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社会经济调查报告3000字4篇(范文推荐)
社会经济调查报告3000字石堤镇五里村社会经济情况调查报告根据建整扶贫工作计划安排,我们就五里村社会经济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专题调研通过走村上户了解、召集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会经济调查报告3000字4篇,供大家参考。
社会经济调查报告3000字篇1
石堤镇五里村社会经济情况调查报告
根据建整扶贫工作计划安排,我们就五里村社会经济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专题调研通过走村上户了解、召集村组主干座谈、统计报表分析等方式进行,重点对五里村所辖的10个自然村寨(村民小组)共同的突出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五里村地处永顺县东北部,距县城43公里,距石堤镇政府2公里,平均海拔520米,小部分属岩溶干旱地区。年平均气温15.3℃,无霜期278天,年降水量1442mm。耕地面积3267亩,其中旱土1432亩,水田1835亩。全村共有油茶林面积5000亩。全村共有10个村民小组(自然村寨),552户,1845人(其中男性947人,女性898人),劳动力1100人(其中男602人,女498人)。全村外出打工谋生的有27户。全村人均纯收入仅850元,至今全村尚有80%的人口处于温饱线以下。
全村共有共产党员28名,其中女党员3名,50岁以下党员12名,初中文化以上党员23名。村支两委成员9名,其中支委4名,村委5名,交叉任职2名,年龄在50岁以下(含50岁)的5名。支部书记田应早,现年59岁,初中文化,县政协委员。村主任彭继富,现年46岁。村秘书向玉平,现年42岁。村计育
专干彭彩萍,现年40岁。
全村共有五保户5名,两女结扎户11户,孤儿2名,残疾病人47名,特困户15户47人,独生子女户2户。全村共有育龄妇女521名,其中无孩14名,一孩78名,二孩及三孩以上399名。
二、贫困原因
我们认为,造成五里村贫困原因是复杂的,既有自然条件制约,也有人力资本落后的原因,既有制度性缺陷,也有机制方面、具体工作层面的不足;既有现实的原因,也有历史积淀下来的原因。多种原因交织一起,造成今天五里村的困境。
1、基础设施差,投入严重不足且年久失修。五里村各自然村组与外界的联系,全靠现有12.6公里的村道。根据我们实地调查,所有村道路面宽只有2米左右,狭窄异常,无法会车。路面全部由自然的泥土岩石构成,凹凸不平,每逢下雨落雪,道路泥泞不堪,人行尚且困难,遑论汽车、拖拉机等机械工具行驶。有的村民即使购买了运输工具,也只能长年停靠在2公里外的石堤镇政府。五里村的灌溉系统由1个小型水库、1个小型塘坝、18口水井和13条沟渠组成,这些设施大多修建于10多年前,由于修建年代久远,后续缺乏资金维护,自然损毁情况严重,基本失去防洪抗旱的作用。全村基本实现了户户通电,但设施落后且老化,入户电线全部通过木杆支撑,风吹雨淋,腐朽倒塌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危及村民生产和生命安全,以前曾经发生过电杆
自然倒地,电死村民的现象。
2、劳动者文化水平低,素质差,缺乏基本的科技生产意识。通过对五里村文化素质及教育的情况调查可以看出,在现有的人口中,小学文化程度占80%,初中文化程度占15%,高中文化程度仅占5%,劳动者的文化程度之低,由此可见一斑。劳动者文化水平低,直接导致劳动者素质差,从而劳动技能低,科技发展意识淡薄。绝大多数村民依然按照传统的经营、养殖模式进行生产,生产效率很低,全村没有一个支柱产业。农民不知道不该种什么,也不知道该种什么、该如何种。严重缺乏支持项目的信息和技术。
3、村民观念落后,不思进取,等、靠、要思想严重。在走访调查中发现,有的村民认为政府会投资改变村民们的生产生活条件,个人只要随着政府转就可以了。有的村民听天由命,安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始农耕生活方式。通过统计分析还发现,五里村2008年末在册的552户中,只有27户在外打工,外出务工户数不足5%。愚昧思想盛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普遍缺失。
三、扶贫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村基层组织建设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以稳定解决村贫困人口温饱和
增加村民收入为核心,以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为主线,突出抓好五里村组织建设、支柱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努力推进我州新农村建设进程。
(二)目标
群众满意就是我们最大的心愿,也是我们的最终目标。首先,以五里村党组织建设为核心,深入抓好五里村的基本队伍、基本阵地、基本活动、基本制度、基本保障,使五里村村支两委真正成为务实、高效、公正的“领头羊”。其次,在2009年新修或完善道路,彻底改变五里村交通设施落后的状况;下大力气发展烤烟及油茶低改、猕猴桃等产业,使之逐步成为五里村的支柱产业;加强村民们的科技知识教育,积极营造用知识武装头脑,用科技指导生产的社会氛围;2010年实施电网改造、兴修水利,进一步发展烤烟生产。争取在2010年使村民年人均收入达到3000元,完全解决温饱问题且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实现全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四、方法或措施
按照州委、州政府的部署,我局2009——2010年的建整扶贫工作,采取“以村建组,单位包村,干部挂户,队员驻村”的形式进行。我们决心在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局内下属单位和各个科室的通力支持下,深入实际,扎实工作,开拓创新,突出重点,狠抓五里村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支柱产业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建设,争取在两年内,各项工作均取得显
著成效。
(一)认真抓好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强化党组织带头作用。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领导作用,是实现农村脱贫致富的关键。我们将围绕“五个好”的目标,认真实施党建“双基工程”:一是狠抓村级班子建设。从调查研究入手,针对班子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对村支两委班子进行巩固提高或调整充实。建立健全共青团、妇代会、民兵营、治保会、调解会、计生协会等村级组织,充分发挥村级组织的整体功能。二是狠抓后备干部培养。在实际工作中,要“慧眼识珠”,积极发现和培养优秀的青年,并把他们逐步发展为新党员、新团员,不断壮大党团组织的力量。三是狠抓学习培训和各项制度建设。要建立和完善村党支部工作制度、组织生活制度、学习制度、村务公开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要经常组织村支书、村主任等进行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领导水平和政治觉悟。
(二)多方筹措资金,大力完善交通、改造水利水电等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道路、水利水电等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不仅直接影响着农民生产生活的质量,还对生产力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要想富,先修路”,不仅是多年扶贫工作达成的共识,更是发展生产力的客观需要。只有“进得来”,才能“出得去”,道路畅通是提高农村生产力、有效降低农民生产生活成本的根本途径。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只有依靠科学完善的灌溉系统,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民靠
天吃饭的落后状况,旱涝保收才会成为可能。农村的支柱产业建设、农产品的深加工等,当以完善稳定的电力系统为后盾,没有相对稳定的电力供应,一切产业化经营都是空谈。
(三)突出抓好农村支柱产业建设,着力培育规模产业。把发展农村支柱产业放在重要位臵,以现代农业的方式,打造一批规模化特色优势产业,有效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依据当前的产业政策,按照农民的意愿,立足当地的资源特点,计划重点发展烤烟及油茶低改、猕猴桃等产业,2009年,全村计划发展烤烟1000亩,发展猕猴桃面积500亩,发展油茶林面积5000亩(含低改2000亩)。这样,长、短结合,高、低搭配,既能让农民当年征收,又能使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四)转变愚昧观念,强化科技扶贫,提高农民素质。要帮助农民从“等、靠、要”,听天由命,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转变,要让农民真正明白,外力帮助只是辅助条件,改变当前贫穷状况,归根结底还是要靠自己辛勤耕耘。同时,根据五里村产业开发特点,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管理。加强技术培训,延请专家、教授进行经常性的技术培训,还要针对不同的管理环节、季节特点,实施跟踪培训并现场指导。根据时机,组织产业开发骨干到外地学习参观。
2009年2月15日星期日
附:五里村扶贫村情调查表
社会经济调查报告3000字篇2
题目关于无锡是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的经济调查报告
班级:
姓名:
学号:
专业:
指导教师:
2011年08月
一、调查方案
二、调查报告
社会经济调查报告3000字篇3
福建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报告
福建是一个大城市和大农村并存的省,全省4200万人口中有2600多万是农民。今年福建农业增加值达459.21亿元,同比增长3.8%。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7427元,同比增长11.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5%。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498元,同比增长9.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0%。实际增长5%。
一、消费现状
近十年来,福建高度重视农村工作,把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整个经济工作的突出任务来抓,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加快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购买力明显增强。
1、收入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是农民购买力增强的根本原因
随着农民市场观念的不断提高,农民不再安于现状,按市场安排生产现象增多,商品意识逐渐增强,以及农民增加收入的意识上升,就业渠道进一步拓宽,务工人数增多。福建农民收入的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主要来源于收入货币化程度不断提高和人均拥有金融资产大幅增加。
2、生活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是福建农民购买增强的集中体现
十年来,逐渐富裕起来的福建农民有更强的经济实力去改善生活,也更有底气去享受社会经济发展的丰富成果。福建农民生活消费现金支出的比重大幅提升,服务性消费支出成倍增长,购买力水平已经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1)、消费水平明显提高
福建十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以及政府对农村居民消费的正确引导,福建农民的消费观念不断更新,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整体生活质量稳步提高,进入到一个以提高质量为主的新阶段。
(2)恩格尔系数大幅下降
十年来,福建农民生活水平提高,恩格尔系数下降,逐步向小康迈进。福建农民的生活消费支出结构悄然发生变化,在生活中更加注重自己的发展。
二、消费特点
近年来,福建经济持续发展,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改善。居民消费行为和消费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消费需求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
一、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消费能力显著提升
近年来,福建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在经济总量实现跨越的同时,城乡居民收入不断迈上新台阶。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3230元,到2004年超4000元,2008年超6000元,2009年达到6680元,虽然年均增长8.0%,但还是没有达到预定的目标。随着收入的不断增长,近年来居民对居住类、汽车类、家电类、通讯器材类、文化体育娱乐类的消费需求显著增加,呈现出感性消费、绿色消费、休闲消费的新特点、新趋势,居民消费能力明显增强。2009年,福建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480.99亿元,比2000年增加3160.19亿元,增长幅度达2.4倍。
二、消费支出逐年扩张,市场规模日益扩大
随着城乡居民消费能力的不断提高,带动消费规模不断扩张。农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从2000年的2410元增长到2009年的5016元,虽然年均增长8.5%,但居民还是不敢大胆的消费。加之随着城市常住人口、外来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加,全省消费规模不断扩大。2009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80.99亿元,这是继1998年总额突破千亿大关,2004年跃上2000亿元大关,2007年突破3000亿元后的又一个新台阶。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轨迹看,显示出福建省消费品市场强劲的需求成长潜力和实际增长能力,近年来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均高于同期gdp增长率,对全省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益增强。
三、消费层次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优化升级
福建城乡居民消费性支出逐年增加的同时,消费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消费结构由低
层次向中高层次提升,由基本生活型向享受型发展。
1、基本生存类消费支出比重持续下降
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是国际上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常用指标,恩格尔系数越高,表明居民生活水平越低;反之,恩格尔系数越低,生活越富裕。2009年福建恩格尔系数城镇居民为39.7%,农村居民为45.9%,分别比2000年下降5.0和
1.6个百分点,分别比1985年下降14.3和16.5个百分点。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就恩格尔系数而言,福建省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已达到小康。
四、消费环境不断优化,市场发展日益成熟
近年来,在政府的科学规划、管理和引导下,福建省的消费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在软环境方面,由于不断加大市场管理力度,使得市场准入更合理、交易监管更到位、售后服务更完善,给消费者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消费软环境。在硬环境方面,由于高标准的规划和引导,形成了更加多样的消费业态、更加合理的商业网点布局,百货商场、大型购物中心、连锁超市、便利店、专卖店等营造了良好的消费购物环境。2009年限额以上百货商店、超级市场、专卖店实现零售额分别比2000年增长70.8%、2.1倍和2.2倍。
三、引发原因
在消费特点中我们曾提到一些原因,可究竟是哪些是主导因素,我们就此做了关于“是什么原因让你不愿去把钱拿出来消费”的问卷调查。并就此得出结论:
(一)、农民的收入不高,不稳定(44%)
通过问卷调查,这是所占比重最大的因素。虽然,农民收入有了大幅增强,但是农民的可支配收入与城市人口还有着很大的差距,而且农民收入不像城镇居民那样可以定期、按期得到,而是具有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再加上“量入为出”这一消费理念,使得农村形成了“钱不够多,就不敢花”的消费心理。
这一因素,是政府所要解决的根本性问题,也是要扩大农村消费水平的基本前提。
由于,农村保守的观念中对“上学”、“婚嫁”、“丧葬”、“生病”·····的重视,加上收入与这些预期性支出的比例,使得农民不敢花现在的自己手中的钱。
“省着点,以备不时之需”是对这种消费心理的最佳写照。
(二)、商品价格偏高(16%)
这是农民关注率很高的又一因素。
虽然人均收入大幅提高,但是随之而来的是物价也大幅度攀升(其中07年的cpi指数为105.4(前一年标为100),增长5.5%。其中猪肉价格由01年的7-8元每公斤,而到现在确是接近20元每公斤)。大型消费品的价格也会让大多数农村消费者望而却步。
物价的增长会严重挫伤农民的消费积极性。
(三)、对商品不够了解,害怕上当受骗(11%)
这一因素也超过了10%。
由于消费主流的农民大都是低学历、无学历,以及收入的来之不易,所以对于一些新生的陌生商品会抱有“不了解,与其不买也不要被骗”的心理,而且这也与农村消费市场欺诈,假冒,不合格现象太多有关,使得农民的购买欲严重的受挫。
这也是国家该对农民消费市场的整顿的警示。
(四)、社会保障不足(9%)
虽然这一因素农民关注度不高,但这是政府该注重考虑的又一因素。
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城市相比可谓天壤之别,再加上“养儿能防老”这一“礼”,不断在老年人的眼前验证着它的不可信性,使得人的心理更趋向于“把钱留着”而不是“有多少花多少”。社会保障的不足,必然会增加农民的对未来预期的消费,从而降低了现在消费的预期。
要补充一点的是,从2010年开始,村中实行了“六十岁以上的老年每月55元的养老金”为主题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希望它能在改革农民消费心理上有着很好的效果。
四、报告建议
农村的消费特点决定了农村消费水平跨越式发展的道路上还有着种种坎坷。近年来政府的大力重视及投资,使得农村消费水平的发展步上了正轨,当然就现状与特点来看国家仍要继续加大努力。而我们就调查中得出的原因,给与一定的建议:
(一)增加农民收入
中央党校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如果居民收入长期偏低,我国的消费动力就不足。”
所谓“巧妇不做无米之炊”,只有农民收入增加了,才有可能增加消费。让消费的增长凌驾于收入的增长是不可持续的,是不现实的。再加上农民保守的消费观念,所以只有收入水平的提高,才有可能带动消费水平的长期、持续、快速地提高。
当前,国家可以通过,提供更多的惠农、利农政策;把先进的农业技术更快、更实际的介绍给农民,来增加农业收入、解放劳动力;加大农村的基础设施投资,农民工培训等途径加大农民工就业······等途径来实现农民增收。
(二)加大消费宣传
农民对消费的了解不够深,仅仅是为了满足必需品的拥有。所以加大宣传是很好的增加消费的途径:
一、加大新、奇消费商品的宣传,让它们像电视机一样走进寻常百姓的家中;
二、加大对新消费理念的宣传,让它们取代原来的保守消费观;
三、加大商家优惠、打折等利好消息的宣传,吸引老百姓的眼球。
(三)控制并稳定商品价格
商品特别是生活必需品的价格过高、不稳定,也同样使农民过多的去关注预期消费,打击了农民消费的积极性。
所以国家也应该稳定物价,抑制通胀,这样才能让消费者稳定信心,更敢去消费,也更愿去消费。
(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老百姓关注预期消费的传统,使得自己手里的钱却不愿花。而根治的办法就是拥有良好的、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只有使农民对“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等预期消费不再堪忧,才会把手里的钱拿出来,加大对即期商品的消费。
而社会保障制度,是挡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座大山,其中又以农村的医疗保障制度尤为突出。所以国家有责任加大对农村医疗保障的投入,尽早的建成惠及绝大部分农民的完善的医疗保障制度。只有这样,为农民的未来构建一条医疗防线,让其无后顾之忧,才会增强其消费信心,把钱花费在其他商品上,进而优化农民的消费结构。
(五)优化农村消费环境
一方面进一步要丰富商业网点,让农村商品更加丰富,商业竞争更加充分,更多惠及农民;而另一方面则要加大执法力度,杜绝假冒伪劣产品流向农村转移的现象,杜绝商业欺诈,坚决防止挫伤农民消费积极性的事情发生。
总之,通过舆论,来真正的唤醒农民消费者心中的那份消费欲,让正解冻的农民存款开始流向消费市场。
社会经济调查报告3000字篇4
福建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报告
福建是一个大城市和大农村并存的省,全省4200万人口中有2600多万是农民。今年福建农业增加值达459.21亿元,同比增长3.8%。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7427元,同比增长11.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5%。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498元,同比增长9.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0%。实际增长5%。
一、消费现状
近十年来,福建高度重视农村工作,把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整个经济工作的突出任务来抓,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加快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购买力明显增强。
1、收入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是农民购买力增强的根本原因
随着农民市场观念的不断提高,农民不再安于现状,按市场安排生产现象增多,商品意识逐渐增强,以及农民增加收入的意识上升,就业渠道进一步拓宽,务工人数增多。福建农民收入的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主要来源于收入货币化程度不断提高和人均拥有金融资产大幅增加。
2、生活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是福建农民购买增强的集中体现
十年来,逐渐富裕起来的福建农民有更强的经济实力去改善生活,也更有底气去享受社会经济发展的丰富成果。福建农民生活消费现金支出的比重大幅提升,服务性消费支出成倍增长,购买力水平已经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1)、消费水平明显提高 福建十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以及政府对农村居民消费的正确引导,福建农民的消费观念不断更新,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整体生活质量稳步提高,进入到一个以提高质量为主的新阶段。
(2)恩格尔系数大幅下降
十年来,福建农民生活水平提高,恩格尔系数下降,逐步向小康迈进。福建农民的生活消费支出结构悄然发生变化,在生活中更加注重自己的发展。
二、消费特点
近年来,福建经济持续发展,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改善。居民消费行为和消费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消费需求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
一、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消费能力显著提升
近年来,福建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在经济总量实现跨越的同时,城乡居民收入不断迈上新台阶。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3230元,到2004年超4000元,2008年超6000元,2009年达到6680元,虽然年均增长8.0%,但还是没有达到预定的目标。随着收入的不断增长,近年来居民对居住类、汽车类、家电类、通讯器材类、文化体育娱乐类的消费需求显著增加,呈现出感性消费、绿色消费、休闲消费的新特点、新趋势,居民消费能力明显增强。2009年,福建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480.99亿元,比2000年增加3160.19亿元,增长幅度达2.4倍。
二、消费支出逐年扩张,市场规模日益扩大
随着城乡居民消费能力的不断提高,带动消费规模不断扩张。农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从2000年的2410元增长到2009年的5016元,虽然年均增长8.5%,但居民还是不敢大胆的消费。加之随着城市常住人口、外来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加,全省消费规模不断扩大。2009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80.99亿元,这是继1998年总额突破千亿大关,2004年跃上2000亿元大关,2007年突破3000亿元后的又一个新台阶。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轨迹看,显示出福建省消费品市场强劲的需求成长潜力和实际增长能力,近年来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均高于同期gdp增长率,对全省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益增强。
三、消费层次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优化升级
福建城乡居民消费性支出逐年增加的同时,消费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消费结构由低层次向中高层次提升,由基本生活型向享受型发展。
1、基本生存类消费支出比重持续下降
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是国际上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常用指标,恩格尔系数越高,表明居民生活水平越低;反之,恩格尔系数越低,生活越富裕。2009年福建恩格尔系数城镇居民为39.7%,农村居民为45.9%,分别比2000年下降5.0和1.6个百分点,分别比1985年下降14.3和16.5个百分点。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就恩格尔系数而言,福建省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已达到小康。
四、消费环境不断优化,市场发展日益成熟
近年来,在政府的科学规划、管理和引导下,福建省的消费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在软环境方面,由于不断加大市场管理力度,使得市场准入更合理、交易监管更到位、售后服务更完善,给消费者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消费软环境。在硬环境方面,由于高标准的规划和引导,形成了更加多样的消费业态、更加合理的商业网点布局,百货商场、大型购物中心、连锁超市、便利店、专卖店等营造了良好的消费购物环境。2009年限额以上百货商店、超级市场、专卖店实现零售额分别比2000年增长70.8%、2.1倍和2.2倍。
三、引发原因
在消费特点中我们曾提到一些原因,可究竟是哪些是主导因素,我们就此做了关于“是什么原因让你不愿去把钱拿出来消费”的问卷调查。并就此得出结论:
(一)、农民的收入不高,不稳定(44%)
通过问卷调查,这是所占比重最大的因素。虽然,农民收入有了大幅增强,但是农民的可支配收入与城市人口还有着很大的差距,而且农民收入不像城镇居民那样可以定期、按期得到,而是具有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再加上“量入为出”这一消费理念,使得农村形成了“钱不够多,就不敢花”的消费心理。
这一因素,是政府所要解决的根本性问题,也是要扩大农村消费水平的基本前提。由于,农村保守的观念中对“上学”、“婚嫁”、“丧葬”、“生病”·····的重视,加上收入与这些预期性支出的比例,使得农民不敢花现在的自己手中的钱。
“省着点,以备不时之需”是对这种消费心理的最佳写照。
(二)、商品价格偏高(16%)
这是农民关注率很高的又一因素。
虽然人均收入大幅提高,但是随之而来的是物价也大幅度攀升(其中07年的cpi指数为105.4(前一年标为100),增长5.5%。其中猪肉价格由01年的7-8元每公斤,而到现在确是接近20元每公斤)。大型消费品的价格也会让大多数农村消费者望而却步。
物价的增长会严重挫伤农民的消费积极性。
(三)、对商品不够了解,害怕上当受骗(11%)
这一因素也超过了10%。
由于消费主流的农民大都是低学历、无学历,以及收入的来之不易,所以对于一些新生的陌生商品会抱有“不了解,与其不买也不要被骗”的心理,而且这也与农村消费市场欺诈,假冒,不合格现象太多有关,使得农民的购买欲严重的受挫。
这也是国家该对农民消费市场的整顿的警示。
(四)、社会保障不足(9%)
虽然这一因素农民关注度不高,但这是政府该注重考虑的又一因素。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城市相比可谓天壤之别,再加上“养儿能防老”这一“礼”,不断在老年人的眼前验证着它的不可信性,使得人的心理更趋向于“把钱留着”而不是“有多少花多少”。社会保障的不足,必然会增加农民的对未来预期的消费,从而降低了现在消费的预期。
要补充一点的是,从2010年开始,村中实行了“六十岁以上的老年每月55元的养老金”为主题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希望它能在改革农民消费心理上有着很好的效果。
四、报告建议
农村的消费特点决定了农村消费水平跨越式发展的道路上还有着种种坎坷。近年来政府的大力重视及投资,使得农村消费水平的发展步上了正轨,当然就现状与特点来看国家仍要继续加大努力。而我们就调查中得出的原因,给与一定的建议:
(一)增加农民收入
中央党校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如果居民收入长期偏低,我国的消费动力就不足。”
所谓“巧妇不做无米之炊”,只有农民收入增加了,才有可能增加消费。让消费的增长凌驾于收入的增长是不可持续的,是不现实的。再加上农民保守的消费观念,所以只有收入水平的提高,才有可能带动消费水平的长期、持续、快速地提高。
当前,国家可以通过,提供更多的惠农、利农政策;把先进的农业技术更快、更实际的介绍给农民,来增加农业收入、解放劳动力;加大农村的基础设施投资,农民工培训等途径加大农民工就业······等途径来实现农民增收。
(二)加大消费宣传
农民对消费的了解不够深,仅仅是为了满足必需品的拥有。所以加大宣传是很好的增加消费的途径:
一、加大新、奇消费商品的宣传,让它们像电视机一样走进寻常百姓的家中;
二、加大对新消费理念的宣传,让它们取代原来的保守消费观;
三、加大商家优惠、打折等利好消息的宣传,吸引老百姓的眼球。
(三)控制并稳定商品价格
商品特别是生活必需品的价格过高、不稳定,也同样使农民过多的去关注预期消费,打击了农民消费的积极性。所以国家也应该稳定物价,抑制通胀,这样才能让消费者稳定信心,更敢去消费,也更愿去消费。
(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老百姓关注预期消费的传统,使得自己手里的钱却不愿花。而根治的办法就是拥有良好的、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只有使农民对“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等预期消费不再堪忧,才会把手里的钱拿出来,加大对即期商品的消费。
而社会保障制度,是挡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座大山,其中又以农村的医疗保障制度尤为突出。所以国家有责任加大对农村医疗保障的投入,尽早的建成惠及绝大部分农民的完善的医疗保障制度。只有这样,为农民的未来构建一条医疗防线,让其无后顾之忧,才会增强其消费信心,把钱花费在其他商品上,进而优化农民的消费结构。
(五)优化农村消费环境
一方面进一步要丰富商业网点,让农村商品更加丰富,商业竞争更加充分,更多惠及农民;而另一方面则要加大执法力度,杜绝假冒伪劣产品流向农村转移的现象,杜绝商业欺诈,坚决防止挫伤农民消费积极性的事情发生。
总之,通过舆论,来真正的唤醒农民消费者心中的那份消费欲,让正解冻的农民存款开始流向消费市场。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业结构不断优化
55年来,福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1950年的9.25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1135.2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5.5%。改革开放前30年,全省农村经济几度波折。1952-1957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平均年递增7.5%;1958-1961年,全省农业生产遭到空前破坏,年均下降13.5%;1962-1965年,全省农业形势有所好转,年均增长14.5%;1966-1977年十一年间,年均仅增长2.4%,农业落后状况成为福建国民经济发展突出的薄弱环节。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农村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1999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到2003年,按可比价格计算,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是1978年的5.4倍,年均增长7.0%。其中农业产值466.75亿元,是1978年的3.7倍,年均增长5.4%;林业产值79.25亿元,是1978年的5.4倍,年均增长7.0%;牧业产值237.34亿元,是1978年的7.5倍,年均增长8.4%;渔业产值351.85亿元,是1978年的13.8倍,年均增长11.1%。2003年全省粮食总产量为713.16万吨,比1950年增加402.16万吨,年均增长1.6%。
农林牧渔业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内部结构得到优化。农业在农林牧渔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77.7%下降为2003年的41.1%,下降36.6个百分点;林、牧、渔业所占比重不同程度提高,其中林业产值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6.4%提高到2003年的7.0%,上升0.6个百分点;牧业产值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10.5%提高到2003年的20.9%,上升10.4个百分点;渔业产值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5.5%提高到2003年的31.0%,上升25.5个百分点,标志着全省农林牧渔业生产已逐步改变单纯依赖农业的落后状况,逐步形成了体现山海田优势的生产结构。
推荐访问:社会经济 调查报告 社会经济调查报告3000字范文 社会经济调查报告3000字怎么写 社会经济调查报告3000字论文 社会经济调查报告3000字内容 社会经济调查报告5000字 社会经济调查报告模板范文 社会经济调查报告分析主要写什么 社会经济调研报告 经济社会调研报告5000字 社会经济调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