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课例7篇
篇一: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课例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案例
中语教材七年级
(下)第一单元教学方案
教学时间:两周
教学内容:
阅读:教材中第一单元“人物风采”6篇课文;语文配套读本第一单元10篇文章;自选名人传记1本。
习作:××速写;我的风采;××小传;我的语文教师。
主题探究:内容自定。
实践活动:做一回小记者。
学习方案:
一、四项内容,不相互割裂,有时融合在一起,有时相对独立。
二、教材中的6篇课文安排3-4课时,采用自主阅读发现问题、查找资料交流感受、汇报展示主题探究的模式,习作、主题探究、实践活动穿插其中。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一是独立自主阅读第一单元的课文,解决文本内容层面上的理解;二是两名同学一组,合作确定本单元重点探究、交流的主题。
教学流程:一、用自己喜欢的自读方式(默读、轻声读、大声读等)学习6篇课文,要求边读边在课文上作读书记录(包括关键段落、自己欣赏的片段、有疑问的地方等)。读完后要能用自己的话简单介绍文章的概要。
二、和自己的一名合作伙伴完成下面表格。
学生课后作业:分组利用网络或者图书馆查阅自己需要获取的背景资料,整理资料,制作成向全班交流用的幻灯片。
教师课后整理学生的阅读问题纲要,综合学生纲要内容,结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确定第二课时的探究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通过各小组对背景资料的交流,为深入理解文本作好物质准备。
二、围绕学生提出的探究问题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进行交流,深入理解文本。
教学流程:
一、按小组汇报各课背景资料,学生结合资料再读课文,交流新的发现。
二、出示探究问题,学生再读课文,自主探究,然后小组交流,最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
预设探究问题:
1.6篇课文展现了6位人物的风采,哪位人物深深打动了你?谈谈理由。
2.人物是古今中外不同,文体与写作手法也各不相同,试着从选材、结构、表现手法、语言特色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3.6篇文章、6个人物,哪一位作者的表现手法你觉得特别新鲜?谈谈你的认识。
4.比较一下5篇课文的题目,试对它们进行分析,发表自己的观点。
三、学生反思学习过程,确定精读背诵段落。
学生课后作业:初步确定自己感兴趣的探究主题,准备下节课进行口头交流。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学生诵读欣赏,积累感悟,交流探究主题,制定探究计划。
教学流程:
一、学生根据课后要求背诵的段落,结合自己的喜好进行诵读积累,加深感悟。
二、学生交流自己初步确定的探究主题、探究计划,教师、同学提出建议。
三、学生根据需要独自或者合作成立探究小组,制定一份书面探究计划。
教师课后阅读探究计划,就其操作的可行性提出自己的看法。
学生课后作业:
1.根据探究计划进行资料的收集工作或者实验、采访等。
2.确定一本名人传记作为自己的课外阅读。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学习本单元的一种人物刻画方法,完成一篇小作:××同学速写。
教学流程:
一、学生自由交流本单元人物刻画的方法。
二、任意选择自己喜欢或者合适的方法,用文字对一名同学进行速写,要求不出现这位同学的名字,能让读者猜出这名同学的名字。
三、学生当堂作文。
四、利用网络平台,同学之间交流各自的习作,教师分别作出评价。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利用一定的阅读策略,自主阅读语文配套读本第一单元。
教学流程:
一、师生共同交流,总结人物传记的阅读方法:
1.人物哪些方面打动了你?作者采用了什么方法表现人物触动你的心?
2.这些人物的得失成败给你哪些启示?你和这些人物有哪些相似之处???
二、学生利用阅读策略,自主阅读语文配套读本中的第一单元。
三、读后交流自读感受。
四、确定自己准备阅读的一本人物传记。
第六、七课时
教学内容:交流主题探究的进展,提出在探究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与困难,希望得到的帮助。
教学流程:
一、各主题探究组交流自己的进展。
二、提出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发现,希望得到的帮助。
三、师生共同讨论主题研究如何正常深入,产生更大的价值。
四、各小组继续进行主题探究活动,作好资料的整理以及活动记录。
第八、九课时
教学内容:完成习作《真我风采》。
教学流程:
一、教师通过谈话激发学生自我意识,使学生回顾自己的过去,分析自己的现在,展望自己的明天。
二、网络是一个无垠广阔的空间,当你在这个空间登陆,就可能有无数人想认识你。给自己写一份个人小传,加上照片或者音乐,为自己在网上作一个广告宣传。
三、学生习作。
四、在网上交流个人小传,根据教师和同学的建议继续修改。
五、制作自己的个人宣传材料,在网上进行交流、评比。
第十、十一课时
教学目标:进行主题探究的阶段汇报,为探究的深入作一定的指导。
教学流程:(略)
第十二、十三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做一回小记者。
活动流程:
一、确定采访对象。(要求:有价值、有创意、可行)
二、讨论、交流采访主题。
三、通过网络或者其他途径获取有关采访对象和采访主题的背景资料。
四、拟订采访提纲。
五、与一名同学合作进行一次模拟采访。
六、与采访对象进行预约,准备采访工具(录音机、照相机、摄像机等)。
七、制作自己的人物专记。
1.封面
2.目录
3.采访实录
4.采访日记
5.采访人物小传
6.采访花絮(照片配简单的文字)
八、交流展示
第十四、十五课时
教学内容:完成作文,对自己的语文教师进行人物刻画。
教学流程:
一、交流讨论有关人物刻画的表现形式。
二、自己思考准备采用的表现方式。
三、同学交流自己的设想。
四、拟订提纲,完成草稿。
五、在网上交流草稿,根据同学和教师的意见及评析进行修改。
六、修改定稿,教师评讲。
第十六课时
教学目标:检查人物传记课外阅读情况,在汇报交流中感受传记中人物的魅力,开拓自己的视野,获得人生启迪。
教学形式:读书会,自由交流漫谈,教师是主持人的角色。
第十七课时
教学内容:主题探究汇报
教学流程:各小组进行汇报,教师和同学就各探究主题进行提问,主题探究小组成员就这些问题进行答辩。
【评
析】
关注和尊重学生的需要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因此,新课程改变原来的“知识本位”为“以人为本”。关注的焦点从“知识习得”转到“人的发展”,就须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改革进入了第三个年头,教师努力引导学生改变传统的以被动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进入教材,发现问题,小组合作交流探讨解决问题,逐步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现在的语文课堂,很少有教师拿着设计得很精细的教案对教材进行像外科手术般细致的分析了,很少有教师还以语文学科知识为体系进行孤立的、线性的、科学化的讲解了,这是一个很大的改变,不小的进步。
我们经常看到的阅读教学模式是:初步感知,发现问题———小组合作,解决问题———体会感悟,拓展延伸。第一个环节就让学生自主进入文本,粗粗读过一遍后就让学生提出问题,此时学生对文本只有大略的感知,当然很难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如果问题本来就没有深度,那么第二个环节互动对话式的“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就会流于形式,没有实效,最后导致“体会感悟,拓展延伸”形同虚设。仔细分析,课堂中这种“自主、合作、探究”似乎如水中月、镜中花,看是能够看见了,可是很难把握得住,有了形式但还是缺少实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肯定是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方式,但是这种学习方式假如仅仅是一种形式,那学生最终肯定不能学会学习,也无法促进自我发展。如何将这种理念真正实现操作化呢?
一些科学学科知识体系是线性的,教学时分层递进,逐步上升,而语文学科知识体系具有交叉、相融的整体块状结构。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语文课程标准》中教材编写建议,教材编写者建立了网络式的立体体系,按主题单元编写,将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三个目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反映在主题和内容的编排中。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是否可以合理利用这种编排体系,既解决当前语文课改中存在的目标体系相对割裂,知识能力不能协调发展的现状,又能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我们不再以一篇篇课文来组织教学,不再把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割裂开来,而是以单元为一个教学整体,让学生由整体着眼,自主感知学习材料,在主动学习中发现问题,再结合单元学习的目标和已有知识背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四个方面决定自己的学习方向。这样,学生将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够得到真正实现。教师在组织单元教学时,也由学习内容的传播者变成学生的学习导师、合作伙伴和学习顾问,主要作用是引导学生选择学习方向,筛选信息,判断信息,引导学生主动进入问题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体验、实践,在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提高语文素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学习内容,开发新的课程资源。
那么如何整合,如何开发?
一、整
合
整合就是将系统中的相关要素经过整理、组合、协调,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重组效应,从而发挥出系统更大的功能。它的核心内涵是打破原有各要素之间的封闭状态,促进各要素之间的优势互补,发挥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作用。其实我们现在使用的教材已经对各项学习内容进行了一定的整合,比如苏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每单元的课文内容基本围绕一个主题,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内容也与主题基本相符,但现在的教学没有合理利用这种组合,优化这种整合,仍然一篇篇地学习课文,仍然单独地进行口语交际训练,仍然按教材中写作的要求而写作,使这种优势被消解。如果教师能把教材中已经进行整合的学科内容与学生已有学习经验再进行横向的整合,达到优势互补,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激发学生的求知、探究欲望,那么就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
整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首先把单元内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各项学习内容进行整合。这几者之间属于横向关系,教材的编者在编写时已经进行了整合。比如苏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七(下)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人物风采”,所选课文都是表现古今中外有名人物的,写作是对人物刻画的训练,口语交际“学做小记者”也是采访自己设定的对象。我们在进行教学时一定要领会编者的意图,进行单元整合学习。比如阅读教学,不应该一篇篇地教,而应该根据单元阅读教学目标和学生的需要,形成阅读探究主题,把一篇篇课文作为探讨研究问题的范例。
(2)其次把课内和课外打通,对课内外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比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对课外阅读内容与数量的要求,许多教师觉得很难在课堂上实现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和评价。阅读教学进行整合后,摒弃了繁琐的分析,节约的课时就可以进行与单元主题相关的课外读物的阅读指导与阅读评价,学生可以把在本单元所学到的一些阅读策略用到课外阅读中,这样的整合就沟通了课内外学习。
(3)最后把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学习需要与本文内容进行整合,使学习内容更适合学生的需要。教材毕竟是在特定标准下统一编制的,适合学生学习的一般需要,但很难适应学生的个性化需要。建构主义教学论强调“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一门课程的核心内容允许被固定,但应留有较大的允许改变和补充的空间”,这样才真正“有利于师生从不同角度去探讨客观世界,更能提供这样一个机会,使教师能够将其个人对于教学内容的构想的经验知识投入到教学中去”。比如在苏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七年级(下)第一单元中设计的“真我风采”写作训练,目的是让学生为自己的个人网页设计自己的介绍,这就把写作训练和学生的生活需要整合起来,沟通了课堂与生活。
二、开
发
课程资源的开发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教材只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它不仅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而且其相对作用正呈下降趋势。“生活无处不语文”,“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课程资源无处不在,而教师只有引导学生根据单元目标和自己的学习经验、学习兴趣,找到适合自己的课程资源,并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才
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能使这些课程资源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开发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1)素材性资源的开发
素材性资源是指作用于课程,并能成为课程的素材或者来源,比如客观性的知识、可以呈现的技能、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都属于素材性课程资源,教材就是最常见的素材性资源。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素材性资源的开发和运用带来极大的便利,然而素材性资源并不能直接构成课程,它只是备选材料,只有在经过加工并付诸实施时才能成为课程。比如在学习苏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七年级(下)第一单元时,让学生上网查找课文中有关人物的资料。同学获得了很多资料,然而只是这些资料的罗列还不能成为真正有效的课程资源,但假如指导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自己的兴趣,把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剪裁、归类,制作成向同学展示的幻灯片,并在课上演示介绍,那这一素材性资源的开发就产生了巨大的辐射作用,不仅促进了这一学生个体的有效发展,而且使群体(其他同学和教师)都受益。再比如该单元“学做小记者”口语交际的教学,除了介绍做好记者的一些客观性的操作技能,还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让他们自己设定采访对象,进行实地采访,做采访实录,写采访花絮,完成“人物印象”的写作,这一系列的学习活动都是对素材性资源的开发。
(2)条件性资源的开发
条件性资源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却不是形成资源本身的直接来源,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比如它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就属于条件性课程资源。虽然许多条件性资源的开发不是教师的个人力量能实现的,但是教师可以利用现有条件尽可能地开发。比如现有的课室是秧田式摆放的,便于课堂组织,但不适合小组讨论,学校不可能专门配置讨论桌,教师就可以调整课桌摆放位置,使之适合讨论。再比如许多学校没有专门的图书馆,教师可以发动班级同学成立班级图书角。总之,只要教师发挥自己的主体意识,真正认识到自己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那一定能开发许多条件性资源。
课文中还有那么多知识点,不讲不练怎么行?因此教师轻易不敢把它让给学生去“自主”阅读。没有时间,“自主”就成为一句空话。怎么解决这一难题呢?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是根据新课程理念编写的,基本都是以主题为单元的编排体系,教材本身就具有整体综合教学效应,如果让学生充分自主感知全组课文后,把一组课文整合后品味感悟,不仅可以减去许多繁琐无效的分析,而且可以节省课时。从上面的教学案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样整合不但是可行的,而且能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开阔视野,有所发现,产生探究意识
篇二: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课例
高中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案例:统编教材必修(上)第七单元结合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第七单元进行探索。本单元的主题是“自然与情怀”,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是该任务群三个单元中唯一以文学性散文为主的单元,所选的五篇文章依次是郁达夫《故都的秋》、朱自清《荷塘月色》、史铁生《我与地坛》(节选)、苏轼《赤壁赋》和姚鼐《登泰山记》。郑桂华老师认为,这五篇文章有一个显著的共性,即都有一个主观的观察和记录的主体——“我”,也都存在一个被观察、被记录的客观对象——山水、林园、动植物。往往在某种机缘巧合之下,主体与客体会形成一种“观照—反映”关系,在主体对客体的观照过程中,双方互相作用,或者万物皆着我的色彩,这就是范仲淹所批评的“以己悲”状态,或者情绪随着景色变迁,这就是范仲淹所批评的“以物喜”状态。学生对于散文的学习并不陌生,知道散文的特点,了解赏析散文的一般方法,并且在统编必修上的第一单元,初步接触了“从语言、形象、情感等不同角度欣赏作品”,但在细读文本,并且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文本内容和作家经历、审美心理,读出有深度、有价值的个体感悟等方面依然有一定难度。教师在教学前,找到学生的困难所在,并提供各文本创作的背景,提供具有思辨性的问题将学生的思考引向纵深。单元目标:1.了解有关“散文”文体的核心知识,感受作品的景物特点、意境氛围等。在阅读中体会物象、意境与作者情感的关联性——分析写景文字,体会“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2.从物象、意境、语言、情感、艺术手法等某一方面入手,尝试学习撰写文学短评,体味不同作家的语言之美,发现语言的精妙。3.通过群文阅读和对比阅读,分析语言特点,把握散文的“这一篇”和作者“这一人”在表达上的独特性,体会不同作家的风格特色,感悟作品所蕴含的作家性格气质。4.通过时代背景、人生际遇、作家心态等关联思考,知人论世,获得情感的共鸣和哲理的体悟,进而丰厚自己的人生经验。一、“分项式活动+板块式推进”单元整体教学进行单元整体教,是落实任务群学习要求,达成编写意图,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有效途径。主要是“一组一组的课文教学”,即展开群文教学。例如配
套教参上册“围绕自然情怀”这一单元主题,可以按照板块创设情境化的学习任务,分步完成单元教学。第一项活动设计为“独抒性灵,情思悠远——品出‘这一篇’散文的情味”,将三篇现代散文《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整合在一起,完成三项任务:“景之择取,自相殊异”,从景物意象、形声色态、画面组合、氛围意境等方面赏析;“含英咀华,赏读语言”,主要从修辞、用词、句式等方面品味语言艺术;“借鉴参照,尝试写作”,围绕“自然情怀”这一人文主题,尝试写作,阐发哲理,思考自然与人生。第二项活动设计为“心灵的远游——山水与人生”,将两篇古代散文《赤壁赋》《登泰山记》组合成专题阅读,完成四个任务:“寄情山水,各具意趣”,感受水月之境与泰山的雄伟;“语言艺术,点评领略”,借鉴传统评点法,品评文字,汇编“班级微点评”;“赋体游记,各臻其妙”,关注赋体散文主客对答与学者游记洒脱雅致的风格;“登山临水,心灵远游”,领略自古以来文人在山水自然中安顿自我的文化传统,用审美的眼光观照生活中的自然景物,寻找我心灵的山水。教参认为:“上述教学设计层层推进,活动可以灵活增删,覆盖面较广,能够适应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然而,反观现实,不禁让人感慨。现实中绝大部分老师,不会采用这一教学范式,除了上公开课的需要。探究其根源,在于跳过了“单篇课文教学”,无法推广。若要推行,必须改进,可调整为--基于单篇教学的“分项式活动+板块式推进”单元整体教学。二、“贯通式活动+整合化学习”单元整体教学把单元全部作品打通整体设计,单元整体学习。例如配套教参(上册)“可以创设一个整体学习情境,再以若干学习任务承载完成单元目标”。对于语文基础较好,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还可以把单元文本进一步打通,追求融合式、综合性的学习。例如,将整个单元整合在一起,考虑进行“自然与人生:散文的景情理——名家经典导读导游”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有三个学习项目。第一个学习项目是“编制导游卡片”。让学生查阅这些名作家的资料,了解做阿基创作此文的背景、心境等,编制出名家名作系列卡片。
第二个学习项目是“经典景致解说”活动。写出导游词,挑选契合的音乐,进行朗读、解说。导游词这一项目,也能将带有学生个性体验的成果固化下来,编成班级导游词集。第三个学习项目是“如是我读——‘名作中的情与理’导读”活动。引导学生写成学术性的小论文,论述作品中渗透的作家哲理感悟,形成学习成果。第四个学习项目是“寻找自我的自然山水”活动。让学生从这些经典散文中获得精神的启迪,继承民族的审美传统,获得心灵慰藉和人生启示。教参认为“以上的整合教学是新课程的常态,从以前的‘单点’变成现在的‘套餐’,加大了思维的容量,更能形成贯通、比较式的思维,进而让学生形成文学鉴赏的眼光,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贯通式活动+整合化学习”单元整体教学,比较适合八种单元课型中的“整本书阅读”单元型、“文化参与”单元型、“梳理探究”单元型、“跨界阅读”单元型等四种单元课型。例如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进行“贯通式活动+整合化学习”单元整体教。设计三个进阶活动:第一,记录家乡的人和物,让我们面向日常生活,梳理值得记下的“人和物”素材;第二,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从不同的主题展开调查研究,感受家乡的变化;第三,参与家乡文化建设,可从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文化环境等方面思考改进。从实践和观察来看,这一大单元教学范式,需要学生极高的自学能力,要求学生极宽裕充分的大段时间,然而现实教学中有周考、月考、联考等考试,根本无法推进。若要推进,必须改进,可调整为——基于单篇教学的“贯通式活动+整合化学习”单元整体教学。三、“导读+单篇+整合式比较”单元整体教学在一线教学探索大单元教学,发现第一种和第二种教学范式都极力突出群文教学,忽略单篇教学。王玉杰在《大单元视域下的高中戏剧教学策略》一文中,认为“扎实的单篇教学是开展大单元教学的前提,学生在单篇细读的基础上持续思考,才能深入探究单元的核心问题,才能发挥核心问题在大单元教学中的统摄作用。”全是单篇教学,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一个极端,固然不对;但只有群文教学,没有单篇教学,则走到另一个极端,也是错误的。正确的做法是将单篇教学
和群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细读配套教参,作了梳理整合,提炼出-“导读+单篇+整合式比较”单元整体教学。大致教学流程如下:第一,导读——在单元学习之初,引导学生整体了解这个单元。依据“单元导语”明确学习内容与目标,依据每一课课后的“学习提示”,明确这课的内容、特点及学习的方法,根据“单元学习任务”明确单元的核心任务、学习活动等。改变学生被动地学习单篇课文的传统思路,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建立单元整体意识。例如,必修上册第七单元,可以先作导读--学习本单元的写景抒情散文,体会民族审美心理,提升文学欣赏品位,培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关注作品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和人生思考,体会作者观察、欣赏和表现自然景物的角度,分析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手法;还要反复涵咏咀嚼,感受作品的文辞之美。第二,单篇+整合比较阅读。联系“多篇”而精读,分六个课段完成。课段一:和学生一起细读《故都的秋》,品味其语言特色,初步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课段二:学生自读《荷塘月色》,围绕艺术手法和语言特色展开研讨。课段三:细读《我与地坛》,体会史铁生“情理结合”的语言特色。开展《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三篇散文的群文比较阅读,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写鉴赏片段并分享交流。课段四:细读《赤壁赋》,着重体会文赋的语言特色,及景物描写特点。课段五:略读《登泰山记》,体会游记的语言特色,及景物的描写特色。比较苏轼与姚鼐从山水中获得的人生启迪,写鉴赏文章分享。课段六:评析五篇散文运用“情景交融”艺术手法的共性和个性,感悟描写自然之美的文字中蕴含着的民族审美心理。第三,“整合”范围有大小,小者按照教材编写板块比较(2篇或3篇课文),大者整个单元,贯通比较(全部课文)。一般,老师们上课的群文阅读,大抵是2篇课文的比较阅读,这是用的比较多的。“导读+单篇+整合式比较”单元整体教学,是对“分项式活动+板块式推进”和“贯通式活动+整合化学习”单元整体教学的整合升级,是经过实践证明,可推行,能复制,便于推广的教学路径。四、“导读+单篇+总结式提升”单元整体教学
在一线教学探索大单元教学,也可采用“导读+单篇+总结式提升”单元整体教学。重视单篇精读,但是错位设计,每个单篇都突出整个单元目标的某一个方面。这样整个拼起来,也是完整的。例如,必修上册第七单元,三篇现代散文《故都的秋》(重在景物意象)、《荷塘月色》(画面组合)《我与地坛》(赏读语言),两篇古代散文《赤壁赋》(重在赋体散文,心灵安顿)、《登泰山记》(学者游记,审美的眼光)。最后,用一课时作总结提升。在大概念视域下进行“单元整体教学”,必须将“单篇教学”和“单元整体教学”有机融合,实现深度学习。没有单篇教学的单元整体教学,是把语文学科的核心内容架空,把语文教学变成浮泛的研讨与空洞的诉说。这种单元整体教学,是“好大喜功”,只见“森林”不见“树木”,只有“综合”,没有“局部”,尤其不屑于咬文嚼字,唯宏大人文主题是求,以致“迂阔玄远”,令学生和老师无所适从。在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水平和接受程度,选择合宜的教学路径(“分项式活动+板块式推进”“贯通式活动+整合化学习”“导读+单篇+整合式比较”“导读+单篇+总结式提升”),让学习真正发生。
篇三: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课例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课例教学展示活动学习收获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课例教学展示活动学习收获》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作业内容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课例教学展示活动学习收获
初冬的阳光暖暖的照耀着日照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全省近千名小语人齐聚一堂,开展部编本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课例展示与研讨活动。
作为一名参会人员,我倍感自豪,也格外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下面就来谈谈我的学习收获。
11月12日上午的开幕式上,山东省语文教研员李家栋老师作了题为《小学语文整体教学实践思考》的报告。李老师在活动开始前为我们小语人做了有温度、有味道的引领。
李老师建议:
一、在单元视角下研究解读教材。
老师们在教学之前要读透单元人文主题内涵,明晰各部分教学内容的达成度;读准单元语文要素的外延,清楚各部分教学内容的具体指标;读懂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之间相统一的教学实施路径。
二、精准设计单元学习目标及课时学习目标。
三、注意课时之间学习内容的联系。
四、积极处理语文与生活,阅读与表达的关系。
五、单元整体教学流程既有基本式,也有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采用的变式。
接下来的活动中为我们提供了两个单元的整体教学样例。
首先是部编本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整体教学,课例展示了精读课文《蟋蟀的住宅》,习作《写观察日记》和《语文园地三》。
来自淄博的张萍老师在教学中注重写字教学,通过色块来分清结
构;加辅助线,抓出关键笔画;另外还通过口诀教学,巩固练习。她的写字教学令全场的老师们称赞。
张老师紧紧扣住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来设计教学。通过抓关键词语“至少”,让学生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并学以致用。抓打比方,拟人等写作手法体会语言的生动性。
张老师的教学设计真可谓是选址讲究,渗透观察;构造讲究,品味观察;寻找时间,领悟观察。每一环节的设计都紧扣教学目标,设计非常巧妙。
11月13日举行了山东省“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工程小学语文省级工作坊现场会议。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王云峰教授作了《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改革》报告。
王教授深入浅出,循序渐进的给我们讲了核心素养和语文核心素养的教育价值;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结构和形成机制以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要处理好的几个问题:1.引导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建构语言经验。2.遵循语文学习规律,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3.设计好语言运用情境,引导探索和解决问题。4.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指导,重构教学基本模式。
王教授还结合大量的案例为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做了很高的引领。
王教授强调要遵循汉字规律,做好识字教学。汉字属于表意文字体系,汉字的形状总是携带着可供分析的意义信息。在识字教学中要重视沟通部件,关注形义联系。要联系学生既有经验,激发识字兴趣。在理解词语方面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要引导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词语的意思,恰当使用汉语。
王教授还以中关村四小的《丝绸之路》教学为例说明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设计教学任务。
1.建立评价标准。
2.圈点批画,写摘要。
3.理清结构,突出重点。
4.扩展充实,修改完善。
5.自我评价,相互评价。
下午的活动中展示了三节指向语文要素教学的优秀课例。它们分别是来自济南张岩老师的《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路》、来自潍坊贾珍珍老师的《将相和》、来自威海何明丽老师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三节课上得非常精彩,为我们部编本的精读课文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也我们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阅读教学要明确语文要素的内涵和外延。比如张岩老师的《铺满金山巴掌的水泥路》的教学,这一课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张老师在教学中就联系二年级借助近义词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了“明朗”。同时他还利用联系生活实际、借助熟字猜词义、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法理解“凌乱”、“熨帖”等词语。
贾珍珍老师在教学中训练学生快速读书的方法:她首先联系了四年级《搭石》一课中学到的速读方法:集中注意力,遇到不懂的词语不要停下来,不要回读。然后又驯练学生连词成句地读、尽量整句整句地读、扩大视野,一段一段地读,一边读一边想等方法。
他们共同做到了抓住语文要素的内涵和外延教学,做到了上下勾连,融会贯通,堪称阅读教学的典范。
三节课后,山东省语文教研员李家栋老师还做了点评。
李老师语重心长地强调语文教学要落实好语文要素,但不能唯要素教学。语文教学不能教给学生碎片化的知识,要教给学生们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李老师还就阅读教学如何落实语文要素的学习做了强调。他要求:
1.明确语文要素的内涵和外延
2.了解教材单元安排的语文要素是课程标准中的什么要求,与前后年级安排的同一内容有什么联系。
3.正确处理语文要素学习与阅读教学其他学习内容的关系。
4.精读课例的学习一定要符合语文教育的规律与特点。
11月14号上午展示了关注文体课例的研究,童话单元的教学。共展示了3节课它们分别是临沂的王晓群老师执教的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滨州的李香菊老师执教的三年级上册《在牛肚子里旅行》,枣庄的候化珍老师执教的四年级下册《巨人的花园》,接着是专家点评
王老师课像一副水墨画,赏心悦目;像讲故事,娓娓道来,甜美的声音带学生走进神奇的童话世界。她紧扣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层次清晰,逐层推进,由“变”入手,“从想要变成一棵树,到真的变成一棵树,她是怎样变得?学生想象哪里痒痒,小树就从哪里冒出来”接着想象各种形状的鸟窝和都有那些小动物住进来以及声音的神奇,初步感受神奇。接着交流、探究神奇的原因,从而引向自身,编故事,实现了“发挥想象写故事,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这一单元要素。在“变”中让学生感受童话故事的神奇、有趣,从而喜欢上童话。王老师进一步深入,由“变”求“恒”,变得是孩子,不变的是妈妈,让学生再次走人文本,感受妈妈对自己的关爱,再让学生走进童话故事《逃家小兔》从而深刻感受妈妈的永恒的爱,实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李老师从讲故事这一角度让学生感受童话的魅力与人物形象。老师教给学生复述的方法,先说故事的主要内容,画出路线图,重点讲牛嘴,迁移类推,讲完整个故事。
侯老师也是紧扣神奇,从花园的变化,小男孩身上,感受童话的奇妙,“假如你是小男孩,你会对巨人说什么?”把学生代入情境中,让学生感同身受,进一步体会人物形象。
这三节课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的心门,原来语文可以这样轻松地教,学生开心的学,这样的课堂,怎么会不爱上童话?怎么会不悄悄
的走进童话世界呢?孩子们怎么会不爱上语文课呢??
三节课后,专家从童话的特点、文体意识、核心素养及语文素养等方面进行点评,高度评价这三节课的引领作用。希望听课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总结,不断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课例教学展示活动学习收获这篇文章共8571字。
相关文章
《三年语文上册《4古诗三首》生字拼音组词》:1、三年语文上册《4古诗三首》生字拼音组词
我会写寒hán(严寒、寒冷、寒来暑往)
径jìng(径直、途径、大相径庭)
斜xié(斜线、斜坡、目不斜视)
霜shuāng(霜冻、风霜、霜期)
赠zèng(赠言、赠送、《《傅雷家书》知识要点》:1、《傅雷家书》知识要点
简介:
《傅雷家书》是傅雷夫妇写给儿子的书信集,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的186封书信,最长的一封信长达7000多字。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
篇四: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课例
小学六年级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案例
小学六年级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案例1第一单元本单元由看图学文《马踏飞燕》《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讲读课文《古诗二首》和基础训练1组成。
一、教学要求:
1、掌握生字,注意“膘、颈、咒、沮”等字的读音;“龄、祭”字的写法;注意“载、兴、荷”等多音字的不同意义。
2、理解字词。能够辨析“宽广、宽阔”“繁重、沉重”等近义词的意义及用法。
3、复习汉语拼音字母表的顺序以及字母的大小写。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本单元课文,能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会默写《示儿》。
二、教学重点:
1.两篇学习图片的文章,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
2.古诗词二:首先让学生理解诗的内容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学习怎样观察事物,抓住特点表现中心,根据事物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写作顺序。
看图学文
1、马踏飞燕
一、教学要求
1、通过了解“马踏飞燕”的特点,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具有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先进的科学知识和卓越的创造才能,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习从几个方面观察事物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运用图文对照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继续培养观察能力。
2、图文对照,理解内容。
三、教具准备:1、绘有铜奔马的挂图。
2、生字生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检查预习,图文对照学习课文1—4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明确本组学习内容、要求。
1、默读导读,了解本组学习内容和要求。
2、指名口述。
师强调:在小学阶段最后一个学期,要重视综合运用学过的语文基本功,进步提高阅读能力。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了解生字和易读错的字(如:匀称、仿佛、高亢、膘肥身健、安然无恙、风驰电掣、颈、收缩、卓越)是否读准,相机正音。
2、指名说说铜马主要有哪些特点。(外形美;是一匹奔马;虽然只有右后蹄着地,却能保持平衡。)
3.读读画下来的最感兴趣的句子。
三、出示根据课文插图制作的挂图,指导按课文叙述顺序进行观察,口述图意
1、观察、说说铜马的外形,感受铜马的造型美。
2.观察、说说从哪儿看出是一匹奔马,且奔跑的速度很快,感受铜马的动态美。
3.再观察、说说从姿势上看,骏马是怎样保持平衡的。
4.听课文,看挂图,看课文是如何描述这匹青铜奔马的外貌、奔跑姿势以及如何保持平衡的。
五、讲读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从第一自然段里知道了什么。
(2)理解“东汉时期”(距现在大约有1800年,年代久远)“艺术珍品”(有很高艺术价值、十分宝贵的艺术品)。
(3)齐读,读出赞美之情。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观察骏马图。
(2)具体讲铜马的外形有三句话,每句主要讲的是什么?(第一句概括他讲铜马雄健有力;第二句从头、尾讲它的姿势;第三句从它张开大口,想象骏马嘶鸣。)
(3)写作的特点是什么?(从概括到具体,从静态到动态,句子之间联系紧密。)
(4)在讲读过程中,着重理解以下词语。
骏马:跑得快的马,好马。
胖而健康:胖,原指脂肪。这个词的意思是青铜马很肥,很适合。
匀称:本课指铜马身体各个部分比例和谐。
韧性:这一课指的是青铜马的四个蹄子,结实而坚韧。
高亢:本课指马的叫声高而洪亮。
(5)个人练习阅读,共同阅读。努力用朗读塑造青铜奔马的形象。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按名字读。其他学生跟着朗读,观察奔马。
(2)教师通过阅读帮助学生理解马跑得有多快。
师:这是一匹……速度之快呢?
生:构思……正在快速奔跑。
师:快到什么程度呢?
生:匠心独运……风驰电掣般地飞奔。)
(3)奔马速度快,你是怎样体会到的?
(抓重点句:“让马的右前腿……,左后腿……”“让马的后蹄踏在一只飞燕上”“连飞燕都来不及躲闪”“飞燕竟安然元恙”。)
(4)在理解中抓以下词语,可让学生查字典,结合句子理解。
奇妙:这一课指的是设计者新颖巧妙的想法。
独创性:形成独特的想法或设计。
安然无恙:恙,原指“病”。没受到一点儿损伤。
风驰电掣:形容像刮风和闪电那么快。
(5)个人练读。齐读。读出奔马“快”的感觉。
(6)小结写法上的特点:①先用一句话概括,再具体描述。②先问后答,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教师引读:铜奔马……怎样才能保持平衡?
学生朗读。
(2)指名读。教师用教鞭随着朗读指图,帮助学生理解铜奔马是怎样保持平衡。
(3)齐读。读出对设计巧妙的赞美。
6.看第二、三、四段,才能对奔马的特征有一个完整的印象。
七、作业
1、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匀称”“卓越”“构思奇妙”“匠心独运”“安然无恙”等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学习生字,书写生字,练习造句。
教学过程:
一、点名读第一至第四自然段,告诉我第二、三、四自然段分别说什么?
(第二段讲一匹马的外貌特征:第三段讲一匹奔跑的马;第四段讲了当只有一只蹄子着地时,飞奔的马是如何保持平衡的。)
二、这三个自然段有什么联系
(一层一层,环环相扣。)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这段说了什么。
(由奔马讲到古代劳动人民,从奔马身上看到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先进的科学知识、卓越的创造才能。)
2.联系上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古代劳动人民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可侧重从造型奇妙、优美上理解)
3.联系上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古代劳动人民具有先进的科学知识?(可侧重通过匠心独运的设计,使奔马保持平衡上理解)
4.这一段和第二、三、四段是什么关系?(归纳小结,与上文紧密联系。)
5.着重理解“卓越”(超出一般,非常优秀)一词。
6.个人练读。齐读。读时浮现奔马形象,读出对古代劳动人民崇敬、热爱之情。
四、学习生字,书写生字
1、说组成,记字形。
2.互相提醒错误。
3、每个生字写三遍。
五、联系课文,说说对“匀称”“构思奇妙”“卓越”“匠心独运”“安然元恙”的理解。
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铜奔马的赞美,读出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崇敬,读出民族自豪感
七、作业
1.读写字词。
2.预习《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板书:
膘肥身健
外形
体形匀称
艺术珍品
马踏飞燕
卓越的创造才能
构思
重心平衡
2、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19世纪70年代沙俄反动统治的黑暗,劳动人民生活的痛苦。
2、学习抓住人物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凝视”“摆脱”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学习抓住特点观察人物的方法。
2.图文对照,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三、教县准备:
1.根据课文插图绘制的挂图。
2、生字生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检查复习,观察图画,学习课文1、2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听写:骏马、膘肥身健、坚韧有力
卓越、构思奇妙、匠心独运。
展示挂图(或幻灯片),引导新课。
同学们看到的这幅世界著名的油画,是100多年前俄国画家列宾创作的。1870年夏天,列宾到伏尔加河旅行,在几个月的时间里,他仔细观察了纤夫的生活,画了许多写生,1873年完成了这幅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今天,我们来学习根据这幅油画写成的课文。板书课题。
三、观察图画,了解图意
引导学生整体观察:在哪里?谁在做什么?船呢?(吃水深,说明货重。追踪者的姿势是怎样的?(大部分身体前倾,说明很努力,一步一步往前走很困难。)
四、图文对照,理解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按名字读。其他学生听并观察图片。
(2)启发思考“逆风行驶”与“帆没有张起来”和纤夫的关系。(逆风,不能张帆,必须由纤夫拉纤J“船上载着很重的货物”与纤夫“迈着沉重的步子,大多身子向前倾”。
小学六年级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案例2[设计思路]
《点点滴滴都是爱》这是根据三年级下册教材,语文园地五中的作文要求而设计的。教材的编写者之所以会在让孩子们在学习了《可贵的沉默》《妈妈的账单》这样一组课文后安排学生“写写父母对自己的爱”必定有其深意。
因为现在的孩子整天沉浸在爱的海洋中,已经逐渐成为了“爱的麻木者”。他们体会不到父母长辈对他们的殷殷深爱,反而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所以只要一让孩子们写自己的父母是怎样爱自己,学生所举的事例就是类型化的,语言则是模式化的,内容是惊人的雷同。在情感上呢,总是让人少了一份真诚和细腻。所以在经过反复的研读教材后,我将本次作文教学的重点确定为:
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透过自己和爸爸妈妈的生活照,回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看似琐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从细微之处去感受到父母的爱。然后具体地记录下爸爸妈妈爱自己的事,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实现语言文字和道德情感的双重升华。
这篇作文的教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三个部分:感知爱、体验爱、表达爱。这三个板块结合了资料展示、口语交流、作业指导、学生片段练习、学生自主作文和课后点评修改的内容。
学生在课前需要做以下两个方面的准备工作:
1.收集关于父爱和母爱的资料,包括诗词、格言警句或者故事。
2.听爸爸妈妈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然后一起翻看相册,找出几张最能体现父爱和母爱的照片。
[设计流程]
一、情景创设,感知父母的爱
(一)揭示习作内容。
上课伊始,首先播放音乐《我爱我的家》,屏幕上滚动出现本班学生和自己爸爸妈妈的照片。教师伴随着音乐,导入:
师:同学们,家是我们成长的乐园,是温暖的港湾。家里有疼爱我们的爸爸、妈妈。是他们的爱伴随着我们成长。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忆并记录下父母对我们的爱!
(二)素材交流。
师生共同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父爱、母爱的资料。
1.教师讲述自己收集的故事。
我准备的是美国职业演讲者、也是多产作家马克·汉林的《地震中的父与子》。因为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收集信息的能力,确实需要我们教师适当补充相关的材料,尤其是关于父爱的材料。因为学生通过课前收集,可能已经注意到了这点:关于父爱的名言和故事较母爱的文章来说,显得比较少。但作为教师,我们应引导学生认识到这并不意味着父爱就不值得歌颂,父爱同母爱一样的无私,它是一种默默无闻,寓于无形之中的一种感情,只有用心的人才能体会。正如有人这样赞叹:父爱是深沉凝重的,是放在心中用一生慢慢咂摸品味的。
教师伴随音乐深情讲述《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个故事中,父亲是如何不顾自己的安危,用手挖泥石,坚持了整整38小时,最后终于救出了儿子和他的同学,谱写了一首伟大的父爱情深的颂歌。
讲述完故事后引导学生交流:
(1)同学们,这个感人的故事是否也感动了你呢?
(2)故事中哪个情节最打动你?从这个故事中你想到了什么?
意在引导学生思考父亲是如何爱自己的。
2.组织学生交流和背诵课前收集的诗歌和文章,歌唱父爱和母爱。通过摄像指导学生认识父爱和母爱的内容和形式。
因为正好“语文园地五”中就有唐代诗人孟郊写
——点点滴滴都是爱——写写父母对自己的爱
的《游子吟》,相信会有学生交流这首诗。
游子吟〖唐〗孟郊
母亲用手中的针线,为长途跋涉的儿子赶制衣服。出发前,缝了一针,怕儿子回来晚了衣服破损。谁敢说像弱者这样孝顺的孩子,能像春天的阳光一样回报母亲的爱?
教师指南:什么是母爱?在这首诗里,母爱是游子离开前,母亲在灯下为儿子秘密缝制的衣服。
然后老师问:这种东西,这种母爱是不是惊天动地?但是你能说它不好吗?每一针都饱含着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祝福和无尽的牵挂。诗人孟郊在临行前选择了母亲为自己缝补衣服这样的小事,表达了母亲对自己深深的爱。
就这样,在同学们每交流一则材料后的,教师都要对每一则材料用准确恰当的的语言加以点评。并鼓励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如果学生收集的材料很贫乏,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一起回忆学过的相关课文,如《妈妈的账单》中,母爱就是不计回报的为子女付出;《给予树》中的母爱就是尽管经济拮据,也把辛苦攒下的100美元分给五个孩子,让他们购买礼物相互赠送;《可贵的沉默》中,父母的爱就是每年都会记得为孩子庆祝生日,送上精美的礼物,而忽略了自己的生日。
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
师:其实,在很多时候,父母的爱都不是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有时,爱就是一个温柔的眼神;有时,爱就是一杯暖暖的牛奶;有时,爱就是一个鼓励的微笑;有时,爱就是雨中高擎的雨伞……
[环节设计意图]
写作是情感的外射。激情可以直接引发作文的欲望和冲动。所以在“感知爱”这个板块中,我利用音乐欣赏、照片展示和资料的分享,让学生感知父母的爱,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唤醒学生的表达欲望。
二、互动交流,体验父母的爱
(一)首先以学生的一张旅游照片为重点,指导学生主动发现照片后的.感人故事。
根据课前的知识,我知道学生准备的照片有些是父母生日的照片,有些是和父母一起过儿童节的,但大部分是旅行时拍的照片。乍一看,这些照片似乎和父母的爱没有太大关系。但其实仔细想想,带孩子去旅游,开阔眼界,增长见识,这本身就
是父母爱孩子的一种表现。而且,路上肯定有很多家长照顾孩子的细节。这些细节看似琐碎,却饱含着父母对子女的深情。所以在讲座前,我了解了班上几个同学在旅游的故事,就选了这张闫雨涵在哈尔滨的照片。据颜说,她一到哈尔滨就发烧了。我妈对她很照顾,平时很严厉的我爸就温柔多了,定时喂她吃药。因为颜钰头疼得厉害,父母为了她放弃了一两个景点,守在她身边。第二天,她好些了,但她父亲坚持要背她。玩的时候,爸爸总是想逗她开心。这个故事很典型,所以我决定以这张照片为突破口,请颜讲一讲这张照片的故事,启发学生积极发现照片中凝聚的父爱和母爱。
在严煜寒交流后,教师小结:
师:同学们,其实在每一张看似平常的照片后面,都可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现在,让我们好好的看看照片,仔细地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的父母做了哪些看起来是微不足道,却又饱含深情、饱含爱的事呢?
给一两分钟让学生静静地回忆、思考,然后组织学生进入第二个环节——交流互动。
(二)交流互动。
首先,介绍活动要求:在小组内展示自己带来的生活照片,用这些照片作为钥匙,打开记忆的大门,回忆自己和父母
——点点滴滴都是爱——写写父母对自己的爱
我们之间最温暖的时刻,然后选择你最喜欢的方式和同学交流。
活动要求灵活,学生可以自己选择活动。
1.激情解说——如果爸爸妈妈的爱就凝固在你手中的某张照片上,(就象严煜寒的这张照片一样)就请你仔细回忆当时
的一切,然后为这精彩的照片配上生动的解说词。再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交流。
如果带的照片还不足以表达父母对自己的爱,就可以采用第二种方式。
2.故事派对——也许有些感人的瞬间没有用影像资料的形式保存下来,但老师相信当时的一幕幕一定时常浮现在你的脑海里。请你用生动的语言来描述当时的情景,还可以加上自己的身势动作,形象地再现这感人的瞬间。
学生在四人小组内相互启发,充分练说,再选出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在学生交流时,教师相机利用追问的形式指导学生按顺序把事情说清楚,尤其是最能体现父爱和母爱的细微之处。
[环节设计意图]
在“体验爱”这个板块中,我利用直观的照片作为打开学生回忆之门的钥匙,通过参与活动的形式,组织学生交流表达父母对自己的爱。让作文训练更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有内容可表达,有内容想表达,有内容能表达。帮助学生解决“具体写什么”的问题。
三、自由表达,抒写爱
(一)习作指导。
“作文就是用笔说话。”但怎样把我们嘴说的话用笔记录好,就需要掌握一定的表达方法了。所以我采用了让学生对比两个片段的方式来学习写作方法。
1.让学生对照阅读下面两个片段。
(1)我坐在车上,父亲说要给我买几个橘子。他走到那边月台,跳下去,穿过铁道,又爬上来,买到橘子后按原路返回,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然后,转身消失在人群中了。
(2)父亲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很胖,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选自朱自清的《背影》
2.沟通:你觉得哪个片段更能表现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爱?(同学们肯定会选第二段)然后进一步问:这两个片段讲的是爸爸送我的时候给我买橘子,但是为什么大家看完第一段总觉得不够具体?这是什么原因呢?
3.请学生勾画出你认为写得比较具体的语句。然后分析这些语句描写了父亲的什么。
学生通过勾画,就会发现,写的具体的地方其实就是在详细描写父亲的语言、动作、外貌,还有自己的感受。
4.老师做必要的解释:我们之所以觉得第一段不具体。这是因为它只简要描述了爸爸为自己做的事情,而忽略了他的所见所闻所感。要想写一篇具体的文章,必须把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都详细写下来。
——点点滴滴都是爱——写写父母对自己的爱
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把故事写“具体”呢?首先我们要明确所谓“写具体”不是字数多就是写具体了。而是要写清楚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特别是最令你感动的地方。比如朱自清的《背影》在这个片断中,就重点抓住了父亲为他买橘子的一系列动作来表现父亲对他的爱。这也就是说,我们要注重细小的环节的刻画。具体该怎么写呢?老师教给大家一个方法,就是要“步步追问”加上合理的想象。拿这个片段来说吧。
一天晚上,天气很热。根本睡不着。我妈给我扇风,汗水湿透了衣服。
我们至少可以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
那天天气到底有多热?我总也睡不着觉,心里感觉怎么样吗?妈妈见我睡不着,对我说了些什么呢?妈妈是怎样为我扇扇子的?具体动作如何?我热,妈妈也热,看到妈妈这样照顾我,我的心里有怎样的感受?……只要这样一步一步地追问下去,并能展开合理的想象,自然就能把文章写具体了。
请学生按这个思路,口头补充这个片断。然后出示补充后的范例:
(范例)
妈妈的爱就像是一阵阵清凉的风。一天夜里,天热得让人觉得脑子里总是“嗡嗡”地叫,哎!怎么熬得过去呢?这时妈
妈好像猜出了我的心思,说:“晓晓,睡着了就觉得清凉了。”我听了后,乖乖地点点头。刚睡了几分钟,我就被一阵阵扇子扇风的声音惊醒了,原来是妈妈坐在床沿上,轻轻地给我打着扇子,汗水湿透了她的衣裳。
[环节设计意图]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能大概分辨出哪些文章写具体了,哪些文章没有写具体。但要求他们说怎样才能把习作写具体就很难了。所以我利用对比片断的方式,加上教师必要的讲解,帮助学生学习“如何把事情写具体”的表达方法。习作指导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解决“怎样写”的过程。
(二)真情表达。
1.学生在课堂上练习片段。
要学生利用“步步追问”的方法写一个片段,来表达妈妈或者爸爸对自己的爱。写清楚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
2.评说片段。
老师巡视,抓典型:对更具体的习题做示范点评。
3.课后习作。
要求学生把课堂交流的故事写具体,也可以重新翻阅自己的相册,聆听父母讲述关于照片的故事,再用一两件具体的事来表达父母对自己的爱。
(三)习作后的讲评修改
1.全方位点评:
(1)教师将学生的习作全部浏览后,选出优秀习作进行示范性点评。
(2)在四人小组内,由小组长具体负责,围绕训练重点“如何写具体”进行点评,鼓励学生多发现别人的优点。
(3)教师参与到小组中进行随机性点评。
(4)让学生把作业带回家,请家长参与点评。
2.学生二次修改习作。老师根据学生二次修改的情况,给学生一个较好的成绩。让学生意识到好文章是在大家帮助和自己努力下改出来的。
[环节设计意图]
修改习作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提高作文质量的根本途径之一。但习作修改的内容很多,不能一味求全,因此,我采取了有所侧重的办法。组织学生围绕训练重点“如何把文章写具体”来进行修改训练。整个修改评价的过程,既有老师、同学参与,还邀请了家长参与,对修改的好的范文作肯定性、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获得成功感。从而逐步培养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
小学六年级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案例3一、自主识字,灵活运用
本单元要求识记的生字有31个,要求会写的生字有40个。
(1)能识别的单词:首先要加强预习,自主阅读。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应适当调整预习的要求。要求学生通过预习和掌握扩大单词、说话、连词、造句的方法来扩大和使用单词。二是在记忆中加强检查和合作。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考试;对易混淆的词语进行必要的辨析;对难
词进行必要的提醒;对发音进行必要的纠正;模仿漂亮的单词或成语。
(二)要求会写的字:要加强写字的指导,书写规范。重点是具体笔画和结构上的特点的指导。三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使用钢笔,用笔还不够熟练,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规范学生的字。如指导秆、腹、衬等属于左右结构的字,引导学生观察其特点,然后把重点放在部件比例的大小上,指导临写。
二、精读巧练,拓展延伸
这四篇文章工具性和人文性体现得非常明显。因此,本单元的阅读教学可以这样进行。
(一)整体导读
引导学生阅读导读内容,针对人们对待动植物的看法有什么不同这句话,谈谈自己的了解。然后引导学生快速浏览本组的四篇文章,说说每篇文章都写了什么事,是从什么角度写的,从而对本组教材有整体的了解。
(二)每课研读
1.收集和报告信息,为理解课文打下基础。这组教材的相关资料非常丰富。教师在课前准备相关的挂图、幻灯片、视频,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在教学中,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汇报,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阅读理解做好铺垫。比如中国的森林覆盖率,森林的减少以及关于瑞士的信息。
2.精读与巧练相结合,课后适当拓展。在阅读小组教材的每一篇课文时,要抓住意义深刻的句子,通过阅读体验、对比感
受、联系上下文,达到阅读与思考的结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课后要安排一些拓展练习让学生完成。
●《翠鸟》这篇课文的独特之处是在表达上抓住翠鸟外形和活动的特点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读的指导,通过自由读、指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读出翠鸟外形的美、动作的灵活,达到有感情的朗读。翠鸟动作上的特点可以结合课文当中的画外音:翠鸟的动作真快啊!引导学生抓住几个动词蹬、飞、叼、贴来体会。
其中对翠鸟外貌特征和动作的描写,是不可多得的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好素材。在阅读训练中,学生可以采用读写结合的方法来模仿写作。
●《燕子专列》这篇课文选材视角和叙事顺序较为独特,可以采用读中感悟的方法。①感悟叙述方法。教师通过对比的方法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倒叙,先写人们向乘坐在专列里的燕子送行,然后描述事情发生的经过,单独介绍小姑娘贝蒂救助冻僵的燕子,最后再回到开头的送行一幕,首尾呼应。②感悟人文情怀。教师设计一个提纲:政府和人民是怎样关心、保护遇难的燕子的?围绕这一问题来展开阅读。重点抓住描写普通居民作出巨大努力的句子与词语,让学生了解人们得知燕子的危险情况后内心的焦急之情,以及人们不畏恶劣天气拯救燕子的高贵品质。最后,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读出人们对燕子的关爱之情。课后引导学生对贝蒂说几句话,可以是对贝蒂行为的赞赏,也可以是自己从贝蒂身上得到的启示,还可以以贝蒂的身份介绍当时拯救燕子时的想法和所见所闻。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讲述了一个村里人由于的乱砍滥伐,最后丧失了自己美丽的家园的故事。这一课,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斧头入手,抓住文中的几处含义深刻的词句,重点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像。一是体会小村庄以前的美丽。通过朗读和想
像小村庄的样子,使学生感受到小村庄的山青水秀。二是体会句子的意思,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像,树木变成了什么,怎么变的等,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
课后可以让学生选择不同的角度,阐述自己的想法:可以谴责人们的错误行为,可以表达自己的同情之心,可以对人们今后的生活提出建议等。
●《路旁的橡树》是篇略读课文,着重引导学生运用对比、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像的方法体会文中人物的动作、语言,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文中的句子较多,学生可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流,教师做必要的点拨。
3.积累词句,自主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课内和课外积累相结合,自主抄写、体会、积累。
(三)综合性学习
本次综合性学习围绕本单元专题环境保护而展开。教师要做好整体设计。
一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发现的问题:1.动物、土地、森林、草坪、空气和水受到了怎样的污染和破坏;2.破坏的程度怎样;3.污染源在哪里;4.当地的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应对;5.污染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6.面对这样的污染情况我们应该做些什么,等等。
二是做好分组工作。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将他们分成土地组、森林组、水资源组等。根据自己的优势和爱好,有利于最大可能的收获。
第三是数据整理。根据学生不同的材料,采用不同的排序方法。比如学生收集的反映相同情况的材料可以分组在一起,也可以按照不同的属性进行分类,比如文字、图片、图表等。
四是举报形式。让小组讨论确定最有特色的展示方式,然后做专题报告。所有材料可以与友好班级共享。还要结合展台、口语交流、作文的需要,把展示的内容保留下来,让学生学习。
三、语文园地
(一)口语交际
围绕本组的专题,教材安排了以我们能做点什么为话题的口语交际训练。组织学生就家乡的环境保护进行探讨和交流。
1.引导学生围绕以下问题进行交流:你在自己的调查中有什么发现?能否用数据、图片或其他方法详细说明你的调查?你有什么改善家乡环境的好建议吗?你从这次调查中得到了什么?
2.在各组代表汇报交流的基础上,确定一二个有代表性的环保问题展开讨论。教师做好评价。
(二)习作
本次习作,教师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指导。
1.以学生身边存在的环境问题或学生调查中发生的印象深刻的故事导入;
2.引导学生回忆在口语交际中哪些同学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结合实际情况选择习作内容;
3.指导学生习作。以《我在调查》为题,指导学生把调查写具体,写详细,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三)我的发现
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句子,让学生感受母语的丰富性和表达方式的多样性,并启发他们运用这些规律,尝试自己说出几个相似的句子。
(四)日积月累
这一部分包括阅读、识别和记忆。读认是一套反义词,可以学生自己读,同桌互查,老师点名发音,朗读短文。然后老师引导学生展开,列举一些平时学习中积累的反义词。回读并整理五组古诗词及好句子。要求老师指导学生阅读和记忆。
(五)展示台
展示台中列举了几种成果:保护环境的标语牌、建议书、手抄报。这三种形式只是教材所举的例子,不同地区的学校可以根据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的实际情况,有所增减,积极创新。不管采用何种形式,教师都应该详细了解学生的活动情况,为有困难的小组提供帮助。
小学六年级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案例4教材解读:
《元日》小学语文第五册第十二单元一篇主体课文,是首节奏明快、语言流畅、雅俗共赏的七言绝句,是宋朝著名改革家、诗人王安石。
题目《元日》。元日,本意为吉日,我国古代以正月初一为元日,为一年的第一天。“爆竹声中一四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说的是在欢快的爆竹声中又送走了一年,在送暖的春风中,合家欢饮屠苏美酒。“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句说在守夜中,千家万户迎来了曈曈红日,然后用新的桃符来换去旧符。诗歌最后一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的“总”和“换”字,表达除旧布新不可逆转的规律和王安石对推行新法的坚定信念。
设计理念:
避免逐字分析的僵化做法,鼓励学生自学古诗词。他们不懂的,可以通过查字典、查图片、讨论、阅读、开卷等方式解决。
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读音,并认清字形,正确地朗读/有感情。
2.通过查阅参考书了解生词,看书有益,看图。
3.感受诗中描绘的欢乐热闹的节日景象,了解节日的各种习俗,初步学会欣赏春联。
教学重难点:
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气氛,体会人们的美好愿望。
教学准备:
1.关于春联、诗配画的课件,音乐。
2、搜集关于“年”的传说、屠苏酒、桃符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解诗题,展开联想
1、字典里“日”字可以指太阳,也可以指时间,如:一日是指一天,“元日”是哪一天?
2、说到大年初一,就想到过年,你的脑子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3、古时人们怎样过年的,让我们走进王安石的《元日》去看看。
二、读古诗、学生字
1.学生可以自由朗读课文和单词的发音。
2.谁愿意看全班的测试报告?
3、看屏幕抽读,看看自己能不能读懂,不懂的想办法解决:
4、教师范写生字。
5、把听音乐的感受带进诗里读,男生读——女生读——打着节拍读
三、看画面,明诗意,悟诗情
再看这首诗,你都看到哪些画面,让我们大家和你分享吧!
爆竹声中一岁除,1.你看到了什么?一岁是指?
2、除是什么意思?除夕之夜还能听到什么?
3.镜头补充了除夕放鞭炮守岁的故事。
4、读诗句,感受除夕的热闹。
春风送暖入屠苏。
1、你看到了那一幅画?
2.相机补充了屠苏的相关信息。
师:酒是暖的,还有什么是暖暖的?(合家团圆、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心里暖洋洋的)
3、体会“入”字再读,这幸福的时刻,如沁人心脾的屠苏酒,人们沉醉在节日的喜悦中。
4.再读一遍,把你的经历发给诗。
千门万户曈曈日,1、你给我们看的这幅图是?
2、“千门万户”还可以说……瞳瞳日是什么样的日?
3、这幅画带给你的感受是——美好、详和、充满生机、希望……
4.感受美好而充满希望的小学生日!
齐读,总把新桃换旧符。
1、桃符是什么?金钥匙找到答案勾出来。
2、教师随机补充桃符资料。
3、换桃符还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走进王安石。从哪个字眼能体会诗人心中的企盼抽读——总把新桃换旧符
4、学生抽背——齐背——
5、这首诗描绘的是人们欢度春节的喜庆情景,每行诗句都写了过年的一种仪式,放爆竹——饮屠苏——迎红日——换旧符。
四、欣赏春联、拓展延伸
1、贴春联:(随即渗透春联知识)
上联:一夜连双岁
下联:五更分二年
横批:辞旧迎新
2、对联:
上联:莺歌燕舞春无限
下联:雨调风顺岁有余
3、师生对对联
4、作业:
认真书写“爆”、“苏”、“换”、“符”四个生字。
把这首诗背诵给爸爸妈妈听。
收集春联,和同学交流欣赏。
小学六年级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案例5一、教材解读
(一)人文主题及教学策略
在“快乐读书吧”中通过“书目推荐”和“提示语”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读童话,感受课外阅读的快乐,乐于与大家分享课外阅读的成果,并初步养成爱护图书的好习惯。
(二)语文教学内容及策略
1.快乐读书吧(机动)
重点是能自主阅读自己喜欢的故事,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并认识书的封面,了解书名、等基本信息。可以自主选择
最感兴趣的故事读一读,再按照阅读书目分成阅读小组,制定阅读计划,最后分层进行阅读分享交流和评比。
二、本课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
教学过程
单元整体架构
参见上方
读书,感受读书过程中的快乐
通过“快乐读书吧”感受课外阅读的快乐,乐于与大家分享课外阅读的成果,并初步养成爱护图书的好习惯。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本书,请大家认真观察封面,说一说通过封面你都知道了这本书的哪些信息?
(课件:出示《小狗的小房子》童话书封面)
(预设:从书名、、插图等方面说一说自己知道的书中信息,相互补充。)
小结:同学们观察得非常认真,我们每次拿到书都可以观察书的封面,找找书名和,再联系插图猜猜故事,特别有意思。
2.读目录,猜猜书里有什么。
翻开《小狗的小房子》,看看这本书里有几个童话故事,都在哪一页?你最想读哪个故事?
3.共读《小狗的小房子》精彩片段,学习方法,激发兴趣
小猫又对小狗说:“咱们到门口去玩儿吧!”
小狗说:“门口没意思,咱们到小河边去吧,小河边可好玩儿啦!”
小猫问:“小河边远吗?”
小狗说:“不太远,穿过树林就是。”
小猫说:“我不!碰见大狼怎么办?”
小狗说:“大狼怕什么!我可有劲儿啦,我咬他,把他咬流血!”
小猫看看小狗,说:“去你的吧!你那么小,根本打不过大狼!”
小狗说:“我用枪打他!砰——打死啦!”
小猫问:“你有枪吗?”
小狗说:“有!怎么没有!”
他们就决定到小河边去玩儿。
刚要走,小猫又说:“我不去啦!要是下雨怎么办?”
小狗看看天空说:“不会下的!”
小猫说:“要是下了呢?”
“那咱们就躲在树林里。树林里的树叶可密啦,小雨根本落不到树林里来!”
“要是大雨呢?”
真的,下大雨怎么办?小狗不知道。
小猫说:“咦,我想出一个好办法!咱们抬着你的木头房子去。哎呀,我想出的这个办法可真好!要是碰见大狼,咱们就钻进小房子,把门关起来。要是下雨,咱们就在里面避雨。要是没有大狼,也不下雨,咱们就在里边玩过家家。你当爸爸,我当妈妈!”
(1)用横线画出小猫的话,用波浪线画出小狗的话,分角色朗读;
(2)猜一猜,小猫小狗会背着小房子去玩吗?去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
4.(1)本次的“快乐读书吧”向我们推荐了5个童话故事,分别是《小鲤鱼跳龙门》、《“歪脑袋”木头桩》、《孤独的小螃蟹》、《小狗的小房子》、《一只想飞的猫》,你最喜欢哪一个童话故事,就坐到哪一本书所在的位置。
(按照5个童话书,分成5个小组,请选择同一个故事的学生组成一个阅读小组。完成一本书的阅读后再和其他组相互轮换,保证本学期完成5本书的阅读。)
(2)在小组中共同制定本组“阅读计划”。
例如:
你也可以提出这个小组想和你讨论的问题,根据故事内容进行创作和编辑,为童话故事画图,制作和阅读小报,编排情景喜剧,摘抄积累等。每个群体可以有自己的特点,不要求统一。
5.全班交流、展示评比
全班读完一本书后,全班交流评价。
(1)按照制定的“阅读计划”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可以通过朗读、表演、展示作品等多种形式进行交流分享。
(2)全班评选出“最爱护图书组”、“最佳朗读组”、“最佳配画组”、“最佳表演组”、“最佳积累组”等等,依据学生制定的“阅读计划”评选出各种奖项,以此来鼓励学生继续阅读。
说明:以评选“最爱护图书组”来渗透学生要爱护图书,树立保护图书的意识和好习惯。展示“最爱护图书组”的图书,请他们和大家分享爱护图书要注意的事项,比如:有序翻阅、平整合书、整齐摆放、不把书弄脏等等。
【设计意图】
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故事,分成阅读小组,产生阅读童话的兴趣,结合封面信息和自主阅读,学习故事内容。通过展览和交流,我感受到了课外阅读的快乐,也愿意和大家分享文本阅读的成果,初步养成了爱护书籍的好习惯。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中,我喜欢读书,感受读书的乐趣,对感兴趣的人和事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愿意与人交流,养成爱护书籍的习惯。
小学六年级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案例6一、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略葡萄沟的风土人情。
3、产生对葡萄沟的向往和对维吾尔族人民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识字、写字。
2、让学生知道葡萄沟好在什么地方,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理解葡萄的特点及葡萄干的制作方法,并读好长句。
三、教学准备:
1、课件
2、生字卡片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大家一起唱《娃哈哈》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歌,相信同学一定会喜欢的,先听听音乐,想象这是什么地方的歌曲。大家可以拍手也可以随音乐做动作。(播放音乐,学生自由地做动作)
老师:这首歌在哪里?(新疆)
2、导入新课
老师:是的,今天我们带着歌曲走进了新疆,看看新疆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板书:10,葡萄沟)大家一起读吧。(学生一起朗读)
第二,自己读课文,了解大致内容,学习生词。
1、课文里有一句话是夸葡萄沟的,我们快听一听课文录音,用“”把它找出来。
2.谁来告诉我这句话是什么?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那是个不错的选择。我们一起来读吧。
3、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圈出生字。
4、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学生自由认读
(2)、个别学生领读
(3)、讲认读注意点:
fān
读好“f、h”音:番(吐鲁番)
lǔ
读好“n、l”音:鲁(吐鲁番)
jiānɡ
读准后鼻音:疆(新疆)
注意“wéi维”不可读成“shuí谁”
(4)、开火车认读生字
(5)、带生字词语认读生字
(6)、带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四、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卡片测读
2、组词
3、讲识记方法
(1)、形近字识记法
(2)、加字法
(3)、减字法
4、教师范写
5、学生书写,老师巡视
6、互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认读生字词
2、全班齐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葡萄沟》一课,葡萄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觉得葡萄沟是怎么样?(生:葡萄沟很美,那里的人们很喜欢葡萄……)
师:看来,同学们也挺喜欢葡萄沟的,那我们也赶紧来学一学课文。
1.出示课文最后一段,提问:为什么说葡萄沟真的是个好地方?
2、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把关键的词句做上记号
3、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老师适时点拨,并知道朗读。
(1)、学习第1自然段
出示句子“五月有杏子,七八月有香梨、蜜桃、沙果,到了九十月份,人们最喜爱的葡萄成熟了。”
引导学生从划线词中体会,葡萄沟不仅水果品种多,而且从五月到十月都有水果,所以说真是个好地方。
指名读,读出喜爱之情。
(2)、学习第2自然段
1)、“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八方展开,就像搭起一个个绿色的凉棚”。
引导学生从划线的单词中认识到,葡萄沟里种了很多葡萄,长势很好,风景很美。
出示课件,让学生从直观上感受“一个个绿色的凉棚”。
指导朗读,读出景色之美。
2)、“到了秋天,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引导学生从“一大串一大串”体会葡萄不仅多,而且丰硕,从葡萄的颜色多体会葡萄的品种多。结合句子理解“五光十色”的意思,并给它找近义词。
展示课件动画,引导阅读,读出葡萄的美丽和丰富。
3)、“要是这时候你到葡萄沟去,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准会摘下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
引导学生从划线的单词中体验维吾尔族村民的热情好客。
总结:葡萄谷不仅葡萄多,风景美,而且那里的村民也是那么的好客。我们不能不说,葡萄谷真的是一个好地方。
(3)、学习第3自然段
1)、“这里生产的葡萄干颜色鲜,味道甜,非常有名。”
从下划线的文字中,我知道葡萄谷的葡萄干很有名,所以是个好地方。
2),学生再读第3段,用自己的话说葡萄干是怎么做的。
小组内说——指名说(相机理解“碉堡”)
3)、指名朗读这一自然段。
三、回归整体,总结课文
1.为什么说葡萄谷真的是个好地方?
(不仅因为那里有最有名的葡萄,更因为那里勤劳勇敢、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
2、向同学介绍你自己家乡的特产或一处风景。
板书设计:
10、葡萄沟
葡萄五光十色
葡萄沟老乡热情好客
葡萄干色鲜味甜
(真是个好地方)
篇五: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课例
小学语文单元整合教案
小学语文单元整合教案
【篇一:小学语文整体单元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整体单元教学设计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是以小学语文
教科书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为目标,以
每个单元组中的训练重点和习作要求为主线,以改革阅读教学为突
破口,以加强读写结合训练为落脚点,以整体备课、综合训练、及
时评价、反馈矫正为保证措施,以有导向的阅读积累活动和有指向
的生活实践活动为辅助手段,而进行的阶段性、系列性教学活动。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是针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高耗
低效的问题,运用系统论的整体原理,学习借鉴国内外现代教学研
究的理论精华和我省单元达标教学的优秀成果,以每个单元为基本
教学单位,而构建的整体教学模式,即把每个单元的教学过程分为
相互联系、递进循环的四个阶段:教学准备—学习研讨—综合实践—反馈评价和为完成每个单元组的教学任务而使用的十种基本课型:整体预讲课、研读训练课、自读训练课、读写结合课、基础训练课、综合复习课、习作指导课、达标测试课、习作评讲课、矫正补偿课
以及贯穿整组教学过程始终的两项辅助活动:有导向的阅读实践活动、有指向的生活实践活动。
一、四个阶段的任务
1、做好教学准备。它包括教师的整体备课和学生的整体预习两个方面。“整体备课”是优化小学语文单元教学的重要前提。它要求教师
从整体出发,围绕一个训练重点(读写例话),遵循一条训练主线(习作要求),来全面系统地研究教材,理解教材,处理教材,确
定教学目标,统筹安排教学任务(每篇课文教什么,怎样教;每一
课时教什么,怎样教),设计读写训练序列,安排综合训练和两个
活动计划等。整体备课可采用表格式,先由教师个人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按要求认真填写,然后以教研组为单位集体研讨,互相取长
补短,以求得教师对全组教学的整体把握。
“整体预习”就是在单元教学之前,指导学生以全组教学目标为依据,以“导读”提示为线索,来感知教材内容、训练重点、习作要求和基
础知识,确定自己的学习方法。主要目的是运用目标定向,激发学
习动机。预习的方法可采用分组
讨论式、提纲导学式、逆向通读式、列表分析式等。
2、引导学习研讨。引导学习研讨就是以训练重点为主线,以每单元的4篇课文为载体,通过6-10个课时及相关课型和教学方法,对学
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情感体验启迪,培养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它是单元教学的重点所在,包括研读训练、自读训练、读写结合三种基本课型。
3、指导综合实践。综合实践是以巩固深化基础训练和读写例话的学习为重点,以帮助学生建立和完善知识结构,将基础知识转化为基
本技能为目的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引导学习研讨的延伸和拓展。
包括积累运用、综合复习、习作指导三种基本课型。
4、组织反馈评价。这是在综合实践的基础上,对单元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检测,反馈教学信息,总结学习得失,及时查漏补缺,实现段段清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包括达标测试、习作评改、矫正补
偿三种基本课型和教师的教学活动总结。
二、十种课型的操作
1、整体预习课。其主要任务是以单元教学目标为依据,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教材,进行目标定向,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调动学习的情
感前提。课堂结构一般为:谈话激情导入——学习目标定向--独
立阅读预习——小组交流研讨——教师概括总结。一般为1课时。
2、研读训练课。此课型一般用于每单元的精读课文教学。教师运用导学式,指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读、思、划、批、议”来领会课文的内容,学习读书的方法,接受语言文字训练。基本课
堂结构为:激情导入,学习目标——边读边想,抓住中心——分析
条理,学习表达——质疑研讨,课堂总结。
3、自读训练课。此课型一般用于略读课文的教学。其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一个锻炼自学的机会,使之能将在研读训练课上获得的读书
方法运用于学习实践之中,以增强独立自学的能力。基本课堂结构为:研读阅读提示,明确读书方法、要求和目标——自读自悟自得,理解课文内容,积累基础知识和技能——交流畅谈收获,师生多方互动,反馈学习信息,整合拓展问题。
4、读写结合课。读写结合课是围绕训练重点和习作要求,凭借课文的个性特点,抽取读写规律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大作文部件训练的一种课型。基本课堂结构为:复习导入(激情谈话,整体读课文,回顾写作特点)——训练指导(提取结合点,领悟特点方法,指导
方法应用)——结合训练(提出任务,讨论方法,交流收获)--
课堂总结(学习方法)。一般1课时,安排在各类课文的学习之后。
5、基础训练课。基础训练课是以阅读训练为主要内容,同时指导学
生对本单元所学的基础知识(拼音、字、词、句、点等)进行拓展
性复习巩固训练的一种课型。教学时间为2-3课时(包括1节写字课)。基本课堂结构为:谈话导入——回顾旧知——巩固练习——
矫正点拨——课堂总结。
6、综合复习课。综合复习课的目的在于强化读写知识训练,帮助学
生完善已有知识结构,指导学生将读写知识转化为技能。教学时间
一般为1-2课时。基本课堂结构为:激情导入——综合复习(整体
切入,课例剖析,发现规律)——对应练习(自学例话,记忆图表,拓展尝试)——课堂总结。
7、习作训练课。习作训练课是以指导学生将掌握的读写技能在习作
实践中加以运用的一种课型。一般为2课时。基本课堂结构为:明
要求,拟题目——定中心,选材料——列提纲,打草稿——互交流,师点拨——自修改,誊清文。
8、达标测试课。达标测试课是用于检测学生达成训练目标情况,做
到段段清的专用课。一般为1课时。
9、习作评改课。习作评改课是继习作训练之后,在对学生已完成的习作进行批改的基础上进行的综合评析和修改指导的一种课型。一
般为1课时。基本课堂结构为:总结导入——举例评讲——矫正修改——交流赏析——课堂总结。
10、矫正补偿课。矫正补偿课是在习作训练和达标检测试之后,安
排的总结学习得失,矫正存在问题,消除知识缺陷,给学生创造再
次学习的机会,以达到
相对平行,同时为后继学习鼓劲加油的一种特定课型。一般为1课时。基本课堂结构为:总结评价——矫正补偿——强化训练——平
行测试——课堂总结。
三、“两项活动”的配合
1、有导向的阅读积累活动。阅读一是为了巩固课内学到的读书方法;二是为了积累和丰富自己的语言材料。“有导向”是说学生的课外阅
读活动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和明确的要求下进行的,即
尽可能地围绕着本组的训练重点来阅读和积累,以增强对应性和实
效性。首先,教师要提出明确的阅读要求,诸如内容、范围、方法、任务等;其次,要采用一定的阅读组织形式,像小组讨论式、提纲
导读式、自由品读式等;第三,不动笔墨不读书,每周要写一定数
量的读书笔记,或积累优美的词语、句子、段落,或摘抄好的开头、结尾、具体描写、抒情议论等片断,或记下自己的读书感想等;四
是对这种课外阅读积累活动要定期进行总结评价,以不断激励学生
的阅读兴趣和动机,确保活动的有效性。
2、有指向的生活实践活动。生活实践活动是为了给学生提供直观形
象的习作素材。所谓“有指向”,就是组织活动要以习作要求为中心,通过对活动进行有意识的设计、组织和安排来创设客观的生活情景。活动的内容及方式要根据训练组的习作要求而定。如四年级第第一
单元的作文是要记暑假里的一件事,第二单元写“我敬佩的一个人”,均可采用回忆讨论式或参观访问式等。第三单元的习作是要“写一种
小动物(或植物),抓住特点、写出对它的喜爱之情”。就可以安排
一个参观养鸡场的活动,带领学生去看鸡、访鸡、说鸡、画鸡,使
学生对小鸡有一个整体的感性认识。同时,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
实践活动既可以班为单位,也可以小组为单位,还可按要求学生单
独去做。
实践证明,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有机运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
高阅读和写作水平;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有利于对教学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和控制,从而可实现教学过程的整
体优化。这是因为:
第一,该研究建立了语文整体教学思想,所有教学活动都围绕整体
主线展开进行,而且环环相扣,内在联系紧密,形成了一个可控的有机整体——新的教学
常规,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率和管理效益。
第二,该研究整合一切现代语文教学新思想、新策略,坚持学生为
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思想,并提出了“好的阅读教学
就是一堂阅读实践课”的教学主张,始终把学生推在学习活动的最前沿,鼓励他们学习提出有价值、有创新、有实效性的问题,让他们
自主地去探究、研讨、悟得。倡导读书的多样性,要求层层推进,注重实效。
第三,该研究注重学习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既强调要从生活中吸收
大量的信息、资料,加入到课堂教学中,又要求始终围绕着教学主线,展开一切教学活动来积累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突出了重点,分散了难点,有的放矢。
第四,该研究引导教师“退居二线”,成为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指挥者,疑难问题的启发者、点拨者、讨论者,教学过程中教
师尽量减少向学生提出问题,主要提出学习要求,突出了教师整体
把握、全面驾驭教学活动的重要性,促进了教师思想的转变和能力
的提高。
【篇二: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研究】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研究一、研
究的原因、背景
(一)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如今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以“主题单元”取代“知识体系单元”。
如果仍然按照“知识体系单元”的形式一课一课地教,学生一课一课
地学。那么,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也是零星的,杂乱的,“花时多
收效低”,新课程带来的变革也将是浮光掠影。
(二)学生主体发展的需要
新课程呼唤学生主体地位的突现,新课程理念背景下的课堂给了学
生更多的听说读写空间,“如何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如何
走出传统备课与教学的局限?怎样以整体的思想整合文本等资源进
行教学设计,实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我们尝试通过整体教学,打破以往孤立割裂的学习范式,让语文教学紧紧地统一在整体创设
的目标中。
二、课题的界定
单元教学,一般说来就是以一个单元作为语文教学的基本单位,从
整体出发,统筹安排,以一篇或两篇带动整个单元教学,把讲读、自读、练习、写作、考查等环节有机地灵活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
不可分割的教学整体。单元整体教学”是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的一种单元集体备课、教学的理念和意识,即以主题型语文教科书的主题单元为依托,在整合教科书选文内容、活动内容、练习内容与链接的丰富的课外课程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全盘考虑的教学。
三、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本研究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
⑴教师实施单元整体教学的操作流程及策略。
⑵学生单元整体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究。
⑶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四、目的和要求
总目标:以服务于语文课程实施为宗旨,围绕“单元整体教学”,进
一步开展方式、策略、基本模式的实践研究,构建小学语文单元整
体教学的体系,整体推进学生的语文素养,力争使其具有创新性、可持续性和推广价值。细化为:
⑴通过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方式研究,凝聚并带动一批科研
型的教师,在教育科研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提高
教师素质。
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发展学生潜能,实现单元整体教学的最优化。
⑶为小学语文课程的实施提供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各种模式
和优秀的教学案例及可资借鉴的经验。
五、具体的改革措施和改革活动
(一)主要措施:
1.整合教学资源
从单元整体上把握教材,处理教材;从单元整体出发,制定整体方案;从整体上进行语文能力的综合训练。除了教学内容的整合,还
有语文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整合。内容的整合,有利于学生获得
语文学习的经验。整合以后,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在学习应用
中
获得学习经验,能够使学生逐步学会学习。
2.优化学习过程
就语文本身而言,应该以感悟语言文字和获得语文学习的方法为主。为此,课文的学习大体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学习课文内容,实现从
语言走向内容的目的;一部分领悟语言,实现从内容走向语言的目的。
3.注重语言积累
积累语言是语文课极其重要的学习任务。语言积累要靠背诵和记忆。它分为两个层次:一方面是能凭借积累的语言在头脑中构筑一定的形象;一方面是心中的某个形象能用具体的语言来描述。
4.强化言语实践
单元教学把阅读、口语交际与习作等融合在一起,能够真正体现读
写结合,也能够体现语文学习的综合效果。
5.服务实际教学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的头脑中要有全局意识,单元教学能更好地
树立教师的整体意识,让教师从整体上看待教学、把握教学、取得
更好的教学效果。
6.立足长远发展
单元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学习不同的语言
材料,能够形成自己的语文学习能力,有自己的学习经验,将来能
够凭借这些能力和经验进行更持久的学习。
(二)具体操作策略:
1.单元整组感知
对于课堂,目标导向是重要的。对于整个单元,目标导向就更显得
举足轻重了。因为,它将在一个单元的范畴里发生影响。经过了前
段时间实践研究,我们深深感觉到,进行单元目标导向意义非凡:
从整体入手感知单元,可以让学生知道这个单元学什么,自己将要
经历什么,兴趣点与疑惑点在哪里,可以结合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在一个相对大的范围内确定学习目标。
我们将“单元整体感知”独立成一个课时,导趣、导学、导读、导行,较大程度地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愿望,使学生树立了“主人翁”的学习
精神。
(1)导趣──唤起体验,贯穿始终
单元整体感知,强调学习中的“经验穿透”。教师以唤起个体亲身经
历中所涌现出来的经验和体验为基础,来铺垫整组课文的底色。以
那些鲜活的、生气勃勃的、温暖亲切的学生生活经验与体验,真实
地影响过个体当下与未来的生活。
在单元整体教学中,我们将以聊谈同一话题入手,以唤起学生的经
验开始,让说的、读的、写的都围绕这个话题展开,让个
体的感受和体验贯穿始终。阅读每一篇课文时,学生很自然地将自
己的经历与作者的经历相联系,一边倾听作者的聊谈,一边为作者
能够形象地表达经历而折服,自己想要去学习,想要去积累,想
要
去更好地表达自己的经历。这种学习热情的驱动,使学生主动奔向
想要追寻的目标,更快乐、更有效、更坚决地投入学习。
(3)导读──全面感知,整体接触
【篇三:小学语文“单元整合、五课渐进”教学法策略研
究】
小学语文“单元整合、五课渐进”教学法策略研究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实施新课程和推进素质教育以来,新的教学理念正在逐步影响着我
们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学生阅读量少仍然是困扰语文教学乃至整个学校教育的一个“瓶颈”。
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多地还是只注重短期效益而忽视学生的长期积累,只注重知识教育而忽视人文精神,只注重课文的共性分析,而
忽视个性化的阅读指导。这一切造成了课堂的高耗低效,导致了学
生对语文学习的冷漠。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阅读经典的兴趣,经过不断探索,我创设了“单元整合、五课渐进”教学法。这
一教学法让学生用很短的时间学完教材内容,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
能力,而且节约出大量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大量阅读,通过
大量阅读,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措施
小学语文教材都是按照一个主题为一个单元来编排的。所以,我整
合单元教材内容来组织学生学习,创设了“单元整合、五课渐进”教
学法,这一教学法在整合整个单元教材的基础上,通过五个循序渐
进的课型来完成本单元教学。这五课型为:生字过关课、课文诵读
过关课、课文领悟过关课、自由阅读课、综合训练课。用此教学法,一单元的课文用5—7课时即可完成。五课渐进,单元整合,重点突出,节约出大量时间,用于超量阅读。
生字过关课。要想大量阅读,必须先清除生字障碍。每学期一开始,我先利用一个星期的时间,让学生学会一册的一类字和二类字,每
节课学两个单元。
生字过关课的模式为:课前预习--互助自学--检查督促--互批汇报--纠错练字”。
1、课前预习。上生字过关课之前,让学生把课文中的二类字认会,一类字查字典理解意思,并组3个词。
2、互助自学。课堂上,首先让各小组在预习的基础上,用自己喜欢
的方式学习两个单元的生字词;组长负责指导并检查,过关的小组
在汇报栏上打“∨”。主要是由组长领着学,或书写,或听写,关键
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教会组内学习有困难的第一发言人和第二发言人。组员全部会认二类字,会写一类字后,组长到黑板上的汇报表上打“∨”。
3、检查督促。16个组全部上黑板前打“∨”后,老师开始检查。先
检查二类字的掌握情况,找组内学习最困难的组长助理读。二类字
检查完后,检查生字,采用听写的方式,以听写词语为主。
4、互批汇报。听写完后,小组之间互相批,组长批组长助理的,副
组长批副组长助理的。有错的对照课文,互相教会。组长到汇报栏
上汇报,错几个字就在汇报栏中填几,并把组内错的字写在纸上交
给老师。
5、纠错练字。老师把错得多的字做重点讲解,然后对错的字进行二次过关,仍然采用听写的方式。听写完后,再汇报,老师再矫正。
剩余时间教师指导学生练字。
生字过关后,我出一个囊括全册生字和二类字的练习题,再次进行
过关,多数学生都能顺利过关。在接下来的诵读课和领悟课上,生字、二类字再次得到强化,这样,知识便内化成自己的了。
通过一个星期的集中识字,有利于综合训练、强化记忆。在这一个
星期时间内,老师只布置练字的作业,要求学生把字写得美观。由
于这种训练系统,有针对性,所以我班同学字形大方,在学校和市
里组织的多次书法比赛中,有多名同学获奖。在诸城市教育局组织
的“风华少年”大赛中,我班的李一睿、杨晨分获软笔、硬笔一等奖。课文诵读过关课。“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
正说过:“阅读教学应重视对学生的诵读训练。”诵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诵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
解就会逐步加深。叶圣陶曾说:“教学语文课本和文学课本,几个重
要项目
里头,有一个项目,就是好好地读,读得好,就可以深刻地传出课
文的思想感情,同时就是领会它的思想感情。”
在生字过关课之后,利用课文诵读过关课,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深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的思想
感情。其模式为:课前准备--自读汇报--组际互查--点拨技巧。
1、课前准备:要求学生利用课前时间读熟课文,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
2、自读汇报:课堂上,先由小组长领着组员读课文,可采用多种方式:齐读、轮读、找重点段读等,课文读得流利、有韵味,声音洪
亮就算过关,组内每个同学都达到了这个要求了,就算过关。组长
到汇报栏打“∨”。
3、组际互查:16个小组都认为自己过关,开始找自己的对手组检查,全部检查完,再由对手组汇报情况。
4、点拨技巧:师生共同讨论出需要读的重点段,每段找2、3个组
的代表读,符合要求的就算过关。老师随时点拨读法,让全班齐读。列出的重点段全检查完,课文诵读过关环节结束。例如:在讲授人
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四篇课文时,我设计如下教学过
程: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六单元,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17、地震中的父与子18、慈母情深19、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20、学会看病
师:这节课,我们对这四篇课文进行诵读过关。(组员在组长的带
领下,在小组内朗读课文,4课全部读完后,找对手组抽查,检查合格,对手组长到汇报栏上打对号。先读完的小组,在组内展开个性
化朗读,可以齐读,可以激情朗读,可以默读。16个小组全部读完后,老师开始检查)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这4课哪些段是重点段?学生讨论得出:17课第12—16自然段;18课第30—35自然段;19课第7自然段;
20课第27自然段。
师:从17课开始,谁来展示一下?(学生朗读)
教师评价:感情把握比较到位,读出了父亲的焦急,但焦急的程度
不够,谁再来试一下?(学生再读)
教师评价:找不到自己的孩子真是太着急了,谁还想读?这么多同
学都想读,我们来分角色朗读一下吧!全班读叙述,一生读父亲,一生读儿子。(学生读)
教师评价:同学们读得真有感情啊!既读出了父亲的执着,又读出
了儿子的欣喜。过渡:再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父爱迸发出巨大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母爱又是何等深沉,我们再来读一读18课的这几个自然段。(一生读)他读得怎么样?谁来评价一下?(生评价)谁想和他比一比?(一生再读)
过渡:深深慈母情,拳拳慈母爱,真让人感动!那么,父母针对一
首小诗的不同评价,又包含父母怎样的爱呢?我们再来读读19课的17自然段吧!(一生读)听了这名同学饱含深情的朗读,老师也忍
不住想来读一读,我读一读好吗?(老师读)请同学们自己体会着
读一读吧!
过渡:父母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了深深的爱。面对生病的孩子,母亲
又是怎样做的,让我们齐读20课第27自然段。(齐读)
师:同学们,其实父母对我们无论是温情还是严厉,那都是爱!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对第六单元的课文进行了诵读过关,同学
们表现得很好,期待大家在下一节课有更精彩的表现。
在课文全部学完后,我再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诵读展示。
展示过程中先让每个同学从本册书中选一篇自己最喜欢的文章,进
行个性朗读,然后在小组内比一比,选出最能代表小组朗读水平的同学,全班展示。读得最好的组,成为擂主,老师在奖励的同时,把小组照片贴在展示栏上。由于激励措施到位,同学们的朗读热情
很高。我班学生经常在全校组织的大型诗会中担任领诵,不少教师带领学生到我班听课取经,有好几
个班还从我班“借”学生,教他们班学生朗读。
课文领悟过关课。诵读过关课之后,是课文领悟过关课。领悟,就
是把学习的权力教给学生,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读书,自己
去领会、感悟。
课文领悟过关课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让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探究,进一步领会、感悟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课文领悟过关课的模式为:课前预习--交流批注--问题引
领--拓展阅读---畅谈感悟。
1、课前预习:读课文,找出记下自己不懂的问题,准备班内交流;做好批注,在自己感悟深刻的地方写出自己的体会,每篇课文至少5处,准备班内交流。
2、交流批注:课堂上,首先让学生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批注,并提出不懂的问题,组内解决;组内解决不了的,组长汇报,全班交流。
3、问题引领:老师提出能抓住文章中心的问题,让学生对文章进行
深入探究。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组长先说,组长助理学着
组长说,副组长助理再说,但要有自己的观点,最后,副组长根据
组内同学的发言,组织出代表本组水平的见解,在全班交流,老师
适时点拨。
4、拓展阅读。解决完引领全文的问题后,剩余时间进行拓展阅读。阅读文章或来自于主题语文丛书,或来自师生搜集的主题拓展文章,一般选定两三篇。
5、畅谈感悟:全组阅读完后,组长汇报。然后,全班同学针对自己感悟最深的文章,谈一谈自己的感悟。如果课堂上读不完或者谈不
完自己的感悟,那么课后或下一节课再继续。一般在课堂上或者课后,要让学生动笔写写自己的感悟。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时,我设计如下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对3、4课进行领悟过关,请同学们齐读课文,3.桃花心木4.顶碗少年
师: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内你的批注,并提出不懂的问题,全
班交流。(组员在组长的带领下交流批注,交流完后,组长汇报。)
哪个小组带来大家交流一下批注。(由一个小组带来大家交流,挨
课说一说自己的体会。)谁来补充?(学生补充。)
师:在刚才这几个组的带领下,我们对课文有了大体了解。下面,我们针对这两个问题对课文进行深入探究。(出示问题)
1.种树人的哪些做法令作者感到奇怪,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2.顶碗少年一共表演了几次?结果如何?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在组内讨论交流)
(学生讨论后,在全班交流第一个问题:
1、令作者奇怪的做法是:(1)他来的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来天才来一次。(2)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
浇得多,有时浇得少。(3)桃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
以他来的时候,总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师:他为什么这么做?(学生交流)
师:种树人这样做,是在培养树苗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树苗自我
生长的能力,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以便在恶劣的自然
环境下能够顽强的生存。让我们来读一读种树人的话吧。(男生读
第12自然段,女生读第13自然段)
师:听了种树人的话,作者受到了什么启示?(学生交流)让我们
齐读第14自然段。(学生齐读)
师:我相信,不但作者受到了启发,同学们也一定有所感悟。请同
学们谈一谈自己的感悟吧。(学生谈)
师:正是因为桃花心木从小苗期就在不确定的环境中生活,经受了
重重考验,终于长成了一颗颗生机勃勃的大树。人也要在艰苦的环
境中经受磨练,才能锻炼出顽强的意志,坚强的性
格。
师:顶碗少年又经受了怎样的考验呢?哪个小组汇报第2题?
(学生汇报:
顶碗少年总共表演了三次。
第一次表演失败,但他不失风度得给观众鞠了一躬,一切重新开始。第二次表演又失败了,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
些不知所措,在老人的鼓励下镇静下来,继续表演。
第三次表演终于成功了。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
师:从这件事情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生自由谈)
师:是啊,面对生活中的不确定、面对挫折,我们要勇于拼搏,不
要轻易放弃。这正是这两篇文章给我们的启示。课文学完了,你能
用名言警句的形式写出自己对这两篇文章的感悟吗?(学生写后交流)
教师小结:面对挫折,我们不要轻言放弃,让我们在磨难中成长,在磨难中坚强。
自由阅读课。在学生通过上述课型完成整个单元的教材内容之后,为了进一步拓展延伸学生所学知识,升华学生情感,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我设计了自由阅读课。阅读课上,学生可以看,可以摘,可以写。其操作模式为:布置任务--自由阅读--盘点收获。
1、布置任务:教师可根据当天所学单元内容,布置阅读相关配套教材。
2、自由阅读:学生根据布置的任务开始阅读,可以做摘抄,可以写体会。
3、盘点收获:在当堂课剩余5分左右时,让学生谈一谈:通过今天的阅读有什么收获?目的是让阅读能力强的学生,给阅读能力稍弱的学生做示范,让他们懂得阅读可以体会到无限的乐趣。
综合训练课。上述四种课型结束之后,我再通过综合训练课培养学生口语表达、搜集整理材料、写作能力等综合能力。
首先确定活动主题,让学生搜集与主题相关的材料,并形成书面文字,在训练课上交流。常用的形式有:主题背诵、主题实践、主题写作、主题活动、主题训练等。
1、主题背诵:每教一单元课文,就补充与之相关的名人名言,或古典诗文,让学生熟读成诵,用于体现语文教学的古今结合,雅俗结合,丰富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2、主题实践: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主题活动,它只是比一般的主题活动具有更加突出的实践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直接与生活实践相连接,是跨越多学科的、有丰富的生活实践内容的活动,如学完长征一组课文,围绕“长征”这个主题,办一个展览会;国庆节到了,围绕国庆这个主题,办一份手抄报等。
3、主题写作:在每教完一个单元,并诵读了相关文章后,让学生写一写读后的感受或体会;或者在参加完综合性活动后,围绕主题写一写活动后的收获。
4、主题活动:每教学完一篇课文,就围绕单元主题,开展综合性的学习活动,如主题演讲、主题辩论、主题采访、主题信息搜集等,在中、低年级由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到高年级逐步放手让学生自行组织。
5、主题训练:语文学习应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丰富学生的思想,把双基训练整合进“积沙式”综合实践活动中,如生字综合
训练、诵读综合训练、阅读理解综合训练等。
(一)是自主合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
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
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针对这一理念,我
采取具体措施如下:
(1)巧妙分组,调动热情。为了让全班同学都动起来,而不是几个好学生总揽课堂,我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把全班
同学分成了16个小组,我利用学生都喜欢管别
人的特点,给组内每个人委以“重任”,组织协调能力最强的为组长,较强的为副组长,稍微弱一点的为副组长助理,最弱的为组长助理。(2)明确责任,各负其责。我和组内每个同学签定责任书,让组内每个同学明确自己的责任。组长肩负领导责任,带领大家学习,协
调组员关系,带领大家共同进步。副组长作好总结,及时汇报。两
名助理思想要和小组保持一致,保证自己不掉队。
(3)帮扶有序,共同进步。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组长和组长助理结成帮扶对子,副组长和副组长助理结成帮扶对子。这样组内结对子,学习最好的帮最弱的,较强的帮稍弱的,组内互助合作,共同进步。(4)小组评价,团结向上。我以小组成绩来衡量个人成绩,组内成绩代表个人成绩,个人成绩再好,小组内有一人掉队也得不到表扬。这就要求组员要在真正意义上合作,使合作学习落到了实处。
(5)确立对手,展开竞争。我让每个组确定自己的对手组,两个小组展开竞争,比认字,比阅读,比感悟,所有能比较的均在对手间
展开竞争。
二是抓好课前预习。我认为,只要预习落到实处,课堂上就一定能
掌握。只要教会了方法,孩子们自己学得会更好。
1、学会预习。预习的步骤有:
①标出自然段,读熟课文,至少三遍,前两遍朗读,第三遍可以默读。
②作出高水平的批注。(中年级最少3处,高年级5处)
③圈出带有一、二类字的词语。自学一类字,每个一类字一般组三
个词,不理解的词查词典④查阅相关资料,可以了解作者,也可以
是文章中所涉及的人、事件、动植物等的有关知识。⑤搜集跟课文
类似的课外文章一篇。
2、巧挤时间。每个单元学习两个周,一般第一个周就学完了课文。
我教会学生利用空余时间做好下一个单元的预习。每天下午放学前
的自我整理时间,老师让学生回顾当天所学内容,学生可以利用这
段时间将把生字预习完。再有,每篇课文学习之前,至少读三遍课文,学生利用每天早晨课前的时间,小组内齐读,这样,有利于组
长掌握情况。
三是做好课文批注。
1、教会方法。
准备工作:a、一支削得细细的铅笔,因为作批注的字不能太大。
b、把课文读透。
开始批注:①、选择合适的地方。开头、结尾及一些重点段落旁边
都是作批注的好地方。②、可以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三年级下
册《翠鸟》的第一段旁边可这样写道:“这一段描写了翠鸟的外形,按头上——背上——腹部的顺序写的,重点突出了它的颜色鲜艳。”③、可以谈对写作方法的感悟,如三年级下册《燕子》的结尾处可
以这样作批注:“作者把电杆之间连着的几痕细线比作五线谱,把停
着的燕子比喻成音符,这样的比喻句真生动,作者的想象太丰富了。”再比如,你发现一个过渡段,可以这样作批注:“这是一个过
渡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让文章前后衔接自然。”等等。
④、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如课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开头写道:“山上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
气清新甜润。”其中的“郁郁葱葱、清澈见底、湛蓝深远、清新甜润”
就是重点词语,批注可以这样作:“这几个词语写出了小村庄的美丽,跟以后被毁坏的样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⑤、一定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不用管别人读后是什么感觉。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应如实写下自己读后的感受、体会,所思、所想。
⑥、鼓励同学们质疑。如“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这句话几乎人人
会说,“梭”是什么?不理解,就查词典。有的问题自己解决不了,就记下来带到课堂上,问同学,问老师。
篇六: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课例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下语文单元整合教案案例
授课的内容如何展开;强调哪些重点内容;如何讲解难点;最后的巩固小结应如何进行等程序及其各部分所用的时间问题,都应在编写教案前给予充分的考虑。今天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有关于人教版六年级下语文单元整合教案,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下语文单元整合教案案例1教学目标:
通过朗读,了解课文大意,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之间的关系。
了解课文层层递进的写法。
教学重点:
积累字词,正确理解作者观点。
一、导入课文
我们刚学了《论语》八则,了解到孔子是我国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被称为“圣人”。后来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儒家思想,被称为“亚圣”,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仁政”。我们今天要学的《天时不如地利》也体现了这种精神。
二、散读、齐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
2.注意断句、标点符号停顿要读出来
3.说说文章主要阐述了什么观点
五、作业
1.背诵
2.分类积累词句
3.拓展:结合学习生活实际,理解名言警句
三、借助注释了解大意
1、学生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并且圈划出自己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子的翻译。
2、质疑解疑与归纳补充
班级讨论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
3、积累几个实词和虚词
之:三里之成,七里之郭:的环而攻之:指城郭
而:环而攻之而不胜:前,表承接;后,表转接。
夫:发语词,表示下面要发表议论
然而不胜者,……:这样却
亲戚畔之:内外亲属
去:委而去之
放弃
域:限制,名词作动词。
畔:通”叛”。
4、掌握几个句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的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环境,有利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人心齐。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拥有仁义道德的人就能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缺少仁义道德的人就会很少人帮助。
四、理解课文结构及孟子思想
1、本文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还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明确: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第一段:提出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第二三段:分析论点
从第二、三段看,涉及的主要内容是有关战争方面的。第二段从攻城方的角度写,虽然攻打的是个小城,也选择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但是没有选择有利于进攻的良好的地理形势,所以“不胜”而返,从而强有力地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的观点。第三段从守城方的角度写,守城者据守着“高城”“深池”,拥有坚利的兵革、丰盛
的米粟,却弃城而逃,显然是因为“地利不如人和”
第四段:总结论点,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
第四段的主要内容,涉及到“封疆”、“固国”、“兵革”、“畔之”、“攻”、“战必胜”,这些都是描写战争的词语,可见本文的主要篇幅都是写有关战争方面的内容,但作者的态度不是鼓吹战争制胜,而是反对不义战争,反对以“兵革之利”威震天下,甚至他认为即使有“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也不一定能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那战争靠什么制胜呢?作者就此自然而然地提出自己的主张:得道多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由此引申出的结论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即使要打,也一定是打胜仗。从这段看,作者只是以战争为例,落脚点是要谈治国之道,具体来说就是“人和之道”,“仁政之道”。由此明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以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本文的主旨。
2、关于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四、朗读训练
五、作业
1.背诵
2.分类积累词句
3.拓展:结合学习生活实际,理解名言警句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下语文单元整合教案案例2教学目标:
掌握孟子的文学常识及其政治主张,准确把握文章的写作意图推行孟子心中的仁政。
理清论证思路,掌握通过类比论证、正反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观点的方法。
体会论证过程中双重否定句、排比句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掌握通过类比论证、正反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观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文章的写作意图,掌握通过类比论证、正反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观点的方法。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复习: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谁?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你认为什么叫做“仁”?
2、孔子处于春秋末期,春秋之后就进入了战国时代,“战国”二字体现了当时怎样的时代特点?你认为战国的国君最关心的是什么?3、身处战国的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的又一位代表人物,面对一心只想通过战争征服他国的战国君王们,智慧又擅长辩论的孟子会用什么办法来推行儒家“行仁政,爱百姓”的政治主张呢?他是怎么把齐桓公、晋文公、梁惠王、滕文公等各国君主
“骗”得一愣一愣的呢?今天我们这节课与其叫《天时不如地利》,不如叫做“狡猾的孟子”
二、初读课文、翻译疏通
1、自读课文,读出孟子向君王游说说理时的自信。
2、集体朗读,读出说理的气势,注意排比句的朗读方法。
3、同学互译,圈划不理解的字词句,互助解答
4、指名翻译,重点强调。
城、郭、是、池、环、兵、委、去、域、亲戚、至、顺
畔、夫
三、把握中心
1、你认为孟子写这篇文章的真实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教君王如何攻击别的国家吗?)从文章中哪些句子可以读出孟子的真正想法?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道”的本意是“道路”,后来引申为“方法、法则”的意思。结合孟子的政治主张,你认为孟子这里谈到的“人和”之“道”具体指什么?施仁政、民贵君轻——爱百姓
这是使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的“道”
3、本文的论证中心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合”,要表达的道理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写作的意图是规劝当时的统治者施行仁政。
4、作为一篇议论文,一般会有提出论点、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的议论过程。本文孟子是如何提出论点、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的?再读文章。
四、论证过程
1、在战乱不止,各国之间你死我活的战国时代,如果说施行仁政的大道理,君王会不会采纳呢?善辩又有些“狡猾”的孟子采用了什么办法?通过军事引起君王的兴趣,再通过层层说理慢慢将君王引入自己设下的“仁政”的“圈套”。
2、孟子是如何从军事角度说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第二小节、第三小节与第一小节之间是怎样的关系?举出事实论据,分别举例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第二小节与第三小节论述的角度有什么不同?孟子在这里使用双重否定句想要起到怎样的表达效果?正反论证,加强说服力。
双重否定句增强语气。
4、你认为为什么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者中,人和的作用?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
内因决定外因。
有了“人和”,其他问题能够通过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迎刃而解。
5、孟子讲完军事之后,将“人和”最重要的道理类比到了治国的领域之中,在第四小节作者主要采用了讲道理的方法,属于道理论证。文中的排比句起到怎样的表达效果?道理论证;增强语势,更有说服力
6、那么孟子认为怎样才能“人和”呢?孟子又是如何进一步论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的?正反论证。
7、至此你认为孟子的道理说清楚了吗?请理出孟子的论证过程。
8、“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这句话是主张打仗的还是不主张打仗的,为什么?看似教君王怎么打仗,其实文字背后的意思是说,真正的君子是不会随随便便打仗的,君子爱好和平,只有万不得已才打仗,如果君王热衷于打仗,那你就不是君子——可见孟子的“狡猾”
五、复习总结
1、请同学们回顾以下,孟子是怎样从吸引君王的兴趣开始一步一步引导君王,最终把君王引向孟子实行“仁政”的政治主张的?君王听说孟子要谈论打仗的办法,一定认真聆听,经过孟子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论证,以及从军事类比到治国方略,便会被孟子严密的论证牵着鼻子走,打心底里认为要打胜仗,治理好国家确实需要“人和”。这时,落入孟子事先布置好的圈套的君王自然而然就要追问“人和”的方法到底是什么了。孟子提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并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论述。
2、通过这篇文章,你学到了哪些论证自己观点的方法?3、联系实际生活,谈谈你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获得了哪些启示?最新人教版六年级下语文单元整合教案案例3【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层层递进的写作方法,体会文中排比句的表达作用。
2.正确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之间的相互联系。
3.懂得“人和”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自觉为社会和谐尽一份力。
【课文题解】
1.孟子,名轲,字子舆,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奉为“亚圣”。
2.《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的书,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
【串讲课文】
原文: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翻译:孟子说:“得天时不如得地利,得地利不如得人和。”
原文: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翻译:譬如一座内城三里、外城七里的城邑,敌人包围攻打却不能取胜。
原文: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翻译:敌人围攻一定是选择得天时的时日了;可是没有胜利,这说明得天时不如得地利。
原文: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翻译:城墙筑得不是不高,护城河挖得不是不深,兵器和铠甲不是不锐利坚固,粮食不是不多;可是(当敌人进犯时)弃城逃跑,这说明得地利不如得人和。
原文: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翻译:所以说:限制人民不必靠国家的疆界,巩固国防不必凭山河的险峻,威服天下不必恃武力的强大(兵器和铠甲的锐利坚固)。
原文: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翻译:得到正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多,失去正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少。
原文: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翻译: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连内亲外戚也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天下都归顺他。
原文: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让天下都归顺他的人,攻打连内亲外戚也背叛他的人,所以得道的人要么不打仗,要打仗一定会胜利的。
【课文结构】
本文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第1句),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第二层次,(第2-4句),列举两个事例,从攻守两方面分别论证分
论点。
第三层次,(第5-8句),进一步论述“人和”的重要性,得出论断,点明主旨。
【课文分析】
《天时不如地利》一文观点鲜明,结构严谨,很有气势。
文章开头两句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战争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性。
文章列举“攻而不胜”和“委而去之”两个事例,来论证观点。
文章最后又用“域民”、“固国”、“威天下”,不能仅仅靠“天时”与“地利”条件,从反面强调“人和”的重要性,结尾归结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
文章强调“人和”的重要性,推而广之,方方面面应该“以和为贵”。
【思维训练】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本文的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本文的论据是什么?“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两个论据分别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本文的论证方法是什么?既摆事实,又讲道理。
先用“环攻不胜”和“委而去之”两个论据证明论点;然后又用“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的道理从反面强调“人和”的重要性。
4.本文大量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排比。
增强论述的语气。
5.本文的君子是指什么?(用文中词语回答。)“得道者”
6.为什么“人和”比“天时”、“地利”更重要?
“天时”、“地利”是客观的,外在的,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而“人和”是主观的,内在的,在事物发展变化中起着决定作用。所以“人和”比“天时”、“地利”更重要。
7.本文体现了作者什么思想?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顺应民意,得到人民的广泛支持;而要达到这一点,就得施行仁政。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下语文单元整合教案案例4一般常态教学目标:
通过“读—述—析
”的形式,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这个故事,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学习先作分析再下结论的说理方法。
基础知识积累目标:
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器、用、恶、妖等),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阅读需要突破的核心问题设计:
荀子是怎样一步一步分析“言”和“行”的关系?他认为“言”和“行”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口语训练的设计:
有感情的朗读,背诵。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行”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写作训练的设计:
把本文改写成一篇现代汉语的议论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学生交流其预习作业:查找关于荀子的资料。
二、自读课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课文。
2、交流互答自读中的困难、3、梳理积累重要的实词。
三、复述课文:
请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来复述本文(先小组讲述再抽选讲述)。
四、请学生思考、讨论
:(1)作者将“言”和“行”的表现分成了几类?(明确:四类)一、能言、能行
二、不能言、不能行
三、能言、不能行
四、言善、行恶
(2)对这四种情况作者分别是什么态度?(请分别用一个字概括)明确:敬、爱、任、除
(3)我们很容易看出作者对“能言、能行”者的赞美和“言善、行恶”者的厌恶,那么另外两种人作者是否全盘肯定或者全盘否定呢?为什么?从中你明白了什么?(学生讨论交流)(明确:辨证的看事物,取长补短)五、口语训练:说说荀子认为“言”和“行”应该是怎样的关系?你如何认为?结合日常生活:说说文章中的道理。
六、熟读、背诵本文:品味本文“先分析再下结论”的说理方法。
七、作业:
推荐阅读荀子的其它文章:《劝学》体会荀子议论性文章的严密结构和有力论证。
完成“抄、释、译”作业和练习册。
附:电子课文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
《荀子》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下语文单元整合教案案例5教学目标:
1、熟悉、背诵课文。
2、简单了解荀子生平。
3、学习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课文阐述的道理。
教学重点:
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用自己的生活实例,用语言表达对人的启发中“言”与“行”的看法。
教学准备:
课前收集有关荀子的生平。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策略说明
一、交流信息
揭示课题。
1板书:言行一致,谁能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个词的?2引出中国古代有个名叫荀沅的人就在《口能言之,身能行之》中提出类似的现象。
板书:口能言之,身能行之
1齐读板书。
交流各自理解。
2齐读课题后交流有关作者的资料。
用成语作引子导入本课的主题。
检查学生课前准备的情况。
二、学习课文
理解内容
1过渡:那么荀子是怎样说的?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2提问:荀子根据什么标准,把人分成几个阶段?对这几种人分别采取什么态度?3思考题:假如你是一个广纳人才的人,面对“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和“口能言之,身不能行”,这两种人,你会作出如何的选择?为什么?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学课文。
2集体交流。
3自由阐述自己的观点。
继续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独立阅读浅显文章的能力。
创新机会,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感悟。
三、熟读背诵
增加积累
1谁能看着板书,把课文背出来?2请各学生尝试。
1准备试背。
2积极参与。
设置铺垫、降低难度,使学生参与,应当完全背诵积累。
四、送你两句话
板书荀子的两句话: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1抄录。
2齐读并试背。
增加学生的文化积累。
篇七: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课例
(完整版)学习单元整体教学课例心得
学习单元整体教学课例心得
四年级语文组
听了两节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课例,才知道自己的孤陋寡闻。小学语文主题单元整体教学最大的特点是:围绕某一个主题,将教材文本、课外拓展资源,将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高度整合实施教学,使整个单元的教学变成由几个“模块”组成的,却又不可分割的整体。它更强调学习资源的整合与生成,着眼于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重视学生“学”的过程。在单元整体目标的统领下,各模块,每个课时的目标也相对集中。
一、课前预习真正成为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预习就应该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只是,我们一直不够重视。我所观看到许多单篇课文的教学,是忽略学生的预习的。在实施主题单元整体教学研究过程中,发现运用预习单元,能够给课堂展示一个良好的依托;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及自学能力。
二、更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终身发展。
主题单元整体教学的核心是“主题”“整合”,读写实践都围绕主题展开。它与单篇教学比起来,我以为最大的转变是:单篇教学更多是老师带着文本走向学生,学生接受文本;主题单元整体教学则更多是学生带着探究主题走向文本,老师引导帮助学生去阅读,去比较,去分析,去理解文本教材中对解决自己问题有帮助的信息资源,以加深学生对主题内涵的理解感悟。它真正的实践着“用教材”而非“教教材”的理念。
三、教师更要有“取舍”“设计”的教学智慧。
智慧的课堂需要设计。也只有设计语文实践活动,才能让学生趣味盎然地投入到“主题单元整体教学”之中。比如对生字词预习的检测,不是将一单元的生字词语罗列出来,请学生读读。而是要独具匠心地挑重点难点,设计相关练习,以点带面地进行检测。再如引领学生探究“细节描写”的表达方式,一般都是学“独立找一找”“小组
内说一说”“全班汇报”的活动方式。而这里可以设计请各小组选择
一个人物演一演,相互评一评,全班演一演,评一评的方式,学生会更加兴致高昂地投入到对课文细节描写的品悟之中,也深刻体会到了“细节”对于表现人物“心理”的作用,并将这种观察表达方法及时运用到习作中。
这样的教学模式,课堂容量大了,对老师解读教材,发现并整合资源的能力要求更高,同时要求老师有“取舍”的胆气有“疏密有致”的艺术智慧。
四、择高处站,就平地坐,观全局,路更宽
可以说,小学语文主题单元整体教学是比单篇教学站位更高的教学模式。它看到的不是一棵树木,而是一片森林。教师首先要对课程目标有清晰的认知,学期初至少要对一册教材有整体的了解,充分考虑每一个主题单元中听说读写的统整,甚至要把课外阅读和语文综合性学习都做一个大体的规划。最理想的是,能够充分了解学生对本册教材的兴趣点,初读情况,了解学生已有的语文水平,对一个学年,两个学年……甚至整个小学阶段都有一个整体的规划。这就是“心中有人”——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胸怀大局”——要从语文素养整体提高的要求出发。此外,还要“着眼细节”——要在关注大问题的基础上做好具体学习活动的设计。唯有择高处站,就平地坐,我们的语文教学之路才会越走越宽。
我希望语文教学研究像怀源他们所做的那样,要研究微观层面的问题,更要思考和研究宏观的问题,譬如,怎样及早突破识字关,怎样落实自主阅读,怎样培养学习、生活所需的作文能力,乃至怎样怎样建设理想的小学语文课程。单元整体教学研究,充分利用教科书单元编排的长处。基于对课文教学的钻研,有超越教科书,跳出一篇课文研究的小圈子,站在提高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发展的高度,用整合的理念,探索高效的语文教学。这项研究,追求语文课程、教学的本真,是语文教学的革命。
推荐访问: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课例 单元 语文 课例
上一篇:全市安全生产工作会议10篇
下一篇:城管中队个人先进事迹材料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