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及教训5篇
篇一: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及教训
前苏联解体的原因及教训
前苏联曾是一个国力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科技发达,人民自信,在全世界都有自己利益,是唯一一个可与超级大国美国相抗衡另一个超级大国。然而,1991年12月25日,这个由列宁创建,这个让西方世界望而生畏的国家在经过七十年的历程后解体了。
一、苏联解体的原因
(一)高度集权的弊端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最基本特征就是高度的集权,这个特征表现为高度的政治经济体制和统一的思想意识形态和严密的社会舆论控制。苏联成立之前商品经济很不发达,小农经济明显占主体地位,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以后,采取的单一的公有制,优先发展重工业,管理权经营权统一,指令性计划经济造成的结果就是社会矛盾的爆发。人民要求发展生产力,提高生活水平,减少官僚阶层腐败的要求得不到满足。人民群众看到苏联生活水平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甚至落后于东欧一些国家和亚洲的许多国家,与其声称的超级大国地位极不相称。
(二)党组织建设的薄弱
基层组织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党员队伍质量下降,不能发挥先锋作用,使党失去了保卫自己、推进事业的组织力量。苏共各级党组织失去了政治警觉性,往往埋头于经济问题,相当一部分干部和党员失去了先进性,党的建设没有搞好。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出台了不允许在企业、农村、学校等基层单位建立党组织的法律,结果造成党的基层组织大大萎缩,党失去了在群众中开展活动的基础。
(三)路线及政策的失误
戈尔巴乔夫改革思想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社会发展方向,推行的路线和政策造成了苏联社会的动荡与混乱。戈尔巴乔夫抛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过分匆忙推进民主改革。戈尔巴乔夫其性格同赫鲁晓夫相似,极端急躁、非常简单化从权威制度向民主制度过渡、从极端集中化向分散的市场经济过渡,导致国家控制力的丧失。
(四)经济建设的落后
苏联有丰富的资源但开发利用得不好,军工方面的科技成果也没有很好运用于发展整个经济。首先经济结构不合理,过分强调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很慢,影响了群众的积极性。
二、苏联解体的教训
(一)国家要高度统一
苏联解体给世人留下的最为深刻的教训就是:国家统一是最高原则。任何分裂行为都是与政治经济的发展客观规律相违背的。1991年3月17日苏联就联盟前途举行全民公决,全苏1.86亿选民中80%以上参加了投票,投票者赞成保留苏联的占76.4%。毫无疑义,苏联解体是违背苏联大多数人民意愿的。苏联解体破坏了统一的空间。
(二)确立并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
苏联剧变和解体的最重要教训在于,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为保持社会安定、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这是由社会主义国家性质本身所决定的,也是由共产党的性质所决定的。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关系到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的重大关键所在。而坚持党的领导就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进而完善党的领导。苏联长期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影响了政治体制中其他各种设置积极发挥各自的作用。
(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经济建设是关系社会主义国家兴衰存亡的根本问题。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结底体现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上,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上不去,其他方面的优点也难以发挥。
(四)健全社会主义政治体制
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本身处在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中,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在社会主义国家应当加强和不断完善民主和法律制度,建立行之有效的人民群众参政、议政和监督制度;调整中央与地
方关系,使之规范化和法制化;应充分发挥中央集中和地方分权各自的优势,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吸引少数民族参政、议政,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民主、实现民族和睦、维护国家统一的根本保障。同时,对于少数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制造民族矛盾、民族纠纷、分裂国家的势力,应毫不手软,坚决给予回击。我们必须承认在国家的政治体制方面,社会主义国家同样存在着艰巨的改革任务。
篇二: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及教训
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苏联解体是指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共产党失去执政地位及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瓦解的事件。下面是店铺分享的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是什么,一起来看看吧。
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
苏联,一个有着两千两百四十万平方公里的超级大国,横跨欧亚大陆,人口超过两点八亿。一夜之间轰然倒塌,大厦将倾,二十世纪最大的事件苏联解体的原因是纷繁复杂的,纵观整个苏联解体的过程,我们能够得出一些原因和教训。
苏联解体原因和教训一,没有正确认识共产党的历史及领导的坚定不移,政党必须坚定才能保证人们思想不产生恐慌。一旦人们的思想开始混乱,这个国家的公信力就会下降。苏联共产党没有正确认识斯大林。没有辩证的看待领导人的观点,这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要谨遵这个教训,个人崇拜是万万要不得的,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其实都没有认识到苏联解体的教训,全盘否认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一个历史倒退的过程,共产党被妖魔化,引起了本国人民的不满,也让外部势力有机可乘。
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二,没有认识到经济的重要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没有提高。八十年代之后,苏联经济方面的弊端就开始激化,长期以来的高度集权影响了政治民主和经济民主进程,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苏联在国际上注重军备的时候,经济路子没有走对。
苏联解体原因和教训三,政治体制改革缓慢,专政垄断了社会财富、真理,人民群众被排除在体制之外,长期下来,官员站到了百姓的对立面。除此之外,短短三年之内领导人相继离世,领导人频繁更迭也让苏联产生了恐慌。
苏联解体究竟是大国悲剧还是历史进步
苏联解体究竟是大国悲剧,还是历史的进步?这是苏联解体之后,世界学者们开始研究的问题,首先我们认识到他确是是苏联这个超级大国的悲剧,但是同时他也在不断的论证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可行性,不少学者在讨论苏“联解体究竟是大国悲剧,还是历史的进步”这个课题的时候,都有一种痛惜万分的情绪。
苏联解体对与苏联这个大国是一场悲剧,是一场劫难。俄罗斯的很多老百姓的生活都是由于那场解体产生了变化,不仅仅是社会底层,少数生活很好的人也受到了动荡。无论是前苏联官员还是普通百姓,在谈及苏联解体和政党变化的时候都眼带泪光。
如今苏联解体已经过去二十多年了,我们再以时间的变化,站在今天的立场来看待苏联解体,回顾苏联解体究竟是大国悲剧,还是历史的进步?首先,苏联解体对于少数新贵来说,是一个进步,苏联留下的财富、军备力量、经济储蓄都是这些新贵们的机遇,但是对于普通的俄罗斯百姓来说,这就是一场悲剧。经济领域,国内生产总值不断下降,现代化的工业大国变成原材料生产地,退出了深加工领域,更别提销售领域了。经济下滑导致人口锐减,百分之十的人占有着社会百分之八十的财富。卖淫酗酒无家可归等等社会现象频发,国家职能显著退化,整个大国从超级大国沦为二流国家。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什么联系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时二十世纪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但是这连个事件并不是同一事件,只是一个事件的两个不同阶段。首先,东欧剧变的时间在前,苏联解体的时间在后。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标志性事件不一样,东欧剧变的标志性事件是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三国之间签订了联合协议,而苏联解体的代表事件是东欧各国纷纷脱离苏联综合体,开始政变。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定义也是不一样的,东欧剧变严格意义上指的是苏东剧变,或者是东欧民主化。时间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东欧的各个国家开始剧变,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的性质变化,社会体制的变化,从斯大林模式转变为西方资本主义模式,苏联解体指的是东欧十五国独立,在国际社会上开始“分家”,标志是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苏联六十九年的联合体画上了句号。
但是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同是一条线上因果关系,东欧剧变导致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从波兰开始扩大到两德,最终到华沙条约的其他国家,整个东欧事变就是以苏联解体告终。两者被认为是冷战的结束,东欧剧变实质上是社会性质发生的变化。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都是开始于南斯拉夫的冷战,苏联这个庞然大物没有因为外界力量的倾倒,却从内部打碎了坚硬的壳。
篇三: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及教训
前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
在近70年建设发展中,苏联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辉煌成果,最后却是迎来了苏联的解体。那么,前苏联解体的原因是什么?前苏联解体的教训有哪些?下面就由
告诉大家前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吧!前苏联解体的原因
苏联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其几十年的革命、建设与发展中,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建国建党的理论,更极大的鼓舞了全世界的共产主义者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信心。但是,苏联的实践毕竟是没有经验可循的,在原有的政治经济体制出现了问题之后党和国家并没有及时的采取措施纠正不当之处,加之苏联党的领导人在重大问题是犯了严重的错误,以及西方“不遗余力”的和平演变,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地研究与反思对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无疑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具体地说,导致苏联解体的原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苏联模式的弊端
1.经济因素。苏联高度中央集权的经济体制形成与30年代,在发展进程中显示过巨大的优越性,创造过公认的历史功绩,使苏联得以成为第二个超级大国。但这种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有很大的缺陷和弊病,不能够充分发挥地方、企业以及个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活力与生气;不能够及时地进行技术改造,提高经济效益,使经济发1展始终处于一种粗放经营的状态;不能够正确地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消费品生产比例过低,使苏联人民的生活始终不能实现由小康向富裕的转变;不能够全面地对外开放,吸取世界各国之长为自己所用。这样,必然使自己由停滞变为落后,陷入经济困境之中而难以自拔。正是这种体制,使得苏联的经济搞不好,上不去。这是苏联机体的深层次的原因。
2.政治因素。苏联政治体制存在严重弊端,其一是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执政党没有找到如何管好党和参与国家管理的途径。苏共长期的执政地位加上法制不健全,没有强有力的监督机制,使党内民主遭到破坏,党严重脱离群众;在党内还难免有各种不良分子,他们以共产党员的身份,利用自己的职权,干出各种违法乱纪的事情,严重地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败坏党的声誉和形象,引起人民的不满以至痛恨。其二是权力过分集中。权力集中于党和领导干部手中,破坏了民主集中制,削弱了社会主义民主,压抑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趋同”,对苏联的政治体制进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1](P776)改革,实际上完全采用西方的一套,搞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削弱和取消了苏共的领导地位和执政权力。
(二)意识形态的错误
苏联在取得执政地位后的长时期里,在文化问题上走极端。先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神圣化、教条化、封闭化,对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一概排斥;后来又在意识形态领域推行“民主化”、“公开化”、和2“多元论”,对西方文化顶礼膜拜,并最终在指导思想上完全背离和抛弃了马克思主义。
在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上,列宁堪称是这方面的典范。他在《共青团的任务》一文中,号召青年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共产主义,但切忌“死记硬背”,“要用对基本实施的了解来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因为不把学到的全部知识融会贯通,共产主义就会变成空中楼阁,就会成为一块空招牌,共产主义者也只会是一些吹牛家”
[2](P285)。既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又要联系实际,扩充知识,融会贯通,这是列宁倡导的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然而,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苏共却走上了一条文化专制道路,党内教条主义日益严重。在激烈的党内斗争中,斯大林在维护列宁和列宁主义过程中,利用其对列宁主义解释权的特殊地位,泛化、神化列宁主义,致使其严重教条化。同时,在斯大林的默许下,苏联展开了一场空前的神化斯大林的造神运动。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结合,使斯大林成为党的化身和真理的化身。1956年苏共召开20大,赫鲁晓夫揭露了斯大林时期个人崇拜的错误,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思想解放。但是,赫鲁晓夫未能克服党内严重地教条主义习气,思想仍处于禁锢之中。勃列日涅夫时期也没有跳出教条主义的框框。
1985年,以“改革家”著称的戈尔巴乔夫上台,很快便提出了“公开性”、“民主化”、“多元论”等口号,试图改变过去封闭僵化、万马齐喑的局面。可是,“民主化”没有成为真正的民主,而成了歪曲和丑化社会主义的自由化;“公开性”则是打着“公开”的幌子,3肆无忌惮地对苏共进行攻击、诋毁;“多元论”实际上是让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任意滋长。这样,苏共从长期的“左”一下子跳到了右,并严重背离的马克思主义。
(三)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是重要的外部因素
西方国家长期推行“和平演变”战略是苏联解体的外部原因。自5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开始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妄图运用政治、经济、文化等非战争手段搞垮社会主义。1975年尼克松提出了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不战而胜”战略;1989年布什提出了“超越遏制”战略。西方国家利用苏联东欧国家国内出现严重问题、正在进行改革的机会,以经济援助为诱饵,对苏联进行“和平演变”。而苏联为了得到西方国家的援助,不惜在国内外一系列政策上节节退让,迎合西方国家,一步步走向深渊。
(四)民族政策的失误造成激烈的民族矛盾,加快了苏联的解体
苏共背离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无视苏联各民族发展的实际进程,出现一系列民族理论和政策的失误,严重伤害了非俄罗斯族群众。1936年,斯大林提出苏联已经建成社会主义,并以此为出发点,认为“民族纷争的基本组织者,即剥削阶级已经消灭”[3](P516),关系到各民族权利平等、经济和文化等等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从而盲目地认为苏联各民族之间“真正的兄弟合作已经建立起来了”,因而忽视了民族问题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苏共处理民族矛盾的政策,违背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的原则,用阶级斗争的方式解决民族矛盾。更为严重的是,苏共违背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的原则,容忍俄罗斯大民族4主义长期存在。苏共的这些错误的民族理论和政策,不仅引起各少数民族对共产党的不满,而且造成少数民族对俄罗斯民族更大的仇恨和隔阂,人民群众对苏共的强烈不满,民族矛盾的激化和冲突,最终导致一些共和国宣告独立,苏联解体。
前苏联解体的教训
(一)国家统一是最高原则
苏联是各苏维埃共和国在共产党领导下为了实现社会主义伟大理想、共同繁荣昌盛而自愿组成的,数十年里联盟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为先进的工业国,从一个资源大国发展为经济大国、科技大国和军事大国,许多产品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综合国力成长为能与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在其发展过程中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包括苏联模式的历史局限性、苏共和联盟中央的各种严重政策错误,但是这些都是可以在联盟范围内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通过改革开放逐步解决的。苏联人民深知国家分裂和政治动荡的严重后果,因此在民族分离、主权要求和共和国独立活动愈演愈烈,对联盟命运构成威胁的情况下,他们以庄严的投票表达了自己的心愿。1991年3月17日苏联就联盟前途举行全民公决,全苏1.86亿选民中80%以上参加了投票,投票者赞成保留苏联的占76.4%。毫无疑义,苏联解体是违背苏联大多数人民意愿的。
苏联解体对各独立国家经济、政治、社会的影响决不是短期内可以消除的。各国之间的一系列经济矛盾,包括供货、价格、结算、货币、等等,使独联体内部的相互贸易急剧减少,相关企业的原料供应、5销售市场和生产过程全面紊乱,导致社会生产长期衰退,消费市场严重短缺,通货膨胀恶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苏联解体还引发了独立国家内部政治矛盾、领土纠纷和民族分离活动的加剧。俄罗斯的鞑靼和车臣共和国要求独立,格鲁吉亚的阿布哈兹民族独立,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的纳卡冲突,塔吉克的连年内战,便是突出的表现。
社会主义为国家统一、民族和睦、政治安定和经济繁荣提供了制度基础。改革开放打破了传统经济体制的束缚,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不仅整个经济空前繁荣,而且内地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也得到很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地区之间、民族之间的经济联系空前加强,它们相互分工协作、构成统一的经济体系。统一的经济体系、共同的繁荣和共同的利益,要求各民族生活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式下。无可否认,中央地方之间、各民族之间仍然存在着各种经济上的矛盾,但是这些矛盾只能在生产发展和共同繁荣的基础上采取适当措施加以解决。任何分裂、破坏国家统一的行为都是与经济政治的客观发展规律相违背的,都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所不容的。苏联解体给世人留下的最重要教训,也是我们研究苏联解体所得出的最重要结论就是:国家统一是最高原则。
(二)维护国家统一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
苏联剧变和解体的最重要教训在于,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为保持社会安定、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这是由社会主义国家性质本身所决定的,也是由共产党6的性质所决定的。
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共产党作为社会先进阶级;;无产阶级的政治代表、先锋队,决定着社会的发展方向,这就是社会主义道路。作为先进的群众性政党,它以各种机构、基层组织联合了数以百万计的党员,成为社会中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力量;作为一个完整统一、一体化的政党,它吸引了各行各业绝大部分管理人员和专家;作为各民族优秀分子的政党,它将各地区、各民族凝聚在一起,发挥着促进各民族人民大团结、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重要的凝聚作用;作为动员、联系群众的政党,它通过对各种群众组织的政治领导,通过自己普通党员的一致行动,努力争取广大群众对无产阶级政权的支持,化解各种不满和矛盾。苏联的教训正是在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从“革新”党向削弱党、取消党的方向发展,使国家和社会失去了凝聚力量,导致社会混乱,最终偏离了社会主义道路。其结果是在苏联这样一个多民族的联盟国家里,由于联合了各民族先进分子的共产党的瓦解,而造成自由主义、民族主义泛滥,使国家陷入分裂状态。
由此可见,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关系到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民族生存的重大关键所在。而坚持党的领导就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进而完善党的领导。苏联长期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影响了政治体制中其他各种设置积极发挥各自的作用,同时苏共在自身建设上的一系列问题,又使党处在不断的蜕变过程中。
苏共的自行瓦解最后又导致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终结、苏联的解体,这一事件证明加强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是何等的重要,党的自身建设是何等的重要。只有当党能够始终如一地代表和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只有当党能够始终如一地保持自己思想上的先进性、科学性、及时揭示并把握和遵循历史发展的规律,才能真正实现党的领导,才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使之自觉地接受和服从党的领导。苏联的教训告诉我们,像苏共以前那样闭关自守、与外界隔绝是行不通的,像戈尔巴乔夫时期那样一味地迎合西方,追求西方的价值观,照搬西方的一套也是不行的。搞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自己的路,重要的在于必须适应新的情况实现改革开放方针,而这种改革开放的目的是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即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出发,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精神需求。
(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律制度
苏联剧变和解体的一个重要教训是,必须承认在国家的政治体制方面,社会主义国家同样存在着艰巨的改革任务。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固然十分重要,但它不能代替政治体制方面的不足和缺陷。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本身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它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苏联苏维埃制度的弊端不仅在于以党代政使苏维埃实际上处于无权境地,不能担负起领导国家的重担,而且还在于从总体上说未能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特别是未能处理好中央与以各少数民族为主体的各加盟共和国之间的关系问题。一切权力集中于中央造成过分的中央集权,其结果是地方的积极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而更重要的是在少数民族地区造成新的民族问题,形成民族隔阂和民族不信任,使原本就不容易解决的民族问题与地方问题交织在一起,使问题更加复杂化。
在社会主义国家应当加强和不断完善民主和法律制度,建立行之有效的人民群众参政、议政和监督制度;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使之规范化和法制化;应充分发挥中央集中和地方分权各自的优势,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吸引少数民族参政、议政,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民主、实现民族和睦、维护国家统一的根本保障。同时,对于少数利用民族、政治问题,制造民族矛盾、民族纠纷、分裂国家的势力,应毫不手软,坚决给予回击。在这方面,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教训是十分突出的,被所谓的民主束缚住手脚,对民族主义一味姑息、迁就,对民族分裂主义势力打击不力,最终只能造成严重的民族冲突和国家的解体。
(四)区分民族矛盾与阶级斗争的界限,坚持用政治和法律方式解决民族关系问题
在社会主义国家随着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的消灭,阶级对抗也随之消灭,因此民族矛盾、包括出现的民族主义一般均属人民内部矛盾,应当采用政治、民法和法律的方式加以解决。即使是发生破坏国家统一的民族分离主义活动,对于这种对抗性矛盾一般也应通过政治斗争和法律手段加以解决。当然,对那些肆意破坏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极少数民族分离主义者,应当采用果断的强硬手段,制止民族分离活动,但也要尽力避免波及广大人民群众。
过去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把普遍存在的民族矛盾和问题归结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或者说成是西方资产阶级代理人,而且把维护本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活动、要求扩大民族自主权的行为,也统统打成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轻则进行批判,重则绳之以法或进行镇压;甚至在卫国战争期间借口极少数人的背叛行为,把十几个弱小民族作为罪人强迫迁移,造成对少数民族的极大伤害。苏联政府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把民族矛盾和问题归结为阶级斗争,动用武力和专政手段来处理民族关系问题,其后果只能是严重伤害非俄罗斯民族的大多数群众,加深他们对大俄罗斯人的仇视心理,激发他们对联盟中央政府的不满,加深民族离心倾向,削弱联盟国家的凝聚力。
民族、民族矛盾和问题与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是属于两个不同范畴的问题,在任何历史发展阶段均不能简单的混为一谈,更不能等同起来。只有在存在剥削阶级和阶级压迫的社会,存在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的社会,或者在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之间,民族矛盾和问题才与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密切相关,民族冲突能反映出阶级斗争的实质,而在社会主义国家民族矛盾和问题已不反映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实质。如果硬要把民族矛盾和问题说成是阶级斗争的反映,采取武力镇压来平息民族冲突,那只能是造成更深的民族间积怨和仇恨,把各民族人民引向灾难。
(五)进行经济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缩小经济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经济基础
苏联解体的深刻根源是苏联经济模式的历史局限性阻碍生产力发展而又长期未得解决。60年代以前,苏联社会经济高速增长,人造地球卫星率先在太空翱翔,人类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何等灿烂夺目,不仅联盟内部具有凝聚力,而且吸引世界争取解放的民族,也使西方世界发生了信仰危机。然而自70年代始,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兴起,西方发达国家获得了新的机遇,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而苏联传统体制不适应新技术革命的要求,经济增长缓慢,逐步进入停滞和衰退时期。经济的巨大反差,引起凝聚与离心的新变化,苏联面临信仰和解体危机。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是一切社会现象的根源,而生产力是经济中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为了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为了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凝聚力,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要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4](P161)。列宁精辟地指出,“当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任务解决以后,随着剥夺剥夺者及镇压他们反抗的任务大体上和基本上解决,必然要把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的根本任务提到首要地位,这个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又说:“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使新社会制度取得胜利的最重要和最主要的东西。”
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生产力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不仅因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既有适应的一面又有矛盾的一面,而且因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经历着政治、经济、科技进步、外部环境的不同阶段和不同条件,经济体制和政策不可能一成不变。因此恩格斯说:“所11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5](P346)。苏联解体的深刻教训是长期固守僵化的传统体制和理论教条,传统经济体制严重阻碍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长期的商品短缺、效益下降和经济衰退,使社会主义的凝聚力大大下降。
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在和平和发展的时代,经济发展的中心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政治、文化和科学的中心,必然是人们向往的圣地和聚集的焦点。一个国家如此,大千世界也是如此;历史上如此,现而今也是如此。在社会主义消灭剥削和压迫,实现民族平等的条件下,边境地区人心的向背和人员的流向,民族地区的向心和离心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的决定性力量,取决于社会生产是否发展、综合国力是否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是否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首先要考虑效率,同时也要兼顾公平。共同的利益是团结的基础。进行经济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缩小经济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经济基础。
(六)坚持和平外交方针,反对霸权主义,维护国家主权
在对外政策方面,既然集中精力于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首要任务,外交政策的目标就是为国内建设服务、为国内建设提供良好的国际环境,就应该始终坚持和平外交的原则。与此同时,也要防止国际敌对势力的颠覆破坏,特别是利用民族问题作为干扰经济建设、分裂国家的潜入口。
所谓和平外交是指:首先,要正确判断形势,正确了解各种力量12的分化组合。历史证明,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过于乐观的估计、对世界局势过于紧张的判断,使国内各方面的工作一直处在紧张的临战状态,给国内建设造成了不小的消极影响。其次,要尽一切努力化解矛盾和冲突,尽一切努力避免战争或对抗。二战结束后,苏联不仅没有尽量利用战时同盟机制,争取缓和局势,反而凭借自己力量的上升,过分追求自己的利益,导致持续几十年的冷战。既使自己要花费相当的精力、物力去维持那些“成果”,又使经济建设这个战略中心受到冲击和被转移。而在对抗中的失败,又最终导致拱手出让那些所得。事实证明,只有努力将经济搞上去,提高综合国力,社会主义国家才能真正立于不败之地。第三,要严格把意识形态的矛盾与国家关系区分开,坚决避免在外交实践中掺杂意识形态的成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苏联也宣称要把和平共处与阶级斗争区分开,但在实践中却由于不正确地理解和平共处,以及总试图利用和平共处为自己扩张谋利,结果是始终没有理顺二者的关系,“和平共处”往往被自己“输出革命”所破坏。第四,要坚持不称霸。霸权主义既是社会主义思想的敌人,又是经济建设的包袱。霸权主义政策必然会导致冲突、引发军备竞赛;霸权主义可能争得一时的辉煌和荣耀,但苏联的例子也证明,霸权主义最终将使自己在争霸中耗费资源,一切所得也将因争霸失败而丢失。第五,坚持和平外交是从国家和世界力量结构的实际出发,从一切以国内建设为中心出发,并不是回避或无原则的妥协,防止对抗也不是不防御或回击对国家安全的威胁。在涉及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的问题上,既要坚持和平外交的基本思想,又要坚决维护自己的正13当利益和原则。
14
篇四: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及教训篇五: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及教训
苏联解体的原因及教训
苏联解体的原因及教训
学院:
姓名
学号:
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发展,需要有领导的正确引领,也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曾经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突然之间瞬间崩溃。苏联的迅速解体轰动了全世界,给大部分国家敲醒了警钟,苏联的解体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长时间积累形成的。苏联解体是当代社会主义和人类社会史的一个重大事件,苏联解体的原因和经验教训值得我们进行深刻的研究和学习。
苏联解体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苏联解体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有外因,也有内因。对苏联解体的思考,要综合各种原因,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对我国乃至全世界社会主义的建设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苏联解体的原因
1.主观原因
(1)苏共的高度集权
一直以来,苏共在国家的日常管理工作上投入过多,以此形成了党政不分的一种情况,苏共将国家和社会事务纳入自己的权力之内,以党代政。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国家的政治领导能力下降。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尤其是在国家的政治领导方面,共产党必须对其履行职责,因为党是代表全国人民对国家和社会进行管理,用手中的政权去进行政治统治。像苏联共产党内这样个人专断的统治行为,严重的破坏了社会主义法治,使之与群众逐渐脱离,除此之外,他们也使党内的机关和组织变成了自己的组织,完全形成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2)僵化的理论思想
苏联共产党作为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完善其体制,但凡发现错误的迹象及时修正,那么苏联的悲剧也不会发生了。
思想理论是作为意识形态在国家内部进行传播,而意识形态决定了国家发展的趋势,但是苏共对马克思主义僵化的理论思想以及对其理论的教条看法,严重的影响了国家内部的发展。在列宁去世以后,苏共的领导人员把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这个过程简单化,从本本主义出发,将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实现过程的阶段教条化,这种形而上学的做法完全摈弃了现在的生活。同时,斯大林没有看到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他只根据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就得出资本主义已经陷入“总的和根本的危机”,危机必然以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而告终的“总危机”理论。
(3)党内民主的缺乏
斯大林担任苏联领导之后也曾多次谈到发扬民主。首先,他认为:“党内民主就是提高党员群众的积极性并加强党的统一,加强党内自觉地无产阶级纪律。”虽然党内民主和党的纪律、党的统一应当一致,但是纪律并不等同于民主,况且加强铁的纪律与完善民主更是不着边际。其次,斯大林认为实行党内民主必须先发展工业,使工人阶级在数量上和质量上不断增长,外部条件是保证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最后,领导人把党内意见分歧与阶级斗争联系了起来。斯大林说:“党是靠清洗自己队伍中的机会主义分子而巩固起来的。”
(4)人道主义的推行
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路线导致了苏联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实行让资产阶级统治的多党制;取消无产阶级专政,实行西方制的议会民主;取消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实行私有化;取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实行意识形态多元化等一系列的质变。基于苏联共产党的性质来说,它曾经是一个思想、行动统一,而又拥有强大战斗力团结的无产阶级政党,人道主义推行后,思想涣散、行动混乱,甚至在各种危机发生的时候也未能抵挡住,所以此人道主义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2.客观原因
(1)冷战和西方施压
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认为,冷战和西方对苏联的施压是苏联解
体的原因之一。苏联承受不了军备竞赛中越来越庞大的财政支出,苏联遭受了经济和政治上的失败。当时的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把与共产主义做斗争视为自己外交政策的主要目的,所以抛弃了当时的缓和政策。里根拒绝了冻结核武器计划,而是极力支持战略防御计划,而这一计划的目标指向“邪恶帝国的侵略心”,况且在他的演讲中他曾提到过“西方不是遏制共产主义,西方要战胜共产主义”。当时的副总统老布什也说过:“我们不同意要求冻结核军备竞赛的建议,里根总统对提出这个建议的人们说‘不’,和平只能通过增强自身的实力来实现,事实证明我们是对的。与美国不可超越的经济和军事力量相抗衡,其结果显然没有给苏联带来光明的前景,苏联领导人除了抛弃共产主义和接受苏联的解体之外已经别无选择。”
(2)苏联领导人的作用
格鲁吉亚前总统,苏联前外交部长谢瓦尔德纳泽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苏联的解体应该从赫鲁晓夫算起。谢瓦尔德纳泽对记者说,苏联的解体不是戈尔巴乔夫,或者叶利钦等人的功劳,而是苏联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果。但是苏联解体是发生在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所以他是导致解体的“关键人物”。他当时是苏联当局所寄予期望的改革派人物,任务就是改革。1986年他在远东的哈巴罗夫斯克宣布说:“如今的改革不仅是经济上的,而且还涵盖社会生活的所有其他方面——社会关系、政治制度、思想和意识形态领域党的以及我们全体干部的工作作风和方法。改革是一个大容量的字眼儿。我们将推动改革……大踏步前进。”
对于任何国家来说,意识形态都是一个国家的根基,而改革更需要意识形态这个基础,戈尔巴乔夫曾掌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但他就此停滞不前,他没有考虑到苏联特点,在近三亿的人口当中,民族和信仰的构成都特别复杂。所以在这样的情形下,改革必须要有具体的、切合实际的纲领,但戈尔巴乔夫却没有。关于经济、政治体制,当时的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首当对其进行了改革,在军事上进行了紧缩的政策,从而导致了各方面力量的涣散和局势的混乱。因此,在意识形态的基础还不稳固的前提下,改革必然不会走向胜利。戈尔巴乔夫
与叶利钦的权力争夺也是苏联解体的因素,在解体的最后阶段叶利钦占据了主动。戈尔巴乔夫摧毁了国家的政权体制,而叶利钦在此摧毁过程中推波助澜,所以说,苏联的解体是通过多方面慢慢积累而成的。
二、苏联解体给我们的教训
(1)共产党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
走社会主义道路必须要符合本国国情,不能照搬他国模式,僵化教条的思想只会让一个国家停滞不前。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先进的、科学的指导思想,国家的发展兴衰关键在于领导人的改革路线和指导思想。苏联解体告诫我们,国家领导人不能像戈尔巴乔夫那样,政治上多元化,与经济状况不相一致。领导人的错误路线和方针政策,背叛和放弃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思想,最终导致经济、政治和民族矛盾等一系列问题,造成党和国家的混乱和动荡。
(2)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苏联在经济上基本上是完全的计划经济方式,在轻重工业布局上非常不平衡,导致国家经济的恶性循坏。苏联解体告诫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
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抓住经济,党的基本路线就不会动摇。经济是国家的命脉,处理好农轻重的格局,从大局出发,健全国家的物质基础,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苏联解体最根本的是由于领导人的错误指导思想,推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断送了社会主义道路,试图以多元化政治来发展国家。中国之所以坚持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正是由于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
(4)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苏联解体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对以人为本的严重背离。苏联解体告诫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到发展依靠人
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5)要正确处理改革开放与稳定的关系
从苏联解体来看中国,正是因为苏联改革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没有结合具体国情,改革一开始就把重点引向政治,最终使得党内失去控制,导致经济全面崩溃。苏联解体告诫我们改革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目标,结合具体情况,坚持改革开放,处理好发展、稳定和改革之间的关系。
(6)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促进民族团结
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是由于加盟国被迫照搬苏联模式,引起民族矛盾。苏联解体告诫我们,领导人不能独断专行,破坏法制。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是维护国家、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消极的民族意识让苏联走向解体,中国是一个56个民族的大家庭,民族团结是维护社会稳定、祖国统一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7)处理好国际关系。时刻警惕西方的和平演变
西方的和平演变是导致苏联解体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苏联解体告诫我们,应该处理好国际关系,警惕西方的和平演变。我国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国际局势还不稳定,所以要坚持科学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树立正确
的价值观,抵制西方世界的和平演变,发展本国经济,增强本国综合国力,带头做好发展中国家的榜样,提高国际地位,树立威信。
最后,总结苏联解体的教训,我们必须高度警惕帝国主义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在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各个领域加强反和平演变的斗争。正如邓小
平指出的:“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所谓没有硝烟,就是要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他们不喜欢中国搞社会主义。帝国主义搞和平演变,把希望寄托在我们以皿后的几代人身上。要把我们的军队教育好,把我们的专政机关教育好,把人民和青年教育好。在同资本主义国家的交往中,既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优秀的文明成果,又自觉抵制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腐朽思想的侵蚀,就能在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过程中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推荐访问: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及教训 主要原因 教训 苏联解体
上一篇:党组织生活会自我批评发言材料2篇
下一篇:政策宣传方式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