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北部拉祜族传统服饰的价值论文5篇
篇一:泰国北部拉祜族传统服饰的价值论文
浅谈拉祜族服饰文化变迁
罗小青
【期刊名称】《今日民族》
【年(卷),期】2015(000)00【摘
要】拉祜族服饰文化变迁原因1.物质生产方式变化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后,拉祜族地区经济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拉祜族群众购买力不断增强,机织布取代自种、自纺、自织的土布,成为服饰的主要面料。
【总页数】2页(P40-41)
【作
者】罗小青
【作者单位】澜沧县文化馆
【正文语种】中
文
【相关文献】
1.试论生态文化变迁对云南澜沧拉祜族妇女参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2.拉祜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变迁——以云南西盟县力所乡佐扩村南约寨为例3.拉祜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变迁--以云南西盟县力所乡佐扩村南约寨为例4.云南澜沧地区拉祜族火塘文化变迁研究5.村落文化变迁视角下边境集市与国家治理的转型——基于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澜沧街集市的观察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二:泰国北部拉祜族传统服饰的价值论文
从影像里看拉祜族服饰变迁
摘
要:在祖国的西南边陲,有一个闪闪发光的民族——拉祜族,它是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他們在服饰上有独特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底蕴,是云南历史、地理与经济社会发展下的产物。我们将透过一些影像资料,来聊聊这个民族从古至今的服饰变迁。
关键词:影像;拉祜族服饰;青蓝布
一、影像能给人类带来什么
你现在留下的任何影像,都将成为后人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同样,现在我们可以通过博物馆、图书馆、网络等的影像来重现历史。这就是影像最直接的魅力所在。
古时候,画师们通过绘画的方式将当时人文景观记录下来,这也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基础。200多年前,摄影术的出现,改写了绘画独有的记录作用。影像把更真实的世界展现在人类面前。图片无声,但那些人、那段历史仍然鲜活。
下面,我们通过一幅幅照片聊一聊拉祜族的服饰,他们在历史长河里都经历了什么?
二、拉祜族服饰概况
拉祜族服饰的起源,应该追溯到拉祜族的创世史诗《牡帕密帕》,里面曾提到过:“还在青海湖居住时,厄萨看到拉祜族还是赤身裸体,就赐给‘补邀里底’(蚕丝制品),教他们养蚕缫丝”的故事。他们自己设计了最早的民族服装样式。
直到南迁以后,拉祜族才开始种麻,加工麻杆,织麻布做衣。唐末宋初,拉祜族进入云南以后,受傣族的影响,学会种棉花、纺线和织染土布。古代拉祜族的两大支系:拉祜纳和拉祜西的服饰当时并不存在实质性的差异,但是从明代以后,两大分支在澜沧江东西两岸定居,长期与傣族、汉族、佤哈尼族、布朗族等民族进行交往,拉祜族服饰就一直处于分化中,这样的分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支系的服饰变化。
(一)拉祜纳服饰
居住在澜沧江西岸广大地区的拉祜纳,因居住地域不同、文化影响不同以及交往民族不同,而导致服饰有几种形式。妇女的服装大致分为两种:一是传统型;二是改进型。
传统型是大多数拉祜纳地区妇女穿着最多的样式。服饰分为上衣和裤子。上衣的长手袖是有四块青蓝布缝合而成的,在长衣衩口及衣边,袖筒及托肩上镶红、白、黑、绿几种颜色组成的几何纹花边,沿衣领、托肩及斜开襟衣边嵌繁星似的雪亮银泡和大银牌、银坠子等。随着狩猎到农耕的转变,裤子也由早期的短裤逐渐演变成长裤了。头饰是两丈多的青蓝布,两端有穗带由三十六根线条组成。
改进型是靠近中缅边境及傣族聚居地区的拉祜族妇女的衣着样式。服饰为短衣和筒裙(图一)。短衣开襟很小,衣服边点缀着花布条纹,无领、小袖口,衣长仅及腰间。短衫内会套一件白汗衫露在筒裙上面。下身穿筒裙,成年妇女筒裙多用蓝布制作,青少年和年轻妇女则喜欢用花布制作。头饰为与傣族很相似的包头巾。
男子的服饰各地大体一致。无论大人小孩均为青蓝布的短衣裤。短衣以布条结扣,下穿大摆裆裤。裤长已由狩猎时期不及膝的短裤演变为方便农耕的长裤。头饰为圆形小帽或缠青蓝布包头。
(二)拉祜西服饰
拉祜西支系主要居住在澜沧江以东的地区,极少部分分布在澜沧江以西。其服饰分女服饰和男服饰两类。
妇女服装因年龄而异,少女喜欢穿盖过臀部的斜开襟半长衣,这一类型较多地保留了北方民族袍服的特点(图二)。袖口环镶三至八道彩色花边,外套无领小襟黑褂。黑褂前襟的两个大口袋上有圆形银纽扣。胸前系着黑布白底的“凸”字形围腰,中间是绣花镶边的蓝布,蓝布上绣各种绒花图案和无数银泡。下身着黑色大管斜拼裆裤。中年妇女的服饰与少女的大体一致,只是布料的色调、围腰的装饰比少女的淡雅。少女的头饰为花绒线顶黑布圆帽,耳配银环,蓄发编单辫披于身后。中年妇女的单辫则盘与头顶,再缠二至三丈的黑布包头,包头缠绕的造型和拉祜纳的一致。
拉祜西男子,上身为黑色或青蓝布对襟短衣,下身着大管斜拼裆裤,头饰为黑布包头(图三)。未婚男子的头饰为绒顶黑布帽。拉祜西无论男女老少,平时喜欢披一件羊皮或麂子皮领褂,所以民间有俗语说到:“羊皮衣裳小领褂,不是人穷地方兴。”1三、拉祜族服饰的变迁
(一)拉祜族服饰变迁的形成
拉祜族服饰的变迁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一是古羌人时期,约公元前16世纪开始直至先秦时期,是史前服饰发生的时期。对这一时期的猜测,是根据拉祜人口传的创世史诗《牡帕密帕》里所记载的:“还在青海湖居住时,厄萨看到拉祜族还是赤身裸体,就赐给‘补邀里底’(蚕丝制品),教他们养蚕缫丝。”在青海湖时候,拉祜族作为古羌人的一分子,大约可以确定时间为公元前16世纪,当时他们也有了保暖和遮羞意识,从而设计出了自己民族的服装样式。这一时期是原始族群的狩猎采集经济为主,处于游走之中,反映在服饰上的也是方便狩猎
的短衣短裤。拉祜族又被称为“猎虎的民族”,所以在材质上并非厄萨赐予的蚕丝,而是兽皮(图四);二是南迁时期。大约从先秦时期直至元朝末期,这是拉祜族服饰发展的重要时期。拉祜族有了伴随狩猎的原始农业,开始种麻,加工麻杆,织麻布做衣。唐末宋初,拉祜族进入云南以后,受傣族的影响,又学会种棉花、纺线和织染土布。清代史志中也有记载,雍正《景东府志》卷三里提到:“小古宗(苦聪)……女短衣,以带缠腰,下着麻布密褶裙,织麻布……”道光《普洱府志》卷十八说:“苦聪……男穿青蓝布短衣裤,女穿青蓝布短衣,下着青蓝布筒裙……”以上文献记载充分说明,拉祜族开始学种麻种种棉花,织麻布、纺织棉纱,织布做衣,衣服的材质也由兽皮变成了麻布和棉布;三是澜沧江两岸时期,约从明朝直至20世纪60年代,这是拉祜族服饰的分化时期。清代史志道光《云南通志》引《恩乐县志》说:
“古宗……其衣服或麻或布……”以上记载说明,到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年—1850年)还处于棉麻混用时代,到20世纪中叶,才完全使用棉织品,麻布衣服才渐渐消失。这一时期,拉祜族的社会处于急剧变化之中,拉祜族为了躲避战乱或是其他矛盾原因,拉祜族两大支系在澜沧江东西两岸逐步定居,但因分布地域和所处的周边民族不同,服饰也随之出现了大同小异的变化,这就形成了拉祜纳和拉祜西服饰的差异;四是现当代时期,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这是拉祜族服饰走向日常化的时期。这一时期,拉祜族地区经济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拉祜族群众购买力不断增强,机器织布取代手工纺织的土布(图五),成为服饰的主要材质。20世纪末,在市场经济的刺激下,拉祜族地区的青壮年涌向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打工,逐渐接受了经济发达地区打工,逐渐接受了经济发达地区的价值观、审美观,于是,简洁、方便、廉价的成衣逐渐成为拉祜族民众日常穿着的服饰。2虽然目前拉祜族在日常生活中不穿或少穿民族服饰,但出于对传统的保存和尊重,在一些重大场合上,他们依然会穿着自己民族的服装,而现代服装也被演变得越来越具时装感(图六)。(二)拉祜族服饰变迁的特色所在
拉祜族崇尚黑色,以黑为美。所以服装大都是以黑色做底,用彩线或彩布条、布块镶绣各种花纹图案。衣服虽然主色调较深,但上面有色彩鲜艳的装饰,所以拉祜族服饰有“衣裳斑斓”、“好五色衣服”的美称。
1、生产力决定服饰材质
远古时期,拉祜族以狩猎为生,衣服材质为能遮羞、易于活动的短款兽皮;南迁时期,拉祜族有了伴随狩猎的原始农业,开始学种麻种种棉花,织麻布、纺织棉纱,织布做衣,衣服的材质也由兽皮变成了麻布和棉布;到了20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当家作主,小农经济得到稳固发展,拉祜族逐渐从棉麻混用演变成完全使用棉织品;现如今,机械化大生产的产物就是解放人力、手工力,亲自种植、纺织渐渐被机器织布取而代之,机器织布成了当今社会衣服材质的主流,手工工艺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2、社会矛盾决定衣服样式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
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古至今,社会矛盾永远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導火索。远古时期,捕获到的猎物,用皮来做衣服,衣服的样式也不存在有意识的设计,最原始、最简单粗暴的作用就是用来保暖和遮羞;随着对大自然馈赠的不断摸索,狩猎已经不能满足于他们的物质欲望,农业兴起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农耕活动不仅省力收成也掌握在自己手中,何乐而不为。这时候的衣服样式逐渐从方便狩猎的短款兽皮变成了麻或棉的长衣长裤,随着手工业的发展,衣服上也多了很多色彩斑斓的装饰,用线、布块、银泡等镶绣花纹图案,这也充分说明人们除了满足物质欲望,在精神世界里也越来越鲜活;现如今,媒体时代的到来,拉祜族通过电影、电视、网络、书籍等,受汉族和外来文化的影响较大,拉祜族的服饰自然而然也发生了变化。当今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下,人们发现,只要能赚钱,就能靠近自己想要的生活,可以买自己想要的任何生活用品,所以,勤劳、有文化、能挣钱,成为个人价值的体现。传统的服饰因其厚重、制作与穿着费时,渐渐地青壮年的穿着大多向市场购买成衣,因此逐渐趋向现代潮流。
3、服饰“万变不离其宗”
拉祜族的服饰的样式和材质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但不管怎么变,从服饰中我们可以参透拉祜族对审美的追求。无论是拉祜纳还是拉祜西的分体裙或筒裙,都是以拉祜族喜欢的黑色布做衬底,用彩线和色布缀上各种花纹图案,在镶上洁白的银泡,使整个色调既深沉而又不失斑斓活泼,给人以无限的美感。从古至今,拉祜族人始终保持着他们一颗勇于探索、不断创新、追求潮流的心,这一幕幕的变迁也将被人类继续用影像的方式记录下来,传承后世。
注释:
[1]《拉祜族史》,政协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委员会编,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314—319页。
[2]《浅谈拉祜族服饰文化变迁》,今日民族期刊,罗小青,2015年07期,第40页
篇三:泰国北部拉祜族传统服饰的价值论文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拉祜族民族服饰文化初探
作者:巴莹
来源:《神州·下旬刊》2018年第09期
摘要:民族服饰是指各民族本身文化中独有特色的服饰,也可以称为地方服饰或民俗服饰。唐代文献中记载,古代乌蛮“妇人衣黑缯,其长曳地。”透过拉祜族服饰,仍可窥见古代氐羌系统民族衣着形象。本文通过对拉祜族服饰的起源、特点及文化价值等进行初步研究,旨在为研究者提供一定价值依据。
关键词:拉祜族;民族服饰;初探
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文物的一个重要门类。从不同的服饰,可以识别出不同的民族,可以了解其性别、年龄、职业、婚姻等状况,可以看到各民族的节庆、婚丧、宗教信仰、礼仪等习俗。云南有众多的民族,复杂的地形地貌和多变的立体气候,决定了民族的服装和装饰品必然蔚为大观。拉祜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澜沧、孟连、双江、勐海、西盟等县。
一、服饰介绍
拉祜族在不断迁徙发展进化的过程中与其他民族杂居和交往,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形成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性别的民族服饰。
1.服饰的起源
创世史诗《牡帕密帕》叙述:“拉祜族先民在青海湖一带居住时,在集市上看到赤身裸体的拉祜人后赐予丝织品并教他们做衣服,妇女就仿照开襟长袍、石头花纹、喜鹊羽毛等做成了青蓝色调的服饰”。
2.服饰的发展
拉祜族先民经历了采集、狩猎、农业三个阶段,在采集和狩猎时期衣服主要是纤维树皮、兽皮、芭蕉叶来遮掩身体。早期的纺织是以织麻布为主,后期才学会种植棉花并学会纺纱织布。解放前处于用简单的纺车纺纱,用自制的织布机织布后染成蓝色、青色,做成衣服。直至今天,拉祜族人民还喜欢自己织布,穿传统服装,老年人穿自制、厚实的土布衣服,年轻人则趋向于穿融入流行元素的服装。
3.服饰的分类
唐末宋初拉祜族分东西两路迁徙后定居在澜沧江东西两岸,因分布地域和所处周边经济及文化的不同,也出现了大同小异的变化,形成了拉祜纳和拉祜西两大支系的分类。拉祜纳支系
篇四:泰国北部拉祜族传统服饰的价值论文
【传统文化】拉祜族衣服有何特点拉祜族穿衣有何习俗
【传统文化】拉祜族衣服有何特点?拉祜族穿衣有何习俗
拉祜族人民穿的衣服,解放前还处于各家各户自己种棉,自己用简单的纺车纺纱,用极简陋的织布机织布,布织成后染成蓝色、青色,做成衣服。拉祜族最喜欢黑色,认为黑色最好看。解放后,国家每年由内地调入各色的棉布和化纤织品供给。由于拉祜族人民喜欢自己织的布,国家每年还要调入大量的棉花和棉纱,供拉祜族人民自己纺纱织布。现在,拉祜族的小伙子和小姑娘既喜爱自己的民族服装,又喜爱各色布匹和化纤产品制作的新式服装。
拉祜族妇女的服饰大体存有两种:一种就是右开襟,两边开齐腰部低的岔口,衣长齐脚面的长衫。在长衫岔口及衣边、袖口,镶缀红、黑等各色几何图纹的花边,沿衣领及开襟上还镶嵌上数十个雪亮的银泡或佩带小银牌(拉祜族“普巴”)。有的下穿统裙,有的下穿黑色长裤。另一种就是开襟非常大,几乎像是对襟,衣边绣存有花布条纹,短衣,大袖口,衣长只半米节骨的短衫。短衫里面,穿一件白色汗衫,茜在统裙上面。穿著这两种服饰的妇女,都头纸盒四公尺短的黑色通辽,在通辽两端绣以线穗,有的则就是包大毛巾。穿长裤的妇女,冬季多数小腿都套腿套,小腿套两端都用色线缀上花纹。
拉祜族男女都剃光头,但妇女要在头顶留一绺头发,名曰魂毛,以示男女之区别。现在,大部分年轻姑娘都留长发,编辫子。但在农村,妇女婚后又剃光头。这一方面是为了卫生,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表示已经结婚了。拉祜族妇女一般都戴较大的银耳环、银项圈、手镯,男子也有戴手镯和项圈的。
拉祜族男子头戴帽子,也存有全通辽者。帽子就是用六至八片正三角的蓝黑布比拼做成的,下边正黄旗一条较宽的蓝布搞边,顶端绣存有一撮约十五公分短的各种颜色的线穗头顶。现在,存有不少人穿礼帽。但至节日,妇女都穿着花边衣服,头裹黑色通辽或大毛巾,男子戴帽或缠黑色通辽。节日和集市,男女都必须腰一个长方形背袋(拉祜语叫做“面揉”)。
背袋用自己织的青布做成,袋口镶嵌数层各色花布做成的模拟橄榄叶的几何图案,袋绳用色线织成,两端留有线穗。糯福、东回一带拉祜族的背袋又是用红、白、黑等多色线织成,并缀有贝壳和数个线穗和绒球。在集体进行舞蹈时,无论男女都背一个背袋。拉祜族男人的服装,多数穿无领对襟短衣,青年人还要配上一件黑面白里的褂子。他们认为黑衣服配上白里,就是妆扮得像喜鹊一样漂亮。穿开襟很小的衣衫的拉祜族姑娘,在短衣下衬上一件白汗衫,下摆露在统裙上面,它的意思也是同喜鹊争艳。年纪大一些的男人,都穿无领开襟短衫,老幼都穿裤管很大的斜拼裆长裤。
篇五:泰国北部拉祜族传统服饰的价值论文
艺术研究丨民族文化追索丨2020-4云南拉祜族传统服饰色彩研究曲阜师范大学/李硕摘要:云南地区有众多少数民族,广大人民群众借助其智慧和力量逐渐形成了多彩的少数民族文
化,少数民族由于其独特的文化和民族服饰而呈现出绚烂多彩的景象,是我国服饰文化中的重要组成
部分。云南少数民族拉祜族的传统服饰具有艺术多样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它也是少数民族独特
的经济和地理文化下的产物。拉祜族传统服饰色彩与其它地区的色彩有着显著区别,呈现出了独特的视觉艺术特点,同时它也对增强拉祜族少数民族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起着关键作用,对于拉祜族色彩
文化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传承也有关键作用,也对繁荣我国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关键词:拉祜族
民族服饰
色彩表现
文化内涵拉祜族最早起源于古氏羌人,拉祜族服饰从古代就呈现出了
子通常喜欢穿交领长袍和宽松的长裤,这是因为古代拉祜族男子
喜爱佩刀,腰上通常会绑上腰带,脚下通常身着布鞋,头上也会带
鲜明的色彩特点,至今有着鲜明的视觉艺术特征。随着社会经济
的不断发展,当前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也正在逐渐淡化,很多年
轻人并不喜欢这种传统服饰。在传统服饰中,汉服的喜爱者众多,而少数民族服饰受众并不多。从其应用角度分析,少数民族服饰
相对复杂,汉服则简单一些,更加方便也适合日常生活。拉祜族是
云南地区的重要少数民族,该民族的居民主要居住在深山中,和
上包头。男子服饰有着较大的开衩,而衣服的领口通常需要镶边,而男子的包头则是根据不同色彩的布条缠绕而成的,包括白色、红色和黑色。而拉祜族女子服饰特点来源于青藏高原,这些妇女
的着装是黑布长衫、开衩较高,同时在袖口有特殊的银泡装饰,其
花边一般使用白色或者红色,花边可以装饰在袖口和腰间。黑色
衣服缀以色彩丰富的纹样,显得格外富丽庄重。日常生活联系并不密切。拉祜族传统服饰的色彩绚丽,蕴含着深
厚的文化特征,是我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对象之一。云
云南地区拉祜族主要分布在澜沧江、沧源、耿马等地区,这里
南拉祜族传统服饰色彩是在长期的历史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的妇女着装大多是长裤和束腰带;而妇女腰带大多选择以下三种
颜色:红色、绿色和黄色;妇女除了身着长裤之外,还需要配有统
—的脚统,其颜色大多是青蓝相见,其长度是一尺左右,并且腰带
同时也是地区社会和自然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拉祜族传统服饰
色彩呈现出极大的民族影响力,这是该民族的文化载体,同时也
是一种随时间变化的活态文化。研究拉祜族传统服饰色彩,不仅
上还会有一些其它的特殊图腾,大多数拉祜族女性都重视传统服
能加强对拉祜族民族文化的认知,也是更深入了解拉祜族民族文
化的一个关键渠道,同时也是保护云南拉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饰的着装。最初的拉祜族传统服饰相对简单,在衣服的衣襟和手袖等地
方都有一些镶边装饰物,从颜色上来看主要是红色、白色和黄色。
重要途径之一。一、云南拉祜族传统服饰色彩的视觉表现伴随着我国手工业的不断发展,很多服装的颜色也正在发生翻天
云南地区因为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有着众多少数民族,其中
拉祜族是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地区的南部部分
县城,有澜沧、孟连等,其总人数超过了四十万。拉祜族的传统服
覆地的变化,从拉祜族的传统服饰中就可以看出,手工白银越来
越受欢迎,以及一些女性的装饰品,例如纽扣、项圈和耳环等,这
些大多数是银制的。目前,拉祜族传统服饰通常只会在特殊喜庆
饰色彩十分绚丽,我国少数民族的服饰具有多种风格,同时色彩
上也呈现出不同的喜好,其中主要可以分为稳重色彩型、热烈色
日子会看到,其中很多青年妇女都盛装打扮,通常也会在脖子上
系上项圈,头巾也会紧紧地缠在头上,此时拉祜族女性就会看起
彩型和中性色彩型。云南拉祜族由其地理环境和文化因素也产生
了鲜明的代表色彩,可以说拉祜族服饰色彩是兼具稳重色彩型、来美丽动人,同时很多银饰品也会被作为礼物被相互赠送。二、云南拉祜族服饰色彩的文化内涵热烈色彩型的一个少数民族,从其传统服饰色彩的应用就可以看
出,拉祜族重视淡雅、热情、秀丽,尤其是对女性传统服装来说。1.拉祜族族属个性的内涵—个民族的色彩代表着其族系特征,从色彩和服饰的结合来
拉祜族的传统服饰按照性别的不同有不同的特点。拉祜族男
88看,能体现拉祜族的民族特征。很多少数民族都有其独特的颜色
推荐访问: 泰国北部拉祜族传统服饰的价值论文 拉祜族 泰国 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