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朗读趣味指导8篇
篇一:低年级朗读趣味指导
低年级朗读指导方法
陈晓琳
【期刊名称】《读写算(教研版)》
【年(卷),期】2012(000)01【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为了对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朗读指导,达到《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要求,必须要加强对低年级学生的朗读指导,一、激发朗读兴趣。二、教给朗读方法。三、评价中促成长。
【总页数】1页(P61-61)
【作
者】陈晓琳
【作者单位】平潭县龙山小学
福建
平潭4386703【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622【相关文献】
1.浅谈低年级语文朗读的指导方法2.掌握朗读方法,培养朗读习惯——小学低年级语文情感朗读的思考3.重视低年级朗读训练,培养小学生朗读能力4.朗读方式多元化,培养语感趣味化——浅谈激发低年级学生朗读兴趣的有效策略5.如何为儿童的朗读兴趣“保鲜”——低年级趣味化朗读教学初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二:低年级朗读趣味指导
浅析低年级朗读指导的有效策略
林萌
【期刊名称】《小学教学参考》
【年(卷),期】2016(000)022【摘
要】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丰富朗读形式,让学生亲历朗读体验,并注重多项评价,使学生在书声琅琅的学习气氛中取得最大化的学习效果。
【总页数】1页(P65-65)
【作
者】林萌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市生态科技新城区杭集中心小学22500【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623.2【相关文献】
1.浅析低年级朗读教学的有效指导2.朗读有情,贵在得法——例谈高年级朗读指导的有效策略3.朗读有情,贵在得法——例谈高年级朗读指导的有效策略4.浅析低年级朗读教学的有效指导5.朗读方式多元化,培养语感趣味化——浅谈激发低年级学生朗读兴趣的有效策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三:低年级朗读趣味指导
如何指导低年级小学生做好语文朗读
摘要:低年级的小学生阅读能力差,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仅停留在字面意思。要想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多重美感,需要教师的帮助和点拨。朗读是学生阅读课文的主要形式。高超的朗读技巧能够将语言文字中的多重美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大有帮助。本文着重就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指导低年级小学生做好课文朗读,以更好地理解课文做详细阐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低段;朗读;兴趣
在理解课文中,朗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朗读的好,课文中的画面、情感会统统浮出水面,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不仅如此,新课改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朗读就是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的主要方式。通过运用抑扬顿挫的声音读课文,能够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让他们能够产生更多的阅读体验,并基于自身理解做出个性解读,开展更有创造性的学习。因此,从低年级的语文学习开始,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学会朗读。
一、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一)情景表演,增强体验
低年级小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的更多的是一种兴趣使然。朗读是学生阅读课文的重要形式。在朗读的过程中,不仅是读它的字音,更重要的是读出语言的情感色彩。这对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很难的。要想让他们产生朗读的兴趣,语文教师就要善于创新朗读的形式。如采用情景表演的方式去朗读课文。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感受故事人物的特点和情感,教师要鼓励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然后学着他可能有的语气和语调去读课文,同时加入自己想象到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让人物更加鲜活起来。这样的朗读会让学生的阅读感受更强烈,也更容易感受朗读的乐趣,从而喜欢上朗读。
(二)指导齐读,点燃热情
齐读是低年级语文课堂上常见的一种朗读形式。齐读时所有学生共同发声,声音洪亮,气势宏大,犹如千军万马般。这样的阵势会让小学生感到欣喜和激动,从而读的更加认真。在齐读中,学生之间会彼此鼓励和鞭策,每个人都希望不掉队,都希望能读好课文,因此朗读的效果会更好。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时常让大家一起朗读课文,把课堂的朗读气氛烘托得更热烈,从而瞬间点燃学生的朗读热情。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朗读情感
(一)教师示范,读出情感
课文时常要求学生要有感情地朗读。因此,情感是朗读的灵魂,缺少了真挚的情感,朗读就不称之为朗读。小学生的情感是很丰富的,但是他们对抽象文字的理解能力较差,干巴巴的文字不足以勾起学生的内心情感,这样他们在读课文时就没有办法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基于此,语文教师就要首先进行示范朗读,用生动的语言和饱满的情感去读课文,读出自己的理解。教师的有感情的朗读把抽象文字赋予了情感,学生受到情感的触动,从而内心的情感也能够爆发出来,在朗读的时候带入强烈的感情。
(二)联系生活,唤醒情感
在培养学生朗读情感时,创设相似的生活经历和情感氛围是很重要的。学生的情感都是在生活经历的点点滴滴中积累形成的。面对抽象的语言文字,学生在读的时候大脑中的画面感不强,导致文字的感染力不足。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就要注重联系生活,从小学生的生活中搜集相关情景,并用图片、视频或语言来构建相似的情景氛围,把学生带入到相似情景当中,让他们去感受,这样能够很好地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在朗读的时候就很够做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多元活动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
(一)开展朗读比赛
比赛能够激发学生的全部热情,同时比赛也是互相学习的舞台。在引导学生朗读时,教师不能只让学生读课文,要跳出课本的局限,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让
学生朗读他们感兴趣的文本,并积极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舞台是一个充满魔力的地方。站在朗读的舞台上,学生可能会紧张,他们必须克服自己内心的紧张感,让自己变得更加大胆、勇敢。在舞台上朗读需要学生大声的读,读出情感,对学生是很好的锻炼机会。不仅如此,比赛会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好胜心,他们会拿出自己最好的状态去朗读,从而成功激发出自身的潜力。
(二)开展古诗词诵读
古诗词具有丰富的音乐美、画面美和情感美。在诵读古诗词时,学生通过朗读能够感受到语言中流淌的音乐和韵律,品味到祖国语言的魅力。不仅如此,在诵读古诗词时,学生的脑海中会产生丰富的画面感,形成语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含义,更好地读出古诗词的意境。同时,古诗词中美好的情感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言行举止,让他们受到良好思想情感的熏陶。因此,在设计朗读活动时,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诵读古诗词。
例如,古诗词中的音乐感是十分强烈的。古人在创作古诗词时就是以吟唱的方式进行的,所以特别注意句子的合辙押韵。我在引导学生朗读古诗词时,也要求他们用吟诵的方式去读出古诗词的韵律。如《静夜思》这首诗,我先给学生播放一段师生吟诵古诗的视频片段,让学生听听人家是怎么读的。这时,有的学生说:“感觉他们在唱歌,听起来特别动听,而且他们读的时候还配上了悠扬的音乐。”这样的发现说明学生感受到了古诗的韵律。于是,我让大家也学着吟诵这首诗,不仅要正确断句,更要注意声音的起伏变化,读出音乐美。此外,许多音乐家把古诗词编写成了动听的歌曲,我时常带领学生一起学唱古诗词,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感受了古诗词的美感。
总而言之,朗读的魅力在于通过高超的技巧把无声语言化为有声语言,让平面的语言文字活起来,是学生学好语文的有力武器。朗读是小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做好课文朗读学习,并根据低年级小学生的特点来指导他们朗读的技巧,并重视学生朗读兴趣的培养,积极组织丰富多彩、趣味浓厚的朗读活动,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让语文课堂上充满学生朗朗的读书声。同时,重视朗读也符合新课改的教学精神,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体现。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致力于培养学生高超的朗读
技巧,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情、景、意之美,并创造性地阅读和理解课文,促使学生的语感、情感和语文能力都能够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吕桂莲.加强小学语文教育,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J].中华少年,2018,(04).
[2]王文光.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作文成功之路,2017,(04).
篇四:低年级朗读趣味指导
浅谈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朗读指导的策略
摘要:朗读有助于理解文字、记忆知识、启迪思考,是培养语感的有利途径。在小学阶段,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打好语文基础,提升语感,还有利于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朗读指导;
引言
语文是一门情感性学科,而朗读是一种高效的辅助学习的方式,具有加强语感、锻炼表达能力和启迪心智等作用。小学低年级学生受知识水平和年龄的限制,很难做到自主朗读和流畅朗读,所以,在开展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时,教师应充分重视朗读教学的意义,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积极探索有效的朗读教学方式和措施,帮助学生提升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为其后续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的意义
(一)朗读教学可启迪学生的心智
现代教育者认为,学生朗读的过程也是启迪心智的过程。学生在进行课文朗读时,充分感受文章的内容、精神和情感,有利于将文章中的语言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语言知识。这与乔姆斯基先生提出的心智语言学论不谋而合。同时,朗读又是一种积累与经历的过程,学生通过朗读文章内容,可以感受到不同个体的思想、文化和意识,拓展眼界,丰富思想,从而形成深厚的文化素养。
(二)朗读教学可培养学生的语感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朗读对学生语感形成的重要影响。鉴于此,教师在开展朗读教学时,首先,应带领学生梳理课文中的情感逻辑,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次,引导学生掌握语音语调中的抑扬顿挫和轻重缓急,提升课文朗读的情感层次;最后,逐字逐句地解析课文,细细品味文章细节和立意,最终升华对文章的主题理解。由此培养学生的语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朗读教学可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审美价值观
在文学发展中,声音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声音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赋,而语言是人类万灵之长的特征,具有不可言说的魅力。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多多朗读、自由朗读,通过朗读去感受文学的价值,激发与文章的情感共鸣,在此基础上进行想象和创造,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观与价值观。
二、朗读教学的现状
在日常教学中,朗读教学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教师留给学生朗读的时间不够;二是学生的朗读效率低;三是教师缺乏相应的科学指导。在教学中,教师过多地讲解课文知识,忽略了学生自主阅读。在课堂上,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很少。在朗读环节,教师通常让全班学生齐读一遍,没有朗读前的指导,也没有朗读后的评价,不重视学生的个性化朗读。学生唱读、有口无心读的现象严重,学生对朗读无兴趣,朗读的效果差。由于教师缺乏科学的朗读指导,或是教师朗读水平不高,学生在朗读中暴露出的问题很多,如停顿、重音、语气、语调等方面把握不准,还有发音错误,添字、漏字、错字、回读等问题亟待解决。
三、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朗读指导的策略
(一)朗读训练情境化
(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教学中利用课件,以图片、音乐、视频等形式,再现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视、听情景,让书本上的文字变得有声音,有色彩,具体可感,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唤起情感,激发想象,带着切身体验走进文本,激起情感上的共鸣,将朗读化为学生内心情感的真实流淌。如《找春天》一课,通过展示春
的图片,从视觉的角度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春天绚丽的画面,再用欢快的歌曲将学生引入情境。孩子们的语调顿时生动起来,最后播放春天草长花开的视频,顿时,“春天来了!我们看到了她,听到了她……”学生们声情并茂,仿佛在用朗读迎接春天的到来,达到了“情”与“文”的结合。(2)巧设语境,渲染情境教师富有激情和感染力的语言也能营造氛围,让文中的形象鲜明生动。《升国旗》一文中“五星红旗,我们的国旗。国歌声中,徐徐升起。”两句,要求读出自豪和激动的语气。为此,教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述说:五星红旗,我们的国旗。“我们”包括哪些人呢?对,全中国人。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五星红旗是———(引读)我们的国旗。(学生自豪之情一下被激发)接着播放国歌,教师再次深情诉说:庄严的国歌奏响了,鲜艳的红旗升起来了,升起在祖国的蓝天上!一起来读———(生读)“国歌声中,徐徐升起”。是啊,五星红旗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在宽阔的操场上———在广阔的中华大地上———在世界的东方———(生:徐徐升起)反复引读。这样激情的语言,感染了学生,强烈的感情在胸中澎湃。于是,学生读得响亮,读得投入,读得动情。
(二)严格要求,培养朗读习惯
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避免“无脑朗读”。教师要在备课时根据课文的内容设定相关的问题,为学生创造边读边思考问题的条件;鼓励学生在朗读前积极提出问题。在朗读教学时,教师可以运用标准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标准化是教学的最低要求,即教给学生正确的发音、拼读方法,进行低起点“打草稿”式的练习,纠正学生原本错误的发音。而个性化是教学较高的要求,即尊重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在确保有效技能学习的同时,增添丰富的个性化培养和朗读拓展,让学生从各个方面进行朗读技巧的学习和运用。先理解再朗读,注重细节朗读和整体朗读的关系,是培养朗读习惯的关键。不理解的朗读枯燥、单调,学生兴趣不大。但在生动、丰富的解读之后,学生朗读的兴趣就会随之上升。以一年级上册《青蛙写诗》一文为例,在朗读前,教师可以先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指导学生认识标点符号,了解标点符号的停顿作用以及它们在句中所起的作用,这样学生之后就能更好地朗读该诗了。
(三)创新朗读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时,要注重创新教学方式,避免经常性的重复与单调朗读,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彩色的梦》一文时,教师便可多多应用上述的朗读方式。可让全班学生进行接轮朗读,例如第一个学生朗读:“我有一大把彩色的梦”,下一个学生接着朗读:“有的长,有的圆,有的硬”,再下一个学生朗读:“他们躺在铅笔盒里聊天……”。也可以采用男女对读的方式,例如男生读:“脚尖划过的地方,大块的草坪,绿了;大朵的野花,红了;大片的天空,蓝了;蓝——得——透——明!”然后由女生接着读:“在葱郁的森林里,雪松们拉着手,请小鸟留下歌声。小屋的烟囱上,结一个苹果般的太阳,又大——又红!”此外也可以举办朗读比赛。例如《小蝌蚪找妈妈》一文,教师可请不同的学生分别扮演小蝌蚪、鲤鱼妈妈、乌龟妈妈和青蛙妈妈,让其余学生作为评委,评价一下不同学生谁朗读得像。扮演小蝌蚪的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应用天真、烂漫的语气,而鲤鱼妈妈和乌龟妈妈则应该用慈祥可亲的语气,至于青蛙妈妈则应有着热情洋溢、关爱孩子们的语气。
结束语
“教有千法,读为上策。”语文教学要回到朗读,回到基本功。教师要做有心人,把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有滋有味的朗读中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奏响美妙的读书乐章。让学生爱朗读,会朗读,用琅琅的读书声叩开语文学习的大门。
参考文献
[1]陈玲芝.小学低段语文趣味性朗读教学的有效性探究[J].新课程,2022(5):42-43.
[2]梁浩娟.大声读出来——浅析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2022(3):134.
[3]王丽霞.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问题与解决途径[J].新课程,2021(7):134-135.
篇五:低年级朗读趣味指导
小学语文朗读的指导方法有哪些
朗读是借助语音形式生动、形象地表达文学作品思想情感和内容的言语活动,朗读教学从古至今都为教育者所赞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能促进学生提高语言能力,理解和感悟课文思想,陶冶情操。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些小学语文朗读的指导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朗读指导的有效策略
1饱含情感,赏读入境
赏读,是指“赏语言,赏人情,学表达,明事理。”比较适合于意境和语言较优美的散文和诗歌,读起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篇目都有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和丰富的内涵,文质兼美,感情丰富,非常适合朗读。但小学生知识面窄,生活阅读浅,语文知识积累不足,对某些课文和章节的理解,往往还简单地停留在故事的词语和情节的表面意思上,无法准确、有感情地读出文章的情、境、意。此时,教师要能融情于文,绘声绘色地范读,让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人醉其境”,更好地领悟和掌握课文。
如在教学《台湾的蝴蝶谷》中有这样一句话:“每年春季,一群一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笔者在读这句话时,先让学生闭目用心用情去听。孩子们有的说看见了蝴蝶穿过树林越过小溪;有的说看见了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尽情欢笑;有的说看到了蝴蝶爸爸和妈妈带着蝴蝶宝宝聚会时的开心场景!孩子们边说边情不自禁地做起了蝴蝶飞舞的动作。教师的范读,以情激情,以声传声,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最后让学生朗读时,他们把自己的情感体验融到句子中,诱发了学生情感的波澜,充分体会到文章的美妙。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小学生年龄较小,注意力很难集中,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文章内容,找到生动、有趣、形象的切入点,创设与课堂氛围相关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对朗读的欲望和兴趣。教师可充分应用文中形象逼真的插图,或利用多媒体事先制作好具体生动的趣味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只有对文本和朗读产生了兴趣,才会用心朗读,乐于去读,也只有这样才能体会课文的情感,更为透彻地理解文章内容。
如在教学《鹿和狼的故事》这节课时,笔者事先做了一些狼和鹿的头饰,让学生玩角色扮演狼抓小鹿的游戏。一般情况下,以动物为题材的童话故事如《喜羊羊与灰太狼》、《小红帽》等,狼几乎都是欺负弱小的角色,面对善良的鹿和凶狠的狼,学生选择小鹿的角色较多。在这样的小游戏结束后,笔者再引出课题,讲述凯巴伯森林中鹿与狼的故事,展现同一地球上不同生物之间的制约与联系,表达不能因自身片面的认识去判定或决断某一个想法,而是必须尊重动物界甚至是整个生物圈的相互关系。这样,学生带着对新知识的了解及模拟表演的领悟朗读课文,产生了浓厚的探究文本的欲望。
3技巧指导,有效评价
于永正老师说过:“课前,老师要和教材‘对话’,把教材读懂,掌握好,把文章所表达的意思、感情体会出来,并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由此可见,在教学中,学生的朗读和教师的示范、朗读技巧的指导、评价是分不开的。
首先,评价要具有针对性。教师要结合文本内容,对学生的朗读作出评价。如学生在读《要下雨了》一课时,一位学生在读燕子告诉兔子的话时语音很轻,笔者用开门办学的方法指出学生朗读的不足之处:“你说得很明白,可惜有点轻,你能大声地告诉小白兔让它听清楚吗?”其次,评价要具有指导性。不能只用“很好”、“不错”、“很有感情”等含糊的评价,要更为具体一些,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明确努力方向,随机评价的内容要对学生读时所表现出的心情在无形中进行引导,做到润物细无声。再次,评价要具有激励性。准确合理、富于激励性的评价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最喜欢赞美和鼓励,课堂上老师默许的微笑、鼓励的话语,都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切,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4大胆想象,勇于创新
语文教学重积累,朗读教学应把积累语言、学会读写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新课标理念倡导要学会用教材教。在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地运用教材,善于发掘教材潜在的资源,不能仅仅停留在指导朗读的基础上。
如在教学《荷花》这一课时,第二自然段用“有的……有的……有的……”这一关联词将三种不同形态的荷花展现出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进行想象与创新训练:事先制作好多媒体课件展现各种姿态各异的荷花图片,感受荷花所带来的直观的美,再结合课文相关词句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每幅图中的荷花的姿态美、色彩美,最后再让学生模仿课文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连起来造句,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通过这样的看图想象说话和创造性表达的训练,使学生既学会了作者独具匠心的表情达意的语言技巧,又学会了运用语言文字,使学生的朗读、想象和感情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语言的表达甚至比文本中的更加精彩,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展现,达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体现了朗读教学的智慧和真谛。
小学语文朗读指导方法
一、设计问题――指导读
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一方面要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要想达到上述目的,教师在指导朗读时,首先要让学生试着把课文读通――读正确、读流畅,然后再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读出感情。如指导读《荷花》第一自然段:“清晨,我去公园玩,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我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启发学生读:①作者当时怀着什么样的心情?(赞美之情――荷花味香;急切之情――急切想看到荷花。)②哪些词表达了这样的感情?(一……就……,赶紧)③怎样读才能表达出作者的感情?这样训练,不仅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而且指导学生学会如何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不仅指导学生读一段话,而且指导学生学会读懂文章的方法;不仅体现了教师在朗读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而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创设情境――诱导读
感情朗读是对文章作者思想感情的再现。由于小学生生活阅历较浅,再加上和作者所写的内容时空差距较大,朗读时很难体会出作者当时的心情。朗读教学中可以创设一种情境,再现教材的有关形象,引导学生理解教材所描写的事物:优美的或丑恶的,崇高的或卑劣的,愉悦的或悲惨的……激发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读出文章的意境。创设情境的方法有:音乐渲染情境、图画再现情境、扮演体会情境、语言描述情境。如指导学生读《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时,由于小学生对课文所写的内容没有多少感受,教学时,我从当时抒发人民悼念总理悲切之情的电影《生活的颤音》中选出一段音乐,放给学生听,小提琴哀婉的旋律扣人心弦,催人泪下,大家仿佛置身于长安街上泣不成声的人群中,整个教室沉浸在悲哀之中。此时,课文的语言似乎是发自他们内心的感受。朗读的语调、速度因为情感的作用而表达得恰如其分。这样训练,不仅引导学生弄清文章的背景,而且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内心体验;不仅诱发学生读懂课文,而且陶冶学生的情操;不仅训练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培养想象能力。
三、运用体语――提示读
学生在感受形象的过程中,教师的情感指导起着重要作用。教师情感的流露除有声语言外,还可以运用体态语言作辅助表达。身体语言学认为:人们可以用身体的各种动作或姿态来表现自己对周围人或事物的态度,表达言语难以表达的情感。朗读教学时,可以运用体语提示学生读,用目光激发学生朗读的情绪,用面部表情表达自己喜怒哀乐的情感,用手势表示朗读声音的高低、语意的轻重、节奏的快慢……这样训练,不仅激发学生的朗读情绪,而且提示朗读技巧;不仅引导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而且指导学生学会表达情感,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目的。
四、巧用评价――引导读
教育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及时反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于阅读教学而言,经常地让学生朗读是对教的反馈,及时地对朗读情况进行评价又是对读的反溃从这个意义上说,检测学生读,并对读进行
评价可以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就对朗读的评价来看,大体要经历这样的过程:教师根据学生读所反馈的信息,与训练目标进行比较,得到目标差距信息,再将差距信息通过一定的方式输送给学生,并启发学生调整原有信息,逐步缩小原有信息与目标之间的差距。由此看来,评价的过程也是训练读的过程,评价语不但是朗读水平的鉴定语,也是教学过渡语,还是朗读的指导语。因此,评价时既要“惜‘墨’如金”,又力求能“指点迷津”。
五、借鉴述说――迁移读
读能促进说,说又影响着读,因为读需要借鉴说。其一,从说读的发展来看,一个人的口语训练,说早于读。人
在不会读时,已经学会说。其二,从说读的目的来看,说是为了表情达意,人们说时既注意语意连贯――停顿合乎语言规范,又注意语气恰当――语调、速度、节奏合乎情理。小学生的读往往只注重读出文字,而不考虑每句话的意思,也不考虑如何表达出句子的意思。其三,从朗读训练的要求来看,“朗读要近于口语,像说话一样。”综上所述,在朗读训练时,可以把说迁移至读,在读中吸取说的方法、说的技巧。首先引导学生身入其境,情入其人,进行心理的移情体验,然后再用假想向别人介绍的方式说出课文的内容。通过训练,不仅引导学生体验课文情境,而且创设让学生表达情感的时机;不仅引导读,而且又训练了说。
六、凭借教师――示范读
从情感角度说,朗读的过程是读者通过“价值认识”感受作品的情感信息,从而形成自身情感信息的过程。小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太浅,往往对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感受太少,或有感受而自己又产生不了情感的体验,或自己无法表达这些情感。此时,教师就可以进行范读。教师的范读要以技巧启发人,以情感感染人。学生通过听教师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的范读,自己的情感自然而然地和作品、教师的情感产生共鸣,不知不觉地模仿教师的朗读技巧。这样训练,不仅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而且引导学生学会表达情感;不仅引导学生模仿读,而且培养学生创造读。
篇六:低年级朗读趣味指导
课堂新探·阅读教学在情境中提升朗读能力——从《声临其境》节目谈二年级趣味朗读策略□笪云倩【摘要】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内容。结合二年级统编教材的特点和低年级学生的学情,低段朗读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借鉴相关的电视节目形式,创设多种情境,通过词句训练、模仿范读、视频配音、表演课本剧等方式,让学生在趣味朗读中培养语感,获得快乐的、健康的情感体验,进而提升语文素养,提高朗读能力。【关键词】朗读教学;基本功训练;情境教学;经典配音;肢体语言《声临其境》是一档声音竞演节目,邀影视艺人级下册《神州谣》一课前,笔者让学生欣赏黄河、长同台竞声,展示声音的魅力,吸引了很多观众。低江等景观的图片,帮助学生了解“奔”“涌”“长”“耸”段朗读教学是不是可以从这一节目中得到一些启的意思。看了图片,学生知道读“奔”“涌”时要读得发呢?二年级统编教材中,很多课文都提到了“朗有力度,读“长”“耸”时可以把声音拉长,之后练习读”的要求。然而综观当下,语文课堂上充斥着较朗读时,就能将气势读出来。又如教材中有描写快多形式性、经验性的机械朗读,这种朗读形式缺乏乐、悲伤等情感的词语积累练习,笔者抓住这些词目标指向性,无疑抑制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语,让学生练习用声音的高低、强弱、快慢表现情感此,在二年级语文教学中,笔者尝试以课文为基础,的变化,使其明白读音高昂轻快表示快乐,读音缓借鉴《声临其境》节目的形式,通过词句训练、视频慢低沉表示悲伤,读音急促飞快表示紧张。再比如配音、课本剧表演等方式,营造氛围,设计情境,指读“红艳艳、亮晶晶、酸溜溜”这些课前练习发声的导学生趣味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引发他们快乐词语时,让学生先想象一下和词有关的事物,然后的、健康的情感体验,使朗读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有感情地朗读。字词朗读练习就像唱歌前先开嗓兴趣点。一样,虽然简单,但是带来的成果却不小——学生一、“魔力之声”——结合想象,感受语言韵味学会了“咬文嚼字”,再也不“唱字吆喝词”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节目中,演员(二)仔细揣摩重点句子们挑战朗读拗口的台词和绕口令,出色的表演展示在上新课文前,教师可对课文仔细揣摩,将文了他们扎实的基本功。鉴于此,朗读训练的第一步中的一些重点句子提炼出来做发声训练。应从练好基本功开始。抓住二年级学生好玩好动很多句子本身自带情境,课堂上用几分钟的时的性格,笔者设计了符合学生特点的朗读训练,让间让学生反复比较诵读,可激发他们的发声兴趣。他们先读好关键字词,再将练习范围扩充到句子、如“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做窝”是统段落,乃至全文,使感情朗读水到渠成。编教材二年级上册《寒号鸟》中的一句话。上课前(一)课前朗读关键字词笔者让学生练习朗读。他们从“哆啰啰”中感受到课前,学生可进行第一种训练——字词朗读,寒号鸟冷得发抖,连话都说不利索了,同时想象自读一读关键的字眼、词眼。比如教学统编教材二年己在冬天很冷的样子,读出了寒号鸟窘迫懊悔的心40JIAOXUEYUEKANXIAOXUEBAN教学月刊·小学版2018/9语文
课堂新探·阅读教学情。又如读同册《妈妈睡了》中的“妈妈睡了……睡通过控制语速将小动物朱迪的急性子和闪电的慢得好熟,好香”时,学生脑海里会想到妈妈已经睡着性子展现得淋漓尽致。笔者将这段配音播放给学了,不能打扰她,自然明白这句话要读得轻一点,柔生看,适时地引导他们:“同学们,动画片中如果没一点,慢一点。有配音演员带来的形象的声音效果,你们还喜欢看有一些句子在不同的情况下,由不同的人物来吗?”学生自然回答“不喜欢”。“你们愿意当一回小说,其语气语调都是不一样的,这也可以成为学生小配音师,为你们喜欢的课文视频配音吗?”学生高的朗读训练点。如针对同册《雪孩子》中的“小白兴地齐声喊道:“愿意!”于是在教学《雪孩子》中救兔,小白兔!你在哪里”这句话,笔者设计了三种情小白兔的课文片段时,笔者引领学生一起品读雪孩况:一是小白兔和妈妈走失了的情况下妈妈会怎么子焦急的语言、急切的动作,接着播放关闭了声音说,二是雪孩子和小白兔玩捉迷藏时雪孩子会怎么的视频,请他们配音。学生很快进入情境,在读中说,三是当小白兔遇到危险时雪孩子会怎么喊。促悟,在悟中促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又除此之外,课上还可开展读诗歌小练习,让学趁热打铁,邀请学生在课后为喜欢的动画片配音,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很好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使朗读充满感情。在对于这些课前热身小练习,学生都能积极轻松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手机上有很多趣味配音软地参与进来,训练收到的效果也很好。这样的小练件。笔者鼓励家长和学生一起使用这些软件,在有习多了,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了读句子前先分析感趣的配音过程中享受有感情朗读的乐趣。悟的好习惯,“念经式”朗读越来越少了。三、“声音大秀”——肢体配合,提升朗读效果二、“经典之声”——模仿引路,深化情境体验《声临其境》节目的最后一轮是“声音大秀”,几《声临其境》节目中有一个环节是“经典之声”,位嘉宾走到台前,用肢体和语言相互配合完成一出即将经典影片的声音隐去,让嘉宾为其配音,在观大戏。这样的“声音大秀”同样适用于学生的朗读训练。看影片时模仿原声并加入自己的感悟和二次创作。(一)一边朗读一边动起来朗读模仿对语言学习有着巩固根基与促进进步的身体语言学认为:人们可以用身体的各种动作效果,因此笔者在趣味朗读中也加入了对语音语调或姿态来表现自己对周围人或事物的态度,表达言的模仿训练。语难以描述的情感。指导朗读时,笔者也借助身体(一)范读引领进入情境语言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在朗读中加入肢体动作。二年级的学生生活阅历浅,知识面窄,有时候比如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拍手歌》的韵律感特别理解不了课文的内容,自然无法有感情地读出文强。学生可以和同桌边拍手边诵读。再比如教学意、文情、文境。这个时候教师就要亮出自己的“经同册《黄山奇石》时,引导学生边读边模仿“猴子观典之声”给他们作示范,用声情并茂的范读来创设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等奇石的样子,在朗情境,帮助学生读好课文。课堂上,笔者进行范读读与做动作过程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虽然学生时,让学生边仔细听,边根据朗读给文本做上声音都是在反复地读,但其效果与机械性重复齐读相记号,用他们喜欢的各种符号区别标出教师读得又比,要好很多。朗读时将语言所描绘的动作展现出重又响的词语、读得又轻又快的词语及文本语气提来,能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教学的效果,深化学示语等。在教师范读后,学生再看着这些声音记号生对文本的印象。试着自己朗读,经过多次练习和磨合,就能水到渠(二)完成一场课本剧大秀成地学会有感情朗读。统编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文章适合学(二)配音激发朗读热情生表演。如教学二年级上册《狐狸分奶酪》一课时,《声临其境》节目中演员为《疯狂动物城》配音,笔者让学生配合完成一出“声音大秀”:先让他们感JIAOXUEYUEKANXIAOXUEBAN教学月刊·小学版2018/9语文41课堂新探·阅读教学“古今互鉴”让语文教学更丰盈□卓小琴【摘要】将小古文引进语文课堂,能帮助学生传承民族文化的基因,丰厚文化底蕴。小古文运用于教学导入时,可为课文引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运用于领悟情感时,可印证想象,帮助学生深入文本;运用于解答疑惑时,可引发思考,生成丰富的课堂教学资源;运用于意犹未尽时,可拓展课外阅读,开阔学生的视野。小古文和白话文的古今互鉴,促使语文课堂变得灵动而丰盈。【关键词】小古文;阅读教学;古今互鉴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完整地保留在古文当中。唯恨四足轻小,颇不相称,甚不满意。正叹恨间,忽要让学生传承民族文化的基因,丰厚自己的文化底然……”读着读着,学生就明白了,鹿非常欣赏自己蕴,教师可以将小古文引进语文课堂,让学生在平美丽的角,而抱怨四条难看细长的腿。一个“忽然”平仄仄中吟诵,在之乎者也中品味,让语文教学灵激发了他们的阅读欲望。“忽然发生了什么呢?”有动丰盈起来。学生猜:“鹿失足掉进了水里,鹿角碰到了岩石折断一、开篇立意时,古文可为白话引路了,鹿就更讨厌自己的腿了。”也有学生猜:“水位突小古文短小精悍,节奏明快,富有音韵之美,学然上涨,要不是鹿腿死死地抵住脚底的沙石,它就生一读就喜欢。用它来作为导入,再合适不过了。差点被冲走了。自此,鹿渐渐喜欢上了自己的腿。”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狮子与鹿》讲的是在丛林……但这些都被一一否定了。当知道后面发生的中,一只鹿遇到狮子后奋力脱险的故事。课始,笔事就在课文中时,他们迫不及待地捧起书,读了起者直接出示了一张鹿的图片,外加一段小古文:“有来。这样的引导,不费周折,不走弯路。学生既领鹿饮于溪边,自照水影,见其两角峥嵘,甚为自乐,略了小古文特有的韵味、特有的表达方式,又很快、悟课文内容,然后用表演课本剧的形式进行巩固。教师要抓住低年级学生的兴趣点,创设多种情学生在教师的安排下进行分组,自己分配角色,揣境,努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让琅琅书声萦绕在摩角色的定位及语气语调,相互设计表情动作,最低年级的课堂上,带领我们“身临其境”。后登台表演。学生将狐狸的狡猾和熊兄弟的老实参考文献:都如实地表现出来了。有的小组自己动手设计角色的头饰、指偶,有的小组不满足于课文中的语言,[M].北京:[1]辛涛,北京教育出版社,黄高庆,伍新春2001..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为角色创造了许多符合性格特点的语言及动作。[2]曹爱卫.低年级语文这样教[M].上海:上海在掌握文本内容后进行课本剧表演,不仅加深了学教育出版社,2018.生对课文的理解,也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生[3]陈红梅“分角色朗读”.的七大策略——以统动的形式,使他们特别兴奋;热闹的场面,使他们乐编教材二年级上册为例[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于表达。这样的表演既提升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又文),2018(3).提升了他们的综合素养。(浙江省湖州市织里镇漾西小学313000)42JIAOXUEYUEKANXIAOXUEBAN教学月刊·小学版2018/9语文
篇七:低年级朗读趣味指导
小学语文如何指导朗读的方法(五篇模版)
第一篇:小学语文如何指导朗读的方法
朗读是一门艺术,是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也是加强小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基础。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小学语文如何指导朗读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如何指导朗读的方法
一、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
朗读是一门有声语言的艺术,是朗读者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说明道理,再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再创造过程。这一过程就是让文章“复生”过来,赋予文章生命力。让文章“复生”,所以朗读时需要有一定的基本技巧。
古人云:“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叶圣陶老先生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所以我们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实际和学生朗读水平的实际,加强对学生朗读方法的指导,强化朗读技巧的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一是从朗读方式上讲,要让学生能通过轻声朗读、放声朗读、诵读等方式训练学生对朗读技巧的感悟。二是从朗读方法上讲,要让学生在朗读中能够注意停顿,声音的轻重、速度和节奏、语调等技巧来领略朗读的妙处,提高朗读的水平。
在朗读教学中,教给学生一些技巧是必要的。对学生的朗读加以有效指导体现了一个出色教师应有的素质。然而有的教师为了快速、简捷、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便直接传授学生朗读秘诀:什么地方重读,什么地方轻读,什么地方停顿长些,什么地方停顿短些,什么地方带着微笑读,什么地方读出伤心来……这是纯技术性的朗读技巧的灌输,至于为什么要这样读,教师不加解释,学生的朗读便成了”邯郸学步“。一旦脱离了老师的技术指导,他们就无所适从了。
所以,我们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时,千万不能滑向形式主义泥潭,既要重视技巧,又要不”唯技巧“。”唯技巧“即声音上形似,而没有内心的情感依据。学生也有自己的思想,看法和生活经
验,对句子的理解体会也各不相同,所以读出来的感情也就不相同。如果我们不告诉学生应该在什么地方注意什么,而是创设一个情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多体验,获得真切的感受,拥有情感的体验,那么,学生朗读动情时声音自然有高低之分,轻重缓急,有了变化就成了艺术。朗读技巧是为表达作品思想情感服务的,缺乏思想内容的技巧是无水之花,不符合作品感情的语调也只能是无本之木。
二、引导学生在朗读时进行比较揣摩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发现课文中有些词虽然并不深奥,表层意思也并不难理解,但却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对于这样的词,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反复揣摩品味,挖掘其隐含意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独特魅力,锤炼学生的语感,使其有所感悟。如《月光曲》一课,皮鞋匠兄妹称赞贝多芬所弹的曲子时说:”弹得多纯熟啊!“教师如果把”纯熟“换成意思相近的”熟练“,让学生和原句比较,推敲赏析,学生就会品出”纯熟“不但表现了曲子弹得熟练,还反映了熟练的程度。另外,教师可以通过对语言文字进行增补、删除、替换、变序等方式,使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语言的精炼、形象、细腻等特色,学会准确地运用语言来表情达意。
例如,《秋天的图画》有一句:”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为了让学生体会”挂,露,翻,举“所描绘的秋天景色的勃勃生机,体会”秋天的图画“色彩的美丽,教师可采用对比的方法,出示”金黄的梨树“、”红红的苹果“、”金色的稻海“、”火红的高粱“。让学生谈谈哪句好?好在哪里?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课文的好是因为它写出了动作,如挂起、露出、翻起、举起。“然后让学生做动作表示,并说这里不仅写出了颜色、样子,还写出了植物的生命,就是秋天的勃勃生机,请大家读出美,读出勃勃生机,学生马上就能入情入味地朗读起来。
三、珍视学生独特感受,倡导朗读个性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同时指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倡导朗读
个性化,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坚持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同一件事的态度是不尽相同的,这取决于他们各自的性格、生活经历、心境、所处的时空、观察的角度等。因此,对同一篇作品,对同一个句子、同一个词语,人们的理解都是不会雷同的。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们的朗读感受也决不会雷同。
如在教学《趵突泉》一文时,对以下描写大泉眼的句子,学生的理解由很大不同:”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好像永远不感受到疲乏,只有自然有这样的力量!“特别是学生在朗读”冒,冒,冒“三个字时,语速、轻重、情感截然不同。有学生读时由轻到重,由快到慢,字字句句饱含深情。而有的学生朗读时却是三字连贯,一气呵成!他说∶趵突泉充满青春活力,我觉得只有这样读,才能表现出它的巨大力量!”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小学语文如何指导朗读技巧
1、把握教材,指导朗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小学语文教材精选的读篇大都是名家名著,是教材的主体,是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的主要凭借。朗读好课文,更有助于学生真切地感受作品,有助于因声解义,领略作品的精妙之处,有助于学生增强语感,以声传情。
名师窦桂梅说:“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应该力求丰富自己的感情,锤炼自己的语言,积淀自己的文学素养,站在传承文明的高度,以心向真善美的人文情怀,引导学生大声朗读。”由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将课文读通、读顺、读熟是关键。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由朗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可以大声读,可以小声读,可以几人合作读……读的过程中,可以快读,可以慢读,还可以停下来做做记号。总之,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悟课文内容,每读一遍要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如《长城》一文中的一段话:“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
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笔者让学生们自己读,然后说出对这段话的理解。一个学生说:“这段话里有一个”单“字,说明了长城的高大坚固”。又有一位同学说:我看到了“数不清”,说明修建长城用的条石多,还有“一块”“两三千斤”突出了条石的重量。就这样,学生们踊跃发言,讲出他们通过朗读后对文章的理解。通过朗读,该注意的地方学生自己都注意了,问题也解决了,对课文的理解也更透彻了。朗读就是这样,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2、方法多样,乐趣无穷
无论是解决数理化的问题,还是朗读课文,都要讲究方法。好的方法能够事半功倍。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创造出多种多样的朗读形式,就会让学生的朗读热情高涨,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可以与学生比较着朗读。不是单纯地只是教师在示范,学生在那儿听,也不是学生一直在读,教师只是在指出问题。要让师生能在课堂上互动,学生和学生也能在课堂上相互交流,这样才能让学生把自己的朗读与老师、同学的朗读进行比较,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产生新的情感体验。
再有,可以利用学生的好胜心和极强的自我表现的心理,在教学中,让学生之间比赛着朗读。在课堂上,让学生朗读同一篇文章,举行一次小规模的朗读比赛,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对方的优点,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进取性,还能让学生在这种相互竞争、相互激励的学习氛围中,更加有学习积极性,朗读时也更加用心,用感情。
我们还可利用角色扮演来朗读文章。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和记忆力都很强,在语文朗读教学中,可以先由教师进行范读,让学生们直接地感受语言,再让学生分别扮演课文中不同的角色,让他们在模仿中体验人物的语气、动作和情感,然后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让学生的语言得到良好的发展,同时还能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另外,还可以配以音乐相辅相成等等。朗读的方法还有很多,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和探索。
3、让学生在诵读中沟通
“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在教师讲解、分析基础上获得的感悟往往缺少深切的体验和情感的共鸣。一篇文章内含的思想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读者,非得靠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通过抑扬顿挫、长短徐疾的朗读,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感悟文章的真谛,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
4、评读促进发展
在多种读的形式中,评读是不可缺少的。课堂中,教师们常用“赛”的方式组织朗读教学,如小组比,男女生比等。既然有赛,就有评。评议时,教师应特别注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地尊重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领略成功的喜悦。学生的主体意志是在具有真正主体地位之后而渐渐形成的,有了主体意志,才有了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发展,也才有了自己的思想。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加上阅读材料本身内涵的开放性,不同的学生对文本会作出不同的“解读”。所以,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养成欣赏学生看问题的不同立场、方式、方法的习惯。
小学语文指导朗读方法
一、让学生明白朗读的好处,从而激发学生良好的朗读欲望
1、首先要树立学生讲好普通话的信心,为朗读作初步的准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通话读音准确、规范就会为朗读打下十分良好的基础,所以一定要抓好读音这一关。
2、教师自己范读课文,经过自己精心的准备,深入地体会作品的丰富的内涵后,教师为学生范读,给学生树立一个爱读书、爱朗读的好榜样,学生会十分喜欢模仿教师的朗读语气、语调、表情、手势等。
3、播放录音,让学生欣赏别人的“朗读作品”,从而加深对课文的印象,有了朗读的冲动。
二、发挥教师的示范朗读作用
低年级学生刚接触字词,如果一开始就让他们拿起书凭眼睛扫视来感知成段成篇的语言文字,是有困难的。因此,教师示范朗读的引导作用尤为重要。示范朗读即通常说的范读。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讲应该怎样读、不应该怎样读,学生是很难学好朗读的。他们的认识还是很模糊的,并不知道怎样读才算表达情感了。但孩子们的模仿能力很强,如果他们亲耳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学起来就容易得多,读起来就有情有意的多。
三、创设情境,扩大朗读的训练面
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读,喜欢读,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朗读教学的第一要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动、好胜、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从而提高朗读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在朗读训练中,教师要为学生的自读感悟创设主动选择的条件和机会,促成他们个性化发展。但如果没有老师的引导,学生的选择往往会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必须在朗读训练中有意而巧妙地引导学生选择。要通过引导学生、点悟学生,使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自主参与到朗读实践中,完成对文字符号所承载的思想内容,文字材料组织方式以及所渗透的情感、韵味的感知和领悟。
四、在比赛中激起学生的朗读欲望,让他们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感
1、利用阅读课进行背诵古诗、背诵优美片段等朗读比赛活动,并设立相应的奖励制度,以此激起学生有感情朗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2、要特别重视每天的早读课时间,除了要求学生都有要放声朗读之外,教师也和同学们一起朗读,既可以起示范作用,又能提高他们朗读的积极性,何乐而不为呢?教师和学生进行朗读比赛,可谓有创意。
3、进行积累大赛,读完一课后,让学生说说积累了哪些优美的词
句或片段,看谁积累得又多又好,并能用自己的朗读形式背出来,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积累能力,又增强了朗读水平,真是一举多得。
第二篇:浅谈小学古诗词朗读的方法指导
浅谈小学语文诗词朗读的方法指导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语文技能。朗读是用形象化的口语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的艺术手段。其一,通过语言技巧的运用和语音的多种变化,把文章中的人、事、意境、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趣味,绘声绘色的表达出来,也能使字里行间潜在的含义溢于言表,还可以把书面文字难以表达或者根本无法表达的隐情妙趣抒发出来。其二是有助于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朗读是把握教材内容的一种手段,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其三通过朗读可以看到作者的神思匠心及文章的要义,对于文章的妙处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到,对于各种语文知识、技能的获得也只有靠反复的朗读,在不断的语言感受中领悟。反复朗读便于记忆。记忆、背诵是向大脑输入信息,储存知识财富,这是学语文的基础。其余的语文活动,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没有基础,一切都成了空中楼阁。而我们语文教学中对古诗文的朗读缺乏方法和指导。现实中,很少有老师真正把小学经典古诗文朗读当作一个教学目标去加以实施,尤其是学习能力大大提升的中段,依旧是以应试教育为主。由于教师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品读经典,甚至有部分教师认为,诵读就是死记硬背,一点儿都不适合学生,还是理解最重要。我们承担了关于古诗教学的实践研究以来,针对课例中古诗朗读的现状发现如下问题:(1)字音不正确。例如《四时田园杂兴》中的“兴”字应读四声,还有“知有儿童挑促织”中的“挑”应读三声,在教学中我们的语文老师就读错了,学生读错也不纠正。学生和老师往往忽视字音的准确性。(2)朗读时节奏和停顿不明确。例如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和《题西林壁》这两首诗时,孩子们读诗题时的停顿都是错误的。还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题西/林壁”、“送/元二使安西”等。(3)速度和语调不恰当。学生在朗读古诗时往往不重视节奏,一口气的读下来,没有节奏速度较快,语调也没有变化。古诗朗读要讲究节奏。针对以上在诗歌教学中出现的朗读的错误和问题,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注重朗读的指导和方法的提炼和总结,初步掌握了一些古诗词朗读的方法。
一、初读,字正腔圆
教学伊始,我们首先要让学生自由地读全诗,读准字音、读通全诗、认清字形。在初读的过程中,教师再帮助学生一起扫清障碍,对多音字要告诉学生正确的读音,及时纠正错误,读通全诗。这个阶段,有三个任务,一是把题目意思读明白了。有些题目意思难懂,也不好读。如三上年级《饮湖上初晴后雨》。初晴后雨是雨后初晴的意思,学生不易理解,饮是喝酒,学生更不懂。按照现在的语言习惯应该是“雨后初晴湖上饮”,词序明显与现在不同。只有理解了意思,学生才能把题目读好。再如二上年级《宿新市徐公店》,如果不理解题目的意思,很容易出现“宿新市/徐公店”这样的读法。像这首诗,题目的停顿时很重要的,不能含糊。还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题/西林壁”、“送/元二/使安西”等。二是把每个字都读准了。如四下上《四时田园杂兴》这首诗,多音字有“兴、供”,学生一开始不一定能读准确,这就需要教师从旁指导,纠正读音。还有三下《嫦娥》中的“嫦娥应悔偷灵药”中的“应”字应读一声。字音的错误读法影响着孩子们对诗歌的理解。
二、再读,读出节奏
诗歌具有节奏和音律美的特点,我们在进行课例的研究中发现了教师忽视朗读的节奏,于是进行了交流和探讨。学习和总结了古诗节奏的划分规律。四言诗,按意义或节奏可划分为“二二”如:人生/几何,去日/苦多。五言诗,按意义单位可划分为“二三”如:问女/何所思。按节奏单位可划分为“二二一”如:大漠/孤烟/直;或是“二一二”如:举头/望/明月。七言诗按意义可划分为“四三”如:两岸青山/相对出。若按节奏可划分为“二二二一”,如:云母/屏风/烛影/深;
或“二二一二”如:万条/垂下/绿/丝绦。诗的节奏、重音、是跟平仄相关的,我们的实验教师学习了相关知识。“平”指平声字,包括现在普通话中除去由古入声字变来的全部阴平和阳平的字;“仄”指上声、去声和入声的字。朗读时,平声拖长音节,仄声声停气不停,缩短发
音。以《乡村四月》为例:(“一”表示平声,“|”表示仄声,“——”表声音延长):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平仄音韵读法: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诵读的节奏变化丰富,长短交替,古诗内在的音律美得到较充分的体现。
三、诵读,读出诗韵。
学生在读正确读出节奏的基础上,就要通过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情感,感悟诗中意境的过程中,反复诵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这就需要教师的范读,借助音乐渲染等方法。教师的范读很重要,教师朗读时的语调、速度对学生都是一种示范和指导。要将诗歌抑扬顿挫的读出来,就要分辨朗读时的重音,所谓重音,即根据诗歌的内容,有些诗和诗句必须重读、加以强调。在诗歌中,凡是内容上要求需要突出的词语或在感情上起重要作用的词语,一般都要重读。朗读时对韵脚要恰当重读,非韵脚音读得轻佻一点儿,使上下句音节谐和对应,当然,对韵脚重读不是一成不变的。诗句的意思和情感的表达是依靠情感语气来实现的,其中语音轻重是关键。因此必须根据诗歌的表达重点,确定少而精的词语加以重读处理,例如“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倍”字在感情上起重要作用,因此应读重音。《望天门山》中表示水势汹涌时,应重读“开、回、”《夜书所见》中的“萧萧”应重读。所谓语调,就是为了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强调表达效果而在读音上所表现出来的高低、升降的变化。要朗诵好一首古诗,首先必须理解这首诗内容,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根据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语调。如教学《题西林壁》时,“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应突出音的高低起伏,体现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景象,教学时,这里教师应先让学生理解古诗的大意,再采取示范、教读的方式引导学生读古诗。要根据每首诗歌的情感表达来确定哪句(部分)用升语调,哪句(部分)用降语调,分别用“↑”“↓”表示,注意诗句前后部分语调要相反或相对配置,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读升语调时音量逐次加大,力度渐次加强,语尾音节上扬且拖长;读降语调时力度从强次减弱,语速平缓。在诵读中辅以音乐也很重要。
如学习写景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时。教师再加以与意境想通的背景音乐,舒缓、优美的古筝曲,让中段学生在优美的图片和悠扬的背景音乐中诵读,增添了一份情调,也增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朗读诗歌时还要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朗读时语速可舒缓些,语调可略微低沉些,要读出思乡的情感。如《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朗读时语气应豪迈。如朗读《示儿》要读出悲壮,朗读《送元二使安西》要读出伤感。不同的情感要有不同的朗读基调。
诗歌诵读对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意义重大,所以我们在诗歌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时应采用多种形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逐步提高学生朗读的能力。
交界营小学
石珍
第三篇: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指导的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的指导
张飞霞
[摘要]《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小学不同的年级段都强调了“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所以,朗读教学在小学阶段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可以提高学生语感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针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效果欠佳的现状,笔者认为语文教学要进一步加强朗读教学,优化朗读教学。本文就从学生兴趣、习惯、学段特点如何指导这几个角度入手,谈谈如何优化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关键词]朗读教学;学生兴趣;学段特点:指导方法
小学语文的朗读指导形式多样,大致可以分为:有目的地朗读、有个性地朗读、有个性地朗读、多种方式地朗读等,学生朗读后的评价与反馈也能在很在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我校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为出发点,以落实双基,提高语文综合素质为目标,试从形式和评价反馈来谈谈小学语文朗读指导的教学,在朗读中提高学生的课文理解能力和语感。
“朗读是把文章念出来,是将诉诸视觉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
言”。在学习文章时,只有进行反复朗读,用心体会,才能真正感受、体悟文字所蕴含的深厚思想感情。
朗读能稳定儿童阅读时的注意。低年级儿童由于刚刚进入小学阶段读书,阅读时注意力不够稳定,如果出声地朗读能刺激听觉系统,使他们对阅读材料的主意能保持稳定。朗读有助于对课文的记忆。日常教学中常常把朗读当成一个贯穿新课教学的线索,或者说是训练的环节。其实,通过朗读可以表达出不同的观点,意味着学生理解的差异。
因此,朗读在小学阶段的确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学校和教师也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学生的朗读上,这更突出了朗读的重要性。从朗读教学的现状看,有些专家、优秀教师为我们总结了许多经验性的教学方法,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指导,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何优化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就是一个急需迫切解决的问题。
一、朗读教学的现状
目前教学中,大家都在强调朗读的重要,强调朗读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对朗读的安排并不够到位,比较随意、简单化。其实,有一种错误的思想在主导着人们,多读总没有坏事,多读反正有好处,所以,出现了一种令人担忧的局面,就是在整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一路读过来,教师也用了比较多的朗读方式要求学生读,读完,分析完,文章就讲结束了。有的时候,感觉老师布置学生朗读是目的不够明确,也看不太出每一次朗读都起到了什么作用。
二、朗读教学现状的分析
从现状看来,小学朗读教学中或多或少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能会采取让学生多种形式的朗读方式,如:男、女生读,开火车读,小组比赛读、分角色朗读等。看上去比较热闹,但学生只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为读而读,没有用心去读,更谈不上用情,只是有口无心地“念经”;此外,教师总是有选择性地
盯着一些朗读较好的学生,其他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地当听众。这样的朗读教学事半功倍,而且还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其次,还有就是教师对学生朗读的评价过于单调,教师的评价语往往就是“读得真好”、“读得真流利”、“读得真有感情”。课标中还强调“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查,还应注意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
还有,教师的朗读指导机械,单调的情况通常出现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指导学生在朗读课文时,强调有感情地朗读某一部分或者把文中某个人物形象地语气读出来,这样的指导方式不能融理解、感悟为一体,也就达不到朗读的目的。再如,当学生朗读一些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时,就认为这些句子应该读得重些,而事实上,有时候一些句子重音轻读,反而更能突显出句子的感情效果。
三、关于优化朗读教学的几点思考
根据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和教学目标来看,不同学段的儿童有不一样的朗读特点,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应结合不同学段的特点,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从而达到优化朗读教学的目标。下面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要仔细观察便可发现,凡是儿童感兴趣的活动,儿童总是在这方面表现出某种潜在能力。儿童在某项活动中由于表现好,得到老师的赞扬,他将对该项活动表示出兴趣,如此良性循环:因能力而导致兴趣,因兴趣而导致满足和能力的提
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不少学生对朗读缺乏兴趣,因而导致朗读能力不高。我所带的五年级学生,班级中还有少数学生朗读水平比较差,学生自己对朗读没有兴趣,早读课不能很好地利用,总是在磨时间。因此教师应从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入手。学生的朗读兴趣与他们的能力是密不可分的;其次,教师的引导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尊重学生,创设适合学生文化发展的环境,倾心营造与学生心灵相通的情境,让滋润学生语言、生命发展的阳光洒进课堂,使课堂呈现出春光灿烂,让学生想读、乐读,让他们在朗读中快乐,在朗读中宣泄情感。此外,如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是困扰我们老师的一个问题。我想,教师恰到好处的激励评价也是必要的。
学生朗读的兴趣与教师的评价也密不可分。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总是希望自己的朗读得到教师的肯定或赞扬。
(二)结合学生的学段特点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各个阶段表现出来的质的特征,表现在智力发展水平和语言发展水平。”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都提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积累、体验、语感等关键词也表明朗读是最好的方法之一,其地位被提到前所未有的位置。
1.低年级
这一年段的学生,他们掌握的词汇量少,对句子结构也不熟悉,而且内部言语还未很好地发展起来。《新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低年级学生“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
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低年段的孩子处于记忆的黄金时期,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采取朗读直至熟读成诵的方式。且低年段的文本主要涉及童话、寓言、故事、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等文体,这些文体整体性强,富有音乐性和情感性,适合学生朗读。低年段的学生设合直观的感受事物,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尽量少分析,少解释,要以学生自己理解的方式进行朗读。这个学段可运用“图文并茂”法,即看图说话,由图到文,指导朗读。比如朗读《家》中“泥土是种子的家”一句,伴随着朗读,老师要求孩子们配上自己的动作,有的孩子把将头枕在双手上,做成种子睡觉的样子;有的孩子将双手从胸前向上逐渐展开,做种子发芽状,这是儿童的朗读,也是他们自己独到的理解和体会。
2.中高年级
这一学段的学生,语文水平已经有所提高,掌握的词汇量也在增多。默读、浏览等阅读方式占据了一定的分量,但是朗读仍然很重要,但教学时,教师应充分考虑文体特点,正确处理朗读与默读之间的关系。
中高年级,记叙文和说明文多了起来。相对来说,记叙文大都描
写细腻,感情丰富,较为适合安排朗读任务,尤其是对一些优美语句、有丰富内涵的语句,需要重点读、反复读。比如《黄河的主人》中第三自然段“一、二、三、四、五、六,一共六个人!”的读法。
生朗读。(六个数字读得越来越慢,甚至犹犹豫豫)
师:你为什么这么读呢?
生:从插图来看,作者离得太远了,看不清羊皮筏子上的人。师:你观察得很仔细,除了插图,课文中怎么说的,有依据吗?
生:课文第二自然段“我的眼光被河心一个什么东西吸引住了。那是什么?正在汹涌的激流里鼓浪前进?从岸上远远望去,那么小,那么轻,浮在水面上,好像只要一个小小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没。”
师:谁还有别的读法?
生朗读。(前“一、二、三”声音较大,后“四、五、六”声音越来越小)
师:为什么这么读?
生:紧张得都不敢数了。
师:是啊,太让人担心了,人越多越担心,越不敢数了,你的感受更细腻了。
师:还有别的读法吗?
生:(朗读六个数字越来越快)师:为什么这样读?
生:小小筏子,居然能坐六个人,多危险啊,显示了作者的惊叹与担心。
师:好,三种读法,三种理解,三种感受。
这个案例中,教师重视了学生个性的张扬,利用对关键句的反复朗读作为理解课文思想感情的突破口。小小的六个字,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读出了自己的感悟,使得原本单调的朗读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四、教师该如何进行语文朗读教学方面的指导
1、有目的地朗读
如今课堂形式花俏,朗读看似很多,确没有实质性的目标。在预习时,教师要提出明确的目标,让学生将课文读通读顺,字词读准确。在上课时,要让学生感知全文,看看全文说了一件什么事,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和感情基调。只有明确目标,读才会发挥其意义。
2、有个性地朗读(1)、不同的理解
如果没有自己的见解,课文的朗读就会显得单
一、乏味、没有感情。让全班读对,读完,读好,就成了走过场。只有对课文有一个自己的理解,才能读准语音、节奏和语调,读出语言气势,把握朗读的速度,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语境,体验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如在窦桂梅老师《秋天的怀念》一课中,对于学生对课文不同理解的朗读上,窦老师的评价非常的精彩,既诠释了朗读课文的核心,又保护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由此看来,朗读的最终目的不是大家都读的多一致,而是每个人在朗读中,都能读出自己的理解。
(2)、表情和动作
人的声音和表情是分不开的,声音和情感也有内在的密切联系。内心的情感主要是通过外在的表情在传达的。读高兴的内容表情就开心,读悲伤的内容就应该戚戚然。因此,指导学生用表情来辅助朗读,有很好的效果。如“全国小学魅力课堂教学大赛暨第三届名师大课堂武凤霞老师执教的《渔歌子》”:
师:江南那叫一个美啊!谁把这首词读给大家听听?(指名读,读得较平淡)
师:从你的眼神和表情中可以看出你真心喜欢这美丽的风景。当你喜欢的时候,不光可以用声音,也可以用表情、眼神来表达。你再来读给大家听听好吗?
(生再读,美多了)
师:他一笑,声音就跳跃了,像把声音放在钢琴上一样。
3、有重点地朗读
要求学生读正确、读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就一定要掌握朗读的方法和技巧。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在课本上圈点、标划,突出重点词语,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当拿到一篇具体的文章时,怎样才能朗读好?这要教学生四点要求:(1)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2)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和感情基调;(3)注意文中表现中心或人物形象的重点词句;(4)注意标点符号的运用。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三
年级下册32课《夸父追日》:课文主要讲的是夸父为了追求光明追赶太阳的故事,从中体现出了夸父有宏大志向、坚持不懈、奋勇前行的精神。在第四段中,课文对于夸父追赶太阳的过程,是课文的中心思想的体现,要重读文中的一些词句。这样学生朗读时,教师只要辅以适时的点拨,就能使学生读出真情实感。
4、多方式地朗读
课堂朗读本应该形式多样,这样有利于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但因为课堂实际教学的限制和教师的喜好不一,造成了课堂朗读形式的单一,单调的一种形式的读,这就很难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将朗读形式的多种运用,将改变这一面貌。有如下几种常见的朗读形式:
(1)、教师范读
马卡连柯说:“教师永远是儿童模仿的典型。”朗读训练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教师的范读起着重要作用。成功的贩毒能收到直观、生动、形象、感人的效果,可以帮助学生正音,明确词义和了解词的感情色彩,以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就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进行朗读指导。如朗读感情浓郁,语言优美,笔调活泼的《趵突泉》,就必须采取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势来朗读,从而感受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的情感。要朗读《鲸》这样的说明文,那就截然不同了。因为《鲸》要用具体数据来说明鲸的特点的,如果还照《趵突泉》那样的节奏、语调、语势、情感来就欠妥。这种文体的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层次清楚。从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从读中发展思维和语言,就达到目的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让学生读出感情,自己就得先“下水”,现身说法,科学的进行示范。在平时上课之前,教师要多读课文,力求读准确、读通顺、读出感情;在范读之前,要和学生明确听的要求;
在范读时,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可以让学生边听边看或是心中默读等方式,从而扩大和提高范读的效果。
(2)、学生诵读
这种朗读方式适合于古诗文教学。当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已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背诵某些精彩的语段或全篇。这样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强语感,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
(3)、全班齐读
全班一起读的方式,可以让班里的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但很难避免一些学生浑水摸鱼,暗里开小差。齐读,就要要求全班的朗读声音一致,对于情感和停顿上就很难把握。所以,就我个人而言,不提倡在课堂上多采用全班齐读的方式。
(4)、分角色读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教材选取,大都情节生动,形象鲜明,能很容易的让学生记忆。小学生想象力丰富,能将自己想象成课文中的主人翁。依据这一心理特征,角色分配的朗读,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兴趣,更能体会人物的心理和情感。这样的朗读不仅抑扬顿挫,而且极富请却和感染力,课堂气氛活跃而和谐。
这种朗读方式对于戏剧和小说中的对话描写的语段比较适合。它有利于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思维感情的把握。(5)、配乐读
乐曲有着优美的旋律,又有着美好的意境。配上乐曲来朗读,可以营造良好的情境,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进行配乐朗读时,应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应与课文内容相协调。
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5、读后评议,即时反馈(1)、学生评价
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也许结果会出人意料的精彩。评价主体除了教师、同学,还可以是学生本人。课堂上,我们不妨多让学生作自我评价,自信的学生会说自己读得不错,那就得让他再道道理由,这样,学生势必进一步说出自己的感受;如果学生认为自己读得不好,就给他机会再读,或者是让他与前面读得好的同学作比较评价后再读。
学生评价他人、被他人评价的机会增多,受评价的机会增大,这样的多读多悟无疑会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
(2)、教师评价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影响很大。因此,教师的评价应该重情感投入,即用简短恰当的语言热情地给予褒奖。用敏锐的眼神去捕捉其中的闪光点。另外,在褒奖的同时,如果能加上一些肢体语言,如翘大拇指、鼓掌、连连点头??定会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中一种传统而有效的教学方法,但要注意不同文体的朗读会带来不同的感受。朗读凝聚着语文教学的精华,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在新课程改革的如今,朗读教学也同样引起了人们足够的重视。笔者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不足之处还请指正。
2016年2月5日
第四篇:小学语文朗读指导案例分析
小学语文朗读指导案例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好的朗读指导可以激发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增进师生交流,启迪学生思维。请看案例《搭石》的教学片断:
指导学生把课文中作者写得很美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出来。
师:让我们跟随刘章爷爷一起去走走搭石,找找课文中描写人们走搭石的句子,用破浪线划出来,想一想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师:来看看,这有个多音字,读什么?
生有争议。
师:不敢肯定了?想想平时上体育课的时候,老师总教我们排成一队,那叫排成一
——行(hang),这些在搭石上行走的人叫做——
一行(xínɡ)人。
师:请把“一行人”读三次。
师:这还有几个生字词呢?谁来读读?
男女生分别读生字词。
生:我们再看到这两个句子,你从哪体会到美的?
生:我从协调有序看到美了。
师:是嘛?协调有序的动作是一种怎样的动作呀?
生:人们不慌不忙的。
师:这样,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行列中,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咱们合作着读一读。我问问你们,现在你们走的是什么?
生:搭石。
师:走的不好,就要掉进水里,有没有信心?
生齐答“有”。
师:从这开始:“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
生: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紧跟上去。
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分组练习3次)
师:抬起脚来,紧跟上去,(稍快)踏踏的声音,像——
生:轻快的音乐。
师:让我们继续走在搭石上,这边的同学走在前面,这边的同学走在后面。
师引读,前面的——生接读——抬起脚来
后面的——生接读——紧跟上去
(练习3次)
师: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在指挥吧?
——没有。师:这样的动作,那样的默契,那么的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协调有序。
案例分析:
这篇课文的难点就是要让学生从走搭石的情景中,体会到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以上的教学片断是教学中指导学生深入理解——协调有序这个词在走搭石情景中的具体再现。新大纲指出:“小学各年级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重视语言的积累。”我在教学设计中通过不断的让学生读来逐渐加深这个词在这个句子中的作用。截取的片断很短,却也说明了重点词的理解在指导朗读中的重要性。以上案例或许能带给我们许多启发,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必须讲究一点艺术,让学生读出形,读出意,读出情,读出味,一句话,让学生读了还想读,百读不厌。我的做法和体会是:
1.激发兴趣。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解书的。我理解就是文章是学生自己读懂的,不是靠老师这样讲、那样问弄懂的。因此,阅读教学要让学生通过朗读、默读、复读、赛读、整体读、部分读、分角色读等形式,理解课文内容,品析语言文字,逐步与作者沟通,达到感情共鸣。
2.感悟语境。在指导学生朗读前,教师或以语言描述,或借助电教媒体,或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把握和理解课文,进入角色。如教学《秋天的雨》一课,我让学生回忆自己身处雨中的情景。我曾看到过一些学生在雨中有伞不用,把皮鞋当雨鞋,在地上的积水中快活地穿行,几近疯狂的喊叫,忘乎所以的玩乐。如果教师能将这一生活场景“嫁接”到课堂上,一定可以让学生通过体验雨中的喜悦和兴奋,去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读出情来。
3.语言感染。教师自身的语言表达素质很重要,不同的文章教师在朗读指导方面的特点都是不一样的。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事,教师适宜的教学语言能带动学生更好的感悟文本内涵。
4.诱发想象。“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爱因斯坦)想象催生情感,情感融入朗读,朗读又促进感悟。
5.品评升华。品评朗读本身就是理解文本、学习和运用朗读技巧的过程。学生在品评中须做到:动脑想,专心听,动口说,使思维和
表达能力都得到训练。有效培养学生语感。
第五篇: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指导的教学
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朗读指导
小学语文的朗读指导形式多样,大致可以分为:有目的地朗读、有个性地朗读、有个性地朗读、多种方式地朗读等,学生朗读后的评价与反馈也能在很在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我校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为出发点,以落实双基,提高语文综合素质为目标,试从形式和评价反馈来谈谈小学语文朗读指导的教学,在朗读中提高学生的课文理解能力和语感。
虽然已经进入全面的课改,但在我们现实的课堂教学中,仍存在着重听、说、写的训练,忽视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大量的提问、思考挤掉了学生宝贵的读的时间,致使学生在语文理解和朗读上存在着局限性和停滞性。
在我校我发现学生在朗读上存在着以下一些常见的弊病:(1)朗读时“多字、漏字”;(2)朗读时“唱读”;(3)“一字一顿”,速度过慢;(4)速度过快,无法品味。因此,教师必须进行合理的朗读教学方面的指导,寻找“新的构思”,“新”中结合学生的实际,让学生乐意读,会读,读的好。
那么,教师该如何进行语文朗读教学方面的指导呢?
一、语文教学朗读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阅读教学要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进行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出思想感情。教师在进行朗读指导时,应重视学生自己对文本的感悟与理解,对同样内容的朗读,能读出各自的韵味,让学生在反复、有效的朗读中,理解、感悟课文的点滴妙处。
(一)、有目的地朗读
如今课堂形式花俏,朗读看似很多,确没有实质性的目标。在预习时,教师要提出明确的目标,让学生将课文读通读顺,字词读准确。在上课时,要让学生感知全文,看看全文说了一件什么事,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和感情基调。只有明确目标,读才会发挥其意义。
(二)、有个性地朗读
1.不同的理解
如果没有自己的见解,课文的朗读就会显得单
一、乏味、没有感情。让全班读对,读完,读好,就成了走过场。只有对课文有一个自己的理解,才能读准语音、节奏和语调,读出语言气势,把握朗读的速度,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语境,体验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如在窦桂梅老师《秋天的怀念》一课中,对于学生对课文不同理解的朗读上,窦老师的评价非常的精彩,既诠释了朗读课文的核心,又保护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由此看来,朗读的最终目的不是大家都读的多一致,而
是每个人在朗读中,都能读出自己的理解。
2.表情和动作
人的声音和表情是分不开的,声音和情感也有内在的密切联系。内心的情感主要是通过外在的表情在传达的。读高兴的内容表情就开心,读悲伤的内容就应该戚戚然。因此,指导学生用表情来辅助朗读,有很好的效果。如“全国小学魅力课堂教学大赛暨第三届名师大课堂武凤霞老师执教的《渔歌子》”:
师:江南那叫一个美啊!谁把这首词读给大家听听?
(指名读,读得较平淡)
师:从你的眼神和表情中可以看出你真心喜欢这美丽的风景。当你喜欢的时候,不光可以用声音,也可以用表情、眼神来表达。你再来读给大家听听好吗?
(生再读,美多了)
师:他一笑,声音就跳跃了,像把声音放在钢琴上一样。
(三)、有重点地朗读
要求学生读正确、读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就一定要掌
握朗读的方法和技巧。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在课本上圈点、标划,突出重点词语,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当拿到一篇具体的文章时,怎样才能朗读好?这要教学生四点要求:(1)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2)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和感情基调;(3)注意文
中表现中心或人物形象的重点词句;(4)注意标点符号的运用。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32课《夸父追日》:课文主要讲的是夸父为了追求光明追赶太阳的故事,从中体现出了夸父有宏大志向、坚持不懈、奋勇前行的精神。在第四段中,课文对于夸父追赶太阳的过程,是课文的中心思想的体现,要重读文中的一些词句。这样学生朗读时,教师只要辅以适时的点拨,就能使学生读出真情实感。
(四)、多方式地朗读
课堂朗读本应该形式多样,这样有利于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但因为课堂实际教学的限制和教师的喜好不一,造成了课堂朗读形式的单一,单调的一种形式的读,这就很难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将朗读形式的多种运用,将改变这一面貌。有如下几种常见的朗读形式:
1.教师范读
马卡连柯说:“教师永远是儿童模仿的典型。”朗读训练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教师的范读起着重要作用。成功的贩毒能收到直观、生动、形象、感人的效果,可以帮助学生正音,明确词义和了解词的感情色彩,以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就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进行朗读指
导。如朗读感情浓郁,语言优美,笔调活泼的《趵突泉》,就必须采取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势来朗读,从而感受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的情感。要朗读《鲸》这样的说明文,那就截然不同了。因为《鲸》要用具体数据来说明鲸的特点的,如果还照《趵突泉》那样的节奏、语调、语势、情感来就欠妥。这种文体的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层次清楚。从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从读中发展思维和语言,就达到目的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让学生读出感情,自己就得先“下水”,现身说法,科学的进行示范。在平时上课之前,教师要多读课文,力求读准确、读通顺、读出感情;在范读之前,要和学生明确听的要求;在范读时,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可以让学生边听边看或是心中默读等方式,从而扩大和提高范读的效果。
2.学生诵读
这种朗读方式适合于古诗文教学。当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已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背诵某些精彩的语段或全篇。这样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强语感,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
3.全班齐读
全班一起读的方式,可以让班里的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但很难避免一些学生浑水摸鱼,暗里开小差。齐读,就要要求全班的朗读声音一致,对于情感和停顿上就很难把握。所以,就我个人而言,不提倡在课堂上多采用全班齐读的方式。
4.分角色读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教材选取,大都情节生动,形象鲜明,能很容易的让学生记忆。小学生想象力丰富,能将自己想象成课文中的主人翁。依据这一心理特征,角色分配的朗读,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兴趣,更能体会人物的心理和情感。这样的朗读不仅抑扬顿挫,而且极富请却和感染力,课堂气氛活跃而和谐。
这种朗读方式对于戏剧和小说中的对话描写的语段比较适合。它有利于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思维感情的把握。
5.配乐读
乐曲有着优美的旋律,又有着美好的意境。配上乐曲来朗读,可以营造良好的情境,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进行配乐朗读时,应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应与课文内容相协调。
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二、读后评议,即时反馈
(一)、学生评价
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也许结果会出人意料的精彩。评价主体除了教师、同学,还可以是学生本人。课堂上,我们不妨多让学生作自我评价,自信的学生会说自己读得不错,那就得让他再道道理由,这样,学生势必进一步说出自己的感受;如果学生认为自己读得不好,就给他机会再读,或者是让他与前面读得好的同学作比较评价后再读。
学生评价他人、被他人评价的机会增多,受评价的机会增大,这样的多读多悟无疑会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
(二)、教师评价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影响很大。因此,教师的评价应该重情感投入,即用简短恰当的语言热情地给予褒奖。用敏锐的眼神去捕捉其中的闪光点。另外,在褒奖的同时,如果能加上一些肢体语言,如翘大拇指、鼓掌、连连点头??定会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篇八:低年级朗读趣味指导
小学低年级有效朗读指导经验总结
邓成荣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针对低年级学生展开朗读教学训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认识。当学生对一篇课文投入适宜的情感进行朗读,能够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还能够锻炼学生的语文语言表达能力,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占据着较大的教育优势。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低年级;指导
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初期接受语文学科学习,教师除了培养学生语文学习习惯、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外,还应该采取丰富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参与语文课堂学习实践。尤其小学低段学生其学科学习各方面可塑性是最强的。语文教学中,教师采取朗读的课堂教学形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学生在朗读中树立语文学习信随心、通过朗读有效提升语文语言运用能力,强化对所学课文的更深刻理解,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笔
一、小学低年级语文采取朗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国家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针对小学低年级阶段的语文教学,教师教育学生“通过普通话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不但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所阅读文章的内容,加强学习印象。还能够通过有效的朗读提高学生的语文口语表达能力,练好普通话,形成良好的语感,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朗读教学过程通常都是生动、充满趣味性的,能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不但能够营造热烈的语文课堂氛围,还能够使学生在参与实践中强化语文学科综合能力,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小学低年级有效朗读指导策略
(一)教师针对朗读内容制定详细的计划,为学生打好朗读基础
在小学低年级阶段的朗读训练中,教师若要达到理想的朗读训练目标、实现学生朗读的更有效性,教师应在学生进行朗读前制定详细的朗读计划。计划内容包括对所朗读文章中生字、生词的理解与掌握;对文中重点句子意义的正确解读;把握文章情感基调,以适宜的情感投入朗读等。不同类型的课文朗读方法也不同,教师在学生的朗读训练中做更加科学、有针对性的计划,能够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少走弯路,通过朗读促进语文综合能力的有效提升[1]。如学习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乌鸦喝水》一课,教师首先从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入手:渴,口渴;喝,喝水等,学生注意区分这两个字,能够读准确。乌鸦“到处”找水喝,体现了乌鸦口渴得焦急;瓶口小,乌鸦喝不着水,“怎么办呢?”引发学生的思索;乌鸦想出办法,将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水“渐渐”升高,最终乌鸦喝到了水。乌鸦的聪明智慧是值得学生学习的,教师在展开朗读训练时,引导学生领会这个小故事的重要教育意义,再从乌鸦想办法喝水的动作描写以及水渐渐升起来的状态中感受乌鸦终于喝到水的快乐与满足。通过课文内容掌握情感基调,使学生投入真情实感进行朗读,强化对课文的理解,达到理想的朗读训练效果。
222┆好日子
(二)注重朗读内容中语音、语调等的把握,强化朗读情感表达
针对小学低年级阶段的朗读教学,教师除了从文章内容出发为学生制定详细的朗读计划外,还应该从朗读效果方面考虑,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注重语音、语调等的把握,如轻重音、语速快慢等,教师还可以提供专业的朗读范文为学生做参考,使学生体会朗读的巨大魅力,在自身不断进行朗读训练过程中,提升朗读表现力,将文章通过朗读更完美地呈现[2]。如学习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难忘的泼水节》,课文将1961年泼水节的难忘在字里行间表露,表达了对周总理无限崇敬和爱戴之情。教师在朗读教学中,首先为学生做充分的朗读感情铺垫,因为周总理的参与,傣族人民特别高兴。教师引导学生对文中“泼水节又到了”中的“又”、“傣族人民特别高兴”中的“特别”进行重音朗读,表达对泼水节的期盼,以及对周总理到来高兴、激动心情的表达。“人们欢呼着:周总理来了!”对这句话的朗读一定要情绪高昂,仿佛置身于1961年泼水节的现场,看到周总理激动地喊出总理来了!在语音语调以及情感层面强化学生的朗读训练,深刻剖析文章内容和重要思想,“清清的水,泼啊,洒啊!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笑啊,跳啊!”学生把握朗读节奏,使朗读情感表达恰到好处,通过朗读提升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作者的创作情感,达到理想的训练效果。
(三)丰富语文朗读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强化朗读能力
除了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朗读外,教师还可以拓展学生的朗读内容,丰富朗读活动,强化学生的朗读训练,达到理想的朗读教育效果。如围绕教材内容和教育目标拓展朗读内容,如学习《揠苗助长》、《亡羊补牢》等成语故事,教师可以拓展其它成语故事教授学生学习与朗读,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教师还可以举行朗读比赛等,使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增强朗读实践,体会朗读的魅力,有效提升语文综合素养[3]。
三、结语
小学低段朗读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自明,教师结合教学目标,从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培养出发,不断丰富朗读训练过程,使学生的朗读能力提升,进而促进语文学科综合能力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饶红梅.浅析如何在小学语文低段朗读教学中有效改善"拖音"现象[J].新课程导学,2019(24):29-30.[2]吕玲娜.小学低年级朗读的有效指导[J].考试周刊,2019,000(002):32.[3]陆均烈.浅谈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策略[J].明日,2019,000(012):1-1.(作者单位:赫章县结构彝族苗族乡中心小学)
上一篇:上级领导参加支部组织生活讲话5篇
下一篇:老龄健康工作包含哪些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