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党建“双创”工作申报书4篇
新时代高校党建“双创”工作申报书4篇新时代高校党建“双创”工作申报书 江苏省“双创团队”申报书 团队领军人才姓名 所从事专业或产业领域 申报单位名称(盖章) 所在地区 市 县(市、区) 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时代高校党建“双创”工作申报书4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新时代高校党建“双创”工作申报书
江苏省“双创团队”申报书
团队领军人才姓名
所从事专业或产业领域
申报单位名称(盖章)
所在地区
市
县(市、区)
单位地址
邮编
联系人
电话
传真
申报日期
年
月
日
江苏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2015年
填表须知
一、本申报书适用于申报江苏省“双创团队”填写。二、申报书中有关栏目需选择填写的,请在相应的“□”内打“√”。三、申报书内容要逐项填写,实际内容不发生的,请注明“无”;有字数限制的,应严格控制在限定字数以内。四、本申报书和真实性承诺书、创新创业计划书及相关附件材料合订成册形成申报材料,一式三份。
一、团队总体情况
团队类别
□创业类
□企业创新类
□事业创新类
1.1团队人员构成
总人数(人)技术职称
正高级
40周岁以上40周岁以下(含)
副高级
其他
学位
博士
硕士
其他
1.2团队领军人才、核心成员基本信息
序号
姓名
性别
国籍
出生年月
学历学位
职务/职称
研究领域
来苏工作时间
序
项目
号名称
1.3近五年团队承担主要创新项目(5项以内)
项目性质及来源
项目经费
起始年度
终止年度
团队承担人员
1.4近五年团队重要获奖情况(5项以内)
获序奖项号目名
称
奖励名称
奖励等级
授奖单位及国别
奖励年度
团队获奖人
排名
1.5近五年团队申请及获授权专利和其他知识产权情况
已授权专利:共
项,按重要性填写,总共不超过10项。
序号
专利或著作权名称
授权国家
专利或授权著作权号公告日
团队拥有人
排名
已申请,但尚未授权专利:共项,按重要性填写,总共不超过5项。
序号
专利或著作权名称
申请国家
申请号
申请日期
团队申请人
排名
1.6其他重要业绩成果
1.7团队成员间专业结构、关联性和互补性情况
二、团队领军人才基本情况
姓名学位职称身份证或护
照号
性别专业学科领域
国籍
出生年月
执业资格有无海外学习
或工作经历
照片
来苏前工作地来苏后在引进单位
担任职务
来苏前工作单位是否全职(已参加社保)□是□否
来苏时间
年薪(万元
申报单位给予)
薪酬
月均(万元)
移动电话
申报单位代扣代缴个人所得
税
总计(元)
月均(元)
入选省级以上是否入选国家“千人计划”
如“是”
入选年度
引才计划情况
□是□否
是否入选省“双创计划”□是□否
如“是”
是否入选省“博士计划”□是□否
如“是”
是否入选“江苏特聘教授”□是□否
如“是”
是否入选“江苏特聘医学专家”□是□否
如“是”
入选年度
计划名称
入选地方引才计划支持情况
申报省份类别
入选年度
入选年度
入选年度
入选年度资助金额
计划级别(万元)
□市级□县级
资助金额总计(万元)省主管部门认(下拉列表选择)可的其他条件
入选年度
起止时间
学习(从本科起)和工作经历学校或工作单位
身份或职务
取得学历(学位)和资质证书情况
证书名称
发证机关/单位
发证时间
以往所从事工作的经历和业绩
(应重点反映其创业或创新经历与业绩,限800字内)
三、团队核心人员基本情况(每人一表)
姓名学位职称
身份证或护照号
性别专业学科领域国籍
出生年月
执业资格有无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
照片
来苏前工作地
来苏后在引进单位担任职务
来苏时间
申报单位给予薪酬
年薪(万元)月均(万元)
移动电话
来苏前工作单位是否全职(已参加社保)
以申报单位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总E计-m(ai元l)月均(元)
□是□否
是否入选国家“千人计划”□是□否
如“是”
入选年度申报省份
类别
入选省级以上引才计划
情况
是否入选省“双创计划”□是□否
是否入选省“博士计划”□是□否
如“是”如“是”
是否入选“江苏特聘教授”□是□否
如“是”
是否入选“江苏特聘医学专家”□是□否
如“是”
入选地方引才计划支持
情况
入选年度
计划名称
入选年度
入选年度
入选年度
入选年度
计划级别
资助金额(万元)
起止时间
□市级□县级
资助金额总计(万元)学习(从本科起)和工作经历
学校或工作单位
身份或职务
取得学历(学位)和资质证书情况
证书名称
发证机关/单位
发证时间
以往所从事工作的经历和业绩
(应重点反映其创业或创新经历与业绩,限800字内)
四、团队所在单位基本情况
单位名称单位类型单位地址单位负责人单位联系人法人证书代码单位主要研发方向和特色团队将实施的项目(限800字内)
□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医疗机构□企业□其他
负责人电话联系人电话
团队项目对本单位发展的作用和意义(限
800字内)
单位在职人数
其中(单位:人)
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博士硕士人
本科
其他
近年来承担省级以上创新
项目情况
项目名称
项目编号立项批准部门
(团队所在单位为企业的补充填写下表)
企业名称营业执照注册号
是否上市公司上市公司代码
法定代表人
纳税人识别码□是□否
上市时间
是否为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
注册资金社保代码项目产品产业领域上市地点□是获国际认证□否情况
万元
产业领域
□新能源□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软件□物联网□服务外包□现代农业□文化产业□其他
重大研发机构
□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企业重点实验室
□企业研究院
□软件企业技术中心
□企业院士工作站
□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创新实践基地)□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其他
总股本资金
公司股本结构
(万元)风险投资公司投资
团队资金投入(万元)
风险投资公司名称
知识产权作价
(万元)投资金额
持股比例
万元
%
总资产
其他万元
投资金额
贷款总额
万元万元
占公司总股本比例%
信用等级
科技投入与效益情况研发投入
2012年万元
2013年万元
2014年万元
高科技新产品销售收入实现税收
参加社保人数
万元万元
人
万元万元
人
万元万元
人
五、地方和单位对团队支持情况
(包括对团队已支持情况、下一步拟配套资金、安排专职服务人员等支持措施,限800字内)
六、推荐意见
申报单位推荐意见
省辖市主管部门推荐意见
盖章年月日
盖章年月日
市人才办推荐意见(省部属院校、事业单位不填此栏)
省主管部门推荐意见
盖章年月日
盖章年月日
篇二:新时代高校党建“双创”工作申报书
附件5
广东省新时代高校党建“双创”工作申报书
□全省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全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全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广东省新时代高校党建“双创”工作申报书
学校名称:项目负责人:联系电话:填报日期:
广东省委教育工委2019年6月
一、基本信息
负责人
姓名
职务/职称
联系人
姓名
职务/职称
联系地址建设单位
(学校/院系/支部)
创建类型
□全省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全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全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项目建设起止年月
2019.8—2020.8
办公电话办公电话/手机
二、工作基础
[包括:本单位党建工作体制机制、组织机构、专职队伍情况,出台的重要政策、重大安排、重点举措,取得的进展成效、工作经验、标志性成果等。可附页。]
—1—
三、建设计划
[包括:两年建设周期的总体思路、建设目标、建设方案,各年度工作目标、工作计划、工作举措,经费预算(示范校按每年5万元、标杆院系按每年1万元、党建样板支部按每年0.2万元,分别列出年度预算和两年总预算)等。思路、目标、计划和举措要科学合理、重点明确。可附页。]
—2—
四、预期成果
[包括:分别列出各年度的预期工作成效、预期创建成果和预期推广成绩,每年度具体成果至少列明2项。可附页。]
—3—
五、工作保障
[包括:配套政策、资源投入、软硬件设施、经费支持、条件保障等。可附页。]
—4—
六、学校党委意见
[应明确说明是否经过学校党委研究,是否同意申报。]
负责人(签章):
七、省委教育工委审批意见
(加盖公章)年月日
负责人(签章):
有关支撑材料另附。
(盖章)年月日
—5—
篇三:新时代高校党建“双创”工作申报书
单位盖章五地方对引进人才提供支持情况地方政府及所在创业载体对创业企业及人才给予场地生活资金等支持情况限400六推荐意见市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或市有关部门推荐意见
XX市“双创计划”申报书
(企业创新人才类)
引进人才姓名
申报单位名称(盖章)
所属镇街(园区)
单位地址
联系人
电话
传真
申报日期
年
月日
XX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2019年
填表须知
一、本申报书适用于申报企业创新人才类填写。
二、申报书中有关栏目需选择填写的,请在相应的“□”
内打“√”。三、申报书内容要逐项填写,实际内容不发生的,请注明
“无”;有字数限制的,应严格控制在限定字数以内.四、申报书第一部分“引进人才基本情况”中,“取得学历
(学位)和资质证书"一栏,有关学历(学位)证书只填写最高学历(学位).
五、本申报书一式三份,与其他申报材料合订成册。
一、引进人才基本情况
姓名学位职称身份证或护照号
承担项目
性别
出生年月
专业学科领域
国籍
执业资格
有无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
承担项目经费(万元)
承担项目时间
照片
来泰前生活和工作地
来泰前工作单位
来泰后在企业担任职务
是否全职(已参加社保)□是□否
来泰时间申报单位给予
薪酬
入选引才计划情况
移动电话
年薪(万元)
月均(万元)
申报单位代扣总计
代缴个人所(元)
得税
月均
(元)
入选年度
是否入选国家“千人计划"
□是□否
如“是”
申报省份类别
是否入选省“双创团队"
□是□否
是否入选省“双创人才”
□是□否
如“是"入选年度如“是"入选年度
入选年度
计划名称
计划级别
资助金额(万元)
入选地方引才计划情况
□县级□园区级
资助金额总计(万元)
起止时间
学习(从高中起)和工作经历学校或工作单位
身份或职务
取得学历(学位)和资质证书情况
证书名称
发证机关
发证时间
来泰实施创新的科技成果所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情况
名
称
专利或软件著作权号
本人权益
获省级以上科技奖励情况
奖励名称
颁奖单位获奖时间本人排名
以往从事研究开发工作经历和业绩(主要介绍创新人才以往作为主要完成人承担有关研究开发任务的情况,包括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所取得成果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限1500字内)
二、引进人才的作用和贡献
(主要反映引进人才承担的工作、预期取得的成效和近三年的目标,限800字内)
三、引进人才企业基本情况
单位名称注册资金营业执照注册号是否上市公司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情况
法定代表人
万元在职职工数
人组织机构码
纳税人识别码
社保代码
□是□否上市时间地点
上市公司代码
(□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实验室
(□国家级□省级□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级□省级□市级)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级□省级□市级)企业技术中心
(□国家级□省级□市级)企业院士工作站
(□国家级□省级□市级)企业博士后工作站
(□国家级□省级□市级)企业研究生工作站
引进人才项目领域
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高端装备制造及高技术船舶□节能与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化工及新材料□其他
科技投入与效益情况
研发投入
项目产品销售收入
实现税收
2016年万元万元万元
2017年万元万元万元
2018年万元万元万元
参加社保人数
近两年来承担省级以上重大科技计划项目
情况
高新技术产品获奖情况
人项目名称
人
人
计划项目编号
产品名称
奖项名称
获奖时间
获国际认证情况
认证名称
认证机构
认证时间
四、企业对引进人才提供支持情况
年薪(万元)绩效提成
(其他支持情况,限400字内)
股权
以上及所附有关引进人才本人和引进单位情况完全属实。
引进人才本人签字:
单位负责人签字:
单位盖章
年
月日
五、地方对引进人才提供支持情况
(地方政府及所在创业载体对创业企业及人才给予场地、生活、资金等支持情况,限400字内)
六、推荐意见
镇街(园区)党委推荐意见
盖章年月日
篇四:新时代高校党建“双创”工作申报书
自提出培养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起学校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整体推进和局部突破方式的改革平台模块444实践教学体系第二课堂教育创业教育大学生科技竞赛创新及奖励学分学生科研和本科生综合导师制等从不同的视角开展双创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每一项政策制度的出台都经过较为成熟的研究每一项政策措施的执行和实施又引发新一轮的思考在这一些思考中形成了双创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
附件2:
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申请书
项目名称:“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经管类人才培养为例
主持人
:
主持单位: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传真:合作单位:电子邮箱:
二○○七年九月制
二、立项依据:(项目的意义、现状分析)
项目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坚定不移地走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之路。这是省委从我省正处于全面提升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关键时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攻坚阶段的实际出发,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继续走在前列的奋斗目标而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是浙江人民在创新创业伟大实践中锻造形成的浙江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浙江继续走在前列,再创发展辉煌的必然选择。坚定不移地走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之路,就是要在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丰富人民群众自强不息、创新创业与党和政府与时俱进支持人民创新创业良性互动的浙江经验,大力弘扬以创新创业为核心的浙江精神,努力创造继续走在前列的更加辉煌的发展新篇章。高校是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基地,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要培养既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又能引领经济社会发展高素质人才,创新创业就是“引领”作用的主要表现。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学校要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要通过传播知识、传播科技、传播文化,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学校还要创造知识、创造科技,以自己的基础和敏感,努力站在科技前沿,不断向社会输送新知识、新成果,同时培养出能引领经济社会前行的“双创型”人才。既能创新、又能创业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发展需要是人们最高层次的需要,是人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自我价值的欲望和追求,它包括劳动、学习、创造等的需要。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正在深刻变化着,高校大学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大学生作为建设祖国未来的接班人,他们迫切希望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因此,以创新创业为主要特征的自我发展成为大学生主要需要。
现状分析:
1.对创新和创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尚未真正到位。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创新和创业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但创新和创业教育尚未变成高校师生员工的共同行动。原因是管、教、学三方的认识尚未真正到位。一些管理者认为,现在学校扩招,教育资源严重不足,能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就不错了;一部分教师还未认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觉得现在生源质量下降,传统意义上的学习质量都难以保证,还谈什么创新创业?大多数学生则在应付着各种考试,能否创新那是走上工作岗位以后的事。既然管、教、学三方的积极性都不高,创新创业教育自然难以开展。2.“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确立。多年来,创新和创业逐渐成为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指标,各种政策、制度和措施在不断的出台,但人才培养模式仍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一是各种政策、制度和措施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体系,而只是在传统培养模式基础上的局部修正和补充;二是形式重于实质,在“双创型”人才培养中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3.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强有力的目标导向。尽管社会普遍关注创新创业教育,但由于缺乏目标导向,创新创业教育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一是长期以来创新创业教育还没有真正纳入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范围,在教师岗位聘任、职称晋升等待遇上还没有和创新创业教育挂钩。至于学生方面,传统单一价值评判模式的考核制度和考核方法依然在教学领域保持着轨道惯性,成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双创型”人才的“瓶颈”,阻碍着人才能力和素质的提高。4.创新和创业教育缺乏合格的师资。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在高校的师资在知识更新和学历层次上已经得到很大的提升。但是在新教师队伍中,仍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做过真正意义上的科研,没有经历过实际工作的锻炼,没有直接参与过产品的研发和改进,因而他们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没有多少心得体会,自然难以适应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三、项目实施方案及实施计划
1.具体改革内容、改革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改革内容及目标
创新是创业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创业基于创新,创业推进创新,培养融创新与创业为一体的“双创型”人才是当今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双创型”人才的培养,首先是在优化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明确“双创型”人才的目标导向,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和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模式。基于“双创型”人才的特征,实践教育和第二课堂教育将在人才培养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双创型”人才质量评价标准体系和考核方式也将随之改革。培养“双创型”人才的基础在教育,这就需要一支具有“双创型”特征的教师队伍与之相配套,“双创型”人才的培养还要有一个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来保障。(一)转变教育理念,实现创新创业的一体化教育创新与创业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创新是一个从新思想的产生到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或服务的发现、发明和设计的过程。创业是一个发现和捕捉机会并由此创造新产品或服务和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创新注重价值发现,创业注重价值实现。创业与创新有着必然的联系,创新是创业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创业活动的最核心要素和最本质的特征,是创业的灵魂和关键,也是创业可持续性的保障。但是创新并不必然导致创业活动,创业也并不等于创新。创新活动存在多样性,并不是所有的创新都适合于创业活动,也并不是所有适合创业的创新都会转化为创业活动,创业需要高潜质的创新。创业活动也存在多样性,包括创新型创业、模仿型创业、复制型创业。任何不基于创新基础的“创业”,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所以,创业基于创新,创业推进创新。大学应努力培养融创新与创业为一体的“双创型”人才。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是一个辨证统一体,两者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等创新素质以及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活动,注重的是对人的全面发展,是对每一个学生的基本要求,是一种普及性教育。除个别有针对性的环节外,创新教育基本上没有自成体系的、独立的教学环节和内容,而是存在于日常教学过程中,存在于每一个环节、每一门课程、每一节课堂之中,体现为创新的教学内容、创新的教学方法等。创业教育是开发和提高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形成初步的创业能力、掌握创业基本技能的教育活动,注重于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创业教育具有自成体系的、较为独立的教学体系,有独立的课程和训练环节,需要由学校为学生单独组织相关教学。并不是每一位学生都会从事创业活动,所以,创业教育往往实行普及性与选择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实施。但是,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目标取向是基本一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具有互通性,教学功能和作用也基本相同。同时,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都作用于同一培养对象,是以不同的角度和层次构建培养对象更为合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更重要的是,创新与创业之间存在内在必然联
系,使得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也具有内在联系的必然性。所以,“双创型”人才的培养应实现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一体化。(二)优化培养目标,明确“双创型”人才的目标导向目标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巨大的导向作用,职业生涯规划是学生成长、成才和成功的起点。通过确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内容和实施途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思想意识、学习规范和学习动因,帮助学生树立理想和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学会选择与规划,引导学生个体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双创型”人才的目标特征基于二个方面:一是“双创型”人才的一般特征。“双创型”人才应具有扎实的知识根基和较完备的知识结构;具有良好的自主学习、再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具有典型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意志;具有敏锐的洞察力、独到的思维方式,善于判断和把握机会;具有高超的创新能力,实践、实施和拓展能力;具有优秀的团队精神、合作能力和社会竞争力。二是专业人才的行业特征。以经管类人才为例,经济管理是人们在各类各种经济活动中,对人、财、物及技术等各种要素资源进行合理组织和有效调配,以达到经济活动的有效运行和有效产出,既涉及管人、管事,又涉及管财、管物。所以,经管类“双创型”人才需要在“懂经营、善管理”的基础上具备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服务创新的能力,并能捕捉机会实现创新成果的潜在价值。(三)优化培养模式,建立“双创型”人才培养机制人才培养模式是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及与之相匹配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教育过程和方式。“双创型”人才需要广博的知识面、良好的的知识结构、扎实的知识根基,需要有一种能根据个性爱好激发学习兴趣、近距离或零距离接触社会生活的多元培养方式。一是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多层次的人才需要,以及学生个性差异而产生的对教育需求的不同,积极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由学校培养与学生自我发展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校内理论教学、模拟教学与校外实践教学相结合、国内经济社会形势教育与国际背景教育相给的开放式教育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校、社会在“双创型”人才培养中的多元作用。二是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机制和自我发展机制。尊重学生的选择、兴趣和爱好,扩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规划自己的学习计划,进一步完善弹性学制、分流培养、分级教学、分层教学,扩大学生自主选专业、自主选教师、自主选课程的空间。三是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首选是要加强通识教育,奠定厚实的基础;其次是要拓宽专业口径,增强专业适应性;再次是增设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课程,培养学生多学科知识结构,提高人文底蕴和科学素养;四是引进发达国家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五是追踪学科发展前沿,紧跟科学技术发展和经济社会形势发展;六是设置创新创业教育模块或体系,有针对
性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七是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四)创新教学方法,完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是制约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培养“双创型”人才离不开改革与创新,以教育理念的创新,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技术的全面创新。教学方式必须实现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型向知识传授与创新、与实践相结合,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并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造性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方式转变。一是强调教学内容的超前性、新颖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最新的知识,了解世界最新发展动态,使学生的知识层次和结构与世界发展先进水平趋于同步,这样,才可能使学生在现有的水平基础上实现创新和突破。这就要求加大科研促教学的力度,把更多的科研成果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运用于教学实践。二是强调学生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的训练。知识是十分复杂的,难于直接由他人传递,在很大程度上,知识是由认知主体主动构筑的,其构筑过程就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是十分重要的,而且学习过程比学习的结果更为重要。知识又具有社会性,是内含在团队或共同体中的,更多地使用合作与对话的方式更有助于教学的提高。所以,要摒弃传统的以讲授式为主、仅适应知识传承的课程教学方法,积极推行问题式教学法、探讨式教学法,使教师主导的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探究的场所,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训练学生独立思维能力,激活学生创新思维,强化现代经济学规范的培训,加强学生问题意识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三是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知识是与其形成的情境脉络紧密联系的,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要关注真实世界的情境,强调将知识置于其发生和应用的真实世界的情境之中。所以,在开展理论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课程实践。首先是要大力推行案例教学法。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一系列实际存在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掌握有关的专业技能、知识和理论;其次是要广泛运用模拟教学法,运用模拟器或模拟情境使学生在接近现实情况下扮演某个角色,并和其中的人或事产生互动,以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以培养学生资讯获得、动作技能和决策等能力;三是普及推广“实战”教学法,在一个真实的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中,使学生在现实情况下扮演某个真实的角色,开展业务工作,以达到真实的学习目的,包括课程设计、课程调查、课程实习、课程实践等。(五)强化实践教育,建立融校内模拟与校外实践于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育既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个教学环节。以职业技能训练为主要内容,以实践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采用教师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主要教学方法,是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理论应用于实际的重要渠道。所以,强化实践教育,是培养学生“双创”能力的重要环节。一是立足能力培养系统性地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在继承传统内容的基础上创新,通过对原有实践环节的整合,实现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整体优化,确立以课程实践、调查实习、论文设计和
课外实践四个环节为重点,以公共实践、学科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四个逐层递进的阶梯为层次的,坚持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把实践教学贯穿到本科阶段的整个学习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这一体系有二个基本特征:一是开展系统性实践教学,二是实践教学纳入整体培养方案,并占较大的学习份额。二是不断更新和优化实践教学内容。为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更新和优化实践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实验教学大纲,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开放性、创新性实验内容,确保学生在实验教学环节中得到充分的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训练;不断扩大学生的自主实验,由学生自主选择实验方向,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实验设计,自主确定实验内容、方法、步骤,独立完成实验全过程,以增强学生进行创造性实验的能力。三是加强以毕业设计(论文)为核心内容的科研训练。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为了保证并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严格选题申报与审查制度,明确要求选题紧密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生产实际、社会工作等,同时提高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的更新率,保证题目的先进性、新颖性。四是引社会进学校,加强校内模拟实践基地的建设。在校内设立一体化的、综合性、设计性实训教学平台和校内学生创新创业实习的模拟实践基地,如税务大厅、模拟银行、模拟股市、ERP实验教学平台,使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在一个仿真的环境中,开展模拟实践教学活动。在加大投入,不断改进和完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硬件条件的同时,应注重充分发挥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开展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尝试,注重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应创造和模拟工作现场的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内容的设计,在实习中注重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加强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训练。五是推学生出校门,加强与社会工作、生产、科研的结合。加强校企合作,开拓校企合作新模式,使学生在一个真实的环境中,扮演一个真实的角色,开展真实的实践教学活动,根据学生实习、就业、创业基地一体化建设的思路,建立与企业单位,特别是民营企业的战略合作关系,逐步扩大合作的力度和深度,为学生创造更多与社会实际工作、生产、科研进行结合的机会。(六)强化第二课堂,建立“双创型”人才培养第二通道“第二课堂”以其教学组织的灵活性、管理的开放性、资源整合的广泛性、资源配置的自主性等方面凸显它的优势,是“双创”教育的有效途径和载体。“第二课堂”较少受时间和场地的限制,更注重的是实践和运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团队的组成及能力的培训过程跨学科、跨专业,知识交叉、渗透互补,具有综合性;运作过程中,有分工、有协作,取长补短,能力互补,凸现团队精神;与社会接轨较为紧密,有助于提高学生社会化程度;为学生提供了自由的思维空间,能够创设一种特殊的文化环境来实现“环境育人”的功能,达到“第一课堂”以外的教育目的和效果。这种教育目的和效果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并逐步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增强学生的
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双创”意识和思维,提高学生的“双创”能力。一是开展“双创论坛”活动以激发“双创”意识和“双创”冲动。学校应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为学生组织高质量的“创新创业报告”、“创新创业论坛”、“企业家课堂”和“成功校友创业成功报告会”等活动,用专家、教授、企业家丰富的知识和独到的见解及成功的创业历程,激励学生、鼓励学生,增强学生创业的信心和决心。二是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的科研积极性,浓厚学校学术氛围,学校应建立学生科研课题管理制度,加大经费投入,鼓励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鼓励教师吸收本科生参与课题研究;为学生提供更多学术讲座、学术讨论机会。有重点地扶持学生学术性社团的建设,充分利用院系的学科优势发展学术性社团,积极鼓励学生办好学术性学生刊物。三是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努力推动大学生科技竞赛,创造更加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教育空间。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竞赛活动,鼓励学生动手实践,积极参与设计创新竞赛活动,使学生更多、更早地参与到科研、生产等工作实际中去,增加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机会。同时,以“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为载体,结合学生的社团活动积极开展创业竞赛、模拟创业实践,集中展示学生的创业成果,科学评价学生的创业能力,积极帮助学生吸引风险投资,适时推出比较成熟的创业团队和创业项目,完成学生创业从学校到社会的顺利转化。四是通过学生的“班团组织”、“社团组织”、“勤工助学服务中心”、“大学生创业中心”等组织,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训练”、“创业研讨”和“创业模拟”等活动,锤炼创业者的心理品质。五是积极开展校内“创业实践”活动以培养创业实践能力。整合校内教学资源,开辟用于学生创新、创业的开放性实验室或创新实验室,围绕学生创业内容和项目,充分挖掘和开辟校内创业市场,市场化运作社团活动和项目化运作社会实践、大学生勤工助学等活动,作为大学生校内创业的实践载体。(七)改革考核方式,建立科学的“双创型”人才质量评价标准体系“双创型”人才培养是以培养学生的“双创”意识为突破口,以培养“双创”精神和“双创”能力为重点和目标的一个过程。质量考核是确保教学活动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当只有考核目的、内容、方式、方法与“双创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目的相一致时,才能对“双创型”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准确的评价。否则,培养出的学生高分低能、适应能力差、墨守陈规,无法适应社会需要,达不到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质量考核与人才培养是相互作用的,人才培养需要依赖科学的考核制度,而人才的培养反过来又能促进科学的考核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一是树立科学考核观,端正对考核目的的认识。考核观实际上是教育观的反映。考核应着重强调人的整体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不仅要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考核的引导作用,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
力、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能力及心理素质、协作精神等。考核的目的是促进能力教育、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促进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因此,考核方式的改革要强化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考核。二是改革课程考核内容和方式,确立以检测能力、素质和创新因素为主体的考试内容与评价标准。以偏重于对知识记忆的考核内容和评价标准转变为针对学生的能力、素质与创新因素进行检测,考核内容要尽量具有挑战性、竞争性,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欲望、创新激情,能激励学生不遗余力地去探讨、钻研;在评价标准上,把创新因素作为最主要的评判指标。以素质和能力培养为目标改革考试题型,减少客观标准试题的比例,加大综合、分析等主观试题的分量,突出对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考核,多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求新求异。采用开放式、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建立以开卷考核、分散考核、过程考核等为主要形式的考核方式。三是改进学生综合测评考核办法,将“双创”精神和能力纳入考核指标体系。为把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具体化作为对学生日常行为的导向,运用科学、公平、合理、全面的评价标准,对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的表现情况进行记实量化和综合测评,激励先进,鞭策后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许多高校建立了学生量化综合测评考核办法。为进一步强化目标导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研究型学习,强化培养具有“双创”意识和能力的人才中起到正确而有效的“指挥棒”作用,学生量化综合测评考核体系应补充和完善“双创”因素,在德育记实测评中应补充“双创”意识和精神的测评,智育记实测评应补充“双创”能力的测评。(八)优化师资结构,通过内培外引建立一支“以专为主、专兼结合”的“双创型”师资队伍培养“双创型”人才的基础在教育,关键是需要有一支具有“双创型”特征的教师队伍。“双创型”教师要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和健全的人格特征、创新创业的教育观、完备的知识结构和职业技能、较高的教学监控能力和较强的管理艺术;能吸收最新教育科学信息,创造性地发现和提出现实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创造性地计划、组织与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有独到见解并发现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新规律和新方法,能实践运用教育科研成果,善于把教学工作与科研课题的实证研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一是实施人才培养工程,提升存量师资队伍素质,并使部分教师成功转型。加大对中青年教师培养的力度,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逐步形成高学位、高职称、高水平、低年龄的“三高一低”群体优势,完善教师进修、访学、公派出国等相关制度,到国内外知名大学访学、进修,奠定坚实的知识根基和完备的知识结构,并追踪学科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前沿,建立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科研团队;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多渠道、多途径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业务水平。同时,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师资培训,聘请创业教育专家开设创业师
资短训班,传授创业理论、知识、技能及创业教育方法;鼓励教师到机关、企事业单位进行社会实践或挂职锻炼,特别是一些实务类课程的教师;对一些模拟仿真系统的实践教师,应鼓励其与企业、证券公司、社会中介等联手,从实际工作中提取研发适合教学要求的模拟仿真系统。对有条件的教师,允许其进行社会兼职或创业实践。二是进一步加大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逐步实现师资队伍的多元化。采取特殊政策引进国内知名的高层次的学科专业带头人和学科建设方面的领军式高级人才,积极引进具有国际教育背景的学科专业带头人,努力形成一支符合学校定位和学科专业建设需要的学术团队,提升学校整体的科技创新能力。加大有实践经验人才的引进力度,以快速提升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逐步建立新进教师的实践制度,要求新引进的教师具备数年的社会实践经历,并作为应用型师资的必备条件。加强与企业家的合作,充分吸收、利用社会创业资源,特别是经管类学校,更可以聘请创业成功人士、企业家、职业经理、投资专家、管理专家担任学校兼职教授,或不定期地到学校进行演讲、开办讲座,使“双创型”师资队伍多元化。(九)建立保障机制,完善“双创型”人才培养的组织管理体系“双创型”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学校各级领导的重视,各部门的支持和配合,特别是作为教学主体的学校各级各类教学单位和部门,要充分发挥“双创型”人才的培养功能,以创新和勇于付诸行动的精神,建立健全的“双创型”人才培养保障机制。一是健全组织机构,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中心,负责全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加强对“双创”教育的组织、协调和管理。二是健全规章制度,制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意见,将“双创”教育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管理。三是设立“双创”专项基金,对学生的“双创”活动进行专项资助。
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是创新创业的辩证关系。要开展创新与创业的一体化教育,首先要理清楚创新创业的关系。创新与创业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有着必然的联系。创新注重价值发现,创业注重价值实现,创新是创业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但是创新并不必然导致创业活动,创业也并不等于创新。本课题旨在通过研究,对创新和创业的关系进行系统性分析,有助于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具体安排。二是合理确定“双创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培养目标不仅是具体的,而且是可操作的。就理工类人才“双创型”培养目标较为明确,但作为经管类“双创型”人才的目标比较难确定,一是创什么新,二是创什么业。本课题旨在通过研究,对大学生的创新特点和创业特点进行系统性研究,有助于确定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具体方向。三是研究分析“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较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也仍有一些值得今天继承,但对“双创型”人才的培养缺乏有效支撑。改进的方法有二种,一是拼盘式改进,二是颠覆式调整。本课题旨在通过研究,分析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这一研究有助于确定人才培养模式如何进行转型。四是研究确立学生自我发展机制。“双创型”人才的培养既要靠外在机制,也靠内在机制,即学生自我发展机制,这是一种基干由学生动机水平而产生的“双创”需求形成的自我学习机制。本课题将在学生自我发展机制的建立上也作一些研究。五是“双创”教育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具体落实。即设计出具体的“双创”教育培养方案,涉及到从教学计划、教学环节、课程体系到教学过程、考核评价的全过程,要求具有操作的可行性和合理性,这是“双创”教育能否成功推进的关键。本课题旨在通过研究,确立“双创”教育的具体落实措施,便于“双创”教育的顺利实施。六是建立“双创型”师资队伍。高校师资队伍一般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但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相对较为薄弱,这源于现有高校教师的职业特征,但这一特征是可以改变的。本课题将对“双创型”的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出一些措施建议。
2.实施方案、实施方法、具体实施计划(含年度进展情况)及可行性分析
实施方案及实施方法:
1.对“双创型”人才的需求源进行调查,从企业、公司等用人单位的角度提出“双创型”人才的培养规格、质量要求和评价标准。2.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从学生的角度研究一种可接受的、也是期望的培养模式,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愿望设计出自己的发展方向。3.对“双创型”人才培养的实施者,即任课教师、指导教师进行调研,广泛听取教师对传统培养模式的总结和对新模式的建议。4.对兄弟院校(特别是财经类院校)进行考察学习、调研,充分吸取兄弟院校“双创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和成功经验。5.对我校多年来实施的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成效进行总结分析。6.基于现有文献,对“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理论研究,运用系统论、方法论对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第二课堂、教学考核等进行全方位的研究。7.召开“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专题研讨会。8.结合工作实际开展课题研究,对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进行试点,对试点成效进行总结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研究成果。
具体实施计划:
1.2008年1月——2008年3月:收集整理资料,进行课题前期规划,完成课题总体框架设计。2.2008年4月——2008年7月:到省内外有关兄弟院校(主要是财经类院校)进行考察学习、调研。3.2008年7月——2008年8月:设计问卷调查表,完成对用人单位、学生和任课教师的问卷调查,并完成资料的整理和分析。4.2008年9月,召开人才培养模式专题研讨会。5.2008年10月——2009年4月,完成课题报告初稿,并将研究成果运用于浙江财经学院2009级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和实施。6.2009年5月——2009年8月,课题组讨论修改课题主报告,呈给有关专家听取意见。7.2009年9月——2009年12月,通过人才培养的改革实践反馈,再次修改课题报告,最终完成课题结题报告。
可行性分析:
本课题研究源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坚定不移地走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之路,这是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继续走在前列的奋斗目标而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党中央、国务院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和浙江省“两创”战略的实施从客观上提出了对“双创型”人才的需求。高校是人才的培养基地,要培养既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又能引领经济社会发展高素质人才,“引领”的主要表现就是创新创业;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和高校之间竞争的加剧,人才培养质量成为高校办学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准,也成为高校竞争力大小的主要指标,所以,高校都希望自己能培养出最优秀的人才。从大学生自我发展看,为了立足于社会,并且事业有成,也提出了对创新和创业能力要求,也希望自己能成为既能创新、又能创业的新型人才。总之,无论从宏观层面的国家和社会,还是从微观层面的学校和学生,都提出了“双创型”人才培养的需求,这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广泛的社会基础。本课题源于对人才培养实践的长期思考。自提出培养“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起,学校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整体推进和局部突破方式的改革,“平台+模块”、“444”实践教学体系、第二课堂教育、创业教育、大学生科技竞赛、创新及奖励学分、学生科研和本科生综合导师制等从不同的视角开展“双创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每一项政策制度的出台都经过较为成熟的研究,每一项政策措施的执行和实施又引发新一轮的思考,在这一些思考中,形成了“双创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课题负责人长期从事教学和教学管理一线工作。一是长期从事财政学、中国税制、税法等课程的教学工作,自学校2001年实施综合导师制以来已承担了四届本科生的综合导师工作,2007年还承担了班级导师工作。二是长期从事教学管理工作,自1993年从事教学管理工作后,先后承担了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和实施、专业建设、实践教学、教学评估、教学管理系统建设,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对学校教学管理冶状况、浙江省高等教育的发展乃至全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能较正确把握教育形势和政策。三是主持设计了我校“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获得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主持设计了实践教学体系、创业教育体系、ERP实验教育体系和第二课堂教育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四是主持了《浙江财经学院专业培养方案改革研究》、《经管类专业毕业实践教学的规范与实效研究》、《二级学院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研究》、《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生自主学习机制研究》、《财经类院校实验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研究》等多个校级重大课题的研究工作,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了《我校新学分制工作方案设计与研究》、《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等重大课题的研究工作。课题组成员均为教学管理一线人员,长期从事教学管理工作。五位课题组成员(项目主持单位二位、项目合作单位三位)中,有三位是现任教务处副处长,一位是现任分管教学的副院长,
一位是曾任教务处副处长,均具有较为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并具有较强的教学改革研究能力,长期以来不断开展创新研究,曾主持或参与多项相关课题研究,发表过多篇相关论文,具有较高的研究水平,已积累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课题组成员绝大部分为专业教师,从事多年的教学工作,作为教学一线人员直接参与人才培养工作,既有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又有丰富的人才培养感性认识。研究资料、时间和科研手段有充分的保障,能按时高质量的完成课题研究。
3.项目预期的成果和效果(包括成果形式、实施范围、受益学生数等)
成果形式:实施和受益范围:
本课题首先是基于对“双创型”人才培养的一般研究,其研究成果具有普遍性,可以为我国高等教育各种人才培养提供有益的借鉴。本课题的研究还会结合浙江省经济社会的发展背景,这一结合可能会使研究成果更适合于浙江高校的“双创型”人才的培养。本课题的研究会以经管类人才培养为例。所以,对经管类“双创”人才的培养更有指导意义。同时,经管类人才属于大文科范畴,其特征与其文科类专业人才具有共同之处,所以,本课题研究成果对文科类“双创型”人才培养同样具有较大的借鉴作用。本课题的研究还会结合浙江财经学院的人才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既结合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取得的成就,也会结合当前人才培养工作的实践,还会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发展趋势,所以,课题研究成果对浙江财经学院“双创型”人才培养具有更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4.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1.建立融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于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2.建立融学校培养与学生自我发展机制于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3.对经管类“双创型”人才的基本特征和角色定位进行界定,进一步明确经管类“双创型”人才的创新点和创业点。4.建立融校内模拟与校外实践于一体的“双创型”人才培养实践基地。5.充分发挥第二课堂教育在“双创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七、教育厅专家组评审意见
负责人(签字)年月日
八、教育厅审批意见
(盖章)
主管部门领导签字:年月日
推荐访问:新时代高校党建“双创”工作申报书 新时代 党建 申报
上一篇:双拥模范县材料16篇
下一篇:党建调研黄龙岘村1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