现课程独特内涵和学生综合技术能力,实行个
人技术评定、集体创编等相结合,注重动作技术掌握
基础上更加突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更好实现
让更多学生掌握终身体育所需运动技能和培养自觉
锻炼习惯。3.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排舞课程建设的路径3.3.1建立“四课堂”协同育人的教育教学模式。
为深化排舞体育课程改革,高校可探索建立涵盖第
一课堂(课堂教学与训练)、第二课堂(课外群体)、第
三课堂(校内竞赛)、第四课堂(国内外竞赛与交流)
为一体的教育教学模式。以思政元素为核心、专项
课程为支撑、课外群体为辐射、竞赛交流为亮点的课
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提升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
力,实现课程教学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人
格塑造相并重,落实教书与育人相统一相融合,以促
进新时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3.3.2建立“模块化”运动俱乐部的管理体制。专
项俱乐部负责本模块课堂专项教学(示范课与公开
课)、课外群体(专项辅导课)、校园文化(校内各种表
演活动)、竞赛交流(代表学校国内交流与竞赛)等,
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作为一个整体,各模块紧密
结合、相互促进与提高,以本科生、研究生、教职工、校友组成会员,本科生、研究生,根据自身的基础、水
平、状况以及俱乐部课程与制度,参与体育锻炼、竞
赛与活动。并通过点对点、线上线下等形式逐步扩
展覆盖面
除了要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体育学习与
锻炼
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
还应鼓励学生主动参
与俱乐部的管理工作,让学生担任相关的职务,增加
学生的责任意识、规则意识、不断挑战、克服自我的意志品质,以达到课程教育教学最大成效。?63?
第43卷
第2期浙江体育科学2021年3月3.3.3深化排舞体育课程教育教学改革。根据排
舞课程特点,结合课程思政元素,实行“教健康知识、传技术技能、练身体素质、育品德意志”相结合的教
学方式!改革课堂教学和课外锻炼方式!改革课堂教
学内容和课外指导辅导,注重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创编能力和创新能力!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
力;做活课堂教学,增强教育亲和力,突出师生与学
生之间互动交流和小组之间进行表演与交流实践,
以“润物无声”的形式将正确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
有效传导给学生!并以公开课与示范课的方式展示
教学成果!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学习积极性
的目的,使排舞课程思政建设取得较好的效果。3.3.4练、学与思优化考核评价方法”的教学原则!创新考试方法和成绩评价。运用体育教学“教与
体系,使排舞课程考核更加公平、公正。浙江大学排
舞课程专项技能考试内容,实行规定套路、创编套
路、音乐选择等相结合,评价方法充分体现学生的综
合学习能力。课程考试不仅从个人动作质量上进行
评分,还对各组集体编排的配合进行评分。以课程
考试为目标,以课内教学、课外辅导和校内竞赛为纽
带,以赛代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在评价
中增加课程思政内容的评价!完善浙江大学排舞课
程学习过程考核和评价机制!结合校内外排舞比赛!组织班级学生参加,人人参与,人人在舞台上展示自
己最美的一面!让学生体会到排舞课程结合思政元
素后由此带来的成就感和获得感,进一步激发学生
参与兴趣,掌握动作技术和技能。4结论与建议41结论4.1.1排舞课程是一门塑造美的人体艺术课程。
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注重
基本动作技术教学
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内涵、礼仪规范和社会适应能力
为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
惯的养成打下坚实基础。4.1.2当前高校体育教学已由以运动技术为中心
的理念向以增强学生体质、培养终身体育爱好为中
心的理念转变,高校排舞课程以其独特的魅力深受
学生们的喜爱。但仍存在不足,在教学任务上,以重
视知识传授为主
对学生个性发展重视不够
在教学
方法上
过于强调以教师为中心
对学生创新意识和
能力培养不够
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导致学
生被动参与,同学之间欠缺交流,失去了体育对团队
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4.
1.
3在“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排舞课程具有德
?64?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美育三方面的育人功能。在这
一背景下根据排舞课程特点,实行“教健康知识、传
技术技能、练身体素质、育品德意志”相结合的教学
方式
通过改革课堂教学内容和课外指导辅导
完善
分层教学形式
创新考试评价方法
在课程评价中增
加思政内容的评价和健全竞赛活动机制来深化排舞
课程教育教学改革
充分挖掘排舞教学的育人功能
注重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创编能力和创新能力
充
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使排舞课程成为最好
的爱党、爱国、爱校教育的载体,使体育教学真正能
够起到出“强身塑心”的实效。42建议4.2.1按照教学计划时数合理安排,每学期前二分
之一时间段为基础教学模块,以教师教授学生动作
为主,让学生在打好基础的同时也积累动作素材;后
二分之一时间段则为能力教学板块,以学生自主学
习为主,包括学生自由分组,各组学生进行自编套路
的集体创编(队型创编和动作创编),在组长的带领
下编排与练习,小组之间进行表演与交流。通过这
种形式的练习,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共同探讨,培养
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学习能力
发展了学生的创造
力和想象力,还增进互相之间的友谊,基于“课程思
政”教育
从思想品德上推动学生养成团队协作能力
和集体荣誉感。同时,学生在老师教授素材的基础
上进行融合、创编、发展,如动作的变化、队形的变
化、套路顺序的变化等
并根据各组实际的能力水
平,编排出适合自己的动作套路进行考试,促进学生
创新能力的培养。4.2.2每学期可组织校园排舞课程公开展示课,可
结合排舞进校园主题,将爱国主义思想通过课程,引
入到舞蹈的编排和创作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民族文
化的熏陶,从而提升自身对传统文化的鉴赏能力,增
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通过把红色思想主
题曲融入排舞创编之中,使得排舞教学更具新颖性,不仅丰富其文化内涵,让我国民族舞蹈得以弘扬与
传承,也让同学们更加牢固地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
意识,兼具健身价值和社会价值。4.2.3加强课程代表队建设,并加大资源投入和建
设力度,积极参加国内外交流与比赛。结合课堂教
学内容和场地,开设课外辅导站,由专项俱乐部所属
学生社团骨干学生、代表队队员等辅助教师实施。
同时
积极承担大型以红色思想为主题的活动和表
演,如校庆、典礼、晚会、开幕式等表演,让更多的学
生体会到排舞课程的乐趣,增加自豪感。4.
2.
4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排舞教学借助高校在
余保玲,潘雯雯,吴叶海:“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排舞教学改革研究线教育教学信息化平台,与学生进行线上线下互动’
通过信息化平台、班级微信群,结合思政元素,加强
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
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对学生指导与互动。通过APP平台,实现校内竞赛
的发布、参赛人员报名、活动编排、成绩管理与公布
等。督促学生课外锻炼,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和良好的意志品质,营造生动、活泼、主
-2.包海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融入机理与实践路
径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9,41(3):58—61,112.-3.王秀阁.关于“课程思政”的几个基本问题一一基于体
育“课程思政”的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9,34(3):188—190.[4.何忠,许志琳,杨文东,等.高校体育课程与课外体育活
动思政研究[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8(11):85—
88-5.常益,张姝.健体育魂:大学体育课程的思政教育转向
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8(6):136—141.-6.夏贵霞,舒宗礼.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体育课程育人质
量提升体系的构建一一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J..体育
学刊,2020,27(4%:7—13动的学习氛围。排舞课程是一门塑造美的人体艺术课程。在
“课程思政”背景下,教师在排舞教学中融入课堂思
政教学!不仅注重基本技术动作!还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内涵、礼仪规范和社会适应能力,为学生终身体
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打下坚实基础。通过“四课堂”协
同育人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模块化”运动俱乐部的管
理体制!挖掘排舞课程在教育教学中的育人作用!激
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进而达到“强体健
-7.杨祥全.铸魂育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紧迫性与自身
优势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0,35(1);13—
魄、掌握技能、培育习惯、塑造人格”的新时代体育教
学目标。使排舞课程与师资团队组成双翼拉动,形
成排舞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课程
16卢海英,黄永良.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对创新大学生思想
政治教育的作用研究一一以浙江海洋大学“海岛野外
生存生活”体育课改成果为例浙江体育科学,思政新格局。参考文献2017,39(2%:90—101-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9.李田天.体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途径研究[J..湖南
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6):286—
287.(上接第28页)参考文献体育科学,2006,26(5):21.-1.李立.审美社群体验的在世想象一一后现代社会的“美
学共同体”批判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38(6):
11-2.齐格蒙特?鲍曼.共同体[M..欧阳景根,译.南京:江
苏人民出版社,2003.-3.康德.判断力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76[4.王原君.象征资本[M..北京:线装书局,2014:72.-5.
Wenner,
L.
A.
4Playing
the
MediaSport
game,,
in
L.
A.
Wenner
(ed.)
,
MediaSport
-
M..
London:
Rout-
ledge1998-7.沃尔夫冈?贝林格.运动通史[M..
丁娜,译.北京:北
京大学出版社,2015:417.-.深耕赛事IP腾讯瞄准“泛体育”用户-N.
21世纪经济
报道,2016-09-14.-9.张红学.论媒介体育的意义消费-..体育与科学,201233(2):86-10.迈克?费瑟斯通.消解文化[M..杨渝东,译.北京:北
京大学出版社,2009:66.-11.陈均.中国球迷那么多,为什么夏季足球商业赛收入
远不如美国[EB/OL..
2017-08-2&
https://www.
thepaper.
cn/news.-12.齐格蒙特?鲍曼.后现代伦理学[M..张成岗,译.南
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210.-6.郭晴,郝勤.媒介体育:现代社会体育的拟态图景-..
65?
篇四:课程思政实施方案浙江大学
【摘
要】
在“立德树人”背景下,课程思政作为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切入点和完善“三全育人”体制机制的重要抓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增强育人合力。专业课实现育人既是技术,更是艺术。专业课程融入思政元素到底教什么?怎么教?本文以《审计》课程为例,深入挖掘审计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并探索审计课程“寓”教方法,以发挥课程独特的育人优势和作用。
【关键词】
课程思政
审计教学
一、引言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必须承担起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以思政教师讲授思政课程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显然已满足不了新时代的高校学生教育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孤岛”困境、“反差”效应、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学“两张皮”的现象急需改观。
所谓“课程思政”即课程德育,指的是学校以专业课程为载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恰如其分地运用教育方法、手段,将意识形态、价值引领的教育性因素渗透、融入教育内容、教育目标、教育过程中,让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者的预先安排与设计,最终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境界。“课程思政”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思维方法。任何课程教学的第一要务是立德树人,任何课程教学都肩负德育的责任。在课堂上开展思政教育将不单单是思政课教师的职责,也将是每一位高校专业课教师的本职所在。教师要精心巧妙地进行教学设计,不断探索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融入、渗透的技巧与艺术,围绕育人目标把“思政”教育恰当地融入教学方案、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案例、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资源中。
二、审计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审计课程通过学习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审计程序、方法、技能,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注册会计师审计实务知识,培养学生的实务操作技能,为各企业事业单位及社会中介机构提供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实践操作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注册会计师是社会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通过检查企业编制的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和一贯性,并检查企业执行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情况,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利益的驱动和职业道德的缺失,出现了大量审计失败案例。审计失败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社会经济利益分配失公和失效,导致社会经济秩序的紊乱和无序,最终损害了市场经济的有序性。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也要注重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岗敬业,乐于奉献,遵守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本文以《审计》课程为载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充分挖掘蕴含审计专业知识中的德育元素,实现专业课与德育的有机融合,将德育渗透、贯穿教育和教学的全过程,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
(1)审计课程中的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是人们精神和行为的发动机,是前进的引擎。大学生只有明确了理想信念才会迸发出前进的动力,才会有克服困难、不断拼搏的勇气和斗志。会计信息是企业经营和发展情况的综合体现,其信息的客观公允关系到政府部门、投资者、债权人、社会公众能否做出正确的决策。注册会计师是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鉴证者,是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维护者也是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参谋,是我国社会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在确保经济数据的真实、准确,及时发现风险所在,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国家的金融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大学生在学习审计课程的同时,授课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社会利益为先的理想信念,积极担当应有的社会责任。
(2)审计课程中职业素养、道德品质教育
注册会计师是资本市场的“看门人”,做好“看门人”首先要做到独立、客观、公正地做好专业服务,遵循职业道德。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诚信建设,强化独立、客观、公正的职业特性,保障市场经济秩序的稳定规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注册会计师担当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然而,现在许多会计师事务所在获得高额审计费用后,并未履行其审计职能,没有实现审计目标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效果,出现各种各样的审计失败。2016年以来,会计师事务所受到中国证监会处罚的案例就有15起,其中有3起是对重组资产进行虚假陈述;有3起是对IPO申报财务数据进行虚假陈述;有9起是因为避免退市对财务数据进行虚假陈述。尽管上市公司造假行为的系统性、隐蔽性使得注册会计师发现造假行为越来越困难,但对审计失败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失败的主要原因集中在未函证、未实施分析程序、证据搜集不足。审计人员未能严格遵守审计准则实施重要审计程序,未能保持审计工作中的谨慎性和职业判断,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有所欠缺是审计失败的内因。
高校作为会计审计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在人才培育方面,应坚持“教”与“育”的有效结合,积极推进德才协同育人建设。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从业者。通过案例分享和暑期实习逐步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职业素养和工作能力,教育学生坚守思想道德防线、廉洁从审底线,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不为物欲所左右,不被金钱遮住眼,不放纵自己,不随波逐流。
(3)审计课程中的创新教育
新形势、新环境、新要求为审计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创新审计思路,丰富审计方法,改变以往固化的审计模式,从被审计单位具体工作业务出发,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大数据分析,主动出击,有的放矢。
三、审计课程创新“寓”教的方法
在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在思政教育上避免牵强附会、割裂曲解、生搬硬套,促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同频共振的立德树人效果。审计课程肩负起育人功能,必须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隐性渗透式寓教法。所谓的“隐性渗透”是一种看似无意,实则收效甚大的渗透式教学。隐性渗透式教育强调通过教师的学识素养、言谈举止,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将“德育”渗透到学生的大脑和内心。教师要不断地增强人文社科素养,提高育人本领和能力。言传不如身教,教师只有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广阔的知识视野、深厚的学识积淀,才能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节拍,广纳社会信息,才能为“课程思政”铺垫良好的基础,才能在教学中做到厚积薄发,喷涌而出,在育人过程中真正做到“和风细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
(2)自然结合式寓教法。真正落实“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务必做到“德治融合”、“德计融合”。教师要在备课环节精心巧妙地进行教学设计,切实将“思政”的“盐”融入专业教学的“汤”。如在讲授审计风险知识点的时候,结合世界最大的会计师事务所安达信因为安然公司造假而荣誉尽毁以及国内多家会计师事务所因未严格实施审计程序,在审计过程中职业谨慎不够,没有有效的将检查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低水平,而导致会计师事务和注册会计师通报批评、暂停执业等处罚的案例,让学生感受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实事求是、依法执业的重要性。如在课间向学生播放瑞华会计师事务所员工改编的歌曲,“他有天的视野海的胸怀山的肩膀,他要问诊经济把脉市场为国勇承当,一张报告波动全球K线势无挡......”随着音乐缓缓流淌,让学生感受到注册会计师背负的使命与荣耀。
(3)专题嵌入式寓教法。在讲授专业知识时,将知识目标和课程思政目标有机融合。如在讲授注册会计师的职业责任和职业期望、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等专题时引出注冊会计师的社会责任。注册会计师以客观独立的第三者身份对代理人出具的财务报告及其他经济信息的合法性和公允性进行鉴证,以促使代理人真实报告有关信息,保护委托人利益。注册会计师负有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保护社会公共利益,促进企业现代制度的完善等社会责任,学生在学习该部分知识时既要理解期望差距的客观存在,也要尽可能的缩小期望差距,查找财务报表中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积极履行注册会计师的社会责任,更好地服务社会公众。
(4)情景体验式寓教法。在学生掌握注册会计师如何对财务报表进行审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以企业真实的财务舞弊案例为背景,结合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等思政内容设计财务报表审计案例,鼓励学生利用各种资源去做主动的探究性学习,各小组以情景剧形式进行作品展示。体验式教学可以引起学生情感体验,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社会责任、职业道德的感悟。
四、结语
围绕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审计课程必须秉承“课程承载思政”和“思政寓于课程”的理念,优化课程设置,将思政内容贯穿教学大纲,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牢固树立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的教学理念,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
作者简介:虞旭迪(1979.12),性别:女,民族:汉,籍贯:浙江,学历:硕士,职称:讲师,单位: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研究方向:财务与审计。
【摘要】“课程思政”指在对学生的教导授课活动中持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坚定不移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作引导思想,深入探究《政府审计学》授课内容中的思政教学资源。文章将《政府审计学》作为案例基础,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四个方面安排教研活动,充分展现了《政府审计学》课程“以人为本、培养人才”的作用。
【关键词】政府审计学;课程思政;国家治理
【中图分类号】G41;F23长期以来,思政课程的主战场一直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相关课程。但由于思政课程理论性很强,学生一方面觉得知识晦涩难懂,另一方面觉得相关思政理论和自身将来的岗位没有太多的关联,因而对学生思政教育的目标也一直没有实现。
但是审计作为专业必修课,其性质和思政课程是不一样的,专业课程能够运用案例、情景演练等方式使得授课更加生动,增添更多的趣味性,然而先前常规的专业必修课仅仅推崇对同学专业职场能力的培养,“教书育人”理念中的“育人”往往被忽略了。党的十九大报告特别强调,高等学校的主要职责和终极目标是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所以专业必修课老师对学生的授课活动要兼顾“授之以渔”和“授之以德”两方面。换言之,高等学校的专业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工作的技能和标准,更需要让学生了解为人处世的道理,将“传授知识”和“德育树人”两者高效互通衔接。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特别指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培植和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落实在教书育人全过程中。《政府审计学》这门学科主要探讨审计的起源和变化的规章律令,涵盖与审计本质、审计目标和主体等相关的诸多理论和实务问题,这要求审计成员在稽查审核的全过程中始终秉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众多的利益相关者给予服务,因此《政府审计学》课程开展“课程思政”设计得天独厚。
一、“课程思政”设计思路
《政府审计学》是一门专门研究政府审计理论和方法,研究政府审计的变化规律,高效监管经济活动的学科。这门学科形成于日常的审计实践活动中,在实践活动中被检测和验证过了,准确地揭示了客观事物的实质和内在规律。政府审计在实践活动中需要由政府审计理论来引导,否则就成为脱离实际的理论。
(一)整体目标
《政府审计学》是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审计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政府审计是对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以及行政事业单位进行经济业务活动过程所产生的记录经济业务的会计资料及其相关资料和管理过程、结果进行监督、检查的活动。政府审计为客观真实地评价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效益、效能等方面增加了可信度,也有助于约束和整治经济秩序,协助调控国家宏观经济。
本课程的设立,旨在将《政府审计学》的理论作为教导思想,主张理论和实践融为一体,解说《政府审计学》的理论和具体运用,让同学们扎实把握其中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要求,使同学们形成必备的政府审计技能,恪守规章制度,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以适应未来审计实际工作的需要,缩短审计理论与实践的差距。
(二)教学方法
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问题导向以及体验式教学这四种方式鼓励同学们积极主动地研习政府审计,大幅提高课堂活动的趣味性。
1.案例分析教学法:根据政府审计课程的教学内容,结合大数据扶贫审计的实际案例,以及与教学内容关联度较高的时事新闻,用生动的大数据和政府审计鲜活的教学案例,师生共同讨论感受和感悟,培养学生的政府审计职业道德与职业能力。
2.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以“你了解的政府审计是什么?”“你听过的政府财经法纪审计案例有哪些?”“如果没有政府审计会怎么样?”等为切入点,提出教学研究课题,培养学生探究政府审计的兴趣,培养他们关注政府审计这个神圣的职业,并建立自己的职业规划。
3.小组讨论教学法:将学生每组6人形成学习小组,老师给定政府审计案例,然后由小组进行讨论,最后以PPT的形式来进行讲述和汇报。
4.体验式教学法:在课堂上进行情境模拟,提供一定的政府审计背景资料,让两组人员进行角色扮演,一组扮演被审计单位,一组扮演政府审计师,来体验政府审计过程中的真与实,加深同学们对政府审计岗位工作的认知。
二、“课程思政”的具体内容
“公正、法治、敬业、诚信”是公民与国家基本道德规范,是评判公民与国家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是培养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要求。形成社会和
国家层面价值理念的基石恰恰是个人和国家两方面价值理念的塑造。而政府审计又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一)公正
公正具有突出的价值倾向,偏重于社会“基本价值取向”,并且强调这种价值取向的正當性。而政府审计产生的本质在于三方关系的出现。因为政府审计人员作为独立第三方,和被审计单位的管理人员没有联系,因而能公正地进行政府审计事项,在整个审计过程中都保持独立性,例如在计划了政府审计业务后,需要确定政府审计项目组成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要考虑政府审计项目组成员和被审计单位之间的关系,《国家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守则》明确指出,审计小组长应该确定项目组成员在被审计单位没有经济利益,没有贷款和担保事宜,没有商业关系,没有家庭和私人关系,这一系列的规定目的就是要求政府审计人员能作为一个独立的第三方去履行政府审计义务。
(二)法治
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过程中突破性的重大成果,成为当代社会的基本前提。作为政府审计的核心就是要依照相关政府审计准则,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有没有按照《政府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编制财务报表,有没有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地反映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的财政业绩、利润以及现金流量出具审计看法。在整个政府审计的过程中,政府审计人员还要遵守《国家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守则》,严于律己,拒绝收受贿赂,提防不同类型的“糖衣炮弹”,对广大的财务报表使用者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国家负责,不得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去损坏国家、单位、他人的利益。
(三)敬业
忠于职守,克己奉公,乐于奉献,服务人民,服务社会是敬业的具体表现,是政府审计人员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政府审计作为一项监督业务,本身就需要监督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并服务广大的信息使用者。而且政府审计有其工作的特殊性,到了年审计划时间,必须要进驻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进行审计,这要求政府审计人员需要具备敬业精神,常年累月的出差,数不清的工作底稿,这一切只为了出具一份令人信赖的审计报告,如果政府审计师没有敬业精神,那么政府审计就失去了其獨立性、权威性的灵魂。
(四)诚信
诚信是个人的立身之本,是被审计单位长盛不衰之道。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特别是上市的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是一个公众利益实体,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乃至管理层的诚信是这个社会的基石,上市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有责任如实的报出自身的财务报表,如实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发现,还是有很多不法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或者其他原因去欺骗广大的信息使用者,骗取社会
的信任,财务造假,伪造交易,很大程度上侵害了众多利益相关者。而政府审计的产生,将这样的不诚信行为降至最低,政府审计的目标就是为广大预期的报表使用者提供一份合理保证的政府审计报告,合理保证财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都公允的反应了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的情况。
(五)国家治理
政府审计是当代国家治理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的事物,它伴随着国家的发展而显现出来,自问世以来,政府审计的最终目的就是确保国家长期安定、天下太平。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制度是稳定社会秩序、合理配置资源、推动经济蓬勃发展的关键管理手段。政府审计制度是国家政治和经济体制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是国家治理业绩的评价制度、察看督促制度、鼓励和管束制度、分权制度、公开信息制度等诸多制度的关键内容,是有效辅助国家治理过程中举足轻重的工具。国家治理是在党的领导下,采取行政、立法等手段来调控、管理公共事务,以确保国家良好运转,处于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一国的发展壮大不仅需要依靠维护政权稳定的法律、军队等国家武器,还需要依靠良好运转的社会和经济制度。纵观多国治国经验可见,督导和牵制权力是一国持续发展极为关键的制度。换言之,为确保国家良性运转,高效管控经济社会,避免滥用权力,必须构建督导和牵制权力的制度。据此易见,我国的政府审计是在国家层面,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运用职权来督导约束权力的一项制度设计,是确保地方经济安全所离不开的经济监督活动,是国家治理的必然组成部分。
三、结语
《政府审计学》课程思政方案拟定的几点心得是:第一,要强调“育人目标”的修改。第二要要注意参考书目的及时更新。第三要加入思政元素教学标准。《政府审计学》将思政课程与审计人才的道德培养、职业发展等要相结合。同时注重课程思政教学的互动,老师的“讲”与学生的“问”要相辅相成。
《政府审计学》作为审计学学生的专业核心课,要挖掘课程中“公正、法治、敬业、诚信、国家治理”的思政理念,实施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授课方式,切合同学们的日常生活,兼顾“才育”和“德育”两方面,促进人文和思想教育的融合,充分发挥政府审计教育人才的作用,在一点一滴中让同学们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德才兼备的审计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周欣.课程思政理念融入“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0(13):258-259.
[2]严爱玲,江宏,甘泉.大数据视域下的审计专业课“金课”建设路径探析[J].安阳工学院学报,2020,19(01):107-109.
[3]康楚意.“课程思政”在审计课程的应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11):170.
[4]张露,林雪珠.高职审计课程信息化教学实践探索[J].亚太教育,2019(11):161-162.
摘
要:“课程思政”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挖掘所有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本文以《审计学》为例,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正、法制、敬业、诚信”方面进行教学设计,有效发挥了专业课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审计学;课程思政;诚信
长期以来,思政课程的主战场一直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相关课程。但由于思政课程理论性很强,学生觉得知识晦涩难懂,且这些知识与自己未来的工作难以联系起来,所以对于思政课程的兴趣一直提不起来,因而对学生思政教育的目标也一直没有实现。而专业课程由于性质本身不一样,可以通过案例等手段使得课程有趣,但是以往的专业课程只重视对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教学,而忽视了教书育人中“育人”的重要环节。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立德树人是高校的职责和使命。因此专业课的教学不仅要对学生授之以渔,还要对学生授之以德。也就是说高校专业课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工作的技能、标准,还要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学做事,必先学做人。真正做到教书和育人无缝衔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教书育人全过程”,审计学是研究审计产生和发展规律的学科,涉及审计的性质、审计关系、审计对象和方法等一系列理论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实务问题,要求我们审计人員在整个审计过程中都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为我们广大的报表使用者提供服务,所以,《审计学》课程开展“课程思政”设计得天独厚。
一、“课程思政”设计思路
审计学是一门专门研究审计理论和方法,探索审计发展规律,对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监督的社会学科。审计学是在审计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经过实践检验和证明了的,是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审计理论必须用来指导审计实践,否则就成为脱离实际的理论。
(一)整体目标
《审计学》是会计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审计是对经济组织特别是上市公司进行经济业务活动过程所产生的记录经济业务的会计资料及其相关资料和管理过程、结果进行监督、检查的活动。它为真实客观的评价经济组织的效率和效益提供可靠的保证,同时也为规范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提供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所必需的信息进行技术支持。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以审计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对审计学基本理论及实际应用的讲解,使学生系统的掌握审计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实务要有充分的理解,并培养审计业务操作技能,通过课外练习培养动手能力,以适应未来实际工作的需要,缩短理论与实践的差距。
(二)教学方法
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问题导向、情景再现、体验式教学等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
1.案例分析教学法:根据课程的教学内容,结合实际案例,比如国内有名的舞弊案例以及与教学内容关联度较高的时事新闻,用生动的教学案例,师生共同讨论感受和感悟,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
2.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以“你了解的审计是什么”“你听过的舞弊案例有哪些”“如果没有审计会怎么样”等为切入点,提出研究课题,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他们关注审计这个职业,并建立自己的职业规划。
3.小组讨论教学法:将学生每组6人形成学习小组,老师给定案例,然后由小组进行讨论,最后以PPT的形式来进行讲述和汇报。
4.体验式教学法:在课堂上进行情境模拟,给一定的背景资料,让两组人员进行角色扮演,一组扮演被审计单位,一组扮演注册会计师,来体验审计过程中的真与实,更深层次的理解审计的工作。
二、“课程思政”的具体内容
“公正、法治、敬业、诚信”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是评判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是培养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要求。个人层面的价值观建设是构建社会和国家层面价值观的基础。
(一)公正
公正指的是个人遇事公平、公正,不偏袒任何一方。它带有明显的价值取向,它侧重的是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并且强调这种价值取向的正当性。而审计之所以产生,它的根源就是三方关系的存在,即审计人员、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治理层。审计人员是独立于被设计单位的管理层和治理层的外部第三方,所以才能公正的进行审计事项,在整个设计过程中都保持独立性,例如在承接了审计业务后,需要确定审计项目组成员,在这个过程我们就要考虑审计项目组成员和被审计单位单位之间的关系,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守则》的规定,项目合伙人应该确定项目组成员在被审计单位没有经济利益,没有贷款和担保事宜,没有商业关系,没有家庭和私人关系,这一系列的规定目的就是要求注册会计师能作为一个独立的第三方去履行审计义务。
(二)法治
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框架。作为审计的核心就是要依照相关审计准则,对于公司有没有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编制财务报表,有没有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地反映了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发表审计意见。在整个审计的过程注册会计师还要遵守《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守则》,严格要求自己,不得收受被审计单位的贿赂,要警惕各种形式的“糖衣炮弹”,对人民负责,对广大的财务报表使用者负责,不得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去损坏他人的利益。
(三)敬业
忠于职守,克己奉公,乐于奉献,服务人民,服务社会是敬业的具体表现,是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审计作为一项服务业务,本身就需要服务广大的信息使用者。而且注册会计师审计有其工作的特殊性,到了年审时间,必须要进驻公司进行审计,这要求注册会计师需要具备敬业精神,常年累月的出差,数不清的工作底稿,这一切的一切只为了出具一份令人信赖的审计报告,如果注册会计师没有敬业精神,那么注册会计师审计就失去了它的灵魂。
(四)诚信
诚信是个人的立身之本,是企业长盛不衰之道。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是一个公众利益实体,企业乃至管理层的诚信是这个社会的基石,上市公司有责任如实的报出自身的财务报表,如实的反应自己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发现,还是有很多不法商人为了自身的利益或者其他原因去欺骗我们广大的信息使用者,骗取我们的信任,在财务报表中弄虚作假,虚构收入,虚增利润,极大的损害了我们投资者的利益。而审计的产生,将这样的不诚信将至最低,审计的目标就是为我们的广大预期的报表使用者提供一份合理保证的审计报告,合理保证财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都公允的反应了企业的情况。
三、结语
《审计学》作为会计学学生的专业核心课,分挖掘了课程中“公正、法治、敬业、诚信、”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使知识传授与价值观教育同频共振,使人文教育与思想教育和谐共融,发挥了审计学的育人作用,在春风化雨无声中让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潘耀芳、吴懋亮等.课程思政下机械制造工艺学的教学模式改革[J].科教导刊.2018(01)
[2]张译.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设计[J].新智慧.2018(02)
[3]吴涛.发挥专业特色?实施“课程思政”[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28)
作者简介:
李奕蓉(1989年6月)籍贯云南曲靖
性别
女学历
硕士研究生
单位职称助教
研究方向:会计与审计。
推荐访问:课程思政实施方案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 实施方案 课程
上一篇:意识形态督查情况通报2篇
下一篇:大学生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