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教学思政课建设6篇
篇一:思政课教学思政课建设
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
为深入学习贯彻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强化课程育人功能,提升课程育人实效,着力构建符合人才成长规律、体现时代要求、彰显XX的课程思政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XX人,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决扛起“三地一窗口”的使命担当,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坚持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促使课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广泛共识,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提升,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基本健全。
五年内,培育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选树一批课程思政基层教学组织和课程思政建设示范校,设立一批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项目,建设一批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和优秀案例,充分发挥示范典型的引领带动作用,全面形成广泛深入开展
-1-
课程思政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主要任务
(一)科学设计全面覆盖、类型丰富的教学体系,明确课程思政目标要求
坚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围绕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切实落实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高职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和研究生学位基本要求,从学科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课堂教学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实训环境建设、校园文化建设、评价激励机制等进行整体统筹和系统谋划,课程思政建设覆盖到所有院系、所有学科专业和所有教师,实现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寓价值塑造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之中。
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准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完善课程思政内容体系,统筹规划公共基础课、专业教育课、实践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要把专业课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课程建设要求,分类推进各学科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进一步梳理各学科专业的价值引领元素,深度挖掘各类课程的育人元素,研究制定各类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规范及评价标准,明确课程思政融入课程教学的切入点,科学设计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路径,通过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方
-2-
式,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有机融合,使各个专业教学院系、各位专业课教师都能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干出自己的“**”。
(二)着力打造育人**鲜明的高水平课程,提升课程思政建设质量
课程思政是一流本科课程和职业教育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重要内容。全面推进**鲜明的课程思政建设,着力打造既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又具有课程育人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的一流本科课程,打造既传授职业知识和培养技术技能、又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职业教育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突出课程的价值引领。加大一流本科课程和职业教育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省级认定及国家级推荐评审标准的“课程思政”权重。对已认定的省级课程开展年度质量抽检工作,将课程思政建设纳入抽检工作的重要内容,建立课程质量预警及退出机制。
强化示范引领,培育一批以专业课为主体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并优先从省级、国家级课程中遴选建设。鼓励高校重点建设或联合建设一批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科学精神、劳动精神、宪法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意识和认知能力的公共基础高水平课程,尤其要充分利用XX历史地理、政治经济、人文资源等,建设好一批具有XX、校本品牌的系列核心通识高水平课程或课程群。
-3-
(三)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创新课程思政教学
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学校要将课程思政作为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核准和教案评价的重要内容。任课教师要将课程思政建设融入课堂教学,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课程考核各环节。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通过教学改革促进学习革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鼓励采用案例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大力推进智慧教室建设,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强化第二课堂育人实效。充分挖掘区域优质育人资源,形成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合力育人,组织开展“XX人文大讲堂”等系列讲座,邀请一批地方知名专家学者、优秀企业家、劳动模范、工匠名师和抗疫英雄等为学生传播XX精神、中国精神。有效利用各类红色基因场馆、基地等,进行案例分析、实地考察、访谈探究等,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体验感悟。深入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百万师生大实践”等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和创新创业活动等,大力弘扬XX精神,不断拓展课程思政教学新途径。
(四)建设具有XX的课程资源,丰富课程思政内涵
建好用好课程思政教材。结合XX省情省史,建设一批
-4-
具有XX的课程教材资源。要讲好用好马工程重点教材,在统一使用国家统编思政教材之外,建好用好《XX》等具有XX的高等学校德育统编教材,使学生了解中国社会主义、中国梦和核心价值观等在XX的实践历程、丰硕成果和伟大创造。要进一步扩大省规划教材、新形态教材建设“课程思政类”项目立项,促进传统教材的二次开发,做好课程思政类**鲜明的规划教材、新形态教材的编撰、遴选与立项建设工作。以优秀教材推动核心价值观、红船精神、大陈岛精神等落地生根。
建立完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充分利用XX“三地一窗口”的优势,建立课程思政优质教学资源库。要编撰良渚遗址、红船精神、“两山”理论、新发展理念、“八八战略”“枫桥经验”、XX文化等为代表的体现中华文明、XX文化以及“三地一窗口”的案例库,建设视频、课件、习题、案例、实验实训(实践)项目、数字教材、数据集等优秀教学资源库,推动高校课程思政资源的开发与创新利用,使之成为激励高校师生的思想库、加油站。
建设课程思政资源信息化平台。要注重“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方式的创新利用,基于学生学情进行课程思政信息化平台建设和在线课程资源的开发,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需求,主动及时地提供集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于一体的课程思政网络资源。探索建立全省高
-5-
校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各类优质资源的协同共享。
(五)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意识和能力,确保课程思政落到实处
聚焦育人意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坚决克服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重理论轻实践等现象,将师德师风纳入课程思政考核评估首要要求,强化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考察,落实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准则,健全教师荣誉制度,引导广大教师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相结合,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聚焦能力培养,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加强对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引导教师提升政治理论修养和思政教学能力,拓展对中国社会主义思想、优秀传统文化和学校校史校情的认知。支持高校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教学能力提升等工作。依托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等,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法律职业伦理、工程伦理、医学人文教育、大国工匠及劳模精神等专题培训。在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课堂教学创新大赛及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等活动中强化课程思政导向,以赛促建、以赛促教。鼓励高校搭建课程思政建设交流平台,建立健全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分区域、分学科专业领域开展典型
-6-
经验交流、专题研讨、现场教学观摩、教学设计案例分享等活动,引导教师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自觉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不断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聚焦教学教研,构建课程思政研究体系。充分发挥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作用,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鼓励支持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合作教学教研,鼓励支持高层次人才带头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加强课程思政建设重点、难点、前瞻性问题的研究。充分发挥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相关学科专业教学组织的作用,构建多层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体系。
(六)建立评价激励机制,提升课程思政实效性
抓机制建设,压实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在各类考核评估评价工作和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落细落实。落实高校党委主体责任,省教育厅将学校课程思政改革推进情况纳入高校本科教育和高职教育述职评议范围,把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作为本科教学分类评价、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职业教育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高职“双高”建设及教学工作业绩考核等的重要内容。高校要将院系课程思政建设质量、内容、成效等工作情况纳入院系人才培养工作考核。
抓价值引领,优化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各类专家组织作
-7-
用,研究制订科学多元的课程思政评价标准。在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突出价值引领,引导院系和教师将其融入每门课程目标和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认知、情感、价值观等内容作为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考量因素。通过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和党政领导听课等方式,将客观量化评价与主观效度检验结合起来,综合考量课程教学的融入度和对学生的影响度,以科学评价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效果。
抓教学效果,健全激励机制。建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激励机制,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评优评先的重要内容。在教学成果奖、教材奖、教学名师等各类成果的表彰奖励工作中,突出课程思政要求,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优秀成果的支持力度。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分类施策。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各高校要重视,加强顶层设计,全面规划,循序渐进,以点带面,不断提高教学效果。要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根据校本**,适应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特点,强化分类指导,确定统一性和差异性要求,坚决杜绝一刀切。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切实提高每一位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加强组织领导。省教育厅成立高校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统筹研究重大政策,指导督促各高校开展工作。
-8-
各高校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联动、院系落实推进、自身**鲜明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格局。各高校要切实加强对本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领导,结合实际研究制定本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健全工作机制,强化督查检查。
(三)加大经费支持。省教育厅将加强对省级财政高等教育资金的统筹使用,支持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各高校要结合学校实际,统筹各类资源,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投入力度。
(四)营造良好氛围。要注重总结凝练,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典型经验和优秀做法的宣传、交流和推广。创新宣传推广形式和渠道,将专业学习的显性教育和校园文化氛围的隐性教育相结合,创设有、有深度、有温度的育人环境。要坚持成果导向,固化课程思政建设成果,推进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改革等,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请各高校于20XX年XX月底前完成制定本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工作方案,并以PDF电子稿形式(文本须加盖学校公章)通过钉钉分别报省教育厅高教处(本科高校)和职成教处(高职院校)。联系人:高教处XX,联系电话:XX;职成教处XX,联系电话:XX。
-9-
篇二:思政课教学思政课建设
思政课程建设
课程的设置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任务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因此,加强课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课程建设中应充分贯彻落实以下四项原则。
一、课程设置的现状目前,我国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大致可以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类型,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存在着差异,必修课所占比例过大,这不利于人才培养的针对性。1、必修课存在的问题
二、课程建设的原则及内容1、课程建设的原则主体性原则、目的性原则、针对性原则、时代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开放性原则。2、课程建设的内容
1)“主干课”的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根据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结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青年学生成长规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高水平、多学科相互支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切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原则性和亲和力、感染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避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三、重视课程建设工作1、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以优
-1-
化课程体系为抓手,推动课程教学改革以优化课程体系为抓手,打造优质课程资源,形成特色鲜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2、重视课程建设工作,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树立大思政教育观,加强对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原则性和亲和力、感染力。3、重视课程建设工作,打造优秀课程团队鼓励教师通过课程团队集体攻关、协同创新的模式,创建一批优秀课程资源,并将优秀课程资源用于本科生教学。
-2-
篇三:思政课教学思政课建设
思政课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思政课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然而,在实际开展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思政课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部分思政课教师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启发式教学和情境式教学,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效果不佳。其次,部分思政课内容过于枯燥,过于理论化,缺乏时代感和现实感,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还有一些思政课缺乏实践性,缺乏与社会联系的实践环节,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为了改善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整改措施。首先,思政课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素质,通过自身的努力提高教学方法和课程内容的质量。其次,学校应该加强对思政课的管理和监督,加强思政课建设,完善教学设施,提高教学质量。最后,鼓励学生参与到思政课的实践环节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
总之,思政课建设存在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通过以上措施,我们相信思政课建设将会更加完善、更加有效地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
-1-
篇四:思政课教学思政课建设
如何抓好思政课建设(精选4篇)
如何抓好思政课建设
篇1新时代开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新征程,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高校党委主动积极抓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才能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改进中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战线在高校,战场在课堂,思政课教师是战斗员,指挥部则在高校党委。高校党委必须站在坚守意识形态阵地和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的战略高度,把思政课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靠前指挥、抓好关键、强化责任,把思政课建设成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引导广大师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从而培养和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深刻认识高校党委抓好思政课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高校党委履行学校管党治党主体责任,最终目的是要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思政课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因此,思政课事关意识形态工作大局。落实高校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办好思政课,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牢牢占领高校意识形态主阵地。
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解决的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是办好高等教育的基本遵循。思政课为师生信仰筑堤坝、点明灯,只有把思政课建设始终摆在关键位置,始终作为重大使命,才能把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扎实地落实到办学育人的全过程。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我们探索出了“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
学、民主管理”的大学治理模式。其中,坚持党的领导是根本要求。可以说,我国大学治理的“中国特色”集中体现在党的领导上。而党委抓思政课建设是高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肩负办学治校责任的重要体现。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思政课本质上是一个释疑解惑的教学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通过发挥好思政课的重要作用,从而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党的xx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持续加强和改进,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但在思政课建设领域,一些地方和高校对思政课仍然重视不够,政策条件保障尚未落实到位,思政课建设体系尚未完全形成,而建立党委抓思政课建设的责任制,是在加强中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举措。
全面落实高校党委抓好思政课建设的重点任务
抓机构,把“马院”作为重点学院进行建设。一是抓规范。高校党委要就各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中的组织管理、学科建设、教育教学、人才队伍建设、硬件建设、社会服务等内容提出规范性要求和评价指标,着力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规范建设、科学发展。二是抓示范。要将马院建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学术平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教育平台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培养平台,以其在教学研究、学科发展、队伍建设、理论宣传和人才培养上的发展成就扩大引领力。三是抓协同。要确保在学校发展规划、经费投入、公共资源使用中优先保障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在人才培养、科研立项、评优表彰、职务评聘等方面支持马克思主义学院,形成高校协调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工作机制。
抓学科,把“马学科”作为重点学科进行建设。建好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应该成为高校党委抓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抓手。把思政课建设与学科建设紧密结合,制定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规划,形成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引领、相关学科为补充的思政课学科支撑体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优先发展、优势发展、优质发展支撑思政课教学,进而引导广大学生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用
科学理论的魅力说服学生、教育学生。
抓教学,把“马课程”作为重点课程进行建设。思政课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讲得准确是科学,讲出亲和力是艺术。要使大学生愿意听并且掌握其中的道理,必须钻研讲课艺术,不断改革教学方法,逐步形成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相互支撑,理念先进、方法多样、管理高效、评价科学的教学方法体系,实现方法创新与教学内容的完美结合,做到能贴近、对象化、接地气。思政课教学一定要“目中有人”,紧密联系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将深刻的理论分析与生动鲜活的案例、新颖活泼的形式、形象直观的影像结合起来,增强教学感染力。
抓队伍,把“马队伍”作为重点师资进行建设。党委管干部,管队伍,院系领导班子和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是其重要内容。要构建系统的思政课教师培训体系,提升培训效果,引导教师在理论研修、社会实践中形成扎实厚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根基和突出的理论教育的能力;要引导教师不仅做学问之师,更要做品行之师,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努力形成高校党委思政课建设的工作合力
强化高校党委抓思政课建设的主体责任。强化党委的主体责任,要把思政课建设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列入党委工作议程,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其他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党委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要对思政课建设的重大事项进行政治指导,对思政课建设重点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要事项亲自协调;要强化校长的政治责任,校长在党委领导下,主持学校教学行政工作,要把思政课建设融入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全过程,经常到马院调研,带头上思政课;强化其他校领导的分管责任,结合自己的分管领域,落实思政课教育教学、学科建设、科研立项、社会实践、经费保障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学院和系要在师资、实践教学基地等方面对思政课予以积极的具体支持。
明确高校党委抓思政课建设的基本要求。一是党政同责。学校党
委与行政班子对思政课建设都负有领导责任,班子成员按照职责分工分别承担相应的工作职责,共同担当、共同负责。二是一岗双责。学校党委、行政班子在履行的同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管学科必须管思政课学科建设、管教学必须管思政课教学创新、管财务必须管思政课建设经费保障、管人事必须管思政课师资建设”的原则,以同等注意力和责任心履行思政课建设职责。三是齐抓共管。学校相关党政部门、教学院系和“马院”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形成保障协调体系。四是责任追究。建立思政课建设考核评价与责任追究机制,对实践中认真贯彻落实的干部要提拔任用;落实责任不力的,应及时调岗。
构建高校党委抓思政课建设的保障机制。一是完善工作格局。健全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着力构建“党委统一领导、校长行政负责、马院组织实施、部门院系支持配合、广大师生积极参与”的思政课建设工作格局。二是加强督促检查。对照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要组织专家进行督促检查,全面了解学校思政课建设基本情况,总结成功经验,查找薄弱环节。三是健全考核机制。制定规范完善、科学可行的考核评价办法,由省委教育工委对校党委履行思政课建设主体责任进行考核评价,由校党委对马院党组织履行思政课建设具体责任进行考核评价。
形成高校党委抓思政课建设的制度体系。一是针对部分学校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要通过刚性的制度约束、严格的制度执行,破解思政课建设的各种难题。二是着眼于推进科学管理,加强制度建设。要根据高校党委抓思政课建设的实践需要,抓紧相关制度的修订和起草,将改革过程中提出的重要举措,工作实践中形成的有效方法和创新案例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通过制度建设,推进科学管理。三是着眼于形成长效机制加强制度建设。当前,中央的决策部署为思政课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现在的关键就是落实。应抓紧研究制订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实施办法,通过一系列具体举措,进一步健全高校党委抓思政课建设的相关制度,为党委抓思政课建设提供制度支撑。
如何抓好思政课建设
篇2近日,在《求是》杂志发表重要文章《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文章强调:“我们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是要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我们要以此为遵循,深刻认识新时代媒体融合的重大意义,切实把握媒体融合发展的战略机遇。
1.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与时代意义
当前,我国媒体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在媒体发展的关键时刻、重要节点,围绕重点工作、难点问题,亲自谋篇布局、着力推进,坚持立破并举,指明方向、指引路径、指导发展,为新闻舆论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围绕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如何定位、新闻工作者如何作为等基础性、原则性的大事要事,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等。围绕信息技术革命、传播格局变化、舆论生态变革等战略性、方向性重点问题,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从顶层设计到宏观指导,从发展趋势到路径选择,指出了明确方向。针对体制机制难点,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化中央主要新闻单位采编播管岗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试行意见》,从改革方向、管理体制、激励机制等方面提供有效指导。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把课堂设在了媒体融合发展的第一线,采取调研、讲解、讨论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这不仅是对媒体融合工作的强力推动,也是对新闻舆论工作者的巨大鼓舞。在中央的领导和带动下,各级党委对媒体融合高度重视,实行分级管理、分类施策,抓根本、抓长远、抓政策,建立机制,解难题、聚焦点、融热点,寻找路径,全面引领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成效正在显现。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今天,媒体在引领社会共识、形成心理预期、推动依法治理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主流媒体必须占据传播制高点,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只
有立破建并举,建设新型主流媒体,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完善法治环境,才能建设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才能确保国家政治安全、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重视抓媒体融合发展,主动适应信息化要求、强化互联网思维,善于运用互联网,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既有利于把社会思想文化公共资源、社会治理大数据、政策制定权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综合优势,又有利于把人们生产生活的网络新空间变成党凝聚共识的新空间,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把全媒体发展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工具。
从科技发展的趋势来看,第三次工业革命以互联网为载体,以信息技术为推动,使生产发展更加迅速、生活发展更加方便、生态发展更加文明。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发展,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传播主渠道,移动媒体、媒体智能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融合发展是一次以技术创新为引领的媒体变革,媒体技术迭代升级更快,加快抢占全媒体时代的技术高地,才能真正占领舆论引导的信息高地。新闻工作者不但是新技术的实践者和传播者,而且是传播理念、内容、手段、形式、方法、体裁、业态、体制、机制的革新者和新观念的引领者。要清楚地看到,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人民的精神生活要求与物质生活追求总在不断提升。因此,媒体要适应变革,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信息需要,才能够走得更好更远。
2.紧抓机遇,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党的xx大以来,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闻舆论工作气象一新,网上网下舆论场取得基础性、根本性变化。关于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的重要论述,为媒体融合发展指明方向、影响深远。我们要抓住机遇,切实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技术创新推动着媒体不断发展。技术的进步,不但推动媒体形态发生变化,也推动媒体理念发生变化,使媒体的受众更广泛、传播更便捷、影响更深远,这是巨大的挑战,更是难得的发展机遇。新闻媒
体正在探索一条科技引领路径: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和高新技术治网能力,防范大数据等新技术带来的风险,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和全媒体传播法治运行;坚持移动优先策略和一体化发展方向,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质变,放大一体效能,加强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实现新闻传播的全方位覆盖、全天候延伸、全领域拓展,打造一批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推动党的声音直接进入各类用户终端,努力占领新的舆论场;构建优良的媒体格局,统筹处理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主流媒体和商业平台、大众化媒体和专业性媒体的关系,形成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媒体融合正在探索一条科学持续发展的改革路径。很多媒体扎实推进体制机制、生产流程、平台建设、人才技术等方面融合,大大拓展了主流舆论阵地。各级领导干部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利用新兴媒体推动区域治理和地方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中央媒体在建设新媒体矩阵、做强正面宣传和培育传播力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不少省级媒体在整合区域云等大数据方面有一定特色。县级融媒体中心正朝着“一中心多功能”方向努力: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文明建设窗口、宣传文化基地、基层信息枢纽、群众办事帮手。随着这些功能逐步完善,县级融媒体中心将成为该区域的主流强势媒体、虚拟的政务服务中心、联结党和人民的重要桥梁,对于强化党的领导、服务人民群众、引领社会风尚将起到重要作用。但各地在媒体深度融合的过程中遇到不少难题,如看不清方向趋势、不敢作为,缺少资本支持、缺乏盈利模式等。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利用互联网、移动传播、大数据等技术革命的机遇,利用媒体建设多功能融合发展的平台载体,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厘清思路、提高站位,与中央精神对标,采取财政税收、投资、项目等政策支持媒体融合发展;准确定位,采取恰当的规模、技术、载体等推动当地媒体创新发展。各级各类媒体要主动对位、紧抓机遇,利用新技术新平台新载体更好地服务
人民生活、服务基层治理,找到一条可持续、能盈利、聚人才、有竞争力的新型发展道路。
新闻舆论工作者正在拓展一条新的成长成才之路。媒体深度融合,离不开人的融合。理念观念要融合,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全力打造全媒型人才,在政策传播、信息服务、守望正义、引导时代等方面发挥作用。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新闻志向,树立受众意识、用户意识、产品意识和创新意识,通过个性化生产、可视化呈现、智能化推送、互动化传播,适应受众的微传播、短时需、生动鲜活等需求,成为全媒型、专家型的媒体人才,做大做强主流舆论,成为政治坚定、引领时代、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
总之,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遵循传播规律和新媒体发展规律,适应媒体融合发展大趋势,把握信息技术革命机遇,提高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不断深化改革,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加快构建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全媒体传播格局,推动新闻舆论工作不断进步,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建设更有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贡献力量。
如何抓好思政课建设
篇3内容提要:虽然国内外形势严峻复杂,但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用好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就能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虽然我国经济目前面临下行压力,但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们要坚定信心,激活内生动力,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发展中迎接挑战,在变局中抓住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造了世界奇迹。20xx年,我国克服诸多困难和挑战,完成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90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6%,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1%,低于预期涨幅;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在5%左右,实现年初提出的目标;货物进出口总额突破30万亿元,货物贸易规模保持世界第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228元,比上年
实际增长6.5%,稍快于人均GDP增速;居民消费增长加快,人均消费支出实际增长6.2%,其中农村居民消费增速快于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继续升级,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8.4%,比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这些成绩来之不易,是我们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新的重大进展,为做好20xx年各项工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内外部环境
20xx年,我国经济运行平稳、稳中有进,但也面临“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局势。从内部看,为解决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我国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遇到一些困难、矛盾和挑战。20xx年,我国经济虽然面临下行压力,但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们要坚定信心,激活内生动力,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发展中迎接挑战,在变局中抓住机遇。
一些国家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导致全球贸易摩擦加剧。国际地缘政治冲突给世界经济发展蒙上阴影。全球政策不确定性明显提高,经济风险明显上升,世界调整变革不断加剧。这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主要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速将回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xx年、20xx年欧美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速将分别下降至2.0%和1.7%。这一方面将给我国经济带来外需乏力的挑战,另一方面会刺激发达经济体创造更多国内就业机会,并更加重视发展国内先进制造业、调整国内供应链布局,进而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带来挑战。
一些国家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这给国际贸易和投资带来较大变数,给全球经济复苏蒙上阴影。对于已经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同世界经济互联互动空前紧密的中国,这也意味着诸多不确定性。
全球政治、经济重大事件影响。一些国家(地区)政治经济领域发生的新情况新事件有可能成为新的风险点,并对我国乃至世界经济造成一定不利影响。一些国家(地区)货币政策频繁调整,也会给我国经济带来新的压力。
坚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信心
虽然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但正像20xx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的,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近年来,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愈加明显,高铁、通信设施等先进技术装备出口增多,区域经济影响力在共建“一带一路”背景下日益增强,政治环境长期保持稳定,人民勤劳、朴实、坚韧、向上,我国经济仍有巨大增长潜力。用好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就能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的一年,新的征程,我们充满信心。
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障。市场经济运行效果受不同国家的国情和文化等因素影响,但根本上还是取决于其制度驾驭能力。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表明,我国成功驾驭和发展市场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展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其中,起根本性作用的是坚持党的领导。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尤其要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和掌舵领航作用。这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重要的特征,也是保证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动员能力和高效执行能力的重要基础。同时,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强大国内市场的形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基础。我国拥有近14亿人口,消费潜力巨大。首先,我国人均收入还不高,但增长速度较快;城乡居民收入不均衡,但差距趋于缩小。20xx年我国消费率是53.6%,与发达国家70%以上的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具有巨大增长潜力。其次,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产品和服务质量的要求自然会上升。这将推动我国企业增强创新能力、加强技术研发,从而以消费升级带动产业升级。再次,我国居民消费加快从物质领域向更广范围拓展,尤其是向服务行业转型的态势非常明显,第三产业发展空间广阔。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环节,是推动我国经济强起来的关键步骤。近年来,我国“破、立、降”力度持续加大,“三去一降一补”深入推进,实体经济活力不断释放,经济发展新动力不断增强。这主要表现在: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作用进一步增强,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60%,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速明显快于一般工业;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发展质量和效益继续提升;新动能快速成长,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相继问世,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新动能正在深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塑造发展新优势。
抓住实现经济新发展的机遇
20xx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在这个重要时刻,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发展、补齐短板,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迈进。
深化农村土地改革。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作出部署。当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首先,深化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进一步明确“三权”内涵、边界及期限。其次,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将农村土地改革、发展现代农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为推动乡村产业兴旺、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合力。再次,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收益分配作出明确规定,保障农民利益。最后,可以探索建立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完善相应补偿机制,促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深化金融改革开放。金融是经济的血脉。应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保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更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将“放管服”改革作为深化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体系;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多样化的金融产品,继续改进小微企业和“三农”金融服务。同时,积极稳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管住金融机构、金融监管部门主要负责人和高中级管理人员,并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更好结合起来,推动我国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
激发民营企业活力。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当前,民营企业发展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解决。一方面,有效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民营企业创造平等的市场准入条件;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保证民营企业能够平等获得资源;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在限制权力滥用的同时做好服务支持工作,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另一方面,鼓励民营企业从外部引入职业经理人,不断完善企业治理。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政府部门应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通过简政放权释放企业创新活力,通过营造公平市场环境、加大财税政策支持、优化服务等措施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同时,发挥创新型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创业深度融合,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
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在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中发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新形势下,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需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要从传统出口导向型发展方式转向产业升级与出口替代型发展方式,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二是努力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坚定不移支持多边贸易体系,推进贸易自由化便利化。针对区域一体化发展加速趋势,积极参与并利用好区域合作机制。
加快能源互联网建设。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有必要加快能源互联网建设。在国内,依托资源禀赋和技术优势,在西部北部规划建设若干清洁能源基地,并依托先进成熟的特高压输电技术打造清洁能源输送通道。加快城乡配电网数字化升级改造,为人们生产生活提供智能、便捷、高效的电力服务。在国际,推动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加快我国与周边国家电网互联互通,促进全球能源治理变革与创新,开辟全球能源合作新局面。
如何抓好思政课建设
篇4高校落实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对于完成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至关重要。高校要牢牢把握住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导权和主动权,切实肩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夯实基础、抓实规范、落实责任,层层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做到推进任务落实不马虎、阵地管理不懈怠、责任追究不含糊。
“三强化”
压实顶层领导责任
高校要把意识形态工作与中心工作紧密结合,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动摇、马克思主义鲜亮底色不褪色、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不松弦。
强化问题意识。意识形态工作涉及面广,相关者众,新情况、新挑战、新问题不断出现。越是复杂的工作越要抓在点子上。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从制度的视角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每学期至少要开展一次关口调研摸排、一次问题集中研判、一次工作决策会商,并瞄准问题建章立制,用制度推动问题的解决。
强化规范意识。制度健全,思想行为就能有所约束,工作就有目标和抓手。要按照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要求,用制度管根本、利长远,制定实施和修订完善推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的制度规范,绘制工作事项流程图,用全面的制度构建完善的工作规范体系。
强化责任意识。把责任分级扛在肩上是抓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要按照“一岗双责”要求厘清校领导班子成员落实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分工,将落实责任制的情况纳入校领导年度述职要求,写入二级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列入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年终述职。要按照“责任分解、责任报告、责任考核、责任追究”四位一体的思路,各级党组织每学期听取意识形态工作专题汇报,每年开展工作考核督查,切实把工作责任落细压实。
“三清楚”
压实中层落地责任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当前一些高校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表态多,或者当“二传手”,把责任直接甩给基层党组织,存在不清楚“干什么、怎么干、干多少”的问题。
高校要着力探索和构建“工作制度健全、任务分工明确、责任分解明晰、考核督查到位、结果运用规范”的工作长效机制。相关工作制度做到了“三清楚”,不管是谁来做意识形态工作,都能够清楚明白,并很快上手抓到位。
清楚责任内容。要制定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编制任务分工和责任分解方案,就校领导班子、各职能部门和二级单位党组织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负责场所(阵地)等进行责任细化,建立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分工体系,确立“全面从严、常抓不懈”的主基调,划定责任“五线谱”。
清楚工作规范。要确立意识形态工作常态化调研摸排制度,对重点工作领域、工作对象和重大工作事项等做到底数清、情况明;要建立阵地场所巡查制度,适时开展划片分区巡查督导;要落实定期报告制度,各二级单位党组织每学期要向校党委进行意识形态,开展问题分析,提出解决对策;要强化政治教育制度,对教职工入职、上课等规范开展政治纪律教育。
清楚考核标准。制度定好了,关键在执行。要探索制定二级党组织意识形态工作考核办法,构建由体现工作硬性要求的必考项目、体现正面教育引导责任的落实项目和体现工作成果的创优项目等构成的指标体系。对承担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的职能部门要制定工作督查内容清单,适时开展工作督查。根据督查考核结果要及时反馈问题清单,通过制定整改方案、台账销号整改和整改情况复查等工作流程,确保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分级传递,工作任务落实到位。
“四坚持”
压实一线教育责任
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重要职责。高校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引导青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坚持做新课程思政。要立足高校办学传统,实施以“课程思政”为引领的主阵地育人工程,组织学术大师、拔尖人才等协同打造特色
公共选修课,投入专项经费设立“课程思政”示范教改项目,形成特色课程育人矩阵,让“课程思政”有声有色、有力有效。
坚持做强文化育人。要持续开展有温度、有特色、有影响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育人氛围。要结合重大节日及历史事件纪念日等,适时举办主题读书研讨、专题文化讲座等活动。要积极联合地方开展共建共育活动,共同打造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教育品牌。
坚持做实师德养成。要深化实施制度驱动、教育推动、实践联动、典型带动的师德提升计划,严格执行新教师入职政治考察制度,落实领导干部主动联系青年教职工和党外人士制度,积极开展政治引导和思想关怀。要坚持选树师德先进典型,将思想政治表现、师德规范践行作为教师评聘评优的首要标准。
坚持做强舆论引领。要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持续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大实践活动。要坚持利用政策宣讲、新闻报道、媒体宣传等平台,旗帜鲜明对师生进行价值引领、开展教育引导。要坚持媒体融合发展,努力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不断提升校园舆论的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齐心协力,同向同行。高校必须在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思想引领和层层压实责任等方面探索出实用管用的制度办法和工作措施,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篇五:思政课教学思政课建设
课程思政教学建设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目标也在不断地变化。在过去,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但现在,教育的目标已经不仅仅是这些了。现在,教育的目标也包括了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这就是课程思政教学建设的重要性所在。
课程思政教学建设是指在课程教学中,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课程教学中,通过课程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
在课程思政教学建设中,教师是非常重要的。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思想政治素质,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课程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教师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能够通过课程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除了教师之外,学校也需要在课程思政教学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学校需要制定一系列的教育政策,来保证课程思政教学建设的顺利进行。同时,学校还需要提供一系列的教育资源,来支持课程思政教学建设的开展。
课程思政教学建设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课程思政教学建设,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课程思政教学建设,让它成为我们教育工作的重要组
成部分。
篇六:思政课教学思政课建设
思政课改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好思政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以铸魂育人、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以做有温度的教育,办有品质的学校为目标。
二、课堂教改的推进步骤和具体措施
(一)推进步骤:
第一阶段:X月19日至X月3日,宣传发动阶段。组织全校全体思政课教师认真学习和领悟**在思政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和会议上关于教育的讲话精神,研讨、拟定我校思政课改方向和路径。教研组长组织教师在组内上教改研讨课,探讨教改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为教改提供第一手材料。
第二阶段:X月至X月,尝试实践阶段。重点根据方案提出的要求,做好课堂教学重要环节的调控,形成符合课改要求和学校实际的评价标准,进一步促进观念转变,实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实施路径和措施
1、抓住一个关键,培养“六要”教师队伍。
(1)清进来走出去,加强学习,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每学期选派青年教师、教研组长、班主任等参加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级各类培训,聘请名师、道德模范、学科专家到学校作报告,了解并践行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2)开展“一帮一、结对子”工程。组织学校的名师、优质课获得者、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等与青年教师师徒结对,帮助青年教师成长,为学校的后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
(3)开展“走青春路,做育花人”系列活动。即定期开展重大理论政策专题考试、德育优质课评选、“三字一话”达标测试等,让每位教师成为方针政策的宣讲员、德育教育的专家、课堂教学的能手。
(4)搞好合作办学和片区教研。每学期与其他学校组织管理层、班主任、教师互派学习、跟岗培训、一体化教研等提升教师的管理和教学水平.
2、坚守一个阵地,深化课改创新。
(1)人人演说核心价值观。思政课教师根据24字核心价值观和每个年级的《道德与法治》教材,列出演讲参考目录,学生可以从参考目录中选取任一主题,结合自己的理解书写演讲稿,思政课前五分钟作为学生的演讲时间。每学期结束由教导处组织收集、整理、评比,并装订成册。目的在于让学生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还能加深对知
识的理解和运用。
(2)我跟爷爷学经典。要求学生先通过网络、报刊等形式,然后借助工具书进行解读,由思政课教师收集并打印出来,在全班分享,并让学生写出感悟或者启发,学期末装订成册,进行展评。
(3)开发《我们的价值观》校本课程。思想政治教研组对24字核心价值观进行分工,通过查阅资料和自己的理解编写《我们的价值观》校本课程,学校聘请专家进行审阅和完善,教导处组织《我们的价值观》教学设计大赛和优秀课例展示。
(4)开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校研究设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读本,如设计“我的班级我的家”、“我与老师交朋友”、“我的青春我做主”、“挫折教育”、“男生女生”、“感恩篇”、“毕业篇”、“生涯规划”等栏目。
3、突出活动育人,做有风景的思政课。
(1)开发节日课程。每年三月开展学习雷锋精神主题教育活动、五月开展感恩教育,十一月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教育活动等。
(2)开展游学活动。加强家校共育,积极组织游学,拓展学生视野。
(3)开设丰富多彩的社团。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4)开设劳动基地。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4、坚持课题引领,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我校将以此次思政课堂教改为契机,统筹安排,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全面推动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学校在思政教研组内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探讨,制定了学校的总课题即《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路径研究》,每个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方向。
三、工作要求
1、提高站位,强化组织领导.
思政课课堂教改是全校的重点工作之一,学校将成立深化课改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对课改工作负总责。由分管副校长,任副组长,负责相关的课改工作。学校成立课改工作办公室,由教导处主任兼任,办公室具体负责课改实施。领导小组要专门研究切实可行的调整路径和措施,制定出每年度具体工作方案,并切实按方案开展好各项活动,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并及时总结与宣传.
2、制定课堂教改工作实施方案。
学校出台课堂教改工作方案,作为指导全校思政课改工作的依据。每位教师要根据自己的工作实际制定本人的课改工作计划。计划将作为指导教师课堂教改工作的依据。
3、加强学习、监督和指导。
学校把思政课调整工作纳入学校重点工作之一,作为学校特色进行打造和推动。在调整过程中,一定要追求实效性,避免走过场或浪费人力物力的做法。每学期的活动要做好记录,收集建立好档案资料。要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管理,做好对他们工作的考勤和考核,严格组织纪律,抓好活动落实。
4、做好总结和评估。
每学习期末,学校要对思政课改进行全面的总结,及时总结好的做法,同时找到不足及存在的问题,及时矫正,使这项工作落到实处。
思政课建设实施方案
根据相关文件要求,为全面落实教育大会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学校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深化学校课程思政教改,发挥各类课程育人作用,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棒人。
二、总体目标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
自2018年起,启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示范课堂和课程思政授课比赛等系列活动,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促使学校全体教师、各项教学活动与教书育人同向同行,促进思政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能力。
三、基本原则
坚持顶层设计。根据学校课程思政教改工作总体目标,遵循思政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对课程思政工作认识,提高教师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能力,明确课程育人目标、优化教学方案、健全评价体系,实现红专并进。
坚持创新。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改试点工作。引导教师将思政教育工作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系统结构性改变,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调整要为课程思政目标服务,努力实现思政元素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坚持分类指导。突出前瞻性、可行性和协同性要求,注重统筹思政理论课、通识教育课、素质拓展课和专业课的育人作用。明确各类课程思政教改思路、内容和方法,分类分步有序推进工作。
四、主要任务
(一)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1.增强通识教育课程育人功能
根据不同学科性质特点,把握好所要挖掘拓展的重点。哲学社会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四个自信”。自然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意识,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人文艺术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注重把爱国、民族情怀贯穿浸入到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体育类课程要主动与德育相融合,调整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
2.发挥专业课程育人作用
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重点培育学生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精神,培养学生踏实严谨、吃苦耐劳、追求
卓越等优秀品质,使学生成长为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技术性人才。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弘扬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培养科学精神。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
3.开发具有德育元素的特色课程
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优势,组织知名教授、教学骨干、科研骨干开展具有学科特色的系列讲座,宣传我国现代工业体系建设、科学技术发展、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工程规划和建设以及对外承建的项目等方面成果,使广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激发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教师教育与培训
加强教师思政教育,增强“四个自信”,提高育人意识,切实做到爱学生、有学问、会传授、做榜样。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为目标,带动广大教师既要当好“经师”,更要做好“人师”。充分运用学科组讨论、老教师传帮带、教材教案编写,本学科先锋模范人物的示范作用等手段,开展思政教育技能培养。要充分运用入职培训、专题培训、专业研讨、集体备课等手段,强化课程思政教改工作,让广大教师能利用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实践教学等方式,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到每门课程教学过程之中。
2.发挥思政教学团队和骨干教师示范带头作用
充分利用学校思政教育优质资源,发挥4个省级名师工作室、10个精神示范课堂和2个思政课教学团队的引领辐射作用,鼓励思政课教学名师、骨干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在集体备课、专业系(教研室)工作例会等方面开展联谊活动,发挥在学校课程思政教改中的带头示范作用。
(三)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在课程建设、课程教学组织实施、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中,注重将“价值引领”功能的增强和发挥作为首要因素;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监测指标。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所有课程融入德育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在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设计等重要教学文件的审定中要考量“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实现度;在精品课程、示范课程的遴选立项、评比和验收中应设置“价值引领”或“德育功能”指标;在课程评价标准(含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等)的制定中设置“价值引领”观测点。
(三)工作安排
1.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每年度遴选1-2门课程完成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每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组成员不少于2人。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验收主要标准如下:
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新教学大纲须确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并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实际,明确思政教育的融入点、教学方法和载体途径,评价德育浸入的教学成效,注重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衔接和融合。制作新课件(新教案)。根据新教学大纲制作能体现课程思政特点的新课件(新教案)。
提供教改典型案例和体现成效材料。本课程开展课程思政调整中的典型案例(含视频、照片、文字等多种形式);本课程学生反馈与感悟,以及其它可体现成效材料。
2.完善课程思政育人评价体系
将课程思政理念有机融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严格执行领干听课制度,在听课记录中体现课程思政内容。在“学评教”体系中体现育人评价元素,完善“学评德”体系,使德育元素成为“学评教”重要内容。
3.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全面开展课程思政集体备课活动,着重围绕“备内容、备学生、备教法”,发挥团队合力,凝聚智慧,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4.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听课活动
每年度各教学单位负责建设1-2个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开展1次以上单位教师参加的示范观摩听课,重点对融入课程课堂教学的思政教育元素进行把脉。听课人员听课后须及时填写听课记录表,提交各教学单位汇总统计,报教务处备案。
5.开展课程思政授课比赛活动每年度学校组织课程思政授课比赛,进行评比,对获奖教师给予奖励。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校书记和校长任组长,分管思政工作和分管教学工作校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工作机构,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改工作。
(二)加强协同联动加强教务处等相关部门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确保课程思政教改落到实处。
(三)强化工作考核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政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改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调整学生课程
学习评价方式,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纳入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将各教学单位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改成效纳入单位绩效考核评价。
(四)提供经费支持学校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教改稳步推进。通过项目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并根据年度考核结果实施动态管理,确保专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对于组织开展课程思政工作成效突出的教学单位给予奖励。鼓励各教学单位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工作推进有力。
六、本实施方案自颁布之日起施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学校思政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指示精神,根据相关文件通知,统筹推进思政课、道德与法治和各学科的思政教育,不断增强思政课、道德与法治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棒人,办好满意的教育,建让社会认可、家长放心的特色学校。
二、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我校建立全面的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努力形成“思政课程一一课程思政—一德育思政一一文化思政”四位一体的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政教育教学格局。
(二)具体目标
1.坚持以思政课堂为主阵地,加强理论教育。用思想铸魂育人,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思政工作创新发展、将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当好学生引路人,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
2.构建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育人体系。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深度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元素,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构建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育人体系,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政教育新格局,努力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的建设者和接棒人。
3.继续深化德育教育,加强主题教育活动。根据我校确定的“道德铸魂、规范奠基、文化提升、体艺增色”的育人策略,开发弘扬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德育校本课程,发挥课程德育功能的重要手段。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整体优化学校的校园环境,对校
园文化建设作出统部署,突出思政特色,使学校文化成为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
三、实施范围
从20XX年11月起,我校各部门、各处室、各学科按照“思政课程一一课程思政一一德育思政一一文化思政”四位一体的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政教育教学格局全员覆盖,各部门配合,所有学科参与,逐步推进。
四、领导机构
组长:XXX
副组长:XX
成员:XXX、XX
五、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一一组织学习、宣传发动阶段(2022年X月一一XX月)。组织学习思政课建设相关文件精神,出台《思政课程建设工作方案》;启动开展第一次思政课建设专题研讨活动。
第二阶段一一组织实施、建设阶段(2022年X月一一X月)。政教处、各学科制定实施方案,启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示范课堂建设、专项教研教改项目立项等系列活动,阶段性成果随时整理存档,集中力量开展落实。
第三阶段一一总结提高、全面推广阶段(2022年X月一一X月)。总结并凝练前期思政教育教改过程中可推广的典
型经验和特色做法;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表彰奖励优秀成果。
六、实施办法
(一)统思想,提高认识
各处室、各学科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把思政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把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结合实际认真制定课程实施方案,确保长期有效开展。
(二)保障规定课时
学校要按照课程方案开足道德与法治课和思政课课时,确保每周2-5课时思政课、道德与法治至少1课时。要将课时严格执行在课表安排中,不得随意挤占德育课时。不得随意占用、挪用或者变相压缩道德与法治课和思政课课时,提前结束课程。
(三)落实教学内容
思政课教学在依据课程标准、使用好教材的同时,要主动适应课改的要求,着眼于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有计划地对思想政治四个模块进行授课,探索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同时要及时跟进社会发展进程和理论创新成果,将重大方针政策和国内外影响较大的时事引进课堂,密切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师要挖掘和整合文本、音像、时政材料所蕴含的教育教学资源,确保思政课程教育教
学内容鲜活、有吸引力,学生易学、爱学。
(四)积极实施各学科的思政浸入
各学科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德育内容,学校将开展课程思政浸入方面的专题优质课、示范课比赛,进一步强化对各学科思政教育浸入内容的教学评估,使思政教育浸入科学化、经常化、系列化。
(五)加强思政课、道德与法治课教师队伍建设
要加强对思政课、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的培养培训,提高课程实施能力,促进专业发展,提高教育质量;要建立完善激励和保障机制,创设良好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配齐师资力量,选拔素质高、个人品德好、业务能力强的教师担任班主任,按照“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逐步优化思政课教师队伍。
(六)重点开发实施思政课、道德与法治课校本教材
学校要以促进学生的思政教育为目标,结合我校实际,开发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思政课、道德与法治课校本课程,丰富我校德育主题教育活动。德育校本课程包括爱国教育、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爱校爱家乡教育、安全教育等。学校要认真组织德育校本课程的实施。德育校本课程的实施途径主要以国旗下的讲话、道德与法治课、社会实践活动、学校专题教育活动等为
主。
(七)重视仪式感教育。
利用重要的仪式和重大的节庆日等契机,开展爱国、民族传统、礼节礼仪等主题教育活动,真正让我们的思政课能够深入学生心里。
七、组织保障
(一)加强工作领导
成立由校长、书记为组长的课程思政教改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分管德育的副校长作为具体责任人,由教务处牵头,协同各部门具体负责落实课程思政教育教改的各项具体工作,建立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统筹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改工作。
(二)落实经费支持
加大对思政课教师培训,对在思政示范课和竞赛课、校本课程开发中、专项课题建设中的典型提供奖励资金。
(三)提升工作水平
举办思政课骨干教师培训,提升思政课教师教学研究水平。通过校内示范讲、校外交流,形成带动效应。
八、本实施方案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上一篇:宾馆前台工作职责和步骤5篇
下一篇:社会救助政策宣传活动方案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