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质量与安全的论文8篇
篇一:食品质量与安全的论文
《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结课论文
HACCP在桶装纯净水当中的应用
学生姓名
黄君
学
号7051211126所属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专
业
食品质量与安全
班
级15-1班
指导教师
陆健康
日
期
2013年5月20日
塔里木大学教务处
塔里木大学结课论文
HACCP在桶装纯净水生产过程中的应用
黄君
(新疆塔里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食安15-1班843300)
【摘要】
为了确保饮用桶装纯净水的卫生安全,预防失去中毒的发生,本文用HACCP的七项基本原理对桶装纯净水生产的整个过程进行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危害分析,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最后确定(1)水处理;(2)清洗内壁;(3)瓶盖接收;(4)瓶盖灭菌;(5)纯水臭氧灭菌等工序为关键控制点,建立了关键控制点的关键限值并实施监控,旨在在桶装纯净水生产过程建立HACCP质量控制体系,进而提高桶装纯净水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关键词】
“HACCP”、“桶装纯净水”、“质量管理体系”
1.引言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桶装纯净水以其方便的饮用方式和良好的感官性状越来越被消费者认可,饮用人群数量不断增加,其卫生质量直接关系到广大居民的身体健康。近年来桶装纯净水生产发展迅速,桶装饮用纯净水已走进千家万户。但经过抽样调查,该产品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是菌落总数、霉菌和酵母菌超标。而微生物超标现象较为突出的主要原因:一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卫生控制措施不严格,对回收桶和盖以及管道设备、储水容器等设施清洁消毒不彻底,造成微生物污染;二是运输和储存过程中,工作人员操作不当,存在不规范搬运、门店露天存放桶装水等问题,造成二次污染。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社会的和谐稳定[1]。
因此提出使用HACCP原理对其进行危害分析,确定其关键控制点,并对关键控制点进行控制,以提高其合格率。HACCP运用食品工艺学、微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质量控制和危险性评估等方的原理和方法,对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危害进行全面分析,用来保护食品不受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危害的预防性技术管理体系,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有效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其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对食品安全性的要求,避免由食品对人体健康带来的损害和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本文叙述了HACCP体系在桶装纯净水中的应用,列出了生产过程中的潜在危害,并提出了相应的纠正措施。
2.研究背景
2.1.我国桶装纯净水的发展概况
桶装水行业始于1997年前后,由于水处理技术的提高和推广,也由于桶装水水质洁净、卫生、口感良好、保质期长、饮用方便(冷、热饮均可)而受到消费者的青睐,需求量快速上升。据相关统计显示,中国饮水机用户已超过1000万户,桶装水消费额达到300多亿元。可以说,纯净水行业的发展和饮水机的大量使用推进了7.5升水桶行业的迅速走强。据统计,截至2008年11月底,我国纯净水桶企业数量达到了1502家,同比增长了12.0%,PC桶行业资产总额已经超过18亿元,达18.87亿元,同比增长了23.1%,PC桶行业销售收入超过了15亿元,达15.81亿元,同比增长了23.9%。采用统计学曲线预测模型预测2009-2012年我国PC桶产量结果为2009年4187万只,2010年4206万只,2011年4167万只,2012年4068万只。
2.2.桶装水对人体的益处
水在人体中的主要功能是参与新陈代谢,即输送养份,排出废物。形象讲,水是体内的“搬
塔里木大学结课论文
运工”和“清洁工”。纯净没有任何杂质,是一种不饱和的“饥饿水”,它可将养份快速的送到体内各器官,又可迅速将体内有毒、有害物质带出体外,其代谢速度远大于自来水、矿泉水。显而易见,加快代谢,可促进健康。
3.HACCP的简介
3.1.HACCP的概况
HACCP即HazardAnalysisCriticalControlPoint的简称,中文名称为“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他是一种食品安全保证系统,是一种食品安全全程控制方案。HACCP建立在良好操作规范(GMP)和卫生标准操作规范(SSOP)基础上,是目前国际上最具权威性的食品安全质量保证体系,它作为一种科学的、系统的方法,应用在从初级生产至最终消费过程中,通过对特定危害及其控制措施进行确定和评价,从而确保食品的安全。
HACCP体系的建立始于1959年,美国皮尔斯柏利(Pillsbury)公司与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纳蒂克(Natick)实验室联合开发生产在太空舱中食用的食品。在食品业界,HACCP应用的越来越来广泛,它已经逐渐从一种管理手段和方法演变为一种管理模式或者说是管理体系。[2]
3.2.HACCP的基本术语
1.控制(control,动词)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确保和维护与HACCP计划所指定的安全指标一致。
2.控制(control,名词)遵循正确的方法和达到安全指标的状态。
3.控制措施(controlmeasure)用以防止或消除食品安全危害或将其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所采取的任何措施和活动。
4.纠正措施(correctiveacton)针对关键控制点(CCP)的监测结果显示失控时所采取的措施。
5.控制点(controlpoint)是指能用生物的、化学的、物理的因素实施控制的任何点、步骤或过程。6.关键控制点(criticalcontrolpoint)可运用控制措施,并有效防止或消除食品安全危害或降低到可接受水平的步骤或工序。
7.关键限值(criticallimit)将可接受水平与不可接受水平区分开的判定指标,是关键控制点的预防性措施必须达到的标准。
8.偏差(deviation)不符合关键限值标准。
9.流程图(flowdiagram)生产或制作特定食品所用操作的系统表达。
10.CPP(CPPdecisiontree)用来确定一个控制点是否是CPP的问题次序。
11.前提计划(preliminaryplans)包括GMPs,为HACCP计划提供基础的条件。
12.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计划(HACCPplan)根据HACCP原理所制定的文件,系统的、必须遵守的工艺程序,能确保食品链各考虑环节中对食品有显著意义的危害予以控制。
13.危害(hazard)会产生潜在的对人体健康危害的生物、化学或物理因素状态。
14.危害分析(hazardanalysis)收集和评估导致危害和危害条件的过程,以便决定哪些对食品安全有显著意义,从而应被列入HACCP计划中。
15.监控(monitor)为了确定CCP是否处于控制之中,对所实施的一系列预定参数所做的观察或测
量进行评估。
16.步骤(step)食品链中某个点、程序、操作或阶段,包括原材料及从初级生产到最终消费。
17.证实(validation)获得证据,证明HACCP计划的各要素是有效的过程。
18.验证(verification)除监控外,用以确定是否符合HACCP计划所采用的方法、程序、测
塔里木大学结课论文
试和评
估方法。
3.3.HACCP的基本原理
原理一:进行危害分析
原理二:确定关键控制点(CCP)原理三:建立关键限值
原理四:建立监控体系(建立监控关键控制点的程序)
原理五:确立纠偏行为(建立关键控制点失控时所采取的纠偏措施)
原理六:建立验证程序(建立验证HACCP体系是否正常运行的程序)
原理七:建立HACCP计划档案及保管制度(建立了有效的记录保存体系)[3]
4.我国桶装纯净水行业HACCP与体系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1.我国桶装纯净水行业存在的问题
桶装饮用水微生物指标超标是其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微生物指标是食物中重要的安全卫生指标,如细菌中的致病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霍乱菌等能引起传染病,肠病原菌可引起腹泻,霉菌能产生霉菌毒素等。2002年2季度抽查发现,在124中不合格产品中有115中是因为微生物指标超标造成的,微生物指标不合格占不合格产品数的92.7%,在微生物指标超标的产品中大多数是菌落总数、霉菌及酵母菌项目超标,其中菌落总数超标的有113种霉菌及酵母菌超标的有14种,末发现有大肠菌群和致病菌超标的现象。有此产品超标的倍数相当惊人,如有的产品其菌落总数多达不可计数,超过标准规定上限的数千倍。另外还有南方某些企业的产品.其霉菌及酵母菌指标多达几十cfu/m1,而纯净水标准规定霉菌及酵母菌指标不能检出。造成产品微生物不合格的原因很多,主要有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环境卫生、人员卫生、包装容器以及生产管理术等环节。而目前普遍使用的大桶装饮用水的回收桶是造成产品微生物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主体原因分析如下,大多数企业将回收桶堆放在露天桶内很容易滋生各种微生物.如果在使用前清洗消毒不彻底,就会造成产品的微生物二次污染;其次回收桶的来源混乱。加上桶的长期使用磨损.使桶口的口径不一致,造成桶盖的密封性不好,引起微生物的二次污染;所用水桶及桶盖的质最差,有的甚至使用回收废旧塑料做的桶灌水,也是造成微生物不合格的原因;桶装水在搬运过程中。由于常常手握桶盖部位用力,容易造成桶盖松动,引起微生物污染;另外灌装车间空气、回收桶及桶盖、操作人员服装及手脚等环节的消毒不彻底也是造成微生物污染非常重要的原因。
4.2.HACCP体系在我国食品生产中的应用
近年来HACCP体系已在世界各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快速发展。由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创建的食品法典委员会(CAC)积极倡导各国食品工业界实施食品安全的HACCP体系。WTO认为,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协议,FAOWHO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制定的法典规范或准则被视为衡量各国食品是否符合卫生、安全要求的尺度[4]。HACCP体系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于用各国的食品生产和进口管理之中。
HACCP体系在我国的推广和实施从1990年至今可分为三个阶段:1990~1996年是探索和实践阶段;1997~2000年是实施美国水产品法规阶段;2001年开始进入统一监管和强制性实施阶段[5]。
目前,HACCP体系在我国食品生产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水产品、冷冻食品、罐头食品、饮料及乳制品、焙烤食品、发酵食品、油炸食品、食品添加剂[6]。
塔里木大学结课论文
4桶装纯净水工艺的全程
5.1桶装纯净水工艺的流程
水处理→空瓶回收→拔盖→嗅味→洗瓶外壁→灯检→嗅味→洗瓶内壁→灌装→封盖→套膜→热缩→喷码→灯检→套袋→装筐入库→瓶盖→接收→瓶盖灭菌→纯水臭氧灭菌
5.2桶装纯净水工艺在HACCP计划中的制定与实施
5.2.1.成立HACCP计划拟定小组.HACCP小组需有以下成员组成:①质量保证与控制专家:了解引起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具有较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的专家,可以是QA/AC管理者、微生物学专家和化学专家、食品安全控制专家。②食品生产工艺专家:有系统的食品的生产工艺知识,有较深厚基础理论,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专家。③食品设备及操作工程师:熟悉食品的生产设备及性能,能实际操作,有解决发生的故障的能力,有丰富的工作经验。④其他人员:如原料生产专家、贮运商、商贩、包装与销售专家以及公共卫生管理者等。[7]
5.2.2.
桶装水描述确定预期用途
桶装纯净水的描述见表-1表-1产品描述
产品名称:桶装纯净水
主要原料:自来水
产品工艺:经过净化,除菌后制成。
产品特点:1)感官特点
A.透明,无浑浊和沉淀等现象
B.洁净,无异味。
2)微生物指标:
细菌总数≤20
3)理化标准:
铅≤0.01mg/L,砷≤0.01mg/L,pH>5.0消费对象:所有消费者
销售和运输要求:常温
表-15.2.3.
绘制桶装纯净水工艺流程图并进行现场确证
HACCP工作小组应深入生产线,详细了解产品的加工过程,在此基础上绘制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图,制作完成后在现场验证流程图。生产工艺流程图简图
塔里木大学结课论文
确认时间:2013年5月21日
确认人:***水处理→空瓶回收→拔盖→嗅味→
洗瓶外壁→灯检→嗅味→洗瓶内壁
→灌装→封盖→套膜→热缩→喷码→灯检→套袋→装筐入库→瓶盖
接收→
瓶盖灭菌→
纯水臭氧灭菌
工艺流程图-25.2.4进行危害分析并建立预防措施
根据桶装纯净水生产工艺流程(从原辅料的接收到包装),从生物、物理、化学3个方面来进行危害分析,制定危害分析工作单。见表-35.2.5确定关键控制点(CCP)
塔里木大学结课论文
图4-CCP判断树[9]
HACCP小组可借助CCP判断树(DecisionTree)对桶装水工艺流程图中的各工序使用判断树按次序进行判断,按图先后回答每一个问题,最后确定该工序是否为关键控制点(CCP)。CCP判断树见图-4。
借助HACCP判断树最终确定了桶装纯净水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CCP)有:(1)臭氧消毒不彻底;(2)桶体清洗消毒效果不稳定;(3)设施与个人卫生
5.2.6确定CCP的关键限值
在确定了工艺过程中所有CCP后,下一步就是决定如何控制了。首先必须建立确定产品安全还是不安全的指标,以便将整个工艺控制在安全标准以内。CCP的绝对允许极限,即用来区分安全与不安全的分界点,就是所谓的关键限值。如果超过了关键限值,那么就意味着这个CCP失控,产品可能存在潜在的危害。
对每一个CCP,都要建立关键限值及保护措施,一个CCP可有一个或多个标准或限值,而且必须清楚地明确每个CCP的允许范围。每一个关键限值必须与对应的CCP并行。桶装纯净水生产过程中每一个CCP的关键限值详见表-5HACCP计划表。
塔里木大学结课论文
5.2.7建立监控程序
监控程序是一个有计划的连续检测或观察过程,用以评估一个CCP是否受控,并为将来验证时使用。因此,它是HACCP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保证安全生产的关键措施。
每个监控程序必须包含四项内容:监控对象、监控方法、监控频率、监控人员[10]。桶装纯净水生产过程中CCP的监控程序具体见表-5HACCP计划表。
5.2.8建立纠偏措施
纠偏措施是指当监控表明偏离关键限制时,而采取的程序或行为,纠偏措施必须使CCP重新受控。针对桶装纯净水品生产的CCP建立的纠偏措施具体见表-5HACCP计划表。
5.3.9建立验证程序
应用HACCP计划最关键的两点是:①是否能按要求进行控制;②是否行之有效。所以企业实施HACCP体系后,每年应至少进行一次以上的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以保证企业更客观有效地运行该体系,或者是满足其客户作为对供应商审核的要求,往往申请HACCP体系的认证,并每年进行监督评审,以保证HACCP体系的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11]验证程序是指除了监控方法以外,用来确定HACCP体系是否按照HACCP计划运行或者计划是否需要修改及被再被确认生效使用的方法、程序、检测及审核手段。验证由HACCP计划确认、CCP的验证、HACCP系统的验证、执法人员四部分组成。关于桶装纯净水生产中CCP的验证具体见表-5HACCP计划表。
5.3.10建立有效的记录管理系统
HACCP中记录的种类包括SSOP的记录、执行HACCP计划的记录、HACCP体系验证记录、HACCP计划确认记录、危害分析确认记录、书面的危害分析、书面的HACCP计划。其中,每一项纪录的内容都应该包括:加工者的名称和地址,记录所反映的工作日期和时间,操作者的签名或署名;生产编号,产品加工过程的监控状况及其他信息资料。有关桶装纯净水中CCP的监控记录具体见表-5HACCP计划表。
5结果与结论
5.1桶装纯净水生产过程中危害分析工作单
桶装纯净水生产过程中的危害分析工作单具体见表-3。
塔里木大学结课论文
表-3桶装纯净水生产的危害分析工作单
1加工工序
2识别本工序被引入
、控制或增加的潜在危害
1、水处理
生物的致病菌
化学的各级水处理添加不同的化学试剂
物理的无
2、空瓶回收
生物的致病菌
化学的有毒化学物残留
物理的各种金属、玻璃等杂质、3、拔盖
4、嗅味
5、洗瓶外壁
生物的无
化学的无
物理的无
生物的无
化学的消毒剂残留
物理的无
6、灯检
7、嗅味
生物的无
化学的无
物理的无
No
残留在瓶外壁的消毒剂带
入瓶内
,浓度检测
,后多道冲洗
,无发生历史
Yes
YesYes空瓶回收利用
空瓶回收利用
空瓶回收利用
后道空瓶清洗消毒
后道空瓶清洗消毒
后道空瓶清洗消毒,无发生历史
NoNo3潜在食品危
害是否显著
No
Yes水源为符合要求的生活饮
用水
化学试剂残留可能对人体
造成危害
4对第
3栏的判定依据
5能用于显著危害的预防措
施是什么
?打入纯水箱前检测
pH值和
电导率
6该步骤是关键控制
点吗
?(是/否)Yes
塔里木大学结课论文
8、洗瓶内壁
生物的致病菌污染
化学的化学物
、消毒剂残留
物理的无
YesYes空瓶本身
残留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
用专用消毒剂和多道流动水对空
YesYes
程序进行清洗消毒,定时检查清洗消毒效果
空瓶本身化学残留
、消毒剂
瓶进行清洗消毒,SSOP控制按规定9、灌装
生物的致病菌污染
化学的无
物理的设备引起
NoNoSSOP控制
设备定期检查
,后道灯检
10、封盖
生物的致病菌污染、及再污染
化学的无
物理的金属
、塑料杂质
No
No
SSOP控制,封盖工艺规程控制,无发生历史
SSOP控制,无发生历史
11、套膜
12、热缩
13、喷码
14、灯检
15、套袋
16、装筐入库
生物的无
化学的无
物理的无
17、瓶盖接收
生物的致病菌污染
化学的无
物理的杂质
1.瓶盖加工
、运输中引起
2.瓶盖质量不合格导致封盖后不密封
瓶盖原料为非食用级
瓶盖加工、运输中引起
1、后道的瓶盖灭菌;2、密封性试验
供应商的证明
人工逐只挑选
,无发生历史
Yes
Yes
No18、瓶盖灭菌
生物的致病菌污染
化学的无
物理的无
YesYesYes瓶盖引起
灭菌
Yes
塔里木大学结课论文
19、纯水臭氧灭菌
生物的致病菌残存
、污染
化学的无
物理的无
YesYes纯水受污染引起
每小时检测臭氧浓度
Yes
5.2HACCP计划表
桶装纯净水生产过程中的HACCP计划表具体见表-5。
表-5HACCP计划表
1ccp水
处
理
洗
瓶
内
容
2显著危害
3预防措施的关键级限值
水处理中加入的化学试剂消除不尽,存在化学危害
1.清洗消毒液浓度不足或冲淋不彻底,达2.清洗消毒液浓度过高,消毒剂残留对人体造成伤害。
化学试剂残留,pH值<7.0,电导率<10.0us/cm
1.消毒剂浓度:0.40%~0.45%
55℃
3.冲淋压力确保冲洗道平内壁各个点
控制二级反渗透产水,pH<7.0,电导率<10.0us/cm
1.消毒剂浓度:0.40%~0.45%
2.消毒剂温度>55℃
3.冲淋压力确保冲洗道平内壁各个点
使用pH计和电导率仪检测。
浓度、温度目测
每小时次
每小1次
1水处理操作工、质检员
质检员
pH值>7.0,电导率>10.0us/cm,即不打入纯水箱,找出愿意调整,同时对纯水箱内的水进行评估。
清洗情况异常,调整消毒剂浓度或停机,空瓶重新清洗
消毒剂每日审查消毒剂浓浓度和度和清洗原始记录清洗原表;定期进行微生物始记录检测。
表。
检测压力:时水处理每日校正pH计和电原始记导率仪,每日审查水录表
处理原始记录表。
4什么
监控
5如何
6频率
7人员
8纠偏措施
9记录
10验证
不到清洗消毒目的。
2.消毒剂温度>
塔里木大学结课论文
瓶
类
接
受
瓶
盖
杀
菌
纯水
臭氧
灭菌
瓶盖质量不合格导致封盖后不密封;瓶盖原料为非食用级,可能对人类造成伤害。
瓶盖可能污染致病逐批检查供应商合格证;公司质检部对瓶盖进行检验。
逐批进行杀菌,充秒,维持时间>30分钟
1.供应商的证书;
2.公司质检部的检验合格单。
1.合格证书;
2检验合格单。
每批
瓶盖仓库保密员
拒收不合格或无合格证的瓶盖。
瓶盖验每日审查瓶盖验收收原始原始记录表。
数据
充入臭氧时间>60秒,维持时间>30分钟
检查充入臭氧时间和维持时间
每批
瓶盖杀菌工
时间不到、重新灭菌
瓶盖杀每日审查瓶盖杀菌菌原始原始记录表;每周对记录
杀菌后的瓶盖进行微生物检测。
菌,对人体造成伤害
入臭氧时间>60臭氧浓度低于标准造成微生物残留
臭氧浓度>0.3ppm控制纯净水臭氧浓度>0.3ppm化学滴定法测水中的臭氧浓度
每小时次
1质检员
臭氧浓度低于极限值,调整臭氧浓度,同时将过低的水排放
臭氧浓每日审查臭氧浓度度检测检测记录,每周对杀记录
菌后的产品进行微生物检测。
11塔里木大学结课论文
6.桶装纯净水HACCP体系的总结
本文通过对HACCP管理系统在桶装纯净水生产的应用分析,确定桶装纯净水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CCP)有:(1)水处理;(2)清洗内壁;(3)瓶盖接收;(4)瓶盖灭菌;(5)纯水臭氧灭菌5个关键控制点,建立了桶装纯净水生产的计划表,并在生产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总之桶装纯净水生产厂家只要能建立起行之有效的HACCP系统,切准关键控制点,抓好从源头的材料准备到现场生产的过程及最后的产品出厂各工序工作,并严格执行HACCP各步骤的控制措施,那么即可以让消费者喝上放心的桶装纯净水。,水乃生命之源,不能为目前的大部分合格而忽视了那些少量的不合格,任何人都有权利享受到纯净的水资源。目前我国的HACCP还未能在桶装纯净水的生产中普遍应用,以致桶装纯净水的在长远的发展中还有一定的影响,所以为了所有消费者的人身安全和合法权益,以及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都应该自觉将HACCP体系应用到桶装水的生产中去。
参考文献
[1]肖长惜.民以食为天
食以安为先[J].湖北植保.2011(02)[2]崔福顺,权伍荣,金清,张华龙.HACCP体系在食品企业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J].延边大学农学学报.2002(04)[3](2010)第254193号
陈宗道,刘金福,陈绍军
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第2版)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1.2[4]陈淑敏.HACCP在冷却牛肉生产中的应用[J].肉类工业,2002,1.[5]张子平.冷却肉的加工技术及质量控制[J].食品科学,2001,12.[6]钱和.HACCP原理与实施[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6.[7](2010)第254193号
陈宗道,刘金福,陈绍军
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第2版)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1.2[8]孙亮,叶青,高士根《HACCP在桶装饮用纯净水生产过程中的应用试点研究》[J]中共卫生管理第20卷
[9]王小波,红晓松.我国果汁加工业应解决的几个问题[J].中国果菜,2001,(1):7[10]彭湘莲,付红军.HACCP在搅拌型原味酸奶生产中的应用[J].食品工业.2011(06)[11]朱惠斌,王恺.HACCP在酸奶加工中的应用[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4)
12
篇二:食品质量与安全的论文
有关食品安全问题论文3000字(精选10篇)
有关食品安全问题论文3000字(精选10篇)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有关食品安全问题论文30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食品安全问题论文
篇1摘要
食品是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食品添加剂是食品生产中的重要原料,因此本文将重点介绍食品添加剂的作用以及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并介绍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相应的问题。
关键词
食品添加剂;问题;对策;食品安全;现状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食品消费结构的变化,促进了我国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要求食品方便化,多样化,营养化,风味化和高级化,为了达到这些要求就离不开食品添加剂(FoodAdditive)。
一、食品添加剂
(一)
1、定义:食品添加剂是指,为了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的食品中的天然或者化学合成物质。
2、分类:食品添加剂按其原料和生产方法可以分为化学合成添加剂和天然食品添加剂。一般说来除了化学合成的添加剂外,其余的都可以归为天然食品添加剂,主要来自植物,动物,酶法生产和微生物菌体生产。
世界各地至今没有统一的食品添加剂分类标准,我国是按食品添加剂的主要功能分类的。可以分为21大类:酸度调节剂,着色剂,乳化剂,防腐剂,甜味剂,抗氧化剂等。
3、特点:品种繁多,销量大,变化迅速,日新月异。
(二)主要品种介绍
1、防腐剂(Preservatives)
防腐剂是抑制微生物活动,使食品在生产,运输,储藏和销售过程中减少因腐败而造成经济损失的添加剂。在我国允许使用的主要有山梨酸钾及其盐类,对羟基苯甲酸脂,丙酸及其盐类。
2、乳化剂
食品乳化剂是食品加工中使互不相溶的液体(加油和水)形成稳定乳浊液的添加剂。在食品添加剂中乳化剂用量约占1/2,是食品工业中用量最大的添加剂。常用的是大豆磷脂和脂肪酸多元醇脂及其衍生物。
3、酸性调节剂
为了得到色香味俱佳的食品,离不开食品调味剂。调味剂一般分为咸味剂,酸味剂,甜味机,香料,辣味剂,鲜味剂,清凉剂等。酸味剂也称酸性调节剂,在食品中添加酸味剂,可以给人爽快的刺激,起增进食欲的作用,并有一定的防腐作用。一般分为无机酸和有机酸。食品中常用的无机酸是磷酸,常用的有机酸有:醋酸,柠檬酸,酒酸,苹果酸,抗坏血酸,乳酸,葡萄糖酸等。柠檬酸是功能最多,用途最广的酸味剂。磷酸在饮料工业中可以代替柠檬酸和苹果酸,特别是不宜使用柠檬酸的非水果型饮料中作酸味剂且用量少价格低。
4、鲜味剂
鲜味剂也称呈味剂或风味增加剂。主要是增强食品风味,使之呈现鲜味感的一些物质。味精是人们最常用的鲜味剂。主要成分是L—谷氨酸钠。
5、甜味剂
甜味剂是指能赋予食品甜味的调味剂。常用的有糖精钠,甜蜜素,阿斯巴甜,安赛蜜等。价格便宜,等甜条件下,价格比蔗糖便宜,故应用广泛。
6、着色剂
着色剂又称食用色素。在现代食品工业中是装点食品的重要添加
剂。我国允许使用的食用合成色素均已列入GB2760—1996中,共有13个品种,它们是:苋菜红及苋菜红铝沉淀,日落黄,亮蓝等。1994年我国正式宣布中国食品添加剂发展方向是“天然,营养,多功能”。
应此到目前为止,我国政府批准允许使用的60种食用着色剂中,有47种是天然色素。从上面的叙述中可以知道,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工业中占有的地位是多么地重要。但是近年来,国际,国内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发展,引起了消费者的极大不安,我国的食品安全形式也不容乐观,对食品添加剂的管理和控制也应该更加严格。
二、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问题:在我国食品行业中存在一些严重的超范围,超限量等使用添加剂的问题。
1、超范围使用的品种主要是合成色素,防腐剂和甜味剂等品种。应用的食品主要是肉制品(合成色素,苯甲酸防腐剂),豆制品(苯甲酸防腐剂),炒货(石蜡,矿物油等),乳制品(山梨酸防腐剂,二氧化钛白色素,以纳他霉素作防霉剂),葡萄酒(合成色素及甜味素)。
2、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最突出在面粉处理剂,防腐剂和甜味剂。
(1)面粉中过氧化苯甲酰和溴甲酸使用严重。过氧化苯甲酰主要是起增白作用,溴甲酸主要是增筋作用,是氧化剂和面包改良剂。
(2)甜味剂,防腐剂:在一些小企业生产的乳饮料,果汁饮料中尤其严重,有些企业产品中甚至全部使用甜味剂(主要是糖精钠和甜蜜素)或仅使用少部分白砂糖。这些产品主要消费对象为儿童,危害极大。
①蜜饯:蜜饯是有我国传统特色的小食品,蜜饯类滥用添加剂的现象十分严重,若管理不好,会造成“小食品,大危害”,其严重性是不容忽视的。(糖精钠,甜蜜素,人工合成色素,苯甲酸,山梨酸防腐剂)
②冷饮,果冻等:(糖精钠,甜蜜素)
③酱腌菜:(苯甲酸钠防腐剂,糖精钠和甜蜜素)
3、标识不明确
部分企业在使用食品添加剂特别是合成色素,防腐剂和甜味剂等品种时,故意在食品标签下不标注,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特别是部分食品如蜜饯,冷饮,果冻,酱腌菜,乳制品等。
(二)原因及对策
之所以会出现食品添加剂滥用,是由于我国在这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处罚乏力;政府监督覆盖还存在薄弱面;企业主的法律意识薄弱,道德诚信淡漠;企业管理混乱,技术低下;企业主见利忘义,偷梁换柱等。
为了保证食品质量和安全,我国已正式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准入制度(QS标志)。这对于加强从源头管理,规范市场将起到很大的作用,也将对合法使用食品添加剂起到促进作用。针对食品添加剂使用中暴露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健全我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法律制度,提高企业进入市场的门槛,确保食品安全。食品加工企业必须具备一定的基本生产条件。比如:食品加工企业必须具备相应的生产设备、检测手段、计量仪器、质量治理制度等基本条件,能申请颁发《食品生产许可证》,才能从事食品生产加工。同时要求食品加工企业对出厂的产品必须加贴质量安全标志,建立食品生产、经营记录制度,实现食品质量的可追溯性,保证消费者能够吃上安全放心的食品。
(2)政府有关部门应尽快建立食品安全的预警机制,切实改变过去那种当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才处理的现象,食品安全真正从源头抓起。
(3)完善食品安全治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开展全面的食品质量控制,提高我国的食品安全性。对不适应食品安全需要的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和完善,改革现行的标准化治理体制,实现食品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接轨;建立有效的监督治理和监控检测体系,要从源头把好质量关,推行良好农业规范、兽医控制规范、加工操作规范、及良好的实验室规范等,形成了全方位、立体控制食品质量的体系,确保从田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对食品加工企业实行分类治理,加强重点食品的监管,对涉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
要食品,要实行市场准入制度,规范无公害食品的治理,推行质量体系认证,食品质量体系认证采用ISO9000族质量治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完善食品检测制度,建立健全食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强化食品质量安全标准执行;树立企业的诚信自律意识,消除食品质量安全隐患,促进企业健康地生存和发展,同时提高食品质量的安全水平,提高广大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消费信心。
(4)加大对危害食品安全行为的惩罚力度。国家在建立食品安全应急机制的同时,应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应急机制各部门及其负责人的法律责任,对主观上故意瞒报、不作为、隐瞒信息等行为,都必须追究法律责任。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必须实行责任追究制度,要从重从快处罚,对那些没有认真履行执法责任的失职人员也要承担相关的责任。
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世界各国都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目前国际上研究的热点问题。因此,加强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我国自身食品安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而且更有利于增加我国食品的科技含量,增强我国食品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提高我国食品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进一步促进我国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
食品安全问题论文
篇2摘要: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问题是一直特别关注的问题。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较为突出,要求有关部门和人员必须要加强对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具体的分析,并根据原因采取有效的措施。以下本文就食品安全问题现状以及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简要分析,然后就应该如何应对食品安全问题提出若干意见。
关键词:食品安全问题;原因;对策
1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食品加工技术的进步,食品安全问题也开始突出,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和身体健康发展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1]。产生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要加强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应对还需要有关人员及部门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应对。以下本文就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进行探析。
2食品安全问题现状
从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来看:首先,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水平已经有所提高,政府和民众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加深,有关部门根据当前的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制定了相应的食品安全标准,进一步加强了对餐桌食品安全问题的控制和管理。从数据来看,2002年我国食品质量合格率仅仅只有89%,但是截止前年,我国食品质量抽检合格率已经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七,可以说明食品质量得到了大大的提高[2]。此外,因为食品安全问题而出现的食物中毒现象已经有所好转,食品中毒人数也出现了锐减,这也说明食品的安全性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其次,食品安全问题依然存在,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威胁。目前我国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食品安全事件依然存在,以及企业在食品安全保障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和安全意识问题不足。
3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3.1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认识程度不足
虽然近年来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在消费过程中也会更加重视食品的安全问题,但是就具体来看,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知识依然缺乏,认识程度依然不足,导致消费者并不知道应该如何区分食品是否安全[3]。大部分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不会特意查看食品的生产日期和生产食品的原材料,也不会重视食品的营养问题,而是受广告促销影响来进行食品的购买。这种现象很容易引发新的食品安全问题,影响消费者的饮食健康和安全。
3.2部分企业诚信缺失
从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源来看,食品生产相关企业在职业道德上以及诚信方面的缺失是重要原因。食品企业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为了获取高额的经济利润,大量生产廉价食品,并在其中添加各种化学物质和有毒物质,对人体的伤害极大,因此容易引发规模不一的食品中毒事件,引起社会的恐慌。
3.3政府的监管力度不足
企业的生产目的是获取高额的经济盈利,因此,要避免出現食品
安全问题必须要求政府能够加强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监管,并提高食品安全监管的水平。但是从当前我国食品监管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在食品监管方面还存在较多的不足:首先,目前我国食品监管的体制还存在较多不足。尤其在制度上,过去存在多头管理的缺陷[4]。多头管理会导致食品管理的权限较为分散,导致各个部门无法看清自己的管理职责,最后出现各部门和人员管理职责不够清晰、管理力度不足以及管理效率下降的问题。2015年以来,部分市县组建了“多合一”的市场监管局,这虽然有利于整合行政执法力量,精简机构,减少多头管理的缺陷。但是却弱化了食品安全监管职能,一是因为专业执法人员会分散到其他部门,二是由于政出多门,基层执法人员疲于应付,食品安全日常监管工作难以有效开展;其次,就目前我国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法制建设来看,我国目前设立的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仍然存在较多漏洞,因此给了不法企业和个人以可乘之机,严重影响了食品安全监管的效果。
3.4食品生产技术有待提高
从企业生产的角度来看,企业在诚信和道德方面的缺失是导致出现大量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但食品生产技术水平降低也是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生产者的生产水平不高会直接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第一,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如果对工程控制和监管不够严格,那么就会引发各种食品生产污染现象的出现,从而导致出现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如我们经常说的微生物性污染、化学性污染等,就是生产过程中因为技术水平的限制而出现的污染问题。食品生产过程中,企业会对食品进行原材料的收集、加工和运输处理,生产时间过长会导致食品腐烂变质,继而出现各种病菌和毒菌,从而引发人体的各种疾病。化学性污染也是如此,食品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化学物品残留对人体会造成直接的伤害;第二,生产技术和设备的限制也会产生食品安全问题。受本企业的经济能力影响,部分企业在生产技术和设备方面会存在一定的问题,从而导致包装技术不合理、冷藏措施不到位等,造成食品安全问题。
4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
4.1加强食品安全问题的宣传和推广
从消费者角度来看,要加强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应对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及社会组织加大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宣传和推广,重点在于指导消费者应该如何进行食品的筛选,以及曝光市场上的有害食品。只有这样,消费者才能够在食品消费过程中掌握方向和方法,避免受广告商和促销活动的影响,因小失大,形成严重的食品安全事件。
4.2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企业的社会责任感缺失和不足是导致出现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因此要保证食品的安全性必须要从企业自身问题着手,强化企业领导者和工作人员的社会责任感,规范企业各个环节的生产行为,提高食品的生产和加工安全性。当然,在此过程中,企业也必须要重视食品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避免生产过程中因为技术操作不当以及设备落后等原因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影响食品的安全性和本企业的社会形象,推动企业的长远发展。
4.3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法制建设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要求政府能够加强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法律监管,加大法律监管力度:首先,要求政府能够完善技术性法规,即对食品安全技术检测进行明确的法律规定,制定更加严格的食品质量检测技术标准会让市场准入机制,從市场源头加强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控制;其次,要求能够健全食品安全的地方性法规。各个地区在食品监管方面会出现不同的情况,要求政府能够根据各地的特殊实情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法规,确保地方食品安全监管效果;最后,要求加强国际食品安全问题法律体系建设。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建设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也需要特殊对待。
4.4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要加强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应对还要求政府能够建立健全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进一步保证食品安全。首先要求建立“统一、权威、高效”的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明确监管目标和监管职责,实现食品安全监管全覆盖、无缝隙。要求政府能够建立健全奖励和惩处制度,使各部门和人员在自己的工作范围内能够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保证食
品监管的效率;另一方面,要求能够加强对市场准入机制和召回制度的重视,不仅要保证食品进入市场前的质量问题,还要求保证能够顺利回收出现问题的食品,禁止问题食品进一步在市场中流通,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5结语
综上所述,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是我国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视的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与多方面因素相关,包括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认识程度不足、企业的道德素养有待提高以及政府的监管力度不足等,因此要求政府能够从这些方面着手,加大对食品安全的监管,保证食品的安全性和质量,推动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
食品安全问题论文
篇31高校学生食品安全知识的现状
1.1学生缺乏食品安全知识
当前,高校大学生面对较大的学习压力,加之在大学校园中各种各样的活动较多,大部分同学在日常生活中饮食都讲究以简餐为主,对于食品的安全性问题缺乏关注度,更无从谈起对食品安全性问题的了解。同学们对食品安全的认识多是来源于网络和媒体,但是网络环境开放的特性造就了一些虚假消息的盛行,而大学生在缺乏相关知识的前提之下就无法对这些消息进行正确的判断。
1.2学校周围环境不尽人意
由于高校学生人数众多,食堂的数量和容量都无法满足所有学生一次性就餐,加之食堂的菜式花样并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口味。因此,学校周边小摊点或小餐馆的生意就显得异常红火。然则,这种低成本的经营方式过度依赖于经营者本身的道德素质而无法保证食品安全的稳定性。学生对于就餐地点的选择往往是偏向于口感以及经济实惠,而对食品的安全性却是最容易忽略的环节。
1.3包装食品的容器不卫生
科技的进步和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了极大的方便,同样给当今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化的购物思想已经深入到
了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学生群体中带来最显著的影响就是外卖的盛行,“123外卖网”、“饿了么外卖网”和“美团网”等外卖订餐的优惠举措更是将大学生的三餐网购活动推到了另一个高峰。由此带来的最大问题便是一次性餐具的卫生问题,学生们往往会被一次性餐具洁白的外表所欺骗。另外,当代大学生的作息时间一般都偏晚,因而,早餐多选择打包带走另择时间解决的方式,这就出现了许多利用纸袋子做为打包袋的现象。但是纸包装袋也有可能会出现污染、包装纸涂蜡使其含有过高的多环芳烃化合物、彩色颜料污染和挥发性物质、农药及重金属等化学残留物的污染等问题。
1.4食物的搭配不合理
现在,大学对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忽略较多,加之学生不规律的作息时间和饮食方式造成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偏差,特别是肠胃问题。如果不注意食物的搭配就容易造成腹泻等问题,如:牛奶与葡萄、橘子共用或蜂蜜与豆腐同食等。而大学生由于缺乏独立生活的经验,往往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另外,对于一些常见的有毒动植物等常识也应进行普及。
2加强食品安全知识普及,提高学生食品安全意识
当前,国内高校中关于食品安全教育的形势不容乐观;相对来说,大学生是受教育较高的群体,他们对食品安全的认识和态度从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食品安全的教育水平。大学生的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不仅关系到身的健康,还将对他们将来服务的人群产生广泛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的普及教育。具体普及方法有以下几种:2.1开设《食品安全》公共选修课,是一个最佳的方式
公共选修课是适应加强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课程,是高校教学计划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为了对高校在校大学生加强食品安全相关知识传播,使大学生对食品安全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和清楚地认识,在日常生活中对“吃”的要求不在仅仅局限于口感和经济上考虑。有必要在高校中开设《食品安全》公共选修课对非专业学生进行普及教育,特别文科生
在高中分文理科后就甚少涉及生物化学等相关内容,其在面对食品选择时更盲目,所以可利用公共选修课的课程对食品安全中涉及到的食品的污染因素、食品添加剂和转基因食品等问题进行教学,另外可适当补充一些食品营养学得内容来丰富课程,如: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素种类、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膳食宝塔等。以此来让高校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食品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2.2充分利用校园微信,推动普及食品安全相关知识
信息数字化的发展,推动了手机的应用。微信做为一个大众化的聊天工具,已经普遍出现了高校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微信朋友圈是一个分享个人心情、经历的平台,更是传播知识的良好平台。利用微信及微信朋友圈平台,将食品安全相关知识与学校周边的环境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去发现学校周边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提高高校在校大学生的饮食安全。
2.3调动各级学生协会,举办多种形式活动,有力促进食品安全知识的提高
在高校中,学生会做为一个特殊的存在,管理学生又服务于学生。在高校中进行食品安全教育也应充分利用学生会这个群体。在大学里,各种各样的活动丰富多彩,学生会也应定期举行一些活动来传播食品安全等相关知识,如:制作海报进行食品安全宣传;举行食品安全知识或生活常识小竞赛,既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又丰富了同学们的知识;定期举办厨艺大赛,让同学们自己动手DIY食品,借由这个过程让同学们了解食品的加工手段、加工过程和食品加工过程中涉及到食品添加剂等,同时在比赛的过程中进行食品安全的教育。除了学生会,还有各种学生协会。可建立一些与食品相关的协会,如:食品营养协会等,以此来吸收一些对食品感兴趣,对食品安全较关注的同学。以协会的名义举办一些食品安全宣传活动;对网络上报道的一些食品安全问题进行解析等;包括一些专业交流会,让同学们就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碰到的食品问题进行交流、共同探讨。当然,在协会当中必然要有一些食品相关专业的同学或者是老师,以便负责对一些专业问题进行解答,对日常饮食习惯进行指导。
2.4组织参观食品工厂,亲身实践和参与
平时大家在超市买的食品大多是成品,然而对于食品的加工过程一无所知,一包泡面有多种调料,但是泡面是怎么制作?调料又是如何调配?如果没有一个清晰的观感,就不容易在根本上对食品形成全面而又理性的认识,也就造成了大部分人都会有许多的误区,如:食品添加剂就是不安全的标志等等。组织同学们去食品厂参观具有非常强的实际意义。在食品的生产线上,对食品的原材料、生产流程和生产工艺有了一个全面透彻的认识之后,学习食品的理论知识时得心应手定是水到渠成的事,同时对食品的安全也会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参观结束后,理应做好总结,详细记录下自己的见闻,以便在日后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3总结
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高。良好的身体素质必然会使步入工作岗位的大学生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健康的饮食方式和饮食条件是造就良好身体的前提,高校只有在饮食上先行保证安全才能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后勤集团管理好食堂的原材料进货、清洁加工以及提供干净卫生的用餐环境;学校定期组织举办相关活动并开设《食品安全》公选课进行普及教育;学生除了要学好自身专业知识以外还要把握一切机会尽自己所能学习一些食品安全的相关知识,尽量养成自己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不偏食、不暴饮暴食;购买食物懂得关注保质期、食物配料表,而不再是关注价格和品牌以及过分相信广告的宣传效果。只要做好以上几点,相信在高校中及周围必要会有一个良好的食品环境,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必然会从某种程度上得到一定的保障。
食品安全问题论文
篇4[论文关键词]转基因食品安全
[论文摘要]转基因食品已经逐步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食品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随着今年来转基因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农业生产应用范围的扩大,转基因农产品和其安全性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转基因食品是基因修饰生物体(geneticallymodifiedobjects,GMO)中的一类,又称基因修饰食品(geneticallymodifiedfood,GMF)。GMF是现代生物技术的产物,它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改造它们的遗传物质,使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改造它们的遗传物质,使其在性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这种以GMO为食物或为原料加工生产出的食品就是GMF。现阶段的GMF主要以GMC为食品(比如转基因番茄)或以GMC作为原料而加工的食品(比如利用转基因大豆生产的豆奶)。转基因技术既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也存在着一些潜在的危险。
一、GMF发展概况
1994年,第一例进入市场的GMF(转基因番茄)在美国诞生。现在至少有13个国家种植了GMF,其中美国的种植面积最大,达3030万公顷,68%;其次是阿根廷1000万公顷,23%;加拿大300万公顷,7%;我国50万公顷,占1%。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确定的GMF品种达43个,有60%以上的加工食品有转基因成分,GMF的销售额达百亿美圆;有调查显示,美国、加拿大两国的消费者大多接受了GMF,仅有27%的消费者我食用GMF可能对健康造成危害。
我国已批准了6种GMF的商品化,其中食品3种:抗病毒甜椒、抗病毒番茄、延迟成熟番茄。随着我国对GMF的研究和开发,我国的GMF品种会越来越多。目前,研究重点是开发转基因水稻、转基因鱼等食品。
根据GMF的来源可以将GMF分为植物源GMF、动物源GMFH和微生物源GMF。现阶段的主要是植物源GMF,涉及的食品或食品原料包括:转基因大豆、转基因玉米、转基因番茄、转基因油菜、转基因马铃薯等。全球转基因种植中,转基因大豆种植面积最大2580亿公顷,占全球GMF的58%。
二、转基因食品的"特点
GMF与传统的食品比较:传统食品是通过自然选择或人为的杂交育种来进行。虽然转基因技术与传统的以及新近发展的亚种间杂交技
术相比,在基本原则是并无实质差别,但生产GMF的转基因技术着眼于从分子水平上,进行基因操作(通过重组DNA技术做基因的修饰或转移),因而更加精致、严密和具有更高的可控制性。人们可以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改变生物的遗传性状,并且可以创造自然界中不存在的新物种。比如,可以杀死害虫的食品植物,抗除草剂的食品植物,可以产生人体疫苗的食品植物等。其具有如下特点:
(1)成本低、产量高。成本是传统产品的40%60%,产量至少增加20%,有的增加几倍甚至几十倍。
(2)具有抗草、抗虫、抗逆境等特征。其一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其二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2000年的GMC达4420万公顷,其中抗除草剂的有3280万公顷,占74%;抗虫性状的有830万公顷,占19%;抗虫肩抗除草剂的占7%。
(3)食品的品质和营养价值提高。例如,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提高谷物食品赖氨酸含量以增加其营养价值,通过转基因技术改良小麦中谷蛋白的含量比以提高烘焙(bei)性能的研究也取得一定的成果。
(4)保鲜性能增强。例如,利用反义DNA技术抑制酶活力来延迟成熟和软化的反义RAN转基因番茄,延长贮zhu藏和保鲜时间。
三、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1998年,英国苏格兰研究所的ArpadPusztiai教授用转基因马铃薯喂老鼠,1998年秋在电视上宣布大鼠食用后,引起器官生长异常,体重和器官重量减轻,免疫系统受损。此事引起国际轰动。这是对转基因食品提出的最早的,有所科学证据的质疑,并在英国及全世界引发了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大讨论。虽然,英国皇家学会于1999年5月宣布此项研究“充满漏洞”,从中不能得出转基因马铃薯有生物健康的结论。
1998年3月,美国专利和商标局批准了一项由美国农业部和DPL(DeltaandPineLand)公司联合申请的所谓“终结者”技术(terminatortechnology)专利,“终结者”技术获得专利后引起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响。因为该技术不是一般性技术,利用这个技术可以使作物第一年种植获得的种子不育,在第二年种植时,种子会自动死
亡。“终结者”技术是将一种终止子基因插入到作物基因组中得到转基因作物种子,种子公司在种子出售前,在种子表面喷上一种诱导剂,农民播种后,种子可以长成正常的植株,结出成熟的种子。但是在诱导剂的作用下,插入的终止子基因会在种子成熟时激活启动,产生毒素杀死种子胚胎,因此收获的种子在第二年再种植不能正常发芽,但这种种子在油脂、蛋白质等方面完全正常。
美国农业部发言人声称,“终结者”技术是为了保护基因工程技术的知识产权。1998年10月,国际农业研究磋商小组(CGIAR)在华盛顿召开会议,明确提出禁止“终结者”技术,理由主要有:外观上不能辨认终结者技术生产的种子,易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通过花粉非故意传播造成生物安全风险。
1999年5月,康奈尔大学一个研究组报告,一个斑蝶食用了转苏云金杆菌的杀虫蛋白基因(bt)玉米花粉后44%死亡,表明GMF可能存在安全隐患。此事引起科学家对GMF的广泛争论。Bt玉米中的杀虫晶体蛋白CryLA是特异毒杀鳞翘目害虫,斑蝶属于鳞翘目昆虫,自然会受到bt蛋白的影响。事实上,Science、Nature拒绝发斑蝶的文章,审稿人认为,这并不反映田间的情况,最后在Nature上以简讯的形式报道。但该事件却成为《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今日美国》等报刊的头版消息。最后,该事件被科学界否定。
2001年7月9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承认,GMF可能会破坏生态平衡,它们可能把自身的基因传递给相关物种,产生超级杂草,也可能会对其他植物或动物产生意想不到的有害影响。有关GMF和GMC的潜在危险和安全性的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才能下结论。因此,对GMC和GMF的种植于市场化要慎重,否则可能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虽然目前没有发现GMF对人类健康有害的案例,并不表明没有危害,因为它进入人类的时间还太短,其潜在危害在短时间内不会表现出来。直到目前为止,人类长期食用是否安全仍然成疑,而科学界对这些食品是否安全也没有共识。世界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及经济合作组织这些国际权威机构都表示,人工移植外来基因可能令生物产
生“非预期后果”。即是说我们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足够的科学手段去评估转基因生物及食品的风险。国际消费者联会(成员包括全球115个国家的250个消费者组织)表示“现时没有一个政府或联合国组织会声称转基因食品是完全安全的。”目前大量的转基因技术的应用,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但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仍可以看出,转基因食品目前还没有可以评估的安全性,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时间上的验证。
参考文献:
[1]徐宗良,刘学礼,翟晓梅.生命伦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2]沈铭贤.生命伦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食品安全问题论文
篇5摘要:我国的食品供应体系主要是围绕解决食品供给量问题而建立起来的,对于生产原料、生产环境、加工、包装、贮存运输及销售等环节的质量安全管理,都存在严重的不适应性,因此,由致病微生物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引起的和仍然对我国食品安全构成了明显的威胁。
关键词:食品安全
食品质量管理
食品工业是人类的生命产业,是一个最古老而又永恒的产业,同时食品也是一种对人类健康有着密切关系的特殊有形产品。其具有独特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我国有近13亿人口,应当成为食品工业的大国与强国,发展食品工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策略。同志在2002年8月召开的中国国际食品发展战略研讨会上指出,目前总体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率不高,产品结构不合理,生产技术水平有待继续提高,我国还应建立健全的食品工业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确保食品安全。
1认识食品质量管理
食品安全指的是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或食用时不会使消费者受害的一种担保,则指为确保食品安全性和适合性在食物链的所有阶段必须采取的一切条件和措施[2]。那么,引发食品安全问题通常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食品自身因素(如毒蕈),一个是人为因
素。后者为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因素。而食品质量管理就是为保证和提高食品生产的产品质量或工程质量所进行的调查,计划,组织,协调,控制,检查,处理及信息反馈等各项活动总称,它是食品工业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3]。加强质量管理是全面提高生产及产品质量的前提,要保证高质量的生产和产品,食品质量管理是一种被广泛认可的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它具有全面性、系统性、长期性和科学性的特点。
2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食品质量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及社会经济。但我国的食品供应体系主要是围绕解决食品供给量问题而建立起来的,对于食品质量安全的关注程度不够。我国食品行业在原料供给、生产环境、加工、包装、贮存运输及销售等环节的质量安全管理,都存在严重的不适应性。同世界其他国家一样,目前,由致病微生物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引起的和是对我国食品质量安全构成的最明显威助。特别是近年来,一些企业无视国家法律,惟利是图,在食品生产加工中不按标准生产,偷工减料,掺杂使假,以假充真,滥用添加剂,以非食品原料、发霉变质原料加工食品,致使重大食品质量屡有发生。如山西溯洲毒酒事件,、苏丹红事件、禽流感事件等等,直接危害了人民群众健康安全,严重打击了广大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人们对食品谈之色变,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构成了社会反映强烈的热点。因此,食品质量安全涉及千家万户,是老百姓生存最基本的要求,食品质量安全没有保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就没有保证,和谐社会也就无从谈起。
3的构建
食品良好操作规范(GMP),危害分析关键点(HACCP)系统和系列都是行之有效的与质量控制的保证制度和保证体系。食品良好操作规范(GMP)是食品企业自主性质量保证制度,是构筑HACCP系统和系列的基础,HACCP系统是再严格执行GMP的基础上通过危害风险分析,在关键点实行严格控制,从而避免生物的化学和物理的危害因素对食品的污染。系列是更高一级的管理阶段,包含了GMP和
HACCP的主要内容,体现了系统性和法规性已成为国际通用的标准和进入欧美市场的通行证。这些保证制度和体系已被时间证明对确保食品卫生与安全是行之有效的。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注意往往是一些普通原则,必然缺乏针对性,在执行过程中需要较长时间的磨合。GMP,HACCP,ISO9000标准三者在内容上重复之处颇多,因此学术界认为应推行一种针对性强,易于操作的规范制度。
4食品质量管理的意义和作用
4.1搞好食品质量管理有助于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
食品生产,流通环节比较多,如不注意加强质量管理,保证食品卫生的要求,很容易造成食品污染,从而危害消费者身体健康,甚至造成生命危险。搞好食品质量管理,可以预防、减少和的发生,有助于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
4.2搞好食品质量管理是提高食品工业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食品工业产品能否占有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基本上取决于产品的质量状况。
4.3搞好食品质量管理有助于提高食品企业的经济效益
搞好食品质量管理,有助于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废品损失和浪费,减少原材料,动力和工时的消耗,降低产品的成本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用比较少的消耗生产出更多更好的食品尽快占有市场,易于销售,从而缩短库存时间,加速资金周转,同时,不断提高食品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
4.4食品质量管理与国际贸易的相关性
加强食品质量管理有助于企业按国际通用标准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海关等部门依照我国的法规对进出口食品质量和安全进行严格管理,对保护我国人民的健康是必不可少的。在进入WTO以后,我国的对外贸易经常面对如何对待进口对象国的贸易技术堡垒。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品质质量管理,提高出口食品质量,促进食品出口: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提高检测检验水平,提供有利的质量保证,推动食品的出口。
5食品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及措施
我国现在还存在将食品卫生管理代替食品质量管理的趋势,食品质量管理工作至今没有得到重视。这主要体现在:第一,加强食品安
全工作,加快食品立法和制度建设工作,完善管理机构设置,是提升我国农业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尽快组建食品质量卫生安全认证机构,积极开展“安全食品”、“绿色批发市场”、“绿色零售市场”和“绿色生产线”的认证工作。在食品安全立法上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律体系的建设,加强法律的可操作性,使食品安全工作有强有力的法律支持[4]。第二,积极引入先进管理手段和方法,加强认证体系建设,加强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第三,加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管理部门应建立和完善覆盖面宽、时效性强的食品供求、交易、价格等信息的收集、整理、发布制度和监测抽检预警网络系统,搞好食品供求、卫生质量预测、预报和预警工作。第四,加强食品安全设施体系建设。第五,食品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们需要加强对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加快食品安全的宣传工作,让全社会、企业、公民都认识到食品安全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共同推进我国食品安全工作的开展。
6总结
综上所述,加强食品质量管理作用具有重大的意义,作为食品企业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工作人员,都应懂得食品质量管理的基础知识,应从整体上把握质量管理的共性,以指导更好的学习和应用先进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全面提高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保证产品的质量不仅是企业参与市场竟争的利器,也是对广大消费者认真负责的重要表现,有助于提高企业形象,树立良好的品牌。
参考文献:
[1]陈宗道.食品质量管理[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5-6[2]李平兰,王成涛.发酵食品安全生产与品质控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4[3]冯叙桥,赵静.食品质量管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5:56[4]罗纳晚.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R].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调研报告,2006[5]江汉湖主编.食品安全性与质量控制[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1食品安全问题论文
篇6【关键词】食品安全,政府监管,责任
作为公共产品的提供者,政府要对影响力巨大的公共安全事件负责。在食品安全链条中,市场监管的环节是政府应当履行的责任之一。
政府监管食品市场不力的原因分析
首先,法律体系不完善、执行效力不足。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以《食品安全法》为主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近20部,食品安全方面的管理条例近40部,但与《食品安全法》配套的法律、法规仍需完善。总体来说,虽然我国这方面的法律建构还落后于发达国家,但梯形状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关键的问题在于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实际上,将问题食品生产者向司法机关的移送率很低,判刑的更少,形同虚设的法律无法起到有效的威慑作用。
其次,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上部门职责不清。2009年《食品安全法》的颁布,我国形成了在食品安全委员会协调下的“分段管理为主,品种管理为辅”的食品安全多部门联合监管模式。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主体包括食品安全委员会、卫生部、农业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质检总局、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环保局等相关部门,这些主要监管部门之间衔接不畅。当某一项执法活动波及众多部门时,相关执法部门会因为害怕影响其他部门利益而裹足不前,也会害怕引起重复执法的嫌疑而畏首畏尾。除此之外,地方政府的政绩观形成了地方保护主义,公然无视食品安全。如在已经查处的“”中,石家庄政府在维护当地龙头企业的过程中就存在着带有地方保护主义色彩的行为。
第三,食品安全监管技术支撑薄弱。首先,我国食品标准不统一。如卫生部、农业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工商行政管理局等都设有各自的质检系统,但是这些系统的大多数资源并未共享。其次,食品标准的制定缺乏公信力。利益集团的运作使得我国食品政治出现更加错综复杂的怪相,也使标准监管这一技术手段难以落到实处。
第四,缺乏风险管理、信用体系。目前,我国尚未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机制,传统的食品安全管理更多地倾向于事后管理,以致形成了一种“媒体曝光—相关部门迅速行动—有关责任人表态—偃旗息鼓、风波平息—迅速遗忘—下一事件曝光”的逻辑怪圈。近年来,这种管理方式已愈来愈不能满足现代食品安全管理的需要,弊端逐渐出现。据专家指出,要将监管的关口不断回溯,建立起基于风险管理理念的“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监管。除此之外,诚信体系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食品问题的泛滥。
第五,社会公共监督机制的缺失。近年来我国重大的食品安全问题大都由媒体曝光开始,各种和食品安全有关的行业协会在食品安全监管的过程中近乎于集体失语。行业协会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中应发挥以下作用。通过行业自律强化行业内部管理;与政府沟通,传递行业资讯;联系消费者,依据消费者的需求来完善行业内部的管理。但从其实际操作效果来看,并未达到预期目标。
消费者缺乏食品安全知识,尤其是城市低收入居民、农村人口存在收入少、信息交流不畅等问题,由于举报机制不健全,对举报者的保护不够,奖励不能兑现,群众主动举报的积极性不高,未能充分发挥公众的协同监督作用。
完善食品市场监管体系的对策建议
首先,完善法律体系、提高执法效力。从立法、司法的角度来看,我国的《食品安全法》与原来的《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律之间的协调性较差,亟需将各个法律法规统一起来。一是制定产品责任法。现有与食品有关的法律都没有明确食品安全责任的归责原则,这不利于激励食品供应者提供安全食品。二是应当加强食品安全配套法律法规的制定工作。在国家和省级层面加快补充完善食品安全监管配套法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特别是在部门职责细化、行业准入标准、违法责任追究、诚信体系建设等方面,出台更具操作性的法规政策。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是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不力的重要因素,急需建立失职、渎职问责制度,需修改现行消费者维权法律,受到问题食品伤害的消费者可以要求失职、渎职的监管部门承
担责任。
其次,协调监管机构。目前,国际上通行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主要有“分散模式”和“集中模式”两种。“分散模式”指食品安全监管职能主要由多个部门负责“。集中模式”指将所有与食品安全有关的监管职能集中到一个部门。我国采用的“分散模式”虽然表面分工明确,但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往往容易产生职责不清、职能交叉、效率低下等问题。
从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力度的角度,首先需要合理归并现有监管机构职能。只有合理归并现有监管机构的职能,对监管中存在交叉处重新分工,或者干脆采取一竿子插到底的“集中模式”,才能彻底解决重复监管的问题。
其次,扫除缝隙监管的空白。目前的监管体系在某些环节存在着无人监管的盲区,对此必须明确具体负责监管的机构,并严格实行问责制度。再次,要统一食品安全标准制定权。可以考虑在食品安全委员会下设立食品安全标准委员会,负责拟定国家食品安全标准。收回其他部门的国家标准制定的权,行业标准也必须与国家标准保持一致。
第三,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技术支持。在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中,要以食品质量标准和卫生安全标准为核心,完善国家食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提升检测能力,以期建成覆盖全国的食品质量安全监测网。首先,加快建立独立、权威、公正的食品安全实验室,提高食品污染检测水平,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同时加强快速检验设备的配置,使大范围、短时间的食品安全检测成为可能;其次,在全国范围内,尽快建立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的监测站,并保证监测站所采集的样本能够体现全国的平均水平;
再次,设立专门的技术机构,负责国家食品安全监测工作的协调、数据处理、统计分析、信息交流等工作。
第四,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管理。2010年,卫生部牵头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在全国启动了风险监测工作,对粮、油、米、肉、蛋等,还有一些日常消费食品,都列入了监测的范围。各级食品安全监管机构进行食品安全的风险管理,初步预计要在省一级的政府部门建立危险评
价机构,该机构负责通过预报模型以及其他方式,推动食品危险性评价的进一步发展。积极组织科学家加强前沿问题的研究,通过合作研究、技术咨询等形式,使之为食品安全风险性管理服务。同时要重视与国际组织(如世界卫生组织、国际联合流行病机构等)保持密切联系,从中吸取国际上最先进的风险管理经验。
第五,进行食品安全信息管理。定期公布质量抽检结果,及时发布食品安全信息,建立食品营养信息数据库。此外,作为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企业也应尽力提升产品的质量并及时公布产品的质量信息。由于食品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政府亟需建立一个信息披露体系。政府可以通过这个体系及时向公众告知市场中食品的状况。
在此基础上建立食品安全信用档案,对食品质量安全情况实行跟踪监测,渐渐形成优胜劣汰的淘汰机制。
第六,加强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管。首先,强化行业协会的建设。政府应鼓励食品企业、相关部门、人员组建行业协会。政府的管理工作重点可转至行业协会的资格评估、对其披露的信息和推荐的产品实行监控。此外,还可委托其制定、修订食品质量安全标准,并为消费者提供相关的食品安全信息,进而大大降低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其次,提高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应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大食品安全宣传力度,使消费者知道该如何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利益。
食品安全问题论文
篇7近年来,食品质量安全日益受到重视,肥料、农药、兽药、饲料、饲料添加剂、动植物激素等的广泛推广和应用,带来了食品质量安全的隐患。加之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对农业生产环境的污染,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超标导致的食品污染和中毒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威胁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近些年来全国有关部门也提出了多种对策,农业系统也已经从以对数量的追求向数量与质量并重的方向发展,建立了从无到有的食品安全监督检验队伍,各种法规的逐步完善,食品安全工作也进入了法制化管理阶段。
为了解决上述食品安全问题,可以采用物联网核心技术RFID(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技术,开发超高频RFID食品安全及物流管理系统。系统以提高我国食品质量水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提高我国农业和食品工业的市场竞争力为目标,重点解决我国食品安全中的关键控制和全程可追溯技术,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科技支撑创新体系。
系统目标和内容
系统目标:
系统将建立基于食品安全质量体系,具有高系统安全性、以RFID溯源标签为生产、仓储、物流信息载体的基于超高频RFID的食品安全监控及物流管理系统。
系统主要针对食品在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消费者关心的公共追溯要素建立食品安全信息数据库,一旦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可以有效地追踪到食品生产的源头,及时下架不合格产品,从源头上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实现食品安全问题的快速溯源,既满足了消费者知情权,又强化了产业链上各企业的责任,确保“从农场到餐桌”的食品来源清晰,并可追溯到具体的动植物个体、农场、生产企业、操作人员,以及流通消费的任何环节。
系统内容:
基于超高频RFID的食品安全监控及物流管理系统可实现食品安全的追溯与控制,贯穿了从种植养殖、生产、加工、运输、储存、销售中的各个环节,实现企业对产品的全程可控制和可追溯。为了确保RFID编码的唯一性和可靠性,建立一个管理中心,由其来负责RFID号码分发,每种食品分配一个食品安全监测码,在分发标签的时候,该码统一的规定在芯片的某存储区域,各个物流、销售等节点都可以与其通讯,将本节点产生的信息传送到信息中心,管理部门、企业、消费者等可以从该中心获取信息。
食品原料信息追溯子系统
通过建立从农产品种植到收割的全程信息管理,实现对食品原料种植环节的信息追溯管理。以溯源标签为信息传递载体、标签单同行,来源信息对接流向信息。可以为每一个地
块或一个品种设定一个标签,对该块地或食品原料从种植到打包上市的整个过程中的必要信息读入或输入设备进行及时初始信息的录入,如食品原料的品种、生长时间、所喷施农药的名称及次数,所使用的化肥、收割时间等,甚至包括该品种的特点描述。根据食品原料编码标准,对每一类蔬菜设置一个编号作为其身份的标识。这样在该食品完成供应链的第一环节时,该溯源标签已经存储了其所具有的基本信息。当收购企业对任何一个地块的食品收购时,通过采用数据采集器对农户以及食品进行信息采集,不仅加快了收购速度,降低了出错率,而且供应链下一环节提供了POS系统、EDI、电子商务的基础数据,为产品追溯提供源头数据。
仓储环节监控管理系统
系统内部数据结构与流程面向全面企业信息化设计,能方便实现与企业将来增加的信息系统的友好联结和数据共享。融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前瞻性考虑。系统采用先进的国际标准,支持和兼容多种RFID协议,并且具有升级为最有可能成为大物流系统中为所有用户所接受的EPCClass1Gen2标准的功能,系统能够随着物流的信息共享链长度的增加而平滑地由封闭系统向开放系统过渡。对于需要入库保存的食品及,在入库前通过对溯源标签读取,其包装规格、包装重量等自动读入计算机,有计算机处理后根据仓库特点形成库存的信息,并输出入库区位、货架、货位的指令。盘点时,终端读取食品包装上的溯源标签,并实时记录盘点的数量。现场清点完毕后,盘点人员确认清点的数量并上传至后台数据库,出库时也无须过多的人工参与就可以对库存数据自动更改。
运输环节监控管理系统
物流公司将配送车辆相关注册信息发送给管理中心,管理中心对其进行资格审查和管理,以便于运送过程中对车辆进行核对。每个车辆配备一个RFID车载溯源标签,这个标签作为车辆的身份标志,记录有本车身份信息和本车装运商品的溯源标签的信息,以便车辆和所载商品信息关联起来。在车辆运输过程中,可以通过监测点的对食品及进行监测。监测点可以是执法人员通过人工手段进行监测,也可以通过安装固定设备进行自动监测,监测手段可以是手持式终端,也可以是固定RFID设备,监测点采集的信息可以通过
GPRS无线方式,或者通过TCP/IP安全管理中心通信。
检疫监控系统
在每个畜牧场建立一个检疫子站,检疫子站可以根据畜牧场的大小建立不同的子站计算机中心,子站能够完成农作物溯源标签的分配、数据的录入,检疫数据的录入,疾病的上报等功能;同时拥有和手持设备的数据通讯能力。
销售环节监控系统
在消费环节,对于RFID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消费点配备的RFID读写机具对于仓库运送过来的食品进行信息验证,对于验证合格的食品信息,消费点可以进行销售,如果信息不吻合,就要向管理中心报告货物异常,同时拒绝这些货物进入消费点。在消费点售卖食品时,用RFID读卡器对每一件售卖食品信息进行记录,同时打印溯源码单据。所以在这个环节,RFID的应用主要就是信息的确认。食品防伪是指消费者通过索票的方式在购买食品的同时得到一张印有食品溯源码的单据,通过手机或现场服务器可通过溯源码查询到食品的上一级直至源头信息,防止食品防伪以及是否在有效期内的具体信息。
数据处理中心
综合各子系统上传的信息并把食品安全监控基本情况等通过Internet向公众发布,把与食品安全预警信息及时在网上发布,用户可通过系统了解有关的避防措施等。
系统实施后,能让食品行业实现两个最重要的目标,第一,彻底实施“源头”食品追踪解决方案。第二,在食品供应链中提供完全透明度的能力。对于酒、调料、小食品等众多有相对固定包装的食品,可利用其现有包装,在大包装上利用超高频溯源标签记录商品信息,在小包装上另贴一条码,通过软件建立此条码与大包装上溯源标签的对应关系。
主要的创新点:
建立全方位覆盖政府监管部门、企业、消费者等终端用户应用的服务平台。
该信息管理平台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将农户、食品生产企业、仓储物流企业、批发商、零售商和政府监管机构联系在一起,建立统一
的食品标准化体系。
供应链上下游的全程可追溯与控制
系统可实现食品安全的追溯,覆盖整个食品供应链的应用,贯穿了从种植养殖、生产、加工、运输、储存、销售中的各个环节。
可离线查询及控制
溯源标签的加密、防伪造、信息载体功能使离线溯源成为可能,从而可大大减轻数据处理中心的压力,使系统的实用性第一次在技术上成为可能。
商业智能分析
由海量数据挖掘,BI商业智能分析,由数据仓库(或数据集市)、查询报表、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数据备份和恢复等部分组成的、以帮助决策者为目的的技术及其应用。将企业中现有的数据转化为知识,帮助企业和国家相关部门领导者做出及时、正确决策的有效工具。
食品安全问题论文
篇8论文关键词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预防
论文摘要
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进行了讨论,阐述了其对人类的直接影响和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提出对转基因风险的预防措施。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食品安全。但是,转基因食品领域的安全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我国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居世界第4位,排在美国、阿根廷、加拿大之后,虽然我国已制定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农业转基因进口安全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但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经常有法律法规较为先进而执行不力的现象,更何况在这方面的制度还做得远远不够。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有其特殊性,因为它较少引起急性中毒而带来轰动效应,而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局限于知识、财力、时间,不可能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只能依靠现行漏洞百出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捉襟见肘地应对出现的情况与问题。前些年关于转基因水稻的那场讨论,已暴露出某些学者和官员已成为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因此,加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研究和控制,切实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对人类的直接影响
转基因食物对人类本身将带来一系列直接或潜在的安全影响。
1.1没有经过长期的安全性研究
转基因食物从1993年出现到现在仅10多年,改变了人类食品的自然属性,未经过长期的安全性试验,没有人知道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我们知道许多认为安全的药物可能数年后才显示出隐患,食物的效应应更为长期。
1.2减少食物的营养价值或降低食物中重要成分
转基因食物的主要动机是满足某种商品价值,如更高的产量、更好看的外表,而食物的某种成分的改变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如美国有报道,在具有抗除草剂基因的大豆中,异黄酮类激素等防癌成分减少了。
1.3引起人类过敏反应
转基因技术会在生物中产生不能预见的变态反应源。如把巴西胡桃的基因移植到黄豆上去,结果却使一些对胡桃过敏的人在吃黄豆时产生过敏反应。
1.4产生对人类不利的毒素副产品
转基因作物产生不可预见的生物突变,使原来的毒素水平提高,产生新的毒素或副产品。1999年Losey等试验发现,在一种植物马利筋叶片上撒有转基因Bt玉米花粉后,普罗克西普斑蝶食用叶片减少,长得慢,4d的幼虫的死亡率变为44%,而对照组(饲喂不撒Bt玉米花粉的叶片)死亡率为0%。转基因作物产生的杀虫剂毒素可由根部渗入周围,但尚不清楚会产生何种影响。
1.5产生抗菌素耐药性细菌
基因技术采用耐抗菌素(如抗卡那霉素、链霉素等)基因来标识转基因化的农作物,这就意味着农作物带有耐抗菌素的基因。英国的研究显示,转基因作物中的突变基因可能会进入到生物有机体,突变的基因如跨越种群和转移至细菌,其结果可能会导致新的疾病;如出现无法治疗并广泛传播的、对生物造成严重威胁的疾病,其后果不堪设想。
1.6直接引起人类急性中毒
有些基因在治病同时可能引起某些人急性中毒效应。如《南方周末》2006年10月19日报道,美国一名病人在接受生物药品临床试验的过程中死亡,导致当时正在进行的12个基因治疗项目全面遭禁。后来其他的一些病人也因为新增的基因而患上癌症,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下令中止此类试验。
2对生态系统(包括环境)的影响
生态系统是各种动物、植物与环境的一种动态平衡系统,而转基因食品是人为对特定物种进行干预,改变其性状,因而也改变了该物种在食物链和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引起一系列不可预料和复杂的变化。
2.1转基因技术本身的不足
虽然基因技术发展可以将DNA进行切割,将一异源基因引入另一生物,但不能完全准确地预见作用后产生的新的蛋白质的性状是否完全吻合我们的要求。
2.2物种多样性的破坏
基因技术加上商业营销将使某类作物如超级水稻为某一公司垄断供应种子,使原来多个品种减少为同一基因的单一品种,当真菌、病毒、虫害侵袭这种植物时,会发生严重的产量减产,也引起生态平衡的变化。
2.3基因的污染
转基因技术可能使某些基因流入自然界,引起难以预料的影响;基因化的生物、细菌、病毒等进入环境,保存或恢复是不可能的,其较化学或核污染严重,危害是不可逆转的。
2.4引进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种
转基因技术可能使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种出现,如超级杂草、超级昆虫等,可能对地壤、野生近缘种、普通作物、相邻的植物及环境造成破坏。
2.5环保的影响
有资料证明,基因化的农作物对除草剂具有抵抗力,实际耐用药量高于正常的3倍,农民知道其对除草剂有抵抗力,会直接或不直接
地提高除草剂等化学药物的使用量。
2.6生态系统的破坏
转基因技术使某种物种的性状改变,如A昆虫以B植物为食物,我们认为改变B植物为转基因抗虫植物,提高了B植物产量,但A昆虫因缺乏食物使虫的密度大幅下降,引起以A昆虫为食物的天敌C生物的生存危机,进而引起整个生态平衡的破坏,将来可能暴发某种虫害大面积流行等。
3对转基因风险的预防
3.1严格控制境外转基因食品进入
对国外转基因食品进入我国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程序审批,可以在WTO框架下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进行限制,这方面检验检疫系统应有较大作为空间。
3.2加强国内市场控制
虽然我国农业部已发布一系列对转基因食品的管理措施,但是我国国内市场的管理是较为混乱,如转基因水稻还未批准上市,但有众多报道转基因水稻已流入市场。因此,必须完善这方面的法规,严格执法,重罚甚至采用刑法严惩不法商人,当然这也依赖于整体执法环境的改善。
3.3加强转基因生物的检测技术研究
目前国内有众多机构对转基因生物的检测技术进行研究,但食物加工从原料到成品经过多个加工环节,要严格区分转基因成分存在较大困难,可采用以下检测方法:
①检测转基因成分所独有的DNA序列。采用人工检测或仪器检测对碱基对进行测定,可精确确定转基因成分。
②采用PCR技术进行检测。《国门时报》曾报道,检验检疫科学院采用“亲合吸附-PCEHyb-ELISA”检测方法,能特异的检测35S启动子和Nos终止子核酸系列,这2种核酸系列存在目前已知的绝大部分转基因成分中。
③基因ID法进行检测。由JohnB.Fugan于2000年提出的新方法,或采用异酸胍盐抽提法以避免DNA的降解和污染。
④农作物身份识别系统。美国ADM公司称他们建立了一套农作物身份识别系统,可以保证向国外供应农产品时,不含转基因作物。
3.4加强对转基因作物投入商业应用的安全性评价
在关系到生命安全的事情上,必须慎之又慎。加强审批程序,要求特定品种转基因作物上市前必须做好必要的科学研究,提供相关材料,进行必要的安全性评价、风险评估。
食品安全问题论文
篇9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食品的种类不断丰富,现代餐饮服务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现阶段食品安全问题愈发严重,已经威胁到了人们的身心健康甚至生命安全,如何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成为当务之急。近年来食品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已经在北京等地的餐饮服务单位开始实施,实施效果如何还有待于进一步调研。本文首先介绍量化分级管理在食品药品监管中的重要性,其次介绍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量化分级管理存在的问题,最后对优化与完善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量化分级管理进行探讨。
关键词: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量化分级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食品安全已经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息息相关,已然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热衷的话题。食品的基本功能是满足人的日常能量和营养所需,食品的安全直接影响广大群众的健康与生命安全。国家的决策、餐饮企业的自觉和社会的监督对于促进食品安全问题的有效解决有着重要的作用,而食品安全量化分级在食品安全评价、防范与管理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目前,国家正在制订科学的监管制度并采取有效的监管模式来努力重塑国人对餐桌的信任,通过合理责任分担来有效实施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对餐饮安全进行动态评定与结果公开,意义十分重大。
一、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量化分级管理的意义
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量化分级管理的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量化分级管理是杜绝食品安全隐患,确保食品安全的良策;
(2)量化分级管理是提高餐饮企业自律,增加行业信誉的必然要求;
(3)量化分级管理是保障用餐者的知情权、健康权,引导消费者健康消费、安全消费的重要举措;
(4)量化分级管理是科学配置餐饮监督手段,提升监督水平的有效方式。综上所述,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量化分级管理的意义十分重要。
二、存在的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我国各地食品执法监督员素质参差不齐,对量化分级管理认识的不同,各地的评级方式也不一致。一般的,食品主管部门只重视A级单位的评定,个别地方仅仅公示A级餐饮企业名录,为A级餐饮单位悬挂牌匾。这种做法使餐饮单位误认为A级的授牌是一种评奖评优行为,而对被评为B、C级餐饮企业则抱有无所谓的态度,丧失了活动的初衷。而对于消费者来讲,由于相关宣传工作不深入、不到位、不全面,使食品安全量化分级管理制度仅仅被餐饮企业知晓,据1000份用餐顾客的网上调查显示,知道食品安全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的比例仅有不到2%。也就是说,因为不知道食品安全监督存在量化分级管理制度,所以顾客在用餐时要考虑餐厅的分级情况。
2.加重执法负担
在我国,基层食品监管部门数量较少,人员不足,因此全面落实量化分级管理制度比较困难。食品、药品监督部门合并后,部分地市主管餐饮的食品监督员只有不到10人,而地级市的餐饮企业平均有5000~8000家左右,加之城镇单位、学校、社区的餐厅、食堂数量庞大,对餐饮单位进行监督检查的频次较多,工作量较大,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实施后,更加加重了执法人员负担,使执法人员心有余而力不足,加大了食品监督人员的劳动强度和心理负担。
3.量化标准欠缺
目前,我国对于餐饮业评级标准的评分指标是唯一的,对于餐饮业的特殊情况和不同特点(规模、经营项目、周边环境、经营年限等),不宜适用相同标准。另外,评分表中关键监督内容比例过高,在实践中很难严格按照关键项目进行测评,量化标准不够细化,测评难度较大。
4.法律依据缺乏
在餐饮行业实施一项大规模的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法律依据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实施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而言,在我国的《食品安全法》中确找不到相关的法律依据,因此执行此项制度的效力明显不足。
三、解决措施
1.建立诚信档案
诚信是企业生存的黄金之路。餐饮行业的诚信影响着企业的信誉和生存,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乃至社会的稳定。因此,对于监管部门来说,可以通过与国家征信系统有效衔接,把评级较差的餐椅企业及其负责人列入企业“黑名单”,建立信用档案以增加违法成本,建立食品安全企业“红黑名单”制度及行业退出机制。
2.加强企业自律
企业监管固然重要,但餐饮企业才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者,因此加强餐饮企业的行业自律十分重要。在日常管理中,餐饮企业应以知责、守责、尽责为己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应该坚持社会效益,加强食品安全管理的自我约束与自我管理,承担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3.加大信息公开
信息不对等是目前餐饮企业量化评级管理的关键问题。餐饮服务企业是否诚信,最佳办法就是公开透明的进行公示,发挥“红黑名单”的作用,让不诚信的餐饮企业及时曝光,让违法行为在公众面前无处躲藏。加大信息公开也有效遏制了违法行为,使餐饮企业更加自律,无形中也发挥了社会力量的监督作用,营造出了良好的社会诚信氛围。
4.完善法律法规
在当前阶段我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制正处于改革阶段,现阶段食品安全监管相关法律法规始终还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针对于此,国家要切实结合我国食品行业发展状况,同时结合当前时期社会和人
民对于食品安全的需求,以此来制定出完善的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如此一来,有了专门的法律法规指导,餐饮企业日常工作的开展也就有了方向,同时也可以震慑那些不法食品企业。
5.加大惩处力度
根据笔者的观点,当前食品安全问题猖獗的根本原因在于相应的惩处不够严厉。故此,笔者认为在处理食品安全违法犯罪时,必须要进行严惩,即加大处罚分量。在当前阶段,很多食品安全惩处措施已经和现实社会脱节了,难以起到严惩违法犯罪的作用。故此,执法部门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执法力度和执法广度,一旦发现违法行为,要在第一时间对其进行严厉的惩处。如此一来,方可使得其他不法分子安分守己。
6.加强舆论引导
广播、电视、报纸的传统媒体和手机、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宣传作用不容忽视。应该充分发挥媒体监督作用,让广大消费者知晓当前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政策规定,了解食品安全相关常识,发挥自媒体作用,通过媒体和自媒体曝光评级低的企业,广泛宣传评级高的餐饮企业,树立媒体的监督责任意识,促进消费者自身合法权益的有效维护。
7.畅通举报渠道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投诉热线是“12331”,而不是“12315”。能准确快速说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投诉热线的公众非常少,所以在日常监管中要加强投诉举报电话的宣传,公众知晓专门的投诉举报热线,让投诉举报热线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可设立网络投足等多种举报通道,使投诉举报渠道多元化,从而形成合力,共同净化餐饮服务食品市场。
四、结语
综上所述,餐饮业量化分级监管人员要开拓工作思路,扩大服务内容,坚持思想务实、工作落实、作风踏实。秉承优良传统,摒弃老旧观念,改变工作作风,改善管理流程。通过建立科学、完善、规范的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量化分级管理评价标准和程序,构建科学化、规范化、高标准、严要求的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准入制度体系,可以进一步优化、改善、提高本地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等级和监管效能和水平,让监管资源得到更为严重科学合理的配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餐饮业量化分级水平。
参考文献
[1]刘骥.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量化分级管理研究[J].江苏商论,2016,(30):75-76.[2]马龙江,孔祥伟.实施餐饮业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07,(6):17-18.[3]佚名.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北京市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量化分级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J].中国食品,2015,(5):136-137.食品安全问题论文
篇10摘要:“民以食为天”,人们餐桌上的食物,直接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食品安全如果出现问题,不仅对食品行业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严重者,将危及人们的生命安全,因此,对食品质量安全进行控制,一直是维护社会生活正常秩序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对目前我国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提出加强食品质量安全控制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三种控制食品质量安全的方法,希望能够为食品安全控制工作提供建议和帮助。
关键词:食品质量
质量安全控制
食品质量检查
引言:
食品质量安全控制是对食品从生产、加工到流通的各个环节中能够影响食品质量的因素进行控制,保证食品最后能够使人们安心、放心食用的重要行为,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不仅是政府的行为,食品加工企业、食品流通商和食品食用者都应该对食品安全控制负有责任。总体来讲,食品质量安全控制是个社会性的议题,在我国食品质量问题层不出穷的环境下,对食品质量安全控制的手段进行探讨是十分重要的。
1.控制食品质量安全的意义
1.1维护人们生命健康
对食品质量进行控制,保证人们能够吃上安全放心的食物,是对人们生活最基本需要的满足,是维护人们生命健康的必要措施。毒奶粉和苏丹红事件使人们“谈食变色”,“这东西能不能吃”成为人们最常讨论的话题,可见控制食品质量安全,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
1.2实现食品行业的经济效益
新世纪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的空间。不仅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食品行业有更多机会创造经济价值,我国食品出口门槛的降低,也为食品行业的发展打开新局面。食品质量不过关,生产的食物不安全,使食品行业面对广阔的前景,却难以迈开步伐。控制食品质量安全,成为帮助我国食品行业实现经济效益的必要手段。
2.我国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中的问题
2.1食品质量检验标准不统一
我国食品质量安全检验的主要工作由政府部门执行,但是观察目前条件下我国政府部门对食品质量检验的行为,可以明显发现,检验机构由于层级不同,对食品检验的标准也不一致。食品检验由部、省、县三级机构组成,但食品安全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县级机构,其质检的效率最低、检测设备最为落后,不但食品检测标准化程度低,负责质检的工作人员素质也不高,“走人情”的事件很多,这给食品质量安全造成极大隐患。
2.2中小型食品加工企业产品质量受技术阻碍
食品质量检验固然能够有效控制食品质量,维护食品安全,但食品的质量最终是由生产加工企业负责的,安全检查只能阻止部分不合格产品上餐桌,却不能提高整个食品行业的产品质量。我国大型食品加工企业如乳制品、粮油企业受到食品质检部门的严格监控,因此可以保证产品的安全,但多数中小型食品加工企业如糕点加工作坊等及食品包装类企业因为受资金和技术的限制,食品质量往往不能达到标准。很多企业为了节省资金,在生产过程中仍以人力为主,仅对添加剂使用这一个方面,人工就存在“不够规范”的弊端,食品质量安全当然得不到保障。
2.3食品流通中的安全检查有疏漏
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不仅应该存在在食品加工过程中,还应该存在在食品流通过程中。现代社会发达的交通使食品的流通地域更广泛,流通的次数也更多。海南的香蕉和菠萝出现在东北的超市里,木耳等菌类特产也渐渐被南方人接受。然而,广泛的流通产生了食品质量安全中的一个隐性问题:食品在流通中很容易过期。大多数添加防腐剂的食品可以保存很久,而生鲜食品在流通中很容易产生质量问题,大多数超市都不会对生鲜食品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查,这是食品安全控制中的一个疏漏。
3.控制食品质量安全的措施
3.1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
面对我国食品质量检验标准不一的问题,建议政府部门应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首先,政府部门应该展开全面的调查,将各个地区同类食品的质量标准进行统一规定,同时制定相关法律填补质量安全检查方面的空白。其次,面对食品质检部门的不正当行为,应结合相关法律对质检员的疏忽行为予以严厉的批评,使质检人员意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再次,提高法律的效力和执行力度,对质量检验不达标的食品加工企业或供应质量不达标食品的供应商,应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制裁,加大罚款的数额,严重者,可以对企业进行控告或对加工厂予以查封。取消给予食品加工行业“批评”并“勒令整改”的机会,坚决不姑息食品加工和相关行业的不负责任行为。
3.2鼓励和支持中小型企业使用先进技术
中小型食品加工企业和相关企业(食品包装、食品运输)不能保证食品质量,大部分原因在于这些企业的资金有限,多使用人工进行生产加工,不但不能科学控制产品的质量,还会产生人为的食品质量问题。因此,鼓励中小型企业使用先进的技术代替可控性低的人工,是在食品生产加工行为中控制食品质量安全的基本方法。为了帮助中小型企业摆脱资金方面的问题,政府部门可以对积极使用先进食品加工机械和技术的中小型企业适当给予减免税款的优惠政策,或者联合
社会其他组织机构,如高校和科研部门,为中小型食品加工和包装生产等企业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和指导。社会公益团体可以针对食品质量安全开展研讨会和公益宣传等活动,邀请中小企业参加,宣传使用先进生产技术对产品质量提高的好处,促进中小企业负责人对生产加工作业采取改革,以保证食品质量安全。
3.3建立食品质量安全预警机制
食品出现问题,很多情况下并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从下生产线到出现在家庭餐桌上,食品生产和流通中的各个环节都可能出现问题。一种食品添加剂对人体有害,所产生的连锁反应可能会使数以万计的人们健康受到威胁,因此,建立食品质量安全预警机制十分重要。这个预警机制的建立并非大而化之的政府行为,而是从食品原料产出、采购、加工、包装、运输、贩卖的各个环节,都应该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查,并建立食品供应链各个节点的联系和共鸣。例如,超市应该对食品的来源进行全面的资料搜集,一旦顾客对超市反应食品出现质量问题,超市应该马上确定质量问题的原因,并对供应链中的其他环节作出预警,以避免更多的有质量问题的食品出现在市场上。食品质量安全预警机制的建立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伴随着食品质量安全控制工作的进行,相信这个机制会越来越完善,最终能够成为控制的最有效的手段。
4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食品质量安全控制受到食品安全质量控制制度和食品加工及相关企业的生产技术的的制约。为了加强食品质量安全控制的力度,保证人们的饮食安全,促进食品行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建议政府应该加强对食品质量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鼓励中小型食品加工及相关企业使用先进的生产技术以保证食品质量、建立食品加工、流通的全线质量安全预警机制,以促进我国食品质量安全控制效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
铭.食品质量安全控制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10月.
[2]顾冰冰.浅谈视频质量安全控制机制的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03):12-14.[3]凌卫东.浅谈如何建立粮油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J].上海农业科技,2007(04):36-38.[4]李
杰.为加强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的几点设想[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02):20-21.[5]薛
亮.建立HACCP安全控制体系确保食品质量安全[J].上海轻工业,2005(04):87-89.
篇三:食品质量与安全的论文篇四:食品质量与安全的论文
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
毕业论文
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
摘
要
近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国力的增强,我国的食品生产也得到迅速的发展,食品供给类型、数量和方式逐渐繁,人们对食品的质量与安全越来越关注。食品安全关系到食品产业的进出口,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发展,关系到老百姓的生命安全。随着近年来发展的有机食品作为目前国家最安全的食品,是未来食品工业发展的重点,是人们消费的主要趋势,其生产与质量安全管理关系到整个食品行业的质量安全,对所有食品品质保证起到关键作用。有机食品的生产发展和安全对增强我国的食品行业国际竞争力和地位十分重要,是当前乃至今后中国食品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和重点。
[关键词]:食品质量与安全;有机食品;有机食品安全管理;发展状况
目
录
第一章
前
言
。..。.。....。。。.。..。。。.。...。..。。.。。。。..。.。..。.。。.....。..。...。.。。。。。。。..。。。.。.....。。。.。.。.。。....。.。...。。。...。.....。。21。1色谱的由来
。。。....。。。..。。....。..。。。。..。。。.。.。。.。..。。...。.。....。..。....。。。.。.。...。。..。....。......。...。..。.。。.....。。.。21。2色谱法的分类
。.。。。..。。..。..。。。。.。。。。。。。..。..。.。...。。.......。.。..。..。。。。。.。。.。。。。。。。.错误~未定义书签.1.3色谱流出曲线常用术语.。..。。。..。。。.。...。.。。。.。。。.。..。..。..。.....。.。。...。.。.。...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
气相色谱分析法探究..。。。.。。。。。。。。。..。..。。。。.。。.。.。。。.。..。。。。。.。。.。...。。。。。。...。。。.。。.。.。..。.。..。。。.。.....。。。.72.1概述.。。..。。..。.。。。。..。.。。.。。。....。。.。。..。。。..。。。。。。。..。..。。..。。。。...。.。..。.....。....。.。。。。。....。.。.。。。。。。.。。.....。..。..72。2气象色谱各部分的功能与要求
。。...。。。..。。.。。.。.。。.。..。。。....。.....。..。。.。.....。。.。。..。..。..。..。。..。。。...。.72。3气相色谱分离基本原理.。。.。。。。。。.。。....。。.。。........。........。。..。。.。。。..。..。..。。。。。.。.。。....。.。。.。。。.。.。....72.4气相色谱定性定量分析原理
。.。.。.。.。。.。..。。。..。.。。。....。。。..。.。..。.。。.......。.。.。。......。。。。.。。.。.....。。。.。2.5仪器使用前检测项目.。。。。。..。。。。。。。.。。..。.。..。。。..。。....。。.。...。。。..。。...。.。。。...。。。。。。。。。.。..。。。。..。。.。。。。.。..92.6常见气相色谱仪的使用
。.。。。。.。。。。。.。.....。..。。。。。....。。..。。..。。.。..。。。。。..。...。..。。。...。。。.。。。.。。..。。...。。。10第三章
高效液相色谱探究。.。...。。。。。。。。..。.......。。.。..。.。。。。...。。....。。。.。.。。。.。..。.。。。。。。。。.。。。。...。.....。.。。。..。.。
123.1概述..。。.......。..。.。.。..。。。。...。。。.。。。。.。..。.。。。。。..。...。。。。。。。..。。.。.。..。.。。。.。.。......。。.。...。。..。..。。。。.。.。。。。。..123.2仪器工作流程.。。.。。。。。.。..。.。。。。。.。..。。...。。.。。...。。.。..。.。........。。。。。.。。.。。.。....。。。。.........。。..。。。。.。...。.123。3仪器基本结构及功能要求...。.....。...。。。..。.。.。。。。..。.。。。..。.。。.。。。。.。。.。.。.。。..。。.。。。。.。.。.。。.。...。.。.。。。123.4分离及定性定量原理
。。。..。..。.。。。..。.。。.。.。.。。。。...。.。.......。....。。。。.。。.。....。....。.........。。...。.。。.。。。..133.5高效液相色谱仪的性能检查
。。..。。。。。...。。。。.....。。.....。.。。..。.。..。.。.。。..。...。.....。...。.。.。。。。.。。.。...。133.6高效液相分析方法建立的一般步骤....。..。..。.。.。.。。.。.。.。..。.。。.。...。.。..。。。。...。.。.........。。.。。...。143.7高效液相色谱仪常见故障的排除
。.。。。.。..。。。..。..。。。。.。。..。..。.。.。。.。.。.。。.。。.。.。。。。。.。.。。。。...。..。.。。.15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184。1气象色谱的测定特点及测定范围
。...。.。。。。...。。。......。。。.。。。..。。.。。..。。。.。.。。..。。。。...。。..。.。.。。。..。。。184。2高效液相色谱的测定特点及应用范围.。.......。。。。..。..。.。...。。.。。.。.。。。..。..。。..。.。。。..。.。.。。。.。。。。.184。3对比论述
。。。。..。。......。.。..。。.。.。。..。..。.。.。。..。....。.。.
..。。....。。。。.。。.。。。......。...。。。。。.。。。.。。。。...。。。.。..。....194。4色谱分析发展与未来展望
。。。。.。。。。...。.。。..。.。。。.。。...。。.。。...。.。。。...。.。..。.。..。。..。..。.......。。。。。.。。.。..20致
谢.。.。。。。..。。。。.。。.。..。。。..。。。..。..。....。。。。..。.....。.。.。.。..。.。.。。.。。.。。。.。。.。。..。.。。。。。..。...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21前
言
随着我国经济法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物质资源的不断充裕,人们越来越注意生活和饮食的质量。食品作为人们生存的物质基础,安全性关系到食品行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与健康水平提高,对国家经济的发展和老百姓的生命安全都产生重要影响。随着人们对饮食生活质量和食品安全性的提高,越来越多的高质量适合人们消费需求的食品需要不断被开发,并要加强已有食品的安全管理。近年来有机大米、水果、蔬菜、饮料、茶叶、奶粉等有机食品不断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极大地丰富和满足了人们对安全食品的需要,越来越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有机食品将在我国食品行业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和较大的发展空间,是提高我国食品行业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力量,也是我国未来食品工业发展的方向。
有机食品是随着有机农业发展而产生的,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应运而生的.有机农业是指在生产中完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
料添加剂,而采用有机肥满足作物营养需求的种植业,或采用有机饲料满足畜禽营养需求的养殖业。有机农产品具有无污染、纯天然、高品质的特点.有机食品是由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按照严格的要求进行生产和加工,并经过独立机构按国际标准认证,达到相应标准的农产品、畜产品和水产品。有机食品是食品中的最高品级,在加工过程中不采用辐射处理、化学合成的食物添加剂,是一类真正来自于自然的、安全、富含营养、高品质的环保型生态健康食品。有机食品必须符合四个基本条件:一是原料必须来自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或采用有机方式采集的野生天然产品;二是产品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有机食品的加工、包装、贮藏、运输等要求;三是产品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有完善的跟踪审查体系和完整的生产、销售档案记录;四是必须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审查。
1我国有机食品的现状
1。1我国有机食品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有机农业迅速发展。到20世纪末,全世界194个国家中有141个国家发展了有机农业生产。同时全世界有机农业的生产面积逐年扩大,全世界有机食品贸易额与生产量也达到迅速增长。欧洲是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发展较快的地区。与国外有机食品产业的蓬勃态势相比,我国有机食品生产起步较晚,规模较小.1990年浙江有机茶叶出口到西欧,1994年辽宁有机大豆出口到日本。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内外有机食品贸易机构的推动下,我国开始有少量地区按照有机农业生产要求进行种植和管理[1]。目前国内权威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有两家,一家是1994年国家环保总局批准建立的“国家环保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OFDC)",另一家是农业部批准建立的“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在2002年建立的“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COFCC)
”,负责全国有机食品的审查、颁证和有机农业的研究、咨询等工作,有利地推动了我国有机食品产业的快速发展。到目前为止,粮食、蔬菜、油料、肉类、蛋类、奶制品、饮料、酒类、咖啡、可可、茶叶、草药、调味品等等100多个品种,其中很多产品还畅销国外。现阶段我国有机食品的生产还远远不能满足国外市场的需求,发展的空间还很大。
1.2我国有机食品生产管理的问题
我国有机食品生产起步较晚,规模较小,生产发展技术较落后.管理部门和经验较少,缺乏相应的管理措施和相应的依据,在有机食品的发展中存在较多的问题。1。2.1我国有机食品认证和法律体系不健全
我国是一个法制制度较强的国家,很多事的进行都必须依照相应的法律。我国有机食品的生产发展相对一些发达国家较晚,法律等各方面的制度还较少,缺陷较多,体质制度不健全.中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中,没有一部直接针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对经质量认证的农产品的监管更是无法可依.国家环保局有机食品中心(OFDC)是我国目前负责有机食品认证的主要机构,但其认证并未获得美国、日本和欧盟的认可,知名度也并不高.为进一步确立有机食品在中国的合法地位,中国政府出台了《中国国家有机产品标准》,遵照国家认证认监督管理委员会制定的《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也于2005年通过)执行。该标准确定了中国有机产品的标准、范围和认证规则。在中国销售的所有标记“有机”和/或“有机转化"的产品必须符合《中国国家有机产品标准》的规定,并经由中国认证人员与培训机构国家人员共同认证,从而减慢了中国有机食品认证体系的完善和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如德国专门成立了有机农业组织联合体。“有机农业工作组”(AGO)负责制定德国有机农业实施细则,建立自己的有机农业标准体系和认证体系,目前德国执行《2092/91条例》的有机农业认证机构共有59家。
1。2.2国际合作交流较少,国家政策支持不够
中国有机农业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德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有机食品生产国和消费国,德国专门成立了有机农业组织联合体.“有机农业工作组"(AGO)负责制定德国有机农业实施细则,建立自己的有机农业标准体系,明确有机农业生产中
允许的投入,怎样对生产、加工、营销环节进行管理和监督,以及从非欧盟国家进口有机食品的要求。而我国则没有相应专业性的负责有机食品生产管理的组织或机构,尤其在许多食品的发展中与欧盟要求的差距较大。
由于有机食品的生产需要经历一个相对较长的转换期,在此期间,生产基地用于土壤改良和生产技术的改进所需要的前期资金投入很高,在一些发达国家对有机食品的发展,政府都给予高度支持和帮助,从生产制造开发过程中都给予大量的优惠政策和资金及技术的帮助,如美国为了进一步推动有机农业发展和保护环境,联邦政府根据情况对部分有机食品生产者认证给予资金补贴,受益的每个农场主甚至可以获得高达75,认证补助费,但补助金额绝对值每户一般不超过750美元[2].我国政府鼓励性政策还停留在政府文件中,只有少数地区对实行有机农业生产的农户或企业给予了资金补助,但力度不大,还没有列入地方财政预算中.即使是制定了鼓励性政策的地区,资金扶持也是以现金奖励为主,部分企业为了奖励而认证,致使部分地区对于有机农业生产的投入虽大,但效果差。
1.2。3有机食品的管理及服务体系不够完善
长期以来,我国有机食品的管理体系缺乏规划和行政管理职能,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关系不协调。在中国有机食品的市场化运作过程中,出现了违规操作、多部门管理、重复认证等现象,看似管理较全,但出现问题后责任不明确,相互推脱不管,加大了对获证企业的监管难度.1。2.4有机食品产业化优势不明显
我国拥有广阔的耕地面积,有充裕的物质资源,有机农业的发展迅速,加快了我国有机食品的发展。虽然,近年来我国有机食品产业的发展已初具规模,但有机食品的生产总量和开发面积等仍较小,并且品种较单一、生产技术较落后,无法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我国有机食品产业化的优势并未显现出来,我国的有机食品生产企业大多规模较小,产品多为初级产品,并且产品的附加值不是很高.
并且企业资金不足,运转不够灵活,不能给企业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同时,缺乏具有较强市场开拓能力和组织生产能力的龙头企业,产业链条较短,无法形成品牌效应和规模效应。
1.2.5宣传力度不够
尽管有机食品与普通食品相比有诸多优点,如更为健康、含有较少化学物质、味道更好等。但是,有机食品毕竟是一个新生事物,在我国发展才十几年,目前总量占我国食品总量的比例太小,普通消费者对有机食品的了解还很缺乏.对健康饮食还不够重视,同时对国家相应的制度和政策缺乏相应的了解,也阻碍了有机食品发展的和消费信心。因此使有机食品的知名度和知识及国家相关政策不断向消费者传达和转化,引起广大消费者的了解和购买需
求,培育出有机食品的需求市场。
2加强我国有机食品管理的对策
2。1完善法律制度、健全有机食品认证体系
国家应该加强法律制度的完善和相应标准的制定,建立我国专有的“有机食品负责工作组”直接负责我国的有机食品生产、加工、管理、及其市场和销售等等相关工作。同时对相关工作和各部门明确责任职责,避免违规操作、多部门管理、重复认证和相互推诿现象,充分行使各部门的职能,对没有达到标准或违规的生产经营者,一经查实,依法予以严厉处罚。
其次加强标准的制定和完善.使用比较规范和统一的标准,有机食品生产过程中的相关要求,如原料生产环境要素对土质、气候、温度、水质、种植方法等等,其次对卫生指标的要求应该达到统一的结果。
要形成以“国家有机食品负责工作组”和现有的“国家环保局有机食品中心(OFDC)”
为中心的质量认证体系,同时加强私人和非盈利性机构的认证,通过国家认证中心授权发展其他认证机构且统一认证程序,以此来促进认证体系制度的发展,并且加强标签使用的管理.为了确保认证过程能够有力地支持有机食品的生产方式,有机认证需遵循以下三项原则:制定有机食品生产和加工标准的框架;确保这些标准得到执行;批准生产者或加工者和允许符合标准的指定产品使用有机标签的有机许可。
2。2加强国际交流
我国有机食品的发展相对较晚,经验较少,在技术和管理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加强国际合作非常迫切,加强与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沟通与合作,提高我国有机农业认证机构的国际地位,与国际规范化的认证形式接轨。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参与签订有关卫生措施的双边或多边协定,减少不必要的贸易阻碍;加强与各国在食品安全科技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提高风险评价能力;加强突发性食品安全事件监测、预警、处理有关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要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加快健全我国有机食品的管理办法和法规体系,在我国建立认证体系,使我国的认证既符合美国、日本和欧盟等主要产品进口国家的要求,又符合其他国家的要求,最终让中国的认证在世界各地畅通无阻,从而降低认证成本,以利于大规模地组织生产.同时要发展有我国自己特色的先进可行性的技术。2。3完善有机政策、加强宣传
由于有机食品的生产需要经历一个相对较长的转换期,在此期间,生产基地用于土壤改良和生产技术的改进所需要的前期资金投入很高,一般的生产企业难以接受.为了推动有机食品的发展,国家应加大鼓励性政策,积极提供相应的技术、资金和管理措施的支持,并做好相应的推广工作。加大对有机食品产业化组织的调节力度,对产业化进程进行必要的干预,引导企业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利用外资扩大我国的有机食品产业数量和范围。
同时应加强有机食品的宣传力度,对国家优惠政策和相关要求做好宣传。努力提高全民意识,让广大消费者更多的了解有机食品,引导消费者购买需求,创造良好的有机食品发展市场。并让消费者做市场监督的主体,让他们加强有机食品市场的规范化,以此来完善管理体制和监督力量,是有机食品能更好的发展。
2.4加强有机食品的产业化
我国有机食品产业已具有一定的发展,但有机食品的生产总量和开发面积等仍较小,并且品种较单一、生产技术较落后,无法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我们只有发展自己的优势食品,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宝贵资源将有机食品产业化,以此来促进食品行业的发展,增强竞争力和国际地位.要提高其产业化需抓好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的建设,创造几个比较有优势的品牌,提高
企业知名度,扩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为有机食品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制定相应的扶持性的贸易与金融政策,正确引导有机食品产业化的健康发展;引入竞争机制,赋予有机食品的研发企业进出口贸易权;壮大龙头企业,促进有机食品产业化经营,把龙头企业和千家万户的有机农户有效地组织起来;优化全国有机食品产业结构,进而提高有机食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有机食品的规模化和产业化。
2.5做好信息和服务体系建设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实现社会信息共享和信息透明,加强信息的交流和监管作用,建立比较健全的信息管理系统,以信息为主导向农产品生产者、消费者、经营者和加工者提供及时、公开、平等和透明的信息服务,同时也搭建起了很好的网络购销平台,对有机产品生产和贸易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最后我们还应做好有机食品的科研、生产、服务和贸易一体化,建立有机农业的生产服务体系,并为有机食品创造一个适合国内外的销售服务体系,以促进我国
有机农业的发展.加强科技渗透,注重与科研机构和专业机构的合作,建立合作共同体。建立相应的服务组织体系,同时各地区要根据自身特点和农产品的特点,加强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电子商务,构建完善的营销体系.构建有机食品现代营销体系。建立健全各种市场营销体系,聚集有机食品生产所需的各种生产要素,努力实现我国有机食品的安全快速健康发展,加强我国食品行业的国际地位.3有机食品发展前景
随着近来食品安全事件不断的频出,食品卫生安全问题变得日益严峻,食品国际贸易的不断增加,对食品卫生安全的管理也日趋严谨化和国际化。各国都制定了严格的食品安全技术法规和标准,对食品的质量安全及管理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有机食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食品质量和安全卫生问题。
我国是农业大国,具有发展有机农业的优良条件,有机食品是食品中的最高标准,它具有无污染、纯天然、高品质的特点,极大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在我国发展比较迅速,为我国食品行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增长,增强了我国食品行业的国际地位和竞争力,也是今后食品发展的方向,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国际国内市场空间。
第二章
气相色谱分析法探究
2.1概述
气象色谱仪的基本构造
气象色谱仪的型号很多,但基本结构是一致的。它们都是由气路系统、进样系统、分离系统、检测系统、数据处理系统和温控系统六大部分组成。
气象色谱仪的分类和工作流程
常见气象色谱仪有单柱气路和双柱气路两种类型,单柱气路
工作流程为:由高压气瓶供给载气经减压阀、稳压阀、转子流量计、色谱柱、检测器后放空.这种气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国产一般气象色谱仪均数这种类型.
双柱气路是将经过稳压阀后的载气分成两路进入各自的色谱柱和检测器,其中一路作为分析用,另一路做补偿用。这种结构提高了仪器的工作稳定性,因而特别适用于程序升温和痕量分析。
2.2气象色谱各部分的功能与要求
(1)气路系统
源源不断地提供纯净、压力稳定的载气。气象色谱仪中的气路系统是一个载气连续运行的密闭管路系统,整个气路系统要求载气纯净、密闭性好、流速稳定及流速测量准确。
(2进样系统
要想获得良好的气相分析结果,首先要将样品定量引入色谱系统,并是样品有效气化,必须进样系统准确进样。进样系统包括进样器和气化室。
(3)分离系统
分离系统主要由柱箱和色谱柱组成,其中色谱柱是核心,它的主要作用是将多组分样品分离成单一的组份样品。
(4)检测系统
气象色谱检测器的作用是将经色谱柱分离后顺序流出的化学组分的信息转变为便于记录的电信号,然后对被分离物质的组成和含量进行鉴定和测量。检测器时色谱仪的“眼睛”.
(5)数据处理系统
数据处理系统是气象色谱仪分析必不可少的部分,虽然对分离和检测得效果没有直接贡献,但分离效果的好坏,检测器性能的好坏,都要经过数据处理系统所收集显示的数据反映出来。所以,数据处理系统最基本的功能是将检测器输出的模拟信号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绘制出来。
2.3气相色谱分离基本原理
气相色谱的分离基本原理是式样组分通过色谱柱时与填料之间发生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大小的差异使各组分互相分离而按先后次序从色谱柱流出。
气—固分离原理
气—固色谱的固定相式固体吸附剂,式样气体由载气携带进入色谱柱,与吸附剂接触时,很快被吸附剂吸附。随着载气的不断通入,被吸附的组分又从固定相中
洗脱下来,脱附下来的组分随着载气向前移动时又再次被固定相吸附.这样,随着载气的流动,组分吸附-脱附
的过程反复进行。显然,由于组分性质的差异,固定相对它的吸附能力有所不同.易被吸附
的组分脱附较难,在柱内移动的速度较慢,停留的时间长;反之,不易被吸附的组分,在柱内移动的速度快,停留时间短。所以,经过一段时间间隔后,性质不同的组分便达到了彼此分离。
气—液分离原理
气液色谱的固定相是涂在载体表面的固定液,式样气体由载气携带今日色谱柱,与固定液接触时,式样中各组分就溶解到固定液中。随着载气的不断通入,被溶解的组分又从固定液中挥发出来,挥发处的组分随着载气向前移动时,又再次被固定液溶解。随着载气的流动,溶解—挥发的过程反复进行。显然,由于组分性质差异,固定液对它们的溶解能力有所不同。容易被溶解的组分挥发较难,在柱里移动速度慢,停留时间长;反之,不易被溶解的组分挥发快,随载气移动的速度快,因而在柱内停留时间短。所以,经过一段时间间隔后,性质不同的组分便达到了彼此分离.2。4气相色谱定性定量分析原理
2.4.1气相色谱定性分析
气相色谱定性分析的目的是:确定式样的组成,即确定每个色谱峰代表何种物质.定性分析的理论依据是:在一定固定相和操作条件下,每种物质都有各自确定的保留值或确定的色谱数据并且不受其它组分的影响。(1)利用保留值定性:同种物质在相同的色谱操作条件下,具有相同的保留值。(2)利用保留指数(保留指数是物质的保留行为用紧靠近它的两个正构烷烃标准物来标定的)定性:即利用已知标准物质的文献保留值与未知物的测定保留值进行对照进行定性分析。
2。4.2气相色谱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就是要确定样品中某一组分的准确含量。
(1)定量分析基本公式:色谱峰的峰高于峰面积与所测组分的数量或浓度成正比。色谱定量分析的基本公式为,Wi=FiAi(2)峰高和峰面积的准确测定法,具体情况可分为:
峰高乘以半峰宽法
当色谱峰形对称且不太窄,可用此法。即:?A=W?h式中h为峰高;W?为半峰宽
这种方法测得的峰面积为实际峰面积的0。94倍,因此,实际面积应为
A实际=1.065hW??峰高乘以平均峰宽
当峰不对称时
一般可采用此法。
A=1/2(W0.15+W0。85)h?
峰高乘以保留时间法
在一定操作条件下,同系物的半峰宽与保留时间成正比,A=W?h=hbtR作相对计算时,b可以约去.此法适用于狭窄的峰,或有的峰窄、有的峰又宽的同系物的峰面积的测量。
对一些对称的狭窄峰,可以以峰高代替峰面积,这样做即简单快捷,又准确.(3)归一化法当式样中所有组分均能流出色谱柱,并在检测器上都能产生信号时,可用此法。
此法一般简化公式为
Wi=Ai/?Ai×100,此法的优点是,简便、精确,进样量的多少与测量结果无关,操作条件的变化,对定量结果的影响较小.2.5仪器使用前检测项目
(1)检漏
气相色谱仪的气路要认真仔细的进行检漏,气路不密封将会使以后的实验出现异常现象,造成数据的不准确。
?皂沫检测法:用毛笔蘸上肥皂水,涂在各接头上,若接口处有气泡溢出,则表明该处漏气,应重新拧紧,直到不漏气为止,检漏完毕应使用干布将皂液擦干净。
堵气观察法:用橡皮塞住出口处,转子流量计,流量为0,同时关闭稳压阀,压力表?压力不下降,则表明不漏气;反之,若转子流量计流量指示不为0,或压力表压力缓慢下降(在半小时内,仪器上压力表指示的压力下降大于0.055MPa),则表明该处漏气,应重新拧紧接头,以至不漏气。
(2)载气流量测定
载气流量测定时气相分析的一个重要的操作条件,正确的选择载气流量,可以提高色谱柱的分离效能,缩短分析时间。
?皂膜流量计测载气流量,它是由一根带有气体进口的量气管和胶皮滴头组成,使用时先向胶皮滴头中注入肥皂水,挤动胶皮滴头就有皂膜进入量气管。当气体自流量计底部进入时,就顶着皂膜沿着管壁自下而上移动。用秒表测定皂膜移动一定体积时所需要的时间,就可以算出气体流速,测量精度达1%.?电子流量计测量
在气体流路中接入一个流量传感器,流量传感器将气体流量这个物理量转化为与之成正比的模拟量(电流或电压),将其量转化为数字量,即可在色谱仪的屏幕上以数字形式显示出气体的流量。
(3)色谱柱的维护
?新购买的色谱柱一定要在分析样品前,先测试柱性能是否合格,如不合格更新.色谱柱使用一段时间后,柱性能可能发生变化,当分析结果有问题时,应用测试标样,测试色谱柱,每次测试结果都应保存起来,做为色谱柱寿命的记录。
?色谱柱暂时不用时,应将其从仪器上卸下,在柱两端套上不锈钢螺帽(或者用以块
硅胶堵上),并放在相应的柱包装盒中,以免柱头被污染.?每次关机前都应将柱箱温度降到50摄氏度以下,然后再关电源和载气。若温度过高时切断载气,则空气(氧气)扩散进入柱管会造成固定液氧化和降解。仪器有过温保护功能时,每次新安装了色谱柱都要重新设定保护温度(超过此温度,仪器会自动停止加热),以确保柱箱温度不超过色谱柱的最高使用温度,对色谱柱造成一定的损伤(如固定液的流失或者固定相颗粒的脱落),降低色谱柱的使用寿命.2.6常见气相色谱仪的使用
以GC9790J型气相色谱仪的使用为例
(1)
安装填充柱,输入载气,对气路做气密性检查。
(2)打开载气(氮气)钢瓶总阀,调节减压阀输出压力为0.4Mpa左右。
(3)在确认不漏气的情况下,用皂膜流量计检查载气(氮气)流量.调节柱前压稳流
阀,使载气流量符合分析条件要求(20~50mL?min-1).(4)
打开主机电源总开关和加热开关,分别设定色谱柱柱箱温度、注样器(即汽化室)
温度和检测器温度,仪器升温.(5)打开色谱工作站,输入相关参数。
(6)待各路温度达到设定值后,打开空气钢瓶或空气压缩机开关,打开空气阀,用皂
膜流量计测量空气流量。调节空气针型阀,使空气流量符合分析条件要求
(200~500mL?min—1)。
(7)打开氢气钢瓶,调节减压阀输出压力为0。2Mpa左右。打开氢气稳压阀,用皂膜流
量计测量氢气流量。然后调节氢气稳流阀(0。1Mpa左右),是氢气流量符合分析
条件要求(20~30mL?min-1),并记录下此时的氢气压力。
(8)
调节FID检测器合适灵敏度档,调节氢气压力0.2Mpa左右,用点火枪在检测器顶
部直接点火。观察色谱工作站基线是否变化。若基线未发生变化,说明火未点着,应重新点火。如若基线发生变化,说明火已点着(或将扳手光亮面置于检测器出
口处,观察是否有水珠生成,若有则表明火已点着).氢火焰点着后将氢气压力跳
到初始压力.(9)观察色谱工作站基线的变化,待基线稳定。
(10)微量注射器抽取一定量的样品进样,同时点击色谱工作站界面的“开始”按钮,采集色谱分离图。
(11)待色谱峰出完后,点击色谱工作站界面的“停止"按钮,结束色谱分析.若需要
重复测定或在相同色谱条件下测定另一样品,则只需重复(10)(11)操作即可。
(12)结束工作:A?先关闭氢气钢瓶总阀,回零后关减压阀,然后关闭氢气稳压阀。
B?关空气钢瓶(或空气压缩机开关),关空气针型阀。
C?设置柱箱温度与注样器温度为室温以上20摄氏度左右,检测器温度为120摄氏度
(持续0.5小时后再将其温度设置为室温以上20摄氏度)左右
D?关闭色谱工作站.E?待各路温度达到设定值后,关闭仪器加热开关,关闭仪器总电源开关。F?关载气总阀及减压阀,关柱前压稳流阀。
G?清洗进样器;清理台面,填写仪器使用记录
第三章
高效液相色谱探究
3。1概述
高效液相色谱仪是实现液相色谱分析的仪器设备,自1967年问世以来,由于使用了高压输液泵、全多孔微粒填充柱和高灵敏度检测器,实现了对样品的高速、高效和高灵敏的度的分离测定。20世纪70—80年代,高效液相色谱仪获得快速发展,由于吸取了气相色谱仪的研制经验,并引入微处理技术,极大的提高了仪器的自动化水平和分析精度。3。2仪器工作流程
高效液相色谱仪现在多做成一个个单元组件,然后根据分析要求将各所需单元组件组合起来,最基本的组件式高压输液系统、进样器、色谱柱、检测器和工作站(数据处理系统).此外,还可以根据需要配置自动进样系统、预柱、流动相在线脱气装置和自动控制系统等装置。见图4—1是普通配置的带有预柱的HPLC的结构图。
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工作流程:高压输液泵将贮液器中的流动相以稳定的流速(或压力)输送至分析体系,仔细色谱柱之前通过进样器将样品到入,流动相将样品依次带入预柱、色谱柱,早色谱柱中个组分被分离,并依次随流动相至检测器,检测到的信号送至工作站记录、处理和保存.3.3仪器基本结构及功能要求
3。3.1.高压输液系统
系统一般包括贮液器、高压输液泵、过滤器、梯度洗脱装置等。主要是用来提供足够数量的符合要求的流动相以完成分析工作。一般对于贮液的要求是:有足够的容积,脱气方便,能耐一定压力,所选的材料对所使用的容积都是惰性的。对于输液泵的要求:泵体材料必须能耐化学腐蚀,能在高压下连续工作,输出流量稳定,无脉冲,重复性高,适于梯度洗脱.3。3。2.进样系统
进样器是将样品溶液准确送入色谱柱的装置,要求密封性好,死体积小,重复性好,进样引起色谱分离系统的压力和流量波动要很小。一般进样器有,六通阀进样器和自动进样器两种。3。3。3。色谱柱
色谱是一种分离分析手段,担负分离作用的色谱柱式色谱仪的心脏,柱效高、选择性好、分析速度快事对色谱柱的一般要求。
3.3.4.检测器
理想的HPLC检测器应满足下列要求:第一,具有高灵敏度和可预测的响应;第二,对样品所有组分都有响应,使用范围广;第三,温度和流动相流速的变化对响应没有影响;第四,响应与流动相的组成无关,可作梯度洗脱;第五,死体积小,不造成驻外谱带扩展;第六,使用方便、可靠、耐用,易清洗和检修;第七,响应值随样品组分量的增加为线形增加,线性范围宽;第八,不破坏样品组分;第九,能对检测的峰提供定性和量信息;第十,响应时间足够快.3.4分离及定性定量原理
(1)
分离原理:液固色谱是基于各组分吸附能力的差异进行混合物分离的,器固定相是
固体吸附剂,它们是一些多空性的极性微粒物质,如氧化铝、硅胶、活性炭、碳酸
钙、氧化镁等。当混合物随流动相通过吸附剂时,由于流动相与混合物中各组分对
吸附剂的吸附能力不通,故在吸附剂表面组分分子和流动相分子对吸附剂表面活性
中心发生吸附竞争.与吸附剂结构和性质相似的组分易被吸附,呈现了高保留值;
反之,与吸附剂结构和性质差异较大的组分容易被吸附,呈现了低保留值。
(2)
定性方法:?利用已知标准样品定性
该方法的原理与气相色谱的定性方法基本相同
?
利用检测器选择性定性
同一种检测器对不通种类的化合物的响应值是不同的,而
不同的检测器对同一种化合物响应也是不同的。所以当某一北侧化合物同时被两种
或两种以上检测器检测时,两检测器或几个
对被化合物检测灵敏度比值是与被测
化合物的性质密切相关的,可以用来对被测化合物进行定性分析,这就是双检测器
定性体系的基本原理.(3)
定量方法
?归一化法
归一化法要求所有组分都能够分离和响应,基本方法和气相分析色谱中
的归一化法类似.由于液相色谱检测器一般为选择性检测器,对很多组分没有响应,因此,较少使用归一化法进行定量分析。
?外标法
外标法是是以待测组分纯品配置标准溶液式样和待测式样同时来做色谱
分析来进行比较而进行定量的,可分为标准曲线法和直接比较法。具体方法常见《仪
器分析》第五章四节
?内标法
内标法是比较精确的一种测量方法。它是将已知量的参比物(称内标物)加到已知量的式样中,那么试样中参比物的浓度为已知;在进行色谱测定后,待测
组分峰面积和参比物峰面积应该等于待测组分的质量与参比物质量之比,求出待测
组分的质量,进而求出待测组分的含量
3。5高效液相色谱仪的性能检查
(1)
准备工作
?
流动相的预处理
配制甲醇—水(体积83:17)的流动相,用0。45um的有机滤膜过
滤后,装入流动相贮液器中,用超声波清洗器进行脱气10—20分钟
?标准溶液的配制
配置含苯、萘、联苯、菲格10ug/mL的正己烷溶液,混匀备用。?观察流动相流路,检查流动相是否够用,废液出口是否接好。
?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开机
按操作说明打开仪器各单元,打开输液泵旁路开关,排出
流路中的气泡,启动输液泵,并将仪器调试到工作状态,流动相的流速设置为
1。0mL/min,检测器波长设置为254nm。同时打开工作站电源并启动系统软件。(2)性能检测
?
流量精度的测定
以甲醇为流动相,按要求设定流量。待流速稳定后,在流动相排
出口用事先清洗称重过的称量瓶收集流动相,同时用秒表计时,准确的收集10mL,记录流出所需时间,并将其换算为流速
(ml/min),重复3次记录相关数据.?
检测限的测定
在基线稳定的条件下,用进样器注入一定量浓度为4×10—8g?Ml-1的萘的甲醇溶液,样品峰高应大于或等于两倍的基线峰高,按下式计算该仪器最小
检测浓度。
?
重复性测定
将仪器连接好,使之处于正常工作状态,用进样阀的定量管注入适当
的标准溶液(苯或联苯)或稳定的分析样品溶液,记录保留时间和峰面积相关数值。
连续测量5次,计算标准相对偏差RSD。
?色谱性能的测定
(1)待基线稳定后,用平头微量注射进样,将进样阀柄置于“Load"
位置是注入样品,在泵、检测器、接口、工作站均正常的状态下将阀柄转至“inject”
位置仪器开始采样。(2)从计算机显示屏上即可看到样品的流出过程和分离状况.待所有的色谱分流出完毕后,停止分析,记录好样品名对应的文件名(已知的出峰
顺序为苯、萘、联苯、菲)(3)重复进样不少于三次。
?
结束工作
待所有样品分析完毕后,让流动相继续进行20—30min,以免样品中的强
吸附杂质残留在色谱柱中。
3.6高效液相分析方法建立的一般步骤
一般情况下,HPLC分离方法的建立遵循以下步骤.(1)
了解样品的基本情况
所谓的样品基本情况,主要包括样品所含化合物的数目、种类(官能团)、相对分子
质量、pKa值、UV光谱图以及样品基本的性质(溶剂、填充物等)、化合物在有关样
品中的浓度范围、样品的溶解度。
(2)
明确分离目的?
主要目的是分析还是回收样品的组分
?是否已知样品所有成分的化学特性,或是否需要做定性分析
?是否有必要解析出样品中所有成分
?如需做定量分析,精密度需要多高
?本法将适用几种样品分析还是许多种样品分析
?
将使用最终方法的常规实验室中已有哪些HPLC设备和技术
(3)
了解样品的性质和需要的预处理
考察样品的来源形式,可以发现,除非样品是适于直接进样的溶液,否则,高效
液相色谱分离前均需进行某种形式的预处理。例如,有的样品需要加入缓冲溶液以
调节PH;有的样品含有干扰物质或“损柱剂”而必须在进样前将其除去;还有的样
品本身是固体,需要用溶剂溶解,为了保证最终的样品溶液与流动相的成分尽量相
近,一般最好直接用流动相溶解(或稀释)样品。
(4)
检测器的选择
不同的分离目的对检测器的要求不同,如测单一组分,理想的检测器应仅对所测
成分响应,而其他任何成分均不出峰.另外,如果目的是定性分析或是制备色谱,则最好用通用型检测器,以便能检测到混合物中的各种成分。仅对分析而言,检测
器灵敏度越高,最低检测量越小越好;如目的是用做制备分离,则检测器的灵敏度
没有必要很高。
尽量应使用紫外检测器,因为目前一般的HPLC都配有这类检测器,它方便且受外
界影响小。如果被测化合物没有足够的UV生色团,则应考虑使用其他的检测手段:
如示差折光检测器、荧光检测器、电化学检测器。
(5)分离模式的选择
在充分考虑样品的溶解度、相对分子质量、分子结构和极性差异的基础上,确定
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分离模式.(6)流动相的选择(以硅胶吸附色谱为例)
在硅胶吸附色谱中,对保留值和选择性起主导作用的是溶质与固定相的作用,流
动相的作用主要是调节溶质的保留值在一定范围内。在吸附色谱中,流动相的弱组
分是正己烷,实际过程中,可根据溶质所包含的官能团信息,选择适当流动相的强
组分。
?样品中只含有—OH、—COOH、-NH2这类质子给予体基团时,可选用异丙醇作为流动相
的强组分.?样品的溶质中含有—COO、-CO、—NO2和—C=O这类只接受质子的基团时,可选用乙酸乙
酯、丙酮或乙腈作为流动相的强组分。
?样品中溶质中含有-O—和苯基这类极性作用较弱的基团时按规则?、?和?的顺序优
先选择冲洗剂的强组分。
?
样品中的溶质同时含有多个-H2PO4、-COOH、-OH和-NH2等氢键力较强的基团时,则应
在规则?选择的流动相中加入适量的乙醇或乙腈,有必要时也可以加入水.3.7高效液相色谱仪常见故障的排除
高效液相色谱仪在运行过程中出现故障,其现象是多种多样的,这里只描述检测器、色谱柱、梯度洗脱装置等主要部件
3-1检测器常见故障及其处理方法
故障现象
故障原因
排除方法
基线噪声
(1)检测池窗口污染(1)用1mol?L—1的HNO3、水和
(2)样品池中有气泡
新溶剂冲洗检测池
(3)检测器或数据采集系统接触(2)加大流量赶出气泡,层架池
不良
内压力
(4)检测器光源故障(3)拆去原来的接地线,重新连
(5)液体泄漏
接
(6)较小气泡通过检测池(4)检查光源
(7)有微粒通过检测池(5)拧紧或更换连接键
(6)流动相仔细脱气,系统侧漏
(7)清洗检测池,检查色谱柱出
口筛板
(1)用1mol?L-1的HNO3、水和
(1)检测池窗口污染
新溶剂冲洗检测池
(2)色谱柱污染或固定相流失(2)再生或更换色谱柱;使用保
(3)检测器温度变化
护柱
基线漂移(4)检测器光源故障
(3)系统恒温
(5)原先的流动相没有完全除去
(4)更换氘灯或钨灯
(6)溶剂贮存瓶污染(5)用新流动相彻底冲洗系统置
换溶剂
(1)颠倒检测器,输出信号,接(1)检测器输出信号的极性不对
线
负峰
(2)进样故障(2)使用进样阀
(3)使用的流动相不纯
(3)使用色谱纯的流动相
改变仪器放置,放在合适的环境
基线随着泵往复出现噪声
仪器处于强空气中,或流动相脉动
中;用一调节阀或阻尼器以减少泵
的脉动
卸下检测池的入口管与色谱柱的随着泵的往复出现尖刺
检测池中有气泡
接头,用注射器将甲醇从出口管推
进,以除去气泡
3—2色谱柱故障及解决方法
故障
现象
解决方法
过滤片阻塞
压力增大,N下降,峰形差
倒柱冲洗或换过滤片
柱头塌陷
峰分差,N下降
修补柱头,恢复80%以上
键盒相流失
保留改变,峰形差,N下降
换柱
样品阻塞
高压
用溶解样品的溶剂冲洗柱头
强吸附的样品
N下降,保留减小
强溶剂反冲
4-3梯度洗脱引起的分离问题和解决方法
故障原因
现象
解决方法
色普图前面的峰挤成一团,且分离开始流动相太强
在开始的梯度中减少溶剂的比例
度较差
增加K、N和a,改变梯度时间、条件欠佳
色谱图中间峰分离度差
流速、柱长
柱平衡差
色谱图前面的峰保留不重复
(1)增加两次梯度之间的再生时
间
(2)一定的间隔进样
(1)加非保留的紫外吸收剂以抵
消溶剂吸收的高度
溶剂A和B有不同的紫外吸收值
基线漂移(2)用不同的波长检测
(3)用不同的检测器
(1)用HPLC级试剂
试剂或流动相不纯
在空白的梯度中有伪峰(2)纯化流动相的组分
溶剂层
部分普峰分离度突然变差
用键盒柱代替多空硅胶柱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气象色谱的测定特点及测定范围
气象色谱是基于色谱柱能分离样品中各组分,检测器能连续响应,能同时对各组分进行定性定量的以汇总分离分析方法,所以气象色谱具有分离效率高、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应用范围广的优点。
分离效率高是指它对性质极为相似的烃类异构体、同位素等有很强的分离能力,能分析沸点十分接近的复杂混合物。
灵敏度高是指用高灵敏度检测器可检测出10—1-10—3g的痕量物质
分析速度快是相对化学分析方法而言的。一般情况下,完成一个样品的分析仅需几分钟。目前气象色谱仪普遍配有色谱微处理机,能自动绘制出分离色谱图,打印出保留时间和分析结果,分析速度更快更方便。
另外,进行气象色谱分析分析的样品量少,通常气体样品仅需1ml,液体样品只需1ul,流动相易得到且价格便宜。
气象色谱的上述特点,扩展了它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它不仅可以分析气体,还可以分析液体与固体。只要样品在450?以下能气化且不分解都可以用气象色谱分析。4.2高效液相色谱的测定特点及应用范围
4。2.1特点
高效液相色谱法是在经典色谱法的基础上,引用了气相色谱的理论,在技术上,流动相改为高压输送(最高输送压力可达3。5万KPa);色谱柱是以特殊的方法用小粒径的填料填充而成,从而使柱效大大高于经典液相色谱(每米塔板数可达几万或几十万);同时柱后连有高灵敏度的检测器,可对流出物进行连续检测.高压液相色谱的特点有:1(高压:液相色谱法以液体为流动相(称为载液),液体流经色谱柱,受到阻力较大,为了迅速地通过色谱柱,必须对载液施加高压.一般可达150,3.5万KPa。2。
高速:流动相在柱内的流速较经典色谱快得多,一般可达
1,10ml/min。高效液相色谱法所需的分析时间较之经典液相色谱法少得多,一般少于1h。
3。
高效:近来研究出许多新型固定相,使分离效率大大提高。
4。高灵敏度:高效液相色谱已广泛采用高灵敏度的检测器,进一步提高了分析的灵敏度。如荧光检测器灵敏度可达10—11g。另外,用样量小,一般几个微升.5。适应范围宽:气相色谱法与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比较:气相色谱法虽具有分离能力好,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操作方便等优点,但是受技术条件的限制,沸点太高的物质或热稳定性差的物质都难于应用气相色谱法进行分析.而高效液相色谱法,只要求试样能制成溶液,而不需要气化,因此不受试样挥发性的限制。对于高沸点、热稳定性差、相对分子量大(大于
400以上)的有机物(这些物质几乎占有机物总数的75%,80%)原则上都可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来进行分离、分析.据统计,在已知化合物中,能用气相色谱分析的约占20%,而能用液相色谱分析的约占70,80%。
4.2。2气相色谱与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的具体比较
4-1高效液相与气相色谱法的比较
项目
高效液相色谱法
气象色谱法
进样方式
样品制成溶液
样品需加热气化或裂解
液体体流动相可以为离子型、极性、积(1)气体流动相为惰性气体,不予被分析的样品弱性、非极性溶液,可与被分析样品产发生作用;
流动相
生相互作用,并改善分分离的选自性;(2)气体流动相动力黏度为10-5Pa?s输送流动(2)液体流动相流动黏度为10-3pa?s,相压力仅为0.1—0。5Mpa输送流动相压力高达2—20MPa(1)分离机理:可依据吸附、分配、筛析、离子交换、亲和等多种原理进行(1)分离机理:依据吸附、分配两种原理进行样样品分离,可公选择的固定相种类繁品分离,可供选择的固定相很多;多。
固定相
(2)色谱柱:固定相粒度大小为0.1—0.5mm填充(2)谱柱:固定相粒度大小为5-10um;柱内径为1—4mm,柱效为100-1000;毛细管内径为填充柱内径为3-6mm,柱长10-25cm,柱0。1—0.3mm柱长10-100m柱温为常温—300?效为103—104;毛细管内径
0.01—0.03mm柱长5—10m柱温为常温
选择性检测器:UVD、PDAD、FD、ECD通用型检测器:TCD、FID检测器
通用型检测器:ELSD、RID选择性检测器:ECD、FPD、NPD可分析低相对分子质量、低沸点样品;可分析低相对分子质量、低沸点有机化合物;永久高沸点、中相对分子质量、高相对分子应用范围
性气体;配合程序升温可分析高沸点有机化合物;质量有机化合物;离子型无机化合物;配合裂解技术可分析高聚物.热不稳定,具有生物活性的生物分子。
溶质在溶液的扩散系数(10—5cm2?s—1)溶质在气象的扩展系数(0.1cm?s—1)大,柱外效很小,因此在色谱柱以外的死空间应尽仪器组成
应的影响小,对毛细管气相色谱应尽量减小柱外效量小,以减小驻外效应对分离效果的影应对分离效果的影响
响。
4.3对比论述
气相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法都是良好的分离分析方法.对于气相谱分析,他对占有机物20%的具有较低沸点且加热不易分解的样品具有良好的分离效果。而高效液相色谱法则弥补了气象的不足,恰好对高沸点、高分子、热稳定性差受热易分解、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能起到良好的分离分析效果。
通过对两者的进一步分析与比较,将会避免在分析工作中走弯路,提高分析工作的工作效率。
4.4色谱分析发展与未来展望
色谱分析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并对分析行业做出了巨大贡献。McNair认为气象色谱(GC)是世界上应用最广的分析技术,他仍处于上升趋势,有报告估计GC一起和备件在世界市场上高达十亿美元,并以3%-4%逐年增加,其中软件35%,硬件65%。气象色谱的分析方法的理论知识在现阶段,以处在成熟阶段,相赢的仪器设备种类不断出现,将来的发展趋势是增强自动化,特别是计算机工作站的使用,以及专门的进样装置与仪器的一体化,包括顶空、吹扫捕集、固相猝取
、超临界流体猝取和加速溶剂猝取。GC仪器将以5%—10%的速度增加,更趋向于自动化。
高效液相色谱(HPLC)近年已65—8%的速度增长,其中活跃的领域是例子色谱(IC)疏水作用色谱(HIC),HPLC除具有GC的有点以外还有应用面广,可以进行制备分离,在生命科学中有很大的应用前景。HPLC的仪器市场尚未成熟,他将持续增长,主要在LC/MS系统以及开发更为简单
随着市场对分析仪器的要求愈来愈高,将会为色谱分析发展注入强大动力,近些年来超临界流体色谱、高效毛细管电泳、毛细管电色谱等等新领域都有所发展,色谱分析法将趋于多元化,自动化。
参考文献
[1]《仪器分析》第二版第六、七章.[2]《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与维护》
[3]
《色谱概论》第二版
[4]《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
篇五:食品质量与安全的论文
关于食品安全的论文范文(强烈推荐6篇)
论文范文一
题目:论食品安全监管的制度创新
本论文从食品安全的角度出发,借鉴发达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食品安全监管的经验,结合中国的国情,分析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食品安全监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我国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提出建议。构建了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重点研究了食品安全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模型并提出了微生物风险评估的模型。
关键词: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标准;免检;问责;理念
内容提要:我国《食品安全法》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有若干制度创新,目前监管合作比监管分工更具挑战性与艰巨性,因而应废除各类商品免检制度。政府官员的问责机制不能取代国家对受害消费者的赔偿责任。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树立
发展
与规范并重、公平与效率兼顾、监管与服务相统一、监管与维权的理念。
一、三鹿事件催生了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根本创新。
2008年9月被公开披露的三鹿事件对
中国
经济
与社会的冲击波不亚于汶川地震,堪称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次"大地震";.首先,三鹿事件严重损害了民族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消费者是弱势群体,儿童消费者又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其次,导致了
企业
产品安全度的诚信株连,包括企业内部的产品之间的诚信株连、纵向的行业株连和横向的地域株连,并导致了行业的重新洗牌。值得注意的是,消费生活中的"有罪推定";思维不同于刑法中的"无罪推定";思维,但的确深深植根于广大消费者的内心世界。其三,贬损了企业和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品牌。广大消费者不禁要问,连婴幼儿的痛哭声都无法打动其良知的企业家究竟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其四,严重打击了消费者的消费信心,致使不少消费者持币待购,制约了食品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其五,充分暴露了我国现行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巨大漏洞以及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监管能力的严重缺失。
三鹿事件的爆发为当时立法机关审议和修改《食品安全法》提供了经典的反面立法
参考
资料。为进一步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
发展观,提高食品安全度,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推动我国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食品安全法》在要求食品企业诚信经营、要
求行业协会严格自律、鼓励公众理性消费、鼓励社会监督的同时,将创新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加大政府对消费者的保护力度作为该法的重中之重。
二、建立信息共享、快捷高效、无缝对接的全程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由于食品安全涉及食品生产、加工、储藏、运输、流通和消费等诸多环节,任何一家监管部门都难以单独承担安全监管的重责大任。在"一个部门管不了";的情况下,现行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被迫选择了多家部门分段监管的思路。其中,农业部门负责初级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管,质检部门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工商部门负责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管,卫生部门负责餐饮业和食堂等消费环节的监管,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对食品安全的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依法查处重大事故。
分段监管体制虽然有助于督促相关部门各司其职,避免"一个部门管不了";的现象,但也出现了"多个部门管不好";的弊端:监管部门之间既存在着监管重复,也存在着监管盲区。在"田头";到"餐桌";的各个食品生产经营环节,似乎都有农业、质监、工商、卫生等部门"重兵把守";,但有毒有害食品仍在市场上泛滥成灾。三鹿事件堪称这一监管体制弊端的经典脚注:作为三聚氰胺源头的奶源收购站就不属于上述任何部门的监管范围;而在消费者投诉产品质量问题后,相关部门之间要么缺乏信息互通,要么相互推诿。再如,对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食品安全标准制定、食品安全信息公布等不属于任何一个环节的事项,由哪个部门负责并不明确,客观上又产生了部门职能交叉、问责不清的严重问题。由于职责分工不清,有些部门在小集团利益的驱使下,采取了"有利就抢着管,无利就让着管";的实用主义思维,必然削弱监管部门的监管效率,甚至贻误最佳监管时机。
为彻底打破"一个部门管不了、多个部门管不好";的恶性循环,《食品安全法》在坚持和完善多龙治水、分段监管体制的同时,要求建立信息共享、快捷高效、无缝对接的全程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为充分挖掘相关监管部门的监管资源,实现各监管部门之间的分工负责和职责明晰,立法者坚持和完善"多龙治水、分段监管";的多元监管体制,厘清了监管部门的法定职责。就中央层面的监管职责分工而言,《食品安全法》第4条第2款和第3款规定:"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责,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食品安全标准制定、食品安全信息公布、食品检验机构的资质认定条件和检验规范的制定,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国务院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照本法和国务院规定的职责,分别对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活动实施监督管理";.就地方层面的监管职责分工而言,该法第5条第2款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照本法和国务院的规定确定本级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为消弭监管空隙、铸造监管合力,提高监管效率,《食品安全法》第4条第1款要求国务院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作为全国层面的监管议事协调机构。该委员会应着力于对食
品安全监管工作进行协调和指导。为消除横向监管部门之间的监管盲区,该法第6条还要求县级以上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加强沟通、密切配合,按照各自职责分工,依法行使职权,承担责任。为保持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动态性与开发性,《食品安全法》第103条还授权国务院根据实际需要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制作出调整。
为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对当地食品企业的监管资源优势,立法者要求地方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管负总责。《食品安全法》第5条第1款和第3款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一负责、领导、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全程监督管理的工作机制;统一领导、指挥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完善、落实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责任制,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进行评议、考核。上级人民政府所属部门在下级行政区域设置的机构应当在所在地人民政府的统一组织、协调下,依法做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地方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管负总责有利有弊。利在于,地方政府对被监管对象最熟悉、最了解,最容易实现食品安全的源头治理;弊在于,地方政府与被监管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出于本地财政收入、政绩和人情等多种因素的考量,地方政府有可能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推行地方保护主义。对这一潜在的监管道德风险,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应当保持高度警惕。
笔者认为,贯彻《食品安全法》的关键是,一手抓监管分工,一手抓监管合作。换言之,既强调每家监管部门依法勤勉、权威高效地履行各自法定职责;又强调监管部门之间信息共享、监管联动、无缝对接,最终全面建立360度全方位、24小时全天候地覆盖各种食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环节的合作监管体制。与监管分工相比,监管合作更具挑战性与艰巨性。
三、弘扬源头治理理念,建立统一的食品。
首先,确立了食品安全标准的统一性。一是第19条将食品安全标准界定为强制执行的标准,除食品安全标准外,不得制定其他的食品强制性标准;二是第21条第
1款要求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制定、公布,国务院标准化行政部门提供国家标准编号;三是第22条要求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对现行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和有关食品的行业标准中强制执行的标准予以整合,统一公布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四是第23条要求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经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审查通过;五是在没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情况下,才例外允许制定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其次,确立了食品安全标准的动态调整机制。《食品安全法》第16条明确规定,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是制定、修订食品安全标准和对食品安全实施监督管理的科学依据;需要制定、修订相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立即制定、修订。第23条第2款也要求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时,要依据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并充分考虑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参照相关的国际标准和国际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而食品安
全风险评估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机制。食品安全中的安全隐患(包括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的有害因素)有可能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地显现出来。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变化了,食品安全标准也必须与时俱进。
其三,确立了以人为本的食品安全标准制定理念。《食品安全法》第99条将"食品安全";界定为"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第18条要求制定食品安全标准以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为宗旨,做到科学合理、安全可靠;第23条第2款要求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时要广泛听取食品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意见,以充分尊重广大消费者对标准制定的话语权。在实践中,有人认为我国现在生产力水平低,食品安全标准不能和发达国家看齐。这个观点是错误的。要正确看待中国特色。中国特色不是保护落后的代名词。相反,中国特色要求中国的食品更加安全,食品的生产经营更加人性化,食品安全标准也要与发达国家看齐。
其四,鼓励企业慎独自律,出台严格的食品安全标准。该法第25条既允许企业在其生产的食品没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者地方标准的情况下制定企业标准,作为组织生产的依据;也鼓励食品生产企业追求卓越,见贤思齐,制定严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者地方标准的企业标准。
四、弘扬勤勉行政理念,废除食品免检制度。
为在食品安全监管领域建设服务型政府,《食品安全法》弘扬了勤勉行政的立法理念。可圈可点的一个例证便是废除了食品免检制度,强化了食品检验力度。国家质量监督部门建立的食品免检制度就是诸多商品免检制度中的一项而已。虽然食品免检制度的设计本意是好的,但实际操作效果一直遭人诟病。三鹿事件误导和坑害广大消费者的危险杀手锏就是食品免检制度。因为,含有三聚氰胺的三鹿婴幼儿奶粉恰好就是免检食品。
有鉴于此,《食品安全法》第60条第1款明文禁止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对食品实施免检,并在第2款和第3款要求加大食品检验力度:一是要求县级以上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食品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抽样检验;二是规定上述部门在执法工作中需要对食品进行检验时,要委托符合该法规定的食品检验机构进行,并支付相关费用。
《食品安全法》第60条第1款明文禁止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对食品实施免检固然正确,但食品之外的其他商品免检制度何去何从,立法者语焉不详。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修改之际,笔者认为立法机关应当一鼓作气彻底废除各类商品免检制度。
食品免检制度本身的危害极其严重。首先,监管者放弃了对免检商品的监管职责。
质量存有瑕疵甚至危险的商品,只要有免检招牌,即可一路绿灯,畅通无阻。二是
企业
放弃了自律。既然监管者都不再检查,企业何必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公司的大股东、经营管理层乃至一线员工都会放松自律监管。三是助长了同行企业之间的不公平竞争。在免检招牌的庇护下,价高质次的免检商品招摇过市,而使没有免检招牌的同价质优商品举步维艰。四是误导了广大消费者的理性选择。许多消费者存在从众心理,对监管者免检的劣质商品
自然
也是深信无疑。
其实,免检制度设计本身的逻辑漏洞百出。因为,一个企业昨天诚信,并不代表今天诚信、明天继续诚信;一个企业昨天生产的商品合格,也不代表该企业今天和明天生产的商品依然合格。因此,监管者没有能力、也没有义务保证一个企业明天和后天生产的商品质优价廉。
鉴于免检制度本身蕴含的法律
风险和道德风险,笔者建议在食品之外的其他商品出现重大群体性安全事故之前,应尽快废除各类商品免检制度。这也是从三鹿奶粉免检丑闻中萃取出来的重要法律营养素。
五、强化政府官员违反法定职责的法律责任追究机制。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地方政府和行政机关固守"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传统
发展
观,玩忽职守、怠于履行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和净化食品市场秩序的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导致惟利是图的食品生产经营者有恃无恐地制造食品安全问题,一些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屡屡发生。一些行政机关还为不具备法定食品生产经营资质的经营者大开绿灯,为其发放行政许可牌照,社会影响极坏。
法治的第一要义是治官,遏制官员为谋私而滥权、弄权与弃权的行为。《食品安全法》授予行政机关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责对被监管者而言是行政权、国家公权力,对广大消费者与社会公众而言则是沉甸甸的责任。为督促行政权执掌者各司其职,立法者从反面规定了行政权执掌者拒绝或怠于行使监管职责、以及滥用职权监管职责的法律责任。此种法律责任既包括国家对政府官员给予的行政处分,也包括国家对受害消费者承担的国家赔偿责任。
在2008年的三鹿事件中,某些监管部门的负责人主动引咎辞职,地方政府的主要负责人也被撤职。这种问责机制对于牢固树立法治政府、责任政府与服务型政府的新理念,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产生了积极的法律效果、社会效果与
政治
效果。为将此种问责机制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食品安全法》第95条分别规定了地方政府主要领导和监管部门主要领导的行政处分措施。虽然只有一个法条,但微言大义,对地方和部门领导的心理震慑能力不可小视。因为,无论省、自治区、直辖市一级人民政府的"一把手";,还是国务院所属监管部门的"一把手";,都有可能由于本地、本部门违反法定食品监管职责而被摘掉"乌纱帽";.
根据《食品安全法》第95条第1款之规定,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中违反该法规定、未履行职责,本行政区域出现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大过、降级、撤职或者开除的处分。此处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既包括地方政府主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副职领导(如副县长、副区长、副市长、副省长),也包括地方政府的正职领导(如县长、区长、市长、省长)。
根据《食品安全法》第95条第2款之规定,县级以上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关行政部门违反该法规定、不履行本法规定的职责或者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大过或者降级的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撤职或者开除的处分;其主要负责人应当引咎辞职。与地方政府官员的前述解释类似,该条款中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既包括部门主管副职领导,也包括部门正职领导。倘若监管部门主要领导本人拒绝或怠于引咎辞职,依据《公务员法》第82条第4款,应当责令其辞去领导职务。
但是,政府官员的问责机制不能取代国家对受害消费者的赔偿责任。为了在食品安全领域更好地建设法治政府、诚信政府、勤勉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笔者曾在《食品安全法》审议过程中建议增加规定行政机关不作为的国家赔偿责任。但最终出台的《食品安全法》第95条并未规定国家赔偿责任。笔者认为,这一立法态度不能解读为国家赔偿缺乏法律依据。相反,倘若消费者由于地方政府或监管部门拒绝或怠于履行法定食品安全职责的具体行政行为而遭受损害、而且不可归责于食品生产经营者,受害消费者有权依据《行政诉讼法》和《国家赔偿法》对于该行政机关提起行政诉讼,行使国家赔偿请求权。
根据《国家赔偿法》第14条,赔偿义务机关赔偿损失后,应当责令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工作人员承担部分或者全部赔偿费用;对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责任人员,有关机关应当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就实现了行政机关对社会公众承担法律责任制度安排与公务员对其所在机关承担法律责任制度安排的有机衔接。
要注意区分国家赔偿与国家垫付的性质。在三鹿事件中,国家和地方政府曾替企业垫付了受害婴幼儿的医疗费。国家有权就其向受害消费者代垫的医疗费用依据无因管理之债的法理依据向责任企业行使追偿权。该笔费用应由责任企业承担,而不应转嫁到国家身上。因为,让国家买单等于让全体纳税人和公众消费者为责任企业买单。
从长远看,为彰显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的服务型政府理念,建议《食品安全法》未来修改时明确增加规定:"地方人民政府以及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关行政部门拒绝或者怠于履行本法规定的职责或者滥用职权、造成消费者财产和人身损失的,受害消费者在无法从食品生产经营者获得民事损害赔偿时,可以对有过错的行政机
关提起行政诉讼,请求获得国家赔偿";.该款规定强调了行政机关的先诉抗辩权,缩小了国家赔偿的范围。因为,只有无法从食品生产经营者获得民事损害赔偿的消费者才可以对有过错的行政机关提起行政诉讼,请求获得国家赔偿;至于可以从食品生产经营者获得民事损害赔偿的消费者无权直接对有过错的行政机关提起行政诉讼,请求获得国家赔偿。这就大大降低了国家赔偿的比例,不至于给各级人民政府财政支出造成较大压力。当然,治本之策是监管部门勤勉监管,加大保护食品消费者的工作力度,从而减少食品安全事故发生。
六、落实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核心要义是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要落实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必须牢固树立发展与规范并重的理念。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笔者认为,发展是目标,规范是前提,法治是基础,和谐是关键。因此,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在运用国家公权力介入市场时,要完整科学准确地把握规范与发展之间的辨证关系,把规范贯穿于食品行业发展的全过程。食品行业只能在规范中发展,在发展中规范。必须强调边发展、边规范。要彻底扭转"重发展、轻规范";,"先发展、后规范";,"只发展、不规范";的错误理念和做法。一些地方和部门片面放松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活动,结果不是保护了市场,而是害了市场。一些地方在
"地方保护主义";思想的驱使下,甘当假冒伪劣产品的保护伞,到头来不仅没有拉动当地的经济
增长,反而拖累了地方经济发展,甚至导致了地方企业的整体诚信株连,教训极为深刻。近年来食品安全事故中大案要案的查处对于保护广大消费者的消费信心,推进食品行业的诚信经营,提高食品行业的竞争力发挥了积极作用。因此,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打击食品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既是法治工程、规范工程、稳定工程,也是民生工程、发展工程、增长工程。
要落实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必须牢固树立公平与效率兼顾的理念。传统发展观认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或者,在初次分配阶段强调效率,在二次分配阶段强调公平。长期以来,重效率、轻公平的思维定势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重效率、轻公平的传统思维不仅导致公平正义、诚实守信的主流价值观受到污染,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遭到破坏,效率目标也很难实现。公平与效率既有差异、冲突的一面,也有相容、共生的一面。在和谐的食品市场中,公平价值与效率价值同等宝贵。公平培育效率,效率成就公平。食品安全监管越严密,食品生产经营者越能慎独自律,食品市场越具有活力。
要落实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必须牢固树立监管与服务相统一的理念。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之所以强调服务型政府建设,一是由于相对于人民群众和广大市场主体(包括经营者与消费者)而言,政府处于代理人和公仆的角色;二是由于相对于市场经济体制而言,政府在资源配置上只能处于监管者和辅助者的角色。服务型政府中的"服务";是个广义概念,主要囊括了尊重型服务、保护型服务、指导型服务与促成型服务。对于尊重型服务而言,监管部门要尽量尊重市场主体自治与市场自律,鼓励食品生产经营的创新活动,充分发挥市场手段和民事责任手段在恢复市场秩序方面的积极作用。对于保护型服务而言,监管部门要充分运用行政核准权限、行政监督权限、行政调查权限、行政处罚权限、行政调解权限,维护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秩序,制止和打击损
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对指导型服务而言,监管部门应当继续积极发挥行政指导职责,推动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健康发展,加大消费
教育
和消费指导力度。对于促成型服务而言,监管部门要努力促成和帮助食品生产经营者依法进出市场,提供食品消费和经营决策所需的信息和咨询,完善食品企业失信制裁数据库等。
要落实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必须牢固树立监管与维权相统一的理念。监管与维权既有区别,也有联系。监管是手段,维权是目标。食品安全监管的实质是遏制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不法行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利。在消费者诸多维权手段中,行政保护力度最大、成本最低。因此,食品安全监管必须与维权有机统一起来。维权的需要延伸到哪里,监管的阳光就应照射到哪里。笔者认为,监管部门在对各类市场主体提供平等保护的同时,应向处于弱势地位的消费者予以适度倾斜。这是贯彻和扞卫平等原则的需要,也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要求。量大面广的消费者权益既具有私权和个体利益的特点,还具有社会权和社会公共利益的特点。消费者仅靠一己之力往往很难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不得不求助于国家公权力和社会力量。因此,监管部门向弱者适度倾斜就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稳定。
论文范文二
题目:怎样提高餐饮食品安全监管水平
摘要:民以食为天,在现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所有领域中,食品领域始终是其中最为关键也最重要的领域,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食品领域发展十分迅速,相关的餐饮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餐饮行业作为社会服务业中的重要分支,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有重要的影响,能够缓解社会压力,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餐饮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食品安全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所以餐饮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我国的餐饮行业发展以来,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严重影响了餐饮食品安全监管水平的提升。所以本文就针对现代餐饮行业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进行分析,提高餐饮行业的食品安全监管水平。
关键词:餐饮行业,食品安全,监管
餐饮业是我国人民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接触的重要社会服务行业,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自从我国餐饮行业发展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就得到了迅速的提升,但是餐饮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我国的餐饮业,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存在着很多漏洞,使得人们的食品安全存在一定隐患,所以在现代餐饮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想办法提高餐饮食品安全监管水平。
1.餐饮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性
1.1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餐饮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直接关系着人们的日常饮食安全和质量,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食品行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餐饮行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对餐饮食品安全进行监管,能够防止假冒伪劣等不安全食品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减少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近几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出现,从苏丹红到三聚氰胺,人们脑海中关于食品安全的弦已经越绷越紧,对于食品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在后期仍然出现大范围的群体性食物安全事件,就会给人们带来严重的不安全感,给社会稳定带来极大威胁。早些年的很多西方国家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食品安全问题,在给本国人民带来严重的健康问题以外,还对国家食品贸易造成了巨大的打击,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影响了国家经济发展和安全。因此在现代餐饮行业的发展中,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管,能够最大程度的防止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从而保证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1.2节约社会医疗资源
食品安全问题不仅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对于社会医疗资源也会造成影响,因为食品安全问题的爆发往往呈现突发性的特点,而且波及的范围比较广,属于群体性事件,对于很多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都会带来威胁。因此,在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发生之后,其波及范围和影响力都是很大的,想要对人们进行有效的医治,就需要消耗大量的社会公共医疗资源,这对于我国的经济来说,也是一项极大的负担。
1.3促进餐饮行业健康发展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餐饮行业发展十分迅速,但是我国的餐饮行业准入门槛比较低,这就导致餐饮行业的从业人员素质水平参差不齐,行业主体的责任意识淡薄,使得我国的餐饮行业发展不健康,存在着许多的隐患。在这种情况下,对餐饮企业进行有效监管,能够使条件比较差的小餐饮主体得到整改,从而提高餐饮行业的整体服务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保证餐饮行业的健康发展。
1.4保证人们的饮食安全
饮食安全始终是人们关心的重要话题,在我国餐饮行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饮食安全,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餐饮行业的食品安全,因此对于餐饮行业的食品安全进行监管,可以最大程度上杜绝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保证人们的饮食安全。
2.目前餐饮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存在的问题
2.1整改难度大
餐饮行业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整改难度比较大,因为我国的餐饮行业中,餐饮行业主体的数量比较多,质量也参差不齐,尤其是很多小餐饮企业经营者,其自身并不具备经营资质,食品的质量和安全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在对其进行整改的过程中,这些小餐饮企业经营者由于文化程度比较低,对食品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认识不足,经常不配合整改,或者整改后不达标,即使当时整改达标,但是这种达标的状态并不能长时间维持,一段时间之后又会出现问题。
2.2行政处罚困难
行政处罚困难是现在餐饮行业、食品监管工作中的普遍问题。很多小餐饮企业的经营者文化程度比较低,法律意识也不强,在收到执法人员的处罚结果后,往往不愿意配合。因此即使对其进行了行政处罚,但是却起不到应有的整治效果。
2.3执法力度不足
基层的食品监管部门,在对餐饮行业进行食品安全监管时,由于工作比较繁重,所以在工作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工作敷衍的情况,对于一些存在问题的小餐饮经营者,并没有进行应有的处罚,这就使得工作人员在执法的过程中,难以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处理,工作中存在很多的盲区,使得执法工作难以满足食品安全监管的要求。
3.提高餐饮食品安全监管水平的策略
3.1健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想要提高食品餐饮行业的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就要建成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提供制度和体系基础,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指明方向,对工作中的各个流程提出具体的要求,明确工作流程和工作的目标,对餐饮经营者及责任主体
进行明确,使其明确自身的职责和义务,从而在餐饮行业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发挥出应尽的职责。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中,要严格规范餐饮工作人员的资质和素质,加快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建设和完善,对餐饮服务行业的工作人员进行明确的规定,要求其在上岗前接受专业的培训,从而提高其工作的规范性。
3.2加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技术
在餐饮服务行业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整个工作流程需要有相应的食品安全技术作为支撑,所以需要加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技术的建设,对于餐饮服务行业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相关技术进行完善,尤其是要科学谋划餐饮食品抽检工作,为餐饮食品安全检测工作配备专业的快检设备,并建立统一的检测信息平台,保证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顺利进行,提高监管工作的效率,并对监管工作的成果进行公示和共享,并向社会公开,向消费者传递餐饮服务单位的相关信息,从而避免了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保障人们的饮食安全和身体健康。
3.3凝聚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共治合力
餐饮服务行业的食品安全监管相关工作并不是独立的,需要很多部门以及餐饮行业主体共同参与,保证监管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监管的质量,所以在监管工作中,需要凝聚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共治合力,充分调动起政府部门、商家以及消费者的参与度,共同合力进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消费者需要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有一定的认识,在日常的生活和消费中,需要对一些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的餐饮服务商家进行举报,积极参与进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餐饮单位的主体,一定要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在经营的过程中,要推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的建设,保证食品安全,并提高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透明度,加强公众监督。政府部门需要加强对餐饮行业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力度,严格执法,端正工作态度,保证工作质量,对于存在食品安全问题的商家,一定要进行严格的整治。
4.提升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治理水平
想要提升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就需要提升相应的治理水平,目前我国的餐饮行业食品安全治理工作主要包括量化分级管理、依法管理和主动公开食品安全信息几种方式,这几种方式都能够相应的提升餐饮服务的食品安全治理水平,尤其是其中的量化分级管理方式,能够对监管部门、餐饮服务单位和消费者都进行一定的规范和引导,保证餐饮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顺利进行,而且这种方式在使用的过程中成本比较低,可以提升监管的成效。
5.结束语
餐饮行业的食品安全关系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餐饮行业的食品安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我国必须要加强餐饮行业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提升食品安全监管水平,保障人民的饮食安全。
参考文献
蒋丽,丁学亮.小餐饮食品安全监管思路.食品安全导刊,2017(33):22.
【2】高超.加强餐饮食品安全卫生监督工作的思考.中国卫生产业,2016,13(27):56-58.
陈映明,邓勇.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及对策建议.中国农村卫生,2015(05):16-18.
篇六:食品质量与安全的论文
食品质量安全论文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也是国家安定、社会发展的根本要素。在任何一个国家,食品质量及其安全性都是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百姓共同关注的一个永恒主题。食品安全不仅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与健康,还涉及到一个单位乃至一个国家的声誉。由食品安全问题引起的事件还会直接影响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以及国际间的合作。为此,笔者简要论述了食品质量与食品安全性。
1食品质量
食品质量,是指食品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包括食品的外观、品质、规格、数量、重量、包装以及安全卫生等。食品质量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1.1食品的特性
食品特性指食品本身固有的,可以相互区分的各种特征,如外观特性、内在特性、适用性、质量特性等。外观特性包括大小、粗细、长短等形态,黑白、黄绿、青红等颜色;内在特性包括老嫩、口感、纯度等;适用性包括使用范围、食用方法、食用条件等;质量特性包括营养成分、保健性能、保质期限、有毒有害物质含量等。食品特
性有些可以通过人的感觉,如嗅觉、触觉、味觉、视觉、听觉等识别,有些只能通过仪器设备检测才能发现,如对人的生理影响或有关人身安全的特性;有些食品特性通过定性描述就很清楚,有些则需要定量说明。为表示食品质量,食品包含的一些成分不仅要说明有无,而且还要说明多少。
1.2对食品的要求
消费者和社会对食品的要求,包括明示的要求和隐含的期望,可由不同的相关方提出。明示的要求是指在文件中明确规定的要求,如社会关于食品生产加工及其食品本身的安全、环境、自然资源等方面法律、规章、条例等规定;国家、行业或者地方关于食品的标准、规范和技术要求;市场对食品的要求,如市场准入条件、标识包装特点。隐含的要求或期望是指社会、消费者和其他相关方惯例或一般做法所考虑的需求或期望。隐含的要求或期望,是人们的意愿和期盼,是消费者对某类或某种食品长期形成的理解和要求,没有文件规定。如消费者一般认为,芹菜是绿色、细长具有特有清香气味、多纤维素的一种蔬菜,否则就不是芹菜。生产者为市场提供的芹菜不能脱离消费者对芹菜的这些基本理解。
1.3满足消费者的程度
食品满足消费的程度,指食品满足明示要求和隐含期望的情况,它既包括满足规
定要求的客观水平,也包括消费者对满足预期使用目的主观评价。质量是一种客观状态,其本身既不表示人们在主观上所做的优良程度评价、在定量上所做的技术评价、在效果上所做的适用性能评价,也不表示人们的主观质量要求。食品满足明示的要求,达到标准,说明食品质量合格。
2食品安全性
食品安全性是食品质量的基本要素。食品的安全性,就是要求食品应当无毒、无害,是指正常人在正常食用的情况下摄入可食状态的食品,不应造成对人体的危害。对它的充分理解应该注意2个方面:一是对危害人体的界定。这种危害应包括消费者急、慢性毒害、感染疾病,危及消费者及其对后代的隐患。二是对无毒无害的界定。这是一种会对食品产生潜在危害健康的生物、化学、物理因素或状态。随着人类社会和现代科学的发展,一方面新的有毒有害物质不断被发现,另一方面新的检测技术和方法发现原本被认为“清洁无污染”的食品中也广泛存在着极微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因此,从食品安全性的内涵和外延来看,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食品的安全性越来越不是一个能够简单、明确判断的事情。
美国学者Jones建议应该区分绝对安全性与相对安全性2个不同的概念。绝对安全性被认为是指确保不可能因食用某种食品,而危及健康或造成伤害的一种承诺,也就是食品应绝对没有风险。不过,由于在客观上人类的任何一种饮食消费,甚至其他行为总是存在某些风险,绝对安全性或零风险是很难达到的,尽管这是当代环境威
胁加剧条件下普通消费者追求的目标。所谓相对安全性就是一种食物或成分,在合理食用方式和正常食量情况下,不会导致对健康损害的实际确定性。任何食物成分,尽管是对人体有益的成分或其毒性极低,若食用数量过多或食用条件不当,都可能引起毒害或损害健康。如食盐摄入过量会中毒、过度饮酒伤身体等。饮食的风险不仅来自生产过程中人为施用的农药、兽药、添加剂等,还大量来自食品本身含有的天然毒素。过度偏食可能使食品中某些化学成分在人体超量积累达到有害程度。某些食品的安全性又因人而异,如鱼、蟹类水产品经合理的加工制作及适量食用,对多数人是安全的,但对少数有鱼类过敏症的人可能带来危险。食物中某些微量有害成分的影响,也往往在对该成分过敏的人群中表现出来。以上说明,一种食品是否安全,取决于制作、食用方式是否合理,食用数量是否适当,还取决于食用者自身的一些内在条件。
食品绝对安全性与相对安全性的区分,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一方面是消费者,另一方面是管理者、生产者和科技界主流派对什么是安全食品在认识角度上的差异。前者要求对他们提供没有风险的食品,而把近年频繁发生的安全性事件归因于技术和管理的不当。后者从食品构成及食品科技的现实出发,认为安全食品并不是完全没有风险的食品,而是在提供丰富营养和最佳品质的同时,力求把可能存在的任何风险降至最低限度。可以认为,这2种不同的概念既是对立的,又是互补的,是人类对食品安全性认识发展与逐渐深化的表现,从需要与可能、现实与长远的不同侧面,概括了食品安全性比较完整的含义。
3结束语
食品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保证食品安全,防止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维护安全稳定的重要措施。吃的放心、吃的安全、吃的健康,这是公众的强烈愿望和共同的健康追求,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而倡导和建立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正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是公共卫生工作的根本宗旨。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众的健康权益,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食品工作者和食品消费者,要正确认识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性,确保消费者吃的放心、吃的安全、吃的健康编辑。
篇七:食品质量与安全的论文篇八:食品质量与安全的论文
?品质量安全论?论?常?来指进?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章,简称之为论?。它既是探讨问题进?学术研究的?种?段,?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学术交流的?种?具。它包括学年论?、毕业论?、学位论?、科技论?、成果论?等。?品质量安全论?1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们对于健康和安全提出了更?的要求。?品是?类?存的重要物质基础,更与?们的健康息息相关,因此必须确保?品质量安全,?加强?品安全预警管理则是重要的前提和基础。?章对我国?品质量安全预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了深?细致的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为相关??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品质量安全;预警管理;现状分析;危机应对
1我国?品质量安全预警管理存在的问题
1.1责任主体不明确 在权限分配上,我国的?品质量安全管理分属不同的部门,预警管理也较为复杂。管理职能较为分散,并且存在越位、错位和缺位等现象。?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涉及诸多环节和领域,其权限分属多个部门,各个部门之间在信息共享和相互协调??较差。对于这些管理部门的责任和义务,?前还没有较为明确的规定,因此在?作中很难做到尽职尽责,出现问题后更是互相推诿,逃避责任。
1.2法律体系缺乏系统性 ?前,我国与?品质量安全相关的法律和法规还不够完善,系统性和协调性不强。从农?到餐桌,每个环节都会对最终的?品质量造成影响,然?当前的法律法规并不能进?全?的涵盖,在执法的过程也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制定?部完整?统?的,针对于?品质量安全预警的法律势在必?。
1.3技术装备?段落后 与发达国家相?,我国在很多??仍然与之存在很?的差距,如监测机构、设备、?员?法等,并且在很?程度上受到了当前技术?平的限制。发达国家拥有?型的精密仪器和检测技术,?我国在污染物的检测??则较为?缺。同时,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我国?部分地区的检测检验机构设备和仪器较为简陋,功能单?,对于突发性的?品安全事件难以应对,对于违法?为的查处?度也存在不?。
1.4?品安全标准体系不完善 发达国家对于?品安全标准?常重视,在实施标准化战略的?阔领域,发达国家将?品安全标准作为了关注的重点,并把健康保护作为发展的?标。我国现?的?品安全标准可操作性不强,?且时间跨度较?,与国际标准有很?的差距。?发达国家所采?的标准,很多甚??于国际标准?平。我国与发达国家在安全标准体系上的差距,导致了我国的标准在国际上没有较?的可信度。
1.5管理制度缺位或不规范 ?先,我国传统的管理?式通常以事后管理为主,缺乏?品质量安全风险管理的机制。?品质量安全管理主要采?产品抽查和事故调查等?式来实现,然?这种管理?式过于简单,现代?品质量安全管理趋向系统化、复杂化发展,采?旧的管理?式已?法满??品?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其次,?品质量安全信息的资源严重不?,相应的体系不健全。?前全国互通的信息?络体系还没有建成,?法实现资源的共享,不能为?产者、消费者,以及相关的决策部门提供?品安全的信息,现有的信息不集中,共享机制?缺。
1.6国家财政投?不? 财?不?是发展中国家普遍?临的问题,我国在?品质量安全??的资?投?尚有不?。这就导致某些国家急需的检测项?,在能?上较为?缺,与世界先进?平的差距也?益加?,对于?品卫?监督管理?平的提?极为不利。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些执法机构只注重罚款,监督执法?作不够认真负责,?法有效杜绝违法?为的发?。
1.7科技实?不强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范围内对于?品质量安全预警的管理已经取得了较为瞩?的成果。相对??,我国在这???的?作则起步较晚,缺乏专业性?才,基础较为薄弱,危险性评估技术也与国际先进?平有着较?的差距。因此,需要积极追踪世界先进的科技发展动态,分析对我国?品质量安全造成影响的主要因素,并在关键的技术领域进?基础性的研究。
1.8预警管理?员职业化?平不? 当前,我国从事?品质量安全预警管理的?员,其专业背景较为单?,因此知识?较为狭窄。此外,我国对于从事预警管
理?作的?员的培训要求不?,对于任职资格也没有明确的规定,缺乏系统?完整的考核制度和培训制度。
2完善我国?品质量安全预警管理的具体对策
2.1明确责任主体,构建科学统?的管理体系 ?前,我国的?品安全管理采?多部门管理的?式,因此应建?以政府职能部门、决策中?负责?、辅助参谋部门组成的专职性机构,对多部门的管理体系进?协调,同时使每个机构的作?和职责都得以明确,使之协调?致的?作。
2.2构建合理的预警系统 ?品安全事件的发?,不仅危害了?们的健康和安全,还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因此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应进?步完善?品安全管理体制,?安全预警机制的建?则是重要的基础和前提,应以创新、全?、及时和?效为原则,形成科学有效的预警机制。
2.3建?快速反应系统 在危机发?前通常会有?定的预兆,?品质量安全事件也同样如此。捕捉这些征兆的信号,并了解、评价和预测引发?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因素,对社会环境和?然环境进?分析,从?了解和掌握事件发展的动态和趋势,对于环境的细微变化能够及时发现,做出合理分析。当不利因素出现时,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将危险遏制在萌芽状态,防?事件的扩?,减轻其对于社会造成的影响。?品质量安全预警管理机构快速反应系统的建?,则可以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
2.4加强职业队伍建设 专业性的?才在?品质量安全预警管理的?作中,具有?常重要的作?。为推进?才的建设,应加强国家教育机构的?才培养,设?与?品质量安全预警管理相关的专业的教学点,培养更多的优秀?才。同时,应加强?才培训的?度,在培训的过程中,应注意根据?员所从事的具体?作来决定培训的内容,加强不同区域经验的交流,并积极引进和学习国外较为先进的技术。
2.5提?国家重视,加???物?投? 根据我国?品?业发展的需要,应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加强国家?品质量控制技术的投?和研究。加强与国际发达国家的合作研究、确定新标准、包括改进检测?法、研究微?物抗性、病源的控制等预防技术标准。同时要对?品安全技术和管理?员强化训练,使?品检测实验室的技术达到国际标准化。
2.6引进先进技术,加快设备更新 改善检测设备,要加?资?投?,积极引进和研制先进的检测设备,努?缩?与发达国家在监督检测硬件??的差距。加强现有监督检测机构的能?建设,将?批??平的监督检测技术机构联合起来,发挥龙头作?。
2.7充分发挥消费者的社会监管作? 加强对?品质量安全知识的宣传,分析?品质量安全形势,引导社会消费,提?消费者的?我保护意识。让消费者更多的参与?品安全?法、执法活动,发挥消费者的社会监督作?,加?科普宣传,增强居民的?品安全意识。 参考?献
[1]程?清.?品安全问题及其治理的制度分析[J].?产?研究,20xx(1).
[2]赵淑昂,林秀芝,洪丹妮.我国?品质量安全预警管理现状及?法[J].?品安全导刊,20xx(21).
[3]雷明.我国?品质量安全预警管理探析[D].东北?学,20xx.[4]顾加栋,顾帮朝.论我国?品安全监管的制度缺陷及其完善[J].卫?软科学,20xx(2).
[5]杨艳涛.加?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与实证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xx.
[6]刘世明,陈建宏,罗.我国?品质量安全预警管理现状及应对研究[J].?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xx(5).?品质量安全论?2 摘要:“民以?为天”,?们餐桌上的?物,直接影响了?们的?活质量,?品安全如果出现问题,不仅对?品?业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严重者,将危及?们的?命安全,因此,对?品质量安全进?控制,?直是维护社会?活正常秩序的?个重要内容。本?对?前我国?品质量安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进?简要分析,提出加强?品质量安全控制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三种控制?品质量安全的?法,希望能够为?品安全控制?作提供建议和帮助。 关键词:?品质量
质量安全控制
?品质量检查
引?: ?品质量安全控制是对?品从?产、加?到流通的各个环节中能够影响?品质量的因素进?控制,保证?品最后能够使?们安?、放???的重要?为,?品质量安全控制不仅是政府的?为,?品加?企业、?品流通商和?品??者都应该对?品安全控制负有责任。总体来讲,?品质量安全控制是个社会性的议题,在我国?品质量问题层不出穷的环境下,对?品质量安全控制的?段进?探讨是?分重要的。
1.控制?品质量安全的意义
1.1维护?们?命健康 对?品质量进?控制,保证?们能够吃上安全放?的?物,是对?们?活最基本需要的满?,是维护?们?命健康的必要措施。毒奶粉和苏丹红事件使?们“谈?变?”,“这东西能不能吃”成为?们最常讨论的话题,可见控制?品质量安全,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
1.2实现?品?业的经济效益 新世纪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更?阔的的空间。不仅?民?活?平的提?使?品?业有更多机会创造经济价值,我国?品出?门槛的降低,也为?品?业的发展打开新局?。?品质量不过关,?产的?物不安全,使?品?业?对?阔的前景,却难以迈开步伐。控制?品质量安全,成为帮助我国?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必要?段。
2.我国?品质量安全控制中的问题
2.1?品质量检验标准不统? 我国?品质量安全检验的主要?作由政府部门执?,但是观察?前条件下我国政府部门对?品质量检验的?为,可以明显发现,检验机构由于层级不同,对?品检验的标准也不?致。?品检验由部、省、县三级机构组成,但?品安全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县级机构,其质检的效率最低、检测设备最为落后,不但?品检测标准化程度低,负责质检的?作?员素质也不?,“??情”的事件很多,这给?品质量安全造成极?隐患。
2.2中?型?品加?企业产品质量受技术阻碍 ?品质量检验固然能够有效控制?品质量,维护?品安全,但?品的质量最终是由?产加?企业负责的,安全检查只能阻?部分不合格产品上餐桌,却不能提?整个?品?业的产品质量。我国?型?品加?企业如乳制品、粮油企业受到?品质检部门的严格监控,因此可以保证产品的安全,但多数中?型?品加?企业如糕点加?作坊等及?品包装类企业因为受资?和技术的限制,?品质量往往不能达到标准。很多企业为了节省资?,在?产过程中仍以??为主,仅对添加剂使?这?个??,??就存在“不够规范”的弊端,?品质量安全当然得不到保障。
2.3?品流通中的安全检查有疏漏 ?品质量安全控制不仅应该存在在?品加?过程中,还应该存在在?品流通过程中。现代社会发达的交通使?品的流通地域更?泛,流通的次数也更多。海南的?蕉和菠萝出现在东北的超市?,??等菌类特产也渐渐被南??接受。然?,?泛的流通产?了?品质量安全中的?个隐性问题:?品在流通中很容易过期。?多数添加防腐剂的?品可以保存很久,??鲜?品在流通中很容易产?质量问题,?多数超市都不会对?鲜?品进?严格的质量检查,这是?品安全控制中的?个疏漏。
3.控制?品质量安全的措施
3.1加强?品质量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的执??度 ?对我国?品质量检验标准不?的问题,建议政府部门应加强?品质量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的执??度。?先,政府部门应该展开全?的调查,将各个地区同类?品的质量标准进?统?规定,同时制定相关法律填补质量安全检查??的空?。其次,?对?品质检部门的不正当?为,应结合相关法律对质检员的疏忽?为予以严厉的批评,使质检?员意识到???作的重要性;再次,提?法律的效?和执??度,对质量检验不达标的?品加?企业或供应质量不达标?品的供应商,应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进?制裁,加?罚款的数额,严重者,可以对企业进?控告或对加??予以查封。取消给予?品加??业“批评”并“勒令整改”的机会,坚决不姑息?品加?和相关?业的不负责任?为。
3.2?励和?持中?型企业使?先进技术 中?型?品加?企业和相关企业(?品包装、?品运输)不能保证?品质量,?部分原因在于这些企业的资?有限,多使???进??产加?,不但不能科学控制产品的质量,还会产??为的?品质量问题。因此,?励中?型企业使?先进的技术代替可控性低的??,是在?品?产加??为中控制?品质量安全的基本?法。为了帮助中?型企业摆脱资???的问题,政府部门可以对积极使?先进?品加?机械和技术的中?型企业适当给予减免税款的优惠政策,或者联合社会其他组织机构,如?校和科研部门,为中?型?品加?和包装?产等企业提供相应的技术?持和指导。社会公益团体可以针对?品质量安全开展研讨会和公益宣传等活动,邀请中?企业参加,宣传使?先进?产技术对产品质量提?的好处,促进中?企业负责?对?产加?作业采取改?,以保证?品质量安全。
3.3建??品质量安全预警机制 ?品出现问题,很多情况下并不是单?原因造成的,从下?产线到出现在家庭餐桌上,?品?产和流通中的各个环节都可能出现问题。?种?品添加剂对?体有害,所产?的连锁反应可能会使数以万计的?们健康受到威胁,因此,建??品质量安全预警机制?分重要。这个预警机制的建?并???化之的政府?为,?是从?品原料产出、采购、加?、包装、运输、贩卖的各个环节,都应该进?严格的质量检查,并建??品供应链各个节点的联系和共鸣。例如,超市应该对?品的来源进?全?的资料搜集,?旦顾客对超市反应?品出现质量问题,超市应该马上确定质量问题的原因,并对供应链中的其他环节作出预警,以避免更多的有质量问题的?品出现在市场上。?品质量安全预警机制的建?是?个长期?艰巨的?作,伴随着?品质量安全控制?作的进?,相信这个机制会越来越完善,最终能够成为控制的最有效的?段。
4结语 综上所述,?前我国?品质量安全控制受到?品安全质量控制制度和?品加?及相关企业的?产技术的的制约。为了加强?品质量安全控制的?度,保证?们的饮?安全,促进?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建议政府应该加强对?品质量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的执??度、?励中?型?品加?及相关企业使?先进的?产技术以保证?品质量、建??品加?、流通的全线质量安全预警机制,以促进我国?品质量安全控制效?的提升。 参考?献:
[1]王
铭.?品质量安全控制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学,20xx年10?.
[2]顾冰冰.浅谈视频质量安全控制机制的应?[J].中国?新技术企业,20xx(03):12-14.
[3]凌卫东.浅谈如何建?粮油?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J].上海农业科技,20xx(04):36-38.
[4]李
杰.为加强我国?品质量安全的?点设想[J].和?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xx(02):20-21.
[5]薛
亮.建?HACCP安全控制体系确保?品质量安全[J].上海轻?业,20xx(04):87-89.?品质量安全论?3 摘要: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持续深?,中国出??品农产品的进展迅速。近?年,各国为了保护??国家的利益,保证?物安全,逐渐提?了进??物的进?门槛,这就对出??物的品质管理和安全管理提出了更多的需求。如何创建?较完整的?物品质和安全管理信息体系,并且更深?步地推?和运?,是?品安全质检?员?临全新的课题。本?通过分析出??品安全问题,提出中国出??品安全保障体系的措施,以此来防范?物安全事故的发?,提升?品安全性和可靠度。 关键词:出??品;质量安全;管理系统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展,综合实?的提升,中国的发展也?向了全世界,为了促进各国的交流与发展,?品贸易已成为国际贸易不可或缺的?部分。然?,?品安全问题是各国关注的焦点,引起社会、经济、政治和贸易往来的动荡不安,因此,国家必须重视?品安全问题,以保证各国的友好往来,从?保持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由于?品安全关系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在重视?品安全的同时,也加强了对进??品安全的监管和控制,改善了出??品的环境,提?了?品安全的质量,随着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出现和各国对?品安全准则的提?,我国要不断完善?品质量安全保障系统,加强对出??品的监管,从?使中国在世界经济交流中的地位得以提?。
1中国出??品安全概述
1.1出??品安全定义 在?义上,出??品安全属于国家?品安全范畴,要求?品中不可以存在损害和危害?类健康的有毒物质,不可以含有导致消费者疾病的安全隐患,要尽可能做到杜绝疾病隐患的发?,与此同时,在养殖、?产、包装、运输、储存等环节中,需严格按照国家安全标准和法律法规进??产监督,加强对?品出?的管理,全?位实现绿??污染的?品保障。
1.2中国出??品安全现状 全球经济危机以来,中国成为出?第??国,在?品出???占据了?常?的?例,中国是农业?国,出??品主要是以农产品为主,?且都是绿??公害的有机农产品中国加?了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与国际?由贸易相融合,加快了?品出?的发展,给国家?品出?企业创造了?个前所未有的契机。由于?品安全质量得到了保证,?品合格率也基本保持在了99%以上,但有将近50%的出??品遭受到了国际技术壁垒的影响,严重损害了对中国出??品安全的信任,如果不加强管理和应对?法,中国的?品出?将会在将来遭受到严重的阻碍[1]。
2中国出??品安全问题分析 近?年,中国的?品出?得到了迅速发展,但随着?品质量安全事件的频频发?,中国的国际形象也遭受了不好的影响,产?了信任危机。想要扭转这种不利的局?,?定要清楚地知道?品安全问题发?的原因。
2.1国际市场 (1)绿??公害?品、绿?消费理念在全球持续扩展,消费者也逐渐关注到环境和?类在平发展中的重要性。所以,绿??公害产品受到了很多消费者的认可,在国际贸易上更要注意进??物的环保性和绿?性,要多多倡导绿?消费。(2)国际市场保护主义盛?。我国加?世贸组织之后,对外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对外?品贸易,在很?程度上约束了进?国家的?品?业发展,对其贸易利益产?了很?的影响,所以有些国家针对我国使?技术贸易壁垒?法,很?程度上约束了中国的出??品。(3)每个国家的?品安全标准都不相同。?品安全问题是全世界的问题,每?个国家都会有??的安全标准,?低不?。很多发达国家为了??的利益,把?品的检测准则持续提升,??增加了中国的出??品成本[2]。
2.2国内市场 (1)中国的?品法律法规系统并不完整。法律系统的协作性较弱,要求每个部门协同合作,?般都会产?很多问题和错误,法律的操纵性并不是很强,《?品安全法》中规定的?些内容过于抽象,并没有详细的准则,现实操作起来?度不够。(2)中国?品安全准则系统并不完整。在?品制造流程中检测缺少有效的技术指导和标准参照,中国的?品标准相对国外较低,?且适?性也较差。各个企业需要按照该企业??的发展情况来酌情对?品?产准则进?内容调整,以适应企业的内部情况,制定?套更为适?的?产制度。(3)?品安全及时测验系统并不完整,检测机构体系也不健全,这就很难保证测验的正确性,测验装备跟技术也?较落伍,与发达国家?较还是有?定的差别。(4)中国?品?产技术落伍。中国?品制造企业群体巨?,种类繁多,差距较?,有些中?型企业运?的技术都?较落后,经常使?添加剂和抗?素,特别易引发?品安全问题。(5)中国环境污染问题较重。?品的制造原材料都是来?于?然,如果环境污染严重的话,就会在很?程度上减少?品原材料的品质,引发其他国家对中国绿??品的信任危机[3]。
3完善中国出??品安全的保障系统的措施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品出?贸易量也会逐渐增?,这样就需要我们对于现在出现的?品安全问题制定出有效的?法,完整?品安全的保障系统,因为其他国家的不确定因素,中国也只有尽?在????实?改变,才可能适应全世界贸易的发展。
3.1完善中国出??品法律安全规定和体系 (1)法律规定要跟着时代的发展?改进,依照市场状况跟国际形势,给出??品安全拟定越来越具体的法律规定。(2)建设?品安全危机估测和监督体系,收集市场信息,实?市场估测,提早防??品安全问题的产?,要做到未?绸缪。(3)政府机关要增强管理?度,把?品安全责任详细明确的分给每?个部门,避免每个部门之间互相推脱责任,加强对于违反法律规定的?员惩治?度,绝对不能姑息。(4)建设出??品诚信等级规定,对于那些优良品种的?品要进??励与?持,并且要进?诚信等级评测。
3.2完善中国?品标准化准则 (1)对于中国现有的?品安全标准开始整顿,提升中国的安全标准和?品品质,防?制造商投机取巧,乱?添加剂和防腐剂等有害物质。(2)向国际安全标准系统靠拢,依照出??品稠密国家,拟定与其相符合的安全标准体系,尽可能降低?品?境时的检验时间和步骤。(3)依照国际市场状况及时改进安全标准体系。
3.3提升对中国出??品的?产检测 (1)针对?品制造商增强监管。在养殖、制造、包装、运送等??实?全体检测,防??品安全问题的产?。加强国际企业优秀技术的交流探讨,改进制造能?和?法。(2)加强宣扬绿?加?、绿??产、绿??公害?品理念,使中国出?的?品更加符合国际化,扩展市场需要。改进国际对于中国?品的不好认识,改进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特别是原材料的?长环境,给中国的?品制造提供?个优良的条件。
3.4改善中国的检测技术和检测设备 (1)提升测验部门技术员?的总体素质,严格处理各种违规?为,必须要保障测验的可靠性跟真实性。(2)政府定时组织和委派技术?员学习国外先进技术。(3)依照现实状况,对测验装备及时更换,使?准确、先进的测验装备,并组织技术?员进?培训。
4结语 由于中国对外出?贸易的总额?例?益增加,?品安全成为?个国家的焦点,同时也体现出?个国家的综合素质和整体形象,所以必须建?健全完善的?品安全保障系统,使中国的经济和国际地位得以巩固。 作者:孙优源
单位:?东美味鲜调味?品有限公司 参考?献:
[1]孙建国,马祖玲,姜维珍,等.我国出??品企业质量安全危机管理机制亟需建?[J].?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4):9-11.
[2]许昆.出??品质量安全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D].济南:?东?学,20xx.
[3]李禹成.?品质量、安全管理信息系统[D].青岛:青岛?学,20xx.
推荐访问:食品质量与安全的论文 食品质量 论文
上一篇:进取意识不强方面存在的问题10篇
下一篇:创业担保贷款排查报告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