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家校协作的小学法治教育实践探索6篇
篇一:基于家校协作的小学法治教育实践探索
法治教育在家校共育中的职责
未成年人法治教育需家校共举。
法治教育不能仅仅从自身角度切入,内容上还应该整合心理教育、道德教育等方面,主体上还应该调动社会、家庭、学校的积极性,综合发力,共同作用,从不同角度提升学生的法治素养。
学校应依托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通过积极心理学的手段对学生和家长进行心理培训,积极引导青春期的学生学会科学面对和调整自己的心态,做自己情绪的主人;指导家长尊重教育规律,学会亲子沟通、情绪控制、非暴力沟通、刺猬法则等技巧,做合格的父母。
面对孩子的成长问题,家长们不能只扮演学校教育的“旁观者”,而是应当从传统的“教育都由学校说了算”这种被动协助者转变为现代学校治理的主动参与者,甚至成为构建新型家校共育关系的积极倡导者和重要推动者。“因此,未成年人的法治教育不该只停留在校园中,还应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突出未成年人相关法律规定的内容,进行犯罪预防和权益维护的教育。此外,还可以在家长参与学校的法治教育,家校协同的实践中,因地制宜地开展一些专题宣讲、定期培训、集体研讨、个体交流等教育活动,从而让双方能够凝聚统一的教育理念,获得高度的情感认同,强化未成年人法治教育的效果。”
篇二:基于家校协作的小学法治教育实践探索
基于家校协作的小学法治教育实践探索范文三篇
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学校教育广义上讲,是指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这个词来自孟子培养世界人才。拉丁语是一种西方语言教育这个词的本意是_lt引出。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基于家校协作的小学法治教育实践探索的文章3篇,欢迎品鉴!
家庭、学校、社会在教育过程中的密切合作与相互支持,是我国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家校合作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永恒的话题。
我们威海市古寨中学走在时代的前列,首先确立了为拥有绿色人生而完善自我的教育理念,在家校合作领域探索出一整套适应时代发展而又行之有效的改革之路。
梁晖老师是我校优秀班主任之一,工作中深刻把握新课改精神,勇于屏弃旧体制之糟粕,大胆创新在家校合作方面有着更深层次的认识和丰厚的收获。
一在传统的家校合作中存在着许多的不足。
(1)随意性强,计划性差。
家校合作活动计划是实现家校合作目的的基本保证,系统、周密、科学和具体的活动计划不仅是活动开展的指南,而且能对活动的顺利进行起到促进作用。
然而,即使已经开展的活动,也往往缺乏活动记录、总结和专题研究。
由于目的性不强、准备不足、组织不得力,收到的效果必然微乎其微。
这样的家校活动反而会挫伤教师和家长对学校合作的积极性。
(2)形式单一,缺乏实效。
许多年来,家校合作的模式几乎被家长会垄断。
而家长会的基本模式也很固定,先是校长讲话,教导家长怎样教育孩子,多为冠冕堂皇的大道理,认真听的家长往往很少,然后是各班的班主任老师讲话,主要是介绍全班学生的基本状况,并指点家长如何辅导孩子学习。
在整个家长会上,家长只是被动的接受器,没有发言的机会。
还有一些,则是请来教育专家为家长作一个报告,就算是完成任务了。
这两种合作形式都只是教师或专家向家长单向的传递,没有构成两者的双向交流,这样的家校合作,起不到实效。
久而久之,家长也自然失去兴趣。
学校归学校,家里原来是怎么做的,现在仍然怎么做。
家校合作始终不能步入到同一条起跑线上来。
(3)相互挑剔多,合作少。
个别教师认为家长参与到学校事物就是对自己工作的横挑鼻子竖挑眼,是专门来找茬的。
同时,把学生出现的问题归罪于家长头上,认为家教不好,把家长会、家访,看作是向家长告状的好机会。
家长也把孩子成绩方面、行为方面的问题归罪于学校,认为教师不够严格,校风不好,有了这样的屏障,双方的合作、交流当然很困难。
二新课程改革呼唤和谐的家校合作。
新课程的实施迫切需要家长与学校形成同步的合作关系。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段话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
能实现和谐的全面的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
这短短的一段话,多次出现一致、同样、志同道合这样的词语,旨在向我们强调家校形成同步教育的重要性。
新课程的实施,给教育带来了全新的变革,大到理念,具体到授课方式、作业设计、评价方式,都有别于过去的传统教育。
我们的家长,对于教育的了解仅仅是凭着自己当初上学时的印象,仅有个别的会关注一些媒体上关于教育改革的一些报道。
如果新课程的实施得不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将是举步维艰。
比如,新课程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要着力扭转过去重知识灌输的现象。
因此,教师在作业的设计方面与以往有了很大改变,机械重复的练习少了,重能力培养的实践作业多了。
然而,许多家长动辄就额外给孩子布置抄10遍、20遍的作业。
有时,还嫌教师布置的作业太少,最好孩子回到家开始到睡觉前一直做,并认为这样才能学得好。
而对于教师要求学生从生活中去寻找答案,自己进行一些尝试的作业认为不务正业,采取不支持、不配合。
又比如,对于孩子的评价,家长关注的就是成绩论英雄。
对于被教师肯定的其余方面的优点视而不见或认为都没用,惟有成绩好才是最有本事的诸如此类的现象,比比皆是。
面对这种现象,学校必须本着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基础的良好愿望,主动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家校合作途径。
(一)促使家长主动关注学校研究假设你是一位学生家长,当你步入孩子所在的学校时,你能感觉到学校潜在的氛围吗?它是欢迎你来参与还是将你拒之于千里之外?每所学校都有不同的气氛,他是在学校管理人员的影响下形成的,反映着学校每一个教职员工与家长合作的态度。
很显然,学校的这种氛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家长是否愿意主动关注学校。
那么,如何才能让家长感到受欢迎?营造合作气氛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两个:一、学校教职员工的积极态度,即处处体现出已接纳家长为合作伙伴;二、能够让家长真正介入学校事务的合作活动。
前者又是后者的基础。
对于第一因素,梁晖老师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1通过调查问卷了解课任老师对家校合作的态度,采取相应对策。
以消除一切不利于家校合作的学校内部障碍,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气氛。
他的调查问卷是:⑴作为教师,你认为是否感到家长带来的麻烦多于帮助。
⑵家长走进我们教室时感到紧张。
⑶更愿意独立工作。
⑷把家长看作重要的教育力量。
⑸认为差生是的不到家长的关心。
⑹认为家长都过分溺爱孩子。
⑺觉得家长除了对孩子的成绩,其...
学生的自主管理指的是采用自我教育的方法,增强学生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约束的能力,将班集体的教育要求内化成学生的自觉行为和习惯。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实现自我教育,才是一种真正的教育。
当今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自主管理、自主发展及自立精神的培养,学生实现自我管理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长期以来,在班主任教学管理工作中,班主任给人的普遍印象是起早摸黑、苦口婆心、终日琐事缠身、疲惫不堪,究其原因是我们过分地强调了师道尊严,而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发展和自主管理,忽视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主体意识,把原本属于他们自己的事代劳了,剥夺了学生经历磨练的机会。
现阶段,我们的教育进行着改革,在生本教育的模式下,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呢?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一、善于利用生本小组模式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没有发展就没有创新。
生本教育下的学习小组,对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可以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
学习小组之间的学习、纪律、清洁等各方面的评比,小组长对组员的管理,组员之间的相互监督,这一系列的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为了让学生的小组竞争有一个更好的,还可以在学习园地开辟一栏,作
为每周先进小组及先进个人的展示栏,通过每周一次的评选,可以为表现最优秀的小组及个人照一张相,并打印出来,贴在展示栏。
通过竞争使每个学生把自我管理看作是自己的责任,一种义不容辞的为组争光的责任,无形中增强了小组凝聚力和竞争力。
二、树立正确的班级舆论班级舆论其实就是班风。
一个班级班风正,班级舆论就正确。
在培养良好习惯及良好品质的过程中,班主任应采取大力表扬好人好事;对出现的或大或小的不良倾向,可以及时通过师生专题讨论、主题班会等形式,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使学生初步具有判断是非、辨别美丑的能力和素养,对不良倾向给予及早制止与批评、教育,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种好事争取做,纪律不可违的意识,从而形成习惯。
三、选好班干部,实行好值周班长制度大多数情况下,学生的不良倾向是在没有老师的时候才表现出来的,所以班干部便是管理者,他们便是其他同学的榜样,所以,组建责任心强的常务班委尤为重要。
为了提高班干部的素质,开始通常是采取学生民主选举班委会,然后在以后的工作中经常对班干部的工作进行民主考评。
把能真正经得起考验的同学选拔出来,给予他们管理权、反映权,充分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在各个方面做表率,使他们带头制止坏人坏事言论。
一个班级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班干部组织,可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应为每个学生提供当干部的锻炼机会。
值周班委会就是由其中一个小组担任,经组员推选产生临时班长,负责班级一周的日常事务。
其中推选出的临时班长总负责,任值周班长,其余组员分工负责,分别管理学习、纪律、清洁等其它方面。
这种形式为每一个人提供了参与班级自我管理的机会和条件,锻炼了每位同学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和主人翁意识。
四、实行班级量化评分制度量化评分制度是根据学生在遵守纪律、集体观念、工作能力、学习能力、劳动态度和好人好事方面进行量化评分,做得好的加分,做得不好的减分。
如做好事、学习进步加分,违反纪律、劳动不积极等减分。
为了让纪律不好的学生有一个反思自新的机会,常常制造机会给他们加分,鼓励他们努力改进自己的行为,让学生在制度的约束下养成好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到期末时,班里面还可以实行民主评选各类积极分子,让那些学习不太好但在劳动或体育等其它方面表现十分优秀的学生,有一个被人认可的机会,虽然奖品是微不足道的作业本或一支笔,但对学生内心的鼓励却是巨大的。
五、师表作用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教师的言行,思想意识,道德品质等无疑都是学生效仿的典范。
教育无小事,事事都育人,教师时时事事率先垂范,无疑会激发学生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自觉性,提升其自主管理的精神。
润物细无声,才能真正使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得到培养和发
展。
比如:弯腰捡起废纸,拿起拖把拖地,整理讲桌、上班上课、不迟到、不拖堂、言谈举止要大方,穿戴要得体等等,都是在细节中来培养学生自觉地来做这些,只有人人都有了自觉性,那么,自主教育和自我管理也就实现了,逐渐的形成了自立的能力。
六、开展各项有益活动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集体若没有丰富的集体活动,就必然死气沉沉,缺乏活力,这将有碍于班集体的健康发展。
要想让班集体充满生机活力,最重要的是组织学生开展各项有益的活动,况且中学生有强烈的表现欲,他们希望通过自身的表现来展示能力和才华,获得认可与成功。
通过开展各项有益活动可以有效地训练、陶冶、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比如:我们学校上学期开展的心连心活动,对那些参加活动的学生而言,对他们的心灵.
基于家校协作的小学法治教育实践探索
孩子健康成长,快乐生活,是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共同愿望。
家长和老师是同一战壕的战友,他们本应志同道合,但在并肩战斗的过程中,二者的矛盾有时也会产生甚至激化。
先看两个案例:案例一:某校一班主任在处理学生打架过程中发现其中一女生烫发,因学校和班主任已经多次进行教育,但该女学生仍没有遵守日常行为规范之不烫发规定,于是,班主任拿出剪刀,要帮助女生修剪头发,尽管学生说不要剪自己回去剪,但剪刀已经下去。
班主任这时觉得有点过头了,就领着该女生到理发店进行了修剪,该女生回家后被父母发现,于是,其家长向学校表示了强烈的不满,甚至要向新闻媒体曝光。
案例二:地点:校长室。
事由:某学生严重违纪,其家长不问不理。
校长:您的孩子问题很严重,我建议您回家后跟孩子好好谈一谈。
家长:早就谈过了,但你也知道,我们是打工者,没多少文化,现在的孩子太复杂了,没法儿谈。
校长:这点我非常理解,因此更要想想办法,不能全依靠学校。
家长:不找学校找谁?我们要是能教育好,还把孩子送到学校干什么?这样的案例,在教师的工作中经常碰到,处理不当,会严重影响家校关系和社会和谐。
为了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除了学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教师的师德修养,我们做家长的也应该提升自己的家庭教育素养及个人素质,努力为学校教育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互动提问:1、如果把孩子比作一辆二轮车,家庭是其中的一个车轮,学校教育是另一个轮子,两个车轮不好,不一致,会影响到什么?(车速、平衡)2、其中的一个车轮原地不转,只有另一个车轮起作用,车子能前进吗?(只能原地打转,越转越晕,难明事理)3、两个车轮都转,但方向、用劲节奏不一致,又会出现什么问题?(不但两个车轮费力没效果,车速也不会快,走得也不平稳,晃晃悠悠)分析发现:家庭、学校不认真教育不行,都认真教育了,两者没有沟通步调不一致,孩子也不能平稳成长,必须两个轮子都过硬,方向统一,步调一致,才能较大程度的发挥教育的合力。
我们可以看出单靠学校教育或家庭教育是无法产生良好教育效果的,必须要实现家校教育的有机结合,建立和谐的家校合作关系,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有效协调家校关系在家长和学校的相互埋怨声中,孩子一天天长大了。
很多孩子习惯于在家一套,在校一套;父母面前一套,老师面前一套;人前一套,人后一套。
很多可以及时解决的问题,因为家庭和学校互相推诿而错过最佳教育时机,留下遗憾,成为祸患。
首先,明确学校和家庭各自的责任和义务。
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家庭教育绝不是从属,二者是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的两个系统。
我们不仅要分工,更要合作。
其次,提高家校交流的实效。
以前,家校交流仅停留在通报情况、交换意见的层面,交流的结果仅仅是对孩子的了解更加全面,缺乏建设性的措施和办法,从而为推卸责任制造了机会。
今后,要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针对具体情况,制定具体措施,明确分工,加强合作。
让家校交流不仅能发现问题,还能及时解决问题。
第三,提高家长教育水平。
不可否认,有些家长不是不想教育,而是不会教育,于是干脆全部推给学校。
学校不能因此而埋怨家长,要利用自身的优势和丰富的教育资源,组织各种形式的家长学校和交流活动,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和教育水平。
二、家长要成为学习的主人1、加强学习的原因学生在一年的365天中,有200多天是在学校,有160多天(寒暑假、双休日、节假日等)是在家庭度过的。
孩子的成长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潜移默化地对孩子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
美国一位教育家说: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便学会了谴责;如果孩子生活在敌视中,他便学会了好斗;如果孩子生活在容忍中,他便学会了耐心;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便学会了自信。
当代人类知识体系中,人类有史以来100多万年积累的知识占10%,而近____年积累的占90%。
90年代后,人类知识积累的速率加快更加明显。
人类的科学知识在19世纪是每50年增加一倍;到20世纪中期是每____年增加一倍;而现在是每3_5年增加一倍。
所以,家长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才能跟上孩子成长的需要。
2、有效的学习方式家长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使自己承担起学校素质教育同
盟军的责任和义务。
只有创建学习型家庭,才能在真正意义上让素质教育走进千家万户,才能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正向合力。
第一、利用中华家庭络学习资源A、加盟中华家庭上家长学堂中华家庭家长学堂80讲(免费)等课程目录建立了80多个文本式的讲座课程和50个婴幼儿视频课程B、中华家庭教育志愿者的组建中华家庭教育志愿者培训课程(公益)目录汇总为在各地组建中华家庭教育志愿者团队成员提供价值300元的远程公益培训课程。
C、家庭教育顾问(初级)培训初级:《家庭教育顾问(初级)》专业化课程目录汇总课程培养主要对象是广大家长,培养目标是帮助广大家长完成基本的家庭教育专业
家校合作,首先是教育思想的转变,是教育思想小与大的转变,传统与现代的转变。
大与小的观念是指我们对教育的看法,到底是大教育观念还是小教育观念。
以往没有实施家校合作,是因为小教育观念在我们的头脑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认为教育就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就是教育的全部。
但作为现代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有现代教育观念。
现代教育观念,应该是一个大教育观念,应该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如果只看到学校教育,或者认为教育就是学校教育,那就是小教育观念,或者说是一个传统教育观念,不是现代教育观念。
教育思想小与大的转变,也就是传统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的转变。
出现小教育观念,客观上有一个体制的原因。
国务院在部委分工中,将家庭教育划归全国妇联主管。
但在实践中,很多中小学已经突破了体制障碍,建立了家长学校,迈出大教育观念的一步。
____年,全国妇联与当时的国家教委联合颁布第一个家庭教育五年计划,即九五计划,体现了教育主管部门承担起主导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主角意识。
近年来,异军突起的家校合作实验,更是开创了现代教育思想的创新探索。
____年,教育部面向教育系统颁布《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做出了将指导家庭教育工作正式列入教育系统工作序列的重要决策,明确各地教育部门要切实加强对行政区域内中小学幼儿园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强化学校家庭教育工作指导。
这是彰显现代教育思想的一个标志性文件。
家校合作不只是加强家庭教育培养模式组成内容的转变党的十九大重申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战略加快教育现代化和发展素质教育。
前者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到____年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后者是《教育规划纲要》明确的教育工作的战略主题。
两个战略是教育工作者要牢记的使命,方向是实现教育现代化,路径是素质教育这个全新的育人模式。
当下教育关注什么?一是课程改革,二是培养模式。
课程改革与培养模式,二者实际上是一回事,都是育人的要害问题。
在课程改革上,____年教育部启动了收回地方编写权、统一编写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教材工程,历时5年,于____年秋季全国使用。
____年1月,教育部又颁布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14门课程标准,决定当年秋季学期执行。
可以说,教育部又完成了新一轮小学到高中的课程和教材改革。
在培养模式上,____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系统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等改革,使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更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意见》明确而具体地提出,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构建各级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街道、社区、镇村、家庭共同育人的格局。
____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6大改革。
改革思路有重大变化,其中主要是改革路径的变化。
以往体制改革的路径是:以管理体制改革为核心,深化教育体制的改革,而《教育规划纲要》将路径变化为:以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为核心,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成为__教育六大改革的第一改革。
基于此,笔者认为:首先,家校合作本义上应当是一个研究人的培养模式转变的重大课题,是一个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创新探索,绝不仅仅是加
强家庭教育的一个措施。
家校合作的研究,包括今后的家庭学校社会合作,可以为构建__基础教育全新的育人模式贡献智慧和方案。
其次,__教育培养模式是素质教育模式,这一全新的育人模式是国家政策。
不管未来教育如何变化,国家政策是绕不过去的。
家校合作,准确的定位应当是素质教育培养模式的组成内容之一。
因此,家校合作应当具有和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与特征。
篇三:基于家校协作的小学法治教育实践探索
教学研究?家校协同视角下小学生法制教育的实践研究摘要家校协同对孩子的成长发展来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小学生法制教育是学校和家庭教育中比较缺失的内容,本文研究了小学生法制意识的现状,论述了家校协同在小学生法制教育中的意义,探寻了家校协同视角下小学生法制教育的对策与实践。关键词小学生;法制教育;家校协同□文/王蔚全环境中的他们,对法律的了解甚少,加上学校和家庭对孩子小学生作为未成年人,常常是被保护的角色。处于相对安法制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事件时有发生,因此,家校协同对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是当务之急。1小学生法制意识的现状不成熟,社会经历尚浅,他们不能够完全做到知法、懂法,甚小学生还处于少年儿童阶段,身心尚未发育完全,思想上至无法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1.1小学生法制意识的形成缺乏有效的引导生对法律的认识比较浅显。有些学校对学生法制意识的重视程现今的小学法制教育大多还停留在比较浅的普法层面,学度不够,很少加以关注和引导。同时,学生从社会环境中了解到的法律知识比较零碎,并且其中有许多不规范的内容,难以形成较高的法律意识。1.2小学生法制意识的形成缺乏良好的实践不加以良好的实践,很快会被遗忘。从而,当小学生在日常生小学生所了解到的法律知识,大多停留在认识层面,如果活中遇到法制问题时,很难自主寻求到解决办法。现在普遍的法制教育内容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不紧密,使得法律对学生来说比较高深,没有落地,很难直达学生内心。2家校协同在小学生法制教育中的意义学校与家庭的相互沟通与合作,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还能家校协同,能够促进学校和家庭的教育目标达到统一化。形成教育内容上的互补,最终取得理想化的教育成果和目标。学校和家庭,在小学生法制教育中都起着关键的作用。2.1父母言传身教的重要意义括言传和身教两个方面。这就要求父母不仅要具备一定的法律父母的教育是影响孩子认知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因素,包意识与法律常识,还要通过自身行为去影响孩子的认知和价值观。2.2家庭对学校教育的配合作用传授的知识、理念有较强烈的认同感。因此,家庭在很多时候在孩子的认知中,学校教育具有权威性,孩子普遍对老师是一个配合、辅助的作用。家长需要关注了解学校的法制教育内容,并在课后对孩子进行深化教育,能使孩子形成更加深刻的印象。2.3家庭能在教育中提供更多资源识。动画片、互动游戏等,表现形式生动,会让孩子在潜移默家长可以运用电视、电脑等媒介让孩子获取更多的法律知化中形成认知。也能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带孩子参观法制宣传栏、观看法制教育话剧等,3家校协同在小学生法制教育中的对策与实践可分割。家校协同合作,才能实现教育成果的最大化。因此,对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学校与家庭的努力缺一不可,不在观念上、行动上,家校都要积极配合,不断开拓法制教育新思路。3.1转变法制教育观念,形成教育合力识。除了通过书籍、媒体等途径外,学校可以不定期开展法律教师和家长需要从自身做起,积极转变观念,学习法律知40学习讲座,邀请法律专家开展培训。开展家长座谈会,交流法制教育心得。借助公众号、网络课堂等媒介,推送法律知识图文、视频,布置一些与家长共同完成的课后小任务。既能对日常学习进行巩固,还能增强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互动。3.2协同引导,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及时将孩子的不良行为扼杀在摇篮中。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带孩教师和家长要有发现孩子异常行为的敏感性,加强沟通,子看看法治栏目,通过新闻中的具体案例对孩子进行教育。导他们运用法律知识自己解决。在引导中适当放手,真正将法另外,孩子如果遇到一些小的突发事件,可以有意识地引制教育用到实际中,这比单纯的理论学习更有效果。3.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育人心刻印象。家校可以开展如下活动来加强对孩子的法制教育:除了日常的教育之外,丰富多彩的活动更能给孩子留下深3.3.1家长讲坛有趣的、知识性强的内容,家长可结合自己的职业自选主题。我们学校的家长讲坛一般是邀请家长来学校为学生讲一些把法制教育融入到家长讲坛中,开设几期法制专题的讲坛,邀请相关职业的家长为孩子普法,或者邀请有优秀教育经验的家长交流心得,增强孩子对法律的兴趣。3.3.2亲子法律知识问答子法律知识问答活动。设置快问快答、亲子抢答、案例分析等针对学校开设的法制教育微课程、公众号推送等,开展亲不同环节,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让学生在竞争与挑战中获得成就感,能促进他们更有效更快捷地学习法律。3.3.3共写法制教育观察日记或建立观察档案由老师、家长和学生共同完成。学生可以在日记中记录自己学为每个小学生准备一本观察日记,或者建立在线观察档案,到的法律知识和体会,家长可以记录遇到的教育问题以及解决方式,教师则记录学生各个阶段的表现。每隔一段时间共同回顾一次日记内容,会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建立、良好品行的形成带来比较大的帮助。3.3.4模拟法庭开展模拟法庭的活动。学生选择“小法官”“小审判长”“小学校或班级可以针对真实案例或者学生实际遇到的问题,律师”等角色来扮演,还可以邀请爸爸妈妈参与其中。这不仅能让他们收获法律知识,还能锻炼临场反应能力,使他们离真实的法律更近一步。和家长们要积极思考,积极开发,与时俱进,在教育实践中不当然,家校能开展的法制教育活动还远远不止这些,教师断形成新的认知,健康茁壮地成长。让孩子在丰富多彩的法制教育活动的浸润下,【参考文献】[1]李娜,苗绘.中小学法制教育问题与对策探析[J].理论观察,2017(10):156-158.[2]谌爱群.基于家庭教育影响因素的小学生法制教育方式研究[J].法制博览,2016(10):10-13.[3]朱颖颖.小学生法律素养提升途径研究[J].名师在线,2019(02):53-54.[作者简介:王蔚,江苏南京,南京市金陵中学实验小学,210019。]
篇四:基于家校协作的小学法治教育实践探索
家校合作背景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摘要: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也是道德与法治教学应有的价值追求。面对课程改革,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道德与法治学习,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实现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应努力营造具有良好道德与法治相结合的良好课堂环境,不断地进行改革,以切实地改善教育的质量和效益,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真正地适应时代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家校合作;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引言
家校合作是国家推行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措施,以学生为中心、家庭与学校协调配合,发挥家校合作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促进作用,助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初中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其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将学生日常生活与德育教育紧密联系,让学生具备完整的人格,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
对此,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1初中道德与法治知识教学的必要性
首先,建立健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高效率课堂,可以提高初中生的整体素养,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强化道德与法治教育,增强初中生的思想品德,增强公民的思想品德素养,增强公民的综合素养。其次,建立一种具有效率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初中生的整体素质,有利于培养初中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在实践中,老师应根据不同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
的教育,根据不同的学生的兴趣和喜好,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从而达到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的目的。第四,要通过改革和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突破常规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品德、法治等方面的专业素养,以使其在新课标要求下,得到更好的发展,从而使其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才。
2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的问题
2.1教学手段单一,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兴趣不浓
核心素养背景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趣味性提出更高的要求,然而就当前的教学现状来讲,部分教师侧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采用的教学手段无法满足学生的心理期待。比如教师口头向学生讲授教材中的道德与法治概念,鲜少创设生动具象的多媒体情境,或是关联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生活话题等,学生理解教材知识的难度大,同时也会对道德与法治课程产生枯燥、沉闷的不良印象,从而降低学习兴趣,制约了学生文化基础的夯实和自主发展。
2.2教学资源有待拓展,降低学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形成效率
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的五个维度,需要在丰富教学资源的支持下才能有效培养。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资源有待拓展,给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带来不同程度的阻碍。如在培养学生责任意识时,教师对社会舆情、时事新闻的涉及和应用较少,学生很难对社会责任意识产生切身的感知,也无法将教材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思考,限制学生开阔眼界,不符合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践性和时代性,从而影响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实现效率。
2.3合作学习活动开展得较少,拖慢了学生核心素养成长步伐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追求营建开放、自主、合作的学习环境,但是当前大部分教师都难以理顺教与学的关系,教师担心学生知识吸收得不彻底,所以完全把控课堂教学节奏,合作学习活动开展得较少。学生缺少自主探究的机会。比如在探讨道德与法治案例时,教师出示案例后直接讲授案例中包含的知识点和思想价值观点,省去了学生深入思考、互动研习的过程,生生之间交流沟通
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对课程案例内容的认识不深刻,从而拖慢了学生核心素养成长的步伐,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在新时期教学中全力解决和改进。
3强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3.1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是最关键的引导者,教师本身的能力素养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就需要特别注重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一个合格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要主动地学习与教育相关的知识技能。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要求课堂教学应该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这就需要教师在平常对教材及新课标进行深入研读,要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处理,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同时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平常还应强化时政学习,要注意将学生的实际生活、时政热点和教材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结合,这样便于将生活中的实例有效地融合到课堂教学中来,真正地实现知行合一。教师在实践中需要具备渊博的知识、良好的素养,这样才能更好地教育管理学生,并成为一个深受学生青睐的教师。
3.2丰富教学理论与实践
当前教育强调素质教育,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德育教育则是教育最初始的点,道德与法治课程又是推进德育教育的重要平台。在实践中为了提升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有效性,教师应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将现代教育理念作为教学指导,使得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得到全面丰富。
3.3巧用网络教育资源
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在初中教学中网络技术成为学生获得信息和知识的主要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起到改变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素养。就目前而言,网络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资源平台,但是在实践中网络上存在很多负面、不健康的信息、道德观念,如果初中生接触到这些没有经过筛选的信息,就会对自身的健康成长造成影响。对此在实践中,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强化对学生的引导,要优化网络教育情
境,借助网络优势,让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学习,并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的道德素养显著增强,最终提升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在实践中,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开发丰富的显性教育资源与隐性教育资源,将自己的优秀课件、教案、微课等资源上传到学习网站中,引导学生在网站上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构建分层次网络课堂,这样不仅方便学生根据自身实际状况和学习需求等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学习和巩固,还能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3.4构建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为了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教师还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作出更加全面的评价,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在评价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以鼓励性评价为主,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将注意力放在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上。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时,需要减少对学生笔试测评的重视力度,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学生的日常行为上,如文明行为、道德行为、创新能力等,此外教师还需要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等的培养,如在考试内容上减少一些理论知识点的分值,多增加一些情景式、开放式的实践题目,这样便于考查学生自身处理问题的实际水平。
结语
总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建设中,有效课堂的建设必须正确地剖析其内涵和内容,并将其与教育工作相融合,从而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目标,从而使有效课堂建构真正助推初中生学习能力、学科素养的培养及发展,增强初中生课堂学习体验,为初中生道德与法治的综合能力,综合素养的培养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陆素芬.构建高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策略分析[J].考试与评价,2021(03).
[2]刘昌玉.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构建路径[J].名师在线,2022(15):25.
[3]王新华.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J].新课程,2022(19):48.
篇五:基于家校协作的小学法治教育实践探索
家校共育视角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创新
摘要:《道德与法治》是基于小学生的生活基础而设置的一门生活综合的课程,目的是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德,使其拥有乐于探究的精神、更加热爱生活。小学生们年龄较小,处于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在家庭生活中,他们地情绪很难被父母理解,家长和孩子的沟通比较吃力。在学校,教师只能了解学生在校园生活总存在的问题,却无法了解学生们在家庭生活中的困扰,家校共育的方法能够有效突破《道德与法治》的教学难点。
关键词:家校共育;教学创新;道德与法治
在小学阶段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一方面可以提高小学生的感受与体会,另一方面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周边的情况。在一切都高度社会化的今天,家庭教育不能被社会化,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发挥着不同的教育作用[1]。
一、家校共育的重要价值
不恰当的家庭教育,容易为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带来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家长是家庭教育的主体,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但值得注意的是,不恰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却会阻碍学生的良好成长。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部分家长在教育子女的思想和观念以及行为等方面陷入了误区,演化为小学生成长之路上的绊脚石。
对子女进行教育是所有是父母应尽的责任,父母在家庭教育方面的作用是其他人无法取代的。近年来,原来越多的父母把孩子交给自己的父母照顾,各自忙着自身的事业,他们不清楚自己的这种行为会为孩子的成长以及家庭的未来造成的不利影响。此种"隔代抚养"的模式,因为年龄因素、思想差异、知识观念方面的差距等原因,使得教育的方法和内容略显陈旧,不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容易为孩子走向社会埋下意想不到的隐患[2]。
从家庭的角度来看,父母需要革新传统的教育观念,增强对家庭教育的认识,注重养与教的相互结合,言传身教结合,和学校保持密切的联系,相互沟通孩子的在校表现情况,实现和学校的同步教育,监督小学生们保质保量地圆满完成学校教师布置的各个任务,必满提出违背学校规范的要求,不当着学生的面随意点评学校,或者是埋怨和责怪教师。此外,家长还应当教育小学生们热爱自己的校园,尊敬师长,关心爱护其他同学。
父母双方的知识量有限,无法给予孩子们全方位的教育和引导,不得不需要专业的人员一同教育孩子,学校是教育孩子的最理想的环境。
小学生必须要学会如何与他人共同生活,这就要求他们应当先了解自己、发现其他人的特点、懂得尊重其他同学。学会共同生活,也就是要求小学生们应当学会关心、分享与合作。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学会共同生活,不仅仅是指学习某种社会关系,还包括学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等等。学会共同生活,并不是可以从教材中得到的知识,学生们可以通过参加某一项目标统一的社会活动,并学会在不同的"磨合"之中形成新的认同,产生新的共识,并从活动的过程中收获相应的体验,而这些内容的实现需要借助学校的力量。
小学生们如果与同辈的交流较少,那么他们将很难掌握什么是宽容、友爱或仁慈。社会的变化令我们现阶段家庭教育下的大部分小学生被异化了,变为具有知识但不具有无智慧,具有成绩却不具备无常识,具有能力却不具无信仰,懂规范却不道德,有欲望但是不懂得节制,有明确的目标却理想缺失,拥有技能但是没有灵魂,有独特的个性但不懂得如何合作,有想法但是没有行动,由此可以看
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联合重要教育价值。
二、家校共育视角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创新
(一)
八岁孩子的烦心事
在《道德与法治》学科的2年级第1单元的"开开心心每一天"的教学内容中,原本的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们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快乐,喜爱和其他同学一起沟通探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些愉快的事情。可没想到的是,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却泪流满面。什么原因导致小学生们的心理变化这么大呢,原来是因为学生家里的一些烦心事。教师提问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们遇到哪些烦恼呢?最后是怎么解决的?"孩子们听到问题后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在自己写作业的时候,父母总是在旁边指手画脚;当自己说出心里话的时候,别父母说成是不听话,说我是顶嘴;父母总是不能理解我为什么会心情不好;有时虽然犯了小错,但也要挨打……学生们在课堂上纷纷说出了自己烦恼。
原本以为小学生们的烦恼大多发生在同伴之间,但结果显示家庭的原因更大,那么父母是否了解孩子们的这些负面情绪呢?怎样能够通过教学化解小学生的这些负面情绪呢?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往往只会观察到表面的问题,却无法触及水面以下的冰山。学校与家庭的联合教育,可以深入的了解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家长与教师站在同一个角度逐渐走进学生们的内心,理解他们的想法,也只有如此,才会让孩子们对家长敞开心扉,毫无保留的表达自己的内心所想。
教学设计中加入了家校共育的项目,令小学生在留言板上为自己的父母留言,说出自己对父母有哪些期望。在下课之后,教师把留言板上的内容进行整合,上传至家长的微信群中,向家长反馈孩子们的内心所想以及困惑,告诉家长们小学阶段地孩子需要得到理解和支持,同时向家长推荐两本绘本(《杰瑞的冷静天空》和《妈妈你好吗》),期望家长可以带领小学生们进行阅读[3]。
在这一次的教学活动中,不难发现要想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真正了解孩子们的内心想法,首先要尊重孩子们的自身感受,八岁的孩子们渴望理解,渴望得到支持,家长和教师不应该用成年人的思想控制孩子,应该与孩子们建立平等的关系,把爱采用正确的方法传递给学生们。
(二)
二孩家庭的矛盾点
前不久,笔者将13课的《我在长大》这一部分的教学调整到了学期的中间,目的是让学生们对比自己在开学之初到现在有哪些变化,是否取得了进步收获了成长,令小学生们可以在成长的过程中懂得感恩父母,感恩社会。
在课堂上,有的同学说"我妈妈让我和妹妹一起玩,可是妹妹一直哭,我也不知道妈妈为什么要骂我,明明我什么也没有做",这名学生刚说完,又一个孩子说:"我们家也是这样,爸爸总是说你长大了,弟弟还小,他什么都不懂,你需要让着弟弟",就这样,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的展开了讨论。笔者听过孩子们的发言之后,提醒他们要放慢讲话的速度,用知心朋友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问题,大半节课过去了,笔者在脑海里不断的就他们的困惑,然后引导小学生们,"你们现在闭上眼睛,回想一下当你们像弟弟、妹妹一样时家人是怎么照顾你的?你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哥哥或姐姐呢?"听完问题后孩子们陷入了沉思,笔者接着说道:"你们今天回家之后每个人都可以翻一翻以前的相册,体会一下有什么感悟,是否感觉自己已经成长为一个大孩子了?有没有懂得分享?"。
回到办公室之后,笔者的脑海一直在回想孩子们在课堂上说的话,原本是一个人独享父母的关心,现在却要和弟弟妹妹一起分享,整个变化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怎样才能让他们知道父母的心理还是爱着他们的呢?如何让他
们了解分享也是责任的一种形式呢?家校共育的方法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为此,笔者向家长们推荐了《我当大姐姐了》、《我当大哥哥了》,希望家长可以通过阅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多给予大孩正面的评价,令大孩学会爱的分享。
(三)
养成正确的生命观
"死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比较忌讳的字眼,但是避谈死亡不利于帮互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正确认识死亡。例如:在讲解《让爷爷奶奶开心》这部分内容时,笔者向学生们推荐了两本绘本,一本是《先左脚再右脚》,讲述的是通过用水平绑在脚上体会老年人的行动不便,另一本是《一片叶子落下来》,主要讲的是叶子经历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故事,通过植物的生态变化描述人的生老病死最恰当不过了,生老病死是一种自然现象。学生们通过阅读这两个绘本,能够更加珍惜生命,了解生命只有一次。当身边有亲人离世时,应当尽量帮助他们实现未完成的心愿,珍惜身边的朋友和亲人。当有亲人生病时,应当懂得替家人分忧,与亲人一起共度难关。通过这样的教育方方式可让小学生们懂得善待自己、善待生命、善待世界[4]。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家校共育视角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创新教学的方法有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让小学们懂得分享,更加热爱生活,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尤顺宏.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9(14).
[2]沈丽萍.浅谈融合实践策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江苏教育研究,2019(13).
[3]刘洪冉.试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要着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9(12).
[4]翁娟秋.闽北优秀地方文化应用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浅探[J].学周刊,2019(11).
篇六:基于家校协作的小学法治教育实践探索
家校协同培育中学生法治意识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途径比较丰富,家校协同培育的效果最为显著。家长以及学校需要加强联系及合作,了解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围绕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采取针对性的教育策略和手段。在家校协同育人理念的指导下保障学生能够树立良好的法治意识,真正实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这一点对推进学科教学改革以及学生的良性成长及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家校协同;学生法治意识;实践与思考
引言
在打造法治国家、建设法治社会的过程中公民法治意识的培养被反复提起,为了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稳步提升,国家不断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及支持力度,学校、家长和教师想方设法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法治意识,保证学生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立场,真正实现自主探索。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有非常深远和直接的影响,双方需要意识到自身的教育责任,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着眼于道德与法治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法治意识,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利用法律维护个人的尊严以及合法权益。
1.
法治意识概述
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社会意识,法治意识主要表现为个人对法治信息及知识的理解、认知以及解读,直接关乎公民的法律动机、法律诉求以及对权利义务的认知水平,通过对各种法律条文以及法律现象的进一步分析以及研究主动提出个人的观点。在建设法治国家的过程中,法治意识代表着中国公民所拥有的精神理念,这一精神理念对个人法律活动参与能动性的影响显而易见。在推进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学校开始以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为基础,通过家校协同育人
的形式实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齐头并进,抓住法治意识培养的重点,提升学生对法律的认知能力及水平。针对性的利用多种现代化的教育教学策略,发挥家庭教育的辅助作用以及学校的主阵地作用,保障学生能够在一个更加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中逐步树立良好的法治意识,实现个人的良性成长及发展。
1.
家校协同培育中学生法治意识的实践要求
家校协同培育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对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有重要的影响,为了确保学生能够在家长以及教师的辅导下树立良好的法律意识,家长需要更加主动,为学校教育提供支持,配合学校的法治教育。首先,家长以及学校需要站在学生的视角,从学生认知规律出发,了解学生对法治观念的理解以及认知,积极利用理性思维,采取科学高效的现代教育教学方法,着眼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基本条件进一步夯实学生的基础,实现对症下药和与时俱进。其次,家长需要了解孩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营造民主宽松自由的家庭氛围,在日常生活中与孩子观看法治节目,潜移默化的深化孩子对法治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培养孩子的契约精神和法治精神,保障孩子能够实现自主探索。最后,家长和学校需要结合学生的权利义务观念,鼓励学生从理念上主动树立宪法至上的意识,家长个人需要树立榜样,从内心尊敬法律、敬畏法律。这一点对纠正学生的偏差行为,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思想认知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也能够主动结合个人所学习的法律知识履行个人的义务,行使权利,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家校协同培育中学生法治意识的实践对策
1.
深入分析法律概念
为了激发学生的法治认知,培养学生良好的法治意识,教师需要分步骤地完成不同的教学任务,尽量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探索的空间,让学生能够了解日常生活中的法律用词,逐步形成信息客观的法律概念认知。周围环境对学生的影响非常的深远,比如在指导学生学习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法治意识的内涵、要素和意义时,家长以及教师需要加强联系及合作,共享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对具体法律条文的基本介绍以及解读来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现阶段的初中法治教育教材比较丰富,教师需要给予家长更多的支持,鼓励家长以学生已有的法治知识为基础,逐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对多样化教学氛围的深入分析以及研究。与孩子一同学习,在感知生活情境的过程中自主了解与学习相关的法律常识,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高效解决各种法律问题。这一点对凸显学生的主体价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实现法治意识的有效内化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学生能够自主调整学习思路,提升个人的学习能动性以及核心素养。
1.
尊重学生个体体验
教师需要以刺激学生的法律认知为基础,主动引导学生自由发展,强化学生的法治情感,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站在学生的视角加强对理性活动过程的分析以及研究,实现法律意识培养工作与理性活动开展工作之间的有效统一。逐步优化法治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凸显情感教育对学生自主思维、大胆探索和个性化学习的指导作用,比如在指导学生学习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中《理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时,教师可以引入典型案例来教化学生,调节学生的偏差行为,保障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法治信仰以及法治认同。其中法治教育模块的有效改革以及优化设计不容忽略,教师需要关注多元化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角色扮演、故事讲述、情境设置相结合,灵活利用多种情景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及法治意识,让学生在自主参与表演以及感知信息的过程中留下深刻印象。这一点对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有重要的影响,学生也能够逐步增强个人的自我保护意识,主动利用法律保护个人的合法权益,真正感知不同的法律情景,深入了解法律知识并实现活学活用。
1.
创设生活情境
教师需要精心创设不同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法治信仰,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对不同法律知识的有效分析以及研究,确保学生能够内化于心,充分
了解法律的概念以及内在的逻辑关系,提升个人的思维能力,这一点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法律意识以及法治信仰有重要的影响。学生的思想境界越来越高,能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主动思考各种法律问题,实现自主高效的学习。教师需要注重技巧点拨,坚持循序渐进的教育教学原则,遵守法律法规,避免简单的死记硬背和照搬照抄。指导学生主动遵守法律法规,逐步树立法治意识,实现个人的良性成长及发展。
结语
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家校协作非常关键,家长和教师需要互通有无,加强联系及合作,互相支持、互相帮助,真正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深化学生的法治意识,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更多的帮助及指导。
参考文献
1.
陈开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育学生法治意识的实践与思考[J].数码设计,2017,6(16):1.
2.
张莹.中学生法治素养提升研究——以兴城市元台子满族乡初级中学为例[D].辽宁师范大学.
3.
谭日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育学生法治意识的实践与思考[J].2021(2018-19):53-55.
课题:河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一般课题《中学生法治意识培养途径与方法研究》编号:2021YB1256
推荐访问:基于家校协作的小学法治教育实践探索 法治 协作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