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素质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五年级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3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小学五年级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3篇
小学五年级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篇1
《少年中国说》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顺畅地朗读全文,并理解文章的内容。
2.分析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体会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写作手法。
教学媒体:多功能讲台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电视连续剧《霍元甲》的主题曲,从歌词“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入手,引出梁启超先生;或者从历史人物陈天华、魏源等说起,引出梁启超。
二、介绍作者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早年极力鼓吹变法维新,是我国19世纪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变法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文学方面,他提倡“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对当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他在文学方面影响最大的是散文,他不赞成“桐城派”的古文,也不受汉魏古文的影响,而是追求“务为平易畅达”、“纵笔所至不检束”。他的散文条理清晰,笔锋常带感情,别具一种魅力,为晚清的文体解放和五四白话文运动开辟了道路。著有《饮冰室合集》。
三、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在听读时标出自己难以把握读音的字词。
教师范读后,解决难字的读音:
恶 怯懦 瘠牛 翘足可待 鹰隼 干将发硎
四、学生先自由朗读课文,然后齐读课文
学生齐读课文后,教师就学生读音不准或者停顿不好的地方进行提醒。
五、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指名让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
2.思考如下问题:
(1)请简要概括这自然段的内容。
明确:由日本人对中国的称呼,引出自己心目中的少年中国。
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吗?
明确:先写日本人对中国的蔑视性称呼,既表达出自己心中的愤慨之情,也很容易激发读者的感情,引发共鸣。同时,将日本人所称呼的“老大中国”与自己心目中的“少年中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如果将“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改为“一曰老大帝国”,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吗?
明确:肯定不同。因为“一则”、“再则”连用,很清楚地表现出日本对中国的蔑视程度,这就容易引发读者更激愤的感情。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加以背诵。
学生记忆后,教师指名让学生背诵。
六、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1.男生齐读第2自然段。
让学生在朗读之前先迅速默读第2自然段,并酝酿感情。在朗读时,声音要洪亮
2.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翻译第2自然段。教师引导学生注意以下重点字词:
常思既往 日新 盛气 怯懦 苟且 不同之大略 国亦宜然
3.指名让几个学生分别翻译部分重点句子,检查学生对文句的把握程度。
(1)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
(2)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破格
(3)人固有之,国亦宜然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学生在朗读中细心体会。
这段文字内容不难理解,所以学生在多读的基础上基本可以懂得。
5.学生齐读课文,然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要求学生讨论交流:朗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可以从内容、表达、修辞等多个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发表的主要看法可能如下:
(1)善于运用排比与对偶相结合的方法反复论述文章观点,具有不可阻遏的气势。
(2)在论证上采用了层层推进的方式,层层推理,步步深入,富有说服力。
(3)在表达上运用了对比手法,将老年人与少年人进行对比,鲜明生动,说理透彻。
6.学生熟读课文,教师总结第2自然段主要内容。
七、布置作业
在图书馆或者网络上查找有关清朝末年仁人志士为中国觉醒而奔走的故事,并复述给父母或者同学听。
第二课时
一、学生齐读课文第1、2自然段,简要引入新课时
二、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教师范读第3自然段(或者听朗读带)。
2.学生齐读第3自然段。
疏通词句,重点字词列举如下:
老朽之冤业使举国之少年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3.指导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
横有八荒
干将发硎,有作其芒
(1)学生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体会朗读的节奏、情感和语气。
(2)指名让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
学生朗读后,让学生自由评论,讨论朗读的优劣和需要注意的问题。学生朗读之后,容易出现的问题也就差不多解决了。这段文字朗读的节奏不难把握,主要是要读出感情,读出气势。
4.思考:
(1)本段文字所表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请注意文段中哪些句子属于比喻句?这些比喻有什么好处?
明确:在前面多次朗读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充分理解文句的意思,对整体内容的理解也就相当容易了。概括内容只求主要意思相同即可。关于第二题,比喻主要有“红日初升……有作其芒”。这些比喻的喻体运用得当,如初生的红日,啸谷的乳虎,与少年相应和,表现少年中国的热情奔放;而其他的喻体,则表现出少年的豪迈气势。这些比喻的运用,很好地体现出少年中国的光明未来。
5.学生自由朗读整个文段。
三、综合评价
1.学生回想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2.思考:文章将社会腐朽的原因归结为什么?你认为这恰当吗?
明确:文章将社会腐朽的原因归结为“老朽之人”,从而刻画出当时统治者的丑恶嘴脸。这在当时有一定进步作用,可以激发青年人奋发图强,变革现实。但是仅仅归结于复述老年与少年在性格上的差别,把少年一律看成先进,老年一律看成保守,把国家富强的希望寄托在这些人的身上,充分暴露了作者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立场的局限性。
3.学生再次齐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基本内容。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争取背诵全文。
2.请你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写一篇抒发当今少年的豪情壮志的文章,题目自拟
小学五年级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篇2
《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
桦甸市公吉中心小学 毛云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你们是初生的太阳,你们是祖国未来的栋梁。早在一百多年以前,有一个人就提出过这样的观点,这个人就是清末的梁启超。(出示作者头像)同学们快速浏览了解作者。
齐读:《少年中国说》是当时发表在《清议报》上的一篇着名文章。此文章影响颇大,被公认为梁启超着作中思想意义最积极、情感色彩最激越的篇章。
这节课我们就共同学习《少年中国说》 出示课题
2、初读课文,交流预习
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
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意思我们已经有所了解,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疏通文义。
学生汇报
三、走进历史 悟情诵读
播放《圆明园》视频,谈感受。
梁启超面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戊戌变法的失败,
自己又流亡国外,有家不难回? 所以他把希望寄托在谁的身上?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
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4、这一部分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样的作用?
比喻和排比
作用:气势磅礴,热情奔放,层层推进,把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
四、面对我大好河山遭践踏,百姓处于极端痛苦之境地,他痛心!
他希望少年中国在中国少年的努力下是什么样呢?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
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5、读了这一部分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
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四言韵语,使文章对称富于变化,在整齐中饱含气势。)
(象征手法)
“红日初升”比作少年中国前程灿烂。
“河出伏流”比喻少年中国的进步不可限量
“潜龙腾渊”表示少年中国的突然崛起。
“乳虎啸谷”、“鹰隼试翼”比作少年中国的巨大声威。
“奇花初胎”比作少年中国的幸福美好生活。
“干将发硎”比作少年中国的奋发有为,展望了中国的美好前途。
6、作者心中的少年中国是一个( )( )( )( )( )( )( )( )的中国。是一个生活幸福美好,前程似锦的东方巨人。想到这里,作者不由得说……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我们就要肩负起这样的责任(引读全篇)
7、今非昔比,激发情感。
那么梁启超期待的少年中国现在是什么样呢
(播放阅兵视频)
现在我们国家已经列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我们不负众望,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伟大使命。天地苍苍,乾坤茫茫,中华少年顶天立地当自强。
全体起立,举起右拳,齐呼:我们是中国少年!配乐朗诵。
四、 中心思想 作者把封建的古老中国和理想的少年中国作鲜明的对比,热情赞颂少年勇于改革的精神,批评消极保守思想,鼓励人们肩负重任,发奋图强,表现作者热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并对中国的未来满怀希望。
小学五年级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篇3
《少年中国说》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及句子的含义和作用。2.理清思路,把握文章的议论层次,理解文章的主旨。3.学习用比喻论证法和类比论证法来阐述道理。
4.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繁荣富强而积极进取的精神。[教学重难点]
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及句子的含义和作用,并能运用比喻论证法和类比论证法来阐述道理。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
一课时
我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疏通文意,反复诵读,把握情感上。一、
导入新课我大致分了三个小步骤:
第一步:在课间播放电视连续剧《霍元甲》的主题曲,从歌词“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入手,营造一种浓浓的爱国氛围。(播放歌曲)
第二步:然后这样导入:有个人在100年前,20世纪钟声敲响之际,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他就是梁启超。提到梁启超,我们就会自然地想到与他有关的一段历史,谁能试着讲给同学听?这个问题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投影可稍作补充。
投影:
“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1895年,中日甲午战败,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也刺激爱国知识分子干预国事,要求维新变法,拯救国家。梁启超与其师康有为是变法运动的领导人物,时人称“康梁”,建议支持光绪皇帝实行新政。由于维新派的政治制度的改革触犯了封建官僚的利益,而且威胁到慈禧太后的权威,因此,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将光绪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的瀛台,大肆搜捕和屠杀维新派。谭嗣同等6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康有为逃往香港,梁启超也由天津东渡逃亡日本。)
第三步:从介绍梁启超入手,梁启超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取的是庄子内热饮冰之意,只是数十年的"饮冰",也未能凉了他的热血。1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来拜读他写的一篇《少年中国说》,字里行间,我们或许会明白他的满腔热血,明白他热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爱国情怀,明白他为何把国家的命运系于少年一身的强烈情感。这样导入,既能让学生了解背景,又能激起学生学文的兴趣。二、
读直接进入本课重点,通过听读、自由读、指名读来把握情感。但我认为
在这之前有必要明确两个知识点:
第一个简要介绍“说”这种文体。可以叙事,可以议论,可以说明,……明确本文是议论文。
第二个是若把“少年中国”换成“中国少年”可以吗?
这样不仅有利于朗读,有利于整体感知课文,也为第二课时的学习做了一个铺垫。朗读训练我是这样进行的:首先
听录音朗读,注意节拍和停顿,然后学生自由朗读,其间注意读准字音,最后
指名读,学生评价,侧重字音和停顿。
学生试
读时,停顿和情感把握不好的地方不要着急,我采用的方法是分组讨论,先
理解重点词语疏通文意,再看能不能解决。解决不了的可向老师请教。这样做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改变了老师口述、学生记录的做法。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要继承这一优良传统教法,落实到操作层面上,就是要突出诵读的地位,让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思想感情世界里去,从而受到感染,获得启示。通过自吟、分段朗读和表情读等多种形式,以声传情,活化出鲜活的人物感情。
三、在以上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来个
个性化感悟。
读书,要为我所用,要从中获得感悟,获得启示。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角度谈出各自独特的读书感受。
思维一旦被激活,生生之间又相互启发,鲜活的感悟就会异彩纷呈。个性化感悟就是要为展示学生对文本原生态的理解提供平台。同时,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至此学生对文本的把握不止限于字词句,更深入到它的思想内容,可以说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做好了充分准备。最后再齐读课文,体会作者强烈的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四、在熟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层层深入地记忆。最后布置
背诵课文,告诉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推理背诵,
作业:
投影1、背诵:“少年智则国智——与国无疆”一段。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②人固有之,国亦宜然
③“少年智则国智——与国无疆”一段。
3、背诵岳飞的《满江红》。
总之,本节课的重点就是在朗读中逐步感受文章内容,进行理解,以加强自己的文言文语感。在解决字词读音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酝酿自己的感情,加深体会,然后朗读尽可能读得字正腔圆。由于本文多运用排比句和对偶句,句式相当整齐,朗读的节奏很容易掌握。所以,这节课朗读,要求学生从字词着手,理解字词的意义,以便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感情,从而读出感情。
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2、学习本文严密的推理,类比、对比和比喻的写法3、通过朗读体会本文炽热的感情。教学步骤:
一、由齐读课文导入,再次激发情感。二、进入重点:理清思路,理解内容。我是这样设计的:第一步进行
个性化品读
师生共同探讨本文的特点,最后拟定品读的提纲,分小组探究答案。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欣喜地发现,一旦放开束缚学生思维的绳索。就会激发出他们智慧
的火花。学生很快就分成主题探究、语言品味两个大组。展开讨论。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能在一边坐视不理,而应和学生一起讨论,提醒学生探究时不要架空文本,应从文本中去找答案。另外我也注意从学生的讨论中搜集有价值的问题,当堂拟定提纲,按顺序组织探讨,大概有以下问题:
1、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这个问题是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结构。2、在第一自然段中,作者说:“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表现了日本人的什么看法,作者对此持什么态度?
先写日本人对中国的蔑视性称呼,既表达出自己心中的愤慨之情,也很容易激发读者的感情,引发共鸣。同时,将日本人所称呼的“老大中国”与自己心目中的“少年中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表明了自己的观点,那就是----------------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
以上两个问题的解决,引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3、为什么欲言国之老少,先人之老少?
这个问题是重点也是难点,为了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我设计了这样一组练习:要求学生再次细读课文,按提示把内容填好,并分析其作用。
投影
第一组对比:
老年人:常思既往——生留恋心——(保守)——(永旧-)------------照例
少年人:常思将来——(生希望心)——(进取)——(日新)----------(破格)第二组对比:
老年人:常多忧虑——(灰心)——(怯懦)——(苟且)——灭世界少年人:常好行乐——盛气——(豪壮)——(冒险)——(造世界)第三组对比:
老年人:常厌事——(无可为者)
少年人:常喜事——(无不可为者)
这三组对比,歌颂了少年人敢于破格、能改造世界和勇于作为的精神。突出了少年人的优势,即不同点。
第四组对比(比喻):
老年人:如夕照、瘠牛、僧、字典、鸦片烟、陨石、……少年人:如朝阳、乳虎、侠、戏文、波兰地酒、珊瑚岛……
第四组对比则是一连串的比喻论证,显示了作者“心目中”的“少年中国”所具有的基本特点。
通过以上分析,我总结点拨:在作者认为,国之老少就如同人之老少,二者是相同的道理,通过比较突出二者的相同点,这就是类比论证的方法。我认为到此为止对比和类比从本质上就区别开了,不必再做深入的讲解了。4、作者心目中的少年中国究竟是怎样的?
这个问题很容易跟“展望祖国的美好前程”这一问题相混淆,所以我又添加了第五个问题:5、作者展望祖国的美好前景是什么样的?
我们的少年中国就跟中国少年一样生机勃勃,意气风发,我们祖国的美好前程将更加灿烂辉煌,前途无量!作者带着百般的信心展望了祖国的美好前程,激情之下进入第三个环节:三、
练笔描绘:
(能够配上画面就更好了)
首先听读“红日初生------来日方长”,
并展开想象,拿起自己的笔描绘一下,看谁写的好。然后交流。
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我还设计了
个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