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网络舆情方面存在的问题5篇
篇一:意识形态网络舆情方面存在的问题
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作者:武正坤
来源:《记者观察·中旬刊》2020年第01期
摘要:在网络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人人都有话语权,个个都是记者。网络信息已深入社会的肌体,无时无刻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由此,紧密关注网络舆情动向、不断加强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切实保障网络舆情安全,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舆论或行为是政府和新闻媒体必须重视和认真对待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网络舆情;制度;管理
一、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在舆情应对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引导能力欠缺,主导意识不强。互联网技术的广泛运用,信息平台层出不穷、传播途径不断拓展,网络舆情演变过程千变万化,爆发网络舆情诱因错综复杂。由于地方政府舆情主导意识不强,导致舆情引导能力和引导水平滞后,舆情临测和管理的体制机制与现实不相匹配,网络舆情事件层出不穷。二是态度消极,化危为机意识不强。在引导和处置网络舆情时,政府部门不能一味地以封堵、删帖等传统方式应对网络舆情,要积极培养与新媒体打交道的能力,重视与新型媒体的沟通交流。三是引导方式简单,舆情受众意识不强。这是一个“技术+思维说话”的时代。传统媒体面临被边缘化的困境,由于阅读方式发生了极大改变,在安逸僵化的体制机制里后知后觉的人们,开始懵懂觉醒,却又一下子难以适应新的形势。被动就意味着失去,失去技术领先、传播创新,失去竞争的优势。四是应对机制不完善,舆情沟通渠道存在壁垒。由于我国互联网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滞后,在网络舆情事件处置中存在法律空白和执行瓶颈。如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虽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制,但由于协调力度不够、部门权责不清、舆情应对机制不活,导致舆情防控工作效率不高。
二、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新时代的新闻宣传首先面临的是—个汪洋大海般泥沙俱下的信息池。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是舆情“燃烧物质”、舆情“助燃剂”和舆情“点火温度”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网络群体性事件应该采取减少舆情燃烧物质、增加舆情灭火剂、降低舆情点火温度等措施进行综合防范治理。
(一)网络舆情应对的制度建设
1.灵敏的预警机制。网络舆情危机发生前,建立事前预警机制、快速反应机制以及风险评估体系,对网络舆情事件进行综合评估,分析可能存在的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在舆情发生
篇二:意识形态网络舆情方面存在的问题
当前基层舆情信息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舆情信息工作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舆情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及时准确地反映,对制定、调整政策,提高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重视程度不够。主要表现在舆情信息工作人员的配备不齐、兼职太多,舆情信息工作投入不够,没有把舆情信息工作纳入工作目标,有的单位领导不闻不问,工作显得一般化,长期打不开局面。
二是信息质量不高。一些地方报送的信息还停留在一般工作动态的报送上,对一些具体问题的反映和对经济社会发展当中能引起人们深层次思考的问题,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有思想深度、理论深度和有情况、有分析、有建议的舆情信息不多,信息的参谋服务作用还不够明显。
三是网络作用不强。基层虽然建立了一些网络,但覆盖不够广泛,反应不够灵敏,运转不够高效,联系不够紧密的情况依然存在,网络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比如一些信息直报点,一年一条信息也没有报送。一些单位仅满足于完成任务,没有工作的积极性,有情况也不及时反映。同时,对新领域、新阵地的研究也较少,掌握舆情信息的面还比较窄。
四是工作主动性较弱。一些单位从事舆情信息工作的人员,缺乏工作热情,没有把主要精力投入到舆情信息工作中去,不深入实际,不调查研究,对舆情信息没有进行全面的把握,有的坐在办公室想当然地“编”信息,有的在那里“等”信息,有的从别人那里或从网上“抄”信息,这样的信息当然就没有什么质量。
五是管理体制不够健全。首先,素质有待提高,管理有待加强。舆情信息有
它的随时性、突发性、广泛性,这就要求基层舆情员对舆情信息要快收集快整理快上报,这就对舆情员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舆情信息对最基层来说是新生事物,且涉及面又广;而基层个别地方宣传员变动频繁,出现“雁高飞”现象,致使舆情工作不平衡,出现了少数人员不懂什么是舆情信息,不会写舆情信息,或者是内容不全面(重工作类信息轻思想类信息)。其次,基层触角需要进一步完善。舆情信息要真实、及时、准确地反映民众意愿,就要从各行各业不同层面收集不同的民众意愿,加以整理,从而为决策提供准确的舆情资料。全区现已建设了完整的舆情体系,同时通过各乡镇信息员又延伸了舆情信息工作在农村,特别是新农村建设中的触角,但是在企业、学校、等基层设立舆情员工作还在探索中,只有逐步使舆情信息网络体系更完善,才会使舆情信息的内容更广泛、更具有现实意义。
六是舆情反映体系不够完善。当前,我们获得舆情信息的渠道主要是以下四条:一是通过代表或委员联系群众,收集舆情,形成议案,把信息反映给人大或政协;二是通过信访渠道获得信息;三是通过领导调研渠道获得信息;四是通过各级党委政府办公室的信息机构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然而这些渠道在反映舆情方面均存在不足,表现在:一方面是舆情反映不快捷,对舆情的反映都因受程序、环节、层次较多的影响而缓慢;另一方面是舆情反映不纯真,除信访渠道有“原汁原味”外,其他渠道所反映的舆情总是报喜的多,报忧的少,诸多存在的问题被“截留”、淡化,使领导层难以了解真实情况。
二、工作对策
一是要正确把握舆情信息工作的基本规律。舆情信息工作是一项带有全局性的工作,政治性、政策性、综合性和技术性要求很强。做好舆情信息工作,必须正确把握其内在要求和基本规律,减少盲目性,增强自觉性。必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方针,“三贴近”是新时期、新阶段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做好舆情信息工作的基本要求。要以灵敏的嗅觉
捕捉有价值的信息,第一时间以最快速度收集报送人们对重大事件、突发事件、社会热点的反映。要在保证信息报送数量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舆情信息的质量,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努力提高数量。
二是要大力加强舆情信息网络建设。在现在的基础上,把触角伸向农村、企业、学校、社区等基层单位,伸向新兴群体、新兴组织、新兴媒体等社会群体,伸向社科单位、科研院所等思想理论领域,伸向一段时间矛盾相对集中的部门。要加强与其它党政机关、群团组织的联系,将各类舆情资源纳入协作范围,形成一支没有编制的舆情信息工作队伍。近年来,特别是以手机短信彩信、手机电视、手机广播、手机报纸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越来越成为广大群众表达心声、愿望、诉求的重要阵地,要加强对聊天站和论坛帖子及网评、手机短信内容的分析,收集网上重要舆情。要尽可能地使舆情信息网络覆盖广泛、层次清晰、严密高效、反映快捷、渠道畅通。
三是要建立良好的舆情信息工作机制。要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运转灵活的舆情信息工作机制、舆情信息汇集分析机制和意识形态工作预警机制。围绕社会舆情和网上舆情中一些带倾向性的问题和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形成一批有情况、有分析、有对策建议的专题舆情分析报告,不断提高对社会舆情的深度把握能力。要建立和完善舆情信息工作评比奖励制度,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起色不大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批评督促,形成“比、学、赶、帮”的良好氛围。
四是要不断加强舆情信息工作队伍建设。作为舆情信息工作者,必须加强自身学习,力求学得多一点,钻得深一点,把知识功底打得牢一点。在学习中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提高理性思维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驾驭文字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舆情信息工作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工作,舆情信息工作者要发扬实干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经常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注重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从群众的言行中了解诉求,通过多种渠道了解情况,通过大量的工作实践提高自己。
对此,要定期不定期地对舆情信息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把握政策的能力,以及对“大局、大事、大势”的分析判断能力,不断提升舆情信息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工作水平。
五是要拓宽舆情信息收集范围。一是设立基层舆情信息采集点。舆情信息是社情民意的反映,是充分发挥群众参与反腐倡廉工作热情的有效载体。在全区各单位服务窗口、基层站所、村居和车站、大型商场、农贸市场、医院、学校、银行、社区等社会公共场所处设立舆信采集点。通过这种方式及时收集群众反映的先进典型和负面信息,并着重关注群众反映的原始“情报”,从中发现倾向性、苗头性、社会性的舆情信息。二是加强网上舆情信息的采集。加大对网络信息的采集,通过举报邮箱、领导信箱和QQ举报等形式,及时从网上收集信息,找到有价值的舆情点,筛选整理成有效案件线索。三是开辟其他信息收集渠道。
篇三:意识形态网络舆情方面存在的问题
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存在的不足和改进措施
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当前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也改变着企业与社会群体之间的互动方式。关系到企业品牌声誉、产品质量的一些突发事件也逐渐成为网上热议的焦点,如,xxxxx等等,如果不加以科学有效的疏导,极有可能造成工作被动,影响公司形象。因此,如何适应网络化、信息化的挑战,不断提升快速应对网络舆情、正确引导网上舆论的能力,营造新形势下组织工作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是当前各单位、下属公司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和迫切的新任务。
一、各单位、产业公司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当前,我们在应对网络舆情工作上取得了明显进步,有的还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纵观全局,我们在应对网络舆情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亟待解决。
1、对网络舆情重要性认识不够。主要是干部、员工思想上没有转变过来,对网络舆论不重视,狭隘地认为了解网络舆情、应对网络舆情是宣传部门的事,没有意识到在当前民众利益诉求多样化,热点问题频现,舆情空前活跃的形势下,各单位、下属公司在应对社会舆情、化解矛盾、维护公司形象中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导致在舆情管理工作不主动、无创新,从而制约了网络舆情管理能力的提升。
从201x年到2020年的舆情监控工作分析,都是我们发现相关网络舆情并将舆情信息分发到涉事单位,没哪个单位
主动联系我们,告诉我们在某某网站上有和公司相关的舆情。
2、应对网络舆情的准备不够。目前,多数单位在网络舆情应对上还没有形成统一、完备的组织领导工作架构,没有形成完善的应对预案。因此,工作上未能有效适应互联网信息开放性、交互性、复杂性、爆炸性的传播特点,导致对网络舆情准备不足、处理不够及时。
比如,xxxxxx,我们将这条舆情分发到xx部门后,xx部门5个工作日后才对舆情进行回复,面对舆情准备不足、处理不及时。
3、应对突发事件的方法措施不够妥当。一些单位在应对媒体和网友的质问时,还是运用能拖则拖、能避则避的低层次、低水平的“老办法”,容易出现应对不及时、处置不力的情况,损害公司形象。
二、加强和改进网络舆情管理工作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着力提高应急管理、舆论引导、新兴媒体运用等方面的能力。针对当前复杂的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现状和应对网络舆情的薄弱环节,要求各单位、下属公司必须更新思想观念,充分认识网络舆论的巨大力量,化被动应对为主动引导,切实提高网络舆情热点的舆论引导能力。
(一)更新理念,提高对网络舆情应对的思想认识
更新理念,顺应网络社会生态对舆情应对的要求,加强
组织工作网络舆情应对,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不仅对于公司的持续、稳定、高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对各位提出的客观要求。要在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提高自身业务知识水平的基础上,着力加强对网络舆情规律、网络社会与组织工作的关系等相关问题进行学习与研究,充分认识组织工作在网络社会生态下受到的影响和制约,增强对网络舆情的敏感性,把握网络舆情发展趋势,并形成与之相对的工作理念,夯实网络舆情应对的思想基础。
(二)注重防范,做好网络舆情的日常监控工作
主要是建立健全舆情监控机制,指定专人负责对主流门户网站以及本地网站的新闻信息和互动类网络社区、论坛实施动态监控,即时掌握了解网络舆情动态,并及时上报相关信息,通过分析和研判,掌握舆论热点和媒体关注焦点,并分析判断突发及重大舆情的级别和程度,提出处置意见。
(三)主动应对,确保网络舆情事件得到有效解决
当网络舆情发生时,要能够迅速分析研判,查找发生问题的根源,并以权威发布的方式,及时回应公众疑问,有效解决网络舆情事件,维护公司形象。
1、反应迅速及时。面对突发网络舆情事件,不能采取缺席失语、消极对待的方式,而是要积极主动、迅速处理,用有说服力的事实和科学的方法积极应对,第一时间满足公众知情权,避免出现
“不作为”的情况。如xxxx,使该事件在引起传统媒体的炒作之前就被消弭于无形,避免事件进一步扩大化、复杂化。
2、措施得当有力。当突发网络舆论事件后,要根据相关的工作规范和纪律,充分发挥工作机制的优势,采取得当的措施,科学、合理应对网络舆情,打好“组合拳”,不作无谓争辩,不跟风炒作,不人为制造热点,保证舆论的正确导向。同时要敢于打破常规做法,及时跟进,第一时间组织力量调查事件真相,第一时间把真相公布于众,如事件复杂,不要等到有完整结果后公布,要根据进展情况分段公布,来满足公众的期待,从而减少网上谣言传播。
3、方法灵活讲究。在应对网络舆情时,要从公众的视角出发,综合考虑公众在该舆情事件中的需求、利益,注意应对方式方法,既澄清事实,又讲究情理。对网民的“拍砖”、过激的言论等,要沉得住气、搁得下面子,做到冷静分析、平和交流、坦诚沟通,在交流中求得理解,在沟通中取得共识,在讨论中凝聚人心。如xxxx,党委宣传部以普通网民的身份跟帖,进行了合理的舆论引导,有效地遏制了房闹团体引诱炒作的企图。
面对突发网络舆情事件,不能采取缺席失语、消极对待的方式,避免出现
“不作为”的情况,要积极主动、迅速处理。在这里,也再次强调,《xxxx网络舆情管理办法》明确要求,舆情事件办结率必须达到100%。
希望在座各位能从今天的培训中受益,让网络舆论成为xx跨越发展历程中的“晴雨表”、与社会沟通交流的“黏合剂”,促进xx持续、稳定、高速发展。
谢谢大家!
篇四:意识形态网络舆情方面存在的问题
传媒研究去前#阗鎳体意c衫态i
(1存杏的主銮问趑及趵策□朱明整体推进意识形态工作。二是“一岗双责”的要求有差距。大多没有制定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清单、任务清单。领导干部也未能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对职责范围内的意i只形态工作负起全面责任。三是对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任务未压实。“上热下冷”、“传导断层”,“重部署轻落实”、“重检查轻考核”、“重主媒轻全局”的现象普遍存在,存在着将业务工作考核等同于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考核情况。二、主流思想传播和舆论引导能力有待新闻媒体在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中起着主力加强军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总体上看,各级新闻媒体都能一是部分新闻媒体在把握重大主题和重要时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节点,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各级党委决策部署,高度重精品力作数量不多。各频道、频率在打造“现象级”产视意识形态工作,加强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切实履品上还要实现新的突破,每个频道频率叫得响、有影行新闻媒体责任担当,采取扎实措施,把握正确政治响的品牌栏目节目还不多。新闻传播和舆论引导能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巩固壮大主流舆论阵地,力还需提高。部分新闻产品还存在“新闻无效供给”
在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发的情况,主流媒体的引领引导作用发挥不够。二是节挥了积极引领作用。但对照意识形态责任制要求,一
目内容把关不严的情况时有发生,部分经营类节目些新闻媒体在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方面也存在质量不高,外购节目把关审核需要加强。三是“两个一些突出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效益”关系处理不够好。没有完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一、党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落实不到位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考核管理中,一是认识上有偏差。不能全面领会、准确把握党存在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现象。四是媒体深度融合创新发展不够。传统电视、广播与新媒体之间存在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深刻内涵、具体要求和内“两张皮”现象。容,未能全面贯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各项任务,把意识形态工作简单等同于新闻舆论导向和业三、意识形态阵地防控存在风险务工作,没有从政治建设、思想建设和队伍建设高度一是节目安全播出存在隐患。有的媒体单位节镇;工社会科学
篇五:意识形态网络舆情方面存在的问题
调研报告:基层面临的网络舆情风险及对策建议
基层作为政策的具体执行层面,在宣传政策、处理矛盾的时候,面临着“网上网下”双重压力。习近平总书记说,网络就是草野,网民就是草根。应该说,历史上没有一个时刻,能像现在这样,把江湖与庙堂连接得如此紧密而一体、把百姓与官家交融得这么便捷而深入。“过去的权力机关说一不二,今天的网民说三道四”,网络舆情对管理者形成了强大压力,感知网络舆情风险并正确应对,成为基层干部的必修课。
一、基层面临的网络舆情风险
(一)涉众型互联网违法犯罪,成为群体性舆情事件的高风险源头。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近年来电信诈骗、网络诈骗、网络非法吸储以及网络售假等案件多发高发,且涉及面广、社会影响恶劣。在多起非法集资事例中,部分投资人将不满情绪指向党委和政府,质疑金融政策和国家体制,对党和政府执政能力产生质疑,潜伏着较多的社会风险。
(二)“对抗式解读官方信息”舆论频发,加大官民裂隙。在突发公共舆情事件或政府公共政策发布时,官方信息容易引发民众“对抗式解读”,即“官方解释什么,民众越怀疑什么”的恶性循环。比如城区路面破损、乡村道路坑凹、教育公平问题、物业管理问题、环境保护问题,等等,都成为网民怀疑相关部门工作未尽职尽责的重灾区。(三)质疑和触碰党委和政府的权威,成为一部分网民的心态。随着民众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在多元化的舆论场中,“否定性的声音”和“批判性的观点”容易引起公众的兴趣,引发公众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和共鸣。如:农民工群体、涉军群体、“无家可归”“有家难归”的购房群体等,在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时,不加区分的把责任归因于政府,在网络上制造声势,引发共鸣,无疑增加了政府的行政成本。
(四)自媒体参与网络舆情,给舆情事件增加不确定性因素。自媒体对热点事件的关
注度逐渐走高,并深度参与到事件的爆料、评论等舆情形成的各环节当中。并积极发表评论提出质疑,使得舆情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比如一些微信公众号经常发布属地儿童失踪、交通事故、自然灾害等信息,有意无意的扩散和放大信息,给舆情事件带来不确定性因素。
(五)部分利益群体认同中央督察巡视,抗拒本地党委政府政策解释。部分民众对中央领导集体以及中央的战略决策一致拥护,但是对于基层党委和政府的一些做法存有非议,认为他们没有较好地贯彻中央精神或者执行走样。越级上访和网上反映成为他们诉求得到上一级党委政府解决的渠道,特别是在上级党委政府工作组到本地开展督察巡视、高级领导干部到本地调研时,这部分利益群体就会在线上线下集中反映问题,给地方维稳、治安、信访、特别是舆情等工作增加压力,干扰正常的督察、巡视、调研工作,引发事端。
二、当前基层应对网络舆情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认识,消极应对。对网络成为主要舆论阵地缺乏应有的认识,习惯用传统的思维方式看待网络舆情问题,不了解网络舆情的特点和规律,对网络舆情危机的影响估计不足,没有以我为主、抢占先机的意识。没有认识到在舆情形成初期,有效的引导和预防可以防止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造成在面对网络舆情时,消极防御应对较多、积极抢占先机引导偏少,简单粗暴应对多、合理引导平息少。比如,很多基层部门认为自己把线下工作做好就行了,网上的事情由宣传、网信部门处理,不是自己的份内事。
(二)投入不足,保障不力。由于认识上的原因,很多基层部门在应对网络舆情工作上缺乏人员和物质设备的有力保障。没有配备专门的网络舆情员,缺少网络舆情监测方面的专业人才和高素质的网络评论员,出现具体工作无人管或无法管现象。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或设置不合理,缺乏自主的、有影响力的网络宣传平台。比如,基层网信办设在宣传部,只是协调机构,不是工作机构,由编制为1-2人的内设科室承担网信工作。
(三)机制不全,处置不力。网络舆情的处置机制还未有效建立,很多时候把侧重点放在已产生后果的网络舆情或者是涉及面广的重大网络舆情上,对涉及潜在危机和区域性个
体事件舆情的收集、分析工作还显滞后。在如何应对和处置网络舆情危机方面显得相对薄弱,没有形成系统的对策和措施,处置机制不健全,不能适时果断处理危机。比如:缺乏预警处置预案、未建立信息分析机制、正面引导机制未形成、如何与网络媒体打交道引导网络舆情走向等现象普遍存在。
(四)方法欠缺,水平较低。基层及时反映、有效应对重大舆情的能力不强,缺乏处置网络舆情危机的方法技巧,不善于和新闻媒体沟通。都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但新时期在处置网络舆情时,不能只是堵住群众的嘴,很多时候正是由于我们处理的手段比较弱、水平比较低,才出现诸多失误,引发群众不满,导致事态升级。比如,一些行政执法部门,面对媒体的舆论监督,不敢说话、不会说话、说错话的现象,屡见不鲜。
三、基层应对网络舆情的对策和建议
一是要加强互联网有害信息的源头控制。由于互联网匿名性所带来的网上信息无序是客观存在的,网上有害信息时常被传播,如果对此不加控制,则势必导致网络空间不良倾向和情绪的蔓延,并对现实社会造成危害。加强互联网有害信息的源头控制,有助于网上信息生态良性发展,使之成为公众信息交往的有序空间。要发挥各级网络管理机构、公安部门的作用,协同作战,对网上有害信息的传播行为进行查处和打击。各级各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战斗力,贯彻并认实到抓好舆情工作是新形势下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必然要求;压实工作职责,强化管控力,把舆情工作摆到重要位置,全力做好舆情应对工作;要突出民意建设,强化研判力,要切实化解舆情隐患,把舆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降低舆情风险;要按照要求快速有效的处置好舆情,强化处置力,确保全X舆情安全,社会和谐稳定。二是要健全互联网舆情的快速报告制度。互联网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大量的信息更新,集纳了社会各个不同层面的立场和观点、意见和建议、情绪和诉求。对此,要健全及时、准确、全面的互联网舆情报告制度,将网上所反映出的社会问题、热点事件、网民情绪、公众意见等快速报告给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X委网信办提出必要的处置意见,涉事部门采取相应措施,以
维护和营造网上良好的信息传播环境,服务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大局。监测发现的重要舆情信息应1小时内速报上级网信部门,不得瞒报、误报,主动开展网上网下调查核实、应急处置工作;已引起媒体关注的网络舆情,涉事部门要在6小时内发声,在12小时内受理问询、质疑和意见建议,并在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在24小时内正式回应。网络舆情快速报告制度应当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对各项工作的常态化要求,各级各部门都要予以高度重视,由专人分管,明确专门的联络员,确保落实到位。
三是要落实网络舆情处置的干部问责制度。“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甚至会影响现实社会事件的发展和走向。每一条网络舆情的背后,都隐藏着某些利益诉求,这也是民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网络舆情的正确回应和处置,考验着领导干部的水平和智慧。网络舆情的应对作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应根据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有关考核要求,进一步提高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中的考核比重,加强督促检查和年度考核。对工作落实到位、成效明显的,按照有关规定通报表扬;对处置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按照有关规定提出问责建议。问责的目的,一方面使各级干部重视网络舆情所反映出的问题,更好地提高工作水平和服务水平,有效地处理和化解社会矛盾;另一方面也将各级干部的工作状态置于网络舆论的监督之下,使互联网成为干部勤政廉政的一面镜子,进而提高社会的公共监督效果。
推荐访问: 意识形态网络舆情方面存在的问题 舆情 意识形态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