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的意见和建议9篇
篇一:关于历史的意见和建议
历史学习建议
历史学科学习建议
历史学科5大核心素养
1.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包含: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等。
2.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以历史纪年、历史时序、年代尺、阶段特征、历史大事年表、历史地图等形式呈现。
3.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和方法,以史料分类、史料辨析、史料运用、观点论证的形式进行呈现。
4.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以材料整理、对史料的解读、追溯起源、探讨因果、分析趋向、说明影响、判定地位等形式进行考查,培养叙述历史和形成历史认识的能力。
5.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该具有的社会责任和人文情怀,包含: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民主法治、科学精神、世界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联系现实等。
历史学科学习建议
1.抓住史实的要点。所谓“点”即历史知识的基本点,包括背景、时间、地点、事件、人物、重要制度的相关概念、意义/影响等。
2.把握历史发展的线索。线索是历史事件发展的主干,也是我们从宏观上掌握历史发展进程的基本元素。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用线索把看来是孤立的零散的知识点贯穿起来,使之系统化,即学会“穿针引线”。
3.扩展知识的横纵面。“面”指的是将历史知识点的横面和纵面来构筑历史发展的整体内容。学会从不同角度: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关系、思想、社会、文化、心理、个人等方面去分析阐述每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特征。如分析20c30s日本侵华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等,这样我们就能较为全面地掌握了这一知识的“面”。
4.形成历史知识的立体化。“体”指的是将历史知识的“点、线、面”形成一个总体。我们在复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除掌握各知识点的内容外,还应注重各知识点的全面联系。或图表、或归纳、或专题巧妙地挖掘历史知识内在的逻辑联系,将错综复杂的知识由点穿成线,由线连成面,由面形成体,将课、单元和专题形成三种有机联系的整体知识网络-历史知识的立体化。如中国古代中枢机构的演变、选官制度的演变、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近代民族危机与对应的救亡图存运动等。每学完一课或一单元,用时间轴或者思维导图将线索穿起来,知识就清晰的多。
5.吃透教材。在理解基础上记忆历史基础知识和学习重点,把握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在记忆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努力做到“课本在手,知识牢记于心”。切记不要考什么就记什么,书上大字小字,只要有字的地方都要看到,尤其单元导语、课前导言、大字、历史纵横、学思之窗、课后思考题、材料补充等。
6.把历史教材当做跳跃板。历史教材只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中介,我们还应该通过课外读物、影视媒体、当地历史博物馆纪念馆等多方途径涉猎、选择和运用有效历史信息,并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学和与同学们的互助合作探究学习体验过程来丰富我们的历史阅历,拓宽我们的历史思维和眼界。
7.从历史、综合、人文、开放等视角审视历史,并尊重和欣赏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遗产。
能理解、解释和处理现实社会中的一些历史现象和社会问题,从历史已有的经验和教训中汲取历史智慧,并活学活用到自己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之中,以此提升我们的人文素养,增强我们未来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8.学习着力点:关注教材中的导入框,特别需要理解其中的重要词语和观点。如人类早期文明、文明的矛盾与碰撞等;关注教材中的小
字部分,特别要关注文中观点引发的认识和思考;关注历史与现实社会的结合;加强中外史实的联系,认识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如我国的儒家、道家学说与世界三大宗教对比,中日改革对比,新航路开辟与郑和下西洋对比等。
9.掌握一定的审题、解题等应试技巧,准备两本(笔记本、错题本)。
如何审题?概括的说就是细心阅读,深刻理解,开拓思路,反复推敲。重点放在审题型、审范围、审重点及审字词标点等。如何解题?我们可以采取分析法、筛选法、头尾判断法等。如材料解析题的解题要求:①认真阅读题干,正确理解设问要求。通过阅读史料,找到折射的新材内容,字斟句酌,正确理解,②注意关键词语,确定时间地点。根据史料总体和关键词语找出史料所反映的时间、地点。确定时间和地点是解题的先决条件。
③归纳概括,精练准确,列举角度,按分值分点答题,语言简练。解答史料题,我们应该用简明的学科语言归纳和概括出一个基本观点出来。
加油哦~吕老师永远相信10班的娃?
篇二:关于历史的意见和建议
历史论文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
第一、教学目标全面化
重视知识强化能力。让学生了解到历史事件的原因之间、原因与过程之间、原因与结果之间、过程与结果之间的关系。通过以上过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抓过程重结果。根据教学目标确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过程。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了解教材的基础知识,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整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创设情景,精心设疑,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整合,形成知识整体,同时发挥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样的课堂教学重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第三、媒体手段高效化
历史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提高课堂效率。但要注意以下几方面:①引用视听材料要与教材密切相关,切忌牵强附会。②忌舍本逐末,忽视对课本知识系统性讲解。在教学时,要以教材内容为主,媒体课件材料为辅,不能用较长的时间欣赏媒体的诸多片段而冲淡教材的主要内容③其他误区:快速闪动的“画面”,使学生难以认真思考等等。
第四、教学评价两点化
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历史现象解决历史问题,从多角度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不能对学生所有回答都用“好”、“不错”、“真棒”等来判决,或对学生不同的意见,用“只要能自圆其说就行”等来评判,对学生的回答不再有批评指正。
第五、教学方法多样化
对学情研究要深刻全面,忌包办,滔滔不绝的讲解,忌重知识的罗列与简单的梳理,要加强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有效的训练和培养。
篇三:关于历史的意见和建议
初中历史总复习策略及建议
复习教学对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复习过程中,往往存在诸如知识掌握不牢、遗忘率高,理解、迁移、应用能力差,不易形成完整的知识链,内容多而时间少等困惑。要化解这些困惑,就必须使复习教学变得针对性强、重点突出、方向明确、找准区位。一句话,就是要讲究复习策略,提高复习效率。
一、挖掘试题内涵,探寻命题特征
总复习应该有新任务,而不是对学生进行“冷饭重炒”。研究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与中考导向,是必做的事。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既是真题也是X题,有一定的指引作用,认真研究这些考题,有益于制定复习计划、选择复习方法、整合复习内容,更有益于挖掘内涵、明确目的、总结规律以便结合实际指导复习。
试题类型分为单项选择题、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具有灵活多样、贴近学生生活、体现课改精神等特点。考查的内容,突出考查学科的重点主干知识,严格依据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进行命题。考查的能力要求,侧重考查识记和理解,而运用能力也占——定比例。
值得注意的是,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考查,也随着课改的推进而逐步加强了。如试题渗透了民族融合、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外来侵略的爱国思想的考查,重视与世界各国的友好交往的考查,重视科技史和改革史的考查,让学生从中体会人类文明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而发展又是普遍联系的和多样的,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有积极的作用,改革创新对促进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同时,试题还反映出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思想。美国的霸权政策和美苏争霸,关于慕尼黑阴谋及“二战”的爆发等就是例证。
另外,试题覆盖面广,涵盖了思想文化史、军事科技史、改革史、外交史、战争史、经济史、政治史、##史等内容,体现时代性,加强了考试内容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尤其是设计的开放性题目,充分体现了课改精神,对初中历史教学朝着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多元意识、发展意识、创新意识的方向发展起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综观全国各省市中考试题,以上特征都有不同程度地体现。这就要求总复习要有相应的策略,应该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从而落实知识与WORD.
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挖掘试题内涵、探寻命题特征的目的,正在于为历史复习提供经验,明确复习方向,讲究复习策略,提高复习教学的质量。
二、全面系统复习,注意知识连贯
初中历史的X围广、内容多,复习要尽量做到全面系统,关键要注意古今联系、中外联系。
一是注意整体把握。历史知识是一个知识网络,孤立地掌握零碎的知识,难记也难理解,无法学好历史。复习时必须注意知识的点、线、面、体,注重整体把握。
点,是指历史基本知识点。如复习“美国独立战争”,可以抓住六件大事,即六个知识点:1775年来克星顿枪声;1775年“大陆会议”任命华盛顿为大陆军总司令;1776年7月发表的《独立宣言》;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1781年康华利投降;1783年,英美签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只要记住这些知识点的起因、顺序、内在联系及影响,就牢固地掌握了这一重要历史事件。
线,是指反映历史事件之间内在联系的线索。如复习世界近代史的内容时,就要抓住三条基本线索进行教学:一是英、美、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两次工业革命,俄、日改革,美国内战,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等“点”,连点成线,就构成了资本主义产生、确立、发展和基本成型的第一条线。二是英国的宪章运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等“点”,连点成线,就构成了近代工运和国际共运的第二条线。三是血腥的资本积累、“南美的解放者”、印度民族英雄等“点”,连点成线,又构成了殖民地人民抗争的第三条线。
面,是指反映历史时期或历史阶段的整个内容。上述世界近代史的三条线铺展开来就构成了世界近代史的“面”。又如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条线索,即中国人民的屈辱史、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中国人民的探索史,也构成了中国近代史的“面”。
体,是指“点”“线”“面”构成的初中历史学习总体。如把中国历史这门学科看成一个体,这个体中的每个社会分期、分段和朝代作为面,每个面的起止时间、政治、经济、文化、战争作为线,每条线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作为点进行复习。中国历史体就是由众多的面、线、点组成的。在初三上复习课时,就是要围绕这些体、面、线、点来展开,以便系统全面、重点突出、针对性强。
WORD.
二是注意纵横联系。没有纵横联系与比较,历史则不成体系,是一堆乱麻。复习时必须通过纵横联系,用多样的比较视角,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了解人类历史全貌。
纵,是从时间上找出人类社会发展中各领域各方面的历史现象,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趋势。如由石器到青铜器再到铁器的发展,由“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的发展等。纵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可以古今联系,为的是鉴古察今、学史明理。如在复习中国古代经济史这一专题时,首先引导学生联想、归纳各朝经济发展原因,统治者采取的经济政策或措施,历代经济发展表现及结果,然后探究规律,启示学生得出如下结论:稳定则兴,动乱则衰;经济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经济的发展是我国各族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横,是从空间上找出同时代发生的历史事件,分析关联点,以便多角度解读历史。如复习边疆危机这一内容时,引导学生从方位顺序展开联想:东北——日本觊觎朝鲜和东北;西北——英国和沙俄企图侵略##;东南——日本侵略##。在时间上找出同时发生的历史事件: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废除科举制、《定军山》、京X铁路开工建设等;通过这样的归纳与复习,既能冲破条块分割,使知识连成一片,深化教材内容的关联,又能启发学生比较与联想思维,提高迁移与运用能力。
应该指出,中外比较,是纵横联系最重要的一个视角,最利于知识体系的形成与学习内容的深化,因为对比分析,求同找异,既可强化记忆,更可加深认识。如复习戊戌变法,引导学生联系对比日本明治维新;复习1861年俄国改革时,引导学生联系美国内战和中国洋务运动,讨论这些事件是否符合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等。一旦形成了这样的思路,就能加强对这一段中外历史的识记,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是大有好处的。
这样的历史复习有利于形成一个立体的复习交叉网学生由此增强的不止是应考能力。
三、科学命题训练,力##际成效。
训练可以把上面所讲的一切落在实处。但训练的效果,同时又取决于训练题的质量与数量,不能没有选择,更不能搞题海战术。应该注意以下四点。
1.进一步探研考试说明,明确复习方向。所设计的训练题应该反映新的方向,以便把新精神及时落实到每一位学生的具体学习过程中。当然考试说明中的样题是值得参考的,因为这或多或少使我们明确了大体的命题方向与难易程度。
WORD.
2.突出重要的主干知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学业考试命题涉及四册《中国历史》和两册《世界历史》的内容,知识点多,覆盖面广。因此,命制的模拟试题,必须依据考试说明中要求的知识点及其能力目标要求,突出重要的主干知识,一是便于减轻学生负担,二是便于学生正确把握识记、理解和运用三个层次的知识,而对三个不同层次知识的明确定位,显然可以帮助学生抓主干知识,在回答问题时也就心中有数了。
3.立足学校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和目标。不同学校的学生和同校的学生在素质上是有一定差异的,总复习中教师应明确这些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复习目标和方法,因材施教,加强针对性。对优秀生应加大课堂容量,提高运用能力要求;对中等生应在重点内容上下工夫,提高迁移能力要求;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则应立足学科基础,提高知识掌握要求。具体到模拟题的命制与训练,就是必须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次地有针对性的选择内容来组织训练。只有这样,才能面向全体,促进学生的发展。
4.加强训练,夯实基础。复习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目标,以所用的教材为本,熟悉课本,全面复习,注重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在认知的基础上,养成能力与情感。选择与命制训练题时,既要重视基础知识,又要注意能力的提高与情感的渗透,以增强学生的作答的信心和体验,提高学习成绩。
四、关注每个学生,重视全员提升。在复习教学中,我们要始终遵循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应着力于以下三方面。
一是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长期以来,初中历史学科被视为“副科”,教与学普遍不受重视,学不到位、教不到位是常有的事,师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心理距离,这种状况不仅影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还影响教学预期目标的实现。故此,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历史复习有序、高效的前提。在复习教学中,教师要热爱、关心全体学生,舍得对每位学生进行感情投入,提出恰如其分的要求,给予足够的温暖、鼓励,挖掘每一位学生最大的潜能;尊重学生,虚心诚恳的向学生学习,及时听取反馈意见,改进教学方式,尽力贴近学生实际。
二是增强学生“分分”必得的意识。由于中学的历史学科长期被视为“副科”,学生不重视也已习以为常,而总复习要涉及六本书的内容,量大时间紧,更使学生对历史不感兴趣,甚至产生无所谓的态度。对此,必须加强学生“分分”必争、“分分”必得的意识,克服麻痹、无所谓、患得患失的思想。要对学生进行教育WORD.
与引导,说明历史素养与历史学科成绩也是决定考场胜败的重要砝码之一,甚至是决定下一步学习环境的重要砝码之一,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重新认识历史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是指导学生作答,切忌马虎应付。无论是开卷考试,还是闭卷考试,都要认真审题,在脑海中产生印象、形成思路。在教学与训练中,要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做选择题时要力求速度和准确率,但不盲目求快;做判断题时要克服“似曾相识”“似是而非”的思想,冷静思考、明辨是非;做材料解析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然后与课本内容“对号入座”,用已知的知识去解决未知的问题。同时还要强调: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表述规X,整齐简洁,没有错别字。
五、对总复习的几点建议
根据上述总复习的四大策略,从整体上复习的思路可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结合课标要求进行第一轮复习;第二个层面,结合专题板块进行第二轮复习,包括复习学案的编写以及综合训练;第三个层面,解题思路方法的指导及训练。
1、第一轮结合课标的复习,时间大致是25课时,一课时大致复习3-4节教材,因为今年考试容量特别大,而复习时间比较短,所以考试的内容只能是课标中规定的基础知识,不用过于深入和延伸。所以课标是确定每节复习内容的重要依据,教师要依据课标对课本进行逐册、逐章、逐节的制定复习目标,又要注意复习课不能是简单知识的重复,特别是在编写复习学案时,要概括出每节、每单元基本线索和主要内容,理清史实和知识点。为突出单元的重点、难点知识可用表格的形式显示,这样便于学生记忆。例如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其中有许多可比性(异同点),是考试的重点。用表格的方式可以将各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起至时间、爆发标志、过程中的重大事件、法律文件、影响等方面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另外在第一轮复习还要特别注意课本中的图片与文字材料,注意材料与知识点的联系和理解。引导学生触类旁通理解知识点。如:结合圆明园遗址图、法国作家雨果的评论,联系圆明园兽首拍卖的热点新闻去引导学生进行一些开放性思维的训练。并让学生做好知识点目录。然后配以相关的练习进行训练,来巩固复习的基础知识。
2、第二轮结合专题的复习,时间大致是10课时这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途WORD.
径,对知识进行综合,扩大课堂容量。专题复习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的工作,将同类知识进行归纳比较,即备课,不是指狭义的写教案。而是指老师要建立“板块意识”,通过比较、提炼,对重要知识在综合的基础上进行“压缩”,把精华的东西集中到课堂上来,让课堂物超所值。一方面要进行综合复习,查漏补缺,突出重点;另一方面要进行强化训练,把已复习的知识点串起来,形成一个整体。例如复习到日本改革这一板块时,日本明治维新时,纵的话,上可以复习到大化改新,下可以复习到甲午中日战争,横的话,左可以复习中国的戊戌变法,右可以复习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
又如,祖国统一板块:##、##这一专题,可以把日本侵略##、“大陆政策”与今天##两岸“三通”的实现结合起来。##可以把它与1842年的《##条约》、1860年的《条约》及后来的瓜分狂潮联系起来;同时##、##问题还可联系一国两制及其实践等相关内容。
再比如战争这一板块,中国史可以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作为一个板块,世界史可以将两次世界大战作为一个板块,放在一起比较着学,使学生认识到战争板块需要从交战双方、原因、导火线、爆发标志、过程、签订条约、结果、影响等几个方面的原因。以此让学生对学过的中国史、世界史知识进行纵横的比较、消化和巩固。
综合中国史与世界史具体分为以下专题:
A.世界史包括以下六个主题
(1)世界古代史专题:包括人类起源与古代文明、文化交流与传播
(2)近代思想文化专题:包括文艺复兴——启蒙思想——马克思主义
(3)近代史中的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专题:包括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美国南北战争、法国大革命、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
(4)世界大战专题: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包括:原因、经过(开始标志、重大战役、结束标志、结果)、性质、影响等,培养学生形成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现代意识。两次世界大战与和平启示
(5)三次科技革命专题: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重点放到发明家和重大成就,对人类的影响等方面
WORD.
(6)美国的发展史专题:以时间先后顺序将美国的历史梳理成以下专题线索:美国独立战争——美国内战——美国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中——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罗斯福新政——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冷战的实施——“一超多强”时期的美国。
(7)地区及国际组织专题:包括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国际联盟;轴心国集团;国际反法西斯联盟;联合国;欧共体和欧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华沙条约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世界贸易组织。
(8)国际会议专题:包括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慕尼黑会议;26国华盛顿会议;雅尔塔会议;万隆会议;26届联大;##APEC会议
(9)历史文献专题:包括《权利法案》、《独立宣言》、《人权宣言》、《法典》、《共产党宣言》、、《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废除农奴制法令、《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国家工业复兴法》、《慕尼黑协定》、《联合国家宣言》、《北大西洋公约》。
B.中国史
(1)古代史中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专题
(2)古代科技发明与思想文化专题
(3)古代史中的反侵略事件
(4)近代史中的侵略专题五次侵华战争
(5)近代化的四次探索专题: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6)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成立与政权的巩固专题
(7)外交成就与祖国统一专题
(8)中共专题,包括几次重要的会议:中共一大##会议、中共七大、中共八大、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五大
3、结合解题思路的指导与模拟综合训练:时间大致是5课时。这一时期所做的试卷要靠近中考模式,最好做中考样板试卷,让学生从形式上、时间分配上对中考有一定的了解,避免中考时产生陌生感。二要注意加强学生的涂卡练习和提高学生的答题技巧。有些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但是不会审题,失分较多。因此,要针对中考的题型和要求进行专项训练。即针对每一种题型进行分析指导,特别是解题的方法、解题思路、回答问题规X化的分析和指导。并且严格要求学WORD.
生书写必须工整、规X作答,养成良好的习惯,有利于在考试中减少不必要的失分。如选择题可运用直选法、分析法、排除法、推论法进行选择;材料与问答题可以抓住“题干”和题中的关键字,读懂题意,理清题目考查的是哪一部分的知识点。针对以往考试失分最多的材料题,训练中可以多为重点,材料分析题考查的内容,通常会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回答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现象;②根据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现象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回答问题;③归纳材料的中心思想;④根据提问在材料中找有效信息,也包括比较几则材料的异同;⑤依据材料提炼、概括出观点;⑥联系实际,谈谈启示。而考查的表现为两种方式:第一种,“根据材料,请回答……”;第二种,“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那对于这两种题目的回答,可以指导学生的:第一种“根据材料,请回答……”这就得指导学生从材料中找出答案;第二种,“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这就得指导学生用材料所给的信息去课本及资料找相关的答案。这样,把中考题型的特点分析一下,学生的复习就能做到有的放矢。
总之,历史总复习应紧扣课标,回归课本,夯实基础,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关注热点,加强板块练习,形成系统,理出规律,精讲巧练,讲练结合,通过优化内容,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WORD.
篇四:关于历史的意见和建议
学好世界历史的方法和建议
相信很多同学都会学到世界历史,世界历史范围更广、事件更多、知识点更繁杂,所以为了帮助各位同学学习世界历史,今天小编给大家总结了一些学习方法和建议。
一、学好世界历史的基本方法与技巧
21世纪是一个以智力资源为依托的新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编著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有这样一句妙语──“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充分说明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论语》中也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警句,其中的“利器”对我们中学生来说就是指有效的学习方法。我们在学习历史时拥有了它,就等于获取了打开历史宝藏之门的金钥匙,就一定能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率。那么,我们应该掌握哪些必要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来帮助我们学好世界历史呢
1.提纲挈领、关键入手
《荀子·劝学》中有言:“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成语“提纲挈领”也做了如下的解释:“纲”,指渔网的总绳;“挈”,指提起;“领”,指衣领。含义是抓住网的总绳,提住衣的领子。我们从中可以悟出一个哲理,那就是我们做任何事情一定要抓住要领,简明扼要,这样才能掌控全局。同学们现在使用的历史教材是我们学好历史的基本素材和必备工具。书前面的“目录”就是全书的纲和领,我们通过仔细研读,认真领会其,就能够从总体上把握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线索以及历史内容的学习要点。我们以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教材古代史学习板块为例,世界古代史讲述的是人类从蒙昧野蛮及彼此分散隔绝的状态逐渐建立种种联系而步入文明并进而走向整体的艰辛而辉煌的历程。对这段历史,教材共划分了三个单元,每个单元都由若干课组成,目录上列得清清楚楚。第一单元“人类文明的开端”和第二单元“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分别从时序性的角度介绍了原始、奴隶和封建社会三个历史时期的历史;单元下面的每一课从不同侧面来讲述所处历史时期发展的基本线索和重要内
容。如第一单元下设的3课中,分别从早期人类的形成和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的社会概况,进入奴隶社会时期出现的大河流域文明以及西方的文明概况等角度来体现世界古代历史的发展演变历程和所处时代的典型特征。第三单元从目录上就可以看出,古代世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将三个单元内容融会贯通起来,就是世界古代历史多元、共容文明的总体概貌。所以,熟悉目录就能帮助我们了解历史发展的总体脉络和历史的学习要点。
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更是指人们对过去事实的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时间、地域、人物、事件等构成了历史的关键要素。我们之所以探究它,真正意义在于从历史感悟中得出历史结论,并汲取历史智慧,以便更好的指导我们的现实与未来生活。所以,从时间、地域、人物、事件和史论等关键点入手去了解历史史实,就能够帮助我们夯实历史基础知识。我们仍然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世界古代史版块为例,如第三单元“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第8课中“世界三大宗教”一目的学习,同学们从三大宗教的时间、出现的地点、创始人、基本的教义主张、传播及对当时与未来社会的影响等方面入手,可以对世界三大宗教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概要的认识。在此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同学们可以进一步探究宗教产生的根源以及宗教虽然历经上千年的发展历程今天依然被众多信徒信奉并被社会所承认的原因,来深刻体会宗教作为一种文明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和推动,从而形成如下历史结论──对那些体现人类的慈爱以及对人类命运关怀的宗教我们应该尊重。而对那些危害人类的生存与生活、破坏社会正常秩序的邪教,我们应该坚决反对和铲除。这样的历史认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和认识宗教。
2.织网串珠、梳理架构
世界历史就像一张纵横交错的网,它以对当时及后来人类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为丝,以对人类自身和未来发展起关键作用的历史人物为珠,并通过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之间千丝万缕的纵横联系,进而形成人类历史发展的总体脉络。如果我们能对其进行合理的归纳梳理,将大量零散的历史信息经过选择织网串珠有效运用,就能形成
条理清晰的知识网络,一定会有助于我们建构起相对完整的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的总体架构,进而提升我们的学习效率。我们以本学期学习的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世界近代史板块为例:世界近代史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萌生、确立、发展和演变(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演变)的历史。在新航路开辟、欧美资产阶级革命、两次工业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等近20多个重大历史事件的丝线上,就串有达·芬奇、哥伦布、瓦特、马克思、林肯和达尔文等约30多颗交相辉映的明珠。而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和重要的历史人物涉及政治、军事、思想文化、科技、艺术等各个领域。
3.易思善疑、观察联系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古希腊著名科学家亚里士多德也认为:“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勤于思考,勇于质疑、善于质疑是一种良好的思维品质。而疑是思维的开端,更是创造的基础。因此,同学们在历#from高中历史学习方法:世界历史学习的技巧来自学优网http://www.gkstk.com/end#史学习中,只要真正的有所思、有所疑,就会不断生成新问题,不断产生学习的动力。比如学习“新航路的开辟”一目时,我们可以思考下列问题来活跃自己的历史思维:新航路指的是什么?是由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开辟出来的?哪些条件使新航路的开辟成为可能?新航路的开辟有什么重大的影响?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便会对新航路的开辟史实有一个概要的了解。然后同学们可以接着提出下列质疑:当时如果没有这些条件,新航路能开辟出来吗?新航路的开辟缩短了世界之间的距离,密切了东西方的联系,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有没有消极的影响?哥伦布和麦哲伦是伟大的航海家还是殖民者?我国早在新航路开辟前的半个多世纪,就有郑和下西洋这一航海史上的壮举,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认识?既然郑和下西洋较之哥伦布等的航海冒险活动有着“时间早”、“规模大”、“航程远”这样三个特点,那么为什么在整个世界历史上,郑和下西洋反而没有新航路开辟的地位显要呢?这样的质疑可以增强我们的历史思维能力。但我们在学习中必须处理好思和疑的关系,疑而不思,势必疑而不解。只有三思而后疑,才能豁然开朗。
历史教材中历史信息的承载方式主要有文字、图表等。文字通过阅读可以让我们“思接千载”,而图表这种形象化的文字却能让我们“视通万里”。图表是文字的补充和拓展,它和文字一样都是历史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历史学科的特色之一。图表虽是无言之文,但我们观察其细微之处和整体面貌,就可以获得有价值的连文字都无法表述得到的知识信息。如我们在学习“日本明治维新”一目时,书中有这样一幅图片《明治初期的小学课堂》,同学们可在下列方面进行观察──时间、地点、人物、服饰打扮、主题等,这样可从中获得如下历史信息:此幅图画再现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对教育的重视和改革的情境——建立了新式学校,有统一的学制,老师服饰打扮西化,体现当时政府提倡学习西方的文明生活方式,这些信息充分说明当时的日本非常重视教育的发展;历史事件之间都有着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和承前启后的关系。因此,寻找历史事物之间的纵横联系,把两个或多个相近的历史事件放在特定条件下加以联系比较,在今后历史学科的学习中非常重要。如:“日本的明治维新为什么成功了,而中国的戊戌变法为什么失败了?从二者的不同结局中你会悟出哪些道理?”;“在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打击下的欧美各国,为什么德国和美国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为什么前者走上了法西斯的道路成为战争的策源地,后者却以改革寻求出路?”“美国立国至今不过200多年,为什么发展飞速,短期内跃进到今天的霸主地位?这样的联系比较可以使我们从时空角度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4.神入历史,理解巧记
所谓“神入”,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已深入其中,达到物我交融的境地。把这种方法借用到我们的历史学习之中,可以使我们置身于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就像演员进入角色一样,去体验历史人物当时的心境,进而更深入的去感悟、理解和认知历史。例如:如果我是发明大王爱迪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我为什么要发明电灯?我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之后,我是怎样成功的?我除了给人类带来光明之外,我还能给世人带来什么?我为什么在别人说我是天才时要感慨地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等等。同学们在
穿过“时空隧道”神入历史情境的体验中,可以更好的体味爱迪生的创新求索精神以及给人类带来光明时的幸福与快乐。并获得学习情趣,提升我们的人文素养。
历史本身就是一种人类的记忆。所以,历史学习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由感知到积累并理解历史的过程。记忆历史是我们学好历史的前提条件。可我发现大多数同学们对记忆历史知识往往比较头疼,大多在死记硬背中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因此,老师认为,学会和掌握一些历史记忆的方法和技巧是很必要的,它可以让我们在灵活巧记中轻松达到学习的目标,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并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二、世界历史学习建议
同学们从我上述的介绍中,应该充分认识了世界历史学习的重要价值,也一定掌握了一些历史学科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这些定会有助于我们今后更好的学习历史。但历史学科作为中考的必考科目越来越引起同学们的重视。特别是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不仅从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全方位对同学们进行考察,而且试题选题也和我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试题命制不仅具有探究开放、综合创新等特点,而且题型更加灵活新颖多样,考试范围也不断扩大,不仅局限于我们九年级学习的世界历史内容,还包括我们七、八年学习的中国历史范畴。这些变化无形当中增加了我们初三阶段历史学习的难度。而以往同学们在备考中,也出现一些如对历史知识积累不够,缺乏活学活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问题缺乏关注,在审题、书写、语言表述、历史术语等学科基本应试能力方面的一些问题。那么,我们在历史学习和备考中还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1.吃透教材,在理解基础上记忆历史基础知识和学习重点,把握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在记忆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努力做到“课本在手,知识牢记于心”。切记不要考什么就记什么。
2.历史教材只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个中介,我们还应该通过课外读物、影视媒体、当地历史博物馆纪念馆等多方途径涉猎、选择和运用有效历史信息,并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学和与同学们的互助合作
探究学习体验过程来丰富我们的历史阅历,拓宽我们的历史思维和眼界。
3.从历史、综合、人文、开放等视角审视历史,并尊重和欣赏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遗产。能理解、解释和处理现实社会中的一些历史现象和社会问题,从历史已有的经验和教训中汲取历史智慧,并活学活用到自己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之中,以此提升我们的人文素养,增强我们未来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4.学习着力点:关注教材中的导入框,特别需要理解其中的重要词语和观点。如人类早期文明、文明的矛盾与碰撞等;关注教材中的小字部分,特别要关注文中观点引发的认识和思考。如亚非地区大河流域产生的古代文明可以得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历史认识;关注历史与现实社会的结合点,如文明对人类发展的影响,以人为本的观点,文艺复兴、科技革命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各国改革对教育的重视,战争的后果及残酷性,对一些有影响国家的重视,中俄友好年等;关注教材中的“动脑筋”、“练一练”和“活动与探究”“自由阅读卡”等;加强中外史实的联系,认识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如我国的甲骨文字与埃及的象形文字和巴比伦的楔型文字的对比,我国的儒家、道家学说与世界三大宗教对比,中日改革对比,新航路开辟与郑和下西洋对比等。
5.掌握一定的审题、解题等应试技巧。如何审题?概括的说就是细心阅读,深刻理解,开拓思路,反复推敲。重点放在审题型、审范围、审重点及审字词标点等。如何解题?我们可以采取分析法、筛选法、头尾判断法等。比如材料解析题的解题要求:
第一步,认真阅读,正确理解。通过阅读史料,找到折射的教材内容,字斟句酌,正确理解。
第二步,注意关键词语,确定时间地点。根据史料总体和关键词语找出史料所反映的时间、地点。确定时间和地点是解题的先决条件。
第三步,归纳概括,精练准确。解答史料题,我们应该用简明的学科语言归纳和概括出一个基本观点出来。
篇五:关于历史的意见和建议篇六:关于历史的意见和建议
关于历史学习方法的几点建议
参加工作业已十多年了,一直坚持在历史教学第一线,通过连续几年毕业班的实际教学,感触颇多,交单同大家进行交流。从初一开始,学生开始系统的学习历史。要想在浩如烟海的历史史实和抽象繁多的历史概念中吸取知识营养,得到思想启蒙,努力提高成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同学认为历史学习只是死记硬背,枯燥乏味,甚至“谈史色变”,其实是没有理解历史学科的特点,没能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爱因斯坦说过:“成功就是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只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采取正确的学习方法,历史学习一定会事半功倍。
一、学好历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以趣引学”应该就是此道理,所以在初一新生第一堂历史课上并没有急于上新课,而是根据初一新生的特点量身而定做了一堂课,通过讲解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例,引导他们对历史有正确的认识;用他们所熟知的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带动课堂氛围,让他们对历史产生好奇心,让学生带着兴趣走进历史课堂。只有有了如此的推动力才有日后的勇往直前。
二、做好预习、听讲、复习这三个环节
虽是老生常谈,但做好这三步,确是至关重要的。课前预习对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可是对于初一新生却成了一个难题。他们没有找到预习的方法,只有一遍一遍耐心的反复重复叮咛才有效果,所以说只要方法得当,长期坚持定能有所收获。课前认真预习可以使学生对即将要讲到的历史事件、人物等有一个简单了解。另外,学生可以找到自己不懂的地方,以便在老师讲课时获得解答或者向老师提问。上课时要认真听讲,这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关键。课上应勤于思考,跟着老师的思路,积极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在听讲时还应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除了老师的板书以外,还要培养对一些重点内容作记录,如老师多次重复的内容,课本中一些思考题的答案等等。“温故而知新”,反映了学习过程不能一次性完成,认识过程必然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规律。所以课后一定要及时复习,要持之以恒。
阅读的方式有很多种,像语文式、提纲式、问题式、地图式、线索式等等,每一种方法都有自己的优势所在,选择方法时应该根据内容的不同,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最好方式。
记笔记是听课过程当中的有效辅助形式,很好的利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记笔记之前,心里要打好铺垫,做好预习工作,有针对性的记录重难点、疑惑之处。能读懂老师的讲解意图,把握时机记录。记录的形式和内容要有规律可循,干净、整洁、有条有理。整理过程中要敢于提出质疑,时时问个为什么,提出问题的过程也是思考的延伸。
充分运用复习的手段,巩固学习效果。温故而知新,及时回头望望,看的次数多了遗忘的就会逐渐减少。复习方式多种多样,但都要求学生真正去落实,去行动。
三、采用灵活方法,增强记忆能力
“对史实的掌握永远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记忆基础历史知识,是历史课堂教学的目的之一。记忆能力是历史能力中的基本能力。初中学生对具体材料的识记多于抽象识记,机械识记多于意义记忆。针对学生实际,教师应该尝试多种方法,启发学生理解记忆,避免死记硬背。
1.通过编歌谣、年代特征、中外联系记忆。
(1)编歌谣,例如朝代歌,夏商和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秦统两汉;三国魏蜀吴,西东两晋传;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还;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再如:755年安史乱,875年黄巢反,1368明建立,1644清入关。(2)根据年代特征记忆.如:383年淝水之战;646年日本大化改新;676年,新罗统一朝鲜等。再如:1901年《辛丑条约》;1911年辛亥革命;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1931年九一八事变;1941年皖南事变……(3)中外联系记忆。例如:公元前476年,我国春秋时期结束进入封建社会;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西欧才进入封建社会;1689年俄国彼得一世改革,同年中俄双方签定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等。
2.利用历史故事帮助记忆。
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的成语典故和小故事,它们是帮助我们记住历史人物及其史实的有效途径。
首先要注意积累故事。包括老师上课时讲到的,同学之间相互讲到的以及通过媒体看到的,要积累起来,这也是历史知识的积累。
其次,可以依据历史人物及其事件搜集或编历史小故事,然后在课堂上讲,在同学们中间讲,也可以讲给自己的朋友听,这样我们就在快乐中学到了知识;还可以举行讲故事比赛,看谁讲的故事最精彩。可以定个计划,如每学一节课或学一个历史人物,都编一个小故事。
3.前后联系记忆。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把教材组织得先后有序,使讲课既能一环扣紧一环,又可启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结合巩固旧知识,做到温故而知新。如讲《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教师可把两次鸦片战争的史实有机地联系起来,启发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事件在历史演变中的因果关系和规律。教师讲新课前,可启发学生联系旧知识。如问:“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于哪一年?结果怎样?”并引导学生看课本中的插图,找出《南京条约》中割香港和开放五口通商的地点,明确通商口岸仅限于东南沿海。导入新课后,即阐明英法两国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扩大侵略权益,向清政府提出修改条约的要求,遭到拒绝以后,就阴谋发动侵略中国的新战争。
总之,处处留心皆学问。我们每个人无时无刻不生活在历史之中,只要善于用脑,历史就在我们身边,随时可以学习,并为我们所用。
篇七:关于历史的意见和建议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
我们常常听老师讲,历史课不好上,学生没兴趣;学生说历史课枯燥无味,上课想睡觉。所以,上好历史课,提高历史课教学质量,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现根据自己多年来对历史课堂教学的思考提出如下建议:
一、激情教学,营造氛围
相信大家都会有这样的一些体会,如果在课堂上,我们始终以同一种语调或带着某种情绪上课,这节课肯定是哈欠声不断,那么,想要在课堂上顺利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创造良好的氛围,活跃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必须全情投入,必须保证在每节课上都充满激情,不管碰到什么烦恼,都得无条件地把它抛开,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通过我们激昂的、抑扬顿挫的语调及丰富多彩的肢体语言,使学生受到感染,进入学习的情境。
二、情感感染,形象教学
教师上课时应紧紧抓住青少年学生愿意听、乐于记、形象性强的特点,因势利导。讲历史事件,要力求渲染气氛,要讲得有声有色,要把简单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形象的场面;讲历史人物,要突出人物鲜明而富有特色的个性,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如讲《火烧圆明园》一节,可这样叙述:“侵略者焚烧圆明园的大火,延续了三天,黑色的云团长达
50多公里,久久不散,飘荡在整个北京上空。大大小小的灰星落满了大街小巷,一片昏天黑地,就像发生了日食一样……。圆明园,这座被称为‘万园之园’的艺术杰作,这座中国历史上最宏伟、最精美的皇家园林,就这样被这群野蛮的侵略者烧毁了。”这里,有对具体情景的描述,有对精美无比的圆明园被烧毁的叹惜,更有对侵略强盗野蛮行径的控诉。像这样有声有色的叙述,学生怎能不受到强烈的感染呢?
三、理清条理,注意关联
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讲清知识点外,还要注意纵向(或横向)的联系,突出关联,讲出“发展”来。在这里,可以用知识串联法抓住历史线索。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这些要素又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并以这些基本线索把相关的历史知识串联起来,好像用线串珠子一样。抓住了线索,就犹如抓住了网之纲,基本知识就会一网而尽。例如,以时间推移为线索,列出大事年表;以空间的转移为线索,按一定的地点、区域或国别范围来讲授历史;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如孙中山、毛泽东的名字与中国民主革命史密不可分;以历史事件的发展为线索讲清起因、经过和结果,就可以知道每一种历史现象的兴衰过程;以一定的社会矛盾为线索,讲清社会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另外,还要注意历史与现实的关联。如目前国内外重大新闻、古今中外科学文化知识等,都可作为联系课文的好材料。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章,课文中提到的首次用于战争的简陋的飞机、笨拙的坦克、远程大炮等武器,教学时可联系现在先进的水陆两用坦克、隐形飞机、“飞毛腿”和“爱国者”导弹,教师略加讲
篇八:关于历史的意见和建议
关于新版七年级历史教学的建议
作者:杨洪春
来源:《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7年第15期
从2016年秋季开始,七年级使用人教版新编排的教材。这套新教材和旧教材,在体例上没有大的区别,但是在课文内容编排上和知识点的提法上有了很大的区别。比如旧教材将科举制度就作为专门一篇课文,而新教材将此项内容分散在各篇课文;在贞观之治的措施上,新旧教材的提法有很大区别。总体感觉新教材更注重人文性和感染力。对于农村学生,如何进行新教材的历史教学,我提出以下两点不成熟的建议。
一、培养学生整体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和习惯
让学生掌握整体学习方法后,学生就容易形成完整的知识印象,更容易理解、掌握知识,避免死记硬背。那些支离破碎的知识,前后不连贯、不系统,学生印象就不深刻,很难掌握。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我一直坚持整体教学法。整体学习法就是把学习的内容当作一个整体来学,先求得一个概括、全面的了解,弄清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从整体到部分,以大带小的学习方法。
(一)给学生建立整体知识结构,形成完整的知识链。在每讲到一个知识点时,我都会链接相关知识点,让学生弄清前后的变化,进行对比学习。比如在今年春季开学,我就把七年级下册历史做了一个整体介绍,第一单元是隋唐时期,第二单元是宋元时期,第三单元是明清时期。然后我又展示了自己绘制的《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历史曲线图》,形象地展示我国封建社会形成、发展、鼎盛、衰落、滅亡的整个过程,让学生形成整体知识结构。
(二)整合每篇课文的知识点,对知识点进行重组。在讲授《明朝的统治》这篇课文时,我就把“科举考试的变化”从第三框题,重组并入第二框题“朱元璋强化皇权”。因为施行八股取士,实际也是强化皇权的一项措施。在讲授涉及台湾的内容的时候,我就将三国时代卫温到达夷洲,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清朝设立台湾府归纳在一起。在讲授“科举制度”的时候,我就把隋朝、唐朝、宋朝、明朝这四个科举制度发展变化的重要朝代归纳在一起,学生便于比较学习。
二、培养学生课堂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和习惯
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所以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去探索、去思考,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的水平对学习效果能产生很大影响。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高涨,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相关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
篇九:关于历史的意见和建议
改进我县历史教学之浅见
茶陵二中
谭曲波
11月份,我有幸被教育局邀请,成为“新课程改革过关课”史地组的评委。这次过关课的对象全都是乡村中学的行政领导,从副校长到副主任级别,只要上讲台,就必需上过关课。在两天的时间里,我们总共听了9堂课。可以说,这9堂课是当今茶陵农村史地课堂教学的缩影,它们折射了我县史地教学所取得的成就,同时,也暴露了很多的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1、历史教学的地位未摆正
历史课是学校的“搭头课”,是学生心目中的“副课”,历史课堂往往成为了学生修身养性的课堂,这是历史老师以及其他老师心知肚明的一个问题。所以,很多的农村中学也不重视历史专业老师的配备,有的学校连一个专业老师都没有。这次过关课就充分凸显了这个问题。在9堂课中,有5堂历史课,可是,却只有一个历史专业老师,有的行政领导原来是学数学专业的,有的是语文专业的,还有的是学体育专业,都是因为本校历史课程按不下去,就本着“有困难领导先上”的原则接下了这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自己对一些历史知识都弄不明白,于是上课就只有照本宣科了,下课就逼着学生死记硬背,历史课堂不存在任何的趣味,这样的课学生肯定是不喜欢。
2、课程资源单调,学生阅读量偏少,农村学校,大部分学生对历史学习认识不足,不愿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再加上学校图书藏书量不足,网络阅览室不够,学生的自主支配时间不够,在校寄宿生多,无法满足查阅资料、搜集信息、自主探究学习的需要。学生的历史学科知识相对缺乏,尤其世界历史知识不了解,或了解不多。在加上课堂上,受时间和教学内容的限制,有些教师不能给学生充足的自主探究时间和空间,有些活动流于形式,譬如辩论会,常常只有几分钟,不能深入,好像刚开始,便结束了。有些教师在课堂中只是按部就班讲教材。如有的历史教师在上历史课时,只是照本宣科,一个目接一个目地让学生读,学生读一目,教师再总结,也不管别的内容,存在重文轻图、重读轻说的现象,根本不顾学生的情绪,上课只是完成教学任务。
3、新旧交替,教师定位不准确
这次过关课的名称是“课程改革过关课”,意思就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体现课程改革意识,要有学案,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的讲解不能超过15分钟,违背了这三个要求,就是一票否决。于是,在这9堂课中,每个老师都用了学案,每个老师都以学生为主,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也有学生的学习成果展示,似乎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教学程序在这些课堂中都体现了。但是在这些课堂中,没有了课前的激情导入,没有了教师独到的、具有特色又令学生难以忘怀的的讲解,没有了对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突破,更没有了老师与学生之间沟通交流时迸发的思想火花,从教师的“满堂灌”一下子变成了学生的“一言堂”,“填鸭式”变成了“放羊式”,难道这就是我们进行课程改革要追求的目标吗?有一节历史课学习的内容是《戊戌变法》,教师在整堂课中讲的话不超过20句,整堂课就是学生自学,学生做题,学生答题,气氛沉闷,毫无激情可言,更为痛心的是,学生在学习完了这篇文章后,居然戊戌变法的时间都不知道,更不用说这次变法为什么以“戊戌“命名了。其实出现这些现象都是因为教师在面对着新旧教学模式交替之际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对教师起指导性作用这个概念没有理解透彻,在加上受讲解时间的限制,患得患失,于是出现了这种失误。
4、在课改实验中教师对教学思想认识和学习方式的运用欠缺
在课改过程中,教师并没有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导致学生两极分化现象严重。而对于这种现象,教师忙于完成教学任务,忙于上课,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平时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不会学,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信心,经常处于一种应付学习的状态。由于学生本身知识面窄小、零散,而所学的知识分散,历史时间跨度大,教师也没有引导学生形成系统的综合性的知识体系。忽视了《学习之友》、《历史填充图》《地图册》辅助教学的训练,而这些辅助材料是教师教学的助手,是学生学习的帮手,是教材延伸的副手,这些辅助教学运用不够,就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现代教学技术和多媒体课件使用很少,没有很好地发挥本校的资源,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不到位。
二:一些不成熟的建议:
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要想改进我县的历史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重视历史教学与历史教师的专业对口。
2、多开展专业培训活动,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平台,提高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
可以说,我县的历史教师专业素养参差不齐,总的来说,县城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稍高,农村学校教师素质稍低。当然,专业素养不仅仅是指专业的历史知识结构,还应该了解学科前沿,不断的扩大与历史教学相关的知识领域。而另一方面也是指能力结构,不但表现为一般的教学能力,还要有现代化教学手段与新课程的整合能力。
3、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增大学生的阅读面,充分开发课程资源
学校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学习需要,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图书馆或资料室的藏书结构,根据自己的实际财力,合理配置人文方面的书籍,以丰富学生的社会人文知识,加深他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同时要留有一些时间共学生自己支配,让学生有时间去接触这些书籍。同时还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历史学习:如开展野外观察、社会调查等活动;指导学生编辑历史、墙报、板报历史等活动;
4、当然最重要是历史教师也要不断反思自身,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并且将反思文字化,供自己经常阅读,从而达到改进教学模式,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推荐访问:关于历史的意见和建议 意见 建议 历史
下一篇:领导班子现实表现材料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