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简表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社会心理学从众心理案例4篇

|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社会心理学从众心理案例

  

  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得影响,而在自己得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得行为方式,而实验表明只有很少得人保持了独立性,没有被从众,所以从众心理就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得心理现象。

  由一个人或一个团体得真实得或就是臆想得压力所引起得人得行为或观点得变化。“羊群效应”就是指管理学上一些企业得市场行为得一种常见现象。

  经济学里经常用“羊群效应”来描述经济个体得从众跟风心理。因此,“羊群效应”就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1)由于“羊群行为”者往往抛弃自己得私人信息追随别人,这会导致市场信息传递链得中断。但这一情况有两面得影响:第一,“羊群行为”由于具有一定得趋同性,从而削弱了市场基本面因素对未来价格走势得作用。(2)如果“羊群行为”超过某一限度,将诱发另一个重要得市场现象一一过度反应得出现。(3)所有“羊群行为”得发生基础都就是信息得不完全性。因此,一旦市场得信息状态发生变化,如新信息得到来,“羊群行为”就会瓦解。这时由

  “羊群行为”造成得股价过度上涨或过度下跌,就会停止,甚至还会向相反得方向过度回归。这意味着“羊群行为”具有不稳定性与脆弱性。

  由于信息相似性产生得类羊群效应

  由于信息不完全产生得羊群效应

  从众效应

  引发大学生从众效应最值得注意得就是“班级效应”与“宿舍效应”

  班级效应”、“宿舍效应”在班风、舍风中得作用,由此可见一斑。反之,庸俗得从众行为往往会导致班风、舍风消极落后。

  大学校园得从众行为,既有积极方面,又有消极方面。优化群体结构,利用从众行为得积极影响,防止其消极作用,具有重要得意义。

  从众行为得过分普遍,反映了部分大学生自我意识弱化,独立性较差,缺乏个体倾向性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就是从众行为中消极现象抬头得主要原因,即使从众行为出现积极效应,但一旦失却这种从众氛围,又很容易不知所措,找不到自己努力得方向,走向社会后得迷悯、失落,实际上这就是从众现象最直接得后遗症。

  此外,一味从众也容易导致大学生心理障碍得发生。意味着自己失去了一片晴朗得天空,抛却了一片属于自己得领地。盲目从众意味着部分大学生丢失了以个体色彩得思维与行动编织得草帽,在喧哗与骚动中麻木自己,“创新意识“在头脑中只成了四个机械得汉字,所接受得高

  等教育也锈蚀成了斑驳得条条框框,毕业证书与学位证书只成了人生进程中得标志,却难以成为升华人生得动力。大学生,摆脱从众得盲目色彩,用独立得思想与明晰得脚印使自己主动融入集体得行列,这样,您将拥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得人生。

  从众心理

  学生现象

  学习从众

  优等生、英语过级、研究生录取等相对来说,班级、宿舍都比较集中。宿舍成员集体出动参加各种证书培训班,已就是大学校园蔚然流行得风景,一男生直言:哥儿几个都在拼命学,我不上进,岂不丢人?消费从众

  有当局者一语道破天机:无可奈何,为了面子,只好不顾底子喽。

  恋爱从众

  众目睽睽之下,情男靓女同读一本书、同吃一碗饭,在时下得大学校园里已就是公开风景。校园恋爱极富感染性,有得寝室无人问“爱”,有得寝室全在“爱中”。

  作弊从众

  近几年,当社会上流行“撑死胆大得,饿死胆小得”时,校园里便兴起考试“不瞧白不瞧”得哲学,“学不在深,作弊则灵”,考场上作弊方式发挥得淋漓尽致,以至考试不作弊得学生反而被讥笑为“傻瓜”,此外,赌博从众、入党从众、择业从众在大学校园也有相当得市场。

  从众因素

  影响从众得因素:众人得意见就是否一致就是决定被试人就是否遵从众人意见得一个关键因素。影响个体遵从团体压力得另外两个重要因素就是,受压力得个体就是什么样得人,以及团体就是由什么人组成得。从众现象还存在重要得文化差异。民间智慧结晶得谚语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

  费斯廷格:当物理现实变得越来越模糊时,人们就越来越多地依赖“社会现实”,即更可能遵从别人得行为。这不就是由于她们害怕团体得惩罚,而就是因为团体得行为给她们提供了应该怎样做得宝贵信息。

  ——阿希实验及相关实验说明,从众得原因可能就是为了赢得她人认同,而不就是真得改变了自己得瞧法。但在自己不确定答案得情况下,从众原因可能就变成了第一个。

  破窗效应

  从众者面临得两个矛盾:一就是做正确得决定;二就是博得其她人得好感。她人对个人做决定产生得影响:奖惩(比如群体得个人得喜欢与厌恶)得压力;众人为个人提供信息、行动示范因第一种原因从众得人,从众得力量更大。比如,在私下判断时,依然会从众。

  由于从众有两种原因,而且两种情况下从众行为得持久性不同,因此把从众分为三种情况:依从、认同与内化。

  依从:为了得到别人得认同,或者说为了获得奖赏,免受惩罚。依从行为持续时间=奖励或惩罚持续得时间。其成分就是权力

  认同她们得行为不就是为了获得奖赏或免受惩罚(如依从那样),而只就是为了与那个人或那个团体一样。与依从得区别在于,个体能逐渐相信自己所采取得观点与准则,虽然她对这

  些观点与准则得信仰还不够坚定。其成分就是吸引

  内化:就是对社会影响最持久、最根深蒂固得反应。把某种信念内化得动机源于使自己正确而不犯错误得愿望。

  群体因素:一般地说,群体规模大、凝聚力强、群体意见得一致性等,都易于使个人产生从众行为。社会压力就越大,人们从众行为得发生可能性也就越大。其次,群体得内聚力也就是制约从众行为得一个重要因素。

  情境因素

  这主要有信息得模糊性与权威人士得影响力两个方面。即一个人处在这两种情况下,易于产生从众心理。首先,任何从众行为得产生都就是以一定得行为对象为参照得。个体以群体为参照,主体以客体为参照。在行为参照过程中,差距小得容易产生从众行为,差距大得难以产生从众行为甚至出现反从众行为。这些行为参照,往往与刺激得强度、行为后果得差异等有紧密得关系。一般来说,刺激强度弱、行为后果相去不远,从众得可能性相对就较小。反之,从众得可能性就大。

  其次,主体所采用得判断方式也影响从众行为得发生。异议得提出,降低了对众人意见得信任程度,分解了群体得压力;2.异议得存在,增强了异议持有者得信心,消除了孤立感,降低了群体规范得约束力。最后,群体得权威性高,从众行为量就越大。这种权威性包括了群体中成员得经验、学识专长、能力、社会地位等因素。

  个体因素

  个体得一些心理特点也影响从众行为得发生。这主要反映在人格特征、性别差异与文化差异等三个方面。一般地说,智力低下、自信心不足、性格软弱者,较易从众;又妇女比男子容易从众;不同文化背景得人,其从众表现有一定差别。就个人从众得发生瞧,从众可能就是盲目得,也可能就是自觉得;可能就是表面得顺从,也可能就是内心得接受。而就其意义说,从众可能就是消极得,也可能就是积极得。有得人特别重视社会对自己得评价,有得人则无所谓。前者易发生从众行为,后者则不然。有得人情绪易波动,社会意识较浓厚,这样得人易发生从众行为。个体得智力水平,及自信心也与从众行为有关,智力水平相对较低且信心不足得人往往会在各种压力下产生从众行为。此外,在群体中得个体,其职务得高低、能力得强弱、经济得丰俭、自尊心得强弱,都就是影响从众行为得重要因素。一般来说,职务高,能力强,经验丰富,自尊心强得人,很少发生从众行为。

  什么因素引起了从众

  受害者得情感距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容易贬低远离自己得人或失去个性得人。从积极得一面讲,人们对于个性化得人就是最富有同情心得。这就就是在替未出生得、饥饿得人或动物权利进行呼吁时,为什么人么总就是用令人感动得照片或描述来赋予其个性化。

  权威得接近性与合法性

  我们对自己得判断越不确定,我们就越容易受她人影响。如果群体由3个或更多个体组成、凝聚力高、意见一致或地位较高得话,那么从众得程度最高。

  一致性

  如果有人破坏了群体得一致性,那么会降低群体得社会影响力。如果您能找到某个人与您立场一致得话,那么您为某件事站出来就容易得多。观察到其她人持有异议——即使这种异议就是错误得——会增强我们自己得独立性。

  凝聚力

  那些声称与自己生日相同、名字相同或者指纹特征相同得人提出要求后,人们似乎更愿意顺从。那些感到自己受群体吸引得成员更可能对群体影响做出反应。

  地位,细腻得行人更愿意听从衣着高雅得调查者而不就是穿着破烂得调查者。

  3无事前承诺

  个体一旦在公众面前作出承诺,就会坚持到底。最多也就就是在以后得情景中改变自己得判断。个体一旦对自己得立场作出了承诺,就很少屈服于社会压力。

  个体为什么会从众

  在日常生活中,群体常常拒绝某些行为偏离者。

  我们会从众两种主要理由:因为我们想得到别人得喜爱与赞赏、或者因为我们想做出正确得行为。似乎我们并不喜欢太离群,然而有趣得就是,我们大家都希望与众不同,并关注自己如何与众不同。但就是正如自我服务偏见所揭示得那样,我们并不只就是追求某种独特性,二世主球正确方向上得独特性。我们得要求不只就是与众人不同,而就是要好于众人。

  从众弊端

  1、从众带来得个性消失。

  这就就是这种从众得心理,造成得个性消失,不仅过去发挥作用,现在也在发生作用,估计以后也逃脱不了。

  2、从众得心理个人获得了匿名感。

  从众得心理在群体高度一致性得基础上使个人获得了匿名感,因此个人做事会无所顾忌。这种情况通常会发生在做一些违背原则得事情时出现。过马路红灯亮时,本来还打算遵守交通规则等绿灯亮时走呢,但就是发现闯红灯得人越来越多,于就是便有了大家都闯,自己一个人也没什么大事得想法,也就无所顾忌了;很多像随地吐痰、贪小便宜、不遵守公共规则等很多现象,都就是这种从众得行为,导致很多不文明成为了一种屡禁不止与社会现象。

  3、从众得心理给个人带来了淹没感。

  从众得心理因为群体得共同行为给个人带来了淹没感,扼杀了创新得勇气与锐气。“少数服从多数”,就是我们在选举或者决策中经常会遇到得方式,从课堂上得发言到开会时得表决,从思维得定式到惧怕风险得承担,无一例外得都有从众心理在作祟。这种心理有得就是因为利益、有得就是因为怕出风头、有得就是因为要明哲保身,有得就是因为害怕承担责任。而这一切最终得结果就就是将本来刚刚萌发得新思路与新观点活活扼杀在萌芽状态。也正就是因为这种心理得影响,减少了社会得创新。

  从众心理得利用

  在从众心理支配下产生得从众行为,在某些场合下可以发挥其积极得效应。如遵守群体得规范,遵循社会得公德及秩序,维护传统得优良风尚,启发个体得主动积极因素等等。但就是,在某些特殊得环境中,往往会体现出对社会,对群体得扰乱与破坏作用,如“同流合污”

  ,放弃原则,为某些消极得社会风气推波助澜等等。

  1.管理者要在群体中培养良好得风气并形成一定得传统。

  群体中得风气与传统对个体往往有着不同程度得行为调控作用。这种调控作用,可以引导个体或群体行为朝健康得方向发展,可以消除不良得行为方式,可以约束群体或个体得行为并成为行业改良得参照标准。

  2.养成良好得群体规范及习惯。

  生活于群体中得个体,往往会将群体得规范视为自己得行为准则并力图与大家保持一致

  得心理状态。这种群体规范得内化,可以约束,改变个体得行为方式,可以时刻提醒个体按照群体得规范及习惯去采取相应得行为方式。其最明显得表现就就是“随大流”。为了与大家保持一致,个体必须遵守群体得规范,防止受到群体得排斥与惩罚。对于有良好规范及习惯得群体,这无疑就是有积极作用得。然而对一个没有或缺乏良好规范及习惯得群体来说,它往往会导致个体独立性行为得增多,会造成背离群体得行为趋向,严重时还会引起群体得分解。

  3.确立群体得正确目标,提高群体得内聚力。

  群体得共同目标越明确,群体得内聚力也越大,自然群体得压力也就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往往可以减少不必要得意见分歧,可以增进群体成员得团结,集合更多得力量为实现群体得目标而共同努力。

  当然,任何存在得东西总有其合理性,羊群效应并不见得就一无就是处。羊群效应可以产生示范学习作用与聚集协同作用,这对于弱势群体得保护与成长就是很有帮助得。

  羊群效应告诉我们:对她人得信息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凡事要有自己得判断,出奇能制胜,但跟随者也有后发优势,常法无定法!从众并不总就是错误得。

  希特勒得第三帝国——从众并不总就是正确得。

篇二:社会心理学从众心理案例篇三:社会心理学从众心理案例

  

  大学生从众小案例

  消费从众。进入高等学府,可谓是“大开眼界”,校园里不乏“穿衣戴帽各有一套,抽烟喝酒各有所好"、“吃的高档、穿戴时髦、玩的够派、抽烟名牌”之辈。有些大学生下餐馆、赶舞场、览名胜、春游、秋游、过生日、会朋友、吃奖金、喝补助,名目繁多,五花八门,大学生纷纷搭上宿舍、班级、朋友、老乡的班车,无视自己的经济基础,钞票大把大把地花。有当局者一语道破天机:无可奈何,为了面子,只好不顾底子喽。

  学习从众。高校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入校时随意安排的学生班级之间、宿舍之间,一年左右时间,便在各个方面显示出不同层次,出现明显的“不同步”现象.优等生、英语过级、研究生录取等相对来说,班级、宿舍都比较集中.宿舍成员集体出动参加各种证书培训班,已是大学校园蔚然流行的风景,一男生直言:哥儿几个都在拼命学,我不上进,岂不丢人?

  宿舍效应

  从众于老生、老乡也是新生中较为普遍的现象.新生涉世不深、情况不熟,易简单模仿和随从于他人的行为.他们有的把“信得过“的老生、老乡作为他们学习的“楷模",有的干脆“跟着‘二老"走,永远不回头",盲目从众。学习上表现为“老生(乡)怎干就怎干”,在遵守校规校纪方面表现为“向老生(乡)看齐”,如此,很容易导致“从良则良,随莠则莠”结局。

  随着大学生活的深入,同兴趣的同学相聚在一起,形成“趣缘圈”,成为大学生社交最广泛的形式。“趣缘圈”对大学生有极大的吸引力,往往对大学生思想观点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某大学一个班有几名爱好长跑的同学,男生健壮、女生苗条以及运动会上的风光引得同学喷喷称羡,不知不觉大部分同学成了他们的追随者,去年冬季全校越野赛前10名中,竟有5位是该班同学。某医学院93级6名学生,大学五年一直同室而卧,早晨6时起床,晚11时入睡,该室同学能弹会拉,运动会上“屡建奇功”,演讲比赛叱咤风云,毕业分配前5人报考研究生全被录取。“班级效应”、“宿舍效应”在班风、舍风中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反之,庸俗的从众行为往往会导致班风、舍风消极落后。

  择业从众

  就业对每个大学生来说都占居者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有一部分同学抱着“不考上研死不休”的想法,一心考研。当毕业的双选会来临时,看到周围的忙于找工作,同班或同宿舍的同学签了约,原本一心考研的心,乱了分寸,打破了自己的学习计划,影响了考研;有的同学择业不从自己的兴趣和本身的特长出发,而跟着别的同学意愿走,签不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在考研与就业抉择中,盲目从众,对个人发展不负责任.

  入党从众

  按照常理,入党应该是大学生追求思想进步和政治走向成熟的自觉表现。根据我们掌握的情况,通常一个班级中95%的学生会主动递交入党申请书,表达入党愿望。对于学生入党动机姑且不说,在如此高的数字背后,有相当多的学生却是一种盲目从众。或从众于周围的同学,或从众于老乡,看到别人递交入党申请书,自己不行动好像不入流似的;看到别人参加党校学习,自己不上党校好像没面子,而真正把入党作为一种政治信仰和人生追求的只是少数。

  其他从众例子

  1、小A一日闲逛街头,忽见一长队绵延,赶紧站到队后排队,唯恐错过什么购买好东西的机会。好不容易等到队伍拐过墙角,发现大家原来是排队上厕所。

  2、一位石油大亨到天堂去参加会议,一进会议室发现已经座无虚席,没有地方落座,于是他灵机一动,喊了一声:”地狱里发现石油了!”这一喊不要紧,天堂里的石油大亨们纷纷向地狱跑去。很快,天堂里就只剩下那位后来的人了。这时,这位大亨心想,大家都跑了过去,莫非地狱里真的发现石油了?于是,他也急匆匆地向地狱跑去。但地狱里并没有石油,有的只是受苦的人.

  3、1964年,纽约公园内发生一起命案,引起全美国轰动,不是因为作案者和受害者有什么特别之处,而是38位旁观者无一报警,这事在美国掀起了社会道德观的反思浪潮。

  巴利和拉塔内现在对克尤公园现象有了令人信服的社会心理学解释,他们把它叫做“旁观者介入紧急事态的社会抑制”,或者更简单地说:“旁观者效应”正如他们所假设的一样,正是因为一个紧急情形有其他的目击者在场,才使得旁观者无动于衷。对旁观者效应的解释,他们说,可能更多的是在于旁观者对其他观察者的反应,而不太可能事先存在于一个人‘病态’的性格缺陷中。

  4、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詹姆斯?瑟伯对从众现象作过如下的生动描述。

  突然,一个人跑了起来。也许是他猛然想起了与情人的约会,现在已经过时很久了。不管他想些什么吧,反正他在大街上跑了起来,向东跑去(可能是去马拉莫饭店,那里是男女情人见面的最佳地点)。另一个人也跑了起来,这可能是个兴致勃勃的报童.第三个人,一个有急事的胖胖的绅士,也小跑了起来……十分钟之内,这条大街上所有的人都跑了起来。嘈杂的声音逐渐清晰了,可以听清“大堤”这个词.“决堤了!”这充满恐惧的声音,可能是电车上一位老妇女喊的,或许是一个交通警说的,也可能是一个小男孩说的。没有人知道究竟是谁说的,也没有人知道真正发生了什么事.但是两千多人都突然溃逃起来。“向东!"人群喊了起来──东边远离大河,东边安全。“向东去!向东去!”一个又高又瘦、目光严厉、神色坚定的妇女从我身边擦过,跑到马路中央。而我呢?虽然所有的人都在喊叫,我却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我费了好大劲才赶上这个妇女,别看她已经快60岁了,可跑起来倒很轻松,姿势优美,看上去还相当健壮.“这到底是怎么了?”我气喘吁吁地问她,她匆匆地瞥了我一眼,然后

  又向前面望去,并且稍微加大了步子,对我说:“别问我,问上帝去!”索罗门?阿希研究了关于知觉判断的从众实验。研究表明,大约有32%的被试有错误的从众反应.从众现象的发生主要由于主体缺乏行为依据的必要信息,并与个体的个性特点有关。

  从众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通常表现为“随大流"“无主见”.一般来说,自信心较强的人,发生从众行为的可能性较小。缺乏自信心的人更容易产生从众行为。

  5、有这么一个实验:某高校举办一次特殊的活动,请德国化学家展示他最近发明的某种挥发性液体。当主持人将满脸大胡子的“德国化学家”介绍给阶梯教师里的学生后,化学家用沙哑的嗓音向同学们说:“我最近研究出了一种强烈挥发性的液体,现在我要进行实验,看要用多长时间能从讲台挥发到全教室,凡闻到一点味道的,马上举手,我要计算时间。”说着,他打开了密封的瓶塞,让透明的液体挥发……不一会,后排的同学,前排的同学,中间的同学都先后举起了手。不到2分钟,全体同学举起了手.

  此时,“化学家”一把把大胡子扯下,拿掉墨镜,原来他是本校的德语老师.他笑着说:“我这里装的是蒸馏水!"

  这个实验,生动的说明了同学之间的从众效应—-看到别人举手,也跟着举手,但他们并不是撒谎,而是受“化学家”的言语暗示和其他同学举手的行为暗示,似乎真的闻到了一种味道,于是举起了手。

  6、有一个晴朗的夜晚,满天星斗,许多人站在车站站台上等待即将到来的火车.此时,一个人仰着脖子晃动着脑袋往天上寻看,在一旁的人好奇的以为他看到的人造卫星、流星或不明飞行物,也跟着向天空动张西望。其实,这位先生只是脖颈酸痛,他是在做放松活动,并非观察天空.那些跟着仰望星空的人实际上是被从众效应左右了。

  7、一个老者携孙子去集市卖驴.

  路上,开始时孙子骑驴,爷爷在地上走,有人指责孙子不孝;爷孙二人立刻调换了位置,结果又有人指责老头虐待孩子;于是二人都骑上了驴,一位老太太看到后又为驴鸣不平,说他们不顾驴的死活;最后爷孙二人都下了驴,徒步跟驴走,不久又听到有人讥笑:看!一定是两个傻瓜,不然为什么放着现成的驴不骑呢?

  爷爷听罢,叹口气说:“还有一种选择就是咱俩抬着驴走了。”

  这虽然是一则笑话,但是却深刻地反映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习焉不察的一种现象――从众效应.所谓从众效应,是指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怀疑、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从众倾向,总是倾向与跟随大多数人的想法或态度,以证明自己并不孤立。研究发现,持某种意见的人数的多少是影响从众的最重要的一个

  因素,“人多”本身就是说服力的一个明证,很少有人能够在的情况下还坚持自己的不同意见

  8、小泽征尔有一次去欧洲参加指挥家大赛,在进行前三名决赛时,评委交给他一张乐谱。演奏中,小泽征尔突然发现乐曲中出现了不和谐的地方,以为是演奏家演奏错了,就指挥乐队停下来重奏一次,结果仍觉得不自然。

  这时,在场的权威人士都郑重声明乐谱没有问题,而是他的错觉。面对几百名国际音乐权威,他不免对自己的判断产生了动摇。但是,他考虑再三,坚信自己的判断没错,于是大吼一声:“不,一定是乐谱错了!”他的喊声一落,评委们立即向他报以热烈的掌声,祝贺他大赛夺魁。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圈套”,以试探指挥家们在发现错误而权威人士又不承认的情况下是否能坚信自己的判断。

  9、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中国人站在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个十字路口,红灯亮了,路面上没有车辆行驶。中国人习惯性地穿越马路,走到一半突然发现前后没人,回头望去,外国人全部秩序井然地站在原地等候,其中一人诧异地看着他:“你有毛病啊?!”中国人脸刷地红了,羞愧地退回到人群中.几个月后,中国人回祖国探亲。一次在一个十字路口,照例的红灯亮了,路面上没有车辆行驶.中国人习惯性地站在原地等候,却见周围的人全部若无其事地横穿马路,其中一人诧异地看着他:“你有毛病啊?!”那个中国人愕然了.

篇四:社会心理学从众心理案例

  

  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从众心理分析)(五篇范文)

  第一篇: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从众心理分析)【摘要】:从众心理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所谓从众,就是在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个体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即通常所说的‘随大流’”。在大学校园中,从众现象也很普遍。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一方面自我意识急剧发展,充满热情,勇于创新,常常以标新立异的装束和独特的言谈举止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另一方面,他们的独立性、自制力、意志力及分辨是非的能力都不是很强,往往会陷入焦虑、困惑和迷茫之中,导致行动上随波逐流,思想上迷失自我。

  【关键词】:大学生

  从众行为

  从众心理

  引言: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本组使用自编量表调查大学生从众行为的总体状况,量表内容包括大学生四种主要从众行为的比例和表现形式。结果显示,这四种主要从众行为包括:学习从众、消费从众、恋爱从众、上网从众。从分布的总体情况看,大学生消费从众的比率最高占67.5%;其次是学习从众,占51.8%;最后是恋爱从众和上网从众,分别占24.6%和18.2%。

  一、大学生从众行为的表现

  1、学习从众。新生入学后都在探索大学环境新的学习方法,寻求新的学习动力。班级、宿舍每个成员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成绩以及平时学习时间的利用都成了其他成员最直接的“参照物”。他们在形成自己的学习特点的同时,在某些方面也程度不同地与班级、宿舍大多数人保持一致。高校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入校时实力相当并且随意安排的学生班级之间、宿舍之间在一年左右时间,便在各个方面显示出不同层次,出现明显的“不同步”现象。

  2、消费从众。进入高等学府,对于刚刚脱离高中苦海的大一新生来说可谓是大开眼界,校园里有些大学生追求档次、崇尚名牌、名目

  繁多,五花八门;经常光顾高消费文体娱乐场所;配备高档通讯设备;聚会交友大讲排场等。在一些学生中,盲目消费、攀比消费、“面子”消费、超前消费等高消费甚至浪费现象非常普遍。其所占比例虽然不大,但其绝对数不小,而且对他人的负面影响也非常大。

  3、恋爱从众。大学时一个恋爱的季节,成双入对的男女们形影不离。校园恋爱极富感染性,有的班级一阶段没有几人谈,而另一阶段则出现了一群谈恋爱的。大学校园内也不乏舍友或者同学怂恿某人追求某人的现象,尤其是在宿舍熄灯之后的卧聊,舍友之间交流各自心得,未恋爱的羡慕恋爱的,恋爱的鼓动未恋爱的,如此相互地“激励”便会出现恋爱从众现象。上网从众。大学生活空暇比较多,课余时间多数用来上网,沉迷于网络,迷恋网络游戏和网络色情。宿舍同学之间相互怂恿,结伴长时间网上游戏,花费大量财力和精力,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一些原本不喜欢网络游戏的学生在其他人的怂恿之下也走上网游的道路,为的只是能和大家玩在一起。

  二、大学生从众心理产生的原因

  1、首先是主观因素。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按需要的强弱其先后出现的次序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作为低级需要,是一种匮乏性需要,在一般情况下都能得到满足。于是人们产生了高级需要。跨入中学之后的青少年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他们需要朋友,需要在团体中与同学建立深厚的友谊,这便是归属与爱的需要。在青少年中往往就是由于“相似”而成为朋友,而这里的“相似”可以是年龄、家庭的相似,也可以是共同的兴趣爱好。

  2、其次是客观因素。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特别是青少年十分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1)社会文化的影响。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由物质文化、社会文化的精神文化等构成。潇洒是社会主体的一种行为方式和心理体验,是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的表征。但是不少人对于潇洒的理解就是穿着名牌,拿着手机,出手阔绰,没有理解潇洒的深层含义。于是一种“潇

  洒”的风气和现象很快渗透在空气中,然后青少年也就接受了这种熏陶,接受并模仿着这种“潇洒”的行为。

  (2)社会流行的影响。社会流行是在社会上传播一时的事物,它能在短期内爆发、扩展、蔓延、也可能在短期内消失,它最容易被青年人接受。一方面,消费品不断地更新换代是流行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求新、自我表现和从众是流行的心理基础。确实,社会流行向人们传递了一种消息,当人们都去追随它时就会形成一种群体压力。

  三、大学生从众行为的利与弊

  从众行为对大学生的影响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众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必要手段。一个社会需要共同语言、共同的价值与道德观、共同的行为方式,作为担有预期社会化责任的大学校园更是如此。对于大学生个体而言,如果不能在很多方面与班级体里同学保持一致,那他就会被群体视作异类。反之为了融入到群体中去,采取从众行为便可以减少心理冲突,获取心理上的平衡。有很多大一新生就存在这样的情况,由于刚踏入大学校园,离开家庭贴身的照顾,时感孤独寂寞,于是为了和同学打成一片便采取从众行为。而同时这也为后期的大学四年生活是积极还是消极埋下了伏笔。

  2、理性的从众行为有利于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群体是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内化的重要载体,是影响个人的具体形式。个体往往对照周围人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来感觉自己的价值,通过反馈整体的价值取向,来调整自己的价值取向。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为:独立意识增强,但仍有较大的依赖性;社交需要强烈;求知欲望盛;自我期望值高等。这些心理特点,决定了大学生对所属群体具有较强的归属需要,而要获得归属感,从众就是一个必然选择。大学生对其群体的从众,有益于具有开创性的大学生群体亚文化的形成及发展,促进社会主流道德的发展变化和完善,并产生德育的群体效应。

  3、盲目地从众使个体失去个性和创造性。从众行为是在群体压力下发生的,因此盲目从众会使自己失去个性,限制自己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从而失去接受挑战的机会。大学时代是追求个性、完善人格的时期,盲目的从众会使思维形成依赖性,遇事不动脑筋就随从于别人。尤其对于那些在班级、宿舍中处于劣势,容易放弃己见而从众的学生就更不可能在大学期间完成真正锻炼自我的任务。久而久之形成强烈的依赖性,自我意识弱化,独立性较差,毫无主见。即便是从众“错了”也会因为比自己强的人也错了而获得自我解脱的平衡感,这就相当令人悲哀了。

  4、被动从众诱发大学生心理障碍。一味从众也容易导致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从众的直接表现便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竞争过程的挫折、失落,很容易引发大学生精神压力过大,心理状况失衡。从众心理人皆有之,但以被动为前提的从众只会是退化自我真实性格与实力,使其独特失去价值。被动的从众带来只有迷茫和无措。

  四、研究大学生从众行为、心理的意义

  从众行为的过分普遍,反映了部分大学生自我意识弱化,独立性较差,缺乏个体倾向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从众行为中消极现象抬头的主要原因,即使从众行为出现积极效应,但一旦失却这种从众氛围,又很容易不知所措,找不到自己努力的方向,走向社会后的迷悯、失落,实际上这是从众现象最直接的后遗症。

  五、如何应对这从众心理1.增强自信心

  大学生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敢于坚持主见,不盲目效仿他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自信心不足的学生,要经常给予鼓励,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既要注重激发、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要鼓励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2.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校园氛围

  民主和谐的校园氛围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使大学生在情感上感到被认同。学校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举办各类挑战杯竞赛、书法竞赛等,使大学生积极参加活动,在活动中充分发挥自我潜能,实现自我价值。

  3.树立明确的目标

  如果大学生目标不明确,则很容易产生从众心理。大学生要根据

  自身特点,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并严格执行计划,不盲目从众。大学生要对自己的大学生涯有一个详细的规划,过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

  以被动为前提的从众,势必使你的独特失去价值。一味从众便意味着自己失去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抛却了一片属于自己的领地。盲目从众意味着部分大学生丢失了以个体色彩的思维和行动编织的草帽,在喧哗与骚动中麻木自己,“创新意识”在头脑中只成了四个机械的汉字,所接受的高等教育也锈蚀成了斑驳的条条框框,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只成了人生进程中的标志,却难以成为升华人生的动力。大学生,摆脱从众的盲目色彩,用独立的思想和明晰的脚印使自己主动融入集体的行列,这样,你将拥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

  【参考文献】

  [1]佐斌.社会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86-287.[2]张建新,孟文静.略论大学生从众心理的产生及应对[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1(4):81.[3]邬强.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分析及其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98-99.第二篇:社会心理学论文-从众

  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分析及其对策摘要:文章分析了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外在表现形式,剖析了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提出要针对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客观实际,发挥从众心理在当代大学生中的积极影响,抑制从众心理对当代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引导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

  关键词:大学生;从众心理;对策

  从众心理是一个人在社会中受某个群体的影响,最终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现象[1]。通俗地说,从众就是“随大流”、“人云亦云”。如遇到意见分歧,本来你有自己的态度和想法,但当这种想法与大多数人不一致时,你可能会左右为难、举棋不定,而迫于多数人“无形的压力”,最终放弃了自己的意见,随大流。

  一、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外在表现

  1.消费从众。高校校园里不乏“穿衣戴帽各有一套,抽烟喝酒各有所好”,大学生讲名牌、讲排场、比阔气已形成风气。有些大学生无视自己的经济基础,下餐馆、赶舞场、览名胜、春游、秋游、过生日、会朋友、吃奖金、喝补助,名目繁多,五花八门。这是一种消极的从众行为。

  2.学习从众。学习从众是大学生中最常见的从众现象。据调查,入校时随意安排的学生班级之间、宿舍之间,一年左右时间,便在各个方面显示出不同层次,出现明显的“不同步”现象。大学校园里常会看到一个宿舍集体活动的景象:一同吃饭,一同上自习等等。优等生、英语过级、研究生录取等相对来说,班级、宿舍都比较集中,如某高校有个班5名考上研究生,竟都是同一舍员。除此之外,在大学生中还存在着一些消极的学习从众现象,如学生的考试作弊。有的学生从主上并不赞成作弊,但是看到少数原来不如自己的同学通过作弊取得了好成绩而且没被发现,就会对自己的信念产生动摇,进而带着一种不正确的理性从众观或盲目从众也参与作弊,以致对自己各方面都产生不良的影响。有的大学生甚至还说:“大家都作弊,不作弊的学生反而是傻瓜。3.恋爱与性观念的从众。一方面,大学生随着生理上性的成熟,逐渐产生了接近异性、追求爱情的渴望,加上西方“性解放、性自由”思潮的冲击,更触发他们较强烈的性体验想法;另一方面,校园恋爱极富感染性。一些大学生认为谈恋爱或被异性朋友追求证明自己有魅力、有能耐,而一些无人问津的同学则会感到寂寞、失落和低人一等,很容易形成一种心理压力。据某高校进行的一项最新大学生性观念抽样调查显示,近40%的大学生不介意自己的伴侣是否是处女(或处男),约5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性行为可增进爱的发展[2]。正是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一些同学在思想和行为上才趋同于同宿舍、同班同学或老乡的恋爱观和性观念。4.入党从众。对大学生入党愿望的调查结果显示,85%的学生有入党的愿望并主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如此高的比例,经过分析,不难发现部分学生的入党愿望来自于父母的压力,但更多的学生则从众于周围的同学或老乡,看到别人递交入党申请书,自己不递交好像不合群、不积极要求进步似的。5.择业从众。择业不仅是大学生关心的问题,也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很多大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从众行为。追热门,随大流是择业中的常见现象。现在的大学生在就业中多盲目追求好岗位、好地方而忽略自身的条件、职业特点和社会整体需求。近几年公务员职位吸引了很多大

  学生的目光,千军万马挤

  “独木桥”。据人事部对80多个城市的一项就业统计显示,虽然公务员职位只为大学毕业生提供1%的就业岗位,但却吸引了30%大学生的目光[3]。不少学生根本没有考虑职位是否学以致用,也不管是否能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只是一味地选择高薪高酬、福利好的职业和单位,结果高不成、低不就,丧失了很多的就业机会。另外,据国家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一项统计显示,许多学生求职的理想地点是北京、上海及沿海发达城市,稍偏远的地区就不予考虑,这也是就业中很严重的从众现象。一些学生虽然意识到基层需要人才,最能锻炼自己,却又怕基层条件差,埋没了自己的才能,而且大家都往大城市涌就更加剧了大学生对大城市的向往,根本就不考虑实际可能。因此,在就业中大学生的从众心理会给大学生的择业带来很多消极的影响。

  二、大学生从众心理分析1.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原因

  探讨大学生从众心理原因必须深入到主体内部,挖掘从众行为发生的心理根源。根据从众新论的观点,我们可以发现群体环境、个体的素质和能力是大学生产生从众心理的主要原因。群体环境对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及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中国有句古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群体环境常常会对个体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群体易使个体产生对其的信任。对群体越信任,个体就越容易改变自己的行为而从众。调查表明,部分大学生把“信得过”的老生、老乡作为他们学习的“楷模”,盲目从众。在学习上表现为“老生老乡怎么学就怎么学”,在遵守校规校纪方面表现为“向老生老乡看齐”,如此容易导致“从良则良,随莠则莠”[3]。二是群体的压力大,容易超过了个体的心理承受力,个体就会对偏离群体的行为感到不安,从而产生从众行为。如有的大学生假期里本来自己有安排,但同宿舍的许多同学都相约去旅游,感到自己不去不好,于是放弃了自己的主意,只好随大家一起去旅游。三是群体意见的一致性程度很高,使个体不得不与群体保持一致。如在一个班级、小组、同伴群众中,如果赞成某一观点或采取某一行动的人越多,个体所受到的心理压力就越大,就越容易产生从众行为。如果这个班级、小组、同伴群体很有吸引力,内部很一致,也容易使个体遵从群体的意愿。四是群体的规模和内聚力也影响个体的从众心理[4]。群体规

  模越大,内聚力越强,个体就越容易从众。个体的素质和能力是大学生产生从众心理的另一主要原因。如果个体的自信心不足,缺乏决策能力,就难以形成自己的主见,从而产生从众行为;如果个体的责任心、事业心和正义感不强,缺乏原则性,则容易随大流。多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经过多年的扩招,使得精英教育被大众化教育所取代,由于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判断力和自信心,没有自己的主见,人云亦云,加上现在大学生基本是独生子,他们事事依靠父母,这种依赖心理在短期内依然存在并导致依赖他人,盲目从众。2.大学生从众心理的作用

  大学生从众心理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其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容易达成共识,有利于增强集体意识,同时也有利于良好作风、习惯的养成。如大学校园中的各种社团的招新;学习上的从众可以在大学生中形成良好的风气,创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其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依赖性强,抑制个性发展,束缚思维,变成思维相对迟钝、准确性差,扼杀创造力,使人变得无主见和墨守成规。总之,我们要积极发挥“从众”的积极影响,避免“从众”的消极影响,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使他们遇事和看待问题时,既要慎重考虑多数人的意见和做法,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从而使判断能够正确,并以此来决定自己的行动。研究大学生从众心理,对于优化群体结构,利用从众心理的积极影响,防止其消极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从众观的对策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是客观存在的。为了使当代大学生能健康成长、成才,我们必须了解大学生从众现象,研究与分析大学生从众的原因,正确引导他们合理利用从众心理的积极作用,防止其消极作用,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从众观、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使他们遇事和看待问题时,既要慎重考虑多数人的意见和做法,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从而使判断能够正确,并以此来决定自己的行动。

  1.积极营造和谐的群体校园文化氛围。加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创造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民主和谐的群体校园氛围,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使学生在情感上感到认同,依赖于这个团体,从而增加团体凝聚力。首先,积极倡导公平竞争和谐校园氛围。

  倡导公平竞争和谐校园氛围,就需要一个宽松、民主、身心开放、畅所欲言的教育、学习环境。据调查,当代大学生容易从众者的个性明显存在下列特征:对事物辨别、判断能力差,缺乏主见,重视权威,墨守成规,缺乏自信。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对学生行为的科学管理,保持与学生的平等地位,不以权威者自居。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工作者既要注重激发、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也倡导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对他人意见提出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独创性见解。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对他人意见的容忍态度,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容忍他人观点、相互碰撞、补充和启发,共同解决难题,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和群体成员在解决问题中的各自不同的作用,从而建立相互支持的和谐群体校园氛围。

  其次,我们要积极发挥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正向激励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对非正式群体自发形成的良好舆论、行为规范应加以鼓励和引导。教育者在活动指导过程中,通过“角色期待”、“兴趣诱变”等积极的心理暗示法,达到制止大学生消极从众的目的,使其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对不良的舆论、规范,则应通过说理、说服等形式加以转化或制止。

  再次,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帮助学生增强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即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及意义。一般来说,高创造力者都具有自我承认、自我统一、自信甚至自负的气质特征。他们往往能从内在精神活动中获得力量源泉,能妥善处理自我内在的感受和情绪,也就是说,他们能充分肯定自我潜能的存在,并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它。如开展迎新生系列活动,通过活动使新入学的大学生尽快调整自我,融入集体,找到归属感,防止依赖心理;又如,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参加大学生各类挑战杯竞赛等活动,使大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自我潜能,从而实现自我价值,对不盲目从众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实践证明,积极向上、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帮助大学生丰富内心世界、扩大人际交往、增强自我意识的重要载体。在组织活动中,要做好活动前的各种准备工作,要以调动大多数学生的参与为目标,内容应不断更新,形式应活泼有趣,使参与的学生有施展才能的空间[5]。同时,我们积极探索真理,营造科学精神

  和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的灵魂。在德育宣传工作中,一方面加强宣传的方向性和说理性;另一方面大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积极向上的学习、科技活动,努力创建一个充满学术氛围和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精神状态、心理素质、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优良的塑造。2.积极帮助大学生规划大学生涯。大学生目标不明确,他们很容易产生从众心理。我们应重视大学生人生规划课,要求辅导员、班主任主动深入到学生中,细致开展教育工作,积极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引导和人生规划的指导,要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帮助他们更好地规划大学生涯。3.改善德育工作方法。作为教育工作者,积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在工作方法上应更多地采用启发学生,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使他们自觉自愿地融入主流;其次,我们要关注学生群体思想动态,准确了解和掌握个体心理差异,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把处在不同状态下具有不同能力的人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同时,对学生中存在的消极心理,不能粗暴对待,而是要侧重引导,注意策略。经验表明,如果简单禁止某些东西,而不加以任何令人信服的解释,则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或受好奇心的驱使而消极模仿。作为新一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引导大学生摆脱从众的盲目性,使他们能够在集体的行列中保持独立的思想和清醒的头脑,使他们拥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6]。

  4.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了解社会,增长社会经验,增强学生的辨别水平和判断是非的能力;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独立性、自信心和意志力,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大学生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抵制不良行为,克服自身弱点,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

  四、结语

  大学生思想活跃、追求进步、求真求实、创新意识强。我们应当发挥从众心理在大学生中的积极作用,抑制从众心理对当代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引导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

  摘要:从众心理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社会心理学把从众心理定义为个人在社会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

  度,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本文对研究从众心理的四篇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了解从众心理产生的原因,从众心理的影响以及如何趋利弊害。

  关键词:从众心理

  研究现状

  评述

  所谓从众是指人们自觉不自觉以某种集团规范或多数人意见为准则作出社会判断,改变态度的一种现象。”从众现象的主要特点是它对集团压力的服从性和服从的盲目性以及服从的去个性。”从众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从小孩子的模仿攀比到青年人的追赶“流行”,从社会管理的遵纪守法到消费中的“喜新厌旧”,乃至婚姻中的“赶潮流”等等都是从众心理的外现。

  1从众心理的三个阶段

  从众心理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依从。依从是态度形成的开始。个体总是按社会规范和社会期待或他人意愿在外显行为方面表现与他人一致,以获得奖励,避免惩罚,此时行为受外因控制依从是表面的,暂时的,是权宜之计,这时的从众是权宜从众。

  第二,认同。认同是个体自愿接受他人观点、信息或群体规范,使自己和他人一致。在认同阶段,个体受到态度对象的吸引,但已超越了外部控制的奖惩,而主动趋同与对象。这一阶段的情感因素起明显作用。认同依赖于对象对个体的吸引力。

  第三,内化。内化是态度形成的最后阶段。个体真正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观点并使之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自己态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时为真从众。

  2从众的利弊之分

  从众的益处如下:

  1、从众具有促进社会形成共同规范、共同价值观的功能。一个社会需要有共同的语言、共同价值观与行为方式。只有如此,社会成员之间的沟通、交往才有可能。社会成员的沟通与互动则会促进这种一致性和共同性的发展。

  2、,团体的行为可以提供宝贵的信息。在许多情境中,我们之所

  以遵从别人,是因为别人的行为是我们正确行动的唯一指导。比如一个没有标志的左右两个厕所,你不知进入哪个,而这时来了一群女孩走进右边厕所,那么她们为你提供了信息。

  3、斯坦利?沙赫的实验表明:随大流者最受欢迎。最不受欢迎的是偏离者。在有“法律”或常规的团体中,从众者比不从众者受欢迎。虽然在某种情况下,从众是合乎人们心意的,而不从众会引起灾祸。例如:假如我讨厌做一个从众者,于是为了表示不从众,那么后果是不可想象的。

  从众的弊端:首先,从众心理混淆了人们的是非界限,搞乱了人们的思想。其次,从众心理容易演变成政治方面的狂热冲动,或者相反。第三,文艺上的从众心理降低了文艺的高雅品位。四,从众心理造成了经济生活中的“一哄而起”。第五,从众心理萎缩了人的思维品质,异化了人的心灵。第六,从众心理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产生排斥作用。第七,从众心理在科学技术方面抑制了人的发明创造。第八,从众心理对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综合素质将产生销蚀瓦解作用。文章认为,从众行为及其心理有积极与消极之分。对积极从众应予以肯定,对消极从众应加以引导。通过加强民主法制教育,疏通心理障碍,提高文化教育水平,增加公开、公正、公平竞争机遇,实施合理的奖罚制度,扶植社会正气,抑制邪气等措施予以转化,使消极从众转化为积极从众。

  从众心理有以下积极作用:

  1、从众行为在一定程度可以帮助领导者实现预定目标。

  2、从众行为能使个体达到心理平衡。

  3、从众行为有助于领导意图的贯彻和执行,有助于组织规范、秩序的形成,有助于维护权威和制度,使组织内秩序稳定,维护其正常运转。消极作用则有:

  1、从众行为容易给人和群体带来惰性,抑制创造性。

  2、组织内多数成员的从众容易使决策或决定出现偏差。

  3、组织内的个体如被迫的从众行为过多,可能会成为大的事故隐患。

  从众的积极影响主要有,①任何一个社会,无论从社会功能的执行,还是从社会文化的延续角度说,多数人的观念与行为保持一致都是必要的。一个社会需要有共同语言、共同价值观与行为方式、也只有这样,人与人之间才能顺利地进行交往,也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维护和社会的正常运转。②从众能使个体达到心理平衡,在群体中,当个人意识到自己与大多数人不一致时,往往会产生焦虑紧张的情绪,难以适应外部的环境,而从众行为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或消除这种不安的情绪,使个人得到群体中大多数人的接纳,满足个人的安全和交往的需要。一个人也只有在更多的方面与社会的主导倾向取得一致,他才能适应其赖以生存的社会,否则他将困难重重。

  从众的消极影响主要有:①盲目的、去个性的消极从众容易使人产生惰性,抑制了人的创造性,使个体的创新意识日益薄弱,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追求理想和真理的锋芒也渐被磨钝,失去了接受挑战的机会和个性发展的空间。由于从众的去个性,使得人一事当前首先想到的就是从众,于是一些本来是真知灼见的思想就被窒息,个性也被“众性”所淹没。第二盲目的、去少性的从众易使群体丧失活力,不利于群体的发展。群体内多数成员的从众容易使决策和决定出现偏差,在作决策和决定时人们往往由于受到某种压力而不愿发表个人的不同意见,以致出现一致的强行通过或仓促作出不正确的结论。③盲目的、去个性的消极从众使个体不加分析地跟随某种时尚的社会风气或思潮,助长社会上的不正之风。3运用从众行为的艺术

  既然从众行为同时具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作用,那么如何引导和运用从众行为趋利避害也就成了领导者的研究课题和应该掌握的艺术。陈凤梅在《从众现象的分析和应用》一文中详细分析了如何利用从众积极效应。

  3.1从众积极效应的利用

  从众的实质是通过群体来影响和改变个人的观念和行为、增加了群体行为的相似性和一致性。群体对其有吸引力,说明个体对群体有依附、有向心力。这样就可利用群体、对个体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感化、增强群体的凝聚力和工作效率。当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良好时尚,进行

  大力宣传,造成一种积极向上、健康活泼的社会舆论,使人们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压力,从而发生与群体一致的行为。

  3.2避免和消除从众的做法

  ①提高个体的认知能力。当个体遇到非本专业的问题情境时,他的反应往往趋向于其他人的看法。当个体的认知能力较弱,也即在某方面的知识比较缺乏时、自信心就不足,从而比较容易从众。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认知能力弱、智力水平低的人,自尊心亦弱。他们认为自己能力比不上别人,知道的事情也比别人少,因此缺乏自信,受不了社会压力而发生从众行为。所以应当通过各种适当的手段和途径,努力提高个体的认知能力,增强个体的自信心。②对于群体一般状况的偏离,会面临群体的强大压力乃至严厉制裁。沙正是这种对偏离的恐惧,约束着人们的言行。所以应当创设一种宽松的民主的氛围,淡化群体规范、鼓励大家畅所欲言,发表个人见解,提倡创造性与独特性,集思广益。③根据社会比较理论,在遇到不明确情境,没有客观的物理性标准可兹比较时,其他人的行为最具有参考价值。人们对于多数人的行为尤为信任,往往以他人的意见和行为作为自己的参照依据。与群体乃至社会中的其他人怀有共同的信念和看法,个体就会产生一种没有错的安全感。社会的各个领域要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让个体的言行有明确的参照框架,从而降低盲目从众的可能性。

  从以上文献我们可以分析出,从众行为有两种不同的性质:一种是对规范压力的自觉遵从,即不丧失个性的合理从众,另一种是盲目的、去个性的不合理从众。对集团规范压力的服从,是建立在道德自觉基础上的规范行为,是正常的、健康的、合理的心理体现,是被社会所公认的合乎“规尺”的行为。它是个体对集团规范内化的结果。如爱国、遵纪、守法、尚德、随俗(风俗)、共识等规范从众行为,即使在没有多数人出现的场合也是一种自觉和自愿,既是一种集体的行为,也是个性的表现。这种规范从众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培养高尚的品德,建立健康和睦的人际关系具有积极的意义。毫无疑问,这种盲目的、去个性的消极从众行为及其心理对社会有诸多危害。

  总之,从众是一把“双刃剑”,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当注意扬利除弊。利用从众的积极效应,一方面可帮助个体改进自身的不足之处,促进个体自身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则可利用它来促进人们维护社会秩序、贯彻有关政策和发扬良好的道德风尚。另外,个体应抵制不良的社会风气和消除不正确的思想观念。

  参考文献:

  [1]侯桂红

  从众心理现象分析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01月

  [2]吴宪洲

  试析从众心理的危害

  渭南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3]李朔

  试析从众心理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4]陈凤梅

  从众现象的分析和应用

  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5年8月

  第三篇: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

  社会心理学

  《和谐社会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任课教师:

  所在院系:

  专业:

  姓名:

  学号:

  和谐社会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摘要:和谐社会的建立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运用心理学知识和理论帮助人们建立之间的信任关系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有效的。在日常生活中,建立信任与毁坏信任都是很容易的。如果你总是被“怀疑”所困扰,那么你应该努力去建立信任。当然信任是有底线的,信任也是有度的。信任是基于诚信的基础,信任是基于对对方了解的现实,信任是相互的作用。

  关键字:和谐社会,信任关系,心理学。

  正文:

  伴随我们每个人生命成长过程中,需要的东西有许许多多,有精神层面的也有物质的层面的,有长期的,也有短期的。而我认为,最基本的、也是最长久的恐怕要数信任二字了。特别是在人际交往中,信任二字显得尤为重要。有了信任,人与人之间就会变得更加和谐,社会就会更加安宁和谐!信任,从精神层面上来说,应当成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润滑剂![1]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是:一

  要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社会关系;二要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三要和谐兴国、和谐创业、和谐安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而第一项基本内容就是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社会关系,可见建立人与人之间信任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我不知道现在的社会到底怎么了?人与人之间始终存在着信任的危机,很大原因是人们群体心理的影响,[2]心理学家黎朋认为,群体是一种具有易受感染、模仿、暗示的人群组合;而麦独孤则强调群体心理“只是粗俗的情绪和粗糙的情感”1,因而易受他人操纵,缺乏自我意识。难怪现在报纸连篇累牍地呼吁要建立诚信社会。是高楼的林立还是钢筋混凝土的副作用?是思想的蜕变还是金钱至上?是社会的进步还是人性的倒退?

  信任是什么?信任,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能力与水平、诚信与忠诚的认知;信任,也是一种自信,是对人鉴别能力的肯定;信任,更一种责任的委托或托付。信任是人际交往的基础,更是学习工作的原动力所在!

  古往今来,一个人得到信任,就会充满信心,从而激发内在的无穷无尽的潜能;就会充满阳光、活得精彩;反之,缺乏了应有的信任就会让人陷入迷茫无助、就会在十字路中徘徊、就会走向平淡,甚至会走向对立面,造成矛盾和痛苦。

  无论在父母和子女,还是朋友或是恋人之间,信任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最重要的基石。

  在日常生活中,建立信任与毁坏信任都是很容易的。如果你总是被“怀疑”所困扰,那么你应该努力去建立信任。有以下几点:

  说到做到:建立信任最基础的一步就是:你说过的就一定要做到。即便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不管你是没有去做还是没有坚持下来,都可能会失去别人的信任。日积月累,那么信任的基础就崩溃了。

  不要说谎:听起来容易?不一定。想想你为了朋友,爱人,甚至是父母而说的一些善意的谎言。有时候如果你讲真话,虽然真相可能并不令人愉快,你也会因此得到更多的信任,人们也会欣赏你的坦诚。

  主动提供信息:当一些问题很模糊时,主动把信息讲给对方,证明自己没有

  什么隐瞒。

  打破信任的例子:“你和律师的会面进展如何?”“进展不错。”

  建立信任的例子:

  “你和律师的会面进展如何?”“进展不错。每天有很大的压力,处理着所有的文件,但是我们双方签署了协议,他说明天就会寄出。”你说的没有什么两样—和律师的进展不错—但是通过主动提供一些信息,你可以证明自己没有什么隐瞒。

  不要遗漏重要的细节:不要遗漏细节的原因是,你很难与遗漏的一系列事情保持一致。人们会开始注意到你所说的话中的矛盾,并且会认为你是个说谎者—即使你只是遗漏了一点点。

  如果你有秘密,就让大家知道:你没必要强迫自己放弃最切身的感受和隐私,只为赢得别人的信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但是赢得信任的关键是把握好隐私和秘密的界限。现代生活中人们之间缺少沟通,“如果你有秘密,就让大家知道”就是要主动与人沟通。[3]社会心理学家纽卡姆(T.N.Newcomb)指出,除了心理驱力、不平衡或趋向平衡的压力之外,信息对个体态度的改变也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而他强调了沟通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地位。他的基本命题是:当两个个体彼此主动感知并对第三者建立某种关系时,就会产生对第三者指向的趋同意向,并且假设,这种趋同意向会随着人际沟通的发展而加强。因此,如果两个人或群体成员对某一客体的指向产生差别,就会引起个体的不协调感,进而导致沟通频率的变化。所以沟通是十分重要的,在建立人与人之间信任关系会起到积极地作用。

  不要掩饰真相:“不要说谎”也可以引申为“不掩饰真相”。有时候为了维护自尊,将事实换一种说法,变成更加好听的说辞,这好像看起来没有什么害处。例如,一个人不承认他自己破产了,而是对别人说他的信用卡丢失了。信用卡的丢失可能没什么害处,但是一旦真相暴露,或是对方觉察到你说的是谎言,就会破坏信任。说出真相,不要介意代价。

  保守别人的秘密:不要说别人的闲话,拨弄是非。不要泄露别人

  的秘密。如果你确实撒谎了,就要承认,有时候说谎是不可避免的。最好是尽早的承认你的谎言,解释你的动机。如果你被逮住了,要承认,否则就成了另一个谎言了。当然信任是有底线的,信任也是有度的。信任是基于诚信的基础,信任是基于对对方了解的现实,信任是相互的作用。信任,不是盲目的信任,而是在相互间在彼此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内心感应!长久的相互诚心交往是相互信任的基础!但愿人与人之间多些真诚,少些欺诈;多些信任,少些猜忌吧!

  参考文献:

  [1]:新华社评论员,《深刻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2005年02月20日,新华网。[2]:《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第91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3]:《社会心理学理论—纽科姆的沟通活动理论》,第11页,网络版。

  第四篇:大学生从众心理论文

  论大学生从众心理

  摘要:从众心理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所谓从众,就是在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个体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即通常所说的‘随大流’”。在大学校园中,从众现象也很普遍。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一方面自我意识急剧发展,充满热情,勇于创新,常常以标新立异的装束和独特的言谈举止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另一方面,他们的独立性、自制力、意志力及分辨是非的能力都不是很强,往往会陷入焦虑、困惑和迷茫之中,导致行动上随波逐流,思想上迷失自我。本组随机调查了100名山东中医药大学长清校区在校学生。关键词:大学生

  从众行为

  从众心理

  前言: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

  本组使用自编量表调查大学生从众行为的总体状况,量表内容包括大学生四种主要从众行为的比例和表现形式。结果显示,这四种主要从众行为包括:学习从众、消费从众、恋爱从众、上网从众。从分

  布的总体情况看,大学生消费从众的比率最高占67.5%;

  其次是学习从众,占51.8%;

  最后是恋爱从众和上网从众,分别占24.6%和18.2%。一.大学生从众行为的表现

  学习从众。新生入学后都在探索大学环境新的学习方法,寻求新的学习动力。班级、宿舍每个成员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成绩以及平时学习时间的利用都成了其他成员最直接的“参照物”。他们在形成自己的学习特点的同时,在某些方面也程度不同地与班级、宿舍大多数人保持一致。高校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入校时实力相当并且随意安排的学生班级之间、宿舍之间在一年左右时间,便在各个方面显示出不同层次,出现明显的“不同步”现象。

  消费从众。进入高等学府,对于刚刚脱离高中苦海的大一新生来说可谓是大开眼界,校园里有些大学生追求档次、崇尚名牌、名目繁多,五花八门;经常光顾高消费文体娱乐场所;配备高档通讯设备;聚会交友大讲排场等。在一些学生中,盲目消费、攀比消费、“面子”消费、超前消费等高消费甚至浪费现象非常普遍。其所占比例虽然不大,但其绝对数不小,而且对他人的负面影响也非常大。

  恋爱从众。大学时一个恋爱的季节,成双入对的男女们形影不离。校园恋爱极富感染性,有的班级一阶段没有几人谈,而另一阶段则出现了一群谈恋爱的。大学校园内也不乏舍友或者同学怂恿某人追求某人的现象,尤其是在宿舍熄灯之后的卧聊,舍友之间交流各自心得,未恋爱的羡慕恋爱的,恋爱的鼓动未恋爱的,如此相互地“激励”便会出现恋爱从众现象。

  上网从众。大学生活空暇比较多,课余时间多数用来上网,沉迷于网络,迷恋网络游戏和网络色情。宿舍同学之间相互怂恿,结伴长时间网上游戏,花费大量财力和精力,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一些原本不喜欢网络游戏的学生在其他人的怂恿之下也走上网游的道路,为的只是能和大家玩在一起。

  二、大学生从众心理产生的原因

  首先是主观因素。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按需要的强弱其先后出现的次序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作为低级需要,是一种匮乏性需要,在一般情况下都能得到满足。于是人们产生了高级需要。跨入中学之后的青少年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他们需要朋友,需要在团体中与同学建立深厚的友谊,这便是归属与爱的需要。在青少年中往往就是由于“相似”而成为朋友,而这里的“相似”可以是年龄、家庭的相似,也可以是共同的兴趣爱好。

  其次是客观因素。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特别是青少年十分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一)社会文化的影响。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由物质文化、社会文化的精神文化等构成。潇洒是社会主体的一种行为方式和心理体验,是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的表征。但是不少人对于潇洒的理解就是穿着名牌,拿着手机,出手阔绰,没有理解潇洒的深层含义。于是一种“潇洒”的风气和现象很快渗透在空气中,然后青少年也就接受了这种熏陶,接受并模仿着这种“潇洒”的行为。(二)社会流行的影响。社会流行是在社会上传播一时的事物,它能在短期内爆发、扩展、蔓延、也可能在短期内消失,它最容易被青年人接受。一方面,消费品不断地更新换代是流行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求新、自我表现和从众是流行的心理基础。确实,社会流行向人们传递了一种消息,当人们都去追随它时就会形成一种群体压力。

  三、大学生从众行为的利与弊

  从众行为对大学生的影响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众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必要手段。

  一个社会需要共同语言、共同的价值与道德观、共同的行为方式,作为担有预期社会化责任的大学校园更是如此。对于大学生个体而言,如果不能在很多方面与班级体里同学保持一致,那他就会被群体视作异类。反之为了融入到群体中去,采取从众行为便可以减少心理冲突,获取心理上的平衡。有很多大一新生就存在这样的情况,由于刚踏入大学校园,离开家庭贴身的照顾,时感孤独寂寞,于是为了和同学打

  成一片便采取从众行为。而同时这也为后期的大学四年生活是积极还是消极埋下了伏笔。

  (二)理性的从众行为有利于大学生道德社会化

  群体是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内化的重要载体,是影响个人的具体形式。个体往往对照周围人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来感觉自己的价值,通过反馈整体的价值取向,来调整自己的价值取向。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为:独立意识增强,但仍有较大的依赖性;社交需要强烈;求知欲望盛;自我期望值高等。这些心理特点,决定了大学生对所属群体具有较强的归属需要,而要获得归属感,从众就是一个必然选择。大学生对其群体的从众,有益于具有开创性的大学生群体亚文化的形成及发展,促进社会主流道德的发展变化和完善,并产生德育的群体效应。

  (三)盲目地从众使个体失去个性和创造性

  从众行为是在群体压力下发生的,因此盲目从众会使自己失去个性,限制自己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从而失去接受挑战的机会。大学时代是追求个性、完善人格的时期,盲目的从众会使思维形成依赖性,遇事不动脑筋就随从于别人。尤其对于那些在班级、宿舍中处于劣势,容易放弃己见而从众的学生就更不可能在大学期间完成真正锻炼自我的任务。久而久之形成强烈的依赖性,自我意识弱化,独立性较差,毫无主见。即便是从众“错了”也会因为比自己强的人也错了而获得自我解脱的平衡感,这就相当令人悲哀了。

  (四)被动从众诱发大学生心理障碍

  一味从众也容易导致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从众的直接表现便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竞争过程的挫折、失落,很容易引发大学生精神压力过大,心理状况失衡。从众心理人皆有之,但以被动为前提的从众只会是退化自我真实性格与实力,使其独特失去价值。被动的从众带来只有迷茫和无措。

  四.研究大学生从众行为、心理的意义

  从众行为的过分普遍,反映了部分大学生自我意识弱化,独立性较差,缺乏个体倾向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从众行为中

  消极现象抬头的主要原因,即使从众行为出现积极效应,但一旦失却这种从众氛围,又很容易不知所措,找不到自己努力的方向,走向社会后的迷悯、失落,实际上这是从众现象最直接的后遗症。

  对大学生从众现象的研究可以促进大学校园整体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风尚,抵制不良的社会风气和消除消极的、错误的思想观念。当代部分大学生存在着迷茫的情绪,研究从众行为可以更好地去接触了解他们,帮助他们走出阴影。理性从众而减少盲从应该成为我们行为的指导。从众行为的有效调控更有益于创新精神的培养,浓重大学校园内的学术氛围,高校能真正做到为社会输送大批优秀、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从众心理人皆有之。

  但以被动为前提的从众,势必使你的独特失去价值。一味从众便意味着自己失去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抛却了一片属于自己的领地。盲目从众意味着部分大学生丢失了以个体色彩的思维和行动编织的草帽,在喧哗与骚动中麻木自己,“创新意识”在头脑中只成了四个机械的汉字,所接受的高等教育也锈蚀成了斑驳的条条框框,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只成了人生进程中的标志,却难以成为升华人生的动力。大学生,摆脱从众的盲目色彩,用独立的思想和明晰的脚印使自己主动融入集体的行列,这样,你将拥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

  第五篇:大学生从众心理及行为分析

  大学生从众心理及行为分析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大学生的从众行为,认为大学生从众行为可以根据其内心和表面反应的一致性进行类型划分,大学生从众行为在学习、择业、入党、消费和恋爱等方面表现的最为典型。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是促成大学生产生从众行为的两类主要因素,大学生的从众行为具有双重作用。大学生从众行为可以采取适当策略进行管理。

  一.社会生活中的从众行为

  在社会生活中,群体与个体,个体与个体间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使个体的全部心理活动,不论是认知还是情感,不论是意向还是行为,都或多或少地受到群体和他人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很强烈,有可能较微弱.作为个体,面对外界的诸种影响,可能自觉地接受,也可能不知不觉地接受,甚至是出

  于无奈而被迫地接受,结果,使个体行为与群体习惯相一致,或使群体中少数人的行为与多数人行为相一致,这些都是从众行为.从众是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而导致行为或态度的变化.从众是个人在社会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一般来说,从众心理带有被迫性,它是一种在外来压力的情况下而做出符合群体要求的行为,并非出于个人的自觉自愿。

  从个体的角度来看从众行为产生是四种需求或愿望的体现:(1)与大家保持一致以实现团体目标;(2)为取得团体中其他成员的好感;(3)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现状;(4)不愿意感受与众不同的压力。

  在大学校园中,从众现象也很普遍。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一方面自我意识急剧发展,充满热情,勇于创新,常常以标新立异的装束和独特的言谈举止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另一方面,他们的独立性、自制力、意志力及分辨是非的能力都不是很强,往往会陷入焦虑、困惑和迷茫之中,导致行动上随波逐流,思想上迷失自我。

  二.大学生从众行为表现

  大学生作为天之骄子,有着很强的独立性,但深入的调查后,发现不少的大学生行为存在着明显的从众现象,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恋爱从众

  有人把大学四年中恋爱人数的轨迹分为低平期、高潮期和缓降期三个阶段。高潮期主要指在大

  二、大三这一阶段的学生,据统计这一阶段开始恋爱的人数约占总人数的60%,出现这种情况是与大学生从众行为分不开的。有些学生入学是抱着“一心学习,不谈男女私情”的坚决态度来到大学的,但随着对大学环境的熟悉,看到周围的同学成双成对,自己不谈的话很不自在,于是定下的在大学不谈恋爱的戒律也逐渐瓦解,也成为“爱来爱去”的大学生恋爱一族。

  (二)学习从众

  在高校学生仍是大学生活的主旋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听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样一句话,在高校中,入学时随意安排的学生班级和宿舍,在一个学期后有了一定的差距,但随着大学生活年

  复一年的走过,各方面显示出了不同层次,出现了明显的“不同步现象。好的班级越来越好,差的班级越来越差,有的一个宿舍的同学都拿到学习奖学金,而有的宿舍却人人都挂科,更严重者因学习严重不合格而停学的学生

  也集中在某个班或某个宿舍。考研学生中每年都会出现同宿舍的人都被录取,而且都是名牌大学的现象,不少人认为这种现象很奇怪,但如果从“从众”行为上来考虑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作弊从众

  近几年,当社会上流行“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时,校园里便兴起考试“不看白不看”的哲学,“学不在深,作弊则灵”,考场上作弊方式发挥得淋漓尽致,以至考试不作弊的学生反而被讥笑为“傻瓜”,“大家都作弊,我为什么不作呢”?一作弊被抓的男生振振有词地为自己辩解。

  (四)入党从众

  对大学生入党愿望的调查显示82%的学生有入党的愿望并主动递交了申请书,对于学生入党动机姑且不说,但凭如此高的数字,我们不得不分析一下,有的学生入党愿望来自父母的压力,也有不少的学生从众于周围的同学或者老乡,看到别人递交入党申请书,自己不行动好像不入流似的。

  (五)消费从众

  大学生个性上独立,但经济上还未独立,其主要来源还是靠家庭的供给。在高校中不乏这样的学生。“穿衣带帽各有一套,抽烟喝酒各有所好”。且不说别的,单看每年学生才入学时,“老乡会”那壮观的场面,就不能不让我们惊叹。因为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有不少同学不愿参加“老乡会”,但是碍于面子,也只能忍痛加入老乡会的行列中去了。消费从众使不少学生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给自己带来了压力。

  (六)择业从众

  就业对每个大学生来说都占居者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有一部分同学抱着“不考上研死不休”的想法,一心考研。但是当毕业的双选会来临时,看到周围的忙于找工作,同班或同宿舍的同学签了约,原本

  一心考研的心,乱了分寸,打破了自己的学习计划,影响了考研;有的同学择业不从自己的兴趣和本身的特长出发,而跟着别的同学意愿走,签不到自己满意的工作。考研与就业,以及如何就业莫盲目从众,这是对个人发展的不负责任。

  三.大学生从众行为的一般分析

  大学生从众行为作为一种组织行为现象,可以分别从产生原因和具体作用方面进行分析和认识。

  1.产生从众行为的两类原因

  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研究发现导致大学生产生从众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个体因素,另一类是环境因素。(1)个体因素

  众多的观察表明,情绪的稳定性、个人自信状况、性格特征、态度与价值观,以及个人生活经历的不同都会对从众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一般而言,智力水平偏低者容易从众,情绪不稳定者容易从众,缺乏自信心者容易从众。(2)环境因素

  大量事实表明,从众行为还与个体所处的环境有关,比如群体的性质、群体的组成、群体的气氛、群体的一致性和群体的凝聚力等。如果学生群体中多数成员的地位或能力高于个体,则个体容易放弃自己的见解顺从大家;如果某一学生群体对坚持独立意见没有容忍态度,且对从众者给予一定奖励,则会使个体的从众行为受到强化;能够满足个体愿望的学生群体,个体容易产生服从感;凝聚力高的学生群体,意见经常一致的学生群体,则个人也容易从众

  四.如何看待大学生的从众行为

  从众行为对大学生的影响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众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必要手段一个社会需要共同语言、共同的价值与道德观、共同的行为方式,作为担有预期社会化责任的大学校园更是如此。对于大学生个体而言,如果不能在很多方面与班级体里同学保持一致,那他就会被群体视作异类。反之为了融入到群体中去,采取从众行为便可以减少心理冲突,获取心理上的平衡。有很多大一新生就存在这样的情况,由于刚踏入大学校

  园,离开家庭贴身的照顾,时感孤独寂寞,于是为了和同学打成一片便采取从众行为。而同时这也为后期的大学四年生活是积极还是消极埋下了伏笔。(2)理性的从众行为有利于大学生道德社会化

  群体是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内化的重要载体,是影响个人的具体形式。个体往往对照周围人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来感觉自己的价值,通过反馈整体的价值取向,来调整自己的价值取向。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为:独立意识增强,但仍有较大的依赖性;社交需要强烈;求知欲望盛;自我期望值高等。这些心理特点,决定了大学生对所属群体具有较强的归属需要,而要获得归属感,从众就是一个必然选择。大学生对其群体的从众,有益于具有开创性的大学生群体亚文化的形成及发展,促进社会主流道德的发展变化和完善,并产生德育的群体效应。

  (3)盲目地从众使个体失去个性和创造性

  从众行为是在群体压力下发生的,因此盲目从众会使自己失去个性,限制自己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从而失去接受挑战的机会。大学时代是追求个性、完善人格的时期,盲目的从众会使思维形成依赖性,遇事不动脑筋就随从于别人。尤其对于那些在班级、宿舍中处于劣势,容易放弃己见而从众的学生就更不可能在大学期间完成真正锻炼自我的任务。久而久之形成强烈的依赖性,自我意识弱化,独立性较差,毫无主见。即便是从众“错了”也会因为比自己强的人也错了而获得自我解脱的平衡感,这就相当令人悲哀了。

  五.对大学生从众行为分析的意义

  首先,从众心理会让大学生从中获益。现代社会中,在一个集体里,在作出某种决定之前,通常会以不同方式征求大家的意见,往往是多数人的意见相同,这个时候就要以从众心理行事,赞同多数人的意见,要你好我好大家好才是,大家才觉得你是好人,是个懂规矩的人,才会受到大家欢迎,才不致遭到大家反对排挤,才不致受伤害。否则,你就会成为众矢之的,成为公敌,就会受到冷落,受到排挤,受到伤害,不招人待见。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上世纪的十年文革内乱期间,凡事从众的人都很好地保护了自己。当时有句颇为流行的话

  叫做不前不后随大流,顺潮流而行,随大势而行,跟着大家说同样的话,做同样的事,准保你没麻烦没灾难。相反,哪些不按从众行事原则的常规出牌,所谓的有独立思考、有自我之举的人,几乎没有一个人逃脱厄运的,灾难一个接一个,可谓苦头吃尽。其实,有时从众行事是需要牺牲点个人利益的,因为这种牺牲只是暂时的、局部的,从长远看是有好处的,是值得的。这就好比我们常说的舍得二字,没有舍就没有得,舍去了反而得到的更多。

  其次,盲目从众行事也可能会坏事,甚至带来灭顶之灾。首先,从众会让人盲目,盲从,缺乏理性,因而会做出十分错误的事情,酿成不可收拾的局面,付出惨重的代价。这是很可怕的,例子不甚枚举。几年前的抢盐**,人们盲目从众,大批的抢购食盐,导致食盐供应紧张,并引发了社会的恐慌,中国人因此被国际上一些有心人讥讽为“盐荒子孙”;再有,当前高校的不少学生或因平时不努力、临时抱佛脚,或因想通过高分获得奖学金、当上学生干部、评上三好学生、入党,或因哥们义气帮其考试过关,都频频在考试中作弊、代考,而且并不以为耻。要是成功了,还能成为很多学生心目中的英雄,是有能力的表现。反倒是那些不作弊的学生,被认为是傻。而那些作弊不成、被逮住的学生,让一些学生低看,认为太笨了。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如今越来越多的学习好的学生也加入到了考试作弊者的行列,为什么?好学生觉得吃亏,差学生也觉得吃亏。可是考试一旦被抓到,不仅该课程成绩为零分,而且要受到记过或不授学位或开除学籍或退学的处分。以上都是从众心理作用所种下的恶果、苦果。

  对大学生从众行为的研究,可以抵制不良的校园风气和消除不正的思想观念。对于好的就要大力宣传,造成舆论,使之感到一种无形压力。从而发生从众行为。如果对于校园中一些不良现象,不加以抵制,任其泛滥,也会形成一种压力,使一些意志薄弱的学生随波逐流。

  首先,大力发展校园文化。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习惯、态度与行为方式,在群体中明显的存在着类化的现象,群体中大多数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个体行动的指南。因此应大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积极向上的学习、科技和文体活动,创建一个充满学术

  和人文精神的文化氛围。

  其次,重视学生班级和宿舍管理,营造奋发进取的班级和宿舍文化。班级、宿舍每个成员在形成自己的学习态度、方法及特点时,会地与班级、宿舍大多数人保持一致。不仅如此,作息习惯、生活情趣、业余爱好也易趋同和从众,这些因素的整合便形成了对班级或宿舍成员的内部凝聚力,进而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宿舍文化,造就优秀班集体和优秀宿舍。这种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又会影响到每个同学。

  认真分析大学生从众现象的成因及消极影响,研究大学生从众现象的心理规律,对于了解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促进学生积极从众行为的发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关推荐

热门文章

2022员工培训学习心得体会范本合集(范文推荐)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员工培训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培训能让员工不断的提高,并清楚的意识到自己的缺点。经过员工培训,你一定有许多的收获,不妨来写一篇员工培训心得。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员工培训心得体会范文”,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

冬至精彩优秀作文600字(全文)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冬至精彩优秀作文600字【精选六篇】》的范文,好的范文应该跟大家分享,希望对网友有用。在古时候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日子,人们甚至将其称之为小年,每年过冬至的时候,都要做好许多准备,民间甚至有诸多的庆祝活动。下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几篇冬至精彩优秀作文600字,希望对

建团百周年活动策划

《2022建团百周年活动策划【精选】》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党的领导是共青团顺利发展的关键所在,无论是中国早期青年团的建立,还是中国共青团的正式成立,都离不开党的领导。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22建团百周年策划【精选】的相关内容,以供参考,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20

关于珍爱生命作文800字高中【精选推荐】

范文参**网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2022关于珍爱生命的作文800字高中【】》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重新整理了一下发到这里。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22关于的作文800字高中【5

《********大宣讲特别节目》直播观后感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2022《********大宣讲特别节目》直播观后感【精选】》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希望对网友有用。,安全,在学校里,在校外,安全这个词恐怕是再熟悉不过了吧,让将安全铭记心中,时进刻刻都做到安全,让父母不再操心,让长辈不再担心,让安全从我做起,从身边

追梦筑梦圆梦演讲稿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追梦筑梦圆梦演讲稿》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这里给大家转摘到。演讲稿特别注重结构清楚,层次简明。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在很多情况下需要用到演讲稿,如何写一份恰当的演讲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追梦筑梦圆梦演讲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追梦筑梦圆梦演讲稿1尊敬的

以小见大作文500字范本(范文推荐)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以小见大作文500字范文【精选】》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一件事情的发生,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六方面,即常说的六要素,只有交待清楚这几方面,才能使读者对所叙述的事,有个清楚、全面的了解。这里小编

2022年大学生档案自我鉴定300字10篇

2022年普通大学生个人社会实践实习报告精选服务社会做好思想准备和业务准备,公司内部电脑系统都是统一英文系统,就要求自己以职场……[详细]2022年党员思想汇报例文两篇【完整版】所以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经历过苦难的中国,工作以及生活中,特别是通过学习党章党纪……[详细]企业员工服务意识培训心得体会

2022年度有关安全学习心得合集(2022年)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有关安全学习心得》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感觉很有用处,看完如果觉得有帮助请记得(CTRL+D)收藏本页。有了一些收获以后,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么做能够提升的书面表达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心得体会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有关学习心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

2022年度中考优秀作文素材别样美三篇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中考优秀作文素材别样的美精选三篇》的范文,好的范文应该跟大家分享,看完如果觉得有帮助请记得(CTRL+D)收藏本页。雨过天晴,花坛边上,几只蜗牛缓缓的爬行着,留下一道彩虹般的痕迹,那柔软的外面,是坚硬的外壳,那也是一道的美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素材别样的美精

小学品德教师期末工作总结范本合集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小学品德教师期末工作总结范文》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重新整理了一下发到这里[http: www fwwang cn]。时光飞逝,如梭之日,回顾这段时间的工作,一定有许多的艰难困苦,是时候在工作总结中好好总结过去的成绩了。下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几篇小学教师期

大一暑假社会实践报告(精选文档)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2022大一暑假社会实践报告》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这个暑假过得是否充实呢,有些小伙伴在假期中参加了实践,那么如何做一份报告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22大一暑假社会实践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2022大一暑假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