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体会五篇
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体会1 通过这次学习,使我对如何进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有了更进一步较深刻的认识。新的《品德与社会》课程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带来了新气象。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形成良好的公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体会五篇,供大家参考。
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体会1
通过这次学习,使我对如何进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有了更进一步较深刻的认识。新的《品德与社会》课程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带来了新气象。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
一、理解课程的目标,准确把握课程功能、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把握课程的精髓。思想品德课程设计以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为横坐标,以成长中的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为纵坐标,作为内容整合的逻辑。教师要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在课程目标下,教师自身应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现代信息素质,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有开阔的视野,善于分析综合信息,教师一定要通过学习后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
二、课程素材来源于儿童生活。社会课程是以回归生活为基本取向。作为小学的课程,它所要回归的当然是儿童的生活。它是受到老师和学生们欢迎的。对于儿童来说,他们的受教育历程本身就是生活”。以往我们忽视了生活,只追求教育在未来的结果,同时也忽视了教育自身作为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这次课改注重了儿童们在与老师、同伴、课程教材、教育环境等等中的相互作用。课程是从生活出发,让儿童过好他们的教育生活、课程生活。我们要让学生学习过一种健康、安全、积极愉快、有爱心有责任心、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那么我们的课程生活首先就应当是这样的。正是出于这样的观点,我们在标准和教材设计中所倡导的课程文化是一种儿童文化,它应当充满“童趣”和“童乐”,我们所建构的课程生活是一种快乐、积极有意义的生活,促使儿童在这种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并从这种生活中得到身体的、精神的满足。
三、过程性评价方式:
1、过程性评价强调评价主体的多样化,而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对评价的要求也强调评价主体的多样化。根据教学内容分别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点评、以及家长评价等评价方法。
2、教师对学习小组的评价和小组个人的评价。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交流与分享的竞赛活动。各小组分别从了解服饰、饮食、居住、婚俗、节日、礼仪、禁忌等方面选一项内容接受任务。为了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共同制定评价标准。评价各组交流展示的情况、小组合作的情况、以及各组倾听的质量等等。各组也会制定评价组员的一些标准。评价学生在组内学习的态度、对小组的贡献、与人合作的情况等。通过分享交流竞赛,指出各小组需要努力的方向,并根据各组的不同表现,分别评出最佳发言人、最佳编辑奖、最佳表演奖、最佳听众奖等。
新课程重视和关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伦理道德。改变了以往所形成的对待自然的.奴役、征服的态度。长期以来人类都是以我为中心,竞然提出要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错误口号。由于遭到自然的报复,人类才开始清醒起来,形成了对待自然的新的伦理道德,那就是关爱自然,保护生态,呵护地球。新课程认为,以上这些都是新的历史时期要求新一代形成的新的伦理道德观。这些伦理道德都是更具有人性魅力的,它们更多关注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合作,相互之间的融合与协调,它们更符合人的求善求美之本性。新课程倡导这些更富有人性美的道德,它也必然具有了更加迷人的魅力!
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体会2
在我教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对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有了一点心得体会。
1、新课标教材中引用了大量的故事和名言,在课堂上要注重用教材上的故事启迪学生,用优美生动的名言引导学生。同时教师还应用同龄人的故事当镜子启发学生,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正确认识自我。
2、课堂上应给予学生大量空间让学生自由发挥,给学生搭建成功的*台,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语言表达的能力,在自我表达中增强对知识的理解,督促自己在学习生活中努力达到相关要求。
3、鼓励学生大胆参与教学,在实践操作过程中能切身体会到事物发展的过程及规律,更清楚地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明确自己肩上的责任,从而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
4、课后应安排一些与现实结合密切的作业,学以致用。
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体会3
通过这次学习,使我对如何进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有了更进一步较深刻的认识。新的《品德与社会》课程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带来了新气象。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
一、理解课程的目标,准确把握课程功能、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把握课程的精髓。思想品德课程设计以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为横坐标,以成长中的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为纵坐标,作为内容整合的逻辑。教师要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在课程目标下,教师自身应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现代信息素质,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有开阔的视野,善于分析综合信息,教师一定要通过学习后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
二、课程素材来源于儿童生活。社会课程是以回归生活为基本取向。作为小学的课程,它所要回归的当然是儿童的生活。它是受到老师和学生们欢迎的。对于儿童来说,他们的受教育历程本身就是生活”。以往我们忽视了生活,只追求教育在未来的结果,同时也忽视了教育自身作为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这次课改注重了儿童们在与老师、同伴、课程教材、教育环境等等中的相互作用。课程是从生活出发,让儿童过好他们的教育生活、课程生活。我们要让学生学习过一种健康、安全、积极愉快、有爱心有责任心、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那么我们的课程生活首先就应当是这样的。正是出于这样的观点,我们在标准和教材设计中所倡导的课程文化是一种儿童文化,它应当充满“童趣”和“童乐”,我们所建构的课程生活是一种快乐、积极有意义的生活,促使儿童在这种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并从这种生活中得到身体的、精神的满足。
三、过程性评价方式:
1、过程性评价强调评价主体的多样化,而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对评价的要求也强调评价主体的多样化。根据教学内容分别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点评、以及家长评价等评价方法。
2、教师对学习小组的评价和小组个人的评价。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交流与分享的竞赛活动。各小组分别从了解服饰、饮食、居住、婚俗、节日、礼仪、禁忌等方面选一项内容接受任务。为了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共同制定评价标准。评价各组交流展示的情况、小组合作的情况、以及各组倾听的质量等等。各组也会制定评价组员的一些标准。评价学生在组内学习的态度、对小组的贡献、与人合作的情况等。通过分享交流竞赛,指出各小组需要努力的方向,并根据各组的不同表现,分别评出最佳发言人、最佳编辑奖、最佳表演奖、最佳听众奖等。
新课程重视和关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伦理道德。改变了以往所形成的对待自然的奴役、征服的态度。长期以来人类都是以我为中心,竞然提出要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错误口号。由于遭到自然的报复,人类才开始清醒起来,形成了对待自然的新的伦理道德,那就是关爱自然,保护生态,呵护地球。新课程认为,以上这些都是新的历史时期要求新一代形成的新的伦理道德观。这些伦理道德都是更具有人性魅力的,它们更多关注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合作,相互之间的融合与协调,它们更符合人的求善求美之本性。新课程倡导这些更富有人性美的道德,它也必然具有了更加迷人的魅力!
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体会4
在教学生涯里,我总觉得自己不想单纯地只作一名教书先生,而是想把学生往更深层次的方向上去引领,我觉得作为一名思品老师,应寓情于理,循循善诱。在让学生掌握知识应付考试的基础上,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我通过上思品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教学体会:
一、先入为主,引出教学主题。
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按照其对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建议,巧妙利用课内课外两种教学资源,先入为主,先声夺人,一炮打响,争取“开门红”。对思想品德课而言,教师必须主动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大胆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重新建构。一是通过故事导入,激起学生的兴趣;二是讲述时事导入,唤起学生爱国热情;三是提出问题导入,启发学生产生疑问,自主解决问题;四是名言警句导入,启发学生思考,合作探究。五是让学生有发言的机会,敢于阐述自己的观点。
二、师生互动,精讲解难答疑。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依据教材文本,精心设计问题,创设情境,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主动提问,逐一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和疑难,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是教与学的全过程。我们必须要深刻把握教材,依据文本设计问题:
1、密切联系实际,认真分析解决。教师必须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
实际,培养学生学会提问、学会分析、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要注意从小处着手,从大处着眼,把学生学习、生活的“小环境”与社会的“大环境”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客观看待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分析原因,探求解决途径和办法,拥有正确的情感态度、人生观、价值观。
三、理解掌握,及时复习训练。
教师必须将课本读薄,宏观深刻把握文本,还要把课本放入教学的“大环境”——时代背景和“小环境”——教学背景中,把课本读厚,赋予文本以丰富的内涵,让学生充分理解、掌握,获取知识和技能。课堂上,教师必须做到:一是深入浅出,引经据典,问题互动,让学生充分理解文本;二是不失时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生活实践,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内化教学内容,深刻领会文本,渎懂文本;三是及时提供时间、空间,趁热打铁,让学生尽快记忆、背诵,将文本纳入心中;四是展示一定数量、质量上乘的练习题,与新课标接轨,与中考衔接,限定时间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四、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学生千差万别,我们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
一、教学要因教师的个性、能力而异,不能搞“一刀切”,千课一律;第
二、教学要因学生的整体素质而异,不同程度的学生要因材施教,因人而教,既能使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又能层次不一的学生不同程度上得到发展;第
三、教学要因教学的环境而异。不同地方
的教学环境都不一样,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手段,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努力提高教学成绩,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通过创设丰富的、灵活的、直观的、开放的学习形式,给学生大量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既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提高了主体参与能力,从而增强了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
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体会5
10月29日至30日两天,我有幸参加了xx市20xx年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研讨会,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两天的学习中,我领略了五位名师的精彩纷呈的表现,她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风格展示了各自的风采。并聆听了专家的精彩点评与讲座,我这个“井底之蛙”可算是真正开了眼界。我深感机会难得、责任重大,因此活动中我听得认真,记得仔细。两天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使我这个对《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还知之不多的“门外汉”对这门学科有了全新的认识与了解。下面我就这两天的学习情况并结合我的理解谈谈感想。
一、充分做好课前准备
五位名师都做好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课前深入了解、研究学生的情况,为教学设计做铺垫。二是深入研究教材,准确定位教学目的,把握教学重难点。三是搜集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需要走出课堂的教学活动还要事先与相关人员或部门单位联系。四是精心设计教学预案,尤其是教学方式方法的设计要科学合理,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您现在阅览的是工作总结网.gzzongjie.cn/谢谢您的支持和鼓励!!!
二、用课程标准指导课堂教学
在新理念的引领下,对教学目的进行准确定位,确立新的教育目的观:换位观,引导生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培养公*公正的品德;生态观,让学生知道人与人之间要合作,要有责任心;共赢观,要让学生知道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要关爱他人;对话观,引导学生要多与别人交流、沟通,学会尊重、理解别人;分享观,引导学生美好事物要与别人共同分享,与人为善;多元观,在分清是非标准的基础上,在某些领域允许有不同的选择,要宽容,心得体会《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
三、转变教学观念
生活化教学,教学内容体现动态化生活;确立新的学习观,自主探究、自主构建和积极引导相结合。上述内容说白了就是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而且这些方式必须为学生所乐于接受且力所能及;精心策划并 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且这些活动内容要和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相连,如调查、辩论、走访等等。这次研讨会上张为花老师在上课时就采用旅游的形式,通过旅游团培养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知道怎样与别人沟通、交流。更为可贵的是她还创造性的让学生现场当播音员展开对话,这不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了吗?这也正体现了品德课多元化的教学理念您现在阅览的是工作总结网.gzzongjie.cn/谢谢您的支持和鼓励!!!
四、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这次研讨会上五位教师都成功运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精心地设计,合理地运用,以多媒体贯穿始终,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提高一个层次,加深体会,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感受很深刻。
五、课堂教学不摆花架子,探究问题深刻。
学习形式多样化,消除了教师满堂灌、满堂问的现象。五位教师还能通过网络资源,收集大量课外资料大大的充实了教学文本材料。让人感受到这是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于一体的五节“原生态”的课堂教学。
六、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向课外延伸。
陶行知说的好:“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也是我们《品德与社会》课的最终教学目的。因此我们不光要让学生在《品德与社会》课上学习良好的习惯,还要让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到社会上去“求真”,到社会上做“真人”,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在课堂上。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
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体会5篇扩展阅读
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体会5篇(扩展1)
——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5篇
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1
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品德与社会》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巧妙运用各种形式的活动,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一、角色换位,内化认识思想品德课的有些课文由于受编写时间的制约,无法与时代同步,往往与当前飞速发展的形式有较大的反差,有的历史题材,跟当代小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久远,因此,学生对课文中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认识、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导致不能自主学习,而通过“角色换位”的方式,可以使学生轻松理解课文内容,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例如,教学《诚实守信》一课时,如果学生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说老实话,做老实人吃亏”的说法理解得不够“清”,不够“透”,就会对道德认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教学时,我就用具体事例,以“角色换位”的方式,启发学生“自我体验”——当别人对自己诚实时,讲信用时,自己的心情怎样,做事又怎样;反之,当别人失信或欺骗自己时,自己的心情又怎样,对别人又会怎样看待。
经过“角色换位”,使每个学生都有一种情感体验的对比,从而使学生明白了“做老实人,说老实话,虽然暂时吃点亏,最终却利国利民又利己”的道理。又如,在教学《爱护有益动物》一课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张*为什么把蜻蜓全放了?”对这个问题学生回答有一定难度,于是我通过“角色换位”的方式,引导学生这样思考:“蚊子送给张*什么礼物?”“假如你是张*,你会怎么做?”通过“角色换位”,是学生有一种情感体验,从而明白了“张*之所以把蜻蜓放了,是要它消灭蚊子”。这样,学生就轻松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深化了道德认识。
二、辩论比赛,深化明理学生的道德认识不能只局限于课本,有时必须通过活动拓展认识,深化明理,而开展课堂辩论,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中央电视台曾经现场直播“国际大专辩论会”,吸引了无数观众。来自不同国家的选手旁征博引,唇枪舌剑,向广大观众展示了敏捷的思维,超凡的口才。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辩论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灯不拨不明,理不争不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创设道德认知冲突,为学生营造有利于开展课堂辩论的环境。如:在教学《真正的友谊》一课时,我给学生准备了一道讨论题:小学生过生日,该不该请同学吃饭?再把全班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让他们展开自由辩论。
由于这一问题与学生思想、生活实际联系非常密切,有的学生自身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于是双方各抒己见,展开辩论,唇枪舌剑,异常激烈。正:过生日,请同学吃饭,能使大家增加了解,增进友谊。反:请同学吃饭,互相交流,大家确实可以增加了解,增进友谊,但完全可以采取其他方式,如*时的交谈、活动、游戏等。正:大人们交朋友,经常互请吃饭,感情常常越来越深。反:大人们有工作,有工资。我们小学生花的钱全是靠他们辛苦挣来的,不能浪费。再说,小学生请吃饭,也给爸爸、妈妈带来了麻烦。正:可是爸爸、妈妈并没有反对,常常对同学很热情。反:那可能是照顾你的面子吧。再说,爸爸、妈妈不反对,也不一定正确呀!正:我们是独生子女,过生日互请吃饭,互赠礼品,友谊不是加深了吗?反:那不是成了“酒肉朋友”、“礼品朋友”了吗?这难道是真正的朋友吗?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抓住学生认知冲突,开展辩论活动,同样可以收到良好效果。如教学《言而有信》一课时,有一道题是这样的:某班主任王老师答应同学们星期五下午举行班级小小运动会,可那天下了学雪,地面很滑。王老师说“今天因为下学雪,运动会改期举行。”张同学噘起说:“王老师不讲信用,说今天开运动会,又不开了。”对这件事,谈谈你的看法。结果有些学生认为王老师对,有些认为王老师不对。面对两种不同意见,我趁机把他们分成正反两方,让他们展开自由辩论。总之,学生在辩论中全体参与,大胆发言,此起彼伏,结果反方用正确的观点驳倒了正方,大家形成了共识。最后,教师总结,肯定学生积极参与的精神,表扬他们勤于思考,善于辩论,这样,在辩论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使思想品德教育落在实处。
三、模拟实践,知行结合教学中,我有目的地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用学生亲身的实践去巩固道德认识,去规范自己的言行,促进知行统一。教学《礼貌待人暖人心》一课时,学生知道礼貌待人的意义后,我让学生回答这样几个问题:在与别人交谈时,应注意什么礼节。在饭桌上就餐时,应注意什么礼节?在*时,应注意什么礼节?学生发言回答巩固了礼貌待人的规范。这种规范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书面上,还必须以此来规范自身的实践。于是我又设计了一情景让学生进行模拟表演。如“把你的几位同学介绍给你的朋友,”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按礼貌待人的要求去做。学生不仅再显现了课本中的礼貌待人的情景,还调动了原由的积累,使学习的“礼貌用语”和“礼貌动作”更为丰富。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及良好品格的形成必须遵循特有的规律,即通过管束、训导和陶冶,使儿童逐步地从“无律”、“他律”过渡到“自律”的道德水*。其中,最有效的途径是让学生在实际中做,“行吾所知”;知行结合,反复练习,最后把道德规范示为自身的一种自觉的义务。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强调“做、学、教合一”。他说:“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思想品德课的模拟实践,就是“做中学”的一种体现,这种“做中学”的方式有一定的模式让表演者重复地做,也为其他同学提供了示范和榜样,促进儿童有“知”向“行”的转化。
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自己活动,不是自发形成的,它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将富有情趣、广受欢迎的手段、方式等迁移到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既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提高了主体参与能力,从而增强了《品德与社会》课的实效性。
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2
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品德与社会》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巧妙运用各种形式的活动,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一、角色换位,内化认识思想品德课的有些课文由于受编写时间的制约,无法与时代同步,往往与当前飞速发展的形式有较大的反差,有的历史题材,跟当代小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久远,因此,学生对课文中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认识、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导致不能自主学习,而通过“角色换位”的方式,可以使学生轻松理解课文内容,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例如,教学《诚实守信》一课时,如果学生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说老实话,做老实人吃亏”的说法理解得不够“清”,不够“透”,就会对道德认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教学时,我就用具体事例,以“角色换位”的方式,启发学生“自我体验”——当别人对自己诚实时,讲信用时,自己的心情怎样,做事又怎样;反之,当别人失信或欺骗自己时,自己的心情又怎样,对别人又会怎样看待。
经过“角色换位”,使每个学生都有一种情感体验的对比,从而使学生明白了“做老实人,说老实话,虽然暂时吃点亏,最终却利国利民又利己”的道理。又如,在教学《爱护有益动物》一课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张*为什么把蜻蜓全放了?”对这个问题学生回答有一定难度,于是我通过“角色换位”的方式,引导学生这样思考:“蚊子送给张*什么礼物?”“假如你是张*,你会怎么做?”通过“角色换位”,是学生有一种情感体验,从而明白了“张*之所以把蜻蜓放了,是要它消灭蚊子”。这样,学生就轻松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深化了道德认识。
二、辩论比赛,深化明理学生的道德认识不能只局限于课本,有时必须通过活动拓展认识,深化明理,而开展课堂辩论,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中央电视台曾经现场直播“国际大专辩论会”,吸引了无数观众。来自不同国家的选手旁征博引,唇枪舌剑,向广大观众展示了敏捷的思维,超凡的口才。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辩论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灯不拨不明,理不争不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创设道德认知冲突,为学生营造有利于开展课堂辩论的环境。如:在教学《真正的友谊》一课时,我给学生准备了一道讨论题:小学生过生日,该不该请同学吃饭?再把全班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让他们展开自由辩论。
由于这一问题与学生思想、生活实际联系非常密切,有的学生自身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于是双方各抒己见,展开辩论,唇枪舌剑,异常激烈。正:过生日,请同学吃饭,能使大家增加了解,增进友谊。反:请同学吃饭,互相交流,大家确实可以增加了解,增进友谊,但完全可以采取其他方式,如*时的交谈、活动、游戏等。正:大人们交朋友,经常互请吃饭,感情常常越来越深。反:大人们有工作,有工资。我们小学生花的钱全是靠他们辛苦挣来的,不能浪费。再说,小学生请吃饭,也给爸爸、妈妈带来了麻烦。正:可是爸爸、妈妈并没有反对,常常对同学很热情。反:那可能是照顾你的面子吧。再说,爸爸、妈妈不反对,也不一定正确呀!正:我们是独生子女,过生日互请吃饭,互赠礼品,友谊不是加深了吗?反:那不是成了“酒肉朋友”、“礼品朋友”了吗?这难道是真正的朋友吗?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抓住学生认知冲突,开展辩论活动,同样可以收到良好效果。如教学《言而有信》一课时,有一道题是这样的:某班主任王老师答应同学们星期五下午举行班级小小运动会,可那天下了学雪,地面很滑。王老师说“今天因为下学雪,运动会改期举行。”张同学噘起说:“王老师不讲信用,说今天开运动会,又不开了。”对这件事,谈谈你的看法。结果有些学生认为王老师对,有些认为王老师不对。面对两种不同意见,我趁机把他们分成正反两方,让他们展开自由辩论。总之,学生在辩论中全体参与,大胆发言,此起彼伏,结果反方用正确的观点驳倒了正方,大家形成了共识。最后,教师总结,肯定学生积极参与的精神,表扬他们勤于思考,善于辩论,这样,在辩论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使思想品德教育落在实处。
三、模拟实践,知行结合教学中,我有目的地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用学生亲身的实践去巩固道德认识,去规范自己的言行,促进知行统一。教学《礼貌待人暖人心》一课时,学生知道礼貌待人的意义后,我让学生回答这样几个问题:在与别人交谈时,应注意什么礼节。在饭桌上就餐时,应注意什么礼节?在*时,应注意什么礼节?学生发言回答巩固了礼貌待人的规范。这种规范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书面上,还必须以此来规范自身的实践。于是我又设计了一情景让学生进行模拟表演。如“把你的几位同学介绍给你的朋友,”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按礼貌待人的要求去做。学生不仅再显现了课本中的礼貌待人的情景,还调动了原由的积累,使学习的“礼貌用语”和“礼貌动作”更为丰富。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及良好品格的形成必须遵循特有的规律,即通过管束、训导和陶冶,使儿童逐步地从“无律”、“他律”过渡到“自律”的道德水*。其中,最有效的途径是让学生在实际中做,“行吾所知”;知行结合,反复练习,最后把道德规范示为自身的一种自觉的义务。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强调“做、学、教合一”。他说:“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思想品德课的模拟实践,就是“做中学”的一种体现,这种“做中学”的方式有一定的模式让表演者重复地做,也为其他同学提供了示范和榜样,促进儿童有“知”向“行”的转化。
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自己活动,不是自发形成的,它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将富有情趣、广受欢迎的手段、方式等迁移到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既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提高了主体参与能力,从而增强了《品德与社会》课的实效性。
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3
10月29日至30日两天,我有幸参加了xx市20xx年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研讨会,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两天的学习中,我领略了五位名师的精彩纷呈的表现,她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风格展示了各自的风采。并聆听了专家的精彩点评与讲座,我这个“井底之蛙”可算是真正开了眼界。我深感机会难得、责任重大,因此活动中我听得认真,记得仔细。两天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使我这个对《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还知之不多的“门外汉”对这门学科有了全新的认识与了解。下面我就这两天的学习情况并结合我的理解谈谈感想。
一、充分做好课前准备
五位名师都做好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课前深入了解、研究学生的情况,为教学设计做铺垫。二是深入研究教材,准确定位教学目的,把握教学重难点。三是搜集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需要走出课堂的教学活动还要事先与相关人员或部门单位联系。四是精心设计教学预案,尤其是教学方式方法的设计要科学合理,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您现在阅览的是工作总结网.gzzongjie.cn/谢谢您的支持和鼓励!!!
二、用课程标准指导课堂教学
在新理念的引领下,对教学目的进行准确定位,确立新的教育目的观:换位观,引导生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培养公*公正的品德;生态观,让学生知道人与人之间要合作,要有责任心;共赢观,要让学生知道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要关爱他人;对话观,引导学生要多与别人交流、沟通,学会尊重、理解别人;分享观,引导学生美好事物要与别人共同分享,与人为善;多元观,在分清是非标准的基础上,在某些领域允许有不同的选择,要宽容,心得体会《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
三、转变教学观念
生活化教学,教学内容体现动态化生活;确立新的`学习观,自主探究、自主构建和积极引导相结合。上述内容说白了就是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而且这些方式必须为学生所乐于接受且力所能及;精心策划并 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且这些活动内容要和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相连,如调查、辩论、走访等等。这次研讨会上张为花老师在上课时就采用旅游的形式,通过旅游团培养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知道怎样与别人沟通、交流。更为可贵的是她还创造性的让学生现场当播音员展开对话,这不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了吗?这也正体现了品德课多元化的教学理念您现在阅览的是工作总结网.gzzongjie.cn/谢谢您的支持和鼓励!!!
四、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这次研讨会上五位教师都成功运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精心地设计,合理地运用,以多媒体贯穿始终,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提高一个层次,加深体会,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感受很深刻。
五、课堂教学不摆花架子,探究问题深刻。
学习形式多样化,消除了教师满堂灌、满堂问的现象。五位教师还能通过网络资源,收集大量课外资料大大的充实了教学文本材料。让人感受到这是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于一体的五节“原生态”的课堂教学。
六、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向课外延伸。
陶行知说的好:“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也是我们《品德与社会》课的最终教学目的。因此我们不光要让学生在《品德与社会》课上学习良好的习惯,还要让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到社会上去“求真”,到社会上做“真人”,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在课堂上。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
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4
xx年11月8日至12日,我们一行12人在莫旗教研室冯金荣老师的带领下去海拉尔参加呼伦贝尔《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学培训学习。虽然学习时间很短暂,可在这几天里,认真聆听了市教研室贾主任的《思想品德漫谈》及市教研员梁光荣老师的《课标》解读,莫旗一小李艳华老师《关注课前准备、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精彩讲座。这次学习安排的非常充实,我们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老师都学到了很多知识,受到很深的启发。下面谈谈我的学习心得:
一、 在《课标》学习方面:
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
1.要学新的《课程标准》,理解新课程的目标,准确把握课程功能、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把握新课程的精髓。例如:新的课程标准与以往使用的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比较,其体例、结构、表述与呈现方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进。新的思想品德课程设计以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为横坐标,以成长中的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为纵坐标,作为内容整合的逻辑。
2.教师要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在新课程目标下,教师自身应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现代信息素质,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有开阔的视野,善于分析综合信息,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和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等。
二、李艳华老师的《关注课前准备、实施有效课堂教学》中进一步明确了从“有效教学准备、有效教学实施、有效学习评价、有效教学资源(有效利用课件及课件制作)”四个方面展开了品德的教学团队工作,使我们莫旗的《关注课前准备、实施有效课堂教学》团队活动引起了全旗、市、区教研室及大部分老师的广泛关注,这也是本次学习中我们莫旗教育科研的一个亮点,更具指导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我在这方面主要是从以下几点有收获:
一、打有准备的“仗”——充分做好有效教学准备
品德学科是一门特殊的学科,教学准备工作似乎显得特别重要,它的教学活动只有建立在充分的教学准备的基础上才具有生命力。从学习课程标准、整体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确定各级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准备相关教具、掌握背景知识、精心设计教案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这些都有助于老师们转变观念,认识到充分做好教学准备对于提高课堂效率、充分展开教学活动的重要意义,同时也知道具体从哪些方面着手准备我们的教学,避免盲目、缺乏针对性。
二、讲究“战术”和“战略”——实施有效课堂教学
品德学科有自己突出的学科特点,如学生需要进行阅读、搜集、观察、实验、调查和访问等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需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教学空间不限于课堂、教学内容包罗万象,囊括了生活常识、历史、地理、国情、环境、法制等各方面的知识。正是这些突出的学科特性造就了开展品德教学活动时必须注重科学的“战术”和“战略”,才能体现课堂的有效性 。“教学实施”就是充分结合这些学科特性展开指导,使品德教师清楚地了解了如何科学有效地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拓展教学空间,并进行课外延伸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三、积极巩固“战果”——以有效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品德学科的评价不像其他学生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或者简单地能以对错来辨别学生的掌握程度,它需要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评价的内容也决不能局限于知识点的掌握,而是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以及学习结果等各方面的表现,需要进行综合性的评价。而不同的学生,评价的方式也不尽相同,绝非一种尺度已然,必须从学生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以鼓励为主。评价的主体也显多元化,包括教师、学生自我、学生之间、家长、社会等,评价方法也呈现多样性,教师根据学生实际选用适合学生的评价方式。通过有准备的“作仗准备”和科学的“战略”措施后呈现的“战果”必须珍惜,因为所有的一切评价的出发点和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四、适时“储备”--------利用好有效的教学资源。
品德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的课程资源是多样的、开放的,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因此,要根据教学需要,利用学生的经验、生活等资源;利用学校、家庭、社区中的各种资源;利用社会教育机构、自然环境资源等注重教学实效。同时,建议中也明确提出了对教师自身知识储备的要求,品德教师必须通过关注时事新闻,加强科学常识、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学习,完善综合知识结构,才能适应本课程的教学要求,有的放矢地展开本学科的教学。
这是我从“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学习评价、教学资源”四个方面的收获,这使我们的品德教学更具指导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正如李艳华老师所说的:“没有效的教学理论是走不远的!没有有效的教学改革也是走不远的!”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的体现。作为老师就是他们的一个桥梁。我们要做好这个桥梁就应该不断打牢自己的基础知识,更多更好地尽自己所能地给孩子各种知识。所以教学空间不应局限于课堂,应尽可能创设向社会延伸。
作为一名教师,任何一次外出听课都是学习的大好机会,从中可以取得真实课堂教学中的经验,尤其是作为一名农村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相对甚少,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我不仅开阔了眼界,还了解到了许多前沿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我会把我学的用到以后的《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中这次学习真的是收获颇多、受益匪浅!
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5
【摘要】《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品社课应该生活化。也就是说儿童品德的形成应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对生活的认识、对生活的感悟。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并让学生参与其中,使他们在学后还能将升华后的行为回归到生活中去。让学生从原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在课程中进行整合,使学生有一个学习、吸纳、提升的过程,丰富拓展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最终回归生活。
【关键词】生活化经验行为 升华 提高 回归
品德是一个人走向成功至关重要的因素。每个人的成长轨迹,都会与其品性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为在社会这个群体组织里,个人品德决定着大家对自己的认可程度,从而形成大家对自己的期待和认识,无形中就确立了你在群体中的价值和地位。品德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职场上,也表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譬如对于朋友、对于家庭、对于社会,由好品德塑造形成的综合印象会让个人赢得广泛的尊重,成为事业及其它方面向上的阶梯。好的品德会有着极强的公众影响力。
在现实生活中,好的品德处处体现出价值,会令家庭和睦、邻里互敬、朋友帮扶、同事友爱……可以说,优良品德,是一个人的修养,表现出了无穷魅力。表现在小事及细节方面,体现出谦让、关爱、诚实、勤劳等品质。既然品德对于一个人、一个社会是如此重要,那么如何让在校的孩子也能有好品德,走出门都能体现好素质呢?我觉得这与《品德与社会》课怎么上有着重要关系。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品社课应该生活化。也就是说儿童品德的形成应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对生活的认识、对生活的感悟。只有来自于孩子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不是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正如曾经有人说过的“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与,我才会明白。”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并让学生参与其中,使他们在学后还能将升华后的行为回归到生活中去。
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体会5篇(扩展2)
——品德与社会心得体会3篇
品德与社会心得体会1
九月十三日,我无比荣幸地来到重庆长江师范学院参加了小学品德学科的“国培计划”的培训。通过培训,我深深地被专家教授们的精辟见解所折服,也被来自宜宾市各区县学员们的学习热情所感染。虽是秋天,我们却如沐春风,十五天的学习,我受益匪浅,现将所学总结如下:
此次培训,专家引领我们走进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提供了源头活水,让我们走出老式教育的误区。此次培训,内容广泛,图文并茂。每个模块都有许多优秀教师进行讲解,学习了做一名智慧型的老师,比较了中西方的德育教育,感悟了品德课教学的新理念,以及如何提高教学技能。这次培训,给我思想的洗礼,心灵的震撼,理念的革新,让我懂得要以“情”为纽带,让感情走进课堂,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要与学生互动,要关爱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成长,教师要充分挖掘品德课的课程资源,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唤起孩子成长的渴望,给孩子一个梦想的天空。
培训中,我们还学习了品德课的备课、上课,评课技能,互动研讨在借班演练中的得失,观摩了郭老师的品德优质课。通过这一系列的学习使我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不仅仅是对教师这个行业,以至于对全社会的每一个人都面临着终身学习。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针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一是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水*,认真学习新的课程标准。同时加强必备知识的学习,如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学习,使自己更好的解读教材,更加深入的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更加合理的选择合适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二是向有经验的专家学者、教师,甚至是学生学习,集百家之长为我所用,可以少走弯路,节省许多时间和精力。
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通过此次培训,使我提高了认识,理清了思路,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用所学知识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业务素养,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并努力做一名研究型的教师。感谢国培!
品德与社会心得体会2
4月14日到16日,我有幸到临沭县实验小学参加了全市品德与社会优质课评比活动。短短三天,一共听了12节课,她们设计的教学理念新颖,教学手法灵活多变,教师个人的素质之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收获颇多。下面分几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听课感受
一、新课改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深入到课堂的每一个角落。在这12节优质课中,几乎每节课都有小组合作学习,都可以见到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所有教师的个人素质都比较高,尤其是课堂语言都优美动人,充满激情。师生之间的*等对话与交流替代了过去的单纯说教,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师道尊严”的师者形象,让学生把学习当成了一种兴趣,我想,这正是新课改的春风给课堂教学带来的盎然生机。
二、教师精心创设教学情景,利用多媒体教学设计课件,使单调枯味的教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有趣,更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课堂不再局限于教室,扩展到了家庭、社区及其他生活空间,而且体现课前、课中、课后、校内外连续完整的活动过程。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去访问,去调查,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社会现象,让他们在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中体验,认识社会。12节优质课,几乎每节课都有学生课前搜集资料、调查探访的活动。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自主学习和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习惯也都得到进一步强化。
四、每一堂课教师都非常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一句具有亲和力的评价语,一个鼓励的眼神……都能激起孩子的成就感,激发孩子的上进心。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小组评价、……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极大的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教学的实效。
五、执教的教师基本功扎实,驾驭课堂能力极强,能灵活有效的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突发事件,及时的调整教学思路。
总之,这十二节优质课使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深受启发,在教学《品德与社会》时,我们作为教师必须正确把握其特点,实施有效的策略,相信我们学习了《品德与社会》新教材教学理念并且通过这次《品德与社会》优质课评比的活动之后,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感谢领导为我们提供了这么一个学习的*台,感谢执教老师的辛勤付出,让我们学到了很多的教学方法,提升了我们的教学水*!
品德与社会心得体会3
九月十三日,我无比荣幸地来到重庆长江师范学院参加了小学品德学科的“国培计划”的培训。通过培训,我深深地被专家教授们的精辟见解所折服,也被来自宜宾市各区县学员们的学习热情所感染。虽是秋天,我们却如沐春风,十五天的学习,我受益匪浅,现将所学总结如下:
此次培训,专家引领我们走进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提供了源头活水,让我们走出老式教育的误区。此次培训,内容广泛,图文并茂。每个模块都有许多优秀教师进行讲解,学习了做一名智慧型的"老师,比较了中西方的德育教育,感悟了品德课教学的新理念,以及如何提高教学技能。这次培训,给我思想的洗礼,心灵的震撼,理念的革新,让我懂得要以“情”为纽带,让感情走进课堂,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要与学生互动,要关爱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成长,教师要充分挖掘品德课的课程资源,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唤起孩子成长的渴望,给孩子一个梦想的天空。
培训中,我们还学习了品德课的备课、上课,评课技能,互动研讨在借班演练中的得失,观摩了郭老师的品德优质课。通过这一系列的学习使我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不仅仅是对教师这个行业,以至于对全社会的每一个人都面临着终身学习。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针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一是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水*,认真学习新的课程标准。同时加强必备知识的学习,如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学习,使自己更好的解读教材,更加深入的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更加合理的选择合适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二是向有经验的专家学者、教师,甚至是学生学习,集百家之长为我所用,可以少走弯路,节省许多时间和精力。
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通过此次培训,使我提高了认识,理清了思路,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用所学知识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业务素养,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并努力做一名研究型的教师。感谢国培!
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体会5篇(扩展3)
——《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体会3篇
《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体会1
一、《品德与社会》教材特点
(一)结构框架:主题板块相对独立,同心圆交叉递进。
1.安排合理的梯度,相同内容虽重复出现,但要求提高,螺旋上升。
2 .根据儿童生活领域不断扩大的实际,以他们的社会生活为主线,采用跨学科、融会综合的编写模式。
(二)教材倾向:凸现爱心、责任感教育
1.无论从小学生的情感特点、还是个体品德心理形成的过程看,儿童爱心和责任感的发育成长,是十分重要的,人生的积极态度必以向善和向上情感为依托,公民意识的形成则与个体责任感相辅相成。(对家乡的责任感)
2.作为情感教育,个体的感受和体验非常重要。为此,教材设置大量“爱与被爱”的情景讨论,以及可操作的活动,在呈现上,我们还力图使之形象化,激发学生的情感。
(三)教材内容:选择儿童生活事件和情景化材料
1.以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为选材的直接依据,适当拓展。
2.在标准的框架内选取相应的儿童生活事件,梳理学生三到六年级成长、发展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难题、道德冲突和社会性发展方面的困惑,使内容标准生活化、情景化。
3.内容选择上并不是将儿童生活简单翻版,具有既源于生活,又高于(引导)生活的特点。
4.教材的内容涉及诸多领域,题材广泛,主题多元。
5.在教材内容安排上亦有一定的弹性,给学生和教师留有发挥创造的空间。
(四)教材呈现:小切口、层层深入;重践行,图文并茂
1.针对学习对象从童年中期向少年期过渡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教材内容呈现,通常采取小切口,层层深入的方式,给学生亲切自然的感受。
2.为贴近儿童生活,教材努力在呈现方式上图文并茂,为学生喜闻乐见。
(五)教材衔接:通盘考虑、整体把握
1.两门课程属于同一类综合课程。各年龄段儿童生活的领域虽然会不断扩大,但基本领域却是相同的。
2.注重二者的有机对接,通盘考虑,整体把握全套教材的内容,对重复出现的内容标准,选择不同的切入点,设置合理梯度,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尽量使其边界清晰,避免重复学习。
(六)地方特色:突出地方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我的家乡”是课程标准中的六个主题之一。教材以养育我们的荆楚大地的历史文化、风俗传统、名人先辈为内容,对学生会感到十分亲切和自然。通过学习探究,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湖北的情感,为家乡而自豪。
二、在不断追问中追求的教学境界
追问一:教学回归怎样的生活世界?
1.回归现实生活世界。
回归与教学内容和任务相对应的现实世界。(航标与旋涡)
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体会5篇(扩展4)
——品德与生活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3篇
品德与生活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1
一、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
八位名师都做好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课前深了解、研究学生的情况,为教学设计做铺垫。
二是深入研究教材,准确定位教学目的,把握教学重难点。
三是搜集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需要走出课堂的教学活动还要事先与相关人员或部门单位联系。
四是精心设计教学预案,尤其是教学方式方法的设计要科学合理,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二、认真解读课程标准
在新理念的引领下,对教学目的进行准确定位,确立新的教育目的观:换位观,引导生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培养公*公正的品德;生态观,让学生知道人与人之间要合作,要有责任心;共赢观,要让学生知道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要关爱他人;对话观,引导学生要多与别人交流、沟通,学会尊重、理解别人;分享观,引导学生美好事物要与别人共同分享,与人为善;多元观,在分清是非标准的基础上,在某些领域允许有不同的选择,要宽容。
三、确立新的教学观
生活化教学,教学内容体现动态化生活;确立新的学习观,自主探究、自主构建和积极引导相结合。上述内容说白了就是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而且这些方式必须为学生所乐于接受且力所能及;精心策划并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且这些活动内容要和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相连,如调查、辩论、走访等等。这次研讨会上张为花老师在上课时就采用旅游的形式,通过旅游团培养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知道怎样与别人沟通、交流。更为可贵的是她还创造性的让学生现场当播音员展开对话,这不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了吗?这也正体现了品德课多元化的教学理念
四、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
这次研讨会上五位教师都成功运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精心地设计,合理地运用,以多媒体贯穿始终,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提高一个层次,加深体会,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感受很深刻。
五、课堂教学不摆花架子,探究问题深刻
学习形式多样化,消除了教师满堂灌、满堂问的现象。八位教师还能通过网络资源,收集大量课外资料大大的充实了教学文本材料。让人感受到这是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于一体的八节“原生态”的课堂教学。
六、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向课外延伸
陶行知说的好:“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也是我们《品德与生活》课的最终教学目的。因此我们不光要让学生在《品德与生活》课上学习良好的习惯,还要让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到社会上去“求真”,到社会上做“真人”,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在课堂上。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
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体会5篇(扩展5)
——品德与生活听课心得体会3篇
品德与生活听课心得体会1
20xx年3月31,在z小学我有幸聆听了两节品德与生活课:《只有努力才有收获》和《**真美丽》,领略了两位执教老师的教学风采。此次观摩,让我对新课改和品德与生活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我深切地体会到上好一堂课的不易。要上好一堂品德课,需要注意的问题太多,需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以情感人,以心换心。现在就自己此次听课活动,谈谈自己对课堂教学的几点感悟。
首先,新课程理念方面,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学生在“合作、探究”的活动氛围中学习、感悟。两位老师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到品德学习中来。像:设置悬念,讲故事,谈话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教学游戏,情景资料等等。
第二,教师的基本功和整体素质高。
两位教师不仅课件制作的好,而且教师在设计活动上也下了不少功夫,从中设计很多开放性问题,为学生开驰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空间。同学们都能各抒已见,无拘无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看着同学们那种争先恐后的样子,我们可以切身体会到,师生配合融洽。
第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利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两位教师在执教中的每一个教学细节都在向我们诠释着自己对教材的独到见解,然后再把这种见解,润物细无声地传递给学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创造的灵感。根据学生实际,科学地创设情景,有利于提升学生道德情感、升华学生的道德行为。
第四,运用多媒体教学,课堂教学形式丰富多彩,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构建生活化的课堂,让生活走进课堂,并且能够打造温馨课堂,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剪辑录像、制作幻灯片走进电教室。课堂上通过多种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能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与奖励,也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思维处于比较活跃的状态,真正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心与心的交流。
两节课时间转眼就过去,但留给我们听课老师及学生的远不止我上面所讲到的。让我明白了我们的品德与社会课堂不仅要带领学生走进班级,走近科学,更要带领他们走近生活,走近社会,走近那些洗涤心灵的人和事。
我们应该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是学生的引路人,努力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德和积极美好的.人生观、世界观,是我们每一位品德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完善我们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在孩子心中播撒下一颗颗希望的种子,使品德教育水到渠成、润物无痕。
品德与生活听课心得体会2
充实、创新可以说是这次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令人难忘的特色。一天九节课的容量,使品德与生活课堂展现出来的是教学艺术与语言技术的融合,是教师教育理念与学生本位成长的深刻展现。我还是第一次参加品德与生活听课活动。这次听课活动使我受益匪浅,感受颇深。回想听过的两天课有这个几个关键词一直在脑海中闪现:生活、活动、体验。下面我就从这几方面谈谈一些感受。
一、生活化
《品德与生活》课标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作为一门综合型课程,《品德与生活》以现实的生活为背景,围绕低年级学生生活中“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四个主题向学生呈现了活生生的思想品德、生活常识、社会常识、科学常识、手工制作等生活素材,为学生回归生活、体验感悟提供了清新的源头。既然生活性是《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基本特征之一,这就要求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生活,要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实际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给予学生最为直观的感受,与他们一起在生活中学习,在活动中感悟。
二、活动化
活动是品德与生活课的灵魂,《品德与生活》以低年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真实情形作为场景,从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三个方面,为学生融入生活、体验内化构筑了宽泛的*台。在这十八节课中,教师在教学中都能以活动串的形式组织教学,很好地突出了活动性,寓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有些老师能够充分挖掘活动资源,精心设计和组织学生活动,引导学生经历活动过程,力求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感悟、获得各方面的发展。
《品德与生活》课所要学习的生活常识等等都是来自生活,教师将富有生活气息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极大地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在课堂上都能自信、大胆、声音洪亮、语言流利的说出答案来,体现了学生的良好素质。从中可以看出*时老师下了很多工夫,这一点值得我学习。
小组构建非常成功,分组让学生讨论、表演……老师和学生达成了很好的默契,学生积极动脑,思维活跃。
通过听十八位教师的课,看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存在很大差距。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认真地向他们学习,从实际出发去设计教学活动、落实目标,提升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更多地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体现教学多样性,倡导体验实践探究的学习方式,营造民主*等有亲和力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品德与生活听课心得体会3
20xx年4月8日,我有幸到在莒南县第一实验小学和第二实验小学举行的临沂市品德与生活优质课评比的现场进行了听课学习。这次的学习让我对品德与生活的教学思路、教学流程、教学设计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和感悟。在学习之前只是知道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流程,对于教学的思路、设计,没有较为深刻的认识,通过这三天的听课学习让我对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对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有了一个清晰明确的理解。下面我就针对这三天听的这十六节品德与生活课进行简单的总结,有什么不当之处还请各位批评指正。
首先,这次讲课的所有老师都是经过了认真仔细的备课之后,根据课标的要求制作了生动有趣的课件,并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了许多的游戏、舞蹈等等。这些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而且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体会到了知识带给他们的乐趣。例如:有的老师为了让学生理解运动前后心跳的变化,在课堂上同学生们一起跳了江南style。有的老师为了让学生亲眼观察到小动物的外表特征,把家中养的小白兔、小乌龟带到了课堂上。这些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兴趣!
其次,每一位老师的课堂鼓励性语言都让学生有了如沐春风般的感觉。老师们表扬学生,注重时时刻刻事事的表扬,针对学生的一句话,一个词语进行表扬,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老师对自己的回答的赞扬、期许!我记得临沂九小的老师这样表扬一个孩子,你这个词语用的真恰当,我们要向你学习呢!还有一位老师这样说,孩子,你真聪明,这么深奥的知识你都知道,下课的时候你得好好教教老师。……这些鼓励表扬孩子的话语,让我们看到了老师的用心,也让我们为孩子们高兴!
最后,所有的品德与生活的课堂都打破了,我们以往课堂的常规,我们许多课堂的说教等方式。老师们用真实的图片告诉学生,发生在生活中周围的许许多多的事,让书本上的故事离学生不再遥远。例如,书上写的帮助残疾人的公交车,通过视频,让学生知道了,生活中,我们乘坐的公交车上的这个东西是为残疾人专门准备的。许多学生因为对*的不了解导致了对*的不尊重,让学生亲手制作一面*,这样既让学生知道了*所蕴含的意义,也让孩子们明白了,应该怎样爱护*……
这次的优质课评比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关于这些方面的事情。通过这次的听课学习,让我学到了许多自己没有掌握的上课的技巧,表扬学生的方式方法等等。也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找到了进步的方向,相信通过本次的学习,在今后的品德与生活的课堂上,我一定会改正缺点,发扬自己的长处,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
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体会5篇(扩展6)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方法浅析的论文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方法浅析的论文1
[摘要]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逐步引导学生形成优良的品德与文明的生活习惯。本文为作者任教多年的实践与思考总结:主要是通过故事汇、角色扮演、巧设情境等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品德教育;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智慧永远弥补不了道德上的缺陷!对此,我深有体会。学校为全体师生设立了一个书吧,为了让学生们在课余时间增加阅读量,增长见识,提升自我修养,学校可谓是一丝不苟。但就在前几天,书吧里分类放好的书籍上万本被全部扔到地上,倚叠如山。我们通过监控发现,原来是其他学校的两个低年级学生在周末时,趁着保安不注意翻过学校大门溜进角落里的书吧,就在这两个女孩子的恶作剧下书吧遭了殃--书本都遭到了践踏。
我们尚且不对她们的品德“扣帽子”,就从这件事而言,可以看出她们的心理并不阳光。假若有小学生因为喜欢阅读那本书,偷偷地把书带回家,我内心姑且是感到欣慰的。至少为了求上进,而采取了暂时的“借阅”的方式。
我不喜欢站在道德制高点去评论孩子(学生),即便这个事情赤裸裸摆在我面前,我仍旧相信孩子的内心是善良、阳光的,只是一时的贪玩儿或淘气而犯下了某些错误,这种情况需要教师加以纠偏,及时引导他们就能回归正途。品德与社会的教化与熏陶的功能就可以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个故事也引发我对品德与社会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
一、故事汇。
一开始从教《品德与社会》,我也是非常头疼。比起那些生动、有趣的故事,无论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如何有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方法浅析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横河镇天行小学?刘剑锋声有色,学生们习惯用“发呆”、“傻笑”、“沉默”反馈我,这让我觉得非常有挫败感。后来,我尝试调整课堂的教学方式,以故事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切入点--通过一个个小故事的讲述,深入浅出地阐释课本中深刻的道理,告别了以往照本宣科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更轻松地明白,更深刻地感悟。通过多次的实践,我发现学生们出现了“点头”“微笑”“积极回应”的现象。例如在教学《不能忘记的屈辱》时,借助多媒体和宣传折页,我给学生讲了大量的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将生涩难懂的内容转化为一个个耳熟能详的故事。通过这些生动具体的故事帮助学生了解耻辱的过去,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运用讲故事的教学方法时,我们不能只强调故事的趣味性,而是让学生在故事中有所收获,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除了教师单方面地讲解,我们还应该更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根据新课标“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方法,我们还可以引领学生进行互动讲解发生在身边的故事,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小故事分享给大家,让学生更有主人翁的意识,学习的效果便会凸显,也更符合“以生命影响生命”的理念。
二、角色扮演,学会换位思考。
每个学生都是优秀的演员。我常常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活跃性,实现角色转换。现实生活中,学生们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对于消费是没有任何的概念。
想要买东西,伸手要钱。想要吃东西,伸手要钱。对此,在教学《我是一个消费者》一课时,我设置一个“跳蚤市场”--我把学生们分成四大组,让他们充分发挥奇思妙想,做出各种生活用品。在课堂上,我让学生们扮演了商家,而班主任和我扮演了客户。
这样,孩子们在互换的角色中就感受到了服务人员工作的辛苦,客户们在买卖商品时一个劲地讨价还价的原因。
通过“生产者”与“消费者”、“家长”与“学生”的角色互换,让学生们体验金钱的来之不易。同时通过讨价还价的生活技巧,让学生们学会生活,做一个理性的消费者。在角色表演后,我还让学生们表达自己的感受,真正地把40分钟的课堂还给学生。学生通过彼此之间的沟通、交流,思想碰撞火花,无形中也提高了思考问题、表达思想的水*和能力。
三、创设情境,指导道德行为。
一切真理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以学生为主体,并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创设特定的教学场景,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对课本知识进行感知。在教学课文《学会拒绝》时,我们青少年正在茁壮成长,怎样才能拒绝生活中的各种诱惑,避免踏入陷阱呢?“手机”“网瘾”“黄赌毒”“传销”等一个个骇人听闻的名词,让学校、家长、老师神经都紧绷起来。在我们当地,有个“禁毒魔方”的教育基地。
于是,我就根据《学会拒绝》的课程需要创设特定的教学场景,领学生们前往教育基地,通过“光”、“声”、“影”、“型”等情境的亲身体验,学生们深刻体会到吸毒的可怕以及吸毒后的无助、痛苦。通过这次的体验,在学生们眼里,吸毒不再是新鲜、好奇、刺激,而是后悔、拒绝、可怕。在吸毒的种种诱惑面前,我们要敢于说“不”!这种情境创设的方法更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学会拒绝”不再是喊喊口号,而是化作真真切切的行动。
参考文献:
[1]余柱芳.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方法浅谈[J].新校园旬刊,2015,(6):63.
[2]郭先欣.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效率[J].学周刊,2015,(22):116.
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体会5篇(扩展7)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时间过得太快,让人猝不及防,很快就要开展新的工作了,此时此刻需要为接下来的工作做一个详细的计划了。好的计划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
一、学生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
二、教材分析
教科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共五个单元:包括第一单元诚信是金;第二单元伸出我们的手;第三单元我的绿色日记;第四单元交通连着千万家;第五单元祖国真大,共17课。
三、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掌握体验、感悟、建构的学习策略,关注思维过程及其体验,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在主动参与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以“学会做人”为核心,发展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使自身的发展有助于社会的进步。
3、通过教材,从学生社会生活的原型出发,多视角(地理的、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角度)地去分析、探究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展示完整的社会生活,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在此过程中实现学科知识的整合,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以及参与社会的能力。
四、教学进度
单元周次课题课时
第一单元有困难我不怕第一周1.这点困难算什么
第二周.成功一定有方法
第三周3.每天都有好心情
第二单元我们的快乐大本营第四周4.成长的故事
第五周5.“我”和“我们”
第六周6.我们要做最棒的
第三单元做聪明的消费者第七周7.各种各样的商店
第八周8.购物有学问
第九周9.我是理财小能手
第四单元公共生活讲道德第十周10.无声的朋友
第十一周11.大家生活在一起
第十二周1.不怕一万,就怕万??
第十三周13.我们是邻居
第十四周14.文明从我做起
第五单元大自然发怒的时候第十五周15.天有不测风云
第十六周16.在这危急时刻
第十七周17.灾害无情人有情
五、教学措施
教学内容及方法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上课,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技术在品德教学中的作用。
?加强课堂教学研究,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
3、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4、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5、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6、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7、注重学生与家长的交流,取得家长的支持,使学生的实践活动顺利开展。
培优补差措施
1.认真备好每一次培优辅潜教案,做好学习过程的趣味性和知识性相结合。
.加强交流,了解潜能生(吴威、漆希、吴江等)、优异生(谢佳霖、田鑫、李一凡等)的家庭、学习的具体情况,尽量排除学习上遇到的.困难。
3.坚持辅潜工作,两周一次。
4.采用一优生带一差生的一帮一行动。
5.课堂上创造机会,用优生学习思维、方法来影响差生。
6.采用激励机制,对差生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肯定,并鼓励其继续进取,在优生中树立榜样,给机会表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成功感。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2
一、教材分析:
四年级上册教材共四个单元,第一单元“珍爱生命”,第二单元“安全地生活”,第三单元“花钱的学问”,第四单元“关心你,爱护他”。
四年级上册教材向学生展示了从家乡民风、民俗到工业、农业、交通、通信、生活常识等多个方面的社会生活事实,教材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探究社会的过程中,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四年级上册教材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在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的过程中进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作为教材编写的“明线”,道德教育作为教材编写的“暗线”。如第一单元《珍爱生命》,引发学生思考:生命给世界带来了什么?我们怎样做才能成为植物和动物的朋友?我们的生命是谁给予的?为什么说生命是生生不息,又是有限的?第四单元“关心你,爱护他”,以爷爷奶奶的故事作为引线,感受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手,是关心。说话做事多替邻里乡亲着想,是理解。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蕴含在社会事实之中,使品德教育的“无痕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二、教学目标:
1、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上册教材通过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意义,掌握安全常识,懂得花钱的学问,伸出友爱的手,大家的事情大家做。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对社会基本事实的认识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导他们看待社会现象的时候,能探究和思考社会生活中,各类事物之间的相
互关系及其本质。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四年级上册教材在编写时,注意了将社会事实方面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能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注意了相关知识的整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打破学科界线的“综合课程”。四年级上册教材在处理各知识领域之间的关系及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上,将跨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本册教材中,涉及到了人文,情感生活等方面的知识,教材将这些知识综合在一起,强调认知与情感综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4、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
5、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四年级上册教材仍注意了对学生活动的引导,教材根据内容需要设计了许多学生直接参与的活动,让学生通过亲历的活动来获得对社会的认识和体验。
三、教学措施:
1、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2、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3、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4、建立新的教学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5、实现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发展。
6、加强课程管理,保证教学质量。
20xx年9月
20xx年9月1日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3
一、教材简析。
本册教科书包括4个单元,14个活动主题和一个研究课题,主要综合了《课程标准》中“我在成长”、“我与学校”、“我的家乡”、“我是*人”、“走近世界”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互相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比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教材采用单元编排、主题统整的方法来构建教材体系,本册教材主要呈现以下特点:教育性、综合性、参与性、直观性。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对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教师工作的社会意义,小学生在学校工作中的责任与义务,我国的自然概况,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我国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以及科学技术与人们的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进行探究。
2、使学生感受学习生活的快乐,热爱学习,尊重老师的劳动,增强作为学校小主人的责任感。
3、加深对祖国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的了解,体验热爱国土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尊重和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尊重和理解不同地区的生活习惯。
4、培养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精神,自觉抵制各种迷信活动。
5、引导学生采用实际调查、动手操作、查阅资料、分析比较、讨论交流等多种探究方式,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策略。
1、对`话教学策略。
2、活动化教学策略。
3、体验性教学策略。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4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年级一个班,学生们经过三个半学年的品德课学习,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大多数学生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能关心他人,主动参与各项活动,对生活充满热情。一个寒假的时间,让孩子们增长了一些社会见闻,同样也有利于品德课的学习。
二、教材分析
四年级下册教材共四个单元,第一单元“这是我们的社区”,第二单元“我看家乡新变化”,第三单元“好大一个家”,第四单元“共同生活的世界”。
四年级下册教材向学生展示了从家乡民风、民俗到工业、农业、交通、通信等多个方面的社会生活事实,教材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探究社会的过程当中,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四下教材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在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的过程当中进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作为教材编写的“明线”,道德教育作为教材编写的“暗线”。如第一单元《这是我们的社区》,以家乡的老街和老屋、家乡的地名、风味饮食作为基本事实,把爱护家乡文化遗产教育与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蕴含其中。第四单元以世界之窗,节日大观,多彩服饰的发展作为基本事实,将从小关心国家大事,合理看电视等好习惯的培养蕴含在其中。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蕴含在社会事实之中,使品德教育的“无痕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三、教学目标:
1。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四下教材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生产与生活的关系,来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中工农业生产的基本过程,工农业生产之间的密切联系,生产的发展和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行业的不断变迁;通过探究交通与生活的关系知道社会交通方式的多种多样,交通的变迁、交通与人们日常生活、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密切联系,交通发展引发出的新问题;通过探究通信与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了解现代通信的种类、古代人们的通信方式、通过大众传媒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等方面的社会常识。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对社会基本事实的认识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导他们看待社会现象的时候,能探究和思考社会生活中,各类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本质。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四年级下册教材在编写时,注意了将社会事实方面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能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注意了相关知识的整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打破学科界线的“综合课程”。四年级下册教材在处理各知识领域之间的关系及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上,将跨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本册教材中,涉及到了地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工农业生产常识、交通、通信等方面的知识,教材将这些知识综合在一起,强调认知与情感综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4。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
5。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四年级下册教材仍注意了对学生活动的引导,教材根据内容需要设计了许多学生直接参与的活动,让学生通过亲历的活动来获得对社会的认识和体验。在本册教材中,设计了“我是小导游”“考察家乡街名和地名”“学做家乡风味小吃”“家乡新貌图片展”“家乡文化节”“我是小小设计师”“我是小灵通”等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同时,教材也注意了留白的运用。如教材第4页的留白是让学生自己画出家乡地图的轮廓;教材37页的留白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总结产品更新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43页的留白是让学生给行业分类;51页的留白是让学生掌握交通运输的特点等。
四、教学措施:
1、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2、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3、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4、建立新的教学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5、实现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发展。
6、加强课程管理,保证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