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发展史党课范文(精选5篇)
改革,汉语词语,现常指改变旧制度、旧事物。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一般包括对政治、社会、文化、经济做出的改良革新,相较于革命以极端的方式推翻原有政权,以达成改变现状的目的,改革是指在现有的,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改革开放发展史党课5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改革开放发展史党课5篇
【篇一】改革开放发展史党课
专家谈服装产业改革开放30年发展史
字号显示:大 中 小 2008-03-28 09:43:00 来源:服装时报
中国改革开放至今的历史时期是中国服装业发展的最辉煌时期,自上世纪70年代末至今 伴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服装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重要的支柱产业,与服装相关的配套产业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中国也已成为世界服装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
服装是穿在身上的历史画卷,它历来是时尚变化最为灵敏的风向标,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时代最为鲜活生动的形象记录。它以非文本的方式记录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30年间,中国的服装业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历史阶段,30年的服装发展史就是一部书写了社会各个阶层的鲜活而富有说服力的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史。在改革开放30周年到来的时候,在中国服装业已经全面参与国际竞争的时期,有必要对于过往的30年中国服装业发展史进行深入的总结和思考。
作为资深的服装史专家和《新时期中国服装发展史》项目组组长,北京服装学院教授袁仄对于中国服装业的改革开放30年发展历程有着深入专业的研究,目前,项目组已经将中国服装业30年大事记整理成型,其它相关的研究内容也正在积极运作。通过他的描述,我们将再一步步地重新走过那辉煌的历程,系统地梳理中国服装业的发展历程并加以历史的思考。
初期(1979-1991):
走出“灰暗”和饥饿型消费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掀开篇章,中国当代服装业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也以此作为起始标志。那个时代的服装业现在看来显得土气甚至愚昧。 记者: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服装产业是一种什么状态?
袁仄:改革开放初期,服装业还是归属于轻工部管辖,直到1986年11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服装行业划归纺织部门实行行业管理的通知》下发,才把服装划归到纺织部。当时的服装业还是处于作坊集体加工的状态,远比纺织业的规模要落后得多,发展非常艰难,全国只有几个知名的衬衣厂,从业人员里大中专毕业生微乎其微,更不用说大学生,整体知识结构层次非常低。所以被划归后,有人戏称之为“小马拖大车”。
正如谭安(现任中华全国工商联纺织服装商会副会长)曾总结的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服装业四幅扭曲面孔:“从产业地位看,不如大头针能上国家计划‘大本’的尴尬面孔;从产业形象看,在许多人眼里服装是老太太戴着老花镜就能干的低能面孔;从产品形象看,被外国人讥为上不了大雅之堂的地摊货面孔;从产业链看,消费者对所谓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仍‘心有余悸’惶恐面孔。”
记者:从这样的状态起步,服装业的发展一定是非常艰难的。
袁仄:刚刚脱离了极左思潮的禁锢,人们刚从“一无所有”的状态解放出来,对于绿、蓝、黑、灰色之外的服装需求迫切,使得当时中国的服装消费完全属于一种饥饿型消费,但是由于审美心理、消费心理都非常不成熟,出现了盲目从众的现象。
当年,最早的流行信息是从深圳的中英街开始进入国内的,慢慢地广州有了从香港贩买来的各种地摊货和人造首饰等等。上世纪80年代初,国内出现了一批贩运服装的人,人称“倒爷”,他们把当时消费者眼中的时髦服装从广州等城市贩卖到其它地方。当时有句话叫做“工农兵学商,统统卖服装”,甚至连卖酱油的小店都能看到挂着几件衣服。
当年上海的大华、海螺衬衣,北京天坛衬衣等等都是国营企业的产品,那时国营企业占据主导地位,民营企业只占有非常小的分额。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内才出现了一些合资企业,在某种程度上带来了国外服装产业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比如“金利来”等,慢慢地一些外资企业开始进入中国。也就是那个时候,著名的来料加工、来样生产、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简称“三来一补”)和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经营(简称“三资”)成为特区的特色。
进入市场经济后,不但使得国有服装企业觉醒,吸引了三资企业的进入,而且诞生了中国第一批民营服装企业和类似“汉正街”般的服装批发市场,同时催生了中国服装教育、时尚传媒和相关配套行业的出现,之后在逐渐进入中国的国外品牌、设计师的影响下,国内的服装行业开始关注和国际服装界的交流合作。
记者:那在当时的经济体制条件下,政府部门或者行业组织应该是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袁仄:是的,客观而言,当时政府部门和行业组织对中国服装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当时的纺织工业部部长吴文英等领导,强调在服装业发展中设计和品牌的重要性,强调服装业的发展必须要培养时装设计师,同时这个领导集体还策划筹建了国内第一个服装专业高校——北京服装学院。
而中国服装研究设计中心在朱秉臣、谭安等专家的带领下,在服装科研、基础理论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的重要工作,承担了多个国家级服装科研项目,并参与促生了90年代初服装专业展会和国内服装专业媒体《中国服装》、《服装科技》。
记者:那个一穷二白的创业年代,应该产生了很多会被记入史册的事件吧?
袁仄:是的。在改革开放的最初10年间,关于服装的每一个动作几乎都会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1979年春天,著名的法国时装设计师皮尔•卡丹亲率12名法国姑娘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了当时被称为“服装观摩会”的第一次时装秀,虽然这场秀仅限于中国外贸界与服装界的官员和技术人员参加,但是它第一次让国人知道了外面世界的精彩。而1980年11月,引起全国性轰动的国内第一支时装模特队亮相上海滩,很大程度上是受了这场秀的影响。
1982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开设了国内第一个服装短训班,1983年苏州丝绸工学院开设了服装教育的第一个本科专业,引领了中国服装专业教育发展的进程,早期服装专业培养的一批服装设计、技术人员,今天大都成为行业的中坚力量。
1980年,《时装杂志》创刊,在国内第一次用外国人做封面,引起轰动,这是媒体关注服装和时尚的开端。
1983年时装杂志社与日本的某机构举办了“中国时装文化奖”,据说是改革开放后国内的首个服装大赛;之后的1985年出现了相对具有官方色彩的大赛——“金剪奖”。
1983年底,中国彻底取消延续了几十年的布票,服装改革的呼声迅速响遍全国。
1985年是中国当代服装发展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年的5月份,伊夫•圣•罗朗(YvesSaintLaurent)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25年个人作品回顾展”,皮尔•卡丹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举办个人时装作品展示会;小筱顺子(JunkoKoshino)在北京饭店举办主题为“依格•可希侬(JK)”的时装作品展示会。中西服装文化的交流产生的强烈冲击,震动了国内的服装从业者,也开始了与国外同行在国内市场的竞争。
记者:据说当年的蛤蟆镜、喇叭裤和红裙子特别流行?
袁仄:1980年播放的电视剧《大西洋底来的人》,其主人公麦克哈里斯所戴的墨镜,又叫“麦克镜”成为当时时髦的象征;1984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电影《街上流行红裙子》,引发了当年的红裙子热;还有让高子衫、信子衫成为流行的电视剧《姿三四郎》、《血疑》,引发大众追捧的《庐山恋》中的女华侨服装等等。
此外能够被载入史册的还有当年“低腰短裆,紧裹屁股;裤腿上窄下宽,从膝盖以下逐渐张开,裤口的尺寸明显大于膝盖的尺寸,形成喇叭状;裤长一般盖住鞋跟,走起路来,兼有扫地功能”的喇叭裤;“不管多大官,都穿茄克衫;不管腿多粗,都穿健美裤”以黑色为主,带有很大弹性的健美裤;由模拟擦玻璃或者外星人行走动作的《霹雳舞》而来的蝙蝠衫。
还有上世纪80年代初就出现的牛仔裤,它可能是在中国服装流行舞台上最有生命力的,今天它是相当大众的,但在当年,它被当作过于前卫、过于颓废的服装风格而隶属于被扣上“不良青年”帽子的年轻人。
记者:是不是很多具有那个时代特征的词汇在今天已经见不到了?
袁仄:比如上面提到的倒爷、蝙蝠衫、喇叭裤、蛤蟆镜、信子衫、的确凉等等。
中期(1991-2001):
服装产业升级并走向世界
在服装业发展到上世纪80年代末的时候,一度出现了沉寂,直到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更加开放的政策环境为服装品牌的成长提供了土壤,也为中国服装业的高速发展加上了推进器,大量品牌出现在优势明显的地域。
记者:对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大量服装品牌的诞生,您怎么评价?
袁仄:与上世纪80年代初“倒爷”这个词汇相对的,在南巡后出现的最热门的词汇就是“下海”。因为体制转换过程中“摸着石头过河”的需要,国家实施区位性优惠政策,导致了不同地区间的发展出现巨大差异,引发了建国以来最大规模、非政府主导、非均衡的社会流动。这是个“孔雀东南飞”的时代。
对于服装产业来说,已经走在前面的沿海开放城市和特区,借助长期适应外贸出口和对外加工需要拥有的优秀总体技术水平和加工设备水平,以及作为国内外交流窗口的了解国际服装款式、色彩、面料及国际服装市场的变化动态,能把握世界潮流并具有较强产品创新能力的优势,在经历了小成本投资、依赖廉价劳力获得原始积累的阶段后,为了谋求更大的产品附加值和企业发展空间,而进入了初期的品牌阶段。
记者:为什么说是初期的品牌阶段?
袁仄:在这些品牌创立之后,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绝大部分都不具备作为现代品牌所必须的条件,品牌意识仅仅是处于简单的卖“商标”的初级阶段。
记者:那么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品牌出现是在什么时候?有什么标志?
袁仄:可以把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杉杉”斥巨资聘请境外公司率先引入CI系统作为标志,从此开始,国内的服装品牌开始思考品牌、管理、创新……。20世纪90年代也是中国服装品牌崛起和发展的十年,现在成为各产业集群中坚力量的品牌,不论是什么类别,现在所能看到的,很多是经历了那个时代的硝烟由产品竞争走向品牌竞争的胜利者。
记者:这些品牌的成功和当时的行业整体环境有什么关联?
袁仄:这要分几个方面来说。首先是行业领导机构方面,1993年6月,国家撤销了中国纺织工业部,设立中国纺织总会;1998年4月,又撤销了中国纺织总会,成立国家纺织工业局,到同年9月组建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直到2001年12月11日,撤销国家纺织工业局,成立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服装行业政府领导部门转变为行业组织,从领导到服务,这一变化的直接意义就是国家给予服装产业更大的自由发展空间,对于品牌而言,就是鼓励以多元化的方式参与市场竞争的信号。
而由行业和企业发展需要自发产生的类似于“同业公会”的如中国服装协会、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温州服装商会、宁波服装协会、深圳服装协会、上海服装行业协会等各种行业协会,在区域的产业、品牌发展,打造地域特色的行业商贸平台及行业从业不同分工人员的交流合作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就是以1993年开幕的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CHIC)为代表的全国和地方服装专业展会的大量出现。大连国际服装节、宁波国际服装节、深圳国际品牌服装服饰交易会等都已经成为区域产业经济的核心标志。这些展会不但给诸多的服装品牌以展示和商贸交流的平台,还间接地引发了服装营销渠道的变革和零售终端的变化。
再次,设计师职业的确立和其作用日益加大。1997年“名师、名牌工程”的提出,和当年首届中国服装设计博览会及之后中国国际时装周的举办,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提升了中国服装设计师的社会地位,也在客观上起到引导国内服装品牌注重设计、重视设计人才、寻求品牌核心竞争力和差异化竞争的作用。
此外,服装类专业媒体的大量出现、服装专业教育的蓬勃发展、服装专业市场的兴起、服装设计大赛和模特大赛的举办、国际大品牌的抢滩、品牌经营管理理论的丰富、营销模式和零售终端的变革、消费意识形态的变化、国际交流和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等等都是影响这一时期国内服装产业高速发展的客观因素。
到20世纪末,我国的服装市场取向逐步深化,多元价值观开始形成,社会利益开始结构性调整;服装品牌完成了从“产品需求”到“品牌需求”,到“品位需求”,再到“人文需求”的定位转变;服装产业开始全面参与国际竞争。
记者:时装设计师近10多年来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这个职业是怎么开始被大众认同的?
袁仄: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杉杉”在全国范围内以高薪招聘设计师 与张肇达、王新元合作后,打造了一个高端女装品牌“法涵诗”,并连续运作了两场国内时装巡演:“走近东方”和“不是我是风”;同期“雅戈尔”在纺织协会大楼以花海签约设计师刘洋;而第一届中国服装设计博览会上,时装设计师首次作为主角登上了舞台。种种现象使得国内品牌聘请设计师成为热潮,中国服装设计大师的造星运动也热闹起来。但是大量“师企纸婚”带来的反思,以及不能忽视的国内设计水平和国际同行的差距,让这种热潮很快趋于理性变得冷静。
随着企业的理性和设计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作为一个服装产业中的普通职业,设计师开始慢慢被大众认同。
近期(2001-2008):
产业趋于成熟并融入世界
经过漫长的15年的谈判,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WTO,从此中国成为了世界贸易组织的第143号成员,中国正式参与国际竞争,国门越来越开放,市场和品牌形态越来越多元化、个性化,国内品牌走出去,国际资本闯进来,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这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年代。
记者:进入21世纪后这7年中国服装业的发展似乎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国际化?
袁仄:以前有种提法“民族的就是世界的”,21世纪的这七年充分证明了这句话的正确。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市场越来越与世界密不可分,从品牌到设计师,从产品制造到文化创意,从经营模式到资本运作等等诸多方面都是如此。所以,现在有人提出“无国界竞争”的概念。
记者:国际市场对于中国同行的接纳也有垂涎中国市场的动机在内吧?
袁仄:这是中国市场和世界市场融合产生的必然,大量的国际品牌都想进入中国,而国内的品牌有很多也想要走出国门,这是双向的流动,是无国界竞争的特征。现在,一个品牌,可能在巴黎做设计,在米兰购买面料,在中国或者印度做加工,在日本或美国销售,综合利用国际信息和资源,是一个当代品牌的主要特征。例如在去年进入国内的ZARA、H&M等品牌。
记者:国内的设计师和品牌走出去的也就是这几年。
袁仄:以前国内也有设计师和品牌走出国门和国外同行交流,但并没有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应该是从2003年行业协会组织11个中国优秀服装品牌参展德国杜塞尔多夫CPD高级成衣展,和6位中国优秀时装设计师参加中法文化年活动,在巴黎卢浮宫地下方厅展示中国服装设计的实力开始。国外才开始真正重视中国服装业的。
到2006年之后,以中国时装设计师谢锋和其品牌吉芬(Jefen)、时装设计师计文波和“利郎”品牌、时装设计师杨紫明和其品牌“卡宾”(Cabbeen)、时装设计师马可和其品牌“无用”为代表的中国服装力量先后走进了巴黎、米兰、纽约时装周。而据最新从法国高级时装公会得到的消息,马可和她的设计师品牌“无用”即将受邀参加法国高级时装周,这将是中国时装设计师走向世界顶级时装舞台的里程碑标志。
记者:从国外把目光转回来,国内服装行业的国际化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袁仄:第一,国外时尚类媒体开始大范围影响国内消费群,并从平媒到影视、网络健全了媒体结构。2001年10月《Harper’sBAZZAR》中国版《时尚芭莎》、2005年8月《VOGUE》中文版先后在国内面世。世界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时尚传媒的进入,说明中国市场开始和世界同步。
第二,借助中外各种文化交流活动的契机,国内品牌与国外设计师和专业人士的合作日益增多。2006年3月的CHIC上中国服装协会和法国高级时装公会正式举行合作磋商;由日本时尚协会、韩国时装协会和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共同发起的亚洲时尚联合会2003年12月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从2003年中法文化年开始,不断有来自法国、意大利、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品牌和设计师进入中国参与各种时尚活动,也不断有国内的时装设计师和品牌走出国门,进入欧美市场。
第三,品牌的经营管理模式向多元化发展,同时借助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更加先进的模式,国际风险投资开始介入中国服装业的发展。从去年开始,PPG、BONO、VANCL及如意集团OKBIG网站的开通引发了服装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
第四,与国际现代先进的人文企业体系接轨。2006年6月,《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发布,对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指标提出了明确要求;2006年12月12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发布《中国纺织服装行业企业社会责任宣言》,推行CSC9000T管理体系,树立了中国纺织服装企业与世界同步的人文标准。
记者:近年来服装产业的发展还有哪些特征?
袁仄:借助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在世界范围影响力的增强,中国文化和中国元素成为时尚流行的强力元素,2001年在上海APEC峰会上,20位穿着大红或宝蓝色中式对襟唐装的各国领导人集体亮相,引发了唐装迅速流行。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服装品牌自身进行了严格的细分化,以错位竞争来谋求发展空间。
“设计师品牌”在国内大量出现,建立在大规模产业化和大量服装产品品牌充斥市场基础上的“先产业后设计”之路,形成了中国服装产业的生力军。
随着近两年能源、原材料、劳动力价格不断上升,土地供应、水、电力供应越来越紧张,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环保)越来越大,加大了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发展起来的服装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加上中央开发西部的政策引领,作为服装产业发展规划中的一部分,服装产业结构向中西部进行梯度转移并开始取得成效。
总体而言,中国服装业经过30年的艰辛发展,在今天的全球市场竞争中,已经成熟起来,中国的服装产业未来将在世界时尚产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服装的改革开放30年,是一个充满了激荡、激情、激越的时代,它一去不复返。在今天,当我们开始回忆并整理那些刻在历史丰碑上的印迹时,那些30年间的政策、事件、人物、活动、文献等等都变得让人缅怀起来。此次专访,记者更多地关注改革开放初期,身处当今服装业飞速发展的新时代,很多人没有亲身经历的那段激情创业岁月,显得那么神秘和有趣,这也是一种别样的走进历史的方式。时间的浓缩,就像打开了一幅多彩的服装画卷,通向未来的空白处,还等着我们续写精彩。(编辑 周秀蕊)
【篇二】改革开放发展史党课
《改革开放口述史》
作者:;
作者机构:;
来源:新城乡
ISSN:2095-6207
年:2014
卷:000
期:005
页码:P.75-75
页数:1
中图分类:D61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口述史;史料性;史学著作;改革开放史;编写组
摘要:一部兼具思想性、史料性、可读性的有特色的史学著作。为收集与改革开放相关的回忆录和口述史,编写组成员先后采访了几百位老同志,积累了逾千万字的资料。它选择改革开放30多年历程中的重大决策和重大事件,以口述史的形式,为改革开放史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也是难得的新时期党史读本。
【篇三】改革开放发展史党课
改革开放史感想
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改革开放史感想“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各项改革,才能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催生、激活、做强更多直接创造社会财富的市场主体,实现各种生产要素在河北的聚集无障碍。”这是我省通过思想解放大讨论活动形成的一个重要共识。面对“调整转变、加快发展、改善民生”的三重艰巨任务,我们唯有继续深化改革,破除束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才能催生、激活、做强更多直接创造社会财富的市场主体,实现各种生产要素在河北的聚集无障碍,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实现富民强省目标提供根本保障和内在动力。
深化改革是建设富民强省的必由之路
目前,我们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河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要害时期,正面临着难得的战略机遇。但是,我们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未来发展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城乡二元结构、区域发展失衡、社会矛盾凸显等诸多制约。
――实现科学发展任重而道远。长期以来,支撑我省经济高速增长的产业大都属资源依靠型的高耗能、高污染类产业,生态环境问题日趋突出,经济发展的生态成本和环境成本越来越高。而且“超重”的产业结构具有很强的刚性,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具有很强的惯性,我们要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任务艰巨。
――构建和谐社会任重而道远。由于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体制改革滞后,要素市场化进程缓慢,我省城市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并没有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而自然而然地解决;生产关系变革滞后生产力发展进程,各种社会矛盾并没有随着经济高速发展自然而然地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仍然严重,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比较突出。 ――投资环境建设任重而道远。在世界银行最新公布的中国120个城市投资环境排名中,我省无一城市入围投资环境金银牌城市;在XX年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中,我省虽然有10个设区市入围,但只有石家庄、唐山和秦皇岛排在前50位,分别为第22位、35位和50位。投资环境诸要素中,行政治理体制问题仍然是我省投资环境的“软肋”,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政府行政效率和服务效率亟待提高。
――推进全面开放任重而道远。“环京津、环渤海”的独特地理条件,赋予了我省对内对外开放的区位优势。真正发挥“两环”区位优势,不仅仅是交通、通讯等硬件设施与京津、国际对接,要害是机制和制度等软环境的接轨:从微观企业制度到宏观经济治理制度,从微观企业生产运行机制到宏观经济治理调节机制„„要实现京津冀区域一体化乃至融入国际生产体系,推进全面对外对内开放,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的任务还很重。
改革开放史感想身为“90后”的我,成长过程中体会到的不是我父辈们的“艰难困苦”,而是祖国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和平、幸福。一年又一年,历史的车轮在不断前进,在26年的岁月里,我能深刻体会到,改革开放带给我的生活中点点滴滴的、鲜活的变化,一次偶然与父母的闲聊中唤醒了我童年时的记忆……
黑白电视——彩色液晶电视
最初的童年是在外婆家度过的。外婆家里的电视是黑白的老款式,在屏幕的右上角有个圆盘,转动它就可以换台,能换的台也是屈指可数的,信号不好的时候还得上下调试天线。到了97年那会我搬了新家,家里买了一台彩色电视机,邻居家的小伙伴们都会到我家来玩,我们一起看着《舒克和贝塔》《黑猫警长》《西游记》《海尔兄弟》《阿凡提》……现在,我们家家户户装的都是大屏幕的彩色液晶电视,不仅在家能看在线电影,还能在家K歌。
白布鞋——时尚的运动鞋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特别流行穿白色的布鞋,每人脚上都穿着一双白布鞋,白布鞋要是黑了,也不用洗,只要用橡皮檫去擦擦或者白粉笔涂涂就可以。现在的鞋子花样繁多,五彩缤纷,帆布鞋、运动鞋……不等到鞋子穿旧或者穿破,自己就会时不时的犒劳一下自己,买上一双时尚的运动鞋穿。
“大屁股电脑”——平板电脑
小学的时候我们有一门学科叫微机课,我第一次看见的电脑是那种俗称“大屁股电脑”。里面的游戏除了纸牌、扫雷就是青蛙过河、警察抓小偷,或许是因为太笨了吧,到现在这几个游戏都没有玩的很溜。那时候拼音什么的都得靠边站,五笔才是打字的王道。一上微机课就会听到有“王旁青头戋五一,土士二干十寸雨”的朗朗五笔口诀。小时不好好背,现在也就记住这2句,却不知五笔输入法比拼音输入法打字更快。现在的我们都是用的是的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轻便美观、方便携带,可以随时随地的上网、查看新闻资讯、接收Emile,处理工作的事情。
跳房子——电子游戏
记得小时候和小伙伴玩过跳跳鼠,攒过游戏积分卡,玩过跳房子,看过安徒生童话、百科全书和三毛流浪记。总是在放学做完作业后看动画城紧接着再看四十分钟的大风车。以前的上海美术制片厂拍出的动画到现在拿出来,部部也都是精品中的精品。现在小孩子的童年,每天都是抱着一个手机或者电脑,不停的玩电子游戏,或者看一些益智类的儿童节目。
大哥大——智能手机
记得小时候,爸爸买了他的第一部手机——大哥大,现在想想那个黑色的打砖块是真的不方便,衣服兜里都装不下。至此之后,家里的通讯设备就开始更新换代了。BB机、家里的座机、小灵通、诺基亚西门子手机······直板到翻盖再到滑盖。记得考上大学那一年,爸妈作为奖励给我买了一部触屏的手机,我有了自己的第一部手机。紧接着我有了QQ、微信、微博,开始随时随地的给好朋友留言、回复好朋友的留言。要是饿了就点美团外卖,购物只需网购,出行提前预约,一部手机就能让衣食住行无忧。
绿皮火车——复兴号
记得小学的时候,与父母一起乘着绿皮火车去杭州游玩。当时坐着一节车厢的公交车去火车站买票,那时的公交没有空调,只要1块钱。那是我第一次乘坐火车,那时绿皮火车车速很慢,座位也很硬,但我的心里充满了好奇与喜悦。而如今,乘坐高铁已变得很平常了。只需要通过一部手机,短短一分钟,我们就可以实现网络购票。搭乘带空调的公交车直达高铁站,乘坐高铁到杭州2小时就能到了,车速很快,座位舒适,内心分外骄傲!这就是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
作为一个90后,我和改革开放一起茁壮成长,我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受益者,也要成为参与者、推动者。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相信,沐浴着新时代的春风,改革开放的步伐不会停息,作为青年人,我们不仅收获着改革开放的硕果累累,更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社会的发展变化,紧跟时代脚步。我们要时刻感念前辈们筚路蓝缕的创业艰辛,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把握历史和时代提供的难得际遇,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征程中放飞青春梦想,在实现中国梦的拼搏奋斗中谱写青春华章!
改革开放史感想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改革开放已经经历了40年。这40年中,国家在党的领导和全体人民的努力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些变化也已经深深融入了我们的生活。
第一,在这40年中,整个人类的历史正在发生着十分显著的变化。《未来简史》的作者这样描述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取得的成就“我们靠创造出越来越好的工具与昔日诸神竞争,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甚至可能创造出超人类,不止在工具上远胜过昔日诸神,就连身体和智力也不落后于神”。我们可以观察到曾经在20世纪困扰着全人类的三大问题 饥
荒、瘟疫和战争 已经基本解决,人类目前的中心议题已经转为挑战死亡和享有幸福等更为侧重于人类基本生存问题以上的内容。
第二,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面临新时代的挑战、依靠自身的不懈努力书写了新的篇章。正如____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述,“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
发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从那时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推动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地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在这40年中,党和国家大力支持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依靠其进步不断带动基础设施完善、促进社会整体经济文化事业发展。
【篇四】改革开放发展史党课
改革开放史专题辅导讲稿党课三
今天能够站在这里讲一堂改革开放史党课,我感到很荣幸。我们知道,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历经千难成就的一番伟业。在此期间我们涉过无数险滩、啃下无数硬骨头,这其中无不闪现着“敢想、敢做、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创新精神和特殊时代意义。那么,接下来我将围绕三个方面来讲授我们党领导下的改革开放史。如有不当之处,希望各位多多批评指正。
一、改革开放的业绩与成就。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依旧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当时,农村人口占国家总人口的比重高达X%,并且这些人口可以说是属于绝对贫困人口。再加上社会主义经历了艰难的曲折探索阶段,中国当时的社会经济情势不容乐观。正是在这样一种极端困难的状况下,中国领导和人民开始冷静地反思国家的命运及前途。
X年,一套全新的发展模式应运而生。由此,中国走上了一条不同于以往的探索之路,那便是改革开放之路。对此,总书记曾经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风雨兼程,砥砺前行。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在此前提下,依据国情新变化不断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调整与完善,持续推进改革开放纵深发展。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凭借经济总量世界排名第二的身份,改变了世界对我国古老的看法和态度。
经济质量显著提升。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我国经济以创新、创造、创业联动模式,实现了再升级。在技术创新引擎推动下,已经拥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并成为全球互联网应用业态的领先国家。创新经济的高速发展,使我国经历了从“触电”“触网”到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新基建的巨大变化。
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如今,社会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是转变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表明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已改变社会矛盾的层次,基础性社会矛盾得以破解。
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在改革开放后的四十年砥砺奋进中,我们党充分调动全国各族人民干事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既把蛋糕做大又把蛋糕合理分配,以此解决了亿万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可以说,国民生活水平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实现了质的飞跃。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改革开放助力推动思想文化的开放,中国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得到极大繁荣和发展。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人民精神层面和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充实,社会思想文化包容性与日俱增,国家文化软实力得以极大提升。中国文化在多元多彩的世界文化大舞台上传递出好声音,绽放出华丽色彩。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在X年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此后,我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行动计划,统筹谋划、加强组织,优化科技事业发展总体布局,不断打造出具有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高科技产品,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和速度日益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现有科技水平。在材料学、计算机、通信、制造业等方面,已经领先于世界先进水平。通过成功研制航母、无人机、隐形战机等,我国已在世界上成为不可忽视的科技大国。
民生改革阔步前进。国家进行教育改革,全面普及义务教育。不断加大医疗投入,实施新医疗政策。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施行精准扶贫,彻底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四十年来的民生改革,实现了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助推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同志们,总书记曾指出,中国人民今天完全可以自豪地说,改革开放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伟大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跻身世界发展圈层。不得不说,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找到的适合社会主义中国发展的道路选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的伟大历史性创造。
同时,改革开放也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实践一再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是党和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二、改革开放成功的原因分析。四十年来,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多项经济指标跃居世界第一。总体上来说,中国已从一个农业国转型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大国,也基本完成了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型。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这些成绩的取得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扎扎实实的基础之上。下面,我就改革开放的成功,主要讲四点原因。
(一)发展道路的正确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适合我国国情的独特发展道路,既坚持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又同时兼备中国特色。
其一,在社会主义方向的指引下,中国走共同富裕的发展路子。即使政府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强起来,但最终的奋斗目标依旧是实现共同富裕。由此,国家在扶贫工作上下了很大功夫,制定出台相关政策,采取实施很多举措。旨在通过精准脱贫措施,把中国建成一个没有绝对贫困人口的国家。四十年来,扶贫工作取得巨大成绩。新增就业岗位和受教育机会、改善社会保障、缩小城乡差距等,都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利好结果。
其二,中国的发展道路显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土地公有制、国有企业发展、政府管理经济活动等方面,国家一方面以人民为中心,另一方面坚持一定程度的调控力。同样是采用民主政治模式,但不同于外国的是,中国从自身历史、文化、传统出发,并未照抄照搬三权分立,而是打造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三位一体民主政治模式。在经济领域,中国始终坚持宏观调控,却也给与市场经济极大宽松发展空间。因而既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又能够发挥市场独特的魅力。另外,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源远流长,流传下来的治国学说在当前德治与法治的融合治理矩阵中起到了协调平衡的功效,对秩序与规则之间的关系、社会网络与发展之间的关系等具有相当大的影响。这使得中国制度约束和道德规范呈现出地域特色、国家特征。
(二)经济重心工作的发展。改革开放的重要决策就是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从阶级斗争转到经济发展工作上来,实现了国家工作重点的特大转移。这明确了不论是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还是中国的各级政府,都要狠抓经济发展工作。而且,其他各项工作都服从和服务于这一重心工作。
【篇五】改革开放发展史党课
《改革开放史党课讲稿》
谱写新时期改革开放新篇章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在座的老师、
同学:
你们好。
今天能够站在这里讲一堂改革开放史党课,我感到很荣幸。我们知道,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历经千难成就的一番伟业。在此期间我们涉过无数险滩、啃下无数硬骨头,这其中无不闪现着敢想、敢做、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创新精神和特殊时代意义。借此授课机会,恳请该领域领导、专家、学者提出宝贵意见,以对我党改革开放史进行再探讨、再研究、再阐释。那么,接下来我将围绕三个方面来讲授我们党领导下的改革开放史。如有不当之处,希望各位多多批评指正。
一、改革开放的业绩与成就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依旧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当时,农村人口占国家总人口的比重高达83%,并且这些人口可以说是属于绝对贫困人口。再加上社会主义经历了艰难的曲折探索阶段,中国当时的社会经济情势不容乐观。正是在这样一种极端困难的状况下,中国领导和人民开始冷静地反思国家的命运及前途。
1978年,一套全新的发展模式应运而生。由此,中国走上了一条不同于以往的探索之路,那便是改革开放之路。对此,xx总书记曾经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风雨兼程,砥砺前行。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在此前提下,依据国情新变化不断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调整与完善,持续推进改革开放纵深发展。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凭借经济总量世界排名第二的身份,改变了世界对我国古老的看法和态度。
——经济质量显著提升。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我国经济以创新、创造、创业联动模式,实现了再升级。在技术创新引擎推动下,已经拥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并成为全球互联网应用业态的领先国家。创新经济的高速发展,使我国经历了从触电触网到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新基建的巨大变化。
——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在改革开放后的四十年砥砺奋进中,我们党充分调动全国各族人民干事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既把蛋糕做大又把蛋糕合理分配,以此解决了亿万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可以说,国民生活水平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实现了质的飞跃。
——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如今,社会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是转变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表明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已改变社会矛盾的层次,基础性社会矛盾得以破解。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xx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此后,我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行动计划,统筹谋划、加强组织,优化科技事业发展总体布局,不断打造出具有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高科技产品,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和速度日益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现有科技水平。在材料学、计算机、通信、制造业等方面,已经领先于世界先进水平。通过成功研制航母、无人机、隐形战机等,我国已在世界上成为不可忽视的科技大国。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改革开放助力推动思想文化的开放,中国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得到极大繁荣和发展。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人民精神层面和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充实,社会思想文化包容性与日俱增,国家文化软实力得以极大提升。中国文化在多元多彩的世界文化大舞台上传递出好声音,绽放出华丽色彩。
——民生改革阔步前进。国家进行教育改革,全面普及义务教育。不断加大医疗投入,实施新医疗政策。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施行精准扶贫,彻底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四十年来的民生改革,实现了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助推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同志们,xx总书记曾指出,中国人民今天完全可以自豪地说,改革开放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伟大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跻身世界发展圈层。不得不说,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找到的适合社会主义中国发展的道路选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的伟大历史性创造。同时,改革开放也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实践一再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是党和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二、改革开放成功的原因分析四十年来,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多项经济指标跃居世界第一。总体上来说,中国已从一个农业国转型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大国,也基本完成了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型。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这些成绩的取得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扎扎实实的基础之上。下面,我就改革开放的成功,主要讲四点原因。
(一)发展道路的正确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适合我国国情的独特发展道路,既坚持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又同时兼备中国特色。
其一,在社会主义方向的指引下,中国走共同富裕的发展路子。即使政府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强起来,但最终的奋斗目标依旧是实现共同富裕。由此,国家在扶贫工作上下了很大功夫,制定出台相关政策,采取实施很多举措。旨在通过精准脱贫措施,把中国建成一个没有绝对贫困人口的国家。四十年来,扶贫工作取得巨大成绩。新增就业岗位和受教育机会、改善社会保障、缩小城乡差距等,都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利好结果。
其二,中国的发展道路显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在有制、国有企业发展、政府管理经济活动等方面,国家一方面以人民为中心,另一方面坚持一定程度的调控力。同样是采用民主政治模式,但不同于外国的是,中国从自身历史、文化、传统出发,并未照抄照搬三权分立,而是打造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三位一体民主政治模式。在经济领域,中国始终坚持宏观调控,却也给与市场经济极大宽松发展空间。因而既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又能够发挥市场独特的力。
另外,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源远流长,流传下来的治国学说在当前德治与法治的融合治理矩阵中起到了协调平衡的功效,对秩序与规则之间的关系、社会网络与发展之间的关系等具有相当大的影响。这使得中国制度约束和道德规范呈现出地域特色、国家特征。
(二)市场改革取向的坚持
在经济发展道路上的高速度,取决于中国对市场改革取向的坚持。这是全世界范围内有目共睹的见证和决策。从1978年开始,中国就坚定不移地走上了一条以市场为主导的改革路线。
起初,中国积极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努力搞活商品经济。随之,在意识到市场经济的重要性后,逐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与制度。当然,中国并未彻底将计划体制与制度的东西全盘否定。政府一方面推进市场经济,另一方面也极力促使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新旧两种经济体制和制度共存,进一步发挥融合经济模式的相互补充作用。如此,通过推行渐进式改革,既推进了改革,又得以在动态过程中使计划与市场达到一种比较均衡的状态,从而有力地维护了经济社会稳定秩序。
当前,中国市场取向改革不断进行深化,形成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发展格局。随着中国总体的经济自由度逐步提高,国家的经济改革事业同步向好。而且,国人对市场取向改革的方向已经没有异议了。
(三)经济重心工作的发展
改革开放的重要决策就是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从阶级斗争转到经济发展工作上来,实现了国家工作重点的特大转移。这明确了不论是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还是中国的各级政府,都要狠抓经济发展工作。而且,其他各项工作都服从和服务于这一重心工作。
面对全国上下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中国积极研判海外投资形势,主动寻找投资机会。通过引入大量外资,中国当地税收大幅度增加,新增就业机会不计其数。尤其是沿海地区城市,当地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相应地也同步提升了消费水平和档次。当中国各地掀起争相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热潮之后,各个区域的经济增长都极为明显,gdp增速很少有在10%以下的。即使在广大城郊地区,基础设施也很快建设起来。随后,中国的制造业在城市和农村地区得到了快速发展。
(四)全球开放化进程的融入
在中国改革开放期间,全球的交融程度与日俱增。我国就此不断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友好交往,积极融入全球开放化的进程之中。
第一融入阶段,引进外国直接投资。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中国积极引进外来投资,加强中国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项目。其中,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条件,中国沿海的广东、福建、上海等地发展最快。伴随着工业开发区的大量建立,许多村庄很快就转变为全球的制造基地。较为显著的例子是,东莞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生产基地。直到90年代末,中国引入的外商直接投资达到高峰,基本确定了世界工厂的地位。
第二融入阶段,对接世界贸易规则与产业链。从xx年加入wto开始,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中国完成了世界贸易圈层的接纳和就位过程。中国通过将自身贸易规则与世贸规则相接洽和融通,赢得了西方发达国家贸易规则的接纳。这对于中国更好地融入全球贸易圈是极为有利的。同时,中国同世界在价值链上实现了对接,成为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让世界贸易越来越离不开中国。在全球贸易圈中,中国制造业的真实价值得到了验证和体现。制造业的增加值超过了美国,gdp总量也同时超过了日本。中国终而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大国。
第三融入阶段,借助一带一路战略主动开放。从xx年开始,中国凭借资金、实用技术和专业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与世界其他国家共建一带一路战略体系和机制,促进全球在基础设施、贸易投资、金融财经、人文社会等方面的互联互通,实现相互支持与相互促进的联动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的开放、创新、包容发展,加强文明对话,最终构建起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进程开局良好,效果不错。
三、改革开放的未来思考世界的发展形势是波谲云诡的。在座的很多人听到课程这个进度的时候,不禁会想中国的改革开放下一步如何发展。当然,这个问题我也不止一次地扪心自问过自己。在我看来,中国的改革只能继续深化,开放的大门也绝对不能关闭,而应越开越大。
第一,中国要向国人、世界表明改革开放的坚定意志决心。中国已不再是近代史上唯唯诺诺、受人摆布的东亚病夫,已然是巨型世界发展中大国。我们有理由自豪和骄傲,但也更要有相应的底气和行动。中国要进一步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创造出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不断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主动增加并扩大进口渠道与途径。中国要以实际行动打开全新升级的对外开放格局,用高度的民族自信推动经济全球化并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第二,中国要通过新一轮扩大开放来为全球经济化树立中国榜样。面临世界保护主义逆流冲击和封锁,全球经济化和自由贸易亟需国际社会共同坚守。对此,中国要采取高效手段和措施,创造更加开放的条件。正如xx总书记所指出的,在实施扩大开放重大举措时,要秉持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的精神尽快落实。须知,扩大开放的举措都由中国自主决定,绝不能受第三方因素影响。那么,中国务必要尽快使开放政策落地开花,为世界各国升级开放打样儿。
第三,中国要勇于打破国际固守保护主义和精致利己主义的零和思维战略桎梏。中国基于自身发展需要,自主作出这样的战略抉择: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这不单单是中国针对自我发展的声音,更是对全球经济化的威胁元素发出的呐喊和警告。针对某些将一国利益凌驾于世界利益之上的竞争对手,乃至敌人或破坏者,中国要敢于发声,呼吁世界他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对话,增进相互了解,实现文明交流互鉴,千方百计地杜绝对抗与损害。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中国要以实际行动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坚持开放融通、互利共赢,造福各国人民。
同志们,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总目标,就是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对我国的改革开放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需要我们国人为人类社会和平与发展重大课题提供中国方案;需要我们国人把握和平合作,变革创新的时代潮流;需要我们国人加大改革开放力度,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同志们,xx总书记曾经说过,我们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在新时期新时代,我们要推动对外开放再扩大、深化改革再出发。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全球影响力日益上升的新兴国家,需要打开国门进入世界。同样,庞大的世界市场也需要中国的加入与经营。我们要向世界宣示新时代中国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坚定意志和重大举措。
同志们,新时代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号角已经吹响,与世界交融发展的新画卷已经展开。我们继往开来、与时俱进;我们改革开放的发展永不止步;我们需要同世界各国一道努力,共同参与全球治理,共同分享改革开放成果,共同推动世界大家庭发展进步,共同谱写新时期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篇章。
这节课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内容仅供参考
下一篇:2022年讲党课如何选题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