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在高处心得体会范文(精选3篇)
高处:2008年工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高处:汉语词语高处:读睡诗人蓝冰的诗歌,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自由在高处心得体会3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自由在高处心得体会3篇
【篇一】自由在高处心得体会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_《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五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精选(一) 邂逅这本书,缘于分享"读书沙龙活动。"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以独立之志,做合群之事,以思想与良心去担当。熊培云用他的文字,在笔端让观众恢复一种疼痛感;他说的每一句话,成为推动社会变革过程中最后的一根稻草。自由,一个极具思想高度的词语,熊培云用一种亲和平缓的语言向读者交流自己的人生感悟。"追求真理,但不强加于人".读罢,深深地被书中的自由和赤诚所打动。 自由是什么?如何达到自由?多少人以此为毕生追求。帕特里克呼喊过:"不自由,毋宁死!"裴多菲也有名言:"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熊培云却坚持:"不自由,仍可活。"----"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小环境改变了,大环境也会随之改变。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真正伟大的革命,不在于解开枷锁,而在于打破枷锁,为自由担起责任。 曾经有人做过这样一个跳蚤实验:分设一个参照组和实验组,最开始的时候,参照组和实验组的跳蚤可以在正常的情况下跳起3米高,15分钟后,在实验组1米高的地方放置一块挡板,不管怎么努力,跳蚤都只能在1米的地方挣扎,无法跳得更高。再过15分钟,取下挡板,实验组的跳蚤不知道自己又能够随心所欲地跳出3米高,却只能永远在1米高处跳动了。说明类似结果的实验很多,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习得性无助".望文生义,"习得性无助"即是人在一个长期生活的环境中感受到的一种面对现实的无助感。而这个概念也恰恰可以用来解释人是如何变得不自由的。人是社会人,与外界的接触所感就形成了自身的观念和行为。我们必须承认,发展到现阶段的中国,先贤确实走过很多荆棘道路,带给我们宝贵的物质与精神财富。但也会发现,我们的国度似乎隐隐约约能感受到一种压迫性的紧张感。举个例子,"洋节"和"土节",都是一种精神领域的公共产品,却有人假借"爱国"与"爱传统"之名"驱逐异端",时刻保持警醒、提防资本主义企图通过文化"和平演变".而从小处,我们从小就被灌输一种思想,"认真读书才能出人头地","考上大学就能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我们好像自小就被驱赶着跑步前进从而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要跑在人前才不致于落后。这样的观念会让自己疲于奋斗,却未曾思考奋斗的意义为何;这样的观念会让我们放弃心中曾经萌芽的大胆新奇的念头却只能墨守成规;这样的观念会让我们在张扬个性与畏首畏尾的挣扎中最后选择了后者。人大概就是这样给自己套上了枷锁,成为只能跳出1米的跳蚤吧。 莎士比亚写在《哈姆雷特》里的写道:"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我想,人最伟大的地方或许在于能够做抽象的思考。比如,在这样的不太自由的环境里,如何把自己解脱出去。我想,这大概也就是作者写作这本书的目的了。 而作者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可以概括为打破思维定势,换个角度看问题。比如星巴克文化是世界的,也是民族的,不是所谓的"西方文化入侵";比如人质不一定会对绑匪恨之入骨,有的时候是有可能爱上绑匪的;比如奖励可能异化为一种可怕的绑架人生的心理控制;比如你只代表你自己,不需要自己强迫自己"嫁鸡随鸡"、"逆来顺受";比如人人喜爱的顺境其实也是一种逆境......很多事情,并不是你所想的那样。国家之间的确存在利益竞争关系,但是,周遭并没有充斥着对你的种种排挤。据我所知,我们眼中的那些"文明国家"也在一直绞尽脑汁改进自己的问题呢。不按大众认知的既定模式走,人生也不一定会完蛋。乔布斯说:"你须寻得你所爱。"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命才会有激情。你的人生道路不需要抄袭别人,你完全可以有自己的活法,可以在空间上远离国家,可以在时间上找回自己。 当然,实际情况是,即使你告诉自己高塔里没有监视者,鼓起勇气去按自己的意愿去做事,有时候你惊喜地发现你的确是自由的,而有的时候,那看得见的枷锁仍然让人进退失缩、左右为难。在这时候,就需要进行自救了。自救是对枷锁的反叛,不管是正面或侧面,不管是直接或间接,不管是直接冲击还是曲径保全。自救是自我救赎,如同书中提到的易卜生的话:"有的时候我真觉得全世界都像海上撞沉了船,最要紧的还是救出自己。"自己的自由要自给,只有解放自己的心灵,寻得自己的归属,才能做自己人生的领导者。 我相信,每一个人所做的点点滴滴,最终会凝成巨流,奔出山口,走向开阔的茫茫平原。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精选(二) 《自由在高处 》这是一本2011年1月1日由新型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同时也是国家图书馆天津图书奖获图书。 自由,每个人都在向往,帕特克里曾说过:"不自由,毋宁死。"熊培云却说:"不自由,仍可活。"自由与自救是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我们每个人每天几乎都在自由与自救中纠结着、矛盾着,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另一种自由,那就是"生活自由、思想自由".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或许都会经历一个个转型期,在这个转型期中有的人不知所措,有的人在各种利弊中纠结着、徘徊着。熊培云告诉我们: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小环境改变了,大环境也会随之改变,那就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在我们的工作中以甜美的微笑、真诚的态度待人,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通过小环境的改变来影响大环境。努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灿烂美好。 精心而立,不难发现,在我失意时,《自由在高处 》有我心灵的契合:"偶尔走失,从未离开。没有比生活更古老的过去,也没有比生活更高远的未来。"当我困惑时,《自由在高处 》给我指引:"没有谁的人生可以复制,你也没有必要去复制,你只要做最好的自己,时代也一样,没有谁可以回到已然逝去的时代。人们总相信眼见为实,却忘了提取意义时存在的视觉盲区。" 当我自满时,《自由在高处 》给我警醒:"有什么样的心灵,就会有什么样的目光。传播学理论同样认为,任何意义的完成,关键在于信息的接收者。一方面,它意味着我们因此获得了解释生活的主动性。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我们可能因为自己的偏见对信息发送者进行观念上的附会与迫害。" 这本书是一本适合慢慢阅读的书籍,翻开的每一页,看到的每一句,都是一种人生的启迪和对自由另一种诠释。他用一种独特的语言将我们视若无睹或仿徨无计的问题都一一剖析开,让我们无形顿挫,更让我们看到了物质的本身以及问题的核心。我们不去评判他本身的对错,只是跟着这样一位作者领略他的思想以及精神世界,感知自由的另一种迷人风采。而且我相信,每一个人为追求自由所做的点点滴滴,最终会凝成巨流,奔出山口,走向开阔的茫茫平原。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精选(三) 《自由在高处》是一本有思想的书,读了这本书,我们能够获取许多珍贵的思想,我们能够用更独特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个社会,我们甚至能够通过这本书更好地了解自己,用文字来解放自己。《自由在高处》不是简单的社会评论,作者熊培云在评论各种社会现象的同时不断地启发读者,让读者不得不怀着批判与质疑来阅读这本充满思想的大作。 在忙碌的生活中抽出一点时间快速地浏览这本书,这不是一本需要每一句都得细细品读的美文集,你只要用心去品味,这本书就能给你带来非凡的感受,你会在不知不觉中开始思考,思考书中谈及的自由与责任。 "每个人都应该是自己人生的领导者。那些能够带领千军万马的人,未必能带领好自己。要么成为自己,要么一无所成。"这是此书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的一句话。"领导自己的人生"看似简单,但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做到这样的人却甚是寥寥。如今有多少学生能领导自己而不是被分数所领导呢?也许多数人会说没有分数就没有以后考学的保证,但如果我们一直只被分数所领导,而不是用自己的思想领导自己去走我们向往的那条路,那么我们无疑会成为那些放弃自由的流浪者,在缺少思想财富的生活中麻木地活着。 社会上有太多希望带领千军万马的人,但他们往往连自己都无法带领好,正如新闻上频频出现的腐败官员,或许昨天他还在大会上慷慨激昂地呼吁大家反腐反贪,希望带领着大家坚定正确的道路,而在今天他却因贪污被打下马。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自由与责任是密不可分的。在生活中,我们不知不觉中就失去了自由,被套上无形的枷锁;但自由过度,又有太多的人看不到责任的边界。 在这个围绕自由的话题中,作者还谈及了那位在瓦尔登湖离群索居的梭罗。在我看来,真正的自由是像梭罗这样的生活,在那样的生活中,我们不必害怕时间的不够用,不必为了讨好别人而伪装自己,我们可以尽情思想,在这安静的环境中获得物欲与成功之外的自由。 "在那里,你可以坐在时间的溪水里垂钓天上的星星,不必终日奔波于风尘。看大地寒来暑往,四季消长分明;看种子播撒信念,古树支起苍穹。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精选(四) 因为有书可读,所以人类还不那么寂寞。不断地找书看,所以每隔一段时间总能遇上令自己怦然心动的好书,《自由在高处》就是暑假里的怦然心动。 《自由在高处》作者熊培云,新闻工作者。他的文字清醒、宽容、理性、有一种温和向上的力量,他用他的文字构建一个有情怀的、自由的、人本的理想世界。人本生而自由,却在社会生活中失去自由,我们并非毫无选择,需要获得自由,必须站在高处,这里的"高处",是精神的"高处"。书不仅在教我们如何看待自由,也告诉我们如果获取、追求自由,即自救。 天赋人权,实际就是强调个体自由,有了个体自由,通过自由实现更多的权利从而走向平等,先有个体的自由,再创造集体的自由。而我们已经失去太多的自由,书中就列举了诸多的社会怪现象,比如许多人的成功是"豪车、名宅",被物欲绑架,于是我们看到人们的恐惧,为他人的富有自悲自叹,生活只是生存,看似一生追求占有物品,全然不知是物品占有我们,我们忘记了最真实的生活应该是"坐在时间的溪水里垂钓天上的星星,不必终日奔波于风尘。看大地寒来暑往,四季消长分明;看种子播撒信念,古树支起苍穹。" 这也让我想起早起随妈妈买菜时看到城管与摊贩的争执。在菜市场前面的小路上,天刚亮就有农家人带着自己的种的菜在那售卖,多是老人,自己种,当天摘当天卖,不会打什么化学剂,只是依靠劳动赚点生活来源,菜市场的摊位对他们而言成本太高。每天去买菜我偏爱去此,一是新鲜,二因不是大棚菜,原生态,多买点还很便宜,一天的生活就在这样的买卖中拉开序幕,这本是一件生活极平常却也美好的事情,多么生活的画面。然而城管却会因为城市管理等理由驱赶他们,到底是这买卖的平常生活场景有违城市形象,还是这些野蛮地驱赶破坏这一生活场景?菜市场里靠着监管仍有各种不安全食品,这些摊贩买卖紧靠着人与人之间简单的信任一样吃得健康,被赋予权利的执法者为何要以维护的理由绑架被维护者的选择呢? 再比如一到情人节、圣诞节,看大街上节日气氛浓厚,有些人却对这保持剑拔弩张的姿态,曾有十位博士联署抵制圣诞节。这不过又是卫道者们借传统的名义给人们选择生活的自由加手铐脚镣,文明是公共精神产品,不该有东西方之分,文明的交流应该是叠加而不是消减,至少选择过什么节,是我自己的自由。 书中还有谈到被过度的信息包围,环顾身边所有人,无一不是活在各种信息里,家里、路上、车上,都是低头族,大家都沉浸在手机信息中,走在路上,没有问候的笑容,更难听到一句简单的问候。记得周国平在《妞妞》中说到自己在国外的生活,他住在学校附近,早上傍晚总会带孩子散步,那时的妞妞特别爱笑,因为他们在路上总是会有很多停下来看看这个可爱的中国女孩,跟她打招呼,赠以笑脸。我们应该找到自己的不知情权,追求不被信息包围的自由。"你即你自由",许多的不自由是自己施加的,我们可以做自己生活的主宰,选择自己世界的自由。当我们心中没有那么多被监视,努力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我们会比想象中自由,冲破看得见的枷锁,自救,个体自救才会让集体被救。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精选(五) 读完《自由在高处》一书,让我思考颇深。书中所要说的高处到底是何种意义上的"高处",通过读完整本书,我觉得显然它不是指在高的社会地位上为所欲为,而是在精神上的高度上,对于自己心灵的释放。人们对于自由的追求一直都没有停止过,裴多菲的眼里:若为自由故,爱情生命皆可抛,在雪莱眼里自由比轰隆的火山、汹涌的海洋、迅疾的闪电、令人胆战心惊的地震都更有力量,自由雷霆万钧、所向披靡,所到之处,"一碰到你的曙光的前锋,暴君和奴隶就成了夜影"。那么我们需要多少自由呢? 在书中,很多章节都与学生有关系"为情侣求饶"、"被误读的《死亡笔记》"等等,作者是十分不愿意看到学生被各种莫须有的政策所约束,因而呼吁社会、学校给年轻人更多的自由和空间。我觉得作者的想法是无可厚非的,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争议的,学校是社会所嘱托,肩负着培育祖国栋梁的责任,因而对于潜在的危险还是要防患于未然的。学习本就是一件严肃的事情,特别是一些工科院校,没有严谨的态度,很难做成应有的成绩,学校要求着学士服照相时,注意形象这个事情,我自认为自己是能理解的。 《 风暴》是作者用以举例的一部电影,在观看这部电影时,我就一直为当时东德的人们所压抑,个人每年平均买2。3双鞋,读3。2本书,每年有6743名学生以全优成绩毕业,所有你的事情,都会被人监听着,每年有多少人因为被怀疑与西德有往来而自杀,他们一定会沉默,然后会仔细记录你的姓名。这是为了国家安全。死去的人才是为了国家安全,也是为了幸福。我们所说的自杀,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他们不能忍受自己那样活着却没有流血,没有热情,他们只能选择死亡。死亡才是唯一的希望。人类已经穿过无尽黑暗的二十世纪极权主义制度所带来的战争,走到了今天。 即使是再黑暗的年月,人性的光芒也没有熄灭。即使在最黑暗的核心地带,也依旧存在着光明的种子。因为人性是如此顽强。也许现实的残酷性远比这种希望来的强大,但是对希望的信念是如此重要,唯有如此,美好的事物才不会毁灭。作者正是要借这部电影向我们说明这样一个道理:自由就是对人性抱有一种期待和希望,就是相信天堂不在别处,它就在我们的心里。200多年前,在分裂的德意志,孤独的哲学家康德就说过,自由的本质就是道德,就是一种发自人类心灵底部而不必依赖于外部的自我约束。无论外在的必然性有怎样的压迫,都不会绝对扼杀这种人对自己的约束。这正是人的尊严和价值之所在。 自由在高处,这高处注定需要我们在人生的路上不断的仰望,当我们觉得累了得时候,那正是说明我们走的是上坡路,无论前行有多少困难,那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未来的路没有人替我们走,因为没有人能剥夺你的自由。读书心得
【篇二】自由在高处心得体会
自由在高处
熊培云
【期刊名称】《中国社会工作》
【年(卷),期】2010(000)026
【摘要】先给大家做一道智力题吧。请挪动其中一个数字(0、1或者2),使“101—102=1”这个等式成立。注意:只是挪动其中一个数字,只能挪动一次,而不是数字对调。我不想吹牛,几年前当我第一次看到这道题的时候,只花了不到一分钟的时间便做出来了。而后当我把这道题转述给一些朋友时,有一位朋友,冥思苦想两个小时后终于放弃。我至今未忘他那痛苦的表情。当我将答案告诉他后,他彻底崩溃了。
【总页数】1页(P.56-56)
【关键词】自由;智力题;个数;朋友
【作者】熊培云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英文
【中图分类】D081
【相关文献】
1.自由在高处 [J], 熊培云
2.自由在高处 [J], 熊培云
3.自由在高处 [J], 熊培云
4.自由在高处 [J], 熊培云
5.自由在每个人的心中——读熊培云《自由在高处》 [J], 陈琳
以上内容为文献基本信息,获取文献全文请下载
【篇三】自由在高处心得体会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作者:周进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2283更新时间:2011/10/31
一大摞书中,我首先挑中这本,就冲自由二字。我喜欢自由,虽然说自由的人是孤独的。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一书告诉我们:生活是可以选择的,自由在高处。
自由是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所追求的。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可以借助工具穿梭于地球任何地方,甚至探索到了太空,但人类更追求的是思想的自由。因自由而任意驰骋、跳出时代桎梏的超前思想。“我始终坚持一个看法,如果这个环境已经在给你做减法,你首先应该想到的是给自己做加法,要相信时代每一天都在朝着好的方向走,相信我们的国家要比我们想象的自由。大环境可以决定你的自由度,但你内心还有一个小环境,那里有你对美好生活的自由裁量权。而这个完全在于你的觉悟,在于你对生命、对世界的理解。只要你足够独立和自由,你可以DIY一个属于你的美好世界。”作者的这番话可给在现实中困惑的青年人一点启示。不要为不可改变的外部环境苦恼,让自己去适应、去提高。或者给自己的人生其它选择,跳出功利,跳出比较,自由的选择生活,选择让内心安宁、幸福的道路。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拥有经济上的自由,但人们要想要更多的自由。他们要表达自己对大环境的意见,希望推动民主社会的建立。这或许是博客和微博在中国能这么火的原因吧。人民渴望言论自由,渴望让世界听见自己的声音,让自己的声音改变世界,而网络让这个梦想不那么遥远。当一件大的公共事件时发生时,每个人都是一个微媒体,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民众如撼树的蚍蜉,因网络的自由而变得强大,这是科技时代赋予我们的礼物。自由就在高处,等着你我去摘取,咱们这辈不行,就让下一辈继续攀登。