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张型心肌病的诊疗方案
扩张型心肌病的主要特征是心肌收缩期泵血功能障碍,产生充血性心力衰竭,故亦称充血型心肌病,常并发心律失常,病死率较高,是原发性心肌病中最常见的类型。
扩张型心肌病的分期与并发症
分期 本病起病缓慢,可在任何年龄发病,以30~50岁为多见,家族遗传性扩张型心肌病发病年龄更早。扩张型心肌病的病程可分为3个阶段:①无症状期:体检可以正常,X线检查心脏可以轻度增大,心电图有非特异性改变,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为5~6.5 cm,射血分数为40%~50%。②有症状期:主要有极度疲劳、乏力、气促、心悸等症状,舒张早期奔马律,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为6.5~7.5 cm,射血分数在20%~40%之间。③病情晚期:肝肿大、水肿、腹水等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表现。其病程长短不一,有的可相对稳定,反复心衰达数年至十余年,有的心衰进行性加重,短期内死亡。多数患者并发心律失常,部分患者发生血栓栓塞(18%)或猝死(30%)。主要体征为心脏扩大,奔马律,肺循环和体循环瘀血。
并发症 扩张型心肌病的并发症较多且严重,主要有以下几种。
心力衰竭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由于心肌病变、左心室或双心室扩张,引起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出现收缩性心力衰竭。随着病程进展,发生右心衰或全心衰。
扩张型心肌病并发心力衰竭的超声心动图特点:①左室扩大:由于广泛心肌病变,4个心腔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大,以左室呈球型样扩大为著,室间隔向前膨出,较主动脉前壁位置前移,而乳头位置向后侧移位,与主动脉后壁不在同一水平上,M 型示主动脉前壁向室间隔延续,室间隔向前膨出而主动脉后壁与二尖瓣前叶相延续时,二尖瓣前叶位置向后移位,二者形成“喇叭口”状,左室流出道增宽。②二尖瓣改变:由于心肌收缩力减弱,左室舒张压较高,二尖瓣流量减少,二尖瓣运动幅度减低,与增大的左室腔呈“大心腔小开口”改变。③心室壁运动减弱:左室壁普遍变薄呈一致性活动幅度弥漫性减低。
胸腔积液 扩张型心肌病是充血性心力衰竭最常见的病因。水肿是右心衰竭的重要体征,往往从低垂部分开始,逐渐上升,严重时可出现胸水、腹水。
病人入院时即有少量胸水,其原因可能为:①全心衰引起胸膜壁层向体静脉回流障碍,且引起胸膜脏层向肺静脉回流障碍,使体静脉及肺静脉压明显升高,引起胸水。②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使肝内长期瘀血、缺氧,肝小叶中心区肝细胞坏死、萎缩和消失,最终导致肝功能减退;心衰时胃肠道瘀血,使其消化功能低下,使热量和蛋白质摄入量不足。两种因素均可导致低蛋白血症, 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水分漏入胸腔形成胸水。
心律失常 扩张型心肌病由于心功能差,容易引起心律失常,主要是由于心房肌受损,心电生理发生改变,引起异位节律点兴奋性增高以及产生折返运动,同时影响心肌收缩功能,使心房及静脉瘀血。心房扩大,房内压增高,更加重心房肌的损害。房性心律失常随之增加,当心房显著扩大,房内压显著增高时,心房肌发生广泛的变性和坏死,造成心房电活动不一致,产生曲折复杂的环形运动,因而形成心房颤动。
心脏性猝死 是扩张型心肌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也是扩张型心肌病主要的死亡原因。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可>30%。
动脉栓塞 扩张型心肌病易并发血栓形成和栓塞。多数研究和观察发现,扩张型心肌病形成血栓的主要部位是左心室心尖部和两心耳,血栓脱落造成栓塞,以肺、脑、脾和肾栓塞多见。
扩张型心肌病诊断及鉴别诊断
诊断参考标准 ①临床表现:心脏扩大、心室收缩功能减低伴或不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常有心律失常,可发生栓塞和猝死等并发症。②X线检查:心胸比>0.5,肺瘀血。③超声心动图:全心扩大,尤以左心室扩大为显著,左室舒张期末内径≥60 mm,心脏可呈球型。心室收缩功能减低,检测室壁运动弥漫性减弱,射血分数小于正常值。④必须排除其他特异性(继发性)心肌病和地方性心肌病(克山病),包括缺血性心肌病、围产期心肌病、酒精性心肌病、代谢性和内分泌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减退、淀粉样变性、糖尿病等)所致的心肌病、遗传家族性神经肌肉障碍所致的心肌病、全身系统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所致的心肌病、中毒性心肌病等,才可诊断为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⑤有条件者可检测患者血清中抗心肌肽类抗体,如抗心肌线粒体ADP/ATP载体抗体、抗肌球蛋白抗体、抗β1受体抗体、抗M2胆碱能受体抗体,作为本病的辅助诊断。临床上难与冠心病鉴别者,需作冠状动脉造影。
鉴别诊断
风湿性心脏病 扩张型心肌病亦可有二尖瓣或三尖瓣区收缩期杂音,但一般不伴舒张期杂音,且在心力衰竭时较响,心力衰竭控制后减轻或消失,风湿性心脏病则与此相反。扩张型心肌病时常有多心腔同时扩大,风湿性心脏病以左房、左室或右室为主不同。超声检查有助于区别。
心包积液 扩张型心肌病心脏扩大、心搏减弱,须与心包积液区别。扩张型心肌病心尖搏动向左下方移位,与心浊音界的左外缘相符,心包积液心尖搏动常不明显或处于心浊音界左外缘之内侧。二尖瓣或三尖瓣区收缩期杂音,心电图上心室肥大、异常Q波、各种复杂的心律失常,均指示扩张型心肌病。超声检查不难将二者区别,心包内多量液体平段或暗区说明心包积液,心脏扩大则为心肌病。必须注意扩张型心肌病也可有少量心包积液,但既不足以引起心脏压塞,也不致于影响心脏的体征与心脏功能,仅是超声的发现。扩张型心肌病收缩期明显异常,心包积液收缩期则正常。
高血压性心脏病 心肌病可有暂时性高血压,多出现于急性心力衰竭时,但舒张压多≤110 mm Hg,心力衰竭好转后血压下降。与高血压性心脏病不同,扩张型心肌病眼底、尿常规、肾功能正常。
冠心病 中年以上患者,若有心脏扩大、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而无其他原因者必须考虑冠心病和心肌病。有高血压、高血脂或糖尿病等易患因素,室壁活动呈节段性异常者有利于诊断冠心病。近年来,对冠状动脉病变引起心脏长期广泛缺血而纤维化,发展为心功能不全的情况称之为“缺血性心肌病”,若过去无心绞痛或心肌梗死,与扩张型心肌病颇难区别,再则扩张型心肌病亦可有病理性Q波及心绞痛,此时鉴别须靠冠状动脉造影。
先天性心脏病 多数具有明显的体征,不难区别。三尖瓣下移畸形有三尖瓣区杂音,并可有奔马律、心搏减弱、右心扩大与衰竭,须与扩张型心肌病区别,但此病症状出现于早年,左心室不大,紫绀较显著。超声心动图检查可明确诊断。
继发性心肌病 全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血色病、淀粉样变性、糖原累积症、神经肌肉疾病等都有其原发病的表现可资区别。较重要的是与心肌炎的区分。急性心肌炎常发生于病毒感染的当时或不久以后,区别不困难。慢性心肌炎若无明确的急性心肌炎史则与心肌病难分,实际上不少扩张型心肌病是从心肌炎发展而来,即所谓“心肌炎后心肌病”。
扩张型心肌病的治疗
治疗原则 ①一般治疗:休息,必要时使用镇静剂,心衰时低盐饮食;②防治心律失常和心功能不全;③有栓塞史者作抗凝治疗;④有多量胸腔积液者,作胸腔穿刺抽液;⑤严重患者可考虑人工心脏植入或心脏移植,可以行CRT治疗;⑥对症、支持治疗。由于病因未明,预防较困难。在病毒感染时,注意心脏变化并及早治疗,有实际意义。
治疗方案 ①强调休息及避免劳累,如有心脏扩大、心功能减退者更宜长期休息,以免病情恶化。②合并心力衰竭者治疗原则与一般心力衰竭相同,采用强心药、利尿药和扩血管药。由于心肌病变较广泛,洋地黄类、利尿药有益,在低肾小球滤过时,氢氯噻嗪可能失效,此时,需用襻利尿药。扩血管药,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也可以用,但用时须从小剂量开始,注意避免低血压。近年来发现本病有心力衰竭时用β受体阻滞剂有效,其机制可能是慢性心力衰竭时肾上腺素能神经过度兴奋,β受体密度下调,且在本病中其下调程度大于心肌梗死后,用β受体阻滞剂后肾上腺素能神经过度兴奋的有害作用被祛除,心肌内β受体密度上调。β受体阻滞剂起始用极小剂量,然后缓慢加大剂量,此种治疗可以延长患者寿命。③有心律失常症状者需用抗心律失常药或电学方法治疗,应积极治疗快速室性心律失常及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及有猝死危险者。④预防栓塞性并发症可用口服抗凝药或抗血小板聚集药。⑤改善心肌代谢的药物可作为辅助治疗。⑥对长期心力衰竭患者内科治疗无效者应考虑作心脏移植,术后积极控制感染,改善免疫抑制,纠正排斥反应,1年后生存率可>85%。
用药原则 ①心肌病变时对洋地黄类药物敏感,应用剂量宜较小,并注意毒性反应,或使用非强心苷正性肌力药物;②应用利尿剂期间必须注意电解质平衡;③使用抑制心率的药物或电转复快速型心律失常时,应警惕同时存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可能;④对合并慢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者可安装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⑤在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期间,应定期复查心电图;⑥使用抗凝药期间,应注意有无出血表现,定期复查出血时间、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等。
上一篇:林业技术与病虫害防治的方案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