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简表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8篇

|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研究

  摘要:我国是一个教育大国,随着国家的进步和发展,教育问题的重要性日渐提高。教育即“教书育人”,也就是从知识和行为上培养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良好的教育不但可以促使学生具备丰富的专业文化知识,还可以健全学生的人格和品质,使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小学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良好道德法制观念的重要时期,如果在小学阶段只重视文化教育,而忽略了道德法制教育,就会使学生在学习发展的道路上经常遇到一些道德性的问题,甚至会使学生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本文结合当前阶段小学道德与法制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道德与法制教学生活化进行研究。

  关键词:小学教育;道德与法制教学;生活化

  近年来,中小学欺凌、霸凌事件频发,中小学生故意伤人的事例更是被新闻频频报道,并且据相关数据报道,有35%以上的学校学生反映自己或其他同学有受到欺负。由此可见,青少年的道德法制观念问题是目前教育面对的一个大问题。对于小学生而言,正确道德法制观念的树立十分重要,一、小学道德与法制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首先,在现阶段,小学道德与法制教学要引起学校和老师的高度重视,这是因为:①加强法制教育就是加强道德教育,两者不可分割,《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通过弘扬传统文化来使学生产生民族自信心,并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引领,向学生普及法制知识,使学生成为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合格公民。②小学生分辨能力和自制力比较差,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诱惑而走上错误的道路,通过道德与法制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陷阱”,为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其次,小学生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更缺乏良好的社会经验,所以老师在进行《道德与法制教学时》,如果只以简单的说教来讲课,学生就会感到迷茫,且难以对老师讲解的内容产生深刻的理解。而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可以通过学生所

  处生活的真实事例来进行教学。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根据不同的事例,对相关的道德法制知识产生深刻的记忆和理解,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运用能力。

  二、当前阶段小学道德与法制教学现状

  (一)对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视程度不足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改革和教育体制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在当前阶段,我国主要以素质教育为主要教学模式,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但是通过调查显示,有半数以上的学校仍然以“满堂灌”的应试教育模式教学,以学生的成绩为唯一判定标准。这主要是教育功利化仍然存在,学生家庭或者学校老师对教育理念理解不够透彻造成的。这样一来,道德与法制教育和美术、体育教育就会受到限制,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二)教学脱离实际,教学效果较差

  在小学阶段,《道德与法制》学科中的大部分知识都和实际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结合实际教学,可以加强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法制意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部分老师设计的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或者说教学内容“太深、太大”,导致学生难以对教学内容产生理解,比如,老师讲解爱国思想时,只是对相关的概念进行解释,却不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这样一来,《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效果就会越来越差,学生也很难从课堂上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三)社会现象对学生的影响导致学生对相关知识产生疑问

  我国正处于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时期,但是当前阶段的社会环境和社会观念对小学生具有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有好也有坏。好处是学生处于信息时代,他们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学习更多的知识,见识到更加精彩、丰富的人生;坏处是由于年龄等原因,小学生的分辨能力、理解能力、思考能力相对于一般的成年人要差很多,所以他们更容易被不良信息所影响,导致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出现错误。比如,在《道德与法制》课本中,有“低碳生活每一天”这一单元,但是学生在现实世界中看到的却是各种浪费、挥霍等行为。

  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对知识的准确性和产生疑惑,影响学生认真学习的状态和态度。

  三、小学道德与法制教学生活化的策略研究

  (一)完善教学理念,设计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进行生活化教学,首先老师要完善教学理念,一改之前传统的教育理念和单一的教学方式,建立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设计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制定生活化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学习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比如,在学习《正确认识广告》这一单元时,老师可以先通过调查,总结学生经常看的广告,然后再结合这些广告设计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老师也可以找一些比较有创意的公益广告作为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对比学习不同广告表达出的不同含义,以及不同广告带来的实际效果。这样一来,学生对广告的认识就会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正确。

  (二)以生活实例作为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学习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老师要结合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用生活中的实例设计课堂导入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道德法制知识的积极性。

  比如,在学习《健康看电视》这一节课时,老师可以设计丰富有趣且贴合实际的课堂导入。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①大家平时都喜欢看什么电视节目呢?②大家最喜欢的节目主持人或者人物角色是谁呢?学生在经过短暂思考后回答:我喜欢看动画片,我最喜欢的角色是喜羊羊,因为他很聪明。还有的学生回答:“我喜欢看综艺节目‘少年中国强’,最喜欢主持人何炅,因为他的主持很有趣,能给我带来很多乐趣”。然后,在运用课件进行教学,让学生对电视节目形成新的认识,让他们意识到在电视中蕴藏着知识、快乐、经验等宝藏。这样一来,学生在再次看电视节目时,不但可以拓宽他们的视野,还能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知识。

  (三)教学课堂生活化,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花朵需要水分的滋养,还需要太阳的照耀,这都体现了环境的重要性。事实上人来也是如此,人们学习和发展都和环境有着莫大的关系,比如,人们在安静的公园中要比在热闹的广场上的注意力更集中,学习效率更高。因此,老师要建立生活化的教学课堂,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学习《不甘屈辱,奋勇抗争》这一课时,老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活跃课堂氛围。老师可以在课堂开始时,为学生播放《甲午中日海战》的电影片段,让学生对我国过去的屈辱历史产生一定的了解,然后再为学生播放《厉害了,我的国》电影片段,让学生正确的认识到我国自抗战胜利以来的发展取得的优秀成果。这样的教学方式,会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通过对比,明白民族复兴的重要性,促使他们形成奋勇拼搏、不畏艰难的精神。

  (四)巧用生活化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的能力

  生活化的教学更容易加深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也可以培养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来学习知识的能力。所以,老师要巧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比如,在学习《我们所了解的污染》这一课时,老师可以合理的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然后让学生在组内讨论生活中都有哪些常见的污染物或者污染来源,并让学生将内容总结下来。最后,对总结内容最丰富、总结内容最正确的小组提出表扬。然后再根据所有小组总结出来的内容展开教学,让学生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以及形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结束语:

  道德与法制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同样重要,都是越早对学生展开教学,效果越好。所以必须在小学阶段,展开生活化的道德法制教学,结合生活和教材理论,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春娟.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研究[J].新课程导学,2020,(17):18.

  [2]朱帅.生活化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考试周刊,2020,(40):111-112.

篇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生活化研究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的设置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果教学时仅仅局限在知识层面,而非走进孩子们的生活,那就丧失了它存在的意义。生活化教学是将教学活动与生活常态相融合,以生活实际为场景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能够实现知识融于生活,促使学生利用知识改变生活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作用;策略

  现在,德育教育已经成为教育之首,各学科教师都要承担起优化学生思维品质与道德发育的时代教育责任。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也要突出本学科的思想教育作用,积极利用生活化教学改革措施来优化学生的德育理解,为学生的未来成长打基础。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生活教学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积极性,达到真正的教学目标。

  1.

  在小学教学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的教学现状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是一门德智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认知德思想和法治意识的重要性,让学生拥有一定的道德思想和法治意识,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严格要求自己,遵纪守法,做一名优秀的学生。道德和法治的教学本来就来源于社会,将来也会运用到社会中,德智的教学就应该生活化。而在如今的德智教学,教师认为学生的思想认知能力不够,法律意识薄弱,没有法律知识基础,因此,在德智的教学中大力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巩固,让德智的教学脱离了生活,进而让学生德智的教学就是理论知识,枯燥无味,进而降低了学生对德智学习的兴趣,影响了德智教学的课堂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2.

  生活化教学模式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影响作用

  小学教育面临的是复杂的环境,小学生群体特征、小学教育的高标准压力、教学环境的日益复杂等,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一直处于相对弱势的局面,知识覆盖面广、教材主导性大、教学效果不佳、学生不配合的种种问题,严重困扰和阻碍了教学向前发展。

  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尝试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一次创新,把书本上的知识转移到生活中,把学生带入真实的生活场景,给学生内心深刻的触动,更容易用教学引起学生的共鸣,这时候在导入道德、文化、法治与素质等教育,效果会大大提升。同时,对于小学生来说,生活是他们所熟悉的主要场景,所以用“生活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也可以消除“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身的陌生感、说教性,平添了一些灵活、真实、互动的元素,课堂会活跃起来、教学也能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认同与改变。

  3.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生活化策略

  1.

  采用课堂提问方式提高学习兴趣

  学生的进步是建立在不断思考的过程中,在面对问题时,积极开动脑筋进行思考并将问题进行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如果学生只跟随教师的脚步学习,自己不加以思考就很难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点在哪里,该采取哪些措施对其进行改正,也自然不能够取得进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也需要事前准备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过的答案,学生之前都是存在好胜心,在课堂上会更加认真地听老师教授的内容,学是也会逐渐获得进步。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极大地提高,整个的学习效率提高对其他课程也是有帮助,保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质量。

  2.

  加强生活认知

  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少,对事物的认知不足。广大的生活,一方面为小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一方面也带来很多隐忧,需要教师对生活中的常识和现象进行引导,强化小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帮助小学生在快乐安全、和谐丰富的生活中成长。

  比如,在教学《消防安全ABC》时,对于消防安全,小学生都非常陌生。他

  们安全意识差,对安全风险的预见性不足。教师如果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对安全知识的讲解只是一带而过,蜻蜓点水,浅尝辄止,那么学生不但体验不深,而且很难对安全重视起来。有鉴于此,教师就应该深入生活,在实践中来加强学生的认知。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学校的安全部门去学习了解消防知识,在安全员的亲自讲解示范下,对灭火器,消火栓以及各种火灾报警器,烟感等设施进行了解,初步感受安全对学校的重要影响。教师还可以借助于多媒体给学生讲一些真实的火灾事故,用真实影像加深学生对火灾的恐惧,从而在生活中形成安全意识。

  3.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老师走近学生

  在德智教学中,德智的知识往往是来自于生活,因此,进行德智教学就应该生活化,就应该将教学贴近学生,让学生亲自去感受德智的影响和魅力,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学效果更佳。因此,在德智的实际教学中,老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认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让生涩枯燥的道德理论知识变成丰富多彩的画面,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进而强化学生的道德感和法治意识,甚至还可以在教学中做学生的朋友,站在学生的立場和地位,进行思考和教学,引导学生多思考,勤发言。同时把握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贴近生活,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让学生充分地理解课本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思想品质。

  4.

  深化完善学生道德评价体系

  小学开设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最重要的目的是让小学生们养成良好的道德思想和观念。为了使得这一目的更加贯彻落实,教师们要对学生们同一的对待,不能有任何偏心的现象,要定时考察学生们的表现,看是否符合道德标准。运用多种多样全面的评价方式来对学生们的日常表现进行评价。

  比如,《我们爱整洁》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问问学生们平时爱不爱整洁,在家里是否会主动帮助爸爸妈妈做家务,能不能做到自己每天叠被子整理床铺等,进而来挖掘隐藏在这些行为之后的道德动力。使得评价体系更加完善多元化,给予表现优良的学生一定的奖励,让学生们意识到整洁的重要性,并且贯

  彻落实到生活的日常中去。这样都可以有效的激励他们更加重视道德方面的问题。

  1.

  总结

  总而言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实施生活化教学改革十分重要,便于小学生积极代入自己的人生体验,引导学生反省自我、改善自我,使其成长为心智健全、道德高尚的小学生。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便要积极组织生活化教学改革,全面改善本课程的德育质量,切实优化小学生的素质结构。

  参考文献:

  [1]彭晓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探讨[J].考试周刊,2017(21):163-164.

  [2]黄齐喜.论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6):201-202.

篇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摘要:教育现代化的今天,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越来越注重对生活化元素的引入,这样更贴近学生实际发展要求,保障学生具备更灵活的思维与情感,提高学习体验。生活化的场景教学能够在生活中渗透知识,学生对知识的了解与应用将更全面,提升学生的兴趣,并保障学生整体能力的提升。因此,这里围绕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做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参考。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教学策略

  1.在课堂中导入生活化片段,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课堂是学习的场所,是一切教学的开端,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导入教学资源往往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氛围,影响着学生课堂的体验。因此,在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尝试融入生活化的教学资源,学生对于熟悉的事物与场景有更大的兴趣,能够有效提高自身的注意力,认真听教师讲课,并获得很好的学习效果。

  如,在课堂教学中学习到《请到我的家乡来》这课时,为了更好让学生参与教学,教师就会尝试融入生活化内容,贴近学生需要展开教学。在教学之初,教师会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尝试在网络中搜索关于家乡的一些视频资源,作为课堂教学重要的材料,这些资源包括了家乡的历史、风土文化、学生熟悉的家乡土特产食物等,这些都是学生喜欢的或者熟悉的内容。在课堂的教学中将这些资源作为课堂导入的生活化元素,既可以增加学生对家乡的了解与热爱,也能提高学生对课堂的注意力,提高学习的效果。甚至整堂课下来,还有不少学生意犹未尽,对这种教学充满了兴趣。总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有必要注重课堂导入的生活化,学生对生活化的内容有着很好的适应性,掌握效果也更好,吸引学生关注的目光,能够激活学生潜力,加快学生的发展。

  2.尝试将教学内容生活化,便于学生消化并吸收知识

  对于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内容,不少学生在阅读与理解中都会感到比较困乏,究其原因在于里面涉及的知识与法律内容比较抽象,无法有效满足学生理解需要,学生的思维很难有效转换,无法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这里教师就可以尝试融入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把握学生发展的特征,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化片段学习,将保障学生的兴趣与学习效果。

  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习《心中的“110”》这节课的内容,为了让学生对整篇文章有着深刻的了解,并具备生活自救能力,在课堂中教师就尝试课堂内容生活化的导入。于是在上课中,教师就对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生活化问题:同学们什么情况下会拨打110?有谁了解110与119、120的区别?问题提出后不少学生会说:有急事可以拨打110。也有的说遇到法治问题可以拨打110,交通、医疗等内容应该拨打119跟120。教师听了点点头,说道:你们说的都对,那么同学们就跟老师走进课堂,了解平时我们什么事会给警察叔叔打电话好不好?同学们听了兴趣盎然,纷纷参与其中。后续,教师在课堂中举例需要警察叔叔的生活化案例,让学生展开讨论,如问道学生:同学们讲讲自己丢失物品、迷路、遇到小偷等意外情况该怎么做?然后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并借助多媒体融入声音、视频、图片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场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如有的学生扮演小偷、有的扮演被偷的人、还有扮演警察,通过场景在线,让学生思考警察该如何处理这种问题,若学生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此类问题,学生需要有解决的办法,能够从课本中掌握生活化的知识与技巧,保障学生具备学习体验,更具有生活化的安全意识,这样才利于学生的发展。

  3.积极融入实践性活动,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要求

  对于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不光是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更需要学生掌握生活化的技巧,应用于生活,保障学生具备生活化的生活能力,更好的满足实际发展要求,为以后发展奠定基础。

  因此,在具体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可以积极展开生活化的实践性内容,贴近学生发展需求,更快推进学生的发展。如在学习《这些事我来做》这部分知识时,教师不会直接进行课本化的教学,而是以活动的形式进行教学内容展开,如教学前教师会提前布置教学任务,让学生尝试回家为爸爸妈妈做一件事,无论事的大小,尽心去做好就行。如洗衣服、做饭、扫地等,让学生亲生体验生活化的场景体验。等到了课堂上,教师向学生问道:同学们回家都帮助自己的父母做了什么事?有谁在课堂讲讲?很多学生就讲了自己的实践经历,老师连连点头,并导入今天的教学内容。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也会有更深理解与感悟,能够很好的提高学生学习效果。这种帮助家庭做家务的活动仍就会继续,教师还会与父母建立联系,督促学生完成更多的家务,利于培养学生劳动能力,加快学生的发展。

  4.融入趣味化生活元素,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在目前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平淡无奇的案例解析是很难吸引学生关注的,并获得兴趣的,而且很多纯理论在学习时也比较困难,若不加以实例去解释,学生很难深刻明白课本中的知识,起到启发,规范并约束自身行为的作用。所以,对于目前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需要积极尝试采取生活化的形式展开教学,将课本中的知识与生活化的实例做有效结合,从而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理解和应用相关知识,提高对知识的领悟与理解,帮助学生更好的发展。例如:在课堂中学习《友谊与成长同行》这部分知识时,这篇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珍惜纯洁的友谊,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情感。而教学本身并没有具体的生活案例进行讲解,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事先准备了班级同学不同时期的集体照给全班同学浏览,勾了班级学生的情感回忆,学生们各个思维活跃,仿佛回到了过去,想到了自己的伙伴,在这一刻学生的情感、思绪会被勾起,而对同学之间的友谊、师生友谊也将更深刻,显著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结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想使得自己的教学能够更具有活力,就应该采用合理的方式,巧用生活化教学策略,使得学生更好地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窦秀艳.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课堂”中的活动教学策略[J].中国教师,2021(05):100-101.

  [2]马丽.生活化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开展[J].学周刊,2021(16):149-150.

  [3]吴梦洁.生活化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家长,2021(12):32-33.

篇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福建毅育斫宪飞I仙游县城西中心小学

  成果分享?/」\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研究张丽芬在实践教学中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

  效教学就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兴

  趣学习所要学习的内容,面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

  教师将课本内容生活化,在贴近学生生活的环境

  中完成教学,让学生真实的感受生活的情境,在

  生活情境中学习知识。一"整合重组教材,使教材内容生活化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偏强的学

  科,因为其理论性偏强导致不少的同学不欢喜道

  德与法治,这就造成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

  效率的低下。面对这样的问题就教师对课本进行

  整合重组,使教材的内容偏向于生活化,这样才

  能使学生乐于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道德与法治

  学习兴趣。根据这样的情况,教师在日常的教学

  中应该将课本中的知识转化成贴近学生日常生活

  的内容,使学生在喜闻乐见的生活中学会课本的知识,这样就有可以消除学生不喜欢道德与法治

  的心理,就有利于学生有效的学习道德与法治,对有效教学的实现很有促进作用。例如,在五年

  级上册的课本中有“学会沟通”

  一节,这是一节

  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在实践教学中教师

  应该将沟通教学设计的更符合生活,只有在生活

  中沟通才能实现良好的沟通,才能使学生理解沟

  通的含义,才能使学生更深刻的感受沟通对生活

  的重要性。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具有矛盾冲突的语

  言环境,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在角色的冲突

  中让学生学会聆听别人,反思自己,进而学会该

  如何和不同的人沟通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将课本

  的内容放入到了生活中就可以使学生在生活中学

  习,更有利于学生接受课本中较为抽象的知识,对有效教学的实现有很好的作用。二、创设生活情境,使教学活动方式生活化当前小学生对道德与法治不感兴趣的原因就

  是找不到与课本内容相符合的情境,学生对课本

  的学习基本都是学习课本的文字,而这些文字对

  学生的感染力是有限的,甚至很多的学生不喜欢

  课本上的文字内容。在这样的情况下小学道德与

  法治课堂的教学效率就很低下,鉴于此,教师在

  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应该创设具体的生活化情境,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进入到具体的生活化情境中,?

  46?使学生脱离课本教学无趣的环境,在丰富有趣的环境下完成知识的学习,这样才能实现道德与法

  治的有效教学。例如,在五年级上册有“协商解

  决班级事务”这一节,在这一节的学习中教师应

  该创设一个具体的情境,使所有的人都融入到情

  境中,这样才有利于有效的教学。在实践教学中

  教师可以设置一个班委选举的情境,让学生进入

  到具体的情境中,按照班委选举的流程,每一个

  人都可以竞选班委职务,竞选的人需要上台演说

  自己的优势以及班级管理的方法。在教学中创设

  具体的生活化情境可以使学生更加乐于进入到情

  境中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就可以将课本中的内容

  转化成具体的活动,以此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取课

  本知识。三、养成良好习惯,提高基本生活能力好习惯是每一个小学生都应该养成的,而优

  良习惯的养成也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要求之

  -O小学生需要养成的良好习惯是很多的,只有

  学生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才有助于学生提升

  基本的生活能力。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采用

  课上教学和课下实践的方法共同培养学生,首先,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教授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课

  堂的讲授是为了让学生对良好的生活有所了解,但要想实现良好的生活习惯还需要教师采用实践

  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样才能切实的培养起学生的良好习惯。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养成打扫卫生的良好习

  惯,这样的习惯是需要课下的实践活动培养的。

  在课下教师可以让学生完成班级的值日,并根据

  每一个组的值日情况评比优秀,这样才能使小学

  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值日虽然是一件小事,但却

  包含着很多的有益的成分,可以提高学生的基本

  生活能力。良好习惯的养成对小学生终身受益,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大力培养。总而言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受制于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前进的时候教师应该采用贴近学生

  生活的教学方法,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提高学习效率,对道德与法治的有效教学和学

  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都有好处。

篇五: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摘

  要:对小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是提高孩子道德品质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是道德与法制课教学中值得提倡的一种新趋向。首先结合小学生的特点,阐述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意义,随后对当前生活化教学过程中的种种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最后在对问题深刻分析的基础上,探索提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研究

  道德与法治教育设置的初衷绝不仅仅在于提高孩子们的思想认识水平,更在于通过生动丰富的案例,使孩子们对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丑现象建立一个基本的认知,教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引导小学生在多元价值的矛盾和冲突中,做出正确、合理的选择,而为其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是人的感知力、想象力高度活跃的阶段,道德观念也逐渐由他人管教向自律

  转变,他们对道德的认识和判断还十分肤浅,需要借助具体的道德生活情境来加深理解。教师在这个阶段对孩子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需避免一味枯燥的说教。而品德与法治教学的生活化,提倡将课本中抽象的教学内容进行具体化,通过对学生讲述各类案例,使其深刻感受社会事件、事件人物的真实感受,从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将学生课堂学习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直接经验结合起来,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在情感的共?Q中实现思想的顿悟。

  二、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1.机械运用素材,生活化教学情境搭建路径不畅

  部分教师错误理解品德与法制教育生活化的地位与作用,不是利用先进的理论来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变革自己的教学理念,而是一味地把主要精力放在堆砌教学案例上,认为准备大量案例就等于把一堂课备好了,并未关注准备素材与教授内容的关系,也不去引导学生开展对案例的思考,甚至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刻意编造“假、大、空”的案例。对于年龄偏小的小学生来说,只是抱着猎奇的心态看待这些案例,根本没有完全理解案例的教育意义,他们无法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反而容易产生厌学、逆反等不良心态,无益于教学活动的成功开展。

  2.偏重理论教学,生活化教学实践路径不畅

  虽然素质教育观念已深化改革,但在当前,我国人才选拔模式仍以高考的“一考定终身”的选拔模式为主,因此,受升学率的影响,广大小学教师还是将自己的教学重点放在课本内容上。具体到课堂教学上,虽然给学生讲述了部分生动有趣的案例,却并未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或是布置课外作业,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感悟就仅停留在课堂学习中,当然无法用道德约束自己的日常生活,这是生活化教学难以奏效的又一重要原因。

  3.缺乏有效激励,生活化教学评价体系尚不完善

  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不仅是教师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更是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手段,从而使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增强自我控制能力,实现教学目标。但是,同样受现行人才选拔制度的影响,品德与法治课在小学课程设置中处于副科地位,老师在评价一个学生品行操守时,难免会受到其主课学习成绩的影响,存在一定不公平因素,难以发挥教师评价对学生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三、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策略途径

  1.结合生活实际搭建教学情境,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师在架构自己的生活化教案时,应以教学内容的知识点为切入点来选择所要讲述的案例,同时通过课前的调查活动对海量案例进行筛选,保证教学质量。例如:在进行《上学路上》的教学时,教师应针对学生上学路上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调查,利用学生们提出上学路上发生过的安全问题来对案例素材进行筛选,找到教学与生活的共同点,让学生体验到所学知识与生活是那么的贴近,有利于知识的内化与道德素养的提高。

  2.理论联系实际,全力畅通生活化教学实践路径

  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特点,创造各种有利的条件,引导、鼓励学生开展与教学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使生活化教学的应用得到延伸。以《纸从哪里来》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在向学生讲述树木是造纸原材料和森林破坏的严重后果后,组织学生开展植树节植树、节约用纸宣传等课外实践活动,这些活动着眼于学生行为习惯与品德养成的关系,既寓教于乐,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又锻炼了学生合作和实践能力。

  3.深化完善学生道德评价体系,有效发挥教师指导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

  品德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

  观念,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对全部学生一视同仁,深入考察学生日常道德表现,融合多元评价主体,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对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表现进行公平合理的评价。例如:可在《你是我的好朋友》一课教学中,教师可将对学生人际关系评价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他生活空间,挖掘隐藏在行为背后的道德动机,建立与学生平日人际交往能力挂钩的评价指标,并给予一定的奖励措施,在实现教学评价的生活化的同时,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

  综上所述,小学生道德与法制生活化教学对小学生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教师生活化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如理论脱离实际、素材堆砌、缺乏有效激励等不少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广大教师从创设生活教学情境、增设生活实践等方面着手,畅通生活化教学相关路径,运用多种途径和方法把课堂与生活联系起来,为培养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任志慧.“体验式”教学激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路径浅析[J].新课程(上),2017(9):148,150.

  [2]关蕊.如何制定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J].现代交际,2016(15):170.

  编辑

  马晓荣

  友情提示:范文可能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供参考!最好找专业人士起草或审核后使用,感谢您的下载!

篇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课题提出的背景

  时代背景

  学校课程、现实生活和当今世界正被国际化和信息化重新诠释。教育的本质要求:人的社会化。使学生能积极面对现状适应生活,努力认识创造生活,切实遵守法规享用生活。而作为学生品德性与社会性养成的主渠道是小学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活动。其还未跟上时代步伐,还为真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为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方法服务,更难圆满达成教育本质。因此而提出这一课题是非常必要的。

  2、课程标准

  新课程改革呼唤品德教学回归儿童生活。《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生活中”,“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性质是:“以儿童社会性质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就要求我们的品德课堂教学要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进行,教学环节的安排和设置要以引导学生重新进入自己的生活并对他进行观察、体验、反思、提升为目标”。然而,许多教师面对上述生活的真实,发出了无奈的感慨――我们的教学应当如何回归学生的生活?这些生活中的不和谐音符似乎处于过渡期的品德教学在“回归生活”的旅途中陷入了两难境地,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提出品德课堂教学要生活化这一课题是很自然的。

  3、品德学科新课程性质背景

  现实的教育活动中,小学生品德性和社会性的形成还面临着一些突出矛盾,如,教育目标与实际行为的矛盾,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矛盾等,这些矛盾说到底是学生品德性、社会性的养成教育与生活实际脱节、背离的矛盾,它体现在课堂教学远离现实生活、严重“外灌”、目标抽象化与工具化。现实中最典型的状态是:学生每天在生活世界之中,却没有体验到生活的丰富性和生活的乐趣。如果学生的学习和受教育背离了生活逻辑,他们就难免现出疲倦、厌倦

  以至“逆反”的状态。这就需要我们就学校教育的生活化问题进行研究。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实际应用价值。

  1、本课题的支撑性理论应包括:

  生活教育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接,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教育因生活的变化而变化,提出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方法论。现代德育认为德育的本质是在于使个人完成对于人生意义的求索和生存质量的提高。德育要促进个人道德社会化,要引导人去建构个人的完满的道德生活,体验道德人生的幸福与崇高。

  儿童应是正在发展中的完整的人,这种发展是其个性化向社会化的过渡,成为社会的人。作为社会的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教育工作者只有掌握学生的年龄特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可使学生朝着我们期望方向发展完善。而要实现个性化向社会化的过渡,其最有效的载体是生活,其是否实现社会化的标志也是看其是否积极适应生活。

  2、本课题研究的价值

  (1)、本课题研究的价值在于使教育比任何社会活动领域更关注人的生成过程,从而最终在教学领域确立人本意识和生命意识,注重人的生成的动态过程。

  (2)、本课题通过解决原有的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方式的被动性,建立一种开放性的、生活化的教学模式。

  (3)、新课程提出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但从大量的课堂现状看,许多教师循规蹈矩、安于现状。本课题致力解决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课教师以本为本,把书作为教学中的一个主体的观念和行为,促使教师自觉转变观念,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提高教师自身的科研能力和创造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使教师真正成为教材的再设计者和课堂教学生活中的创新。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帮助教师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调控教学过程,如何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以达成教学目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5)、本课题期望通过实验教师的研究与实践,形成一批优秀的生活化教学课例和典型经验,推动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三、本课题研究现状

  纵观古今中外,关于生活教育的论述与思想可谓源远流长。在西方,法国卢梭的自然教育实际上是较早的生活教育理论。美国现代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他认为,学校教育具有简化社会生活、净化社会生活和平衡社会生活的功能,这种经过简化、净化、平衡了的社会生活就是“改造了的社会生活”。在我国,陶行知先生是生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集大成者。陶行知生活教育内容博大无比,“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连接,要求教育活动既关心儿童未来的生活,也要关心儿童的现实生活;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指出教育要尊重儿童的个性,要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还强调儿童自我人格的完善,指出教育既要适应社会发展对人的需要,也要满足个体自身发展的需要。这与我们解决当前教育中德育内容的过时陈旧、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切合学生思想认识、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将来生活服务的现象是很有启发的。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课题教育部重点科研课题《素质教育中的生活教育模式实验研究》提出了生活即教育,教育引导生活;教育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创造,在创造中生活。这些生活教育的主张给本课题的研究以很大的启迪。由叶澜教授等倡导并多年来致力研究的“新基础教育”大型课题就是以“改变师生在学校的生存方式”为深层目标(王建军、叶澜.“新基础教育”的内涵与追求[J]教育发展研究.2003(3))。

  在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即获取理解的手段;学会做事,以便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学会共同生活,以便与他人一道参加人的所有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合作;最后是学会生存,这是前三种学习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由此可以看出教育生活化取向成为国际性追求的一个目标。

  但,截止目前,我国理论界和实践工作者中有部分人对教学生活化的研究,似乎有失于“简单”、武断的倾向。如把“生活世界”的概念理解为“生活环境”,这种认识明显是对“教学生活化”的误解甚至曲解。“回归生活世界”并不是指回到生活原点和日常生活事件。我国小学突出的教学问题是从理论到实践上仅仅把教学当作“知识加工的过程”以及极端的制度化教学。

  四、本课题概念界定

  1、生活化:“生活”是指人的各种日常活动或指人的生存、活着。“生活化”是指转变为人的生命或生存活动状态。学生的生活基本有三种,即学习生活、交往生活、日常生活。

  2、小学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是一种以实际生活为载体,以实践体验为途径,以主体发挥为方式,以情感培养为核心,以学会正确处理自然、人、社会关系,并积极主动生活为目标的课堂教育模式。即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构建和形成小学生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课程生活化的目标内容、途径方式、评价标准等,将小学生品德性、社会性养成融入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之中,在教师的组织、协助及学生间协作、互助下,学生在生活实践活动过程中充分体验,在体验中逐步丰富生活的知识经验,培养起积极对待生活的态度,提高适应创造生活的能力,形成规范健康享用生活的行为,为使他们将来人人成为合格公民打下坚实基础的实践活动和方式。

  五、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1、总目标

  从大量的教学实践发现品德课程教学脱离了儿童的生活实际,唯书教书,有些老师上成看图说话课。引导教师走出误区,让教学与儿童生活紧密相联,在生活中收到良好品德教育,使小学品德课堂教学质量不断得到提升。

  小学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包括三层意义:(一)教学目标的生活化,即教学目标不仅是知识技能,更重要地培养学生学习的愿望能力,和适应未来生活的基本素质。(二)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即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三)教学活动方式生活化。即教学活动是学生乐于参与、主动参与的生活过程。教学生活化的学生主体,关注学生需要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既学到知识,而且多方面素质得到主动发展。本课题在教学生活化的思想指导下,主旨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实践中探索具体的操作模式。

  要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首先,组织课题组成员从自身教学、从他人教学中剖析,挖掘那些习以为常却严重脱离生活实际的课堂教学形式。对现行的课堂教学进行现状调查,掌握好一手资料,全面了解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做到胸有成竹以便有的放

  矢。

  其次,分析影响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因素及原因,是教育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艺术、还是教师自身的问题。认真把好脉,以便对症下药。

  再次,归纳研究出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具体措施。从哪些方面入手,采用哪些方法可以杜绝小学品德课堂教学远离生活的行为,最终形成较系统的理论。指导一线教师教学,与此同时整理“优秀教学设计”、“优秀教学案例”、“优秀教学反思”汇编,引导教师走向创新的优质高效的教学。

  六、研究方法

  1、教育调查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对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生活,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有关实事资料,从而做出科学的分析并提出具体的工作建议。

  2、行动研究法

  根据课题内容,课题组成员边实践边研究,使整个研究过程在行动中进行。这其中包括计划实施、观察、反思四个相互依赖的基本环节。

  3、文献研究法

  搜集、查阅各类与课题有关的资料,借鉴已有经验,整理出相关有益的文本。

  4、案例研究法

  收集典型案例实录进行研究分析。

  七、研究实施步骤及预期研究成果

  1、主要研究阶段及阶段性研究目标成果

  本课题研究总时间预计三年,共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个阶段(2006年7月——2007年3月)

  申报课题,设计研究方案。

  成立课题组成,预选课题组成员,确立实验学校、确定实验教师。

  组织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学习方案、分工到人、责任到人。

  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

  发放调查表,开座谈会,全面了解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现状。

  成果名称及形式:调查报告《当前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现状调查》。

  第二个阶段

  (2007年4月——2008年8月)

  问题诊断,原因剖析。

  围绕课题开展各类教研活动

  组织相关实验研究研讨课。

  进行阶段性研究经验交流会。

  成果名称及形式:论文《试论小学品德课堂教学脱离儿童生活的原因》。

  第三阶段(2008年9月——2009年7月)

  召开经验交流会。

  处理数据资料,整理研究成果。

  撰写研究报告,汇编优秀案例、优秀教学设计、优秀反思录等。

  成果名称及形式:论文,优秀案例、优秀教学设计、优秀反思集。

  八、研究基础及条件保证

  1、完成课题的条件和保证

  完成本课题,我们无论从经济上还是研究时间、图书、资料、电教和多媒体设备等科研条件与手段上基本都能得到相应的保证。

  完成课题的研究时间、精力的保证

  课题负责人是课题研究的直接带头人,作为负责人的我,目前所从事的工作就是小学品德学科方面的研究。所以,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本课题的研究,其他诸多方面也便于本课题的研究。其他课题成员有的是本学科的兼职教研员、有的是一线兼职品德学科的教师。他们也有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课题研究。特别是忘我敬业的精神以及他们具有专业的研究能力,为此课题提研究供了充足的保证。

  经费、图书资料、电教多媒体设备保证

  本人所在的单位是市教研室,本来就是从事研究的业务单位。因而相关的一些打印等工作,单位完全可以负担,相关的资料也比较齐全。所吸收的课题组成员,他们所在的学校都有多媒体教室,电教设备。他们本人也掌握了一定的技术,打字、上网查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等都交熟练自如,完全可以促使本课题的研究工作顺利进行。

  2、课题组成员的研究基础

  1)实践经验

  本人自1992年师范毕业到2004年12年内,一直从事小学语文小学品德教学兼班主任工作,对课堂教学轻车熟路。自2004年调入市教研室工作,又翻阅了

  大量的教研书刊,并且深入课题听课调研。在切实了解品德学科课堂教学现状,掌握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形成一定的教育能力与素养。课题组成员都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善于潜心研究教学,善于反思,具有研究素质。2)本人所承担的其他课题研究

  2005年申报且被立项的苏教版课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评价能力培养的研究”,目前正在研究中。

  3主要参考文献

  《小学德育》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中小学教材分析》

  《宁夏教育》

  《班主任工作手册》

  《新课程教学法》

  《走近新课程》

  ……

  九、课题组成员

  负责人:

  指导专家:

  课题组其他成员:

  分工说明:以上课题成员负责每所学校的资料收集、整理(教学设计、案例、反思等)每月上交一次。

篇七: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生活化”教学研究

  摘要:近年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探索全面展开,收获了较好的实践成果。实际生活经验对小学生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认知和理解将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从一定角度上而言,生活经验的多寡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小学生道德法治实践能力的强弱。“生活化”的教育可视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催化剂,让小学生在经历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真正地领悟课程的内容。本文就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进行阐述,就这一探索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改革途径

  关键词:小学;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生活化;探索

  小学是道德教育、法治教育的主阵地,其成果对学生身心健康、人际交往、社会意识的浸润和再造影响十分深远。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实际生活经验对小学生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认知和理解将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从一定角度上而言,生活经验的多寡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小学生道德法治实践能力的强弱。因此,“生活化”的教育可视为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催化剂,可以让小学生在经历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

  1.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

  传统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中忽略了学生思想与道德的“内省”,过分看重条例化、实例化情景化的说教,导致小学生在“听到明白”中,做的时候却总有些“不明白”。道德与法治教学当中的“生活化”教学可以有效革除传统道德法治课堂教育中的这一不足,使抽象枯燥的学科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这一模式下,小学生可以用自己“生活化”的经验去碰撞新[1]

  内容、新情境,从而获得对某一问题更深刻的认知。这一教学策略也将能够在活跃道德法治的课堂和提高道德法治课程参与度上也发挥出积极的推动作用。

  2.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课堂教学“生活化”探索中的问题

  2.1教学观念滞后

  多数小学道德与法治科任教师认同“生活化”教学给课堂带来的改变,但其自身的教学思维仍未能够从传统的教学思路中解放出来。日常的工作中,仍是以理论的学习和案例习得作为导向,且将知识的“填鸭”和思想的“灌输”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主要方式。根据课本上生活化的情景“照本宣科”,在枯燥乏味的学习经历中,小学生也逐步对课堂丧失了基本的求知欲,从而造成其思想和价值的成长游离在了课堂体系之外。最终导致课堂“生活化”的教学成为了一种形而上的探索。

  2.2评价方式固化

  在当前的小学道德法治的教学“生活化”探索中,未能有效地建立起相应的评价体系。对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的评价,仍只是建立在“应试”的基础之上。在探索中虽在一定程度上着重加大了“生活化”的情景问题在考试中的比重,但这种只根据一种试卷的问题,来评价学生的知识力、情感力和实践力有失偏颇。学生内心世界的真实状态仍会被这些所识记的知识和答题策略所掩饰,未能真正意义上体现“生活化”教育的“灵魂”。

  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改革途径

  3.1转变教学观念

  在“生活化”的探索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积极转变观念,大胆开拓,勇于创新,牢牢把握内容的延伸性和生活性。让课堂教学延伸到学生生活中,让小学生在知与行的教育中,实现自身知识和情感的升华。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模拟现实背景,让学生从中获得一种现实情景下的新鲜体验。如:在《宪法是根本法》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地利用现代的媒体资源,将去展现宪法产生进程当中波澜壮阔[3][2]

  的历史画卷。让小学生从根本上懂得,正是由于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才使得它成为了治国安邦的总的纲领。同时,也可采用媒体链接的方式,将生活中宪法日活动的各地活动进行宏观的展现,以深化小学生对于宪法的认知。

  3.2丰富实践途径

  小学思想道德法治教育教学的“生活化”探索中,应尝试建设立体“生活化”的教育和实践体系,实现对学生文化熏陶和文化践行的全覆盖,文化学习与“生活化”的实践相融合,捍卫小学生思想成长的沃土。如:在对《公民是什么》的讲解中,引入生活化的情境。吉米是来自英格兰的一个小伙,在中国的生活中,它融入了这个伟大的国家,他想长久的在这里生活下去,他非常羡慕大家,特别想成为中国公民?他的想法能实现吗?通过对这一情境的深化,可以让学生初步地认识什么是公民?怎么才能成为中国公民。

  3.3改革评价方式

  应建立多元化的考核制度来作为小学德育课堂建设的核心工作,以促成课堂“生活化”教育的深入发展。在这一评价体系的建设中应能够将学生的学习表现、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及合作交流、思想活动等进行量化细化,从多个方面完成对小学生道德法治能力的综合考核。如在进行《勤俭节约》一课的考查时,教师可以采取试卷测试+生活评价性结合的方式来展开,在试卷中侧重于学生对这一问题的判断、反思及见解,并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家长评价等四个维度的叠加实现对课程内容考核的生活化评价覆盖,从而实现“试卷为辅+生活化检验为主”的综合考评模式的探索。

  4结束语

  纵观小学阶段学生的成长历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作用是任何的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小学教师应充分把握时代特征,以丰富和拓展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为方略,为小学生提供健康、向上的成长环境,进而实现思想教育、道德点醒、法治约束的总体目标。在实践当中,可以转变教学观念、丰富实践途径、改革评价方式为路径,确保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探索的实效,从而为国家的未来发展培养和储备具有时代精神和实践开拓意识的建设者和生力军。

  [4]

  参考文献:

  [1]任美娟.基于生活化理念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J].新课程研究(中旬-双),2020,(1):43-44.

  [2]于淑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生活化"[J].儿童大世界(下半月),2019,(7):122.

  [3]谢作柱.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方法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0,14(10):21.

  [4]唐淑芳.怎样实现低段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生活化[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8,000(0S1):P.168-169.

篇八: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教育的本质要求是人的社会化,小学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活动是学生品德性与社会性养成的主渠道。然而,现实中许多教师面对生活的真实,发现教学难以回归学生的生活,导致学生疲倦、厌倦甚至逆反。因此,本课题的提出是非常必要的。

  2、新课程改革呼唤品德教学回归儿童生活。《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生活中,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因此,品德课堂教学要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进行,教学环节的安排和设置要以引导学生重新进入自己的生活并对他进行观察、体验、反思、提升为目标。本课题旨在探究如何实现品德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3、现实的教育活动中,小学生品德性和社会性的形成还面临着一些突出矛盾,如教育目标与实际行为的矛盾、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矛盾等。这些矛盾体现在课堂教学远离现实生活、严重“外灌”、目标抽象化与工具化。因此,本

  课题研究如何使小学生的研究和受教育与生活逻辑相符合,以达到生活化教育的目的。

  本课题的支撑性理论应包括:教育的本质要求是人的社会化,小学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活动是学生品德性与社会性养成的主渠道。同时,新课程改革要求品德教学回归儿童生活,教学要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进行,以引导学生重新进入自己的生活并对其进行观察、体验、反思、提升为目标。本课题旨在探究如何实现品德课堂教学的生活化,使小学生的研究和受教育与生活逻辑相符合,以达到生活化教育的目的。

  生活教育强调教育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认为生活就是教育的内容,而教育也因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因此,生活教育提倡在生活中寻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实现教育与生活的有机融合。同时,生活教育的方法论是“教学做”合一,即通过实践和行动来实现教育目标。

  现代德育认为,德育的本质在于帮助个人完成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和生存质量的提高。德育需要促进个人道德社会化,引导人去建构完满的道德生活,体验道德人生的幸福与崇高。因

  此,德育的目标是让个人成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社会人,而生活则是实现个性化向社会化过渡的最有效载体。

  针对儿童的教育,需要关注他们正在发展中的完整个性,以及个性化向社会化的过渡。教育工作者需要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遵循身心发展规律,帮助学生向期望的方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生活是最重要的因素,学生是否积极适应生活也是实现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在于强调教育应该关注人的生成过程,建立人本意识和生命意识,注重个体的动态发展。同时,通过解决学生研究方式的被动性,建立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此外,本课题还致力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让教师成为教材的再设计者和课堂教学生活中的创新者,推动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关于生活教育的论述和思想源远流长。在西方,XXX提出的自然教育和XXX提出的“教育即生活”理论是较早的生活教育理论。在我国,XXX是生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集大成者。他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连接,要求教育活动既关心儿童未来的生活,也要关心儿童的现实生活。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课题

  提出了生活即教育,教育引导生活;教育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创造,在创造中生活。这些生活教育的主张给我们的教育工作带来很大的启迪。

  XXX提出的教育的“四大支柱”中,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都是教育生活化取向的目标。教育生活化已成为国际性追求的一个目标。

  然而,目前我国理论界和实践工作者中有部分人对教学生活化的研究,似乎有失于“简单”、武断的倾向。例如,把“生活世界”的概念理解为“生活环境”,这种认识明显是对“教学生活化”的误解甚至曲解。回归生活世界并不是指回到生活原点和日常生活事件。我国小学突出的教学问题是从理论到实践上仅仅把教学当作“知识加工的过程”以及极端的制度化教学。

  本课题中,生活化指的是将学生的生活转变为生命或生存活动状态。学生的生活基本有三种,即研究生活、交往生活和日常生活。

  小学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是一种以实际生活为基础,以实践体验为途径,以学生为主体,以情感

  培养为核心的课堂教育模式。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该模式将小学生品德性、社会性养成融入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之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协助及学生间协作、互助,学生在生活实践活动过程中充分体验,在体验中逐步丰富生活的知识经验,培养起积极对待生活的态度,提高适应创造生活的能力,形成规范健康享用生活的行为,为使他们将来人人成为合格公民打下坚实基础的实践活动和方式。

  本课题的总目标是解决小学品德课程教学脱离儿童生活实际的问题,提高小学品德课堂教学质量。小学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包括三层意义:教学目标的生活化、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和教学活动方式的生活化。本课题在教学生活化的思想指导下,主旨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实践中探索具体的操作模式。

  要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首先,分析现行的小学品德课堂教学形式,了解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其次,分析影响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因素及原因,找出问题所在。再次,归纳研究出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具体措施,指导一线教师教学,并整理“优秀教学设计”、“优

  秀教学案例”、“优秀教学反思”汇编,引导教师走向创新的优质高效的教学。

  六、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教育调查法、行动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进行。教育调查法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搜集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生活的实事资料,进行科学分析并提出具体工作建议。行动研究法则边实践边研究,通过计划实施、观察、反思等基本环节,进行课题研究。文献研究法则搜集、查阅有关资料,借鉴已有经验,整理相关文本。案例研究法则收集典型案例实录进行研究分析。

  七、研究实施步骤及预期研究成果

  本课题研究总时间预计三年,共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为申报课题、设计研究方案、成立课题组成员、预选课题组成员、确定实验学校和教师等。第二个阶段为问题诊断、原因剖析、开展各类教研活动、组织实验研究研讨课、进行阶段性研究经验交流会等。第三个阶段为召开经验交流会、处理数据资料、撰写研究报告、汇编优秀案例、教学设计和反思录等。预期研究成果包括调查报告、论文和优秀案例、教学设计和反思集等。

  八、研究基础及条件保证

  完成本研究,我们能得到足够的经济、研究时间、图书、资料、电教和多媒体设备等科研条件与手段上的保证。研究团队成员中,有专业的研究能力和忘我敬业的精神,能够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研究。同时,课题负责人也是小学品德学科方面的研究者,能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支持。

  我所在的单位是市教研室,是一个从事研究的业务单位。因此,我们可以完全负担相关的打印等工作,并且相关资料也比较齐全。课题组成员所在的学校都有多媒体教室和电教设备。他们本人也掌握了一定的技术,包括打字、上网查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等,这些技能可以促进本课题的研究工作顺利进行。

  课题组成员的研究基础主要有两方面。首先是实践经验。我从1992年师范毕业到2004年一直从事小学语文和品德教学兼班主任工作,对课堂教学非常熟悉。自2004年调入市教研室工作后,我翻阅了大量的教研书刊,并深入课题听课调研。这些经历让我切实了解了品德学科课堂教学现状,掌握了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形成了一定的教育能力和素养。其他

  课题组成员也都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善于潜心研究教学,善于反思,具有研究素质。

  其次是其他课题研究。我还在2005年申报并被立项了苏教版课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评价能力培养的研究”,目前正在研究中。

  我们的主要参考文献包括《小学德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小学教材分析》、《宁夏教育》、《班主任工作手册》、《新课程教学法》和《走近新课程》等。

  课题组成员包括负责人、指导专家和其他成员。

推荐访问: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课堂教学 法治 生活化

热门文章

追梦筑梦圆梦演讲稿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追梦筑梦圆梦演讲稿》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这里给大家转摘到。演讲稿特别注重结构清楚,层次简明。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在很多情况下需要用到演讲稿,如何写一份恰当的演讲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追梦筑梦圆梦演讲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追梦筑梦圆梦演讲稿1尊敬的

2022年度中考优秀作文素材别样美三篇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中考优秀作文素材别样的美精选三篇》的范文,好的范文应该跟大家分享,看完如果觉得有帮助请记得(CTRL+D)收藏本页。雨过天晴,花坛边上,几只蜗牛缓缓的爬行着,留下一道彩虹般的痕迹,那柔软的外面,是坚硬的外壳,那也是一道的美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素材别样的美精

《********大宣讲特别节目》直播观后感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2022《********大宣讲特别节目》直播观后感【精选】》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希望对网友有用。,安全,在学校里,在校外,安全这个词恐怕是再熟悉不过了吧,让将安全铭记心中,时进刻刻都做到安全,让父母不再操心,让长辈不再担心,让安全从我做起,从身边

建团百周年活动策划

《2022建团百周年活动策划【精选】》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党的领导是共青团顺利发展的关键所在,无论是中国早期青年团的建立,还是中国共青团的正式成立,都离不开党的领导。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22建团百周年策划【精选】的相关内容,以供参考,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20

大一暑假社会实践报告(精选文档)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2022大一暑假社会实践报告》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这个暑假过得是否充实呢,有些小伙伴在假期中参加了实践,那么如何做一份报告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22大一暑假社会实践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2022大一暑假社会

2022员工培训学习心得体会范本合集(范文推荐)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员工培训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培训能让员工不断的提高,并清楚的意识到自己的缺点。经过员工培训,你一定有许多的收获,不妨来写一篇员工培训心得。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员工培训心得体会范文”,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

2022不期而遇作文600字初中记叙文

《不期而遇作文600字初中记叙文》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希望对网友有用。,美词,像是袭袭的寒风慢慢轻掠大地,刺刺的,一缕****的阳光下有一小缕的橘红色静静的生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不期而遇600字初中记叙文,一起来看看吧!不期而遇作文600字篇一苏轼有语人间有味是清欢,或许正是

2022年度幼儿园清明节主题活动总结范本

《2022幼儿园清明节主题活动总结范文【精选】》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2022园清明节主题总结,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2022幼儿园清明节

2022年大学生档案自我鉴定300字10篇

2022年普通大学生个人社会实践实习报告精选服务社会做好思想准备和业务准备,公司内部电脑系统都是统一英文系统,就要求自己以职场……[详细]2022年党员思想汇报例文两篇【完整版】所以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经历过苦难的中国,工作以及生活中,特别是通过学习党章党纪……[详细]企业员工服务意识培训心得体会

以小见大作文500字范本(范文推荐)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以小见大作文500字范文【精选】》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一件事情的发生,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六方面,即常说的六要素,只有交待清楚这几方面,才能使读者对所叙述的事,有个清楚、全面的了解。这里小编

2022年度有关安全学习心得合集(2022年)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有关安全学习心得》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感觉很有用处,看完如果觉得有帮助请记得(CTRL+D)收藏本页。有了一些收获以后,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么做能够提升的书面表达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心得体会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有关学习心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

小学品德教师期末工作总结范本合集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小学品德教师期末工作总结范文》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重新整理了一下发到这里[http: www fwwang cn]。时光飞逝,如梭之日,回顾这段时间的工作,一定有许多的艰难困苦,是时候在工作总结中好好总结过去的成绩了。下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几篇小学教师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