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9篇
篇一: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
消费市场DOI:10.19699/j.cnki.issn2096-0298.2022.09.035文旅融合背景下山东德州旅游产业和红色文化融合发展研究王志飞梁晓林李亚文(山东华宇工学院山东德州253034)摘要:现如今,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进程不断加快,文旅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文旅融合发展不仅能拉动经济增长,还能促进文化交流。从文旅融合发展的角度来看,山东省德州市红色文化和红色旅游具备良好的融合基础,拥有较好的融合条件。因此,在文旅融合发展的时代要求下,针对德州市旅游和红色文化融合发展的现状,研究适合德州市旅游开发和红色文化传播融合发展的路径极其重要。关键词:红色文化;旅游产业;文旅融合;德州市;发展路径本文索引:王志飞,梁晓林,李亚文.文旅融合背景下山东德州旅游产业和红色文化融合发展研究[J].中国商论,2022(09):035-037.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298(2022)05(a)-035-03德州市位于山东省西北部、黄河下游北侧,全市总面积10356平方千米。德州自古就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之称,曾是重要的漕运通道,是我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德州市历史文化悠久,是龙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现存德州市博物馆、德州市革命烈士陵园、齐禹抗战纪念馆、烈士碑林、董子文化园等许多红色和历史古迹,恰巧为德州市文旅融合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德州市红色旅游发展存在红色文化资源挖掘不彻底、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区域分工不明确、旅游活动单一、景区知名度低等问题。因此,应该通过深挖红色文化、扩大红色旅游宣传力度、打造具有德州特色的红色纪念产品、完善红色旅游基础设施等,推动德州市旅游开发和红色文化传播融合发展。比较单一和落后,德州市人均收入水平较低,生活质量较差,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因此,实现加速发展、改善民生的目标,是德州市目前发展的重中之重。德州市拥有独特的旅游资源和红色文化资源,而加速德州市旅游业和红色文化的融合发展,能给德州市经济提供新的发展模式,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增加人民的收入来源,从而更好地拉动德州市的整体经济增长,解决文化事业增长动力不足、速度缓慢的问题,符合当前市的发展趋势。促进红色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在新时代背景下的转型升级,以适应未来经济发展的可持续道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并存的共赢发展趋势。1.3有利于弘扬和传承德州市的红色文化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沉淀、积累下来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需要传承、发扬,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热潮的兴起为其传承提供了重要的物质载体。红色旅游的发展有利于红色革命文化的保护,是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旅游是文化学习的重要形式、文化传承的重要渠道、文化形象的重要载体和重要的支撑力量,两者融合叠加能放大共同发展效应。党的十八大指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这个号召下,加速德州市旅游业和红色文化融合发展对培育、建设德州市独特的红色文化、更好地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爱国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1.4有利于响应国家对文旅融合发展的号召紧跟时代步伐当前,我国发布大力支持红色旅游,从《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颁布实施到2020年,中国红色旅游接待总人数已经超过15亿人次,红色旅游已经成为全国性的政治工程、富民工程和民心工程。《纲1德州市旅游和红色文化融合发展的必要性1.1有利于培育旅游业成为德州市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业是世界经济领域发展最快的产业。20世纪60年代以来,旅游业一直以高于世界经济增长的速度发展,逐渐成为全球最大的新兴产业。随着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人民对旅游相关产业提出了更高要求。德州市的红色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不断培育旅游新业态已成为新的时代要求和人民群众新的需求。德州市大力发展旅游业,不仅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还能扩大德州市民就业人口,缓解德州市民就业压力,提高德州市民生活质量,促进德州市商业经济发展是一个经济和效益双向发展的过程,德州市红色文化与旅游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合作共赢,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由此可见,旅游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既是德州市现阶段经济发展的要求,又是旅游业优势决定的。1.2有利于拉动德州市经济快速发展目前,德州市的经济收入以农业和工业为主,发展模式基金项目,山东华宇工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xz202113857015)。www.cnzgsl.com
2022年5月035ConsumerMarket要》表明,发展红色旅游,对增强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情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学习优秀红色文化知识,带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16年以来,“全域旅游”的大幕在中国的土地上徐徐拉开;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对其进行详细部署;2020年,文化与旅游部对《全域旅游验收办法和验收标准》进行修订,降低申报全域旅游的门槛,更加注重和鼓励全域旅游的建设发展。我国的红色旅游发展已成大局,旅游内容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与红色文化结合成了当下旅游的热门话题。2德州市旅游和红色文化融合发展的可行性随着新时代的发展,各个地区的旅游业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如今旅游业不断飞速发展,德州市是以怎样的优势在这一块巨大的“利息蛋糕”下分得绝无仅有的一块呢?2.1优越的地理位置为德州市文旅融合发展提供难得的机会正所谓成大事者需得“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只需占二便可占据极大的优势,德州市的旅游业便占据了“地利”和的优势。德州市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正如清人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所言:德州“控三齐之肩背,为河朔之咽喉”。它因黄河而命名,因运河而闻名。德州市自古就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之称,是我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如今,德州市依然保持交通优势,东临渤海、南连济南、西靠石家庄、北接京津,是京沪、济邯、德石三条铁路交汇之处,可实现1小时到济南可上天、2小时到天津可入海,交通发达,地处枢纽,游客往来不绝,人气、财气也随着地理优势越来越旺,这便是德州市旅游业能够快速发展壮大的决定性因素。正所谓,所有旅游地的发展无一不依靠优秀的交通枢纽,多条交通干线、铁路交汇于此,给予德州独特的交通条件,而德州市恰巧占据了这绝对的“地利”。2.2深厚的红色文化为德州市文旅融合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德州市历史文化悠久,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德州市乐陵县是冀鲁边区抗日战争领导的核心所在地,红色文化资源较多。抗日战争期间,中共中央军委派遣第一一五师政治委员肖华带领部分干部抵达冀鲁边区,肖华先后组织了韩集伏击战、激战大宗家等战斗,严重挫败了日军。在解放战争期间,德州市掀起参军的热潮,成为解放军的大后方,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德州市现存大量红色场馆和革命遗址,如德州市革命烈士陵园、临邑县革命烈士陵园、常大娘地道遗址、齐河县鲁北第一党支部遗址等,还有许多其他红色文化资源,如红色文物、戏剧、歌曲、红色作品等。可以说,德州市的红色文化资源是非常丰富的,毋庸置疑也占据了绝对的“人和”。2.3独特的地域环境为德州市文旅融合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德州,自古就是中国腹地地域文化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坐0362022年5月www.cnzgsl.com标点,地处齐鲁、燕赵两大文化板块的交汇之处,多样性文化的碰撞、交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有齐鲁风、有燕赵风”的地域文化。德州市是京杭大运河的必经之地。毗邻北京,北京是中国的文化、政治中心,受到首都文化的辐射作用,德州市日益成为南来北往的商客、文人途经、聚集的地方,这种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德州处于文化融合、交汇的地位。多样文化的输入,给德州市带来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宗教文化、伟人轶事、历史传说等。抗日战争时期,德州是革命的重要地段,面对日军的侵略,德州人民英勇抗战,涌现出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令人振奋的英雄事迹,为德州市历史文化增添了一抹鲜艳的红,这抹红代表着德州烈士的鲜血,更代表着中国人民的胜利。同时,赋予了德州不可磨灭的红色文化,打开了德州博物馆继往开来的篇章,出现了德州人民英雄纪念馆、烈士陵园等红色革命建筑群,浓厚的历史文化和鲜明的革命文化,构成了德州地区特有的地域文化。3德州市旅游和红色文化融合发展的策略3.1建立红色旅游产业建立一批有纪念意义的红色旅游文化产业,带动旅游业发展,可以对现有的旅游旧址进行改造,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完善旅游产业链,同时吸引顾客拉动消费,促进景区经济发展。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对民宿和农家乐餐厅的建设,对提升周边农民的收入水平,改善生活质量,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德州市的红色文化遗址大多位于偏远郊区,基础设施落后,给游客带来许多不便。因此,完善交通建设和通信技术,增强区域之间互通刻不容缓。旅游方面,要打造新的旅游路线,同时利用当地特色文化建造红色文化广场,增强红色文化感染力。3.2加快红色文化乡村建设将一些红色文化元素应用于乡村,建立一批红色文化乡,给现有的乡村产业融入一些乡村文化建设,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利用现有的农业优势,开展红色文化农业旅游,形成特色农产品品牌。结合各乡村文化特色,制定和进一步完善乡村红色文化建设发展和制度规划,找到乡村红色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点,建立一个个红色文化乡村建设基地。抓好乡村红色文化建设,利用适当机会进一步拓宽乡村红色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路径。另外,还可以提高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乡村医疗教育体系,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提升农民生活水平。3.3打造红色旅游纪念产品围绕红色文化,打造一些纪念品,游客旅游的同时,能够参观欣赏纪念品,加深红色文化认知。红色文化有着深厚的底蕴,通过情景再现,很容易被其吸引感到身临其境,增强游客参与感,也可根据不同年龄段的游客制作不同的纪念品,“人和”“要想富先修路”
消费市场使其更加有影响力。利用各地文化优势人文因素,创造发展各地独特的文化产品,打造强力品牌,要以市场为导向,促进游客购买,提高品牌的优势和影响力。另外,可以吸引政府相关企业资金政策支持,为红色文化旅游发展奠定基础,进一步推广红色文化旅游产品,打造红色旅游产业链。3.4加强对红色旅游景区的宣传推广如果不宣传红色文化,那么必将无人知晓,所以要充分利用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大力增强红色旅游景区的宣传力度,可以通过网络手段如微博、快手、抖音、电视广告等进行宣传,提高知名度。如今是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通过网络获得更多的信息,可以在网络上发布旅游文化信息,宣传旅游产品,也可以在电视上播放红色文化影片,通过广告牌及车站、街头各种显示屏也可以展示和宣传,增强群众认知,让更多的人知道,扩大市场。学校也可以举办红色文化宣传活动,让学生办一系列红色文化手抄报,可以组织红色旅游活动,参观红色纪念馆和红色文化基地等。另外,可以建立红色旅游景区公众号,及时发布红色景区相关信息,设计关于红色旅游景区的热点、焦点、难点板块,并及时解决,确保红色旅游景区宣传推广有序进行。此外,还可以设计推出更多的旅游线路,主要以红色文化旅游、旅游公司与红色旅游捆绑促销,进一步促进文旅融合,提高知名度,提高品牌整体优势,同时进一步推广红色旅游。文从德州市旅游和红色文化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可行性及策略三个方面展开研究、进行阐述,深入剖析德州现有的文化,挖掘深层次的未开发文化,打造德州独特的红色革命文化旅游产业。红色文化旅游是弘扬红色文化、传承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是现代人了解中国人民英勇抗战光辉事迹的首要途径。德州作为具有红色革命文化的样本点,要积极响应文旅融合发展的号召,以红色旅游景区为载体,全面推进红色革命文化旅游建筑群的建设,拓展互联性、复合性红色旅游市场。通过红色旅游与其他旅游业文化融合、资源融合、区域融合,形成以红色革命为主题的全方位多业态叠加跨界的深度融合发展模式,从而实现德州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升级,与社会需求同步前行。参考文献[1]周娇,沈凌云.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路径探讨:以曲靖市陆良县龙海乡为例[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7(9):15-19.[2]刘建平,刘红梅.红色旅游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J].新湘评论,2012(3):27-28.[3]金鹏卢,东曾,曾小乔.中国红色旅游研究评述[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7(6):764-768.[4]沈凌云,王永兵.曲靖经开区规划实践[J].城乡建设,2017(9):39-41.[5]刘曦璟,湛风涛.红色旅游与红色文化的传承[J].党史纵横,2016(6):59-60.[6]山东省人民政府,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精品旅游发展专项规划(2018-2022年)的通知[EB/OL].2018-11-08.http://www.shandong.gov.cn/art/2018/11/8/art_2259_28967.html[7]黄鹂.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研究:以江西省上饶市为例[J].党史博采(理论版),2018(5):55-57.[8]姚军.文旅融合的4大趋势与机遇[J].市场观察,2018(5):54-55.[9]黄立新.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促进烟台文化产业的发展[J]理论学刊,2016(3):165-166.4结语红色革命文化是神圣的、需要传承的,更是不掺杂任何利益、金钱等物质因素的,这种文化本身的纯洁性和教育意义使得其很难与旅游产业发展融合起来,这就需要创新发展模式,借用现代技术,实现对红色革命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创新点正是德州文旅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重大难题,所以引出了如何实现红色革命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大讨论。本ResearchontheIntegratedDevelopmentofTourismIndustryandRedCultureinShandongDezhouundertheBackgroundofCulturalTourismIntegrationShandongHuayuUniversityofTechnologyDezhou,Shandong253034WANGZhifeiLIANGXiaolinLIYawenAbstract:Nowadays,theprocessofeconomicdevelopmentandindustrialupgradingisaccelerating,andtheintegrateddevelopmentofcultureandtourismhasbecomethegeneraltrend.Theintegrateddevelopmentofcultureandtourismcannotonlystimulateeconomicgrowth,butalsopromoteculturalcommunication.Fromtheperspectiveoftheintegrateddevelopmentofcultureandtourism,redcultureandtourisminShandongDezhouhaveagoodfoundationandconditionsforintegration.Therefore,undertherequirementsoftheeraofculturalandtourismintegrationdevelopment,itisextremelyimportanttostudythepathsuitableforDezhou"stourismdevelopmentandredculturecommunicationintegrationdevelopmentaccordingtothecurrentsituationofDezhou"stourismandredcultureintegrationdevelopment.Keywords:redculture;tourismindustry;integrationofcultureandtourism;DezhouCity;developmentpathwww.cnzgsl.com
2022年5月037
篇二: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
文旅融合背景下红色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基于江西的视角
摘要: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发展壮大,离不开红色文化及旅游产业两者之间的高度融合,且两者的融合,并非仅是为了达成经济属性目标,同时还是教育功能实现的重要产物。在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背景下,旅游这一活动已经成为国民生活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而现有的红色旅游产业发展却仍旧存在较多不足。为此,本次研究中,结合文旅融合发展背景,以江西地区的红色文化旅游发展为例,提出了几项可行性发展策略,希冀借此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文旅融合;红色文化旅游;高质量
引言:2022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性的胜利,代表着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全面脱贫后的乡村共同富裕,是中国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因而推进全面脱贫后的乡村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就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内容。红色文化旅游,作为乡村共同富裕的一项重要实践路径,有效通过文化育人的方式,为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水平提升起到促进作用。但是,结合现有的红色文化旅游发展现状来看,仍旧需要走较长的一段发展之路,才能更好地达成乡村振兴发展目标。鉴于此,本次研究展开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一、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社会效益,强化教育功能
红色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将社会效益放于首要位置。对比于其他类型的旅游产业形式来讲,红色旅游携带着一定的政治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利于扩大爱国主义及革命精神的宣传范围,促进旅游者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形成和爱国情操养成[1]。另外,积极发展红色旅游,需要同步开设多元性的红色文化教育活动,促使红色旅游与教育功能呈现相挂钩,不仅可将红色教育输送为理想国民理想信念
的教育课堂,同时也可借助于各类红色革命标志物的开设,让更多青年、学生接触和了解那段红色历史,增强其民族自信心。
(二)坚持全局意识,促进融合发展
基于文旅融合发展背景,时刻坚持全局意识,积极做好红色旅游的统筹规划工作很有必要。一方面,可以依赖于红色旅游资源,去调研和搜集贫困新区的产业发展模式,以此构建出新的红色旅游经济增长点[2]。另一方面,在发展红色旅游时,必须坚定融合发展战略,促使红色旅游能够充分融合其他旅游产业之内,如融合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为乡村旅游描绘红色文化底蕴,最终为红色旅游的吸引力及影响力提升起到促进作用。
二、文旅融合背景下红色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基于江西的视角
(一)积极开发多元化红色文化旅游示范景点
江西地区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构建高质量共和文化旅游发展路径时,应该积极探索更贴合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及消费行为习惯的旅游形态,以此构建所类型旅游模式,打造辐射更像、可持续发展的多元化红色文化旅游示范景点[3]。如江西可以围绕“五次反围剿”设计红色文化旅游研学路线,定义主题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路线,探寻摇篮红色之旅(南昌——井冈山——瑞金)”,长征线路红色之旅的研学路线的开始,结合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流媒体趋势,广昌开始出发,带领游客了解景点背景:
广昌高虎脑战役,是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全面失利以后极为关键的一仗。“广昌保卫战”失败以后,为了阻击国民党军的南进,由彭德怀、杨尚昆领导的红三军团及兄弟部队奉命在广昌南部与六倍于我的敌人,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殊死大搏斗。高虎脑战役历时41天,中央红军在广昌南部用热血和生命构筑了一道十余公里的生死防线,红军的英勇抗击,紧紧拖住了国民党向中央苏区腹地推进和进占红色首都的进程,为掩护中央主力红军和中央机关的安全转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二)重点做好产品宣传及营销
文旅融合背景下,江西地区的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需要充分结合当地红色文化特征,去制定中长期的旅游规划方案。因此,重点做好产品的宣传及营销工作,就显得至关重要[4]。具体工作内容如下:
其一,针对全景区管理,搭建智慧导览服务平台,提升平台多语种服务功能和多类型信息传递功能,以此积点成线的方式,整合当地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做活旅游市场,培育旅游人才,开发丰富的旅游文化产品。
其二,通过上下联动的方式,推广艺术采风、专家观摩等旅游产品宣传及营销工作,同时也可为当地品牌宣传造势,设计每年不同主题,做到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其三,在为红色文化旅游线路做设计时,应该赋予景观、红色文物解说以更多的文化内涵,并结合当地红色文化旅游特色,设计精品旅游路线,重视与福建、广东湖南、湖北、安徽、浙江等邻省红色文化路线对接,借以构建江西当地的红色文化旅游产业链。
(三)做好革命旧址的修复保护
为了更好地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江西在建设红色文化旅游产业时,充分做好当地革命旧址的修复与保护工作十分重要。具体应该从下述几个方面展开:
其一,结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红色文化旧址修复原则,在红色旅游大景区维护之时,集中联合革命文物连片大保护工作,促使当地的红色旅游文物经过维护和修缮之后,在公共服务提供上,从单一功能朝向特色化、景观化方向嬗变。
其二,江西地区在进行革命旧址修复保护时,还应该积极组建文化旅游集团企业,以此为全省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统筹规划做好管控。如通过省级统筹规划,深度完善各个景点之间的公共交通建设工作,为不同革命旧址的交通线路恢复提供支持,同时也是扩大文化旅游人流量的重要举措。
(四)重点建立红色文化旅游教育培训基地
江西在文旅融合条件支配下,探索红色文化旅游路径时,重点建立红色旅游教育培训基地很有必要。具体建设关键点如下:
其一,积极借助于本地的“山林美、历史红”的红旅文化资源优势,将周边高校作为旅游人才输出依托结合本土文化人才,稳定旅游文化人才十分重要,建立具有丰富内容、功能完好的爱国主义现场教学基地,促进江西本地的红色研学培训产业链构建。
其二,针对高校力量及科研院所人才优势做好统筹规划,以此为旅游业输送并补充红旅人才,包括文化机构组织人才、文化产业策划人才等[5]。例如,江西地区之内,分布着诸多革命胜迹旧址,包括井冈山(革命摇篮)、瑞金(共和国摇篮)、南昌人民军队摇篮等。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文旅融合背景下,江西在开发红色文化旅游发展路径时,首先应该积极探索多元旅游示范景点,其次应该做好红色文化旅游的产品宣传及营销工作。此外,还应该积极建立红色文化旅游教育培训基地的建设工作,最终为江西地区的红色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志飞,梁晓林,李亚文.文旅融合背景下山东德州旅游产业和红色文化融合发展研究[J].中国商论,2022(9):35-37.
[2]邱伟芳.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院校红色文化协同育人探讨[J].西部素质教育,2022,8(7):51-53.
[3]刘萍.文旅融合视域下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联动发展探析[J].中国集体经济,2022(31):118-120.
[4]张清荣.文旅融合视角下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研究
——以福州市为例[J].老区建设,2022(5):12-17.
[5]赵心宪.民族地区全域旅游的资源依托与红色文化融合问题
——基于武陵山与渝东南自然环境及文化资源的考察[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1,34(1):22-26,51.
《中国共产党100年江西大事记》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著
篇三: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
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发展路径探索
谢小芳
本文主要探讨了在当前文旅融合发展的趋势下如何更好地发挥文化和旅游的双重作用,推动旅游业的发展,达到“1+1>2”的效果,并以四川省南充市为个例,从四个方面提出了文旅融合发展旅游业的策略。
一、研究背景
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在《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到“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加强文化和旅游的深度结合,有利于增加旅游产业中的文化元素,有利于把文化资源变成文化产品,为文化走入大众市场,实现其价值最大化提供道路。此外,文旅融合还有助于促进旅游新业态的出现,形成文化与旅游相辅相成,共生共赢、融合发展的新发展格局。
文旅融合不是简单的相加相叠,而是在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中对双方内涵的重新挖掘和重新组合利用,相互渗透,最终融为一体,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形成新的经济文化增长点。
二、文化与旅游的互动关系
1.文化是旅游的灵魂。随着国民休闲时代的到来,文化体验对游客出行选择的影响日益显著,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文化资源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最深厚、最持久、最具魅力的元素,用文化元素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品质和内涵,形成新的文化旅游发展业态,有助于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
2.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活动的开展,使得一个地区的文化艺术、价值观念等得到传承与传播,加强了民间文化的交流,有助于丰富文化形式。此外,文化与旅游和融合,为文化产品走入大众市场提供了路径,为文化消费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为文化保护传承提供了有力支撑,参与文化旅游活动的游客也因此获得物质与精神的双丰收。
三、南充基本情况
1.地理位置。南充市坐落于四川省东北部,成渝经济区北部,嘉陵江中游,地处川渝交通要冲,是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和国家重要的交通次枢纽。
2.南充地域文化。南充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浓厚。南充是三国文化和春节文化的发祥地,民风淳朴,民俗优雅,三国文化、丝绸文化、红色文化和嘉陵江文化交融生辉,川北大木偶、川北灯戏、川北剪纸、川北皮影饮誉中外,素有“水果之乡”“丝绸之都”的美誉。
3.南充旅游资源。市,旅游资源丰富,拥有旅游景点60多处,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阆中古城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南充和蓬安,有以三国文化为主线的陈寿万卷楼、汉桓侯祠(张飞庙)等,有省级风景名胜区锦屏山、西山、白云寨、升钟湖等,还有张澜故居、罗瑞卿故居等,自然人文风光兼备。
4.南充文旅融合发展旅游业的必要性。近年来,南充旅游经济增长虽较为稳定,但文化与旅游没有形成对接效应,文化对旅游的作用影响不明显,文化与旅游结合得好的景区景点数量较少;南充旅游市场潜力较大,开辟文旅融合新局面有利于南充市旅游步入新的发展阶段。此外,大数据、微信等新媒体技术的普及,为文旅融合的旅游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文旅融合发展有助于增强南充人民文化自信和南充市的文化软实力。
四、文旅融合背景下南充市旅游发展的对策
1.文旅产业融合打造南充旅游品牌。品牌的核心在于文化,品牌的吸引力在于资源。联合南充特有的丝绸文化、嘉陵江文化和红色文化构建成多位一体的文化网。以丝绸为核心,打造集“产业、文化、旅游、生态、丝绸小镇”为一体的丝绸文化产业园,从而带动丝绸文化相关的旅游、购物、度假、影视等相关的产业在南充发展,让丝绸文化将成为南充的综合型文化大品牌,并成为促进南充旅游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对市区内承载三国文化的景区景点进行改造,有机地将三国文化与丝绸文化、嘉陵江文化、红色文化结合起来,扩充南充文化的内
涵,不仅对南充三国文化的弘扬和传播起到了作用,也对整个南充的文化建设和旅游定位提升有非常大的幫助。
2.开发特色文旅产品。一是历史文化教育基地。依托以三国文化为主线的陈寿万卷楼、张飞庙等打造历史文化体验基地,组织青少年开展旅游研学活动,激发文化活力,丰富旅游发展形式,提升南充市文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二是传承历史文脉。深入挖掘南充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内涵,将传统民俗活动、文化传播和游客体验相结合,推出丰富多彩的民俗节庆活动,开发具有南充地方特色的文旅演艺产品,如川北大木偶、川北灯戏、川北剪纸、川北皮影等,既拉动了地方旅游经济增长,又弘扬了传统文化,吸引了广大游客参与。三是嘉陵江文化旅游。南充市坐拥嘉陵江这一天然景观,利用区位优势,设计水上娱乐活动,积极承办环嘉陵江江边体育文化赛事,如环江自行车、马拉松比赛,传播嘉陵江文化,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提升南充文化旅游的档次。
3.引进文旅人才。人才是创意的来源与核心。南充市政府应当认识到文旅综合人才的重要性基础上健全人才引进机制,一方面可以通过政府政策鼓励和工作福利待遇等方面吸引优秀人才;另一方面,联合南充及四川各高校,运用校企联合培养手段,为南充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
4.创建生态文明城市。不管是旅游还是文化,都需要一个生态文明的发展环境。南充城市起源历史较为久远,中心城区布局较为混乱,道路规划不合理等问题突出,政府要合理规划布局,完善城市空间结构,以“厕所革命”为龙头,加快市区厕所、停车场、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对城区内污染严重的工厂进行整改,倡导市民绿色生活,引导旅游者绿色消费为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提供一个生态文明的大环境。
篇四: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
文化遗产2021年第2期文旅融合背景下文化遗产资源
*推动旅游空间建设的思考杜彬[摘
要]文化空间作为象征性空间是生活空间在精神文化层面的延伸。文化符号是文化内涵的重要载
体和形式,是生成文本意义的标示。由文化遗产资源形成的旅游符号是社会化过程的产物,是人与人、人与
社会、人与历史之间互动的结果,旅游者在对旅游符号的“阅读”中生成旅游、生活和生命的意义。本文试
以云南文化遗产资源为例,从文化景观、文化线路和文化空间三个方面层层深入,对旅游第三空间的生成进
行探索性研究,以促推文旅融合发展。[关键词]文化遗产文化景观文化线路文化空间旅游第三空间〔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
089(2021)
02-
032-10空间和时间一样,已经成为人们认识世界的一
作了《进入城市的权利》《从乡村到都市》《都市
种思维方式。旅游是人们工作和生活体验中的一部
革命》《马克思主义思想与城市》《资本主义的幸
分,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
中。“空间问题伴随着旅游活动和旅游现象的方方
存:生产关系的再生产》《空间与政治》和《空间
的生产》等7部有关空间生产与空间政治的著作,
面面。空间(移动)既是旅游不可或缺的外部特
提出“空间性的三元辩证法”,即空间实践(感知
的空间)、空间的再现(构想的空间)和再现的空
间(实际的空间)。美国学者爱德华?索亚完成了
征,又蕴含着旅游的内部本质。人们发现空间、认
识空间、体验空间、依恋空间、改变空间。从现象
到知识、到技术、到哲学等层面,空间为我们提供
了了解旅游的一把钥匙。”①本文拟以美国学者爱德
华?W
?索亚“第三空间”为理论视角,以时空思
维和文化符号为切入点,从文化景观、文化线路和
文化空间三个方面层层深入,对旅游第三空间的生
成进行探索性研究,以抛砖引玉,为文化和旅游融
《后现代地理学:重申批判社会理论中的空间》
《第三空间:去往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的旅程》和《后大都市:城市与区域的批判性研究》
“空间三部曲”,在列斐伏尔的基础上发展了
“第
三空间”理论。列斐伏尔的“空间实践”是指空间性生产,
合发展提供点滴借鉴和思考。“围绕生产和再生产,以及作为每一社会构成之特
一、旅游第三空间的理论阐述法国学者亨利?列斐伏尔于1968至1974年写
征的具体地点和空间集。”②是能直接感知的空间,在一定范围内可进行准确测量与描绘,是索亚
“第一空间”产生的基础;“空间的再现”是“概
[作者简介]杜彬(197-),男,重庆巫溪人,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人文地理学博士研究生,云南省文化和旅游
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一级主任科员。(云南昆明,650500)*诚挚感谢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一级巡视员、博物馆处处长余剑明老师对本文的帮助和指导。①
王欣、吴殿廷、张祖群等编著:《旅游地理学概论》,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5年,序言。②
[美]爱德华?索亚(Edward
W.Soja):《第三空间——去往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的旅程》,陆扬等译,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84页。32念化的空间,这是科学家、规划者、城市学家、分门别类的专家政要的空间,是仿佛某种有着科
伸。”⑦从索亚“第一空间”看,旅游是从一个地方
到另一个地方,是从一个实体空间到另一个实体空
学爱好的艺术家的空间。……它也是乌托邦思维
观念的主要空间,是符号学家或译码员的空间,是一些艺术家和诗人纯创造性想象的空间。”①是
间;从“第二空间”看,旅游是当地居民、旅游开
发者和旅游者纯创造性想象的空间,是一个概念化
的空间;从“第三空间”看,旅游是一个社会实践
一个观念化和想象性的空间,即索亚的“第二空
间”;“再现的空间”是与其他两类空间相区别但
活动,有其自身的符号体系和编码、解码系统。旅
游第三空间是原住民和旅游开发者对旅游目的地进
又包含两者,具有“复杂的符号体系,有时经过
了编码,有时则没有。……充满了政治和意识形
态,充满了相互纠结着的真实与想象的内容,充
行的“地方营造”,是“基于’地方理论’的一种
目的地建设与营销方法,也是着眼于空间与人的情
感联系以及空间对于个体生命的意义而做的工
满了资本主义、种族主义、父权制,充满了其他
具体的空间实践活动。……是’被统治的空间",是外围的、边缘的和边缘化了的空间,是一切领
域都能够找到的’第三世界’。它们在精神和身体
的物质存在中,在性和主体性中,在从最为地方
作。”⑧通过地方营造使旅行者对旅游地方产生一种
空间意向,即“一个含有海量信息的空间,其某些
突出的特征和众多相关联的要素,共同与人的精神
世界耦合作用,在人的头脑里反映出一种整体的、模糊的和有情感意义的形象”,⑨生成一个整体的性的到最为全球性的个人和集体的身份之中。它
们是为了斗争、自由与解放而选择的空间。再现
“合一的表意单元”符号文本,通过旅行者对旅游
地方符号文本的“阅读”,在对符号文本的“编码”
空间是有生命力的:它会说话。”②索亚在列斐伏
尔“赋予社会空间复杂含义”的基础上,进一步
“解码”过程中生产旅游的价值和生活意义,生成
强调社会空间的意义,空间化是“从最为本土到
旅游第三空间。最为全球尺度上的’整个社会实践活动③强调
“社会微观空间的具体抽象。”④索亚“第三空间”
是日常生活与社会现实组成的社会空间,并被社
二、旅游第三空间的基础:文化景观从300万年前人类进入到旧石器时代开始⑩,
会空间所塑造和参与社会建构,是赋予了生命力
的空间,有自己的编码和解码系统,强调“历史
性——社会性——空间性的本体论三元辩证法。”⑤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4年将旅游较为传统地定
义为“人们旅行到一个其惯常居住环境以外的地方
至今走过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蒸汽
机时代,电子时代、航空时代,直到今天的数字、5G时代,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所创造的古代文
明和留下的珍贵遗产是我们今天追溯历史、弘扬传
统、发展旅游的宝藏,挖掘古代文明,善待珍贵遗
并停留不超过一年的各种活动,其目的主要是休闲、进行商务活动等。”⑥而(后)现代的“旅游行为是
产已成为今天一个民族和国家进步和发达的重要标
志。伴随科技飞速发展的是消费主义的兴起,“新
人们日常生活中在休闲环境中的行为的拓展与延
①②③④⑤⑥⑦
[美]
爱德华?索亚:《第三空间----去往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的旅程》,[美]
爱德华?索亚:《第三空间----去往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的旅程》,第85页。第85-87页。—去往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的旅程》,
第388页。[美]爱德华?索亚:《第三空间——去往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的旅程》,第387页。[美]爱德华?索亚:《第三空间—朱晓阳:《小村故事:罪过与惩罚(1931-1997))(修订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年,第4页。[英]斯蒂芬?威廉斯,[美]刘德龄:《旅游地理学——地域、空间和体验的批判性解读》(第三版),张凌云译,[英]斯蒂芬?威廉斯,[美]刘德龄:《旅游地理学——地域、空间和体验的批判性解读》(第三版),第9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年,第7页。⑧
王欣、吴殿廷、张祖群等编著:《旅游地理学概论》,第349页。⑨
王欣、吴殿廷、张祖群等编著:《旅游地理学概论》,第347页。⑩
黄慰文:《什么是旧时器时代》,《四川文物》1984年第4期。33型的消费逻辑也正是当今消费社会中最重要的意识
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项,优秀实践
形态,即消费意识形态。”①消费意识形态取代其他
意识形态,造成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传统生活习
俗的逐渐消失,人们心灵的寄托和精神的家园被置
名册1项,数量同样居世界第一。⑤对旅游而言,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也是绝佳的旅游景观资
源,“文化景观旅游不是在一个孤立的区域发展旅
游,而是将包括人、物、空间、权利等在内的各
种异质性元素(Heterogeneous
Elements)构成一-
于政治、经济和战争的冲突之下,文化遗产在受到
保护的同时仍在遭受着摧残。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文
化景观,也是重要的旅游景观,与文化遗产共命运
个整体,综合利用各种元素,使其相互作用发展
旅游的一种方式。”⑥文化遗产是促使旅游者产生
旅游动机的重要因素和主要动力。名称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美国学者C.
0.索尔1927年在《文化地理的新近发展》文中首次对文化景观定义,“附加在自
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②,强调文化景观是人
类文化与自然景观相互作用的结果,需要从时间
地域江西九江山西忻州列入名录时间1996年12月庐山五台山杭州西湖红河哈尼梯田和空间关系的角度对文化景观进行思考。文化景
2009年6月2011年6月2013年6月2016年7月观在发展的同时,其脆弱性特征也使其时刻遭受
到退化、消亡和灭绝的威胁。因此,1992年在美
浙江杭州云南红河国圣菲召开的第1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将文化
景观遗产纳入《世界遗产名录》,“强调文化与自
广西左江花山岩画广西表1中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名单然的互动关系,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可
旅游空间蕴含着一个旅游吸引物结构,旅游
者对旅游吸引物的感受冲动决定着旅游吸引物结
持续土地利用的特殊方式,以及整体保护的理
念。”③是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自然和人类
共同的作品”,自此文化景观遗址成为一种新的文
构能力的强弱。文化景观遗产是重要的旅游吸引
物,因具有无可替代的文化元素而最能使旅游者
获得审美怀旧、休闲娱乐、返朴归真和情感升华
化遗产类型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在
1993年召开的第17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将新
的体验性满足,在旅游吸引物结构中占据着重要
位置。美国学者迪恩?麦肯奈尔将“旅游景点的吸引力界定成游客、景观和标志物(关于景观的西兰的汤加里罗国家公园纳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该名录中第一处文化景观遗产。截至目前,
在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我国拥有世界遗产55项,
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7项(含世界文化景观遗产5项,见表1)、世界自然遗产14项,世界文化与自
然双重遗产4项,数量位于世界遗产名录国家第
信息)之间形成的一种实证的关系。”⑦文化景观
的类别,按不同分类方式有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
质文化景观,或人口景观、语言景观、政治景观
一④;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我国列入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共
和流行文化景观,或乡村景观、城镇景观和都市
景观,又或农业景观、牧业景观、建筑景观、工
计42项,其中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34项,
①业景观和宗教景观等,特别是融入田园风光的村
[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8-9页。②
单霁翔:《文化景观遗产保护》,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79页。③
单霁翔:《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第219页。④
严冰:《中国世界遗产总数全球第一》,《光明日报》2020年6月15日第2版。⑤
数据来源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
字博物馆,http:
//www.
ihchina.
cn/directory_
list#targetl,访问日期:2021年
月
23日。⑥
Rene
Van
der
Duim,
"Tourismscapes
an
Actor
-
Network
Perspective,"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34(4)
(2007)
:
961-976.转引自任劲劲《国外文化景观旅游研究综述》,《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第5期。⑦
[英]迪恩?麦肯奈尔:《旅游者:休闲阶层新论》,张晓萍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3-44页。34落文化景观、文化与山水共生的水工文化景观、两大类别,不可移动文物具体包含有世界文化遗
不同地域特征和不同类别的宗教文化景观、自然
环境背景下的城镇文化景观和体现人类创造精神
产、中国传统村落、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名
城名镇名街名村等类别;可移动文物主要包含有
国有馆藏文物和民间收藏文物两大类别,国有馆
藏文物分为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两类,珍贵文物
的工业文化景观等人类文化遗产,是旅游结构系
统中独特的文化吸引物,吸引着不同的旅游者进
行文化景观体验式旅游。如云南的丙中洛村落文
又分为一级文物、二级文物和三级文物等三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一般分为四个层次十大类
化景观、奔子栏宗教文化景观、云龙太极图道教
文化景观、白水台东巴文化景观、哈尼梯田农业
文化景观和长江第一湾水工文化景观等重要的文
别,分别是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等四个层
次,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
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
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等十大类别。文化遗产构
成文化景观,文化景观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最
化景观遗产,都是著名的旅游吸引物,也是旅游
第三空间生成的基础。按照文化和旅游部门对文化遗产的分类,文
化遗产主要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又分为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
好的旅游吸引物,变成最好的旅游景观。文化遗
产景观见表2。表2文化遗产景观以云南为例。云南因其地貌的复杂性、气候
的立体性、生物的多样性和文化的丰富性而保留
江动物群,以大量保存精美的软躯体动物化石,
展现了寒武纪早期爆发式出现的海洋生物多样性
住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生成多彩的文化景观,
和复杂海洋生态系统的存在,在短短数百万年的成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云南境内25个世居少数
民族、15个独有少数民族和8个人口较少民族等
时间内,产生了几乎所有现生动物门类的祖先。
几乎所有地球上生存的动物的基本身体构型,都
共同创造的多姿的民族文化如藏族碉楼、彝族土
掌房、哈尼族蘑菇房、白族石头房、傣族干栏式
可以在澄江动物群中找到最原始的代表类群”①。
“凝聚了近30多亿年地球生命演化的结晶,在追
建筑、纳西族井干式建筑、佰族四壁落地房等民
族建筑是独具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景观,也是著
踪地球生命起源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②。
作为地球生命演化历史的杰出范例,“中国澄江化
名的旅游吸引物。作为物质文化遗产景观,位于
云南省玉溪市澄江县帽天山的“5.18亿年前的澄
石地”也于2012年7月1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召
开的第3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正式列入《世①
吉学平、吴芸、宋鸽:《云南史前文化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第3-4页。②
舒德干、韩健:《澄江动物群的核心价值:动物界成型和人类基础器官诞生》,《地学前缘》2020年第6期。35界遗产名录》。还有如恐龙时代早期阶段的代表在
云南省禄丰县出土的“1.8亿年前的恐龙化石,
3154个;⑦文化和旅游部(原文化部)于200年、2008年、2009年、2012年和2018年先后命
名了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
……是侏罗纪时期最早出现的恐龙之一”①,从猿
到人过渡时期的云南开远古猿“距今1160万或
1250万年”②、禄丰古猿“距今800万年左右”③,
性传承人共计3068名,其中云南省拥有国家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05项、项目保护单位
122个和代表性传承人125名,⑧另有省级非物质
旧时器时代早期的元谋人生存的年代“距今17万年左右”④等多样性的历史文化景观。商代晚期
至秦汉时期以滇池为中心的古滇王国所创造的灿
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541项和代表性传承人142名,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015项和代表性传承人3568名,县(市、区)非物质
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7766项和代表性传承人
12563名。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生命力的活态
烂青铜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独特的风格和精湛
的铸造工艺而在世界青铜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如“北有马踏飞燕,南有牛虎铜案”之称的战国
牛虎铜案,西汉杀人祭柱场面铜贮贝器、滇国虎
的文化景观,旅行者文化体验式旅游形成一个旅
游吸引力场域,是生成旅游第三空间的基础。牛搏斗铜扣饰、四牛鑿金骑士铜贮贝器、叠鼓形
狩猎场面贮贝器、房屋模型铜扣饰⑤等光彩夺目的青铜文化景观。唐宋时期相继建立的以彝族和白
族先民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南诏国和大理
国将佛教文化弘扬光大,大理三塔和剑川石窟是
三、旅游第三空间的形成:文化线路文化线路理念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从文化旅
游发展成为一种遗产类型。I960年欧洲议会提出
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佳作和佛教文化景观,
南传上坐部佛教和藏传佛教也在云南留下了大量
佛教建筑和传世文物。截至目前,云南全省有不
可移动文物点14704处,其中县级以上文物保护
“文化旅程”概念,其目的为提高“欧洲人对最重
要文化遗址及与之相结合休闲文化的集体意识”,⑩
单位4205个,可移动文物419895件套、784196旨在倡导设计以文化遗址为主题的游览线路,认
为这是培养欧洲人集体意识的一种可取措施,“文
单件,世界文化遗产2项,国家级和省级历史文
化名城(镇、村、街)84处,中国传统村落70化旅程”的提出被视为“文化线路”的萌芽。
个。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国务院于2006年、2008年、2011年和2014年先后公布了四批国
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国家级
1987年通过《保护文化线路决议》正式发起“文
化线路计划”,并认定欧洲第一条文化线路西班牙
桑地亚哥?德?姆波斯特拉线路,该线路的西班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372个和保护单位
牙段于1993年进入《世界遗产名录》。1994年马
①王惜梦:"云南发现1.
8亿年前恐龙化石:侏罗纪最早的恐龙",参考消息,http:
//www.
cankaoxiaoxi.
com/sci-
ence/20151208/1020541.
shtml,访问时间:2021年
月
2日。②
吉学平、吴芸、宋鸽:《云南史前文化史》,第60页。③
李昆声:《1949年以来云南人类起源与史前考古的主要成就》,《云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④
吉学平、吴芸、宋鸽:《云南史前文化史》,第106页。⑤
参见云南省博物馆,http:
//www.
ynmuseum.
org/index.
html,访问时间:2021年3月27日。⑥
数据来源:“对云南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第218号建议的协办意见”,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http:
//
det.
yn.
gov.
cn/srddbjyhdf/9668,访问时间:2021年
月
23EJ
o⑦
数据来源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
馆,http:
//www.
ihchina.
cn/project.
html#targetl,访问日期:2021年
月
2日。⑧
数据来源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数字博物馆,http:
//www.
ihchina.
cn/representative.
html#targetl,访问日期:2021年
月
2日。⑨
数据来源于“对云南省第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第0395号建议的答复”,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http:
//
det.
yn.
gov.
cn/srddbjyhdf/13249,访问日期:2021年
月
2EJ
o⑩
戴湘毅、姚辉:《国际文化线路理念演进及中国的实践》,《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36德里文化线路世界遗产专家会议将文化线路定义
为“由多种有形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在文化上
的显著性来自于跨国或跨区域之间的交流和多维
线性空间、遗产线路、遗产廊道、廊道遗产、文
化廊道等,强调文化遗产的时空性、整体性、物
质性和非物质性,不仅重视文化线路物质文化遗
产属性,也逐渐更加重视文化线路上节庆、饮食
度的对话,展示了沿线区域在时空上的互动。”①
2008年在加拿大魁北克召开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
和宗教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性,以及沿线历史上
会第16届大会暨科学委员会会议通过《关于文化
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文化线路不是文化景观的简
单叠加,而是通过“无形的历史精神”将各文化
线路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宪章》(简称《文化线
路宪章》)标志着文化线路正式成为世界遗产保护
要素文化景观联结成一个整体。从旅游吸引物来
说,文化线路创新了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传承与旅游开发的思路和模式,与传统的文化遗
产保护和旅游开发模式相比,具有跨时空、跨文
的新领域,将文化线路界定为“无论是陆地上,
海上或其他形式的交流线路,只要是有明确界限,
有自己独特的动态和历史功能,服务的目标特殊、确定,并且满足以下条件的线路可称为文化线路:
化、整体性和活态性等特征,把散落在不同小空
间的文化遗产及自然和文化景观由点串成线、组
成面,形成旅游第三空间的符号文本。从旅游者
角度来说,旅游者追寻文化线路的足迹而展开的a)必须来自并反映人类的互动,和跨越较长历史
时期的民族、国家、地区或大陆间的多维、持续、互惠的货物、思想、知识和价值观的交流;b)必
须在时空上促进涉及的所有文化间的交流互惠,
并反映在其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中;c)必须将相关
文化旅游,不再是走马观花式旅游观光消费,而
是深度的文化体验,是对旅游符号文本的“阅读”
联的历史关系与文化遗产有机融入一个动态系统
中。”②即文化线路是陆路、水路或其他类型的交
流线路,有明确地理界限,为实现既定目标而拥
进行编码和解码的一个过程,旅游者在旅行体验
中与历史和当下对话,在阅读体验和对话中生产
旅游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在中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55项世界遗
产中,中国长城、中国陆上丝绸之路、中国大运
河等世界文化遗产具有文化线路遗产属性,也是
著名的旅游吸引物。云南文化线路遗产资源丰富,
如滇越铁路、滇缅铁路、个碧石铁路、中印公路
有动态的特定历史功能,其形成源于人类的迁徙
和与之相伴的民族、国家、地区或洲际间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观等多维度的持续交流,在特
定的时空范围内促进了相关文化的相互滋养并通
过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体现,文化线路把
相关的历史联系和文化遗产整合为统一的动态系
统。之后,欧洲委员会在《扩大“文化线路”的(史迪威公路)、五尺道、驼峰航线等以交通道路
为主题的文化线路,藏羌彝走廊、南传和藏传佛
部分协议的规定》认为文化线路“是一处文化性、教育性遗产,同时也是一项旅游合作项目,该项
目旨在建立一条或数条基于特定历史路径、文化
教传播路线、梅里雪山转山路线等以民族文化为
主题的文化线路,南方丝绸之路、滇盐之路和滇
藏茶马古道等以经济贸易为主题的文化线路等都
概念、人物或现象的旅游线路”。③上述关于文化
具有较大的保护和开发价值。以滇藏茶马古道文
化线路为例,该线路以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线路的定义体现出文化线路所具有的动态性、历
史性、互动性、交流性、物质性、非物质性、文
化性、教育性和系统性等特征,文化线路也是一
临沧市和保山市等三大茶区为起点,以西藏自治
区为目标消费区,途经主要集散地大理白族自治
条文化旅游线路。中国和文化线路相关的词汇有线性文化遗产、州,形成了三条贡茶主要支线(西双版纳傣族自
治州到大理白族自治州线、临沧市到大理白族自
①戴湘毅、姚辉:《国际文化线路理念演进及中国的实践》。②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文化线路科学委员会(CIIC):《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文化线路宪章》,丁援译,
《中国名城》2009年第5期,第52页。③
杨浩祥:《欧洲文化线路展示与利用初探》,《建筑与文化》2015年第4期。3治州线、保山市到大理白族自治州线),两条滇藏
主干道(东线为大理白族自治州过丽江市、迪庆
若干文化旅游小环线,组团游倾向于大环线圈旅
游景区和景点的观光游览,而时下流行的亲子游、体验游、研学游、背包游、自驾游、骑行游、步
藏族自治州到西藏自治区,西线为大理白族自治
州过怒江傑傑族自治州到西藏自治区)和两条延
伸线路(滇川线、滇黔线)。滇藏茶马古道是世界
上地势最高之道(从云贵高原穿越横断山脉,延
行游等多样化的旅行方式,更倾向于大环线圈内
文化线路的小环线旅游。在旅游消费利益的驱使
下,沿线民众和旅游开发者去创造多样化的市场
需求,去开发多样化的文化旅游线路以吸引更多
伸到青藏高原,连接着黄土高原和秦岭等)、民族
融合之道(沿线居住着藏、彝、傣、白、阿昌、纳西、景颇、德昂、怒族等20余个民族)、佛教
旅游者,而形成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沿线
民众、旅游者和旅游开发者等多样化的利益格局,
传播之道(印度佛教在唐代传到大理,使南诏和
大理国佛教兴盛;藏传佛教在滇西北传播,促进
在“历史性——社会性——符号性”的三元辩证
法中,推动构建成一个文化旅游的网络空间。“大
纳西族、白族和藏族宗教融合和文化交流;伊斯
兰教、基督教与中国传统的儒、释、道教多元文
化并存)、边镇发展之道(迪庆香格里拉独克宗古
城、大理古城、丽江古城、大理剑川沙溪古镇、滇西旅游环线”旨在打造出一个个文化遗产保护
和旅游开发相互促进的文化旅游线路样本,从而
形成全省文化线路型旅游网络空间,而更加丰富
云南全域旅游的内涵。西双版纳易武古镇和四川康定、西藏昌都等古城)
和马帮精神之道(勇于开拓、自强不息的精神和
容忍豁达、敬业爱家的品格),是大陆上惟一一条
四、旅游第三空间的提升:文化空间文化空间通常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
仍在运转着的“活”的古代商道,是亚洲不同区
域古代文明传播交融的文化廊道,是世界上海拔
最高、路途最难、地势最险的文明古道,还是民
的理解是将文化空间作为一种“非遗类型”,亦或
“非遗类别”,广义的理解是将文化空间作为一种
学术的“研究视角”。①两种不同的理解,产生出
族构成最复杂民族文化最丰富的文化走廊,也是
民族文化和文物古迹保存较为完好的线性遗产,
将其加以设计和打造可以成为一条绝佳的文化旅
对文化空间的不同分类方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一种类型或一个类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年的《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
游线路。云南省正在着力打造的“大滇西旅游环线”
是由西北环线(大理白族自治州一丽江市一迪庆
和2003年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将“文
化场所”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类型,我国
藏族自治州一怒江傑傑族自治州一保山市一德宏
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西南环线(昆明市一玉溪
市一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一普洱市一西双版纳
2011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和2015年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
评定暂行办法》也分别将“场所”
“文化空间”
傣族自治州一临沧市一楚雄彝族自治州)组成的“8字形”大环线,大环线中又交错着滇藏茶马古
道、滇越铁路、滇缅铁路、个碧石铁路、中印公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大类别进行表述。在实
践层面我国于2007至2020年共设立了
24个国家
路(史迪威公路)、藏羌彝走廊、南传和藏传佛教
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云南2000年的《云
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和2013年的传播、梅里雪山转山等文化线路,沿线星罗棋布
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交融,为大滇西环线旅游
增加了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内容,提升了景点景
区的文化内涵,形成一个个要素完整、层次丰富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规定,可以设
立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和民族民间传统文化
之乡。截至目前,云南共设立省级民族传统文化
和意义深刻的旅游符号文本。在大环线圈内设计
生态保护区85个、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之乡27个,
①覃琮:《从“非遗类型”到“研究视角”:对“文化空间”理论的梳理与再认识》,《文化遗产》2018年第5期。3县(市、区)级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传统文化
世界自然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腹地,滇、川、藏“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核心区和茶马古
之乡)258个。①作为一种学术的“研究视角”,文化空间指
道黄金文化和旅游线路要冲。大理白族自治州全
域2011年设立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也
“依托物理空间和生活空间进行文化生产、展示、传播、消费等精神实践活动所形成的空间。相对
是久负盛名的旅游胜地,其辖区大理市“一个核
于物理空间与生活空间,文化空间并非是可视化
的实体空间,而是象征性的空间形态,即列斐伏
尔所指的表征空间。”②作为一种学术“研究视
心、三个圈层、五大功能区、五大旅游带、十二
个旅游区”⑤的旅游空间布局将区域内自然景观、文化景观和文化线路遗产景观进行串联和融合,
角”的文化空间是物质化、精神化、生活化、象
征化、社会化、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的空间形态,
形成一个立体化、符号化和意义化的文化空间。
迪庆藏族自治州和大理白族自治州都以丰富的具
有地方性的文化遗产为旅游资源,将地方化的文
重点是研究文化空间背后的哲学意义,与列斐伏
尔强调物质、精神和社会的文化空间和索亚强调
的“第三空间”具有理念的一致性和思想的相继
性。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和民族民间传统文化
化空间变成地方化的旅游空间。在国家划定的十
大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民俗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因多数需在一个确定
之乡同时也具有狭义和广义文化空间的双重特性,
既是一种狭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也是一种
广义的学术“研究视角”,如我国共设立的24个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拥有国家级非物
的时间特定的场所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兼具空
间性和时间性、物质性和精神性,从而构成一个
特定的文化空间。在云南省105项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
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10项,③区内良好的自然
生态与和谐的人文环境,深厚的传统文化和丰富
表性项目17项,占比16.
19%
(见表3),
541项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民俗类非物质
的遗产资源,形成区域空间最具地方化的文化景
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17项,占比21.
62%。民俗
观和文化符号,是原住居民和传承人群的生活空
间,是一个被文化符号赋予了生命力的空间形态,
也是天然的旅游吸引物。“旅游化生存是增强文化
空间生命力和竞争力的有效途径。”④民族传统文
化生态保护区和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之乡是符号文
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呈散点状分布,与
该区域的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和民族民间传
统文化之乡形成交集和互补,构建成一个大空间
套小空间的文化场域,即“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
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network),或一个构型
本最为丰富的旅游第三空间。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全域2010年设立为国家
(configuration)
o"?旅游者进入到该文化场域的微
观世界,处于其关系网络中,旅游者自身也在社
级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地处“三江并流”会关系网络中的不同位置决定了对旅游空间符号①
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通知》(云政发〔2006〕75号)、《云南
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云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的通知》(云政发〔2009〕
152号)、《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云政发〔2013〕148号)、《云南省人民政
府关于公布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云政发〔2017〕33号)进行数据统计,云南省人民政
府,http:
//www.
yn.
gov.
cn/zwgk/zcwj/zxwj/201706/t20170608_
143103.
html,访问日期:2021年
月
2日。②
王秀伟、延书宁:《从场所到场域: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空间转变》,《民族艺术研究》2020年第2期。③
数据来源于“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ht-tp:
//www.
ihchina.
cn/shiyanshi#targetl,访问日期:2021年
月
2EJ
o④
张晓萍、李鑫:《基于文化空间理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化生存实践》,《学术探索》2010年第6期。⑤
大理市文化和旅游局:“大理市旅游总体规划(2020-2035)批前公示”,大理市人民政府网,http:
//www.
yn-
dali.
gov.
cn/dlsz^cl03338/202006/b3a553cbflbb438180710dcld6a805c0.
shtml,访问日期:2021年4月
12日。⑥
[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
社2004年,第133页。3文本的多意义的“阅读”和理解。序号项目名称民族申报地区入选年度/批次1傣族泼水节火把节(彝族火把节)傣族彝族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云南省德宏傣族景
颇族自治州2006年/第一批2006年/第一批2006年/第一批2006年/第一批2006年/第一批2006年/第一批2006年/第一批2006年/第一批2008年/第二批2008年/第二批2008年/第二批2011年/第三批2011年/第三批2014年/第四批2014年/第四批2014年/第四批2014年/第四批23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云南省陇川县景颇族目瑙纵歌独龙族卡雀哇节景颇族独龙族4567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云南省泸水县怒族仙女节傑傑族刀杆节怒族傑镰族白族苗族白族绕三灵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南省保山市8910苗族服饰(昌宁苗族服饰)德昂族浇花节德昂族白族白族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云南省剑川县云南省大理市石宝山歌会大理三月街1112祭寨神林抬阁(通海高台)哈尼族汉族苗族彝族云南省元阳县云南省通海县云南省屏边苗族自治县1314苗族花山节彝族服饰1516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云南省德钦县、西畴县云南省大理市民间信俗(梅里神山祭祀、女
子太阳山祭祀)茶俗(白族三道茶)藏族壮族17白族表3云南省民俗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统计表①在云南省拥有的17项民俗类国家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大理白族自治州有民俗类
观音会、葛根会、耍海会、龙船赛、耍香龙等传
统民俗节庆活动,社区民众、传承人和旅游者积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项(白族绕
三灵、大理三月街、石宝山歌会、剑川白曲),占
比23.53%。该州的“白族绕三灵”,每年农历四
极参与其中形成一个个特定的环境空间、非物质
文化遗产项目集结的展示展演空间和一个“地方
营造”的文化空间和经济空间,如大理白族自治
州大理市民族民间建筑(白族四合院式住屋)和
白族民居彩绘等是一个物理空间、实体空间和环
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以“大理古城南门城隍庙一
佛都(崇圣寺)一神都(庆洞本主庙)一喜洲一
仙都(洱河神祠)一马久邑凤北本主庙”的固定
文化线路开展民俗活动;大理市的“大理三月
境空间,白剧、剑川白曲、耳子歌、大本曲等传
统戏剧、传统音乐、传统舞蹈、曲艺类非物质文
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通过传承人技艺的展示展演,
街”,每年三月十五日在大理古城西城门外开展唱
歌、赛马、做买卖等民俗及商贸活动;剑川县的热烈地烘托了节日氛围,快捷地让旅游者进入到
民俗文化的场域空间,有效地实现了非遗的活态
“石宝山歌会”,每年农历七月末八月初三天于石
宝山一带开展对歌赛歌、霸王鞭、“阿吒力”佛教
乐舞、“朵兮波”祭祀仪式等民俗活动;主要流行
于剑川一带的“剑川白曲”堪称白族的百科全书,
保护和传承,是一个想象化和概念化的空间,而
白族扎染技艺、鹤庆银器锻制技艺、下关沱茶制
作技艺和白族三道茶等传统技艺和民俗类非物质
对白族历史、语言和民俗等的研究具有极高价值,
还有白族火把节、红山庙会、蝴蝶会、渔潭会、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融入现代生活最快,可以实
现文旅的深度融合。但生产性保护的实践也是最
①根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进行统计,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
物馆,http:
//www.
ihchina.
cn/project#targetl,访问日期:2021年
月
2日。4具有争议性的话题,是保护传承了非物质文化遗
产还是变质损毁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际构成了
护内容从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护模式从单体保护扩展到整体保护,保护外延从文
一个经济化和利益化的权力空间。社区民众、传
化遗产本体扩展到周边环境,保护目的从原状维修
扩展到科学合理利用。以文化遗产为资源的旅游,
承人、旅游者和旅游开发者等在权力空间的不同
位置,其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就会不同,对文化遗
产价值的思考也会不同,对旅游第三空间的生成
方式和生成样式的选择也会不同,这是旅游第三
空间“赋予社会空间深层意义”的本质理解和深
通过旅游目的地自然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旅游者的文化体验实现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和活态传承;
通过旅游方式的转变让文化遗产走进现代生活,彰
显旅游的文化意义、经济功能和社会价值;通过对
文化景观、文化线路和文化空间的建设和营造,推
层意义的“阅读”和体验。动旅游第三空间建设。结语文化空间是一个象征性的空间,是生活空间
文化遗产是旅游的重要吸引物,是旅游者
“阅读”的重要符号文本。文化遗产保护和大众旅
游理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并在相互适应和
在精神文化层面的延伸。每项文化遗产资源都是
一个文化符号,众多文化符号的集合,生成文化
博弈中进入到现代生活和大众生活。索亚“第三
空间”在后现代的消费社会和媒介社会中生成,
空间的符号文本,符号文本是文化内涵的载体和
“全球化与消费主义对当代日常生活的侵袭,并不
是在抽象的理论层面上实现的,而是通过兼具市
形式,是生成文本意义抽象性的标示。由文化遗
产资源形成的旅游符号文本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场和观念两大特征的大众文化潜移默化地渗透的。
旅游者对旅游符号文本的“阅读”,是旅游者与原
大众文化一方面是全球化的市场经济中最具活力、最具扩张性的产业,另一方面也是消费主义观念
最积极、最有效的推广机制。可以说,消费主义
住居民和传承人的互动,与历史的对话和与现实
的博弈。习近平总书记说,“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
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①旅游者在对旅
游符号文本的“阅读”中生成旅游的价值和意义。
旅游第三空间在旅游开发者对旅游吸引物符号文
原则起主导作用的社会,必然同时是大众媒体与
大众文化起主导的社会。”③全球化和消费主义时
代的旅游模式已经从本地域的无差别文化的传统
本的编码和旅游者对其解码中生成,旅游场域决
旅游模式发展到全球化和文化高度差异化的(后)
现代旅游模式,以文化遗产为资源的(后)现代
旅游模式是时代之趋,旅游第三空间的生成也是
使命所然。文化和旅游的融合是文化事业和旅游
产业的融合,在消费意识形态的时代语境中,不
定了旅游者在旅游空间中的位置,旅游第三空间
是一个符号空间、社会空间,也是一个权力空间。在文旅融合的时代语境中,以文化遗产为资源
生成的旅游第三空间,在重点开发以文物、遗址和
古建筑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旅游,以民众日常生活
成为经济的奴隶就需去改变和创新,文化可以主
动融入旅游并提升旅游空间的文化内涵,在旅游
习俗、节日庆典、祭祀、婚丧和衣着服饰等为代表
的民俗文化旅游,和以现代文化、艺术和技术成果
为代表的现代文化旅游的同时,要坚持“发展旅游
中生产文化的价值和生活生命的意义,生成适应
时代和引领时代的旅游第三空间,这也是每个文
要以保护为前提,不能过度商业化”②的新保护理
念。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也决定了文化遗产保护方式
化和旅游关系人义不容辞的责任。的转变和创新,保护类型从静态遗产扩展到活态遗
产,保护对象从文物古迹扩展到新型文化遗产,保
[责任编辑]季秋
[校对]墨未浓①
“央视快评:历史文化遗产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央视网,http:
//news.
cctv.
com/2020/05/16/ARTIbuHDft-
TCzBEM34gS3B2U200516.
shtml,访问日期:2021年2月
2日。②
”央视快评:历史文化遗产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央视网,http:
//news.
cctv.
com/2020/05/16/ARTIbuHDftTC-
zBEM34gS3B2U200516.
shtml,访问日期:2021年2月
2日。③
包亚明:译丛总序,载[美]爱德华索亚:《后大都市:城市和区域的批判性研究》,李钧等译,上海:上
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3页。41
篇五: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
文旅融合背景下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的开发和利用——以中山古镇为例
摘要:在文旅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山古镇通过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本文以重庆市中山古镇为例,从历史文化名镇研究现状及其实际问题出发,对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在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开发和利用展开研究。
关键词:文旅融合;历史文化名镇;中山古镇
中山古镇位于重庆市江津区,地处三省交界中心,向南距贵州习水县约90公里,向西距四川泸州约120公里,向北距江津区城区约50公里,地理位置优越。其别名为三合场或龙洞场,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南宋时期且可考证历史高达869年。由于地处渝川黔交汇地域,交界地域又被称为渝川黔生态旅游金三角,全镇面积156平方公里,森林覆盖面积达15万亩,全年无霜期达260至300天左右,拥有全球同纬度地区唯一的原始常绿乔木阔叶林和针叶林混生带,自然条件优渥是中山古镇旅游业的一大优势。近年来大力倡导文化和旅游相互融合,摒弃无文化学习以及空洞的美景,让文化赋予旅游深刻的内涵,同时旅游也促进的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二者互补形成良性循环。在历史文化名镇旅游业的发展中,深厚的地域特质和历史文化底蕴是核心竞争力[1]。因此,在文旅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山古镇通过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本文以重庆市中山古镇为例,从历史文化名镇研究现状及其实际问题出发,对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在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开发和利用展开研究。
一、重庆市历史名镇研究现状
重庆范围内的历史文化研究多以某个具体的历史文化名镇为研究对象,由点到面的来研究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利用和开发。马一丹[2]以涞滩古镇为例说明了古镇的发展建设与古镇的保护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并以涞滩古镇为例,说明了在
古镇建立保护区的有效性和实际功能。邹启朋[3]以安居古镇为例,从地域文化特色宣传,文化功能产业化设计,标准制定、人才培养,政策扶持、拓展途径等多方面推动历史文化名镇发展。上述以某个具体的古镇研究,还有从整个重庆区域研究历史文化名镇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孙俊桥[4]等从古镇发展过程中空间变化尺度的变化出发,提出外围空间、整体空间和围观空间三层尺度保护策略。毛长义等[5]从古镇所具有的局限性出发,即古镇自身资源存在局限,运用区域共生思想,提出古镇旅游通过区域关联要素协同发展以突破困扰发展的瓶颈。并以重庆地区16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分析了可行性。杨乐等[6]学者从历史文化名镇历史街区方面的状况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现阶段存在街区保护中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从优化原住民的生活条件,鼓励原住民参与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的角度提出了建议。由于现阶段历史文化名镇数量较大,同时对所有的历史文化名镇进行保护难度较大,所以也有学者提出对历史文化名镇进行专业的综合价值评估和特色价值评估,选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进行优先保护与开发[7]。目前国内学者对于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发展研究从多个领域已经形成了比较丰富的古镇开发保护利用方法,并且从保护和开发的角度都提出了很多的方式。对中山古镇而言,保护与文化的传承也应该放在第一位,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历史文化的传承都需在发展旅游业中着重考虑。
二、中山古镇现存问题
(一)管理水平不足
历史文化名镇评选多由名镇所在政府申报工作,普通的居民参与度不高,导致名镇所在地居民无法将历史文化名镇和家乡有机结合,无法将古镇作为文旅景区进行有效管理,除所在地政府负责相关文旅工作的部门外,无有效管理部门和企业运作。目前,历史文化名镇商业街区大多为独立经营商户,整体尚处于独立家庭式小作坊,缺乏统一管理,易导致经营混乱,一旦某种商业或商品有利可图,便有大量同类商品或商铺同时出现,从而经营同质化严重,不具特色且质量降低。
(二)服务意识欠缺
现阶段重庆市所有历史文化名镇都没有进行门票的收取,没有票务部门意味着没有一个良好的前期服务能力,一个良好的前期服务能力是接触一个旅游地的初试体验,同时这样也导致了本地居民服务意识低或者没有服务意识。
三、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开发和利用改善对策
(一)建立统一管理制度
历史文化名镇具有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种特色文化可导致文化的服务管理受到限制,毕竟传统文化重在保护和发扬,在发扬的过程中涵盖了服务管理的板块,重点还是应当在将历史文化名镇往旅游风景区的建设转变才能有一个完整的服务管理。转变之后,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可以采用景区类似的服务管理模式,以游客感受和满意度为基础,进行历史文化名镇的管理,提高历史文化名镇的管理服务水平。
目前重庆市的历史文化名镇,都停留在保护与开发的阶段,保护已经有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但是开发尚且不足,建立统一管理制度,将原住民的生活区与保护区分开,由政府相关部门进行统一的长期规划后建设,在保护区内实行门票管理,居民区规划后,在整个历史文化名镇外围设立关口,采取不收费进入但登记的接待方式。收费地区的经济效益分出足够的部分分红给本地居民,让本地居民有利益分配,自主的参与到历史文化名镇的建设中来。同时解决部分本地居民的就业问题,管理好员工就是管理好本地居民,一举多得。半开放的景区制度一方面延续了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作用,一方面也解决了本地居民生活和游客游览的冲突问题,但是需请规划专家做好长期规划后再动工,由政府相关部门统一负责管理或者对外招商有资质的旅游公司进行管理。利用科学的可持续的办法进行管理,可以完善整个历史文化名镇的有效建设,取得合理的收益后可以有资金进一步的保护历史文化名镇也可以合理分配收益后进行历史文化名镇的推广。
还可合理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目前成熟景区,无论是商业景区还是公益类景区,互联网票务系统都已经较为成熟,一个合理便于使用的互联网票务系统可以给游客带来良好的游戏体验。由于景区外围采用不收费匝道,可以推广给游客或者前来体验的传统历史文化的人,直接采用线上预约,一方面可以减少拥堵
和排位时间,另一方面可以更加便捷的统计到访人员信息,便于下一步统计分析决策使用。还有大数据运用方面,大数据现阶段的使用已经普及化,各个行业或多或少都运用到大数据来处理数据和推广,运用大数据可以对来访游客进行分析,进而对客户群体进行分类,后期推广过程中可以侧重对大数据分析中感兴趣的人,达到精准投送目标人群的目的。
(二)提升服务水平
在整个历史文化名镇所处的群体中引导出一种历史文化的氛围,引导出热情好客的民风,将之塑造为历史文化名镇的又一张名片,本地居民引以为豪的东西,这样既淡薄了居民这是在为游客服务的牺牲感,也提高了游客被服务的感受。同时打造的整个景区按照相应的比例进行分红后,历史文化名镇的作用向心力会更强,群众的参与度会更高。处于历史文化名镇范围内的居民和员工都要进行培训,这种培训多是引导式的培训。
除了让游客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风俗外,跟上时代的服务意识可以大大提高游客的愉悦度,既感受了热情质朴的传统文化后,也能感受到专业的现代服务。除开本地的居民外,参与历史文化名镇工作的员工需要进行专业的服务培训,专业的服务会让人感受到舒适,也可以提升整个景区的质感和水平。这一批的培训需要请到专业的培训师进行分析培训,并附上一定的考核机制才能上岗,要让游客在体验到传统文化后觉得服务也非常不错,就会给相应的人推荐,也会增加再次前来游玩的几率,对于再次前来的游客,系统监测到后可以赠送历史文化名镇的文创小礼物。
对已经经过培训的历史文化名镇内的居民和员工,还需进行投诉追踪考察,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主要是针对投诉类的事件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处理机制,对游客的投诉等应急事件有一个快速且有效的反应,解决好外部游客的投诉问题后,再反观被投诉的人存在何种问题。出现问题后,工作人员与其业绩待遇关联,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出现问题时,将扣除其规定的业绩,保证好每个职业性质的服务人员具有如同高速路收费员的服务意识。让游客感受到高级专业的服务。同时对于历史文化名镇中的居民如果同游客发生冲突,相应的应急部门须立马到场进行处理调节,了解清楚原委后妥善处理,遇到原住居民处理不当的时候
须在镇内进行通报,并处以一定年底分红的扣除。对居民和员工都进行一定的约束,以求给顾客一个更好的服务体验。
参考文献
[1]曾静.历史文化传承视阈下的柘皋古镇旅游开发[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6(01):45-48.
[2]马一丹.多政策支持背景下的古镇保护与发展研究——以涞滩为例[C].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9.
[3]邹启朋.历史文化名镇文化功能提升研究——以重庆安居古镇为例[J].重庆建筑,2018,17(4):1-3.
[4]孙俊桥,朱彦云,杨静.古镇空间生产与尺度演变中的平衡策略——以重庆历史文化名镇为例[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4(5):1-10.
[5]毛长义,张述林.基于区域共生的古镇(村)旅游驱动模式探讨——以重庆16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为例[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9(5):1-7.
[6]杨乐,辜元.重庆历史文化名镇、街区保护利用成效与建议[J].城市建筑,2021,18(28):10-13.
[7]曲明晓.重庆市历史文化村镇保护性利用价值研究[D],重庆大学,2012.
1.姜言斌,重庆科技学院,旅游管理研究生
*黄黎平,重庆科技学院,旅游管理硕士生导师
篇六: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
?旅融合的背景下,这些康养产业即将成为黄?产业!前
?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涌现并外延扩?,?健康产业进?快速发展的黄?期。在?健康?业众多细分?领域中,健康养?产业的发展速度?于其他医疗、医药等传统领域。从万科170余个养?项?布局、保利养?产业全产业链资本切?,再到中国?寿百亿资本升级注?康养产业,各路资本?鳄陆续瞄准康养市场,优势企业纷纷布局,康养产业迎来风?。康养产业因其关联性强、覆盖领域?的特征,极易与?化事业、旅游产业、绿?农业融合创新,迸发出新的?机活?,为我们探讨?旅融合视野下康养产业的发展提供新思路。?、康养产业发展背景:康养福利时代来临,拥抱产业蓝海健康养?需求催?康养业态。?龄化社会压?、亚健康、雾霾与疾病、慢病与压?的关注忧虑和经济增长下对?品质?活、医疗康复、健康活?的核?诉求之间的?盾催?医疗旅游、养?服务等康养业态。顶层设计持续加码迎来政策福利。从2013年“加快养?服务业”,2014年“医养结合+农村养?服务设施”,2015年“中医药+医养结合+智慧养?”,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2017年养?政策“质量提升年”,到2018年“新设?龄健康司”,六年来出台各种优惠补贴、?地政策及?付体系细化专项?励政策百余项。在“健康中国”战略引领,健康服务业业态指引,养?服务设施?地保障,养?服务市场培育激活,养??付体系逐渐完善的背景下,标准化、规范化、多产业融合成为我国康养产业主基调。多业态撬动亿万蓝海市场。需求和政策双重利好下,?健康、基因测序、?命医学、中医养?、养?旅游等众多康养产业相关概念备受市场和资本关注,房企、险企、国企等复合型企业纷纷进军养?产业。消费升级趋势下,复合型?端化康养消费呈趋势化。?健康产业带动医疗养?。《“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关于开展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我国?健康产业要“??全?群和全?命周期两个着?点,突出解决好妇??童、?年?、残疾?、低收??群等重点?群的健康问题”。在?健康?业细分?领域中,健康养?服务呈?速增长态势,有较?投资机会。?、康养产业市场探析:市场需求庞?,有效供给缺乏康养产业?标客群有银发养?客群(?年?群)、养?保健客群(中青年?群)、医疗康复客群(疾病?群)、美容康体客群(健康?群)。当前,市场聚焦?年?群和亚健康?群,随着需求多样、市场细分、产业外延,美容美体?群、母婴?群也晋升为新?代康养消费群体。康养产业呈现市场需求庞?,发展前景?阔,但有效供给不?,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特征。(?)需求透视:产业进程加速,品质化服务需求?1.养?透视:我国?年??基数庞?,养?需求?,?龄化城乡倒置背景下农村养?问题突出。截?2018年1?,我国60周岁及以上?年??共计24090万?,占总??数的17.3%(国际?龄化社会标准10%)(见图1),?龄化进程加快,庞?的?年群体具有普遍的消费需求、较强的消费能?和购买养?服务的强烈意向。随着我国??深度养?化,基数?、增长快、结构分化,以及2020年50后婴?潮群体步?养?刚需,我国健康养?产业进程进?步加快。预测2030年中国?年康养产业市场消费需求将达到20万亿元左右,?年产业规模到2020年和2030年将分别达到8万亿元和22万亿元,对GDP拉动分别达到6%和8%,产业远景可期,将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经济?柱之?。???龄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地区的养?问题更为突出。中国当前有6亿多农村??,在?龄化城乡倒置、未富先?现象、农村青壮年劳动?转移、传统家庭养?功能弱化、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的挑战下,??农村?年?群的养?问题将是乡村振兴中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和时代性难题,也将是未来康养产业的重要布局和趋势选择。?农村?年?养?主观需求集中在医疗需求、经济供养需求、精神慰藉需求和?活照料需求。
图12000-2017年中国65岁以上?年??及占?2.亚健康观:亚健康?群康养消费需求?,疗养类康养服务受推崇。随着亚健康问题的?趋突出及?们对健康问题的?益重视(见图2),社会对于亚健康防治的需求?益增长,亚健康?群康养市场逐渐成为我国康养市场主要构成之?。我国主流城市中?领亚健康?例?达76%,其中接近6成处于过劳状态。亚健康问题的普遍存在带动休闲旅游、中医养?、康复运动、?理咨询等疗养类康养产业。图2?们对健康的投资意愿3.美容微视:美容康体客群消费能?强,发展平台?阔。随着“颜值经济”发展,医疗美容消费概念由年轻?性群体导?市场,我国庞?的?性??为以美容康体为主要服务内容的医美?业提供?阔的发展平台。2018年中国正规医美市场规模4953亿,约2200万?进?医美消费(见图3)。ISAPS(国际美容整形外科协会)数据显?,当前我国整形渗透率为2%,美国、巴西等发达国家平均10%渗透率,未来中国将会有上亿?消费医美服务,?业规模将进?步增长。图3中国医美?业现状(?)宏观供给:供给能?不?,多业布局推动产业集聚和溢出外延1.从供给总量看,康养产业供需失衡间?盾凸显。我国康养产业存在基础设施供应不?、产业结构不够健全、康养专业?才匮乏等问题。《2017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相关数据显?:2017年,全国有600多个城市基本没有康复专科医院,康复医学床位数占医疗机构总床位数?重仅为1.8%;我国养?服务机构2.85万个,养?服务机构床位数达到780.0万张,平均每千名?年??养?床位数仅33.8张,与发达国家相?存在较?差距,养?设施建设存在较?缺?。虽然,我国康养产业遍地开花,但受康养产业回报慢、粗放式发展、政策碎?化、配套设施单?、?才资源短缺等因素制约,尚未形成完善的产业体系。2.从供给对象上看,养??业是布局重点,医美?业成新秀。养??业供给呈现:重点布局?端养?社区服务,居家养?、机构养?社会养?三种模式相结合;房企、险企、国企专业化转变,进?规模化、标准化、连锁化有序扩张阶段;以万科、远洋、保利、乐成等为代表的房地产企业,以泰康、合众、平安、国寿等为代表的保险企业,以中信、?开、北控、?钢、京煤等为代表的国有企业,以强劲资本快速切?健康养?产业。医美?业包括上游的耗材与器械?产商,中游的医美机构,以及下游的导流服务商,投融资热点集中在产业链中下游,涌现了诸如瑞?蒙特勒?胎素美容圣地、韩国整形美容、巴西整形美容等?批国际性、复合型知名美容康体旅游?的地。表1资本布局健康养?产业名录(部分)企业类型企业名称业务布局典型项?房企
万科护理型、?理型机构养?+社区型养?随园嘉树、怡园光熙长者公寓、万科幸福汇、杭州万科良渚?化村绿城学院式养?+养?度假乌镇雅园、颐养公寓保利养?机构+社区养?+适?化上海保利·西塘安平?年健康?活社区、?州保利中科·和熹会险企泰康?寿保险养?+?级养?社区泰康之家养?社区中国?寿跨代型中?端养?养?社区苏州阳澄湖国寿嘉园国企中信国安养?社区天下第?城养??镇国投健康养?地产+医疗服务业+医疗设备制造业北京国投?厦养?公寓项??州中成外经?厦养护院?开长照机构?开?草亚运村养?项?
北?集团综合养?服务北?国际健康城综合体三、康养产业模式解读:传统医疗模式产业化,新型模式不断涌现在?旅融合?背景下,传统医疗康养模式趋向产业化体系化,养?服务模式、农村集体养?模式、??中?模式等新型康养模式不断涌现,呈现出市场更加细分化、服务内容专业化、全家庭体验产品多样化等特征。(?)医疗康复模式医疗康复是康养产业的传统形式,以先进的医疗技术为核?,依托中西医疗产业资源和适宜的康疗养??候,配套完善的养?养?设施,提供专业化的医疗诊断、医护疗养、健康检查、康复护理服务产品。案例1.: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区——国家级医疗旅游开发园区基本简介:2013年2?28?国务院正式批复海南设?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区,并给予九项?持政策。项?位于琼海市嘉积镇城区与博鳌亚洲论坛核?区之间的万泉河两岸,规划?积约20平?公?。运营情况:产业带动效应初显,带动博鳌机场包机客流、博鳌地区会展业和周边餐饮服务业发展。园区落地项?增加近2000个就业岗位,2017年以来,先?区接待就医?员约2万?次,接待客商、游客已达1.8万?次。模式特点:国际医疗旅游服务、低碳?态社区和国际组织聚集地。项?特?:(1)完善的医疗产业链。园区包括世界顶级医院、国际组织基地、?端购物中?、特?体验居住区四?功能区以及由5个医疗养?组团构成的健康长廊。旨在建设以医疗服务业为重点的新兴产业园区,吸引国际?端医疗、研发机构进?、发展旅游性医疗和康复性医疗等。(2)医疗旅游导向。以健康检查、慢病治疗康复、中医养?保健、整形美容、先进医疗技术研发和孵化为重点,透露出潜在的巨?医疗旅游市场。(3)?项??资产注?。九?中央优惠政策?持,先?区管委会对接项?92个,正式受理项?58个,通过医疗技术评估项?36个,已开?项?20个,20个开?项?总?地?积1713亩,总投资198亿元,已累计完成投资约24.8亿元。案例2:迪拜健康城——世界级的健康护理中?基本简介:世界上第?个最全?的医疗保健?由区,建于2002年,位于迪拜河左岸迪拜市中?区域,距迪拜机场4公?。项?投资18亿美元,包括医疗区和健康护理社区,医疗区占地38万平??,度假疗养社区占地176万平??。运营情况:2016年迪拜接待医疗游客约32.7万?次,同?增长9.5%,医疗旅游市场总产值达3.8亿美元。模式特点:以强?财?和优越投资环境为?撑,植?顶级医疗服务机构和医疗教育,医疗与度假融合发展。特?项?:(1)顶级医疗团队。健康城由两家?规模医院,超过90家门诊和诊断实验室,1700余名医疗资格专业?才以及众多特?医疗保健和商业零售服务商构成。(2)特?替代性医疗服务。集顺势疗法、印度草医学、中医、尤那尼医学、?科、治疗性按摩、?然疗法、引导意象、泰志、普拉提、捏脊和瑜伽CAM的治疗?法等12个中西?医学治疗?法的替代性医疗服务。(3)持续护理养?度假服务。疗养度假社区包括美容中?、运动康复中?、健康护理社区医院、社区门诊诊所、疾病预防及疗养中?等,配套城市温泉别墅、养疗住宅,开展各种?娱活动。
预防及疗养中?等,配套城市温泉别墅、养疗住宅,开展各种?娱活动。(?)养?服务模式以需要不同程度专业养?照护服务的全龄长者为服务对象,机构养?、社区养?为主要形式,依托托?所、福利院、临终关怀医院、?年公寓、?年社区,提供养?服务、专业化医疗、康复服务、临终关怀服务等服务保障。从产品类型上看,主要有复合型、机构型、社区型养?、特?主题养?,全龄社区、嵌?式服务中?、?年公寓、医养结合型养?、旅游养?等养?业态。从运营模式上看,分为长期持有型、销售型、租赁集合型,常见盈利模式有押?制、会员制、保单捆绑制三种形式。案例1:上海亲和源养?综合社区——综合养?社区基本简介:位于上海市南汇区康桥镇,占地?积8.4公顷,建筑?积10万平??,户型?积为66-130m2(共838套)。地?建筑84477平??,其中?年住宅12幢,910套电梯公寓,可容纳1800名??;公共建筑8018平??,配餐中?2419平??。运营情况:亲和源股份有限公司开发,2005年投?运营,发展较为成熟,?前有1000多名???住,已在海南三亚、辽宁营?、浙江海宁、浙江宁波等地通过控股或参股的形式实现初步扩张。模式特点:以会员制?年社区为依托,融居家养?、机构养?为?体的中?端的养?社区。特?项?:(1)会议服务配套。集养?度假、?化休闲、娱乐购物、学习健?于?体的服务配套。国际会议中?:定期举办?型的国内、国际性研讨会。?年医院及护理中?:?年医院设门(急)诊部,护理院共设300张床位。服务设施:社区服务中?、医疗服务中?、家政服务中?等。?化娱乐健?设施和兴趣?组:配套?年?学、藏书阁、书法绘画厅等,开展英语唱沙龙、交际舞等20余个兴趣?组。(2)秘书式服务。?创秘书式服务体系,提供全?位、不打扰的养??活。“?活秘书”提供24?时各项?活服务,“快乐秘书”推荐组织社区内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组,“健康秘书”建?个?专属健康档案绿?书。表2上海亲和源养?综合社区案例2:北京市海淀区和熹会?年公寓——医养结合开发集团:保利地产,2012年保利开始全?性布局养?产业,成?“善居养?研究中?”和“中国?龄产业联盟”,投资运营6个“和熹会”机构型养?和“和悦会”社区型养?项?,分别由北京保利安平养?产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轻资产投资平台)和?州保利和悦健康养?服务有限公司运营开发。基本简介:位于海淀区冷泉林语?庄,运营总建筑?积约2.2万平?,内设200套居住单元,分为标准间、VIP套间、加护间,规划容纳230名??居住。运营情况:2012年11?22?正式投?运营,和熹会开业第?年期末?住率达到43.5%,开业两年(2014年底)实现运营收?平衡。模式特点:全龄三代居+医养结合+智慧养?,?活照料和康复关怀融为?体的养护型机构养?模式。特?项?:专业的医疗护理团队。定位以专业医疗保障为基础、?品质养?服务为核?的养?服务连锁机构,搭建专家、专业管理及专业养护三个团队,汇聚中?级医疗专家、医疗机构管理?才,?线照护服务?员为专业的?专院校护?,配套建设独?的综合门诊部,并有“999急救中?”驻点。盈利模式:处于会员制加房租的微利模式。居家养?提供适?化设计和上门养?增值服务收取的费?;社区养?通过提供健康?活馆商品和服务收取有偿服务费,以及机构养?收取的?租?与专业服务费。
案例3:乌镇雅园——学院式养?开发集团:绿城集团基本简介:位于浙江桐乡乌镇,总?积约为60万平??,核?区占地?积约1500亩,其中1000亩配套、500亩住宅。划分养?居住区、颐乐学院、度假酒店区、休闲商业区、雅达国际康复医院、养??范区六?功能板块。运营情况:2013年7??次开盘,项?有单层别墅、多层公寓、??层公寓等产品类型,主?户型以56平??、72平??、90平??和128平??为主,?次开盘共139套,10天内售罄。前期2000多套养?公寓和别墅产品已经全?售罄,售价还上涨50%。特?项?:(1)“学院式养?”——颐乐学院。建筑?积3.5万平??,以“颐、乐、学”为核?理念,以“?年?学”为组织?式,把园区内?年?的?常?活、学习、娱乐都调动起来,设置营养、社科、艺术、体育等72门课程,82项活动内容。(2)雅达国际康复医院。占地13万平??,床位350个,酒店式?端康复医院,德国专业医疗团队运营,为神经系统病患、亚健康?群提供康复治疗、?年全科门诊、专业体检服务。盈利模式:“产权出售+服务提供”。产权出售70年产权居住物业,服务包括基础性物业服务、健康管理服务、颐乐学院课程费?及相关内部设施使?费?等。从?前现状来看,主要依靠销售??养?居住产品来实现资?回笼。案例4:北京泰康之家·燕园——保险养?开发集团:泰康保险,?前在全国已布局8个医养实体项?,总投资额达到203亿元,包括都市医养社区、度假特?社区、联盟养?社区,项?有北京“泰康之家·燕园”、上海“泰康之家·申园”、成都“泰康之家·蜀园”、三亚“泰康之家·三亚海棠湾度假村”、苏州阳澄半岛“泰康之家·吴园等。基本简介:位于北京昌平新城核?区域,总建筑?积约31万平?,总投资约54亿元,共能容纳约3000户居民?住。引?国际CCRC养?模式,配备专业康复医院和养?照护专业设备,供独??活??及需要不同程度专业养?照护服务的??长期居住的?型综合?端医养社区,中国?家获得LEED?级认证的险资投资养?社区。运营情况:2015年6?26?开园试运营独??活区?住率达到了99.7%,2017年实现盈亏平衡,2018年开始盈利。模式特点:国际养?+长线保险资?+重资产投资模式。盈利模式:采?客户会员制模式,客户会员?年龄限制。客户可通过缴纳?门费、购买养??保险等形式获得?住资格,标准为:?门费的收取标准为20万元/户,“泰康乐享新?活养?年?保险(分红型)”保费200万起。特?项?:(1)专业养?照护服务。养?社区客户将根据?体情况分为6个等级,有活跃?者、独??者、协助?活、专业护理、记忆障碍、临终关怀等。(2)医养结合。配有?级康复医院——泰康燕园康复医院,可为社区??及周边居民提供慢病预防、治疗康复、长期护理、慢病管理、临终关怀的全过程医疗护理服务;对外与北京三甲医院建?绿?通道,社区签约999急救车驻场,可及时响应紧急医疗救治需求。(3)适?化设计,打造五星级舒适?活居所。社区设施进?60多项的适?化设计,独??活区分为三种户型,?积从64-181平?不等;护理区户型30平?,满?不同?体状况??的需求。案例5:平安养?养?综合服务社区开发集团:中国平安不动产集团
基本简介:位于浙江省桐乡市,总投资170亿元,总建筑?积约150万平??。模式特点:融养?公寓、亲情社区、度假休闲三?产品线,集?活、疗养、?园、休闲为?体的全龄化全配套养?养?社区。特?项?:“全龄化”+“?站式”养?。设置完善的社区服务,以养?服务为核?,提供健康、护理、医疗、膳?、康娱等??健康管家服务模块。社区内有以三级甲等医院瑞?医院为核?的三级医疗体系,从幼?园到?中的国际顶尖学校,全球专业养?管理机构量?打造的健康?活模式等健康服务。盈利模式:“租售并举”的模式来进?经营,可进?产权买卖,包含会员型养?公寓、产权型亲情社区和度假休闲。案例6:国寿嘉园·雅境——跨代型中?端养?养?社区开发集团:中国?寿与美国最?的?上市养?运营管理机构MerrillGardens(魅?花园)公司共同出资成?国寿魅?花园(苏州)养?养?管理有限公司。中国?寿战略布局“三点?线,四季常青”,投资苏州国寿嘉园·雅境、天津空港国寿嘉园·乐境、北京?兴国寿嘉园·韵境、三亚海棠湾国寿嘉园·逸境。基本简介:位于苏州阳澄湖半岛,?期建筑?积11.2万平?。模式特点:休闲养?、活?养?、持续看护和医疗康复等综合配套在内的跨代型中?端养?养?社区。特?项?:候鸟式连锁健康养?养??络。满?退休后四?基本需求(休闲养?、健康养?、康复疗养、医疗护理),搭载互联?技术,整合五?智慧应?(智慧?活、智慧健康、智慧家庭、智慧社区、智慧?融),建?“养?合伙?”和“朋友圈”?化,全?位、全智慧的配套构建可持续—健康—快乐?活社区。运营模式:依托专业优势,推出专属对接产品——“国寿颐享??年?保险(分红型)”,客户可通过购买该产品(?付60万,连续付5年,共付300万),拥有?住养?养?社区的资格。(三)医疗美容模式当前,颜值经济席卷全球,从美国刮起的医疗美容风影响世界。医美?业产业链中,中游美容机构包括公?医院整形美容科、?型连锁医院、中?型民营整形医院、?型私?诊所四?类。?业主要收?来源于美容外科和美容?肤科,美容外科包括眼部整形、?部整形、胸部整形、?部轮廓、吸脂塑形、私密整形等?术类项?;美容?肤科包括祛斑美?、激光脱?、超声?、热玛吉、注射除皱、瘦脸针、玻尿酸等??术类项?。当前世界知名的医疗美容?的地有瑞?、美国、韩国、巴西等国家,瑞?以?胎素美容闻名世界,韩国以全民化的整形?术受到周边国家消费?群青睐。据统计,按实际施?整容?术次数计算,最多的国家为美国,每年约达311万次,排名世界第?,韩国排名第七位,次数约达65万次;以“?均”(以每千??为准)为准计算,韩国排名?于美国,为13.5次,排名世界第?。案例1:韩国?尔江南区狎鸥亭整形?条街基本简介:以狎鸥亭洞的?字路?为中?,东?清潭?字路?,西?新社?字路?,约3公?的半径范围内云集400多家整容医院,200多家整容诊所。模式特点:“美容+旅游”模式。依托其国民整形?化、韩流输出和社会颜值经济发展,以医疗美容、整容技术为核?吸引,覆盖全?位的外科整形项?及完善的产业链,带动?附加值的医疗观光,迅速发展成韩国的重要?柱产业,使韩国成为全球医美渗透率最?的国家。特?项?:(1)相对低廉的价格。韩国医美?主定价,相对于欧美国家?术费?价格低廉许多。(2)产业成熟,技术优越。随着整容?术的普及化,韩国有2500多所整形医院,10000多家各类医疗美容机构,2000名注册专业整形外科医师,规范的整形机构通常拥有较为先进的设备和技术?超的医师。(3)针对海外者的重视服务,?品质的美容机构均会提供中?、英?、??的咨询翻译服务。
(4)全覆盖的整形项?。包括颜?轮廓(Allforone?术、四?脸矫正、颧?缩?术、额部整形术、?毒素)、体型整形(脂肪植?、Bodytite脂肪整形)、???术(?体软?隆?、?翼缩??术、隆?尖、玻尿酸隆?)、乳房整形(隆胸术、乳房重建术)、眼部?术(双重埋线法、?痕开内外眼?)等项?。案例2:瑞?静港医疗中?基本简介:位于瑞?疗养圣地Montreux市内,紧邻?内?湖,背靠阿尔卑斯?,是全球著名的抗衰?专业机构,拥有80间设备齐全的湖景房间,病?可以选择豪华单间、初级套房或豪华套房。运营情况:成?于1983年,以抗衰?再?治疗为主,加上DNA检测、端粒检测、营养检测、个性化制定膳?补充剂等综合服务能?,吸引诸多世界健康旅?者。特?项?:(1)治疗技术先进。采?最先进的全器官精华素治疗?案,超越传统的??肝脏精华素,更好的延缓衰?。(2)规模最?的专业抗衰?治疗中?。瑞?卫?部批准进?抗衰?治疗的?共有12名医?,瑞?静港就拥有3位著名的医?和20名医护?员,可以提供真正的24?时的治疗和护理,保证疗效和安全。(3)个性化治疗。拥有独?的治疗中?、住院部、康复疗养中?、体检设备和实验室,可以针对不同体质和衰?程度进?个性化配?治疗,针对性地改善衰?。(四)??中?模式??中?模式是指为?产母亲提供专业产后恢复(即坐??)服务的场所,针对产妇和婴?提供专业服务的?消费服务。随着?胎政策开放、新?代消费理念升级、中国妇幼保健协会《产后母婴康复机构指南》等政策出台,??中??业增长迅猛,预计2022年??中?市场规模将在320亿元以上。当前,??中?护理模式主要有:以“?嫂为主+中医调理”的传统式、“聘?专业护?为护理?员”的台式和韩式、“国际化亲密育?理念和专业产褥期保健内容为标准”的英美式三种类型;商业模式有:社区式、酒店式、医院附属式、独栋别墅式等经营模式。针对婴?提供专业护理、?长检测、巡房健诊、婴?设施及特?项?等;针对产妇提供产后体检、?活护理、专业护理、营养??餐、?理辅导、美容保健等涵盖产前产后的系列服务,同时不同的??中?还会有不同的特?项?,例如开展各类健康培训讲座和休闲交谊活动。案例1:敦南真爱??会所基本简介:2008年在台北成?,唯?连续五年获台湾官?颁发的??会所最?奖项的??会所品牌,也是台湾??会所?业服务九?标准的建?者,在??会所发源地台湾有?业“督导”之称。运营模式:2011年,敦南真爱正式进?内地。2016年7?,和母婴垂直媒体妈妈?作为合作伙伴,2017年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开业两家,?前完成5家直营店,34家加盟店布局,有品牌加盟、委托管理和技术加盟三种?式。模式特点:以专业护理?员为主的集体照护模式,??端消费。特?项?:(1)医疗级标准化管理。台湾??中?有直属监管机构,在照护要求、硬件设计、运营?式、?员配置上形成了统?的?业标准;??中??多采取集体照护模式,照护?员以护?为主,没有?嫂从业?员。(2)台式??餐。台湾产妇?住??中?选择??餐的?例超过70%,通过体质测评、中医把脉、营养师配餐,制定个性化营养计划和3+1阶段渐进式调理。服务内容:提供孕期指导、妈妈护理、宝宝护理、台式营养餐、育婴早教、产后修复、专家指导、增值服务??服务类
服务内容:提供孕期指导、妈妈护理、宝宝护理、台式营养餐、育婴早教、产后修复、专家指导、增值服务??服务类型。与资深三甲医院合作,专家坐诊多对?服务,提供TRP检测、产后瑜伽、产褥操、喂养指南、??膳?、古?养发泡脚、育婴早教、黄疸检测、24H全?健康检测、脐部护理、宝宝游泳、育婴早教等??类母婴服务项?。盈利模式:第?阶段,通过提供个性化服务和产品获取利润,如母婴护理、??餐、产后形体修复、母婴?品销售等;第?阶段,资本运营和品牌扩张;第三阶段,产品、服务创新、相关市场开发,如产后婴?早教、母婴商场等;第四阶段,寻求战略联盟和合作伙伴。(五)农村集体养?模式?前国家政策正在向农村和养?两个?向持续倾斜,处于农村养?模式实践性探索过程中。养??式主要是以互助养?为形式的政府、村民、社会?治养?,包括互助幸福院、互助养?合作社、互助照料中?,资?来源有政府资?补贴、村集体公有投?、社会慈善募捐。案例1: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村级慈善幸福院基本简介:武陟县总??74万?,60岁及以上?年?约10.2万?,占总??13.8%。模式特点:“慈善+养?”模式。在全县农村积极推进“村级慈善幸福院”建设,为??农村?年?提供就餐、?活照顾、?间休息、休闲娱乐等服务,提升?年?幸福指数,形成“政府+慈善+村级+个?”四级联动的新型农村养?服务模式。特?项?:(1)养?补贴和以房养?。多?筹措资?,保障慈善幸福院持续运营,采取“政府扶持、慈善捐赠、乡村补充、??缴纳”的办法进?筹集。政府给予每所慈善幸福院扶持?;县慈善协会采取以奖代补形式,根据各村慈善幸福院建设、运营情况给予物资配套、资?补贴,确保幸福院正常运?;村级组织主动筹资积极推?“以地养院”模式,每村给慈善幸福院划?地,?于种粮?、蔬菜,解决幸福院??吃饭问题。(2)?年活动。建?开放书画室、图书阅览室、?年?学等,组织各类戏曲、戏迷团队,经常开展戏曲、电影等输送服务,定期开展主题讲座、?体?赛等活动,组织门球、象棋、跳棋、??剪纸等趣味?赛,开展慈善?菜园、养殖园等活动,丰富在院活动内容。(3)部门义?组织和社会义?组织。采取“聘?与义?”相结合的?式,通过村委会推荐、县慈善协会考察,选?村民?院服务,并积极吸纳志愿者。在服务模式上,以“?天?院接受服务、参与活动,晚上回家享受家庭?活”为主,“?+?”全天候服务为辅。案例2:福建泉州永春县农村居家养?服务站基本简介:永春县60周岁以上?年??达8.6万?,占总??14.28%。模式特点: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城乡养?服务体系,打造“15分钟养?服务圈”。规划?2020年,每年新建30个农村居家养?服务站(农村幸福院),提升20个农村居家养?服务站,农村养?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70%以上。特?项?:(1)县、镇、村多级养?服务?络和运营。建设农村区域性养?服务中?,通过承包、委托、合资合作等公建民营?式,将乡镇敬?院打包或分期分区打包交由专业化养?服务组织或企业连锁化运营。截?2018年10?,全县拥有各类养?床位数2757张,每千名?年?拥有养?床位数32.1张,敬?院床位使?率35.2%,?住??275?。(2)?中低端养?市场供给。政府托底,重点保障经济困难?年?、孤寡?年?、计划?育特殊家庭?年?和做出特殊贡献?年?等的养?需求,加强公办保障性养?机构、经济型养?机构和?年康复护理机构,增加社会化养?服务供给,保障中、低端养?市场供应。(3)护理型养?服务和?体化医养结合项?。推动护理型养?院建设,加强?年护理院、?年康复疗养院、综合医院、?年专科医院等养?机构和医疗机构协作,打造以养?照护、健康服务、?活扶助、?理慰藉、?体娱乐为?体的医养结合项?。(4)?年活动组织。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村委会、?年协会等作?,积极培育养?服务社会组织,依托农村社区综
(4)?年活动组织。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村委会、?年协会等作?,积极培育养?服务社会组织,依托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站)、综合性?化服务中?、村卫?室、农家书屋、全民健?等设施,为留守、孤寡、独居、贫困、残疾等?年?提供丰富多彩的关爱服务。(5)惠民养?补贴。为永春县户籍80周岁以上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年?发放?龄补贴、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六)发展趋势:(1)康养产业互融共?性强。当前,康养产业与旅游业、医疗产业等诸多产业深度融合,呈现多种模式多元开发的状态。(2)康养产业市场更加细分。医疗康复传统模式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另???,在当前消费多元化的影响下,社区养?模式、母婴康复模式、农村集体养?模式等?众细分市场康养产业也逐渐发展。(3)关注全年龄康养产品。除针对银发养?客群的养?养?产品外,针对?童、母婴群体、中青年?群等不同年龄段的系列康养产品不断发展。(4)康养产业服务更加专业化便捷化。如养?服务模式中,除传统养?机构、养?院形式外,?间照料中?、居家社区养?服务机构、延续护理机构等服务类型成为趋势。四、展望发展康养产业,是提升?民健康?平和?活幸福感的重要基础,是应对中国社会结构新变化、???龄化挑战的长久之计。国?对于?命长度、丰度和?由度的不懈追求,赋予“康养”更多精神?化内涵,给予康养产业更多内涵融合和产业外延的可能性。(?)康养产业将是?附加值产业。康养产业是涵盖?化、旅游、医疗等诸多业态的备受国民关注的新兴产业,随着旅居康养、医疗旅游、社区养?等多元模式的发展及以房养?、信?消费、疗养复合信托等新产融模式的出现,康养产业将会成为多元消费并存、产业链条化、产品创新化、资本社会化、智慧引领化的?附加值产业。(?)农村集体养?模式将是未来康养产业的重要布局,要将农村养?纳?到乡村振兴战略中通盘考虑谋划。?先,要放开养?服务市场,实?政策兜底养?,加?医疗设置供给和医疗养?服务保障。其次,推动?上?下的政府推?向?下?上的“?发机制”转变,充分调动乡村村民???量,挖掘创新居家养?、互助养?、以地养?、“妇?乡亲”养?等养?服务供给?式。同时,要关注?年?家庭,引导青年就业、落实义务教育,阻断贫困代际转移。(三)专业化养?服务和长期照护的养?项?将是健康养?模式的有效突破点。当前,我国康养产业深耕社区养?模式,国内?端养?地产的兴起主要源于地产?业升级,总体呈现养?地产化。随着养?地产竞争加剧,未来竞争内容将转向专业化养?服务本质,地产?业特征将会向延长后产业链中单?地产节点的专业化转变,地产租赁回报模式将转向基于多元服务的更具选择更富弹性的利润群。基于服务内涵本?和服务对象,?向普通?年?的?常照料和?向?龄或疾病?年?的专业化长期照料,将成为养?服务模式的专业化服务重点。”
篇七: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
《文旅融合发展背景下的文化馆(站)服务》
摘要:本文通过探讨文旅融合背景下的文化馆(站)服务,分析文化馆(站)服务的新方法、新内容,文化馆(站)在文旅融合发展背景下的服务功能调节,文化馆(站)作为免费开放的重要文化阵地,其强调公益性、共享性的特征,使得文化馆(站)融入旅游路线具有先天的优势
摘要:新形势下,文旅融合已经成为文化事业发展的大势所趋。面对新的发展方向,作为基层文化的骨干力量,地方文化馆(站)必须改进工作方法、探索创新路径,使公共文化服务适应新形势,满足人民群众新的文化需求。本文通过探讨文旅融合背景下的文化馆(站)服务,分析文化馆(站)服务的新方法、新内容。
关键词:文旅融合
服务
资源
一、文旅融合的发展背景
隨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在我国迅猛发展。2019年,国内全年游客已经达到60.1亿人次,旅游收入达到57251亿元。可以说,旅游业在重塑地方经济结构,助推地方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这样的形势下,文旅融合成为各地的发展规划重点之一。一方面,旅游本身是物质文明建设到一定程度后,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所衍生的、物质消费和精神享受并重的消费行为,因此,旅游自然而然地和文化具有先天融合性;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越来越健全,越来越完善,各地的文化遗产也逐步被保护、被重视,文化资源不断被发掘,这为旅游发展注入了文化气息和文化活力,也使得公共文化设施与文化资源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
“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作为当前文化和旅游部门组建后确立的总的工作思路,确立了文旅融合的理念,指明了当前文旅融合发展的基本方向,也为文旅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基层文化馆(站)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
二、文化馆(站)在文旅融合发展背景下的服务功能调节
文化馆(站)作为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前沿阵地,集中体现了其所在地域的文化内涵和内蕴。面临文旅融合发展新趋势,文化馆(站)要紧跟时代潮流,具有前端意识,首先做到改变传统模式,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上,进行自我功能调节。
.
(一)服务功能扩展
文化馆(站)作为免费开放的重要文化阵地,其强调公益性、共享性的特征,使得文化馆(站)融入旅游路线具有先天的优势。尤其是近年来,各地区文化馆(站)建设如火如荼,从硬件设施到软件设施都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健全,因此,极适宜作为接待游客进行文化体验、精神休闲的场所。
在旅游人次不断增长、旅客人数不断增多的情况下,就必须对文化馆(站)进行改造和扩张。一方面,要在场地面积上有所扩张,使其具备接待大量旅客的空间,避免因空间不足阻碍旅游途径的展开;另一方面,要对馆内功能进行扩张,使文化馆(站)在履行公共文化服务职能时,其功能不仅靠近文化,也更加贴近旅游。在进行展览、论坛、讲座、培训等项目时,要更加具有吸引力,内容更加广泛,切合旅游文化的内涵。基层文化站也要与时俱进,同步扩张自身功能。文化站要统筹区域内村镇文化项目,带头组织和引领本地旅游文化活动,彰显旅游文化特色。
(二)服务功能填充
在文化馆(站)进行功能扩张的前提下,也要充分发挥其功能优势,不能仅仅进行功能扩张,而在实际工作中却不将其落到实处。现今情况下,很多文化馆(站)已经萌发了切合旅游融合的想法,但在具体工作中,对自身功能利用大大不足,还停留在过去景区收取门票这种老旧的、单一的观光旅游形式上。这不仅浪费了文化馆(站)功能扩张的成本,一定程度上也与文化馆(站)本身公益性、共享性的特征相悖。在进行文旅规划和实践过程中,文化馆(站)要认清自身多元化的功能定位,将文化、娱乐、旅游、消费四方面融为一体。一方面,要充分运用自身所具备的丰富的群众文化资源,通过文化下乡、文化进社区、文化进校园等文化公益活动,丰富地方旅游文化资源,带动地方旅游文化特色的提升;另一方面,塑造文化馆(站)成为地方文化标志,使文化馆本身成为景区文化生态的一部分,并结合文化站进行多方联动,这既做到了有效利用资源,同时也能够更全面地发挥文化馆的文旅功能。
三、深度挖掘民俗文化
民间民俗文化对地方文化的建设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其本身作为旅游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够促进地方文化旅游发展。随着旅游业在国内的兴盛,很多地方已经有意识地进行民俗文化的保护,并加大开发程度。文化馆(站)作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机构,整合民俗文化资源,宣传民俗文化特色,促进民俗文化发展,是其职能范围内极为重要的一块。因此,在实际.
工作中,文化馆要通过文化站连接,主动与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老手艺人进行联系,帮助扶持民间艺术传承发展,开展民俗文化培训活动,带动当地一批人参与到民俗文化的建设中来。
四、文创产品
文创产品既体现了文化创新,同时也具有连接和拓展消费市场的作用,因此,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在当前形势下,越来越受到重视,是文化馆(站)必须探索的崭新道路。文化馆在将文创产品的开发和市场拓展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时,既要注重文创产品的市场性,也要注重文创产品的社会效益。要组织专业人才,有针对性地研究文创产品开发,分析解决策略,并通过文化站扩大文创产品的辐射范围。
参考文献:
[1]王慧聪.论文化馆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中的作用——以山东省文化馆系统为例[J].人文天下,2019(19).(作者简介:耿佩君,男,本科,黑龙江省林口县文化馆馆长,研究方向:群众文化)(责任编辑
象话)
.
篇八: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
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拓展与模式创新*耿达1饶蕊2(1.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昆明650091;2.云南师范大学泛亚商学院昆明650092)〔摘要〕
随着文旅融合在理论与实践层面的不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与发展模式也需要进一步拓展与创新。文章以云南丽江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空间重构提升城市文化消费结构与质量为案例,指出在新时代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需要把民众“需要的”和“想要的”有效结合起来,通过构建具有地方感与体验性的文化场景,以促进文化消费来连接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旅游产业。文章认为具体重构路径在于打造文化综合体、深挖地方性知识、强化整体性治理,另外还要为未来大文化体系预留可操作的空间。〔关键词〕
文旅融合公共文化服务文化场景文化消费空间重构〔中图法分类号〕
G249.2〔引用本文格式〕
耿达,饶蕊.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拓展与模式创新[J].图书馆,2021(2):1—7.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是新时代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随着2018年3月我国文化和旅游部的组建,政界、学界乃至社会大众都对文旅融合的相关命题进行了广泛探讨。当前,文旅融合在“理念融合、职能融合、产业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交流融合”方面正有序发展。文旅融合涉及到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和旅游业三个不同行业领域,学界对文旅融合背景下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研究相对较多,这主要基于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具有相同的市场属性,尤其在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方面具有一定的实践探索经验;而对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尤其是对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还缺乏深入的研究。新时代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有何变化?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旅游产业之间的边界在哪?如何有效融合?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回答这些关键问题有助于找准文旅融合的最大公约数和最佳连接点,进而促进文旅实现深度融合。1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拓展中国文化政策在经历了从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公共文化服务的演进后,公共文化服务的概念和内涵逐渐清晰,并被纳入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规划且上升至国家法律的高度。随着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特别是在新时代文旅融合背景下,当前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还存在一定局限,导致在具体实践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因此,需要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概念形成做历史梳理,并结合时代背景,进一步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使其能够包孕文化旅游产业的公共性议题。公共文化服务的概念首次提出是在2005年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上,随后在2006年出台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专门开辟章节明确了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具体规划。以此为契机,学界开始雨后春笋般涌现出大量关于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如较早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深圳“乡村振兴战略下西南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文化空间建构研究”(项目编号:20YJC85003)的*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青年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2021年第2001(Library)学派”代表学者陈威认为公共文化服务就是由“以政府部门为主的公共部门提供的、以满足公民的基本文化生活需求为目的、向公民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1]。把公共文化服务界定为“基于社会效益、不以营利为目的、为社会提供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公共文化产品的资源配置活动”[2]是政府和学界的基本认识。“十二五”时期,政府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为抓手,加大公共文化建设投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由此,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就成为“十三五”时期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2015年1月颁布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指出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并从基本服务项目、硬件设施和人员配备方面制定了《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年)》。紧接着2015年5月颁布的《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意见》提出要转变政府职能,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在购买主体、承接主体、购买内容、购买指导性目录和购买机制等方面明确了要积极有序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要求。这一阶段,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标准化、均等化,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格局成为政府和学界探究的重点。2016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从立法的高度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管理、提供、保障等方面予以明确规范。其中总则第二条对公共文化服务进行了界定:“本法所称公共文化服务,是指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以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为主要目的而提供的公共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活动以及其他相关服务。”[3]至此,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已经清晰和明确。“十一五”
“十二五”时期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认识主要是基于文化福利观,旨在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通过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构建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十三五”时期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认识主要是基于文化治理观,旨在满足公民的基本文化需求,在前期“量的增长”基础上通过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来实现“质的提高”,构建高效能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简要回顾“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基本脉络,我们可以发现政学两界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认识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实践探索的推进而愈加清晰,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也更加丰满。可以预见,在即将到来的“十四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一个重点方向就是如何有效与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提高公共文化服0022021年第2务效能,促进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发展需要突破当前的文化福利观和文化治理观,不但要考察“公共性的文化”,而且要更加关注“文化的公共性”。“文化的公共性”是有效连接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旅游产业的支点,在实际工作中不是强行区分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旅游产业,而是整体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4]。因此,有必要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理论内涵进行再认识,使其能够充分包孕文化旅游产业,尤其是旅游公共服务的方向。如何在新时代文旅融合背景下整合资源,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需要明确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旅游产业的边界,更需要积极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找准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旅游产业的最大公约数与最佳连接点。当前国家文化政策将文化领域区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明确了两者的业务边界和责任边界,从属性上将文化事业定义为由政府主导整个生产和供给的过程,侧重公益性、公共性的行业体系,其特点是具有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目的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而文化产业则是由市场主导的,由市场主体依据市场需求,向社会公众生产和提供带营利性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经营性行业体系,其主要特点是市场性、营利性和分众性,目的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多样化文化需求。“文化生产的社会规制与资本规制决定了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在性质与功能指向的差异,也导致了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在市场、生产和分配领域的区隔。”[5]这也使得在事业和产业各自领域运行的两种相互割裂的文化资源配置形式,均无法有效实现文化资源的高度整合和最优配置;同时,信息不对称导致了文化供给领域的决策环节在公共文化服务层面不免出现迟钝和偏差,在文化产业层面又存在局限和误导,这直接影响了文化领域的产品服务供给与群众文化需求的顺利对接。从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公共文化服务是国家视域下移与聚焦的结果,其脱胎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确立的文化事业体系,是对文化事业体系的内涵超越[6]。文化事业代表的是一种国家话语,它通过国家资源配置建立行业的单位管理体制,文化生产和供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半封闭系统;文化产业代表的则是一种市场话语,它通过遵从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建立产业的管理经营机制,注重市场理性和经济效益,是一个竞争性开放的系统;而公共文化服务则代表着公民话语,它是以人民为中心,通过政府主导和社会力量参与建立的一种“上下联通”的交流对话机制,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并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相统一的原则,是一个包容的、开放的多元系统。公共文化服务在理论价值上能够解决文化事业供给的“不到位”和文化产业供给的“到不了位”问题,是解决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路径。而且,公共文化服务能够为文化旅游产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公共文化扩展和充实了文化和旅游的设施基础,公共文化丰富和增强了文化旅游的传播能力,公共文化内涵式延展了文化旅游的时间。”[7]旅游产业提供的是民众“想要”的东西,而文化领域提供的是考虑民众可能“需要”什么。不同于文化和旅游“体用二分”阶段,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是“体用一致”的相互赋值的过程[8]。新时代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需要把民众“需要的”和“想要的”有效结合起来。因此,公共文化服务要将文化事业和文化旅游产业这两种认知观进行综合,构建一种文化政策的“宽松路径”(LatitudinarianApproach),这是审美观包容、能被人广泛获取的路径。宽松路径的公共文化政策忠于宽广审美表达的高标准,同时又尽可能广泛地使人能获得卓越的文化,为不同地区、社会阶层和教育背景的人服务[9]。具体而言,就是要打通事业和产业的边界,促进其融合发展。就公共文化服务而言,部分操作环节引入市场机制是实现文化资源优化配置和信息共享的有效措施。其实质是将行政计划的调控与市场竞争机制相结合,针对社会公众的文化需求,进行信息资源的对接和共享,使文化供给的总量与文化需求的总量达到动态平衡,从而促进文化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文化消费的良性增长。总之,新时代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建构需要重新思考其公共性、文化性、服务性和体系性,结合公共文化服务的本体和客体,连接服务的实施者与接受者,追求文化的公共价值内核,塑造有内涵的文化产品,提供有温度的品质服务,构建有体系的供给系统,真正实现文化培根铸魂、温润心灵的作用。2营造文化场景: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的丽江实践文旅融合给公共文化服务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从服务对象看,公共文化服务侧重于本地居民,而旅游则更关注的是外地游客;从工作性质上看,公共文化服务偏重于事业属性,注重社会效益,而旅游则更强调产业属性,注重经济效益。但是在具体实践中,文化与旅游已经紧密相连,“体用一致”。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需要从耿达、饶蕊: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拓展与模式创新供给侧和需求侧共同发力,根据时代语境、地域特色、文化诉求,从口径更宽、涵盖更广的日常文化生活入手,立足于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10]来满足人民群众(包含居民和游客)的美好生活需要。丽江,这个曾被西方人称为“被遗忘的古国”“与世隔绝的美丽地方”,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国内外游客向往的文化旅游胜地。丽江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旅游资源,美丽壮观的自然景观与绚丽悠久的民族文化相辅相伴。早在2004年丽江便明确提出打造“文化旅游名市”的目标,之后进一步确立了“文化立市,旅游强市”的发展战略。丽江是实施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先行者,丽江在文化旅游崛起中创造了一种文化和旅游高度融合、互动发展、壮大产业、繁荣事业的新模式。这种模式改变了以往旅游的单调做法,为旅游注入文化灵魂、彰显了生机活力;也使文化获得宽阔的载体,拓展了无限的市场空间,让产业发展获得了精神动力支持[11]。根据丽江市文化和旅游局官方网站统计数据,2008—2018年,丽江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由625.49万人次增长至4643.3万人次,年均增速为22.20%。其中海外游客由46.58万人次增长至119.42万人次,年均增速为9.87%;国内游客由578.91万人次增长至4523.88万人次,年均增速为22.83%。旅游业总收入由69.54亿元增长至998.45亿元,年均增速为30.53%;截至2018年5月,丽江市有旅行社199家、星级饭店155家房间11232间、特色民居客栈118家[12]。文化旅游产业已成为丽江名副其实的龙头支柱产业。在丽江文化旅游产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尤其是近年来丽江古城景区游客投诉率长期居高不下、游客人身财产安全事件频发、古城原住民与旅游经营者矛盾冲突、景区产品质量下降、旅游设施品质退化等诸多问题造成不良社会影响。2017年2月,原国家旅游局对丽江古城5A级旅游景区做出严重警告的处理决定。丽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亮起“黄灯”的重要原因为商业氛围浓重、文化原真性的丢失。其根本原因在于丽江文化旅游产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过于强调产业化的开发,而对公共文化服务重视不足。在新时代文旅融合背景下,丽江市政府意识到文化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规范的文化旅游市场,也离不开健全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旅游产业互动融合是提升丽江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的重要途径。由此,在新时代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诉求下,丽江市通过建设具有地方特色与体验性的文化场景,促进文化消费来连接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旅游产业之间的链条,以实现文旅深度融合的空间生2021年第2003(Library)产,达到消费空间与服务空间的协同发展。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都需要通过构建一定的文化呈现的场景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场景是旅游目的地空间、场所和文化、价值观、生活方式等集合形成的场域和情景,是容纳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旅游产业的装置。新芝加哥学派的代表学者特里·克拉克和丹尼尔·西尔通过对后工业城市发展的研究提出了场景理论,他们认为场景是具有地方整体文化风格或美学特征,涉及消费、体验、符号、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等文化意涵,文化场景赋予城市生活以意义、体验和情感共鸣[13]。文化和价值观通过场景来反映和塑造着人们的空间行为动机与现代生活秩序。实际上,场景理论揭示了各种消费实践活动的符号意义。各种城市生活娱乐设施组合所形成的具有文化价值取向的场景存在真实性、合法性、戏剧性三个维度。真实性是对的考量,关注身份界定与自我认知,即能否代表本土性或社会团体的文化认同;合法性是对“行动的理由”的考量,关注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的耦合程度,即行动的逻辑是功利主义或平等主义的;戏剧性是对“如何展示”的考量,关注外在、共同的自我表现,即表现形式是敦亲睦邻、个性张扬、魅力时尚或正式拘谨的。丽江市政府为了消融城市商业氛围浓厚的气息,积极运用文旅融合发展的场景思维,打造了以恒裕公民居博物馆、手道丽江民间手工艺术馆、方国瑜故居、雪山书院、纳西人家、王丕震纪念馆、纳西象形文字绘画体验馆等为代表的18个文化院落,营造具有地方特色与体验性的文化场景。在文化院落的建设过程中,依托纳西民族文化,借助本土文化名人要素,向游客提供免费的艺术展示、文艺展演、文化体验等活动,营造出质朴的民族文化氛围。丽江古城打造文化院落符合场景理论的三个主体维度。其一,提高场景真实性,构建本土性的文化认同。丽江古城里酒吧和店铺较多,商业气息浓厚。旅游产业的过度开发造成了经济剥削及文化破坏等问题。(其强大的文化消融功能吸收扎根在地方的、特色鲜明的风俗和信仰,将这些风俗和信仰放进全球的搅拌机里搅拌成黏稠的大杂烩,以方便做出回应的大众市场。)文化真实性的丧失使丽江古城仅仅成为游客印象中的“艳遇之都”,而厚重的民族特色文化仅仅是艳遇的背景。当地一位老者表示“在丽江古城内有低俗超越高雅的现象,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受到了巨大冲击,很明显的就是喧闹的酒吧街,文化矛盾非常突出”。为提升丽江古城文化内涵,开展传统文化展示体验点建设,丽江市古城保护管理局和丽江纳西文化传习会联合打造了古城文化院落。例如2017年4月18日开0042021年第2馆的天地院,就是古城保护管理局打造的第18个丽江古城民族文化展示窗口。天地院是典型的“一进三院”式纳西族传统民居,据天地院负责人和学光教授介绍,“天地院已经有150多年的历史,在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的支持下,在去年四月份打造开馆的文化院落,主要面向游客展示两个文物展馆和纳西族传统的歌舞演出,演出人员多半是我的学生,还有一些在乐舞大赛中挑选出来的优秀的民间纳西艺术人才。开馆近两年的时间里,在政府及领导的支持下,天地院的工作不断完善,宣传面不断扩大,得到了游客的一致好评。每年来参观的访客人数近5万人,即使是丽江旅游的淡季,天地院的访客还是不断增加”。天地院收藏展示了丽江古城历史文物、茶马古道文物、东巴古籍、纳西东巴家居等,天地院内每天还分三个时段循环上演纳西族特有的东巴舞谱舞、“热美蹉”、“呀哈哩”、“阿丽哩”、树叶、羌笛、纳西古乐等一系列特色文化活动。天地院对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均免费开放,而此前天地院是收费的。“说实话,此前收费时,院子很难维持,而且游客感兴趣程度不高,较难提升古城文化。好的是,在古管局的大力支持下,现在打造成古城免费文化院落,对于古城的意义更大,游客实际收获也会更大。”从收费到免费,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让更专业的社会团体提供了更地道的文化服务,不仅盘活了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还通过文物展示、歌舞表演等方式,丰富游客了解古城、体验古城的方式。其二,遵守场景合法性,加强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约翰·厄里针对旅游业效应的复杂性与矛盾性,提出了一个要害问题:“我们必须问:为谁发展?许多旅游设施对当地的大多数人几乎没有什么好处。同理,许多旅游目的地的财富分配是极不平等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获利甚微。当然,这取决于当地的所有制关系。”[14]丽江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除了作为展示的文化政策之外,更加强化文化政策“本身”,即重视公共经费资助艺术的政策与文化身份的协商构建政策。诸如通过加强对名人故居纪念馆、民俗文化展示馆、纳西民俗博物馆等特色文化设施和人文景观的建设工作,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还通过与美国全球遗产基金会合作,共同出资完成了具有历史文化保护价值的299户传统民居、236个院落的恢复性修缮;加快培育传统工匠、民间艺人、丰富老字号特色产品,尤其注重对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丽江市政府每年安排1000万元作为民族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保障文化遗产的可延续性和传承性,同时完善了古城旅游服务基础设施,提升了文化遗产安全保障能力,实现“你真的是谁”
了古城传统民族文化的有效挖掘、整理、传承和展示。通过开展“和美大研邻里文化节”等各类民族民俗文化活动,吸引原住民回归古城,三年来参与人数累计达34337人,原住民的回归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三,涵养场景戏剧性,鼓励多元文化的包容开放。托尼·本尼特认为文化治理需要不同的多样性话语,它确认的多样性源头有“亚国家的”“多国的”“土著的”“移民的”“本土的”,还有“市民的”“行政的”“社会的”“经济的”“观念的”多样性语境。本尼特列举了四种权利原则,它们是:“平等机会”、给“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有效发挥作用的文化手段”、“通过富有想象的机制培养文化多样性”以及“培养推动多样性的责任感,以期确保不同文化持久的互动”[15]。丽江不仅是“艳遇之都”,还是民族文化艺术之都。丽江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全市有纳西、彝、傈僳、白、普米等22个少数民族,其中有12个世居民族。众多的民族构成,悠久的历史文化,造就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丽江正在积极创建“中国国际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加注重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并通过世界性的话语表达“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目标。丽江古城打造的文化院落,是在文化旅游活动中由目的地建筑、场所、景观等硬件环境和其文化主题、价值观、生活方式、活动、体验、审美、情感等集合形成的一种文化场景,是能有效容纳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旅游产业的装置,不仅是蕴含地方文化特质和文化意义的体验空间,还是能提供高品质体验产品和服务的消费空间。3空间重构: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的模式创新基于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探索的阐述,我们可以发现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的模式创新关键在于空间重构,营造一种使当地居民和外地游客都能感到舒适的文化场景。公共文化服务本质上是一种公共文化空间的建构过程,新时代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模式创新亟须进行空间重构,即由管治空间向服务空间、由权威空间向生活空间和由单项式空间向互动式空间转变[16]。公共文化空间是公共文化设施与公共文化活动及依附于其上的一套文化价值观念系统和文化治理体系。根据亨利·列斐伏尔空间三重性(空间实践、空间的表征和表征的空间)的分类[17],可以大致将公共文化空间分为物理空间、活动空间和制度空间三个维耿达、饶蕊: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拓展与模式创新度。公共文化空间的建构要基于物理空间、活动空间与制度空间的协同联动,只有社会内部形成的自然性秩序与外部嵌入的建构性秩序有机耦合才能促进公共文化空间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在物理空间上,要打造文化综合体。公共文化物理空间是公共文化生活与生产的场域,主要是指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美术馆、体育场馆、文化广场和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也包括名人故居、传统民居、宗庙、祠堂等传统公共文化空间。博物馆等现代公共文化空间所生产的可参观性文化目的是向非专业的人群传递专业知识,在这种文化交流的语境下容易与参观者产生隔阂。新时代文旅融合背景下,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诉求,需要打造一种文化综合体,既能够传递公共文化知识,又能够促进文化消费。文化综合体作为文化存在的一种空间形式,由文化景观结构、文化区域结构和文化服务中心等有机结合而成,文化综合体既是消费的空间,又能产生空间的消费。文化综合体可以归纳为观演、博览、教育、生产四大类型,它是以文化生产为基础、文化体验为特色、文化休闲与文化商业为重点、创意产业为延伸、会展商务为辅助,将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有机融为一体,并通过促进文化消费来展现城市文化的公共性、指向性、聚集性、融合性、关联性、辐射性和衍生性。例如法国巴黎的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就是一个文化综合体,它把造型艺术的展出、工业设计展览、音乐厅演出与剧场、图书和公共情报中心、儿童活动中心等等都综合在一个巨大的新型建筑结构之内。文化综合体将文化与自然主题化,使文化成为一个可以观赏的去处。“可参观性取决于对文化的展示”,文化展示具有科技性、互动性、可读性等特性,可参观性生产用文化来吸引游客目光,进而引致空间的生产,形成一种文化和经济的消费现象[18]。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文化消费空间不断转型升级、迭代更新。网络化、信息化的发展将促进文化消费模式由物质形态的产品消费到非物质形态的符号消费、实物消费到体验消费、在场消费到在线消费、区域市场到世界市场转变。因此,文化综合体需要将线上文化内容与线下多种业态融合,围绕线上文化内容打造线下主题性、体验性和互动性的文化场景,实现线上线下的互动化和社交化,提供新型休闲娱乐服务业态。其次,在活动空间上,要深挖地方性知识。公共文化活动空间是依托于物理空间进行的各种公共文化活动,包括政府有计划组织开展的文化活动以及民间社会传统的民2021年第2005(Library)俗节庆活动。公共文化活动空间的效能主要体现在文化参与率上,而居民的文化参与率又与公共文化空间的主观认识体系密切相关,自我的文化表达与自洽的文化氛围有利于提高公共文化空间的文化参与率[19]。居民通过参与公共文化活动可以在参与行动中由集体记忆产生群体认同、在获取社会报酬中实现角色认同、于自我价值重建中重拾个人认同[20]。新时代文旅融合背景下,推动居民提高认同性进而持续参与公共文化的一个基本路径就是深挖地方性知识。地方性知识能促使当地居民产生熟悉的地方感和文化身份认同,也能让外地游客产生神秘的猎奇感和文化参与热情。人类学家格尔兹提出地方性知识“发生经过自有地方特性,并与当事人对事物之想象能力相联系”[21]。地方性知识是地方群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社会变迁和生态地理环境中积淀并传承下来的惯习,具有独特性、差异性的特征。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和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都需要以地方性知识为基础,通过组织富有地方文化资源禀赋的公共文化活动,把地方性知识与国家现代治理体系有效结合,促进内生秩序与嵌入性治理之间的互动耦合。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过程中,不是搞平均化和无差异化,而是要结合地方文化资源开展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因此,除了要提升政府供给的质量和效能,如送文化下乡活动等,还应当激励民间组织供给的热情和动能,如群众性文艺社团、民族民间传统节庆等,把国家文化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与地方性知识的传统惯习有效整合,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空间的生成与生产。再次,在制度空间上,要强化整体性治理。公共文化制度空间是针对物理空间建设与活动空间开展的一系列政策制度,主要包括公共文化财政保障、人才队伍建设、法律法规、社会参与机制、绩效评价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由公共文化服务范围和标准、资源配置、管理运行、供给方式以及绩效评价等所构成的系统性、整体性的制度安排。但是,由于文化市场发展还不成熟,文化体制改革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呈现格式化、条块化、碎片化的局面。安东尼·埃维瑞特在《文化治理:整体性文化规划和政策取向》中指出“除非采用全局性、整体观念的治理模式以及实际的操作方式,跨越各自为政的行政设置,实现横向跨部门合作,否则文化政策不能完全落实”[22]。公共文化的政策取向与实践需要强化整体性治理。整体性治理主张机构间的协调、政府功能的整合、行动的紧密化和提供整体性的公共服务,注重聚合政府以外的非营利组织、私人组织和自愿团体,充分发挥它们的专有资源和比较优势[23]。近年来,国家高度重0062021年第2视文化发展的整体性规划,强调文化部门同其他部门之间的密切联合,共同推进文化事业和产业协调发展。例如,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的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扩大城乡居民文化消费试点项目等,通过连通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旅游产业,扩大文化消费助推文旅融合。文化整体性治理需要拓宽视野,把地区性文化资源纳入全球化和国家现代化的语境中,使公共部门、私营企业、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体等利益相关者相互依存、相互调适,建立多元参与主体平等协商的对话机制。最后,要预留空间,为大文化体系提供操作余地。文化和旅游融合是政策驱动、市场驱动、技术驱动和价值驱动的结果。文化和旅游部门的整合组建对于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起到了制度性保障作用。从文化的属性来说,存在着“政治的文化”“经济的文化”“文化的文化”三种形态,让文化回归文化的公共性和主体性是促进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建设的价值取向。基于文化的公共性和文化的主体性构建,未来应当建立大文化的管理体制,尽可能把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体育等领域相近的职能、事权进行再整合,形成大文化体系,打造“大职能、宽领域、少机构”的管理模式,减少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等现象,统合国家文化行业资源,为实现文化强国目标重构大文化行业的制度意识形态,这在数字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基础上是可以实现的。技术阶梯性进化特征所产生的平台效益可以瓦解文化行业之间的藩篱,文化行业的大部制在本质上是一种技术变迁的制度性表达。展望未来大文化体系的建构,需要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预留可操作的空间。在未来大文化体系建构中,公共文化服务要基于“以文化成天下”的理念,充分利用文化的公共性及其公共治理的效能,为培育塑造公民意识和公民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持,在国家—社会—公民三位一体中实现文化身份的时空统合。(来稿时间:2020年10月)参考文献:1.陈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M].深圳: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06:8.2.周晓丽,毛寿龙.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及其模式选择[J].江苏社会科学,2008(1):90-95.3.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EB/OL].[2019-10-12].http://www.gov.cn/xinwen/2016-12/26/content_5152772.htm.4.吴福平.文化测量:原理与方法[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耿达、饶蕊: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拓展与模式创新2014:38-40.5.李炎.公共文化与文化产业互动的区隔与路径[J].学术论坛,2018(1):135-140.6.耿达,傅才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内涵与模式[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5(6):11-16.7.陈慰,巫志南.文旅融合背景下深化公共文化服务的“融合改革”分析[J].图书与情报,2019(4):36-43.8.傅才武,申念衢.新时代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内涵建构与模式创新——以甘肃河西走廊为中心的考察[J].福建论坛,2019(8):
28-39.9.凯文·马尔卡希.公共文化、文化认同与文化政策[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215.10.曾博伟.公共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C]//北京大学国家现代公共文化研究中心,北京市石景山区文化和旅游局.文旅融合:公共文化服务新动能论集.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9:79-82.11.杨国清.丽江文化旅游崛起解读[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5.12.丽江市文化和旅游局官方网站[EB/OL].[2019-11-23].http://www.ljta.gov.cn/.13.丹尼尔·亚伦·西尔,特里·尼克尔斯·克拉克.场景:空间品质如何塑造社会生活[M].祁述裕,吴军,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39-48.14.约翰·厄里,乔纳斯·拉森.游客的凝视[M].上海:格致出版社,2016.15.托尼·本尼特.文化、治理与社会:托尼·本尼特自选集[M].王杰,强东红,等,译.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6:203-226.16.耿达.公共文化空间视角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思想战线,2019(5):137-146.17.Lefebvre.TheProductionofSpace[M].Oxford:Blackwell,1991.18.贝拉·迪克斯.被展示的文化——当代可参观性的生产[M].冯悦,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9.陈波,侯雪言.公共文化空间与文化参与:基于文化场景理论的实证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7(2):168-174.20.颜玉凡,叶南客.认同与参与:城市居民的社区公共文化生活逻辑研究[J].社会学研究,2019(2):147-170.21.克利福德·格尔兹.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M].王海龙,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273.22.EverittA.TheGovernanceofCulture:ApproachestoIntegratedCulturePlanningandPolicies[M].CulturePoliciesResearchandDevelopmentUnit,Belgium:CouncilofEuropePublishing,1999:8-17.23.MooreMH.RecognizingPublicValue[M].Cambridge,Massachusetts:HarvardUniversityPress,2013:8.TheConnotationExpansionandModelInnovationofPublicCulturalServicesundertheBackgroundofCulturalandTourismIntegrationGengDa1RaoRui2(1.EthnologyandSociologySchoolofYunnanUniversity;2.Pan-AsiaBusinessSchoolofYunnanNormalUniversity)
〔Abstract〕Withthecontinuousadvancementofculturalandtourismintegrationatthetheoreticalandpracticallevel,thecontentandmodelofpublicculturalservicesalsoneedtobefurtherexpandedandinnovated.ThearticletakesLijiang,YunnanProvinceasacase,topromotethereconstructionofpublicculturalservicespaceandtoimprovethestructureandqualityofurbanculturalconsumption,andpointsoutthatinthecontextoftheculturalandtourismintegrationinthenewera,publicculturalservicesneedtoeffectivelycombinethe“need”and“want”ofthepublic.Throughtheconstructionofculturalsceneswithasenseofplaceandexperience,topromoteculturalconsumptiontoconnectpublicculturalservicesandculturaltourismindustry.Thearticlebelievesthatthespecificreconstructionpathistobuildaculturalcomplex,digdeepintolocalknowledge,strengthenoverallgovernance,andreserveoperationalspaceforthefuturelargeculturalsystem.
CulturalandtourismintegrationPublicculturalservicesCulturalsceneCulturalconsumptionSpatial〔Keywords〕reconstruction〔作者简介〕
耿达(1988—),男,历史学博士,公共管理学博士后,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公共文化;饶蕊(1989—),女,博士,云南师范大学泛亚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化产业管理。2021年第2007
篇九: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
| 文化艺术文旅融合背景下民俗文化旅游发展与创新□马艳萍/文发展民族文化旅游项目,打造以文化为核心的地域旅游产业IP,推动家乡第三产业的建设,不仅可以拉动地域经济,增加就业岗位,更可以打造有文化和技术含金量的地域投资环境。现阶段实现文化和旅游相结合,打造文旅融合项目,更是振兴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新出路和新途径,并被各成功项目验证,是具有文化和旅游产业魅力的融合路径。而我国在文旅项目上的发展政策,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也给予了文旅背景下民族文化的旅游发展更丰富的空间、更真实的机遇;想要做到民俗文化文旅项目的实质化发展,需要坚持政府的主导地位,注重挖掘民俗文化的多层次内涵,实现以该文化项目为核心的可持续、规模化和集群化发展。文旅融合背景之下民俗文化旅游发展态势良好,势头强劲,更是在后疫情时代促进旅游产业复苏的有效方法,探讨和分析文旅融合背景之下民俗文化发展的多举措,可以实现景区旅游功能、文化功能的有效整合;借鉴国内外民俗文化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经验,对我国国内的民俗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更可以为欠发达地区摸索地域新兴产业提供实践解决方案,最终将在地域内相对集中、又区别于其他地区明显民族文化特征的文化资源、民俗资源开发成给当地群众带来经济效益的产业链。1国内成功的民俗文化文旅项目——千户苗寨千户苗寨是国内外知名的文旅融合民俗文化旅游IP,其具体位置位于贵州雷山县,坚持以少数民族——苗族的特色民俗文化为核心,依托其自然生态环境打造生态、节庆相融合的民俗文化发展模式。1.1文化品牌打造千户苗寨的文化品牌是以苗族民俗文化为核心和支撑点,延伸出具体的文化载体,如民族歌舞、民族服装和民族娱乐活动,将静态的、根植于当地普通群众血液中的文化内容和动态的苗族文化在当地的传承和发展结合在一起,使苗寨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命和新契机,又以文化这一内涵滋养了旅游项目,打造了“千户苗寨”这一文化品牌。1.2旅游项目开发单纯的文化宣传和讲解容易使旅游项目走入狭窄通道,而注重文化背景之下,旅游项目的开发则可以实现动静结合文化和娱乐相结合。有了旅游项目的产业集群开发,更可以给苗寨居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使每一户当地居民都成为维护苗寨文化和旅游项目的载体。如游览、观赏苗寨居民的生活场景,领略苗寨所处的眉山县自然、生态风光,再融入原生态的歌舞晚会,展示体现苗族文化的手工制品、当地特色美食。1.3文旅融合发展注重文旅融合不是简单地将文化和旅游捏在一起,而是要打造包含当地实在生命体及居民在内的相互交叉、相互影响式项目,千户苗寨在此方面第一是做到将文旅项目的收益按比例分发给实实在在保护了苗寨文化、推动了旅游项目发展的单一个49
文化艺术 |体,第二是充分听取村寨居民的旅游发展建议,解决旅游发展与普通人民生活之间的矛盾问题,构建和谐稳定的旅游环境,既增强了苗寨村民在旅游项目中的主体行为和意识,又使得文旅项目根植于良好的人文环境。2千户苗寨引发的思考——文旅项目的发展历程和影响因素千户苗寨与许多已取得成功的文旅融合旅游项目一样,都可以对待开发或正在寻求发展突破的民俗文化旅游项目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2.1发展历程2.1.1立项好的项目首先需要经历科学立项这一阶段,即要深挖地区不同于他人的特色资源、吸引他人的旅游因素,评估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的物理条件、文化条件精神条件,再进行科学的立项[1]。同时,要基于现有条件发现需获得的资源支持,通过政府、社区、企业等合作力量补足短板问题,并充分借鉴其他成功项目的经验,避免走过多的弯路。2.1.2摸索项目的立意和其最终结果之间势必存在一定的差距,如景区规划位置对周边环境实际产生了污染或影响,所以就会存在摸索自身发展道路的关键时期,要实现常态化的跟踪与反馈,了解景区与周边环境的发展关系,居民对于文旅项目的态度,预期发展规划和阶段性发展成果之间的差距、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等,不断进行调整。如谋划新的景区规划标准、规划位置,从游客意见和居民意见中整理出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问题,解决旅游跟踪服务不到位、文化展现不深刻、旅游景区商业色彩浓重等实际问题,最终走向正确的发展道路。2.1.3总结和成长经历过摸索时期之后,民俗文化旅游项目会在已确定的正确道路上不断深耕,这其中就涉及到两方面的发展问题,其一是要结合旅游景区的游客50量和随时发现的实际问题进行景区的整体规划和升级,如扩展景区规模,提升服务品质,对标星级景区或星级酒店的餐饮、住宿标准进行升级改造,另一方面则要注重在升级改造中对于原生态文化的保护和基于民俗文化创新文旅项目的开发,能够以文旅民俗文化为支撑点,使得周边产业和周边项目得到借力发展。2.2影响因素2.2.1景区的非同质化资源挖掘民俗旅游项目之所以吸引人,在于其展现的服饰、信仰、建筑、手工等文化与有旅游需求人群生长环境的不同,其神秘色彩能够吸引人,所以景区是否能挖掘到非同质化的民俗文化资源则直接决定了该景区的生命力[2]。同时,该非同质化资源可以发展或扩展到什么程度,也决定了其在同地区的发展优势,如找寻到本地区满族文化与外省市满族文化的区别,基于该特质发展民俗旅游文化。2.2.2景区的多维度拓展景区项目只有实现多维度发展才能够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也可以体现文旅项目的内涵性和丰富性,也决定了文旅项目发展的空间和角度,而该多维度则有关于三方面,一是以该民俗文化为核心的产业链条是否较为完善,是否涵盖了餐饮、住宿、游客休闲、购物等多项服务;二是该民俗文化是否体现了特色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三是该民俗文化景区是否找寻到了与当地村民和谐共处的利益共享模式,是否能够形成原生态文化之上的文旅项目开发。2.2.3景区从业人员的专业性在民俗文化旅游项目发展过程中,许多当地村民的加入无形中增加了文旅项目的文化性和特色性,但具体从业人员对于旅游知识和服务行业知识的了解深度、操作熟悉度直接决定了旅客的体验感和观感,也会影响到该景区旅游软名片的打造。如从业人员的服务礼仪是否到位,专业性是否够强,该景区运营人员的市场敏锐度是否足够,在核心文化旅游产品的打造上是否具有创新性和吸引力。3民俗文化文旅项目的发展机遇3.1利好的国家、地方发展政策从2006年开始,由国家旅游局等相关政府职能部门所牵头制定、颁发的,旨在推动我国乡村旅游项目发展的一系列政策相继落实,并实现跟随着国家整体经济发展布局和改革态势的及时调整、及时引导,为文旅项目结合下的民俗文化发展、第三产业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条件和力度。同时,也有针对于具体文旅项目的地方优惠政策。在此背景之下发展民俗文化旅游项目不仅有大好前景,更可以获得来自于政府的政策补助金、技术支持等帮扶条件。3.2人民对旅游休闲项目的需求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的提高,使得人民群众开始日益关注和需要精神文化的丰富,对于旅游活动有了更多的期待和需求,周边游、民俗游等特色文化旅游项目更能吸引人民群众的目光;而以民俗村、自然村为地域核心的民俗文化开发也给有日常休闲和放松需求的普通居民更多的选择空间。3.3异同行业可借鉴的经验和技术在各地各类民俗文化文旅项目的成功发展背景之下,新项目的开发会减少初创和摸索时间,可以更加直接、快速、便捷地获取发展经验,相较于该行业的艰难创业时期,此时的文旅民俗文化旅游项目的发展大环境更好,可以将如国内通海县、槟榔谷等的发展经验,国外夏威夷群岛的民俗文化发展技术借鉴过来,融入到当地资源的开发、挖掘,项目的立意、建设之中,保证了新创项目的尽可能完整性。4文旅融合背景下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路径4.1坚持政府的主导地位文旅背景下的民俗文化不是简单的“1+1=2”| 文化艺术的过程,而是强调综合性、整体性和持续性,涉及到环境、资源、交通、建筑、文化等多个部门的持续沟通和交流,所以,想要保证民俗文化旅游项目的发展可行性,首先应当坚持政府在该项目中的主导地位,再由政府适度的放权,实现政府引导下的社区引导、企业引导。在此过程中,一方面应当不断完善文旅产业、文旅项目的管理法律法规,基于现行政策,保持创新和开放的眼光,将开发、管理、治理和保护用法律体系融在一起;另一方面,项目开发方还应当仔细解读国家、地方的政策,关注宏观和微观的旅游、经济发展变化,做好预判。同时,政府主管部门还应当发挥主体监管责任,针对文旅项目、民俗文化项目成立专门的监督管理部门,对项目从立项、到开发、到建设、到运营的各个阶段实现持续的跟踪[3],对各阶段各跟踪项目设计具体的可操作的评价标准,并向基层人民群众开放监督管理的通道,广泛听取来自于文旅项目当地居民、游客不同的建议和意见,形成全面客观的项目跟踪管理报告。4.2增加项目中的科技化和专业化含量文旅背景下的民俗文化项目是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和开发,但也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陈旧的并不代表是最好的,所以在项目建设开发过程之中,还要注重科技化和专业化含量的融入,体现传统和现代的结合,民族的和世界的接轨。其一,增加资金投入,吸引具有专业旅游服务知识、经验、能力的人才,保证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发挥专业人才对非专业人才的培养优势,用职业经理人、旅游项目管理者组建起景区、项目的人才服务队伍,定期开展基层景区人员的专业化培训活动,保证景区内部人员和当地居民都具有良好的旅游服务意识,共同构建起合理化、成长化的文旅项目人才队伍。其二,重视信息化技术手段在民俗文化项目开发中的应用,一方面用大数据收集具有竞争性的同51
文化艺术 |类项目信息,分析和判断自身项目的优势和不足,分析旅游市场的需求和发展前景;另一方面,打造依托民俗文化旅游项目的技术平台,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旅游空间,在线上展示文旅项目的特色、魅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同时,也可将信息技术手段用于保护民俗文化项目,尤其是原生态建筑环境、自然环境方面,及时发现建筑保护中的用火用电等安全隐患,及时对游客量进行预警或报警,保证游客有良好的体验,保证民俗文化发展的核心内容不受到人为的干扰或破坏。4.3深挖民俗文化和内涵文旅项目之所以吸引人在于其民俗文化的核心内涵,所以在项目立项和发展的关键时期都应当不断深挖民俗文化的内容,提升文化的丰富性,使其给人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一要丰富民俗文化的物质表现形式,如民俗美食、民俗服饰、民俗手工,将文化与物质展现融在一起,并适当向游客开放自己体验民俗的过程,如参与到民俗织物的制造、染色过程之中。二要注重整合民俗文化,将散落的、容易被忽视的民俗文化小细节融在一起,提升地区民俗文化的合力,使景区的每一个简单符号都有其背后的文化深层寓意,如景区Logo、服装设计。4.4丰富旅游产品的层次和形式旅游产品不仅可以集中展示民俗文化,更可以被游客带到全国世界各地,无形中给景区做了宣传,更能够通过产品展示的民俗文化特性吸引到更多的潜在游客,所以在旅游产品的开发和设计上要实现民俗性、原生态性、互动性、体验性、新奇性相结合[4]。如在民族歌舞演出时可以应用剧场效应,随机邀请游客参与到歌舞演出活动之中,提升其参与感和互动感。或可以分析景区的目标游客群体和现有游客群体,针对不同的游客年龄层次或文化结构设计具有针对性、指向性的文旅体验项目,诸如苗医体验、丛林猎奇活动,体验结束之后可以赠送游客回忆该项目的纪念品,或承诺将以拍照视频的52方式将该段特殊经历放在景区的官网之上,增加游客的粘性。4.5实现文旅IP下的可持续发展想要保持民族文化旅游项目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就要实现该文旅IP之下的可持续性发展,要实现文旅产业为核心的一条龙服务,既为游客提供文化、休闲服务活动,又能够实现基于民俗文化产业链的发展。如朝鲜族饮食在线上线下的售卖,带动食品制造、加工、销售产业的发展;原生态手工制品在文旅项目旗舰店上的销售,带动与之相关加工、制造产业的发展,使每一个文旅项目都可以向故宫博物院的产业链集群看齐。5结语文旅融合之下民俗文化旅游项目的发展,是国家旅游产业政策发展背景之下探索地域文化挖掘和开放向经济效益产生的有效转变方式,在发展项目时要坚持政府职能部门的主管、引导和监督职能,实现政府牵头引领下各社会、企业资源的融合,借鉴其他优秀案例的发展经验,立足于良好的发展前景,深度研判影响景区发展的多角度因素,最终实现科技化、专业化、特色化文化资源的挖掘、开发,丰富旅游产品项目的设计,推动以民俗文化为核心的链条式文旅产业发展。■引用[1]陈黎.文旅融合背景下民俗文化旅游研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14):90-92.[2]马斌斌,陈兴鹏,马凯凯,等.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类型结构及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20,40(7):190-199.[3]刘丽山.文化和旅游“真融合”“深融合”之思[J].人文天下,2020(9):15-18.[4]王启菲.文旅融合视角下少数民族村寨民俗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海口:海南大学,2020.作者简介:马艳萍(1990—),女,回族,青海大通人,本科,就职于门源县文化馆。
上一篇:如何实施美丽乡村建设6篇
下一篇:宠物医院年度总结报告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