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Bennett骨折手术体会
摘要:目的:探讨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Bennett骨折的可行性及疗效评价。方法:对17例Bennett骨折行经皮克氏针固定,随访并分析疗效。结果:本组17例Bennett骨折经皮克氏针固定,术后随访3-12月,显示第一腕掌关节运动均恢复正常,无关节疼痛、不稳定及僵硬病例,效果满意。结论: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Bennett骨折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无明显并发症及后遗症。Bennett骨折一旦经手法复位后难以维持解剖对位,采用经皮克氏针固定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式。
关键词:Bennett 经皮克氏针
【中图分类号】R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12)03(c)-0000-00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手工操作越来越复杂,由此带来手腕部骨折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临床上Bennett骨折屡见不鲜,对其治疗方法很多。我院自2002年以来共收治40余例Bennett骨折,行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17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2年6月--2009年3月共对40余例Bennett骨折中17例行经皮克氏针手术固定治疗。男11例,女6例,最小年龄14岁,最大70岁,全部为机器操作工。
1.2 方法
术前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有无手术禁忌症,常规臂丛麻醉,患肢上止血带,在影像增强器下进行,拇指于外展位下进行牵引,同时在掌骨基底部向尺侧加压做闭合复位,透视下见关节面平整、无明显台阶,在影像增强器下经皮穿入1枚或2枚克氏针将骨折固定在一起,对于骨折块过小,可用1枚克氏针固定腕掌关节于解剖位,另1枚克氏针固定骨折块于大多角骨或第二掌骨。
2 结果
本组病例17例,术后平均随访6个月,按美国手外科学会最终委员会提倡的TAM(主动运动总和法)体系记录及评价。优15例,良2例。
3 讨论
3.1 Bennett骨折的基本特征
Bennett骨折指通过关节的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脱位,通常为间接暴力伤,骨折线自掌骨基底部内上方斜向外下方,进入腕掌关节掌骨基底内侧的三角形骨块由于有掌侧韧带相连而保持原位,背侧骨块因受拇长展肌牵拉和拇长屈肌、拇内收肌的影响滑向背侧和外侧,造成背侧骨折块从大多角骨的鞍状关节上脱出形成脱位,骨折后临床检查可见第一腕掌关节向桡背侧突出,并有明显压痛,拇指外展、内收和对掌活动受限,X线片可明确诊断。
3.2 手术适应症
对于Bennett骨折存在整复容易,但很难维持整复后的位置,手法整复后均需拍摄X线片证实骨折已完全复位,数天后仍需复查,如发现骨折-脱位再次移位,应果断行经皮克氏针固定。
3.3 术中注意事项
术中应保持关节面平整,助手右手牵引拇指,左手在第一掌骨基底部向尺侧加压,骨折块过小时,可用1枚克氏针固定腕掌关节于正常位置,另1枚克氏针固定骨折块于大多角骨或第二掌骨,以免影响固定效果,影响功能恢复。
3.4 术后处理
术后用第一指蹼间隙U型石膏托固定拇指于外展位,患肢抬高,24小时内应用有效预防感染药物,4-6周拔出克氏针行功能锻炼。
3.5 治疗Bennett骨折的关键点
关节内骨折属不稳定骨折,因关节囊、韧带和肌腱牵拉而致骨折移位,且骨折后复位要求高,Bennett骨折采用手法复位后易发生再次移位,有人认为骨折有1-3mm的台阶亦可提供良好的稳定性,但韦加宁医师认为不恢复正常解剖关系,晚期会造成关节疼痛、不稳定及僵硬,对于骨科医生尤其手外科医生要有这方面的认识。Bennett骨折手法整复后一旦复查拍片骨折再次移位,要毫不犹豫行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或切开复位内固定。
参考文献:
[1] 顾玉东,王树寰,侍德,手外科手术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8.
[2] 卢世璧(译),坎贝尔骨科手术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
[3] 韦加宁,韦加宁手外科手术图谱[M].北京:人民卫生术出版社,2003.5.
[4] 王志成,骨科主治医师870问[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109.
上一篇:显微镜下输精管吻合术32例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