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诗歌翻译家7篇
篇一:著名诗歌翻译家篇二:著名诗歌翻译家
作者:沈建太[1];蒋杰[2]作者机构:[1]山西省社会科学院;[2]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物刊名:晋阳学刊页码:95-97页主题词:理论与实践;文学翻译;诗歌翻译;译诗;格律诗;翻译活动;内容与形式;外国文学研究;原作;自由诗摘要:<正>卞之琳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诗歌翻译家,几十年来,不仅在诗学园地、外国文学研究等领域颇有成就,而且在文学翻译,尤其是诗歌翻译理论与实践中也有着不容忽视的见解.卞之琳的文学翻译活动始于二十年代末,当时尚在上海浦东高级中学读书,就从原文接触了一些英国诗,并试译了柯尔律治的《古舟子咏》.1929年秋进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后,他掌握了英、法两门外语,后来就用它作为钥匙去打开世界文学宝库的大门.不仅如此,由于不满足于从中、英、法文里读西班牙随笔体作家阿索林的随笔散文,曾一度自学班牙文,以便核、校阿索林的英、法文译本.
篇三:著名诗歌翻译家
著名翻译家及其翻译作品
著名翻译家及其翻译作品
英语
林纾《巴黎茶花女遗事》《鲁宾孙漂流记》《伊索寓言》等
严复《天演论》
郭沫若《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战争与和平》,《雪莱诗选》,马克思著作若干。
张谷若哈代《德伯家的苔丝》,《还乡》,《无名的裘德》,哈代翻译专家
朱生豪莎士比亚作品
张友松马克·吐温翻译专家,比如《竞选州长》
查良铮俄国普希金作品,英国浪漫派诗歌:《济慈诗选》《拜伦抒情诗选》《雪莱抒情诗选》《唐璜》等
赵萝蕤(女)《草叶集》,艾略特《荒原》
朱维之主要翻译弥尔顿《失乐园》,《复乐园》,《力士参孙》
萧乾《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萧乾、文洁若合译《尤利西斯》,辛克莱《屠宰场》(合译),《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合译),《光荣与梦想》,《麦克米伦回忆录》,《拿破仑传》,《战争风云》(皆为合译)易卜生《培尔金特》
金堤《尤利西斯》(人民文学版1994)
《尤利西斯》译者还有:李虹,李进,纪江红,章影光,刘象愚等
李文俊福克纳《喧哗与骚动》(首译),卡夫卡《审判》及其它小说,麦卡勒斯《伤心咖啡馆之歌》王佐良《英国诗文选译集》,《彭斯诗选》,《苏格兰诗选》。主编《英国文学名篇选注》等
袁可嘉《英国宪章派诗选》,《叶芝抒情诗精选》,《布莱克诗选》。主编《外国现代派作品选》
汤永宽卡夫卡《城堡》,泰戈尔《游思集》,《采果集》,海明威《永别了武器》
杨德豫《朗费罗诗选》,《柯尔律治代表作三首》,《湖畔诗魂——华兹华斯诗选》,《拜伦抒情诗七十首》
江枫《雪莱诗选》
冯亦代《美国短篇小说集》(合译),斯坦贝克《人鼠之间》
黄雨时狄更斯《奥列弗·退斯特》,康拉德《黑暗深处》,乔伊斯《青年艺术家画像》等
陈良廷《乱世佳人》,《教父》,刘易斯《纳尼亚》系列,《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选》,劳伦斯《儿子与情人》等
卞之琳《西窗集》,《英国诗选》,《莎士比亚悲剧四种》,《莎士比亚抒情诗选》
方平《莎士比亚喜剧五种》,莎士比亚悲剧多种,《呼啸山庄》,主编《新莎士比亚全集》
屠岸《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济慈诗选》
目前中国《莎士比亚全集》有朱生豪,梁实秋,方平三种。
林疑今《永别了武器》
杨必《名利场》
法语
苏曼殊雨果《惨世界》即《悲惨世界》
赵少侯莫里哀《悭吝人》《伪君子》等,莫泊桑主要名篇,都德《最后一课》《柏林之围》,《法朗士短篇小说集》
许渊冲《包法利夫人》,《红与黑》,《埃及艳后》,《追忆似水年华》第三部等
罗新璋《红与黑》等
《红与黑》共有20多个译本
罗玉君(女),黎烈文,郭宏安,许渊冲,罗新璋,郝运(据信80s末最好译本),闻家驷等
傅雷巴尔扎克作品《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贝姨》《幻灭》《夏倍上校》等,《约翰·克利斯朵夫》,《贝多芬传》等三名人传;丹纳《艺术哲学》
方重乔叟翻译大家
萧三《国际歌》
李建吾戏剧翻译莫里哀作品为主,《包法利夫人》
王道乾杜拉斯作品《情人》《琴声如诉》《广场》《物质生活》《杜拉斯访谈录》《洛瓦斯泰因的迷狂》,普鲁斯特《驳圣伯夫》;司汤达《拉辛与莎士比亚》等
罗大冈罗曼·罗兰《母与子》,孟德斯鸠《波斯人信札》
鲍文慰拉伯雷《巨人传》
李青崖首个白话翻译莫泊桑作品,福楼拜《包法利夫人》,大仲马《三个火枪手》
《三个火枪手》译者还有周克希(译名作《三剑客》),伍光建(译名作《侠隐记》)等
莫泊桑《俊友》译者有:李青崖,何敬(译名作《漂亮的朋友》),王振孙(译名作《漂亮朋友》)李玉民《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幽谷百合》《三个火枪手》《一生》《漂亮朋友》《羊脂球》《纪德精选集》等
德语
张威廉德国文学翻译名家,包括小说,童话,文论,诗歌等
钱春绮德国诗歌翻译名家,包括歌德诗歌,席勒诗歌,尼采诗歌,《尼伯龙根指环》,《恶之花》等,《浮士德》流传最广
杨武能《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格林童话全集》,托马斯曼《魔山》,《里克尔抒情诗》绿原《浮士德》,《里尔克诗选》,米沃什《拆散的笔记簿》等
《浮士德》的翻译者有:郭沫若,周学普,顾寿昌,梁宗岱,绿原,杨武能,董问樵,钱春绮等,十余个译本
傅唯慈托马斯·曼《布登波洛克一家》,毛姆《月亮和六便士》,《1984,动物庄园》,《基督最后的诱惑》(合译),卢森堡《狱中书简》
高中甫《莱辛寓言》,《茨威格小说选》,《少年维特之烦恼》等
冯至海涅作品《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里尔克作品
德语翻译家还有:叶廷芳,张玉书,韩世钟等
俄语
瞿秋白高尔基《海燕》,其它俄国作家作品
冯春十卷本《普希金文集》,屠格涅夫《猎人笔记》,99年获得俄国政府普希金奖章。
草婴列夫托尔斯泰全部小说,包括《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出版有《托尔斯泰小说全集》(上海文艺),肖洛霍夫全集等
顾蕴璞《叶赛宁诗选》等
陆蠡《罗亭》
飞白俄国诗歌翻译,包括《马雅可夫斯基诗选》等
徐磊然法捷耶夫《毁灭》,普希金《上尉的女儿》,屠格涅夫《父与子》《罗亭》,《贵族之家》,多为人民文学出版
力冈《安娜卡列尼娜》,《复活》,《静静的顿河》
梅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西行漫记》(后来有董乐山)
巴金赫尔岑《往事与随想》,屠格涅夫《父与子》《木木》
汝龙建国后契诃夫作品主要翻译者。其他包括《复活》《罪与罚》等
满涛果戈理《果戈理小说戏剧选》、别林斯基作品主要译者,契诃夫《樱桃园》
韦从芜陀思妥耶夫斯基全部作品(但多从英文直译)
余振普希金、莱蒙托夫、马雅可夫斯基作品
焦菊隐契诃夫戏剧作品多种
戈宝权普希金、马雅可夫斯基诗歌,是普希金诗歌翻译的集大成者
孙用普希金《上尉的女儿》
黄裳《猎人笔记》
朱雯《苦难的历程》
金人《静静的顿河》
意大利西班牙希腊语等
但丁《神曲》翻译者:钱稻孙(片段),王维克(第一部完整汉译),朱维基(英文转译),田德望(最全面)等
吕同六:邓南遮:现当代意大利文学的主要翻译者
王央乐:西班牙语翻译家,主要有《博尔赫斯短篇小说集》,聂鲁达《诗歌总集》
赵德明《百年孤独》,《马尔克斯中短篇小说选》等拉美、西班牙作品
李俍民乔万尼奥尼《斯巴达克斯》
陈中梅埃斯库罗斯悲剧,荷马史诗
罗念生古希腊戏剧多部,亚里士多德《诗学》,《荷马史诗》,《伊索寓言》等
荷马史诗的译者包括:杨宪益,罗念生和王焕生,陈中梅,傅东华等
叶君健安徒生童话
安徒生童话译者:叶君健,林桦
杨绛:《堂吉诃德》(直译)
杨译之前,《堂》皆为英法转译,杨后,《堂吉诃德》1990s出现更多译本,其中董燕生,孙家孟等为佳
杨周翰贺拉斯《诗艺》
杨宪益《奥德修纪》,维吉尔《牧歌》
日语
周作人《伊索寓言》,《枕草子》,《平家物语》,《希腊神话故事》等
丰子恺《源氏物语》
叶渭渠:小林多喜二主要作品,川端康成《雪国》等主要作品,日本文学在中国主要推介者
唐月梅:川端《古都》,三岛由纪夫《春雪》等主要作品,林少华村上春树作品
林林日本俳句翻译
娄适夷芥川龙之介小说,最早翻译井上靖小说
申非继周作人后翻译《日本狂言选》,与周合作《平家物语》等
印度文学
季羡林金克木
其它
纳训《一千零一夜》
其它译本还有:李唯中,王瑞琴,葛铁鹰、周烈等
韩少功《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篇四:著名诗歌翻译家
-/中国近现代著名翻译家
1、林纾,字琴南。1852年生。福建闽县人。清末民国初年学者、翻译家、光绪举人。曾任教京师大学堂。因不懂外文曾借助他人口译,用古文翻译欧美等国小说180余种,其中以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司各德《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等最为有名,译笔流畅,对文学界有较大影响。专译欧美小说,收入《说部丛书》出版,先后译介了司各脱、迭更斯、美国欧文斯吐话(今译斯陀)等作家的名作。清末民初,“林译小说”风靡于世。他能诗、工画,并曾从事小说,戏曲创作。著有《畏庐文集》、《畏庐诗存》及传奇、小说、笔记等多种。1924年10月9日逝世。
林琴南又与魏易、王庆骥、王庆通、陈家麟等人合作,翻译了英、法、美、比、俄、挪威、瑞士、希腊、日本和西班牙等十几个国家的几十名作家的作品一百八十余部,其中世界文学名著有四十多部。有斯托夫人的《黑奴吁天录》(《汤姆叔叔的小屋》)、兰姆的《吟边燕语》(《莎士比亚戏剧故事》)、狄更斯的《块肉余生录》(《大卫·科波菲尔》)、《孝女耐儿传》(《老古玩店》)、《贼史》(《雾都孤儿》),以及司各德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艾凡赫》)等。
由于林琴南不懂外文,无法选择作品翻译,林琴南说:“鄙人不解西文,但能笔述,既有讹错,均出不知。”
林琴南的翻译小说无异于开启了一扇通向世界的窗户,让晚清的中国人从这里瞥见了西方的文化与人生。林译小说滋养了新文学的一代人,很多现代作家对西方文学的兴趣,就是从读林译小说开始的。
-/周作人在《关于鲁迅》里介绍鲁迅所受晚清文化维新的影响时说,在南京求学时,鲁迅就注意林琴南的译书,在《巴黎茶花女遗事》出版后,也都陆续收罗。至于周作人自己,在《我学国文经验》里说:“严几道的天演论,林琴南的茶花女,梁任公的十五小豪杰,可以说是三派的代表。我那时的国文时间实际上便都用在看这些东西上面,而三者之中尤其是以林译小说最喜看,从茶花女起,至黑太子南征录止,这其间所出的小说几乎没有一册不买来读过。”韩迪原在《近代翻译史话》说:“当时确实有不少人因读林译小说,才接触到西洋文学”。韩迪原对林琴南还有一个很中肯的评语,她说:“因为那时国人对整个西洋文明毫无认识,必得用东方已有的事物,去‘附会’西方的观念,像林译所用的方式,才能达到早期沟通东西文化的任务。”林琴南“还打破旧中国小说的章回体,使中国的文学形成向前迈一大步。”
胡适曾说:“古文不曾做过长篇小说,林纾居然用古文译了一百多种长篇小说。古文里很少有滑稽的风味,林纾居然用古文译了欧文与迭更司的作品。古文不长于写情,林纾居然用古文译了《茶花女》与《迦茵小传》等书。古文的应用自司马迁以来,从没有这种大的成绩。”
2、严复,原名宗光,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1871年(同治十年)毕业于福州船政学堂。1877年(光绪三年)派赴英国格林尼治海军大学学习,其间广泛接触西方资产阶级自然科学和社会政治学说。1879年回国,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次年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后升任总办。甲午战争后,深感国势日危,先后发
-/表《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文,抨击封建专制,主张向西方学习。
1895~1898年翻译t.h.赫胥黎的《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唤起国人救亡图存,“自强保种”,对近代思想界影响极大。1897年主办《国闻报》。是当时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戊戌变法后,至宣统元年(1909),先后译出《原富》、《群学肄言》、《群己权界论》、《社会通诠》、《法意》、《名学浅说》、《穆勒名学》等书,是近代中国系统地介绍和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思想文化制度的第一人。首倡“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至今仍被推崇。1900年在上海参加唐才常组织的中国国会,任副会长。1905年协助创办复旦公学,为第二任校长。1912年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校,任首任校长。辛亥革命后,严复趋于保守。1915年参加筹安会。提倡尊孔。
3、傅雷
(1908-1966)翻译家。字怒安。上海南汇人。1927年赴法国巴黎大学,巴黎卢佛美术史学校学习艺术批评。一生共译外国文学名著三十二部。尤以翻译与研究巴尔扎克著作成绩卓著。
主要有罗曼·罗兰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传记《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弥盖朗琪罗传》,巴尔扎克著作《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贝姨》《邦斯舅舅》《亚尔墙·萨伐龙》《夏倍上校》《搅水女人》《都尔的本堂神甫》《幻灭》《赛查·皮罗多盛衰记》《于絮尔·弥罗埃》,服尔德的《老实人》《天真汉》《查第格》,梅里美的《嘉尔曼》
-/《高龙巴》,丹纳名著《艺术哲学》等。写有《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专著,以及《贝多芬的作品及其精神》《评(三里湾)》《评(春种秋收)》等散文。
4、钱钟书
罗新璋曾引述这样一句话:“不懂钱钟书,是国人的悲哀;同样不识钱氏译艺谈,也是译界的不幸。”的确,作为散文家、小说家、文学研究家的钱钟书,早已誉满海内外,而作为翻译家的钱钟书却少为人知,甚至当我们使用这个称号时,有人会持有疑惑。事实上也是如此,如果严格将评定翻译家的二项标准来衡量钱钟书时,他有可能会落选。一、他不像严复、傅雷、郭沫若等人那样,出过一批有影响力的译作,仅其最大一项翻译工作来说,也就是参加毛泽东选集和诗词的英译工作,再次就是对自己著作《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等中,上千英、法、德、意、西、拉丁语例句的翻译,而此却不为人所易见。二、钱氏论译,并没有鸿篇巨制,也没有完整系统,仅有《林纾的翻译》、《汉译第一首英语诗<人生颂>及有关二三事》、《翻译术开宗明义》、《译事三难》等专论文章,其它的思想都零星散落在各文篇章著作中。然而,有一奇怪的现象,那就是钱氏的“化境说”却在翻译界如雷贯耳,无人不知,并且在提及中国传统翻译理论时,每每会被人引述;此外,钱钟书作为翻译界所推崇的老一辈,为《中国翻译词典》进行题词,还作为翻译家被收入于《中国翻译家词典》中,这些事实不能不说明钱钟书在翻译中所做的真正贡献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知。
-/钱钟书本人并没有出过专门的译著,但他的翻译实践却让无数翻译家所惊叹和折服。一、钱钟书几乎是1950-1953年《毛泽东选集》英译文稿的最后审定者。在同是英译委员会的金岳霖、王佐良、陈振汉等一批代表当时中国英语最高造诣的人中,钱钟书凭着自己的才华和睿智,从他们中间脱颖而出,成为“毛选”英译工作的脊柱。1960年,在以袁水柏为组长的毛泽东诗词的英译工作中,钱钟书再次担任了组员,和叶君健两人负责对诗词的翻译和润色工作。其实,仅就这两项翻译工作来说,其翻译量就为不少,而其翻译难度和要求都是为一般文学翻译所不及,这种翻译的影响更为深远和广大,是代表着新中国的国家的翻译水平。
6、季羡林
(1911.8.6-)山东清平人。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4年毕业,1935年秋进人德国格廷根大学学习赞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印度古代语言。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应聘留校任教。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直至现在)、系主任(至1983年);1978年开始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至1984年离职。
他曾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翻译了印度著名大史诗《罗摩衍那》。此外他还创作许多散文作品,已结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润集》以及《季羡林散文集》等。
著作书目:
《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论文集)1957,人民
-/
《<罗摩衍那>初探》(理论)1979,外国文学
《天竺心影》(散文集)1980,百花
《季羡林选集》(散文集)198O,香港文学研究社
《朗润集》(散文集)1981,上海文艺
《季羡林散文集》1986,北京大学出版社
7、许渊冲
1921年出生,江西南昌人,194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后赴欧留学。回国后在北京等地外国语学院任英文、法文教授,1983年起任北京大学国际文化教授。
被称为将中国古典诗词译成英、法韵文的唯一专家。中文专著《文学翻译六十年》提出了中国学派的文学翻译理论,《中国不朽诗三百首》由英国企鹅图书公司出版,英文回忆录《追忆逝水年华》被《纽约时报》评为“融诗情哲理于往事”。其他重要作品还包括《中诗英韵探胜》(英文)、《中国古诗词三百首》(法文)等,翻译了《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红与黑》、《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等众多名著。
8、思果,本名蔡濯堂,1918年6月出生,江苏镇江人。他初一没念完就辍学,进入银行当实习生。却靠着“自修”成就了笔耕的志业。他常说:“天下没有不可以自修的事。”于是一面工作,一面学习写作,以至后来他唱戏、操琴、写书法、学英文,样样都是自修而成。
尽管没有学院的训练,他投入每一项修习,都如同“做学问”一
-/般地认真专注。研习英文,是听、说、读、写一起来,不但讲究咬字口音正确,而且字字查阅字典,熟读强记。早年他进入香港《读者文摘》中文版担任编辑的七年里,主要的工作就是修改翻译家的译稿,也因此沉浸在翻译的研究中。他认为从事翻译工作一定要经常阅读百科全书,了解每个领域的专业,才能忠实传达原意。他曾花多年时间译成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可说是翻译上最大的成就。
在《翻译研究》一书的引言中,思果写着:“谁也不能否认,目前的翻译已经成了另一种文字,虽然勉强可以懂,但绝对不是中文。译者照英文的字眼硬译,久而久之成了一体,已经注了册,好像一个人霸占别人的妻子,时间已久,反而成了‘本夫’,那个见不到妻子面的可怜本夫,却无权回家了……本书的态度,却是要翻译像中文。凡是中国已有的表达意思的方法、字眼、句法,尽量采用,没有的再想办法。
在他的观念里,理想的译法是先把原文看懂,照原文译出来,看能否念得顺口,原文的意思要消化,译文的文字要推敲。虽然他明白难度甚高,仍强调翻译的原则是“译文要像中文”。
思果另一项当做学问看待的则是创作。离开《读者文摘》后,他转任香港中文大学翻译中心访问研究员,开始投注更多时间在写作上。后来在大地出版社发行人、作家姚宜瑛的鼓励和推介下,思果的作品陆续在台湾的报纸刊载,并在台湾出版散文集,如《林居漫笔》、《沉思录》等二十余本书。
宋代大学问家欧阳修曾言:
“马上,枕上,厕上有文思”。思
-/果认同这个说法,不论吃饭、坐车、看电视书报,或夜半乍醒,他都会随时记下脑中闪过的灵感和想法。这样的精神和习惯,数十年不变。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他除了早期创作一些诗歌外,主要作品是戏剧,现存的剧本共有37部。莎士比亚的戏剧情节生动丰富,语言精炼优美,对欧洲文学和戏剧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他的诗集也以感情丰富、诗句绚烂而著称,可以说莎士比亚的作品是永恒的经典。
9、翻译家梁实秋
在中国翻译莎士比亚的作品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当属两人:一位是朱生豪,一位是梁实秋。朱生豪从1937年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至1944年先后译有喜剧、悲剧、杂剧等31种,可惜他英年早逝,有六个历史剧和全部诗歌没有来得及翻译。梁实秋1930年开始着手翻译莎士比亚的戏剧,从1936年商务印书馆首次出版他译的莎士比亚戏剧8种,至1967年最终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并出版,共历时37年。梁实秋是中国独自一人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第一人。
梁实秋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批评家、文学翻译家。他1903年1月生于北京,1915年考入清华留美预备校,1923年8月赴美留学,专攻英语和英美文学。1926年夏回国于南京东南大学任教,先后任暨南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外文系教授、系主任。1948年移居香港,1949年到台湾,先后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教授、台湾编译
-/馆馆长。1987年11月3日因心脏病病逝于台北。
梁实秋平生主要有三大成就:一是文学创作与文学评论,他出版的散文、小品、杂文集多达20多种;二是编纂英汉词典,他编写了30多种英汉字典、词典及英文教科书;三是翻译《莎士比亚全集》,这也是耗时最长、用精力最大的一项工程。可以说梁实秋不愧为一代文学大师、翻译大师。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发生的文学论争,是在左翼作家和右翼作家之间展开的,而梁实秋是当时的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也是现代评论派的成员。1928年《新月》杂志在上海创刊,梁实秋发表文章,提出文学无阶级性,鲁迅和其他左翼作家多次撰文与之论战。抗日战争爆发后,梁实秋只身南下,在重庆《中央日报》编辑副刊,提出文学可以与抗战无关的主张,受到了进步作家的批评。两次论争之后,梁实秋在革命阵营和进步人士中的名声不大好。
1948年冬,梁实秋经过痛苦的抉择后作出了众所周知的选择。他几经周折,辗转到香港,翌年6月到台湾。
解放后,梁实秋的名字是与“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联系在一起的,尽管梁实秋翻译和出版莎士比亚的戏剧都比朱生豪早,但梁实秋的译本并没有在内地流传。195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集》,共12卷,收莎士比亚31部戏剧,此后内地一直沿用这个译本。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又以朱生豪译本为基础,经方平等人补译,出版了《莎士比亚全集》
-/11卷,所收剧目37部,现在流行的就是这个版本。然而,梁实秋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不仅历时长、工程大,而且尚有鲜为人知的奇特经历。
三、梁实秋在晚年回顾他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经历时说:“使我能于断断续续30余年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者,有三个人:胡先生、我的父亲、我的妻子。”
其实,翻译莎翁的剧作不是梁实秋个人的选择,而是胡适先生的倡导。正由于胡适先生的倡导合乎梁实秋读第一流书的主张,才使得梁实秋接受了这个挑战。1930年,任职于中华教育基金董事会翻译委员会的胡适,雄心勃勃地制定了一个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计划。胡适共物色五人担任翻译,他们是闻一多、徐志摩、陈西滢、叶公超和梁实秋,计划五至十年完成。对这样一个庞大计划,梁实秋从一开始态度就十分积极,他不仅明确答应承担一部分任务,而且拟定了八条具体实施计划,得到了胡适的首肯。从此,梁实秋文学实践中极其壮丽辉煌的诗篇开始了,他个人的命运注定和伟大的莎士比亚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他没有辜负胡适先生的期望,以难以置信的毅力年复一年地工作着。特别是当闻一多、徐志摩等四人临阵退出,梁实秋便一个人把全部任务承担起来。胡适先生对梁实秋的翻译工作一直非常关心,有一次,他赴美国开会,临行前还带了梁实秋刚译完的《亨利四世》,说:“我要看看你的译本能不能让我一口气读下去。”胡适还对梁实秋说,等全集译成之时他要举行一个盛大的庆祝酒会。可惜,全集译成开酒会之时胡适已经去世了。
-/
抗战爆发前梁实秋完成了八部莎翁剧作的翻译工作,四部悲剧,四部喜剧。“七七事变”后,为了躲避日寇的通缉,梁实秋不得不逃离北京,抗战八年间他几乎中断了莎翁剧作的翻译。抗战胜利后梁实秋回到北京,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课余之暇,他又把荒废多年的莎翁剧作翻译工作重新开始。这时父亲已满70岁,有一天,老态龙钟的父亲拄着拐杖走进梁实秋的书房,问莎剧译成多少,梁实秋很惭愧这八年交了白卷,父亲勉励他说:“无论如何要译完它。”一句话,说得梁实秋心头发热,眼含热泪。他说:“我就是为了他这一句话,下了决心必不负他的期望。”
梁实秋一个人承担起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工作,在当时的情况下,一没有稳定的环境,二没有可查阅的资料,其翻译中的困难可想而知。如果没有妻子程季淑给予最直接的鼓励与支持,梁实秋不可能完成这项浩大的工程。妻子季淑经常询问梁实秋一天译了多少字,当梁实秋告诉她译了3000多字时,她就一声不响地翘起她的大拇指。她虽然不看梁实秋的译稿,但很愿意知道梁实秋译的是些什么,所以莎士比亚的几部名剧故事季淑都相当熟悉。当梁实秋伏案不知疲倦时,季淑不时地来喊他:“起来!起来!陪我到院里走走。”她这是让梁实秋休息。梁实秋回忆说:“我翻译莎氏,没有什么报酬可言,穷年累月,兀兀不休,其间也很少得到鼓励,漫漫长途中陪伴我体贴我的只有季淑一人。”
像漫长无尽的马拉松赛跑一样,梁实秋在经历了顽强拼搏之
-/后,终于到达了终点。1967年,由梁实秋一个人独立翻译的莎士比亚37种剧本全部出齐。这个奇迹极大地震撼了台湾文化界。8月6日,台湾的“中国文艺协会”、“中国青年写作协会”、“台湾省妇女写作协会”、“中国语文学会”等团体联合发起,在台北举行了300多人参加的盛大庆祝会,向为中国文化建设事业建立功勋的梁实秋致敬。当天的《中华日报》报道说梁实秋是“三喜临门”:“一喜,37本莎翁戏剧出版了;二喜,梁实秋和他的老伴结婚40周年;三喜,他的爱女梁文蔷带着丈夫邱士耀和两个宝宝由美国回来看公公。”
此后,梁实秋没有松劲,又用一年的时间译完了莎士比亚的三部诗集。至此,梁实秋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40册算是名副其实地完成了。
四
梁实秋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第一版由台湾远东图书公司1967年出版,1968年全集40册出齐。当年出版梁实秋的译本时轰动了整个台湾,高中、大学、社会人士几乎人手一本,甚至许多学校还指定其为阅读书籍。梁实秋在翻译出版《莎士比亚全集》过程中,与远东图书公司老板浦家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约定,莎氏全集译好后全部交给远东,远东出资一次买断,所以至今《莎士比亚全集》梁译本的版权仍归远东图书公司所有。
梁实秋的中英文造诣皆首屈一指,当年台湾中学生没有英文教科书上课,浦家麟即找到梁实秋,请求他编写英文教科书。梁实秋风趣地对浦家麟说:“您是食客,我是大师傅,您点什么,我就做什
-/么!”因而与远东图书公司展开了一系列出版物的合作。
最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从台湾远东图书公司引进版权,出版了梁实秋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中英文对照版,这是梁译本《莎士比亚全集》以中英文对照的形式首次在内地出版发行。梁译本的最大特点为:白话散文式的风格;直译,忠实于原文;全译,决不删略原文。除此之外,梁译本还有独到之处:一是加了注释。莎翁作品原文常有版本的困难,晦涩难解之处很多,各种双关语、熟语、俚语、典故也多,猥亵语也不少,梁实秋不但直译,而且加了大量注释,帮助读者理解原文。二是每剧前都加了序言。序言中对该剧的版本、著作年代、故事来源、舞台历史、该剧的意义及批评意见等均有论述。正因为梁译本有如此特色,广电社出版的中英文对照版《莎士比亚全集》将会受到读者和学界的广泛欢迎。
11、朱生豪
1912年2月2日,朱生豪出生于嘉兴南门一个没落的小商人家庭,家境贫寒。原名朱文森。兄弟三人,他为长子。不幸10岁丧母,12岁丧父,孤儿三人,由早孀的姑母照顾。入学后改名朱森豪。由于学习勤奋,成绩优秀,1924年7月高小毕业后,插入嘉兴私立秀州中学初中二年级,酷爱国文,英文。1926年升入秀州高中,1929年高中毕业,经校方推荐,保送入杭州之江大学,享受奖学金,主修中国文学,以英文为副科。
大学二年级时参加“之江诗社”,他的才华深得教师及同学的-/称赞。“之江诗社”的社长夏承焘老师评价他说“阅朱生豪唐诗人短论七则,多前人未发之论,爽利无比。聪明才力,在余师友间,不当以学生视之。其人今年才二十岁,渊默若处子,轻易不发一言。闻英文甚深,之江办学数十年,恐无此不易之才也。”
四年级时,在“之江诗社”的活动中,他认识了当时一年级的宋清如,他后来的女友和妻子。
1933年7月大学毕业后去上海世界书局工作,任英文编辑。头几年工作是参与编撰《英汉求解,作文,文法,辨义四用辞典》。1935年与世界书局正式签订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的合同。1936年第一部译作《暴风雨》脱稿,8月8日写成《译者题记》。这一年将历年诗稿整理成册,共三集。到1937年7月先后译出《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温莎的风流娘儿们》,《第十二夜》等喜剧。
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朱生豪逃出寓所,随身只带有牛津版莎氏全集和部分译稿。寓所被焚,世界书局被占为军营,已交付的全部译稿被焚。8月26回嘉兴,继续莎译。11月18日嘉兴沦陷后避难乡下。1938年下半年重返世界书局,仍抓紧时间进行翻译。1939年冬去《中美日报》馆任编辑。1941年12月8日日军占领上海,冲入“中美日报”馆,朱生豪混在排字工人中逃出,丢失再次收集的全部资料与译稿,三本诗集及宋清如的诗集两册一并被毁。1942年初失业。
1942年5月1日与宋清如结婚,6月与妻子去常熟岳母家居住,-/至年底补译出《暴风雨》等9部喜剧。朱生豪宁愿贫穷至死,不愿为敌伪效劳,仅靠微薄稿费维持极困难的生活。因要照顾幼弟,至年底,再返嘉兴定居。他闭门不出,工具书仅有两本字典,继续全心投入翻译工作中,译出莎剧的几部重要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李尔王》《哈姆莱特》等。同年秋,健康日衰,但仍握笔不缀,在1943年一年译出莎氏悲剧8种,杂剧10种,成绩惊人!
1944年初带病译出《约翰王》《理查二世》《理查四世》等4部莎士比亚历史剧,4月写完《译者自叙》,编《莎翁年谱》。其时他一直忍受着长期的病痛,体力日衰,在勉强支撑着译出《亨利五世》第一,二幕后,延至六月,确诊为肺结核,卧床不起。他悲痛地说,早知一病不起,就是拼命也要把它译完。到12月病情日益严重,终在1944年12月26日抛下年轻的妻子和刚满周岁的儿子,含恨离开人间,年仅32岁。
尾声
对于他的一生,可以找到的事迹实在太少,市面上能找到(很罕有的情况下)的书大致有这几本:
《朱生豪传》:最正式的传记;
《诗侣莎魂》:他儿子写的父母传记,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宋清如在朱生豪去世后几十年中坎坷经历,其坚忍让人敬佩;
《寄在信封里的灵魂》:最开始吸引我的一本书,宋夫人编写,-/收集了他给宋清如的书信,敏感浪漫有趣;
《朱生豪小言集》:他的旧友范泉收集的他在报社工作时发表的言政社论。
他留下的译作,虽然仍有错漏缺点,却因为他的文字魅力,毫无疑问地成了最受欢迎的版本。
12、林语堂
林语堂(1895.10.3-1976.3.2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
翻译是一种艺术。凡艺术的成功,必赖个人相当之艺才,及其对于该艺术有相当之训练。
翻译的艺术所依赖的:第一是译者对于原文文字上及内容上透彻的了解;,第二是译者有相当的国文程度,能写清顺畅达的中文;第三是译事上的训练,译者对于翻译标准及技术的问题有正当的见解。
翻译标准包括三方面。第一是忠实;第二是通顺;第三是美。
忠实就是“信”,通顺就是“达”,至于翻译与艺术文(诗文戏剧)的关系,当然不是“雅”所能包括。
这三个标准就是:第一,译者对于原文方面的问题,也就是译者对原著者的责任。第二,译者对中文方面的问题,也就是译者对中国读者的责任。第三是译者与艺术的问题,也就是译者对艺术的责任。
一。
忠实,一要达意,二要传神,三是比较忠实,而不是绝对忠实。
凡文字有声音之美,有意义之美,有传神之美,有文气、文体、形式
-/之美。译者或顾其义而
忘其神,或得其神而忘其体。决不能把文义、文神、文气、文体及声音之美完全同时译出。
一字有一字的个性,在他国语言觅一比较最近之字则有,欲觅一意义、色彩、个性完全相同的字则没有。例如中文极平常之“高明”、“敷衍”、“对付”、“切磋”、“隔膜”、"疏通“,都是不可译之字。
二。通顺,即如何将西文之思想译成中国文字。
第一,译者必将原文全句意义详细、准确的体会出来,吸收心中,然后依此全句意义按中文语法译出。
第二。行文时须完全根据中国心理。
一语有一语之语性,语法句法如何,皆须跟从一定之习惯,平常所谓”通“与”不通“,即其句法是否跟从其习惯。凡与此习惯相反者,即所谓”不通“。
三。翻译的艺术(略)。
主要作品年表:
1935:ConfuciusSawNancyandEssaysaboutNothing(子见子南及英文小品文集)
上海商务印书馆初版
1935:MyCountryandmyPeople(吾国与吾民)
NewYork:Reynal&Hitchcock,Inc.,(AJohnDayBook)
1936:AHistoryofthePressandPublicOpinionChina(中国新闻舆论史)
上海别发洋行
1936: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
-/
1937:TheImportanceofLiving(生活的艺术)
Reynal&Hitchcoca,Inc.,(AJohnDayBook)
1938:TheWisdomofConfucius(孔子的智慧)
RandomHouse,TheModernLibrary
1939:MomentinPeking(京华烟云)
AJohnDayBookCompany
1940:WithLove&Irony(讽颂集)
AJohnDayBookCompany
1940:LeafintheStorm(风声鹤唳)
AJohnDayBookCompany
1941:语堂文存(第一册)
上海林氏出版社初版
1942:TheWisdomofChinaandIndia(中国印度之智慧)
RandomHouse
1943:BetweenTears&Laughter(啼笑皆非)
AJohnDayBookCompany
1944:TheVigilofNation(枕戈待旦)
AJohnDayBookCompany
1947:TheGayGenius:TheLifeandTimesofSuTungpo(苏东坡传)AJohnDayBookCompany
1948:ChinatownFamily(唐人街)
AJohnDayBookCompany
1948:TheWisdomofLaotse(老子的智慧)
RandomHouse
-/
1950:ontheWisdomofAmerica(美国的智慧)
AJohnDayBookCompany
1951:Widow,NunandCourtesan:ThreeNovelettesFromtheChineseTranslatedandAdaptedbyLinYutang(寡妇,尼姑与歌妓:英译重编传奇小说)
AJohnDayBookCompany
1952:FamousChineseShortStories,RetoldbyLinYutang(英译重编传奇小说)
AJohnDayBookCompany
1953:TheVermilionGate(朱门)
AJohnDayBookCompany
1955:LookingBeyond(远景)
PrenticeHall
1957:LadyWu(武则天传)
WorldPublishingCompany
1958:TheSecretName(匿名)
Farrar,StrausandCudahy
1959:TheChineseWayofLife(中国的生活)
WorldPublishingCompany
1959:FromPagantoChristianity(信仰之旅)
WorldPublishingCompany
1960:ImperialPeking:SevenCenturiesofChina(帝国京华:中国在七个世纪里的景观)
CrownPublishers
1961:TheRedPeony(红牡丹)
WorldPublishingCompany
1962:ThePleasureofaNonconformist(不羁)
WorldPublishingCompany
1963:JuniperLoa(赖柏英)
WorldPublishingCompany
1964:TheFlightofInnocents(逃向自由城)
G.P.Putnam\"s
-/Sons
1965:无所不谈一集
台北文星
1966:平心论高鹗
台北文星
1967:无所不谈二集
台北文星
1973:Chinese-EnglishDictionaryofModernUsage(当代汉英辞典)
香港中文大学
1974:无所不谈合集
台北文星
1976:红楼梦人名索引
台北华冈
1986:《林语堂经典名著》(1—
35卷)台湾金兰文化出版社
1986:《文人剪影》(散文集)与人合集
重庆人民出版社
1988:《中国人》(杂文集)浙江人民
1988:《赖柏英》(长篇小说)湖南文艺
1988:《人生的盛宴》(散文集)湖南文艺
2002:《圣哲的智慧》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五:著名诗歌翻译家篇六:著名诗歌翻译家
叶赛宁-叶赛宁顾蕴璞,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教授,俄罗斯诗歌翻译家
顾蕴璞。顾蕴璞。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教授。
俄罗斯诗歌翻译家。第一届全国文秀文学翻译彩虹奖获得者。2016年获得俄罗斯作家协会颁发的“莱蒙托夫奖章”。
中文名,顾蕴璞。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汉族。出生日期,1931年。职业,北京大学教授。毕业院校,北京大学。主要成就,“莱蒙托夫奖章”获得者。代表作品,《莱蒙托夫诗选》。《叶赛宁诗选》。
人物简介。顾蕴璞。男。1931年生。江苏无锡人。
九三学社成员。195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1951年后历任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畜牧兽医实习研究员。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讲师。副教授。教授。文学教研室主任。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编著《莱蒙托夫全集》。叶赛宁《普希金精选集》。《世界反法西斯文学书系·苏联诗歌卷》。《叶赛宁研究论文集》。《莱蒙托夫作品精粹》。《俄罗斯白银时代诗选》。
译著《圣经故事》。《莱蒙托夫抒情诗选》。《莱蒙托夫诗选》。《普希金抒情诗选》。《帕斯捷尔纳克抒情诗选》。《苏联当代诗选》。《叶赛宁诗选》。《叶赛宁书信集》。《叶甫盖尼·奥涅金》。论著《莱蒙托夫》等。译著《叶赛宁诗选》获1991年北京大学文科科研奖。《莱赛托夫全集》第2卷获1995年-1996年鲁迅文学奖。
“莱蒙托夫情结”。“蔚蓝的海面雾霭茫茫。
孤独的帆儿闪着白光!它到遥远的异地找什么?它把什么抛弃在故乡?……”俄罗斯19世纪伟大诗人莱蒙托夫的诗歌通过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教授顾蕴璞的翻译再创造。跨越时空。在中国觅得众多知音。83岁高龄的顾蕴璞日前获颁俄罗斯作家协会“莱蒙托夫奖章”。以表彰其在俄罗斯语言及文学领域所作出的贡献。“莱蒙托夫奖章”是俄作协为纪念莱蒙托夫诞辰200周年而设。这一荣誉对于顾蕴璞可谓实至名归:在翻译莱蒙托夫作品道路上长达52年的坚守。
完成460多首的译作。“我一生中有两个难以割舍的情结:一个是俄语情结。另一个就是莱蒙托夫情结。”他说。顾蕴璞出生于江南名城无锡。1955年以第一志愿考入北大俄语系学习。他在课余时间主动大量阅读俄罗斯文学精品原著。听各种讲座和走访校内顶级外语专家。
像海绵一样汲取着各种新的知识。大学毕业后。顾蕴璞留校执教。并在工作之余阅读并翻译俄罗斯诗歌。自此。他开始迷上了莱蒙托夫的作品。他认为。没有创作冲动。便不会产生文学原著。
同样。没有译者的再创作冲动也产生不出好的译著来。“在翻译中我渐渐地正在变成莱蒙托夫。莱蒙托夫也正在渐渐地成为我自己。”“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真正的好诗。应该是心底的歌。但顾蕴璞用心译就的好诗在出版过程中却颇费周折。60年代初。他将莱蒙托夫一百首抒情诗的译作投寄给某出版社。结果。有如石沉大海。杳无音讯。直至18年后。才得以把诗稿找回。他在此基础上精心地反复修改。先是在《苏联文学》杂志上刊出其中的五首。
获得读者的好评。此后。各种版本的莱蒙托夫诗选。《莱蒙托夫作品精选》。到中国第一部《莱蒙托夫全集》不断地在他的翻译或主编之下面世。他于2002年撰写出版了中国第一部研究莱蒙托夫
的专著。以译介莱蒙托夫为基础。顾蕴璞不断拓展对俄罗斯诗歌的翻译和研究:从普希金。叶赛宁。帕斯捷尔纳克。布宁。到白银时代和苏联时期各流派。受到中国和俄苏文学界的欢迎。1998年。顾蕴璞因译作《莱蒙托夫全集·抒情诗Ⅱ》荣获中国作协首届鲁迅文学奖。叶赛宁
xx年因对俄罗斯文学研究与翻译方面的贡献获俄罗斯作协颁发的“高尔基奖状”。xx年因翻译方面的业绩获中国译协颁发的“资深翻译家证书”。年逾八旬的他仍是笔耕不辍。“挖十口浅井。不如挖一口深井。我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就要坚定不移深入地走下去。不断地升华。不断地改进。”顾蕴璞说。
篇七:著名诗歌翻译家
中国著名文学翻译家及作品
文海听涛艺术中心
高山流水遇知音
林纾(1852年-1924年),近代文学家、翻译家。字琴南,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
林纾不懂外文,选择原本之权全操于口译者之手,因而也产生了一些疵误,如把名著改编或删节的儿童读物当作名著原作,把莎士比亚和易卜生的剧本译成小说,把易卜生的国籍误成德国等。即使这样,林纾仍然译了40余种世界名著,这在中国,不曾有过第二个。
林纾被公认为中国近代文坛的开山祖师及译界的泰斗,并留下了“译才并世数严林”的佳话。
翻译代表作品:
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中国翻译西洋小说的第一部)
英国哈葛德《迦因小传》、《鬼山狼侠传》
英国柯南道尔《歇洛克奇案开场》
美国斯托夫人的《黑奴吁天录》
2.曹靖华(1897年-1987年),河南省卢氏县人,中国现代文学翻译家、散文家、教育家。1987年获苏联列宁格勒大学荣誉博士学位。同年8月,获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授予各国人民友谊勋章。
翻译代表作品:长篇小说《铁流》、《城与年》、《我是劳动人民的儿子》等,剧本《侵略》、《契诃夫戏剧集》、儿童文学《盖达尔选集》等。
3.梁实秋(1903年—1987年)生于北京,浙江杭县(今杭州)人。中国著名的现当代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代表作《莎士比亚全集》(译作)等。
4..杨绛(1911年—2016年),江苏无锡人,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
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
5.朱生豪(1912年-1944年),著名翻译家。浙江嘉兴人1936年春着手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1937年日军进攻上海,辗转流徙,贫病交加,仍坚持翻译,先后译有莎剧31种,新中国成立前出版27种,部分散失,后因劳累过度患肺病早逝。他是中国翻译莎士比亚作品较早的人之一,译文质量和风格卓具特色,为国内外莎士比亚研究者所公认。
朱生豪所译的《莎士比亚戏剧全集》是迄今中国莎士比亚作品的最完整的、质量较好的译本。
“他的才学固然令人钦佩,但价值更高的,是他的精神。”“尤其是,他那种一定为民族争一口气的志向和勇气,那种传播人类最宝贵精神财富的神圣使命感,对于今天被物质和私欲严重侵蚀的中国知识界,如同洪钟大吕,振聋发聩。”
6.穆旦(1918年—1977年),原名查良铮,祖籍浙江省海宁市,生于天津。现代主义诗人、翻译家。
穆旦主要译作有俄国普希金的作品《青铜骑士》《普希金抒情诗集》英国雪莱的《云雀》《雪莱抒
情诗选》,英国拜伦的《唐璜》《拜伦抒情诗选》《拜伦诗选》,英国《布莱克诗选》《济慈诗选》。
7.萧乾(1910年-1999年),北京八旗蒙古人。中国现代记者、文学家、翻译家。历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中央文史馆馆长等。
文洁若,翻译家。1927年生于北京,是中国翻译日文作品最多的人。她与丈夫萧乾晚年合译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更是一件文坛盛事。
萧乾先生在世时,文洁若总是被先生的光环“罩住”,其实她也是一位成绩卓著的学者,是中国个人翻译日文作品字数最多的翻译家。日本的井上靖、川端康成、水上勉、三岛由纪夫等人的作品都是经她的翻译介绍给中国读者的。
译著有《高野圣僧--泉镜花小说选》、《芥川龙之介小说选》、《天人五衰》、《东京人》以及与萧乾合译意识流开山之作《尤利西
斯》等近千万字。
8.傅雷(1908年-1966年),生于江苏南汇,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他翻译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其中包括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名家著作。
翻译代表作品: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
傅雷作为一个翻译家,别人说“没有他,就没有巴尔扎克在中国”,他译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深深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作为音乐鉴赏家,他写下了对贝多芬、莫扎特和肖邦的赏析;作为文学评论家,他对张爱玲小说的精湛点评,为学界作出了文本批评深入浅出的典范;他写给长子傅聪的家书《傅雷家书》自80年代出版至今,已经感动了数百万读者。
9.草婴(1923年-2015年)俄罗斯文学翻译家,浙江省宁波镇海人。他是我国第一位翻译肖洛霍夫作品的翻译家,他还曾翻译过莱蒙托夫、卡塔耶夫、尼古拉耶娃等人的作品,在中国读者中产生极大的社会反响。后来草婴以一人之力完成了《托尔斯泰小说全集》的翻译工作,这一壮举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
文学翻译者很多,而翻译家寥寥。看过草婴先生翻译的《复活》、《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著作,那是艺术再创造。他不是简单的直译,而是一个艺术家的再创造,文笔优美,对话尤其生动。
10.周作人(1885年-1967年)浙江绍兴人。鲁迅(周树人)之弟,周建人之兄。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
国家交给他翻译希腊古典文学和日本古典文学这项任务,产生了一批高质量的日本文学和古希腊文学经典汉语译本。
包括古希腊喜剧《财神》(阿里斯托芬作)、《希腊神话》、《伊索寓言》全译本、古希腊悲剧《欧里庇得斯悲剧集》(与罗念生合作翻译);日本现存最古的史书《古事记》、滑稽短剧《狂言选》、平安时代随笔代表作《枕草子》、滑稽本《浮世澡堂》(日文《浮世风吕》)和《浮世理发馆》(日文《浮世床》)等。
他应邀校订北京翻译社的《今昔物语集》本朝部译稿和丰子恺的《源氏物语》全部译稿(与钱稻孙合作)。
他觉得毕生最重要,也最有成就感的译作是用古希腊语(和罗马帝国希腊化地区当时流行的新约希腊语;通用希腊语不同)写作的古罗马叙利亚作家、哲学家路吉阿诺斯的作品选《路吉阿诺斯对话集》。
周作人精通日语、古希腊语、英语,并曾自学古英语、世界语。
11.李健吾(1906年-1982年)中国作家、戏剧家、文艺评论家、翻译家、法国文学研究专家。
李健吾是中国最早从事外国文学研究的学者之一。他从1925年就发表译作,以小说、剧本为多,间有理论。小说有《司汤达尔小说集》、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情感教育》《圣安东的诱惑》等,剧本有《爱与死的搏斗》和托尔斯泰、契诃夫等人的戏剧集及以及巴尔扎克、司汤达、缪塞等人的作品和论著。其中莫里哀喜剧27部,是国内最完整的译本及高尔基戏剧集7册,《契诃夫独幕剧》1册,《托尔斯泰戏剧集》7册,《屠格涅夫戏剧集》
4册。他的译文讲究诚和信,文笔流畅,通晓易懂,雅俗共赏。
12.钱春绮(1921-2010),江苏泰州人。20世纪60年代转而从事外国文学翻译活动。
钱春绮迄今已出版外国文学翻译作品50余种,在海内外享有很高声誉。
1956年起,钱春绮先后出版了席勒诗剧《威廉·退尔》,海涅《诗歌集》、《新诗集》、《罗曼采罗》,德国中古史诗《尼伯龙根之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诗选》、《德国诗选》。1960年弃医从文后,专事文学翻译工作。1979年起,先后出版有海涅诗集《阿塔·特罗尔》、《歌德抒情诗选》、《歌德叙事诗集》、《歌德诗集》、歌德诗剧《浮士德》、《席勒诗选》、《歌德戏剧集》、《德国浪漫主义诗人抒情诗选》、《海涅抒情诗选集》、波德莱尔诗集《恶之花
巴黎的忧郁》、《尼采诗选》、《施托姆抒情诗选》、《法国名诗人抒情诗选》、《黑塞抒情诗选》、《歌德抒情诗新选》、《海涅诗集》、《海涅散文选》、《尼采散文选》、《席勒戏剧诗歌选》、《茨威格
散文选》、《里尔克散文选》、《瓦莱里散文选》、《拉封丹寓言全集》,歌德小说《赫尔曼和多罗泰》以及尼采哲学著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等。
13.许渊冲,1921年生于江西南昌。从事文学翻译长达六十余年,译作涵盖中、英、法等语种,翻译集中在中国古诗英译,形成韵体译诗的方法与理论,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法文著译六十本,包括《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红与黑》、《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等中外名著。2014年,许渊冲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的“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系首位获此殊荣亚洲翻译家。
14.杨宪益(1915-2009),祖籍淮安盱眙(今属江苏省淮安市),中国著名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诗人。杨宪益与夫人戴乃迭合作翻译全本《红楼梦》、全本《儒林外史》等多部中国历史名著,在国外皆获得好评,产生了广泛影响。
GIFGIF
上一篇:项目居间协议合法吗3篇
下一篇:医务人员政治思想表现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